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考察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10 08:03:10

扩建考察报告

扩建考察报告篇1

第二条重大事项跟踪督查制度,是指属各部门、单位、驻条管单位党组织及纪检监察组织对本部门、单位决定开展的重大事项向纪委监察局报告,纪委监察局采取一定形式对报告单位实施的重大事项进行跟踪督查的工作制度。

第三条适用范围:属各部门、单位、驻条管单位。

第四条重大事项跟踪督查制度由纪委监察局负责实施。报告单位的纪委(纪检组织)或纪检委员具体负责对重大事项的报告和实施过程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本部门、单位党政负责人提醒,并报告上级纪委。

第五条应报告的重要事项

(一)30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

(二)新建、改扩建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主要指单位投资50万元以上新建、改扩建楼堂馆所(包括业务用房)或投资30万元以上装修楼堂馆所(包括业务用房)的行为。

(三)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大宗物资政府采购,是指采购人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下列招标采购:

1.单项或者批量采购30万元以上的物品;

2.投资30万元以上的非生产性修缮工程所需物品;

3.定点服务采购。

(四)重大招投标项目。

1.施工建设所需设备、材料等物品的单项采购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

2.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采购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

3.其他依法必须进行招投标的项目。

(五)筹备举办大型庆典活动。主要指举办邀请上级领导、友邻单位、企业或社会人士参加的节日庆典、重要活动庆典、乔迁新址庆典等各类纪念活动。

(六)领导班子成员出国(境)学习考察。领导班子成员参团出国(境)学习、考察或从事经贸洽谈、技术交流等活动。

(七)干部提拔使用。

(八)大宗征地拆迁。

(九)大额专项资金及转移支付。

大额专项资金及转移支付,是指预算单位一次使用3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或者市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300万元以上的行为(年度经常性专项转移支付及年初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除外)。

(十)其他需要跟踪督查的项目。

第六条重大事项报告由纪委监察局相关业务室受理。其中:30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大宗物资政府采购项目由效能室受理;新建、改扩建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重大招投标项目、筹备举办大型庆典活动、大宗征地拆迁、大额专项资金及转移支付由执法监察室受理;领导班子成员出国(境)学习考察、干部提拔使用由党廉室受理。

第七条重大事项跟踪督查的程序。

(一)重大事项经相关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或有关部门批准后5个工作日内,由本单位党组织以书面形式向纪委监察局进行报告。同时附送批复手续和单位领导班子研究重大事项会议记录复印件。

(二)纪委监察局收到重大事项报告后,在5个工作日内向报告单位回复《重大事项廉政提示函》,提出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和纪律要求。

(三)《重大事项廉政提示函》回复后,报告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及纪委(纪检组织)负责人或纪检委员应在提示函上签字,并将提示内容向有关人员传达。纪委监察局根据重大事项的所属类别及进展情况,适时安排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相关事项进行必要的监督。

(四)重大事项实施完毕后10个工作日内,报告单位要以书面形式向纪委监察局反馈办理情况。

第八条跟踪督查的重点内容。

1.单位重大事项报告中提供情况的真实性;

2.纪委提示函的签阅及传达情况;

3.有关资金的开支及管理情况;

4.重大事项负责人或当事人遵守纪律、法律法规情况。

第九条在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如发生变更、中止或取消的,要按照相关程序及时报告纪委监察局。经纪委监察局研究确需变更、中止或取消的,将责成报告单位予以调整或取消;如需经上级机关批准的,将建议报告单位按有关程序予以变更、中止或取消。

第十条责任追究。报告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执行本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凡违反上述规定的,纪委监察局将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要求,视具体情况,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报告单位提出批评,责令限期改正。

1.不及时报告重大事项;

2.不按要求提供会议记录等有关资料;

3.不及时反馈《重大事项廉政提示函》的办理情况。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报告单位做出书面检查,对报告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

1.不报告重大事项;

2.提供虚假情况,不如实报告重大事项;

扩建考察报告篇2

二、强化组织考察关的监督,扩大群众知情权。干部考察中,扩大参与面,切实落实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四权”。一是实行考察预告制。干部考察前在被考察单位拟谈话对象中进行考察预告,在单位任职不满半年的干部,预告除在现单位进行外还扩大到原单位预告,扩大群众的知情权。二是实行干部差额考察。干部考察中除个别特殊情况处,一律实行差额考察,增大选择面。200*年共对93名干部的任用实行了差额考察。三是扩大干部考察范围。在干部考察中实行“四公开”,对考察对象实行全方位、立体考察,延伸考察触角到考察对象的“生活圈”、“社交圈”,全面掌握情况,综合评价干部。

三、强化干部任免决定关的监督。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条件和民主推荐得票少、群众支持率低的干部一律不予上会讨论。200*年9月以来,我县对科级干部任免实行常委会票决制,共对71名科级领导干部的任免事项实行了常委会投票表决。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采用多种监督方式,不断提高干部监督的整体效应。一是与纪检(监察)部门配合,实行函询。在决定干部正式任命前,组织部以书面形式向纪委发征询意见单,征询其是否违纪、党规或立案侦查。二是与宣传部门配合,发挥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三是与司法、审计等部门的配合,实行党内监督与司法监督相结合,建立《干部监督联席会议通报制度》。四是不断完善《姚安县干部监督联络员制度》,注重发挥特约监督员的作用,加强与20名特约干部监督联络员的工作联系和信息反馈。五是推行乡科级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由县委书记、县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采取集体谈话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与拟任对象进行诫勉谈话。

四、强化干部“公示关”的监督,扩大群众的选择权。不断规范和完善任前公示制和公示期群众举报制。在干部的正式任命前,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对拟提拔任用干部实行任前公示,严把“公示关”,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对公示期群众举报的问题,由组织部干监股专人负责调查核实。去年以来,共对118名干部实行了任前公示制度,共接到群众举报5件,经查实,均不影响任职。

扩建考察报告篇3

1.1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规范

1.1.1QUOROM声明(qualityofreportingofMeta-analyses)和PRISMA声明(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systematicreviewsandMeta-analy-ses):1996年Moher等成立了QUOROM制订委员会探讨规范Meta分析报告,并于1999年发表了QUOROM声明,该声明包括一个18个项目的清单及Meta分析过程中文献检索与筛选的流程图。项目清单包括题目,结构式摘要,前言,方法(检索、筛选、真实性评价、资料提取、研究特征、定量资料分析),结果(试验流程、研究特征、定量资料分析)及讨论6个部分。流程图要求作者明确描述选择纳入文献的过程以及每一步排除文献的数量及排除的原因,供读者分析该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质量。为将系统评价也纳入报告规范的适用范围,2005年成立的PRISMA制订委员会,修订并扩充QUOROM清单条目及流程图。2009年发表了PRISMA声明包括7个部分27个条目:标题,结构式摘要,引言(基本原理、目的),方法(方案与注册、纳入与排除标准、信息来源、检索策略、研究的选择、数据收集过程、数据项、单个研究偏倚的风险、结局指标、结果合成、不同研究之间的偏倚风险、附加分析),结果(研究选择、研究特征、研究中的偏倚风险、单个研究的结果、结果合成、不同研究之间的偏倚风险、附加分析),讨论(证据小结、局限性、结论),资助情况。为便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作者明确了解每个条目的内容及意义,Moher等还同时发表了PRISMA解释和阐述手册。

1.1.2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报告规范: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几乎占已发表的Meta分析论文的50%,主要是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在病因假设的检验或医学干预中的应用。但由于观察性研究很难证明排除了一切偏倚,也不可能完全去除混杂效应,如果观察性研究过程中确实存在相同的系统误差,Meta分析只会加大这些偏倚,产生统计学上的假象。为提高观察性研究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1997年,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组织专题研究小组,于2000年提出MOOSE(Me-ta-analysis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报告规范,其内容包括研究背景、文献检索策略、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研究结论6个部分,共35个条目。随着基因—疾病关联研究的不断进展,出现了遗传流行病学,最多见的是病例—对照研究,同时出现了很多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全基因组联的Meta分析。遗传流行病的关联性研究实质上属于观察性研究,基本可参考MOOSE,但要注意遗传流行病学在进行Meta分析时必须考虑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前提条件。

1.1.3Cochrane系统评价格式:Cochrane系统评价包括了Meta分析,属于广义系统评价,主要关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的方法,2003年修订时扩充到诊断试验的系统评价,非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指南正在进一步完善。CochraneHandbookforSystematicReviewsofInterventions经过多次修订后目前版本为5.1.0,分为3个部分22个章,在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二节“FormatofaCo-chranereview”列出了系统评价在方案及正文中应报道的条目列表,包括7部分:标题、评价者信息、摘要、简明归纳、正文(背景、目的、方法、结果、讨论、作者的结论、志谢、参考文献、表格和图表)、补充信息以及文章相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Co-chrane手册主要关注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因此对于如何报告仅给出条目提纲,未详细阐述每个条目的内容及意义,需要结合方法学部分进行报道。为了规范Meta分析检索策略的报告,2006年,Booth等通过检索分析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提出了对于制定检索策略报告规范的建议,即STARLITE(standardsforreportingliteraturesearches)声明,包括8个条目:采样策略、研究类型、获取途径、纳入年份(起始日期)、限制条件、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的检索式、电子资源。该声明已经被Cochrane协作网推荐,建议所有Meta分析•170•山西医药杂志2015年1月第44卷第2期ShanxiMedJ,January2015,Vol.44,No.2的检索策略均遵照STARLITE声明。

1.2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的报告规范大量证据显示RCT的报告质量不理想。报告不透明,则读者既不能评判试验结果是否真实可靠,也不能从中提取可用于系统综述的信息。报告不充分和设计不合理与治疗效果产生评价偏倚有关,这种系统误差对RCT损害严重。为了提高RCT的报告质量,1993年,来自医学杂志、临床试验、流行病学和方法学领域的30位专家出席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工作会议,讨论并发表了试验规范报告(thestandardsofreportingtrials,SORT)声明,以指导研究者如何对RCT进行规范报告。1994年,另一批专家在美国加州Asilomar讨论并提出在试验报告中应包括的条目清单。1995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副主编Rennie的建议下,2个工作组的代表在芝加哥召开工作会议,探讨将2份清单合二为一,并于1996年发表了CONSORT声明。后于2001年和2010年进行了两次更新。2010版CONSORT声明主要针对的是2组平行设计的RCT报告,包括6部分(题名与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其他信息)共25个条目组成的清单和一个流程图。目前,它已为400余种核心期刊以及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科学编辑理事会、世界医学编辑协会在内的生物医学编辑组织所采用,成为其评价RCT报道质量的主要标准。CONSORT声明中的大多数条目也与很多其他设计类型的临床试验相关,如非劣效性和等效性试验、析因设计试验、群组试验,以及交叉设计试验等。因此,CONSORT工作组开始陆续制订针对不同试验类型的扩展版。现已制定的CONSORT扩展版包括整群随机对照试验、非劣效和等效性试验、实效性试验、报告不良反应(危害)、非药物治疗、草药干预以及摘要等。

1.3非随机对照设计报告

规范受临床实际情况和伦理学等的限制,在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研究的实践中,随机化分组有时难以实现,研究结果可能存在某些偏倚。只有详细和清晰的报告,提供足够的研究设计、实施方案、技术路线和结果信息,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才能发挥其作为循证医学证据的价值。2003年美国CDCHIV/AIDS综合防治研究(PRS)小组在亚特兰大召开了CDC下属期刊编辑会议,并于2004年发表了非随机对照设计报告规范(transparentreportingofevaluationswithnonrandomizeddesigns,TREND)。TREND包括标题与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五部分共22个条目,清单别用黑体将使用非随机设计的行为和公共卫生干预研究涉及内容标示出来。需要注意的是,TREND清单只适用于采用非随机设计的干预评价研究,而非所有采用非随机设计的研究。干预评价必须包括:①定义明确的干预研究;②一个提供了评价干预措施效果和效益的研究设计。因此,清单应着重于对干预措施的描述,包括理论基础、比较条件、完整的结果报告,以及设计中与评价结果数据可能存在偏倚有关的资料。

1.4观察性研究的报告规范发表

在医学专业期刊上的论文中90%为观察性研究。为加强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的质量,2004年制定了加强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STROBE),后于2005年4月,9月进行更新,2007年公布第4版。STROBE覆盖观察性流行病学的3种主要研究设计(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包括6部分(题名与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其他信息)22个条目,其中18个条目是共用的,4个条目(6,12,14,15)根据研究设计而异,对整个条目或其部分内容有不同的表述。2009年了扩展版:《强化遗传关联性研究报道质量声明(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ge-neticassociationstudies,STREGA)》,2009STREGA是在已有的STROBE声明的基础上,结合遗传学关联研究的特点和进展制定而成。STREGA声明包括一个由22个条目组成的清单。2011年了扩展版:《强化分子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道质量声明(strengtheningtherepor-tingofobservationalstudiesinepidemiology-mo-lecularepidemiology(STROBE-ME):anexten-sionoftheSTROBEstatement)》。2011STROBE-ME声明的核对表包括9个STROBE声明既有条目和17个新增条目,遵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展示了其研究报道的特殊要求。

1.5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标准

医学领域的各种新检查方法发展迅速,现有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如果诊断准确性研究设计存在缺陷,或者是结果报告欠准确,均可导致被评价试验的价值被夸大或者导致偏倚,从而诊断试验在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就过早地用于临床。为了改进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质量,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标准(standardsforreportingofdiagnosticac-curacy,STARD)筹备委员会在系统、全面搜索诊断准确性研究实施和报告文献的基础上,2003年发表STARD声明,包括5部分(题名/摘要/关键词、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共25个条目的核对表和1个流程图。STARD声明对提高诊断准确性研究报告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可,亦有超过200种生物医学杂志在稿约中鼓励作者使用STARD声明,但总体使用率不高,仍需大力倡导。

1.6病例报告的报告

规范病例报告是主要针对一个或者多个病例在疾病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记录报告,从而为发现新的疾病、常见疾病的特殊类型和某种干预的潜在不良反应提供线索或客观证据。作为一种常见的医学研究形式,病例报告存在的质量问题和规范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013年发表的病例报告的报告规范填补了这一空白。该报告规范包含13个条目的清单:标题、关键词、摘要、背景、患者信息、临床发现、时间表、诊断评估、治疗干预、随访和结果、讨论、患者观点和知情同意书。建议作者能够参考病例报告的规范进行撰写,同时也建议国内医学期刊能够及早将病例报告的报告规范引入稿约,以提高病例报告的质量。

2应用临床试验报告规范的意义

扩建考察报告篇4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勘察;详细勘察;钻探勘察

中图分类号 TU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1-0112-02

详细勘察任务是进一步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详细论证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并为基础设计和施工措施提供准确的定量指标和汁算参数。在详细勘察阶段主要是通过进行大量的钻探和室内试验,必要时配合大型的现场原位测试,其目的是查明地基中建筑物影响范围内岩土体的分布情况,岩性的均匀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对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量作出工程地质评价。还要查明地下水位及共季节性变动情况,各含水层的分布及透水性、水质的侵蚀性等,为设计施工提供与基坑开挖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参数。现通过结合工程实例来探讨工程中详细勘察的实施过程。

1 实例分析

拟建建筑群由5幢16~30层高层建筑物组成,框架-剪力墙结构,二层地下室,基础形式拟采用桩基础。拟建物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均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

甲级。

2 勘察中的钻探工作要点

在技术设计阶段,建筑总平面布置、建筑物层数高度、结构体系、基础类型及埋深、施工设计等均已确定。因此,详细勘察阶段的勘探工作要根据这些已确定的内容来设计。对勘察钻探的钻孔布置应足以评价场地岩土体的不均匀性。每栋高层建筑的钻孔数不得少于5个,其中4个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四角。所有钻孔应死人限度的满足连成网格,以便能制成立体透视团,能清晰反映地基岩土体的分部、厚度变化、工程地质特性、地下水埋深和变幅等情况。

本次勘察点测放由建设单位提供导线控制点A5(x=16727.422,y=24807.359)、A6(x=16635.890,y=24750.555),然后依据建筑物与红线控制点的关系和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施测到现场。勘探点的高程系统采用绝对高程,以绝对高程点(A5,H=498.371 m)为基准点引测出各勘探点的孔口高程。勘察勘探点平面布置及性质依据有关规范规定确定,勘探点位由设计单位布设,布置钻孔计154个,实际完成勘探点152个(Y21、K07勘探点引用初步勘察阶段地质资料),布置取岩土试样孔44个,标准贯入试验孔20个,N120动力触探孔20个,波速测试孔16个;

孔距如系箱形基础,即便是地质条件最简单的场地,一般也不得超过35 m(通常为20 m~35 m)。如系桩基础,应按桩的受力条件确定。

1)对端承桩,主要根据桩端持力层顶板起伏变化情况确定,一般为12 m~24 m,对预制端承桩,当相邻钻孔所揭露的持力层标简相差较大,或层面坡度大于10%时,还应适当加密,重要的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甚至需每桩布置1个孔。

2)对于摩擦桩和爆扩桩,钻孔间距一般不超过35 m,但如遇摩擦桩拟穿过的土层的性质和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变化较大;爆扩桩拟穿过的图层中有影响爆扩成型的夹层的情况,则应适当加

密蚜。

钻孔的深度如系箱形(片筏)基础,应从其基底面算起:无粘性土取l倍B(基础宽度),而粘性土取1.5-2倍B。对于建筑采用桩基础,钻孔深度自预定桩长算起,再往下钻至群桩下实体基础宽度的0.5-2倍,但当桩端持力层为硬硕土层或砂、砾(卵)石层,由于厚度较大同时其下又无软卧层时,钻孔深度可相应的钻至持力层顶板以下3 m(硬土层)和2 m(对砂、砾石层),若持力殷为基岩时,钻孔的深度取决于上覆土层的厚度和桩端嵌入基岩的深度,桩端处形成“压人包”的扩展深度等三个基本要索。所谓压力包,是指在基础荷载作用下,岩基中所产生效最大主应力(径向应力)各相等点的联线亦即是岩基内部主应力的迹线(除径向应力外,还有环向应力、剪应力),在均匀、各向同性和弹性的岩体,这种迹线形状为一个圆,故称之谓压力包(应

力包)。

这种压力包的最大扩展深度就决定了岩基的勘察深度,同时可为钻孔间距的确定而提供有力的依据。所以对岩基的勘察就不可以再沿用对土基勘察规范的规定,而应当根据岩体的结构型式分别加以考虑,若一时还难以查明岩体的结构型式,原则上钻孔应打穿强风化层,适宜钻入微风化带不少于5倍的桩径。

在所布置的钻孔中,取原状土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钻孔应占1/3-2/3。钻孔中取原状土样的间距一般为1 m-2 m,但必须保证每层土层有一定数量的土工试验指标。原状土样的直径不得小予108 mm。对于不易取得原状土样的砂层、亚砂上层,应做动力触抹。有条件时,可在紧挨着做动力触探孔的近旁,再做静力触探。但不要使两者相隔很远,避免由于因间距过大而遇到地层结构、厚度以及岩性等的变化,导致两者成果资料对比上的困难。

3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提出勘察报告书(并附必要的附件)。勘察报告是在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勘探、试验测试等已获得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点和要求,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建议,形成文字报告并附各种图件的勘察技术文件。勘察报告应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结论有据、建议合理、便于使用和适宜长期保存,井应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其文字、术语、代号、符号、数字、计量单位、标点,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勘察报告的编制必须配合相应的勘察阶段,根据任务要求、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勘察报告应提供选择地基基础方案的依据和设计计算数据;应对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建议;对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拟建工程概况;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各项岩十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4 勘察人员的工作要点

通过结合笔者从事地质勘察工作,笔者认为作为参与勘察的工程地质人员,不仅要摸清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为设计提供岩土工程性质的必要参数,还要对基础类型的最后选择和施工方法提出意见与必要的依据,供设计人员参考。因此,要求从事高层建筑的工程地质人员,除了必须掌握地基勘察工作外,还必须了解和掌据高层建筑地基和基础工程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包括:沉降量计算、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以及箱形基础、片筏基础、桩基础、墩式基础、地下连续墙等基础类型的设计要点,和地基基础的抗震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对于工程地质人员总是要与场地岩土的天然不均匀性作斗争,目的是为了获得安全经济的设计要求。现在还可能要利用那些曾被垃圾填筑的场地,甚至包括废料处理扬地。这些场地遇到的问题可能全更复杂些,另一方面,基础工程施工活动会改变土质,施工和建筑物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对施工所产生的公害,工程地质人员不仅少熟知公害产生的原因,还应设法克服。由此可知,作为工程地质人员,他们为责任是很重要的。

从工程实践中表明,凡是对于从事高层建筑地基勘察工程的技术人员来说,必须具备设计、勘察、施工及其管理等方面知识,既要根据工作需要以其中某一项为主,又要有全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高层建筑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多作贡献。

5 结束语

在工程勘察的详细勘察阶段主要是通过进行大量的钻探和室内试验,文章通过详细地探讨钻探勘察经验,提出勘察技术要点,同时针对勘察报告的重要性,提出报告中应当反映的内容。最后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勘察人员应当掌握的要点,为同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扩建考察报告篇5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实现了全市领先、全省进位。

一、创新管理体制,构建干部科学发展平台。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和机制保障。

一是**园区管理体制。坚持优势优先,着力打造灌河经济带,将园区由乡镇管理体制改为全县共建共享,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使园区成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主力军,形成带动发展机制。**经济开发区、**港化工集中区、**港沿海经济区“三驾马车”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竞相发展,占全县经济总量70%以上,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搞好乡镇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会集体领导作用,实行乡镇党委与人大、政府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党委委员分工负责。优化机关机构设置和事业单位职能配置,重新整合乡镇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通过改革,精简乡镇领导班子成员34名、精简事业编制数51%,**了政事、政企、事企关系,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奠定了科学发展基础。

三是实施纪检监察重组。撤消派驻基层单位的纪检组、监察室,新组建5个基层纪检监察,在县纪委、监察局授权下,对所管辖的乡镇区、部门机关效能建设进行监察,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对涉及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奖金使用等事项进行监督,营造规范高效的发展环境。

二、创新干部选用机制,激发干部科学发展动力

以“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调研试点为契机,注重在干部选拔任用链条上建立制度,让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脱颖而出,激发他们坚持科学发展、领导科学发展的动力。

一是建立“两推荐一征询”制度。建立《选拔任用乡科级干部“两推荐一征询”提名办法》,规定了乡科级正职和副职领导干部推荐提名办法,将提名权扩大到全县领导干部、县委全体委员和基层单位群众,明确无论是组织推荐、个人自荐,还是领导干部个人推荐的人选,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程序。近三年来,全县提拔98名科级干部均按“两推荐一征询”程序产生。

二是建立“全程公告”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干部调整公告、提名结果反馈、考察预告、调整方案预告、任前公示为主要内容的“全程公告”制度,对调整干部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督,进一步提高了干部任用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统一,形成党内党外、上下结合、共同监督的网络。

三是建立“一报告两评议两反馈”制度。将群众满意放在首位,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两反馈”实施办法》,扩大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提任干部的评议主体,并重视评议结果的运用。今年2月份,“一报告两评议两反馈”结果显示,全县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率98%以上,对新提拔正科职干部满意率为100%。

三、创新考评机制,催生干部科学发展活力

探索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全面客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实行目标承诺,责任公示。每年初,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实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目标承诺制,并通过电视台、网站、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各界进行公开承诺,自觉接受单位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评议。

扩建考察报告篇6

一、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情况

(一)有效探索

在考察中贯彻执行相关考察任用规范文件,坚持三个原则,四个结合。处理好三个关系。三个原则是,在继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考察方法的基础上,坚持改进、完善、创新的原则;立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干部素质的原则:易于操作的原则。四个结合是,领导与群众结合,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结合。定期考察与日常考察、专项考察结合,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相结合。

(二)相关做法

对考察干部做深层次的了解,通过查阀干部有关工作、会议等材料,从中考察干部是否具有牢固的群众观点、是否自觉坚持群众路线。

一是查阅下基层调研工作记录,下去多长时间,下去后干些什么,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二是考察理论政策水平,不仅要看干部是否参加了中心组学习,是否参加各种培训,而且看写了多少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三是扩大运用考试考核方法,对领导干部进行必要的考试,测试其素质,推行上岗位前考试。同时定期进行理论政策知识考试,重在检验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四是加大群众参与力度,在求真上下功夫。民主评议要评充分、议彻底。评议的形式灵活多样,面对面地议,评议结果要公开,让参评人员感到组织部门对评议结果认真负责,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责任感。五是参评人员范围要适当扩大,除同级干部和下级党政主要领导参加外,应尽量多地让本机关干部参与评议。个别谈话要广泛深人,要与考察对象上级、同

级、下级逐一谈话。多听取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意见。

(三)下步打算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和修养。二是开展“主题思想教育。针对领导班子中存在的奢、浮、懒、粗、散等问题,对症下药、抓根治本。三是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任前考试,任期考核制度。

(四)思路建议

1、增强素质,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通过党校培训、跟班学习、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理论思维的培养和锻炼,使全体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战略思维能力有大幅提高。

2、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把握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正确把握经济规律,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3、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转变一些不适应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模式,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管理经济事务,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接受人民和法律监督与制约的观念,自觉做守法、执法、维护法律尊严模范。

4、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总既要全面认真地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清醒地认识本地区部门的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制约因素等有,认真做好“结合”文章,还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集中精力解决一些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把握发展主动权。

二、典型案例收集

2019年太原市委组织部印发了《太原市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评价办法(试行)》,对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评价适用范围、内容、方法、运用作出明确规定,提出政治素质考察评价结果要与干部教育、管理、奖惩、使用结合起来,提出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结果要与选拔任用挂钩。

突出政治标准,把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重点从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5个方面进行考察评价。将实行正反向测评、“多考合一”、坚持一线介入考察、发挥党组织审查把关作用、开展定期分析研判和多渠道了解掌握等6种。

一是实行正反向测评。干部考察时,要求所有谈话对象实名填写干部政治素质正反向测评表,对干部政治素质进行正反两方面专项测评。

二是实行“多考合一”。把年度综合考核、日常近距离考核、党建述职评议、选人用人“一报告两评议”、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结果等结合起来。

三是坚持一线介入考察。紧紧抓住脱贫攻坚、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军民融合、环境保护、扫黑除恶、信访维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的关键时间、关键节点识别干部,深入观察了解干部最真实情况。

四是发挥党组织审查把关作用。党委(党组)对人选政治表现、廉洁情况出具鉴定意见,实行人选政治鉴定、廉洁鉴定“双鉴定”,党委(党组)书记、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双签字”。

扩建考察报告篇7

坚持以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领导干部自警、自省、自律为基础,以个人自查、民主测评、组织监督、整改提高为措施,以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为目标,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监督的新途径和新机制,为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原则

1、立足教育原则。坚持以自我教育为主,通过述职述廉活动,促使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评价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和廉洁从政情况,肯定成绩,提出问题,制定措施,增强述职述廉活动的针对性。

3、注重实效原则。通过述职述廉活动,切实解决领导干部在落实岗位职责和廉洁从政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要找准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督,积极整改,务求收到实效。

三、对象范围

述职述廉的对象为:乡镇党委、政府科级领导干部;县委各工作部门科级领导干部;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科级领导干部;县直各企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各人民团体科级领导干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科级领导干部。

四、方式方法

采取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分别述职述廉和县委统一组织集中述职述廉相结合。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分别进行述职述廉考核的基础上,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负责组织召开全县科级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大会,由乡镇党政“一把手”、县政府工作部门行政“一把手”进行会议述职述廉。大会述职述廉对象现场抽签确定,乡镇和县直部门均不少于5人。

五、内容要求

1、本年度履行领导岗位职责、完成目标任务情况及政治思想、工作作风情况。

2、本年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方面的情况。

3、本年度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及中省市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方面的情况。

4、遵守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情况。

科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上述内容,认真准备述职述廉报告。报告必须客观准确,具体实在,言之有物,简明扼要。班子主要领导的报告不超过4000字,班子成员报告不超过3000字,个人报告必须由本人亲自撰写。领导班子也要就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写出专题报告报送县纪委。

六、程序步骤

1、征求意见,准备报告。述职述廉考核之前,述职述廉对象要根据各自分工,深入村组和分管单位及个体私营企业、工商户,收集干部职工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述职述廉专题报告。述职要讲个人出了什么思路,干了什么实事,解决了哪些问题,存不存在不廉洁行为,切忌写成单位的工作总结。述廉要严肃认真,不回避问题,不一语概括。

2、述职述廉预告。在考察考核工作开始前,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按考察组通知要求,对述职述廉工作进行预告,公布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分别开通的投诉举报电话,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建议和意见。预告期不少于七天。乡镇除在集镇、街道张贴预告外,还要在广播上进行播放。

3、召开述职述廉大会。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乡镇长、副乡镇长在乡镇党委(政府)全委(全体)扩大会议上报告情况,其他党委委员可不在大会上述职述廉,但必须向大会提交述职述廉书面报告。参加人员:乡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不是委员的乡镇领导干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各站所负责人、乡镇机关全体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

县委、县政府各工作部门,县政府直属机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报告情况,其他班子成员向大会提交述职述廉书面报告。参加人员:所有党政班子成员、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

县直属企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在党政班子扩大会议上报告情况,其他班子成员向大会提交述职述廉书面报告。参加人员:所有党政班子成员、工会成员、行政管理人员、所属科室(含车间)等中层负责人。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不属班子成员的科级领导干部可不在大会上述职述廉,但必须向大会提交述职述廉书面报告。

扩建考察报告篇8

一、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特征

(一)各监督管理机构密切配合 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机构主要有国会、预算管理总局(OMB)和审计总署(GAO)。国会作为立法机构负责制定、颁布有关政府内部控制的各项法案,OMB和GAO通过制定与国会相关立法有关的规章和制度,推动政府内部控制法律的实施和健全,一定意义上讲,这两大机构称得上是“政府内部控制的司法机构”。国会、OMB和GAO三大机构通力合作,采取恰当的行动,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政府内部控制的质量,推动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发展与规范。例如,2003年GAO在向国会报告时指出,联邦政府仍缺乏有效运作其项目和保护资产所需要的内部控制系统(Tierney,2004)。OMB随即发起一个主要由联邦机构的首席财务执行官(CFO)和督察长组成的联合委员会,与GAO联合办公,对联邦政府的内部控制要求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考查联邦机构对现有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要求的执行情况,以及《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的相关要求是否可以运用到联邦政府。之后,该联合委员会建议OMB加强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的指南,于是,OMB于2004年12月颁布了经过修订的“OMB通告A-123”,修改后的通告进一步强化了对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界定了管理层在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方面的责任,更新了内部控制标准。这一修订也吸收了私人部门内部控制标准和SOX法案中被认为适合政府环境的要素,是各监督机构分工协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法律规制完备 具体表现在:

(1)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是美国政府内部控制法律规制的初建期。最早涉及政府内部控制的立法是《1789年法案》,该法设立了财政部,建立了政府集中的会计和报告系统。《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案》将有关内部控制和督察的权责从财政部分离出来,赋予新设的审计总署。《1950年会计与审计法案》要求联邦政府主要部门或机构领导负责建立并维护适当的内部控制系统,承担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方面的责任,GAO在确定审计程序时,应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及其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但是,该法案在通过后的25年里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有些机构(如联邦贸易委员会、联邦通讯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民用航空局等)未设内部审计职能;有些机构虽有内部审计职能但未设专职的内部审计部门;有些机构即使有内部审计部门也不能独立工作,其审计结论和建议并未得到重视,维持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人员和资金严重不足。

(2)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是美国政府内部控制法律规制框架的形成时期。由于《1950年会计与审计法案》实施效果不佳,1978年,国会通过《督察长法案》,在联邦政府主要部门设立督察长办公室(OLG),督察长的地位完全独立,不受部门预算及内部其他机构人员的影响,独立行使调查、监督的权力,对政府部门发生的浪费、舞弊、管理失当等行为开展调查和评估。1981年,OMB第123号通告:“受托管理责任和控制”,详细描述了内部控制评估的具体步骤。1982年9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管理者财务诚信法案》,重申建立和维护有效内部控制是机构管理层的责任。1983年,GAO颁布《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作为联邦政府机构进行内部控制年度评估以及报告的基础。1984年,国会通过《单一审计法案》,将政府内部控制由联邦机构进一步扩大到接受联邦拨款的州及其他各级地方政府。

(3)20世纪90年代以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内部控制法律规制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1990年首席财务官法案》要求在联邦政府部门建立首席财务官(CFO)制度。《1993年政府业绩与成果法案》使得督察长的监督职责不仅包括查错纠弊,而且包括提高效率、改进业绩。1994年的《政府管理改革法案》扩充了CFO的财务报告责任,赋予督察长审计CFO财务报告的权力,并通过GAO对联邦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审计来强化国会的监督职能。1996年的《联邦财务管理改进法案》强化了CFO在财务管理系统更新改进方面的责任,要求CFO与督察长加强制衡与互动,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4)21世纪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美国政府内部控制法律规制进一步完善。2002年,为治理公司财务丑闻,国会颁布了SOX法案,强制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情况,并对其进行更为严格的独立审计,此举着力突出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当时许多学者及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非营利性组织和政府部门所遵循的准则不同于上市公司,但SOX法案的许多条款构成了良好的组织道德与运营实务,事实上这些规则有利于培训首席执行官(CEO)和董事会,并促使他们运用更规范的方法来履行他们的受托责任。因此,联邦政府部门的有关监督机构也迅速行动起来,重新审视当前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管理层相关责任有关的政府内部控制制度。在此基础上,2004年OMB修订了123通告,为联邦政府管理者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更详尽的指引。此外,国会还先后通过了《不正当支付信息法案》、《克林杰-科恩法案》、《政府信息安全改革法案》、《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以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控制,并通过提高支付系统的准确性、完整性来改进政府内部控制。2008年,国会通过《督察长改革法案》,设立“督察长公平与效率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督察长的独立性。

(三)内部控制的范围广泛 具体表现在:

(1)从会计控制延伸至管理领域。从1789年设立财政部开始,美国建立了政府集中的会计和报告系统,也建立了针对政府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1950年会计与审计法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政府机构中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情况参差不齐,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情况也不尽人意,审计业务仅限于对财务事项的检查,政府内部控制仍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1978年督察长法案》不仅建立了督察长制度,而且着重强调内部控制在效率性、效果性方面的作用,政府内部控制开始向管理领域渗透。1982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邦管理者财务廉洁法案》要求联邦管理者持续评估并报告每个行政机构的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并向总统和国会出具年度报告,以说明机构的内部控制是否遵循了联邦准则,以及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重大缺陷的纠正计划,内部控制目标也拓展为法律法规的遵循性、避免资源浪费的防护性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从此,管理控制成为政府内部控制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从联邦政府扩大到州政府。1984年以前,美国有关政府内部控制的各项法律法规都是针对联邦政府的,包括1983年GAO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以及OMB的123号通告,都是用来指导联邦政府评价、改进和报告内部控制系统的。1984年,国会通过《单一审计法案》,要求接受联邦拨款的州、地方政府组织必须接受对其援助资金的审计,报告对拨款规定遵守的情况,以及联邦财政拨款的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状况。该法案将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关注扩大到接受联邦拨款的州以及其他各级地方政府,这一举措毫无疑问推动了州政府内部控制的发展。1987年,纽约州《纽约州内部控制法案》明确指出:所有的州立部门、纽约州立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州政府内设机构和处室、委员会、理事会以及其他政府性实体或者履行类似政府职能的组织都负有内部控制责任,并进一步阐明政府内部控制的概念。此后,其他各州也陆续采取措施加强州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目前已将部分公立医院和大学纳入了政府内部控制的范畴。

(3)关注信息系统控制及风险评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更新与现代计算机系统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指引,一系列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政府内部控制法规应运而生,国会先后通过了《克林杰-科恩法案》、《政府信息安全改革法案》、《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以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控制,保障信息安全。1999年,GAO了全新的以风险导向和业绩导向为特征的《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将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的要求之一。同时,新准则更加重视在政府运行中不断增加对信息技术的使用。2002年,国会颁布《不正当支付信息法案》,要求联邦机构评估不正当支付的风险及其影响,以提高联邦机构支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改进内部控制。为更好地监督这一制度的执行,GAO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多种途径定期联邦机构高风险提示报告,揭示应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领域,至今,这种做法已经形成一项制度。

(四)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卓有成效 美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功能是由设在各部门的督察长办公室来承担的。督察长制度是根据1978年《督察长法案》设立的,后来又有多项有关财务管理、绩效评估、施政绩效等法案对督察长的职权进行了扩张,督察长的独立性也不断加强,目前,督察长制度已成为一项集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于一身、有效整合公共治理与风险管理的现代内部审计制度。在美国,行政系统、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部门都设有督察长办公室,它是审查、监督各部门业务活动、经济效果以及官员行为合法性的机构,督察长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确认,基本上是终身制,除非由国会或州议会投票表决,否则任何人都无权罢免其职务。督察长办公室的预算独立,由国会批准,不受本部门负责人限制。在业务上,尽管督察长也受所在机构负责人监督,但机构负责人不得妨碍或阻止督察长进行审计或调查工作,督察长签发的审计报告虽经由各机构负责人向总统和国会报送,但机构负责人一般不得加以改变,如有不同意见,可向总统或国会另外提出说明。由于确保了督察长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结论与启示

(一)充分认识政府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政府活动的目标并不总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经常是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组织目标,与此相适应,政府部门会使自己的行为遵循某种组织程序和规则,并发展某种自己的标准来评估其行为的绩效。因此,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必不可少。但是,由于政府活动本身是不完全竞争的,各政府部门的职能也不能相互替代,这就意味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是垄断性的,斯蒂格利茨称之为“真正的自然垄断”。这种情况使得政府活动缺少可供比较的基础,令人们无从判断其运行是否有效。从这一意义上说,政府部门的效率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严格自律,而政府内部控制正是这样一种自我约束制度。因此,相对与其他经济组织而言,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尤为重要。

(二)从加强政府内部控制的法制建设入手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政府内部控制的立法,也没有一部完整、规范的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各级政府部门的各项控制活动均以标准化的规定和说明作为执行的依据,无法将内部控制根植于政府组织的持续运营之中。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大多只是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层面上,与现代管理需要和国际惯例有较大差距。因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内部控制的责任、管理制度、各部门的配合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下的政府及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标准咨询专家组,也应加紧研究制定《政府内部控制准则》。在制定政府内部控制规范时,可以参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公共部门内部控制指南》,以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提出的《公共部门治理――管理层视角》的报告。同时,吸收企业内部控制的成功经验,陆续制定政府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等,进而形成系统、完整的政府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三)加强对各级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检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立法机构要把政务公开的立法提上重要日程,为三公开提供法律保障,使人民群众及时获得真实、全面的信息,促进权力运作的公开、透明。财政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主管部门,应负责组织、指导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提供经费支持。国家审计部门作为最高层次的监督机构,应负责评价政府机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及时报告发现的重大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并通过后续审计追踪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活动。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强化群众监督,如建立各级政务重大事项公开制度;重大政策公开咨询、听证、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公开述职、民意测评、民主考核制度等。另外,可以利用新闻媒体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重要途径,为政府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控制氛围。

(四)将政府内部控制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政府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我国有关政府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实践中还存在执行缺位、不到位、缺乏责任约束、测评力度不够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但是,构建一个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内部控制系统,进而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仍然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建立健全政府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将内部控制制度置于政府各项业务流程之中,使之成为各级政府一系列行政活动和作业的一部分,有效控制整个流程,及时纠正控制偏差,持续改进政府内部控制。

扩建考察报告篇9

一、干部选拔任用基本情况

2014年以来,我公司工作讨论任免科级干部人次,其中属提拔任用的人,平级调整交流人,改任非领导职务的人,试用期满人任职的人(含续聘人);讨论任免级干部人次(其中属提拔任用的人),审批备案级干部任,所有任免干部都能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和干部管理权限,严格把关,确保了选人用人的质量。

二、党组重视,统一认识

《干部任用条例》是总结我们党的干部工作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于防范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公司党组始终坚持将按规定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摆在重要的工作日程,特别是坚决杜绝发生在用人上有不正之风的行为。公司党组召开了次党组会,专题研究贯彻执行中纪委、中组部意见的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共分为五个方面项具体工作任务,明确了责任科室和时间要求。一是继续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的学习。二是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三是集中清理反映违规用人问题的举报。四是抓好干部选拔任用有关基础工作。五是建立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制度。

三、采取措施,任职落实

一是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度

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键环节。我公司在完善定期推、公推、海推、差额推等已采用初始提名制度基础上加强探索,健全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主体、程序及责任等,主要在三个“度”上下功夫:1.扩大民主,提高初始提名的参与度。明确提名主体,在扩大民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提高参与意识,加大对初始提名办法、程序及其意义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公正意识和责任意识,慎重提名。科学采纳民意,有机把握提名主体之间的差异性,科学设定不同提名主体在提名结果采纳中的权重。2.规范程序,提高初始提名的可靠度。继续坚持定期推荐和全委会民主提名推荐重要干部,定期非定向推荐后备干部人选,明确具体职位后,再进行定向二轮推荐,确定考察对象。探索实施干部初始提名情况在领导班子内部公开。民主推荐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反馈,增强了职工对民主推荐过程的信任度和推荐结果的认可度。3.完善制度,提高初始提名的公认度。坚持定期分析干部制度,出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常性考察分析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建立定期研究分析制度,对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推进干部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和措施进行定期分析研究,拟定干部调整计划。将探索署名提名制度,不断加强提名主体的责任感。

二是健全干部选拔任用信息公开制度

努力增加选任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形成凡是不涉及保密的内容,能公开尽量公开的氛围。1.重大干部信息工作通报制度。对于干部重点工作要向社会进行通报,如对于重要岗位缺职情况通报、公开选拔结果通报等。建立组织工作重要工作制度,在开展的公开选拔工作中,要召开新闻通报会,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在任用人选确定以后,要以召开通报会的形式,让新任领导干部在正式亮相。2.适度公开民主推荐干部结果。在会议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之后,对推荐人选的得票、排名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3.适度扩大任前公示内容范围。落实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在会议研究决定干部任免之后,及时通过进行公示,除公示拟任人选的基本情况外,还公示拟任人选的简历、照片等,以便于职工群众更直观地了解拟任用的干部,进行有效监督。

三是提高干部选拔工作民主化程度

坚持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进程,在扩大民主方面积极改革实践,在完善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民意调查,考察预告等已有工作内容基础上,继续在两个环节扩大民主上下功夫:1.进一步扩大考察环节民主。在坚持实行考察预告的基础上,延伸干部正常考察,深化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并探索试行差额考察。不断丰富民主测评的内容方式,探索在服务对象中进行满意度测评,对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向测评”。推广实施民意调查工作,并逐步扩大调查范围,并不断改进完善调查方式,在组织好集中式民意调查的同时,积极听取有关干部监督部门的意见,广泛收集信息,全面真实地了解民意。2.进一步扩大选举环节民主。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的途径与形式,民主选举不断扩大。积极推进无候选人直选、努力扩大党员职工参与、全面推行竞选演说或书面公开承诺等举措,使得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推进。同时,实行“公推直选”及选拔任用干部差额表决办法,以此来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破除了干部工作的神秘感,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的信任度。

四是健全完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

导向问题至关重要,导向是旗帜,也是标杆,因此我们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1.完善考评体系,以科学的标准衡量干部。出台了《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扩大了职工群众的参与度,通过认真抓落实,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干部的德才表现。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办事档案”制度,明确将完成公司重大实事、重要工作、重点建设项目和公司中心工作,完成急、难、险、重等任务及处理突发性事件等工作的表现情况纳入档案,要强化“办事档案”的运用,将其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求真务实、注重实绩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2.改进考察方法,以有效的手段考准干部。加强经常性考察,在日常考察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在关键时刻、危难之时、重要关头和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考察和识别干部。完善量化考察,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考察中,把考察对象的综合情况评价分解为笔试面试总成绩、群众评价、考察组评价和考察组成员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定量计分。3.强化成果运用,以合理的奖惩激励干部。强化导向,对那些坚定、实绩突出、职工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任用;对那些不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作风不实、业绩不佳的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必要时进行了组织处理。坚持把考评结果与干部的培养管理和监督有机结合,对考核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抓好整改落实。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了考评结果,进一步激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

五是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

1.规范提名推荐,严把推荐监督关。在推荐人选时必须填写《干部推荐表》,要求写明推荐人选的基本情况、特点、廉洁自律情况、推荐的理由以及推荐职务等,并对所推荐人选负责。避免了干部“带病提职”和“带病上岗”。2.坚持民主决策,严把票决监督关。对拟提拔任用的干部,在会上投票选举时,先由负责人事工作的行领导介绍拟提拔对象的情况,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根据票数决定干部任免,多数人不赞成的不通过,在点票过程中设两名监票人,公开读票,杜绝了“暗箱操作”现象。3.防止用人失察,严把任前公示监督关。对拟提拔任用的对象都要利用“公示栏”进行公示。纪检监察和人事部门接受群众的意见。4.实施跟踪考核,严把试用期监督关。一方面坚持行领导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加强试用期干部的跟踪教育,跟踪管理,让试用期干部一如继往不松劲;另一方面,认真搞好试用期满干部的群众测评和考核,坚持群众测评不过关者“下”,考核不称职者“下”,确保任用干部德才兼备,群众公认。5.完善干部考察机制和方法。考察干部是识别干部的重要环节,也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工作。在坚持以组织考核为主的前提下,把多种考核方式结合起来,实现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更为科学、合理地考核干部。

四、加强整治,强化监督

(一)加强学习培训,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

一是深入学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

借学习活动之机,公司党委制定了学习教育培训计划,认真组织次人次党员和干部学习中央、省市有关《整治意见》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其中,新进领导班子成员有人次参加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全体党员和干部领会和掌握中央、省市精神和政策法规,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是严格遵守执行干部任用工作政策法规

在选拔任用干部中,认真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等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和制度,严格按政策法规办事,始终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带头严格遵守和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其他配套的干部选拔任用政策法规,切实用科学、严密的程序和制度,确保把人选准用好,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

一是强化监督意识,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的自觉性,努力营造自觉监督的良好氛围。二是改进监督手段,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的主动性。实现由可塑性监督向强制性监督转变,增强干部监督机构的权威性;由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实效性;由主要靠人为监督向主要靠制度和法规进行有效约束转变,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的法制性。三是突出程序监督,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的可操作性。重点加强民主推荐环节的监督、干部考察环节的监督、讨论决定环节的监督,切实把好决策审批关。四是完善监督制度,实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的规范性。建立完善《科级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请销假制度、干部推荐、考察、讨论决定责任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实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三)严肃查处整治,防止不正之风的出现

一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项规定和有关法规,做到对干部的任用,不符合规定的不上会,不符合规定的不上报,不符合规定的不审批。二是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监督检查办法》,认真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自查,严肃查处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四)严格考核制度,明确干部的工作职责

加强对领导干部和组工干部的考核,筑牢抵御用人上不正之风思想防线,防止出现用人不正之风。同时,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推行任用干部票决制,逐步扩大差额票决的比例和表决干部的范围,进一步探索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进一步落实职工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四权”。探索完善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内部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内部有关机构的工作职责,健全决策、执行、监督、咨询系统,形成科学分工、相互配合、合理制约、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

(五)强化落实责任,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党组把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由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带头学习,党组书记具体抓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整体工作合力。

二是精心制定方案,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党组根据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的总体目标,研究制定本单位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的规划和措施。围绕加强教育、深入检查、严肃查处、完善机制、创新制度,精心谋划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切实找准本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整治工作的重点,增强整治工作的针对性,确保了整治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三是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组织人事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认真抓好整治工作任务的落实。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合作,及时沟通有关情况,切实形成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的合力。

五、查找不足,明确目标

目前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中间还是有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虽然建立了制度,各自权力和义务在章程和各自的议事规则中明确,但都比较原则,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处理好相互关系,处理好授权与分工的等问题,确实很难把握。职责范围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权限界定不清,比较模糊,权责难以明确。

二是职责范围还不够细化,定位还不够明确。在日常工作中,领导的引导、定向、决策、监督职责,范围太广,难以准确定性把握;党委会议制度要求重大决策由党委研究决定,重大决策如何正确界定是一个难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过往的工作有利于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有利于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2015是把握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加强干部选拔工作,以促进公司的发展:

1、加强干部信息管理工作。对全公司干部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建立干部的电子档案,规范干部信息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调研,积极探索制定领导干部奖励办法,做到奖惩统一,使干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真正达到奖勤罚懒、奖有为罚无为的目的。

扩建考察报告篇10

关键词:试论;附条件不制度;完善

附条件不,是指公诉机关对符合提起公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综合其涉嫌犯罪事实和人身危险性,认为暂时不提起公诉适当并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暂时不予,而对其施加强制命令和行为规则,若犯罪嫌疑人在规定期间履行义务,没有发生法定撤消的情形,期满就不再提起公诉的制度。\+①2012年《刑事诉讼法》新增设了附条件不制度。此前 ,各地司法机关已对附条件不制度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宣告附条件不制度从此“有法可依”。本文通过对在国外的运行模式进行讨论,指出此次修改对于附条件不制度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一、其它国家和地区附条件不制度的一般模式

附条件不制度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称谓各有不同,德国称之为“暂予不”我国台湾地区称为“缓”,美国称作“审前分流”,但它们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并且该项制度已经有比较长的使用和发展史,其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1、 附条件不制度的适用范围

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53条a规定:“经对开启审判程序有管辖权之法院和被指控人同意,检察院可以对轻罪暂时不予以提起公诉。”德国刑法典第12条第2款规定:“轻罪指最高刑为1年以下自由刑或课处罚金刑的违法行为。”可见,根据该法的规定,适用附条件不的是较轻的犯罪。德国检察官的裁量权仍然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其刑事诉讼法仍然以法定主义为主导,而以便宜主义为补,但是1993年德国颁布的《减轻司法负担法》将附条件不的范围由轻罪扩大到中等严重程度的犯罪。我国台湾地区自2002年对其“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确立了“缓”制度,其“刑事诉讼法”第253条第1款规定:“缓制度适用范围为被告犯为死刑、无期徒刑或最轻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由此可见我国台湾地区“缓”制度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只要被告犯得是除死刑、无期徒刑或最轻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的犯罪,无论案件性质是轻罪还是重罪,都可以适用“缓”制度。在美国 ,附条件不一般称为审前分流,它最早适用于未成年人,后逐步扩大到其他人群。根据1975年《美国问罪前程序模范法典》及《检察官指南》规定,附条件不主要适用于非暴力犯罪。\+②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来看可看出,附条件不制度的行为主体不受限制,一般根据法定刑的轻重设定标准,适合于较轻的犯罪,附条件不的案件适用范围均较为广泛,并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扩大。

2、 附条件不制度的附加义务

从实行附条件不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来看,出于社会公益和考察罪犯的需要,作出附条件不时都附加了一定的条件,犯罪嫌疑人在附条件不期间均应承当一定的义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53条a规定,检察院对于暂时不予的,可以选择性的要求被指控人履行下列条件或指令:“作出一定的给付以对其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向公益机构或国库交付一笔款项;作出其它公益给付;承担一定数额的赡养义务……。”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第253条第2款规定,检察官在做出缓决定后,必须命令被告在特定的考验期内履行以下义务:“1向被害人道歉,2立悔过书,3向被害人支付相当数额之财产或非财产上之损害赔尝,4向公库或指定之公益团体、地方自治团体支付一定之金额,5向指定之公益团体、地方自治团体或社区提供40小时以上240小时以下之义务劳务,6完成戒瘾治疗、精神治疗、心理辅导或其他适当之处遇措施,7保护被害人安全之必要命令,8预防再犯所为之必要命令。”在美国,1974年《联邦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的附条件释放,未成年人必须遵守的条件包括:“不得违反任何州或联邦法律;生活方式纯净、诚实、有节制;早出早归;不去任何不应该去的地方;工作规律,出差时应当立即通知缓刑官;离开那些只有经缓刑监管人批准后方可居住的区域,应当及时将任何居住地址的变动立即通知缓刑考察官;遵守缓刑监督官员的指令和建议;在缓刑考察官指令中设定日期及时报到。”

3、 附条件不制度的运作程序

根据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53条a规定,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决定必须经过法官和被告人同意,被告人和法官任何一方不同意,检察官均不能作出附条件不的决定,实际上法院对检察院行使附条件不权进行监督。\+③对于附条件不制度的效力,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53条a规定:被指控人履行条件和指令时,行为可以不再作为轻罪进行追诉。被指控人不履行条件和指令时,不退还他已经为履行作出的给付……。

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256条对于被告对撤销附条件不决定进行申诉的权利规定如下:“被告接受撤销缓处分书后,得于七日内以书状叙述不服之理由,经原检察官向直接上级法院检察署检察长或检察总长声请再议。”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三规定了“缓”的撤销条款:“被告于缓期间内,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检察官得依职权或依告诉人之声请撤销原处分,继续侦查或:1、于期间内故意更犯有期徒刑以上刑之罪,经检察官提起公诉者。2、缓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缓期间内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3、违背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二第一项各款之应遵守或履行事项者。”对于“已履行之部分” ,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三规定:“检察官撤销缓之处分时,被告已履行之部分,不得请求返还或赔偿。”

在美国,“审前分流”方案必须得到被告人的同意,被告人自己可以决定不参加分流项目,此时检察官就不能对他延缓,而应遵守迅速审判原则,按照正常程序办理案件。分流人员必须得到辩护律师的法律帮助,当决定一名罪犯是否符合审前分流条件时,检察官还应该把该案和侦查报告一同提交给审前服务官员负责人或者缓刑局局长以听取初步建议,“审前分流”得到律师、审前服务官员、缓刑局局长的监督制约。美国在联邦层面上,还根据1982年《审前服务法案》创设了专门的审前援助机构,为审前分流方案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机构保证,如果被告人成功履行了协议条件,审前服务局局长或者缓刑官员负责人会向检察官提供一份顺利完成监督情况的通知,检察官会正式不;如果该犯罪人违反了审前分流协议,审前服务局局长或者缓刑官员负责人会将这一情况通报给检察官,检察官对于是否因此终止分流程序享有排他性裁量权。\+④

二、完善我国附条件不制度的设想

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设了一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其中,第271条至273条规定了附条件不制度,这无疑是较大的立法进步,突出体现了司法的宽缓化趋势,积极回应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诉讼程序的要求。但就其内容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继续完善。

1、应适当扩大附条件不制度的适用范围

本次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271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的决定。根据该规定,附条件不案件的适用范围为未成年人实施的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三类犯罪。国内大多数试行该制度的检察院都是以未成年人为适用对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多数获得了不的处理结果,成功回归社会。\+⑤同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在我国开始确定附条件不制度时,可先确定较小的案件适用对象,待取得成熟的经验做法后再扩大适用对象。但如按照“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规定,实践中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数量偏少,附条件不适用案件的范围过于狭窄,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设置的附条件不制度适用几率将会很小,这将大大限制附条件不制度功能的发挥,立法预期难以真正实现。笔者认为可以修改为“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的决定”。

2、应完善附条件不制度的程序

笔者认为应该对附条件不制度的相关程序应作如下完善:(1)应赋予被附条件不人对撤销附条件不决定进行申诉的权利。检察机关撤销附条件不的决定,没有规定相关监督制约机制,没有为附条件不的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设置必要的救济程序,这极易导致检察机关滥用权力,侵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保护,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对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有异议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的决定,赋予了嫌疑人不同意附条件不,而选择被、审判的权利。同时应赋予被附条件不人对撤销附条件不决定进行申诉的权利,如果被附条件不人不服撤销附条件不决定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请复核,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在7日内将复核决定通知原人民检察院和申请人,但申请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2)应完善附条件不撤销条款。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的决定,提起公诉:(一)实施新的犯罪或者发现决定附条件不以前还有其他犯罪需要追诉的;(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者考察机关有关附条件不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本文认为在以上情形的基础上应增加下列情形:(三)在考验期内,未履行完相应的义务。并且应在“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的决定,提起公诉”后增加一句话:犯罪嫌疑人已履行的义务,不得请求返还或赔偿。

3、应明确“悔罪表现”的表现

悔罪是犯罪嫌疑人主观心态的外化表现,对于犯罪嫌疑人适用附条件不的,犯罪嫌疑人必须有悔罪表现,笔者认为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悔罪表现的” 必须借助较为明确、客观的判断标准, 在实践中“有悔罪表现的”可以理解为以下情形:1、归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决心悔改的;2、积极清退赃款、赃物;3、向被害人道歉并主动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4、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只有在上述四项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人民检察院才能认为犯罪嫌疑人悔罪,从而对犯罪嫌疑人作出附条件不的决定。

4、应完善监督考察主体。

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在附条件不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笔者认为由检察机关作为监督考察的主体不合适,附条件不由检察机关作出,如再由它监督考察,容易导致考察流于形式,难以防止附条件不裁量权的滥用。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建立专门审前援助机构的经验,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组织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并由乡镇司法所具体承担监督考察工作,在考察结束后由司法行政机关出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书面表现情况,由检察机关依据书面材料作出最终决定。

5、应明确附条件不与相对不逻辑关系

相对不,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机关侦查终结移送审查的案件,经过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时,依法作出不的决定。附条件不与相对不均是依据法律已构成犯罪,相对不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的案件,实践中指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犯罪行为;附条件不是适用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 适用附条件不案件的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实践中会出现同时符合附条件不与相对不适用范围的案件。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首先适用相对不决定,附条件不毕竟会给嫌疑人设置考验期,施加更多的义务,因此应当对其适用于确有考察帮教必要的未成年嫌疑人,只有认为不适合作出相对不决定的,才考虑是否作出附条件不决定。如果认为适合作出相对不决定的,就不应考虑是否作出附条件不决定。这样,附条件不制度与相对不制度相辅相成,使检察机关审查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得到科学、理性的扩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灵活地处理案件,在履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职权的范围内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注释]

①叶肖华:《比较法视域下的附条件不制度》,《法律评论》,2007年秋季卷,第26页

②邓思清,《建立我国的附条件不制度》,《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104页

③苏惠芳,《构建我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暂缓制度》,《阴山学刊》2012年第1期,第98页

④侯晓焱,《美国刑事审前分流制度评介》,《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第121-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