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8:00:50

扩大内需范文篇1

居民按收入水平可以分为高、中、低收入者三部分群体。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占我国总人口20%的低收入人群的总收入,占全民总收入的份额为5.73%,而占我国总人口20%的高收入人群的总收入,占全民总收入的47.81%。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1980年为0.30,在1990年上升为0.36,2000年达到0.4089,2005年为0.458。根据中外研究学者依据统计数据的计算,200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9,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这也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理论,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的财富,他们的消费需求接近饱和,边际消费倾向低,对消费的贡献也较少。而中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大,他们也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和需求,而较低的收入水平使他们没有消费能力,最终就带来了总需求的萎缩。因此,国家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二、启动消费需求,建立可持续的符合国情的消费模式

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从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来看,理论上扩大投资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的短期作用十分明显,但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只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扩大内需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约2/3,而消费总量却还没有达到全国的1/3。可见,广大农民是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体。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给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因此,扩大内需,要注重开拓农村市场,以其消费的扩大来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政策,此政策旨在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同时也实现了转移出口能力扩大内需的目的。在此,笔者认为,家电类商品属于高耗能产品,不符合我们所倡导的低碳经济的要求。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了我们健康的生活追求模式。

通过扩大此类高耗能产品的消费来实现拉动农民消费是以破坏我们的低碳环境为代价的,不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也无法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此外,家电下乡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启动农村消费。在我国农村,没有消费能力的农民群众仍然无法享受到这项政策的优惠。还有部分农民暂时并没有家电的消费需求,却只是为了享受这项优惠而消费了并不一定是自己最需要的商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不仅没有使资源能到合理配置,也降低了家电给农民带来的效用。由此也可以得出,家电下乡不如采用更直接的方式,如派发消费券等,给予农民真正实际的补贴,从而有效带动农民消费。从长远来看,开拓农村市场,关键还在于提高农民收入,仅仅依靠政府优惠政策无法彻底改善农民状况,应当切实提升农民创造价值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实际购买能力,建立起可持续的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消费模式。推行“科技下乡”政策,积极提供技术、信息、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服务。通过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推广带动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扩大内需范文篇2

第一种看法以为,当前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重要有以下几点:

1、持币动机增强,影响现期斲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有一种储备方向的内在愿望。改造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程度的前进,人们在前进斲丧的同时,审慎动机也在增强,分外是在当前,城镇住民的审慎动机更为显着,这重要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二是当局机构改造,精简布局事情职员;三是子女上学、购置住房、医调治老保险等用度增长。

2、市场供求的布局性抵牾影响斲丧的有用增长。我国现在的买方市场具有显着的布局性特性。供采取需求的不调和直接制约着斲丧的实现。重要是市场提供未能顺应差异收入水温和富饶程度的斲丧群体的须要。地域之间的产业结谈判产物布局类似,多年的重复配置形成大量的无效提供,造成生产本事的相对过剩。相当多的企业只是把生产的着眼点定位于都市住民,但对拥有8亿多斲丧者的屯子市场却研究不够,使许多产物生产脱离了屯子的现实,也就便是放弃了屯子这一辽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产物格量也影响着斲丧者的需求生理和斲丧举动。据资料表现,国家质量技能监视局重点监控129类产物,近几年抽查的4411家企业的5233种产物,及格率均低于80%。字串9

3、收入程度的不屈衡制约了斲丧的扩大。据测算,我国比年来住民的小我私家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垂垂增大,现在已高出0.4。另据国家统计局视察,1996年末城镇住民储备存款余额为30850.2亿元,此中20%以上属于公款私存,2.5%的城镇住民人均储备存款仅1080.5元。由于高收入者的斲丧方向小于低收入者,当百姓收入肯定时,分配差距扩大高出肯定限度,就大概使总斲丧程度降落。

4、投资性付出增长,分流了斲丧资金。比年来城镇住民股票投资不停增长。1997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议决发行股票筹资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倍;同年还发行国债2412亿元。

5、体制性因素和改造滞后的影响。当前社会成员遍及感兴趣的斲丧产物,如住宅、汽车等,虽然出现供大于求和积贮的征象,但这并不是生产本事绝对地高出了市场容量,而是有着诸多的庞大缘故原由。

6、亚洲金融危急的打击。亚洲金融危急对国内经济增长形成巨大的生理压力,以致造成某种程度的恐慌生理。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不明,以致预期看淡,就会直接影响现期的经济运行和国内斲丧走向。[1]

第二种看法为以为,从深层缘故原由分析,现在斲丧需求的实现停滞重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

1、供需布局停滞,提供布局与需求布局不相顺应,造成斲丧需求实现困难。从都市住民的斲丧布局看,需求的重点转移:一是从底子的吃、穿、用类转向以居住条件改造、通讯和交通为重要内容的住、行类斲丧;二是从大略的商品性斲丧,如餐饮、医疗保健、教诲、误乐、旅游、家庭服务等;三是从大量的遍及性商品转向看重选择、寻求时尚的本性化斲丧,商品的质量、品牌意识日趋增强。从总体看,用于享受资料、生长资料的需求比重有较快上升。但是,由于多年来的重复配置、重复生产,使提供布局差异理,布局升级滞后,是市场有用需求不够的重要停滞。

字串9

2、体制停滞导致市场有用需求得不到实现。以住宅为例:一是传统的实物福利分房制度制约了住民买房的积极性,由此出现商品房紧张积贮与福利房紧缺的独特抵牾;二是住房价钱体制差异理,房价过高,住民缺乏遭受本事;三是住房金融体制改造滞后,支持住民购房力度较弱。住民买房心有余力不够。

3、收入停滞制约斲丧扩大、一是住民收入增幅趋缓。城镇住民人均现实收入增长已从1993年最高时的9.5%降到1997年的3.4%;屯子住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增幅仅为4.6%,比上年降落4.4个百分点。二是收入差距扩大,都市贫困职员增多,重要是企业亏损紧张,下岗职工已上升到1000多万,相应收入降落。三是强储备方向一连多年,匀称每年以20%以上的速率增长。1997年城乡住民储备存款高达46280亿元。

关于扩大内需的讨论综述来自:

4、斲丧生理停滞,斲丧者信心指数降落。由于供过于求,价钱下滑,持币张望的人数增多。同时,由于收入预期不稳固,斲丧者为保卫下岗,应付医疗制度改造、退休养老制度改造、住租金币化改造和子女教诲用度等积攒资金的方向加大,斲丧越发审慎。即期斲丧降落,具体表现便是少斲丧多存钱。[2]

第三种看法以为,首先从斲丧需求来看,造成需求不够的重要缘故原由在于:一是工农“铰剪差”依然存在并一连扩大。二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创建起来。三是一些产物不顺应市场斲丧需求变革。四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少数高收入者边际斲丧方向低,而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边际斲丧方向高却无力购置。其次从投资需求来看,由于前几年的重复配置,盲目生长,一些行业、产物的生产本事紧张过剩。据1996年第三次天下产业普查对900多种重要产业产物的视察资料表现,50%以上的产业产物生产本事使用率在60%以下;在高新技能方面,由于技能气力单薄等缘故原由而难以大量投资。再次,从出口需求方面看,受东南亚金融危急的影响,以及我国答应人民币不贬值,人民币币值坚挺,大大削弱了我国产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本事,直接制约着我国出口需求的增长。[3]字串2

扩大内需范文篇3

根据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和相关政策文件精神,我局领导高度重视,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补助,组织技术骨干力量,结合“十一五”水利规划,及时编制上报并通过审批和现已组织实施的项目有:20*年第四季度农村安全饮水项目、20*年第二批农村安全饮水项目、20*年第三批安全农村饮水项目、马街乌湾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南沙镇桃园坡5000亩高稳农田建设项目和杨系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20*年第四季度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实施方案)的批复》(云发改农经〔20*〕2512号)文件精神,××县20*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524.32万元,到项目完工时,收到项目拨款524.32万元,解决10个乡(镇)21个村委会30个村民小组2285户104*人及2939头牲畜的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

2、20*年第二批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方案(代可研)的批复》文件精神,该项目总投资156.53万元,建设规模为铺设管道72.1公里,日供水量为370.58立方米,涉及全县5个乡镇14个村委会17个自然村,解决3107人、675头大牲畜的饮水水质不安全问题。

3、20*年第三批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根据××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州水利局《关于下达饮水安全工程20*年第三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红发改投资〔20*〕515号)文件精神,该项目总投资412.50万元,解决41个自然村8189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4、马街乌湾河小流域治理工程。根据××州水利局《××州水利局转发云南省水利厅关于下达20*年第四季度新增中央水利投资水土保持项目措施计划文件的通知》精神(红水保[20*]13号),××县乌湾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65.2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7平方公里,涉及马街乡的2个村委会10个自然村。

5、南沙镇桃园坡5000亩高稳农田建设项目。根据××州发改局《关于对20*年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红发改农经〔20*〕412号)文件精神,该项目总投资114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1、灌溉沟渠:新田大沟三面光改扩建5603米,控制灌溉面积4000亩,设拦河坝1座,背水桥1座,挡墙1段总长70米,管道安装230米;2、坡改梯:桃园坡1000亩坡改梯;3、生物农艺措施:实施农田土壤改良等措施4000亩。

6、杨系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根据××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州水利局《关于下达重大水利项目20*年第四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红发改投资〔20*〕870号)文件精神,该项目总投资120万元,防治水土流失面积8平方公里。

(二)资金到位情况

1、20*年第四季度农村安全饮水项目。项目总投资524.3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19.32万元,省级配套52万元,州级配套53万元。目前,该项目所有配套资金已到位。

2、20*年第二批农村安全饮水项目。项目总投资156.5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5.21万元,省级配套15.66万元,州级配套15.66万元。目前,该项目的中央投资及地方配套资金均已到位,到位资金156.53万元。

3、20*年第三批农村安全饮水项目。项目总投资41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30万元,省级配套41.25万元,州级配套41.25万元,现在已到位资金371.25万元,省级配套资金未到位。

4、马街乌湾河小流域治理工程。总投资165.2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1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8万元,州级配套资金29.6万元,县级配套资金7.6万元。目前,全部资金已到位。

5、南沙镇桃园坡5000亩高稳农田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14万元,其中省级投资100万元,州级配套14万元,目前,省、州资金已全面到位。

6、杨系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该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万元、省级投资20万元,州级配套2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100万元,州级配套资金未到位。

(三)项目进展情况

1、20*年第四季度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该项目于20*年12月12日开工,20*年2月26日完工,共铺设大小管道469km,建大小水池65座,蓄水量2110m3,解决10个乡(镇)21个村委会30个村民小组2285户104*人及2939头牲畜的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并7月28日通过县级初验。竣工结算时,总计支出524.32万元,其中:支付材料款390.02万元、建安工程决算款117.07万元、待摊投资17.23万元。

2、20*年第二批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该项目6月23日在州水利局的主持下,进行管材统一招投标工作,与中标单位签订了供货合同,并于7月10日开工建设,现在已全部开工建设,完工14件,其余3件正在进行扫尾工程。该项目现已投入资金150.21万元,计划10月底完工。

3、20*年第三批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该项目9月17日在州水利局的主持下,该项目进行了管材统一招投标工作,并与中标单位签订了供货合同,现已全部开工建设,完工8件,已投入资金120万元,计划11月底完工。

4、马街乌湾河小流域治理工程。该项目自20*年12月开工建设到20*年2月26日完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5.63hm2,其中:水保林124.04hm2,经果林126.15hm2,封禁治理315.44hm2,修建拦沙坝3座,挡渣堤长130m,三面光改造灌溉沟渠1200m,安装dn50灌溉管道5700m,新建100m3蓄水池2口。4月30日县级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初步验收,6月14日通过州级验收。

5、南沙镇桃园坡5000亩高稳农田建设项目。该项目自20*年5月10日开工,到20*年9月5日完工并试通水成功,完成小型拦河取水坝1座,支砌挡墙1段长76m、背水桥1座、渠道三面光5603米、开挖土方2*4.11m3、开挖石方203.2m3;完成坡改梯1001.16亩,开控土方10.01万m3;筑埂土方1.1万m3,完成投资110.32万元,9月18日,该项目通过县级初验。

6、杨系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该项目于9月27日开工建设,现已完成投资12万元。

二、主要的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项目下达后,成立了扩大内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与州水利局签订了《××州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任务责任书》,并同涉及项目的乡(镇)分别签订了《××县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任务书》,实行局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全面抓的责任机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二)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实施中按基建程序实行“三项制度”管理,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把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严禁项目资金截留、挪用,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和项目安全。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严格对照审批的实施方案,工程采取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原则,实行上下联动和不定期督促检查的方式,督促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确保工程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按质、保期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四)严格整改,务求实效。把严肃纪律和认真整改结合起来,把解决问题作为衡量检查成果的重要标志。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确保这次自查和整改工作取得实效。对整改工作不力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确保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落实。

(五)完善机制,着眼长远。把解决当前问题与健全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从工作机制、制度层面上查找原因,予以完善,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共同搞好此次检查工作,促进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在我县水利系统认真得到落实。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点多为边远山区,地处偏僻地带,运输较困难,二次搬运距离远,且自然村分散,不具备连片供水条件,增加项目建设成本;

(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群众筹资难度大;

(三)当前处于秋收季节,人民群众忙于秋收,群众投工投劳困难,从而影响了工程进度。

(四)群众思想意识落后,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低。

四、下一步的打算

(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大力推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配合抓、干部职工齐力抓”的组织领导保障体系,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扩大内需中央新增投资项目顺利推进。

扩大内需范文篇4

(一)组织机构。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成立*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纪委监察局执法监察室,负责领导小组工作部署的督办落实、组织协调和情况综合。

(二)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监督检查各相关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扩大内需政策情况;组织监督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听取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汇报,交流沟通信息;协调处理监督检查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向市政府报告监督检查工作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工作方式。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本部门的工作职能,重点对扩大内需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向领导小组报告;领导小组重点向项目单位派驻监察组,及时掌握和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定期召开领导小组联系会议,通报项目进程,推动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研究制定监督检查方案;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项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形成意见和建议;领导小组定期组织联合检查,联合检查组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各成员单位派员参加,并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向市政府报告。

二、监督检查的内容

监督检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情况,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重点对项目的前期工作、基本建设程序、项目管理“四制”、工程建设“三大控制”以及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确定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

(一)项目前期工作情况

项目立项是否符合中央扩大内需的投向,符合省、州发展规划,有利于我市壮大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重大项目规划论证、评估机制是否完善。

(二)履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情况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开工报告、项目竣工验收等建设管理程序是否经过审批;土地、规划、环评、施工许可等建设管理程序是否经过审批;审批程序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三)项目管理“四制”落实情况

一是项目法人制。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建项目法人;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和健全计划、财务、质量、进度、安全等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

二是招标投标制。是否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单位核准的招标方式及招标组织形式进行招标,有无规避招标的行为;是否委托具有资质的招标机构;招标机构是否在招标委托合同的范围内办理招标事宜;是否公开招标需变更为邀请招标的;是否依法报经项目审批单位批准,有无越权审批问题;是否在政府指定的媒体上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招标文件内容是否完整,有无排斥或限制潜在投标人条款;投标人资格是否符合国家、行业以及招标文件对投标人的资格要求;资格预审是否按招标公告的要求进行。

三是工程监理制。是否聘请具备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施工监理;是否要求监理单位制定监理大纲和监理工作实施细则;是否督促监理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据实填写监理日志、月报、季报、年报和监理指令、工程完成进度等记录。

四是合同管理制。项目勘察设计、工程管理、建筑安装工程、设备材料供应及其它服务等经济活动是否按规定签订合同;合同签订的程序、手续是否完整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与中标人实际签订的合同和招标文件规定的条款及中标单位投标书的承诺是否一致,确保无再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的情况发生。

(四)工程建设“三大控制”(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控制)

一是工程进度管理。是否保证项目进度管理,以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形成有效需求、有效拉动,确保项目按期竣工投产;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安全工作细则和事故处理应急措施等制度;是否要求参建单位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并明确职责;安全管理人员、特殊工种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二是工程质量管理。是否实行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是否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负责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是否对工程质量负责;是否确保参建单位的资质和人员资格符合国家、行业和投标文件的规定。

三是财务管理与资金使用。是否加强财务和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核算(概、决算)制度;是否使用国债资金和其他财政基本建设资金,严格按规定设立专项账户,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国债资金是否用于项目主体工程或国家规定的使用方向,有无用于项目前期经费、管理费或其他方面;是否以其他方式挪用、挤占、置换、套取、截留国债资金和其他财政基本建设资金。

(五)工程验收和档案管理

项目完工后,是否及时组织各责任主体单位进行初验;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后,是否及时向项目审批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是否加强项目档案管理,确保项目档案齐备完整,数据真实准确。

三、监督检查的责任分工

市纪委监察局负责领导小组的综合组织协调,监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调查处理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纪违法案件。对行政机关在项目管理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领导及人员的责任;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需作出行政处罚的案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市发改局负责监督检查项目的前期工作情况;项目管理“四制”、工程建设“三大控制”落实情况;工程项目履行建设程序、工程质量等情况。同时负责全市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项目实施情况汇总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和监督落实全市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督促和指导各部门、各建设单位认真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各项规定,建设单位加强资金管理,健全内控制度,随时掌握资金到位和运转使用情况。对违反资金管理使用规定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理。

市审计局负责制定扩大内需项目的审计计划。审计过程中发现转移、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违法违纪问题,要按照财政法规进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理。

四、监督检查方式方法

监督检查工作坚持监督与预防、监督与管理、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行扩大内需投资项目“规范管理交底制、项目法人承诺制、重大事项报告制、竣工检查验收制”等管理制度。将监督检查工作有机地融入到项目管理全过程,有效制止和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一是规范管理(政策法规)交底制,试行项目法人承诺制。二是派驻监察组,试行项目建设监管包点制。三是专项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对重点行业项目进行专项检查,同时会同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定期组织联合检查。四是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作用。

五、工作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建设项目检查工作,在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建设项目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同时各成员单位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落实责任,全面推动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扩大内需范文篇5

1.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直接原因源于次级抵押贷款。这是美国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自2001年“9•11”事件后,由于担心经济下滑,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同时,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而2004年底,美联储又走上加息历程。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再加之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品(包括次贷危机所涉及的有问题的抵押债券)被作为资产充斥着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被保险公司和退休基金当作资产放在账户上。这个衍生品泡沫的破灭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波及全球央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股市等金融领域,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沉重打击。

2.金融危机产生的本质。尽管此次金融危机从现象上看与以往的经济危机似乎不同,但深入探寻,我们会发现,它们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的分析,得出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个部门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协调发展,否则,必有部门的产品过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这次的危机从本质来看也是由产业结构比例失调所导致的,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长期失衡的结果;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例失调的结果。

二、金融危机导致扩大内需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出口,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走高,年均增长约16%,几乎高于经济增长的一倍。美国金融危机将会透过降低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影响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同时美国已向国民呼吁购买国产商品,因此我国产品出口形势严峻。海关总署统计表明,2008年1-8月,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197亿美元,增长13.3%,比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而在广东,对美出口走软的趋势更为明显,广州海关统计报告,2008年1-7月,广东对美出口同比增6.3%,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7.5个百分点,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和玩具三项更落得负增长,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5.1%、12.4%和4%。近期欧洲经济也受美国金融风波所累而迅速恶化,今年第二季度出现了负增长,中国对欧盟出口前景也阴影重重。这些都将导致我国经济放缓,因此要保证我国稳定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尤其紧迫。

三、制约当前内需扩大的因素分析

针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紧急部署实施10项重要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力促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而央行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份居民存款出现大幅增加,这说明当前大家是不敢花钱的。另外,去年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从“双防”“、一保一控”“、保增长”到“促增长”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这些都充分表明,内需不足,扩大内需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分析内需不足的制约因素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其一,樊纲认为,中国的消费增长并不慢,历来是稳定增长,且保持在8%至10%左右,与GDP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过去几年的消费比例过低,投资比例过高,不是因为消费增长下降了,而是由于投资增长过快,导致总需求的结构失衡,这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其二,曾国安、胡晶晶认为,持续下降的消费率中,主要来自居民消费率下降,这是我国最终消费率严重偏低、国内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导致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有:

(1)消费需求不足与可支配收入及收入分格局有关。

(2)消费不足与工资的市场定价有关。

(3)制约居民消费的瓶颈在于农村消费不足。

(4)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在于消费品市场的结构性供求矛盾。以上两种观点,从本质上看也是一致的,都是结构的失调,比例的失调。

四、启示及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对今天的现实仍有着很强的解释力,通过这次危机,我们更应该看到结构比例协调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扩大内需的应对措施中应注意这一问题,防止重蹈覆辙。

1.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投资比例,激发国内有效需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是典型的建设型财政,过多的财政资金被投向基本建设反思及转变,而对公共福利消费品的投资则严重缺乏,导致公共产品稀缺和价格上升。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领域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只能通过涨价的方式到民间来筹集缺口资金,导致教育、医疗成本居高不下,这不仅增加了社会公众的支出,更严重的是出于未来看病和教育下一代的需要,便大量压缩即期消费而转向储蓄,从而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国内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的情况下,应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对现有的财政支出方式应进行适当调整,从投资转向医疗卫生、教育领域、社会保障,从物质基础设施转向社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公共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量,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公共消费扩大来启动个人消费增加,降低公众的储蓄意愿,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2.改善和优化消费品的供给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消费品市场的结性供求矛盾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造成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消费品市场的结构性供求矛盾表现在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两方面。当前我国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正向享受、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但产品结构、消费政策、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等却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需求,致使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困难重重。加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导致消费市场出现城乡居民消费断层现象,也阻碍城乡居民消费顺利升级。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改善和优化消费品的供给结构,改变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近年来,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水泥和煤炭等行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其直接原因就是行业的过度投资。这些行业都是生产资料部门,投资增长在拉动其产品需求的同时又刺激了行业本身投资的增长。这种投资乘数效应一旦在某个环节失灵,就会形成反向的负投资乘数效应,而表现为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近期后果是商品价格和企业利润下降、企业亏损增加,远期则可能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据商务部调查显示,在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2005年下半年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7%;供过于求的商品有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应针对高中低各种消费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优化供给。通过供给创新刺激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拓宽消费领域。针对城市居民,要鼓励和发展培训、电信服务、旅游和文化等现代服务型消费;针对农村居民,要改善农村水、气、电、路等基础设施,扩大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面,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条件;要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

扩大内需范文篇6

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保证就业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投资的重点领域。黑龙江省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在正确审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以农业基础建设投资为重点的新一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优势条件分析

农业基础设施是从事农业生产所必备的公共基础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非排他性、非消费性和非竞争性,主要由国家供给,部分层次和领域面向市场。本文主要研究水利、公路、电力、耕地和部分农机设备。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显著的生产乘数效应,农业水利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能够降低自然灾害的成灾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农业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农业电网的建立和改造既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又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耕地和农机的整备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薄弱制约了黑龙江省农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黑龙江省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利机遇,把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资放在扩大内需的首位,切实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此推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就业数量的增加和农村消费市场活力的提升。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中央十分重视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倾斜。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耕地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10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其中黑土地耕地面积988.0万公顷,占东北黑土地耕地面积的63.9%,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5.6%[1]。黑龙江省拥有发展大农业的优势,良好的土地条件有利于耕地的整备,能够产生巨大的规模效益。可以利用扩大内需要资金进行大范围耕地整理,集中连片开发整理黑土地,有力提高黑龙江省土地产出率。

黑龙江省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很快,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居全国前列。“十五”期末,全省机耕、机播、机收程度分别达到90%、74%和31.2%,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5.7%。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07.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80万台[2]。据专家测算,在全省农业增产中农机化贡献率已经超过30%,特别是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农业机械化程度是东北最高的,农垦系统的机械化程度已经超过90%。农机化对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扩大内需背景下,要继续增加农机补贴,大量普及农业机械,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支撑。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中央财政对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补助专项资金由2007年的10亿元增加到30亿元。黑龙江省从2008年9月至今年4月,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投入资金13.4亿元,投入资金及使用情况列式如表1。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效益将日益彰显。农村公路建设在覆盖行政村的前提下,向自然村屯延伸。近三年来,全省农村公路完成投资231.67亿元,建设农村公路59265公里。仅在2008年农村公路就完成24799公里,总投资107亿元,是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新增通畅乡镇89个、通畅行政村1737个,乡镇和行政村通畅率分别由82%和53%提高到91.6%和71.9%。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03亿元,同比增长35%,创历史最高水平[3]。农村公路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黑龙江省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优先发展重化工业战略的影响,“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投入不足、缺乏补偿机制、投资重点不集中等原因,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大发展。

1.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没有明显上升,缺乏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性,国家又是微观利益的收益者,因此国家应该承担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份额的大头,但长久以来国家没有担当起这个职责。我国建国以来农业投入呈连年减少趋势,“二五”至“五五”时期,全国农业在整个建设投入中的比重应在9.8%-11.2%之间,“六五”期间降到5.1%,到1994年只剩下1.9%。据张德华等人研究,在黑龙江省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农业投资总额虽然年年上升,但是在总支出中的占有率却并没有明显上升,甚至还有下降的时候,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实际增加的投资额也就变得很有限了。

2.农业比较效益低,投入缺乏补偿机制,影响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机制的致命弱点是缺乏投入补偿机制,通常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或少有产出。这与农业的高风险、低收入的产业特征密切相关。由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农业的自我积累功能低下,积累效益差,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后的资金不能迅速有效地聚集成回流,补偿机制无法运行,银行作为投资主体投入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农业银行和农业信用社,真正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服务配套的信贷资金还不到信贷总量的45%,就是名义上的农业投入基础的资金也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而不得不投向非农产业。与农业相关的一些工商业和服务业,由于商业趋利行为的作用,通过各种行为剥夺农业利润,造成农业投入资金的大量外流,进一步分散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3.耕地质量下降、农田水利建设落后,能源增长缓慢问题依然是黑龙江省农业基础建设的薄弱环节。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良好的耕地资源、水利设施和充足的能源。由于自然灾害和农业污染的严重影响,黑龙江省耕地质量正在下降,现在全省中低产田面积达61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4%。此外,黑土流失和严重退化、土地盐渍化和沙漠化现象严重,每年因水土流失减少的粮食产量达20-40亿公斤。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看,小型水利设施的缺乏导致井灌水稻面积比重低。黑龙江全省已建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26704处,工程配套率只有70%左右,完好率只有60%左右,设计灌溉面积653.3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99.7万亩,仅为设计能力的30%[4];2007年黑龙江省有效灌溉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只占三成以下。水田发展布局又不尽合理。黑龙江省中部地区水田面积高度集中,东部的三江平原井灌水稻面积占73%,西部受干旱制约,井灌水稻1980年几乎为零[5]。此外,从农业能源存在的问题看,电力增长缓慢。黑龙江省农村用电量2000年27.5亿千瓦时,2001年28.7亿千瓦时,2002年29.4亿千瓦时,2003年30.7亿千瓦时,年增长率不到5%[5]。

三、政策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作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2009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投资4万亿元资金扩大内需,重点投向农业基础建设和民生领域。黑龙江省要以此为契机,用足用好国家扩大内需财政资金,大幅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总量,明确投资产权,整合投资重点,开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局面,为实现黑龙江省打造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农业基础建设条件。

1.国家要继续增加对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总量。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理论认为,国家是大型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黑龙江省是产量大省,粮食产量对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意义重大。黑龙江省农业大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外溢性,在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前景下,需要国家财政资金的更多支持和倾斜。一是抓好重要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良田建设等关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二是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建立起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抓好“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补贴优质化、专用化农产品、绿色产品以及精深加工农产品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完善信贷支农服务。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内在互补功能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农业基础建设的金融需求。

2.政府要调动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民等社会力量参与小型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性。由于黑龙江省财力紧张,无力支撑农业基础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在努力增加政府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适当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集体辅助、个人补充、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世界发达农业国家发展史表明,仅靠政府的财政资金,不能适应形势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环境特点。要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运用多渠道的融资方式来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财力。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县、乡、村的积极性,约束和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通过财政引导带动社会投资,拉动银行贷款,启动民间资金乃至引进外资,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渠道。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按照“谁使用、谁付费”、“谁投资、谁收费”的原则,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

3.各级地方政府要整合投入资金,调整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重点。一方面,要整合农业基础建设投入资金。目前支农资金的安排是分部门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使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力量分散,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不能形成合力。因此,应对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对各分管部门的职能分工也要加以明确,确保支农资金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优先解决广大农民最急需的生产设施。黑龙江省在使用扩大内需资金上,要积极调整农业基础建设资金投资方向,加大对平整土地、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小型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业机械化等农业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德华,车明诚.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12(中旬刊).

[2]温薇.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提高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J].黑龙江粮食,2008(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黑龙江省农村公路、水利、能源重点项目全面展开[Z].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4]周慧秋.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产量影响及应对措施[J].农场经济管理,2008(6).

扩大内需范文篇7

关键词:内需;农业税;社会保障税;遗产与赠予税;税收政策

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宏观财政政策,是一种由政府实施的反周期的宏观调节方式,其宏观调控目标是扭转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偏冷和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形势。从理论,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年复一年地长期坚持,必然要在完成反周期调节任务后逐步淡出。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的关键性前提是其基本目标得到了实现,具体标志是经济运行由冷转暖的拐点已经稳定地形成,即经济增长曲线稳定地由下滑转为调头向上。

2002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正日益融入全球经济格局,而2003年由于存在美伊战争和非典型肺炎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现在还不能断言经济回暖的稳定拐点已经出现,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还需继续实施一段时间,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必然是逐步的和渐进的,否则,势必导致2003年经济增长明显的下滑波动。我们知道,近五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采取的是增支的办法,即“发行国债——投资基础设施——扩大内需——经济增长”。无可否认,我国运用税收杠杆的方法还不多,运用税收政策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政府如何充分运用相机抉择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今后一个时期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内需不足的经济形势下,研究进一步扩大内需的税收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供求的基本形势及当前内需不足的原因分析

我国目前供求形势,居民消费呈下降趋势。1998~2001年最终消费率(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率)较低,分别为58.1%、59.7%、60.8%、60.6%(发达国家一般在70%左右),库存商品达3万亿元,国内86%的产品供过于求;2002年的居民消费价格在2000、2001两年涨幅恢复上涨之后,又一次出现下降,2002年1~12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下降0.8%,降幅比001年同期增加1.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2001年同期下降1.3%,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0.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1998~2002年来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投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5年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1.7、1.8和2个百分点;1999年国家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共征收了700亿元,但截止2002年底境内金融机构储蓄存款高达8.7万亿元。由此可以判断:总体上看,市场物价仍在低位向下运行,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很大,内需依然不足,内需不足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又是个人及其他非政府的消费需求不足。当前内需不足的原因主要是: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启动乏力。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有所放慢,已从1996年的9%下降到1997年的4.6%,1998年的4.3%,1999年的3.8%,2000年的2.1%,2001年虽然扭转了连续四年增幅下降的局面,回升至4%以上,但其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1998~2001年农村市场销售年平均增长8.3%,增速低于同期城市销售增长1个百分点,较多的农村人口与较低的农村市场销售份额极不相称。到2001年底,我国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高达62.3%,而农村零售额仅占全部零售额的25.2%,即占全部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购买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零售额的1/4.从消费结构上看,1998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44%,属于小康水平,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高达55%,属于温饱水平,其消费支出仍以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为主。因此,目前的内需不足主要是农民的最终消费需求不足。

(二)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困难群体范围扩大。困难群体已由传统的“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扩大到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等在内的一个比较大的群体。“三无人员”占低保对象的比例,1997年为56%,2001年仅为9%,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上升到91%.

(三)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预期收入不理想,预期支出明显增大。我国采取社会统筹方式征集社会保障资金,尽管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已形成基本框架,但还不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致使老百姓在消费过程中必须考虑自己面临下岗、失业、生病、老年以后的生活,对未来消费预期处于不理想状态,不敢或不能大胆消费特别是信贷消费。据统计,我国累计下岗职工仅国有企业就有2700万人,近5年实现了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为1800万;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仅1.1亿人,医保参保人数仅9000万人;城市贫困人口1500万人,2001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仅604万人。

(四)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民间投资增长比较缓慢。五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呈现加快增长趋势,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但投资的加快增长主要是增加国债及相关配套投资作用的结果。1998~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1.5%,比上世纪80年代高6.2个百分点。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0.4%,增幅低于同期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2.4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7.8%,呈现回升的势头,但仍比国有单位及其他投资增速低6.6个百分点。

(五)影响消费的税制结构不科学。一是我国税制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收入占税收收入近60%,发达国家则以所得税为主。可以说,所得税不仅反映国家税收的增长,还反映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形成购买力拉动消费;流转税则不考虑公民收入高低、企业盈利多少,如果流转税增长而企业亏损、个人收入下降,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抑制消费。二是遗产与赠与税和社会保障税等税种尚未开征,土地增值税等抑制经济发展的税种尚未停征,这对拉动消费具有不利的影响。三是个人所得税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增加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的作用未能很好体现。

二、1998年以来我国扩大内需的税收政策简析

(一)鼓励投资的税收政策。一是在2000年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每年减少税收100亿元,对启动房地产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从1999年7月1日起,各类企业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这是一项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投资额;三是对中小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规定:鼓励对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捐赠和各类依法设立的风险投资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对几类中小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征、免征所得税,实行税收优惠;四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分流经济实体的企业所得税实行优惠;五是四次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目前已降至2‰。

(二)刺激消费的税收政策。如1999年我国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1999年为刺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出台了有关房地产契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的优惠政策。2002年2月10日,我国出台了《关于2002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继续执行禁止平摊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的规定;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普遍推行农业税收“公示制”;继续抓好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规范农业税收征管,防止违反规定平摊税收,落实好灾区和贫困地区农业税费减免政策。

(三)金融业税收政策。一是降低金融企业的营业税税率,并从2001年起分三年营业税率由8%降到5%;二是调整金融保险坏帐准备金税收政策,对其按提取呆帐准备资产期末余额1%计提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二是给予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税收优惠;三是对黄金交易实行增值税优惠。

(四)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高新技术方面的税收政策。一是对冶金联合企业矿山铁矿石减征资源税;二是对利用废物生产和回收原料减免增值税;三是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

(五)科教文卫方面的税收政策。一是对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育实行税收优惠;二是对职业教育实行所得税优惠;三是给予民办教育税收优惠。

归纳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税收政策,得到两点结论:一是近年来的税收政策调整是有增有减、以减为主的结构性调整;二是这种税收政策的结构调整在特定的阶段并没有引起税收减收,相反税收收入还保持持续增长。

三、能否减税和如何减税的税收政策选择

从一般规律和各国实践看,在经济增长滞缓时期,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通常采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收入的做法,以刺激经济的增长。从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看,虽然税收政策也有所调整,但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方面在于利用国债手段筹集资金,扩大政府支出规模,重点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如何运用税收政策方面,理论界形成了“减税无效论”和“结构性减税”两种主要观点:

其一,“减税无效论”。认为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采取减免税的措施,其理由如下:

1.经济和税收环境的制约。目前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健全,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远没有走上规范化轨道,企业对减税信号的反应并不灵敏。特别是长期以来,通过各种越权和随意减免税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仍有一定惯性,这种做法客观上助长了各种偷、逃税现象的发生,削弱了税收的杠杆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减税,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扰乱税收秩序,一发而不可收拾。

2.税制结构的制约。所谓税收对经济的“稳定器”作用,主要指直接税(即所得税)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而目前我国的税收主体是间接税,减免间接税不仅会大量减少财政收入,而且刺激最终消费的效果也不大。

3.税收占GDP的比重过低的制约。发展中国家税收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30%左右,发达国家的比重更高,而2002年我国这一比重只有16.7%,可以说我国不具备减税的空间。

4.产业结构的制约。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尚不合理、急需调整的情况下,如果通过减税刺激企业扩大投资,也容易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使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越发扭曲。

其二,“结构性减税论”。认为我国在当前的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行结构性减税可行并且是有效的。其理由如下:

1.中国的主要税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偏高。目前,我国增值税的法定基本税率为17%,如果换算成同国外可比口径,即换算成“消费型”的增值税,则税率高达23%,高于西方国家大多在20%的水平。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33%,而德国为25%,澳大利亚为28%,5年内降到21%;英国、日本、印度等国为30%,美国实行5%、18%、25%、33%的四级超累进税率,前三档都比中国低,最高边际税率同中国相同。如果考虑到我国税前扣除项目少和企业经济效益低等因素,更显得我国企业税收负担重。

2.要正确对待税收与财政支出的关系。税收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的基本目标就是满足政府公共支出的需要。在政府职能既定的前提下,宏观税负的高低,应以所取得的税收收入能维持政府日常行使职能的经费支出,以及提供公共产品的最基本供给的资金需要为准。但问题在于目前我国政府职能不清,存在职能错位、政企不分、包揽过多的问题,表现为政府机构过于庞大,吃皇粮的人过多,支出浪费严重。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7%增加到目前的12%左右。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使税收任务一再加码就会破坏整个经济基础,从根本上扼杀税源。

3.减税对经济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减税,不论对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各种税来说,都会对生产和消费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减税让利,明显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就是个有力的证明。对不同的税类进行减税,尽管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功能特点,但具有扩张效应是共同的。

4.降低名义税率并不意味着减收。通常所说的减税,是指法定(即名义)税率。而税收的多少除决定于税率的高低外,还受税基的宽窄、征管强弱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减税并不意味着减收,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税收总额不一定减少。

5.从财政承受能力看,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的税收收入又为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提供了财力基础;换言之,当前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是具有一定的减税空间的。

对比上述两种观点,我们认为实行“结构性减税”是较为合理的,从这五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实行的也是结构性减税的政策,这说明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出台有增有减、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只要方向对头、轻重适“度”,就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税制完善与财政增收的良性互动。当然,结构性减税并不是大规模减税,我们认为在我国当前财政赤字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已不允许实行大规模减税来刺激经济,以下提出的扩大内需的税收政策建议就是基于“结构性减税”的观点。

四、进一步扩大内需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刺激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建议

1.改革农业税制,启动农村市场。对农业税制度的改革,可考虑分步进行:第一,逐步减征甚至取消农业税。“九五”期间,农业税只占全国总税收的4.3%,且这一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适当调减农业税,对国家税收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却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成倍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可以从新的经济增长中收回减免的农业税。同时,还可以减少农业税征收过程中的干群冲突,将约占农业税1/3的征收成本节省下来。第二,将农业特产税并入农业税。缩小征税范围,除牲畜产品、部分林木以外,将现行农业特产税应税品目中的其他所有品目并入农业税;降低税率,减轻税负,即除烟叶作为特殊产品之外,其他应税农产品的税率与农村税费改革地区农业税税率一致,统一确定为7%(另有不超过20%的附加);归并征收环节,消除重复征税。第三,建立农业生产单位所得税制。对普通家庭联产承包户免征个人所得税,对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农户按个体工商户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公司型的农业生产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使农民作为纳税人取得与其他社会成员同等的地位和待遇。

2.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目前,可以先将在城镇范围内收取的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等改为社会保障税,然后再逐步推广到广大农村。社会保障税应将各种内资企业及其全体职工、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中方职工、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个体工商户等作为纳税人。对企事业单位而言,征税对象为其工资性支出和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福利性支出;对职工个人而言,征税对象为工资收入,包括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工资性货币收入(包括工资、津贴)及超过一定限度以上的福利(包括实物)收入;对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劳动者,征税对象为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的净收入。社会保障税应区分纳税人的身份,实行差别比例税率。一般来说,总体税率水平可定为20%~25%;单位的适用税率可定为20%左右,个人适用的税率可定为5%左右。可设立养老、医疗和失业三个税目。社会保障税以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减去法定的扣除项目以后的余额为计税依据。在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及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对中低收入者的照顾,以减弱社会保障税的累退性和不公平性。社会保障税由国税部门负责征收,再以共享税的形式返还给地方。

3.开征遗产与赠予税。开征此税,不仅为了调节因遗产和赠与而获得大量财产,还为了引导消费特别是将财产向公益慈善事业、低收入者流动,形成现实的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这就为在宪法及有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保护私有财产的条款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征遗产与赠予税奠定了基础。当然,开征此税还需一些相关制度准备:尽快建立健全公民的死亡报告制度、个人收入申报与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个人财产评估制度、遗产继承法律制度、个人财产公证制度。

4.对消费税进行改革。我国现行的消费税制在征税范围、税目、税率的规定方面还不尽合理。第一,征税范围过窄,应将高档家电、电子产品、装饰材料、裘皮制品、美术工艺品、移动电话等非必需品纳入其中。另外,现行消费税制未对特定的消费行为征税,应将高级美容、美发、按摩、高尔夫以及保龄球等各种高档、超前的消费行为纳入征税范围,以体现国家的限制和引导作用。第二,适当调减现行消费税的部分税率,如护肤、护发品中一般的雪花膏、头油、洗发水等已属于日用品,应降低税率或免税;可以对某些属于生产资料性质的产品,如汽车轮胎、酒精等取消消费税;鉴于2002年我国汽车销售特别是轿车销售出现了创记录的高速增长(1~11月份国产汽车销售量达296.3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36.8%),我国应进一步调低小汽车、非含铅汽油、柴油的消费税税率,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继房地产业、电子通讯产业之后新形成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热点。第三,调整纳税环节。从消费税实施的情况看,应税消费品只要越过工业环节就不属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流失的税额就无法补征回来,这给税收征管带来了一定难度,影响了消费税的有效实施。可将部分消费品的纳税环节向后推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如对烟、酒等市场需求量大、物价上涨快,国家限制生产,又不提倡消费的消费品,可以在生产、消费两道环节征收消费税;对各种高档娱乐消费行为开征的消费税,在消费行为发生时课税。这都有利于扩大税基,增加收入,又可防止企业逃税。

5.对营业税进行改革。现行营业税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调整的内容应体现对社会消费热点的支持。如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作为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建议对这些行业的营业税税率要适当降低,以降低成本价格,进一步刺激消费;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要重点扶持,对其投资和收入以及利润的征税,税率也应从轻,鼓励尽快发展。但对高档娱乐业(如高尔夫球俱乐部、夜总会)、服务业(如高档洗浴、美容)的应实行较高的税率,正确引导消费。

6.完善个人所得税制。一是改分类所得税制为混合所得税制,以增强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可在目前分类所得税制基础上,先以源泉扣缴方法对不同收入采取不同税率征收分类税,在纳税年度结束后,再把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收入加总,税务部门核定其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对年度内已纳税额作出调整结算,多退少补。如全年综合所得达到一定数额,再按超额累进税率课以综合所得附加税,以调节税负,量能负担,防止逃避税收,公平收入分配。二是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和减少级距。个人所得税高边际税率对储蓄和投资、对劳动者积极性的负面作用导致经济绩效的大量丧失,因此降低税率并减少其级距,已成为其改革的总趋势。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应降到35%左右为宜,同时减少其级距。三是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并在各地区实行不同的标准。目前8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明显偏低,因而,建议可提高到1500~2000元,这样就将个人所得税调节重点放在高收入阶层,以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四是完善税前扣除范围。考虑到居民教育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较高比重,上大学已成为一种投资的情况,应该允许纳税人的教育支出作税前扣除;个人购买房屋、汽车等用品的支出(含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可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鼓励个人消费;个人向公益慈善事业的捐赠可在捐赠人的个人所得税前扣除,也不对这类受赠人征赠与税。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个人向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支持社会团体、民间机构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组建基金会,更好地解决贫困人员的生产生活,拉动消费。五是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首先要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其次要加强对个人的福彩、体彩和足彩等偶然所得的税收征管,其税率可适当提高。六是取消对个人投资入股的股息、红利等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重复征税做法,以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

7.改革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相关的税收,以刺激住房消费。一是在当前通货紧缩的压力下,土地增值税的存在不利于房地产开发和交易,可暂停此税的征收;二是契税和印花税也有重复之嫌,建议合并,以促进房地产交易。

(二)刺激投资需求的税收政策建议

1.为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积极创造条件。当前,转型的主要障碍是会减少一部分财政收入,据测算,如改为消费型,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大约要减收近600亿元,按照近几年我国税收收入每年保持2000亿元左右增收的情况,再加上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并提高效益,从中拿出600亿元用于转型,换来一个好的税制,是值得的,也是承受得了的。还应看到转型后,由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能够克服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刺激经济的更快发展,从长远看会使财政长期增收。当然,这需要几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可采取过渡性的办法,可以考虑先实行范围较窄的消费型税基,然后再过渡到完全的消费型税基。从国际经验看,绝大多数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国家,都曾对投资品作过特别的过渡性规定。我国可以在第一阶段首先将机器设备的进项税额扣除,以解决采掘业、化工业和科技产业等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重复征税的问题,还可以考虑对进口设备是否征收增值税的问题。一段时间后,再在厂房、建筑物等项目中实行,最终过渡到全面的消费型增值税。

2.企业所得税方面。首先,应着眼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上,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分内、外两套税制。由于税前列支标准和税收优惠等并不一致,使得实际税负轻重差别很大。按照2000年数据测算,内资企业法定税率为33%,平均实际税负为22%,外资企业法定税率为30%(另有地方附加3%,大多数地方未开征),平均实际税负只有12%.对于外资企业给予超国民待遇,这对中国企业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中国企业的投资,所以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应该统一,中外企业税率并轨后税率应降至30%以下,如果下调到24%,将会是一个较佳选择。其次,应着重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如对企业采用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所发生的投资,可以进行税收抵免;固定资产可以加速折旧;对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企业,税收应从鼓励开发、降低企业风险的角度给予支持;对现行税制中鼓励技术开发的税收优惠措施,放宽条件,增加优惠额度。通过税收对科技的支持,增加消费品的科技含量,引导消费倾向,优化消费,刺激需求。

3.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投资能力弱、缺乏吸引外部投资的能力,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应采取多种税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第一,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后,对中小企业年利润额度的规定应适当提高标准,充分体现对中小企业的照顾。第二,对中小企业用税后利润转增资本的再投资行为给予税收抵免,投资的净资产损失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对于中小企业提取的投资减值准备金,允许按一定比例在税前列支。第三,允许中小企业实行加速折旧,并在税前列支。第四,允许中小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研究的费用按当年实际支出在所得税列支,对中小企业研究和开发费用比上两年实际支出增长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所得税抵免,并允许没有盈利的中小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在以后5年内扣除。第五,对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因从事科技研究和开发而获得的各种奖励、奖金、津贴以及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发明、成果转让的收益给予个人所得税免税照顾。

参考文献:

[1]赵芳春。关于启动消费需求的税法思考[J].法商研究,2000,(5)。

[2]赵黎明。经济发展中的中国税收政策研究[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钟禾。扩大内需的难点与潜力[J].中国经济信息,2003,(1)。

扩大内需范文篇8

今天召开全市扩大内需项目督办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和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和要求,加强监督检查,全面推进我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安全。

刚才,发彬、陶磊同志就加强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赞同。对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我提三点具体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增中央投资的监督管理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今年新增中央投资1000亿元。从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看,我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和工作要求,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建立健全了协调组织机构。各级各部门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并且认识不断加深。各级各有关部门把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强化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监督检查纳入正常管理。

国家非常重视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为加强对中央新增投资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成立了由中纪委、监察部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为成员单位的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组,12月初以来检查组分赴各省对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和新增中央投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国家发改委稽查组在对昆明市的稽查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敲响了警钟。下一步中央检查组还将深入到市、县一级进行检查。此次检查的内容,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检查工程项目规划、立项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规定的投向,是否存在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二是检查发改部门是否迅速下达新增投资计划,财政部门是否按规定及时拨付资金;三是检查资金管理使用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存在滞留、挤占、截留、挪用以及虚报冒领、铺张浪费建设资金等情况;四是检查国土、环保、建设、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是否及时有效办理项目建设相关手续;五是检查建设项目是否履行审批、核准、备案程序,是否执行土地、环保、节能等政策和管理规定,是否按照项目建设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要求实施和管理;六是检查项目及施工单位是否落实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存在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七是检查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等违纪违法问题。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为加强对我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市政府成立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近几天派出组成了由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卫生局牵头的三个检查组到各县(区)进行督导检查。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资金,国家和省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稽查和审计,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绝不能掉以轻心,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要进一步强化痕迹管理,形成监督检查机制,把紧急落实新增中央投资、强化项目实施管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这一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及时跟进,全程参与,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纪律,确保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确保我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尽快启动、顺利实施,确保项目投资如期完成和资金安全、透明和高效使用。

二、明确职责任务,确保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按照要求,州、市人民政府对所属项目的投资安排、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实施效果负总责,要求落实责任制。今天会上,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将与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签订20**年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建设及资金管理目标责任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启动超常规的工作机制,迅速行动起来,把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抓紧抓实抓好。工作中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协调、通力协作,确保中央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对已取得国家支持的项目,要早日开工建设;对符合国家扶持政策导向,已列入和尚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要抓紧拿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未列入前两批国家支持的项目,要抓紧完善各项前期工作,力争实现梯次报批。审批环节要打破常规,提高审批速度,开辟“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

发改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按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做好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及上报核报工作,同时要抓紧编制并及时下达新增投资计划,切实加强投资管理。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项目建设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项目单位。建设、国土、环保、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完备项目用地审核、环评审核、林地使用等手续。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提前介入相应事项的准备工作,指导项目业主开展相关前期工作。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将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作为近阶段监督检查的重点之一,提前介入、主动跟进、全程参与,加大对项目前期审批、建设程序、资金管理使用、工程建设质量、施工安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各项目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程施工和设备采购进度,确保新增中央投资尽快形成包括土建工程施工、设备材料采购、安装和订货等实物工作量,促成项目尽早建成和发挥效用。

三、强化项目管理,确保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效益发挥

据了解,今年1000亿元新增中央投资,安排最多的是安徽省,云南省排在第二位。经过多方努力和争取,截至目前,我市共争取到国家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个,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亿元,省内配套资金×××万元。目前已经下达投资计划××亿元,到位资金××亿元。相关项目和资金市级发改、财政部门已及时下达相关县(区)。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实施管理,确保项目效益的发挥。

第一,要抓紧完善项目建设手续。已经建设和即将开工建设项目,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认真落实项目建设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强化基本建设程序各个环节的控制管理,抓紧完善项目建设涉及的土地、环保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相关手续。

第二,要严格项目建设标准。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和建设内容,强化投资概算管理,防止发生盲目投资、随意增加建设成本、擅自提高建设标准,防止不符合规定和“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尤其要防止趁机建盖楼堂馆所等。

第三,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对项目、资金、建设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管,特别要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工程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工程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是否依法合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是否规范透明,监督检查工程建设质量是否安全合格,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整改。

对项目审批进展慢、组织开工不力的要进行通报批评,直至给予行政问责。

第四,要强化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中央和省的投资政策和计划,根据投资计划,及时足额拨付建设资金,严禁截留、侵吞及挪用建设资金用于购车、建盖办公楼、行政支出、发放奖金等,保证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发挥。

扩大内需范文篇9

就当前而言,影响我国内需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普通居民收入偏低,收入增长缓慢,低收入人群比重较大,CPI持续走高,生活成本偏高,导致消费不足。其次,居民贫富差距过大。据联合国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0.55,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而高收入阶层平均消费倾向低,致使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使消费需求不旺[2]。再次,居民收入预期不好,当期消费减少。根据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居民当前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也就是说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直接影响当前的消费支出。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居民职业稳定性下降,返乡农民工增多,失业率不断升高。再加上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普遍上涨,使居民预防性需求增加,支出预期加大,使即期消费减少[2],需求难以扩大。(二)消费观念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是“勤俭节约”、“量力而行”,“无债一身轻”,这与西方流行的“及时行乐”、“借钱消费”(消费信贷)的消费观是冲突的。中国目前的高储蓄率就是这种主流消费观的反映。它的转变需要较长的过程。目前我国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范围还不大,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住房、教育等未来支出预期的增加和不确定性,使即期消费严重滞后,形成“有钱不敢花”的心理状态。极大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率偏低而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四)消费环境当前,我国消费环境和市场秩序不断恶化。现阶段,行业垄断、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等现象广泛存在,毒奶粉、毒馒头、地沟油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出,以及社会投机炒作风潮日盛,人为哄抬物价,使居民有钱不放心花。良莠不齐的消费环境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并且成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五)消费信心消费信心是影响经济复苏、扩大需求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精神支柱。有了信心,需求就旺盛,有钱就敢花、愿花;缺乏信心,有钱也不敢花。往往促使危机深化和恶性循环的根源是信心问题。三我国扩大内需的对策就当前而言,扩大内需最根本的是刺激消费问题,其实质就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消费需求。(一)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首先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是消费增长的基础,没有稳定、长久的收入增长,扩大消费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当前,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保就业、保收入、保民生。在当前形势下,要特别提高中低居民的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因为,中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增加消费的欲望强烈,如果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迅速地把潜在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其次,要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推手,使广大的城乡居民能够公平地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因为,高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弱,而低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强。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两极分化,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这些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弱,而占人口比重很大一部分的低收入者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和需求,这样就会造成总需求萎缩。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是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2]。(二)改变消费观念树立现代消费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鼓励信贷消费,形成符合时代国家发展的消费风尚。使居民“有钱舍得花”、“有钱更敢花”。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受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自给性消费习惯,平均主义消费心理,克勤克俭的消费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发展。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在消费上又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和爱面子消费心理。为此,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消费示范性,通过宣传,树立现代的消费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来刺激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被新的观念所取代,花钱买享受、买时尚、买轻松、买健康已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趋势,现代消费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如:无病早防治“未病”的健康观;节假日外出“游山玩水”的休闲观;家务劳动社会化的享受观;健身、美容、K歌的娱乐观,还有节能环保的现代观,等等。这些观念的形成,必将推动城镇居民消费服务的升级,对刺激消费需求[3]。

完善和规范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人们的消费风险,以促使居民放心消费,提高居民即期消费,使居民消费无后顾之忧。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国最需要启动的是广大农村的内需,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尤为重要。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制和完善的福利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既体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又让农村地区被极度压抑的消费能得到很大的释放[4]。(四)优化消费环境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影响巨大。优化消费环境,可以保障老百姓消费安全,能让消费者放心花钱。应继续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重塑商业伦理道德和商业诚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扼制虚拟经济膨胀,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防止消费者权益受损害[1]。1.发展现有消费热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目前我国的三大消费热点是:住房、家用轿车、旅游。还有手机、电脑、娱乐、教育等消费热点。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一是加快商业企业业态与营销手段的创新,以刺激形成新的消费热潮和热点。二是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也能培养产生新的消费热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消费的发展趋势是从手机消费时代→汽车消费时代→体验消费时代不断推进。因此,继续实施房控政策,发展3G手机,促进汽车业大发展,大力发展健康娱乐业、体育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都是非常必要的。2.加快发展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5]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3.大力发展假日经济要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在大力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我国城镇居民中也隐藏着巨大的没有释放出来的消费潜力。每天在单位埋头苦干、没有足够的休闲时间,不得不说是制约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认为适当延长或者增加节假日也是扩大内需的措施之一。在目前,我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以助经济增长之时,恢复五一黄金周不失为扩大内需的有益举措。尤其是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一部分高收入群体是需要增加其休闲时间来扩大消费的。节假日,无论是聚会、出游、探亲访友还是逛街购物,都是在增加消费,四五月份我国大多地方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时光,非常适合人们出行[2],恢复五一长假利大于弊。增加闲暇时间、发展假日经济对当前扩大内需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一,它可以变消费者的潜在消费为现实消费。第二,闲暇消费培植出了更多的消费热点,从而增加了消费需求,并由此带动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假日里人们除了在家休息之外,更多的时间用于探亲访友、上街购物、旅游、从事娱乐、体育、文艺、文化等活动,这必然增加居民在旅游、娱乐、精神文化、饮食及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从而带动我国的旅游业、商业、饮食业、娱乐业、教育、精神文化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它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及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很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很可观。据统计,我国旅游部门每收入1元,社会综合效益可达6~7元;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可为社会增加5个就业机会。发展旅游业大有前途。就我国而言,国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加之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产出大、吸收劳动力多,因此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对当前扩大内需具有巨大的作用。今年十一、中秋长假高速公路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导致自驾游成井喷式发展,旅游需求强劲释放,假日旅游市场出现空前火爆态势。国家应借助这项政策引发出的居民消费热情形成大消费发展战略,让其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基点。高速免费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但不是特别宽裕的30~40岁的中青年最具吸引力。这个群体有相当高的消费欲望,如果政策引导得好,将激发出巨大的消费潜力。但今年准备工作不充分,出现大量拥堵现象,效果不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节假日旅游的积极性。为缓解集中出游和交通压力,全国假日办建议加快推进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也可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实行以全民休闲为基础、以弹性带薪休假为主体的休假体系,以此分流和缓解“集中式”休假带来的压力。此外,还要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注意旅游投诉,整治“导游”变成“导购”,景点购物骗局等损害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利益的不良行为。要不当总结经验教训,细心维护旅游业的健康发展[3]。4.实现消费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就业的增加。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促进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出面动员兴办或企业开展的各种服务活动,诸如:家电维修上门,报刊投递到户。房屋维修、厨卫疏通、家教服务、看护老幼、病残、小孩借托、送货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显而易见,这些消费者的不断兴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也为城市下岗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其次,是对传统消费服务业的升级改造。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服务技术,学习先进的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进一步提升消费服务层次,并和国际接轨,推动我国消费服务化的进程。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挖掘地方消费文化特色,打造消费知名品牌,实现消费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1.产业政策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其中一部分过剩是由于大量的无效供给导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而致使“市场过剩”。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是创造有效供给,开拓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A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在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以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并将最终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1]。我国2011年人均GDP达5414美元,第三产业大发展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都在70%左右。我国2011年三产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10.12%、第二产业46.78%、第三产业43.1%。自2008年以来,这个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在上下波动、徘徊不前。可见,近几年来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并无多大起色。有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促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比重逐步提高。2.财政政策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直接拉动内需。最近政府采取了“十项举措”来扩大内需保经济稳定增长。这些措施主要是采用财政再分配的办法,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采取财政和金融措施,资助群众买房等;给予困难和低保家庭发放价格补贴等。要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物价进一步大幅上涨,把CPI控制在3%以内。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3.利率手段利率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降低存贷款利率,特别是降低用于消费的贷款的利率,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如何刺激潜在需求变为有效需求?那就是消费贷款,用低利率和宽松的贷款条件来增加消费贷款,鼓励消费,提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降息可以直接帮助企业减少投资成本,有助于鼓励企业增加信贷,扩大投资,使更多项目得到融资。同时降低了存款收益和居民储蓄倾向,有助于刺激个人消费,遏制存款定期化趋势[4]。我国应根据市场变化,逐步实行市场化的利率政策,有效利用利率手段调节经济,促进消费。4.国债手段适当发展国债政策国债是保证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支出并扩大内需的基础,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可以更加直接、有效的提升需求水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增加国债发行也可以调动剩余储蓄,促进储蓄与投资均衡机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6]。结语总之,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艰巨任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促进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并采取各种手段,刺激需求、拉动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朱吉玉工作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扩大内需范文篇10

刚刚结束的区委十二届十次全委会和区经济工作会上,区委、区政府确定了未来一个时期的“3421”发展思路、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这无疑是在新形势下作出的科学正确抉择,我们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的决定上来,做到言行一致抓发展,步调一致破难关,满怀信心地迈向新目标,取得新辉煌。

今天下午的会议就是对区委十二届十次全委会和区经济工作会精神的深化和落实,是迈出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一步。今天,我们召开全区扩大内需项目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积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重大机遇,总结近段时间我区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工作情况,安排部署项目推进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找准经济增长的着力点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也正经受多年来最大的挑战。合川也不例外,一段时期以来,我区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工业投资增长放缓。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从20**年12月开始到2010年底将拿出1.18万亿元的中央资金,带动4万亿的投资规模,随之,重庆也出台了12条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是国家和重庆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更为合川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机遇。

第一,要充分认识保持我区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区委、区政府确定明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要增长15.5%,力争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力争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财政收入增长20%。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充分发挥投资第一动力,必须通过一大批的项目实施来保证我区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正因为如此,区委全委会确定了100项重点项目、投资规模123亿元来支撑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为了保增长、扩内需,明年国家将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重综合运用减税、扩大中央政府投资等多种手段加大保障民生、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这必将为我区保增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把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加大内需项目的谋划和争取力度,确保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不低于去年的增长速度。

第二,要充分认识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时效性,把争取投资和项目作为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危机是经济的自我完善,其发展过程就像一个波动的曲线,从高峰到低谷,再从低谷到高峰,危机持续的时间跨度因其程度和发展的环境而异。这就意味着,我们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会因经济的上下波动而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可以看出,国家以大投资摆脱危机的愿望是强烈的,也是迫切的。目前,中央投资已经确定了投向,将很快落实。为争取这些资金,项目之争将更加激烈,如果我们抓得不紧,工作拖拉,就极可能丧失这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项目谋划和争取工作作为当前的中心任务,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科学谋划、积极争取项目,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一批质量最好、成熟度最高的项目报上去,努力争取国家的最大支持,以争取投资和项目的大突破,为保持我区明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充分认识争取国家和重庆支持的重要性,把相关基础工作做得更加完善。在这次争取项目和投资工作中,全区上下积极努力,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行动快、工作实、效果好,在今年新增中央1000亿投资中,我们争取到7114.2万元,重庆市补助资金340万元,预计还会有一部分城网建设资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区在争取对接项目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工作进展不平衡,上急下不急,有的被动应付;项目基础工作不扎实,有的项目要件不完备;政策把握不到位,项目规划的层次不高,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大项目少;有的部门在国家重庆专项资金分配中,没有争取到应有的份额。为此,我们一定要立足争取国家和重庆的大力支持,提高项目争取工作的成效,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和项目申报等基础工作,工作要更超前一些、更主动一些,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创新性。

二、加强领导,确保项目和投资落到实处

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建设时间紧、要求高,能否按中央要求尽快形成实物工程量,对于增强信心,带动各方面投资,形成有效需求,防止经济大幅下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家监察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已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本轮中央新增投资使用情况进行巡查,其力度和覆盖范围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如果中央投资项目管理不规范,导致项目投资效益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将直接影响我区进一步争取中央投资,丧失新一轮发展机遇。大家要知道,每一个扩大内需的投资项目,区政府都与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的。区政府也与各项目主管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因此,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中央投资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以良好的项目管理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效果。

(一)抓好开工启动,做到速度快、质量好。12月初,区政府召开了扩大内需专题工作会,成立了领导小组,区财政安排1123万扩大内需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和预安排了213万业务经费,全力确保该项工作。12月23日,钓鱼城景区石照县衙维修保护工程开工,这是我区第一个新增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希望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职责,抓好相关工作落实,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促成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和采购订单,拉动当期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国土、规划、建委等部门要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主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同时要强化规范招投标工作,坚持公开招投标,坚持按程序招投标,从技术上缩短时间。中央要求所有项目要在20**年12月20日开工,现在时间已过,所以我们不能再拖,最迟要在2009年1月中旬开起工来。

(二)明确责任主体,做到特事特办、从严把关。各行业主管部门是中央投资项目的责任主体,也是第一责任单位,负责实施项目,指导、督促业主单位全力完成项目建设。同时,请各行业主管部门分别向区分管领导汇报,特别是开工时间要求、招投标相关要求。强化施工组织工作,确保按要求开工,按规范管理,要在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加快审核的同时,必须严格稽察,严防政府投资用于不符合规定投向、不符合管理要求的建设项目,严防用于楼堂馆所项目,严防用于“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严防截留挪用、滞留不用和铺张浪费,严防“豆腐渣”工程和中饱私囊。区发改委负责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工作。区财政局负责中央项目资金的管理,筹集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和本级配套资金。业主单位要积极配合相关主管部门开展前期工作,严格按照政府投资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做好中央投资项目的档案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

(三)严格中央投资项目资金管理。中央投资资金是“高压线”,各部门、业主单位不得截留挪用、滞留不用和浪费建设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中央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中央投资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由区财政局统一印制报账申请表,施工单位根据工程进度和合同提出用款申请,项目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签署意见,送区发改委审核后,由区财政局将资金直接拨付给施工单位。

(四)加强跟踪监督检查。这次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的14个项目要拿出资金使用方案,把钱尽快花出去,并且用当其时,用出效果,不能出任何问题。区纪委、区监察局要下发专门文件,组织督查组,及时定期对各项目主管局和单位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区监察局和区发改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做好迎接中央督查组检查的准备,随时接受监督检查。检查期间,区分管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到场,各责任部门汇报。汇报要抓住要点,按项目批准的资金进行汇报,不得汇报土地等其他问题。

三、科学谋划,切实做好2009年项目资金争取工作

明年,中央政府投资正常预算规模为1604亿元,安排中央财政灾后重建基金1300亿元,再增加2000亿元(包括今年的1000亿元)的中央政府投资。我们务必采取各种措施,力争落地更多中央投资带动合川投资增长。

一要在谋划项目上下功夫。两个重点:一是产业项目。中央在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比如,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编制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9个重点产业振兴规划,作为近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行动方案,并作为项目审核依据,我们必须迅速行动,争取更多项目入围。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密切关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走势,谋划一批有利于推动合川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项目,谋划一批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增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能力、促进规模扩张和迅速做大做强的项目,谋划一批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以此提升我区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发展力。二是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今年新增中央1000亿以及今后几年的4万亿投资,大部分倾向于民生和基础建设,其中投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以及铁路、公路等基础建设投资共2.45万亿,所占比例过半,这意味着我们在争取基础建设项目方面的空间相对要大一些。我们必须抓住这次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结合推进城市转型,按照规模要大、层次要高、质量要好的标准,抓紧谋划一批城市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治污排污、城乡区域性防洪等方面的重大工程项目。各部门要统筹搞好建设规划、协调调度、项目可研论证和筛选等相关工作,对照国家政策,逐一核查是否还有漏报和有望对接的项目,争取尽可能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重庆投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