扩大原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1:59:59

扩大原因范文篇1

(一)收入差距。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9.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大。

1.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点1.82:1,随后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到1990年城乡收入比为2.2:1,1995年为2.71:1,目前已经达到2.9:1的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1的水平。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我国便是其中之一。

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接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扣除物价因素,1990年到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约增长62%。

3.农民收入水平比城镇落后8~9年。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只相当于1992~1993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4.农民人均收入比城镇居民收入低4493元。1978年时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元,到1985年差距突破300元,随后几年每年再扩大100多元,到1992年差距突破1000元,1994年突破2000元,1997年突破3000元,2000年就突破了4000元。预计2002年将突破5000元。1978-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每年扩大20-30元,1985-1992年每年扩大100多元,1992年以后每年扩大300~400元,最近两年每年扩大500元。

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差距就更大。2001年农民家庭人均各种支出2780元,其中家庭经营支出占696元,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78元,缴纳税费支出91元,非生活消费支出占到家庭支出总额的31%。

(二)社会福利差距。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收入统计之外,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因此,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城镇居民以社会福利方式获得的隐性收入难以准确估计。有人对1994年城镇居民享受的公有住房、公共医疗及保险福利几项进行统计,人均大致1081元,相当于当年农民人均收入1221元的83.4%。世界银行1997年的估计,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应在4:1,也就是说,平均一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超过了一户农民全家的年纯收入。

(三)财产差距。

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但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根据1996年的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8831元,农村为1025元,二者之比为8.6:1。近几年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差距应不会减少。有人估计1999年农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600元,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1570元。如果以3口之家计,每户农民家庭存款平均不足4800元,而城镇居民家庭的存款超过34700元。农民家庭存款余额仅相当于城镇家庭的零头。

再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大致可看出财产的差距。199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90.43元,同期农民人均财产性收A38.15元,城乡之比为2.37:1;2001年城镇人均财产性收3,134.62元,农村是41.05元,城乡之比扩大到3.27:1。

(四)生活水平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1999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6796元,而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92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53倍。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85年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2.31:1,1990年扩大到2.95:1,1995年为3.4:1,1999年达到3.53:1。农民的消费水平本来基数就比较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又明显低于城镇居民。1990年到1999年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77%,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87%。农民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相差9年左右。

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城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0.5台,电冰箱8l台,洗衣机92.2台;农村百户拥有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54.4台、13.6台和29.9台,分别相当于城镇拥有量的45%、17%和32%。城乡之间其他耐用消费品如音响、空调、电脑、微波炉等的拥有量差距更大。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在整个生活消费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200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而农村为47.7%,农村比城市要高出10个百分点。

二、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

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而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果不考虑城乡其他方面差别,单从产业自身的扩张性上来看,农村就自然地处在劣势。城市产业比农村产业更具扩张性,一般情况下城市经济发展要快于农村。最近10年中,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相应地第二、第三产业上升10多个百分点。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村改革率先启动,农村在经济机制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农村的第二产业曾经有过较快的增长,但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化,导致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降了下来,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不少地方乡镇企业停滞不前,甚至还有萎缩。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促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加强。近几年尽管国家在农村电网改造等方面增加了投人,但国家所有大型电力、交通、通讯以及信息等基础设施无不紧紧围绕城市中心而展开。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如果过去农村为企业发展所能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相差不大的话,那么今天城市在基础设施齐全、资金密集、信息畅通、市场活跃等方面优势已经将农村远远抛在后面。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新项目的上马普遍都选择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及其辐射地区。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不同的体制仍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体制的差异大大缩小。但几十年形成的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运行机制,仍然在发挥作用,福利制度、税收、就业、人口迁徙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都可能会促使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比如城镇福利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但农村福利制度的建设还没有能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即使已有的社会福利项目,农村与城镇也有很大的差别。全国城乡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要大大低于城镇,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高于城市。同样是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拨款和教师工资城乡间也存在较大差别。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每个学生的预算内事业支出265.78元,而农村只有198.69元,最高的上海达1216.85元;全国普通初中生人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492.04元,农村只有392.59元,最高的上海达1535.83元。在城镇一些理所当然的社会福利,在农村农民还必须支付费用。如民兵训练、计划生育、优抚对象、乡村公路、农村教育等都需要农民交费。尽管税费改革取消了这些方面的收费,但增加了农业税,实际上以农业税的形式收取了这些费用。农民的年纯收入只有2300多元,距个人所得税收取的低限相差甚远,但农民的农业收入却要在未扣除生产成本的条件下缴纳8.4%的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税费改革后),如果将这一税额折合成以增加值为基础的税率,大致在40%,这与其他行业17%的增值税税率相比,反差极大。

城乡隔离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即使是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城市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制度安排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只要城市和乡村之间是相互开放的,各种要素的相互流动会使城乡之间在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上保持相对的平衡,城乡之间差距扩大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城乡间也许在某个方面差距会扩大,但在另外的方面会得到相应的弥补。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不仅在物质基础上有差距,最主要的是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城市人均的资源总量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资源很难增长。一方面是产业不断地向城市聚集,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被严格控制,城乡之间人均经济和文化成果的占有差距就不可避免地要扩大。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也正是差距的存在才促进了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城乡的共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差距也是一种发展的动力。但城乡差距过大,反过来就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如果抛开道德、社会公正等因素,单从经济增长来看,城乡差距扩大已成为当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突出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制约,二是人力成本制约。

市场制约是由于农村大量人口收入水平过低,使国内巨大的潜在市场挖掘不出来,扩大内需受到影响,经济增长中需求不足的主要矛盾难以化解。1980年时我国县及县以下市场社会商品零售额在城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为65.7%,1990年这一比重降到53.1%,1995年再降到40%,2001年只有37.4%。1985年时农村消费品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消费品市场成交总额的80.9%,2001年农村消费市场成交额的比重只有42.6%。农村市场萎缩成为内需不足的最主要因素。

人力成本制约是由于大量人口滞留在经济落后的农村,使在劳动力资源中占到绝对多数的劳动者素质长期难以提高,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最急需的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的中间层次的劳动者供给不足,整个社会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衔接,社会劳动成本提高,经济竞争力受到影响。近几年打工的农民工资水平上涨很少,大量的农民找不到工作,但不少城市都出现技术工人短缺、工资不断上涨的现象,在一般条件下城市劳动者的劳动成本要比农民工的劳动成本要高出很多。随着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不断确立,在人力资源中占绝对多数的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在技术、技能和知识上不能适应现代制造业的需要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可见,遏制城乡差距扩大加剧的趋势,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长远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深化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还不大可能,但采取措施防止差距的过分扩大,是极为必要的。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国家财政资金、国债资金用于农业的比例不少,其中大江大河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占了相当大比例,虽然国家也投入大量资金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但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直接密切相关的项目并不多。国家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国家不仅要增加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要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增加农村道路、农村教育投入,要拿出部分资金支持农产品储存、保鲜等市场设施的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尽量使用农民工,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第二,建立健全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1998年以来全国财政累计增收量比较大,国家在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城市社会保障方面的增支较多,但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支持方面的支出增加不多。在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一要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支持农业。目前我国已经采用的绿箱政策主要包括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储备、扶贫与救灾等方面,今后除要继续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外,还应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农民收入补贴以及其他方面的农业“绿箱”支持政策;二要在遵守世贸规则的前提下,对受国际市场冲击大、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实行“黄箱”支持。根据有关协议,我国的“黄箱”补贴可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而目前我们只有2.3%,增加农业补贴的空间很大。因此,对一些与农民收入关系密切的特殊农产品品种,应适当给予价格支持以及信贷、生产资料等方面的补贴。

扩大原因范文篇2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必然性和非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绝大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约75%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13%的居民接近小康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为2003

年的262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了4.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由343.4元提高到8472.2元,提高了4.1倍。1979年到2003年24年间,城镇和乡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人,分别以年平均6.8%和7.1%的速度增长,消费水平以年平均6.2%和6.4%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不仅远高于我国改革开放前,也远高于高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也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居民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1990年达到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为0.397,尔后继续上升,2OO1年超过国际警戒线的0.4,为0.459,2002年达到0.465,2003年达到0.458。这一差距已远远超过法、德、意、英等欧洲经济发达国家④,也高于日本和美国,已开始逼近巴西、墨西哥等一些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的拉丁美洲国家的水平。居民收入差距为什么会不断扩大?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分层的本质是人群占有资源的关系,资源有限时,社会不平等程度必然提高,收入差距较大”;“市场奉行的是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竞争必然导致胜者与败者的分化”;“竞争引起的不平等是一种进步”;等等。能否这样看呢?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一定程度的扩大,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过去,我国收入分配存住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理论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实际上要打很大的折扣。害怕发展多种经济,完全排除要素分配。这样的体制矛盾较少,但不能充分调动人们发展经济、施展才能的积极性,阻碍r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调整昕何制结构,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突破了原来夫平均的格局,必然带来收入分配差距一定程度的扩大。这种状况,从总体上看,说明过去被压抑的潜在的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了。收入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说明人们的劳动水平和积极性提高了,开拓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创造的财富更多而收入的差别,也在相

当程度上反映r人们的智力水平、劳动能力、劳动积极性、工作机遇和利用市场经济能力的差别.表现劳动成果的差别。所以,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I大]劳动者之间的智力和体力水平、劳动能力r作机遇、家庭赡养人口数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因社会分和各劳动单位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别,以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同带来的差别而形成的人们之问的收入差别,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收入差距中,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健康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部分,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是积极因素,必须肯定,并加以积极保护。然而.在我吲目前人们的收入差别中.包含着许多不正常的、违背社会卜产力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东西,已经超}Ir弛会全面健康发展所能允许的限度。其主要表现是:

1.非法暴富。我国已仃一个富翁和豪富阶层出现。他们的人数不多,但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收入的一半甚至一半以j二。据I址界银行统计,1999年,我国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在全

部居民收入中占46.8%,20%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所占比重高达62%,另一头占10%和20%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在全部居民总收入中仅占2.4%和5.9%。2000年底,我国176万户私营企业和395万个私企主,共拥有注册资本1.3万亿元,每户平均拥有150万元,其中拥有1O0~500万元的占80%,过千万元的占11%,过亿元的占1.46%。这些富人中,相当部分人的财富是靠劳动和合法经营而来,

或主要是靠劳动和合法经营而来。他们的劳动和合法经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是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的。这样的致富,越富越好,致富的人越多越好。然而,也

有不少人暴富不是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的,而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集资诈骗、偷税漏税,红(权钱交易)、黄(经营黄色行业)、蓝(海上走私)、白(制毒贩毒、黑(制作假发票、假证件、绑架、抢劫、组织黑社会)。各种手段一起上,迅速把社会巨额财富纳入自丁.中。非法致富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通过非法手段敛富,并没有为社会带来新的财富,而只

起到财富重新分配的作用。它不能促进社会牛产力的健康发展,而只会破坏生产力发展,埘社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2.过高的剩余价值率。有一些财富积累形成的差别,从表面上和短时期看是合法的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深入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情况不完伞是这样。我国私有企业资本以年均40%以I二的速度增长,资本积累率高达61.7%,平均利润率足flt界最高的国家之一。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和积累率?除了资金靠银行贷款,贷款利率很低和运用各种手段取得廉价的土地资源、水电资源外,主要是由于1二人工资低。我国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便宜,工资成本在总成本中占不到10%,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一些私有企业主正是利用这一点,把工人资压到不能再低的程度,尽起所能在榨取廉价劳动力

上打主意,从而把剩余价值率提高到最大程度,日积月累而发起来的。一方面是剩余劳动成果的积累,另一方面是低收人群体的积累,少数人的富建立在多数劳动者低收入的基础上。这不能不形成收入差

距的扩大。

3.超经济剥削和剥夺自然资源.超经济剥削也是我国这些

年来新出现的特有的反常现象。有业主为了发财,无视法律,不顾]人死活,任意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随意克扣、降低、拖欠和拒发工

资;不给:人提供起码的保险和福利,严重影响1r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意打骂污辱T人,侵犯工人的基本权利事件时有发生。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私营企业中超过法定1:时的占45%。这些企业劳动者的超时劳动得不到起码的补偿,收入无法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创造的财富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还有些人的发财致富是建立在破坏污染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损害公众利益、全局利益和社会发展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他们或滥伐滥采,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或大量侵占农民耕地,使农民失去基本生活保障,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或用极其原始粗放的技术进行产,大消耗浪费自

然资源。破坏、污染态环境..结果,少数人的寓造成多数人受损和繁个社会受损。

4.钻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鼍予非法致富。一些制度有原则,无举措,使一部分人钻政策的空子,迅速致富,而广大劳动者一些该办的事未办到,能享受的福利未享受到,从而形成收入筹距。市场经济既为有为者提供发挥作用的天地,义町能为作法敛财者为非作歹提供土壤和条件。一些人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状况,迅速把巨额社会资源转化到自己手中,成为富人。少数腐败官员利用手中的权

利,大嚣贪污受贿;有些国有企业厂长、经理,打着改革的旗号,把巨额国有资产据为已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数额巨大。这些人把本为公众所有的财富转化到自己手中,这样形成的收入筹距/1仅危害社会发展,也是国法所不容许的。

5.行业垄断、企业垄断和城市崔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特点及所创造的价值不同,工资待遇自然应该不同。但有的行业和企业创造的财富不一定比别人多,仅仅靠垄断位置的条

件自定高工资,收入远大于别的行、如2001年金融保险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比制造高出69.8%,比批发零售贸易业高出98%,比农林牧渔业高出198%;上海的平均工资比江苏高⋯83.9%,比江西高出170%,比陕西高140%,比河南高170%;而广东的平均工资比上述地区分别高32%、95%、71.9%和98.1%。一些企业不受监督自定工资,有些业的董事长年薪高达2000多万元,此外还有股份和股息收入。一个人拿的钱竞相当于一个万人大厂全体职工的工资总额和儿卜万个农民的年收入,他们创造的价值真有那么大吗?一个二流演员一次出场费的收入比一个农民一辈子的收入都多。他们的贡献大也不至于大到这样的程度。不难看出,类似这些因素,是落后的、消极的,违背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其中有些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允许公开存在,按理在我国更不应该出现,但这些年来却得到滋生、发展,有的屡禁不止,愈演愈烈。怎么能说是“止常的”、“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呢?更谈不到什么“进步性”

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恰恰相反,它是社会的癌细胞,不仅影响社会健康发展,而且毒害社会风气,制造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承认、尊重和保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ur避免的积擞作J{j的合理的收入差距,尽量消除和杜绝那种破坏性的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收入差距。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健康调发展,使我国沿着既定¨标大踏步前进。

二、为什么居民收入差距会不断扩大?

居民收入分配本质I:是社会本制度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结构的反映。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分配结构和分配结果。分配反过来也影响所有制结构和乍产力发展。就分配论分配,是说不清楚收入分配问题的,只有从小生产关系和体制去观察这个问题,才能说清楚它。我国这些年的瞒民收人筹距为什么扩大到这样的程度呢?为什么收入篪距If】自。合州l夫l素,而义出现相当多令人忧虑的[大J素呢?根本l大l,还要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IJ进行探询:过去,我们无视我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脱实,搞公钉制一一统天下,准发腱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彤式单一,阻碍_r我生,力的发展。1978年以来,我们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所有制结构,改变公有制⋯统天下的局面;消费品的分配也⋯现山平均义、“大锅饭”向按劳分配为主和同时实行按要素分配的重大变化。多种成分的所有制结构导致lfjJ的分配结构,产:生分配上的收入差别.调动r各力‘的积极性,促进厂乍产力的发展和各方面收入的增加。这是收入差距中合理的积极的部分,在收人芹【{1,这一方面是基本的、占主要地位。然而能不看到,一地区或单位伍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过程中,名义上-持公有制为主体,实际上一心只扶持发展私有企、I,无原则地把许多国有企业转化到私人手中,更不重视发展集体企、I,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大削弱,使所有制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我国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99年占l/3,2000年下降为23.5%,2001年再降为18%;集体所有制相应地由35.4%下降为13.5%和10.5%。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以上企业的总资产为95365亿元,销售额为58070亿元,股份制企业及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总资产为109125亿元,销售收入为97533亿元,后者分别比前者高15%和67%。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分配结构的变化。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根本区别是,一个以按劳分配为根本原则,一个以资本分配为根本原则。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消费品分配的基本依据和尺度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贡献和劳动成果。劳动者可能有部分投资要素收入,但不占主要地位。由于劳动者之间劳动能力和贡献的差别是有限的,所以,如果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别也是有限的。而非公有制企业以资本分配为原则。企业主与劳动者的关系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劳动者所得到的仅是他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中相当于必要劳动的那一部分,其余的全都被企业主拿去了。这就必然引起收入差

距的扩大。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中剩余部分的归属和

用途的根本区别。公制经济的剩余部分仍属公有,除一部分直接用于职工个人福利和公共福利,一部分留在企业用于积累

和企业扩大再生产(这是进一步实行按劳分配、走向共同富裕的条件)外,还有一部分上交国家,用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各项必要的开支。这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条件。非公有制企业的剩余部分除了上交国家之外,其余仍归私有。非公有制企业财富的积累,也是收入分配悬殊的原因之一。两种所有制内部劳动者间的劳动机遇、成长条

件和发展环境也有所不同。在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是主人,要求一切为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着想;非公有企业,老板是主人,按市场原则使用劳动力,一切为赚钱多少着想。这会造成就业机遇、

成长培训、收入持续性提高条件的差别,进而扩大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原则和方向的基础和根本性前提。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毫不动摇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实现公平正义,才能最终走上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如果持续削弱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还将进一步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在这里我们需要关注两种倾向。一是不能忽视发展非有制经济和按要素分配。必须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而需求又极其复杂多样,在今后长时期内,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是必须的,带有必然性,完全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任何忽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观点和举措都是错误的。按要素分配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需求,对扩大投资,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技术进步,扩大就业,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增长了,但人均资本水平仍然很低,农村、中西部地区更低,尽量吸收和动员各方面的资本和力量用于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至于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经营能力,是复杂劳动能力及其成果的晕要组成部分,属于按劳分配范畴,更不可忽视。但在我国,作为资本参加的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有主次之分。如果要素分配超过甚至取代按劳分配,必会引起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二是防止把资本和要素分配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有人反对以公有制为主体,提出“一定要破除社会主义一定要搞公有制,搞国有经济的迷信”,主张“以私有经济为主体”,或“谁是主体让市场来决定”。否定公有制为主体和工人阶级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千百万人民经过长期流血奋战才得到的革命胜利成果,也是我国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获得更大胜利的可靠保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和动员一切可以团结和动员的力量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建设发展的根本方针。这些都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和历史经验的结晶,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意志,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是不能动摇的。

三、怎么解决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第一,要提高认识,看到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最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会造成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生产的不平衡,也会影响社会我国居民收人差距不断扩人的深层原冈透视经济的发展。所以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把它解决好。但防止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足要走l田头路,不是恢复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也不是抽肥补瘦,限制人们致富,而是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针和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法治国,坚决按照党中央新近提出来的“建设一个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

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同”的目标前进: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劳动力的分配和消费资料的分配。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不仅能够使国家牢牢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基础和物质基础,而且也为广大劳动者的就业、收入水平提高和改善社会主义人与人的关系提供町靠保障。目前,国有企业仍存在不少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严格管理,改造升级。要进一步发展多种集体企业。要坚定不移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私有和外资经济在我国发展带有必然性,多年来对我国现代化事业做出了贡献,今后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发展农业,支持农村。农业是冈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不起来,全国富起来。收入差别中收入最低的一头是农村,贫困人门也主要集中在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出路是发展农业,调整

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农业向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市场农业和二二产业转化,农业结构变化才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才能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要下力气提高农民素质和其科学技术水

平,使一部分富余农业劳动力从单纯农业向广义农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要进一步支持农业,要扩大对农业的投资,降低工业品价格,提供更多更好的廉价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增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传授科学技术和增产门路,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开辟更多的劳动力转移门路等,支持“二农”的发展。

第四,进一步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中西部和振兴东北老一I业基地,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发展。中西部发展上去,东北老_丁业基地的潜力挖出来,我国落后的面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全国居民收入的差距才能缩小。尔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同有优势,向更高水平发展,并.j中西部加强合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

第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法制,惩治腐败,消除贪污腐败和非法敛富的土壤和根源。埘贪污腐败,知法犯法,非法致富者,要坚决惩治,决不手软。我们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秩序只保护那些勤劳致富,合法经营的人,而不能让那非法之徒钻空子,更不能为他们非法致富提供政策条件。

扩大原因范文篇3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必然性和非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绝大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约75%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13%的居民接近小康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为2003

年的262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了4.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由343.4元提高到8472.2元,提高了4.1倍。1979年到2003年24年间,城镇和乡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人,分别以年平均6.8%和7.1%的速度增长,消费水平以年平均6.2%和6.4%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不仅远高于我国改革开放前,也远高于高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也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居民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1990年达到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为0.397,尔后继续上升,2OO1年超过国际警戒线的0.4,为0.459,2002年达到0.465,2003年达到0.458。这一差距已远远超过法、德、意、英等欧洲经济发达国家④,也高于日本和美国,已开始逼近巴西、墨西哥等一些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的拉丁美洲国家的水平。居民收入差距为什么会不断扩大?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分层的本质是人群占有资源的关系,资源有限时,社会不平等程度必然提高,收入差距较大”;“市场奉行的是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竞争必然导致胜者与败者的分化”;“竞争引起的不平等是一种进步”;等等。能否这样看呢?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一定程度的扩大,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过去,我国收入分配存住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理论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实际上要打很大的折扣。害怕发展多种经济,完全排除要素分配。这样的体制矛盾较少,但不能充分调动人们发展经济、施展才能的积极性,阻碍r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调整昕何制结构,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突破了原来夫平均的格局,必然带来收入分配差距一定程度的扩大。这种状况,从总体上看,说明过去被压抑的潜在的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了。收入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说明人们的劳动水平和积极性提高了,开拓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创造的财富更多而收入的差别,也在相

当程度上反映r人们的智力水平、劳动能力、劳动积极性、工作机遇和利用市场经济能力的差别.表现劳动成果的差别。所以,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I大]劳动者之间的智力和体力水平、劳动能力r作机遇、家庭赡养人口数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因社会分和各劳动单位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别,以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同带来的差别而形成的人们之问的收入差别,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收入差距中,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健康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部分,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是积极因素,必须肯定,并加以积极保护。然而.在我吲目前人们的收入差别中.包含着许多不正常的、违背社会卜产力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东西,已经超}Ir弛会全面健康发展所能允许的限度。其主要表现是:

1.非法暴富。我国已仃一个富翁和豪富阶层出现。他们的人数不多,但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收入的一半甚至一半以j二。据I址界银行统计,1999年,我国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在全

部居民收入中占46.8%,20%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所占比重高达62%,另一头占10%和20%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在全部居民总收入中仅占2.4%和5.9%。2000年底,我国176万户私营企业和395万个私企主,共拥有注册资本1.3万亿元,每户平均拥有150万元,其中拥有1O0~500万元的占80%,过千万元的占11%,过亿元的占1.46%。这些富人中,相当部分人的财富是靠劳动和合法经营而来,

或主要是靠劳动和合法经营而来。他们的劳动和合法经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是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的。这样的致富,越富越好,致富的人越多越好。然而,也

有不少人暴富不是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的,而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集资诈骗、偷税漏税,红(权钱交易)、黄(经营黄色行业)、蓝(海上走私)、白(制毒贩毒、黑(制作假发票、假证件、绑架、抢劫、组织黑社会)。各种手段一起上,迅速把社会巨额财富纳入自丁.中。非法致富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通过非法手段敛富,并没有为社会带来新的财富,而只

起到财富重新分配的作用。它不能促进社会牛产力的健康发展,而只会破坏生产力发展,埘社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2.过高的剩余价值率。有一些财富积累形成的差别,从表面上和短时期看是合法的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深入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情况不完伞是这样。我国私有企业资本以年均40%以I二的速度增长,资本积累率高达61.7%,平均利润率足flt界最高的国家之一。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和积累率?除了资金靠银行贷款,贷款利率很低和运用各种手段取得廉价的土地资源、水电资源外,主要是由于1二人工资低。我国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便宜,工资成本在总成本中占不到10%,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一些私有企业主正是利用这一点,把工人资压到不能再低的程度,尽起所能在榨取廉价劳动力

上打主意,从而把剩余价值率提高到最大程度,日积月累而发起来的。一方面是剩余劳动成果的积累,另一方面是低收人群体的积累,少数人的富建立在多数劳动者低收入的基础上。这不能不形成收入差

距的扩大。

3.超经济剥削和剥夺自然资源.超经济剥削也是我国这些

年来新出现的特有的反常现象。有业主为了发财,无视法律,不顾]人死活,任意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随意克扣、降低、拖欠和拒发工

资;不给:人提供起码的保险和福利,严重影响1r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意打骂污辱T人,侵犯工人的基本权利事件时有发生。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私营企业中超过法定1:时的占45%。这些企业劳动者的超时劳动得不到起码的补偿,收入无法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创造的财富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还有些人的发财致富是建立在破坏污染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损害公众利益、全局利益和社会发展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他们或滥伐滥采,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或大量侵占农民耕地,使农民失去基本生活保障,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或用极其原始粗放的技术进行产,大消耗浪费自

然资源。破坏、污染态环境..结果,少数人的寓造成多数人受损和繁个社会受损。

4.钻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鼍予非法致富。一些制度有原则,无举措,使一部分人钻政策的空子,迅速致富,而广大劳动者一些该办的事未办到,能享受的福利未享受到,从而形成收入筹距。市场经济既为有为者提供发挥作用的天地,义町能为作法敛财者为非作歹提供土壤和条件。一些人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状况,迅速把巨额社会资源转化到自己手中,成为富人。少数腐败官员利用手中的权

利,大嚣贪污受贿;有些国有企业厂长、经理,打着改革的旗号,把巨额国有资产据为已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数额巨大。这些人把本为公众所有的财富转化到自己手中,这样形成的收入筹距/1仅危害社会发展,也是国法所不容许的。

5.行业垄断、企业垄断和城市崔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特点及所创造的价值不同,工资待遇自然应该不同。但有的行业和企业创造的财富不一定比别人多,仅仅靠垄断位置的条

件自定高工资,收入远大于别的行、如2001年金融保险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比制造高出69.8%,比批发零售贸易业高出98%,比农林牧渔业高出198%;上海的平均工资比江苏高⋯83.9%,比江西高出170%,比陕西高140%,比河南高170%;而广东的平均工资比上述地区分别高32%、95%、71.9%和98.1%。一些企业不受监督自定工资,有些业的董事长年薪高达2000多万元,此外还有股份和股息收入。一个人拿的钱竞相当于一个万人大厂全体职工的工资总额和儿卜万个农民的年收入,他们创造的价值真有那么大吗?一个二流演员一次出场费的收入比一个农民一辈子的收入都多。他们的贡献大也不至于大到这样的程度。不难看出,类似这些因素,是落后的、消极的,违背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其中有些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允许公开存在,按理在我国更不应该出现,但这些年来却得到滋生、发展,有的屡禁不止,愈演愈烈。怎么能说是“止常的”、“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呢?更谈不到什么“进步性”

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恰恰相反,它是社会的癌细胞,不仅影响社会健康发展,而且毒害社会风气,制造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承认、尊重和保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ur避免的积擞作J{j的合理的收入差距,尽量消除和杜绝那种破坏性的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收入差距。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健康调发展,使我国沿着既定¨标大踏步前进。

二、为什么居民收入差距会不断扩大?

居民收入分配本质I:是社会本制度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结构的反映。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分配结构和分配结果。分配反过来也影响所有制结构和乍产力发展。就分配论分配,是说不清楚收入分配问题的,只有从小生产关系和体制去观察这个问题,才能说清楚它。我国这些年的瞒民收人筹距为什么扩大到这样的程度呢?为什么收入篪距If】自。合州l夫l素,而义出现相当多令人忧虑的[大J素呢?根本l大l,还要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IJ进行探询:过去,我们无视我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脱实,搞公钉制一一统天下,准发腱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彤式单一,阻碍_r我生,力的发展。1978年以来,我们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所有制结构,改变公有制⋯统天下的局面;消费品的分配也⋯现山平均义、“大锅饭”向按劳分配为主和同时实行按要素分配的重大变化。多种成分的所有制结构导致lfjJ的分配结构,产:生分配上的收入差别.调动r各力‘的积极性,促进厂乍产力的发展和各方面收入的增加。这是收入差距中合理的积极的部分,在收人芹【{1,这一方面是基本的、占主要地位。然而能不看到,一地区或单位伍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过程中,名义上-持公有制为主体,实际上一心只扶持发展私有企、I,无原则地把许多国有企业转化到私人手中,更不重视发展集体企、I,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大削弱,使所有制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我国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99年占l/3,2000年下降为23.5%,2001年再降为18%;集体所有制相应地由35.4%下降为13.5%和10.5%。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以上企业的总资产为95365亿元,销售额为58070亿元,股份制企业及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总资产为109125亿元,销售收入为97533亿元,后者分别比前者高15%和67%。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分配结构的变化。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根本区别是,一个以按劳分配为根本原则,一个以资本分配为根本原则。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消费品分配的基本依据和尺度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贡献和劳动成果。劳动者可能有部分投资要素收入,但不占主要地位。由于劳动者之间劳动能力和贡献的差别是有限的,所以,如果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别也是有限的。而非公有制企业以资本分配为原则。企业主与劳动者的关系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劳动者所得到的仅是他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中相当于必要劳动的那一部分,其余的全都被企业主拿去了。这就必然引起收入差

距的扩大。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中剩余部分的归属和

用途的根本区别。公制经济的剩余部分仍属公有,除一部分直接用于职工个人福利和公共福利,一部分留在企业用于积累

和企业扩大再生产(这是进一步实行按劳分配、走向共同富裕的条件)外,还有一部分上交国家,用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各项必要的开支。这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条件。非公有制企业的剩余部分除了上交国家之外,其余仍归私有。非公有制企业财富的积累,也是收入分配悬殊的原因之一。两种所有制内部劳动者间的劳动机遇、成长条

件和发展环境也有所不同。在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是主人,要求一切为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着想;非公有企业,老板是主人,按市场原则使用劳动力,一切为赚钱多少着想。这会造成就业机遇、

成长培训、收入持续性提高条件的差别,进而扩大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原则和方向的基础和根本性前提。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毫不动摇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实现公平正义,才能最终走上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如果持续削弱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还将进一步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在这里我们需要关注两种倾向。一是不能忽视发展非有制经济和按要素分配。必须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而需求又极其复杂多样,在今后长时期内,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是必须的,带有必然性,完全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任何忽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观点和举措都是错误的。按要素分配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需求,对扩大投资,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技术进步,扩大就业,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增长了,但人均资本水平仍然很低,农村、中西部地区更低,尽量吸收和动员各方面的资本和力量用于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至于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经营能力,是复杂劳动能力及其成果的晕要组成部分,属于按劳分配范畴,更不可忽视。但在我国,作为资本参加的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有主次之分。如果要素分配超过甚至取代按劳分配,必会引起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二是防止把资本和要素分配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有人反对以公有制为主体,提出“一定要破除社会主义一定要搞公有制,搞国有经济的迷信”,主张“以私有经济为主体”,或“谁是主体让市场来决定”。否定公有制为主体和工人阶级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千百万人民经过长期流血奋战才得到的革命胜利成果,也是我国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获得更大胜利的可靠保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和动员一切可以团结和动员的力量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建设发展的根本方针。这些都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和历史经验的结晶,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意志,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是不能动摇的。

三、怎么解决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第一,要提高认识,看到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最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会造成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生产的不平衡,也会影响社会我国居民收人差距不断扩人的深层原冈透视经济的发展。所以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把它解决好。但防止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足要走l田头路,不是恢复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也不是抽肥补瘦,限制人们致富,而是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针和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法治国,坚决按照党中央新近提出来的“建设一个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

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同”的目标前进: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劳动力的分配和消费资料的分配。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不仅能够使国家牢牢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基础和物质基础,而且也为广大劳动者的就业、收入水平提高和改善社会主义人与人的关系提供町靠保障。目前,国有企业仍存在不少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严格管理,改造升级。要进一步发展多种集体企业。要坚定不移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私有和外资经济在我国发展带有必然性,多年来对我国现代化事业做出了贡献,今后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发展农业,支持农村。农业是冈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不起来,全国富起来。收入差别中收入最低的一头是农村,贫困人门也主要集中在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出路是发展农业,调整

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农业向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市场农业和二二产业转化,农业结构变化才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才能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要下力气提高农民素质和其科学技术水

平,使一部分富余农业劳动力从单纯农业向广义农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要进一步支持农业,要扩大对农业的投资,降低工业品价格,提供更多更好的廉价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增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传授科学技术和增产门路,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开辟更多的劳动力转移门路等,支持“二农”的发展。

第四,进一步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中西部和振兴东北老一I业基地,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发展。中西部发展上去,东北老_丁业基地的潜力挖出来,我国落后的面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全国居民收入的差距才能缩小。尔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同有优势,向更高水平发展,并.j中西部加强合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

第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法制,惩治腐败,消除贪污腐败和非法敛富的土壤和根源。埘贪污腐败,知法犯法,非法致富者,要坚决惩治,决不手软。我们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秩序只保护那些勤劳致富,合法经营的人,而不能让那非法之徒钻空子,更不能为他们非法致富提供政策条件。

扩大原因范文篇4

重复、发音延长或者停止,也就口吃了。但是口吃并不单纯是语言学习的问题,一时的口吃更多的是幼儿心理原因所致。

一、不恰当的模仿行为模仿能帮助幼儿学习语言。

在模仿的过程中,孩子学会基本的语言技能和大量的词汇,但模仿也可能让孩子学会不正确的语音语调、不恰当的停顿方式。如果孩子周围有口吃的人,或者偶然不正确的发音,都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他们有可能会当做一种好玩的技能来练习。因此,会有口吃在孩子间迅速传播的现象。

二、急于表达却难找到合适的语言3岁以后,孩子的语言飞速发展,就像刚刚掌握一门新的技术一样,他们想要做各种语言的练习。他们已经走出家门,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学习着周围的事幼儿心理口吃的三大原因16模仿能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家长学校父母参考阳阳3岁了,会说的字词越来越多,也能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了。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发现阳阳一说话就很紧张,张大了嘴,重复几次才能把想说的话说出来。爸爸妈妈开始担心,阳阳怎么口吃了?因此,只要阳阳一开口,爸爸和妈妈就赶紧纠正:“不要着急,慢慢说,再来一遍。”

可情况却适得其反,阳阳口吃现象越来越严重了。这该怎么办才好呢?幼儿到了3岁以后,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词汇量得到突飞猛进的增加。但父母们却开始喜文/浙江省余姚市舜水幼儿园倪爱莲忧参半,因为不少孩子在此时出现了口吃的现象。事实上,口吃是3岁幼儿常见的问题,一点也不足为奇。知识提要什么是幼儿的心理口吃除了一些疾病的影响外,一般来说,三四岁幼儿的口吃是他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由于发音、语句停顿不正确而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的问题。因他们在说话时往往比较紧张,有时为了发出正确的声音而张大嘴,深呼吸,全身肌肉绷紧,不由自主地语言幼儿心理口吃解惑重复、发音延长或者停止,也就口吃了。但是口吃并不单纯是语言学习的问题,一时的口吃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

扩大原因范文篇5

一、主要农资商品经营态势

2010年,县供销系统所属农资供应点共销售了化肥1602吨,农药45.6吨,农用薄膜8.3吨,农资商品供应总额234万元,到2012年,全年供应化肥1529吨,农药62.2吨,农用薄膜20.9吨,农资商品供应总额388.4万元。五年间,其中化肥销售下降了0.95%,农药上升了13.6%,农用薄膜上升了25%,农资商品供应总额虽有上升,但剔除价格上升因素外,则相差无几。2012年,全县农资商品销售总额620万元,供销社仅占60%的市场份额。

二、农资销售徘徊不前的原因

近几年来,县供销系统农资经营徘徊不前,市场份额下降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1、以往化肥主要使用对象的水稻种植面积遂减是化肥销售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由原来的双季稻变为单季稻,从2011年起,政府号召“水改旱”,大批稻田改种经济作物,到2012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仅3.7万亩,化肥销售量随之减少。

2、农资市场放开是供销社市场份额下降的原因之一,农资市场放开后,供销社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一批个体经营户介入农资经营,目前,除供销系统外,尚有8家个体农资经营点,年销售农资额约200万元,与供销社抢夺市场份额。

3、计划经济时代以及以后一个阶段,供销社经营农资商品政府都给以一定的财政补贴,这对于供销社在农资经营中进行灵活调节、物资储备和平抑价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后,农资补贴取消,优势消失,供销社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减弱。

4、农业并非是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规模有限,农资商品总体需求量不大,利润空间小,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供销社农资经营的积极性。目前,县供销系统所属的15家农资经营点的经营场所大都年久失修,设施设备阵旧,门面老套过时,整体形象欠佳,也是影响农资经营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鉴于上述原因,要想有效控制农资经营下滑态势,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保持农资供应主渠道地位,需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和办法。

1、从近几年主要农资商品销售结构的变化来看,化肥下滑,而农药及农膜的销售却呈上升态势,这是因为水稻种植减少而经济作物种植增加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农资经营中正确把握,调整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农药及农膜的规格和品种,扩大农药和农膜及其他农资商品的经营规模。

2、加大农资连锁经营力度,完善现有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进一步发挥农资配送中心作用,真正做到“统一进货,统一经营,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标识”,集中力量参与市场竞争。

扩大原因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媒体;中职;班主任工作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已经是“00后”,他们从小接触网络,手机与电脑比纸和笔更加熟悉,他们也更加习惯互联网,这就要求中职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现状,适当利用新媒体技术。

一、网络时代新媒体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一)信息真假难辨,无有效过滤。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尤其是其中带有煽动性与诱惑性的内容。与此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与机构造谣信息与观念不正的信息,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二)沉迷网络世界,厌恶学习。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下,家长、社会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存在偏见,大部分中职生都是中考失败的学生,入学的很大原因都是为了获取一个毕业证,这样就使得中职生群体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可,就将目标和眼光转向了网络世界,比如网络战绩、网络婚姻等。这些游戏和网站的存在本身并不是有害的,但在中职生这个群体中,它们对学生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三)网络影响增大,管理难度增大。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让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更加广泛,也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在网络不发达、媒体传播速度慢、影响力小的情况下,校园事件并没有现在这样的普遍性、暴力化。现在的校园事件逐渐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等特征,很大原因是学生受到了网络暴力思想的影响。而信息的便捷获取使得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学生的作业不再是自己思考所写,而是从网上“借鉴”,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不再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但这些知识的不确定及无过滤也增大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中职教师尤其是中职班主任对在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背景下如何管理班级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有的班主任坚定地认为网络、新媒体是管理的大敌,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学生使用手机、接触网络等,但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要在新的形势下更行之有效地管理班级,就应该抓住网络、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为我所用,通过网络与学生更加有效的沟通,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果。

二、中职班主任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一)加强网络学习,提高适应能力。要想更好地运用网络与新媒体管理班级,就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网络的发展使得汉语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每年网络选出的流行语在学生中间流行,如果教师听不懂学生说的什么,又怎么和学生沟通,怎么更好地管理班级呢?为了使网络的出现带来的“代沟”越来越小,就需要班主任、教师也了解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文化,提高适应能力。(二)用好社交软件,加强实时交流。QQ是学生使用最多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社交软件,所以班主任要利用好这个社交软件,加强与学生的实时交流。建立班级QQ群,教师作为成员加入,让学生成为管理者,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在群内教师作为“同龄人”参与其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群内的讨论及时掌握学生的想法,及时与学生沟通,正确引导学生。(三)开通网络直播,加强课下互动。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播。而一些紧跟潮流的学生已经开通了自己的直播,一些教师也通过直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职学生玩心重,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班主任要积极引导。比如在课上,教师可以开通直播或者学生打开直播,在网络围观下,学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假期的时候,可以在群内通知学生何时直播自己的假期生活,班内其他学生与班主任去参与直播,点赞、送礼物等实时互动,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四)创建班级微博,正确引导学生。舆论的引导作用在于重复播放,加深印象。一些网络上传播的事件以及其评论可以培养学生分辨真假的能力和对事物的理性看法。

微博作为网络上传播最快的途径,班主任要运用好微博这一工具。比如班主任创建班级微博、博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适当更新一些信息,帮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网络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对传统的中职班级管理提出了挑战,但同样也带来了机遇。新媒体技术不是洪水猛兽,运用得当也会对班主任的工作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陈万君 单位: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扩大原因范文篇7

1刑法保障机能的基础理论

目前,学界关于刑法机能到底包括哪些机能的观点不一。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刑法具有两种机能。根据划分内容的不同,有人认为刑法具有维持秩序和保障自由两个机能,也有认为刑法具有保护和保障两个机能[1]。二是认为刑法具有三种机能。具体是指规制机能、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2]。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大多数持此说。三是认为刑法具有诸多机能。主张刑法除了三大主要机能,即规制机能、保障机能、保护机能,同时还具有其他一些机能。在目前的刑法学学界,关于刑法机能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主张:一是法益保护机能优先模式,认为我国刑法机能模式应坚持法益保护机能优先模式,适度向人权保障机能倾斜[3];二是人权保障机能优先模式,认为在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发生冲突且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应坚持刑法的人权保障优先于法益保护;三是刑法机能动态平衡模式,认为维持刑法保护机能与保障机能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有利于打击罪犯,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国家刑罚权对公民人权的侵蚀[4]。

2刑法保障机能优先的理论分析

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刑事法治的内在诉求。

2.1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尊重公民的基本人权;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积极贯彻刑事法治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优先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刑法人权保障机能优先。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就业压力空前增大,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各种民生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尊重公民的正当权利,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发挥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可能真正地构建好和谐社会。因此,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2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实现刑事法治的内在诉求刑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刑事法治的基本理念,不仅包括惩罚犯罪,也包括保障人权。刑法不仅仅是司法机关刑罚权的来源,更是司法机关刑罚权的“魔咒”。司法机关一方面要根据刑法行使刑法赋予其的刑罚权,去追究相关公民的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司法机关也要根据刑法的规定在刑法法定的框架范围内进行追究,不能跳出罪刑法定的范围,更不能突破罪行法定的原则。实现刑事法治,就要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实现刑事法治,就要积极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实现刑事法治,就要坚持刑法保障机能优先。因此,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实现刑事法治的内在诉求。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的确立是现代刑事法治的重要标志,刑事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罪刑法定主义。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模式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模式也只有通过罪刑法定原则才能实现。罪刑法定原则诞生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其起初最基本的含义就在于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之所以实行罪行法定,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免遭国家公权力的任意践踏,就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正义。实现刑事法治,就要积极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实现刑事法治,就要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实现刑事法治,就要在当刑法的诸多技能发生冲突的时候,坚持人权保障机能优先。

3刑法保障机能的实现途径

强化刑法的保障机能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积极建设。努力完善罪刑法定原则,积极推进刑法宪法化,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强化刑法人权保障机能。3.1努力完善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人权最基本、最有力的手段是法律保障,而法律保障中的刑法保障又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三大原则之首,理所当然在人权保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中国近年来不仅在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人权的法律保障,尤其是刑法改革中的人权保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目前的刑法毕竟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我们期待,中国能够尽早制定出更为科学完善的新刑法典,在保障人权方面能够走得更远。现在,罪行法定原则在我们国家某种意义上还只是停留在法典化的形式之上,并没有真正地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在实践中,我们并不能很好地或者说真正地坚持罪行法定原则。虽然罪行法定原则早已写入了我国的刑法典,可是,如果我们不能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真正地加以贯彻,坚持程序正义优先、人权保障优先的理念,那么,罪刑法定原则依然犹如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只是停留在形式化的法典之上,并没有能实现其真正的司法化。因此,只有努力完善罪刑法定原则,将其从法典之上的形式化推进到刑事司法实践下的司法化,罪刑法定原则才能依法保障人权,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才能得以实现。

扩大原因范文篇8

第一、土地承包起点不公平、限制土地调整等原因造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无地农民群体,其矛盾虽然暂未充分暴露,但却潜藏着危机。无地农民是一个比失地农民更大的群体,失地农民只是有地而因种种原因重新失去土地后加入到无地农民行列的一部分。按照我们数次在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归总分析,目前全国农村至少有10%的人口无地。无地人口包括: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未分配承包地的(比如分地时的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二轮土地承包以后新增人口(比如新媳妇,新出生的人口);因各种原因返乡归农人口(退役军人、学生、下岗归农人员等)。去年我们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农村实地调查时发现,无地人口的比例大小与非农产业发展关系不大,而与土地是否调整关系极大,土地调整频繁的地区,无地人口相对较少,反之则较多。无地农民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是因为无地人口家庭的其他成员有地,使这个问题被掩盖了。无地人口因数量巨大而特别需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第二、农地资源大量转移,形成“两个三分天下”的局面,彰显出各利益群体重新配置或瓜分农地资源的态势,这是失地农民形成和不断增加的根源。所谓“两个三分天下”,即:一是农村土地在农业领域向民间、工商、外资三大资本集中,表现为种植、养殖业大户或非农村住户经营土地。根据我们对江苏的调查,流转土地的58.8%进入本地种、养大户手中,11.5%由非农村住户经营本由非农村住户经营的土地,包括工商资本、外来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江苏称“新三资”)和城镇居民等经营的土地。1%左右进入农业股份合作社,28.7%以其它形式流转、或转为非农用地,或作为建设储备地。浙江省超过7%的土地进入工商企业,其中F县流转土地的67.2%由本地种植、养殖业大户受让和经营剩余32.8%由非农村住户经营。二是向农业以外领域转移,“国家建设”、“园区开发”、“乡村集体圈占”三分天下。在转变用途的农地总量中,政府征用(包括公益性、商业性、经济开发区用地)约占50%,乡(镇)村集体非农建设占30%、用于其它目的的占15%,流转中“阴消”的土地约占5%(“阴消”是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土地丈量、台账、或者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的误差而减少的面积,意味着农民要承受因“技术原因”而导致的土地损益)。减少的农地按照用途划分,工业用地约占80%,公益性用地(如公路、学校等)占10%,其余为商业性或经营性用地。归结起来,失地农民因五大原因而失去土地,即国家征地、开发区圈占、乡村集体非农利用、土地流转、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新乡村运动用地。现代化加速推进,必然伴随农地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加速转移。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必须作制度性安排。

第三、农民工组织和管理问题凸现。“新三农”问题逐渐胶合成一个问题,即农民的生存、发展权问题。无地农民、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农民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最低,政治参与最少,分享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成果的能力最弱,是一个非常需要帮助和保护的群体。同时,也要看到:无地农民因土地财产缺失而产生人生依附关系,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失地农民因土地产权被剥夺而生怨恨;外出打工时出于生存、经济交往、安全保障等多重需要,使他们已突破传统的地缘、血缘、业缘关系,在更大范围内以“老乡”关系为纽带逐渐联合起来。尽管这种联合是临时性的、小规模的、松散的,但是,许多苗头表明,他们比传统农民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地域空间及号召和组织能力,这是应该特别予以关注的。

扩大原因范文篇9

【关键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所存在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就是其中的重要一个。尤其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候,三农问题被提上了历史日程,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已经是相当一部分农村的现状,由此引起的农村经济、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农村问题从根本上还是收入问题。只有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农村才能稳定,农业生产率才能提高,农业才能持久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城乡收入差距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会关系社会的稳定,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平稳的发展。所以,探索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并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

一、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的农村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王小鲁、樊纲考察了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制度因素等方面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并不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将减少收入差距,财政转移支付虽然有助减少收入差距,但作用不大,而且市场化本身并不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年)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王韧(2004年)考察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城镇化程度,相关制度因素(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某些制度性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影响。最终发现,经济开放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帮助,用于支援农村的农业财政性支出并没有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而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实行工农业剪刀差的赶超战略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影响。

二、城乡收入差距待考察的原因

由于我们获取数据的渠道有限,我们考察下面几个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入,二元经济体制和农村的金融支持。这几个因素从政府投入、经济体制等方面来探讨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三、模型建立和统计检验

LOG(GAPt)=a(1)+a(2)LOG(ROADt)+a(3)LOG(EDUt)+a(4)LOG(TOWNt)+a(5)LOG(LOANt)+et.

其中GAPt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ROADt是当年的公路通车里程(单位:万公里)。EDUt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TOWNt是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示,LOANt是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a(i)是待定系数,et是随机扰动项。

我们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统计数据库上找到1990年至2006年的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统计检验后得出下面结果。

四、结果分析

在上面的回归过程中,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的回归系数是不显著的,所以回归的结果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们再来考虑三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公路的通车里程的系数为正的,意思是通车里程的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似乎与预期有出入,但这恰好说明了在1993年至2006年的时间政府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大于对农村的投入,由于两者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极大的影响了城乡的协调发展,使得农村缺乏实现跳跃式发展,享受技术进步和增加收入的物质基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的系数是正的,这说明加大教育投入会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看似不合常理,但我们仔细想想看,政府和其他团体个人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投到哪里去了?我想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和城市里中小学教育。从农村里进入大学的孩子与从城市里进入大学的孩子相比比例要小得多。而农村里的孩子也不可能更多的进入城市里接受中小学教育。因此,农村里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的投入占很小的一部分,从而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不管是从考试还是从其他方面,都会吃亏。他们没有得到更好的进入大学的机会,大多数会留在家里务农。但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又不可能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创造更多的财富,由此与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的系数是负的,说明提高城镇化率有助于减小城乡的收入差距。这与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相一致。中国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后,这些劳动力逐渐流入城市,并与城市的居民融合,同时也可以将城市的财富转移至农村。这确实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看到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农民工在城市里受到了与城市人不同的待遇。他们处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有着最简陋的食宿,并处处受人奚落,并在劳资关系中处在不利的地位。农民工的后代的生存状况也是现在社会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他们的教育,饮食,心理等许多方面,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关注和帮助。

五、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政策建议: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的新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最近几年,政府在农业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对乡镇的小学和中学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让农村的孩子能接受到和城里的孩子同样水平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给他们更好的机会走入大学。

3.加快城镇化改革,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在城市里,要给予农民工与其他城里人同样的待遇,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关注农民工后代的教育抚养问题。要确保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经济研究,1994,(12).

[2]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10).

扩大原因范文篇10

由于中国的农村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王小鲁、樊纲考察了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制度因素等方面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并不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将减少收入差距,财政转移支付虽然有助减少收入差距,但作用不大,而且市场化本身并不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年)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王韧(2004年)考察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城镇化程度,相关制度因素(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某些制度性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影响。最终发现,经济开放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帮助,用于支援农村的农业财政性支出并没有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而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实行工农业剪刀差的赶超战略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影响。

二、城乡收入差距待考察的原因

由于我们获取数据的渠道有限,我们考察下面几个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入,二元经济体制和农村的金融支持。这几个因素从政府投入、经济体制等方面来探讨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三、模型建立和统计检验

LOG(GAPt)=a(1)+a(2)LOG(ROADt)+a(3)LOG(EDUt)+a(4)LOG(TOWNt)+a(5)LOG(LOANt)+et.

其中GAPt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ROADt是当年的公路通车里程(单位:万公里)。EDUt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TOWNt是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示,LOANt是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a(i)是待定系数,et是随机扰动项。

我们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统计数据库上找到1990年至2006年的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统计检验后得出下面结果。

四、结果分析

在上面的回归过程中,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的回归系数是不显著的,所以回归的结果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们再来考虑三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公路的通车里程的系数为正的,意思是通车里程的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似乎与预期有出入,但这恰好说明了在1993年至2006年的时间政府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大于对农村的投入,由于两者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极大的影响了城乡的协调发展,使得农村缺乏实现跳跃式发展,享受技术进步和增加收入的物质基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的系数是正的,这说明加大教育投入会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看似不合常理,但我们仔细想想看,政府和其他团体个人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投到哪里去了?我想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和城市里中小学教育。从农村里进入大学的孩子与从城市里进入大学的孩子相比比例要小得多。而农村里的孩子也不可能更多的进入城市里接受中小学教育。因此,农村里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的投入占很小的一部分,从而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不管是从考试还是从其他方面,都会吃亏。他们没有得到更好的进入大学的机会,大多数会留在家里务农。但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又不可能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创造更多的财富,由此与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的系数是负的,说明提高城镇化率有助于减小城乡的收入差距。这与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相一致。中国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后,这些劳动力逐渐流入城市,并与城市的居民融合,同时也可以将城市的财富转移至农村。这确实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看到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农民工在城市里受到了与城市人不同的待遇。他们处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有着最简陋的食宿,并处处受人奚落,并在劳资关系中处在不利的地位。农民工的后代的生存状况也是现在社会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他们的教育,饮食,心理等许多方面,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关注和帮助。

五、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政策建议: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的新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最近几年,政府在农业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对乡镇的小学和中学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让农村的孩子能接受到和城里的孩子同样水平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给他们更好的机会走入大学。

3.加快城镇化改革,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在城市里,要给予农民工与其他城里人同样的待遇,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关注农民工后代的教育抚养问题。要确保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经济研究,1994,(12).

[2]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10).

[3]王培刚,周长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管理世界,2005,(11).

[4]王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分析——兼论“倒U”假说的适用性.统计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