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扶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21:05:36

家庭扶助

家庭扶助范文篇1

一、主要目的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广大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家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产、生活和养老方面的实际困难,需要通过稳定的制度保障,为这些家庭提供物质上的救助、精神上的慰藉,使其更好地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立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有利于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向依法管理和利益导向转变,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制度,增进家庭和谐,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基本内容

(一)扶助对象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本市户籍人员,可以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

1.**年1月1日以后出生或者**年1月1日以前出生但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2.女方年满49周岁的夫妻双方或者本人年满49周岁;

3.依法只生育或者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4.现无存活子女或者子女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人证》),且残疾等级为三级以上(包括残疾等级为轻度以上);

5.未再生育和未再收养子女。

(二)扶助标准

1.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和未再收养子女的人员,由区(县)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50元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

2.独生子女伤残后未再生育和未再收养子女的人员,由区(县)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20元扶助金,直至亡故或者子女康复为止。

3.本办法实施时如果扶助对象已超过49周岁的,以实际年龄为发放起点,直至亡故或者子女康复为止。

(三)扶助对象的申请与登记

1.每年的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为全市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资格的申请登记时间。

2.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条件的人员,应当在规定的申请登记时间内办理相关手续,逾期视作主动放弃当年扶助资格。

(四)扶助对象需要提供的材料

申请领取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的人员,应当提供下列基本材料:

1.身份证明;

2.户籍证明;

3.婚姻状况证明;

4.已有子女状况声明;

5.近期免冠一寸照片2张。

属于下列情形的,还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1.**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提供《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2.子女死亡的,提供乡级以上医疗机构或者公安机关或者户口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死亡证明。

3.子女残疾的,提供《残疾人证》。

4.收养子女的,提供收养证明。

5.与养子女解除收养关系的,提供解除收养关系证明。

6.离婚的,提供离婚证明。

7.丧偶的,提供乡级以上医疗机构或者公安机关或者户口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死亡证明。

(五)扶助对象的确认原则

1.年龄的确认。以本人身份证的出生时间为准。如果从未办理过身份证的,则以户口簿登记的出生时间为准。

2.生育和收养行为的确认。生育和收养子女时没有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3.子女数的确认。按本人生育或者收养且存活的子女数计算。只生育一个子女,包括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曾生育过一个及以上子女但只存活一个子女的情况。

4.残疾等级的确认。以《残疾人证》注明的残疾等级为准。如果《残疾人证》未注明等级的,以区(县)残联出具的残疾等级证明为准。

(六)扶助资格的确认程序

1.由申请人向本人户籍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提交扶助申请表,并提供规定的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各一套)。

2.村(居)民委员会应当自收到扶助申请表及规定的全部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初审,提出审议意见。

3.在申请登记期过后2个工作日内,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将审议意见、全部申请材料及名册报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

4.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村(居)民委员会报送的全部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全部申请材料及名册报送区(县)人口计生委。

5.区(县)人口计生委应当自收到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送的全部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复核意见,将初步确定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册发至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张榜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扶助对象姓名、年龄、扶助类别、扶助金额,公示期限为10天。区(县)人口计生委应当同时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

6.如无异议,区(县)人口计生委应当自公示期满后2个工作日内,将确认结果、所需资金情况及名册向市人口计生委备案,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抄送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如有异议,区(县)人口计生委应当重新审核。

7.区(县)人口计生委对确认后的扶助对象,负责发放《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发放证》(以下简称《发放证》);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向扶助对象送达《发放证》。

(七)扶助资格的年审

持有《发放证》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应当在下一年规定的申请登记时间内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办理审验手续,同时提交扶助年审申请表、身份证明以及申请人已有子女状况和是否有终止享受扶助资格情形的声明。

村(居)民委员会收到规定的全部材料后,按照扶助资格的确认程序,进行逐级审验。

(八)扶助资格的注销

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的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终止享受扶助金:

1.死亡的;

2.户口迁出本市的;

3.在境外定居的;

4.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

5.独生子女康复的。

如发现申请人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冒领或者骗领扶助金的,责令限期退回,并注销其扶助资格。

三、实施时间和基本原则

(一)实施时间

**年起,在全市实施。

(二)基本原则

1.统一政策,严格控制。各区(县)人口计生委应当依据本办法的规定,确认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确保政策的一致性。

2.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通过张榜公布、逐级审核、群众举报、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3.直接扶助,到户到人。依托现有渠道直接发放扶助金。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截留挪用、虚报冒领扶助金等违规行为。

4.健全机制,逐步完善。制订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实施工作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把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与开展“幸福工程”、“生育关怀”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资金来源、管理和发放

(一)资金来源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原则,本市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所需资金,由区(县)财政纳入年度部门预算予以安排,按部门预算管理要求规范编制、执行和核算。

(二)资金发放

扶助金以个人为单位按月计算,一年发放一次,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各区(县)财政局根据区(县)人口计生委提供的扶助对象清单,通过指定的金融机构,将扶助金直接拨付到扶助对象的个人账户。

扶助所需资金由扶助对象户籍所在地的区(县)政府负担。对于户口发生迁移的人员,在迁出前已经办理申请登记手续并通过年审的,当年的扶助金由为其办理申请登记手续的区(县)政府负担。对于终止享受扶助金的人员,区(县)人口计生委应当及时注销,并将注销名册报市人口计生委备案,同时报同级财政部门,抄送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

扶助金由金融机构发放。指定的金融机构应当于每年的8月31日前,将当年的扶助金直接拨付到扶助对象的个人账户。

(三)资金管理

市财政局负责指导区(县)财政局做好扶助资金的发放工作,并监督管理本市扶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各区(县)财政局负责本地区扶助资金的预算、决算和监督管理。扶助资金由区(县)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立专账,列入“一般公共服务”类级科目、“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款级科目、“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项级科目,并将本地区扶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金融机构,监督金融机构将扶助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个人账户,通过财政报表逐级反映扶助资金预算、决算和发放情况。扶助资金形成的结余,抵顶以后年度相应扶助资金额度。

市人口计生委负责指导区(县)人口计生委做好扶助对象的申请、登记、确认、公示、监督工作,配合市财政局指导区(县)做好扶助资金的预算和决算编制工作。区(县)人口计生委要向同级财政局提供扶助对象的清单,配合金融机构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及时掌握扶助资金发放情况,了解扶助资金管理情况。

各区(县)人口计生委会同区(县)财政局选择和确定本区(县)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负责制定扶助资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接受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的监督、管理;按照委托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扶助对象名单,建立个人账户,将区(县)财政部门拨付的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账户;将个人账户和资金拨付情况及时反馈给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五、组织管理、检查监督与工作考核

(一)组织管理

市人口计生委、市财政局、市残联共同负责协调、指导全市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实施。市人口计生委负责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市残联负责扶助对象残疾等级的确认。各区(县)人口计生委、财政局、残联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具体实施。

(二)评估与检查监督

1.市人口计生委、市财政局、市残联每年共同进行一次制度试点工作的综合评估,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绩效考评,对扶助资金的到位、管理和发放情况进行监督。

2.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及时反映专项资金的落实情况。

3.实行政务公开和群众举报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对扶助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4.各区(县)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扶助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扶助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视察、监督。

(三)工作考核

1.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实施工作纳入当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对在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制度执行中出现重大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追究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责任。

2.扶助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门管理。严禁用扶助资金进行任何形式的盈利性投资、融资活动,不得将扶助金抵扣其他个人款项。对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占扶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对资金金融机构不按照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扶助资金的,取消其发放资格,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切实把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落到实处。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各区(县)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建立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制度实施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与监督评估“四权分离”的运行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确保专项资金安全,确保扶助金落实到户到人。

(三)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要把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关爱女孩”、“生育关怀”、“幸福工程”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逐步形成完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家庭扶助范文篇2

一、奖励扶助对象确认和奖励扶助标准

1、奖励扶助对象。凡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1973年至2001年期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年满60周岁的个人确认为奖励扶助对象。

2、确认程序。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评议并张榜公示,报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并张榜公示,报送县计生行政和县监察部门依据国家、省人口计生部门颁布的确认条件进行审批并公布。县计生行政和县监察部门负责对奖励扶助对象进行年审。

3、奖励扶助金发放标准。符合上述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按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已超过60周岁的,以奖励扶助制度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

二、奖励扶助资金来源

由县财政负担,所需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

三、奖励扶助金发放和管理

1、奖励扶助金的发放。奖励扶助资金按照统一要求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个人账户,实行专帐核算和直接拨付的办法,县财政委托银行进行发放。奖励扶助金以年为单位计算,一年发放两次。

2、奖励扶助金的管理。县财政负责奖励扶助金的预决算并建立奖励扶助资金财政专户,及时足额拨付到委托发放机构,监督委托发放机构将奖励扶助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发放机构负责制定资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并按照委托服务协议的要求和县计生部门提供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建立个人账户。发放机构将财政部门拨付的奖励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账户,将建立个人账户和资金拨付情况及时反馈给财政和计生部门;严禁用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任何形式的盈利性投资、融资活动,不得将奖励扶助金抵扣个人贷款、抵交农业税等款项;县审计和计生部门及时掌握并监督委托发放机构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个人账户和资金到位情况。县审计部门每年对该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进行通报。

四、基本原则

统一政策,严格控制。制定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条件和奖励扶助的最低标准,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通过张榜公布、逐级审核、群众举报、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直接补助,到户到人。依托现有渠道直接发放奖励扶助金,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奖励扶助金和以扣代罚等各种名目的违规行为;健全机制,逐步完善。逐步建立健全确保奖励扶助制度落实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制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以奖励扶助为主导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五、责任追究

家庭扶助范文篇3

一、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重大意义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形成的特殊群体,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建立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实施这项制度,有利于缓解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精神上获得慰藉,生活上得到帮助;有利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和利益导向转变,更好地体现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率先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因此,要充分认识建立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重大意义,把这件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大事落到实处。

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实施的基本原则

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通过张榜公布、逐级审核、群众举报、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二)直接扶助,到户到人。依托现有渠道直接发放扶助金,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截留挪用、虚报冒领扶助金等违规行为。

(三)健全机制,逐步完善。制订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把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与开展“幸福工程”、“生育关怀”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扶贫救困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为了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更有效地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所制定的一项基本制度。

(一)扶助对象。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的对象是:山西省户籍人口中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

——女方年满49周岁。

——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

符合上述条件的,视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对象,由政府安排发放扶助金。

(二)扶助标准。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扶助对象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后,中止发放扶助金。

对于目前已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独生子女伤、病残或者死亡的对象,按照本方案规定相应调整扶助标准;对于符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条件的农村对象,年龄达到60周岁以后,仍继续执行本方案规定,不再重复执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根据《山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和省《实施意见》精神,对于领证独生子女伤、病残(达到二级以上)或死亡的,在伤、病残(达到二级以上)或死亡情况发生后,由各级政府及时给予每户一次性不少于5000元的补助。各级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还要为其提供精神抚慰和医学咨询指导等服务,帮助有再生育意愿的家庭实现再生育,对于不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家庭女方年满49周岁以后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范围。

上述政策执行后,《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省财政厅关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晋政办发[2005]24号)规定的“农村独生子女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的家庭,每户一次性补助不低于5000元人民币”及“父母不再生育且女方年满45周岁”的规定不再执行。

根据省《实施意见》规定,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提高到每人每月50元,农村从领证起发放到60周岁,非农业人口仍发放至独生子女年满16周岁。但对于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扶助对象,从49周岁开始不再发放每人每月50元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

四、扶助对象的确认和汇总上报

(一)确认条件。独生子女死亡的,需提供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公安部门或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独生子女残疾的,需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等级为三级以上。县以上人口计生部门和残联组织有权对残疾等级的认定情况进行复核。

扶助对象的具体确认条件参见附件《关于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对象资格确认的界定意见》。

(二)确认程序。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扶助对象的确认。确认程序和办法原则按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的程序进行,但是要注意人性化服务,避免对扶助对象造成感情上的伤害。具体程序是:

——本人提出申请。

——村(居)委会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资格初审。

——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审批并公示。

——省、市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三)汇总上报。为了简化程序,规范化管理,扶助对象申报表、花名表、汇总表、公示表等仍采用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山西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晋人口发[2005]6号)规定的表格,表格标题可去掉“农村”字样,在申报表奖励扶助类型当中增加“6、国家特殊扶助对象”一栏。除今年单独申报外,以后每年的申报、审核和汇总工作,按照“4+1”奖励工作流程和时间统一进行。

五、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发放形式

(一)资金来源。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资金由财政负担,安排专项资金并分别纳入中央财政和地方预算。其中,国家特别扶助制度部分,负担比例为中央财政50%,省财政40%,市级财政10%。省《实施意见》规定一次性补助部分继续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3:3:4比例负担。各级财政部门必须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对全部资金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二)资金管理和发放。扶助资金的管理和发放严格按照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关于印发《山西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晋财教[2005]27号)要求严格执行,依托现有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直接发放到人。扶助对象凭有效证件到发放机构领取扶助金。

六、奖励与责任追究

根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对特别扶助制度落实情况实行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

(一)要把扶助工作纳入当地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制度执行中出现重大问题、造成社会影响的,追究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责任。

(二)对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占奖励扶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委托发放机构不按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奖励资金的,取消发放资格,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七、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扶助工作的领导。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扶助制度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建立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制度实施工作。

(二)做好基层干部和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增强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程序,切实履行职责。

(三)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明确政策界限、严把质量关,做到全面、及时、准确,逐一登记、变更、上报符合扶助条件对象的有关信息,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财政部门要做到预算到位、拨付及时;发放机构要做到发放无误、及时到人。

家庭扶助范文篇4

一、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重大意义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西部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实施后,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的一项基本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形成的特殊群体。建立和实施针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别扶助制度,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发展,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实施这项制度,有利于缓解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精神上获得慰藉,生活上得到帮助;有利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和利益导向转变,体现了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更好地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率先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要充分认识建立和实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的重大意义,把这件事关广大群众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大事落到实处。

二、特别扶助制度的范围、内容、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范围

从20*年的下半年起,在全省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二)内容

1、针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女方年满49周岁以后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在全省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建立确保这一制度正常、稳定、可持续实施的管理运行体系。

2、与我省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紧密结合,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三)目标

1、建立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制度运行机制,确保国家和我省各级财政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以“直通车”的形式发放到户到人。

2、进一步落实、完善、拓展我省现有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建立以政策性奖励扶助为主体,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为补充,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相配套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利益导向机制,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通过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缓解计划生育家庭的特殊困难,引导公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我省低生育水平,为实现中原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4、建立群众举报机制和监督员制度等措施,并同现行的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村民自治活动以及目标管理责任制评估考核等制度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机制。

(四)基本原则

1、统一政策,步调一致。严格按照国人口发〔20*〕78号、国人口发〔20*〕60号文件精神和本方案关于扶助标准、扶助对象确认办法及政策解释的规定,确保政策的一致性。

2、严格程序,公平公正。通过张榜公布、逐级审核、群众举报、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3、直接补助,到户到人。依托现有金融机构直接发放扶助金,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截留挪用、抵扣、虚报冒领扶助金和搭车收费等各种名目的违规行为。

4、健全机制,逐步完善。逐步建立健全确保扶助制度落实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

三、组织管理和部门职责

全省实施特别扶助制度工作,按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模式,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进行,由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在省人口和计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省人口计生、财政、公安、审计、金融、宣传、监察、民政、残联、计划生育协会等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各负其责。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和政策解释;负责扶助对象的统计调查、数据汇总和人群规模预测,建立扶助对象个案数据库和信息监控系统;向发放机构提供扶助对象个人信息档案。

财政部门负责扶助金的管理和发放机构的委托和监督。

监察部门负责对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资金管理和资金发放进行监督,对扶助制度执行中的各种举报案件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对重大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审计部门负责对扶助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公安部门负责协助核对扶助对象的户籍情况。

民政部门负责提供扶助对象的婚姻和收养子女情况。

残联负责残疾对象的甄别、核残与鉴定工作。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新闻单位做好扶助政策的宣传报道。

发放机构根据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扶助对象个人信息,设立个人账户,并将财政部门拨付的扶助资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负责将扶助金发放情况按时反馈给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计划生育协会负责号召协会各级组织积极参与做好扶助金的发放、管理工作;发动全体会员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的作用。

为了加强协调和管理,省人口计生委、财政厅成立的河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同时负责我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工作。

各省辖市、县(市、区)可以参照省级实施特别扶助制度工作组织管理的模式,组织实施本地区特别扶助制度工作。

四、特别扶助对象和扶助标准

(一)扶助对象

特别扶助制度扶助的对象是:本省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女方年满49周岁。

3、未违反政策法规规定生育或收养子女。

4、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三级以上残疾。

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的家庭夫妻二人中女方年满49周岁,可以申请获得特别扶助。因丧偶或离婚的单亲家庭,男方或女方须年满49周岁领取扶助金。扶助对象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后,终止领取扶助金。

对于独生子女伤、病残或死亡而女方尚未达到49周岁的夫妻,各级政府、有关组织应积极为其提供精神抚慰、经济救助和医学咨询服务等,对有再生育意愿的,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为其再生育提供便利。

(二)扶助标准

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

五、扶助对象确认和退出程序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和分级负责”的原则确认扶助对象,具体应遵循以下程序。

1、本人提出申请。申请人在达到49周岁的当年1月15日前,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提出申请,填写《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包括《死亡证明》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连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和户籍簿复印件一并交村(居)委会。

2、村级评议。每年2月15日前,村(居)委会对本年度申报要求确认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资格的和上年度的扶助对象,要逐户逐项上门核实,然后签署评议意见。符合条件的,要将《申报表》和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核,不符合条件的,要向申报人说明原因。

对上年度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本年度不符合条件的,要向申报人或其家人说明原因,并填写《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退出审批表》(以下简称《退出审批表》),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有关信息虽有变化但仍然符合条件的,要将新的《申报表》和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核。

3、乡级初审。每年3月15日前,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对村级上报的资料进行初审,将初审通过的《申报表》、《退出审批表》等资料报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审批。

4、县级审批。每年3月31日前,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上报的资料进行审查,确认本年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并组织公示。

5、对象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县级人口计生部门确认的名单反馈到村(居)民委员会,由村(居)民委员会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10天。

6、信息管理。每年4月30日前,经确认具有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资格和退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范围的对象,由县级依据《申报表》和《退出审批表》,将其信息录入“特别扶助管理信息系统”。

省、市两级人口计生部门要登录“特别扶助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督促各县(市、区)及时录入上报信息,进行数据下载和必要的汇总分析,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名单及其汇总表进行备案。

7、市级人口计生部门对县级人口计生部门上报的扶助对象的个案信息进行质量抽查。

六、信息和档案管理

(一)个案信息管理

市、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登记、核查、上报、监管、应用、维护、考评等制度,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个案信息库。具体要求按照《全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执行。

(二)工作档案管理

扶助工作档案分为业务档案和对象档案两类,由县、乡、村分别建立和保存。

1、归档时间

各县(市、区)对扶助对象审批公示后一个月内将个案资料整理归档。

2、立卷要求

(1)县级人口计生部门立卷要求

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建立业务档案和对象档案,负责扶助对象个案资料的统一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专人负责,专柜存放,统一管理。

业务档案:包括年度扶助对象确认请示、批复文件、年度扶助对象资格确认分乡通知单、资金到帐通知书、新增扶助对象存折领取登记表、年度扶助对象汇总表、对象退出资料等。

对象档案:包括扶助对象的申报表,身份证、结婚证(或夫妻关系证明书)、户口簿、《死亡证明》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等复印件,有关婚姻、生育、身份证明材料、扶助金领取通知单回执等,按一人一卷归档。

(2)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立卷要求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业务档案,负责将县对乡扶助对象资格确认通知单、申报表、退出情况报告单一并集中立卷归档。

(3)村(居)民委员会立卷要求

村(居)民委员会建立业务档案,负责将乡对村扶助对象资格确认通知单、申报表、身份证、结婚证(或夫妻关系证明书)、户口簿、《死亡证明》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等复印件,有关婚姻、生育、身份证明材料、退出情况报告单一并集中立卷归档。

扶助确认对象档案卷为永久卷,卷内材料的目录填写、案卷封面、案卷装订、借阅、查询等按档案管理规范进行。

七、扶助资金管理

(一)资金来源

按照国人口发(〔20*〕78号)文件要求和省政府决定,全省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资金由中央、省、市、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按50%、30%、10%、10%的比例分级负担。

各级财政要确保将配套资金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并对资金进行严格监督管理。

(二)资金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扶助资金的预算决算和监督管理。县级财政部门建立扶助资金财政专户,将中央补助资金和省、市、县级配套资金集中管理,封闭运行,及时足额拨付到发放机构;监督发放机构将扶助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各级财政通过财政年度决算,向上级财政部门反映扶助专项资金到位、发放和结存情况。

八、扶助资金发放

(一)发放机构的选择确定

扶助资金依托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由省级财政、人口计生部门与有资质的金融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直接发放到人。

(二)扶助金的发放

扶助金以个人为单位按月计算,一年发放一次。扶助对象凭有效证件到发放机构领取扶助金。

发放机构县级分支机构按照发放协议的规定和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扶助对象个人信息设立个人储蓄帐户,将县级财政部门拨付的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储蓄帐户,并按要求将存折送达扶助对象;将建立个人帐户、资金拨付和存折送达情况及时反馈给县级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严禁用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任何形式的盈利性投资、融资活动,不得将扶助金抵扣个人贷款等款项。

在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时,扶助金不计入家庭收入。

(三)扶助金发放的具体要求

县级财政、人口计生部门、发放机构,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认真做好扶助资金的发放工作。

1、发放机构县级分支机构、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实行专人负责制,乡级计生部门设专管员。

2、发放机构县级分支机构在收到县级财政部门拨付的扶助专项资金7日内,按照县级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扶助对象名单将专项资金划转到扶助对象个人储蓄账户。

3、发放机构县级分支机构将专项资金划转到扶助对象个人储蓄账户后,3日内将本年度扶助对象对帐单分别送达县级财政、人口计生、监察部门,7日内将当年新开设的扶助金存折发放到人,10日内将扶助金存折发放登记表移交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存档。

4、对往年度扶助对象,由县级人口计生部门依据发放机构本年度扶助金对帐单逐人发放当年扶助金领取通知书,并将通知书回执存入扶助对象档案。

九、监督和评估

(一)各级监察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扶助工作的监督,各有关部门在自已的职责范围内同时做好监督工作。

(二)建立由社会各方面人员参加的观察员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和群众举报制度,利用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传媒参与监督等多种形式,对特别扶助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三)市、县两级建立由监察部门组织协调的特别扶助制度监督联席会议,对扶助对象确认程序、资金配套、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制度运行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四)人口计生、监察部门每年度应将扶助对象的有关情况及查处有关案件的情况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五)人口计生、财政、金融等部门在实施特别扶助制度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应及时纠正,对发生的严重违纪案件应当移交监察部门。

(六)对在实施特别扶助制度中发生的不履行职责、违犯资格确认程序、在资格确认中收受贿赂、不按规定发放扶助资金、弄虚作假骗取扶助资金或拖欠、截留、抵扣、挪用、贪污、私分扶助资金等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省、市特别扶助制度工作协调小组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对扶助对象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等进行综合评估。

十、宣传和培训

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实施中,必须做好广泛深入、扎实细致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要加大对特别扶助制度的社会宣传,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建立特别扶助制度的意义、特别扶助的政策、扶助标准和申报确认程序,使特别扶助制度家喻户晓,大力营造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社会氛围,提高特别扶助制度实施的透明度。

各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做好基层干部和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程序,切实履行各自职责。

家庭扶助范文篇5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到位。

第三条奖励扶助对象依据本办法规定,享受奖励扶助政策待遇,不影响其享受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其他奖励优惠政策待遇。

第四条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提供捐助。

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捐助,捐助款项纳入当地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订的各项惠民便民政策,要确保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结扎户家庭的优惠补助标准,给予其人均、户均增发相当于当地补助标准1/2以上的补助资金。

第二章奖励扶助对象

第六条凡户籍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夫妻均为农村居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适用本办法。

第七条享受本办法规定奖励扶助政策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包括:

(一)依法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并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

(二)依法终身只生育两个子女并自觉主动落实了结扎措施的家庭;

(三)依法生育两个子女,其中一个子女未满18周岁死亡,只剩下一个子女,并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不再生育的家庭;

(四)离婚或丧偶前依法只生育过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儿,离婚或丧偶后不再婚或再婚后不再生育的家庭;

(五)再婚夫妻一方依法只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过,再婚后不再生育的家庭;

(六)再婚双方依法各只生育过一个女儿,再婚后不再生育的家庭。

第三章奖励、救助与扶助

第一节奖励

第八条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依法生育两个子女,自觉主动落实结扎措施的,按下列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一)在本办法颁布施行后依法生育的双女户,在产后六个月内自觉主动落实结扎措施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1500元;

(二)在本办法颁布施行后依法生育的,除双女户以外的计划生育家庭,在产后六个月内自觉主动落实结扎措施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1200元;

(三)在本办法颁布施行前依法生育的双女户,在本办法颁布施行后六个月内自觉主动落实结扎措施,女方年龄在35周岁以内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1000元;

(四)在本办法颁布施行前依法生育的,除双女户以外的计划生育家庭,在本办法颁布施行后六个月内自觉主动落实结扎措施,女方年龄在35周岁以内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600元。

第九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依法生育一个男孩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1000元。

符合生育二孩条件,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一次性发放奖励金2000元。

第二节救助

第十条农村独生子女未满18周岁,因意外伤残经设区的市组织医学专家鉴定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的,每年发放600元的救助金,直至其年满18周岁止。

前款规定的对象,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按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特困户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规定给予救助。

第十一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夫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救助金,直至年满60周岁止:

(一)独生子女死亡,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

(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户家庭,一个或两个女儿死亡,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

(三)除双女户以外的依法生育两个子女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全部死亡,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

第十二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夫妻本人依法落实计划生育手术,因手术出现并发症,经设区的市组织医学专家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一次性发放4000元补助;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一次性发放2000元补助。

前款规定的对象,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按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规定给予救助。

第三节扶助

第十三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独生子女考生和双女结扎户女儿考生,报考普通高中、中专和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时,按照分数线总分降20分录取,具体办法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独生子女考生和双女结扎户女儿考生,报考普通高等院校和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时,按照分数线总分降10分录取,具体办法由自治区教育厅负责制定。

第十四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免除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年满18周岁前)所承担的农村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

第十五条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结扎户及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每年缴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担。

第十六条发展改革部门在以工代赈、异地搬迁中应当优先安排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并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实施异地安置扶贫、库区移民搬迁项目时,在人均补助标准的基础上,给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家庭人均增发1/2以上的补助资金。

第十七条民政部门要将生活困难,符合救济、救助条件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纳入五保户供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第十八条农业、水利、林业、扶贫、科技、劳动保障、卫生和金融等部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开发、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沼气池项目安排、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农业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改水改厕等方面,应当优先照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并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

第十九条教育部门在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时,应当优先安排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子女。

第二十条妇联组织在实施“春蕾计划”、“双学双比”等项目时,应当优先安排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并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

第四章资格确认

第二十一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按下列程序确认:

(一)奖励扶助对象向户籍所在地村委会提出申请;

(二)村委会调查核实,将符合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在村民聚集地公示七日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查;

(三)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进村入户、走访群众调查核实,将符合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在村民聚集地公示七日无异议后,报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四)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复核后,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与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对象签订《广西*自治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合同》,免费发给《广西*自治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证》;

(五)奖励扶助对象凭《广西*自治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证》享受奖励扶助。

第二十二条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年度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永久档案,录入计算机管理。

第二十三条享受本办法奖励扶助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夫妻一方或双方由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从发生变动之月起,停止享受有关奖励扶助政策待遇,已领取的奖励扶助金不再收回;

(二)子女由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从当月起停止享受有关奖励扶助政策待遇;其父母仍属农村居民的,继续享受有关奖励扶助政策待遇。

第五章资金保障和部门职责

第二十四条奖励救助金按下列比例负担:

(一)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奖励金,属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的,由自治区财政负担50%,市级财政负担20%,县级财政负担30%;属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好县的,由自治区财政负担40%,市级财政负担30%,县级财政负担30%;属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薄弱县的,由自治区财政负担30%,市级财政负担30%,县级财政负担40%;

(二)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奖励金,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由自治区财政负担60%,市级财政负担20%,县级财政负担20%;属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由自治区财政负担50%,市级财政负担20%,县级财政负担30%;属非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由自治区财政负担40%,市级财政负担30%,县级财政负担30%;

(三)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和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救助金,由自治区财政全额负担;

(四)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救助金,由户籍所在地县级财政全额负担。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规定的扶助项目所需资金,由相关部门依据职能负责落实。

第二十六条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工作。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财政、人口和计划生育、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停止享受奖励扶助政策待遇,由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回已领取的全部资金,上缴财政专户。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追缴其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弄虚作假或以其他手段骗取奖励扶助金的;

(二)贪污、挪用、截留、克扣奖励扶助金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举报电话,鼓励公民和社会进行监督。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本办法与本地区相关政策的衔接工作。各市、县(市、区)现行奖励扶助制度规定的标准低于本办法规定的奖励扶助标准的,按本办法规定的标准执行;现行奖励扶助制度规定的标准高于本办法规定的奖励扶助标准的,可按原标准执行。

自治区鼓励各市、县(市、区)根据本办法的精神,制定配套奖励扶助办法或在本办法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各地制定的奖励扶助办法,报自治区人口计生委备案。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生育包含收养。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奖励、救助与扶助资金具体发放的有关规定,由自治区人口计生委、财政厅负责制定。

家庭扶助范文篇6

一、投入(满分20分,自评分20分)

1、项目立项到位。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县人民政府关于落实2020年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县卫健委印发了《关于印发2020年卫生健康民生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制定了年度绩效目标,目标符合规定且量化,绩效指标合理。

2、资金落实到位。明确资金来源,即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发放的扶助金,中央与省按5:5比例承担,其中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的30个县(市、区)中央与省按8:2比例承担。省提标部分,由省财政承担。今年5月,我县严格按照市卫计委出台的《关于提高并统一全市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的通知》,在国家、省执行标准的基础上,对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特扶对象每人每月增发至400元,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特扶对象每人每月增发至500元。计生特扶专项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在国家、省专项资金未到位前,我县采取提前垫资的方式全部打卡发放到户。

二、过程(满分40分,自评分40分)

1、项目制度建设到位。我县严格按照“四权分离”管理机制要求,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合理分工负责,即由卫计委负责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工作,由财政局负责扶助资金的管理工作,金融机构负责扶助资金的打卡发放工作,审计、监察部门负责扶助过程的监督检查,形成权责明晰、协同配合、互相监督的工作局面。县卫计委由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科、乡镇由卫计办负责此项工作,县、乡两级均有专职工作人员。县、乡、村三级在开展利益导向工作时均设立市、县、乡举报电话并告知投诉渠道;市、县两级通过督查、复核等方式,实施全程监督,确保不错、不漏一例。严格按照《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有关要求,按照“个人申请、乡级核查、县级确认”等程序进行,序时开展日常工作,2020年3月,印发了《关于开展2020年度全县计生奖特扶新增对象县级复核工作的通知》,开展了全县计生奖、特扶新增对象县级复核工作,督查中各乡镇申报材料均合规,PADIS系统录入完整,档案资料完善。县、乡两级均能按照时序进度完成工作,资料报送及时、齐全、到位。我县对部分计生特扶对象在国家、省、市级标准的基础上做了提标,同时还出台了针对计生特扶对象的老年护理补贴制度、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代缴养老保险制度等相关配套政策,均落实到位。一名镇干和一名村干联系一名特扶对象的“2+1”帮扶联系人制度落实到位,全年无信访。

2、严把资格确认环节。严格按照“本人申请、村级评议、乡级审核、县级确认的程序规范操作。特别是在县级复核确认时,始终坚持做到谁调查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和终身问责制,经县审核不符合条件的,纳入年终考核,如出现审核错误,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严把信息管理。为强化对特扶对象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对所有特扶对象实行一人一档管理,按年度存放,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县卫计委将特扶对象分类录入,及时变更。按照要求,及时向省、市的报送有关特扶各类信息,做到了信息管理规范化、透明化、经常化和制度化。

4、出台配套政策。及时出台相关文件:(1)《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实施意见》;(2)《关于县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3)《关于印发县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年护理补贴制度实施细则的通知》;(4)《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的通知》(邱人口组办〔2017〕6号);(5)《关于开通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的通知》。全面落实“2+1”结对包保政策,每户确定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与其结对联系。帮扶领导每季度上门访问一次,村(社区)干部每月上门探望一次,特殊情况随时到访;在县一院和乡镇卫生院分别开通县级、乡级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就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目前我县无越级上访情况发生。

5、规范财务管理。县财政局农村局与县农商行签订委托发放协议,建立完善“直通车”,实行打卡发放,做到资金封闭管理运作。县农商行将特别扶助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确保特别扶助资金及时、足额、直接发放到人,并对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了严格的监督管理,不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同时,将特别对象的个人存折打卡后及时通过短信、电话、上门告知等形式,通知特扶对象及时查阅扶助金是否到位,做到资金发放及时、足额到位。

三、产出(满分20分,自评分20分)

我县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专项资金按照“国库统管、分账核算、直接补助、到户到人”的原则进行管理。我县在7月份就已提前完成特扶资金的打卡发放工作,由县财政局农村局委托发放机构打卡发放,所有资金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对象户账户后,通过手机短信、电话、上门等形式通知对象户及时到银行打卡确认,确保资金发放准确无误。2020年我县计生特扶目标任务数687人,实际完成数754人,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家庭扶助范文篇7

我们今天召开全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和财政部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贯彻落实省政府重要决策,在全省建立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这次会议是委党组会研究决定召开的。上午,立英同志宣读了省人口计生委和财政厅草拟的《河南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实施方案(试行)》,自立同志作了有关政策解释,并请大家针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下面,我就开展这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重要性

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立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就是要在加强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和宣传教育的同时,对于计划生育特困家庭给予必要的补偿和救助,给予必要的精神抚慰,通过利益调节的手段,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最终实现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的统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方面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构建和谐计生的重大举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家庭,构建和谐计生。计划生育家庭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牺牲和奉献,理应得到党和政府关心关怀。特别是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给计划生育家庭造成极大的灾难和痛苦,有的家破人亡,有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和伤害,失去家庭的希望和精神支柱,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是最值得同情、怜悯、关爱的群体,党和政府更应及时给予救助和安慰。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尽管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建立特别扶助制度,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进行必要救助,增强计划生育家庭抗风险能力,减少计划生育家庭后顾之忧,有利于激发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增进全社会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构建和谐计生家庭,促进社会和谐,为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

(三)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改善民生的具体实践

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执政理念,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年,也是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饱含着计划生育家庭的无私奉献。30多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实行计划生育的号召,舍小家为国家,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为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改善民生就要首先改善计划生育家庭的民生,让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的群众不吃亏。建立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就是要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项制度,是国家继奖励扶助制度之后,又一项给计划生育家庭带来实际利益的新政策。这不仅符合计划生育家庭的根本利益,而且维护了社会公平。特别是在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改善计划生育家庭民生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四)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之策,长久之计。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的途径,赋予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的内涵,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国家和省对特别扶助制度一向十分关心和重视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形成的特殊群体,是身心伤残的弱势群体,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对于这些家庭存在的特殊困难,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总书记和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06年,中央《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20*年,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被写入国务院工作要点。同年起,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在10个省市正式启动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为落实国务院要求,使更多的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到这一政策,国家人口计生委和财政部,决定于20*年下半年在全国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国家人口计生委近期先后召开两次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和培训。为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要求,做好我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工作,我省人口计生委去年就积极向上反映,争取我省列入国家试点。前不久,我们在为省委、省政府代拟的加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的文件中也把实施特别扶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今年8月21日收到国家有关通知后,我们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及时起草了向省政府的请示和省财政厅的会签文件稿,及时向分管副省长和副秘书长作了汇报,先后多次和财政厅分管副厅长和厅长联系汇报,委财务处同志跟踪和财政厅有关处室联系,6天运转了5个环节。省财政厅会签后,上报到省政府,4天运转了5个环节,三个省长、副省长在3天内签字完毕,其中两个在星期六加班签字。整个会签、报批过程,10天运行了10个环节,充分体现了省政府开展“两转两提”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得到省政府批准后,我委旋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9月5日孟主任在全省人口计生委主任会上作为今年第四季度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9月6日,我们利用星期六对全省各市县的192名录入人员进行了培训;今天我们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充分说明我们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开展这项工作。

三、准确理解和把握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之后,由国家出台、财政资金负担、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又一项新制度,是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的完善和发展。三项制度紧密衔接又相互促进,把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紧密结合,是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两个转变”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措施,是针对独生子女特殊困难家庭所做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这项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扶助对象。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对象是指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以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具体条件有专门的政策规定。

二是扶助资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00元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独生子女伤、病残(三级以上)以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80元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所需资金中部地区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50%。

三是制度特点。从对象上看,它主要针对遭受意外风险的独生子女家庭,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从性质上看,它既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兼有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特征;从资金上看,它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特别扶助的一项基本保障制度,财政资金是主渠道;从范围上看,不仅包括农村也包括城市,实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城乡一体化;从年龄上看,女方年满49周岁即开始领取扶助金,早于奖励扶助制度11年;从标准上看,扶助金额高于奖励扶助对象,体现了对特困家庭的倾斜。此外,这项制度在运行上,依托奖励扶助制度已经建立的“四权分离”运行机制。

四、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具体要求

(一)全省各地必须全部实施这项制度

特别扶助制度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制度。国家和省承担了主要经费支出,市、县经费负担很轻,主要是做具体工作。各地没有任何理由不执行这项制度。所以要求全省各地必须当作一项硬任务,不折不扣地及时贯彻落实这项政策措施。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及时联系当地财政部门,作为制度实施的主要责任部门,及时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主要和分管领导汇报,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共同履行职责。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把实施特别扶助制度作为近期人口计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按期进行,落实到位。建议利用奖励扶助及利益导向工作的领导机构,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及时召开联席会议,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对各项工作、各个环节进行部署和检查。要建立信息通报和监督评估机制。必要时积极争取、配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对制度运行进行监督检查。

(二)做好与相关利益导向政策的衔接工作

在我省正式实施特别扶助制度之前,我省大部分市县都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一些针对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及父母伤残、死亡的救助措施,在实践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国家出台了具体政策,我们一定要做好衔接工作,总的原则是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能多不要少,扶助金的标准能高不要低,掌握的人员范围能宽不要严。

一是原有政策和特别扶助制度不冲突的,如大多数地方过去制定的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一次性救助,建议仍然保留,不要取消;对独生子女父母伤残、死亡的救助措施也予以保留,不要取消。

二是原有政策和特别扶助制度相冲突的,一律执行国家和省的特别扶助制度,扶助金标准保证执行国家和省的标准,只准高,不准低。

三是目标人群的确定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范围确定,如果政策不明确的要及时请示省政策法规处,必要时及时请示国家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司。在标准之内和国家人口计生委政法司允许的范围内,能宽的不要严。

四是做好与奖励扶助制度的衔接。这两项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特别是对象上有交叉,各地要做好政策解释和工作衔接,使这两项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今年,两项制度只能分别操作,明年以后,两项制度同时操作,以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处理好与其他利益导向政策措施的关系。现在我们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数量还远远不够,力度还远远不够,效果还远远不够。不能因为实施这项制度影响其他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也不能因为实施了其他政策,就不落实这项制度。

六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尽量满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多元化需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绝不仅仅需要我们这点经济上的特别扶助,更需要的是精神抚慰和人性化关爱。对能够生育的家庭,要积极给予医学咨询和政策指导,帮助他们再次生育子女,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对确实不能生育的家庭,在落实特别扶助制度的同时,还要重视给予扶助对象以精神、情感等方面的抚慰,充分体现人性关怀。

(三)统筹安排,认真作好协调运转工作

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安排,20*年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录入培训工作在9月7日前完成,目标人群的确认工作要在9月20日完成,目标人数个案信息在10月8日前录入“全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10月15日完成申报工作,今年的扶助金在10月份发放完毕。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按照要求,切实做好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要积极与各相关部门联系、协调、配合,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准确把握政策界限,确保此次调查登记任务的顺利完成。省人口计生委各有关处室的分工是:政策法规处是特别扶助工作的牵头单位,负责制定政策,协调各方面工作;财务处负责和财政部门沟通协调,解决资金问题,并向上级财政部门承诺、申报,指导下级财政部门开展这项工作;发展规划处负责目标人群的调查摸底,统计录入;宣教处负责宣传;监察室负责监督。希望各地也要明确各相关机构的职责和任务,分工协作。

(四)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特别扶助制度的出台,会对计生家庭以及社会产生广泛深刻影响。要切实抓好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工作。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的宣传教育机构,要立足大局,精心策划,做好宣传。省人口计生委宣教处要和国家宣教司加强联系,制定宣传方案,指导各地做好特别扶助的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通过召开新闻会、集体发放仪式、请领导登门送扶助金等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这项制度的重要意义、政策条件、资金筹集和发放方式等,把政策交给群众,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对制度实施的监督。要以制度的实施为契机,广泛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五、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确保特别扶助制度按期高标准完成任务

建立和实施特别扶助制度,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时间紧迫,标准很高,要求严格。必须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各市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对国家下发的有关特别扶助制度的一系列文件和省里制定下发的《实施方案》,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要建立特别扶助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亲自抓,责任部门具体负责。哪一级出现问题,影响工作按期进行或出现责任事故,要严肃进行责任追究。

要组织动员城市各级党政组织和人口计生部门及计生干部,积极投入这项工作。特别扶助对象,相当一部分在城市。城区过去没有搞奖励扶助制度,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这次要认真组织城区党政组织和人口计生部门的干部,学习政策,领会精神,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切实负起责任,紧紧依靠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干部,做好宣传、摸底和登记工作。

各地在开展调查登记工作过程中如有不明确的事项,应及时向省人口计生委政法处请示,任何地方不得擅自改变政策口径和登记对象范围。

家庭扶助范文篇8

一、主要目的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广大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家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产、生活和养老方面的实际困难,需要通过稳定的制度保障,为这些家庭提供物质上的救助、精神上的慰藉,使其更好地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立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有利于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向依法管理和利益导向转变,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制度,增进家庭和谐,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基本内容

(一)扶助对象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本市户籍人员,可以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

1.19*年*月*日以后出生或者19*年*月*日以前出生但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2.女方年满49周岁的夫妻双方或者本人年满49周岁;

3.依法只生育或者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4.现无存活子女或者子女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且残疾等级为三级以上;

5.未再生育和未再收养子女。

(二)扶助标准

1.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和未再收养子女的人员,由区(县)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50元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

2.独生子女伤残后未再生育和未再收养子女的人员,由区(县)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20元扶助金,直至亡故或者子女康复为止。

3.本办法实施时如果扶助对象已超过49周岁的,以实际年龄为发放起点,直至亡故或者子女康复为止。

(三)扶助对象的申请与登记

1.每年的*月*日至*月*日期间,为全市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资格的申请登记时间。

2.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条件的人员,应当在规定的申请登记时间内办理相关手续,逾期视作主动放弃当年扶助资格。

(四)扶助对象需要提供的材料

申请领取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的人员,应当提供下列基本材料:

1.身份证明;

2.户籍证明;

3.婚姻状况证明;

4.已有子女状况声明;

5.近期免冠一寸照片2张。

属于下列情形的,还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1.19*年*月*日以前出生的,提供《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2.子女死亡的,提供乡级以上医疗机构或者公安机关或者户口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死亡证明。

3.子女残疾的,提供《残疾人证》。

4.收养子女的,提供收养证明。

5.与养子女解除收养关系的,提供解除收养关系证明。

6.离婚的,提供离婚证明。

7.丧偶的,提供乡级以上医疗机构或者公安机关或者户口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死亡证明。

(五)扶助对象的确认原则

1.年龄的确认。以本人身份证的出生时间为准。如果从未办理过身份证的,则以户口簿登记的出生时间为准。

2.生育和收养行为的确认。生育和收养子女时没有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3.子女数的确认。按本人生育或者收养且存活的子女数计算。只生育一个子女,包括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性文件规定曾生育过一个及以上子女但只存活一个子女的情况。

4.残疾等级的确认。以《残疾人证》注明的残疾等级为准。如果《残疾人证》未注明等级的,以区(县)残联出具的残疾等级证明为准。

(六)扶助资格的确认程序

1.由申请人向本人户籍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提交扶助申请表,并提供规定的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各一套)。

2.村(居)民委员会应当自收到扶助申请表及规定的全部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初审,提出审议意见。

3.在申请登记期过后2个工作日内,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将审议意见、全部申请材料及名册报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

4.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村(居)民委员会报送的全部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全部申请材料及名册报送区(县)人口计生委。

5.区(县)人口计生委应当自收到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送的全部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复核意见,将初步确定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册发至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张榜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扶助对象姓名、年龄、扶助类别、扶助金额,公示期限为10天。区(县)人口计生委应当同时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

6.如无异议,区(县)人口计生委应当自公示期满后2个工作日内,将确认结果、所需资金情况及名册向市人口计生委备案,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抄送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如有异议,区(县)人口计生委应当重新审核。

7.区(县)人口计生委对确认后的扶助对象,负责发放《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发放证》(以下简称《发放证》);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向扶助对象送达《发放证》。

(七)扶助资格的年审

持有《发放证》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应当在下一年规定的申请登记时间内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办理审验手续,同时提交扶助年审申请表、身份证明以及申请人已有子女状况和是否有终止享受扶助资格情形的声明。

村(居)民委员会收到规定的全部材料后,按照扶助资格的确认程序,进行逐级审验。

(八)扶助资格的注销

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的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终止享受扶助金:

1.死亡的;

2.户口迁出本市的;

3.在境外定居的;

4.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

5.独生子女康复的。

如发现申请人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冒领或者骗领扶助金的,责令限期退回,并注销其扶助资格。

三、实施时间和基本原则

(一)实施时间

20*年起,在全市实施。

(二)基本原则

1.统一政策,严格控制。各区(县)人口计生委应当依据本办法的规定,确认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确保政策的一致性。

2.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通过张榜公布、逐级审核、群众举报、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3.直接扶助,到户到人。依托现有渠道直接发放扶助金。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截留挪用、虚报冒领扶助金等违规行为。

4.健全机制,逐步完善。制订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实施工作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把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与开展“幸福工程”、“生育关怀”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资金来源、管理和发放

(一)资金来源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原则,本市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所需资金,由区(县)财政纳入年度部门预算予以安排,按部门预算管理要求规范编制、执行和核算。

(二)资金发放

扶助金以个人为单位按月计算,一年发放一次,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各区(县)财政局根据区(县)人口计生委提供的扶助对象清单,通过指定的金融机构,将扶助金直接拨付到扶助对象的个人账户。

扶助所需资金由扶助对象户籍所在地的区(县)政府负担。对于户口发生迁移的人员,在迁出前已经办理申请登记手续并通过年审的,当年的扶助金由为其办理申请登记手续的区(县)政府负担。对于终止享受扶助金的人员,区(县)人口计生委应当及时注销,并将注销名册报市人口计生委备案,同时报同级财政部门,抄送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

扶助金由金融机构发放。指定的金融机构应当于每年的*月*日前,将当年的扶助金直接拨付到扶助对象的个人账户。

(三)资金管理

市财政局负责指导区(县)财政局做好扶助资金的发放工作,并监督管理本市扶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各区(县)财政局负责本地区扶助资金的预算、决算和监督管理。扶助资金由区(县)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立专账,列入“一般公共服务”类级科目、“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款级科目、“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项级科目,并将本地区扶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金融机构,监督金融机构将扶助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个人账户,通过财政报表逐级反映扶助资金预算、决算和发放情况。扶助资金形成的结余,抵顶以后年度相应扶助资金额度。

市人口计生委负责指导区(县)人口计生委做好扶助对象的申请、登记、确认、公示、监督工作,配合市财政局指导区(县)做好扶助资金的预算和决算编制工作。区(县)人口计生委要向同级财政局提供扶助对象的清单,配合金融机构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及时掌握扶助资金发放情况,了解扶助资金管理情况。

各区(县)人口计生委会同区(县)财政局选择和确定本区(县)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负责制定扶助资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接受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的监督、管理;按照委托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扶助对象名单,建立个人账户,将区(县)财政部门拨付的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账户;将个人账户和资金拨付情况及时反馈给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五、组织管理、检查监督与工作考核

(一)组织管理

市人口计生委、市财政局、市残联共同负责协调、指导全市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实施。市人口计生委负责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市残联负责扶助对象残疾等级的确认。各区(县)人口计生委、财政局、残联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具体实施。

(二)评估与检查监督

1.市人口计生委、市财政局、市残联每年共同进行一次制度试点工作的综合评估,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绩效考评,对扶助资金的到位、管理和发放情况进行监督。

2.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及时反映专项资金的落实情况。

3.实行政务公开和群众举报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对扶助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4.各区(县)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扶助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扶助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视察、监督。

(三)工作考核

1.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实施工作纳入当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对在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制度执行中出现重大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追究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责任。

2.扶助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门管理。严禁用扶助资金进行任何形式的盈利性投资、融资活动,不得将扶助金抵扣其他个人款项。对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占扶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对资金金融机构不按照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扶助资金的,取消其发放资格,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切实把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落到实处。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各区(县)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建立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制度实施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与监督评估“四权分离”的运行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确保专项资金安全,确保扶助金落实到户到人。

(三)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要把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关爱女孩”、“生育关怀”、“幸福工程”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逐步形成完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家庭扶助范文篇9

一、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重大意义

建立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实施这项制度,有利于缓解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精神上获得慰藉,生活上得到帮助;有利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和利益导向转变,更好地体现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率先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

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为了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更有效地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所做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

(一)扶助对象。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的对象是: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女方年满49周岁。

3.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4.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

特别扶助条件的具体政策由省人口计生委负责解释。

符合上述条件的对象,由政府发放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因丧偶或离婚的单亲家庭,男方或女方须年满49周岁方可领取扶助金。已超过49周岁的,从其扶助资格被确认年度起发放扶助金。

享受特别扶助的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终止领取扶助金:

1.死亡。

2.再生育或收养子女。

3.户口迁出本省。

4.残疾子女康复。

对于独生子女伤、病残或死亡而女方尚未达到49周岁的家庭,由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为其提供精神抚慰、经济救助和医学咨询指导等服务,帮助有再生育意愿的家庭实现再生育。

(二)扶助标准。

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扶助金,其中只生育一个独生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对象扶助金标准由省财政出资提高到每人每月110元,直至亡故为止;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8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

(三)扶助对象确认。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具体程序是:

1.本人提出申请。

2.村(居)委会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资格初审。

3.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审批并公示。

4.市级和省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独生子女死亡的,需提供乡级以上医疗机构或公安机关或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独生子女三级以上残疾的,需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三、资金来源、管理和发放

(一)资金来源。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资金由各级财政负担,安排专项资金并分别纳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发放的特别扶助金,由中央财政负担50%,省财政负担50%。提标经费由省财政全额负担。

(二)资金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扶助资金的预算决算、转移支付和监督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立专账,分别核算中央财政拨付和地方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并及时足额将扶助金拨付到发放机构,监督发放机构将扶助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核实扶助对象人数,编制资金需求计划,管理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掌握并监督发放机构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和资金管理情况。

发放机构负责制定资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按照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扶助对象名单建立个人储蓄账户,将扶助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账户,并将资金发放情况反馈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特别扶助资金管理的具体要求参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资金发放。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资金依托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由财政、人口计生部门与有资质的金融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直接发放到人。农村地区特别扶助金发放按照我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渠道和要求执行。

特别扶助金以个人为单位按月计算,一年发放一次。扶助对象凭有效证件到发放机构领取扶助金。

在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时,扶助金不计入家庭收入。

四、组织管理与监督考评

(一)组织管理。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托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体系,由各级人口计生和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明确专门人员和职能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

(二)监督评估

1.国家和省人口计生、财政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制度实施情况的综合评估,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绩效考评,对扶助资金的到位、管理和发放情况进行监督。

2.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及时反映专项资金的落实情况。

3.实行政务公开和群众举报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4.各级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扶助对象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制度运行等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监督。

(三)考核奖惩。

1.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实施工作纳入各地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对在实施过程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执行制度出现重大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

2.严禁用扶助资金进行任何形式的盈利性投资、融资活动,不得将扶助金抵扣其他个人款项。对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占扶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资金发放机构不按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扶助资金的,取消发放资格,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建立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制度实施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与监督评估“四权分离”的运行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做好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建立个案信息档案和日常管理等工作,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广大计划生育家庭了解政策内容,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各级残联要负责残疾对象的甄别、核残与鉴定等工作,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开展扶助对象的摸底调查登记和资格确认;财政部门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公安、民政、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共同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衔接工作;发放机构要按服务协议要求,确保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到人;监察、审计等部门要积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家庭扶助范文篇10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和政府人口计划生育的决策,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在全市建立以奖励扶助制度为主、其他配套制度为补充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推动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上新水平,为我市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主要内容

奖励扶助制度是在各项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和帮扶救助措施基础上,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的一项奖励制度。

(一)奖励扶助对象的条件及其确认程序

1.奖励扶助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本人及配偶均为本市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2)1973年至2001年期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生育;

(3)现存一个子女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4)在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年满60周岁。

2.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按以下程序进行:

(1)本人申请;

(2)村民委员会评议;

(3)乡镇(街道)初审并张榜公示;

(4)县、区人口计生局审查确认。

(二)奖励扶助的发放标准及发放方式

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农村计划生育夫妇,按每人每年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已超过60周岁的,以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在确定农村“低保户”时,奖励扶助金不计入其家庭收入;取得奖励扶助金的“五保户”,不影响其原有待遇;已经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不再发放奖励扶助金。

发放奖励扶助金采取一人一卡(存折)的方式,直接发给奖励扶助对象。发放机构根据县区人口计生局提供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册和身份证号码为每一个对象开设一个奖励扶助金个人账户,并在规定时间内将奖励扶助金划入每个对象的个人账户。奖励扶助对象凭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和奖励扶助金存折(或卡)到发放机构领取。委托他人领取时,须凭受托人身份证、奖励扶助对象身份证(或户口簿)、奖励扶助金存折(或卡)领取。

(三)奖励扶助的经费来源

根据省政府实施意见,奖励扶助经费由省、县(区)财政共同负担,各级财政要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市财政对各区按比例分摊。

三、基本原则

(一)统一政策,严格控制。严格按省定资格条件确定奖励扶助对象范围,奖励扶助金不得低于市定标准,确保政策的一致性。

(二)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严格确认程序,做到本人申请、逐级审核、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三)直接补助,到户到人。按省定发放机构直接将奖励扶助金发放到奖励扶助对象。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和以扣代罚等各种名目的违规行为。

(四)健全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健全对象确认、资金管理、发放和社会监督“四权分离”运行机制。同时,各地要继续完善并认真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和救助保障政策,逐步形成以奖励扶助为主导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五)因地制宜,注重结合。各地要从财力情况以及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要求出发,注重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注重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结合。

四、实施方法与步骤

(一)2006年奖励扶助制度实施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施准备、动员部署和宣传培训阶段(3-4月)

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奖励扶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举办奖励扶助制度培训班,掌握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摸清奖励扶助对象底数,搞好经费的测算和预测工作;召开各种会议进行部署。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四级联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对奖励扶助制度的重大意义、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奖励扶助金的发放方式等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市迅速掀起宣传热潮。

第二阶段:奖励扶助对象申报、初审和审查确认阶段(5-7月)

严格按照省定奖励扶助对象的资格条件、确认办法和程序,认真做好奖励扶助对象的申报、初审和审查确认工作。5月20日前,完成奖励扶助对象本人申请和村民委员会评议工作;6月20日前,乡镇(街道)完成初审、公示和上报工作;7月20日前,县区完成审查确认工作。同时要建立和妥善保管奖励扶助对象的个人档案,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数据库,确保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无虚报、无遗漏、无差错、无延误。

第三阶段:奖励扶助金发放阶段(8-9月)

7月底前,县区人口计生局对乡镇(街道)报送奖励扶助对象信息审查确认后,上报市人口计生委和财政局审核;市、县区人口计生部门要将已确认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抄送同级财政部门和发放机构。8月31日前,省级奖励扶助补助金核拨到各县区,县区配套资金到位,并足额拨付到机构。

9月30日前,县区发放奖励扶助金。奖励扶助金发放机构按要求制定奖励扶助资金发放办法,为奖励扶助对象开设个人账户,制作专用储蓄存折,直接将奖励扶助资金发放到户到人。县区要认真组织好奖励扶助金的首发式,进一步做好奖励扶助制度的宣传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评估阶段(10月)

县区要认真总结奖励扶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使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总结报告于10月20日前报送市人口计生委和市财政局。

市人口计生委结合人口计生工作暗访、考核评估对各县区奖励扶助工作质量进行抽查督查,并通报督查结果。

(二)从2007年起,实施奖励扶助制度为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在做好本年度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和年审复核的同时,对下一年度新增加的目标人群进行摸底测算,累计数字报市人口计生委并抄送同级财政局,为制订财政预算提供依据。

每年工作进程安排如下:

1.个人申报,村级评议,乡镇(街道)初审,乡镇、村公示(1—3月)。

2.县区审查确认;县区、乡镇两级信息录入、变更和审核(4—5月)。

3.县区人口计生局向市人口计生委、财政局报送所属地区经确认的当年奖励扶助对象的个案、汇总信息和下年度奖励扶助对象发放规模及资金需求预测信息。同时,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和发放机构提供相关信息(6月5日前)。

4.省级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核拨到各县区(7月中旬)。

5.县区配套专项资金到位,并足额拨付到发放机构,奖励扶助金发放到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储蓄账户(7—8月)。

6.各级发放机构向同级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反馈当年奖励扶助金发放情况(10月底前)。

7.县区人口计生局对当年奖励扶助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书面材料报市人口计生委(11月底前)。

五、组织领导与管理

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奖励扶助制度实施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实行首次申报制度。各县区要将实施奖励扶助制度的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情况、奖励扶助制度实施方案、奖励扶助金(含配套资金)安排计划和奖励扶助对象的调查摸底(预测)数等内容报市审批后实施。由市人口计生委负责将审批后的上述内容报省奖扶制度协调小组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