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3:44:05

扩建范文篇1

关键词:中医;医院改扩建;更新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医院更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但目前“改造中医”、“取消中医”的论点不绝于耳,中医医院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也成为争论的焦点,因此大部分的中医医院除了面临着改扩建的发展压力外,还同时面临着长大生存的压力。只有加强中医医院的建设力度,突出特色,才能逐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中医医院的设计应在尊重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以病人为中心,使中医药文化中的整体观、辩证施治等核心思想得到发扬和光大。

随着中国进入医院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国家也加大了对中医医院的投资力度。中医医院的建设一般分为重新异地建设和在原址改扩建两种发展模式,很多中医医院在是否保留原有经营的老医院,还是全部异地建设的问题上,存在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新建医院前期投资成本巨大,还面临着城市新区病源不足、交通不便的问题。另一方面老院虽然位于旧城区,具有良好的口碑,就医方便、病源充足,但面临着医院改扩建用地紧张、内部拥挤、功能杂乱的现实问题。因而中医医院的改扩建项目也可以引入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通过前期的“望、闻、问、切”的手法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即首先应通过对医院原有的基础状况进行实地踏勘,了解每日的门诊数量和医院病人就诊情况,这是“望”的阶段。然后与医院院长、相关基建人员及医生进行座谈,找出医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医疗特色、资金投入等情况,以明确医院改扩建的近、远期总体目标,这是“闻与问”的阶段。而“切”的阶段就在通过多方案的比较与筛选,把握医院目前最核心的问题,集中资金和人力加以解决。中医医院的规划也可以充分体现出中医的“整体观”的概念,即需要综合考虑内部各种管网和流线的合理性,又要在改扩建过程中既保证医院在施工期间的正常运转,又让其他部位逐步“有机更新”。

1案例一:剖析仙桃市中医医院——新旧结合、体现人性化的模式

1.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仙桃市仙桃大道,院址南向为40m宽的仙桃大道,北向为已建中医医院宿舍。院址内已建成一栋主体5层、局部7层的门诊楼,但该门诊楼内部功能和开间进深设计没有考虑到现在的发展状况。不仅电梯配备不足,而且卫生间设置也很不合理。该门诊楼存在着现在拆了可惜,但使用功能又需要做大的改造后才能使用的状况。院方原计划全部拆除重建门诊、住院大楼,但通过与院方多次沟通,考虑到节约资金以及生态环保的因素,目前尽量利用原有门诊楼,将住院部病房全部建完,使门诊、医技、住院形成一个整体。最终形成布局紧凑、用地节约、流线便捷、外部形象统一的符合现有医疗工艺流程,但又体现出中医“仁心仁术”特征的综合性中医院。

1.2前期总图方案比较

医院设计是一个需要满足各类功能及工艺流程的复杂工程。我们在方案的选择上作了一些探讨:

方案一的特点:

建筑退让——由于用地的紧张,考虑到甲方提出的原来门诊楼拆与不拆的问题。在保留原门诊大楼的情况下,在此范围新建一栋地上16层,地下1层的住院大楼。住院大楼东南角做了一个4层的裙房,裙房门前为一个小型的广场。制剂楼紧靠住院大楼西侧,食堂、后勤楼放于红线外操场内。

缺点——采用新建的形式,在原门诊楼的后面空地上新建住院楼、制剂楼、后勤楼。布局比较分散,各部分功能相对独立开来。分散的布置使有限的土地变的更加拥挤,门诊楼和住院楼之间40几米的间距,虽用长廊相接,但仍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住院大楼主体后虽与门诊楼之间留有了大的绿地景观,但是影响了北向职工宿舍的通风、采光。裙楼门前的广场比较小,不够大气。

方案二的特点:

总平面布局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在保留原门诊大楼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改造与新建的住院综合大楼形成一个整体,依据不同功能合理分区,门诊、医技、住院三者布局紧凑,各类流线明确,线路简捷(挂号→门诊→医技→住院)。既形成了环境怡人的花园式医院总体格局,又方便病人,足不出楼即可完成就医过程,不用受到环境的影响。

此外,将后勤服务楼放在用地东北角,紧临东侧10m规划路,既方便货物进出,又方便后勤楼里的食堂对外配餐;将制剂楼建设于红线外操场内,与周边建筑都有相应的距离,减少制剂楼对周边的影响。通过两个方案的综合对比,我们觉得方案二更实际合理,符合医院流线简捷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方案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

1.3总体布局

设计出发点: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合理组织功能布局及各种流线,水平与竖向均做到洁污分流、医患分区、人物分流。

规划结构:“一环二区三园”

一环:打通原门诊楼西侧消防通道,形成一个环行的消防车道;

二区:即门急诊、住院综合区以及后勤服务区;

三园:即前广场,中央内庭院和后花园。

通过以上合理分区,尽量利用原有已建门诊楼部分,合理组织流线,使住院楼与门诊尽量靠近,方便病人使用;住院楼底下两层为医技检查,这样可以尽量减少路程奔波,病人可以一站式解决就诊、检查、住院等问题。

1.4景观分析

通过前广场、中间庭院以及后花园三个绿化空间,使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空间环境.其中前广场结合生态停车位(前广场主要为人流集散,以硬质铺地为主);中间庭院为门诊与住院之间的过渡空间;而后花园则形成医疗区与生活区之间共享的绿色空间。

在室外庭院的布局中有意识的体现中医的特点,如前广场种植少量杏树林,称为“杏林广场”;中间庭院为布置华佗、扁鹊、张仲景等古代中医名家雕像的中医药文化园;后院为种植各种中草药的“百草园”。而主楼部分考虑到住院大楼的朝向与形体,尽量使每个病房的患者都可以感受到阳光、绿叶与蓝天白云。另外结合屋顶花园及住院大楼东南角设置的空中花园及阳光室,形成立体绿化空间,为患者提供了休闲及交流的场所,有利于病人放松心情,减少就医压力。

扩建范文篇2

一、深圳大学总体规划发展概况

深圳大学建校初期,校园建设的规划理念和硬件建设都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但随着深圳特区的快速发展,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办学用地和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学校建校初期校园面积约66万平方米,设计学生规模4000人,到2005年,全日制在校生19434人,是建校设计规模的5倍,而校园面积只增加了40%。学校在做“十一五规划”时,除了向政府申请新增校区,也重新对老校区进行规划。根据深圳大学近三个五年规划,到2020年规划在校全日制学生45000-50000名,是2005年学生总数的2.5倍;“十一五”期间校园规划新增建筑面积约41.6万平方米;“十二五”期间,校园规划新增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校园规划新增建筑面积约71.29万平方米。

二、深圳大学后海校区北区校园建设规划的变化

2.1规划更新中技术指标的变化。在2007年第一次规划更新中,校园按容纳24000名本科生进行规划,规划用地面积10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现状50.29万平方米,规划后总建筑面积75.71万平方米,容积率0.69。在2015年第二次规划更新中,后海校区按照容纳35000名全日制学生进行规划,规划用地面积114.22万平方米,现状保留计容面积55万平方米,新增计容面积26.94万平方米,规划后总建筑面积81.97万平方米,容积率0.72。2.2规划更新中的侧重点。在第一次规划更新中规划着力解决整理校园规划结构,整合绿地景观保护系统、改善交通系统、改造和新增部分教学、宿舍、行政用房。在进行第二次规划更新时,学校由教育型大学提升为科研型大学,因此规划更新中着力解决新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产业转化平台、在有限的用地内平衡各种空间需求,集约节约使用用地。2.3功能组团的变化。在第一次规划更新中形成以中部生活区、南部生活区为核的双中心结构,保留了校园北部荔枝林和南部中心广场、文山湖、杜鹃山的开敞空间;通过不同功能建筑布局,形成了西广场轴线、中心广场轴线和文山湖轴线三大非完全对称的轴线关系,形成动态均衡。在第二次规划更新中在延续了第一次规划更新的空间结构,强化校园与科技园功能和空间的衔接,在学校东北角新增科研功能分区,结合小东门和地铁站,开展科研平台建设,强化与科技园的联系;将西北角新增绿地纳入规划范畴,强化绿化和休闲运动区之间的联系。2.4传统及特色的保留。二次规划更新都是进行组团式布局,利用地形高差,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在保持校园传统的空间特色及景观风貌的基础上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并与后海校区南区规划建设进行衔接。在第一次规划更新中以校园中部的科技楼为校园制高点和标志物,保留校园荔枝林绿地、文山湖及杜鹃山绿地,形成永久保护绿地,划定校园绿线,与绿化景观通廊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绿化景观系统。在第二次规划更新中延续了永久保护绿地的用地范围,并增加了西北角绿地。即使在绿地下建设停车场,也仅考虑地下停车,一层顶上覆土还原绿地。第二次规划更新还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的互相交叉和渗透,大力营造休闲活动空间。2.5交通系统的变化。在第一次规划更新中新开小北门,完善车行出入口,在临近各校门设置集中地下停车场,规划地下及地面停车位1500个。完善步行及自行车系统,并设计了校巴线路。在第二次规划更新中新开了小东门,完善了校园巴士与城市公交系统的衔接。拓宽校园道路,增加校园次干道,并增加出入口出车道,提高出入口的通行能力,改善高峰时出入口拥堵状况。在第二次规划更新中增加了停车位数量,规划实现人车分流,设置地下停车位1500个。结合主导人流导向,设立相对独立的慢行、绿道系统,深化了校巴路线,结合校园周边情况,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系统。2.6建筑单体的变化。在第一次规划更新中新建及改造项目主要包括学生宿舍改造:首先将西南片区大部分教工宿舍拆除新建为学生宿舍;中部容积率低的学生宿舍区的改造分成四期开发,对现有建筑进行部分拆除及改造。将西南学生片区西区中的校办企业改造为学生宿舍,并在片区空地开发新建高层宿舍。新建艺术、外语教学大楼、改造行政中心、远期规划了正门附近的地下停车场、南部体育场的地下车库。在第二次规划更新中,除了第一次规划更新中确定新增的项目,另外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增加了:食堂拆建工程、学术交流中心、幼儿园、科研楼一期、科研楼二期、建规学院扩建、西南片区地下停车场、师生活动中心、留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学生公寓三期及配套附属用房。

三、深圳大学后海校区北区校园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自2005年以来深圳大学后海校区北区已进行了二次规划更新,但规划的落实仍然赶不上学校发展速度,校园规划中还存在以下不足:3.1缺乏人文环境的打造。高校作为教育人的重要阵地,在规划和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其教育功能,更要关注人文环境的打造。校园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应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烙印,因此校园规划不仅要注重规划和建筑设计本身,更重视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和个性化空间的构建。深圳大学后海校区北区规划新建的单体标志性建筑不足,建议根据学校文化创新发展纲要的要求,在校园规划中应落实纲要中的环境平台建设项目,凸显校园文化特色。3.2缺乏新需求的功能用房。由于学校土地资源有限,深圳大学后海校区北区规划中优先保证高等学校十二大类基本办学条件功能用房。由于原学校建设初期建成的教师宿舍已改造成学生宿舍,学校无法解决新入职教师住房问题,建议在下次规划更新中考虑增加教师公寓的规模。根据《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圳市作为推进城市停车场建设第一批试点示范城市之一,要求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停车设施建设上进行试点示范。建议学校复合利用地下空间,增大配建地下停车场,以满足社会车辆的停车需求。3.3校园规划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统一考虑。深圳大学后海校区北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学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不仅承当教育科研功能,还被赋予了生态公园的功能,供校内外人士参观、游览。建议学校以城市设计导则,结合城市规划来指导校园未来的更新建设。另外深圳大学后海校区北区地区已开发利用,周边的高层建筑不仅损害了校园的景观,也制约了校园后期的规划开发,建议将校园周边规划包含在城市规划控制内容之中。3.4校园规划更新文件需明确时效性。校园建设规划包含了校领导对学校发展的期许与愿景、管理单位对校园运营的需求、学院老师对教学研究发展的看法、学生对大学校园生活与学习的憧憬。精确的、详实的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宽松的、框架式的校园规划为导则。建议赋予规划文件明确的有效时段,从一次性完成改为持续进行,同时通过专项规划导则的模式制定校园规划更新文件。3.5缺乏科研用房的衡量标准。高新技术的出现和成长,已将高校与企业融为一体。深圳大学作为教育科研型高校需预留足够的学产合作的培训与研究空间,但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建设标准中没有科研用房的测算标准,建议学校参考同类高校的规模规划建设科研功能用房。结语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开始开展新一轮的校园规划,持续性地校园更新将成为我们的主要课题。借鉴深圳大学校园规划更新经验,将有助于高校满足未来持续发展的需求,引导校园更新工作更加科学、高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美国密歇根大学近55年校园规划更新文件分析;刘宇波、卢倚天;南方建筑;2015.6

[2]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初探;林齐;

扩建范文篇3

1道路提取前的准备工作

1.1数据格式转换与配准

整个道路提取算法是在MATLAB环境下运行的,需将DLG与遥感影像转化为MATLAB可以读取的格式。遥感影像为金字塔格式,利用ArcGIS软件对其做适当处理,并将DLG中的道路边缘线图层栅格化[3],以文本文档的格式输出。在栅格化DLG的过程中,设置边缘线的颜色属性为黑白渐变色,使得每条线都具有唯一的灰度值,以便利用DLG中的道路信息作为先验数据。由于格式的转化,两者失去了地理坐标信息,需要将其重新配准,可以选择线性正投影、仿射变换、投影变换等几种方法。

1.2道路边缘线提取并截断

如图1(a)(b)所示,矩形框所包围的道路边缘线上各点具有统一的编号12121。由之前的操作可知,该线属于同一道路的边缘,显而易见,无法将其视为一条直线。本文所提出的方法适用于处理近似直线的道路线边缘,因此,利用唯一灰度值信息自动提取出边缘线段后,需使用曲线离散化[4]的方法将其截断为短直线,直至打断后的每段边缘线都接近于直线为止,图1(c)为截断边缘线的示意图。截断后,斜率小于1的直线段定义为近水平道路边缘线,并存放在近水平道路边缘线数组中,其他道路线存放在近竖直道路边缘线数组中。

1.3线对的匹配

两条源于同一条道路双边缘的短直线包围着一段平直的道路,寻找这样一对短直线的过程称为线对匹配[5,6]。设两条短直线为l1,l2,线段长度l1>l2,l1与l2匹配需满足以下条件:①基本平行;②距离在最小道路宽度和最大道路宽度之间;③平移l2至l1处,重叠度不小于阈值70%;④满足前三个条件的情况下,l1与l2距离最近。线对的匹配在近水平及近竖直道路边缘线数组中分别进行,流程基本相同。匹配前,将所有线段按长度排序,依次选择现有最短的道路边缘线作为当前匹配线段,若匹配成功则置空当前线段,防止重复匹配。细化匹配成功的双边缘线对的类别为水平道路上边缘、水平道路下边缘,竖直道路左边缘、竖直道路右边缘,线对明确的相对位置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后续实验的运算效率。

2改扩建道路的提取及更新

道路为典型的线状地物,其特征可归纳为辐射、几何、拓扑、功能以及关联和上下文约束[7]等。由于利用DLG数据作为先验信息,道路提取成果的可靠性得到显著提高,在道路的提取过程中,主要依据道路均匀带状分布的几何特性及灰度辐射特性,采用了一种易实现但非常有效的判断方法,即是边缘线灰度梯度均值最大法[8]。将道路边缘线两侧像素灰度差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线的灰度梯度均值,沿竖直方向移动近水平的道路边缘线,沿水平方向移动近竖直的道路边缘线,以平移到每个位置的灰度梯度均值作为判定该位置是否为边缘线的指标。在提取出拓宽及延伸的道路边缘线后,即将更新后的栅格地图转化为文本文件输出。随后,使用ArcGIS软件进行栅格地图的矢量化操作,重新生成CAD图像,以替换原有图层。DLG的更新为分层处理,处理了主要道路边缘线图层后,其他道路边缘线图层的处理可以此作为参照。

2.1判断道路边缘是否拓宽

对于水平道路段而言,上边缘线以上和下边缘线以下是道路的外部;类似地,左边缘线的左侧和右边缘线的右侧是竖直道路的外部。将边缘线向道路外侧平移距离d1,接着向道路内部平移距离d2,其中,d1>2d2,在此范围内寻找平均灰度梯度t(k)的最大值tmax(k),记录tmax(k)对应边缘线距原有边缘线的格网单位值k。设平均灰度梯度的阈值为tmax,道路拓宽阈值为kmax,判断道路是否拓宽的准则包括:①tmax(k)≥tmax&k≤kmax,产生最大平均灰度梯度的直线距原有道路边缘线很近,认定道路没有发生变化;②tmax(k)≥tmax&k>kmax,判断道路拓宽;③tmax(k)<tmax,在整个平移过程中,无明显边缘特征存在,认为道路很有可能消失。

2.2提取延伸道路

延伸道路的提取是在道路拓宽判断后进行的,以防道路存在拓宽并延伸的现象。通常情况下,拓宽判断的前提是要保证相邻两条平行道路的间隔超过各自路面的宽度。另外,道路双边缘线沿同一方向延伸时,道路才判定为延伸。近水平与近竖直道路边缘线的延伸过程类似,以竖直道路的延伸为例,提取步骤如下。(1)利用道路边缘线截断前栅格化的DLG,寻找不靠近图像边界的悬挂点,其所在线段即为可能延伸的道路边缘线。(2)根据每条边缘线唯一的灰度值信息,寻找经拓宽判断后对应的可能延伸的边缘线对及悬挂点。通过悬挂点与所在线段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该线对可能延伸的方向。(3)依次取出一对悬挂点,沿(2)中方向延伸n个格网单位,即悬挂节点的线段端点行号逐次加1或减1,通过拟合该悬挂点所在边缘线得到的直线方程求出列号。长度为n的延伸边缘线对与原有的道路连接,形成新的道路边缘线对。(4)将新的道路边缘线对向道路的内部、外部各平移d2。在该范围内,若平均灰度梯度最大值tmax(k)≥tmax,判断延伸的道路存在,将原道路边缘线的灰度值赋给延伸的道路边缘线,重复步骤(3),直至新延伸的道路不存在或超出图幅为止;若tmax(k)<tmax,判断道路并未延伸,运算停止。

3实验

本文的研究重点为城市的主要干道。旧有的DLG中,实验所需的干道边缘线图层标识为R;所需的遥感影像为两幅QuickBird影像,目视观察道路清晰连续,遮挡相对较少。实验区内,道路分布均匀,宽度变化在60个格网单位内,若直接使用经典的道路提取方法对其处理,将受到某些不可预见的干扰,如人行道与绿化带形成一条具有较大平均灰度梯度的边缘线,很难得到精确的边缘位置。本节将通过实验,论证一种可靠性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算法,以解决现有提取方法的不足。根据影像上道路的特点,通过大量的实验调节参数,最终选取d1=9,d2=4,tmax=25,kmax=4,n=5。

3.1提取拓宽道路

图2为第一幅实验影像,用以展示新方法检测拓宽道路的效果,图3是对图2中两窗口进行局部放大的效果。两图中,黄色线代表原竖直线对,红色线为原水平线对,蓝色线代表拓宽后道路边缘线,绿色线代表未处理的道路边缘线。实验结果显示,新算法准确地找到拓宽道路,达到了预期效果。图2拓宽道路全局图图3(b)所示的绿色线段是道路转弯处的连接图3拓宽道路实验局部图线,由于连接线不存在对应的匹配线对,本文的算法还无法对其进行处理,需要进一步改进。

3.2提取延伸道路

第二幅实验影像见图4,用于展示新方法检测延伸道路的效果,图5为图4中两窗口局部放大的效果。绿色线代表道路边缘线端点为图像边缘点或非悬挂节点,在程序运行时未对其进行处理,红色线代表可能延伸的水平线,黄色线代表可能延伸的竖直线,蓝色线代表延伸道路边缘线。实验结果显示,新算法准确地找到了延伸道路的边缘线。

3.3更新地形图

对道路边缘线拓宽、延伸等情况进行提取研究的最终目的为DLG的更新。图6(a)(b)为延伸实验更新前后的道路DLG。经对比,可观察道路明显延伸。

扩建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西建设《规划》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继续深入实施“依港兴市”战略,按照“摸底确权是基础,收储流转是途径,市场配置是核心,和谐发展是目的”的要求,进一步拓宽配置范围,完善配置机制,增强管理效益,充分发挥市场在海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促进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和谐统一,为推动我市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基本原则

推行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牵动各方利益,关系一方发展稳定大局,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确保稳妥、有序、有效推进。

1、依法依规原则。海域资源属于国家,必须坚持依法管理海洋经济活动,维护海洋经济发展的市场秩序。推行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海域资源二级市场配置,必须建立在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基础上,做到依法配置、依法流转。

2、促进发展原则。推行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根本目的是要促进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既要充分体现海域资源的经济价值,发挥海域综合利用的特点,最大限度满足各行业用海的需要,又要努力实现保护海洋环境、保持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推动海洋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不断提升海域资源利用水平和竞争力。

3、公开公平原则。只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推行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就是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合法的竞争取得海域使用权,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剥夺。

4、积极稳妥原则。推行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既要鼓励创业创新、先行先试;又要着力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局,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正确处理用海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配置前要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配置中要及时防范和化解负面影响,消除矛盾隐患;配置后要做好后续监管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全面推进原则。对于符合配置范围的海域资源,都要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市场化配置。沿海各县(市)及其镇、村都要积极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不能以任何借口拖延、规避市场化配置。镇、村所管理海域的承发包,也都必须进入二级市场进行配置。

三、配置范围和方式

1、实施范围:依法由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利用我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海域进行投资开发与经营,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同一海域有两个以上的单位或者个人提出申请使用权的、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域:

(1)养殖用海(户均面积不超过30亩的渔民基本用海除外);

(2)海域采砂临时用海;

(3)旅游、娱乐等工商业项目用海;

(4)其它依法应进行市场化配置的海域。

对我市列入省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中的可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经省海洋与渔业厅委托进行海岛使用权市场化配置。

2、配置方式:海域资源配置依法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平竞争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按照海域使用权批准权限,依法由有批准权限的人民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用海、用岛申请人资格市场化配置,由所在县的海洋与渔业部门组织。

3、收入处置: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所得的收入,应全额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配置过程所发生的交易成本,按财政有关规定列支。

渔业用海的海域使用金全额缴入地方财政;非渔业用海的海域使用金按规定比例分别缴入各级财政;无居民海岛使用金收入按规定比例分别缴入各级财政。

为鼓励沿海各县(市)积极开展海域采砂临时用海市场化配置工作,凡属于2012年开展的海域采砂临时用海市场化配置所征收的超出海域使用金法定标准的溢价部分,全额返还给县级财政;2013年起,溢价部分按照市级30%、县级70%分成。

海域使用金主要用于海域的规划、整治、保护和管理。无居民海岛使用金主要用于海岛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通过市场化配置所取得的收入超出海域使用金或无居民海岛使用金法定标准的溢价部分,可以用于当地社会公益事业和补偿“失海”渔民。

乡(镇)、村两级管理的海域,通过市场化配置获得的租金收入应按有关规定纳入乡财、村财管理,资金使用要公开透明,并主动接受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

各级财政部门要依法建立健全制度,严格对市场化配置收益资金、交易成本的管理和监督。

四、主要任务

1、全面调查摸底。由县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监察部门全程监督,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对所属海域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做好规划安排。

一是全面开展普查。由乡镇海管站配合,组织开展海域使用现状普查,在今年6月30日前,全面掌握本地区各种用海类型的海域使用情况和尚未利用的海域资源情况,厘清渔民以海为生的基本用海,确定可进行市场化配置的海域资源,对可配置的海域资源登记造册。

二是进行重点清理。以乡镇“三个中心”为依托,在今年6月30日前,完成对镇、村管理的海域资源情况和承包情况的登记造册;对未办理海域使用权证,但属依规合理承包,且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应立即着手开展确权办证工作,并于今年9月30日前完成。

三是建立健全台帐。按照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配置、渔业或非渔业用海类型等方式区分,在今年6月30日前,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管理台帐,并适时与国家、省海域使用管理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并网,实现动态监督管理。特别要建立完善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滚动管理台账,及时整理和妥善保管海域资源各种档案资料。

四是做好科学安排。明确海域资源配置的预期目标,制定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稳步拓展。每年制定年度出让计划,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用海需求进度安排,分阶段将海域使用权出让计划细化落实到海区、宗海,明确用海者申请用海的途径和方式,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公开接受用海申请。

2、健全制度机制。进一步落实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的目标责任、工作秩序、考核考评、行政审批等制度,认真总结工作经验,适应深化拓展的需要,完善制度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海域收储制度。对尚未开发的、管理归属有争议的或部分到期应收回等海域予以收储,并进行必要的整理和日常管理,根据用海需求状况,有计划、分批次、适时适量地投放市场,实现海域使用权合理流转。二要建立涉海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明确监察、海洋与渔业、财政等有关部门在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中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建立完善协调配合制度,共同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三要建立申请人资格竞争制度。对列入海域使用权出让计划内的海域,可由申请单位或个人报名,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市场化配置方法组织对申请人资格进行公开竞争。四要探索建立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体系。探索设立由相关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机构,建立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的技术标准,促进海域使用权二级市场流转,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困难问题。

3、组织实施配置。海域使用权配置分级与行政许可审批权限规定相对应,海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权在市级配置;渔业用海海域使用权在县级配置;镇、村两级管理的海域进行二级市场配置,原则上在乡镇“三个中心”进行。市、县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行政监管和市场服务职能相分离的要求,建立健全海域使用权服务平台,统一信息、统一交易平台、统一交易规则、统一管理监督,推动海域资源进场规范交易。市一级设立市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中心,挂靠市国有资产产权(物权)交易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运作模式。县(市)一级未设立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中心的可委托当地相应资质的产权交易中心或招投标中心承办。

五、目标要求

沿海各县(市)必须100%建立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滚动管理台账;原有承包合同到期,重新发包养殖用海的项目必须100%实行公开招拍挂;新开发的养殖用海的项目必须100%实行公开招拍挂;海砂临时用海必须100%实行公开招拍挂;使用可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必须100%实行公开招拍挂。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市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领导小组,由黄浦江副市长任组长,市监察局局长庄洲全、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刘亚良、市财政局局长黄建平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市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兼任办公室主任。沿海各县(市)、乡(镇)也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相应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

2、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牢固树立市场化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市场化配置方式,使之灵活多样,富有可操作性。对海域采砂临时用海、可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使用等,可采取申请人公开竞争的方式,取得用海、用岛申请人资格;科学制定海域使用补偿标准和措施,对“失海”渔民可采取货币补偿、海域置换、作价入股等方式,维护渔民合法权益,促进海域和谐有效使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海域使用权交易、评估等中介机构,着力开展标准化建设,尽快达到独立承担与海域资源配置工作相适应的工作要求,为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常态化运作提供保障。

扩建范文篇5

关键词:既有变配电所;改扩建;施工问题

变配电所是维持企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的电力供应中枢,设备多、技术复杂。随着国家对基本建设和改造工程投资的不断加大,变配电所的改扩建项目也越来越多。既有变配电所改扩建与新建变配电所施工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运行中的既有变配电所改扩建要边运行边施工改造,安装难度大,安全问题突出,调试过程复杂。现根据几期工程的施工实践,就运行中的变配电所改扩建施工问题进行探讨。

1、原则

根据施工图纸和既有变配电所实际情况,认真地进行核对分析,据以制定可行的施工方案及措施。总的来说,改扩建施工应遵照以下原则:

(1)满足本范围内各单位生产生活的正常用电需求。

(2)确保既有设备运行和施工人员安全。

(3)尽量减少停电时间和次数,合理压缩施工时间。

(4)方案合理,技术稳妥可*.

(5)确保施工工艺及技术质量。

(6)每次停电施工完毕及时恢复供电。

2、要求

根据上述几条原则和变配电所改扩建的需要,要求做到:

(1)为保证各单位生产生活的正常用电所确定的临时过渡工程必须提前完成并投入使用;

(2)制定安全生产制度和保证体系,做到全方位落实,安全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不留死角;

(3)平行交施工,人员和机具设备要配备齐全;

(4)施工方案要求技术先进、步骤合理、可操作性强,经施工管理机构讨论通过并请有关部门审核监督,施工工艺及具体做法应尽量与接管和使用单位的意见一致;

(5)每次停电施工的内容和时间须准确测定并认真执行,不得随意更改或增加项目。停送电操作要确定联络方式,应人员齐备且分工明确,制定好防护及监控措施。施工完毕后及时清理现场,经必要的检测后按规定程序申请恢复供电。

3、准备事项

在工程开工之前,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细化施工方案和作业计划,送交建设监理审核批准。因此,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变配电所改扩建中的土建工程须达到验收条件;

(2)认真进行图纸会审,进一步与施工现场仔细核对,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重点突出有关安全保证措施和技术工艺质量保证体系,发现问题按照建设监理程序及时处理;

(3)了解并掌握各用电负荷的单位、用途、类型及性质,为施工及过渡提供准确资料;

(4)所有施工材料及设备均运到现场,大型设备的现场检查试验合格;

(5)所有停电施工的项目和时间以及工作内容经审核批准后送交上一级电力调度备查;

(6)根据施工需要,变配电所全所停电时,如果邻所跨送电不能满足要求时,必须增加一路可*的临时电源。

4、施工内容

根据既有变配电所改造涉及面较广、工作内容复杂繁琐、施工期间有效作业时间较少等特点,须将所有工作内容细化分类,在施工准备完成以后,按照规定的施工顺序和项目进行施工。

4.1施工准备

(1)施工组织设计及停电申请计划等手续办理完毕;

(2)施工技术交底书填制并下达;

(3)各种构件已提前加工制作;

(4)施工机械、工具、仪器仪表齐全良好;

(5)施工用的水、电已得到落实;

(6)认真清理检查施工现场,核实新增设备元器件及各种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所有合格证明、出厂检验试验报告以及新型设备元件的使用说明书均齐全合格。

4.2施工展开

在施工过程中大体分两种情况,其一是不需停电的施工项目,其二是需要停电的施工项目。不需停电的施工项目可以按照正常的施工顺序逐一安装,在此不做说明。必须停电的施工项目要在有限的停电作业时间内集中安装,按照既定施工方案施工。下面举例说明其施工程序和主要内容。

4.2.1施工过渡

按照批准的过渡方案逐步完成所有的过渡工程并尽早投入使用,尽量减少因改扩建施工对正常生产和居民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4.2.2更换主变

以某变配电所为例。其施工内容包括:安装新增保护屏、改造进线高压柜及控制屏、二次接线、保护整定试验、更换主变、传动试验。

施工顺序:准备工作,本所停电邻所跨送,安装控制、保护屏,改造进出线高压开关柜和控制屏,二次接线,保护整定试验,旧主变退出、新主变就位,设备模拟传动试验,主变冲击试验,正式带电运行。

4.2.2.1准备工作

(1)设备开箱检查,基础检查;

(2)确定设备运输通道、临时摆放位置和吊装方法;

(3)进出线母排规格尺寸检查,新增主变相序检查;

(4)瓦斯继电器、主变及其他设备进行交接试验;

(5)对更换CT及各种仪表的规格型号核对检查校验。

4.2.2.2高、低压柜改造工作

(1)控制、保护屏的改造包括盘柜移位、更换继保和测量元器件等;

(2)高压开关柜改造包括更换CT及断路器、调整或更换一次主接线等;

(3)设备二次接线。

4.2.2.3保护整定

(1)继电器、互感器等元器件特性试验;

(2)按照设计提供的保护参数进行继电器整定试验和回路保护动作试验。

4.2.2.4停送电工作

(1)停电申请计划批复并确认停电时间;

(2)二次设备模拟传动试验,信号显示及开关动作正常;

(3)施工完毕送电前,检查设备状态及接线情况,按设备交接验收标准的要求和程序进行主变送电试验,各项工作均合格后正式带负荷运行。

4.2.3更换直流屏

直流屏是变配电所的后备操作电源,一般不允许长时间中断工作。因此,更换直流屏必须稳妥可*.一般可按过渡工程的施工方法进行更换。

4.2.3.1准备条件

(1)既有直流屏工作正常;

(2)过渡用临时电源线及保护开关准备齐全。

4.2.3.2新直流屏试验

(1)临时稳固新直流电源屏,接好电源进线,电池组进行充电;

(2)将既有直流屏馈出线切断,改由新屏供直流操作电源;

(3)做3~5次断路器分合闸试验,电池组放电电压须满足设计要求。

4.2.3.3安装新屏

(1)利用安装其他设备时全所停电的时间,将既有直流屏撤除,新直流屏就位;

(2)更换电源进线和馈出线;

(3)新直流屏正式运行。

4.2.4既有柜(屏)改造

变配电所因改扩建而对原有馈出回路进行调整,涉及到高压开关柜的改型和内部元器件的更换以及馈出回路负荷转移等方面的工作。

高压开关柜改型一般比较复杂。以某变配电所既有“馈出”高压柜改造成“母联”高压柜为例进行说明,其工作内容包括安装母线桥,更换母排及CT,控制、保护二次接线重新设计连接,原有馈出回路负荷转移到其他回路等。因每次停电的时间有限,施工时按照两步进行:

第一次停电进行负荷转移。施工程序为:准备工作,停电验电,拆除原有馈出线及二次接线,制作并安装新馈出线,调试,设备恢复供电。

第二次停电进行柜内改造。施工程序为:准备工作,拆除及安装柜内元器件,制作并安装联络母线桥,二次接线,更换控制、保护屏表计,调试,设备恢复供电。

4.2.5其他项目

能够利用其他改造项目停电时间而不需单独申请停电计划就可以进行施工的项目。如高压开关柜、控制、保护屏更换或增加个别元器件等。可以在不停电和其他设备停电安装的时间内进行。施工中应注意:

(1)高压开关柜更换互感器时,核实新增互感器安装尺寸,必要时提前加工制作固定板,核对互感器极性后再安装。更换电流互感器须同时更换计量和指示仪表。

(2)低压屏更换或增加元件(表计、开关、继电器等)时,要核对增加表计和开关的屏面有无预留孔洞及孔洞大小,端子排有无预留位置。

5、安全事项

运行中的变配电所改扩建施工,安全工作极为重要,要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和施工人员安全,才能顺利完成施工生产任务,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5.1安全制度

施工前要制定周密的切合实际的安全制度,使施工有章可循,如持证上岗制度,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转移、终结制度等。实现安全生产有序可控、基本稳定。

5.2安全措施

运行中的变配电所改扩建施工,涉及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安全措施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具体为:

(1)作业指导交底书和工作票的填制。

(2)安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检验。

(3)应急照明灯具的安装。

(4)方案合理,技术过硬,施工精心。

扩建范文篇6

1.1项目简介

国家高速公路网沈海线,福建省福州至泉州高速公路扩建工程QA1合同段测设里程为K346+600-YK358+690(ZK358+595.019),全长约12km。高速公路扩建标准为由原来双向四车道扩建为双向八车道,扩建方式为在原高速公路基础上双侧拼宽或单侧拼宽。

1.2路基土石方主要工程数量

全线共有路基填方113.8万方,路基挖方61.5万方,其中路基挖石方24.5万方。挖石方段落主要分布在K349+100~K351+900段。石方段落均为双侧拼宽,拼宽宽度为8m。

1.3石方段落周围环境

1.3.1在高速公路扩建施工过程中,原高速公路需保持通车,存在着高速公路通车干扰;

1.3.2挖石方段落附近距离村庄居民区近;

1.3.3K350+800~K351+900段濒临324国道,存在着国道交通干扰。

2.爆破方案设计

路基石方开挖采用爆破作业,风化软石部分直接采用挖掘机开挖。爆破作业按照设计边坡台阶自上而下分层开挖。

2.1爆破方案设计原则

2.1.1主要采用浅孔松动爆破,爆破作用控制在松动爆破范围内;边坡采用预裂爆破,确保边坡的平整及稳定。根据不同爆破环境控制适当的单耗。

2.1.2采取密孔分散药量和松动爆破措施,控制飞石,减少冲击波超压和噪音。尽量减少爆破作业对周边居民的干扰。

2.1.3采取适当覆盖和必要的防护、加固措施,以防止个别飞石的危害。尽量避免或减少飞石上高速公路及国道,保证高速公路及国道尽快安全通行。

2.1.4充分考虑爆破震动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采取限制单段药量,控制爆破规模,增加起爆次数,分区多工作面施工等方法,并对震动进行测试监测。

2.2爆破参数设计和药量计算

2.2.1浅孔松动爆破参数计算,根据经验公式:①孔径D=42mm;②底盘抵抗线W:一般取炮孔直径的20~30倍,5D=1.05m;③孔距a=W=1.05m;④排距b=0.85a=0.89m;⑤炮孔深度l:l=(1.5~2.0)W,取2m;⑥堵塞长度L2>W,不小于1.1m;⑦单耗q=0.35~0.4kg/m;⑧单孔装药量Q=qabL。炮孔超深深度为30cm,炸药采用φ35mm2#岩石乳化炸药。下表为浅孔爆破参数表:在现场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小抵抗线、大孔距、小排距的原则,调整底盘W、孔距a、排距b的尺寸,以提高爆破效率及爆破质量。

2.2.2预裂爆破参数计算:在主爆破区实施之前,为保证边坡的稳定,在路堑边坡开挖线顺设计边坡面预先打一排预裂孔,以有效地削减主爆体产生的应力波对坡面的破坏,保证边坡的平整度和稳定性,其设计参数为:①孔径D预=76mm;②孔距a预=8~12D,取10D=0.76m;③孔深L=(H+h)/sinα,式中H为梯阶高度,h为超深深度,取0.5m,α为设计边坡倾角;④线装药量Q预=K预×a预,K预为单位面积药量,经验取值为300~450g/m,Q预=(300~450)×0.76=228~342g/m。⑤不耦合系数m=76/35=2.171。⑥由于炮孔底部受夹作用比较大,故自炮孔底向上1m范围内药量线性密度加大到3倍,其他部分炮孔总线装药量(即228~342g/m)间隔装药,孔口1.5m左右进行堵塞。⑦主爆破孔至预裂面的距离:主爆破孔间距的一半;⑧预裂爆破和主体爆破同时起爆时,预裂爆破超前起爆时间不小于75ms。实际操作中,可适当调整预裂爆破孔间距及线装药量数值,以达到最佳预裂爆破效果。

3.安全距离

3.1击波安全距离

据《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规定,当空气冲击波超压值ΔP不超过0.02×105Pa时,不会对人员造成伤害,同时对建筑物不造成破坏;当空气冲击波超压值ΔP在0.02~0.09×105Pa之间时,建筑物会受到次轻度破坏,超过0.09×105Pa时,会造成轻度破坏。空气冲击波超压值ΔP计算公式:ΔP=K(Q1/3/R)α。则Q=((ΔP/K)1/α×R)3。式中:系数K—取1.48;系数α—取1.55;R——离爆源中心的距离(m);Q——次爆破单段用药量(kg)。按以上公式,ΔP=0.02×105Pa时不同距离单段装药量计算列表如下:在爆破实施时,应严格按照上表控制单段药量,保证临近爆破区内建筑物的安全,人员应撤离到安全距离以外。同时,应加强对空气冲击波超压值的检测,根据监测数据适时调整单段药量。

3.2动的安全距离

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根据上表,取f=50Hz,取最不利因素2cm/s,即爆破震动引起计算点的质点振动速度不得超过2cm/s。质点振动速度计算公式:V=K(Q1/3/R)α。则Q=((V/K)1/α×R)3。式中:K、α—与爆破点至计算点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根据K、α与岩性的关系,按照中硬岩石取K=200,α=1.55;系数α—取1.55;R—离爆源中心的距离(m);Q——次爆破单段用药量(kg)。根据以上公式,计算不同距离允许的单段最大药量Qmax(V=0.9cm/S),列表如下:在爆破实施时,应严格按照上表控制单段药量,保证临近爆破区内建筑物的安全爆破,同时,应加强对爆破震动的检测,根据监测数据适时调整单段药量。

3.3石距离的估算

按照经验公式Rf=(40/2.54)×D,计算飞石距离Rf=(40/2.54)×4.2=66m。据上述计算,飞石可能对爆区高速公路和周围的人员、构建物等构成威胁,故采取适当的防护及人员、机械撤离等措施。

4.组织设计

由于在高速公路扩建施工过程中,要保持原高速公路畅通。在路基爆破作业时,为保证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必须对高速公路进行交通管制。根据设计文件、高速路政、交警、业主、监理等部门的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项目部技术人员对路基爆破路段的交通组织进行了设计,并报相关部门进行审批。交通组织方案如下:爆破作业时,在高速公路及国道距离爆破区域2km及1km处设置爆破警示牌,通过路政、交警部门的协助,在距离爆破区域大于400m处设置警戒线,临时封闭交通,在警戒线前设置醒目的临时标志预告、限速封闭交通时间不超过30分钟。在爆破前,指定专人警戒,并发出爆破警戒听觉和视觉信号,警戒人员在主要路口和地段分片包干负责,在确认无任何安全隐患后再实施爆破。爆破完后,路面有污染的及时进行清理,通知交警人员解除封闭,恢复交通。

5.安全防护设计

爆破飞散物是爆破的必然结果。它是由于装药爆破所形成的冲击波与压缩应力波到达自由面时发生反射,形成反射拉伸应力波自由面向介质内部传播。为了确保高速公路及附近建筑物的安全万无一失,不定期做好防飞石的防护措施。

5.1护在第一阶爆破施工前,还应做好防飞石的安全防护措施,即在原有水沟内设置两排钢管排架,高10米,排距0.6米,纵向间距1.2米,钢管架设置剪刀撑。

扩建范文篇7

1工程概况

1.1隧道状况。后祠隧道位于龙岩市适中镇上郑村与后祠村之间,属于双洞分离式隧道,2车道的长度均为990m,且纵坡均为-2.275%。因现有的车道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所以要对原隧道进行扩建。2014—2016年在原隧道的左侧新建一座3车道隧道,隧道长1542m(ZK130+473~ZK132+015),净空(宽×高)14.00m×5.00m;2017—2018年又将原右洞2车道隧道扩建为4车道隧道形成大断面隧道,扩建后隧道长967m(YK130+542~YK131+509),净空(宽×高)17.75m×5.00m。后祠隧道扩建完成后形成新的3洞小间距隧道。具体洞室位置关系见图1。1.2施工情况。原右洞2车道隧道因受前期新建隧道的多次扰动,导致围岩应力场受到影响,围岩承载能力下降,考虑到将2车道扩建成4车道的施工过程中会对围岩的应力场进行再次扰动,隧道洞口围岩抗压能力较差,属于V级围岩,因此采用CRD(交叉中隔壁)法施工[2]。首先对原洞二次衬砌进行切缝,切缝厚度要大于二衬厚度,然后对需要爆破的地方进行钻孔,间距不能超过80cm,深度要大于原二衬厚度。爆破采用普通钻爆法,为了降低爆破对相邻既有隧道产生的不良影响,爆破前需在现场进行试验,获取爆破参数后,再进行爆破,保证现场施工安全、顺利地完成。

2监控方案

为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需要对现场进行监控测量,及时了解围岩状态,并对其状态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预见险情及事故,以防患于未然。本次监控测量依据相关测量技术规范及相关单位对监测的要求进行,监测项目有地表边坡沉降、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质超前预报等监测项目[3]。本文为研究隧道围岩变形的情况主要介绍地表边坡沉降、周边位移以及拱顶下沉的监测情况。

3实例分析

3.1地表边坡沉降。隧道洞口处布设的沉降监测点离洞口10m,间距2~5m(如图2所示)。施工开挖到监测断面3m前,各监测点的变化量较小;当施工推进到监测断面后,监测断面的各个测定开始大幅沉降,50d后下沉速度降低,慢慢趋于稳定。本次监测点经历三次加速沉降,隧道轴线位置下沉量最大,沿轴线向两边慢慢减小,影响范围基本上是与洞底两边成45°夹角,对相邻既有隧道影响不大(如图3所示)。隧道施工的顺序是先开挖左导洞,然后再开挖右导洞,所以导致隧道轴线左侧的沉降量高于右侧的沉降量,围岩的受力情况与洞顶的沉降量基本一致。由图3可知,在施工过程中隧道洞口经历三次沉降:①左导洞施工的过程中,上台阶开挖到监测断面前5m的时候,隧道中轴线左侧的P4沉降监测点开始大幅下降,当掌子面通过监测断面时,下降速度明显增加,这段时间的沉降量大约相当于总沉降量的40%。②右导洞施工的过程中,上台阶开挖到监测断面前5m的时候,P6沉降监测点开始大幅下降,当掌子面推进并通过监测断面时,下降速度明显增加,这段时间的沉降量大约相当于总沉降量的40%。③当下台阶开挖到监测断面时,沉降点第三次加速下降,直至通过监测断面后3d沉降速度减小,慢慢趋于稳定。这段时间沉降点下沉量约为总沉降量的20%。3.2周边位移。本次选取距离掌子面2m的典型断面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AB、AC、BC三条测线收敛趋势基本一致,当施工开挖至断面35m处,测线整体趋于平稳,整个过程历时35d,收敛最大值为9.21mm,收敛速率为0.26mm/d,在规定范围之内。横向水平(BC测线)的收敛值最大,左导洞(AC测线)收敛位移大于右导洞(AB测线)[4]。由于施工先开挖左导洞,导致左导洞产生收敛位移,后期开挖右导洞时同样对左导洞产生影响。当施工开挖逐渐远离收敛断面时,收敛曲线的波动也越来越小,直至超过1.5倍洞径时收敛波动才趋于稳定[5]。该收敛波动表明围岩应力场主要受隧道原位扩建过程中分步开挖的影响。3.3拱顶下沉。拱顶下沉测量是指对隧道拱顶的实际位移进行测量,是相对于不动点的绝对位移,其必须与设计标高进行比较。选取距离掌子面6m处的典型监测断面进行研究分析,该断面围岩抗压能力差,属于V级围岩。由于先进行左导洞开挖,后进行右导洞开挖,所以左导洞监测点G1的沉降位移最大,右导洞G2与拱顶中央G3的监测点最终沉降基本一致。当施工开挖逐渐远离收拱顶监测面时,监测点的沉降速度也越来越小,直至掌子面开挖距监测断面40m处,监测断面的沉降才趋于稳定[6]。沉降最大的监测点在11d内共下沉了5.3mm,沉降速率为0.48mm/d,符合规范要求,下沉趋势见图5所示。

4结语

(1)本文根据龙岩夏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后祠隧道大量监控实测数据的分析,认为隧道改扩建施工对围岩产生了较大扰动,并及时地反馈到工地并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保证现场施工安全、顺利地完成。(2)后祠隧道原位扩建的大断面隧道的受力模式比较特殊,围岩应力场受既有隧道建设的影响已发生多次扰动,从而导致围岩体的累计损伤提高,强度、完整性和自稳能力降低,使既有隧道出现结构承载力下降、轮廓变形过大等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林友辉.小净距交叠隧道交叠段围岩稳定性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2.

[2]刘萌.公路隧道结构变形的数值模拟与光纤光栅监测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3]刘可.多雨区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修建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4]陈建勋,杨海峰,夏鹏.大跨度黄土隧道洞口浅埋段支护效果监测及分析[J].公路隧道,2013(4):23-27.

[5]黄永忠,颜炳杰.既有隧道间新建小净距大断面四车道隧道动态施工监测技术[J].现代隧道技术,2010,47(1):45-50.

扩建范文篇8

一、基本状况

县中医院位于镇中心地段,是一所传承祖国传统医学、坚持突出中西医结合医疗特色,全力服务患者、造福一方的专科医院;是县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困难职工爱心医院、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人寿保险指定医院。始建于1987年,现有建筑面积为2800平方米的医疗、办公综合楼一座,内设骨病、肾病、糖尿病、针灸推拿、中西医、妇科等16个特色专科科室。2008年,门诊量42454人次、住院2830人次、手术1500余例,中医药治疗率达61%。现有员工59人,其中中医中药从业人员13人,占员工总数的22%。

多年来,由于受体制、机制及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县中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整体服务水平严重落后。但随着人民群众保健意识的提高和中医药高效稳固的医疗优势,使中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患者逐年递增。现年均门诊量由三年前的2万人次上升至4万人次,年均住院人次由三年前的1400人次猛增至2800人次。目前,中医院的建筑规模、布局及住院条件已无法满足广大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导致急需诊疗设备引进、开展新医疗项目等工作无法落实,已经严重制约中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对中医药医疗产业的发扬与继承。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关于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两个医改文件,围绕加强医疗业务用房建设,完善医疗设备配置,规范医疗服务运行机制和体制,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扩建目标

县中医院扩建工程的规划设计,按照“充分利用医院现有场地,新老建筑有机结合”的原则,突出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和环保、节能为设计理念。在现有医院院内实施扩建工程,将拟建综合楼与原医院楼联接成一个综合医疗区,达到新旧医疗办公综合楼协调一致、衔接科学、功能完善、科学适用的目标。扩建工程配套资金来源坚持“以县政府为主,医院不承担债务”的基本原则,扩建4层医疗综合楼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主要用于急诊、专科门诊、静点留观、中药房、住院病房、手术室及相关辅助科室的完善。扩建工程完成后,可增设新兴科室4个,增加就诊1万人次,住院1400多人次。县中医院将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功能合理、流程科学、经济实用、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化医院。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城市规划、环评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及相关优惠政策制定,前期费用的准备工作。卫生局、中医院和建设局负责加快推进工程图纸设计工作,可聘请我省资深的专业设计院所结合我县县情、院情进行扩建工程的建筑布局设计。

(二)加强项目投资管理。扩建工程计划总投资为424万元,其中,中医院自筹74万元,县政府投资350万元。县财政局设专户、专人管理项目建设资金,确保资金足额用于工程建设。县审计局实施严格的工程预算和竣工决算审计制度。

(三)实施倒排工期推进制度。中医院扩建工程拟定于2010年5月上旬开工建设,2010年12月末竣工并投入使用,工期为240天。

(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中医院扩建工程承包采取政府招投标制,选用诚实守信、具有良好业绩的施工建筑队伍施工。县建设局工程监理部门和县卫生局按照国家公益性基础民生工程的建设标准严格进行施工质量监管,并建立规范的质量检查监督制度,确保把此项工程建成改善民生、为民造福的样板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建好中医院扩建工程,县政府成立中医院扩建工程领导小组,由主管县长任工程组长,卫生局长任副组长,财政局、建设局、城市行政执法局、发改委、中医院等各相关单位为成员。各相关成员单位和部门一把手要切实加强对中医院扩建工程的领导,把该工程作为明年的重点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实施,切实落实、落靠人力、物力、财力及各项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机制。

扩建范文篇9

关键词:煤矿工业企业;改扩建矿井;总图运输设计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煤炭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动荡发展阶段、1978年至1993年轨迹发展阶段、1993年至2001年煤炭市场培育和发展阶段、2002年以后煤炭产业超常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2002年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大幅增加,这一时期煤炭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煤炭产量大幅增加,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煤炭生力水平快速提升,出现了许多开采、生产工艺先进的大型新型矿井,但也存在不少矿产资源依旧丰富、开采条件优越的老旧矿井,这些矿井生产工艺、供电、供水、外部运输、井下运输、通风安全等各系统均不配套,不但限制煤矿的产量,而且给生产安全形成隐患。在这种趋势下技术改造刻不容缓。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改造的同时,为使改造达到最佳目标,总图运输专业也需要对矿井总平面布置进行改造,以配合新的工艺流程体现新型矿井风貌提高运输能力。总图专业设计人员必须对改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总结经验,发现新因素,新方法,努力提高水平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最佳总图设计方案。

1技术改造矿井总图设计原则

技术改造矿井改造形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设计中为今后生产力提高考虑预留建设场地,在原场地进行改扩建。改造方法可在保证工艺流程前提下,改造原有单一功能建筑,新建联合建筑提高建筑功能性,节约场地。另一类是原设计中未考虑预留场地,需在原有场地外的改扩建。可距原场地较近或独立成区进行改扩建。无论哪种形式的改扩建,总图布置时除满足新建厂矿总图布置的原则和要求外,还必须考虑特殊要求:(1)要处理好煤矿生产和技术改造的关系,按技改矿井特点充分利用已有设施,以不影响矿井生产为前提,充分发挥功能作用,采取改造利用措施,最大限度合理利用现有建构筑物、工程管线、铁路运输等设施,做好新老管线、运输路径的衔接。避免浪费,节省投资。(2)深入了解改扩建矿井现状,包括生产情况、工艺流程、工程管线及对平面布置的特殊要求、场地利用情况、公路铁路运输条件等。(3)坚持以人为本,完善职工生活福利设施。注意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场地绿化,改变原企业面貌。(4)新选工业场地要考虑与老场地交通,与周边工厂之间的联系,尽量不影响或少影响其他工厂的正常生产。(5)充分利用空地,布置紧凑合理,节约用地,提高场地利用率。

2陕北矿业公司韩家湾煤矿总图运输设计

韩家湾煤矿位于后石圪台东南约6km处,韩家湾的坡地上。该矿早于1989年开工建设,现矿部与工业场地已建有部分设施,但与矿井设计能力极不匹配,本次改造设计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前提下,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各系统的合理性。

2.1设计改造思路

(1)场地选择及矿井地面总布置:设计以利用原0.3-0.6mt/a场地和相距300mm的行政办公区为基础,综合协调与火药库、运煤公路、相邻市镇、企业和供电、供水、铁路、公路等关系。(2)平面布置。工业场地依据已有4条井筒位置,据地形条件、工艺布置、建筑要求,结合外部运煤专用公路走向及现有浴室灯房等现状确定工业场地东西向轴线方位,规划了以主斜井为中心的生产区,位于场地中部及南侧,主导风向下风侧,井上下联系方便,煤炭外运顺畅。以副斜井和风井为中心规划了辅助生产区。(3)场内道路:主干道主要为人流而设,路面宽9m,南干道主要为煤炭外运而设,宽7.5m,其他次要道路6m宽,工业场地道路总长1763m。行政生活区道路全长802m。(4)竖向设计及场内外排水:工业场地地形自然坡度为7%,设计采用台阶式布置、连续式平土方式,于场地中部沿东西向设置高6m挡土墙,下台阶布置储装合一的汽车装车系统。行政生活区竖向设计为平坡式。场内排水于厂区挖方挡墙段设地沟排出场外,厂内雨水沿道路路沿石经排水沟至场外。

2.2改造设计新方法

工业场地布置从井下开采、环节调整、缩短流程,采用联合建筑等方面入手,布置紧凑,克服了可用场地过小的不足。本矿技改前工业场地仅6公顷面积,经周边局部扩充后可供规划场地为7.92公顷,与国家规定的150万吨/年矿井用地指标11.5公顷相距甚大。设计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解决该难点。(1)调整煤流环节布局:井下设置较大容量的缓冲煤仓,地面不设筛分加工车间前端的地面原煤仓,减少了原煤上仓及至加工车间两条皮带输送机栈桥,总长计200m,简化了设施,节省用地。(2)积极采用联合建筑:通常情况下,筛分车间与装储系统中的产品仓分开设置,鉴于场地狭小限制,设计在保证结构设计安全可靠地基础上,将筛分车间设置于产品仓上,组成筛选、配煤、储装合一的联合建筑,取得缩短流程、简化环节之效果。(3)设计对技改前已建浴室灯房、更衣室、任务交代室联合建筑进行利用改造,新建三层任务交代楼并与改造的浴室灯房联合建筑采用轻钢通透屋顶相接,加设100余米文化长廊至副斜井井口,组成联合建筑体,即满足功能需求,又可联合布置减少单体建筑。(4)竖向设计采用台阶式布置降低势能,适应生产系统工艺布置需求,土方平衡、节省投资。于场地中部沿东西向设置6m高挡墙,上台阶设置主斜井口驱动机房,通过皮带栈桥引至下台阶的筒仓装车系统,流程顺畅,减少能耗,布局紧凑。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该矿工程总体布局合理工艺流程顺畅,功能完善可靠,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良好。

3结语

扩建范文篇10

1.1现有路面结构组成及运营维修情况

本段高速公路现有路面结构为:面层为沥青混凝土,基层为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为天然砂砾,路面结构层厚度总体较薄。截止到2009年,本段高速公路已运营了十余年,在长期交通荷载和气候环境因素作用下,路面普遍出现了纵向裂缝、横向裂缝、沉陷、泛油与车辙等病害。2009年9月~2010年10月,完成了该段高速公路旧路面病害处理及罩面施工。随着2010~2012年交通量的迅猛增长,路面又出现了新的裂缝、沉陷、泛油、车辙等病害,养护部门已对其做过细致的修补,目前使用状况良好。

1.2现有路面破损状况

对本段高速公路路面进行调查与检测,内容包括:路面病害调查、回弹弯沉检测、平整度检测、探地雷达检测、路面取芯与试验。在调查检测与试验的基础上,依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现有路面检测与评价结果为:使用状况良好,整体强度高,但局部病害严重;路面面层2013年5月第9期HighwayEngineering道路工程病害较为普遍,典型病害有裂缝、龟裂、泛油等,PCI评价为中、差的路段较多;路面弯沉检测结果较好,路面结构层强度高,PSSI评价为良;探地雷达检测和路面钻芯取样试验表明,沿线各层厚度均匀,整体强度较好,但是全线的沥青中、下面层矿料级配波动较大。结合现有路面检测与评价结果以及管理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认为现有路面的主要病害为:横向裂缝、平整度不足、泛油。

1.3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吐乌大高速公路的主要病害是横向裂缝,宽度为10~20mm。横向裂缝对行车的舒适性有较大的影响,行驶过程中有明显的跳车。本段高速公路全线采用水泥稳定砂砾材料作为基层,所经地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寒冷,温差大,气温升降剧烈。经过病害分析,判断横向裂缝为温缩开裂、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以及这两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形成的横向裂缝。吐乌大高速公路上下行线平整度普遍较差,主要原因在于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变形,包括重复行车荷载作用下的压密变形和路面车辙。根据路况调查,在夏季高温季节六七月份,吐乌大高速公路路面出现大量的泛油现象,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新疆地区夏季温度很高,特别是该高速公路项目所在地区夏季的最高温度可达到50℃以上,在强烈的日照作用下地表温度可达到80℃。高温使沥青变软,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进一步挤密,过多的自由沥青挤压到路面表面形成泛油现象。1.3.3.2路面上面层沥青含量偏高路面取芯及室内试验表明:上面层沥青从沥青混凝土层的内部和下部向上移动,使表面有过多沥青,部分路段存在明显的车辙,上面层的高温稳定性较差。这也是造成路面高温稳定性较差、产生泛油的原因之一。

1.4路面结构设计对策

结合本段路面病害原因分析,沿线气候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在沥青混合料设计中,以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作为重要设计指标,需提高温度稳定性并均衡协调两者对于材料技术指标及配比设计的要求。建议使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SBR改性沥青。半刚性基层设计时为有效减少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收缩开裂,建议采用较低的水泥剂量,并严格控制半刚性基层的厚度。施工时注意基层7d无侧限抗压强度要严格控制在3~4MPa。

2扩建路面设计原则

2.1分车道设计新建路面结构

根据改扩建后八车道高速公路车辆运行特点,自中央分隔带向外第一、二车道行驶车辆为小型车、中型车,行驶速度相对较快,一般作为轻载交通车道,第三、四车道行驶车辆为大型车、中型车,行驶速度相对较慢,一般作为重载交通车道。结合改扩建后八车道高速公路车辆运行特点,将现有路面作为老路改建利用车道,按轻载交通进行设计;第三、第四车道和硬路肩全部新建路面,按重载交通进行设计。

2.2原有路面病害处治

原有路面病害处治可分为面层病害处治和基层病害处治。其中面层病害主要有裂缝、龟裂、车辙、坑槽等,基层病害主要表现为基层破碎及路面沉陷。改扩建项目为利用原有路面,就拟定路面病害程度的划分标准制定不同的路面病害处治原则。原有路面面层出现坑槽、沉陷、龟裂、疲劳裂缝、横向裂缝连续、集料剥离等病害时就需挖除原有路面的面层,并按调坡后的路面标高重新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对原有路面基层进行现场检测,基层松散、破碎、横向裂缝连续等病害为严重破损,需挖除重建。对原有路面底基层原则上不翻修,个别情况视需要确定。根据以上路面病害、破损严重程度,确定本项目路面破损、病害处治原则,对原有路面病害进行处治后方可利用。

2.3路拱横坡衔接

路面纵面设计时兼顾老路面横坡改建需要。路面调纵坡前必须核对老路面原横向坡度,要求改建路面和新建路面均按同一横坡控制,超高路段按设计横坡确定;当原老路面横坡小于设计值时,可适当抬高路面纵坡,当原路面横坡大于设计值时,可适当降低路面纵坡,尽量控制老路行车道路面标高,使其在原老路面罩面标高基础上少量抬高。桥头原伸缩缝处标高不变,作为纵坡调整的控制点,桥面铺装按现有纵面进行施工,不考虑纵面调整,保证铺装厚度的稳定。

2.4路面结构拼接

对现有路面进行补强利用时,为了提高老路基强度,保证新建路面下路基强度的均匀性,将现有路面硬路肩和土路肩全部挖除,第三、第四车道与硬路肩新建路面。对现有路面开挖台阶,台阶每级宽30cm,并在基层顶部铺设宽2m的玻璃纤维格栅,防止新旧路面产生纵向裂缝。2.5现有路面再利用分析为了减少老路面废料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路面工程造价,对老路面材料进行回收并充分利用,现有路面铣刨的沥青混凝土旧料和基层旧料分开堆放,把沥青混凝土旧料、基层旧料、石屑和水泥按一定的配合比掺合进行再生利用。

3新建路面设计

3.1累计当量轴次计算

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吐乌大高速公路交通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a)客车、拖挂车、集装箱所占比重较大,并逐年增长;b)大客车、小货车、中货车、大货车、特大货车所占比重较小,其中大客车、中货车、大货车、特大货车所占比重逐年减少,小货车比重基本不变。根据未来特征年交通量预测:吐鲁番至达坂城、达坂城至乌拉泊段在设计基年2020年的交通量分别达到了21794pcu/d、33712pcu/d,其中客车和货车的比例为3∶2。新建双向八车道路面设计,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选取设计参数,公路等级系数Ac=1,面层类型系数As=1,路面结构类型系数Ab=1,车道分布系数η=0.5。3.1.3计算结果按分道行驶设计原则,第三、四车道及硬路肩新建路面为重载交通作用路面,累计当量轴次为5.2×107次/车道,设计弯沉计为23.2(0.01mm)。

3.2新建路面结构

新建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如下:上面层为5cm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C);中面层为6cm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为8cm沥青稳定碎石(ATB—25F);封层为沥青表面处治下封层(S12);基层为32cm4.5%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为20cm3%水泥稳定砂砾。

4老路面改建设计

4.1原有路面当量模量计算及累计轴载计算

根据各路段原路面实测弯沉值,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中改建路面的当量模量计算公式得出原有路面当量模量,再根据原有路面当量模量计算出路面补强厚度。依据原有老路检测与评价,计算得出原有路面上、下行线的当量模量分别为668.5、878MPa。按分道行驶设计原则,第一、二车道为老路改建利用,为轻载交通作用路面,累计当量轴次为3.71×107次/车道,设计弯沉值为29.1(0.01mm)。

4.2原有路面结构

假设加铺层为四层,采用设计累计当量轴次3.71×107次、路面设计弯沉值0.291mm验算补强层厚度。补强路面结构层为:5cm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C)+6cm粗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8cm沥青稳定碎石(ATB—25F)。经验算,水泥稳定砂砾补强层厚度为18cm时就能满足设计弯沉值的要求。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