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的分类十篇

时间:2023-07-04 17:22:56

雕塑艺术的分类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1

 

关键词:传统木雕 现代雕塑 艺术 联系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发情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宗教雕塑的出现与我国的文明是分不开的。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全国各地供奉着各种佛像,雕塑这些佛像就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雕塑。宗教雕塑一方面拓宽了雕塑的范围,但是也对雕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中国人很重视佛教,所以雕塑佛像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永远按照传统的风格来,这样雕塑本身就失去了创造力和生机,没有了进步的空间。保存至今的宗教雕塑,其艺术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历史性而得到提升,越是久远的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地位越重要。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2

 

关键词:传统木雕 现代雕塑 艺术 联系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发情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宗教雕塑的出现与我国的文明是分不开的。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全国各地供奉着各种佛像,雕塑这些佛像就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雕塑。宗教雕塑一方面拓宽了雕塑的范围,但是也对雕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中国人很重视佛教,所以雕塑佛像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永远按照传统的风格来,这样雕塑本身就失去了创造力和生机,没有了进步的空间。保存至今的宗教雕塑,其艺术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历史性而得到提升,越是久远的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地位越重要。

明器雕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艺术成就也是非常高的。明器雕塑是以虚拟物象的模式,分为实物和虚拟两大类。明器雕塑的材料有木、陶、竹、金属、石材等,将这些原材料通过美学设计和技术加工,就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类雕塑,这种雕塑史为了代替原始社会残酷的人葬制度而产生的。现代雕塑中,已经没有了这类作品,但这不能磨灭明器本身的艺术价值。

纪念性雕塑

[1] [2] 

在现代雕塑中十分常见,一些学校、一些标志性的地方总会有一些纪念性的雕塑。比如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像的雕塑就是一种近年性的雕塑。在今天,但凡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人或事出现,人们总会希望有个雕塑出现来纪念这一人或事。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纪念性雕塑的实用性很强,而且发展形势良好。

装饰性雕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紫禁城的门楣、栏杆、梁柱上随处可见这种装饰性雕塑。样式之多变、技法之娴熟、艺术价值之高是现代雕塑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装饰性的雕塑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装饰性的雕塑也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现代雕塑中的装饰性雕塑也处在蓬勃的发展之中,在现代雕塑艺术成就上也是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工艺性雕塑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独立的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在现代雕塑中尤为受到关注和喜爱,但是由于自唐代以后失去了创造性,发展至今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无论是哪一类的雕塑,都是现代雕塑大家族中的一员,也都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传统与艺术的联系

传统术雕与现代雕塑代表的是不同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成就,有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雕塑艺术的成就才会越来越高,直至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传统的雕塑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汉代,雕塑艺术由简单的小件雕刻发展成为严峻风格的汉代雕塑。在这期间,雕塑发展迅速,走上了一盒巅峰。保存至今的秦朝兵马俑是雕塑史上的经典中的经典,形象生动、蔚为大观,自出土之后,令中外游客折服。这个时划的雕塑是在中国雕塑史上甚至在人类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价值。

第二阶段,是有汉代至唐代,这个时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趋于完美,是雕塑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可以称为是理性风格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唐代直至清代,这个时期雕塑逐渐走下坡路,出现了发展止步的现象。这个时期的雕塑失去了原来的创造力,大多数是为了取悦人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雕塑只是一味的追求形式、追去华美的雕琢工艺,作为艺术品最终要的艺术原动力及个性的发挥却被忽略和扼杀了。

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雕塑艺术。不论是高峰时期的雕塑还是衰落时期的雕塑,都是代表着一些特定时期的风格和艺术成就,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3

【关键词】雕塑;造型艺术;冰雪艺术;创新 

 

引言: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我们的先民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冰雪雕塑艺术是兼具艺术家灵慧与大自然神奇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质感魅力与表现形式使这一年轻的艺术名扬天下。近年来,冰雪雕塑艺术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雕塑艺术概况 

雕塑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1.1中西方古代雕塑造型特点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 

1.1.1中国古代雕塑特点 

(1)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2)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行。 (3)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4)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5)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6)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 

1.1.2西方古代雕塑特点 

1.2当代雕塑现状 

当代的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思想的组成部分,艺术本位的概念也已经大大拓宽,可以说当代雕塑(这里不包括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一种关注人性、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未来的艺术,是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思想。 

1.2.1 当代架上雕塑 

中国当代架上雕塑充分吸收了平面,色彩,构成学以及影像艺术等等各家优势,同时,拓宽多种材料极其造型潜力,寻找一切雕塑可能利用的资源,去寻找未来的可能性。 

1.2.2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 

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所有雕塑家的倾心关注。在材料选择上强调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和现代工业背景的息息相关。坚固、永恒和优质是传统雕塑对材料的要求,而在今天不分质地优劣和永久与否,只要能够有效、完美地传达雕塑家的意图,就是最好的材料。 

 

2. 冰雪艺术概况 

2.1冰雪文化及载体 

冰雪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冰雪文化,是指人类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以冰雪为内容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渔猎、体育、艺术、民俗、经贸、文学、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展览、新闻报道等等。狭义的冰雪文化特指体育、艺术、文学、旅游、科技等精神财富。哈尔滨能在中国率先发展起现代冰雪文化,是因为他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城市历史。 

2.1.1冰雪饮食 

2.2.2冰雪体育 

2.2.3冰雪文艺 

2.2.4冰雪旅游 

2.2.5冰雪艺术 

2.2冰雪艺术的起源 

   冰雪艺术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因为,北方地区人民要生存就必须与冰雪抗争,必须接受冰雪。长期与冰雪的接触让北方人民对冰雪的特殊性更加清楚,人们不再畏惧冰雪,人们利用冰雪来丰富生活。随着民俗冰雪活动的不断扩展,人们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出现了早期的冰雪艺术活动。我国有记载的古代冰雪文化活动出现在隋唐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首先开始的。 

2.3冰雪艺术的特征 

(1)自然基础(2)社会基础(3)文化基础 

3.雕塑造型给冰雪艺术带来的创新思维 

3.1雕塑与冰雪的结合 

3.1.1雕塑造型带来的种类及创作风格 

(1)素描、绘画基础。(2)表现手法上也分有圆雕、浮雕和透雕等形式。(3)具象、装饰变形、抽象。(4)都通过造型手段来表达感情、意境。 

3.1.2雕塑造型带来的功能与意义 

3.2冰雪艺术中雕塑造型语言的应用 

3.2.1冰雕的艺术表现 

3.2.2雪雕的空间、体量造型 

3.2.3冰灯的形式语言 

3.2.4冰建筑中的雕塑语言 

4.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前景 

冰雪活动开始是人们为了生存,在被动接受冰雪中产生的,然而经过了历史与劳动人民智慧的打磨,逐渐发展成为积极的、有力的、综合的活动,是人们利用自然充实人文生活的典型个案。 

(1)促进冰雪艺术不断创新,提高冰雪艺术的可观赏性水平。(2)冰雪艺术继续普及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市民的审美水平,增强文艺活动的可参与性。(下转第126页) 

(上接第125页) 

4.1国际四大冰雪赛事 

4.1.1加拿大的“魁北克冰雪狂欢节” 

节日活动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雪之城堡”、“狂欢节之王”、“冰河竞舟”等活动。 

4.1.2日本的“札幌雪节” 

有国际雪雕比赛及市民的各种冰雪竞赛活动。 

4.1.3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 

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及滑雪爱好者投身其中。 

4.1.4中国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冰雪活动。期间的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驰名中外。 

4.2冰雪雕塑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就冰雪艺术而言,它有两个价值,一个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另一个就是适于文化消费的经济价值。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两个价值,才使其有所广泛的传播空间。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4

1高新科技与雕塑艺术密不可分

科技与艺术是人类智慧与情感最高尚的部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科技与艺术的不断结合。科技与艺术的不断结合,使人类的思想表现不断升华,不断走向更高境界。寻求两者的相融相合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国际知名的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对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有着精辟的阐述:“科技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李政道博士深刻意识到中国缺乏的是有艺术气质的科学家和有科技精神的艺术家,因此主动承担起推动中国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历史使命,他多次回国倡导科技与艺术结合,积极探索科技与艺术的对话与融合之路。

高新技术与雕塑艺术作为人类智慧与情感精华的代表。两者的结合,不仅曾结出科学大师李政道先生和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的忘年之交,成就了科技与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还共同探索着科技与艺术以绘画、雕塑为形式的交流与对话。20年前,李政道先生讲述了人类可以通过重离子对撞探索宇宙的奥秘,李可染先生欣然挥毫泼墨,创作了一幅题为“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的不朽杰作。之后,李可染先生的夫人、著名雕塑家邹佩珠女士,将这幅寓意无穷的艺术瑰宝化为栩栩如生的三维造型艺术。借二牛抵角相峙、一触即发的瞬间动态,展示了高新科技与雕塑艺术的相知相通,相辅相成,相生相长,共谱人类生命之魂。

2雕塑艺术反映高新科技生活

雕塑,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艺术个性、艺术形态、艺术语言述说历史故事,展示时代风貌,勾勒未来蓝图,用艺术美去陶冶人们的情操,反映人类历史文明的孕育历程,构筑现代文明的文化形象。故此,现代雕塑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本土文化的深层体现,是高新科技的灵魂象征。雕塑艺术不仅印记古老的岁月过往,而且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展示着时代人的风采,表达一种直面时代,憧憬未来的崭新风貌。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高新科技的不断涌现,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交通、通讯方式的便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物质文明的巨大飞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观念,带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硕果。

在这个提倡改革开放、倡导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时代,雕塑艺术迎来了它发展的新契机。这些人类文明的飞跃都能够用雕塑艺术的形式进行激情展示,反映时代变迁与新气象。新的时代必然呼唤更多、更好的雕塑作品问世。和谐美好,和平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人渴望一种幸福安宁的生活,一种幸福感与满足感。雕塑作品作为一种颂扬真善美的艺术形式,能够更真切的表达这一人类永恒主题。

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社会深层次的变革必将带动社会意识与大众心理的细微变化。新的形势下需要新的反映科技进步与大众审美需求的作品,艺术作品必须紧跟时代,紧跟大众的艺术心理变化与大众的艺术欣赏要求,广大雕塑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与较高的科技和人文思想修养,而且需要在雕塑设计、雕塑材料、雕塑工艺上精益求精,大胆沿革,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捕获有价值的创作主题,有不竭的创作动力与源泉,才能触发更多的智慧火花与灵感。

以工业设计为代表的新兴学科和造型艺术就是通过把雕塑艺术和高新科技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反映高新科技生活的时代结晶,大量应用于高新科技产品的外观和造型设计。例如,CPU散热器、高速列车、现代飞机造型的流线型外观皆充分应用了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而成。

3高新科技推动雕塑艺术发展

运用高新科技张显雕塑艺术的无穷魅力,推动雕塑艺术的发展是21世纪的大势所趋,“放弃科技等于失去真正的艺术”,新的技术可以拓展我们的设计思维,艺术大师可以通过它们“无所不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美国设计师马克·德杰尔斯克对此认为它是“设计史上的黄金时代”。

3.1雕塑设计技术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艺术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雕塑艺术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数字化三维(五维)虚拟设计、数字化模拟、数控加工仿真等智能辅助设计方法和技术不断改善现代雕塑艺术设计的技术和手段,提高雕塑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再现力、竞争力。

3.2雕塑艺术材料

雕塑艺术在材料的使用上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触感。材料的触感包括材料的质地和机理。因为质地是由材料的自然属性显露出来的表面效果,质地所表现出的雅静、朴素、深邃、沉稳是可以通过视觉触觉直接感受到的。材料的机理是指材料表面的效果,是在视觉中加入某些想象的心理感受,肌理的创造更强调造型性。质地之美是静的,肌理之美是动的。材料除了触感还有视觉感受,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质感,同一材料也有可能有不同的机理,材料不仅在形态上有区别,在材质、性能、肌理,色泽上都会有很大的区别。在雕塑的立体构思中,要考虑到色彩与主题的关系,巧妙地应用色彩色相,明暗度、饱和等因素增加视觉趣味,强调形态空间为主题服务。

新型材料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为雕塑家提供了日益增多的新材料,除常见的有石膏、水泥、树脂、玻璃和玻璃钢外;越来越多的新材料、特殊功能材料可供雕塑家选择,如磁性材料、不锈钢、着色钢、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高温合金、超重材料、超轻材料、吸振材料、超强材料等等。头发丝细的玻璃纤维,能吊起360千克重物,既4~5人的重量,钛合金的比强度比高强度钢高出40%;强力粘结材料、透明材料、光学材料(透光、滤光)、吸波材料、长荧光材料(主要用于道路交通的夜间警示)、磁流体材料(通过磁场的控制,实现了固体和液体的快速转换)等,使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空间更加的开阔。

3.3雕塑加工工艺

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是,在相当程度上,雕塑艺术材料对于加工工艺有着更大的依赖性,在当代雕塑中,材料语言的研究已进入了雕塑家的视野,并且越来越成为自觉运用的手段。而现代科技的迅速崛起和高度发达,又为当代雕塑的工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例如热加工工艺由最初的单一翻砂铸造发展到整体精密铸造、整体石膏型精密铸造、树脂砂铸造、低压铸造、真空铸造,精确控温处理,快速激光成型、焊接等;冷加工工艺由传统的手工雕、刻、塑发展到采用现代数控技术的高速数控切削、磨削、钻削、铣削、铰孔等加工手段。

新的加工手段如激光焊接、水射流切割,可切割纸、布、木材(不可燃)、金属(不卷边、飞边、毛边))、机器人抛光(各种曲面)、五轴联动加工(复杂形状)、超大超小加工、振动加工(硬脆材料)等极大地提高了雕塑作品的加工效率与表现力;金属、玻璃、陶瓷、塑料、树脂等特种材料通过镜面抛光、纳米涂层、离子镀膜、电镀、涂装、渗碳、淬火、堆焊等表面处理工艺可达到表面改性、装饰、耐磨、、防腐蚀的效果。

4促进高新科技与雕塑艺术的共同繁荣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5

关键词:音乐;雕塑;节奏;韵律;想象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57-01

音乐与雕塑都是充满永恒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表现形式中存在着三大类别: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而音乐属于听觉艺术,雕塑则属于视觉艺术,二者之间区别明显。然而,将雕塑与音乐相联作比,完全可以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共识。在西方,文学家歌德、哲学家谢林、音乐大师贝多芬等人,都将雕塑比作“凝固的音乐”。因此将音乐与雕塑连接在一起。

“艺术科学”总是依附于各别艺术领域无时间的、概念性的界定,它的重要性仅仅在于证明问题的基础根本没有受到冲击。艺术是活生生的单位,活生生的东西是不能被分割的。对于雕塑者来说,绝大数的人们要做的往往就是把无限广阔无垠的空间领域裁剪成想象的立体艺术,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无疑是把想象做成跳动的音符,随着旋律的延伸成为时间艺术。丰富的创造想象是音乐艺术与雕塑艺术的表现基础。这便是艺术活生生的东西。

因此,如果凭借我们的想象对艺术进行梳理,优秀的音乐与雕塑作品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说明了什么?当我们欣赏大卫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想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这是因为它们形成了情感与美感共通性,而把它们的共同性联系起来的东西就是节奏与韵律。

雕塑与音乐艺术具有共通性,主要就在于雕塑所体现的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用“韵”来形容,生动而贴切。“因为雕塑艺术是把人们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去领略多变而流动的造型,人们通过空间的时间化来认识雕塑的审美特征,似乎可以感受到时间序列的和谐与韵律。”美国的雕塑评论家哈姆林曾说,“一个雕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法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雕塑艺术是用它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如雕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的式样与安排等,去融汇展示自己的节奏和韵律。那么音乐所表现的音值的长短以及音程的比例关系的差异,形成了庄严、粗犷、细腻与秀丽等不同的音乐风格。因此一切的雕塑艺术品,不管是水平方向还是在垂直方向上,它本身都存在着节奏和韵律。如一柱一窗的连续重复,就是2/4拍子的乐曲,而一柱二窗的循环往复排列组合,则是3/4拍子的“强弱弱,强弱弱”的圆舞曲了。这恰恰体现了二者的相通性―节奏。我们常常这样认为,空间是雕塑的本质,空间的布局创作是雕塑的灵魂,而空间布局组合所蕴含的节奏和韵律往往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成为唤起人们雕塑审美情感的重要内容。王振复先生曾论述道:“优秀的雕塑,由于成功地处理了雕塑个体的各部分之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体、群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的比例尺度,像一部成熟的乐曲,既千变万化、波澜起伏,又浑然一体、主题鲜明。这里有主旋律与副旋律、高潮与铺垫、独奏与合奏、领唱与和声。既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进行曲,又有缠绵悱恻、情切切的恋歌和清晰愉快的田园小唱。”雕塑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为雕塑内部空间之韵。人们在雕塑过程的审美当中,从一个空间转换到另一个空间,步移景变。

雕塑显然就是凝固的音乐,它体现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实上,音调是一种可伸展的、有限的、能够计算的事物,如同线条和色彩一样;和声、旋律、节奏同样也具有透视、比例、明暗对比和轮廓效果。那使两种雕塑绘画相互区分的差距也许要比在某个阶段的雕塑和音乐相互区别的差距大。相比之下,音乐与雕塑的关系更近了。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音乐与雕塑能关联起来的东西也不少,比如说是电影,首先,电影里包含着几乎所有艺术类别,电影需要摄影师的构图技巧、需要美术师的画面布景、需要音乐家的节奏配合。它可以将所有艺术形式进行包容、汇合、整纪最后为达到为故事服务、为导演思想服务的效果。而它又区别于其他的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来说,也存在着区别。简单说:音乐是激发人想像的一门艺术,电影拍出来是椅子就是椅子。

雕塑在满足人的物质实用功利需要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了人类文明在哲学、文学、美学等人文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雕塑是城市的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民族拥有文化意义的象征。雕塑用自己特殊的造型艺术语言记录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的文明与历史的积淀。

从“雕塑是石头的史书”、“雕塑是凝固的音乐”等人们对雕塑的比喻中,我们能够看到,雕塑是人类造型文化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它融进了人的审美理想与感情。

通过家居、电影等,我们知道了解到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还是音乐与雕塑这种单一的艺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不可缺少的联系,即有着相通性,又存在着互补不足之处的优点,而现在鉴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性和社会地位,通常习惯将其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和艺术平行的体系,比如说今天我们谈到的音乐与雕塑。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6

关键词:传媒;城市雕塑;艺术品

传媒从诞生之日起,就当仁不让地担负起大众“心灵窗口”的角色。大众的心声通过传媒得以表达。而传媒也在不断影响大众的认知,包括大众的社会心理状态、文化、审美倾向等方面。

现代城市雕塑是以开放、交流、共享的方式存在于公共环境中的,在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它影响了人们生活的空间领域。城市雕塑具有艺术性、环境性、公共性、引导性等特征。雕塑对于城市的建设风貌、气质以及个性形象的识别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或区域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文化发展的里程碑,被誉为“城市的灵魂”,是我们了解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雕塑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城市雕塑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物质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城市雕塑由雕塑本体与周围环境要素以及城市的文化背景协调配合,从而产生出相互之间所隐藏的空间联系。城市雕塑不仅是通过形体的塑造来感染人们的视觉,而且更主要是通过造型中蕴含的意味、体现的思想来影响人们的心灵世界,从而对社会进步产生影响,营造内蕴历史文脉的艺术与文化氛围,使环境更好地为人服务,满足现代人对精神享受的更高需求。因此,从根本上来讲,对城市雕塑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对于思想和文化的研究。

在当今时代,传媒的大发展大家有目共睹。而媒体的发展也影响着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雕塑也不例外,在其发展历程中同样收到了传媒发展的浸润。但是困扰我们的是:传媒影响城市雕塑的机理是什么呢?传媒和城市雕塑这两个概念属于不同的范畴,它们又是通过什么而相互联系的呢?本文把社会心理、文化和市场作为三个连接这两个概念的介质,进而将其提取出来,探究传媒如何通过这三个介质对城市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心理视角

社会心理是民族、阶级、阶层中的群体或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不稳定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状况。它表现在人们的情绪、愿望、风俗、时尚、兴趣、传统和社会风气之中。由于社会心理生成于人们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而传媒对人们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引导作用。所以,它对传媒与艺术的互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中,从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变迁历史中,从艺术思潮的兴衰和演变中,都可以看到社会心理的感染。

城市雕塑艺术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向前发展、延伸的。它给人类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艺术遗产。人们在各自生活的城市中创造了大量的城市雕塑来装点城市空间,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城市雕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与城市大众的欣赏水平、审美趣味、文化特征和精神追求。从根本上说,城雕所直接反映的是与传媒表达的社会经济状况相联系的社会心理。在城市雕塑刚刚进入我国的时候,传媒所宣扬的更多的是一种盲目的“崇洋”和对中国灿烂文化的一种肤浅的理解。在这样的传媒背景下,形成了浮躁和跟风的社会心理状态,进而导致我国早期的城雕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对本土的城雕传统人文内涵表现为一种表层的复古。一些雕塑家为了弥补艺术创造力的不足和艺术理解力的欠缺,常常肢解一些中国民间艺术的片段,然后糅合到西方现代艺术中,从而制作出一些自称是具有民间情趣和现代韵味但实际上是缺乏内在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第二,对外来城市雕塑艺术不理解的简单复制和模仿。引进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以及艺术理念并没有错,但在传媒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进入一个凡事西方、欧美的东西就是先进的、现代的这样一个误区。城市雕塑艺术的创作是要讲文脉和传承的。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的重大主题性城雕反映的是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社会心理状态,有强烈民族情结和深刻的本土社会意识基础。如果生搬硬套西方著名的雕塑作品,简单地复制到我们的国家和城市当中,不能说它不好,但至少无法反映出我国更广泛的一种社会心理和审美风尚。

第三,现代城市雕塑艺术设计缺乏对新时代人文内涵的独立思考。就整个社会背景而言,我们的传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表现得十分僵化和保守,很难容纳艺术家们的独特探索,艺术个性很难得到充分发挥,这样难免会导致艺术表现的直白化和概念化。在传媒所表达和制定的条条框框中,雕塑家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太广,反而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使得城雕鲜有优秀作品出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城雕的发展。而传媒是引导和培养大众社会心理的重要路径。所以只有传媒正确地引导雕塑家以及大众,使得他们拥有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和审美风尚,同时又具备独立的艺术创作能力。让雕塑家们意识到社会心理对城市雕塑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但又不能让城雕停留在被动适应社会心理的水平上,更不能让城雕去迎合社会上某些庸俗的审美趣味。让城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既受社会心理的影响,又能反作用于社会心理,才能最终使我国城雕艺术具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生命力。

二、文化视角

文化传播活动始终是与社会发展相伴随的,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渗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中,成为贯穿人类社会结构体系的一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过渡与媒介自身的成长几乎是同步的。约翰·汤林森在他的《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日渐分裂而片段,此时,大众媒介的巨大身形无所不在,已经使得其他更为悠久的文化传播工具徒具边缘的身份……人们尚且能够保持一个社会的整体感觉,察觉他们与社会的关系尚且存在的主要渠道也就只剩下了大众媒介了”。

从本质上说,人类的发展史既是文化发展史,也是文化传播史。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的粘合剂,正是文化传播把共时态和历时态上分散着的众多个人凝聚为一体,从而产生社会、形成历史。而文化传播又立足于文化传播的媒介,有什么样态的传媒就有什么样态的传播,传媒在进行着文化传播的同时,又塑造了文化、塑造了传播。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传播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传媒不断产生和完善的历史。

传媒的高速发展实质上是文化传播方式的高速发展和文化内容品质的高速发展。而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也从最开始的跟随西方文化、仿造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病态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依靠中华传统优质文化进行独立创作的良性发展模式。中国城市雕塑正在不断改变从前那种只为小众群体提供艺术享受和服务的发展形态,不断将艺术的创作和国内文化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创造出迎合大众口味的雕塑作品。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意义不失为探讨传媒和中国城市雕塑的契合点。正是因为两者都具备强烈的文化符号形态,才使得两者的发展如此迅速和协调。

第一,传媒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新型传媒的不断涌现,大大拓展了雕塑艺术文化的传播时空,极大改变了雕塑艺术文化的交流方式。雕塑艺术家们不再只是小规模、小范围内的进行有限的口头媒介形式的交流。雕塑艺术原本是小众艺术形式,所以有限的参与人群在相对有限的交流时空和模式当中很难对雕塑艺术进行更优质的创新和更大范围内的推广,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创意的火花难以擦出。而传媒通过自身的特点,自然而然地承担了“感官的延伸”的使命,它给广大雕塑艺术工作者以及雕塑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消解了面对面交流的直接性,交流的符号也变得稳定,同时使得雕塑文化艺术在相对广的范围内实现了向大众文化的靠拢,这样的趋势从长期来看对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第二,传媒的不断进步也推动、普及了雕塑文化教育,迅速传播了雕塑专业知识。传媒作为某种“存储器”随时都在向受众传递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开启民智,提高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帮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掌握自己行业的现代化技术。现代雕塑艺术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以至于有关雕塑艺术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情况不甚乐观,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而传媒的宣传和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比如各类雕塑期刊杂志都在很多方面深入剖析当下流行雕塑文化,并设置专栏为不同层次的雕塑爱好者提供系统的雕塑知识,使更多的雕塑爱好者变成了真正懂雕塑的“专业”人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媒的发展正在不断夯实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基础。

第三,传媒的快速发展为及时地沟通社会各界意见搭建了不同的平台,进而充分协调了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管是纸质传媒还是日新月异的电子传媒,都成为了中国城市雕塑业内人士发表意见的平台和中国雕塑界各个阵营互动的桥梁。这样不仅能够使中国城市雕塑业界人士及时、广泛地了解社会群体的不同意见,为日后的雕塑创作提供需求依据,而且能够使各种潜在的艺术观点摩擦在适度碰撞中得到微调和释放。在开放的艺术氛围当中使好的、受大众群体喜欢的中国城市雕塑艺术风格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城市雕塑作品的创作更有归属感。

第四,传媒生来就能够广泛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深刻的示范效应。尤其是专业的雕塑类杂志,可以使得中国城市雕塑业内的个人、团体、作品、活动和问题等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呈现“明星效应”。无论是优秀的雕塑家、优秀的雕塑作品或是成功的雕塑活动,这类杂志期刊在把他们推向前台的同时,充分地将他们美好的形象展现在公众的面前。于是正面的、有价值的、先进的雕塑观念和创意就都可以成为大众学习或是效法的典范,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短时间内集中提升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水平和品位。

我国城雕之殇,源自于文化感悟之殇。国内城雕的发展往往难以达到与文化的完美契合,这就需要传媒的引导。传媒当仁不让地需要肩负起构建和谐雕塑艺术氛围的使命,为我国城雕发展打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市场视角

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预言:20世纪艺术投资将取代股票、房地产投资,成为人类主要的投资方式和内容。近年来,中国收藏之风日益炽盛,艺术品市场红红火火,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纷纷开辟专版、专栏,为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摇旗呐喊,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出谋划策。艺术投资如春燕飞出象牙塔,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门话题,成为新闻媒体竞相传播,争取读者的重要手段。

我国艺术品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改革开放后,艺术品市场才逐渐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民间收藏馆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为发展艺术品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闻媒体不断传播海内外艺术品市场的动态、发展趋势,促使更多收藏者以极高的热情投身到艺术品市场中去,寻找理想的投资目标,于是各类艺术品市场纷纷登台亮相,展示其独特魅力。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艺术品市场日趋繁荣,各类艺术品的鉴赏、培训、讲座应运而生,颇受市场的欢迎。艺术品投资热这一现象,逃不过新闻媒体的新闻眼,于是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纷纷开辟专版、专栏、专题节目,大量艺术品鉴赏和艺术投资的信息登上版面和荧屏,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而扩大了报刊发行量和电视台收视率。如上海博物馆出版的《鉴赏家》杂志, 开辟了《欣赏与鉴别》《文物精华》《藏家故事》《珍品掌故》等专栏;南京出版的《收藏家》杂志;解放日报的《文博》专版;华东信息日报《艺术市场专刊》,辟有《投资燎望台》《艺市前瞻》《一周综述》《一周热点》《行家看后市》等专栏。

这类艺术市场专业媒体作为窗口,给大众传播了艺术市场的状况,对大众投资心理、欣赏心理和趋众心理进行引导,进而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城雕艺术也不例外,它面对着市场的选择。雕塑家们在用心进行雕塑创作的同时,也面对着市场的选择。这些或多或少会对他们的创作产生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传媒体系在传播市场引导的同时,尽可能地留其精华,在保证艺术家们创作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促进城雕艺术的发展。

传媒对于城市雕塑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直接给予的,而是通过其他的介质或者因素来对城市雕塑产生了间接性的影响。本文正是通过三个视角分析了传媒对城市雕塑的影响因素。当然,这三个视角不尽全面,而且在传媒和城市雕塑均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断会有新的分支产生。本文更希望为大众带来认识两者之间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进而更好地把握传媒对城市雕塑以及其他艺术的影响作用。

(李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明.架上雕塑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分析[J].美与时代,2007(10)

2 段炼.世纪末的艺术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文化比较[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7

关键词:雕塑;综合材料;运用;雕塑材料语言

中图分类号:J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38-01

一、雕塑中综合材料运用的概述

“雕塑以各种可塑(如粘土)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属、石、木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雕塑艺术的发展历史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史,当中有着无数知名艺术家为之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创作与实验为雕塑艺术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得到极大发展,在雕塑的创作领域――雕塑的综合材料表现越来越多,得到各国雕塑艺术家们的青睐,且逐渐成为雕塑创作的主要方向。

二、对雕塑材料语言价值的认识

对雕塑材料语言价值的认识,首先是在于对一种动态的创作方式的肯定。不仅在于作品呈现的情感状态的结果,更在于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感情状态生成的过程。艺术家自始至终是从对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交流与对话中反复叩响自己的内心,挖掘自己的情感。雕塑的创作过程也决不仅仅是一个再现完美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自省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选择、判断、不断改造的过程,有时甚至是有意识的破坏。形体塑造过程中的每一块塑痕、肌理、刻痕、凹凸、偶然性的痕迹,都成为艺术家情感的记录。

如孙家钵先生的木雕作品《母亲像》,黑褐色的木材像是宽广而博大的土地,贯穿木料的纹理象征生命的河流。并且通过雕琢是在材料上留下的雕凿的肌理、痕迹,传达出作者对经过岁月的侵蚀和生活的磨砺而苍老的母亲的款款深情。在造型语言和材料语言的综合作用下,创造出一个坚韧、善良而又饱经风霜的伟大母亲形象。因此,在质材加工过程中有意识的利用质材的各种痕迹和肌理是最能体现雕塑家与材料之间的共生关系的,它们成为体现主体精神活动过程的物质性记录和再现。

如果艺术家能充分认识材料语言的特性及带给人的不同心理反映,就能更主动的在创作过程中利用材料语言去捕捉那些细微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类感情,以使作品去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也正是由于这些带有艺术家强烈主观性的宣泄,提供给观者必要的线索去追寻艺术家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把作品的审美感受属性转化为心与心的交流和感悟。

三、通过西方雕塑材料的运用看国内雕塑

塔特林的《第第三国际纪念碑》是雕塑、绘画与建筑工程集合在一起的抽象构成。这个设计使用了各种材料,充分体现了动能和力能,体现了构成主义雕塑过于空间、时间和运动的宏伟构想,它又是建筑、雕塑、绘画、电影、灯光艺术的综合体,因此有理论家说它比埃菲尔铁塔更美,以为它承载了更多的艺术形式。

金霍尔兹是美国集合艺术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兼具废品艺术,《州立医院》是一件集废品艺术、集合艺术、波普艺术之大成的作品。金霍尔兹用意识、听、嗅、味等各种媒介试验并创造了以艺术模式,不仅对现实提出批判,同时也包含了现代人的自我反省的内涵。

虽然长期以来雕塑材料本身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由于雕塑家在追求个性化语言及表达方式上的转变,使得材料使用上的无限可能性,所使用的材料可以说无所不包,在西方艺术中观念雕塑开始出现,观念作为材料,语言、文字作为材料,甚至一些非材料的材料,均使得相对意义上的材料一下子消失了,更何况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的出现,使得材料概念越发被消解,变得无所不在了。然而在逐渐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中国,在材料、物质越来越现代化并日趋丰富之同时,人们的观念变迁、文化取向、生活态度与方式必将日趋现代意义上的多元化。其在中国也处于一个蓬勃向上的状态,综合材料雕塑以北京为前卫艺术的中心逐步扩展到全国许多城市,正逐渐突破传统写实为主的表现形式,成为雕塑家表现时代的艺术形式。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雕塑观念的宽泛及艺术家审美理念的变化,使得在雕塑材料使用上的无限可能性,雕塑的创作过程也决不仅仅是一个再现完美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自省和思考的, “雕塑家只能运用一种素材的观点,我们已无条件地予以否定。雕塑家为了适应造型的内在必要性,在一件作品中,可以同时使用二十种以上的材料。”形体塑造过程中的每一块塑痕、肌理、刻痕、凹凸、偶然性的痕迹,都成为艺术家情感的记录。

参考文献:

[1]陈晓阳.作为材料本体的综合材料[J].雕塑,2003(06).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8

关键词:机械造型 建筑造型 园林造型 几何构成材质置换

1.雕塑与景观设计的历史渊源

在人类文明史上,现存雕塑作品可以上溯到上万年,人类各民族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共同谱写了极其灿烂的篇章,创造了众多的激动人心的景观雕塑作品。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等很早已经意识到景观规划,建筑设计与城市雕塑之间的关系。大雕塑家菲迪亚斯主持建设的雅典卫城及其雕塑就是一件永恒的经典之作,卫城的广场、柱廊、山墙、檐壁以及神堂内布置了众多的圆雕和浮雕,艺术效果生动典雅,强烈地渲染和烘托了神圣的宗教氛围。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创作《夜》、《昼》、《暮》、《晨》,《大卫》,法国的罗丹创作《思想者》等。

2.景观雕塑的类型

景观雕塑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占有的空间形式上可以圆雕塑、浮雕、透雕等。从雕塑所处的环境分,又可分为广场雕塑、街道雕塑、园林雕塑、庭园雕塑。按功能可分类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陈设展览型、功能性雕塑。

2.1 纪念性雕塑

城市雕塑艺术由于其材料的永久性、巨大的规模和尺度等因素然而具有天然的纪念性、最适宜从正面去展现和阐述那些与社会历史有紧密联系的事件、人物和观念。它们表彰和讴歌那些在历史上对国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贡献和业绩的人物,铭记和纪念那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它们往往占据重要的位置,如城市的主要广场,或是与被纪念对象有关的地方,而且还要留出进行纪念活动的公众空间。

2.2 主题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揭示某些主题。主题雕塑通环境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景观雕塑和环境的特殊作用。主题性雕塑最重要的是选题要贴切。

2.3 装饰性景观雕塑

景观雕塑中占大多数的是装饰性作品,主要发挥着装饰和美化环境的效应,这些作品大都设置在园林、街心花园、庭院或自然风景区。这类作品布局可以灵活,不一定要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其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2.4 展览陈设性景观雕塑

陈列性雕塑是指以优秀的作品为主。雕塑公园的布置要考虑人流参观路线、背景、视角等因素,此类作品布局形式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美育素质。

2.5 实用功能性雕塑

功能性雕塑的目的是实用、是用雕塑的手法为手段使造型具有审美的要素,如城市中处理成雕塑造型的座椅、指示牌、垃圾桶、儿童公园中动物玩具等。

3.现代景观雕塑的造型特征

贡布西里在他的代表作《艺术的故事》中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在过去的20世纪中,世界上出现了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如:毕加索,米罗,达利等,给现代的雕塑创造了众多的激动人心的景观雕塑作品。

3.1 机械造型

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虽然现在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但机械依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机械材料、机械造型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在上个世纪雕塑界依然非常流行。在雕塑领域金属材料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在初级结构主义雕塑中得到广泛的普及。例如: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塔》。

3.2 建筑借用雕塑手段

建筑与雕塑艺术是国内外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组成元素。建筑与雕塑的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衬托关系,在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实践中不断得到运用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陵墓建筑与雕塑艺术形式。无论是宫殿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都已相当发达且自成体系,这些建筑以土木砖石为主材,尤其将砖木的材料特性发挥运用到了极致,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显示出的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整合,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品格风貌。在早期的西方国家也出现了建筑与雕塑的结合这方面的案例如《雅典神庙》、《圣彼得大教堂》《悉尼歌剧院》、《榔香教堂》等。

3.3 雕塑借鉴建筑表现手法

在实际生活中,雕塑也经常要和建筑相配合,许多时候还要同建筑结为一体,即成为即是建筑的有机的构成部分,又是可以单独观赏的艺术品。雕塑也可以借用建筑的一些原理,强化雕塑的室外效果、纪念性、建筑性,还有雕塑借鉴建筑的功能,即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例如《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等。

3.4场景造型

借用地势、地景设计布置雕塑是近些年来,景观雕塑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如果说在传统景观设计中,雕塑与景观的关系是点与面的装饰关系,那么在利用场景空间造型的这类雕塑作品中,雕塑与景观则实现了语言上的彻底融合,在这些作品中,雕塑与景观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些作品既可以说是运用雕塑语言作的景观作品,也可以说是用景观语言作的雕塑。

3.5 园林和雕塑的结合

在传统园林中雕塑大多是以装饰的角色出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雕塑不再仅仅是环境的装饰与点缀,而是与现代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景观”,是环境内在的“形态”,是园林艺术的视觉中心及点睛之笔。

3.6 写生造型

写生造型的雕塑虽然是传统的造型形式,不是当前景观雕塑的主流,但是一些小型的写实造型雕塑在景观设计中还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如一些公园绿地或步行街,如果说古典雕塑的写实强调对客观对象的表现,那么现代的写实造型雕塑则更注重表现作者的主体意识、时代审美理想和艺术个性,确切的说这种造型是一种寓新十旧的创新,这些雕刻家们把具象和抽象、写意和写实、主观和客观、理智和情感。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9

【摘 要】雕塑材料作为材料的一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雕塑材料的研究,对于促进雕塑材料技术发展、作用于人类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雕塑材料;研究中图分类号:J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74-01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发展,材料随之产生,其类别及运用形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材料是世界的根本,它是人类文明的反映,见证了人类的智慧与时代的变迁。从石器时代开始,伴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金银器、陶器、青铜器等材料的不断产生与发展,使得雕塑家们寻求雕塑艺术的目的性突破,渐渐从材料的角度出发开始思考材料本身。工业革命后,新材料的出现,使雕塑家们对新材料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雕塑家们通过对材料的认识,并以其不同的性能展现出了富有新颖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灵感,再加上新的工艺手段的运用,为雕塑创作带来了新的切入点。虽然中国当代雕塑起步相对较晚,但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也有几千年的历史,雕塑家对各种雕塑技法的探索也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甚至无法逾越的技术理论。雕塑家们经过各种思想、技法的表达与借鉴,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雕塑艺术语言。封闭了千年的自我个性在这一节点得以爆发,以各种符号在当今的艺术中脱颖而出。对作品形式语言的研究、对文化属性的运用、对个性时代感的追求,都构成了当代中国形形的艺术作品。从雕塑作品来看,形体所富有的表现力,总是离不开材质的突出贡献。从材料而言,个人觉得当代雕塑就是对材料的整合与思维的创新。雕塑在发展的过程中,材料也在不停地变换与更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材料的需求逐渐加大,任何东西的制作都离不开材料,没有了具体的材料,任何艺术家的任何观念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实现对作品的表现。因此,雕塑作品最后都是要以一定的形式显现出来的,作为现实存在的物质材料是雕塑存在的基本前提。因此,雕塑从诞生的时候起,就和材料有着无法分离的联系。作为雕塑作品的一个元素,材料从始至终贯穿于雕塑的发展中,经历了几千年,以至于到现代,雕塑与材料都有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材料在雕塑中的角色和地位有了很大的转变,刚开始材料只是雕塑的一个载体和物质媒介,现如今由于物质和观念的变化,材料在雕塑的运用中也有了更多的空间与话语权。不管是什么材料,都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和特性,因此雕塑作品对于材料的要求尤为突出。雕塑家们常常因为作品的效果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材料,例如:木头质地柔和,给人以流畅的动律感,再加上材料本身的纹理极具装饰效果,所以在众多的材料选择中,木质材料备受艺术家的青睐;大理石的颜色丰富多彩,材质细腻而有光泽,适合于高雅的作品形象的原材料,是雕塑家选材理想的倾向;铜是非常坚硬的材料,比较适合表现高档华贵的主题。通过对材料性质的分析不难看出,要想创作出理想的雕塑作品,必须要考虑到材料的选用,选择适合自己作品内容的材质。有时候材料的选取直接决定了雕塑作品的成败,比如应该运用细腻有光泽的大理石作为雕塑作品的原材料,而你却使用了简练粗犷的花岗岩,这不是创作,而可能是对作品本身本该富有的作品美的挑战,最终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雕塑家对于材料的选择具有决定的主导权,在雕塑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材料起到了中介作用。材料所体现出来的美吸引了雕塑家对材料的追求,通过材料的美创造出雕塑作品而达到最终雕塑作品美的表现。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对材料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并不是任何材料都可以作任意的雕塑作品。雕塑家会根据即将呈现出雕塑作品的效果而选择相对应的原材料,如果没有一代一代的雕塑家对材料的探索和研究,也就不会有合适的材料创作出优秀的雕塑作品。衡量一个雕塑家,不单单是因为他们有几件比较出名的作品,还要看其对材料性质的熟悉程度,只有足够熟悉和了解材料,才可以真正地驾驭它,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雕塑的演变史、人类技术的进步史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史。通过对雕塑材料性质的认识、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雕塑艺术,把握雕塑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作为雕塑媒介的材料日趋发展的同时,雕塑家的主观思想也在慢慢的进行着革新。无论雕塑如何发展,社会以及时代如何变迁,在变化的风暴中心,只有雕塑家尽心尽力进行艺术实践与探索,才能留下世间佳作。事实也证明,能够代表前沿的雕塑作品,必然是有雕塑家独特的理念,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力,要探索出更多更好能用的材料,只有这样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才能走的更远。作者简介:陈光辉(1991-),男,汉族,四川遂宁人,西南民族大学2015级美术学专业研究生;吴中荣(1992-),女,汉族,重庆永川人,西南民族大学2015级美术学专业研究生。

雕塑艺术的分类篇10

[关键词]雕塑材料 现代 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82-01

一、传统雕塑材料

雕塑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表现手法区别于其他艺术,主要凭借三维空间表达其观念,在此前提之下,使雕塑的材料更为丰富化,并更具有可研究性。纵观雕塑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出,雕塑材料的发展和人类材料的革新是息息相关的。从历史中的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从原始社会——玉器时期到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器,从封建社会时期——铁器,直到当代,技术革命的创造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使其产生了大量化工材料,在现今社会,新科学、新技术、新观念、新材料的不断丰富,同时也赋予雕塑创作者形式多样的表现方法。

二、现代雕塑对材料的创新

以20世纪的法国艺术家毕加索为先河,雕塑家们开始运用多种材料来探索雕塑的各种表现形式,其中初期的现代主义对当代的雕塑最为卓越的贡献就是“拼贴”和“现成品”的理念。“现成品”同样也可以成为雕塑家手中的材料。因此又产生了一种新的雕塑形式,并成为了雕塑史上一个重大的拐点。随后,在一次伦敦艺术展览会中,《裹着裘皮的咖啡具》极其引人瞩目,这件作品在当时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代名词。

在此之后,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又出现如复制、挪用及借用等手法,而正是这种新观念、新手法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对以往的审美观念产生质疑,也使当代艺术家对材料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愈来愈重视。

那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雕塑材料的转变呢?

(一)社会背景及新材料的出现

影响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无论亚洲还是欧洲,古代艺术中会更倾向于抒情、纪实,这也可能是农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亲近,使人在其中较为悠闲的缘故。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迅猛发展,使得像合成材料、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被大量运用到生活中。

(二)艺术自身发展的要求

艺术的自身发展包括观念的变化以及形式的创造。对雕塑而言,突破和创新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一直以来,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雕塑材料媒介,可分为不同的形式,如:陶瓷、蜡像、石雕、木雕等。在同一种材料下,使用不同的技巧与制作手法,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例如陶瓷,既能制作出瓶罐器皿,又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动物与人物形象。这种与众不同的效果,极大程度上揭示了材料潜在的性格和丰富的表现力,这便使物质和技术上的积极准备对雕塑材料的转变做了充分的铺垫。

纵观雕塑材料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不论哪种艺术材料的发明、应用和发展,都预示着新的艺术语言的诞生,也都表明着人类对艺术材料旧观念的改变。

(三)生活节奏的加快改变审美接受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与普及,使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步入大信息时代,从而使生活的节奏飞速加快。互联网使全球变为一个地球村,人们无时不刻地都能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人类的思维方式以及心态变得与从前大相径庭,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改变,已经不是细水长流式的慢慢品味,而是追求即时的愉悦和感官上的刺激,从而纾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

(四)现代及后现代艺术观念思潮的影响

现代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主要的艺术形态。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到现代文明时期,出现了近代艺术与古典艺术两个完全不同形式的现代艺术。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后现代艺术已经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性的艺术潮流。纵观这些艺术现象,我们明显感受到后现代艺术的价值观。所以,现代艺术与具有反叛的后现代艺术相融合,便出现了传递信息与表达思想的新方法。

三、雕塑造型中材料功能转变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一)拓宽了材料媒介的范围

雕塑作品表现力度的提升归功于材料功能的转变与更宽广范畴的材料媒介的应用。雕塑创作中材料媒介的选择变得空前的综合和宽泛。雕塑者们为了要求造型的内在必要性,同时也可以使用多种完全不同的材料。所使用的材料既有传统雕塑材料,还包括如反光金属、蜡、玻璃、塑胶、电、绘画颜料等。

(二)对人类审美观念的影响

当今,人类进行艺术创作无时不刻地使用着材料,而现代在材料的使用方式上产生了重大的观念性改变。它与之前的艺术创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作手法愈发自由,材料的选择愈发广泛,所表现的主旨也囊括了各个领域,表现了观念性的特点。

从审美接受方面来看,体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传播与其被社会所接受的这样一个动态循环的运动过程,在艺术活动中,审美接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雕塑材料的转变,导致了雕塑家对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的观念产生改变,而艺术创作本身的改变会对社会接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所关注的社会主题与审美观念的变化,可以为艺术的不断发展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