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26 19:06:36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篇1

第一条 为了规范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管理,保护投资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司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基金管理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督察长以及实际履行上述职务的其他人员,基金托管银行基金托管部门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实际履行上述职务的其他人员。

第三条 高级管理人员的选任或者改任,应当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审核。

未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银行不得选任或者改任高级管理人员,不得违反规定决定代为履行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的人员。

第四条 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规定,遵守公司章程和行业规范,恪守诚信,审慎勤勉,忠实尽责,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中国证监会依法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制定高级管理人员、董事、基金经理等人员管理的具体规定。

基金管理公司的董事和基金经理的任免,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第二章 任职条件和审核程序

第六条 申请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取得基金从业资格;

(二) 通过中国证监会或者其授权机构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证券投资法律知识考试;

(三) 具有3年以上基金、证券、银行等金融相关领域的工作经历及与拟任职务相适应的管理经历,督察长还应当具有法律、会计、监察、稽核等工作经历;

(四)没有《公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和基金从业人员的情形;

(五)最近3年没有受到证券、银行、工商和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

第七条 申请基金管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应当由基金管理公司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下列申请材料:

(一) 对拟任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拟任人)任职资格进行审核的申请及任职资格申请表;

(二) 相关会议的决议;

(三) 前条第(三)项规定的从业经历证明;

(四) 最近3年工作单位出具的离任审计报告、离任审查报告或者鉴定意见;

(五) 对拟任人的考察意见;

(六) 拟任人身份、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

(七) 拟任人基金从业资格证明复印件;

(八) 拟任人高级管理人员证券投资法律知识考试合格证明复印件;

(九) 任职条件、任职程序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规定和公司章程的法律意见书;

(十) 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申请基金托管部门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应当由基金托管银行向中国证监会报送前款除第(二)项、第(九)项以外的申请材料。

上述申请材料应当是中文文本,一式3份。原件是外文的,应当附中文译本。

第八条 中国证监会依法对申请材料进行受理和审查。

中国证监会可以通过考察、谈话等方式对拟任人进行审查。考察、谈话应当由两名工作人员进行,谈话应当作出记录并经考察人和拟任人签字。

第九条 申报机构应当自收到中国证监会核准文件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本机构的章程等规定作出选任或者改任的决定,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自取得任职资格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拟任人未按照拟任机构的规定履行拟任职务的,除有正当理由的外,其任职资格自动失效。

高级管理人员离任的,其任职资格自离任之日起自动失效。

第十一条 基金管理公司免去高级管理人员职务、任免董事和基金经理,基金托管银行免去基金托管部门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的,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报送任职、免职报告材料。

第十二条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应当具备本办法第六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条件。

独立董事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具有5年以上金融、法律或者财务的工作经历;

(二) 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时间;

(三) 最近3年没有在拟任职的基金管理公司及其股东单位、与拟任职的基金管理公司存在业务联系或者利益关系的机构任职;

(四) 与拟任职的基金管理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其他董事、监事、基金经理、财务负责人没有利害关系;

(五) 直系亲属不在拟任职的基金管理公司任职。

第十三条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任职报告材料应当包括:

(一) 董事任职报告和任职登记表;

(二) 相关会议的决议;

(三) 本办法第七条第(四)项至第(六)项、第(九)项所列材料。

独立董事任职报告材料还应当包括独立董事具有5年以上金融、法律或者财务工作经历的证明,以及独立董事作出的本人符合前条第二款第(二)项至第(五)项规定的书面承诺。

第十四条 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应当具有3年以上证券投资管理经历,并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和第(五)项规定的条件。

第十五条 基金经理任职报告材料应当包括:

(一) 基金经理任职报告和任职登记表;

(二) 相关会议的决议;

(三) 具有3年以上证券投资管理经历的证明;

(四) 本办法第七条第(四)项至第(七)项所列材料。

第十六条 基金管理公司免去高级管理人员、董事职务,基金托管银行免去基金托管部门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的,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下列免职报告材料:

(一) 免职报告;

(二) 相关会议的决议;

(三) 免职程序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规定和公司章程等规定的法律意见书。

基金管理公司免去基金经理职务的,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前款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的免职报告材料。

第十七条 中国证监会依法对高级管理人员免职报告材料进行审查。免职程序不符合规定的,中国证监会责令其任职机构改正。

第十八条 中国证监会依法对基金管理公司董事、基金经理的任职和免职报告材料进行审查。

董事、基金经理不符合法定任职条件的,中国证监会责令其任职的基金管理公司按照规定予以更换。任免程序不符合规定的,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

第三章 基本行为规范

第十九条 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应当维护所管理基金的合法利益,在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与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银行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原则。

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不得从事或者配合他人从事损害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活动,不得从事与所服务的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基金托管银行的合法利益相冲突的活动。

第二十条 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勉尽责,切实履行基金合同、公司章程和公司制度规定的职责,不得滥用职权,不得违反规定授权他人代为履行职务,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未经规定程序不得离职。

第二十一条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应当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出席董事会会议、参加公司的活动,切实履行职责。

独立董事应当审慎和客观地发表独立意见,切实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条 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应当认真执行董事会决议,有效执行公司制度,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确保经营业务的稳健运行和所管理的基金财产安全完整,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应当协助总经理工作,忠实履行职责。

第二十三条 基金管理公司督察长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对公司各项制度、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及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察、稽核。

第二十四条 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应当严格遵守基金合同及公司有关投资制度的规定,审慎勤勉,充分发挥专业判断能力,不受他人干预,在授权范围内独立行使投资决策权。

第二十五条 基金托管银行基金托管部门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应当建立、健全本部门的各项业务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本部门切实履行托管人职责,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运作,保障基金财产的独立与完整。

第二十六条 高级管理人员和基金管理公司董事、基金经理应当加强业务学习,跟踪行业发展动态,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拟任人在高级管理人员证券投资法律知识考试中作弊,或者提交虚假任职资格申请材料的,中国证监会3年内不受理其任职资格申请。

第二十八条 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银行应当建立高级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定期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建立考核档案。

中国证监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高级管理人员考核档案进行检查,对高级管理人员守法合规情况等进行考核。

第二十九条 中国证监会建立高级管理人员管理信息系统,记录高级管理人员从事基金业务的相关情况。

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银行应当依法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情况予以披露。

第三十条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兼任其他职务的,应当经董事会批准,并自批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在经营性机构兼职。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不得担任基金托管银行或者其他基金管理公司的任何职务。董事兼职的,基金管理公司应当自其兼职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第三十一条 基金管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督察长应当在知悉该信息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一) 因涉嫌违法违纪被有关机关调查或者处理;

(二) 辞职、离职、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职务;

(三) 拟因私出境1个月以上或者出境逾期未归;

(四) 直系亲属拟移居境外或者已在境外定居;

(五) 在非经营性机构兼职;

(六) 其他可能影响高级管理人员正常履行职务的情形。

督察长发生以上情形时,公司总经理、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第三十二条 基金管理公司被行业协会、证券交易所等自律组织纪律处分,或者被工商、税务和审计等行政管理部门立案调查、行政处罚的,公司应当自知悉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情况及负有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名单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第三十三条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或者督察长因故不能履行职务的,公司董事会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决定由符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条件的人员代为履行职务,并在作出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中国证监会报告。

董事会决定的人员不符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条件的,中国证监会责令董事会限期另行决定代为履行职务的人员。

代为履行职务的时间不得超过90日,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因故同时不能履行职务,董事会不能按照前条规定决定代为履行职务人员的,主要股东应当召开临时股东会议,作出决定。

第三十五条 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银行基金托管部门或者高级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证监会依法对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出具警示函、进行监管谈话:

(一) 业务活动可能严重损害基金财产或者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

(二) 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基金托管银行基金托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导致出现或者可能出现重大隐患,可能影响其正常履行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职责;

(三)违反诚信、审慎、勤勉、忠实义务;

(四)中国证监会根据审慎监管原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六条 高级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证监会可以建议任职机构暂停或者免除其职务:

(一)最近1年内中国证监会出具警示函、进行监管谈话两次以上,或者在收到警示函、被监管谈话后不按照规定整改;

(二)最近1年内受到行业协会纪律处分、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两次以上;

(三)擅离职守;

(四)向中国证监会提供虚假信息、隐瞒重大事项,或者拒绝配合中国证监会履行监管职责;

(五) 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七条 中国证监会按照前条规定作出建议之前,应当事先告知相关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机构。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在3个工作日内向任职机构作出说明,任职机构对中国证监会拟作出的建议有异议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任职机构应当自收到中国证监会建议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暂停或者免除相关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的决定,并在作出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托管银行不得聘用被按照前款规定免职未满两年的人员担任高级管理人员。

第三十八条 基金管理公司应当建立高级管理人员、董事和基金经理的离任制度,对离任审查等事项作出规定。

基金托管银行应当建立基金托管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的离任制度,对离任审计、离任审查等事项作出规定。

第三十九条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离任的,公司应当立即聘请具有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离任审计,并自离任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将审计报告报送中国证监会。

审计报告应当附有被审计人的书面意见;被审计人员拒绝对审计报告发表意见的,应当注明。

第四十条 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督察长、基金经理离任的,公司应当立即对其进行离任审查,并自离任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将审查报告报送中国证监会。

基金托管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离任的,基金托管银行应当立即对其进行离任审查,并自离任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将审查报告报送中国证监会。

审查报告应当附有被审查人的书面意见;被审查人员拒绝对审查报告发表意见的,应当注明。

第四十一条 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离开任职机构的,应当配合原任职机构完成工作移交,并接受离任审计或者离任审查;在离任审计或者离任审查期间,不得到其他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银行基金托管部门任职。

第四十二条 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离开任职机构后,不得泄漏原任职机构的非公开信息,不得利用非公开信息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利益。

基金管理公司不得聘用离任未满3个月的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从事证券投资业务。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管理公司的董事或者基金经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未经中国证监会审核批准,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银行擅自选任或者改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罚款。

基金管理公司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决定代为履行高级管理人员职务人员的,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罚款。

第四十五条 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银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罚款:

(一)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报告义务,或者报送的报告材料存在虚假内容;

(二)违反程序免去高级管理人员职务或者任免基金管理公司董事、基金经理;

(三)对中国证监会作出的暂停或者免除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的建议,未按照规定作出相应处理;

(四)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聘用从事投资业务的人员;

(五)不按照本办法规定对离任人员进行离任审计、离任审查。

第四十六条 高级管理人员和基金管理公司董事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兼任其他职务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罚款。

第四十七条 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规定,情节严重的,依法暂停或者吊销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规定,情节严重的,依法暂停或者吊销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篇2

一、基层央行内审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人员配置偏少,业务开展受阻。

随着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内审工作的逐步完善,内审部门在人民银行整体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审计的工作面越来越宽,审计内容涵盖基层人行各业务部门,因此,大量的基础审计业务工作都必须在基层人行开展。但是自1998年内审制度建立以来,对基层央行内审人员配备一直较少,目前县、市支行配备内审人员1名,不能组成审计组,每个审计项目的开展内审人员都必须请领导抽其它部门人员配合,开展内审工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领导的态度,内审人员很难独立行使内审职权。配合人员认为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难免有走过场的现象。另外,由于县(市)支行人员较少,不可避免出现相互兼岗现象,据了解,80%的县(市)支行内审人员都是兼岗。这样以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审工作的开展。

(二)内部监督部门缺乏合力,内审监督职能作用发挥不好。

目前基层人行内部监督部门有纪检监察部门、人事部门、内审部门等,通过工作实践证明,部门之间各自为战,内审部门与各监督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缺乏合力。内审部门作为掌握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比较详细资料的部门,不参与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目标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考核等工作,不利于对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再监督。

(三)同级监督工作开展难。

在基层央行的实际工作中,各职能部门、业务科室,都是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去开展工作,不向内审部门报送任何工作计划和有关的制度、材料,只向各自分管领导负责,内审工作大多是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审计者与被审计者在一个单位,每天都在一起,相处关系较好,真正开展内审工作时有打不开情面的现象,势必会对开展工作形成制约。业务部门对内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认为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不积极配合,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在同级审计过程中难免有走过场的现象,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内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众所周知,由于多年来县市基层人行极少进入新人,人员编制较紧张,有很大一部分内审人员都是兼职,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和培训,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工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甚至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很难完成上级行和本行领导交给的各项审计任务。

(五)内审信息有待进一步加强。内审信息能够及时反映基层央行内审工作情况,对促进内审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信息没有引起各科室和各业务部门的重视,信息数量较少、质量不高。同时内审信息分散,同级基层央行之间内审信息和内审数据不能共享,不利于内审业务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基层人行提高内审工作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人员编制,加快体制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央行体制的改革发展,内部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宽,业务量将会成倍的增长,况且有很大一部分业务量都在基层人行,仅凭基层行一名兼职内审人员,根本无法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加快基层内审体制改革,形成单独行使职权、自成体系的内审部门已势在必行。

(二)领导重视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关键。人们常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任何工作的好坏都与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分不开,内审工作亦是如此。县(市)支行是央行最基层单位,内审人员在开展工作、履行内审职责时,所面临的内审对象不是自己上级的上级,就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或同事。另外,县(市)支行内审人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兼职,既没职又没权,在内审工作还没有完全走入正规化的当今,要想独立开展工作、行使职责,没有领导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帮助,很难达到审计目的。

(三)交叉审计是做好内审工作的有效方法。交叉审计可有效的避免打不开情面的现象,能够充分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达到内部监督的目的。

(四)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守秘密、廉洁奉公原则是做好内审工作的核心。作为一名基层央行内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开展领导履行职责工作审计中,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要保守秘密、廉洁奉公,要过好人情关,要坚持真理、敢于负责,发现问题要一针见血的指出,只有这样做,才是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同志负责、对朋友负责。另外,还应做到公道正派,不能掺杂个人的任何恩怨和私情,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所作所为去感动人、征服人。

(五)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前提。《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内审工作制度》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对内审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资格和后续教育制度,内审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所从事的内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内审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基层人行一般工作操作技能,还必须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内外内部审计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具备了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过硬的业务素质,才能在工作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才能使被审计对象心服口服,自觉自愿接受审计、配合工作,也才能较好完成各项审计任务。要做到这些,上级有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基层央行内审人员进行培训,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六)加强内审工作信息报告制度是做好审计工作的有效途经。县(市)支行内审人员应定期向上级行内审部门报送本单位内审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注意研究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上级内审部门应注意推广在内审工作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做到上下沟通,环环相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形成全市人行系统内审工作一盘棋。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篇3

一、业务上收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增强审计监督效率。南丰、黎川支行内部审计业务上收后,两县支行同级监督职能由支行和中支内审科共同承担,支行纪审室共6人调整到支行一线部门,不仅增强业务一线人员实力,而且引入上级监督力量,有效整合监督资源,加强监督力量,提高监督效率,增强监督效果。

(二)共享内部监督信息。南丰、黎川支行内部审计业务上收后,两县支行均指定纪检组长兼总稽核负责联系上级内部审计业务,提供监督信息和线索,定期召开两县支行监督工作联席会,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县支行审计项目,较好地共享检查信息,避免了重复检查,既节省检查成本,也减轻了支行的工作负担。

(三)盘活支行人员使用。南丰、黎川支行内部审计业务上收后,两县支行内审人员调整到一线岗位,主动学习掌握会计国库、货币信贷等相关业务知识,自觉运用审计视角,认真做好业务工作,促使内审人员通过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业务上收面临的困难

(一)削弱内部审计力量。南丰、黎川支行内部审计业务上收后,两县支行内审专职和兼职人员均调整至其他部门,只有纪检组长兼总稽核负责联系上级内部审计业务,成为真正的光杆司令。同时随着纪审室的撤销,内审工作在支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应削弱了内部审计力量。

(二)形成同级监督空白。近几年来,上级行内审工作要点都要求基层行开展内审转型工作,内审工作不仅面对审计项目的实施,而且要转型到咨询与服务中去。目前内审工作一方面要做好项目转型,另一方面要做好风险管理。近两年,内审部门提出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并每年开展“内控安全检查”、“两检查一排”、“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专项检查活动,这部分职能是上级行无法替代去做的。同时,内审人员还要参与行内不少其他工作事务。比如,要参加本行发行库主任、副主任、股长检查发行库,参加国库主任检查国库业务管理情况,参加集中采购会议,参加对金融机构支农再贷款审核,以及本行各种工作验收等,上级行是否也要派员参加这些具体的日常事务,无形中增加了上级内审部门的工作量。

(三)监督成果转化不佳。南丰、黎川支行内部审计业务上收后,两县支行因为没有纪审室等部门的持续跟踪检查,对上级监督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难以落实到位,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也失去制约和控制。两县支行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督成果转化不力的情况。

三、业务上收后内部审计职能发展的新趋势

(一)更多地发挥审计咨询职能,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意见。咨询功能较确认功能更能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目标。IIA1999年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及2004年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首次强调了内部审计的咨询功能。在审计咨询方面,美国政府责任审计署GAO和欧盟审计院表现最为卓越。GAO审计报告《危机救助政策:改进和机遇》、欧盟审计院审计报告《是否有合适的工具来监测花费在老员工身上的欧洲社会基金的效果》,这些审计具有很强的建设性,标题就强烈地突出了其咨询功能。GAO的《危机救助政策:改进和机遇》围绕2008年至2010年次贷危机期间美联储危机救助计划,分析了美联储系统在服务提供商选择、员工利益冲突管理、贷后风险管理等4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危机救助政策、加强竞争商选择、强化利益冲突管理、优化高风险借款人跟踪评估等7条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兼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得到了审计对象的充分肯定,也从侧面佐证了审计的价值。其2013年7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应考虑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是否获得了内部控制的审计师鉴证》的审计报告讨论了:(1)如何比较豁免和未豁免公司(公众持股量在7500万美元或以上的公司)之间财务报表重述次数的差异;(2)符合鉴证要求的成本和收益是多少;(3)已知的有关审计师鉴证要求对投资者信心产生影响的程度,并得出上市公司披露应得到内部审计师的鉴证的结论。仅2011年,美国GAO的努力使得联邦政府各部门和领域的1318处工作,有了很大改进,美国GAO三分之二的审计成果附有审计建议,其中80%被国会或被审计单位采用。

(二)加强与审计对象的互动。要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充分发挥审计确认和咨询功能,为组织提供价值增值,必须改变其在组织内部监督评判者的超然面孔,更多的与审计对象加强沟通与互动。IIA对内部审计1999年之前的六次只提到“独立性”,1999年的新定义加入“客观性”,说明内部审计不能片面地强调其独立性,这为内部审计师与审计对象客观地互动奠定了基础。根据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课题组(2014)的研究,境外审计报告都包含“审计对象的评论”,内容包括对审计报告的的正面评论或质疑及解释说明。GAO审计报告《危机救助政策:改进和机遇》中就包含了审计对象美联储的反应与评论,通过双方的互动和沟通,加强了对审计对象的了解,审计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以绩效类审计为主,朝复合式审计发展。绩效类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它属于非常规审计,侧重关注资源取得、分配、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三性”。从合规类审计转向绩效类审计是近年来审计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除欧盟外,绩效类审计数量远高于合规类审计。英美系国家与大陆国家审计类型表现出较大的区别可能与其不同的法律体系相关。英美等国家的绩效类审计并非绝对的不涉及合规与内控审计,合规审计与内控审计也涉及到绩效类审计,它们的绩效审计已基本融合了合规审计与内控审计,从这三个维度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向复合式审计发展。

四、强化业务上收内审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思想教育,稳定内审队伍。行领导、人事和纪委部门负责人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内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随时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通过各种方式做好干部职工思想工作,确保内设机构调整后内审干部队伍思想稳定。

(二)加强沟通协调,履行内审职责。纪审室要立足内部人员状况,加强内部沟通协调,根据每个人员的业务专长进行工作分工,合理安排,确保审计和监察各项工作的齐头并进。

(三)精准选择内部审计事项。选准审计事项是促进审计发挥价值增值功能的关键之一,将有限且珍贵的审计资源用于最有意义的项目上。一方面,人民银行存在的价值在于对外履职,良好的内部控制和高效的内部审计不能反映在有效对外履职功能上就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因此人行应加强对外履职审计,积极开展信贷资金运用、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审计;另一方面,应围绕人行新上线的系统(如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新办理的业务(如跨境人民币业务)和新实施的调控政策(如定向降准)开展专项审计。

(四)强化内部审计咨询功能,更新内部审计理念。随着审计手段和理念的发展,审计更能体现其价值之处在于它强大的咨询功能,目前基层人行的审计咨询还在起步阶段,要选准审计咨询项目,对外履职项目应该是审计咨询的一个突破口。同时,应不断更新审计理念,深入开展具有前瞻性的审计项目,将“审计”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座谈、走访、外部调查、征询等多种审计程序,加强与审计对象的沟通,注重专题性研究,不断融合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向复合式审计发展,积极为防范风险、改善治理、优化履职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

(五)加强内部审计的力量,应从两个方面加强内部审计的力量:

1.加强内审部门的垂直领导。基层人行的内部审计具有某些同级审计难以克服的对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造成损害的缺点,克服这些缺点的一种思路是加强上级行内审部门的垂直领导。其中一种技术性的方法是依据新保守主义效率式(neoconservative efficiency;Weber,1999)的观点来局部地改造基层人行的内部审计责任体系:对于上级行提出需求的、或针对人民银行组织治理和系统控制的审计项目,实施自上而下的集权式控制,由上级行严格控制审计质量;对各级行或下级内部管理和控制等需求的审计项目,向本级行长负责。

2.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建立一个卓有成效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关键一点就是聘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Roth(2003)指出,内部审计要实现增加价值的目标,应该具有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专家。2011年,美国GAO系统全部工作人员仅3 200人,但聘任的都是各行业的专家,30年来开展了53 501个审计项目,平均每年完成1 784个审计项目,创造了极大的价值,同时创造了平均不到两人每年完成一个项目的高效率。基层人行应将具有内审知识与业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和具备特定专长的审计人才充实到内审队伍,并通过以查代训、现场辅导、项目评审、专家培训等方式对现有内审人开展业务技能和内审理论知识的指导和传授,加强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学习和交流,鼓励内审队伍参加CIA考试,提高内审队伍综合素质。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篇4

一、县支行岗位设置与人员状况:

(一)县支行人员现状无法适应现岗位设置。以设有库房的正蓝旗县支行为例,支行现有人数35人,现设5股2室,有15个专业61个岗,除4个行领导和5个非领导共9人外,岗位与人数的比例为2.3∶1,国库会计部门是县支行金融服务的重要部门,其岗位设置和人员数量的矛盾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按照内部控制要求,不宜兼任岗位远远超出了股内现有的人员数量,如国库不宜兼任的岗位有22个,最少需要8人才能达到不宜兼任岗位的要求,现配备4人;会计不宜兼任的岗位有11个,最少需要6人,现配备3人,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国库会计在文件上的岗位设置全部合规,但实际上是张三名义李四操作,另外由于工作人员少,强制休息制度也难以执行,这些现象已经给县支行国库会计部门造成了很大的风险隐患,一旦有监守自盗者,完全是有机可乘的,这些隐患应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二)县支行人员现状与央行业务发展不适应。人民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以来,工作职能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作量快速增长。尤其是20__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推广应用大额支付系统、银行账户管理系统、货币金银信息管理系统等,还多次对会计核算、国库核算、固定资产管理、信贷登记咨询等系统进行升级,以及加大了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信息调研和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资金支持等重点工作的力度,支行工作量更是成倍加重。业务范围的扩展和业务量的增大,构建了基层支行新的履职平台,客观上加大了对县支行人力资源的需求,而支行人员数量只减不增,已形成人少事多、工作疲于应付、忙于交差的被动局面,长此以往,县支行难以实现高效履行央行新职责的目标。

(三)部门设置不适合县支行人员现状。以正蓝旗支行为例,除去行级领导和行级非领导职务9人,支行工作人员共26人,现设7个股室,包括正副股长在内平均3.71人/股室。如除去保卫值班人员7人,其他股室平均只有3.1人/股室,这样的内部股室设置,股多人少,不但难以整合支行有限的人力资源,而且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或同一项工作上往往需要经过更多的手续和环节,耗费更多人力和物力。另外股室负责人员绝大多数时间忙于应付自己手中的日常工作,对股室的监督检查时间很少,管理效率较低。

二、对县支行科学设岗和合理兼岗的探讨:

(一)实行县支行机构重组,有效整合现有人力资源。一是对发行出入库业务量较少,保卫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交通条件较好的县支行撤销发行库,其出入库业务上收中心支行,相应撤销保卫和发行股,将人员充实到其他业务股室。二是对县级商业银行机构相对较少,县域金融经济总量较小,实行兼岗后也不能解决岗多人少矛盾,撤销县支行不影响县域金融经济发展的县,实行按经济区划对人民银行县支行机构布局重组,将人员按就近和经济流向的原则,并入相邻县支行,集中力量办好保留的县支行。

(二)改革内部机构设置。将现行的5股2室合并为2股3室,即:金融管理股、发行保卫股、营业室、综合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室,把会计国库股改为营业室,继续履行原会计国库业务的各项职能,把金融管理和调查统计合并为金融管理股,将货币金银专业与保卫专业合并为发行保卫股,把国库事后监督纳入纪检审计室,从而减少岗位设置和管理层次,实现合理兼职兼岗。

(三)收缩部分业务和管理职能。对人数达不到必要定员的支行,就其承担的部分央行职能进行收缩或削减,内部管理职能给予取消或上收,如国库事后监督和内审专业,可由上级行相关职能部门直接管理。

(四)随着部分重要业务的收缩,对岗位的设置及人员的配备,相应地进行调整。如会计核算实行“四集中”,支行押运任务由上级行承担等,对保卫和会计岗位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根据支行人员状况,允许其合理设岗和兼岗。而国库在实施集中支付和单一帐户制度后,其核算、监管与统计分析将成为业务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岗位和人力资源配置上,须向国库倾斜。对发行库撤消的支行,现行的岗位设置,特别是重要岗位的设置问题,应重新研究,科学设岗,合理配置人员。

(五)跨股室兼岗。县支行在部门内部调节仍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的情况下,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和业务处理的时间差,将不涉及相互制约的业务在股室之间进行兼岗,可有效解决强制休假难等问题。如会计和发行办理业务时间一般都集中在上午,可以利用下午时间兼任与本岗位业务不冲突、能兼容的专业,如兼任不受严格时间限制的党宣群工或人事专业。

(六)尝试对国库、会计、发行部门负责人实施强制休假时,由其分管领导代岗。县支行的副行长都是基层央行的业务骨干,他们对所分管的专业非常的精通,让分管领导来顶替分管专业的部门主管,非常适合县支行现状。具体做法是:由支行党组发出强制休假

通知书,支行人事部门按照强制休假通知书的要求,立即安排国库、会计、发行主管与代岗领导交接工作。在对国库、会计、发行部门负责人实施强制休假时,遵循“三不提前”的原则,一是对所要实施代岗和强制休假的部门不提前通知,防止对方提前作好思想准备;二是对所抽的代岗领导不提前通知,避免代岗领导以私人关系提前告知对方;三是确定分管领导下股室代岗的时间不提前通知,防止对方提前做好应付准备。这样做从时间上不会给国库、会计、发行部门的主管留有余地,对可能存在的违规问题根本没有任何隐盖的机会。代岗领导在代岗期间,一边办理业务,一边对部门业务操作当中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详细地做好记录,代岗结束后向支行党组领导进行书面汇报,并提出整改建议。同时在强制休假期间,休假人如果有事需要离开本地区,必须经支行领导批准,这样有利于代岗人员在代岗期间对所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核实。这种做法既有效解决了县支行因人员不足难以执行强制休假的问题,又达到了强制休假的目的。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合并  法律问题

银行合并是优化银行资本结构和组织机构,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的合并风起云涌,新的金融机构不断出现,形成了国际金融业的新格局。为迎接国际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挑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我国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商业银行的合并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走向灿烂辉煌的明天。在我国,广东发展银行合并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银行部分合并中国投资银行等,都是影响较大的金融机构合并案。为使商业银行的合并能依法健康进行,研究商业银行合并中的法律问题十分必要。本文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展开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合并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依据。

一、商业银行合并的基本内涵及其合并的法律根据

(一)商业银行合并的基本内涵

所谓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通过订立合并合同,依法定程序,归并成为一个法人的行为。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商业银行(法人)通过订立合并合同,依法定程序,归并成为一个商业银行的行为。本文所探讨的商业银行合并主要是指作为法人的商业银行之间的合并。对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我国有许多现行法律法规作出了规定。商业银行合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优化银行资本结构和组织机构,提高资源配置效力和盈利能力,从而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合并的法律依据

合并是商业银行的民事行为,应当遵守民法平等自愿的原则,但由于商业银行具有的特殊性,不能听任商业银行根据意识自治原则任意合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规定审批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中国人民银行在商业银行合并中应行使商业银行合并的审批权和合并过程的监督权,以确保金融机构合并符合经济效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及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原则。

至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制定任何专门规范金融机构合并的法律和行政规章,但为规范企业合并行为,国家颁布了许多规范企业合并的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合同法》,等等,这些关于企业合并的法律同样适用于商业银行合并。由于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从法律性质上讲,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公司,是企业法人,因此,商业银行的合并适用《公司法》和上述与企业合并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1.规范企业合并行为的法律有许多,涉及商业银行合并的法律主要有《民法通则》、《商业银行法》、《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比如:《民法通则》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法人合并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的合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商业银行的合并,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在中国人民银行接管期限届满前,商业银行合并的,接管中止(《商业银行法》第六十八条)。商业银行因合并需要解散的,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并附解散的理由和支付存款的本金和利息等债务清偿计划,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解散;商业银行解散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清偿计划及时偿还存款本金和利息等债务;中国人民银行监督清算过程(《商业银行法》第六十九条)。

目前,我国《公司法》对公司合并的程序和条件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适用于商业银行的合并,如,公司的合并是公司股东大会行使的一种职权,应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公司法》第三十八条、一百零三条、第一百八十二条);公司的合并须经三分之二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公司法》第三十九条、一百零六条);董事会有权行使拟定公司合并的方案(《公司法》第四十六条、一百一十二条);国有独资公司(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家商业银行,笔者注)的合并,必须由国家授权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笔者注)决定(《公司法》第六十六条);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笔者注)合并,必须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公司合并应当依法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公司解散的,应当依法办理公司注销登记;设立新公司的,应当依法办理公司设立登记(《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八条)。因公司合并需要解散的,可以解散(《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

《公司法》还规定,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之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九十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不清偿债务或者不提供担保的,公司不得合并。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

2.规范商业银行合并行为的行政法规

为严格规范商业银行合并行为,在我国除法律规定外,还有国务院根据商业银行合并的需要而制定的许多行政法规,通过这些行政法规对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加以规范。目前主要有以下几部:

(1)规范商业银行合并程序和实体方面的行政法规。如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适用于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该《条例》规定,因合并而存续的公司,其登记事项发生变更,应当申请变更登记;因合并而解散的公司,应当申请注销登记;因合并而新设的公司,应当申请设立登记。公司合并应当自合并决议或者决定作出之日起90日后申请登记,提交合并协议和合并决议或者决定及公司在报纸上登载公司合并公告至少三次的证明和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股份有限公司合并,还应当提交国务院授权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第三十四条)。变更登记事项涉及《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载明事项的,公司登记机关应当换发营业执照。公司因合并解散,公司清算组织应当自公司清算结束之日起30日内向原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第三十五条)。

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适用于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该《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企业法人合并,应在主管部门或审批机关批准后30日内,向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开业登记或注销登记。因此,商业银行合并,应在中国人民银行和有关审批机关批准后30日内,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开业登记或注销登记。《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适用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该《办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合并应当依照本办法,自变动之日起30日内办理变动产权登记。商业银行合并应遵守此规定。

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决定》指出,在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商业化的农村信用社,经整顿后组建成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合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后,原农村信用社取消法人资格。合并金融机构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该《决定》对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工作没有大范围展开,目前我国只在几个县搞农村商业银行的试点工作,以期取得经验。

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国有资产占有单位进行兼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参股的商业银行进行兼并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国务院《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中规定,城市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在组建城市合作银行时,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新的《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办法》规定的城市行用合作社,都必须加入城市合作银行。(二)城市合作银行实行全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入城市合作银行的城市信用社,相应取消独立法人地位,其债权债务转为城市合作银行的债权债务。

(2)对商业银行合并中违法行为的处罚的行政法规。国务院《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五条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金融机构合并的,给予警告,并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对该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

3.规范商业银行合并的行政规章

为解决商业银行的合并中的操作性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是人民银行,颁布了许多规范商业银行合并的行政规章,主要行政规章及有关内容如下:

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现已将城市合作银行改为城市商业银行,笔者注)合并,适用《商业银行法》规定;股东大会对城市商业银行合并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金融机构合并,应事先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变更手续(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对于支付风险严重、资不抵债、拯救无望且资产负债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可允许有关金融机构自愿兼并或收购,在冲销该机构股东权益后,由兼并或收购的金融机构承担相应的受法律保护的债权债务。兼并或收购金融机构须经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

同一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合并的,合并前各分支机构的债权债务,由合并后的机构承担。对合并前各分支机构持有的《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应由中国人民银行予以收缴,如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国有商业银行省(自治区)分行与所在城市分行合并后,省(自治区)分行所在城市分行的《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本、外币许可证未合并的含《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由中国人民银行省(自治区)分行代缴;合并后的一级分行《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继续使用原省(自治区)分行许可证。

对因严重违法违规经营、内部制度不健全或长期经营管理不善,被迫合并的金融机构的负有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人民银行可根据情节轻重及后果,取消1至10年(包括1年)直至终身的任职资格(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

境外中资商业银行合并,其总管理机构应报经人民银行批准后办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管理的通知》)。

外资商业银行管理机构合并,需向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及时报告,公告重大事项后一个工作日内报告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上市的商业银行的合并,应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同意。公司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的情况下,经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通过,并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购回本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司的合并由出席股东大会的有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上市公司合并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董事会拟定合并方案;(二)股东大会依照章程规定作出决议;(三)各方当事人签订签订合并合同;(四)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五)处理债权债务等各项合并事项;(六)办理解散登记或者变更登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城市商业银行在合并过程中,购买方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差额作为商誉的入账价值,除此外,商誉不得作价入账。非专利技术的计价应当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确认(国家税务总局《城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实施办法》)。

二、商业银行合并的类型及其与商业银行股权收购的区别

(一)商业银行合并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商业银行合并作出不同的分类。

1.根据合并后商业银行法人资格是否仍然存在,将商业银行合并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如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用公式可表示为:A+B=A,A+B+…=A,笔者注)。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用公式可表示为:A+B=C,A+B+…=C)。

2.根据是否是商业银行平等自愿合并,将商业银行合并分为强制性合并和平等自愿合并。行政强制性的商业银行合并,不符《民法通则》从事民事活动的平等自愿原则,有拉郎配之嫌,严格来讲,此种合并违反了《民法通则》规定的自愿原则,因此是无效的。商业银行的货币应当是平等自愿的合并,符合《民法通则》从事民事活动的平等自愿原则。我们常说的商业银行合并应为此类。

在实践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合并方式称为兼并。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对兼并与合并的关系存有争议。笔者认为,兼并是合并的一种,我国现行行政法规对此也有所规定,如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兼并是一种有偿的合并形式。企业被兼并须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被兼并企业的债权债务由兼并企业承担。

(二)商业银行合并与商业银行股权收购的区别

所谓商业银行股权收购是指收购者以现金、股票或者其他有价证券为对价,向某商业银行的股东收购股份,获取商业银行全部或部分股份,进而取得对某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其和商业银行合并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商业银行的合并是商业银行间的行为,合并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股权收购是从事收购的商业银行与被收购的商业银行的股东之间的交易行为,主体是从事收购的商业银行与某商业银行的股东。2.商业银行合并使被吸收的商业银行解散,主体资格丧失,新设合并中,合并各方解散,丧失主体资格,其债权债务发生变化,由存续的商业银行或新设的商业银行承继;商业银行股权收购是使某商业银行的股东发生变化,某商业银行本身不发生变化,主体资格继续存在,其债权债务不发生变化。3.商业银行合并一般是各方平等自愿,商业银行股权收购则不尽然。4.商业银行合并,被合并的商业银行完全并入存续的商业银行或者新设的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股权收购则可能收购某商业银行股份的全部或部分。5.商业银行合并是一种法定合并,要严格遵守公司法等法律规定的程序,如董事会提出合并方案,股东大会特别决议通过,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实施债权人保护程序,办理合并登记等,而商业银行股权收购则不受此限制。商业银行合并与商业银行股权收购的区别,也是商业银行合并的法律特征的表现。

三、商业银行合并中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一)关于对合并的商业银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范围。商业银行合并使有关物权(如财产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义务主体和债权(如存款合同、贷款合同)的债权债务主体发生变更,必然影响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使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我国法律对在商业银行合并的情形下,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作了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合并后,因合并而消灭的商业银行的一切债权债务,依法由合并后的商业银行承担。其他权利义务,如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对国家的纳税义务等,当然转移给合并后的商业银行。如,早在198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撤并金融性公司债权债务工作的意见》中就规定,凡合并的公司(含商业银行,笔者注)合并前所签的各种业务合同,一律由合并后组成的公司(含商业银行,笔者注)继续执行;凡确定合并的公司(含商业银行,笔者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发行的各种债券及其他负债一律由合并后组成的公司(商业银行,笔者注)负责按期偿还。另外,我国《合同法》第九十条还规定,当事人(含商业银行,笔者注)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含商业银行,笔者注)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金融机构合并引起的债权债务转移,应由转让、受让债权的金融机构分别持有关证明文件,报请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中作变更处理。综上可见,对合并的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范围采用了债权人保护程序既适用于解散的商业银行,也适用于存续的商业银行,有利于合并的商业银行债权人的平等保护

(二)关于对合并的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利益保护。我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之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九十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不清偿债务或者不提供担保的,公司不得合并。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另外,《合同法》第七十条还规定,债权人合并没有通知债务人,致使履行债务发生困难的,债务人可以中止履行或者将标的物提存。债权人对商业银行合并的有权要求商业银行在合并前清偿债务(如提取存款)或提供相应担保。由此可见,我国对合并的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具有事先防范的性质。

(三)商业银行合并时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序

1.商业银行合并时对债权人的告知义务。《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此处从略)、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公司在合并时,不按公司法规定通知或者公告债权人的,责令其改正,对公司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此外,《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公司在合并时不按规定通告或者公告债权人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由此可见,我国对债权人的告知采取公告与个别通知并存的双重保护,且不但要报纸上公告,而且要公告三次。

2.债权人对商业银行合并享有异议权。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商业银行合并,其债权人有权提出异议,债权人提出异议的,商业银行应进行清偿或提供相应的担保。

3.商业银行合并时不适当履行债权人保护程序的后果。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商业银行合并时不适当履行债权人保护程序,不清偿债务或不提供担保,其后果是商业银行不得合并。

四、商业银行合并中对股东利益的保护

商业银行合并中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也要保护股东的利益,不得以商业银行的合并行为而损害其股东的合法权益。我国有关规章对此作了规定,如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单位的《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中规定,在企业兼并中,被兼并企业的资产所有者可将资产作为股份入股到兼并方企业中,将兼并方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兼并方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其他企业控股,实现兼并,将被兼并方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商业银行合并时可以适用此《办法》。中国证监会《关于执行<公司法>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通知》中规定,兼并属于应予披露的重要事项。因此,上市商业银行的兼并应予披露,从而保护广大投资者(股东)的权益。

五、对合并中的商业银行的债权保护

商业银行在合并过程中及合并完成后,均面临着保护银行债权的问题,任何疏于债权的保护,均可能造成商业银行的债权损失。这里主要涉及到债权由谁主张,商业银行的授权问题,以及各种时效和期间。各种时效和期间均与时间密切相关,而时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勇往直前,永不停息,一旦疏忽,可能造成超过诉讼时效、上诉期限等规定以及保证期间的逾越等等,将会给商业银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一)关于合并后商业银行债权由谁主张问题

商业银行合并后原来的所有债权均应由合并后的商业银行来向债务人依法及时主张。在诉讼方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执行<民事诉讼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商业银行合并,要及时变更诉讼当事人,企业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新商业银行作为诉讼当事人。

(二)关于银行合并后原商业银行总行的授权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授权的商业银行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合并的,原商业银行总行授权应终止。

六、商业银行合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篇6

关键词:金融机构;反洗钱;成本收益;激励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17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3-0071-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金融机构逐渐深入地推进反洗钱工作,其付出的成本也日益加大。据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2007年对全球55个国家224家银行的调查显示,在过去三年,由于需要增加雇员,并安装技术系统,全球银行业在反洗钱系统上的开支平均增长了58%,在北美、中东和非洲,增幅更高达70%或以上。财于绝大多数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来说,反洗钱成本的迅速增长必然带来对反洗钱收益的认真权衡。在我国,金融机构各种反洗钱成本是显性的,收益则基本都是隐性的,这就使金融机构产生了一种“开展反洗钱工作只有成本,没有收益”的错误看法,从而抑制了进一步做好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顺利地推进我国的反洗钱工作,如何对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补偿激励,使反洗钱收益显性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金融机构反洗钱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金融机构站在反洗钱工作的第一线,其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体的反洗钱效果。同时,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反洗钱存在外部性,是一种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活动。反洗钱最终受益人是社会公众,公众以纳税人的身份委托政府维护社会安定,保证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和正常运转,因而国家或代表国家的政府是反洗钱的直接受益方,同时也是反洗钱的供给方,而金融机构则是反洗钱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洗钱活动中,如果参与者没有得到一定的补偿,就容易造成反洗钱的供给不足,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对反洗钱投入的力度不够,最终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见图1)。

图1中横轴代表商品量或服务量,纵轴代表价格,MR为边际收益,MC为边际成本,ME为社会成本比私人成本减少的部分,D表示需求。这里有两个基本假定:一是把“反洗钱”看成是一种公共商品;二是把“反洗钱”的提供者看成是具有私人厂商性质的商业银行,原因是商业银行在反洗钱义务主体中最有代表性。那么本图反映了在商品具有正的外部性前提下,如果没有政府或者其他主体给予私人厂商必要的补偿,私人厂商提供的产品将会在MC=MR处,即产量Q1,而社会所需要的最优产量是(MC-ME)=MR处,即产量Q2。于是就会出现Q2-Q1的缺口,这个缺口是整个社会所需要并且要由私人厂商所提供的,但在这里却因为缺少必要的补偿而使私人厂商不愿意继续生产。由于商业银行在这里被看成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厂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实际反洗钱工作中,一旦缺少了补偿机制,反洗钱就会陷入被动之中,就不能够满足国家当初制度设计的愿望。在经济学里,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一般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若由政府提供,那就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若被允许让私人厂商生产,就必须保证其收益,但由于公共产品是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私人厂商生产的公共产品收费不能过高,于是其中的差额要由国家给予。从而既保证广大公民的利益又满足了私人厂商的利益。对于反洗钱来说道理亦然。否则,就会形成图中Q2-Q1的永久性缺口,洗钱犯罪将会更加肆无忌惮。因此,为了做好我国的反洗钱工作,提高反洗钱效率,金融机构反洗钱激励机制的建设势在必行。

三、金融机构反洗钱的现实成本与收益分析

上文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反洗钱缺口的生成机理,论证了金融机构反洗钱激励机制建设的必要性。为了构建合理、有效的反洗钱激励体系,还有必要从宏观层面对金融机构现实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

(一)成本分析

金融机构反洗钱合规的努力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管制合规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业务活动中,各种直接和间接成本涉及到各部门的预算,其中一些成本可能更具有客户关系管理的属性,而不只是直接投入到反洗钱中的努力。因此,金融机构反洗钱的真实成本很难确切量化。为了便于分析,按照成本的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部分。

首先,显性成本可分为制度成本、技术投入成本、培训成本和黑钱收益流失成本四部分。其中制度成本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依法设立各项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产生的成本,如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设立反洗钱专兼职部门、配备专兼职反洗钱岗位人员等。技术投入成本包括交易监测成本和档案管理成本。交易监测成本主要是金融机构在对金融交易监测过程中形成的计算机设备、管理软件、其他办公用品等支出;档案管理成本是指反洗钱的严格审查登记制度使金融机构档案的数量增加,同时我国采用“客户身份资料在业务关系结束后、客户交易信息在交易结束后,应当至少保存五年”的模式,必然增加金融机构的档案管理成本。培训成本是指在反洗钱工作的开展中,金融机构需要对相关反洗钱岗位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这无疑会增加其经营的成本。黑钱收益流失成本源于黑钱一般数额巨大,有些甚至是金融机构的“核心大户”,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严格反洗钱义务的履行必然会失去这部分收益,转化为反洗钱的成本。

其次,隐性成本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开展反洗钱工作中付出的机会成本,即客户流失成本。开展反洗钱工作要求金融机构对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进行报告和监测,这样有可能侵害到客户的隐私权,一旦发生由于网络安全技术或者工作人员疏忽而使有关信息泄露的情况,将使金融机构陷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造成客户和存款流失,导致市场份额的减少。

(二)收益分析

与成本一样,可以将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收益划分为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大类。其中显性收益就是可以免受监管单位的处罚,隐性收益则包括运营风险规避、信息收益和赢得声誉三个方面。

首先,免受监管单位的处罚。开展反洗钱工作是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如果不开展将会遭到反洗钱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严重的可能会被关闭,这将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因而,金融机构反洗钱最明显的收益就是能够免受监管部门的处罚,或者说期望收益之一是减少了反洗钱不合规而导致被处罚的风险。

其次,避免了自身运营风险。运营风险是指由于金

融机构内部制度的不完善、工作人员的失误以及外部事件对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风险。金融机构的许多运营风险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对客户管理疏忽而造成的。如果严格执行反洗钱内控制度,尽职履行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将使金融机构对客户有充分的了解,这样将化解很多的操作和交易风险。

再次,获得了客户信息收益。通过严格的客户身份识别,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多客户个人信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些信息有助于金融机构减少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提高其对客户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金融和信用产品。

最后,赢得了行业声誉。金融机构如果涉嫌洗钱或者被犯罪分子利用卷入洗钱,将会极大地破坏金融秩序,严重威胁其他合法客户的利益,公众将会对其信用基础产生质疑,从而引发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导致大量客户流失,甚至出现挤兑。而积极的反洗钱活动则能向客户、竞争者以及外界树立守法经营、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形象,从而在行业中赢得声誉,有利于经营业务的拓展。10

综上可知,金融机构反洗钱收益大多是隐性的。而成本却非常明显,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很容易把焦点集中在成本上,进而对反洗钱工作产生消极思想。因此,反洗钱激励机制的构建应在现有隐性收益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显性收益。

四、金融机构反洗钱激励机制的构建

反洗钱的主体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有反洗钱主管部门、参与部门和金融机构等,长期有效的反洗钱激励机制必须由这些主体来共同构建。

(一)反洗钱主管部门

我国的反洗钱主管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机构反洗钱激励机制的建设中,人民银行起着核心作用。具体来说,人民银行的激励举措主要有以下五点:

1 提供反洗钱工作指导。为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实效,人民银行应细化反洗钱的规章制度,为金融机构提供详细的制度建议,可采用示范、建议、劝告、警告、鼓励、指示等非强制性监管手段,并辅以利益诱导,促使金融机构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以派专业反洗钱人员帮助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宣传和培训工作,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反洗钱的内控制度,作为对金融机构反洗钱成本的补贴。

2 设立反洗钱奖励基金。对于及时报告可疑交易、协助破获案件、成效突出的金融机构和个人,应仿效监察、反贪部门实行举报有奖的制度,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金融机构和个人参与反洗钱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监督举报洗钱行为。该基金可以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对违反反洗钱规定的金融机构和有关人员处罚的罚款收入,从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反洗钱奖励基金。二是洗钱罪的罚没收入。对已收缴的非法收入在上缴财政部后,应返还一定比例作为反洗钱奖励基金。三是政府财政专项拨款。

3 建立正向的反洗钱现场检查激励制度。人民银行根据日常反洗钱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情况,对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组织机构和内控制度建设、客户身份识别和资料保存、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反洗钱宣传和培训等义务情况进行评价。对评价认为反洗钱工作基础扎实、工作成效显著的金融机构。可减少现场检查的频率,甚至确定一定的免检期限,以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

4 对反洗钱工作富有成效的金融机构适时开辟“绿色通道”。目前人民银行在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变更、流通中人民币管理、人民币反假及经理国库等方面为社会和金融机构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人民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和实施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对反洗钱工作开展好的金融机构可以实行单位结算账户开立、变更先行办理或在一定时间内免检;在人民币流通上,根据库存结构,优先满足反洗钱工作开展好的金融机构的需要:对积极开展反洗钱工作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可提高其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资金优势。

5 建立金融机构反洗钱违规信息披露制度。反洗钱违规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的透明度。这种信息披露和监管的透明度,能向全体金融机构传递反洗钱监管约束激励的政策取向和信号,促使金融机构做出正确的反应,加强反洗钱的力度。这将使反洗钱激励机制得以持续发挥作用。

(二)反洗钱参与部门

反洗钱参与部门是指除反洗钱主管部门之外的反洗钱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在激励机制的构建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在立法、司法、执法、监管、财政、税收等部门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体系。

1 立法部门。立法部门应仔细研究国外有关反洗钱法律法规,在反洗钱法律制度设计上仿效国外,切实考虑到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成本,引入相关反洗钱激励机制方面的内容。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或反洗钱规章中增加反洗钱激励机制方面的条款,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检察和公安部门。对金融机构报告的大额和可疑交易信息,经查实属于洗钱犯罪的,检察和公安机关应按照经济犯罪举报奖励或悬赏办法给予相关金融机构和个人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

3 行业性监管机构。行业性监管机构是指除人民银行之外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三大监管机构。行业性监管机构应对金融机构开办新业务的市场准入实行严格管理,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的管理,防止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负责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尽可能防止洗钱犯罪集团操控金融机构。对积极参与反洗钱的金融机构,相应的监管部门可以考虑给予其分支机构准入、业务创新和人员任职等方面适当宽松的政策,作为对其积极开展反洗钱工作的奖励。

4 财政和税收部门。财税部门对积极参与反洗钱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金融机构要给予相应的税收返还或补贴。补贴的来源可从打击洗钱犯罪的收益中来,也可以从社会的其他收益中支出。补贴的最高限额是这些机构为反洗钱工作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之和。通过财税补贴,鼓励他们提高反洗钱工作的动力与效率。

(三)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自身为防止被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追究因反洗钱不力产生的经济、行政、刑事责任,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给反洗钱工作出色的分支机构和人员一定的奖励。

1 建立反洗钱自律评估制度。各金融机构应做好自身的反洗钱内部审计工作,各机构总部应对各自分支机构的反洗钱内控制度和组织建设、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反洗钱宣传和培训、配合反洗钱检查和调查等反洗钱义务履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审查和评估。对评估结果优异的分支机构给予相应的奖励,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各自所辖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的合规性,从而有效地防范洗钱风险。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篇7

关键词:行为审计,行为学,行为审计评价方法,人民银行

行为审计学是一门将行为科学与审计科学合二为一的新兴科学。行为科学主要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为构成内容,将这一综合性科学理论体系运用于审计领域,能够弥补传统审计忽略审计对象的行为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不足,有助于解释审计对象的行为动机,推测行为规律,并据以预测风险点。

近年来,关于行为审计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它所带来的心理认知研究、行为决策探索在跨学科的应用中已经成为了典范代表之一。行为审计理论发展的基础是行为学理论的快速发展,行为学研究内容在行为审计中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也反向地促进了其自身科学的发展。纵观国际,行为审计已成为中央银行内部审计研究的重要创新点,中央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组(CBIA)更于2014年成立了一个新的工作组,专门负责研究行为审计,可见行为审计在人民银行中的应用正越来越深入。

一、行为审计的基本概念体系

(一)审计目标

基于审计委托关系理论,从审计人的视角分析,行为审计的审计目标就是对行为的效益效果进行鉴证,是对委托人关注的人某些特定行为是否符合委托人的期望进行鉴证,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专家意见。审计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搞清楚人究竟有哪些实际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判断这些实际行为与委托人期望是否一致。这种鉴证的本质就是鉴证人是否存在行为机会主义倾向。委托人视角的审计目标就是通过对行为审计意见的使用来约束人的行为机会主义倾向,从而使得人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偏离委托人期望的机会主义倾向。

(二)审计主题

行为审计的主题是特定行为,审计人需要就被审计对象的特定行为发表意见。例如舞弊审计是典型的行为审计,其审计主题是被审计对象的舞弊行为。要判断被审计对象是否存在舞弊行为,需要对舞弊行为进行分解,这就出现了审计命题,也就是审计人需要鉴证被审计对象在哪些具体方面存在舞弊。

(三)审计依据

从行为审计来说,审计依据是判断人行为是否适宜的既定标准,是关于被审计对象应该如何行为的具体规定。审计人要做的是收集证据,判断被审对象是否按这个具体规定在行为,如果不按规定行为,还要判断其偏离程度,如果偏差超出重要性水平,就判断为行为不合规。例如,管理审计,本质上就是判断被审计对象的管理行为是否偏离既定的管理标准。

(四)审计方法

行为审计主要是考察行为过程、动机及结果,或者是对行为人的环境及心理因素的考察,所以在行为审计方法的使用和选择上,要将一般的应用方法与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及其观察法相结合。在实施中,可以借鉴常规审计方法,例如审阅、询问、观察、调查等;也可使用一些发展成熟的专门方法,例如,重新执行和穿行测试。同时,还可将其他审计形式运用于行为审计,例如调查问卷、设立意见箱、公布联系电话、座谈会、走访有关单位等。但是,总体来说,相对于常规审计,行为审计方法还远未成熟,对于许多行为,还没有适宜的审计方法。

二、行为审计在人民银行的运用

(一)人民银行行为审计的目标

通过运用科学的行为审计评价方法,对人民银行被审计对象的履职行为目的、行为流程及行为结果进行考察分析,并对其行为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与分析,据此解释履职行为动机。由于履职行为动机在整个央行履职行为结构中尤为重要,能够指引履职行为目标,决定履职行为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最终直接影响履职行为结果,所以人民银行行为审计的目标是正确地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履职行为动机,预测其履职行为规律,监督和控制异常履职行为的发生,激发良好履职行为动机,最终促进央行总体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人民银行行为审计的模式

人民银行的行为审计可以以两种模式开展,一是以被审计对象的管理行为为主要审计内容,完全摒弃常规审计紧抠制度,注重考查是否违规、违法的做法,以审计对象的履职行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其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动机激发适当性、个性特点等;二是在常规审计中融入行为审计,即使用行为审计的基本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审计证据中的行为动机、行为规律及行为结果。基于我国行为审计学理论发展的现状,以及央行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现实基础,笔者建议在初步阶段,以第二种模式逐步开展行为审计。

(三)人民银行行为审计的流程

如上所述,行为审计作为一项创新性审计理念,目前不能完全脱离常规审计流程,而是应贯穿于魍成蠹频牟僮鞴程之中,因此,人民银行的行为审计应以传统审计流程为基础,在实施过程的某阶段融入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审计项目的全面开展。

人民银行行为审计与履职离任等常规性审计流程的区别主要存在于“行为预分析”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取证环节。一是在实施项目之前,应开展“行为预分析”环节,其中包括:在审前确认行为目标、考察行为动机、测试行为过程、评价行为结果等。通过“行为预分析”,可以评估审计风险、预测审计重点,从而对“前期准备阶段”草拟的审计方案进一步加以完善。而“行为预分析”所形成的评价报告,又成为“报告形成阶段”所形成审计报告的重要参考。二是在“审计实施阶段”,对于发现的重点问题,应充分利用人性论、动机论、挫折论、群体论等行为科学理论,进行分析评价,从更深层次理解挖掘问题成因。

(四)人民银行行为的行为分析

行为审计的主要环节是对审计对象的行为分析,通过具体的行为分析流程,即确认行为目标、分析行为动机、测试行为流程、评估行为结果,形成评价报告等,全面分析评估审计对象的心理需求满足度、动机激发适当性、行为结果的效益性。另外,对人民银行行为目标的确认一方面要立足于全行所要达到或追求的总体工作目标,另一方面要根据审计对象所处的不同职位,确定所应实现的具体目标。

(五)人民银行行为审计成果的运用

审计成果的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审计质量的保证,也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行为审计是“以人为本”的审计形式,因此应从加强央行内部的管理行为这一方面充分利用审计成果,从审计对象的工作动机、领导方式、下级特点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对症下药,切实提高履职绩效、管理水平等。同时,设立适当的激励方式和方法,使央行岗位责任制与职工的行为方式相吻合。从上而下推动央行履职目标的实现,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行为审计运用于央行内审业务的要求

(一)明确审计目标, 把握审计方向

明确审计目标是开展行为审计工作的基础, 也是控制审计质量的源头, 是整个审计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与传统的内部审计不同, 行为审计是对审计对象目的、行为流程及审计结果进行考察分析,并对被其行为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做出科学准确的综合评价,它不局限于传统内部审计所进行的合规性和合法性鉴定,而是深入到心理认知的评价层面上来。

(二)加强创新, 完善行为审计程序

尽管人民银行行为审计的大体程序与其它类型审计一样, 基本可分为审计计划、实施、报告和后续阶段。但行为审计毕竟是新兴的审计理念, 没有现成的有效的模式可以遵循, 实际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在尝试开展行为审计时,应加强对行为科学理论的探索,将其融入于常规审计项目的实施流程之中,从而探索建立完善的行为审计程序。

(三)审时度势,不断调整审计方案

行为审计的发展往往难以预见,很多审计问题只有在审计展开及在审计现场才可以被发现或察觉,所以说审计策略和审计方案要以审计进展为基础不断地进行调整,这是对审计环境改变的再适应。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现场检查阶段,根据审计进展的实际情况,及时与审计组长进行沟通,来对审计方法和策略进行变更与改进,以满足审计需求。定期召开审计内部会议,对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寻正确的方法与策略,是行为审计顺利、有效实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房巧玲,刘长翠,肖振东.行为导向审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家审计的视角[J].当代财经,2013(4):65-68.

[2]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内审部课题组.人民银行行为审计初探[Z].金融研究报告选登, 2007, (13):33-35.

[3]夏明. 行为审计的现状评述和未来展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2,(10): 71-77.

[4]谢少敏.审计学导论:审计理论入门和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郑石桥,陈丹萍.机会主义、问责机制和审计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 (7):15-19.

[6]郑石桥,宋夏云. 行为审计和信息审计的比较―兼论审计学的发展[J].当代财经, 2014(12): 109-118.

[7]梅荣江.行为审计在人民银行的应用研究[J]. 中国内部审计,2015,(5):55-59.

Behavior Avdit in the People's Bank

ZHANG Feng ZHANG Wei1 LI Wei ZHANG Lin2

(1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2Weinan Branch PBC,Shaanxi Weinan 714000)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篇8

公司治理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用以解决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确保公司永续发展和实现价值最大化,其核心是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建设。美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缺陷是导致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分散的股权结构使投资者忽视公司治理。由于股权结构分散,股东在对金融机构行使监管权上不够积极。从个人股东看,小股东缺乏影响或控制董事会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监管具有外部性特点,实施监管的股东无法获得监管产生的全部收益,而其他未实施监管的股东却能够无偿得到因银行治理加强而产生的额外收益,使得股东之间存在“搭便车”现象。这一问题并未因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存在而获得显著改善。同时,机构投资者为分散投资风险,将投资分散于多家金融机构,也导致了股权分散化。此外,部分机构投资的目的在于与其持股的金融机构建立关联关系,获得关联交易利益,从而进一步丧失了进行公司治理的主动性。

第二,内部监管权力的集中使公司治理缺乏约束。董事会与金融机构经营者之间是“委托――”关系,且董事会具有对经营者经营行为的评价和监管职能。但因在美国金融机构中,通常由董事会主席兼任公司首席执行官,使经营权和监管权高度集中,其结果是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职能,表现出明显的内部人控制特点。董事会或金融机构经营者为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可能背离其应尽的忠实和勤勉义务。次贷危机中,雷曼兄弟和“两房”等上市公司之所以敢从事高风险的商业行为,最后沦落到破产或被接管的地步,与美国金融机构广泛奉行的董事会中心主义或首席执行官中心主义有很大关系。

第三,薪酬激励机制造成公司治理中的风险加剧。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导致的“贪欲”被普遍认为是次贷危机的一大祸首。在美国式的公司治理法律制度中,有关董事和高管的薪酬或激励的机制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受法律管制,二是薪酬过高或激励机制配置极不合理。许多上市企业均将股价作为衡量高管绩效的唯一依据,大量的长期激励计划仅与股价挂钩。在金融机构的高管们看来,为创造业绩,无视隐患的存在而推广结构性产品等高风险业务是值得的,因为等到危机爆发之时,自己可能早已升迁或调往别处,已无法被追究责任。这样,在董事会与金融机构经营者利益一致的驱动下,华尔街金融机构倾向于拓展高风险业务以追求高收入,使公司治理风险加剧。

第四,外部审计和评级机构无法实现公司信息的完全透明。外部审计和评级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实现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透明,从而使投资者能对金融机构的整体经营做出评价,进而制定投资决策。但在美国,外部审计机构、评级机构均与大型金融机构有紧密联系,许多大型金融机构本身就兼营审计和评级业务,或持有审计评级机构的股份,使得外部审计和评级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次贷危机的全球化与次贷衍生品有很大关系,次贷衍生品设计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低估产品的风险或片面强调高收益;次贷衍生品的购买者并不了解美国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也难以了解复杂的衍生品设计过程。于是,在设计者和购买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审计和评级机构隐瞒或故意低估次贷衍生品的较大风险,给予这些产品较高评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这种外部治理的缺位,造成审计和评级机构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使金融风险不断积聚,也造成金融市场公信力的丧失。

第五,政府的金融监管体系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和由此造成的一系列震动,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四分五裂状态。他认为:“美国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目前存在问题的实质是――一个过时的体制正吃力地跟随着市场发展的脚步。”从次贷危机的成因看,货币政策变化是一个重要因素。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经济增长,为房地产泡沫埋下了隐患,而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利率,则未充分考虑经济的承受力。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监管部门过多且各自为政,以及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体系的分离。要实现金融稳定,就必须进行整体监管。美国财政部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扩大美联储的权力,将监管范围扩大到除商业银行之外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并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监管负责。虽然各方对这项计划尚存在争议,但说明美国已意识到着眼整体的重要性。

危机后国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良好做法

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世界各国开始重视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问题,避免因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当而再次引发危机。

第一,强化董事会职责及履职能力。一是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率先要求银行业公司董事会全面完善公司治理,并定期审查治理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要求有效监督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层”),确保高管层的业务活动、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与董事会的政策相符。二是欧盟。欧盟通过提高入职测试标准、监管约见谈话等方式,提高对董事会成员任职资格的要求,确保其具备独立性和应对公司管理挑战的能力。三是新加坡。新加坡金管局除了要求评估董事履职能力,制定董事履职时间指引外,更强调独立董事的重要性。要求发挥独立董事对保护金融机构整体利益、制衡管理层和大股东的重要作用,提高独立董事所占比例。

第二,突出风险管理,强化风险官地位。一是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要求公司设立首席风险官或相同职责的职位,持续识别、监测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内部沟通体制,确保整个组织都能了解风险状况。二是欧盟。欧盟重点突出首席风险官(CRO)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其具有等同财务总监的地位,可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加强公司各个层面的风险文化建设。同时,要求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加大选举政策、机构投资者的披露,并允许外部审计师和金融监管者出席董事会会议,以便对风险承担实行更多的控制权。三是新加坡。新加坡金管局进一步细化风险管理委员会构成及成员规定,明确要求构成成员不少于3名董事,且大多数(含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必须是非执行董事,同时,成员中必须至少有2名董事精通相关金融风险管理技术。

第三,完善薪酬风险管理机制。一是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要求金融企业的业绩衡量、风险调整措施应当与长期风险偏好相联系,确保薪酬程序的一致性,并依据公司风险管理等治理框架构建风险、业绩薪酬调整的方法。二是欧洲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欧洲银行业监督委员会要求各银行业公司将风险管理因素纳入薪酬政策中,以规避由可变激励薪酬带来的风险,用“三步法”进行可变薪酬调整。三是德国。德国通过《德国公司治理改革法》、《合理的高管薪酬法则》和《新的风险管理最低要求》等一系列立法和规定,将职工薪酬可变部分的确定与考量正反两方面风险变化的长期评估相挂钩,要求依据职位的风险,选择确定职员的浮动薪酬部分。

第四,确保公司治理透明及信息真实。一是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要求公司治理对内能确保董事会和高管层掌握并指导银行的整体发展,对外能确保公司股东、存款人、其他利益相关者和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银行的管理。二是欧洲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欧洲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侧重薪酬信息披露,强调薪酬信息的重要,要求银行业公司确定薪酬信息披露频度(至少每年一次)、披露内容(薪酬政策决定程序、薪酬和业绩关联过程、风险因素及评估方法、在对不同职员分配延期与非延期薪酬时使用的参数等),确保公司所有职员享有薪酬政策知情权(含对外披露的内容)、自身薪酬标准提前被告知权等。三是日本。日本从市场出发,针对上市金融公司制定“四点法则”,确保信息披露全面真实:一是公司治理架构必须披露,二是公司董事和监事的薪酬信息必须披露,三是公司交叉持股信息必须披露,四是公司股东大会决议的投票结果情况必须披露。

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发展现状,从国外金融机构在此次金融危机后对公司治理的调整和优化中,可得到如下启示,为我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一,建立有效的委托机制。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股权构成中,国有股仍居支配地位,委托主体是代表国家利益的政府。政府经营下的金融机构势必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要通过经营实现市场价值,另一方面要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人的选择上,政府会偏好于选择能够同时满足双重目标的人,使其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从而对人的考核标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结果是政府官员同时兼任金融机构高管。这种委托机制容易造成经营效率低、竞争力差。更为有效的委托机制应当是明确董事会和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划分:董事会就经营决策和发展战略制定目标,由经营者根据制定的目标开展经营,并强化董事会对经营者执行目标的监管。

第二,进一步理清“三会一层”的职责边界,完善商业银行出资人制度。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还没有真正形成,要理清“三会一层”的职责边界,关键是要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出资人制度。此外,考虑到国有商业银行与一般国有企业在业务专业化程度、经济体系地位和行业特殊性等方面的区别,要重新对党委在银行公司治理体制中的“位置”进行确认。一方面,要明确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权限,增强董事会的核心能力,充分发挥各专门委员会的专业作用,建立市场化的董事遴选、激励、约束、退出机制。另一方面,重新定位党委的职责在于参与决策和推动决策执行,发挥其宏观领导职能,而不是对具体经营管理的干预,这既符合公司治理规则,也比较切合我国党组织职能状况的实际。

第三,重构金融机构激励机制。我国金融机构管理层治理机制的效率缺乏,其根源在于激励机制存在重隐性激励而轻显性激励、重短期激励而轻长期激励等不合理因素,进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以,应从公司治理的激励理论出发,重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一是要以银行价值和发展战略为导向,建设市场化、长效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机制。要建立以风险薪酬为主、基本薪酬和福利保障为辅,以长期薪酬为主、短期薪酬为辅的激励机制。三是改变刚性薪酬管制,坚决抑制过度的“在职消费”,避免隐性激励机制。四是重视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

第四,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效能。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监督机制成本高、效率低的缺陷,要积极整合监督资源,创新内部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效率。一是为避免监事会、内审部门与董事会的监督职能的交叉和重叠,要整合监事会与董事会职能,将内审部门划归董事会直接领导,实行一元监督模式。二是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控制职能,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三是提高董事的任职门槛和任职能力。四是在控制审计成本的同时,着力提高审计效能。

第五,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己经成为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共同特征。事实上,信息披露水平和透明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外部监督机制的效果。商业银行应聘请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确保真实、全面、及时地披露相关的会计报表和公司治理信息,克服其由特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对公司治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六,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国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很多金融机构无视或者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导致在客户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同时,自身也深受其害。为此,作为金融业中坚力量的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更是责无旁贷。银行业社会责任是机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银行业只有取得社会的公信力,才能受到市场青睐,才能提升机构形象,进而构建良好的品牌和信誉优势,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银行业应在经营活动中对国家、社会、企业、员工、消费者、股东等多方负责,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篇9

三项管理:落实监管责任,实现专业监管

市场准入岗位责任管理。市场准入岗位责任管理是指以岗位尽职为基本要求,明确市场准入岗位的操作内容、方法、程序,落实市场准入业务工作责任,确保增强行政审批质效的管理规定。市场准入是防范银行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加强准入管理是保障银行机构稳健运行和银行体系安全的必要前提。依据银监会“建立规范、公正、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体系”的要求,市场准入工作应坚持以下指导思想: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划分事权,规范尽职要求,加强内部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做到公开程序、依法许可,实现发展与内控兼顾、效率与质量并重。制订《市场准入监管操作规程》和《市场准入监管岗位责任管理办法》,明确划分监管处长(分管局长)、分管副处长(分局副局长)及监管岗位人员的管理责任,界定各市场准入岗位的尽职要求,包括合规性要求、审慎性要求、程序性要求、时限要求、机构开业后经营管理状况评估要求、新业务风险跟踪识别与后评估要求、高管人员履职评价要求等。设立银监局市场准入专业考评办公室,每半年对各监管处室、各银监分局市场准入工作的合规性开展一次考察并进行市场准人监管岗位尽职调查,对市场准人工作基础薄弱、效率效能较低的处室,提出调整市场准入审批权限的建议。

非现场监管目标责任管理。非现场监管目标责任管理是指以数据指标的监测监控为基本线索,明确非现场监管的内容、方法、程序,突出工作目标考核,确保非现场监管过程和结果对整个监管工作发挥基础和指导作用的管理规定。管理思路是,制订《非现场监管工作指引》和《非现场监管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建立统一规范的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工作流程和监测分析框架,严格规范监管信息的采集加工、风险分析与评价、非现场监管分析报告、风险评价结论的反馈与使用等程序和要求,进而设定非现场监管工作目标,明确各级非现场监管员的职责,加强对非现场监管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的管理和考核,促使非现场监管人员及时、完整地收集监管报表等信息资料,定期进行监测分析、风险评估,及时识别、预警风险,跟进异常情况并向上级报告结果。

为保证非现场监管工作责任的落实,银监局非现场监管专业考评办公室根据《非现场监管目标责任管理办法》,每牛年对各处室非现场监管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评价,年度工作结束后对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重点考评工作质量和效率。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料收集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分析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报告程序的合规性、监管建议或措施的可行性、非现场监管的有效性和监管信息档案的规范性、完整性。

现场检查项目责任管理。现场检查项目责任管理是指以单个现场检查项目为管理单元,明确现场检查方法、程序及各环节责任,实行项目全过程管理和主查人终身负责制的管理规定。现场检查是银行监管的必要手段,为进一步提高现场检查的独立性、权威性,应根据项目责任管理的要求修订完善现场检查操作规程,并制定《现场检查项目责任管理办法》,规范现场检查的程序和质量要求。加强现场检查计划和项目立项管理的归口管理,严格对自选项目立项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审查。年度现场检查规划一经审定,即印发各监管处室、分局执行,并提前通知各银行业机构,增强检查透明度和计划性。认真执行现场检查项目主查人(兼任检查组组长)负责制,主查人应自始至终参加检查,对现场检查项目的方案制定、检查实施、证据收集、工作底稿编写、报告撰写、档案整理等实行全过程责任管理。检查前,主查人拟订检查实施方案,报经项目申请部门和局领导审核后组织实施;检查中,认真落实检查方案,严格履行检查程序;检查结束后,按规定撰写检查报告、提出对有关问题的行政处罚建议及监管工作建议;向项目申请部门、办公室及分管领导报告工作完成情况;向项目申请部门移交检查档案。

对项目完成情况、检查组及其成员履职情况进行两个层次的评价,一是每季度安排现场检查人员述职,由所在处室每季度对其在现场检查中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二是年末由银监局现场检查专业考评办公室参照后续现场检查及日常非现场监管规程对现场检查项目成果的跟踪监管情况进行检查;对全年所有现场检查项目实施方案、检查报告的质量和主查人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项目和优秀主查人;对违规、违纪、失职的提出问责建议。

四项制度:规范监管行为,实现科学监管

银行业监管职责的顺利实施和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的确立和良好执行。

管检交叉制度。建立该制度旨在强化监管自律约束、提高监管透明度,使监管处室日常监管(市场准入监管、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职能适时适度分开、既独立又协作,现场检查人员与非现场监管人员和市场准入监管人员交叉整合使用,并对重大或特定的现场检查项目,在全局范围内统一调配检查人员、主要由与相关监管处室无日常监管关系的检查组实施。通过一定程度的管检交叉活动,实现日常监管与现场检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监督的有机结合。

查处分离制度。依照银监会《行政处罚办法》,明确查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的职权,规范对银行业务问题的查处行为,做到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确保行政处罚公平、公正;对日常非现场监管中发现且需立案检查的问题,按规定程序立案后实施检查,查清事实并充分收集相关证据,主查人提出处理建议,监管处室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形成完整的卷宗资料,移交政策法规处审查,主查人对检查、取证过程及所移交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政策法规处对监管处室、检查组移交的检查、调查材料进行审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审核,提出相应的行政处罚意见,提交有关会议研定后实施,并对处罚意见审核、复议、执行过程及处罚的合法性负责。

跟踪问责制度。依据监管责任制及监管工作尽职要求,对监管过程及结果进行跟踪监督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实施责任追究。纪检监察部门定期对监管执法及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执法监察,开展现场检查再监督,及时反映、纠正和防止现场检查中的监管宽容、不作为或乱作为问题,依规查处现场检查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绩效考核制度。该制度是指对照工作职责和目标任

务,按季度分级定性定量考核各监管处室、各银监分局的监管工作及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与季度绩效工资分配、监管人员晋职晋级等挂钩。设立银监局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采取全方位考核方式,对工作人员季度或年度监管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季度末,依据年初与各监管处室、各分局负责人签订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参考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三项专业季度考评情况,对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量考核,分级评定各考核对象每季度考核等次;年末综合汇总四个季度考核结果相应确定全年考核等次,依据考核等次核发季度绩效工资和全年绩效工资,发挥考核和绩效工资激励作用。

五项保障:强化监管基础,实现持续监管

强化监管信息系统支持保障。根据银监会“1104”工程统一规划,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快建立银监局系统的监管信息管理体系。一是加强统计信息规范化管理,实现“数入一门,数出一门”。制定《监管统计信息管理办法》,建立监管统计信息的数据处理中心,在数据的采集、加工、上报、共享以及等环节上实行归口管理,减少数据处理层次和环节,提高数据报送、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明确要求被监管对象专设统一管理报表、数据报送的专业部门,按规范流程实现监管报表“点对点”集中报送。二是加快网络建设步伐,大力推广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建设由银监局内联网、城市金融网、互联网接人工程组成的多层级、多通道的网络系统,实现“上联银监会,下接分局、办事处,内联被监管机构,外联国际互联网”的建网目标,为办公自动化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奠定基础。三是加快信息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步伐,提高监管信息处理能力。建立以统计信息处为主导、各监管处室参与的银行业信息监测和预警中心,逐步实现统计数据收集校对、加工处理、编制报表的信息化处理。完善银行业机构风险监测指标和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非现场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运用,及时向监管处室通报和提示预警信息,提高非现场监管信息质量。

强化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确立银监局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即:以岗位培训、岗位成才为主导方式,以岗位细分、明确规范、专业达标、定期考核为基本架构,明确人才培训培养目标,制订实施《监管人才培训培养规划》,建立长远、持续的监管人才培训培养机制。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监管人员个人成长规划。力争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在全局系统建立由精通相关专业的100名现场检查主查人和综合分析人员、熟悉相关专业的300名专项检查人员和分析人员、200名保障支持人员构成的监管人才库。按总体目标,对监管人员个人发展目标进行统一规划,通过业余自学、脱产学习、岗位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打造职业化监管队伍。二是加强岗位培训工作。按照“立足岗位,选定专业,限期达标,组织评估,奖励兑现”的原则,制定全局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分年度工作目标、计划,采取脱产进修、交流学习、专题讲座、专家辅导、专业培训、集中调研、担任主查等培训措施,分级分类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组织安排与自加压力相结合的培训活动。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网络化,改进教育培训方法,完善教育培训登记制度,提高培训工作质量。三是强化教育培训激励。设立监管人员培训培养工作专家考评委员会,对各类培训教育项目和监管系列职务资格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制订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保障和奖励办法,对职工自学成才、参加培训及业余学历学位教育并取得成效的予以奖励。

强化监管资源系统管理保障。建立以省局为中心的省局、分局、监管办事处人员集中调度、资源统一整合的系统管理体制。一是加强监管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省局负责组织、统筹全省银行业监管工作,部署辖内重大监管活动,统一安排大型现场检查,具体承担对省级及武汉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任务。银监分局负责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和风险处置:工作,按照“管法人”的要求,重点抓好法人机构监管。监管办事处负责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日常监管工作,重点是农村信用社和邮储机构。二是统一调度监管力量。统一调配、集中使用现有监管力量,从全系统抽调监管人员,集中开展现场检查、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处置、大型课题研究、金融机构风险评价等重点:工作。三是加强系统资源集约管理。本着集约、高效原则,强化省局的系统综合管理职能,减轻分局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压力。

强化监管文化体系建设保障。监管文化是指监管机构所倡导并在监管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监管思想和行业精神,是全体监管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事业观和监管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成立湖北省银监局监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以“科学监管、秉公执法、积极进取、从严治局”为基本要求构建监管文化体系。一是抓理念确立,增强科学监管意识。引导监管人员和被监管对象学习、贯彻并尽快确立“四四六三”银行监管理念,不断强化监管工作“五种意识”,即宏观意识、产业意识、专业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敏锐性和有效性。二是抓活动开展,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青年文明号”、“优秀青年”等争先创优活动,坚持每月举办一次专题讲座,组织员工每月读一本好书,营造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爱岗敬业、拼搏进取的工作生活氛围。三是抓内部管理,激发团结奉献精神。坚持“一岗双责”,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事业自豪感和单位归属感。健全职代会和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局务公开,提高局务运作透明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法规法纪和反腐倡廉教育,认真落实“约法三章”和“八不准”,建设廉洁敢管、雷厉风行、高效运转的局风局貌,增强银行监管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篇10

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8月3日披露了这样一则公告:

“1、我司独立董事芮明杰曾于2006年9月19日,在上海海鸟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独立董事期间,受到过中国证监会的警告处分。详见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罚字[2006]25号。该名独立董事于2008年4月21日起在我公司任职。

2、根据公司大股东物产集团安排,公司于2007年12月20日与上海仕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书,委托该公司进行《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方案(2008-2010)研究》的课题,课题组长为芮明杰教授。

3、公司大股东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于2009年3月4日与复旦大学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签订协议,委托该中心进行《浙江省物产集团深化流通产业化战略课题研究――2009年至2011年战略升级研究》的课题,课题组长为芮明杰教授。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年12月29日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任职资格备案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关注独立董事候选人最近三年受到中国证监会及其他有关部门行政处罚的;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不得担任独立董事。芮明杰先生表示将于近日辞去本公司独立董事职务。”

不知道是独董涉嫌违规,还是上市公司涉嫌违规,人们看到的,是芮明杰不惜“戴罪”为中大股份额外分忧,中大股份“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而此番所为的后果,仅止于一则公告,算是对投资者有个说法而已。

公司治理之乱为何屡禁不绝

8月14日,深圳市华新股份有限公司接到证监会深圳监管局通知: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一案,深圳证监局已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天鹅股份8月初公告,证监会河北监管局于6月10日至6月12日对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了诸多问题。规范运作与信息披露方面,如:职工养老保险由控股股东保定天鹅集团统一缴纳;在2008年向天鹅集团借款,未履行相关审批程序,也未予以披露。财务方面,如:未对不需用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此前,美利纸业公告称,证监会宁夏监管局对公司2008年年报披露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发现问题众多。公司法人治理方面: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机构方面未严格分开;部分关联交易未履行相关决策程序并及时披露。信息披露方面:公司年报个别项目信息披露存在不准确或前后不一致的问题。此外会计核算方面也有问题。

稽查之下,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乱象仍然存在,甚至有些企业还十分严重。这至少表明,已经很忙碌的证监部门还不能放松,而通过政策的引导和鼓励,让公众、媒体参与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社会监督。增大上市公司违规的声誉成本,似乎更有必要。

“‘董事会’与房地产有什么关系?”

“‘董事会’和房地产有什么关系?”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和笔者在闲聊到公司治理时这么表态。

这一幕发生在7月29日举行的“复苏・跨越2009中国房地产走势”高峰论坛空隙。此番疑问,不知道任董事长当时是没听明白,还是喜欢直言、自我意识较浓的他不经意间露了强人治企的底。

不过,笔者还是想借此补充一下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思考。

董事会和房地产有什么关系?伟大的公司需要伟大的董事会,房地产公司自不例外。在这个房地产牵动国人敏感神经的年代,房地产公司如果在顾及股东利益的同时兼顾利益相关者的感受,多履行一些社会责任,促进股东、客户、政府等和谐共赢,是公司治理的应有之义的。在这个意义上,任董事长所说的“中国人太有钱了、房子太便宜了”,可能需要修正。

总经理竟不知任职公司情况

身为总经理――公司日常运营的负责人,竟然对任职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不了解,这种“天方夜谭”发生在四川西部资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西部资源7月30日公告,董事、总经理余盛对公司《2009年半年度报告》及《2009年半年度报告摘要》投了弃权票,理由是对公司生产经营情况不了解。余盛1971年9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任四川恒康总裁助理及独一味(002219)董事。四川恒康是西部资源控股股东,西部资源和独一味的实际控制人同为阙文彬。据公开资料,余盛的董事、总经理之职始于2008年2月14日。

任职公司总经理超过1年,“居然”对生产经营情况不了解:高管的忠实、勤勉两大责任都抛九霄云外去了?抑或是其中有不便透露的内幕?

中投首份年报增加透明度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8月7日公布了前年9月成立以来的首份年报: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投实现净利润231.3亿美元,2008年境外投回报率为-2.1%,公司资本回报率为6.8%,按照权益法计算的公司资本回报率为11.7%。

中投年报自然事出有因。由于财富基金(SWF)的特殊性,国际有关方面一直呼吁SWF公开披露信息,提高投资透明度。2008年10月,包括中投在内的26家SWF签署了“圣地亚哥原则”。该原则要求新SWF在实现预期的长期资产配置和制定相应的业绩评估标准之后,披露一些相关信息。据统计,大部分的SWF都定期了基金年报。上述26家SWF中,此前有15家编制了年报,中投成为第16家。

不管如何,增加透明度体现出的是一种胸襟和勇气,这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加分之举。

美银行倒闭潮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