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十篇

时间:2023-07-04 17:22:56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1

>> 工业设计教育中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探析 建筑规划中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措施 城乡规划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改造中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浅析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定位与作用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花炮”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探究 音乐学院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中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对策研究 谈高校艺术教育中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缺失 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途径与优势探析 电商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筹”的艺术价值与保护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 家族剧中文化意识的价值与体现 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戏剧文化传承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文物的概念,但其理论和实践主要局限于金石学范畴。真正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在这一时期先后成立北京大学考古研究室、故宫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一批学术研究机构,并已经开始按照现代科学方法开展考古发掘、古建筑调查和修缮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古物保存法》、《古物保存法细则》、《暂定古物的范围及种类大纲》等专门性法规文件,并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性文物管理机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从而使中国近现代文物保护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④《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中第一次在我国正式文件中提出了“文化遗产”概念,并对其明确定义: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以前各类遗产统一纳入到文化遗产这一法定概念之中,明确提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⑤例如,笔者在编制《榆林卫城城墙保护规划》过程中,通过对榆林卫城空间形态演变过程,证实历史上中国北部地区屯兵守边以及过度开垦造成的生态破坏,对今天该地区城乡发展和开发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⑥规划布局技术包括城市选址、功能分区、广场、街道与火巷、城市水系与地下水资源、城市园林等综合措施,营建技术手段包括建筑群布局、维护结构与封火山墙、屋顶维护结构、建筑形式与庭院(天井)结构,以及其它特殊构造与设施等。

⑦绩溪于200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第10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区位条件独特,文化资源丰富,近几年先后被纳入国家徽文化生态实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等区域规划之中,此外其毗邻长三角,直接受到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据统计,在未来3-5年,将有200多个亿的国家大型项目投资于这里1126平方公里的县域范围。此外,随着京福、黄杭高速铁路新建,以及绩扬、绩黄高速公路的开通,未来绩溪的交通优势将十分突出。

⑧绩溪土地资源在皖南地区黄山市和宣城市所有区县中比较匮乏,适宜建设用地数量有限且较为分散。由于没有过境水,所有水源全部外流入长江和新安江,季节性水量变化大,虽然水能丰富,但绩溪水资源相对匮乏。

参考文献:

[1]魏后凯. 加速转型中的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C]//潘家华,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0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

[2]王凯,陈明. 我国城镇化的新认识[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09―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7.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3-25.

[4]汪光焘. 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继承・发展・创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胡敏.历史街区的防火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9-20.

[6]谢鹏飞. 低碳生态城市的新理念和新进展[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09-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8-35.

[7]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绩溪县城市总体规划[R].2011.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2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

 

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

 

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

 

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3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把握军人政治导向的时代内涵,坚贞不移地忠诚于党。任何军队都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所以任何军队的军人价值观,都是为了军队有效执行历史赋予它的政治任务而确立的。因此,从古至今各个民族、各个阶级的军队,无论是否明确规定军人价值观及其政治内涵,其军人价值观的政治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从先秦时期的“尊主安国”、“保人利主”,至封建社会的“忠君报国”,再到孙中山的“捍族卫民”、“忠爱民国”等,其政治内涵无不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变迁而改变。与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不同的是,当代西方军人核心价值观在话语表述上往往竭力回避和模糊它的政治内涵,这种表面上所谓的“远离政治”、“非党化”,实际上本身就是政治,是作为整个阶级的资产阶级政党“党化”的使然。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鲜明地把忠诚于党放在首位,赋予了中华传统武德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尤其在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进行价值观渗透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努力锤炼坚定不移忠诚于党的品格,这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义。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真心实意地热爱人民。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历代兵家所崇尚的最高价值理想。《孙子兵法·地形篇》中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孙膑兵法·月战》开篇即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武德文化的以人为本有其丰富的内涵,既包含对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也包含对军人“励气”、“贵德”、“尚和”、“精武”等军人素质方面的要求。爱民是以人为本的精髓。中华传统武德文化不仅重视“民”的价值,而且更重视将爱民的价值追求付诸于军人价值实现的武德实践之中。但是,古代武德文化更多的是把爱民作为一种价值实现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满足治军安民、攻取战胜的需要,因而还不能把“爱民”彻底灌注于武德行为之中。我军是人民的军队,在继承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以人为本新的时代内涵,确立了以热爱人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开辟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以“服务人民”为优良传统的先进武德文化的新境界。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矢志不渝地报效国家。“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是任何阶级的军队都共同信守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朝代、不同性质的国家形态,但是就普遍意义而言,为捍卫祖国、民族利益而捐躯献身的军人,总是被历史所讴歌,为人民所怀念,为后人所垂范。我军是在“救中国”的民族呐喊中诞生和发展的。无数革命军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拯救中华民族的人生征程,前赴后继,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鲜血和生命,谱写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把报效国家规定为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和我军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对于当代革命军人来说,就是要在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基点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坚决维护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4

一、舞蹈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

舞蹈艺术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包涵着博大深邃的民族文化特性和丰富多姿的民间文化风貌,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民族文化特性的传承。我国舞蹈在整体上发扬勤劳质朴、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等的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对各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特质起到了很好的弘扬作用。比如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的蒙古族人民依靠高大威猛的体魄,通过大开大合的舞蹈肢体动作,表现出了蒙古族骁勇善战的民族文化传统和豪爽大方的民族性格;而地处西南边陲的傣族人民则通过细腻舒缓的孔雀舞表现出了傣族向往幸福多彩生活的民族情怀和外柔内刚的民族个性。

第二,对民间文化的传承。首先是对民间节令文化的传承,比如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喜庆节日,我国民间各地就会扭起秧歌、舞起龙狮等;其次是对民间宗教文化的传承,我国很多的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古代宗教祭祀仪式的变体,比如藏族是一个宗教信仰氛围十分浓烈的民族,其舞蹈往往有着肃穆庄严的色彩,体现的是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生命的敬畏;最后是对民间礼仪文化的传承,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习俗,而这些习俗都离不开舞蹈,比如景颇族在进行丧葬活动时则会跳起金寨寨舞,以夸张的动作和奇特的造型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二、高校舞蹈教育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必要性

舞蹈虽然具有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价值,但遗憾的是,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颇具民族民间文化特性的舞蹈艺术正在失去竞争力,特别是那些缺乏现代商业开发价值并只是依靠口头、行为代代相传的传统舞蹈文化艺术,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境遇。这一点在普遍开设舞蹈教育专业的国内诸多高校中也体现得也极为明显。虽然几乎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开设有舞蹈教育专业,但是这些教育模式都深受西方舞蹈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重视不够。即使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还有不少高校开始有意识地增加本土舞蹈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播,但教育范围也只是集中在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傣族、苗族、朝鲜族、彝族等八大民族舞蹈体系中。而且教学内容也只是根据每个民族的舞蹈风格、舞蹈特征进行基本的手位、脚位、体态、舞蹈组合的教学,学生只需掌握这几个民族的舞蹈元素、舞蹈基本动作即可,而对其背后深厚的文化价值大多了解甚少。同时,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以及很多民间舞蹈根本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这种状况如果继续发展的话,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从我们的身边消失,从而影响舞蹈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我国各高校的舞蹈教育应担负起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

三、高校舞蹈教育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途径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5

【摘 要】古镇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增加古镇人民收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古镇开发热潮的推进,规划不足、环境污染、产品同构等问题被显露出来。本文关注榆中县青城古镇的旅游开发,讨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希望给予古镇旅游开发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古镇;旅游开发;发展

榆中县青城古镇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有丰富的古建筑、古民居资源,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近年来,古镇以其清幽的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但随着古镇旅游的升温,古镇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维护古镇旅游的特色氛围,推动古镇旅游进一步发展,是目前各个古镇都要思考的问题。

一、青城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1.开发规模小,力度不足

古镇内古建筑保存良好,文化气息浓厚,城隍庙、民俗博物馆等都充满了独特的吸引力,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古镇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水泥、沥青铺成的道路,充斥着现代化气息的砖房,使一部分传统建筑被掩盖,无法开发出来。这不仅使资源被浪费,更大大降低了古镇的旅游价值。除了建筑以外,当地的旅游产品也开发的不彻底。剪纸艺术和刺绣是古镇的传统技艺,但目前古镇中的剪纸和刺绣产品顾客群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对这些东西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这要求古镇人民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元素,做出创意、新意。此外,青城古镇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虽然现在抽水烟的人比较少,但将水烟打造为一项当地独有的旅游商品依然是可行的。

2.知名度不高

古镇旅游资源丰富,但知名度却不高,这与古镇的地理位置有关系。青城古镇为黄河岸边的小镇,交通不是特别发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便。知名度还与信息的传播有关,古镇宣传力度不够,当地旅游资源信息无法传播出去,知道的人自然也就少。扩大宣传力度是打开知名度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做好古镇保护与规划,提高旅游价值才是提升知名度的基础,如果只有宣传做的好,实际情况却并不相符,不仅无法打开知名度,还会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失望,使古镇口碑下降。

3.缺乏长期规划,整体布局散乱

古镇旅游大多注重开发而忽略规划,导致整体布局散乱,缺乏美感。青城古镇是典型的街巷结构,交错的小街巷两旁分布着商铺和古老建筑。传统小作坊、特色餐饮以及各类旅游纪念品店铺随意的分布在街巷中,没有整体规划,这样不仅导致古镇的整体风貌不佳,一些特色店铺也被埋没,失去应有的价值。古镇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一步步规划,达到最佳效果,而不能追求速成。只有做好长期规划,优化古镇布局,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4.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不足

古镇内的建筑物虽然保存完整,但做多建筑物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缮,已经出现风化、虫蛀等问题。在我国的许多古镇都存在着建筑物破败的问题,这与当地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有关,不及时修缮或修缮方法不当都会导致文物的破坏。仿古建筑也是古镇中普遍存在的事物,甚至有些地区不惜以破坏古建筑为代价修建仿古建筑,仿古建筑虽然有古建筑的外形,但建筑材料,建筑方式等都具有浓重的现代气息,在古建筑群中会显得突兀,会破坏古镇的整体格局。因此,要及时修缮文物古迹,尽可能保护古镇建筑的原汁原味。

5.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古镇旅游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们到古镇旅游,这为古镇经济良好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也对古镇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游客与卫生设备之间数量的不平衡导致了古镇的环境污染问题,当游客遍布古镇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许多地方却缺乏垃圾桶等设备,这就导致了游客乱扔垃圾的现象,给古镇的环境造成破坏。

二、解决青城古镇旅游开发问题的有效措施

1.保护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多元性

青城古镇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要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维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不要使用现代技术破坏它的独特性。尽可能的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不要造成资源的浪费。对于传统技艺更是要注重继承与创新并存,既要保持当地独特的文化风格,又要与时俱进,让古镇焕发新风采。古镇的旅游的重点就在于古镇承载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只有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展示出来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古镇旅游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2.加强管理建设,重视古镇的整体规划

古镇的旅游开发是长期的、综合性的工程,必须要有清晰的规划方案,且规划要有重点、有步骤,才能实现古镇的良好发展。古镇的布局散,商铺分布杂,都是由于缺乏清晰的规划造成的。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政府和群众两方面进行,政府可以对古镇的布局进行强制性的规划,并整顿古镇市场经济存在的不足。群众参与也是建设好古镇的重要内容,只有群众遵守古镇管理的内容,自觉维护古镇经济秩序,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3.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

古镇内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等文化资源应该进行定期检查,对出现的风化、虫蛀等问题及时修缮。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承载着一个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要注重保护工作,不要让其因为人为的过失而消亡。古镇文化资源保护不只包括外在的文物保护,还应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当地特有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的维护。

4.加强宣传工作

宣传是提升古镇知名度,推进古镇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古镇要重视宣传工作的开展,采用多途径、多方法的宣传方式。网络宣传是一种比较好的宣传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等优点。但古镇的宣传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因此,做好古镇的开发管理工作,提升古镇的旅游价值才是宣传的最有效途径。

5.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古镇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文物,还有其优美的环境和宁静的氛围,但由于管理的不足这些优点正逐渐被打破。因此,加强古镇环境治理和保护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为了防止游客乱扔垃圾,应该在古镇中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古镇排水系统不完善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还要修筑完善的排水系统。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能够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带来美的享受,要从多方面进行环境保护。

三、结语

古镇是我国优秀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在古镇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整体规划,带给游客丰富的文化感官。

参考文献: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6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景观;价值;转化;创生

[中图分类号] TU97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5—0136—04

非物质文化景观是指文化景观中的非物质部分,是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意象事物,包括:民俗、宗教、民间艺术等。[1]非物质文化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内容丰富多样,内涵领域广泛,从层级角度看,它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多层面的心理与精神领域,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经济、科学、社会价值。非物质文化景观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代人共有的文化记忆,而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被忽视和忘却,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它们更为脆弱和不可再生,稍有不慎,带给我们的就是不可挽回的损失。[2] 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再现主要是从景观设计学角度,研究怎样物化文化景观中的非物质部分,将其用媒介重新展示显现出来,修复、链接并建立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链。再现能转化和创生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宝贵价值,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承利用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景观特色,从文化角度提升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生态有机性,实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路。

一基本途径:文化载体提炼再现

非物质文化景观,不是和物质绝缘的,它的物质价值是附着和服务于非物质文化价值的,它与物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口头文学以语言为物质形式,民间音乐以乐器为物质形式,民间舞蹈以人的动作行为为物质载体,民间戏曲中道具、服饰都是物质的等等,非物质文化景观与物质载体的这一关联性,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再现奠定了可行性。

“文化载体提炼再现”是指将历史文化景观中的非物质部分物化加载在物质载体上,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手法重新展示出来,其过程为:提炼载体物化加载设计提升再现展示。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5期邹阳,陈飞虎:价值的转化和创生非物质文化景观再现途径探讨

“文化载体提炼再现”中的载体主要包括人、物、空间三大类。

非物质历史文化景观的存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以人的智能及其表现形式为主体来得以实现,如舞蹈、戏剧、手工艺、风俗习惯等,它们的文化内涵都需要由技艺拥有者个性化的表演和操作才能展示出来,因此人格化的载体是非物质历史文化景观再现的重要载体之一。物是指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如器物、实物、工艺品等,是非物质历史文化景观再现的主要载体。“文化空间”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形态的场所,如村落、社区、表演场所、自然生态环境等等。

人、物、空间都是与非物质历史文化景观相互依存、相靠相生的物质载体,其中,人和物属于符号性载体,空间属于场景性载体。

依据载体的不同特点,其再现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符号载体的传承表现

将符号载体运用到设计中,以这些载体作为表现主体、变异对象、构成部分或装饰元素,通过通用、重组、创新等手法,达到作品与符号有机融合。

2. 场景载体的空间演绎

指设计再现历史场景的空间场所或建筑。例如,梅山傩戏是梅山地区神秘原始的戏曲文化,重建其表演的空间场所——古戏台,演绎其非物质精神,能引起人们对稚拙古朴傩戏的回忆和想象。

3. 历史印记的集中展示

指建立文化、艺术、民俗博物馆,通过声、光、电以及文物陈列等多种手段集中展示历史文化。

二重要途径:文化意境营造重现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景观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在文化载体再现的过程中营造相应的意境氛围,能使人们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体验升华到更高层次,从景观角度使非物质文化价值得到彰显。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意境,江浙文化表达了灵秀隽永的水乡意境,西北文化传递着粗犷醇厚的大漠意境,古老独特的梅山文化展现的是原始、神秘的意境……非物质文化景观再现,应针对再现对象的文化意境特点,营造出其特有的文化意境。文化意境的营造方法可以从体验心理学、文化符号学等方面进行探讨,下面以重现梅山文化意境特点为例,予以分析。

1. 原始意境营造

原始意境是稚拙、混沌、神秘的,以文化符号学为基础,可以从关联符号的设计、关联文化事项的运用两个方面加以营造。

(1)关联符号的再现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7

关键词:古法造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创新

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包括古法造纸在内的传统文化正在快速消失,其技术、技艺亟待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古法造纸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起良古法造纸的介绍

(一)起良古法造纸的发展

起良村位于周至县东南,秦岭终南山脚下,起良造纸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年代,那时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名扬全国,因造纸贡献卓越,村子曾被特赦免除田税粮赋,而村名“起良”实为“弃粮”的谐音。整个古法造纸的制作流程复杂且繁琐,包括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制作出来的纸被称为‘汉麻纸’,实际操作流程大概有以下步骤:浸泡:晒干的构树皮,先放进清水池浸泡约一周;蒸皮:浸泡过后放入大锅中蒸约一天,是为了软化纤维;晾皮与泡皮:蒸完后,再放入石灰池中浸泡三四天后再放入混水池中浸泡几天,待树皮表面完全软化;粑皮与踩皮:表面黑斑和杂质通过双脚反复踩踏,经过抖皮去除,未除干净的杂质经人工挑拣,顺便将树皮撕成絮状;盘皮:将这些絮状树皮挽成一团;泡皮:盘完后码放在池中用水没过,浸泡两到三天;踏对:将树皮砸成饼形;随后切番:将多层垒叠的树皮用大刀切碎,再进入舂捣、打浆,打浆两次后捞出备用;捞纸:将纤维倒入捞纸池中,在搅拌棒和水流的作用下,纤维被打散,均匀的分布在池中,这时师傅将纸浆均匀的捞在竹帘上,一层一层的叠盖在一起,并且一帘多次捞纸;压纸:将捞好的纸 ‘沓’在一起,压去多余水分;晒纸:将压好的纸均匀的撕下来,贴在墙上晒干后,一张“汉麻纸”才能完整出炉。

(二)‘汉麻纸’纸品特点

汉麻纸的原材料是构树皮,主要成分是天然纤维,并且在制作过程中无任何化学添加剂,所以具有纸质柔软却韧性强、有较好的吸水性、不生虫、环保无污染等特点。

二、古法造纸的现有保护以及面临问题

随着现代化造纸的快速发展,古法造纸在受到工业化冲击和手工纸张市场的萎缩下,目前形势非常严峻。调查发现,古法造纸耗时长,并且因为纯手工制作,产量也很低,在这样费时费工的情况下,导致制作成本过高,加上手工纸的用途少,市场需求量不高,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因为古法造纸步骤繁多,年轻人不愿意接手这项技艺,改做其他行业,继承人潜在流失的情况下,古法造纸面临失传的境地。如今,只有极少数人在坚守着对古法造纸工艺的传承,所以,对古法造纸工艺亟待保护和传承。

随着2011年周至起良古法造纸手工技艺入选陕西省和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也投入了部分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起良村专门划地建造了蔡伦纸文化保护馆和中国汉麻纸传习所,成为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基地和数所大学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关注古法造纸工艺和手工汉麻纸。

虽然已经有了当地政府的保护,但目前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首先就是资金问题,起良古法造纸研究会会长刘晓东老师讲到,从开始完善设备,打算重现古法造纸技艺时起,到目前已经举家借债30余万元,只为使这项手工技艺重新走向人们的视野,不让这项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倘若没有其他资金的投入保护,那么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很难传承下去;其次就是传承人问题,无人传承与发展是对古法造纸的另一大威胁,倘若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来扛起传承大旗,最终同样会很难传承下去;最后就是发展的问题,面临功能单一、知名度不高、市场率低等问题,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创新,将古法造纸与现代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以满足们更多的需求,结局注定面临古法造纸技艺的消失。

三、古法造纸保护中注意的地方

古法造纸作为非物|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保护方式。在总结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事例的基础上,作者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起良古法造纸的保护方式:

首先是保护模式,基于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点,必须通过‘人’来实现,制作人本身对于古法造纸的传承、传播和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故不能采用施与式的保护模式;同时在保护过程中,为了避免文化和经济的过度开发,也不能采用完全开发式的保护;而应采用发展式的保护模式,通过在各方面确认、立档、宣传的手段和途径,来达到弘扬、传承和振兴的目的。

其次是保护原则,对于古法造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讲求实效,不能盲目的,急于求成的保护,更不能进行商业化的保护。

最后是保护方法,目前日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登陆制度,即注册、登记,用法律约束;韩国则是完全的商业化、旅游化,通过商品、旅游业和商业炒作来达到保护目的,法国、意大利则是通过设立文化遗产周和文化遗产日来进行保护。对于起良古法造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将古法造纸技艺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挖掘手工汉麻纸的市场价值,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同时,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重点保护身怀技艺的老艺人,发挥他们的帮带作用,培养年轻一代的造纸人才;三是尽可能的通过产品功能多样化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达到保护目的,既保留古法造纸的历史制作过程,又提高了市场生存活力,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避免完全商业化、市场化,要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而不是过度开发经济价值,杜绝通过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价值,否则会失去古法造纸本身的文化内涵。

四、古法造纸的‘生产性保护’

现代造纸技术对传统古法造纸技艺的冲击同时也是现代文化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中国目前处于全面建成现代化的阶段,这对于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性保护’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借鉴保护方法。

“生产性方式保护”指的是,力求在不违背手工生产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的前提下,将传统手工技艺与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相结合,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过程中得到积极的保护。

如今有很多手工技艺的保护方法是以‘展出’加‘表演’的形势将之搬上‘表演台’,但有时却背离了实际的生产状态,变成了纯粹的表演形态,很多操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导致了真正的古法造纸技艺被简单化,低劣化,以至于丧失本身文化的精髓。

因此保护古法造纸手工技艺不仅要展示和宣传,更要与当代社会实践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并且根据古法造纸技艺自身的特点、规律和条件来展开相应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不能过度强调产速、量大的工业开发方式,盲目追求市场化、产业化和商品化;同时也要避免在保o过程中发展为纯粹的表演形式。

五、起良古法造纸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活态性,这就要求必须进行动态的保护。把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商品,进入市场,实现获利,是一种非常好的保护方法,即把文化产业转变为经济产业,实现其内在价值,从而达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实现保护与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在遵循‘生产性保护’的前提下,针对起良古法造纸技艺本身的特点以及发展式的保护模式,提出了以下几点可行的发展方式:

(一)功能应用拓展

由于汉麻纸的原料是构树皮,与工业生产用纸相比较,它无任何化学添加剂,使用过的汉麻纸会逐渐在土壤中分解且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所以,汉麻纸更加的环保、健康,除了目前已经用于普洱茶的包装和书画用纸之外,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拓新的用途:

1.食品包装,在以前汉麻纸就经常用来包装食品,加上近些年人们越发重视食品健康问题,所以可以用来包装不同熟食、点心等;汉麻纸也有不生虫的特点,也可以用于中药和粮食的包装。

2.生活应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比如汉麻纸可以制作灯的外罩,追求仿古效果;或是用于擦除车间中机器上、零件上的油渍等等。

3.文化用纸,由于汉麻纸有着其特殊性和难以复制性,所以可以试着开拓古籍纸张修复这个市场;亦或是进一步加工,制作成档案袋、家谱、信封、等专用纸;或是进行文学古籍书目出版,保留文学的原汁原味;也可制作成古纸纪念品,手工册等,随着旅游产业进行销售。

(二)创立品牌商标

古法造纸技艺本身难以复制,造出来的汉麻纸更是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这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得解决目前市场率低、知名度不高的问题。因为汉麻纸作为一种商品,要进入市场,必须是以盈利为目的,才能体现商品的经济价值。因此,创立一个商标,形成品牌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能够为汉麻纸赋予地域特征,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形成品牌,方便汉麻纸的推广,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获利,实现经济价值。

(三)新的营销方式

准确对不同纸类市场定位,实行不同的营销方式,是汉麻纸创新发展的另一途径。

1.对于书画用纸等,可以与书画名家进行合作发展,在保护汉麻纸品牌的同时,实现品牌的隐形代言;对于纸类纪念品、手工册、信封等等,可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实现销售多样化;对于食品包装等,可与不同食品制造商进行合作,从环保理念出发,实现食品环保包装,从而实现纸产品的多样销售。

2.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更好地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一是开创品牌网店,网络销售能够迅速的被大众发现,便捷的让需求者进行选购,同时也能够迅速,快捷的接收网络订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二是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展示一些新的纸品,跟关注者在线讨论,调研新产品需求的开发方向;三是利用微博或者其他网站平台,上传古法手工造纸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古法造纸,动态宣传‘活’文化,从而实现网络销售的隐形化。

3.在博物馆、历史馆或高校图书馆等地方进行汉麻纸制作展演、展览和销售,在推广、宣传非物质文化的同时,创造新的商机,达到销售的目的。

(四)与多方合作

如今传统汉麻纸已逐渐不能满足人的种种需求,这就要求传承人必须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对纸的用途进行新方向的改进和创新,推陈出新,以实现当代存在价值,而高校具有科研优势,与高校进行科研合作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也应与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联系,开设手工造纸体验课,寻找并培养合适的传承人,解决因传承人流失而导致无人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五)旅游开发

周至因地处秦岭山脚下,县内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的道教老子说经台,也有华夏第一正财神赵公明故里,长恨歌创始地仙游寺,薰衣草庄园,水街沙沙河等等,在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下,开发起良古法造纸体验式旅游产业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发展路径,包括造纸体验,汉麻纸文化展,以及当地农村休闲度假产业等等,来推动汉麻纸的生产与销售,以达到获利的目的。

起良古法造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存在意义。我们应对这项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进行及时的保护与发展,不断挖掘新功能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拓,结合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环保理念等特点,与现代市场更好地衔接,实现其社会存在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应在保护中继承、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使非物质文化产业向民族经济产业转变,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经济共同发展,是实现古法造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荣元恺.蔡伦造纸书的发明与发展[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4.

[2]关于保护中国传统造纸技艺的若干思考―以陕西西安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为例[J].唐都学刊,2012,28(2).

[3]牟延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吕品田.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J].美术观察,2009.

[5]黄恒学.市场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8

本文作者:旺楚格工作单位:鄂尔多斯文化局

鄂尔多斯各地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包括传统民间歌舞文化、祭祀文化、婚俗文化、苏勒德文化、圣火文化、敖包文化、马文化、骆驼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漫瀚调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等等。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扎根于这块神奇的土地,形成独具特色、珍贵的文化遗产。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成吉思汗祭典为代表的鄂尔多斯祭祀文化。成吉思汗传统祭典,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鄂尔多斯祭祀文化的经典。包括成吉思汗祭典在内的鄂尔多斯传统祭祀,显示着祭祀内容的原始性,祭祀内涵的神秘性,祭祀形式的独特性和祭祀传承的唯一性特点。鄂尔多斯祭祀包括长生天祭祀、圣主成吉思汗祭祀、苏勒德祭祀、圣火祭祀、山水神灵祭祀;在祭祀形式上集中体现了古老的奶祭、火祭、牲祭、酒祭、歌祭;在祭祀仪式上,保持了蒙古王朝时期的宫廷祭祀礼仪,成为举世瞩目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经典。2.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民俗礼仪文化。鄂尔多斯婚礼,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集民俗礼仪、民间歌舞、传统祝颂、民族服饰、特色饮食为一体的民俗礼仪活动,成为民间艺术的殿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包括鄂尔多斯婚礼在内的鄂尔多斯民俗礼仪礼俗渗透到民族民间文化和生产生活当中,使鄂尔多斯民俗文化形成独特的特点。鄂尔多斯祭祀礼俗,外迎(路途迎送)、内迎(门前迎宾)等迎宾礼俗以及问候礼俗、待客礼俗、敬酒礼俗、献全羊礼俗、宰畜礼俗、节庆礼俗、丧葬礼俗等多种多样,显示出鄂尔多斯蒙古民族民俗文化的魅力。3.以宫廷“古如歌”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音乐文化。古如歌,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如歌,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十三世纪传承的蒙古王朝宫廷“礼仪国歌”,在盛大庆典开始时所唱的长调歌曲,它与普通的长调民歌截然不同,可谓世界唯一。包括古如歌在内的鄂尔多斯民歌,有几千首,从韵律上分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悠扬、舒展、豪放;短调民歌欢快、热情、奔放。鄂尔多斯民歌内容丰富,包括赞颂、思念、诉说、讽刺等多方面,曲调优美、语言流长、幽默,流传面广。《圣主的两匹骏马》、《森吉德玛》、《敬酒歌》、《送亲歌》等诸多歌曲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4.以民间《筷子舞》为代表的民间舞蹈艺术。鄂尔多斯民间舞蹈,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筷子舞》,鄂尔多斯人几乎无人不会跳。民间《筷子舞》,一般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兴高采烈的人们拿起筷子、酒盅等,随着欢快的鄂尔多斯民歌,进行舞蹈。《筷子舞》、《盅子舞》、《盘子舞》、《珠岚舞》、《顶碗舞》等鄂尔多斯民间舞,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鄂尔多斯民间文化之精华,蒙古族民间舞蹈之经典,社会上产生深刻影响。5.以民间祝赞词为代表的鄂尔多斯礼俗文化。鄂尔多斯祝赞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传统祝赞词非常丰富,其曲调、韵律、语言等保留着蒙古民族古老文化特点,以口头文学形式世代相传。鄂尔多斯传统祝赞词有数百部,包括成吉思汗祭奠祭词、神灵祭奠祭词、婚礼祝赞词、祝福词、招福词、祝祷词、人物赞、物体颂、骏马赞、五畜赞等多种多样。其中成吉思汗祭奠祭词就有50多部,5000多行;婚礼祝赞词就有20多部。这些祝赞词,都是通过民间艺人“洪晋”来展现。除此之外,鄂尔多斯有丰富的民间故事、民间诗词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6.以“珠拉格”为代表的鄂尔多斯节庆文化。珠拉格,亦称马奶节。是鄂尔多斯草原牧人庆贺丰收,祈求长生天的盛会。当年,成吉思汗在客鲁伦河畔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九十九匹白骒马鲜乳献祭长生天,举行“查干苏鲁克大典”,祈求草原人畜兴旺,大地平安。这一庆典活动,在成吉思汗陵以“查干苏鲁克大典”世代传承,鄂尔多斯各地以“珠拉格”(马奶节)形式一直在传承。每逢盛夏季节,草原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牛羊肥壮,鲜奶像湖水一样丰溢,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经过一年辛勤劳动的牧人,在这丰收的季节里,聚集在一起,举办“珠拉格乃日”(马奶节)。珠拉格举办那天,牧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带驹的骒马,系在草滩上准备好的练绳上。祝颂人捧起吉祥的哈达,念诵《马驹赞》,用鲜奶抹画马驹,并举行选好马仪式。一群男性牧马人提着奶桶挤马奶,然后将马奶洒祭苍天和大地,这时祝颂人念诵祝赞词。仪式之后,聚集在草原上的牧人痛饮酸马奶,庆贺牧业丰收。接着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好汉三项那达慕”,使草原充满欢乐……珠拉格,是鄂尔多斯那达慕大会的原型,鄂尔多斯各地除珠拉格外,还有敖包盛会、庙会、骆驼圣火祭典等诸多群众性传统节庆活动,显示着草原原始文化特点。7.以宫廷“珠玛宴”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饮食文化。宫廷“珠玛宴”,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元时期的“内廷大宴”,是最为隆重的宫廷宴会,融宴饮、歌舞、游戏和竞技于一体的贵族庆典娱乐活动。鄂尔多斯蒙古族传承的珠玛宴,集古老传统的礼仪、风俗、歌舞、祝颂以及传统服饰、特色饮食为一体,展现蒙古族宫廷礼仪文化、饮食文化风采。鄂尔多斯特色饮食非常丰富,分白食(奶食)、红食(肉食)等几大类。其中敬献“秀斯”(全羊)就有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全羊宴”、“羊背子”、“半羊宴”(包括“哈嘎斯秀斯”“、呼古斯秀斯”、“斡热勒秀斯”)“羊头宴”、“肩胛宴”、“胸叉宴”等等,显示出蒙古族古老宫廷饮食习俗。鄂尔多斯,是一块引人瞩目的古老的土地。这里具有悠久神秘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鄂尔多斯,历史的变迁中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廷部落鄂尔多斯人的故乡,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供奉之地,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最集中的地方。8.以妇女头饰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服饰文化。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制作工艺等,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妇女头饰,以金银、玛瑙、珊瑚组成,每个头饰约十多斤重,保留了蒙古族古代的装饰传统,制作工艺精湛,显示出高雅、庄重、华丽的特点。包括妇女头饰在内的鄂尔多斯服饰,如蒙古袍、帽子、坎肩、皮靴、玛海、腰带、鼻烟壶袋、银碗袋、针扎袋、火镰、蒙古刀、耳饰等,色彩斑斓、做工精细,具有蒙古族宫廷服饰特点。特别是鄂尔多斯贵族服饰,更具有特点,成为蒙古族服饰文化之经典。9.以漫瀚调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民族和谐文化。鄂尔多斯东部盛行的漫瀚调,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主要流行地准格尔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鄂尔多斯是蒙汉民族交融的地区。特别是近现代以来,蒙汉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蒙汉交融文化。漫瀚调是蒙汉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创造的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以汉族唱法为风格,精妙地揉合而成的一个独特的鄂尔多斯民歌歌种。是蒙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象征,是共同创造的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财富。这种文化形式,渗透到民族歌舞、服饰、饮食、习俗、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娱乐性,形成民族和谐交融文化。

鄂尔多斯传统文化固有的价值,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为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的作用,显现出自己特有的价值。现代化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鄂尔多斯传统文化面临新的课题。如果不寻求新的途径体现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价值,这一珍贵的资源也会枯竭,它固有的价值也会消失。鄂尔多斯,是一块引人瞩目的古老的土地。这里具有悠久神秘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鄂尔多斯,历史的变迁中成为守护成吉思汗宫廷部落鄂尔多斯人的故乡,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供奉之地,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最集中的地方。鄂尔多斯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所创造的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现出杰出的历史价值,成为鄂尔多斯人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精神价值内涵。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动力。传统文化,包涵形式、内容、理念、意识等多方面。对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民,长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共同的意志、共同的精神,进而生成强有力的自信心和维护地区利益的精神动力;二是历史价值内涵。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应有的价值。传统文化始终是一个民族精神生命和群体人格得以发育、生长的根源,也是这种精神生命和群体人格能够绵延不断、演变发展的取之不竭的资源;三是艺术价值内涵。丰富多彩的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如,早期的鄂尔多斯青铜器,除了历史价值以外,更有艺术价值。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中,蒙古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影响更为突出,它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影响很深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历史的锤炼成为给人们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体现出自身特有的价值;四是经济价值内涵。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资源,与矿产资源一样具有经济价值。传统文化可衍生为表演艺术价值、音像制品价值、旅游观光价值,进而又带动包括娱乐、餐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出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

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大力繁荣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社会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鄂尔多斯传统文化,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保护和发展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历史使命。对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保护,一是政府主导,出台保护、传承的政策,建立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保护、传承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二是创造整体性社会保护的环境,形成有效的保护形式与保护生态。只有这样,诸多传统文化才会在相互的影响中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三是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形成社会公众主动参与保护和承担保护职责的文化自觉,特别是重视发挥好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的作用;四是提升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成为公共文化内容,形成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公众文化享受,使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对接,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供给。传统文化真正体现出社会价值,而且这一价值不是它固有的价值,而且是提升了的价值,它将形成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成为保护与发展鄂尔多斯传统特色文化的有效途径。四、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应是静止的、凝固的保护,而是要体现保护中的发展,发展中的保护。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是文化量的增长,而应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文化质的提升与突破,使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样式不断推陈出新,文化传播更加深入人心。而传统文化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创新。文化的创新,事实上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原封不动地保护下来,显然不现实。如果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促进新的发展,就得创新。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还可以维系对传统文化本身的传承,在新形势下真正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说,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事实上就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价值的有益途径。我们要开发利用鄂尔多斯独特、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我们要充分认识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使鄂尔多斯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手段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创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提升价值提供新的机遇和创造新的社会环境。鄂尔多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传统文化以现代新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充分体现现代价值。实践告诉我们,把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要以民族特色文化为基础。比如,鄂尔多斯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活动,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把民间具有深厚基础的传统那达慕、马奶节、敖包盛会、赛马节、骆驼文化节、民歌坐唱、民间歌舞赛、农牧民诗歌赛、故事会等丰富的内容,变成公共文化活动内容。鄂尔多斯农牧区具有广泛基础的祭祀活动,如成吉思汗祭祀、苏勒德祭祀、圣火祭祀、山水树木祭祀等民俗文化活动,可融入公共文化活动。在举办形式上,充分发挥全市公共文化网络作用,打造各自的文化品牌,举办不同规模的文化活动。鄂尔多斯市定期举办“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鄂尔多斯国际民歌节”、“农牧民社区文艺会演”;各旗区固定举办“伊金霍洛•成吉思汗文化节”、“东胜•万家乐文化节”、“乌审•萨拉乌苏民间文化节”、“鄂托克•阿尔寨民间文化节”、“鄂前旗•上海庙赛马节”、“杭锦•千峰骆驼节”、“准格尔•漫瀚调艺术节”、“达拉特•黄河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文化艺术节;全市各文化站和文化室利用当地节庆活动和民俗活动,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扶持农牧区民间文化组织和民间文艺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鼓励和扶持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那达慕、珠拉格(马奶节)、马文化节、骆驼文化节等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扩大民俗文化活动范围,使民俗文化活动延伸到农牧民家庭,覆盖全市农村牧区;建立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公共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为鄂尔多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更多的内涵,使鄂尔多斯民族特色文化贯穿于整个公共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极大地活跃农村牧区群众文化生活。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9

关键词:传承,创新,城市雕塑,创作途径

 

0.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城市雕塑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起来,其优秀的雕塑作品对美化城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树立城市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城市欣赏雕塑,怀念历史,感受当代,展望未来,已经成了一些城市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雕塑也体现着各自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平庸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占据了城市空间,运用现代的金属材质,配有现代光电设备,但 效果则相反,群众为之一片否定声。城市雕塑具有公共性质,其作品只能为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否则就会带来相应的损害。

艺术都是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的,雕塑艺术也不例外。回顾雕塑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从考古的实物中看到,不同时代作品的相似之处,便是传承;因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的不同之处,便是创新。雕塑艺术沿着传承和创新的创作途径走到了今天,还要走向明天,因为这是一条科学的、规律性的正确途径。那么,当代城市为什么会有平庸的雕塑作品出现呢?这是当代城市雕塑创作中的焦点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通过考古实物,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实在而普遍的现象,就是雕塑作品都具有形、意为内含的艺术美,都具有其欣赏性的使用价值。如与封建皇帝相关的龙形雕塑,其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意志、情感在于使天下百姓意识皇权的神圣、至尊,威严不可冒犯。历史上的雕塑作品承载着历史发展的时空、内容、情感,是历史的载体,其丰富性不容一一举例,但不表达思想情感,没有艺术性使用价值的雕塑作品是不存在的。将考古现象同当代城市雕塑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相比较,产生平庸、无用的城市雕塑的原因在于创作脱离了城市的实际需要,创作的作品起不到城市雕塑应有的作用。

城市不需要的雕塑作品,在浪费相应的公共资源,影响城市形象,影响群众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从雕塑发展历史,当代城市雕塑创作中的现状以及城市雕塑作品是否有社会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的角度看,城市雕塑创作只有在传承、创新中符合城市持续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信息交流以及城市雕塑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体现城市的时念、精神、思想、情感,才能避免平庸之作,创作出具有城市雕塑特殊使用价值的优秀作品。

1.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需要雕塑,雕塑在城市发展中得到了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科技论文,传承。我国疆域辽阔,气候变化、地理形状复杂,城市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风雨的洗礼中,形成各自具有地方、民族风格的建筑及其布局。城市整体形象雕塑或是散落在城中的局部雕塑,都应该是具有城市个性特征的精神、理念、思想、情感、意志及生活的体现,并从这些方面推动城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广州的五羊雕塑,在意识领域永远引领城市稻谷丰登、丰衣足食。深圳的拓荒牛雕塑,表现了城市发展的时代精神和奋斗理念、信念,是深圳建设奇迹的精神体现。这种城市发展的建设精神信念,是城市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现在是,将来也是,因为理想社会是富有活力的,没有活力就无法发展。朝鲜平壤市的千里马雕塑,不只引领一个城市,而是一个国家、民族在向前发展。可见,好的城市雕塑应具有推动城市发展的永恒性特点。科技论文,传承。

2.城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城市群众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是享受城市物质、文化生活的主体。科技论文,传承。城市雕塑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现实生活以及思想、意志、情感,让群众在欣赏城市雕塑的过程中精神愉悦,受到教育,受到精神鼓舞,使城市群众在发展城市的生活、工作中,为城市的整体建设贡献力量。城市的综合发展,不仅使群众有了精神愉悦的生活环境,同时提高了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陕西咸阳中华广场中的秦始皇雕像,西安的“丝绸群雕”等,让群众感受到民族历史的悠久,民族文化的深远以及现代雕塑的精湛技术。西安大雁塔景区的关中群众生活群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反映了八百里秦川的群众生活特点(如图1),外地旅游者无不为之完美、风趣而惊奇,喜悦;本地群众则为自己生活中的情景以雕塑形式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富有情趣而喜悦。这种反映生活情趣的雕塑带给人以喜悦、幸福感,同时从雕塑的角度对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以新材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现代精神,展望未来的雕塑作品。这类作品给群众以现代科技、时代精神同雕塑艺术结合的思想感受,同时启迪人们奔向未来的意志。城市要繁荣、要发展,群众享受文化艺术的同时,在思想方面也需要有所启示,以便在精神方面同城市的进步保持一致。

图1大雁塔广场《母子挑水》雕像

The statue named 《the mother and the son carrying the water together》of 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Square

3. 城市文化艺术信息交流的需要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使城市的文化艺术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需要文化艺术信息交流,文化艺术信息交流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精神、物质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的发展。雕塑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及信息传递功能,在城市文化艺术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一原因,雕塑成了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我国城市发展中才出现了雕塑创作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城市雕塑的信息交流中,首先是雕塑本身主题、题材、思想、情感的传递;其次是雕塑标志性特征的相关信息传递,即通过雕塑而涉及到城市相关的历史、人文、自然、社会信息。再次是在城市社会的各种活动中,雕塑信息所产生的功能性效应。生活中,雷锋雕像会给人以“做好事不留名”的温馨感,使人在语言、行动方面表现出助人为乐的精神。科技论文,传承。还有前面提到的五羊雕塑、拓荒牛雕塑(如图2),兰州的黄河母亲雕塑以及国外城市的自由女神、千里马、海的女儿等,都在传递着城市以及国家、民族的相关信息。

图2深圳“拓荒牛”雕塑

The statuenamed《the bull》of Shenzhen city

4.城市雕塑自身发展的需要

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功能性,伴随着人类从远古一路走来,并将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不断发展。当代城市雕塑正是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促进城市建设中得到发展的。这说明雕塑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同时说明城市雕塑的产生、发展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艺术根源。城市雕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产生的必要性是由各种社会条件决定的,从这个角度讲,城市雕塑创作本身就具有目的性,任务性及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因此,城市雕塑本身也需要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不断发展。社会、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殊性因素决定了城市雕塑文化艺术的特点。当前是一个知识、科技、艺术发展迅猛的时代,众多的艺术流派、创作风格,使艺术创作领域呈现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现状。科技论文,传承。科技论文,传承。城市雕塑因各城市的创作因素不同,而呈现出整体性的主题、题材广泛,思想情感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的景象。现代高科技手段,新材质的运用,对城市雕塑作品的文化艺术效果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城市雕塑与城市景观紧密结合,对美化城市,提高城市物质、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总之,现代城市雕塑表现的思想性、艺术性、科技性、前瞻性水准在不断提高,在城市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城市雕塑发展的现状、趋向性,使城市雕塑不断向更高水准发展,城市雕塑在创作中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无疑是创作优秀城市雕塑作品的重要因素。

结语

城市雕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当代城市雕塑创作根据城市发展,群众生活,信息交流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途径,进行有效的传承、创新,就能创作出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为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抚顺市雷锋雕塑——雷锋公园雕塑tieba.baidu.com/f?kz=291109110

[2]秦岁明,王荣,郭霖蓉──现代户外广告设计创意的多维化途径[EBOL]包装工程,2010,7 baidu.com/s?wd=http%3A%2F%2Fp-pack.cn%2Flunwen%2FBZGC201014-26.html[3]深圳市《拓荒牛》雕塑hi.baidu.com/%B4%B4%D4%EC%BF%EC%C0%D6%D3%EB%C4%FA%CD%AC%D4%DA/blog/item/6398e9036c60f282d43f7cf1.html

[4]李勇.世界雕塑史话[J].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12

[5]汝信.中国雕塑艺术史[J].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11;333,334

[6]胥建国.精神与情感——中西雕塑的文化内涵[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

[7]范海鹏.留住你,永恒的时空——诉说三维雕塑世界[J].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

[8]王少军.认识雕塑[J].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

[9]王其钧.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读解[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4

[10]许正龙.雕塑构造[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

[11]蔺宝钢,陈雪华.城市雕塑艺术的成型与制作[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

[12]美国自由女神雕像baike.baidu.com/view/7678.htm

[13]朝鲜千里马纪念碑baike.baidu.com/view/987363.htm

[14]丹麦海的女儿baike.baidu.com/view/6431.html?tp=0_01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篇10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诵读古诗文;兴趣;培养方法。

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是义务教育中不可缺少一部分,也是义务教育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的培养,增强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小学生的熏陶,对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经典文化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越来越明显,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大。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层力量,教育和培养中小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将重点探讨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意义

在现阶段,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有着很重要的显示意义。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对以后的人生发展都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古诗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日常交际中最实用的交际工具。古诗文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新课标总要求中规定:小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可见经典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教育的成败。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优美的诗词文赋无疑是这条璀璨星河中无数闪耀的明星。从古诗文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来看,古诗文往往用最浓缩的语言,它形象生动、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记录真挚的感情、美好的景色或难忘的事件。培养中小学生品位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对古诗文逐字逐句的品位,对古人写诗文场景的回忆和感受,学生的审美能力便会慢慢的得到提升,古诗文语言精练,用字精准,引人深思。

3. 诵读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经验和相关数据表明,一个人成年之后,脑海中记忆的古诗文大多数是小学、中学所诵记的。因而,通过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必然使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在很多地区,中小学生的教育不尽人意,对古诗文的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一部分老师抱着“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只是让学生单纯的背诵古诗文,而不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有些老师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因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要结合多方面的力量,综合学校教育、家庭的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1.改进策略,重视教学方法.

我们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古诗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的方法同样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对课堂和所学对象产生一种排斥感。

(1)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尝试着和自己的学生做朋友,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在教书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障碍,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2)给学生讲故事,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许多经典的古诗文,在其创作的过程中、流传的过程中,都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喜欢听故事也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把古诗文作品流传过程中包涵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传奇,把握时机,予以穿插,以故事的形式让给学生听。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体会作者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愉快。

(3)让学生比记忆,激发互相竞争的局面。

2.改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为此,在培养古诗文兴趣方面,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能激发孩子兴趣的读物,到达增加知识,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创新思维,重视智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