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流向问题十篇

时间:2023-06-26 16:40:21

资金流向问题

资金流向问题篇1

>>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机理与实证研究 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场的问题及建议 银行信贷资金的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银行如何管控信贷资金流向风险 浅析基层银行信贷资金监控思考 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金融稳健运行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高校信贷资金形势分析与建议 银行承兑汇票资金流向审计的切入点与方法探究 农村金融政策与农村资金流向 外部再平衡:储蓄率与资金流向 关于银行信贷过度集中的资金风险问题研究 高校信贷资金专业化管理问题探讨 影子银行、银行信贷与房价 关于规范银行信贷资金间接进入股市的思考 基于线性回归对银行信贷资金发展趋势预测以及分析 民间借贷是怎样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虚假“受托支付”的风险及应对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改进的机理及路径研究 银行信贷资金被挪用的主要方式和对策 建筑企业银行融资问题与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2-20.

[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EB/OL].中国银监会网站,

,2010-2-20.

[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EB/OL].中国银监会网站,

,2009-7-27.

[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项目融资业务指引[EB/OL].中国银监会网站,

,2009-7-27.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of Monitoring the Flow of Banks’

Credit Funds and Suggestions

SHI Tao

(Wuhan Branch PBC, Wuhan Hubei 430071)

资金流向问题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发展农民、农村、农业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工作的共识,我国出台了相关文件,颁布了支持“三农”发展的相关政策。

1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1.1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在传统经济环境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不大,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此外,存在着许多不健全、不公正的金融交易行为,例如人为占用农业发展资金,利用农业贷款进行违规操作等,造成农业金融的混乱和不稳定因素。强化对农业金融发展的制度约束,是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充分保障,也是农村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进行制度约束,可以有效避免农业金融发展中的市场混乱,对人为操纵金融市场活动进行集中治理,保障金融市场主体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避免农业金融资金的不当使用,造成不必要的金融农业风险。

1.2合理引导农村金融资金流向

我国农业金融在受到政策制度约束之前,存在着资金流向不合理、资金结构不科学等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农业金融向国有农场以及农业合作社等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倾斜,而对农村微型农业企业和个体农户的支持不足,造成农业金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由于缺乏政策资金的支持,许多农业经济中小企业和农户往往面临高息借贷的困境。而且许多由于非法集资,非法套取农业金融资金的人还存在着无法偿还金融贷款的可能性,他们或成为老赖,或继续高利借贷,给农业金融发展造成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政策制度约束对发展农业金融、规范发展方向和资金流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1.3加快农村金融资源流转

农业金融的发展逐渐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一方面,我国农业金融也在逐步规范自己的业务发展方向,积极地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金融服务模式,改变金融经营方式,在金融资源的配置和配置比例上也趋于合理,促进了农业金融资金的快速流动。并且农业金融积极主动地调整业务工作方向,积极向农业农产品销售领域拓展,农业金融积极投资于农产品销售渠道,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农业经济走上网络销售模式,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能力具有特殊的金融支持作用。

2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2.1定向支持重点农业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业金融发展潜力,利用农业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农业金融支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现代农业金融管理机制,保障农业金融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强化农业金融的发展内涵。改变传统农业金融的发展方向,加大农业金融对农业农村产业孵化项目的支持和投入,支持农业金融业务的发展转型,促进农业金融拓展发展空间,改变业务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2.2完善农村金融资金结构

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农业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更为显著。通过金融支持,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帮助,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改进了农业机械技术,更新了农业发展的管理技术手段,先后形成了智慧农业等项目。因此说,农业金融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金融资金结构失衡、资金向农业大行业流动、农业金融债务风险急剧上升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农村金融的资金结构,优化农村金融的资金业务比例,调整业务资金流向。农业金融可以根据国家政策调整资金供给方向,把资金投向微型农业企业、农村贫困人口、现代农村技术合作社等产业,利用国家的政策补贴,增加农业金融的收益点,还可以改善农业经济中资金不平衡的状况,使农业经济中的弱势群体获得资金流动,帮助这些企业和个人实现发展目标。

2.3保证农业金融资金合理流动

保障农业金融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农业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资金的支持,但由于资本具有趋利性,因此在农业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金融资本都被高收益的企业所占有,如国有农场等。在某些急需资金的农业经济领域,财政资金的流动性较差,导致许多农业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且,许多农业金融资金长期被大型国有农业项目占用,这些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时效长,造成了农业金融市场资金短缺。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农业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许多领域都存在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农业金融产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提高社会资金流动的效率,提高农业金融的资金流动的预见性,保证农业金融资金的周期性合理流动,使农业各领域的资金分配趋于平衡。

3结语

资金流向问题篇3

关键词: 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金融危机

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了美国金融市场震荡并慢慢通过各种途径威胁着实体经济。为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危机,防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采取了必要措施并大幅降息,但受金融危机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能有效运转,传统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失效。在此背景之下,美联储运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将流动性送至金融机构手中,成功缓解了这场流动性危机。研究美联储如何在危机期间针对不同市场状况进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对我国央行进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一)面向存款机构的流动性救助工具

1.银行间借贷市场情况

2007年8月,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无法对旗下三支对冲基金发行的次贷产品进行定价,次贷产品问题进一步暴露,造成了银行间借贷市场资金紧张,原因有二:一是存款机构对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担心。危机期间,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为降低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损失,存款机构贷款十分谨慎,有盈余资金的存款机构也选择少贷或不贷。二是存款机构与次贷产品发行机构之间的联系。次贷产品的发行机构通过在货币市场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将资金用来购买住房贷款,并将其证券化后出售给投资者。部分发行机构由商业银行设立,目的在于躲避监管。商业银行对其资金偿还进行担保或与其签订承诺贷款协议。危机爆发后,投资者纷纷从次贷产品发行机构中抽回资金,加之金融市场流动性差,机构融资困难。商业银行开始履行承诺贷款协议为发行机构提供资金,造成银行间借贷市场资金需求增加。同时,存款机构预期市场不断恶化将导致更多的贷款承诺需要履行,使其持有更多的现金以应对流动性需求,银行间市场资金供给减少。

资金需求的增加、供给的减少,加剧了银行间借贷市场利率波动。同时,市场资金借贷期限的不断缩短,增加了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

2.定期标售工具的创设及运用

为缓解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美联储于2007年8月17日下调贴现率50个基点,将贴现贷款期限延长至28天,并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但出于对贴现窗口“污名问题”的担忧,存款机构运用贴现贷款解决流动行问题的意愿不高,银行间借贷市场流动性仍然吃紧。为弥补贴现窗口不足,缓解银行间借贷市场流动性压力,美联储创设了面向存款机构的定期标售工具(TAF)。TAF通过利率招标的方式向经营状况良好的存款机构发放贷款。TAF兼有公开市场操作及贴现窗口的特点,其特有的底价招标拍卖形式既有助于克服贴现窗口“污名问题”,又使美联储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方面把握了主动性。同时,贷款利率由存款机构竞标决定,保证了利率的市场化。通过TAF,美联储有效缓解了银行间借贷市场流动性压力。

(二)面向一级交易商的流动性支持工具

1.回购市场情况

一级交易商是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的交易对手,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途径,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回购市场。因此,回购市场是否正常运行将影响一级交易商的流动性状况,进而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近年来,一级交易商的资产负债变化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一级交易商体系负债总额中隔夜回购协议占比逐年增加,截止2008年3月,该比例高达70%;二是其在回购协议中使用的抵押资产中,国债及政府机构债券等高流动性资产比重不断降低而流动性较差的低投资级别公司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比重不断增加。资产负债这两大变化趋势为一级交易商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埋下了隐患。金融危机期间,贷款人出于对交易对手风险及其提供的抵押资产质量的担忧,大幅降低抵押率,即使是面对诸如国债之类流动性较强的抵押资产也是如此,导致回购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对一级交易商来说,以隔夜回购滚动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使其融资能力受到削弱,加之其抵押资产流动性差,资产变现难度大,融资难上加难。

2.新工具的创设及运用

为了“重启”回购市场,缓解一级交易商体系流动性危机,防止回购市场流动性问题向其他金融市场外溢,并确保货币政策顺利传导,美联储创设了面向一级交易商的流动性救助工具――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PDCF)及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两种工具分别从资金来源及抵押品流动性两方面解决一级交易商面临的流动性问题。PDCF主要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该工具的使用,是美联储自1933年以来第一次向非存款金融机构开放贴现窗口。在PDCF框架下,一级交易商可在提供合格抵押资产后,以一级信贷利率向美联储申请贷款以解决暂时的流动性问题。TSLF主要解决抵押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在TSLF下,一级交易商可用其低流动性的资产做抵押,向美联储借入高流动性的国债,从而增加其在回购市场上的融资能力。这两种工具形成互补,共同作用,在缓解一级交易商流动性压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货币市场流动性支持工具

1.货币市场情况

货币市场短期融资的重要场所,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中,筹资者包括企业及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等短期债务工具进行融资;主要投资者为货币市场基金,通过购买短期债务工具获取收益。2008年8月,由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向安全资产逃离”对货币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宏观经济也间接受到了影响。从微观市场层面看,资金的纷纷撤离增加了货币市场基金的赎回压力,迫使各大基金不得不出售资产以满足客户的赎回要求,从而陷入不良循环,导致商业票据等短期债务工具需求萎缩;同时,资金撤离导致的短期债务工具需求下降也使企业及金融机构的融资受到影响。从宏观层面看,货币市场的萎缩从两方面对宏观经济造成威胁:一是阻碍了企业融资,进而对其投资造成影响;二是减少了金融机构的重要资金来源,导致其放款能力受到约束,进而无法满足企业和居民的信贷需求,间接阻碍了投资及消费产。

2.新工具的创设及运用

针对以上状况,美联储创设了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MMIFF)以及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LMFF)。CPFF是一种面向货币市场融资方的流动性支持工具。在CPFF框架下,美联储通过设立特殊目的载体直接购买合格企业及金融机构发行的商业票据,向商业票据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MMIFF是面向货币市场投资方的流动性支持工具,在这一工具下,美联储指定私人机构设立的SPV直接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出售的资产,以增加二级市场的流动性。SPV的融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MMIFF向美联储借款,二是发行商业票据。AMLF也是面向货币市场投资方的流动性支持工具。符合规定的金融机构可运用这一工具,以其所有的资产支持票据为抵押从美联储获得贷款。

二、创新型工具可能引发的若干问题

不可否认,美联储在危机中进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对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压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也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第一,流动性救助工具的使用可能增加公开市场操作难度。美联储通过日常公开市场操作调控银行体系内存款准备金数量,以将联邦基金利率稳定在目标水平。危机管理中,美联储在运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准备金数量的波动,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难度。

第二,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可能成为市场参与者的融资依赖。美联储进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意图在于为金融机构及市场提供暂时性的流动性救助,但创新型工具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借款者在危机中的融资难度,当市场参与者习惯了这些工具的使用后,会对其产生依赖,进而削弱金融市场融资功能。

第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能增加美联储面临的风险。金融危机期间,伴随着创新型工具的运用,美联储也逐渐由“最终贷款人”转变为“第一贷款人和唯一贷款人”,在此过程中,美联储通过创新型工具发放的贷款余额随之迅速上升,加之金融市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抵押资产价格波动剧烈,美联储面临的风险不断上升。

三、美联储的对策

美联储在创新型工具的机制安排中体现着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第一,控制工具操作频率。对创新型工具操作频率的控制,有助于降低其对银行体系内准备金数量的影响。例如,美联储规定TAF的使用频率为两周一次,且每次向市场提供的流动性数量提前确定,此举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室预测存款准备金变动并及时进行对冲操作,使TAF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日常公开市场操作中去。

第二,规定融资成本和融资上限。这是美联储约束参与者行为、防止工具被过度使用的有效手段。融资成本主要包括贷款利率及惩罚性费用两部分。创新型工具下的贷款利率均高于正常情况下金融市场融资成本。因此,当市场恢复正常时,市场融资成本将低于创新工具贷款利率,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参与者必将选择成本较低的融资渠道,从而放弃使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重新参与到金融市场活动当中。此外,对工具使用者惩罚性费用,旨在防止参与者过于频繁地使用工具。例如,美联储对连续45天使用PDCF的一级交易商收取逐日递增的惩罚性费用,迫使一级交易商在融资方式上回归传统。控制融资上限则可以防止企业及金融机构向美联储过度举债,借机扩张。在CPFF框架下,美联储规定,单家企业通过CPFF融资的额度为其在2008年1月1日-2008年8月31日期间商业票据发行量的最高水平,表明美联储启用CPFF只为将商业票据总量维持在危机前水平,防止企业借机扩张。

第三,设置工具使用门槛。美联储流动性救助的对象仅限于那些运作良好,但资金周转因金融市场失灵而暂时出现问题的企业及金融机构,那些财务状况较差、信用存在问题的企业及金融机构未被列入救助范围。如TAF的合格使用者为符合一级信贷标准的存款机构,CPFF的合格使用者为评级为A-1/P-1/F-1或更高的公司。此举一来有助于缓解企业受到资金来源问题的困扰,二来使得美联储贷款的收回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第四,下调抵押率。金融危机期间,资产价格的急剧下跌导致了公司资产负债表恶化,同时,其在借款过程中提供的抵押资产价值的下降将减少抵押品对贷款者提供的保护,增加了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金融机构在放款过程中纷纷下调抵押率,以抵御抵押品价值下跌带来的损失。美联储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来减少贷款损失,但同时也使其面临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抵押率过低,削弱了工具使用者的融资能力,有碍金融市场的恢复;另一方面,抵押率过高,将增加美联储损失的风险。对此,美联储定期根据市场情况重新调整抵押率水平,以平衡两方面问题。

四、总结

“军事史由胜利者书写,经济史在很大程度上则由中央银行家来撰写。”尽管美联储在危机中采取的措施饱受争议,但有一点人们必须承认:在伯南克这群优秀中央银行家的带领下,美国经济避免了最可怕的情形――长期的通货紧缩。美联储危机之中的应对之策,为各国中央银行在危机状况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了有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胜全.金融危机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9(8)

[2]彭兴韵.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美联储的若干工具创新及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J].金融研究,2009(4)

[3]Ben S. Bernanke, Liquidity Provision by the Federal reserve, Federal Reserve Speech, 2008

资金流向问题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重要性;问题;对策

电力企业的资金问题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资金属于密集型产业,正确、有效地管理和使用企业资金,对于企业的正常发展、不断壮大以及企业效益提高是非常关键的。在企业中开展精细化的资金管控工作,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自身。

1电力行业资金运营特点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对于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电网建设发展速度稍有滞后。为此,电力企业应适当加快电网的建设速度。供电公司的业务职能主要包括买电卖电以及电网建造维护。前者是一个显性的资金运营系统,类似于商业企业模式;后者可理解为生产运营环节,实际上也可认为是资金投资使其升值的资金管控过程。

2资金管理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2.1降低财务风险

任何企业运行都有其存在的风险,为降低资金运行的风险性,必须对财务风险加以评估,使其降至最低。随着国家对电力建设的不断重视,电力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企业的风险归根结底回归到资金财务的风险,为此,企业管理者应当足够重视财务问题,防止财务风险所造成的危险可能,为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壮大提供可靠的保障。

2.2促进市场化改革

电力能源是国家的基础能源,是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而电力企业是其生产与营销的本体。目前,电力企业的生产与营销模式逐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国有化特点的逐渐减小,企业正迈向市场化的需求管理,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转变,资金的管控方式也得以改进和提高,有效地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市场化进程,降低了财务风险,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3保障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电力企业涉及的范围广泛,企业本身的基本资产庞大、数量多、流动性也很大。电能作为企业的主要经营对象,属于能源范畴,这决定了电力企业具有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属性,相对于其他各行企业来说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更大,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为此,必须保障电力企业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3电力企业传统资金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资金监管问题

企业的运转靠资金的流动,在资金流动过程中应注意其监管问题。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资金损失或流散,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目前,国内的电力企业出现资金流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资金的管理过于松散,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起到约束作用。虽然有些电力企业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很多监督监管措施,但是在其执行过程中由于对财务信息掌握不足等原因,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3.2资金管理问题

受电力企业自身特点的限制,目前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粗放,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与决策。企业内部的账户类别较多,缺乏统一的、集中的资金管理体系,使得决策者不能获取准确的资金信息,导致决策者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发生误判断。个别企业缺乏对企业的有效判断和对能力的评估,盲目进行投资,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不可逆转的影响。

4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4.1健全资金组织机构

为了完善财务组织机构,资金结算中心的机构设置是必要的。关闭电力企业在外的开户权,使结算中心能够清晰地划分整体和细化的财务情况,同时设置收入、支出的项目,保证资金流动的透明性以及做到有据可查,有效地对资金进行合理调度,防止闲散资金的丢失。此外,还应加强资金的循环使用,提高效益,形成高层决策者与相关管理层的资金管理系统,对资金进行及时监控,提高决策层对电力企业资金的把握、协调和监督能力。

4.2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资金运行的基本保障。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水平,需要健全财务管理体系,规范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财务平稳运行。财务管理体系涉及到企业的每个角落,甚至是每个人,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是财务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可以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管理活动之间保持融合、贯通,保证企业优良运作。

4.3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

为了加强电力企业资金的计划管理,需对资金的定额进行合理核定,编制资金定额流动计划。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平衡的调度,对流动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明确企业的物资状况,对资金的报销制度设置支取的标准和报销制度,确保相关人员在进行资金使用时可以参照一定的制度进行,促进资金的有效循环。另外,对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资金的流动情况也需做出相关的要求,确定资金的清算方法,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做详细的记录,尤其是电费收入款项。通过实时划转和压缩存量资金的方式,促进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促进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

4.4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市场化已进入尾声,电力企业也是如此。市场化的企业管理给企业带来了新鲜活力,包括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传统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提高和进步,这就要求财务相关人员和负责人对整个企业的资金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可以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强化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对资金运转和流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企业的稳定运转提供良好的基础性保障。

4.5实现资金合理控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支付手段的不断更新,线上资金管理应用得越来越多,给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便捷。但是,对线上资金的使用应做好严格的管理,并通过网上银行实现资金的统一调度及在线监控,使资金的管理趋于透明化,做到网上结算有效提升资金的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控制资金的实时流向,使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控制更具操作性与可控性,对资金侵占贪污和货币挪用等现象做到有效安全防范,杜绝部门个人直接接手资金的行为。

5结语

电力企业应当充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资金动向,资金管理的负责人应清晰明了地掌握企业资金规划。在了解自身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资金管理规范,科学地进行预算、控制风险,并在实际生产运行中不断改善,通过宏观和微观调控促进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系统更加进步。

作者:张家欣 王琳琳 单位:国家电网

参考文献:

[1]史晓坤.浅析电力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11):18-19.

[2]祁伟菁.浅析电力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J].科技与经济管理,2015(11):185-186.

[3]檀万玲,李雅婷.浅析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J].能源电力,2016(6):45-46.

资金流向问题篇5

1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的良性发展,不仅能够为企业在大环境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够在资金上取得有利的条件,还能够为企业提供除了资金以外的更多方面的支持,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发展速度,都走上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这条良性的、正确的发展道路。只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得到优化,企业在资金的使用上才能得到最大成都的保障,把资金使用到最有用的地方,是需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有效把控的,如果能够把企业的资金链条得到很好的维系,不仅能够为企业的资金周转提供良好的保障,还能为企业在有效的事件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现在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资金的管理没有很好的集中起来,并且使用的效率也非常低下,并且财务管理的专业水平比较薄弱,这样对于企业来说对于财务管理质量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使得企业在整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没有保存较强的竞争力。

2 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资产管理薄弱,财务控制失灵

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银行的资金管理经验不足,企业闲置的资金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对于现在的中小企业来说,很多企业都会向银行进行借款,但是借款后的资金都没有用到实际的周转上而是闲置不用,这样没有做好资金的流向规划,对于企业来说就会对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当企业需要应急资金的时候,没有过多的资金,这样的规划十分不合理;另一方面,企业的周转受一定方面的影响,回流比较缓慢。对于这样的企业,财务部门没有做好资金流向的管控和催收的措施,造成企业自身的财务利益没有保证,并且对于企业本身的一些固定资产的管理不是很到位,造成了企业的资源浪费和资金的短缺,并且有些企业并没有把财务的职责划分明确,这样造成的损失也就没有办法进行遏制和评估。

2.2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僵化,观念陈旧

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来说,企业的转型也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而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管理模式的改变。虽然公司性质有所变化,但是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投资者同样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他们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合理的规划,而是把重要的岗位都留给了亲戚来把守,这样的话就造成了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的想象使得企业的实际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并且没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只是一味的按照个人的利益进行工作,从而忽视了企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自身工作的正确性,有的甚至出现管理能力差、账务混乱、没有计划性等问题,对于企业来说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者大多都是家族管理模式,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和思想方面及专业素质方面都没有很好的考虑,这样来说他们的定位就是在于对公司资金的管理和统计,从而也就失去了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实际作用。

2.3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管理制度不规范

一方面,财务人员的管理制度虽然建立,但是很少有人按照制度办事,制度制定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制度制定的最初目的。另一方面,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不规范。在财务记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糊涂账、死账等,这样不规范的记账不仅对于企业以后的账目管理造成一定的麻烦,还会因为财务方面报销手续不全出现钱款报销方面的问题,对于财务报表的订立也出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财务账目管理上,不能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财务的账目的管理和保管,都是存在的问题。

2.4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监督不力

一方面,现在企业对于财务部门的重视程度增强,但是对于财务部门安排的人大多都是家族内部比较信赖的人,这样的话就剥夺了其他人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出于专业话和方便考虑,对于企业内部的账目都交由社会上的财务公司进行打理,但是对于现在的财务公司来说,没有很好的针对企业做好一对一的服务,只是在账务上保证没有问题,而对于资金的掌管和流向没有很好的建议及管控,这样对于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流动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3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措施

3.1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

根据财务管理比较成功的企业的实际经验来说,根据公司需要建立先进的财务技术软件,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的良性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软件开发,这样通过财务软件的应用及财务人员的管理,不仅可以利用软件的优势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使用效率,同时对于公司资金的周转速度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方面,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研究,制定最符合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方案。

(1)在财务软件的选择上,不仅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需要,还应该选择国家认可的财务关键,并且在财务软件的推广上,要在企业的整个财务部门进行推广,并且应用到最基础的工作中,对于工作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2)财务系统的设立不能够独立存在,不仅要能够管理企业资金流向,同时还要实现企业流程预算、结算、监控的一体化,这样通过系统能够一目了然的完成整个资金的发生、流向、归集,在这样的监控之下,工作中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不仅能够保证了资金的动向明确,还能在一方面监控生产的情况。所以要在企业的内部把财务和生产活动有效的结合在一块,把各项资源得到良好的配置,实现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

3.2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资源

现在很多企业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除了自己的总部之外,在其他各个地方还设立了分公司、子公司,对于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管控,可以通过银行现在开通的网上银行进行有效的管理。总公司的财务部门可以以公司的名义在银行建立户头,当分公司、子公司有现今流动需求的时候,需要提前进行申请,由总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后进行拨款到对方的银行账户上,在总公司打款完毕后,分公司可以根据打款的金额与对方进行联系,然后实施下一步的工作。如果有钱款要汇到公司的情况下,分公司的财务部门也要对欠款的数量、情况、打款时间等进行报备,然后将款项直接打到总公司的户头上,这样的话总公司的财务部门可以进行统一的资金汇集。网上银行系统的应用对于企业来说非常的方便,一、可以有效的规避了财务风险;二、资金的统一流动可以提高自己的使用效率;三、资金的集中也可以使得公司对资金的管理有一定的规划,最好资金的流动计划;四、把财务方面的问题由总公司的财务人员进行解决,分公司的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其他方面的工作。

3.3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抓住企业先进流向这一切入点进行严格的监控,同时做好资金的管理,在企业的内部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好企业的资金预算,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做好资金的良性流动,规避财务风险。然后,现在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现在的管理上没有做好规划,资金管理效率低等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理清账务流向思路,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摆正财务管理的位置,把企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如何加强财务资金管理上来。

(1)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应该加强企业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在资金结算过程中用统一账户进行统一结算,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对结算和资金流向最好管控,还能够规范资金的管理,使得资金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

(2)做好企业资金流动的预算,把握资金流动的良性运作。大多数企业对于企业预算这一管理方面只是空喊口号但没有真正的把预算机制落到实处,这样的话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对于想要改变财务管理现状的企业来说,要健全整个企业的预算机制,把这种机制的环节都制成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都有很好的依据,这样的话不仅能够改善企业现在不严谨的财务制度,还能够严格的对企业的资金流向进行管控。

(3)对企业每笔资金的流向最好监控和分析,并且最好现金流量的管理工作,确保每笔现金的流动都是有计划、提前做好预算的,对于那种无计划的流动一定要做好跟踪和追溯,确定其流向和实际需求紧急情况。在有大额的现金流向时,也要进行进一步的跟踪和监控。

3.4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必须强化财务部门的工作机制,确保财务部门的制度完整性和可实施性,对于财务信息必须真实、完整。

(1)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和其他负责人,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已经出台实施的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工作中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也要在不违背本身工作的前提下维护好企业的利益。

资金流向问题篇6

当前中国在经济领域以外积累的矛盾已经远远大于过去三十年中的任何一个时期,这些矛盾足以影响甚至改变经济的一贯表现

截至4月29日,最近两周的证券市场出现了十跌一涨的走势,这已经让对今年投资形势看空的人士变得越发悲观。我们一直在强调连续数月的经济数据支持经济向好的判断,但似乎无法提振信心。与去年的情况刚好相反,当人们对经济复苏仍然抱着极大怀疑时,股票指数却是一路高走。这种局面似乎只能说明中国的股票更听领导的话,更听资金的话。

这是一种令人沮丧的结论,但也是一个现实的情况。身处其中的投资者,没有必要对这个结论做道德上的评价,你只能选择,这样的市场你还愿不愿意留在里面。

还是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值得注意,股票的新开账户已经连续两周增加,而且持仓账户也一直在增加。对后一个数字,很多人更愿意理解是被套者,但如果你结合一个近日资金流向的观察结果――来自散户的卖盘要两倍于机构的卖盘,你也许会对前述判断做一点修正。

对进入股市的投资者是否在增加是一个非常诱人而又难以确认的题目。我们不愿意在此发表草率的观点以误导投资者(实际上我们也真的没有这个题目的答案),但我们知道,有很多投资者在猜测被政策高压挤出的房市中的资金的动向。问题是,这些资金如果不进股市还可以去哪儿?

一个去向就是被央行收回去了。春节后十周时间,央行已经净回笼了近1万亿元左右的资金。同时,从不同渠道透露出的信息证实,银行已经或者正在改变对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的态度,贷款会被大幅度压缩甚至暂停。这样,地方政府在官方词典中的“自筹资金”需求应该会成为民间资金的又一个去向。

对资金的渴求倒可能触发地方政府对民间资本持有更开放的态度,如果我的判断不错的话,这是对民间流动性很高的资本的极大诱惑。

去投资实业?或是到北京车展上大量消费豪华跑车?也许有吧,但数量还不值一提。

如果从楼市中挤出的资金数量足够大的话,一定还会有流入股市的。数量也许不足以让悲观的投资者乐观,特别是在中国,投资者对资金量如此迷信,以至于大多数投资者甚至说不清楚自己持有股票的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

对资金流向的关注并不代表我们倡导基于资金的投资理念。实际上,我们认为资金的流入流出是股票投资价值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也就是说,股票因其价值而被资金追捧或者抛弃,而不是因为资金追捧或放弃而变得有价值或者没价值。

因为有这样的看法,我们自己也会对当前的形势深表失望。明明看上去更有价值的东西却无法吸引资金的关照,反过来,市场的表现甚至更支持与我们相悖的观点,跟踪资金的流向再来决定你是否参与其中。

我不想改变我愿意坚持的东西,但我也不能无视市场表现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为此,我认真反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关我对经济前景保有的乐观看法,那就是:中国经济真的没有风险吗?复苏的进程真的不存在出问题的可能吗?

从经济发展的周期上看,中国确实自2005~2006年达到了上一个周期的顶点,随后先于世界经济危机下滑并触底。过去几乎每十年左右时间中国经济会有一个周期性的表现。这个规律现在还没有看出有实质改变的因素。

但当前中国在经济领域以外积累的矛盾已经远远大于过去三十年中的任何一个时期,这些矛盾足以影响甚至改变经济的一贯表现。看看在房地产市场里政府的表现吧――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地打压,看起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房子的卖价降下来。问题是,房地产业的问题真的只是一个价格问题吗?

资金流向问题篇7

关键词:社保基金 市场化 运营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和管理分析

(一)社会保障基金涵义以及来源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为了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律、行政或市场运营等手段筹集积累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能顺利进行的基础和物资保障。因此,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问题尤其是如何在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中实现保值、增值是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从具体项目来分主要包括:由城乡企业参保企业和职工缴费建立起来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和个人缴费建立起来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政府财政全部拨款建立起来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依靠企业和职工缴费建立起来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建立起来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等等。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按筹集的方式分可分为一下三类:一是国家强制执行的由投保人和其单位共同缴费筹资的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住房保障等。第二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用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区服务的基金。第三是以个人投保,企业投保和互助性保险形式存在的商业保险基金。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现状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统筹制度,从实施到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

1.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渠道单一,流动性比较差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近年来社保基金的增长速度快,在通货膨胀的风险下如何使社保基金有效的保值增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根据有关规定我国社保基金只能投资国债和存入银行,这种投资安全系数高,但从长远来看存在贬值和流动性较差的风险。社保基金贬值的问题来源于通货膨胀。而流动性较差的问题是因为对国债的投资。目前社保基金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法,基金的余额除预留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其余的按规定只能全部用于购买国家特种定向债券,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用于其他任何形式的投资。从我国现在发行的债券种类来看凭证式国债的利率比较高,我国的社保基金基本投资在凭证式国债,但凭证式国债一般不能上市流通,流动性较差,所以社保基金在做这种投资后的流动性也比较差。

2.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保基金面临入不敷出的问题

随着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退休福利的问题,特别是社保基金的管理问题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关注。我国也即将面临一场人口的变化,目前我国还处于一个较年轻的社会,2004年我国60岁及上的老龄人占人口总数的11%,但到2040年,联合国估计该比例将上升到28%。我国也将面临老年化问题。随着老龄化问题以及因国企改革退休,下岗职工的增多,用于养老,医疗保障的费用以及下岗职工的失业保障基金大大增多,这使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急剧大幅增长,而社会保障基金却增长缓慢并存在贬值的风险,这使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

二、针对以上管理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社保基金筹集问题,我国大部分学者以及社会上从事社保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解决的方法,大致归纳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改社会保障费为社会保障税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国际上社会保障系统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目前在已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140个国家中有80多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采用社会保障税有强制性特点,通过强制征收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能向社会及时足额的供给社会保障基金;使我国经济体制能更好的同国际接轨,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

(二)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累积制过渡

现收现付制是根据“量出为入” “以支定收”的原则,依据当年社会保障的支出来筹措社保基金的。采用此种模式可以避免因物价上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问题,但因为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国企改制大量员工下岗等问题的出现,将会对现收现付制这种筹资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对现收现付制这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进行改革,必须改为基金累积制。基金累积制是以 “量入为出”为原则,是将将来发生的费用提前提取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即当期员工的保障费用由自己来承担。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达到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但是采取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漫长的积累过程中会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并且我国现在是处于由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当代人要付两代人养老保险的双重负担,因此在这种转变模式中关键要解决如何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值的问题。

以上两种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方法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解决了社保基金制度改革中的部分问题。保障费改保障税是国家采取强制手段征收社保基金保障了资金的征收效率,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强化了社会保障中公民的自我保障意识。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运营

如何使社会保障基金不贬值达到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重要难题。如果继续采用现在的管理模式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家债券,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率的调整,通货膨胀等因素很难保证社保基金的保值,甚至是贬值。因此为了社会保障更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社保基金进行市场化运营方式,在市场中获取更高的利润。

(一)社会保障基金市场化运营的内容

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是指由有关的经营机构将社会保障基金投入市场特别是金融资本市场中,使社会保障基金进入社会再生产领域,从而使社会保障基金在市场的经营中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能在市场中运营,要将基金分类根据不同的基金来进行市场化经营。根据流动性可以将社保基金分为三类:第一准备金,第二准备金,第三准备金。其中第一准备金是用来支付三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障的基金;第二准备金是三个月以上一年以内的用于支付的社会保障基金;第三准备金是那些用于支付较长时期后给付的社会保障待遇的部分基金。根据分类,第三准备金流动性不大可以进行中长期投资,这部分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也要考虑要安全问题,由于社保基金的特殊性需要投资者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目前允许社保基金投资的国家都采用多种投资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尽量分散投资的风险。

资金流向问题篇8

关键词:金融投资人才配置;培养;流通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项目编号:JRSHZ-2016-0303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1日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数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逐步推进三大区域一体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京津冀在金融投资方面发展较为滞后。金融投资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发展,拥有人才优势才拥有竞争发展优势,因此分析京津冀金融投资人才配置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京津冀金融投资行业分析

2015年5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为三地的定位及经济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三地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同时三地自身金融业的发展也必须在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按照战略部署,北京着力构建开放、包容的金融市场环境;天津以不断增强对金融机构总部的吸引能力,疏解北京地区过剩的金融资源,同时鼓励本地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带动河北地区金融发展为重点;河北省金融业相对落后,需要大力扶持。

北京市已经形成商业银行为主导,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协同发展的较为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近19.7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1.5万人,法人机构115个,营业网点4,603个。证券机构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市场活跃度显著提高。辖内法人证券公司18家,较上年减少1家。全年实现净利润326.8亿元,同比增长142.1%。期货公司稳步发展,成交规模大幅增长。北京地区期货公司20家,与上年持平,年末总资产619亿元,同比增长1%。保险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共有保险总公司45家,保险分公司97家,原保险保费收入1,403.9亿元,同比增长16.3%。

天津市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指导,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近4.5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6.4万人,法人机构39个,营业网点3,039个。证券行业发展迅速,总部设在辖内的证券公司1家,基金公司1家,期货公司6家,为国内股票筹资129.4亿元,债券筹资1,596.7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1,556.9亿元,同比增长13.6%,保险从业人员6.36万人,同比增长27.9%,服务社会和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河北省金融投资业以总量稳定、结构优化为方针,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信贷结构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近5.9万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7.1万人,增加5,300余人,法人机构240个,营业网点11,446个。证券机构数量增加,经营效益成倍提升。共有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1家,证券分公司17家,证券营业部219家。2015年,投资者账户数量继续增加。证券账户数728.6万户,同比增长48.3%。期货机构经营略有好转,但未来发展依然面临挑战。共有法人期货公司1家,期货营业部36家,交割库33家。期货营业部全年营业收入和手续费收入分别为9,514.5万元和7,934.5万元,七成期货营业部亏损,净亏744.7万元。保险分支机构数量增加,保费收入较快增长。共有法人保险公司1家,省级分公司61家,分支机构4,501家,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63.1亿元,同比增长24.8%。

2015年京津冀地区的金融投资行业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别达到了0.30和0.12,三地金融投资行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这主要是京津冀三地金融投资结构不同所致。京津作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政策支持金融力度较大,金融产品种类丰富,价格优惠,行业发展迅速;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河北省,资金成本相对较高,金融发展相对缓慢。

二、金融人才的经济效率分析

金融人才的经济效率影响着一个地区金融业发展状况。总的来说,京津冀三地金融人才表现为参差不齐,北京占据首都优势,金融人才聚集力强,高层次技能人才、海归人才等资源丰富,天津有待进一步提升,河北较为欠缺。

(一)三地金融投资从业人员规模情况。从表1可以看到,三地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近5年北京的就业人员数量年增长率分别为20%、14%、4%、10%,天津年增长率分别为11%、1%、3%、10%,河北为-2%、3%、4%、8%。数据表明,北京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北京具有首都优势,作为金融改革的决策中心,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总部,拥有大量高层次金融投资人才。近年来,天津金融从业人员增长速度与北京的差距逐渐缩小,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滨海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体系为金融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得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数量、层次都得到了提升。河北省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缓慢,甚至在2010年出现了负增长。(表1)

(二)三地金融投资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从表2可以看到,三地的金融从业人员收入情况,北京平均工资是天津的2倍,是河北的3倍。北京较高的工资对金融投资人才形成很大的吸引力,促使河北和天津的金融人才不断流向北京。近年来,天津经济发展良好,滨海新区、自贸区等各种政策对金融投资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加大,促进了河北的金融投资人才流向天津。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省份,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但与北京和天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表2)

(三)三地金融投资从业人员人均GDP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三地金融业人均GDP情况,进一步对比表1和表2的数据不难发现,北京的从业人员虽然数量较多,但人均GDP较少,也就是说,北京金融业的人员成本较高,但没有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已经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特点。天津虽然从业人员的数量较少,但人均GDP较高,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点。河北由于自身的金融业不发达,人均GDP最低,在一体化进程中有待于通过人才流动等机制促进其发展。(表3)

三、金融人才的配置问题分析

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的是疏解北京过剩金融资源、增强天津对金融机构总部的吸引能力、带动河北经济发展,但现实运营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人才结构问题。第一,天津金融专业毕业生数量太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金融人才需求。河北的金融专业毕业生人数虽然不少,但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与北京39.14万金融投资从业人员相比,河北和天津的人数差距太大,这也侧面反映了当地金融企业与金融业发展不足问题;第二,河北和天津的金融业高层次人才不足。统计数据表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比例不高,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等从业资格证的金融人才较少,精通国际金融投资业务和法规的人才不足,高层次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不足。

(二)人才流动问题。三地人才流动问题的根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各地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人才布局,既有适合基层临柜、销售岗位工作的通识人才,也有高端技能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但是,三地现存的金融政策不同,使得北京或天津的金融企业向河北发展中遇到了政策的限制。同时,与金融政策相配套的政策,比如户籍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的人才流动。京津现有户籍制度,促进了高层次人才落户,不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落户,因此表现出高层次人才流向京津,低层次人才流向河北。

(三)人才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问题。京津冀三地缺少系统化的金融投资人才职业技能和素养交流平台。随着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的发展方向的出现,金融投资行业内为数不少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知识更新能力,其专业素养、工作方法可能无法适应当前金融业的瞬息万变,可能会面临结构性失业或高能低就的就业矛盾。通过人才职业技能和素养的交流,可以获取最新的职业技能信息,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三地人才交流的规模、数量和影响力存在着严重不足,迫切需要搭建更多金融投资人才交流平台。

四、金融人才培养及流动建议

在京津冀金融投资行业迅速发展和人才供给不断变动的背景下,三地需要在人才结构调整、培养和流动等方面做出战略调整。

(一)调整区域间人才结构。为了保证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合理流动,河北应提高自身的人才吸引力,通过配套政策的辅助,引导高层次人才流入。第一,政府可以借鉴北上广深的具体做法,出台人才战略。完善户籍、住房、医疗制度,为金融人才就业和落户提供便利化服务,降低高层次人才流失的风险;第二,完善人才市场的信息机制,政府通过制定金融投资行业引进人才的专项计划,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引进低端技能型、高端复合型等不同层次金融人才。

(二)促进金融投资人才协同培养。京津冀金融投资人才配置的关键是供给与需求相匹配问题。三地可以通过高等院校、金融企业和监管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三地高等院校间通过交流合作促进金融类专业建设。可以通过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论坛、研讨会、科研立项等形式加强交流,提升河北教育资源,为京津冀充足的金融人才供给提供保障。三地金融企业和金融监管机构的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本地轮岗、异地挂职、横向交流等形式促进员工知识不断更新。社会培训机构也发挥着很大作用,鼓励其跨区域经营,为京津冀金融发展提供所需的各层次专业化人才。

(三)促进有序的人才流动。要解决人才流动问题,必须解决政策壁垒问题。第一,建立专门的京津冀金融协同监管机构,在机构、人员、职能等方面行使协同监管职能;第二,建立专门的京津冀金融协同服务机构,解决三地人才流通相关的就业、医疗、户籍、住房等问题;第三,从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

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该摒弃过去的粗放的发展范式。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不是把已经淘汰的、落后的东西搬到河北和天津,而是通过合理规划落实人才配置问题,真正做到三地金融业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任亮.京津冀一体化下金融合作初探[D].兰州大学,2015.

资金流向问题篇9

不解决一些市场的关键问题,简单的降息无效。那么,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分析一下。分析的前提是:中国贷款利率已经开始市场化,央行可以硬性规定贷款基准利率,但无法干预商业银行最终贷款利率。在此前提下,我们判断贷款市场利率是否降低,需要关注三大问题:第一,降息是否会使商业银行自身的筹资成本降低?第二,商业银行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是否会因降息而增加?第三,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银行是否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而增加贷款?

降息不能降低商业银行的

筹资成本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降息是否会使商业银行自身的筹资成本降低?不能。

因为,央行宣布降息的同时,将存款利率上浮限制从1.1倍扩大至1.2倍,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的同时,可以自行将存款利率上浮0.27个百分点。而从实际情况看,此次银行宣布降息之后,几乎所有商业银行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都未出现实质性降低,其中部分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依然保持在3.30%。原因是,商业银行存款流失严重,竞争非常激烈。10月份的货币政策报告显示,当月人民币住户存款净减少5395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净减少4482亿元。

降息不能有效压低商业银行筹资成本的另一个原因是:货币市场投机爆炸式增长后,中国金融结构扭曲严重,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大幅上升。此时压低存款利率,会导致货币市场和存款市场的利差加大,导致商业银行存款进一步向货币基金流动――一般性存款转化为同业存款――可用于放贷的资金转化为不可放贷的资金――商业银行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进一步减少。

银行系统流动性很大,

但这些钱不能流向实体经济

商业银行自身的融资成本降不下去,可以用于信贷的资金进一步减少,那实体经济的贷款成本会降低吗?这实际已经部分地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商业银行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是否会因降息而增加?这同时预示着,商业银行为实体企业提供的贷款利率很难因降低贷款基准利率而实际降低。

另外,制约贷款利率下降的因素还有: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的红线制约了银行吸存能力;75%的存贷比红线,使得商业银行在吸存能力受到制约的前提下,贷款规模根本无法扩张;现在又多了一项“合意贷款”(所谓合意贷款,实际就是指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其核心内容是指金融机构适当的信贷投放应与其自身的资本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相匹配)管制,它使得经济下行越严重、合意贷款规模越小。有了这些强硬的管制措施,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再多也无法变成贷款。10月底的统计数据表明,76家商业银行同业存单的发行规模达到1.41万亿元,而这个数据在今年6月30日,不过1406亿元。4个月增长9倍。这说明,中国银行系统流动性很大,但在各色监管红线的作用下,这些钱不能流向实体经济,而且这些钱的融集成本很高,只能通过让渡流动性而谋求较高收益。这就是大额存单爆炸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商业银行有钱

也不愿意加大贷款规模

我们必须明白,银行流动性很多,但这些流动性的成本也很高。这就牵涉到我们要说的第三个问题:商业银行就算可贷资金充足,它是否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而增加贷款。这方面的问题更加复杂。

第一,商业银行用高成本融集了资金,现在要用高成本的资金去放贷,那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贷款价格,同时承受更大的风险。商业银行愿意投放吗?企业愿意接受吗?其实,敢于不计成本接受“高利贷”的企业,恐怕也没打算还钱,而且恶性循环――企业借用高息贷款必然伤及其经营能力,而加大企业经营风险;银行为了覆盖风险,必须进一步提高利率。商业银行当然明白这样的恶性循环,所以必然提高贷款的审慎程度,于是它们有钱也不愿意加大贷款规模。

第二,信贷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市场实际已经发生“逆向选择和恶性循环”。我们在温州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互保网”已经被“恶意逃废债”的企业击破,司法部门和银行不是去追讨“逃废债”,而是冻结为之提供担保的“好企业”的资产和账户,结果导致“好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因为,商业银行“只收贷不放贷”,而失去贷款来源的“好企业”有订单都不能接,生产规模日益萎缩。同时,银行贷款的安全性更差。如此恶性循环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小企业希望破产。而在温州,企业申请破产需要有关系、“走后门”。每一个“走后门”成功的企业都将使“互保网”更烂。在此背景下,企业之间、银行之间、银企之间的整个信用体系土崩瓦解,金融链越来越脆弱。

从严打击“逃废债”,

把成长空间还给优质中小微企业

由此可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仅仅是简单降息、投放货币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这里边,既有金融结构扭曲、市场监管失当等金融系统内部的问题,同时也有实体经济信用环境、司法方向有误的问题。所以,解决问题必须系统性考量,金融系统内部与外部同时下手。

笔者认为,在金融系统内部,必须去除“合意贷款工具”所导致的“顺周期”调节作用;必须提高3%的存款偏离度管理上限,而通过中央银行收放短期流动性熨平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在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之前,必须以各档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利率基准,并借以有效压低货币市场的利润空间,有效压低无风险利差水平,有效压缩货币投机的规模,有效压低商业银行筹资成本;把非银行同业存款转化为一般性存款,逼迫不可贷资金转化为可贷资金资源,通过贷款数量和价格两个方向的努力,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在金融系统外部,必须从严厉打击、追讨“逃废债”入手,重塑社会信用体系。这同时也是关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信用环境建设,关乎小微金融可否健康发育的关键性问题。但从历史经验看,打击、追讨“逃废债”往往受到地方保护主义阻碍。所以,严厉打击和追讨“逃废债”,必须在中央层面统一部署,行政、司法、金融统一协调,严令地方政府、司法部门密切合作,严令银行配合核查资金转账过程,鼓励受害企业检举“逃废债”企业和资金转出地点。

有可能的话,建立一套打击“逃废债”的长效机制,地方配合卓有成效者,中央予以鼓励。比如,地方政府信用等级可以因此而提高,并增加地方发债额度、降低发债成本等;反之,必须以相反措施予以惩治。

资金流向问题篇10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委托;融资约束;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

一、融资约束的产生及发展

经典的财务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1958)年认为,在一个完美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外部资本和内部资本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而企业的投资行为并不会受到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而只与企业的投资需求有关。以MM定理为理论支撑的新古典框架下的经典投资理论把企业看成一个“黑匣子”,仅仅通过预期盈利能力、资本使用成本等纯技术指标来研究企业投资行为。在经典投资理论的模型中,企业所需资本存量及投资总额只依赖于要素价格和技术。同期的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制造业或企业总体的时间序列数据)基本上也没用考虑融资因素的影响。

但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完美资本市场。现代公司财务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问题使得外部融资的成本高于内部资本的成本,因此就产生了融资约束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从事交易活动的双方对交易对象以及环境状态的认识相异,交易的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比另一方拥有的相关信息更多,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现实的不完美的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产生融资约束问题的理论基础之一。学者们开始考察现实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问题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的影响。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理论认为,人拥有的信息比委托人多,并且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逆向影响委托人有效地监控人是否适当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融资约束理论认为,当经理受到内部资金约束时,由于资本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就产生融资约束问题,致使外部融资成本往往高于内部资金成本。

二、关于投资对现金流敏感性与融资约束关系的研究发展

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是指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程度,Myers 和Majluf(1984)认为,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部分公司面临融资约束,从而致使投资支出对现金流的变动非常敏感。为检验融资约束的存在,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对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并发现低股利支付率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更高,即受融资约束较严重的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相对较高。其背后的逻辑是:公司外部融资存在风险溢价,上市公司投资更多地依赖内部资金,从而导致融资约束较大的公司,投资对现金流敏感性较高。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使得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从而导致融资约束。如果这种约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相当重要,那么支付大量股息就不符合价值最大化原则,投资支出对现金流的大小也就应该非常敏感;而对于股息支付率较高的企业,筹集投资所需资金面临的困难通常要小得多,融资约束问题也就显得不太重要,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也就较弱。因此,股息支付率的高低可以用来识别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的大小。他们以现金流作为内源融资的变量,将其引入到投资方程中,比较股息支付率不同的企业间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差异,并将其作为判断融资约束是否存在的依据。Kaplan和Zingales(1997)提出异议,从理论和经验证据两个层面对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在衡量融资约束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的研究结论认为,从理论层面来看,使用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来衡量融资约束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经验证据来看,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也并不能有效地识别或区分是否具有融资约束。事实上,他们的统计检验发现,与Fazzari et al,1988的预期完全相反,低融资约束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要显著高于高融资约束公司。因此,他们认为,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不能有效地衡量融资约束。Cleary(1999)以1987—1994年的1317家美国企业为样本,用一个通过多元判别分析法构建的融资约束指数(ZFC)作为分类标准进行了检验,其结果与Kaplan和Zingales一致。Moyen(2004)认为,造成Fazzari et al与Kaplan和Zingales回归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在于用来判断企业是否受到融资约束的标准不同,经其研究发现,用股票支付率高低来判断融资约束程度,结果与Fazzari et al一致;用受约束模型来判断融资约束高低,结果与Kaplan和Zingales一致。

三、结论

综上所述,Moyen(2004)发现Fazzari et al与Kaplan和Zingales的回归结果不一致,主要是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导致的。这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去思考融资约束问题(Lyandres,2007)、发展融资约束计量方法(Almeida et al,2004)和对各种计量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比较(D’Espallier et al,2008)。近来,有关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问题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使用融资约束计量方法时,很少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也很少使用不同计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很少比较不同计量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我国的制度环境与其他国家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对融资约束计量方法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我国公司融资约束问题时,有必要考虑融资约束计量方法的有效性。虽然以上文献结果存在差异,但不管是前者研究的正向变动关系,还是后者研究的反向变动关系,均能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这一指标去衡量融资约束。本文只是梳理了部分的有关文献,得出了结论,并没有通过实证进行检验,存在一定的不足,也希望本文的理论梳理能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晓琳.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述评[J].价值工程,2009年第11期.

[2]余良元.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评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4月.

[3]Cleary,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Ivestment and Financial Status[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2):673-692.

[4]Fazzati,S.M.,Hubbard,R.G.and Petersen,B.C.,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vestment[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8,(1):1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