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对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

时间:2022-06-02 09:51:59

数字金融对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

[摘要]在理论分析数字金融与家庭信贷约束的关系与内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借助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数据,通过构建内生Probit模型,探究了数字金融对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延伸金融可及半径和带动数字支付,从而提升金融可及性与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缓解家庭信贷约束,且数字金融对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在城乡方面存在异质性。研究对于增强我国家庭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金融;家庭信贷约束;金融可及性;数字支付

一、引言

信贷约束,是指信贷需求主体在信贷市场现行条件限制下,无法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即借款人自己所期望得到的贷款金额不能被信贷机构所满足的情况(Blinder&Stiglitz,1983)。已有文献指出,信贷约束的形成受到资金配给制度(Boucher,2008)、人情面子观念(王芳,2005)、高昂的信贷交易成本(Blinder&Stiglitz,1983)、金融机构受到严格管制(Cater,1988)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参照尹志超(2018)的计算方法,使用2019年CHFS数据,发现我国居民家庭总体信贷约束为17.04%,远超发达国家信贷约束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家庭信贷约束依然较为严重。已有研究指出(尹志超,2018),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面临着严重的信贷约束。因此缓解信贷约束,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数字金融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1月,央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明确提出要将数字元素与金融服务相融合,推动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金融交易方式和服务模式在不断地演进,使得数字金融逐渐成为金融发展的主流。与传统金融相比,数字金融具有覆盖区域范围广泛、服务成本更低、服务群体更加普遍多样等特征(杨米会,2021)。数字金融作为新兴金融模式,通过先进的服务方式,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王修华等,2022),对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而数字金融如何影响家庭信贷约束,进而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机制与研究假设

数字金融缓解家庭信贷约束的理论机制在于: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实体机构对数字金融的限制逐渐减轻。数字金融通过先进技术使得金融服务迅速普及到相对落后的地区,大大延伸金融可及半径,提高居民获取金融产品的可能性。而且基于长尾效应,数字金融为大量零散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而获取了大量受众(王华等,2018),金融可及性逐渐提高,而金融可及性提高会加剧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业务竞争,降低家庭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居民获得贷款的难度降低(顾俊青,2019),因此金融可及性可以有效提高家庭信贷需求。第二,在传统金融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凭借有限的手段掌握的客户信息不够完善,于是在银行与客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Stiglitz(1982)指出,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会阻碍部分家庭享受需求的金融服务,并且面临严重的信贷约束。除此之外,信息不对称会使得放款人出于安全的目的加大对贷后资金的监督从而增大成本(尹志超等,2018),促使利率高于均衡水平,导致还款人负担过重而违约,不利于信贷约束的缓解。另一方面,在数字金融的诸多功能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支付功能(尹志超等,2019)。数字支付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居民家庭在使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时往往需要先绑定银行卡、信用卡(Mishra&Bishtss,2013),通过与银行卡绑定的移动支付软件进行直接支付,因而交易双方会为金融机构留下大量交易数据,掌握客户更多的金融信息痕迹,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并通过数据处理技术的运用,精准判断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避免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信贷利用率(Mbiti&David,2013),同时,金融机构通过客户信息积累,为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差异化金融产品,进而使家庭更有可能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综上,提出本文待验证的假设如下:H1: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提升金融可及性,放松家庭信贷约束。H2: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带动的数字支付可以缓解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利于缓解家庭信贷约束。

三、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说明

本文实证所用微观家庭数据主要来自于2017年以及2019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宏观数据主要来自于《2018中国统计年鉴》。1.信贷约束的衡量。信贷约束的识别以及衡量问题是影响实证结果的重要方面。我们参照尹志超(2018年)的做法,使用“需要但没有申请、或者申请被拒绝”来衡量家庭信贷约束。此外,根据“申请被拒绝”及“需要但没有申请”,分别生成虚拟变量供给型信贷约束、需求型信贷约束。2.数字金融家庭。本文以家庭购物结算方式来判断该家庭是否为数字金融家庭。根据调查问卷中,“您及家人在购物时(包括网购),通常会使用如下哪些支付方式?”这一问题,回答使用银行卡、信用卡、支付宝、手机银行等的家庭认为是互联网那个金融家庭,而使用现金结算的家庭为非数字金融家庭。3.机制中间变量的衡量。数字金融促进银行卡的使用,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缓解信贷约束。因此我们使用家庭拥有银行卡总数作为中间机制变量。本文参照林毅夫等(2005)对于金融可得性的衡量方法,将居民家庭在生产经营、以及非生产经营(如金融资产投资、非金融资产投资等)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借款总和对家庭金融可得性进行衡量。4.其他变量。为分析数字金融对我国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户主特征变量(户主年龄、年龄平方、户主性别、户主是否为党员、户主文化程度),家庭特征变量(家庭人数、家庭人均收入),宏观经济变量(金融发展水平、政府干预水平)。进一步,我们剔除了其他变量的缺失值,最后样本量为9506个。表1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考虑到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我们选取户主对于陌生人的信任程度作为工具变量,以便于实证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内生性讨论

我们首先分析数字金融对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鉴于研究对象是涉及家庭信贷约束的虚拟变量,故选用Probit回归模型,具体的模型为:Prob(Ci=1|Xi)=αHLWi+Xiβ+μi(1)其中,被解释变量Ci表示家庭信贷约束,具体来看,又分为需求型信贷约束与供给型信贷约束。解释变量HLWi为是否为数字金融家庭。Xi为其他控制变量。考虑到模型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我们选择“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作为工具变量,对内生性问题进行缓解,后文也给出了相应的检验结果。进一步,为验证数字金融影响家庭信贷约束的内在机制,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交叉项,将模型设定为:Prob(Ci=1|Xi)=α0HLWi+α1HLWi×Ai+α2Ai+Xiβ+μi(2)其中,Ai为机制变量,代表金融可及性或数字支付。其他变量与模型(1)含义相同。重点关注交叉项系数,并预期α1系数为负。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数字金融对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

数字金融对家庭信贷约束影响的回归结果见表2。第(1)、(2)列结果均在1%水平上显著,且符号为负,说明数字金融对家庭信贷约束有显著负向影响。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我们采用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估计。在一阶段检验中,F统计量为388.71(p值=0.000),大于10的经验值,表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同时,第(2)列Wald内生性检验显著,说明工具变量“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的选取是合适的。第(2)列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果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成为数字金融家庭会使得家庭信贷约束显著降低70%的概率水平。第(6)列结果表明,成为数字金融家庭在1%水平上能够显著降低供给型信贷约束62.3%的概率水平。第(3)、(4)列结果虽然说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的问题,但第(4)列未通过Wald内生性检验,表明内生性问题不严重,进一步说明第(3)列估计结果无偏。第(3)列结果表明,成为数字金融家庭会使得家庭需求型信贷约束在1%水平下降低34.0%的概率水平。

(二)数字金融对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路径之一:金融可及性

数字金融通过金融可及性对家庭信贷约束影响的回归结果见表3。与表2分析类似,第(1)、(5)列的回归结果有偏;第(3)列结果无偏。从第(2)列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数字金融家庭通过提高金融可得性,显著缓解信贷约束水平。第(6)列回归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家庭的金融可得性每提高1单位,供给型信贷约束显著降低4.3%的概率。第(3)列回归结果可以看金融可及性提高1单位。需求型信贷约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降低7.6%的概率,这充分验证了假设H1。

(三)数字金融对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路径之二:数字支付

数字支付对家庭信贷约束影响的回归结果见表4。与表3分析类似,第(1)、(5)列的回归结果有偏;第(3)列结果无偏。从第(2)列回归结果来看,家庭储蓄卡数量与信贷约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显著,即数字金融家庭的储蓄卡数量越多,家庭就更倾向于摆脱信贷约束的影响。从第(6)列回归结果来看,家庭储蓄卡数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显著,具体来讲,数字金融家庭的储蓄卡数量越多,信息不对称就越能得到缓解,家庭更有可能摆脱供给型信贷约束的影响。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家庭储蓄卡数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降低需求型信贷约束的概率,即家庭储蓄卡数量增加1单位,显著降低需求型信贷约束6.49%的概率水平。这有力地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H2。

(四)异质性检验:数字金融对城乡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

我们分别使用城镇与农村样本进行回归,实证结果通过了内生性检验,并表明,成为数字金融家庭对于信贷约束的缓解作用在城乡都较为显著,但城市缓解作用更强,农村缓解作用偏弱。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数字金融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相结合,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其与家庭信贷约束之间的关系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通过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提升了金融可及性,显著降低了家庭信贷约束;同时加快了数字支付的发展,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极大提高了居民家庭获得正规信贷的可能性,进而降低家庭约束。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推广金融app,降低资金需求者获取金融信息的成本及难度,便于选择与其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缓解信贷约束。第二,政府加强对贷款流向的监管,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或股票市场投机,缓解结构性资金紧张,强化家庭信贷供给。第三,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信贷市场的应用,发挥其去中心化优势,形成新型信用生成机制,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总之,通过推动数字金融发展,降低家庭信贷约束,从而推动消费升级,释放内需潜力,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助力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志超,张号栋.金融可及性、互联网金融和家庭信贷约束———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8(11):19.

[2]王修华,赵亚雄.数字金融发展与城乡家庭金融可得性差异[J].中国农村经济,2022(1):44-60.

[3]王华,李扬子,曹青子,王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长尾效应与溢出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19):172-174.

作者:尹文彪 郭子川 葛新杰 郑添扬 张璇 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