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分析十篇

时间:2023-06-26 16:40:22

无形资产分析

无形资产分析篇1

关键词: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审计;研发费用

一、引言

2007年起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大方面发生了变化,在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方面,强化了决策的有用性要求;在会计处理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中心地位;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注重客观性和相关性并重。这贯穿整个准则始终,体现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以下就新准则下无形资产的处理和审计进行分析。

二、新准则下无形资产处理的利弊分析

1.从无形资产定义角度看

而新准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是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国际惯例,明确规定自创商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合并中形成的商誉适用相关会计准则。

2.从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角度看

旧准则13条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但是,关于无形资产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在我国一直存在争论。新准则将无形资产自行开发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给出了定义,允许符合条件的开发支出资本化,这将给企业带来一系列有利影响。但在实际业务中,无形资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业务复杂,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与界定有时并不明确,而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决定着研发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和资产。同时,根据新会计准则,开发费用资本化是非强制性的,是允许项目而非强制性的,很大程度上依赖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和客观需要,具体会计处理将受到不同利益驱动的影响。因此,这两项因素有可能导致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成为盈余管理工具,为利润调节提供了新空间。

3.从后续计量角度来看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包括无形资产摊销和减值处理。旧准则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也划为摊销范围之内,并规定“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十年”。在无形资产发生减值后,在符合条件时可以转回。而新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分别进行处理。三、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审计内容

1.审计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基础。

2.审查无形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1)审查无形资产确认

审计人员对每项无形资产都要进行验证,核对相应的的文件资料,确定其所有权是否归被审计单位。若有虚列或不当之处,应先查明原因,然后提请被审计单位给以调整。

(2)审查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处理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研发费用处理是审计的重点内容。审计人员首先要审核被审计单位对“研究”与“开发”阶段划分是否正确,要有依据。然后要对两个阶段的账务处理进行审查,新会计准则规定,研究阶段支出全部费用化,即入当期损益,无法将二者区分开的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审计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应注意企业有无故意混淆两个阶段支出,将费用化的支出资本化,获奖资本化的支出费用化,同时审查费用金额,以判断企业是否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或舞弊。

3.审查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1)审查无形资产的摊销

新准则中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俏采有用类似固定资产的方法进行摊捎,计入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对使有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摊俏只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审计人员审查无形资产的摊销时,要审核其是否使有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审查是否计提摊销,摊销期摊销方法和金额的计算是否正确,有无用无形资产的摊销来调节损益。

(2)审查无形资产减值处理

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虽减少了企业在此方面的舞弊行为,但审计人员在审核中应该注意被审计单位是否定期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准则并没有具体规定减值测试是否合理的标准,所以这更加依赖审计人员的主页判断。在计提减值准备方面,计提是否达到规定的条件,计提的金额是否正确。

从整体上看,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更为规范,信息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准则更为明确地定义了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新会计准则在给予企业更大会计处理自的同时,也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审计要求,所以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参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等知识,以使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无形资产分析篇2

>> 如何壮大企业的无形资产 略论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与管理 行业无形资产企业价值贡献的差异分析 关于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经营 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方法 浅析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 小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企业无形资产管理 浅谈企业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会计信息质量分析评价 创建企业无形资产贡献与创新能力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企业经营能力角度的无形资产评价体系 无形资产的主观评价――模块化视角 关于无形资产运营评价体系改进的思考 企业如何有效营运无形资产 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评估问题分析 科技企业如何实现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 新准则下企业研发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实践和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略论如何分析评价企业的无形资产 略论如何分析评价企业的无形资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业琴")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步伐的加快,我国国民经济越来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无形资产在经济资源中的比重、作用将越来越提高到重要位置,无形资产产权市场必将成为国内重要的资本市场。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就我国无形资产的分析评价等问题发表浅见关键词:无形资产;比重;分析评价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无形资产分析篇3

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2007-2011年为区间,剔除了(1)ST、PT样本;(2)金融保险业;(3)数据不完整的样本,试从板块分布特征、不同股票交易市场、行业特征等方面揭示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现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一、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体描述

近年来,拥有无形资产公司的数量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由2007年的94.83%增长到2011年的96.20%,几乎达到了100%。无形资产总额的增长也十分迅猛,从2007年的3014亿增长到2011年的近10649亿。从无形资产平均值一项可以看出,单个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额基本呈递增趋势,2011年较2007年增长了112%,说明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见表1)。

然而,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仍相当小,从2007年到2009年虽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但均不足5%,而固定资产比重却高达约30%。美国企业无形资产比重平均达到20%左右,我国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不仅如此,美国很多高科技企业目前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了50-60%,且仍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包括很多高科技企业的资产结构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经济的特征。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仍占有较大份额,这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是相悖的。面对入世后高新技术产业的激烈竞争,我国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低水平现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由表2可以看出,第一,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整体较低,集中分布在0-5%的区间,随着这一比重超过5%,相对应的公司数量急剧下降。当无形资产比重超过10%时,相对应的公司数量再次大幅下降。超过30%的公司数量仅为1%左右。第二,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并未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递增趋势。在0-5%区间内的公司比重始终在70%附近徘徊,这说明低比重公司的数量并未下降,而比重超过5%的公司数量也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明显增长。

二、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板块分布特征

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为高科技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是其最为重要的资产。因此可以假定,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在无形资产比重方面应该较其他公司更为突出。

创业板自2009年开板以来的几年间,无形资产总额增长迅速,2011年无形资产总量和单个公司的无形资产均值分别达到约142亿元、0.5亿元,增幅分别为3200%、323%。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板2007-2011年之间,无形资产总额从96亿增长到近751亿,增幅为680%,平均值增幅为141%。

无形资产比重方面,第一,A股上市公司整体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基本在4.6%左右,创业板的这一比率由1.55%迅速增长至4.33%,中小企业板则始终维持在不到4%,均低于主板整体水平。第二,从趋势上看,除创业板表现出增势,A股整体以及中小企业板的无形资产比重并未显著增长。

表3数据表明,创业板在无形资产方面增势迅猛,表现出了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和潜力,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并未表现出“高”、“新”的特点。

三、不同股票交易市场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特征

按照惯例,拟上市公司都遵循着“大去沪、小去深”的规律,本部分针对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不同企业规模与无形资产是否存在联系。如表4所示:

无形资产规模方面,沪市A股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额及单个公司的平均值都在不断上升,除了2010年占总资产的比重略有下降,其余年份均有增长。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总量及其占总资产的比重无论是与沪市还是与全部A股的平均值相比较,都处在较低水平;同时,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呈现出下降趋势。基于以上分析,以大型企业为主的沪市在无形资产规模及比重上都要强于深市。

四、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行业特征

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本文选取了电子业、机械设备仪表、信息技术业、医药和生物制造进行分析。

表5表明,所选取的4个行业中,电子业、机械设备仪表、信息技术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均值均低于全部A股(4.54%),而医药、生物制造的这一指标均值比其他行业突出,达到了6.58%。作为高新技术行业,电子业和信息技术业在无形资产比重方面和增长趋势上都难以体现“高”和“新”的特点。

五、研究结论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量和比重偏低,“科技立国”已迫在眉睫。近年来,拥有无形资产公司的数量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无形资产总额的增长也十分迅猛。上市公司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额基本呈递增趋势。然而,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仍相当小,从2007年到2009年虽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但均不足5%,而固定资产比重却高达约30%。美国企业无形资产比重平均达到20%左右,我国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而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量在2011年达到了10649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4.73%,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无形资产占总资产20%左右的比例相比,与党的十报告提出的“要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差距十分明显。

第二,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板块未表现出“高、新”的技术特点。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为高科技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是其最为重要的资产。从板块分布特征来看,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无形资产的总量及比重均低于A股整体样本,并未表现出“高”、“新”的特点。从增幅上看,创业板增长迅速,而中小企业板近年来并未显现增长趋势。

股票交易市场方面,沪市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状况总体上好于深市,单个公司无形资产规模远远大于深市,无形资产比重也略高,且基本呈递增趋势。而集中了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深市却未表现出高比例的无形资产。

第三,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行业差距较为明显,信息技术业和电子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偏弱。就行业方面而观,无形资产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医药、生物制造6.58%,信息技术业3.94%,机械、设备、仪表3.91%,电子业3.74%。其中,信息技术业和电子业这两个典型的高新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比重过低。近年来,我国电子业和信息技术业确实正面临着制造能力上升,但技术能力提升缓慢的窘境。“无核心技术”已经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瓶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娟娟、梅良勇:《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现状分析――基于沪深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61期。

[2]崔也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绩效问题研究(第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崔也光、赵迎:《我国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13年第3期。

[4] Patrick J. Clemins. 2011. Historical Trends in Federal R&D.

无形资产分析篇4

【关键词】无形资产,现状,优化管理

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招生除了综合实力的竞争外,越来越注重高校知名度、校园文化、科研成果及师资力量等无形资产,这些软实力也逐渐成为高校竞争的强有力武器之一,然而,部分高校仍存在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对高校来说,深入分析无形资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到优化无形资产管理办法,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现状

从资产形态来看,高校资产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高校声誉等资产形态存在的便是高校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无形资产的一般特性外,高校无形资产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如非实体性、自创性、垄断性、可收益性及不确定性等。

正是高校无形资产的自身独特性,其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严重,也成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相对于较成熟的有形资产管理,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环节日益凸显,如起步晚、缺乏有效的管理、评价机制以及管理的滞后性等。据调查,大部分高校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高校无形资产中有一部分是高校自创的,如科研教学成果,还有一部分是高校文化底蕴形成的也即高校原创性无形资产,如高校声誉、校园文化等,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上述无形资产并未提及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多数高校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均为零。因此,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有效提升无形资产价值,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无形资产富集之地的高校,其无形资产有众多类型,然而由于无形资产

的复杂性及其自身不易被人认识的特性,使得其在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无形资产由于其缺乏实物形态,相对于有形资产的管理,其在管理和监督上都更具挑战性。虽然许多高校设有“无形资产”这一会计科目,但无形资产管理台账具体措施并未得到落实,其会计核算是缺位的,造成高校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不符,不能如实反映高校资产状况,这也充分说明现代高校并未意识到无形资产为高校带来的效益以及在高校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轻视甚至忽视无形资产管理,管理意识淡薄。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相对于较成熟的有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起步晚,经验欠缺,大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并未将无形资产纳入其管理范畴,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及专业的管理人员来监督无形资产管理工作,调查发现,由于大多高校无形资产难以量化管理,高校财务部门在资产核算时,并未将无形资产价值计算在内,另外因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保护意识淡薄,高校在人事调动及人才流动等时造成科研成果流失严重。

(三)高校无形资产的有形转化及利用率低。调查发现,科研成果转化率在发达国家能达到30%以上,而我国仅有10%-15%左右,由于对无形资产的有形转化和利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健全的科研成果价值评估体系以及转化分配机制,不能在其时效性内转化成科研成果,不能将其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无法实现,同时也造成了研究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优化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策略

针对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让无形资产在高校发展中发挥更大功效,

特提出以下几点优化管理策略。

(一)树立无形资产价值观,增强无形资产管理意识。高校应充分运用各种平台如校园网、校报、讲座以及QQ、微信等工具在师生中广泛宣传无形资产知识,让学校领导干部、资产管理部门甚至学校的每个人都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无形资产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理念,改变“重有形、轻无形”的传统观念,重视不能辨认和计价的无形资产管理,树立无形资产价值观,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使学校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无形资产在高校发展中的巨大价值,使其发挥潜在效益。

(二)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无形资产自身的复杂性,目前尚无统一的管理制度,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为使无形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制定中,应明确无形资产管理部门以及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对无形资产进行台账管理,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生产、分配、使用、转让和处置等进行明细管理、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无形资产的核算和评估体系,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科学核算、合理评估,最后还应建立激励机制,积极调动各类科研人员,激发创造潜能,在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同时,最大限度挖掘无形资产潜在价值。

(三)积极促进无形资产转化,提高其利用率。高校无形资产很大一部分来自科研成果,而目前很多科研成果因不能转化为商品便束之高阁,未通过市场活动积极参与转化,推向社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无形资产本身具有时效性,若不能将其在短期内转化先进的生产力,将造成无形资产价值的消失以及科研资金的浪费,同时科研创新将迷失方向、丧失前进动力。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与研究所、企业等合作,形成产学研创新产业链,积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利用能力。高校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科技成果的孵化之地,积极促进无形资产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在提高自身知名度的同时也可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

四、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潜在价值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优化无形资产管理,

发挥无形资产效益是各高校资产管理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不断探索和总结,进一步强化无形资产优化管理,提升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云・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11(26)

无形资产分析篇5

【关键词】无形资产,现状,优化管理

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招生除了综合实力的竞争外,越来越注重高校知名度、校园文化、科研成果及师资力量等无形资产,这些软实力也逐渐成为高校竞争的强有力武器之一,然而,部分高校仍存在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对高校来说,深入分析无形资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到优化无形资产管理办法,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现状

从资产形态来看,高校资产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高校声誉等资产形态存在的便是高校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无形资产的一般特性外,高校无形资产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如非实体性、自创性、垄断性、可收益性及不确定性等。

正是高校无形资产的自身独特性,其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严重,也成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相对于较成熟的有形资产管理,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环节日益凸显,如起步晚、缺乏有效的管理、评价机制以及管理的滞后性等。据调查,大部分高校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高校无形资产中有一部分是高校自创的,如科研教学成果,还有一部分是高校文化底蕴形成的也即高校原创性无形资产,如高校声誉、校园文化等,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上述无形资产并未提及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多数高校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均为零。因此,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有效提升无形资产价值,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无形资产富集之地的高校,其无形资产有众多类型,然而由于无形资产

的复杂性及其自身不易被人认识的特性,使得其在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无形资产由于其缺乏实物形态,相对于有形资产的管理,其在管理和监督上都更具挑战性。虽然许多高校设有“无形资产”这一会计科目,但无形资产管理台账具体措施并未得到落实,其会计核算是缺位的,造成高校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不符,不能如实反映高校资产状况,这也充分说明现代高校并未意识到无形资产为高校带来的效益以及在高校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轻视甚至忽视无形资产管理,管理意识淡薄。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相对于较成熟的有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起步晚,经验欠缺,大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并未将无形资产纳入其管理范畴,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及专业的管理人员来监督无形资产管理工作,调查发现,由于大多高校无形资产难以量化管理,高校财务部门在资产核算时,并未将无形资产价值计算在内,另外因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保护意识淡薄,高校在人事调动及人才流动等时造成科研成果流失严重。

(三)高校无形资产的有形转化及利用率低。调查发现,科研成果转化率在发达国家能达到30%以上,而我国仅有10%-15%左右,由于对无形资产的有形转化和利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健全的科研成果价值评估体系以及转化分配机制,不能在其时效性内转化成科研成果,不能将其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无法实现,同时也造成了研究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优化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策略

针对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让无形资产在高校发展中发挥更大功效,

特提出以下几点优化管理策略。

(一)树立无形资产价值观,增强无形资产管理意识。高校应充分运用各种平台如校园网、校报、讲座以及QQ、微信等工具在师生中广泛宣传无形资产知识,让学校领导干部、资产管理部门甚至学校的每个人都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无形资产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理念,改变“重有形、轻无形”的传统观念,重视不能辨认和计价的无形资产管理,树立无形资产价值观,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使学校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无形资产在高校发展中的巨大价值,使其发挥潜在效益。

(二)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无形资产自身的复杂性,目前尚无统一的管理制度,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为使无形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制定中,应明确无形资产管理部门以及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对无形资产进行台账管理,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生产、分配、使用、转让和处置等进行明细管理、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无形资产的核算和评估体系,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科学核算、合理评估,最后还应建立激励机制,积极调动各类科研人员,激发创造潜能,在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同时,最大限度挖掘无形资产潜在价值。

(三)积极促进无形资产转化,提高其利用率。高校无形资产很大一部分来自科研成果,而目前很多科研成果因不能转化为商品便束之高阁,未通过市场活动积极参与转化,推向社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无形资产本身具有时效性,若不能将其在短期内转化先进的生产力,将造成无形资产价值的消失以及科研资金的浪费,同时科研创新将迷失方向、丧失前进动力。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与研究所、企业等合作,形成产学研创新产业链,积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利用能力。高校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科技成果的孵化之地,积极促进无形资产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在提高自身知名度的同时也可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

四、结束语

无形资产分析篇6

[关键词] 无形资产;会计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143-03

[作者简介] 范秀娟,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会计系副教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为现代企业会计。(江西 南昌 330200)

在新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的内容变得日益丰富。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60-80%。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要素被其所拥有。国内许多企业常因主观因素失去无形资产。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国际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调查估计,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是有形资产的4―5倍,一个企业可拥有的无形资产达数十项。世界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其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为7:3。贝尔实验室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成立70年以来,已拥有2.5万多项专利的无形资产,平均每天获得一项专利。我国海尔集团近年来也以每天申请一项专利的速度,站在国内无形资产拥有量的前列,但与国际上其他跨国公司40-50%的平均标准相比,有较大差距。按此推算,我国仅上市公司至少有2万亿元无形资产流失于会计账外,没有进入经营程序。这一状况对我国上市公司参与国际产权交易十分不利,遭受巨额资产损失的风险很大。为此,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现行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下的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在构建现代无形资产管理体系、无形资产计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及在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等方面提出几点改进的对策。

一、现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下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

1.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6方面:(1)缺乏无形资产意识,企业传统上仅看重有形资产的管理;(2)企业管理薄弱,导致无形资产流失严重;(3)自我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较差,使无形资产流失甚多;(4)法律意识淡薄、随意侵权问题屡有发生;(5)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狭窄;(6)企业轻视无形资产经营,整体化管理不够。

2.无形资产定义未触及应该揭示的本质属性。以我国为例,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经济学上的无形资产有29种,而进入会计核算范围的只有7种,因而游离于企业会计账外的无形资产日益增多,得不到应有的计量与反映。

3.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难以确定。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过程可能会跨越多个会计期间,期间发生的相关费用众多,有些费用支出可能与多项无形资产有关,有些可能与无形资产无关,企业无法准确地区分哪些是形成某项无形资产的费用,哪些是不形成无形资产的费用,从而使得发生的费用难以根据某个特定的项目进行归集,如自创商誉,其实际成本就难以确切计量。自创无形资产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在自创研发过程发生的费用规模与无形资产的成功之间不存在比例关系,并不是费用发生得越多,其成功可能性就越高;随着企业技术竞争的加剧,一定规模的无形资产自创支出,并不一定能产生任何成果。因而,迫使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必须采用与常规资产购建取得成本的会计处理有所不同的方法。

4.账面价值不能真正揭示无形资产价值的增减。现行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量”,即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价基础。因客观条件的限制,无形资产内容的扩展,企业自创的一些“软资产”,如企业品牌等无法按制度规定进行计价,使企业账面无形资产的核算不完整。由于无形资产本身具有确认和估价的不确定性,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某些企业藉此产生机会主义,其结果不是对无形资产的估价过高,便是无形资产的确认不符合要求。由此得出,历史成本法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值和其所能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其反映的是一种待摊费用,从而也不能体现企业收益能力的变动,不能真正揭示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化。

5.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难以确定。无形资产的受益期受竞争对手的行动影响较大,其受益期在很多情况下与自身的质量相关性较大,该项资产能在多长时间内为企业所利用,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先进性,更取决于市场上有没有类似技术出现。无形资产的受益期受偶发性因素的影响较大,这种偶发因素有可能立即中止特定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受益期。

6.现行会计规定无形资产按直线法进行摊销。无形资产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它的价值损耗与科技创新的速度及其被保护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按照直线法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没有合理的经济意义,不能科学、真实地反映已损耗价值和现有价值。

7.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前期的研发费未能资本化。我国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中的商誉不入账,如专利技术等项目则以咨询费等少量费用支出入账,研发费用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这些会计计量方法容易导致资产价值的少计。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不准确,容易导致企业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应占有的位置认识不清,作出不利的经营决策。

8.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相关性和及时性缺失

第一,现行会计注重揭示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忽视揭示非财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前瞻性,不能全面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从而降低信息的预测与决策价值。如现行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只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价值,既不能使报表的使用者了解无形资产的变动情况,也不能反映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

第二,由于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使会计信息难以确切验证以往的正确性,导致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的信息拥有上的非对称性,阻碍了市场经济公平与效率的实现原则,从而降低信息的反馈价值。

第三,会计信息的定期披露影响会计信息供给的及时性。

二、防止无形资产流失的对策

1.构建现代无形资产管理体系

(1)重视无形资产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强化无形资产管理意识。企业及有关部门有必要转变观念,对专利管理、商标管理、企业形象、名牌战略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

(2)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无形资产,加强对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权益管理。因对知识类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不足,我国已发生大量因缺少有效的保护措施而使无形资产无偿流失的案例。我国每年3万多项部级重大科研成果中有2/3未申请专利。“863”计划已实施多年,但申请国外专利的仅有400多项。目前我国公民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法律是维护企业权利的有效途径,注重用法律武器来保护企业无形资产不受侵犯。

(3)强调品牌价值管理,弘扬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①企业必须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管理者应将品牌意识灌输到每位员工思想中。企业还应不断地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增加产品科研经费的比重,创立特有技术,使企业产品更具竞争力,稳步扩大市场份额。②推广品牌战略,营造品牌环境,将有力维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③加强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通过员工建立共同的愿望、目标和使命感,成为企业的灵魂。企业发展应有一种精神力量。将文化活性因素注入企业,创造理想、道德、智力、价值观等精神形态的企业文化。

(4)加强无形资产的危机管理,制定无形资产的科学决策及反馈程序。快速评价决策效果,及时纠正无形资产经营决策失误,发现问题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宏观上要健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微观上要加强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各类无形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的责任制,通过苦练内功,改善无形资产管理。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据调查,现在的企业通常都有专门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等有形资产负责人,然而对无形资产却未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只在企业形象遭到破坏,权利受到损害或企业产权发生变换时,临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因此,当前应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综合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建立起无形资产网络管理系统。同时,还应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效率,将现有无形资产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6)改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严把人才流动关,切实保护无形资产。企业应以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为突破点,加强无形资产的开发管理,鼓励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致力于科研工作,不断开发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实践。同时,加强对人才资源管理,防止因人才流动所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在人才聘用时,通过合同中签订保护无形资产的条款,明确责任:参与科研的技术骨干和有关人员要在科技成果开发记录上签字并归档保管。在人员调离时除要将保管和使用的无形资产资料交接外,还要做出不侵犯原单位无形资产的承诺。每个员工与单位应签订无形资产保护协议,作为建立与无形资产有关的考核奖励制度的依据。

(7)搞好无形资产的营运管理,致力无形资产的拓展和创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通过各种方式进驻中国市场。我国企业要发挥自己地理上的优势,就要充分利用企业特有无形资产,通过无形资产的投资合作,推动企业的低成本扩张。

(8)加速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国际商务的发展将是新世纪实现经营创新的重要手段。无形资产信息,目前出现了严重失真、失控,造成无形资产大量损失,必须引起企业和政府的高度注意。这种滞后状况,明显阻碍了无形资产的经营发展和管理。因此必须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系统,有效预防无形资产资源的流失,设立高素质的市场部和系统,全面地收集与研究信息。应不断推动无形资产信息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2.确认企业无形资产计量、核算的科学范围。现行企业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核算范围过于狭窄,容易导致企业正当权益的损失。但如果范围过宽,又会造成资产空虚化,影响企业及相关主体的正确决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常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和社会的主要资源,应成为企业核算和监督的重点。因此,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应主要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确认、计量、核算范围应以现行会计准则为准,对一些重要的但准则没有确认的无形资产,可以通过附表和附注的形式加以补充说明。

3.完善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一是企业将自行开发过程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其发生时确认为损失,开发阶段的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二是对无形资产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三是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合并中,如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应按公允价值认购买方研制中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四是对无形资产的摊销规定指出,如无形资产有不确定的使用寿命,则该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但应每年在其出现减值迹象时进行减值测试。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在自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当时计入当期费用;而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则应作为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并依此入账。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企业合并中不确认新的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摊销,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在预计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损益。从长远发展看,我国无形资产准则须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合理吸收,保持特色,才能合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收益。在无形资产项目的定义、确认范围、计量、摊销等方面尽量与国际准则一致,而在具体细节、资产收益处理上,则应根据我国企业的特色与现状有所保留。

4.给予企业无形资产自行开发、研制费用资本化。许多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开发机构,自行开发、研制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本费用大大增加。由于过去开发的各项支出都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以后对一些技术资产进行评估时需获取到相关的成本资料。在这些情况下需要正确反映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本及利润,既可以把科研成果与科研人员个人收入挂钩,也可以方便将来作为这些无形资产评估的参考,所以应当将开发、研制费用资本化。

5.允许无形资产使用加速摊销法。企业现行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是直线法,且无形资产的摊销期是事前预定的。由于知识性的无形资产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在原先预定的摊销期尚未结束前就出现了更先进、更经济的无形资产,使原有的无形资产失去使用价值,虽然可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计入的是营业外支出科目,而不是管理费用科目。无形资产的更新换代速度比固定资产更快,因而应当允许使用加速摊销法。

6.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对无形资产重视不仅仅应准确地加以确认,而且还应有一种较为完整的披露体系,以全面地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目前正式报表与其附表已基本上能够比较详细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各类信息,但能提供的也仅是定量信息。对于企业千差万别、变化无常的相关无形资产业务,不少有关无形资产定性及其他信息无法得到详尽反映,因此必须在相关的会计报表中以附注的形式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未来信息和预测信息,同时考虑缩短财务报告的时间间隔,以减少依靠过时信息带来的决策风险。无形资产的种类及其摊销年限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分别披露。有可能的话还应明确指明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数额是多少,以表明该公司潜在的创新能力。当然,如果无形资产披露得过于详尽,就会给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危害本企业的利益,也会使得成本和收益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对此,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灵活把握。

参考文献:

[1]王诚军.无形资产评估之国际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5.

[2]葛家澎.新世纪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蔡吉祥.无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资本转化:无形资产经营扩张的方式[J].特区会计,2003,(8).

无形资产分析篇7

[关键词]无形资产;确认及计量;存在缺陷;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70-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资产从有形化向无形化方向发展。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现行无形资产确认及计量方面的缺陷

1.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在高新技术企业。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多少,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例如中国联想集团,是一家极富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联想集团的高产值和利润与集团的自创商誉有很大关系。但由于《会计准则》不确认自创商誉,会使得这类企业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

2.评估管理不规范,评估市场混乱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评估机构都曾挂靠政府部门,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评估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后,主要的问题就集中在:一是评估机构无信誉等级。二是垄断严重。三是评估机构的自利行为的选择。无形资产评估市场大,利润高,诱惑力强,评估机构纷纷出动,极力把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的权限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各自为政,加剧了评估市场的混乱。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及权威的管理部门,所作结论难以客观公正,从而失去其权威性。

3.会计核算未重视实质流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费用与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相比注册费、律师费,研究与开发费用都是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经济实质部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自创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应当以研究开发费用作为价值计量的主体,而不是仅仅依据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计量。然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计量原则却恰恰相反,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忽略了研究费用,违背了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歪曲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4.评估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资产评估工作涉及到会计学、工程技术、市场学、等多门科学,知识含量高,要求执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而对于无形资产评估人员素质要求则更高,而我国目前不少执业人员是从行政机关分流的离退休人员及聘用人员,未经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资格审查,结果导致评估中操作不规范,鉴定不科学,数据不准确,评估质量不高。

二、无形资产确认及计量方面的改进建议

1.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不要仅局限于《无形资产准则》规定的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而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创的商标、品牌、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标志、环境管理体系等新的无形资产均进行确认,以全面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2.改革评估管理模式

在无形资产评估发展早期,我们把它作为一项政府职能,无论是评估机构还是对评估人员及评估事务基本上都是采取行政管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不利于无形资产评估的发展的。西方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成熟的国家,对市场中介机构一般都采用行业管理模式。如美国资产评估基本上是行业自律性管理。目前,我国评估机构“脱钩改制”还未最终形成一些行业自律性组织,如“中国评估者协会”等虽已建立,但还未完全转到以行业自律管理为主的轨道上来。为促使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管理走向科学化,应在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分别成立由上而下的无形资产评估协会。

以企业研发能力为会计核算基础,借鉴自建固定资产价值计量模式。

结合企业自建固定资产的价值计量模式,设立“在研项目”中间核算科目与“研究开发费用”费用核算科目。通过“在研项目”与“研究开发费用”科目,合理计量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反映企业高科技研发资金投入量和研发能力。企业进行专利、非专利技术或商标等某项无形资产的研发时,将研发过程中投入的相关资金全部计入“在研项目”科目借方核算。研发成功了,将申请无形资产产权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直接计入“无形资产”科目借方,作为入账价值的一部分。同时,将“在研项目”借方发生额全部转入“无形资产”,作为入账价值。研发失败了,将“在研项目”发生额全部转入“研究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通过计量“在研项目”借方发生总额以及“研究开发费用”期末余额,能准确了解企业在高科技研发上的资金投入量,掌握企业研究开发的成功率。最终,较为客观地计量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解决当前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

3.提高评估人员素质

我国目前无形资产评估从业人员从总体上来说,素质与实际需要还不相符,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执业人员一是要认真学习、熟悉、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依法评估;二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评估的技术和水平;三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执业人员能够提高自我约束力,不出现越轨、失职行为。

三、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从而使得无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及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鉴于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工作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

无形资产分析篇8

【关键词】无形资产 会计确认

一、无形资产的含义与特征

(一)无形资产的含义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主要强调了可辨认性,取消了原有准则中的商誉内容,将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并入到《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只有在非同一企业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才能产生商誉,而同一企业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能产生商誉,差额只能调整资本公积。

国际会计准则(IAS38)第38号将无形资产定义为“能确指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资产”,也将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对商誉的会计处理由《第22号国际会计准则—企业合并》规范。IAS38认为,商誉本身是不可辨认的,因此不属于无形资产的定义范围。相应地自创商誉也不应确认为资产,因为它不是能够可靠计量并由企业控制的可辨认资源。

《美国会计准则—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第142号(FASl42)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没有实物形态的流动和非流动资产,不包括金融工具及递延所得税项资产”。无形资产也分为可确指的和不可确指的,可确指的无形资产能够可靠地计量,与商誉分开确认,商誉是不确指的,并且对内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做出了具体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主要是参考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各国对自创商誉都不予确认,这一问题是世界范围内会计界的争论焦点。无形资产的概念应与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加以区别,自创商誉不能被准确计量,它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并不能否认它是无形资产。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标准是:

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是否可以转移或分离。具体说来,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国际会计准则》的可辨认标准几乎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相同的,但《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了经济寿命超过1年,并列举了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是指专利、版权、品牌、客户名单、商标以及其他能够与相关的实物资产分别转移的权利。美国无形资产准则中对可辨认的规定同我国准则的规定一致。

(二)无形资产的特征

1.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无形资产作为一项资产,具有一般资产的本质特征,即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通常情况下,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无形资产应当拥有其所有权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在某些情况下并不需要企业拥有其所有权,如果企业有权获得某项无形资产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并能约束其他方获得这些经济利益,则表明企业控制了该无形资产。例如,对于会产生经济利益的技术知识,若其受版权、贸易协议约束(如果允许)等法定权利的保护,那么说明该企业控制了相关利益。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由于企业无法控制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不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不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通常表现为某种权利、某项技术或是某种获取超额利润的综合能力,它们不具有实物形态,比如,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需要指出的是,某些无形资产的存在有赖于实物载体,比如,计算机软件需要存储在介质中,但这并不改变无形资产本身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性。在确定一项包含无形和有形要素的资产是属于固定资产,还是属于无形资产时,需要通过判断来加以确定,通常以哪个要素更重要作为判断的依据。例如,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工具没有特定计算机软件就不能运行时,则说明该软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该软件应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如果计算机软件不是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则该软件应作为无形资产处理。

3.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要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该资产必须是能够区别于其他资产可单独辨认的,如企业特有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其具有可辨认性:一是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交换。二是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如一方通过与另一方签订特许权合同而获得的特许使用权,通过法律程序申请获得的商标权、专利权等。商誉通常是与企业整体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其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相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属于无形资产。

4.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无形资产在持有过程中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情况不确定,不属于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二、无形资产确认的相关条件

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如下:“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条件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二是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三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我国在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上仍坚持采用货币计量原则。第(2)点要求与该无形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说明无形资产确认上保持了以往的谨慎性原则,只有在未来很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才能在会计上予以确认。因此,对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在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都有很大的争论,将它资本化还是费用化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现行会计准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谨慎性和真实性原则的指导下选择了较为折中的处理方式,将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费用,分为研究阶段的费用和开发阶段的费用两部分:对于不能确定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研究性费用支出费用化,将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可能性较高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费用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确认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企业无形资产的范围比较狭窄,加上企业自身对企业无形资产不够重视,导致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过少,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拥有情况揭示不足,不利于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目前,我国会计核算范围内的无形资产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特许权、商标、土地使用权、著作权和商誉,而且,企业会计准则只承认因产权变动的而产生的商誉,对企业自创商誉不予确认。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企业无形资产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我国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为10%,相对于国外企业的40%而言明显偏低;二是我国企业的无形资产构成比例不合理,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所占的比重偏大,在多数企业中土地占无形资产的比例接近50%。在一些机械制造企业,无形资产仅仅包括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这表明企业存在两种问题:一是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入不足,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缺少足够的投入;二是企业对自身无形资产核算体系不健全,对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在我国上市公司报表中未能完全反映。

(二)无形资产确认的成本失真

无形资产的确认也可以划分为初始确认与再确认,这是无形资产进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必然过程。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是指当一项交易或业务发生时应当判断该项业务是否应当进入企业的会计系统,并判断是否构成无形资产以及该无形资产的种类;再确认是指无形资产在确认入账之后,发生影响其价值的变动时进行的会计处理活动。当期,无形资产初始确认按照历史成本作为基础,而将历史成本与摊余价值的作为进行再确认的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维护、创新和开发等,才能保证合理确定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因此,传统的无形资产确认标准将会大大降低无形资产的相关性,对无形资产的可靠性与正确性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当期的无形资产确认标准一方面限制了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使得无形资产的项目种类和数量明显偏少,另一方面对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等会计信息质量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改进企业无形资产会计确认的建议

(一)重新定义无形资产的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38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资产。”从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来看,无形资产必须是可以辨认的,以便与企业的商誉进行区分。客户组合、市场份额、客户关系、客户信赖等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因素,但是由于缺乏法律保护,企业无法对客户、市场进行控制,因此对于因此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就缺乏控制能力,所以,这项项目不符合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另外,企业内部产生的商标、刊头、客户名单和本质上类似于以上项目的项目也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按照我国企业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规定,自创商誉不应当纳入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但总体来看,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以及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对于国外同行业企业偏低,这与我国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偏低有着密切联系。

是否属于无形资产是无形资产确认的问题,而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多少是无形资产计量的问题,因此,对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即“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需要作出调整,因为一项资产是否可以辨认更多的涉及到的是无形资产能否可靠的计量,而不应该成为判断一项资产是否属于无形资产的依据。其次,从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目的和实际效果来看,企业无形资产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企业获取超过社会一般盈利水平的经济利益,如果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只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企业显然不会有动力去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专利,因此,企业无形资产应该强调其“预期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二)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现行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要求各项会计处理获得都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必须取得完整的会计凭证,因此,使得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局限于专利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商标权、著作权。对于企业外购、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因为可以获得相关的会计原始凭证,可以辨认并确定其成本,因此能够予以计量,而许多其他形式获取的符合无形资产特征但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和原始凭证,导致无法确认该项无形资产。以企业的人力资本为例,在雇佣合同期内,企业的人力资本符合无形资产的特征,应当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因为没有直接的业务活动与之相关,导致在会计上没有专门对人力资本进行会计处理。但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却是公认的、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无形资产的传统确认方法,扩大无形资产的范围,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反映。无形资产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力的无形资产,即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反映企业与市场相互关系并且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利益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例如公司名称、企业品牌、服务品牌、顾客、长期客户、业务伙伴、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

2.体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无形资产,例如企业所拥有的各项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商业秘密、专有技术等。

3.体现企业内在发展潜力的无形资产,如企业经营方法、企业文化和管理信息体系、网络工作系统等。

4.体现人力资源的无形资产,如整个员工教育状况、知识能力、工作技巧、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采用多种价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无形资产的确认

鉴于无形资产获取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多样性,在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与后续确认过程中,企业要贯彻实事求是,灵活应用的原则,采用多种价值形式相结合的方法确认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的初次确认时,如果有历史成本可以参照,就按照历史成本作为入账基础;在没有历史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价值作为确认依据,由于评估价值相对而言更为准确,是对无形资产真实价值的量化反映,因此有利于企业解决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保证企业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资产总体规模报告的正确性。在后续确认时,将评估价值作为确认依据比用摊销后的净值更为客观、准确,也适应了无形资产不确定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分析篇9

【关键词】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指数; 上市公司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51;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1-0006-10

一、2013年全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基本情况

本文以沪深两市2013年的2 185家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剔除了由于暂停上市、退市、ST类风险预警等原因导致数据残缺的691家上市公司,共得到1 494家样本公司,占总体的68.4%。由于数据搜集的局限以及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限制,本文以上市公司在其财务报表上披露的无形资产账面金额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所指的无形资产是指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账面金额和商誉账面金额之和。以无形资产占有率、无形资产增长率、每股无形资产额、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四个指标构建无形资产指数指标。其中,无形资产占有率反映了企业无形资产的相对拥有量;无形资产增长率体现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发展潜力;每股无形资产额反映了每股股票代表的公司无形资产价值;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反映了无形资产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我国2013年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基本情况统计见表1。

2013年我国1 494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总额达到128 304 617.19万元,平均每户无形资产拥有量为85 879.93万元。然而,单个企业无形资产额最高可达6 981 700.00万元,最低仅为0.56万元,可见其分布并不均衡,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以无形资产占有率为例,1 494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值达到了6.24%,单个上市公司最高占有率为77.74%,最低值接近于0,低于平均水平的企业有1 019家,占企业总数的67.99%。据“摩根・史坦利全球资本指数”权威数据统计,国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有率为44%~50%。相比之下,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有率的平均值明显偏低。从无形资产增长率来看,平均水平较2012年略有增长,最低一户(广宇发展)的无形资产总额为0.56万元高于2012年的0.43万元(ST前锋),这说明2013年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增长平稳。每股无形资产额和销售利润率与2012年相比均有小幅上升,反映出无形资产在增加股东权益和企业盈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2013年全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前100名及其分析

对无形资产占有率、无形资产增长率、每股无形资产额、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四个指标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得到无形资产指数。根据计算的无形资产指数,对相关样本进行降序排序,最后取排名前100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一)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前100名排序

对样本公司按照无形资产指数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其中的前100家上市公司详见表2。

根据表2所示,前100名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平均指数(28.3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74%)。其中,无形资产平均占有率(22.34%)和每股无形资产额的平均值(199.77%)远高于表1全国的平均值。这说明,排名前100名的公司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军地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为落后。此外,各项指标的分布并不均匀,排名首尾的公司之间,水平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无形资产占有率:排名前100位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有率平均值(22.34%)高于全国平均占有率6.24%,前100家企业中,小于平均水平的有65家,最高一户的无形资产占有率达77.74%,而最低一户仅有1.95%,两者相差75.79%,与2012年74.05%相比首尾间差距进一步加大,说明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占有率总体有所增加,但是企业之间增长率差异较大,无形资产分布更为不均。根据“摩根・史坦利全球资本指数”统计的国外上市公司权威数据,无形资产占有率为44%~50%,前100名的公司中,超过40%的达到15家,与2012年的14家相比,有所提高,但比例仍然偏低,反映出我国无形资产规模依然较小。详见表3。

每股无形资产额:前100名上市公司每股无形资产额为206.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32%,与2012年(195.73%)相比增加了10.91%,这说明,2013年较2012年每股无形资产额有所提高,无形资产增加股东财富的贡献更为显著。

无形资产增长率:排名前100名的企业平均无形资产增长率为6.89%,与2012年的3.37%相比有较大的增加,说明无形资产的发展有所进步,这源于企业对无形资产重视程度的提高;最高一户的无形资产增长率为55.74 %,而最低一户仅为-4.01%,100家企业中低于平均增长率水平的有69家,比2012年增加了3家,说明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增长率差距进一步拉大,无形资产的增长速度低于其他资产增长速度。详见表4。

一、2013年全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基本情况

本文以沪深两市2013年的2 185家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剔除了由于暂停上市、退市、ST类风险预警等原因导致数据残缺的691家上市公司,共得到1 499家样本公司,占总体的68.4%。由于数据搜集的局限以及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限制,本文以上市公司在其财务报表上披露的无形资产账面金额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所指的无形资产是指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账面金额和商誉账面金额之和。以无形资产占有率、无形资产增长率、每股无形资产额、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四个指标构建无形资产指数指标。其中,无形资产占有率反映了企业无形资产的相对拥有量;无形资产增长资产率体现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发展潜力;每股无形资产额反映了每股股票代表的公司无形资产价值;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反映了无形资产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我国2013年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基本情况统计见表1。

2013年我国1 494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总额达到128 304 617.19万元,平均每户无形资产拥有量为85 879.93万元。然而,单个企业无形资产额最高可达6 981 700.00万元,最低仅为0.56万元,可见其分布并不均衡,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以无形资产占有率为例,1 494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值达到了6.24%,单个上市公司最高占有率为77.74%,最低值接近于0,低于平均水平的企业有1 019家,占企业总数的67.99%。据“摩根・史坦利全球资本指数”权威数据统计,国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有率为44%~50%。相比之下,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有率的平均值明显偏低。从无形资产增长率来看,平均水平较2012年略有增长,最低一户(广宇发展)的无形资产总额为0.56万元高于2012年的0.43万元(ST前锋),这说明2013年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增长平稳。每股无形资产额和销售利润率与2012年相比均有小幅上升,反映出无形资产在增加股东权益和企业盈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2013年全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前100名及其分析

对无形资产占有率、无形资产增长资产率、每股无形资产额、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四个指标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得到无形资产指数。根据计算的无形资产指数,对相关样本进行降序排序,最后取排名前100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一)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前100名排序

对样本公司按照无形资产指数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其中的前100家上市公司详见表2。

根据表2所示,前100名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平均指数(28.3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74%)。其中,无形资产平均占有率(22.34%)和每股无形资产额的平均值(199.77%)远高于表1全国的平均值。这说明,排名前100名的公司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军地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为落后。此外,各项指标的分布并不均匀,排名首尾的公司之间,水平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无形资产占有率:排名前100位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有率平均值(22.34%)高于全国平均占有率6.24%,前100家企业中,小于平均水平的有65家,最高一户的无形资产占有率达77.74%,而最低一户仅有1.95%,两者相差75.79%,与2012年74.05%相比首尾间差距进一步加大,说明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占有率总体有所增加,但是企业之间增长率差异较大,无形资产分布更为不均。根据“摩根・史坦利全球资本指数”统计的国外上市公司权威数据,无形资产占有率为44%~50%,前100名的公司中,超过40%的达到15家,与2012年的14家相比,有所提高,但比例仍然偏低,反映出我国无形资产规模依然较小。详见表3。

每股无形资产额:前100名上市公司每股无形资产额为206.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32%,与2012年(195.73%)相比增加了10.91%,这说明,2013年较2012年每股无形资产额有所提高,无形资产增加股东财富的贡献更为显著。

无形资产增长率:排名前100名的企业平均无形资产增长率为6.89%,与2012年的3.37%相比有较大的增加,说明无形资产的发展有所进步,这源于企业对无形资产重视程度的提高;最高无形资产增长率为55.74 %,而最低一户仅为-4.01%,100家企业中低于平均增长率水平的有69家,比2012年增加了3家,说明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增长率差距进一步拉大,无形资产的增长速度低于其他资产增长速度。详见表4。

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平均水平较高,为55.29%,这表明无形资产对企业盈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2012年相比略有下降,反映了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态度不稳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潜力并没有在企业中真正被挖掘出来,企业应该给予无形资产管理更多的重视。随着无形资产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会逐步关注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和披露。

综上,2013年排名前100家的上市公司平均指标较2012年有所进步,但无形资产占资产结构的比重在各公司之间的分配更为不均,且无形资产在企业中规模依然较小,重要性位于固定资产之后。

(二)前100名按行业分类分析

全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排名前100名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详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前100名中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包含的公司数量超过10家。制造业所占比例最高为43%,以医药行业为主,类型多为新药品的开发研制权。交通运输仓储业所占比例为12%,位居第二,无形资产以高速公路收费权等为主。采掘业、社会服务业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采矿业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勘探权和采矿权,社会服务业主要包括特殊经营权。这些行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属于权利类,多源自于国家行政许可和特殊政策,与企业经营能力无直接联系。

与权利类无形资产相比,上市公司技术类无形资产比例很低,这说明我国多数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发展潜力不足。以信息技术业为例,仅有3家企业入围,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无形资产水平不尽如人意。由于技术类无形资产大多关系到企业的商业机密,加之更多的先进技术依赖于国外,企业对于此类无形资产的披露不完全;我国企业R&D转换率不高,商业能力欠缺,R&D研究成果的夭折率比较高,无法实现企业真正的利益增长。至于资源类的无形资产微乎其微,有些企业甚至没有。

(三)前100名按地区分类的分析(见表6)

从地区分布统计来看,2013年各省(区、市)无形资产拥有数中,广东位列全国第一,延续了2012年的强势地位,证明其无形资产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上海位列第二位,北京、山东、浙江并列第三位,由此可以看出无形资产管理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相吻合。2012年前100排名中,有9个省份仅有1家企业入围,2013年减少为5个,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其他省(区、市)企业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升。

从各省(区、市)的分布情况看,拥有公司数量差距明显,数量最多的广东有14个,而、新疆等省(区、市)只有1个,这说明地区分布不均匀,但与2012年相比差距在逐渐缩小。另外,还应该关注到,2013年前100名企业分布于全国23个地区,分布更为集中,内蒙古、辽宁、天津等省(区、市)不再拥有前100名的公司,反映了这些地区无形资产管理略有退步。

三、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排序前10名地区、前10名行业及其分析

(一)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排序前10名地区及其分析

本文中用到的各地区的无形资产指数为各地区拥有的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指数之和。例如,广东的无形资产指数等于205家广东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之和。本文采用此方法计算得到各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无形资产指数。按照无形资产指数从高到低排序,选取前10名,得到表7。

从表7中的排名可以看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在无形资产管理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广东、浙江、上海仍然占据前三甲,而山东省的无形资产指数则较2012年相比前移了三名,位列第五名,发展迅速;反观内陆地区,湖南省以517.91%的无形资产指数首进前10名,也使得2013年共有5个内陆省市占据前10名的半壁江山,说明,内陆省市的上市公司在这一年的发展中,无形资产的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正逐渐缩短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而从具体数据出发,可以发现,前10名地区在无形资产指数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其中,广东省以2 243.99%位居第一,而第十名湖南省仅为517.91%,落后前者的4倍之多。而排名第五的山东则以平均每家无形资产指数11.69%排名第一,说明该地区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质量较好,这与其无形资产的迅速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

(二)2013年无形资产指数前100名上市公司的地区及其分析

按照上文所述的方法,计算前100名上市公司所属地区的无形资产指数。例如,广东的无形资产指数为14家广东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之和。本文采用如上方法计算得到各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无形资产指数。按照无形资产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选取前10名。见表8及图1。

从表8及图1中可以看到,与全国水平大致相似,广东、浙江、上海上市公司数量仍然占据前三甲的位置,尤其是广东省以415.91%位居第一,优势地位明显。而在前10名的公司中,内陆省份占据了6家,虽然无形资产指数偏低,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内陆省份也正在逐渐的加大无形资产的管理。

(三)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排序前10名行业及其分析

本文按行业对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排序时,行业的分类标准采用中国证监会(CSRC)行业分类标准,将制造业中的10个子行业作为独立主体一同进行排序,则共有22个行业。本文中用到的各行业的无形资产指数为各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指数之和。例如,采掘业的无形资产指数为44家采掘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之和。本文采用如上方法计算得到各行业的无形资产指数。按照无形资产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选取前10名,见表9。

从表9的统计数据来看,制造业中的行业排名比较靠前。排名前四的行业均属制造业,分别是C7(机械、设备、仪表)、C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C8(医药、生物制品)、C6(金属、非金属),其中,C7(机械、设备、仪表)、C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C8(医药、生物制品)三个行业连续两年名列前三甲,而C6(金属、非金属)则从2012年的第八名升至第四名,发展迅速。而G(信息技术业)、B(采掘业)则有所下降,分别降低了两名,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则首进前十。

从数据上看,C7(机械、设备、仪表)以2 687.66%高居榜首,优势地位明显,而第十名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仅为651.15%,仅为第一名的1/4左右,前10名行业在无形资产指数方面差异较大。而K(社会服务业)的46家上市公司,以平均每家拥有无形资产指数16.31%,排名第一,说明社会服务业的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平均水平优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平均水平。

(四)2013年无形资产指数前100名上市公司的行业及其分析

按照CSRC行业分类标准,将制造业中的10个子行业并入到排序当中,共有22个行业,无形资产指数排名前100的上市公司设计。本文中用到的各行业的无形资产指数为各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指数之和。例如,采掘业的无形资产指数为6家采掘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之和。本文采用如上方法计算得到各行业的无形资产指数。按照无形资产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选取前10名,见表10。

从表10中看到,在进入前100名的上市公司中,仍有4个行业为制造业,说明该产业无形资产发展确实较好;而F(交通运输、仓储业)则以457.55%的绝对优势排列第一名,将近排列第二名的C8(医药、生物制品)的两倍,而其平均每家拥有无形资产指数为38.13%,依旧位居第一,说明其无形资产发展的良好势头;此外,J(房地产业)则以124.87%的指数进入前十名,排列第九。

四、2013年与2012年全国前100名上市公司对比分析

2013年1 494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总额为128 304 617.19万元,较2012年的115 163 552.万元增加了11.41%,无形资产总指数为14 354.65比2012年增长了3.54%,表明2013年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在总水平、总指数上要优于2012年。前100家上市公司的具体指标比较分析见表11。

根据表11所示,前100名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平均占有率、无形资产平均增长率、每股无形资产额,较2012年都有所增长,说明上市公司提高了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形资产总额、资产总额、销售利润总额这几个绝对指标较2012年有所下降,说明2013年前100名上市公司较2012年规模偏小,小规模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发展速度快于大规模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平均销售利润率(57.04%)较2012年(59.98%)有所下降,表明企业无形资产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质量较差,这也反映出企业在无形资产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过度看重数量,而没有足够重视质量。

2013年无形资产指数排名前10的上市公司中有7家与2012年相同,深高速、皖通高速、四川成渝仍列居前三甲,洪城水业、靖远煤业、西部资源被银泰资源、现资、楚天高速所取代。2013年的前三甲公司和后来居上的现资、楚天高速均属于交通运输仓储业,前10名中有7家公司属于该行业,采掘业由2012年的两家缩减为1家,这反映了交通运输仓储业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管理水平比较成熟,领先于其他行业,这与国家批准成立上海自贸区、(江苏)太仓港综合保税区等政策密切相关。2013年排名第一和第十的无形资产指数差为15.69%,相比2012年的21.98%降低了6.29%,说明排名靠前的公司间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差距正在缩小,且竞争激烈。

五、我国无形资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占有率偏低

2013年期末,全国1 494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总额的平均值为8.6亿元,无形资产占有率均值仅为6.24%,而这一比重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35%,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为60%~70%。以上情况足以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与发达国家公司相比,无形资产的占有率明显偏低,规模偏小。仅就国内而言,无形资产更多的集中于北上广及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无形资产占有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知识经济时代下,各地区都应进一步提高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并提供政策支持,打破固定资产投资为主导的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无形资产价值创造能力不足

2013年排名前100的企业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为56.28%,与2012年的59.98%相比有所下降,说明我国无形资产对企业盈利的贡献有所下降。无形资产已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价值创造因素,但若缺乏有效的经营和管理,其价值则难以实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仍存在诸多缺陷,导致无形资产的价值得不到有效提升。企业缺乏管理和利用无形资产的知识与经验,严重制约了无形资产作用的高效发挥,使其难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与财富。

(三)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企业的无形资产,特别是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类,对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所发挥的作用极为重要,但由于已经形成的无形资产无法准确计量其成本,不能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入账,从而造成企业部分无形资产游离于账外,造成无形资产流失;此外,我国在产权保护等方面起步较晚,法律制度不完善,诸多企业、个人缺乏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保护的认知,尤其是对技术秘密和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在开发后不懂得首先申请专利、注册商标,使得技术被抢先注册、模仿,造成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四)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

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较为简单,影响了企业相关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笔者在收集数据时发现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披露存在诸多问题,如:披露数据不全、无形资产明细名称不规范甚至不予披露等问题。由于国内缺乏对无形资产有效且统一的评估规范,核算方法存在缺陷,致使大量无形资产游离于账外。这不利于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更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分析与判断。

六、促进无形资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无形资产作用,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

企业应摆脱传统价值创造模式的桎梏,加强投资力度,提高无形资产的拥有量和利用效率,以实现超额收益。企业在加大投入和研发的同时,还应关注现有无形资产结构状况是否合理。增大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比重,保证无形资产的品质,注重无形资产在实物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实现,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实力。

(二)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提高无形资产价值创造能力

企业应强化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从内部加强核算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一方面,要建立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无形资产内部审计制度,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管理;另一方面,要完善无形资产的保护工作,企业要从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等多方面入手,利用高科技手段来保证无形资产的安全,以防止泄密等问题导致资产流失。无形资产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更有利于为企业的增值服务。

(三)完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维护企业权益

我国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依然存在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首先,国家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出台无形资产评估规范及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条例;其次,应该进一步规范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对明细科目统一命名;此外,应对当前的核算制度进行调整,从准则上进一步明确无形资产的计量属性,使企业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尽可能准确反映其真实价值。保护无形资产是确保其发挥优势作用的重要条件,我国应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切实维护企业权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于玉林.无形资产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5.

[2] 罗旭.中国知识产权指数的区域差异及与区域经济绩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120-122,137.

[3] 王宇,谭龙,孙兵兵.专利发展指数设计与应用[J].技术经济,2013(5):22-27,112.

[4] 汤湘希.无形资产:全球第三次资本扩张的利器――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现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11-21.

[5] LUO Yong-heng. Evalua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cap[J]. China-USA Business Review,2008(7):4.

无形资产分析篇10

【关键词】新旧准则 对比分析 财务影响

一、新无形资产准则的主要内容

新准则明确其适用范围,指出企业合并中产生商誉的确认和计量、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不适用无形资产准则,按照其他相关准则处理。

(一)无形资产确认

无形资产的确认要满足两条要求:一是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二是符合无形资产的其他确认条件。

(1)无形资产定义。新准则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可辨认性”要求该非货币性资产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准则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的其他确认条件。与实物资产一样,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同样包括“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两项内容。“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为无形资产的可辨认奠定了基础。新准则同时规定了与无形项目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界限,指出可以资本化的无形项目支出只包括符合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构成无形资产成本的部分,以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不能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构成购买日确认的商誉的部分。其他与无形项目有关的支出必须费用化。

(二)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应遵循历史成本原则。按无形资产取得方式的不同,其入账价值的确定也不同。

(1)外购无形资产。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确定无形资产成本时不考虑现值因素。企业可能采取赊购的方式购入无形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应按承担的负债的总额入账。对于一揽子购入的无形资产,其成本通常应按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对比例确定。采用公允价值相对比例来确定与其他资产一同购入的无形资产的成本,须以该无形资产的相对价值较大为前提。如果相对价值较小,则无须单独核算,可以计入其他资产的成本,视为其他资产的组成部分核算;反之,则需要单独核算。

(2)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3)内部形成的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支出作为费用处理,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资本化。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除了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外,还包括准予资本化的开发费用。

(三)无形资产后续支出

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无形资产入账后,为确保该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预定的经济利益而发生的支出,比如相关的宣传活动支出。由于这些支出仅是为了确保已确认的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预定的经济利益,因而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二、新旧无形资产准则差异比较

(一)准则的适用范围和无形资产的定义不同

(1)准则适用范围不同。原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但同时提及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商誉。新准则明确规定不适用商誉,商誉在企业合并相关准则中规定。同时新准则规定矿区权益和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也不适用于本准则。

(2)无形资产定义不同。原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修订后的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不再区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把商誉排除在外。

(二)改变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确定规定

在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确认规定上,取消原准则“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主要是这一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例如:用无账面价值的无形资产投资如何入账等等;增加“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强调“投资双方确认”的形式是必须有合同价和协议价,强调合同价或协议价必须公允。

(三)增加有关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

原准则中只是规定了有限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新准则增加有关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只计减值。

(四)摊销的改变

摊销的改变主要提出以下几点:一是提出了确认预计净残值的标准,原准则没有这一标准;二是提出了按照反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方式摊销其价值的方法,指出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改变了原准则一律“分期平均摊销”的做法;三是提出了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的有限使用寿命内摊销,没有强调按照法律规定年限摊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