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基础十篇

时间:2023-03-15 01:23:50

扩大基础

扩大基础篇1

【关键词】扩大基础;施工;措施

1.测量放样

在测量工作正式开始前,需要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接着对经过设计单位复测满足要求的水准点和导线点,选用经过校核的水准仪和全站仪开始施工放样工作。在勘测阶段对桥位建立合适准确的控制网,与此同时,对测量过程的精确度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定线放样要求。如果放样点过于少时需要及时的给以补充。利用控制网准确的放出桥墩的位置,将基础轴线、地面标高和边线位置准确无误的定出。测量工作完成后需要报监理工程师验收,满足要求后才能开始下一工序的施工。

基坑开挖前,依据设计图提供的勘探资料,先估算渗水量,选择施工方法和排水设备,采用集水坑排水方法施工时按集水坑底应比基坑底面标高低50~100cm,以降低地下水位保持基底无水,抽水设备可采用电动或内燃的离心式水泵或潜水泵,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为避免雨水冲坏坑壁,基坑顶四周应做好排水,截住地表水,基坑下口开挖的大小应满足基础施工的要求,渗水的土质,基底平面尺寸可适当加宽50cm~100cm,便于设置排水沟和安装模扳,其它情况可放小加宽尺寸,不设基础模板时,按设计平面尺寸开挖。

2.围堰施工

如果扩大基础的位置处于水中时,需要使用围堰进行围护,同时还需要将围堰内的水给以抽出。如果扩大基础的位置在旱地上,并且基底比地下水位高时,就减少了使用围堰进行围护的工作。如果扩大基础在河中,并且河床较平坦,且流速较缓、水位较浅时可以选用草袋围堰进行围护,将围堰的高度控制在高于河道的最高水位的50cm~70cm之间。围堰的面积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以满足基础施工为宜。围堰的稳定度和强度必须满足要求,防水性能一定要好。

基础施工采用草袋围堰时,将松散的粘质土装入麻袋或草袋内,装入的土量控制在1/2~2/3左右,使用铁丝将袋口缝合。围堰有粘土心墙,可以选用沙土袋,对土袋进行堆码时,一定要确保左右上下错缝相互错开,同时,堆码尽量整齐。如果河水流速大时,为了避免水将土袋冲走,围堰外圈的土袋可以装粗砂,如果需要时还可以抛入片石进行防护。如果河床的水不是很深并且有一层容易透水的较浅的覆盖层时,为了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渗漏的现象,可以先对外圈围堰进行施工,然后将水抽到50㎝时,将容易透水的覆盖层给以挖除,接着再堆码内围堰袋,填筑心墙,通过这种处理方式避免河床渗漏现象的发生。

3.挖基和排水

挖基施工尽量安排在枯水或少雨季节进行。施工前按计划投入劳力、材料、机具,根据工程的施工期限、工地环境及地质情况,基坑拟用机械进行开挖,在机械开挖不到的部位由人工突击挖除,及时检验,随时进行基础浇筑。对埋置深度较大的基础,我们将采取连续作业方法一气呵成。

基坑排水采用集水坑与集水沟排水的方式,集水沟沟底低于基坑底面,集水坑深应满足抽水机吸水要求,并用竹筐围护,防止吸水龙头堵塞。配备的抽水设备能力,一般大于总渗水量1.5~2.0倍,水泵宜大小搭配适当,抽水机根据基坑深度及吸程大小分别安装在适当位置。

土质基坑用挖掘机配合人工开挖(作业时),坑壁坡度根据地质情况确定,一般土为1:0.75~1:1之间。开挖过程中,须加强排水,尤其是在雨天不允许基坑内积水,开挖至距基底20cm时,由人工清理至设计标高。石质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无法松动时,采用小型松动爆破配合开挖,挖至设计标高后,凿出新鲜岩面,用砂浆找平。开挖完成后,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即可进行基础砼施工,如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应按监理工程师批复方案处理。

4.基坑开挖方法

4.1垂直坑壁基坑

对天然湿度接近最佳含水量、构造均匀、不发生塌滑、移动、松散或不均匀下沉的基土,基础开挖可采用垂直坑壁基坑开挖法。

4.2斜坡和阶梯形坑壁基坑

基坑深度在5米以内,土的湿度正常、土层结构均匀。采用斜坡开挖或按相应斜坡高、宽比值挖成阶梯形坑壁。

4.3变坡度坑壁基坑

坑基开挖穿过不同土层时,坑壁边坡可按不同土质采用不同坡度。当下层为密实粘质土或岩石时,下层可采用垂直坑壁基。在变坡处设0.5米宽的平台。

4.4各构造物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搅拌站设置在主线旁边。浇筑材料经过试验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在浇筑时按规范要求进行试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返工处理。

5.浇筑施工

5.1基础浇筑

中桥墩柱基础钢筋运到现场绑扎,并预埋墩柱身联接钢筋采用25#钢筋混凝土;桥台基础采用15#片石混凝土。混凝土由拌和站供应,砼罐车运送,片石混凝土掺配片石在小于25%,混凝土送入模内后,用振捣棒震动密实,浇筑时注意做好石笋以便上下层连接同时片石摆放位置上下左右均相隔20㎝~30㎝。

片石要求无风化,表面有泥土等杂物必须清洗干净,粒径在30㎝~50㎝之间为佳,无针状、片状块形。

5.2桥台浇筑

桥台浇筑装模采用钢模装模,斜面和转弯处不好装模处用竹胶板配合装模。浇筑时水平分层,一般浇筑厚度在30㎝内。混凝土送入模内后,用振捣棒震动密实,保证表面没蜂窝麻面现象。

台帽施工测量放样一定要精确,采用25#钢筋混凝土浇筑,钢筋在现场绑扎,台帽支座顶面浇筑时控制好横坡度。

5.3墩柱浇筑

施工前,拉毛基础和墩柱接触面,并把基础预留的连接钢筋和墩柱钢筋笼焊接。中低墩柱采用预制好的圆形钢模桶一次浇筑成型,模板用吊车安装,模板上口高于混凝土面不少于10~15cm,柱模四周用缆风绳对拉,浇筑时用输送泵输或吊车送入模内,浇筑时水平分层,一般浇筑厚度在30㎝内。混凝土送入模内后,用振捣棒震动密实,保证表面没蜂窝麻面现象。混凝土灌注完毕后,顶面砼应高出设计标高3~5cm。排柱式墩身,各立桩应保持一致。混凝土强度达到0.2~0.5MPa后,方可脱侧模,采用塑料薄膜包裹保水养护。

5.4桥墩盖梁浇筑

墩柱顶预留钢筋和墩盖梁连接,桥墩盖梁桥浇筑装模采用钢模装模,斜面和转弯处不好装模处用竹胶板配合装模,采用钢管和木头配合搭建脚手架,并搭建工作作业平台,装好底模后便现场绑扎钢筋,再安装侧模。浇筑时用输送泵输或吊车送入模内,浇筑时水平分层混凝土送入模内后,用振捣棒震动密实,保证表面没蜂窝麻面现象,顶面浇筑时控制好横坡度。

6.结语

在对扩大基础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提升管理意识,做好协调与统筹,对于施工中遇到问题需要及时给以妥善处理。技术人员一定要熟悉施工工艺流程,对关键环节和重要工序加强施工的过程控制,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金龙.浅谈桥梁扩大基础施工[J].硅谷.2009(06).

[2]付羽.明挖扩大基础的施工方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05).

[3]郑长鹰.桥梁扩大基础与桩基础施工对比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2009(08).

扩大基础篇2

关键词:桥涵工程;扩大基础;施工方法;控制措施

引言

桥梁基础工程是桥梁承重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在整个桥梁结构中,它起着将上部的桥梁主体结构承受的载荷传递给地基的重要作用。桥梁基础的性能水平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桥梁结构的运营服务情况和安全稳定,对于桥梁工程的经济效益也有重要影响。在实施桥梁建设工程项目时,必须切实保证桥梁基础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桥梁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多种施工技术方法。常见的有扩大基础、沉井基础、锁口钥管桩基础、桩及管柱基础和地下连续堵基础施工技术等多种工艺。文章具体围绕扩大基础施工技术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1桥涵扩大基础施工概述

扩大基础是桥梁工程基础若干形式中的一种。在采用扩大基础设计的桥梁结构中,桥梁墩(台)及以上结构的载荷将通过基础直接传递下方的支撑地基。桥涵扩大基础工程通常采用明挖基础施工方式,所以有时也叫做明挖扩大基础或浅基础。按照施工顺序,扩大基础施工可以分为基坑开挖、基地检查与处理、基础施工三个部分。

2桥涵扩大基础施工工艺

2.1测量放样施工

为保证施工方位和设计图纸相符合,在基础工程正式开始实施前,需要对施工地点附近及其周围进行认真、细致的勘察、调研,全面掌握施工区域地理、地质情况,并依照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样,精准定位基础工程位置。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方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保证施工实效。施工方案编制完成后需要经过监理工程师审核、签字后方可正式实施。测量作业的同时要同步进行施工现场场平工作,以满足后续施工条件。在进行放样作业时,首先要进行桥梁中心线和桥梁墩台纵横轴线的定位。这个阶段,测量作业的精准程度影响巨大,任何一个数据误差超标都有可能导致不可预估的严重后果。施工人员必须严格依照技术规范实施相关作业,切实保证测量数据符合精度要求。基准线放样完成后,综合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和前期勘察取得的当地地质水文信息等内容,确定开挖坡度,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和排水措施,以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和顺利。

2.2排水施工

为避免施工区域地下水对工程结构长期浸泡所造成的损害,保障工程顺利实施,扩大基坑施工必须构建适合的排水设施。目前普遍采用的基坑排水设施有集水坑和集水沟两种形式。其中,集水坑的深度必须要满足抽水机吸水要求。同时,为防治吸水管吸入石块等异物导致堵塞,可以参照围堰的方法用竹筐为其提供围护。集水沟深度标准要以低于基坑底面为准,如果地下水面高度高于开挖面底面,则需要采用围堰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排水施工。

2.3基坑施工

2.3.1无支撑坑壁基坑施工方法坑壁不加支撑结构的基坑形式主要应用于没有地表水,或原有地表水经河道改道或人为方式排除干净的区域。此外,如果工程施工周期较短,基础埋置深度不深,且基坑施工时对附近周围建筑影响不大时也会采用无支撑坑壁的基坑形式。采用这种基坑形式,要根据施工地点土质情况设置基坑坡度,土壤质地不同,坑壁坡高也有差距。深度超过5米以上的基坑,如果是砂土地,在坡顶载荷为零、坡顶存在静载荷和动载荷三种情况下,对应的坑壁坡度分别为1:1、1:1.25和1:1.5;如果是卵石、砂类土地,其在坡顶载荷为零、坡顶存在静载荷和动载荷三种情况下,对应的坑壁坡度分别为1:0.75,1:1和1:1.25;如果是粉质土、黏质土地,其在坡顶载荷为零、坡顶存在静载荷和动载荷三种情况下,对应的坑壁坡度分别为1:0.33,1:1.05和1:0.75;如果是极软岩地,其在坡顶载荷为零、坡顶存在静载荷和动载荷三种情况下,对应的坑壁坡度分别为1:0.25,1:0.33和1:0.67;如果是软质岩,其在坡顶载荷为零、坡顶存在静载荷和动载荷三种情况下,对应的坑壁坡度分别为1:0、1:0.1和1:0.25;如果是硬质岩,其在坡顶载荷为零、坡顶存在静载荷和动载荷三种情况下,对应的坑壁坡度分别为1:0,1:10和1:0.25。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基坑坑壁稳定情况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如果土壤含水量较大,为保障基坑坑壁稳固,就必须对坑壁予以加固处理,或者使用在该土壤含水量水平下能够保障坑壁稳定的天然和缓坡度。此外,如果基坑坑底深入地下水面以下,或者地下水面以下部分的坑壁强度严重不足,存在坍塌隐患时也必须采用坑壁加固措施。2.3.2有支撑坑壁基坑施工方法对于基坑坑壁稳定性差或者存在地下水渗入的情况,需要采用坑壁带有支撑的基坑形式。此外,对于某些特殊场合,比如因为现场条件限制或者放坡开挖施工成本太高等情况,也需要采用带有支撑的基坑形式。常用的坑壁支护方法有挡板支撑、锚杆支护和混凝土护壁等。而支护形式则可以分为框架式支撑、横衬板式坑壁支撑、斜排式坑壁支撑、直衬板式坑壁支撑、锚杆式坑壁支撑、锚桩式坑壁支撑、锚旋板式坑壁支撑等。2.3.3水下基础的基坑施工方法桥梁工程往往临水而建,桥梁墩台和基础工程位于河流、湖泊等地表水面以下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这种情况,在进行基坑施工时就需要构建围堰,然后将围堰中的水排出,以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渗漏情况的发生。之后再将透水性较高的覆盖层挖除,然后进行内围堰袋施工,填筑心墙,以进一步降低排水难度,并提高围堰安全稳固水平。采用围堰进行施工,除了达到围水、防水的效果,围堰结构自身还可以为基坑坑壁提供支护作用,并可以作为施工平台来使用。对于水流流速较为和缓、水位较浅、河床坡度不大的施工环境,可以使用草袋作为围堰的构筑材料,草袋中所装入土量为草袋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即可。桥梁施工常用的围堰形式有套箱围堰、木笼围堰、钢板桩围堰、土石围堰、竹笼围堰等。施工时间应尽量选择在枯水期,以便于施工并提高安全保障水平。2.3.4无水基坑施工方法该方法常用于基坑规模较小的桥涵基础工程。由于使用人力施工,工程造价相对较低。有些工程工程量较大,但为了降低造价,也可以选择该方法,采用机械或半机械的方式施工。

3结束语

桥梁工程在陆上交通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承担着两个相邻地区的联系、沟通职能。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深入推进,桥梁工程项目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而日益繁重的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也给桥梁的施工质量和运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年来,桥梁工程施工质量不过关引发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到通行人员的人身安全。加强桥梁施工质量管理,已经成为相关管理部门和施工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桥涵基础作为桥梁的根基部位,更是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施工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桥梁基础工程的重要意义,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认真落实各项技术保障措施,确保桥涵基础工程质量过硬,性能达标,为桥梁设施的高水平运营夯实前提保障。

参考文献

扩大基础篇3

【关键词】桥梁 明挖扩大基础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准备:

1、仔细研究设计图纸,并对图纸进行核对;2、编制施工方案、施工组织;3、制定明挖扩大基础开工报告,并报于监理工程师审批;4、施工放样测量;5、备好施工材料、设备、机械等配套设施;6、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确保安全施工;7、向作业人员提供必需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8、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二、桥梁基础的开挖

1、陆地基坑的开挖

基坑尺寸满足设计要求,且各边都要比设计多出0.5m-1.0m左右。基坑开挖宜根据地基的具体情况控制边坡坡率,可参照下表。另基坑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坑壁设有支撑或者坑壁不设置支撑。

下面几种情况,基坑宜设置支撑:开挖场地受限;基坑较深,按比例开挖占地、土石方等数量增大较多,从经济、造价方面比较,采用坑壁设置支撑会比较经济一些。当有这些情况时,可考虑挡板支撑、钢木结合支撑、钢板支撑、混凝土护壁、锚杆支护等措施进行坑壁加固。

基坑不设支撑即坑壁不需要加固:基础埋置比较浅,开挖基坑不会影响到周围的建筑物的安全。

2、水中基坑开挖

当基坑底部有水或者地下水丰富时,一般先设置围堰(围堰的形式根据地质情况、水深、流速、设备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基础全部围在围堰内,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开始处理基础或是先将水抽干再进行基础处理。

1)对各类围堰的基本施工要求:a、围堰高度应高出施工期内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包括浪高)0.5-0.7m;基础应尽量安排在枯水期施工。b)围堰外形设计。应考虑水深及河底断面被压缩后,流速增大而引起的水流对围堰、河床的集中冲刷及航道影响等因素。c、围堰内平面尺寸应满足基础施工的要求,但基坑为渗水的土质时,坑底尺寸一般是基底应比基础平面尺寸增宽0.5-1.0m。d、围堰结构和断面尺寸应满足堰身强度、稳定和防水的要求。

2)对土填筑的围堰的施工要求:a、围堰宽度可为1-2m,但采用机械挖掘时,应视机械的种类确定,堰外边坡水流冲刷的一侧,边坡坡度宜为1:2-1:3,背水冲刷的一侧的边坡坡度可在1:2之内,堰内边坡宜为1:1-1:1.5,内坡脚与基坑的距离根据河床土质及基坑开挖深度而定,但不得小于1m。b、筑堰材料宜用黏性土或砂夹黏土;填出水面之后应进行夯实。填土应自上游开始至下游合龙。c、在筑堰之前,必须将堰底下河床底上的树根、淤泥、石块、杂物等清除干净。d、因筑堰引起的流速增大使堰外坡面有受冲刷的危险时,可在外坡面用草皮、柴排、片石、草袋或者土工织物等加以防护。

3)土袋围堰的施工要求:除了围堰中心部分可填黏土及黏性土芯和堆码的土袋上下层和内外层应相互错缝。其他和土围堰相同。

3、基坑排水

桥涵基础施工中常用的基坑排水的方法有:集水坑排水法、井点排水法、硅化法、水泥灌注浆法、沥青溜浆法、冻结法等。

4、基底检验和基底处理

1)基底检验

基底校验主要内容:基底平面位置、平面尺寸、基底标高,检查基底土质均匀性,地基稳定性及承载力等,检查基底处理和排水措施等。

2)基底处理

对于一般软弱地基土层加固处理的方法可归纳为四类:换填土法;挤密土法;胶结土法;土工聚合物法。

换填土法:将基础下软弱土层全部挖除或者部分挖除,换填力学物理性质较好的土;

挤密土法:用重锤夯实或者砂桩、石灰桩、砂井、塑料排水板等方法,使软弱土层挤压密实或者排水固结;

胶结土法:用化学浆液灌入或者粉体喷射搅拌等方法,使土壤颗粒胶结硬化,改善土的性质;

土工聚合物法:用土工膜、土工织物、土工格栅与土工合成物等加筋土体,以限制土体的侧向变形,增加土的周压力,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

3)基础圬工体浇筑

在基坑检查合格后,立即进行基础混凝土施工。混凝土采用拌合站集中拌制,混凝土罐车运送,泵送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分台阶浇筑,每台阶采用分层连续法浇筑,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分层浇筑厚度不超过30cm,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振动器与孔壁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震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出平坦、泛浆。振动器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捣器的作用半径。

在浇筑工程中或者浇筑完成后,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较多,须在不扰动已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将水排除,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减少泌水。

基础混凝土应在坑底无水情况下施工,并且在水下混凝土基础终凝后方可停止抽水。

施工中如因故中断灌注,其接缝面要做特殊处理。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并终凝后,要及时按设计要求进行回填,并分层夯实。每浇筑一层,夯实回填一层。

5、基坑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

1)在基坑顶缘四周适当距离内设置截水沟,并防止截水沟渗水,以避免地表水冲刷坑壁,影响坑壁稳定性。2)坑壁边缘应留有护道,静荷载时距坑边缘不小于0.5m,动荷载时距坑边缘不小于1.0m;垂直坑壁边缘的护道还应当适当增加宽度;水文地质条件欠佳时应有加固措施。3)应经常注意观察坑边缘顶面土有无裂缝,坑壁有无松散塌落现象发生。4)基坑施工不可延续时间过长,自开挖至基础完成,都应抓紧时间连续施工。5)如有机械开挖基坑,挖至坑底时,应保留不小于30cm厚度的底层,在基础浇筑圬工前用人工挖至基底标高。

三、结束语

扩大基础篇4

关键词:桥梁施工;扩大基础;控制措施

一、桥梁工程扩大基础施工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桥梁工程对于城镇居民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而工程的质量安全更与我们每一个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基础施工作为工程建设施工最为重要施工项目,其安全性更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由于基础施工后的隐蔽性,很多潜在的质量问题在投入使用的初期不容易暴露,很容易被人们所遗漏。因而如果市政工程中基础施工不完善,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桥梁扩大基础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扩大基础的种类有浆砌片石、浆砌块石、片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几种,基础施工的用料通常应在挖基完成前准备好。

1.浆砌块石基础施工的主要控制点如下:

(1)砌块在使用前必须浇水湿润,将表面的泥土、水锈清洗干净。(2)确保在无水状态下砌筑施工。(3)禁止带水作业及用混凝土将水赶出模板外的灌注方法。(4)基础边缘部分应严密隔水。水下部分圬工应将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终凝后才允许浸水。

浆砌块石基础应分层进行砌筑,砌第一层砌块时,对于基底为岩层或混凝土基础,应首先将基底表面清洗、湿润,再坐浆砌筑。各层应先砌筑外圈定位行列,然后砌筑里层,外圈砌石与里层砌块应相互交错、连成一体。各层砌块应安放稳固,且砌块间应砂浆饱满,黏结牢固,不得直接贴靠或脱空。片石砌体宜以2~3层砌块组成一工作层,每层的水平缝应大致找平,各层竖缝应相互错开,不得贯通。应选择形状方正尺寸较大,长短相同的片石作为外圈定位行列和转角石,且应与里层砌块咬接,砌缝宽度一般不应大于4cm。较大的砌块应放在下层,对于石块的尖锐突出部分应敲除。竖缝较宽时,在砂浆中塞以小石块填实。块石砌体砌筑时每层石料高度应大致相同,外圈定位行列和镶面石块,应丁顺相间或二顺一丁排列,砌缝宽度不大于3cm,上下层竖缝错开距离不小于8cm。

2.片石混凝土基础施工

对于片石混凝土基础施工,当基底为非黏性土或干土时,应将其夯实、润湿;基面为岩石时,应加以润湿,铺一层厚20~30mm的水泥砂浆,然后于水泥砂浆凝结前浇筑第一层混凝土。对于基底为岩层或混凝土基础,应先将基底表面清洗、湿润,再坐浆砌筑;对于基底为土质,可直接坐浆砌筑。混凝土中填放片石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选用未被锻炼的且无裂纹、夹层的、高度小于15cm、具有抗冻性能的石块。(2)石块的抗压强度应不小于25MPa及混凝土强度等级。(3)埋放石块的数量不宜超过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当设计为片石混凝土砌体时,石块可增加为50%~60%。(4)石块应清洗干净,应在捣实的混凝土中埋人一半以上;石块应分布均匀,净距不小于lOcm,距结构侧面和顶面净距不小于15cm;对于片石混凝土,石块净距可以不小于4~6cm,石块不得挨靠钢筋或预埋体。

3.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

(1)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在对基底及基坑验收完成后尽快进行钢筋的放置和绑扎;在底部放置混凝土垫块,保证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同时安放墩柱或台身钢筋的预埋部分,保证其定位准确;对钢筋根数、直径、间距、位置等进行验收,满足设计文件和技术规范要求时,即可浇筑混凝土。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对于已拌制好的混凝土,运输至现场后,若高差不大,可直接倒人基坑内;若倾斜高度过大,为防止发生离析,应设置串筒或滑槽,槽内焊上减速钢梳,保证混凝土整体均匀运人基坑,用插人式振捣密实。

(2)混凝土的浇筑应分层进行,但应连续施工,在下层混凝土开始凝结之前,应将上层混凝土灌注捣实完毕。基础筑完凝结后,应覆盖草袋、麻袋、稻草或砂子,并经洒水养生。养生时间一般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为7昼夜以上,矿渣水泥、火山灰质水泥或掺用塑化剂的混凝土应为14昼夜以上。

(3)水下灌注混凝土一般在排水困难时才采用。基础圬工的水下灌注分为水下封底和水下直接灌注基础两种。前者封底后仍要排水再砌筑基础,封底只是起封闭渗水的作用,其混凝土只作为地基而不作为基础本身,适用于板桩围堰开挖的基坑。现代桥梁基础水下灌注混凝土广泛采用垂直移动导管法,值得注意的是:当封底面积较大时,宜按先低处后高处、先周围后中部的次序用多根导管同时或逐根灌注,并保持大致相同的标高进行,以保证混凝土充满基底全部范围。同时,根据封底面积、障碍物情况、导管作用半径等因素确定导管的根数及在平面上的布置。导管的有效作用半径则因混凝土的坍落度大小和导管下口超压力大小而异。水下混凝土的流动半径要综合考虑到对混凝土质量的要求、水头的大小、浇筑面积的大小、基底有无障碍物以及混凝土拌机合机的生产能力等因素来决定。

三、扩大基础施工质量检验

1. 地基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基坑内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基坑开挖完成后,应会同设计、勘探单位实地验槽,确认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应符合专项处理方案要求,处理后的地基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基坑回填时,对于当年筑路和管线上填方的压实度标准应符合规范的要求。在正常情况下,所灌注的水下混凝土仅其表面与水接触,其他部分的灌注状态与空气中灌注无异,从而保证了水下混凝土的质量。至于与水接触的表层混凝土,可在排干水而外露时予以凿除。

2.基坑回填应符合下列要求

除当年筑路和管线上回填土方以外,填方轻型击实压实度不应小于85%。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含有影响填筑质量的杂物。基坑填筑应分层回填、分层夯实。现浇混凝土基础质量检验应符合规范要求。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当前各种施工手段和施工措施的不断完善,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为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设计必须加强市政道路与桥梁工程的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其基础施工措施,加强其施工质量和施工管理手段,提高其在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方式和施工措施。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技术手段的进步与完善进行分析与总结,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已经成型的施工经验,使得桥梁施工过程中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社会的进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羽,扩大基础的施工方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5):71-71

扩大基础篇5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民间组织;执政基础

冲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5-0016-02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过程,也是党不断巩固和扩大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社会基础的过程。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所形成的执政基础,为党从延安走向全国夯实了坚不可摧的基石、党在延安时期的历史证明,夯实执政基础,赢得民众支持,走进民心之中,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党在执掌全国政权以后,执政基础的巩固与扩大,仍然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万古不变的,党的执政基础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要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夯实自己的执政基础。

在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党的执政基础表现在多方面。雄厚的经济基础是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前提,任何时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是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灵魂,在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下,始终赢得社会各界对主旋律的认同,要不断创新宣传工作方式,提高旗帜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深厚的阶级基础是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根基,党要将各阶层的先进分子汇集在党的旗帜下,使党永远保持其先进性;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条件,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要着眼于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谱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壮丽篇章。

党的执政基础体现在各个方面,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的趋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需要综合考虑,整体推进的。在诸多执政基础中,特别是要考虑党的执政基础延伸到民间组织中的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场“全球性结社革命”。这种社会现象在我们国家也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出现了一大批独立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种类型的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在民间组织工作的人员身份也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生成的大量民间组织分布在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中。民间组织不仅成为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并存的社会组织结构形式,也成为党执政的重要社会基础。党要实现长期执政目标,必须把民间组织纳入党的执政基础之中,这是由民间组织特点决定的。民间组织类别多,既有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经济类社团,又有基金会等金融类社团;既有慈善类社团,又有宗教类社团;既有自然科学类学术型社团,又有社会科学类学术型社团。民间组织分布领域广,各类民间组织遍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分别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民间组织自主性强,各类民间组织是由共同的志向、兴趣,利益而自发组建的社会组织,其运行轨迹呈现独立白治、对外开放度高等特点、这种与党政机关组织体系完全不同的民间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消极作用是并行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崭新的视觉,对民间组织在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中的特殊地位进行战略思考,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工作措施,使民间组织真正成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充分发挥思想引导作用,不断增强民间组织对主旋律的认同感,巩固党在民间组织的思想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交往的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展需求多元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在民间组织中用一元化的思想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使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民间组织认同的思想基础,仍然是当前一项艰巨任务。面对新形势,我们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组织手段,将思想引导延伸到民间组织之中、一是要将民间组织负责人的培训纳入到行政干部或非党干部培训体系之中,每年都要分期分批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二是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组织学习考察、听讲座、观录像,为他们白觉接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条件,使我们党所倡导的思想、主张、方针、原则能够在民间组织从,几人员中得到认同,让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真正入耳、人脑。人心,从而把民间组织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国,爱党,做到听党话。跟党走。

改进领导体制,进一步密切党与各类民间组织的联系,巩固党在民间组织中的组织基础,科学的领导体制对于密切党与民间组织的联系至关重要。忽视民间组织的存在,不下力量畅通党与民间组织的联系渠道,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将是一句空话、搭建起党与各类民间组织关系的密切的桥梁,要认真落实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围绕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主管部门负责的领导体制,加大对各类民间组织联系力度。一要加强领导,建立党委宣传邰和政府民政部门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党委宣传部和政府民政合门都要召开各类民间组织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丁作会议,分析形势、交流经验、明确任务,把党和政府关于民间组织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二要分工负责,形成党委,政府授权管理各类民间组织的工作机制。党委可责成有关群团组织负责联系学术型社团,加人刘学术型社团的指导力度;政府对经济、金融、宗教和慈善类社团,可分别责成政府有关厅局具体负责工作联系,各类民间组织的主管部门应当担负起管理各类民间组织的责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要加强管理,不断规范各类民间组织的行为。按照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政府民政部门要制定符合各类民间组织实际的绩效考评体系,由各类民间组织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对所属民间组织开展量化评估,引导他们按照党的主张,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活动,使各类民间组织真正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参加者,成为党充分依靠的执政基础。

扩大基础篇6

党的执政地位来自于深厚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执政能力来源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之中。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组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和重大使命。而工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状况如何,作用发挥得怎样,同样影响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会组织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分析和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给工会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把工会干部的能力建设放在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进程中抓紧抓好,为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加强工会干部能力建设涉及工会工作的方方面面。当前应着重提高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开展工会工作,着力增强工会干部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本领。团结带领职工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是新时期我省各级工会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关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工人运动的主题,工会组织只有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能保证工运事业健康发展。因而,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本领,就成为对各级工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第一位要求。无论是在一个地方,还是在一个企业,只有发展了,职工群众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根本利益也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各级工会组织要服从和服务于推动发展这个大局,做到谋划工作立足发展的大局,部署工作符合发展的大局,开展工作不忘发展的大局,把推动本地本单位的发展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工人阶级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着眼于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发挥和发展,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新工作形式、丰富工作载体、提高工作实效,充分调动、激发和保护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和凝聚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建设一支宏大的职工人才队伍,为我省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和人才资源,为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建功立业。

围绕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开展工会工作,着力增强工会干部团结凝聚组织职工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离不开深厚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围绕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广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一重要课题,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大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的力度,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这是工会所有工作和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工会组织服务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职工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经济单位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有被组织到工会中版权所有来,迫切需要各级工会进一步增强团结、凝聚和组织职工的本领,积极探索有利于把职工组织起来的形式、方法和途径,不断扩大工会的覆盖面。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凝聚和组织职工,各级工会就要设身处地多为职工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加入工会组织的好处,真正把职工吸引到工会中来,不断提高他们的阶级意识和会员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工会干部只有不断提高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善于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广交职工朋友,最大限度地赢得职工群众的信赖与支持,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围绕履行好基本职能开展工会工作,着力增强工会干部依法维权、依法治会的本领。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表达和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工作的基本职责,也是党和政府对工会组织的殷切期望,是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迫切要求。当前,在一些地方,职工合法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一些企业劳动关系矛盾激化,职工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贯彻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执政的要求,各级工会就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不断增强依法维权、依法治会的本领,拓宽维权渠道,增强维权手段,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职工的权益。一方面继续积极参与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立法和政策制定,从源头上维护职工权益;另一方面要深入基层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关心职工群众的疾苦,以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努力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对职工群众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进而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开展工会工作,着力增强工会干部协调各方、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对各级工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工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更加积极地在妥善处理协调劳动关系和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工会干部必须提高协调各方、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大工会”

意识,坚持“开门办工会”,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与协调,完善和发展“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一方面要经常向党政汇报有关工作情况,取得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人大、政协及劳动等部门和新闻单位的合作与配合,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推动工会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多个部门工作和涉及职工重大利益的复杂问题和矛盾,如国企改革中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维护问题、职工集体上访问题等,工会组织只有主动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才会寻求到积极稳妥的解决复杂问题、化解各种矛盾的方法,充分发挥社会柱石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围绕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要求开展工会工作,着力增强工会干部主动进取、开拓创新的本领。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工会工作乘势而上、全面推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要求,这给工会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挑战,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领域、工作对象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工会组织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立足基层、着眼职工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掌握新规律,不断推动工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推进工会工作不断发展,使工会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扩大基础篇7

关键词:地基基础施工;夯扩桩基础施工技术;应用

淤泥层厚、岩面倾斜、土洞较多与岩基风化不一,这些特性使建筑桩中很多桩型无法成桩、质量不好、经济效益差与桩长差异大等问题。对锤击灌注桩,淤泥层厚成桩质量难保证;基岩埋藏深达不到理想持力层而影响承载力。对于预制桩,基岩埋藏深,桩身长细比例大,有效比例下降,经济效益低,软弱层过厚,还有可能桩身失稳;岩面倾斜和桩底支撑在硬岩,成桩中容易烂桩,即使用静压方式,效果难令人满意。对于钻孔桩,长桩虽可增加桩径控制长细比,但基础成本加大,且溶洞与砂砾层问题难解决。在特殊地质,应注重选择桩型,经验表明,前述地质下,用夯扩桩为桩基础,经济效益与质量保证,对其它桩型有其优越性。

1 夯扩桩成桩

夯扩桩是发挥桩端支撑力与桩侧摩阻力的新桩型,以单桩为主,起到挤密与加固基土,提高桩端基土强度。资料显示,经静力测试,桩侧比阻力提高5~10%,扩大头比阻力提高25~35%。夯扩桩是锤击桩设备和施工方法上加以改进,用夯扩法将桩端混凝土扩大大头形桩型,增大桩端与挤密基土,提高桩承载力。

锤击夯扩桩成孔用内外双管,外桩管为钢管,内桩管下端封底,两桩长度相等,无桩靴。用桩锤打至设计深度后拔内管,往外管灌入一定扩底混凝土,再次插入内管和将外管拔一定高度,锤击力经桩管传给混凝土,通过桩管挤撑,夯出管底混凝土,使扩底混凝土朝下部与四周挤压,成扩大头,再浇灌桩身。

2 夯扩桩优势

实质是侧壁阻力和端承力承载的支撑桩,增大端面积与挤密基土提高单桩承载力。夯扩桩突出优点是:

(1)适应性强与持力层范围广及投资少。层位稳定、足够厚砂砾层、坚硬状态粘性土与纹状粘性土、砾质粘性土,均宜为持力层,桩底在中等强度土层即可,不断夯扩土层,达到其需要较长桩型的承载,夯扩桩造价很低,实际减小了桩长,可最大程度控制其一致性。实践可知,除岩石面距地面浅或松土层厚度达15m以上地区,其他地质均可采用。

(2)基土挤密度高,端面积大与承载力大。通过夯扩,使桩端下土层一定范围土体得到密实,纵向承载力较高,有利于减小下沉。

(3)内管底放置混凝土为薄型土塞,可有效止淤与短时止水,保证浇筑质量。

(4)相对其它桩,锤击灌注桩,可省去桩尖等。

(5)控制外管提升,形成更理想大头形状。

(6)桩身借助柴油锤力量与内夯管作用压密,能减少缩颈与断桩等的产生,保证桩径。

(7)可视土质条件,调节施工桩长与扩大头直径提高承载力。

(8)振动拔管,增加桩身密实度,改善成桩。

(9)抗拔性好,夯扩桩和仅靠桩身摩擦力为抗拔力桩型相比,抗拔力成倍提高,广泛用于地下室结构。

(10)施工机械机动灵活与适应性强,施工工期短与性价比高。

3 地基施工中夯扩桩施工实例

(1)工程概况。某工程位于桥路段西侧,该工程建筑约6万m2,有4栋19层建筑与23栋别墅组成,地面下设一地下室。

(2)地质条件。根据勘测资料,该工程在石灰岩与岩溶地区,场地土分三层:①人工填土与耕土层;②冲击土层;③基岩。

据钻孔,场地覆土除人工填土,主要是冲击粉质粘土、中砂、粘土与粉土等,局部有淤泥质土,下伏基岩有粉晶灰岩,起伏较大。由于岩溶发育,钻孔部分有溶洞,溶洞顶土层中有土洞。

(3)基础设计和施工。①基础选择。根据场地地质勘察,本工程基础用高强混凝土管桩,桩端需支撑在石灰岩上,基岩面起伏大,使桩端接触过窄,易产生断桩。若用天然筏基础,适宜为持力层太深,地下室基础需基坑支护或整体开挖,根据底板面地基静载试验该地基承载力值仅为160千帕不能满足基础需要地基承载力值不低于330千帕。根据对工程基础造价与质量进行技术与经济分析,最后用夯扩桩基础。

(4)夯扩桩的应用。根据载体夯扩桩规程知,复合载体单桩承载力值用下式估算:Ra=up∑qsinli+qpn*Ae,Ra表示单桩承载力值;up表示桩身周长,单位m;qsin表示桩侧6层土侧阻力值;li标示桩身穿6层土厚;qpa表示复合载体基土修正后持力层特征值;Ae表示等效桩端面积,随土性与贯入度变化不同。

复合夯扩桩高承载力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载体影响土层加固后桩端承载力提高;二是载体扩大桩端作用。两方面提高为桩端承载力,施工中桩体底同载体顶面有无密切结合直接影响单桩承载力,现场打桩中,体现在最后收桩能否按规程和设计要求控制贯入度,实践表明,最后贯入度偏大会导致承载力不足。本工程建筑夯扩桩桩径为580mm,持力层是黏土层,最小桩长5m,单桩承载力值1500kN,桩距3.5倍桩径,最后贯入度控制1.5~2.0;多层建筑和别墅夯扩桩桩径为450mm,持力层是黏土层,最小桩长5m,单桩承载力700kN,桩距3.5倍桩径,最后贯入度控制不低于2.0cm。按设计标高,基坑挖至2.5m处,开挖后再夯扩桩施工。

(5)夯扩桩方案和天然方案技术与经济分析。以本工程建筑首层地面下基础造价和工期为例分析比较技术与经济:①天然方案指天然基础,基础造价为325万元,地下室面积1500m2,折合按地下室每平方米约为2170元,总工期70d。②夯扩桩方案,基础造价224万元,地下室面积1500m2,折合按地下室每平方米约为1495元,总工期75d。

从基础造价和工期比较可知,与用天然方案相比,用夯扩桩方案经济效益显著。天然方案优点工期较短,但造价高,未计处理费用情况比夯扩桩方案增加45%,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及地基处理等增加了施工难度;夯扩桩方案随工期长,造价低,土方开挖少,施工简便。

由于石灰岩岩溶地段地质情况复杂,地质勘察准确性受钻孔平面密度影响大,造成打桩中经常出现持力层与资料不符,对桩基施工控制不利,通过分析可知,在施工中严格控制夯扩桩贯入度,才能保证单桩承载力。

4 总 结

任何成桩法,都可能因资料偏差、施工等因素影响,部分桩有质量缺陷,夯扩桩不例外。从夯扩桩基础的工程实践中,虽然夯扩桩没预应力管桩与人工孔桩等应用普遍,但地基下部无基岩持力层,或地质不良,浅层无理想基础持力层,较好持力层在地面下不大于15m,用夯扩桩有较优经济效果。基岩埋藏深,上部土层有一定中等强度土层,可优先选夯扩桩,以获得经济效益。施工控制是前提,没有好的质量保证与施工管理,难保证桩质量,达到好的效果,应针对出现质量问题和技术关键,规范施工。

参考文献

[1]王高峰.夯实扩底桩的施工[J].山西建筑.2011,37(6):70~71.

[2]沈保汉.桩基础施工新技术专题讲座(二十)静压沉管灌注桩和静压沉管扩底灌注桩(上)[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2(2):166~170.

扩大基础篇8

【关键词】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框架结构;实际运用

人工成孔扩底灌注桩其性质介乎桩基与天然基础之间,一般以端承桩为主。近年来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应用极其广泛,其优点也是十分突出的。比如,大直径挖孔扩底墩基础承载力高,一柱一墩,不但质量容易保证,而且施工速度快,没有噪音,没有振动,除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之外,桥梁工程与煤矿建设工程中,也都大量采用了此种基础形式。本文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食堂为实例,对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在框架结构工程中的运用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工程概况

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学生食堂工程,建筑面积11425平方米,框架结构,共五层其中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地下室一层东侧为停车场,西侧为超市,地上一、二层为学生食堂,三层为教工餐厅,四层为学生礼堂、学生活动中心。此食堂南侧为学生四号公寓,二者距离为12米,北侧紧挨着是一座正在使用的老食堂,新食堂没有起用前不得拆除老食堂。

二、地质条件

食堂工程场地表层为人工填土,其下为粉质粘土,下部为燕山晚期风化花岗岩闪长斑岩。

场地土层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5个亚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1杂填土:黄褐色,灰黄色,结构松散,稍湿,主要由粉质粘土夹闪长斑岩碎岩和其它建筑垃圾组成。推算时间为5~8年,均匀性差,层厚2.40~5.70米。

①2素填土:黄褐色,灰绿色,结构松散,湿润,主要由粉质粘土夹植物根茎(局部塘底淤泥)组成。推算时间为5~8年。顶板埋深2.40~5.70米。层顶高19.32~23.06米,层厚0.10~1.00米。

②粉质粘土:黄褐色,饱和,硬塑,局部可塑,中偏压缩性。无摇震反应,切面光滑,具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局部夹少量高岭土团块。顶板埋深2.50~6.00米,层厚0.80~9.60米。

③1全风化闪长斑岩:黄褐色,岩石风化极强烈,结构完全被破坏,呈砂土状,水冲易散,全场区分布,顶板埋深4.70~15.60米,层顶高9.66~20.57米,层厚0.20~4.30米。

③2强风化闪长斑岩:灰白色,肉红色,岩石风化极强烈,结构完全被破坏,岩芯上部呈密实砂土状,水冲易散,下部呈碎块状,全场区分布,顶板埋深4.90~17.90米,层顶高7.36~20.37米。

三、基础选型

(一)本食堂工程基础的特点:

1、本食堂工程场地原为丘岗坡地,局大部为鱼塘,五年前由于施工学生公寓时填平,所填土为强风化闪长斑岩,地形总体北高南低,呈一缓坡,地面高差1.15米。

2、本食堂工程紧靠老食堂,不能因建新食堂而危及老食堂的正常安全使用。

3、本食堂工程西侧四米为校内主要进出通道,基础所选的型式不能因施工而影响校园内道路的正常通行。

4、本食堂工程屋盖为28m×32m的钢网架,主体柱网尺寸 7m×8m,导致柱底受力差距比较很大。

(二)基础型式考虑了如下三种方案:

1、采用整板片筏基础,基础不可避免要进行大开挖,再采用换土碾压地基,也可以用毛石混凝土地基,然后浇筑整板片筏基础。

2、钻孔灌注桩基础:砂岩作为持力层,可以充分利用岩石的抗压强度,同时可以避免浅基础高低起伏的现象,但施工工期长。

3、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全风化泥质粉砂岩作为持力层,持力层埋深虽然高低起伏大,但总的埋深不大,最关键的是,场地地下水较贫乏,地下水位埋深较低,为-3.50~-5.80m,给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的成孔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三)本工程采用的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几点说明

本工程采用的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持力层在全风化泥质风化岩,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持力层埋深,-4.0--10.0,基础入持力层为1米。

四、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施工注意事项

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基础比钻孔灌注桩桩基础具有更多的优点,可进入设计要求的持力层,对支撑土的性质可用肉眼直观检查,还可以进行试验,测定其物理特性。此外,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基础根据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还有其他优点,如其在成孔时,并不对土产生挤压,对于支撑临近建筑物的地基土的扰动,比对土产生挤压的钻孔灌注桩基础所造成的扰动要小。如果把荷载较大的柱支承在单独一个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桩基上,与通过桩承台把柱荷载传递给群桩相比较,在结构和造价上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基础也有明显的优点。但要保证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基础做到成功又经济,施工是关键的因素,因此,选择技术素质高的专业施工单位是非常有必要的。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人工成孔后在桩身范围内安放护笼,防止孔壁坍陷造成扩底人员的不安全,护笼长度应不大于桩长减去扩底的高度,以免影响扩底工作。护笼可用光面钢筋焊成。内设活动爬梯,供施工人员上下使用。

2、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基础的钢筋笼必须在浇筑混凝土前放入,放入时要缓慢并保持垂直,防止放偏,下落钢筋笼一定要放至桩底。

3、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扩底部分较易塌孔,应注意随扩孔随浇筑混凝土,在浇筑前必须复查孔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做记录。若遇孔壁缩颈、孔底见水或上层滞水等引起坍孔时,应及时研究处理。

4、混凝土须随灌随振,为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避免振捣棒损坏,每灌入1.5米左右深的混凝土应振捣一次。

5、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扩底工作完成后,需经勘察单位确认孔底是否为所要求的持力层,并距持力层表面以下不小于300mm。

6、桩的垂直偏差一般限制在5~7.5cm。

7、一般宜在地下水位以上施工。

扩大基础篇9

关键词:人工挖孔灌注桩墩基础区别联系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rtificial dig-hole piles and pier foundation design design in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been generally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both are different and inte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is paper, the artificial dig-hole piles and pier foundation two basic forms of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e analysis and research.

Keywords: artificial dig-hole pile pier foundation difference contact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项目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通常都会用到人工挖孔灌注桩以及墩基础这两种基础的设计形式。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人们却很少去分析和对比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分析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对项目工程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几个方面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两者在概念上以及受力机理的对比

人工挖孔灌注桩指的是以人工挖孔位的施工方式进行的一种大直径灌注桩。桩身的直径在八百毫米以上,灌注桩的长度小于四十米,同时要在六米以上。灌注桩长度在六米之内的要按照墩基础来考虑,另外在灌注桩的长度大于六米,但是其长度和扩底直径的比例小于三的情况下,也按照墩基础来进行相关设计。

墩基础指的是墩的长度在三米以上,直径大于八百毫米,而且其长度和墩身直径的比例小于六或者其长度和扩底直径之比小于四的一种独立刚性基础。另外墩基础的墩身不能超过五米。

从两者的概念上可以得出,区分两者的界限是桩身的长度是否在六米以上,其长度和扩底直径的比值是否小于三。

两者从地基变形的破坏机理上来看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从两者的概念上讲,那些中直径和小直径的桩,尤其是由于土的滑动剪切引起的摩擦桩地基的受力;大直径桩以及扩底桩的变形是十分缓慢的,主要引起变形的因素是由于土的体积压缩。在设计墩基础的时候,采用小直径桩的地基承载力的端阻力值通常很大,而使用天然的地基承载力的值通常会偏小。因此在设计墩基础的时候通常都采用确定抗剪强度指标的地基承载力或者修改以后的地基承载力。扩底直径越大的桩与天然基础的破坏机制以及承载力越接近。

二、两种设计计算方法的对比

对于直径大于八百毫米的干作业桩的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

,而一般的桩基础的计算公式为:

。两者的具体区别是大直径桩的侧足尺寸效应系数以及端阻,如下表所示:

在地基为卵石的时候,下表在桩身直径以及不同扩底直径的情况下进行了对比,统计出了桩端阻力的尺寸效应系数以及桩侧阻力的尺寸效应系数的具体变化。由下表可知,桩端的扩底直径越大,其所对应的尺寸效应系数就越小,也就是承载力折减就越多。

不用类型的桩是否对土有挤密作用和扰动作用,造成的基础承载力也不相同。以某地的密卵石地基为例,混凝土的预制桩最大端阻力的标准只可以达到八千到九千kPa,钻孔灌注桩的标准值知识在2000到2500kPa之间,人工挖孔的灌注桩通常可以达到4000到5000kPa。

对于扩底直径很大的人工挖孔灌注桩来讲,如果其桩身的长度不是很长,灌注桩的承载力通常都由端桩阻力来提供,桩侧阻力提供的承载力可以忽略不计。其原因是由于扩底段以及在其两米范围以内可以不计算入桩侧阻力,这样实际上计入侧阻力桩的长度就大大的减少了,这样工程项目的实际桩侧阻力的百分比还不到总承载力的百分之二,可以完全忽略。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就可以简化为:

。计算桩基承载力的公式为: ,其中R是单桩竖向的承载力设计值,其公式是: 。

在通常情况下,墩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使用天然的地基设计方法,其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 ,其底面平均压力值的计算公式为: 。假如桩底的扩大头面积与天然地基底面积相同,这样桩基础和天然基础的承载力之比就可以简化成地基承载力的对比。

在天然地基承载力的计算中,其上部荷载采用的是标准值,地基承载力采用的是特征值。在计算桩基承载力的公式中,其上部荷载和地基承载力采用的都是设计值。若近似地将上部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的比值认为是k,其范围大约在一点二五到一点三之间,对结构的重要性系数不做考虑的话,两者的对比能够简化为系数之间的对比:大直径桩基为 ;天然地基 。比较两者的区别就可以得出大直径桩承载力与墩基础承载力的区别。

三、两者在工程中的对比

以成都产业开发区综合楼基础设计为例来比较两种形式的差别和联系。根据成都的地质条件,其主要以中密卵石层作为桩端的持力层,其端阻力的最大值为3800kPa,其天然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为550kPa,这样可以得出修正以后的a等于1118kPa,b的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能够得出,对于大直径的桩和墩来说两者的承载力区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直径很小的桩和墩两者的承载力区别比较大,并且扩底直径越小,差别就越大。表面看来,桩端的承载力要比天然地基的承载力超出很多。但是因为大直径桩承载力的相对折减,这样两者的差别就很小了。扩底直径越大,其产生的差别就越来越小,即随着桩的扩底直径不断的增大,其受力性和天然地基十分接近。当扩底直径逐渐减小的,基础受力就与桩十分接近,这样其与天然基础受力机理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了。实际上墩基础与天然基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墩基础是在天然基础与桩基础之间的一种形式。因此很多项目工程中都作出了相关规定,在进行墩基础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形式采用的是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但是能够适当的提高系数,其范围大约在1.1到1.2倍左右。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人工挖孔灌注桩与墩基础在概念、设计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通过使用二者界定范围的确定,对我国工程项目的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会加深对二者区别和联系的对比研究,为我国的工程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扩大基础篇10

关键词:强县;扩权;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5-0068-04 收稿日期:2009-06-06

在我国特定时期形成的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进入21世纪之后制约国民经济整体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大障碍。在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五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更是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新时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其中浙江省通过实施“强县扩权”改革,极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降低城乡差距的成功做法,仿佛给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一条崭新的途径。

强县扩权是在暂时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的情况下,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经济强县,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刘君德,贺曲夫,胡德,2007)。浙江强县扩权的成功实施,引发湖北、山东、河南、河北、湖南、吉林等省竞相跟进,强县扩权遂成实践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国内关于强县扩权的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市管县体制弊端与强县扩权必要性的研究(伍开昌,2003;王克群,2005;邓平辉,2006;李丹阳,2004;孙学玉,2006等)。二是关于强县扩权实践和可行性的研究(邓平辉,2006;张迎新,张小琳,2005;孙学玉,2007;李珍刚,2006等)。三是关于强县扩权实施中出现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于新恒、王丽慧,2006;吴海峰,2007等)。四是关于强县扩权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效的研究(王克群,2005;李珍刚,2006)。从上述文献梳理中可知,关于强县扩权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极为鲜见。

本文正是鉴于城乡一体化成为时展命题以及国内十几个省份“强县扩权”实践的发展,力图在理论上证明强县扩权这一政策与权力层面的改革因素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理。值得说明的是,基于理论分析的需要,本文把县(包括县级市)及其所辖行政区域视为乡村,把地级市所辖的市辖区视为城市,本文中所指的“市”仅指城市。

一、强县扩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强县扩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在于经济强县扩大的财权、事权能够激发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于拉进决策点与信息源的距离,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决策与管理效率;在于促进各种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于增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沟通状况;在于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聚落体系(见图1)。

(一)扩权提高县级部门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依据管理学原理,管理权限(尤其是自主决策权)的增加有利于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周三多,2006)。传统的市管县行政体制下,县级政府的一些经济社会权限被市级政府掌握,自主决策权较少,在很多情况下县级政府实际上就是等待上级政府的指示,按照上级政府的计划安排行事,既不享有权力也不承担责任,导致县级政府部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强。通过扩权改革,县级政府部门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得到恢复或扩充,自主决策权得到制度上的保证。这种扩大的事权使得县级部门有了新的工作动力,提高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财政角度看,市管县体制偏重于为城市服务,整个区域的财力向城市集中,或多或少存在与县争利的问题,形成对乡村经济发展财力上的投入不足。扩权后县级财政大部分留在本县并用于本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事业支出,从而提高了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财政的“省直管县”,避免了市对县的财政截留,减少了中间环节财力的流失,使得省对县的各项补助、转移支付、资金扶持的力度加大,时效增强。因而,这种扩大的财权也提高了县级政府部门工作积极性。

(二)扩权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按照管理学原理,决策点与信息源距离越近,决策越能做到及时准确,效果也就越好(周三多,2006)168~169。在市管县体制下,作为决策点的市级政府距信息源(乡村事务)较远,中间有县级政府过渡环节,信息在向上或向下传递的过程中速度慢且失真度高,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效果不良。同时市管县体制下,市既管所辖城区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也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其精力必然有所分散,而且极易采取“城市偏向”政策。而扩权以后,县级政府成为决策点,县级政府距信息源较近,能够对乡村事务及时做出决策部署,并且县级政府由于所辖地区主要是农村地区,因而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农村事务,繁荣县域经济。(见图2)

从长远来看,强县扩权是“省直管县、市县分治”改革的前期环节。强县扩权后的市县分治将减少政府管理层次,而管理层次减少必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孙学玉,2007)。如图2,地方政府管理层级将由四个减少到三个,地级市将只管理市辖区的社会经济事务,从而达到精简机构、节约财政事业经费、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而县级政府将摆脱市级政府相关制度束缚,更快投身于县域经济发展。

(三)扩权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资本、劳动等资源要素的空间转移遵循趋利性原则。扩权以前,由于城市偏向政策的存在,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资源要素大多向城市集中。而扩权以后,经济强县成为新的区域发展中心,资源要素将流向以县域为代表的乡村地区。这种要素的空间转移方向变化将促进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表现在:首先,扩权促进县域工业发展。一是企业所得税等税权下放有利于留利于企业,扩大企业积累,鼓励企业投资扩大再生产,促使企业规模扩大,发展增速。二是部分项目直接申报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促使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企业发展。三是部分审批权扩大简化企业办事手续,减轻企业负担并节省办事时间,使得企业能够尽快抓住市场机遇,扩大发展。四是招商引资审批权的扩大将为县域工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其次,扩权促进农业发展。扩权在促进要素向工业集中,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为农村留下较多的种田能手和人均耕地(常年在农村的劳动力实际耕种的土地面积增加),从而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提供条件,将间接促进农业发展。同时,扩权政策中关于农业项目审批权下放将有利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促

进农业发展;关于农民进城务工、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扩权政策,将鼓励农民自我发展壮大。最后,扩权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扩权在促进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工业服务的相关产业,如金融、保险、电信、医疗等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将促使县域外部的相关人才、资金等流向县域第三产业,间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扩权政策中关于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体系建设、旅游业发展等权限的下放将有助于繁荣县域贸易、金融,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四)扩权促进县域基础设施完善,改进沟通状况

现代县域经济活动的质量与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基础设施网络化的运行能力。基础设施是支撑和保障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结构要素,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给排水和供电等生产性设施,以及商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金融、保险等社会公用设旋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扩权能够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扩权使经济强县有财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具有公共品性质,其主要供给来源是政府部门,而充足的可支配财政收入是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保证。市管县体制下,地级市成为县级财政“抽水机”(邓平辉,2006),抽走大量县级财政资金,使得县级政府无财力投资于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扩权使县级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增加,而鉴于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县级政府在足够财政收入下首先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县域基础设施状况。扩权使经济强县有权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市管县体制下,地级市政府在“城市偏向”的政策下,不仅倾向于把县级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倾向于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分布在市区内,使得广大县域没有足够权力投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扩权后的“项目直接申报”将改变这一情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多流向县域。

(五)扩权优化县域空间组织结构,形成合理经济布局

区域空间组织结构布局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合理的布局是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一种反映。扩权能够促进县域空间组织结构合理布局。

扩权使县域城镇聚落体系优化。中心镇是县域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辐射力较大、发展前景广阔、能与市县城镇体系有机融合的城镇。它既是县域内一定片区的中心,也是若干一般小城镇(集镇)的中心,起着片区首位城镇的作用。市管县体制下,县域既无财力也无权力对辖区内城镇聚落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扩权以后,扩权县能够更好地依据自身发展优势,选择若干中心镇优先扶持,充分发挥中心镇的带动作用,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聚落布局。

二、强县扩权促进城市经济调整

强县扩权政策在使得权力资源流向县域的同时,也使得地级市经济社会权限减弱而成为利益流出体。从理论上讲,地级市政府必然会采取不支持扩权改革的态度。但是,市县分治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城乡治理经验(陈国申,李广,2007),也是中国城乡关系的改革方向。因而,对于城市政府而言。更为理性的选择不是抵制强县扩权政策而是重新对城市经济进行发展定位,突出特色,与县域互补发展。

(一)扩权促使城市发展都市经济

扩权实施后,经济强县可摆脱地级市的管辖束缚而集中精力发展自身经济,而地级市而不得不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突出城市经济的特色,形成与县域经济互补的经济发展态势。扩权促使城市经济发展重新定位。

扩权使得城市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方向。扩权以前,地级市政府统筹市县发展:在传统县域,由于地域比较宽广,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重,农民占人口总数的绝大多数,因而主要适合发展工业和农业,第三产业很少考虑;而在城市,由于地域空间狭窄,人口密集,高楼林立,地价高昂,资金、物资流量大,因而主要适合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扩权以后,城市由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限制将更少发展生产型工业和农业,而以第三产业,尤其是具有现代服务业作为主要发展趋向。

扩权促使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扩权以前,地级市所辖工业既有现代都市工业特征也有传统工业特征,但主要以传统生产型工业或农村工业为主。而扩权以后,传统的生产性工业或农村工业大多流向县域,城市由于基础设施较好而开始向后工业社会的知识经济型工业转化。现代都市型工业,包括附加值更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清洁工业,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努力点。

扩权促进城市农业加速向第三产业转型。扩权以前,城市农业已不是重要产业,存在发展定位与转型问题。扩权以后,基于城市发展定位改变,城市农业将加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在为城市提供配套服务的前提下加速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扩权促进城市服务功能更趋完善

扩权以前,依据“――中心理论”(鄢洪斌,袁嫒,2004),城市为中心,县域为,中心的服务功能较强。扩权以后,经济强县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尤其是县级市)之间将存在着竞争关系。此时城市应重新定义自身服务功能,将不得不通过优化服务功能,吸引优秀的人力、物力资源向城市集聚,否则将丧失发展的先行优势。因而,扩权将促使城市不得不进一步优化完善各项服务功能。

扩权突出城市文化中心地位。传统县域文化消费一般比较落后,较为重视物质产品消费,而城市文化消费较高。尽管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文化消费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作为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因而扩权以后,城市必须突出其文化优势,把文化与文化产业纳人城市经济的总体发展规划,在做大做强文化资源的同时,向县域乡村辐射这种文化资源。也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其文化优势。

扩权明确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功能。强县扩权要淡化的实际上是市、县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而非这两个区域之间经济上的联系。对地级市而言,市管县体制下形成的经济联系不仅不能消除,而且要充分利用以增强自身发展实力,强化自身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事实上,地级市只有通过经济辐射与服务功能的增强,才能在扩权后同样将县域纳入自身发展的势力范围。

扩权突出城市创新产生、扩散与传播功能。扩权虽然从根本上激发了县域经济主体发展经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也激发了地级市发展更高经济形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地级市由于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优良的文化氛围,而更易成为创新型人才和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的集聚地。因而,扩权以后,城市为谋求更高经济形态,将不得不加大创新力度,维持创新中心的地位,同时继续发挥“增长极”对创新的扩散和传播作用。

(三)扩权促进城市中的弱县经济发展

强县扩权在理论上对经济弱县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经济强县扩权的示范效应将激励弱县加快经济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省份进行的是“强县扩权”改革,较少省份进行的是“扩权强县”改革,二者存在差别,前者针对经济强县进行,后者主要针对经济弱县进行。对经济强县扩权而对经济弱县仍然保持现有行政管理关系,说明

“经济发展”是扩权的前提条件之一。由于权力扩张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因而,弱县政府为在下一轮扩权改革获得与地级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不得不首先使辖区内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因而,强县扩权的示范效应将调动弱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弱县经济发展。其次,市对经济弱县的扶持力度可能加大。扩权以后,原经济强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竞争者,而原地级市失去对经济强县的控制以后,为了增加对经济强县的竞争优势,将不得不把经济弱县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由此可能加大对所辖经济弱县的扶持力度。这种扶持可能是转移支付的增加,也可能是对弱县的投资增加,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弱县经济得以发展,使城市经济得以调整。

三、强县扩权促成城乡竞争合作关系形成

发达国家由城乡二元对立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城乡地位平等基础上的城乡竞争合作关系的形成。同样,我国强县扩权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也在于此。

在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在事权、人权、财权三方面都处于劣势,缺乏自主决策权。市与县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管理关系,城乡政治法律地位不平等。而地级市政府长期的“城市偏向”政策使得中国城乡关系出现了“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的景象,农村源源不断为城市提供各种原材料和劳动力,而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仅在极少数大中城市出现,城乡市场地位不平等。扩权后,经济强县的经济地位得以提高,而强县扩权的改革趋势是“省直管县、市县分治”,届时县级政府不再成为地级市政府的下属单位,而是成为与市政府在法律和政治上平等的一级单位,城乡法律地位趋于平等。同时,经济强县成为新的区域发展中心后,将在市场地位上与地级市等同。这种平等的法律与市场地位使得市县之间能够获得等同的发展机会,导致市县之间竞争关系的形成;而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侧重点的差异导致市县之间合作关系的存在。因而,扩权将在促进城乡地位平等的同时,促进城乡竞争合作关系的形成。但强县扩权并不立即促成良好城乡竞争合作关系的形成。在短期内,它可能形成不利的竞争关系;但长远来看,由于强县扩权是由省级政府强力推动的,并且发展趋势是省直管县,因而只会形成良好的城乡竞争合作关系。具体原因如下:从短期来看,强县扩权对于地级市的挑战是明显的,其直接挑战在于,地级市财政收入减少,政府能够运用行政权力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应缩小;间接挑战在于,县级经济管理权限的扩大,会对地级市经济发展发起挑战,使其面临更加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此时,市与县将基于强县扩权的背景呈现出新的博弈格局。一方面,由于地级市成为改革的利益流出体,地级市政府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可能的范围内会采取一定的博弈手段,来“捍卫”流失的权利和资源。如借助行政级别优势,撤县设区或截留权力,放权不充分。另一方面,强县在扩权后不再依附于地级市,自身利益和人格被明晰化。此时县可以与市去争夺或抢占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资源,二者存在严酷的竞争。这种竞争关系可能导致“囚徒困境”解的出现,即双方没有达到“共赢”的结果。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强县扩权是省级政府强力推动的,省级政府可能会限制地级市政府撤县设区或截留权力的做法。因而,在长期,理性的地级市会采取与县域合作的态势,以实现共赢。事实上,地级市与县域在经济发展水平、层次、规模、循环的范围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区别。县域更多的是实体经济,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城市更多的是生产要素流动、信息流动、服务提供、组织创新等服务经济,二者是两个不同层级的循环过程,发展的趋势不是产业的雷同,而仅仅是要素收益均等。强县扩权在市与县之间加强了竞争,但也促进了更好的合作,这种竞争合作关系在长期是良性的,可持续的。这种市县之间长期竞争合作关系的形成正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