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艺术价值十篇

时间:2023-07-07 17:33:44

雕塑的艺术价值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1

佛教文化由汉代晚期传入中国,魏晋时期日趋兴盛,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及至隋唐时期,佛教雕塑更是成长为圆润璀璨的明珠。佛教雕塑的制作都是出自于民间工匠之手,所以群体性大于个体的创造性,更能体现群体性的审美价值观。这些唐代佛教雕塑处处显现出女性阴柔美,温文恬静的姿态、圆润的造型塑造、柔美的曲线刻画、包容与仁慈的佛教雕塑形象,正是当时人们的审美价值体现。

这种饱含着女性阴柔美的佛教雕塑在唐展到了极致,唐代也因此创造出了典型的菩萨造像体系。其中之一就是:凡是能够让人联想到女性温柔和母性慈爱的品性,都万流归宗般全部集中在此时的菩萨造像上,例如观世音菩萨的造像。另外,唐代菩萨雕塑依据一种“三道弯”的躯体造型节奏来塑造,这是雕塑表现女性美的通用方式。和印度神像比较,唐代的佛教雕塑没有激烈的动作,更多的是有着人世间的风情。她以含蓄抑制的力量,激发出全身丰沃的、无法言喻的温柔,犹如它充盈着脂肪的躯体。唐代佛的世界正是这样丰腴的世界,佛、菩萨、力士、供养人中,除了力士是体健如牛的男人风格外,其它无不丰肩满胸、手肥腰柔,以丰厚的形体来呈现体态。这是一种世俗的丰硕,体现了唐代人“以胖为美”的审美价值观,也正是唐代物质充足,人们生活富足优越的写照。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唐代这样演绎着女性丰满的美,这种对世俗生活的热情、生活的满足感,以至于深深地影响着彼岸佛国,似乎佛教不再是人们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归属,更像是变成了人们游戏玩耍的消遣品。

2.从唐代民间雕塑看唐代人的审美价值观

唐代民间雕塑体现在两个方面:陵墓雕塑和陶瓷雕塑。这里将陵墓雕塑归到民间雕塑中是有个人理由的。虽然陵墓雕塑是应皇权要求而制作,但是工匠一般由民间匠人组成,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作品蕴含着当时流行于社会上的雕刻审美风尚。这种风尚不但出现在上层阶级的活动范围,而且广泛地渗透到各阶层人们的活动范围,因此带有普遍性。所以雕刻体现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整体审美需求,故而将陵墓雕塑归到民间雕塑的范畴。

在唐代的陶瓷雕塑中,很大一部分也应归到陵墓雕塑中,例如墓室内的陶瓷冥器,但是无论从体量、题材还是材料上都应将其另外来论,这种冥器体现在“三彩陶塑”和陶俑上。古人将唐三彩及陶俑置入墓中,目的是为了在陵墓中营造一种美观、壮丽的氛围,这是一种审美情感。唐代陶瓷雕塑的最高价值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唐代文化最根本的特点,而对精神的追求又在其文化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陶瓷冥器恰好契合了唐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唐代陶瓷雕塑形象逼真生动,非常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世俗生活,是当时社会精神状态的艺术体现。例如唐三彩中体形健硕的马和体态丰腴、神情微笑满足的侍女俑。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么?当然如果没有开放的社会氛围,没有人们关注自我、关注生活的状态,这些优秀的陶塑作品是不可能出现的。

唐代陵园石雕艺术的主旨是在生与死之间、现世与虚幻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达到对生命与死亡的交流,使逝者永生。这体现了王权统治的欲求、生命的欲求,而雕塑这种造型艺术是满足这种欲求的手段,工匠们运用艺术的手段在满足这种欲求的同时,也体现着审美价值观念的欲求。例如乾陵中央大道两旁的雕塑正是这两种欲求的交织品,其中10对翁仲石像庄严肃穆、造型概括简练;61对王宾像造型写实,姿态端庄,体格丰腴,这正是唐代人审美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3.唐代人的审美价值观

唐代因社会风气开放,人们思想活跃,精神相对开放,雕塑艺术因此十分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人们在审美上更趋向于现实美感,更多关注自身的美。体现在佛教雕塑上,是对虚幻的宗教形象加入强烈的主观因素,把现实中的客观形象根据主体欲求加以改造,体现一种女性阴柔的美、一种丰腴的美、一种世俗的美、一种阴柔与阳刚相和谐的美;体现在陵墓雕塑上也呈现从虚幻回归现实的演变趋势,即使是以神兽为内容的题材在表现的手法上也更趋向于生活化,追求现实生活的真实美感;体现在陶瓷雕塑上更体现了生活的美,国力的强盛,生活的富足,使得人们更加自信,更贪恋美好的现实生活。这种大唐气象使得人们在审美价值上更追求自信的美、丰腴的美。这种现实化的审美价值趋向说明了唐代人审美价值观念相对于前代的转化,体现了唐代人对生活的热爱。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2

关键词:现代陶瓷雕塑;设计;研究0前言

关于陶瓷雕塑的概念很宽泛,它不仅是寻常百姓人家中陈设、摆放的点缀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这一概念又进一步宽泛起来,大凡用陶瓷材料烧制成的雕塑作品,不管尺寸大小、材质怎样、形态为何都可以统称为陶瓷雕塑产品。在室内环境上,陈设于室内的陶瓷雕塑,如各类花瓶、罗汉和观音等佛教形象等;再说室外环境,现代陶瓷雕塑产品已经走向了园林、建筑业,有时在高大楼体或宽敞大厅里矗立的雕塑都是陶瓷产品,那些用马赛克镶造的雕塑均属于陶瓷雕塑范畴。我国陶瓷雕塑历史已经相当悠久,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瓦当、明清的九龙壁都是陶瓷雕塑。陶瓷雕塑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室内陈设品,而是从室内走向了室外,从中国走向了世界。陶瓷雕塑的用途非常广泛,具有艺术鉴赏收藏、建筑装饰、日常使用、耐火材料、出口创汇等多样性用途,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日用陶瓷,如坛坛罐罐、餐具、茶具等;艺术鉴赏收藏用,比如陈设品、花瓶、雕塑,年代久远的日用陶瓷——包括茶具、餐具等;建筑装饰用,比如瓷制砖瓦——面砖、外墙砖、琉璃瓦,卫士洁具等等;化学用途,比如蒸发皿、研体等;电业用途,比如低压电器、绝缘子等;耐火用途,主要是各行各业的工业窑炉中的瓷制耐火材料等;科学技术用途,应用于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镁石质瓷、锂质瓷、磁性瓷等。总之,现代陶瓷雕塑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器、无线电、航空、原子能、机械、冶金、化工、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能源开发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用途日益广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添砖加瓦的积极推动作用。

1对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要求的探研

所有产品的问世都是有着一定价值取向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对现代陶瓷雕塑产品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产品时要兼具多重性,实现产品的复合价值。(1)对产品的艺术价值要求。在艺术价值上,早有了历史显现,秦代的兵马俑,唐三彩,融入书法、绘画的宋瓷。宋代的陶瓷在艺术价值追求上迈上了一个高端时代,主要表现为瓷质光洁、造型优美、千姿百态、魅力超凡;明清两代的产品则主要表现为雄健、豪放、凝重,随着文化的进步和丰富,陶瓷雕塑中融入的文化艺术门类更多,底蕴更加丰厚。在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的技术价值保留延伸和更高追求中,笔者建议八个字原则:“容融古韵,劲展新姿”,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充分保留产品几千年来承袭下来的古朴精华,但是在保留和兼容的基础上,还要把古韵融合到现代文化中来,让古代和现代文化高度统一地展现在陶瓷雕塑作品中,让产品的艺术价值最高化。(2)对产品的实用价值要求。所有的艺术都源于生活,所有的艺术品都离不开生活,在追求美的同时,还需要显现它的实用性,让陶瓷雕塑产品拥有它的双重生命力。让人民群众在欣赏艺术品唯美的同时,还能一品双用,增加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的实用价值和实用性,不但要让国人感到产品的唯美实用,还要引得国外国际的青睐,这一点景德镇做得非常好,景德镇的陶瓷雕塑除了内销近30个省市外,还销往新加坡、法国、美国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产品实用价值的国际化。(3)对产品的经济价值要求。一直以来,在陶瓷雕塑产品的设计生产上,过于偏重艺术价值或实用价值,而有时忽略了经济价值,在市场经济挂帅的当今时代,所有的产品的经济含量都是极为重要的,没有经济价值就没有生存价值,陶瓷雕塑产品生产厂家和机构,不可能植根于艺术鉴赏、艺术追求、美学崇尚的形而上学中去,它需要为生产产品的员工和艺术家们发工资,给他们解决吃饭等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要接地气,追求产品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让经济价值最大化。

2现代陶瓷雕塑产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寻求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我们就是要不断追求“瓷质好,工艺精,品种多,价值高,中国情”的宗旨。(1)要更新设计理念。理念是需要不

更新的,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离不开设计更新,在这一点上既需要大师们的才华迸射,也需要设计师和工匠们的创新思维充分覆盖逻辑与直觉,同时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节拍。匠心地创意创新于理性与感性、逻辑与梦想之间,把技巧、判断力、执行力、感知力等同时高精准地融入产品中去,建立健全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专业研发队伍,让今日陶瓷雕塑艺坛人才辈出、新作日增,打造出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就一定能永葆现代陶瓷雕塑产品的青春活力。(2)要讲求赏用结合。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三种价值中已经提到艺术价值,也提到了实用价值,我们这里所说的就是要把艺术品质和实用性同时融入现代陶瓷雕塑产品中去,用一句形容人的俗语说,就是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让产品成为活跃在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中最受欢迎的物件。(3)要增加雕塑种类。不能总停留在原有固定的种类上,那些司空见惯的陶瓷雕塑产品种类,在百姓心目中已经没有了吸引力,必须在产品种类的技术研发上下大功夫,让陶瓷雕塑爱好者和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不但要在圆雕、捏雕、浮雕、镂雕、锒雕等传统技法上加以创新,还要从陈设品、美术品、收藏品、生活用品等诸多门类上加以创新拓展,追求产品的标准多元化和多样标准化。(4)要开拓产品市场。一切产品的现实生命力都离不开市场,陶瓷雕塑产品亦如此,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去支撑,那么该领域就没有了生存持续的生命力。故此,我们在深度开发设计研发的同时,市场开拓一定要跟进,力争建立起完善、科学、健全的陶瓷雕塑产品的市场体系,让产品在流通中展现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5)要融入民族情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化,而且已经根深蒂固地编织成了中国结,而当今时代有些人盲目的崇尚国外和国外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工业产品设计研究》一文中着重指出:“现代国内工业产品设计效仿国外较多,未能更多地融入本国文化,缺少民族特色”,这段论述在提醒我们在生产现代陶瓷雕塑产品时,千万不能忘记了老祖宗,要力争把每一件产品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国情,保持这一份民族情结,保持产品这一独特恒久的魅力。

3总结

陶瓷雕塑工艺作为一门艺术,其专研设计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现代陶瓷雕塑产品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对于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的领域更是要求我们去花费更多的心思、更独具的匠心,从而让陶瓷雕塑产品永葆艺术、实用、经济的三重美学价值。参考文献:

[1] 高峰.现代城市公共雕塑设计理念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12).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3

 

关键词:传统木雕 现代雕塑 艺术 联系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发情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宗教雕塑的出现与我国的文明是分不开的。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全国各地供奉着各种佛像,雕塑这些佛像就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雕塑。宗教雕塑一方面拓宽了雕塑的范围,但是也对雕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中国人很重视佛教,所以雕塑佛像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永远按照传统的风格来,这样雕塑本身就失去了创造力和生机,没有了进步的空间。保存至今的宗教雕塑,其艺术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历史性而得到提升,越是久远的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地位越重要。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4

关键词:传统木雕;现代雕塑;艺术;联系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宗教雕塑的出现与我国的文明是分不开的。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全国各地供奉着各种佛像,雕塑这些佛像就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雕塑。宗教雕塑一方面拓宽了雕塑的范围,但是也对雕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中国人很重视佛教,所以雕塑佛像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永远按照传统的风格来,这样雕塑本身就失去了创造力和生机,没有了进步的空间。保存至今的宗教雕塑,其艺术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历史性而得到提升,越是久远的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地位越重要。

明器雕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艺术成就也是非常高的。明器雕塑是以虚拟物象的模式,分为实物和虚拟两大类。明器雕塑的材料有木、陶、竹、金属、石材等,将这些原材料通过美学设计和技术加工,就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类雕塑,这种雕塑史为了代替原始社会残酷的人葬制度而产生的。现代雕塑中,已经没有了这类作品,但这不能磨灭明器本身的艺术价值。

纪念性雕塑在现代雕塑中十分常见,一些学校、一些标志性的地方总会有一些纪念性的雕塑。比如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像的雕塑就是一种近年性的雕塑。在今天,但凡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人或事出现,人们总会希望有个雕塑出现来纪念这一人或事。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纪念性雕塑的实用性很强,而且发展形势良好。

装饰性雕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紫禁城的门楣、栏杆、梁柱上随处可见这种装饰性雕塑。样式之多变、技法之娴熟、艺术价值之高是现代雕塑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装饰性的雕塑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装饰性的雕塑也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现代雕塑中的装饰性雕塑也处在蓬勃的发展之中,在现代雕塑艺术成就上也是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工艺性雕塑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独立的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在现代雕塑中尤为受到关注和喜爱,但是由于自唐代以后失去了创造性,发展至今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无论是哪一类的雕塑,都是现代雕塑大家族中的一员,也都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传统与艺术的联系

传统术雕与现代雕塑代表的是不同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成就,有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雕塑艺术的成就才会越来越高,直至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传统的雕塑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汉代,雕塑艺术由简单的小件雕刻发展成为严峻风格的汉代雕塑。在这期间,雕塑发展迅速,走上了一盒巅峰。保存至今的秦朝兵马俑是雕塑史上的经典中的经典,形象生动、蔚为大观,自出土之后,令中外游客折服。这个时划的雕塑是在中国雕塑史上甚至在人类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价值。

第二阶段,是有汉代至唐代,这个时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趋于完美,是雕塑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可以称为是理性风格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唐代直至清代,这个时期雕塑逐渐走下坡路,出现了发展止步的现象。这个时期的雕塑失去了原来的创造力,大多数是为了取悦人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雕塑只是一味的追求形式、追去华美的雕琢工艺,作为艺术品最终要的艺术原动力及个性的发挥却被忽略和扼杀了。

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雕塑艺术。不论是高峰时期的雕塑还是衰落时期的雕塑,都是代表着一些特定时期的风格和艺术成就,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总之,现代雕塑家拥有着一笔宝贵的财富,秦汉作品的魅力,唐代作品的精致,都是的现当代雕塑家学习和领悟的。笔者认为,现代雕塑要想不是去艺术性,应该在古人的作品中,去参悟那种摸索和追求的意识形态的过程,通过感悟去探求心灵美的意识形式。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追求原始的美不盲从潮流,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姿态。

参考文献:

[1]陈佳学,木雕艺术创作[M]艺术探索2009

[2]陈佳,中国艺术史[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由;以艺术触动生命:艺术界;2009年02期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5

【关键词】南京城市雕塑;审美理念;创作语境;价值取向

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突飞猛进,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独特载体的城市雕塑越发受到重视。南京公共空间中的雕塑艺术自古以来就非常繁盛,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南朝的陵墓石刻。据南京市规划局名城市雕塑处统计,当前共有1061件各类雕塑作品,分布于南京地区的各公共环境中。新中国成立后,各种类型城市雕塑更是迅速增加,数量多达400余件。2014年,为了迎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南京市政府与中国雕塑院共同组织了国际城市体育雕塑大赛,既弘扬了奥运精神,更提升了南京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国际影响力,使得这座“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成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青春都市,魅力之城。本文尝试从南北朝时期到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雕塑以来的城市雕塑中获得启示,对南京城市雕塑的民族性与国际化审美理念、创作语境、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解析和论述。

一、南京城市雕塑审美理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我国城市雕塑作为热点现象蓬勃发展起来,而南京在城市雕塑事业的建设中发挥着开创性效能与主导性作用。经专家梳理考证,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十余年间,全国80%的城市雕塑作品是由南京建造的,全国最早的城市雕塑企业也诞生于南京。但南京城市雕塑乃至全国城市雕塑,近代以来的创作主流一直以写实主义或观念主义手法为主,处于西方审美模式的笼罩之下,自我的民族文化精神严重缺失。但让人欣喜的是,今天的中青年城市雕塑艺术家们对此已有所感悟,在创作实践中汲取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方面,逐渐形成自觉。雕塑家吴为山的发问:“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城市雕塑如何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体现出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地方特色和国际视野?”也已成为中国城市雕塑创作的当务之急。任何文化艺术的审美形式与理念的产生都与时代密不可分。当今时代所倡导的民族性与国际化审美观,在城市雕塑建设中的正确把握也是如此。其既不是对传统文化生活表象的任意翻版,也不是对所谓西方文化口号的肤浅理解与简单表达。在现、当代西方文化思想的挑战与冲击下,层出不穷的艺术理念所形成的艺术样式,虽然大大扩展了公众的审美视野,但公共环境中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肃穆庄严的城市雕塑文化精神意蕴,已被这“国际化”艺术理念消解殆尽。因此,南京城市雕塑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审美意识,促进民族性与国际化审美理念和谐互融,把各种艺术创作观念和艺术手法融入城市雕塑创作的整体建设中,形成南京城市雕塑独特的审美标准。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南京市政府以“青春的力量”为理念,有序组织了国际体育雕塑大赛。最终共有50余件体育主题的城市雕塑作品在青奥场馆周边及南京窗口地区落地。如机场高速公路边的《火炬手》、河西国际青年广场的《九骏》、南京站的《梦舟》、仙林大道的《竞速》等。这批深蕴民族性与国际化双重文化精神的作品,讴歌了运动魅力与时代精神,展示了南京城的文化品位、青春活力和市民的热情。民族性与国际化和谐相融的审美理念,已成为南京城市雕塑发展的基石。例如,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佛教造像,早在汉代就开始接受如印度、波斯、埃及、希腊等国家或地区造像的审美影响,逐步形成民族性的独特审美样式和造型风格。可见西方艺术要想在中国发展与传承,必然要经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洗礼。在这种成熟的文化情结、审美习惯启示下,今天南京城市雕塑的创作者需要用既有民族性又有国际化的审美视野,以激励市民的文化精神。近现代以来南京还落地了一批有着民族性与国际化文化精神的经典作品,如中山陵祭堂的《孙中山先生》雕像、渡江胜利纪念馆广场上的《千帆竞渡》主题雕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女神》雕像等。传统文化的回溯给城市雕塑发展带来了智性的反思,从中国本土文化中寻找艺术审美的规律,形成能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国际性艺术创作理念,这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一贯性。南京城市雕塑对传统文脉继承的自觉,对西方等外来文化包容性地汲取,实现了文化精神上民族性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

二、南京城市雕塑创作语境

公共空间中的现代城市雕塑往往包含有该城市民众的愿望。西方艺术家通常不把城市雕塑付诸商业性的目的,而更看重民众的参与程度,并以此来衡量城市雕塑设计与制作的价值和社会意义。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强调:“要不是人人都能享受艺术的话,那艺术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可见城市雕塑追求与城市民众的文化沟通、心灵交流,共享该城市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及文化精神意趣。在此语境下,艺术家创作出不同面貌和审美风格的城市雕塑作品,最终培育出具有鲜明时代格调的城市性格。因此,城市雕塑可谓城市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独有的诉诸民众的视觉形态,达成城市雕塑与社会公众进行对话效能、城市雕塑同城市空间其它物象的完美结合。在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观念的解构与冲击的时空中,南京城市雕塑面临着全新的创作语境,即东西方传统及现代优良文化基因的大融合。随着城市雕塑全球化创作语境的进一步扩展,这为南京城市空间迎接高质量城市雕塑作品的诞生,营造了适宜的环境。例如,吴为山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创作的《家破人亡》《逃难》《冤魂的呐喊》系列作品,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时代精神和民众的诉求。随着艺术创作语境的演进,城市雕塑已不再仅仅是公共空间的点缀,逐步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扮演着城市名片的角色。今天的南京城区遗留了大量六朝时期的石辟邪等陵墓石雕,尽显魏晋风度和六朝气象。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政府在中山门的沪宁高速入口处设立了硕大的铜质新辟邪,同时期,南京电视台台标也采纳了辟邪造型元素的设计。可见辟邪等城市雕塑已物化为南京城市的文化精神象征,成为南京的标志。在特定语境下的城市雕塑,可以通过特定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碰撞出具有时代的思想火花,造就了南京城的人文姿态。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城市雕塑承载着自由与包容的时代新精神,先后经历了朴素的现实主义阶段。这种语境下的作品张扬着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精神力,在这创新语境中的城市雕塑更多承载着现代化南京的时代信息,如卡子门的《世纪塔》。2014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给南京城市雕塑建设带来全新的国际化语境,吴为山创作的雕塑《火炬手》,成功综合了西方写实与抽象艺术理念,以及中国传统的写意美学精神,智慧地把本土的文化元素进行现代性的转换,呈现出极其和谐的人文精神意蕴。

三、南京城市雕塑价值取向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综合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彰显着城市民众的价值取向。优美的舞榭歌台、山水城林环境,以及雄浑朴厚、庄严肃穆、神韵优雅的历代城市雕塑孕育了南京独有的城市品质与文化精神意蕴。当今的社会处处充斥着世俗的欲望,各种拜金主义的负面意识形态解构了民众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明晰城市雕塑的价值取向,挖掘其中的正能量对于提升城市文化空间、环境品位和市民的素质有着积极意义。城市雕塑价值取向往往建立在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通过该城市积淀的历史文化同民众的审美标准相接轨,并以其精神力量和价值取向影响民众生活。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指出,公共艺术的价值目标包括“激励市民,促进社区的认同感,记录和庆祝该社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造成公共对话”。在近现代西学东渐的时空环境下,南京城市雕塑也经历过由于忽视本土文化传承,导致其文化价值取向上的扭曲时期。时至今日,城市雕塑发展机遇已经到来,但城市雕塑价值取向的回归与确立需要艺术家、政府和社会民众的配合,尤其是政府部门科学有序地规划越发重要。因此,城市内涵、历史积淀、人文意蕴所形成的民众的正能量文化价值追求,成为城市雕塑建设与规划的依据。其价值追求的实现总是通过视觉形态美、精神意蕴美、时代和谐美三个方面来引导民众,把公众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彻底释放出来。可见,公众的参与赋予了城市雕塑以生命性的价值,一座城市雕塑的社会价值往往既体现了其对于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的表扬,也是城市市民文明程度的体现,以主流的优秀文化价值取向为先导,已成为城市雕塑建设与创作的定律。南京城市雕塑已在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和谐相融中积极探讨着艺术创新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积极追寻与传承着现时代城市文明的历史价值、精英价值、经典价值与永恒价值。这些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所深蕴的正能量,既是特定时代社会发展的记录,更是民众精神情操与价值取向的指南。

四、结语

未来公众的审美倾向、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城市雕塑建设的样式,经典的城市雕塑都是通过一定的审美理念、相应的创作语境,传达相应时空环境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在实现中国梦,建设人文都市的征途上,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文化空间和环境必将铸造出更多有着“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国际视野”的南京城市雕塑精品,并以此来推动南京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吴为山.雕塑时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6

关 键 词:雕塑衍生品 艺术品消费 艺术市场 艺术授权

雕塑作品是室内外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平面艺术相比,雕塑作品能够摆放在不同环境中、不同光线和角度下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雕塑作品通常采用玻璃钢、石头、木头、陶瓷和金属材料制成,不受气候和环境影响,易于长久保存。欣赏者不仅可以多角度欣赏雕塑作品,更可以近距离地触摸雕塑作品的表面,感受材料带来了丰富艺术表现力。基于这些原因,雕塑作品日渐受到大众的青睐,在艺术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雕塑作品往往尺寸较大,摆放和欣赏需要较大空间,加之雕塑材料本身成本昂贵,收藏一件雕塑作品动辄万元甚至几千万元,让大多数喜欢雕塑作品的人们望而却步。随着艺术品市场层次的日趋完善,特别是艺术产业化发展逐步成熟,原本“高高在上”的雕塑艺术品正在试图寻找更加亲近大众的方式,雕塑艺术衍生品也就随之产生了。雕塑原作和雕塑衍生品是雕塑传播平行不悖的两条道路,两者的价格差异也不意味着其艺术魅力存在高低之分。

一、雕塑艺术衍生品的定义及种类:

衍生品是只从原生事物中派生出来的事物,而雕塑艺术衍生品就是从雕塑作品派生出来的,并与商品性质紧密结合的艺术产品。它们通常情况下是由雕塑的作者授权开发,并具有一定的艺术附加值。目前市面流通的雕塑衍生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用来收藏、欣赏和纪念的仿真雕塑复制品。这类雕塑艺术衍生品通常需要作者授权后方可制作。为了保证这类复制品的收藏价值,往往采用限量发行的形式,每件作品拥有独立的作品编号或者作者的亲笔签名。此外,一些不可再生的古代艺术真品,例如兵马俑、云冈石窟佛像等,此类雕塑的复制品经过授权后也可作为旅游纪念品被流通和收藏。第二类雕塑艺术衍生品通常具有实用性,属于艺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日用衍生品。这类雕塑衍生品从设计的角度,用多样化的载体,将艺术渗透到生活微小的细节。此外这类雕塑衍生品性价比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大众的需求,例如由雕塑作品形象延伸出的沙发、花瓶、玩偶、烟灰缸、牙签盒等。

二、雕塑艺术衍生品发展的必要性:

1、雕塑衍生品的开发有利于调和雕塑作品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矛盾。

雕塑作品具有可复制性,一件原作可通过翻制技术,复制出许多一模一样的复制件。而且,绘画作品的笔法、用色等技术较难作伪,而拥有熟练技术的工匠便能轻易的制作出雕塑的仿制品。这些原因使得雕塑的收藏投资价值远远低于绘画。一些学术成就很高的雕塑艺术家的作品市场接受程度和价格远不及同级别的绘画艺术家。许多雕塑家笑称自己是“天天创造奢侈品的穷人”。例如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艺术大奖并被多个艺术机构收藏,但其上拍作品仅有十几件,但作品价格与其身份地位和艺术成就仍有一定差距。再如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隋建国教授,作为中国当代观念雕塑的领军人物,其作品成交价最高的是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成交的作品《世纪的影子》(图1),作品由铝、纸、木板等材料制作,高50厘米,长39.5厘米,宽22厘米,成交价格4,739,600元人民币。而同级别的当代油画艺术家早已跻身拍卖价的千万元俱乐部。中国当代油画领军人物曾梵志的油画作品《面具系列·No.6》(图2)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67,077,075元人民币成交。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雕塑学会的700位会员中,职业发展能够兼顾学术与市场,即以雕塑作为主要创作方向并且有一定拍卖记录的不足百人。以上的现象反映出雕塑艺术与艺术市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依据惯常的思维,如果艺术创作掺杂了较浓的商业气味必然会影响艺术的价值。但艺术衍生品打破了这一观念。一方面,将雕塑作品通过实用性的小物复制,有效的降低了收藏者的投资成本,解决了雕塑艺术家基本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限量的雕塑衍生品,在不影响雕塑作品的价值的同时,将有效促进雕塑作品的收藏市场和收藏价格。低价艺术品市场和高端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其本身需求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大众艺术品消费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不能只看到天价拍品,而忽略大众对艺术品的需求。一个雕塑衍生品的消费者很有可能有一天走进佳士得、苏富比,转向高端雕塑艺术品的消费。

2、雕塑衍生品的发展顺应了大众艺术消费的需求:

从西方艺术市场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人均GDP的高低直接影响艺术消费的水平。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艺术消费便会呈现主流化态势。据2012年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均GDP统计显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省市共有23个,其中香港、澳门、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浙江等省市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中国已经悄然进入了艺术消费的新时代。雕塑真品依据市场惯例是指依据原作翻制的,复制量少于20件的雕塑作品。雕塑真品数量少,加之单件作品价格日渐增高,使得收藏雕塑真品是普通艺术消费者可望而不可及的。艺术市场像其它商品市场一样,市场需求是多元的,分层的。也许你买不起一件雕塑大师的原作,但雕塑衍生品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与这些艺术作品亲密接触的机会。雕塑衍生品是艺术消费迅猛增长的必然产物,加之其本身的审美特性,价格相对较低,没有购买风险,并能进行大众化推广,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雕塑衍生品可延伸美术馆、博物馆的艺术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众走进美术馆、博物馆,欣赏艺术作品成为现代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到精神滋养的重要生活方式。让公众亲近艺术,让艺术走进生活,是美术馆和博物馆肩负的重要使命,雕塑衍生品的发展可以深化体验式艺术教育。一方面,从艺术的观赏形式来看,对于一些珍贵的古代雕塑珍品,观众只能隔着厚厚的玻璃或者围栏来欣赏,或者通过讲解员和讲解设备的介绍了解展品的信息。在视觉欣赏和口头讲解的过程中,观众的作用往往属于被动接受。如果将许多日常用品经过精心设计,使之包含这些雕塑精品的形象或者艺术含义,那么我们日常使用这些雕塑衍生品的过程亦是艺术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小件雕塑艺术作品的欣赏,十分讲究“把玩”,即感受艺术品在手里带来的特殊艺术体验和心理体验。雕塑衍生品可以帮助还原艺术品的传统欣赏形式,让观赏者可以零距离体验雕塑作品的美感价值。

三、雕塑衍生品的发展现状:

目前,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转化为艺术衍生品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家与画廊、艺术品商店等合作,以授权、或者的方式推广艺术衍生品,我们称之为“授权合作模式”。另一类是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品牌,从产品定位、生产销售、宣传策划等各个环节完全以商业化模式独立运作,我们称之为“自产自销模式”。

位于北京798的尤伦斯艺术品商店是雕塑衍生品的聚集地,也是艺术衍生品授权合作模式的成功范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隋建国、陈文令、于凡、李占洋等活跃在艺术前沿的雕塑家创作的雕塑衍生品。其中,由隋建国创作的限量版雕塑《中国制造》(图3)最为引人注目,现在这件作品俨然成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标志性雕塑。这组雕塑以恐龙玩具为原型,运用写实手法将高约四厘米的塑胶材质恐龙玩具放大80倍。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生产这种恐龙塑胶玩具的工厂基本上集中在深圳广州间的几个小县城。像塑胶恐龙这类玩具往往是由西方国家设计,利用中国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制造出来,又销往海外市场。“中国制造”不仅是一个标签,更是一种经济现象,中国正在逐渐成为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产品制造工厂。《中国制造》用调侃的方式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之类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跨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组雕塑采用合成树脂的材质,表面呈汽车烤漆的效果,共有白、橙、黄、绿、蓝、紫、黑六种颜色,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却富于深意,42000元一件的价格也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多次销售一空。这类雕塑衍生品既满足了艺术爱好者们将“买得起”的艺术带回家的愿望,同时为美术机构的展览、讲座等非营利性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授权合作模式”成为当今主流的雕塑衍生品的推广模式。

雕塑家向京、瞿广慈夫妇是雕塑衍生品“自产自销模式”的先行者。二人于2010年在北京创立了“稀奇”艺术品牌,经营以两人作品为原型的雕塑衍生品。“稀奇”品牌以“连接情感的礼物”为创意理念,结合当代艺术元素,将向京、瞿广慈的艺术作品以轻松而不失深度的方式再创作,赋予产品全新的意义。尽管“稀奇”品牌是向京、瞿广慈夫妇共同创立的,但产品的风格确实各有千秋。瞿广慈创作的《彩虹天使》(图4)系列雕塑衍生品,形象憨态可掬,充满幽默怀旧的情绪。《彩虹天使》系列共有十六种颜色,运用古语“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淡者为雌”的说法,将七色男天使也叫虹天使,七色女天使就叫霓天使,还有代表白天黑夜的黑白天使。瞿广慈创作的天使不像西方绘画雕塑表现的那般圣洁美好,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百姓的形象,蕴含着人世间最朴素的情感。通过这件作品我们能感受到,天使不仅存在于西方的信仰中,天使住在每个普通人的心里。只要你怀有纯洁善良的情感,每个人都是天使。相比瞿广慈的《彩虹天使》系列作品,向京的“兔女郎”系列则更偏重于表现人内心的情感和感受。“兔女郎”系列中的《我看到了幸福》(图5)表现了一个纯真的女孩,戴着可爱的兔耳朵,面带微笑紧闭双眼,似乎在回忆着生活中那些微小的幸福和甜蜜。瞿广慈、向京夫妇把“稀奇”品牌定义为一个艺术礼物品牌。我们可以从这些艺术礼物中感受艺术,体会艺术背后深切的情感,并将这份情感以礼物的形式传递给我们的朋友。

四、雕塑衍生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1、艺术授权制度不完善

艺术授权主要分为产品授权、数字授权、原作复制授权三种类型。艺术授权不同于传统文化产品的产权转让,更多涉及作者著作权的授权。未经著作权所有人的同意,不能随意将著作权所有人的作品形象用于印刷、宣传品和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国内的艺术授权机制目前并不完善,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被盗版甚至被“山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艺术衍生品市场的良性发展。例如雕塑家高孝午的雕塑作品《标准时代》(图6)就被山寨成了多种版本。原本微笑鞠躬的光头形象,被戴棒球帽的形象代替,甚至有些山寨版本竟然将头部做成各国领导人的形象,盗版的猖獗程度可见一斑。这些山寨作品多次在公共场所展出和售卖,导致许多艺术爱好者将这些山寨版本的《标准时代》当作了《标准时代》系列雕塑衍生品。粗制滥造的仿制品不仅使艺术家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更使艺术家的名誉权得到了损害。

2、雕塑衍生品的开发缺乏创意

目前市面上的雕塑衍生品大多是将雕塑原作的缩小版或将雕塑形象复制在日常用品上。雕塑衍生品不应该是简单的对原作的复制,需要设计者领会并发掘原作的特质。基于原作本身的内涵和特色,再将其通过另一种形式或者材质展现出来。优秀的雕塑衍生品应该是设计者对雕塑原作的重新演绎,需要在不同艺术语言体系间进行转换。例如博物院根据馆藏的玉石雕刻件翠玉白菜开发了一系列雕塑衍生品,其中包括有琉璃、法兰瓷等不同材质、大小不等的仿真翠玉白菜,还有利用翠玉白菜的造型开发的手机挂饰、耳机、筷夹、开罐器等。翠玉白菜系列雕塑衍生品因其实用美观而且富有创意,成为博物院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衍生品系列。雕塑衍生品是艺术商业化的产物,创意是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重要因素,而价格决定消费者最终是否会买单。雕塑衍生品的开发,应该运用创意的手段,在功能性、艺术性和价格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

五、结论

大众对雕塑艺术品的喜好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雕塑衍生品市场繁荣发展。雕塑衍生品不仅仅是将雕塑转化为生活用品,所谓“衍生”,就是要求其既有高于生活的艺术性,又有融入生活的亲近感。雕塑衍生品的出现,真正做到了艺术面前人人平等,使零距离的与艺术亲密接触的愿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于波 《论艺术衍生品的市场现状及对美术馆和艺术品的影响》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7

在此次讲座中,赵力认为雕塑市场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规模却很小。其实从拍卖市场来看,去年也就是2011年,艺术品拍卖大概是975亿元左右,中国书画市场占60%,而属于雕塑的市场加起来可能都不超过几千万,这种比重的差距远远大于国际市场同样数据的比较,雕塑在国际市场上通常的交易额占到13%,去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为2000亿美金,而雕塑的交易额在200亿美金左右。而在2010年2月,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中,国际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一件青铜雕塑《行走的人》拍出6500万英镑的天价,雕塑在国际上的收藏地位可见一斑。这样的差距现状也就足以说明中国雕塑市场在体系上的不完善。然而这种不完善其实也代表着一种未知的潜力。赵力在此次讲座中谈到很重要的一点,目前雕塑市场在向当代转型。从时间线来梳理,中国雕塑分为古代雕塑、近现代雕塑以及当代雕塑。当下艺术市场的逐渐完善以及对于中国文物的保护,古代雕塑已经很难流通,而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允许进入拍卖市场的。近现代雕塑资源的匮乏也无法在艺术市场中占有一定稳固的位置,所以当代雕塑就成为挖掘的重点,而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当代雕塑占了90%以上的份额,并且当代雕塑的市场也给予了近现代雕塑市场一种带动作用。

雕塑对于收藏放置的一些限制,使得很少人收藏雕塑,而雕塑市场的“冷静”似乎让人淡忘了这一艺术门类。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中国雕塑的位置。国内对于雕塑的收藏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差别,国外对于雕塑的收藏是一种系统性的,而这也是国外对于艺术品收藏长期以来的一个局面。在国内,不论雕塑也好还是其他艺术门类,对于收藏都存在很大的投机性,当然职业的藏家有,但是很少。而雕塑本身的体量、储存限制无疑在这样的局面中又给自己设了一道屏障。不过有屏障也好,投机也好,市场冷淡也好都不是绝对的,依然有重建局面的领头者。

隋建国,作为被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而同时他又被圈入当今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雕塑家之一。对于自己的成功,隋建国显得很淡然,他曾经这样说过,“雕塑家还没有加入拍卖明星的队伍,他们中很少有人去刻意炒作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目前的雕塑市场还是发展得挺健康的。”

隋建国的作品第一次被人买走是在1992年,那时的成交价是一件作品一两千美元,而收藏者是皮尔·卡丹的中国宋怀桂。对于当时作品的出售,隋建国并不情愿,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而做的创作却作为一种销售,在心理上谁都承受不了这样的失去。但是在藏家不断地做工作中,隋建国最终还是在不情愿中将作品卖了。

隋建国将雕塑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具有时代标识的意义。无论是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近十年来创作的“中山装”、“恐龙”等“视觉文化研究”的经典形象,都善于在中国本土的知识谱系和文化经络中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具有强烈的知识分子气质,流露出严肃的社会批判立场和人文道德指向。此外其创作还跨涉影像、公共行为等领域,也极具实验性。《衣钵》是隋建国的代表系列作品之一,它是沿着禁锢和冲突的心理活动而发展的作品。随着革命年代政治领袖以中山装作为人民的服饰指标,它已经不是一件单纯的衣服,而成为了权力崇拜的符号,甚至是一件约束个体意识发展的囚衣。隋建国运用中山装的特殊历史意思,转化为现代艺术语言的形式,他利用坚固的材质创作,强化了政治权力牢不可破的印象。在2012香港佳士得秋拍中,隋建国创作于1997年的《衣钵》以110万港币成交,在雕塑范围内,过百万已经是高价,但是与动辄上千万的当代油画相比,差距还是有着很大悬殊。而隋建国的拍卖纪录最高价为香港苏富比2011年秋季拍卖,尤伦斯重要中国艺术收藏: 蜕变─当代中国艺术的革新与演化专场中拍出的1997年的作品《世纪的影子》,成交价为578万港币。

2012年保利春季拍卖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上,蔡志松作品《威尼斯浮云》以690万成交,创造国内雕塑家个人成交纪录。该作品是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浮云》其中的一件(全作品共由5件组成)。这是蔡志松继香港苏富比2005年秋拍、2006年春拍,第三次创造中国国内雕塑家的拍卖纪录。然而对于市场,蔡志松表示这个数字仍然是低估了雕塑的真实价值,因为创作对于他而言是智慧的积累。不过他也认为这是个良好的开端,因为这个信号让大家看到雕塑市场前景和投资的价值。而绘画、雕塑作为不同艺术门类呈现的市场的不同局面,蔡志松认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仅仅是表达方式的差别,因此雕塑价值被严重低估是没有道理的。”

相对于重建局面的领头者来说,年轻的雕塑艺术家作为后续力量也在一步步往前推进。UNMASK小组由三位70后艺术家刘展、匡峻、谭天炜于2001年共同创立,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新锐艺术家组合之一。其创作多以自我形象为蓝本,不但有古典雕塑语言的表达,也突破了传统艺术对个人性与纯粹性的认识,强调团队间的合作及公司式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吸收了现代工业设计的一些现成经验,刻意呈现作品的商品特征,即工业化、批量化、流行化,希望通过设计、生产打通艺术品和普通产品的界限,“使艺术由小众走向大众”。他们的作品完成了消费社会中自我与大众文化的转换和对应,反映了当代中国商业文化的现实存在。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8

【关键词】雕塑;造型艺术;冰雪艺术;创新

引言: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我们的先民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冰雪雕塑艺术是兼具艺术家灵慧与大自然神奇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质感魅力与表现形式使这一年轻的艺术名扬天下。近年来,冰雪雕塑艺术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雕塑艺术概况

雕塑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1.1中西方古代雕塑造型特点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

1.1.1中国古代雕塑特点

(1)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2)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行。 (3)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4)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5)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6)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

1.1.2西方古代雕塑特点

1.2当代雕塑现状

当代的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思想的组成部分,艺术本位的概念也已经大大拓宽,可以说当代雕塑(这里不包括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一种关注人性、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未来的艺术,是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思想。

1.2.1 当代架上雕塑

中国当代架上雕塑充分吸收了平面,色彩,构成学以及影像艺术等等各家优势,同时,拓宽多种材料极其造型潜力,寻找一切雕塑可能利用的资源,去寻找未来的可能性。

1.2.2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

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所有雕塑家的倾心关注。在材料选择上强调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和现代工业背景的息息相关。坚固、永恒和优质是传统雕塑对材料的要求,而在今天不分质地优劣和永久与否,只要能够有效、完美地传达雕塑家的意图,就是最好的材料。

2. 冰雪艺术概况

2.1冰雪文化及载体

冰雪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冰雪文化,是指人类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以冰雪为内容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渔猎、体育、艺术、民俗、经贸、文学、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展览、新闻报道等等。狭义的冰雪文化特指体育、艺术、文学、旅游、科技等精神财富。哈尔滨能在中国率先发展起现代冰雪文化,是因为他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城市历史。

2.1.1冰雪饮食

2.2.2冰雪体育

2.2.3冰雪文艺

2.2.4冰雪旅游

2.2.5冰雪艺术

2.2冰雪艺术的起源  冰雪艺术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因为,北方地区人民要生存就必须与冰雪抗争,必须接受冰雪。长期与冰雪的接触让北方人民对冰雪的特殊性更加清楚,人们不再畏惧冰雪,人们利用冰雪来丰富生活。随着民俗冰雪活动的不断扩展,人们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出现了早期的冰雪艺术活动。我国有记载的古代冰雪文化活动出现在隋唐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首先开始的。

2.3冰雪艺术的特征

(1)自然基础(2)社会基础(3)文化基础

3.雕塑造型给冰雪艺术带来的创新思维

3.1雕塑与冰雪的结合

3.1.1雕塑造型带来的种类及创作风格

(1)素描、绘画基础。(2)表现手法上也分有圆雕、浮雕和透雕等形式。(3)具象、装饰变形、抽象。(4)都通过造型手段来表达感情、意境。

3.1.2雕塑造型带来的功能与意义

3.2冰雪艺术中雕塑造型语言的应用

3.2.1冰雕的艺术表现

3.2.2雪雕的空间、体量造型

3.2.3冰灯的形式语言

3.2.4冰建筑中的雕塑语言

4.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前景

冰雪活动开始是人们为了生存,在被动接受冰雪中产生的,然而经过了历史与劳动人民智慧的打磨,逐渐发展成为积极的、有力的、综合的活动,是人们利用自然充实人文生活的典型个案。

(1)促进冰雪艺术不断创新,提高冰雪艺术的可观赏性水平。(2)冰雪艺术继续普及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市民的审美水平,增强文艺活动的可参与性。(下转第126页)

(上接第125页)

4.1国际四大冰雪赛事

4.1.1加拿大的“魁北克冰雪狂欢节”

节日活动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雪之城堡”、“狂欢节之王”、“冰河竞舟”等活动。

4.1.2日本的“札幌雪节”

有国际雪雕比赛及市民的各种冰雪竞赛活动。

4.1.3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

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及滑雪爱好者投身其中。

4.1.4中国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冰雪活动。期间的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驰名中外。

4.2冰雪雕塑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就冰雪艺术而言,它有两个价值,一个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另一个就是适于文化消费的经济价值。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两个价值,才使其有所广泛的传播空间。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9

摘 要:人类创造的雕塑史,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浩如烟海的雕塑作品, 它们以其材料的特质, 记载了雕塑的发展, 也为人类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雕塑作为一种可视可触的造型艺术, 是通过物质实体来简要、概括的塑造艺术

形象。与绘画艺术不同, 雕塑的艺术语言的特征性及特别的制作技巧,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材料特点的制约。不同的物质材料, 经过艺术家的处理、运用, 会体现不同的艺术趣味。雕塑是人类情感在物质材料中的显现, 材料是雕塑家展开艺

术思维的翅膀, 借以表达情绪, 寄情抒怀的载体。雕塑创作缺少了材料的支撑必然造成艺术语言的贫乏。

关键词:雕塑艺术;材料;材料感

不同材料的雕塑,无论是金属,木头,玻璃还是塑料,不同的雕塑总能发挥不同材料的特质,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的感染,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表现情感,实际上艺术作品材料的应用正是艺术家情感表达的载体,是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雕塑家注重材料本身的美感价值,借助材料的美感,传递自己的内心体验。

材料是雕塑创作的基本物质前提,实物的精神和形体服从材料,这也是雕塑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对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影响到创作的构思以及作品形体的构成。材料本身就已经包含种种社会意义和审美原则。每种材料都有它特有的与其他材料不同的特性,用不同材质创造出来的雕塑形象已不单纯是普通的形象,而是具有生命意义等深层精神映像的雕塑。材料作为一种雕塑语言,只有了解了它的性质,才能运用适当的工具,顺应材料的特性,按照相应的操作方式和程序进行加工,才能使作品达到思想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材料的美感价值在现代雕塑中的体现

工业革命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不断出现的材料, 新的加工手段和新的工艺技术,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延续已久的工艺程序和艺术要求, 特别是金属雕塑。传统金属雕塑十分重视材质自身的价值意义, 金、银、铜、铁等金属, 尤其是作为贵重物的金、银一直是人类社会地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金属雕塑艺术品的大量占有者, 主要是上流权贵, 他们的审美情趣直接影响主导金属艺术的发展, 由此形成追求奢华的审美取向和穷工极巧的精湛技艺, 构成了传统金属雕塑细腻精美、华丽繁缛的风格。现代金属艺术, 更注重的是材质自身的美感价值, 并赋予其丰富的精神与内涵, 有力的扩展了金属材质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按照材料本身的质感特性来设计, 构思雕塑, 称为现代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美感。不同的加工手段和技艺, 又是使不同美感充分得以展示的前提。制作的过程成为艺术家与材质对话的过程, 人的才情、能力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以施展, 最终使其成为一件极具金属材质独特魅力, 又洋溢着个性风风格的有机成分, 从而使其价值和意义被大大的升华。从审美的意义和价值取向不同, 拉开了现代与传统的距离。布朗库西的雕塑如:“空中的鸟”、“沉睡的缪司”, 造型单纯简洁, 用高度概括的艺术语言, 直接提炼出不同形象的本质特征。光丽异常的抛光, 更使作品呈现出透明的光彩和严谨之美,使一向凝重、浑厚的青铜, 闪耀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眩目光彩, 为现代雕塑艺术兴起开了先河。达达派的艺术领袖阿尔普创造出很多有机性的金属艺术造型。贾柯梅蒂的雕塑一向最注重的量感因素, 人为的抛弃了, 拉长的躯体, 瘦若骨架, 形容憔悴, 如失魂的幽灵般, 孤单的行走。细长的人物造型, 却以粗糙的斑驳肌理显示他的与众不同, 青铜有效的成为它鲜明个性的载体, 以铜本身凝重增添作品中浓浓的神秘色彩。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 各种金工技艺如钻、创、抛等丰富了现代金属雕塑的表现手法。各种作品也层出不穷。大批从事金属雕塑的艺术家利用力学原理, 发挥金属材料特有的美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意大利雕塑家阿纳尔多的作品“盛大的迪斯科”、“柱体”中抛光的柱体, 球体表面处理十分奇特, 一方面加以抛光擦亮。另一方面又将其表面裂开形成不规则的自然裂口犹如蛀蚀效果的肌理使柱子和球体仿佛像一台精密的仪器被突然爆开。正是阿纳尔多对材料的了解, 才使他的作品有如此别致的效果。石和木因为品种繁多一直是古往今来众多雕塑家的创作媒介物。石材、木材也因其自身材料特点的认知程度的扩展而被现在的雕塑家所倚重。现代的石雕木雕在适应材料和对新现代加工工艺采用的意义与重造型的传统雕刻是不能比拟的。材料感在雕塑中以肌理的方式体现, 肌理又分为自然肌理与人工肌理,自然肌理是指不经艺术家之手已存在的纹理组织, 比如现在的木雕因材质的特殊而别有一番柔劲和韧性, 这都归功于它所特有的标志——年轮木文。现在大凡艺术家在创作时都把木文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因素考虑在内, 使其随雕塑的体积起伏转折而呈流动变化状, 大大的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石材也是因其品种多, 色泽纹理丰富而受青睐, 阿尔普的“牧云”、“牧歌中的风景”便是如此, 以石的宁静、沉稳传达出生命活泼的韵律。人工肌理是指艺术家人为作用而产生的纹理组织, 大理石通过雕凿加工模拟衣纹和动物皮毛等等。亨利·摩尔在它的系列雕塑中某些表面的处理上划上一道道凿痕, 给观者极强的表现力和质朴感, 简单的形态也越发显得丰富。

现代雕塑中, 材料在艺术创作中以极具重要意义, 材料直觉和材料意识, 成为艺术家构思是必须先考虑的因素, 和传统雕塑中材料运用具有严格的分类界限不同, 为了追求新的形式, 勇于探索的艺术家们采用多种材料结合, 在他们的作品当中用金属、木头、玻璃、塑料等材料加入其中, 相互焊接, 变化多多的构件,彻底打破了雕塑的体量观念, 材料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毕加索巧妙的把自行车把与车座组合着名的“牛头”。英国人包洛奇人物形象。激进的阿尔芒更是将几十辆汽车叠罗汉般用水泥浇筑成一座高塔, 五颜六色的车体从塔的四面浮出, 蔚为壮观。艺术家正是始于材料的观察与感受, 掌握材料, 使用材料, 给材料打上人的思维与劳动印记, 才有如此丰富的作品。

1 雕塑的材料种类

1.1 单一材料

对单一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创作,比较容易掌握,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狭义的雕塑创作,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现代的新型材料。它们经过了无数雕塑家的潜心探索和实践,无论在对每种材质自身的美感的理解上,还是对材料深层次上所内蕴的文化内涵的把握上,都已经达到了应用自如的程度。这些材料主要有:

1.1.1 石材

石雕艺术的历史古老而悠久,种类也最多。它是一种天然的物质材料,质硬量重,产量丰富,可塑性虽然不大,但是其耐久性颇占优势,适宜各种程度的开发。如中国地方留下来的许多石窟石像等,经历了千百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呈现给世人以威严神圣的艺术价值。在现代城市雕塑的应用中,最常见的是花岗岩、大理石、青石、砂石和各种各样的彩石等等。

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和中国的乐山大佛,都是用石材雕刻而成。由于种类繁多,雕塑石材在选用创作上,除了要考虑其内在质量、抗压强度、耐久性、抗冻性、耐磨性和硬度以外,石材的颜色和表面光泽度也常常成为选材的主要因素。

1.1.2 木材

木雕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木材质地松软,细密,色彩温暖,也是一种古老的雕刻材料。早期,人们用它刻画象征宗教和民族部落的符号和图文,以此来寄托精神和信仰。它所产生的的雕刻效果天

然、质朴、温润、可亲,注重表现木材的天然结疤、纹理与构造的理念,由此可以引导一种孕育在心底的自然情感回归。木料雕塑因材料本身容易干缩、湿涨、翘裂、变形、霉烂、虫蛀,不宜单独做永久性大型室外雕塑,一般多和其他雕塑材料搭配使用。城市雕塑中木材在选用时,应着重了解其自身的特性、质地、纹理和色彩等,从而做到因材施技,使材料本身的个性充分展露,发挥出自然、原始、迷人的艺术魅力。常用的材质有楠木、檀木、梨木、杨木、樟木、龙眼木等。

1.1.3 金属材料

金属雕塑自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铜器时代即展开,因其可塑性大,加工容易,铸造技术发达,且易保存,所以一般易制作大型永久性的雕像。金属以其自身的天然特性,而具有广泛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金属种类繁多,各自拥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特性,可以表现多种特质和艺术意境。然而,金属虽坚固不碎,但氧化生锈却是使其年久失色的致命伤。尤其是现代城市环境工业污染日益严重,导致空气中的硫、氢等化学物质增多,更加剧了对金属材料的腐

蚀和损毁。不锈钢是近年研发的新型工业材料,具有沉重,坚硬,冷峻的特点,应用在雕塑上现代感十足。但在加工上有其特定的工艺,故成本高,不能量产。

金属的种类繁多,自身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差异较大,开发性较强,所以金属雕的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必将形成丰富的金属雕塑语汇。

1.1.4 混凝土

还有一些更早就开始单一使用的材料,如黏土,水泥等,也曾在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上起到过里程碑式的作用,但这些材料很多效果不够理想,如黏土虽易于成型和捏塑,但又因其不坚固而无法长久保存,尤其是水泥材料,必须涂色或仿其他材料的效果才能达到质感的美。所以它们逐渐被更高级的材料所取代。

雕塑的艺术价值篇10

【关键词】雕塑;造型艺术;冰雪艺术;创新

引言: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我们的先民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冰雪雕塑艺术是兼具艺术家灵慧与大自然神奇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质感魅力与表现形式使这一年轻的艺术名扬天下。近年来,冰雪雕塑艺术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雕塑艺术概况

雕塑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1.1中西方古代雕塑造型特点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

1.1.1中国古代雕塑特点 1.1.2西方古代雕塑特点 当代的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思想的组成部分,艺术本位的概念也已经大大拓宽,可以说当代雕塑(这里不包括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一种关注人性、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未来的艺术,是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思想。 中国当代架上雕塑充分吸收了平面,色彩,构成学以及影像艺术等等各家优势,同时,拓宽多种材料极其造型潜力,寻找一切雕塑可能利用的资源,去寻找未来的可能性。 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所有雕塑家的倾心关注。在材料选择上强调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和现代工业背景的息息相关。坚固、永恒和优质是传统雕塑对材料的要求,而在今天不分质地优劣和永久与否,只要能够有效、完美地传达雕塑家的意图,就是最好的材料。

2. 冰雪艺术概况

2.1冰雪文化及载体

冰雪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冰雪文化,是指人类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以冰雪为内容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渔猎、体育、艺术、民俗、经贸、文学、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展览、新闻报道等等。狭义的冰雪文化特指体育、艺术、文学、旅游、科技等精神财富。哈尔滨能在中国率先发展起现代冰雪文化,是因为他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城市历史。

2.1.1冰雪饮食

2.2.2冰雪体育

2.2.3冰雪文艺

2.2.4冰雪旅游

2.2.5冰雪艺术

2.2冰雪艺术的起源

冰雪艺术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因为,北方地区人民要生存就必须与冰雪抗争,必须接受冰雪。长期与冰雪的接触让北方人民对冰雪的特殊性更加清楚,人们不再畏惧冰雪,人们利用冰雪来丰富生活。随着民俗冰雪活动的不断扩展,人们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出现了早期的冰雪艺术活动。我国有记载的古代冰雪文化活动出现在隋唐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首先开始的。

2.3冰雪艺术的特征 3.雕塑造型给冰雪艺术带来的创新思维

3.1雕塑与冰雪的结合

3.1.1雕塑造型带来的种类及创作风格 3.1.2雕塑造型带来的功能与意义

3.2冰雪艺术中雕塑造型语言的应用

3.2.1冰雕的艺术表现

3.2.2雪雕的空间、体量造型

3.2.3冰灯的形式语言

3.2.4冰建筑中的雕塑语言

4.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前景

冰雪活动开始是人们为了生存,在被动接受冰雪中产生的,然而经过了历史与劳动人民智慧的打磨,逐渐发展成为积极的、有力的、综合的活动,是人们利用自然充实人文生活的典型个案。 (上接第125页)

4.1国际四大冰雪赛事

4.1.1加拿大的“魁北克冰雪狂欢节”

节日活动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雪之城堡”、“狂欢节之王”、“冰河竞舟”等活动。 有国际雪雕比赛及市民的各种冰雪竞赛活动。

4.1.3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

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及滑雪爱好者投身其中。

4.1.4中国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冰雪活动。期间的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驰名中外。

4.2冰雪雕塑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就冰雪艺术而言,它有两个价值,一个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另一个就是适于文化消费的经济价值。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两个价值,才使其有所广泛的传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