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素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7-02 10:09:50

数字素养教育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荷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数字素养

一、引言

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的数字化为信息化社会创造了无限可能性,数字化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共识。欧盟提出的欧洲2020(Europe2020)发展战略中,欧洲数字化议程(AdigitalagendaforEurope)强调要增进所有欧洲公民对互联网的使用与普及,特别是要采取行动支持普及数字素养。[1]数字素养教育是21世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旨在让儿童与青年掌握数字素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高效地、周密地进行信息处理,以此推动社会经济高效发展且具创新性,走向均衡、健康发展的信息化社会。[2]荷兰作为欧盟成员国提出了《荷兰数字化战略:为荷兰的数字化未来做好准备》(DutchDigitalisationStrategy:GettingtheNetherlandsreadyforthedigitalfuture)。年轻一代要掌握良好的基本的ICT知识与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是荷兰学校教育数字化的战略发展目标。[3]荷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将数字素养列入学校教育的学习领域之一,将发展学生数字素养和实践技能置于重要位置,以期学生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数字素养是几乎所有职业共同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并且数字素养的内涵会随着ICT的发展而动态演进,学生需要具备数字素养来应对社会的日新月异。数字素养,是欧盟自2006年提出支持欧洲公民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各个教育阶段都须重视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4]2012年,荷兰皇家科学院中等教育计算机科学委员会在《中等教育中的数字素养:21世纪的技能和态度》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的中等教育课程对数字素养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委员会建议政府更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72 ̄的国家课程,发展学生的数字素养。2013年,荷兰国家课程发展研究中心代表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厘清了数字素养的概念:数字素养是一组基本的ICT技能、计算思维、信息素养、媒体素养的知识、技能与态度。[5]2017年,国家课程发展研究中心了数字素养的学习框架,涵盖“基本的ICT技能、计算思维、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四个实质性领域。2019年,数字素养开发团队《数字素养学习领域》,呈现了进一步完善的数字素养学习框架,阐释了学生在各学段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目标。本研究拟解析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学习框架与实施路径,以期为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提供有益经验。

二、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解析

为深入理解荷兰的数字素养学习框架,本文从数字素养的发展愿景、实质性领域、学习主题、学习模块等方面进行解析。(一)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发展愿景。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发展愿景为:在课程中给数字素养一个坚实的位置,为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当下和未来的数字化社会做准备。数字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长为(数字)社会中积极的、负责任的、独立的参与者。[6]数字素养学习框架[7](如图1所示),勾勒出实现数字素养愿景的内核要素与外核的教育总体目标之间的关联。数字素养向外提供机会发展学生关于“思考与行动,与人相处,认识自己,为社会、学习与职业、个人生活做准备”的更广泛的能力,指向总体的育人目标。数字素养的四个实质性领域(基本的ICT技能、计算思维、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和六个学习主题(数据和信息、数字世界的安全与隐私、数字技术的运行与使用、数字交流与合作、数字公民和数字经济)向内指向数字素养的发展目标,意图培育学生成为具有数字素养的数字公民。如果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批判性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数字技术、数字媒体和其他技术,能够掌握这些技术以获得信息并积极参与当下和未来的(知识)社会,即具有数字素养。[8]图1.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学习框架(二)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实质性领域。数字素养的四个实质性领域相互渗透,互为支撑,旨在学生能够获得数字素养各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学会以批判的方式思考和反思数字技术,学习利用数字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创新。[9]1.基本的ICT技能基本的ICT技能是学生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基本功能,能够利用各种现代数字技术实现数学逻辑运算和信息处理。基本的ICT技能的要素有:(1)掌握ICT的基本概念,识别和理解计算机、互联网、软件应用程序、数字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功能;(2)使用互联网基础设备,识别和连接基本的硬件设施设备,使用设备和程序进行访问、存储和共享信息;(3)有效应用标准办公应用程序、软件应用,如文字处理器、演示软件、图像和视频编辑;(4)具有信息安全与隐私意识,安全使用互联网信息、在线交易,并意识到个人和他人的信息安全和隐私。基本的ICT技能是学生认识、参与数字社会所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会使用数字技术,运用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2.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学生能够确定和分析信息的来源,系统地进行数字信息的检索并批判地选择,能够评估信息的可靠性与可用性。信息素养的要素有:(1)确定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2)制定信息检索策略,从可能的信息中选择最具可行性的来源,并能根据实际需要动态调整;(3)获取和选择信息,通过检索获得信息、资料,选择可用的、可靠的信息;(4)信息处理,运用文本、表格等方式对可用信息整理、归类,分析与整合;(5)呈现信息处理的结果;(6)评价,能够对任务过程和最终结果的相关性、有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在数字化资源来源丰富的数字社会中,信息素养强调学生对数字信息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够使用数字手段实现有用信息的获取、处理与评价。3.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是在社会媒介化的背景下,学生具有媒体意识、媒体智慧,能批判地看待自己、他人的媒体行为;积极地、负责任地使用媒体,涉及安全和隐私的媒体行为能够合乎社会规范。媒体素养的要素有:(1)理解社会的媒体化,洞察媒体对个人、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2)理解媒体的社会功能,意识到媒体在传播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中如何发挥作用;(3)融合媒体素养、ICT基本技能和信息素养,在使用媒体时,能够操作设备、软件和应用程序,保护隐私与安全;(4)创建媒体信息;(5)社会媒体参与和身份意识。在媒体愈来愈融入数字社会底色的背景下,社会媒介化对社会各领域的塑造是多元与深刻的,媒体素养强调学生要具备批判性的媒体意识,负责任地行使媒体行为,智慧地应对复杂变换的社会。4.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学生基于计算机的算法、程序和计算能力,以及ICT技术的支持,从确定问题、收集资料和信息到分析、呈现结果的一种思维过程。计算思维的要素有: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可视化数据;分解问题;将问题抽象化;算法和程序;自动化;仿真与建模和并行化(同时进行多项任务)。计算思维为培养学生的过程思维赋能,强调以计算机算法思维思考,利用数字技术和工具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三)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学习目标建构。数字素养的四个实质性领域勾勒出培育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概念域。基于概念域的蓝图,数字素养囊括的六个学习主题及其学习模块[10],从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程度、认知水平深度、自我意识等方面具体阐释了学生在各学段的知识、技能与态度。1.数据与信息数据与信息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从大量数字资源中收集数据和信息并经过信息处理,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和信息。随着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资源愈发丰富,数据和信息的产生、复制、更新、传递、访问量激增。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基本概念、功能和操作,使用数字应用程序访问、获取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通过收集、过滤、存储有用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可视化、评价。学习模块包括:(1)从数据到信息,掌握数据的检索、选择、可视化处理,将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2)学会处理数字数据,以及掌握更大范围、更抽象的数据应用。小学阶段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字体验,要求学生能做简单的收集、分类和存储数据,形成多元的数字世界、数据的具象感知。中学阶段强调提升学生数据与信息的结构化能力,让学生具备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与批判意识,有意识地将数字技术关切到职业选择和社会发展。2.数字世界的安全与隐私数字世界的安全与隐私要求学生意识到数据共享存在安全隐患与隐私风险,要有意识地增强数字安全、保护数字隐私,能够采取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或设备被不良使用。网络资源开放共享,用户在使用数字资源、数字技术时产生大量的用户数据,涉及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学生必须意识到数字安全和隐私的重要性,学会负责任地存储、共享数据,能够遵循法律法规,采取恰当的安全措施应对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学习模块分为数字世界中的安全和数字世界中的隐私。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数字安全与隐私的意识,要求学生能使用密码保护账户信息。中学阶段逐步提升学生辨别、防护、应对安全隐患与隐私风险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共享行为合乎法律法规。3.数字技术的运行与使用数字技术的运行与(创新)使用,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字技术运行的基本原理,能够积极地、创造性地运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人既是技术的使用者又是创造者,学生有必要学习计算机语言和编程,掌握数字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能将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造与创新。同时,学生要意识到数字技术对生理健康的影响,能从社会、经济、伦理等方面批判地审视数字技术。学习模块包括数字技术的交互与创新、控制与创新。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应用创建简单文本、音频、图像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计算思维完成简单任务。中学阶段逐步提升学生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强调创新性、编程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利用计算思维解决复杂问题。4.数字交流与合作数字交流与合作要求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批判地使用数字方式进行交流与合作。数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人与设备之间的多维联系网络,学生能够掌握数字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概念、原理,有意识地、批判地、负责任地运用数字媒体进行交流与合作。学生深入了解数字交流与合作在不同背景下发挥的作用,在交流与合作中发挥和利用数字技术的创新与价值。学习模块包括:网络、数字交流和数字合作。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字网络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体验数字通信交流,能进行简单的信息、数据的交换与共享。中学阶段逐步提升对学生创新地利用数字技术组织合作项目、创建数字产品的要求,让学生有意识地建立与维护合作网络,在合作中自我反思,关切数字合作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5.数字公民数字公民是指学生具有数字素养,基于民主社会的自由、平等、团结的基本价值观,以批判的、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身份参与数字社会。学生参与数字社会既有权利也有义务,要秉持基本的价值观,有意识地反思作为数字公民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学生能够负责任地使用数字技术、多媒体资源,学习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批判地、积极地应对多媒体信息对多元化民主社会的影响。学习模块包括:数字化公民和数字身份。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字身份的认知,使学生能塑造自己的数字形象,识别和尊重他人的数字身份,辨识多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中学阶段强调培育学生数字公民的基本价值观,使学生批判地认识媒体信息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等色彩,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成为具有批判意识、负责任的数字公民。6.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批判地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应用参与经济活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经济活动创造了新兴形态和商业模式,如在线支付、数字平台经济、数字化形态的货币。用户数据的经济价值让人们既是新型服务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学生要认识到这些新变化,积极地、批判地参与新兴形态的经济活动,并能够利用与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探索可能的选择方向。学习模块包括参与平台经济和数字营销。小学阶段注重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参与、体验简单的经济活动,了解数字广告的不同类型、用途及个性化特点。中学阶段强调学生能够深入认识数字技术带来的数字营销新形态、新模式,以及用户数据的经济价值;批判地认识数字平台经济活动的机遇、风险,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有意识地将数字技术关切到未来的学习与职业的选择。(四)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分布特点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在学段上垂直分布,在各学习领域中水平统整,各学习领域合力发展学生在数字素养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分布特点。荷兰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覆盖九个学习领域:运动与体育、公民、数字素养、英语/现代外语、艺术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荷兰语、算术与数学,各学习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数字素养广泛地分布于其他八个学习领域,与其他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既融合也关联。如数据与信息的模块“从数据到信息”的学习目标也体现在其他学习领域。与之关联的学习领域有:英语/现代外语[11];人与社会[12];荷兰语[13];算术与数学[14]。数字素养的学习目标与其他学习领域(除运动与体育)之间相互关联,既突出数字素养学习领域的主导作用,也形成培育学生数字素养的跨领域学习合力。

三、荷兰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融入学校课程的实施路径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素养;策略

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经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数字素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重要素质。作为数字时代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时刻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中,在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与个性特征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数字素养使其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数字素养的基本内涵

数字素养最早由以色列学者Y.Eshet-Alkalai提出。P.Gilster将数字素养定义为:理解并能使用计算机显示的各种数字化资源及信息,能读懂这些信息的真正含义而现在普遍认为数字素养是指在社会生活、学习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使用和批判信息及使用数字信息的能力。因此,数字素养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数字信息和资源的获取能力

关于数字信息和资源的获取能力素养是大学生进行数字化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它是指大学生能够使用各种数字化的资源和工具来浏览和检索需要的相关信息,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价值判断以及存储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所要查找或搜集的信息有全面清晰的认识;能够利用各种网络搜素引擎或者专业学习网站对所学信息进行检索;会使用常用的搜索方法及技巧。

1.2数字环境中的交际能力

数字环境中的交际能力素养主要指在数字化环境中以国家网络法律法规与政策相关规定为指导,利用各种社会化软件工具进行人际交流与互动,这不仅仅包括在网络中与不同的对象以不同的交流模式和交流策略进行沟通,还包含在网络环境中参与社会活动,对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共享信息与资源,与他人或团队协作完成相关内容与工作。

1.3数字内容的创造能力

这部分素养主要包含利用现有资源生成数字新内容的能力,即对原有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创新数字信息的表达形式,并利用合适的媒体进行输出的能力。比如,利用数字媒体和技术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自我创建或者编辑完善他人的内容;对数字资源进行修改、整合、提炼、创新;了解知识产权及其使用许可的相关法律知识与程序流程等;理解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能够使用程序、软件与设备。

1.4数字安全预防能力

这部分素养主要包括运用数字技术时能有效防范风险,对数据进行维护,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采取可控的安全措施等能力。比如,学会保护个人设备,了解来自网络的安全风险和威胁;了解有关个人数据安全的知识与相关措施;在使用数字资源时有较强的隐私保护意识,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免受网络攻击等侵害;具备文明健康上网的意识,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有保护网络环境的意识,能够在网络中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

1.5数字问题的解决能力

这部分素养主要是指根据自己的数字信息需求,选择恰当的数字工具,对使用的数字技术进行创新,运用数字化的手段来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利用数字化技术甄别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需求,选用和评判适合的解决方案和数字工具;知道自己在数字素养方面需要完善的地方;保持对信息技术最新进展的及时跟进。

2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数字素养教育机制匮乏,培养方式缺失

随着高职院校对信息化环境建设重视日益增加,各学校逐渐开始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列为必修课程并相应地增加了该课程的时长。但是,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教学重点仍旧放在基本操作技能和简单的编程等方面,而并没有对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是导致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普遍较低的原因之一。

2.2数字获取能力单一,数据检索能力不足

总体而言,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字意识,能够利用数字图书馆和网络来获取相应的资源。但学生上网行为呈现出盲目性,大多数学生将上网的主要目标放在玩游戏、聊天等,大多数学生只是教师布置相应任务后,才被动地利用网络来寻求帮助,而搜索的范围还只停留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不具备主动利用数字资源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来获取数据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对数字时代信息获取基本的常识;缺乏发现和表达自己的数字需求;缺乏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等。

2.3沟通交流渠道增多,理性判断还需加强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适应数字化的生活,大学生尤为明显,手机、电脑、平板等数字化设备早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在以手机为主要媒介进行的网络行为中,排在第一的是与他人保持沟通交流,其次是新闻、知识与资源的共享,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为了获取自身发展和提升能力。由此可见,在网络技术发达的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及方式大大拓宽,但仍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理性地参与网络活动。

2.4数字安全意识淡薄,规范意识有待提升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数字化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安装了杀毒软件就能实现网络安全,导致数字化设备上重复下载不同类型的杀毒软件及安全卫士。在遇到计算机病毒的情况下,极少学生会去分析安全故障的原因及系统被破坏的程度并根据自身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解决,绝大多数学生会寻求电脑维修点、计算机老师等帮助。

2.5网络依赖性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网络中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及学科大量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这是网络学习空间的优势,但是这也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当遇见问题或困难时,大部分的学生遇到问题通常会通过百度、论坛、BBS等方式向他人请教;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在网络中主动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就造成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不再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策略

高职院校基本具备了数字化生活的必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能够学习知识,更加有能力判断和利用好各种海量的信息化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人交流和协作,从而更好地学习。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升数字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

3.1开设数字素养课程教育

数字素养作为一种数字时代必备的基本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数字素养教育应该提升到课程的高度,使其转化为大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制定课程内容,建立课程体系,开发校本教材。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或必修数字素养相关课程,做到数字素养和专业学习的有机融合,利用数字素养辅助和解决专业问题。使数字素养课程教育做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

3.2构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应高职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首先,建设适用于数字学习的设施,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建设、校园网络全覆盖、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等;其次,创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及资源,建设学生学习平台,学生能够在网络中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处理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的数字化。最后,利用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在数字环境中进行数字化学习,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化设备以及社会化的软件来构建知识、解决问题。积极创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环境,使学生的数字素养得到综合的培养和全面的提升。

3.3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自我约束力实际上是对自我意志的不断磨炼。在数字化的生活学习中,大学生搜集信息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自我约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它能帮助大学生努力克服自身困难迎难而上。其次,更加明确自身目标,不易被网络中的低俗文化所影响。最后,能够以一定的法律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不断反思自身。通过反省自身在网络中的信息行为,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改正。

3.4增强数字素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独自自主的进行思考,这也是数字素养所强调的有个重要方面,在培养大学生数字素养的过程中,鼓励大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首先,要提高对数字化资源及知识的敏感性,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尝试通过搜集数字化学习资源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在接触新知识、新技术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能够自觉主动检索和收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最后,要有明确的信息需求意识,清楚地明白自己进行数字化活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P.Gilster.Aprimerondigitalliteracy,adaptedfromthebook-DIGITALLITERACY[EB/OL][2016-01-30].www.Ibiblio.org/cisco/noc/primer.html.

[2]李忠阳,孙宁.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5).

[3]施歌.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构成与培养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6(7).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科学家;素养;信息素养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演变,在这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中,科学家为推动世界和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家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科学家所应该具备的素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步入了信息社会,走进了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呈现、存储、传输数字化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超多了以往任何社会,信息素养成了数字化时代生存的基本素养。对于科学家来说,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素养与信息素养

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如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媒介素养、教师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信息素养等。具体来说什么是素养和信息素养呢?

(一)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平时的自我修养。语出《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意谓马不喂养,不可能上路快跑;士兵平时不训练,不可能肩负起保卫祖国的重任。现在多用于指人们通过经常的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和自我修养所取得的某种收获、成果或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如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等。[1]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混淆素养和素质的概念,但是素养不完全等同于素质。林萍华在论文《素质、素养与创新》[2]中对素质和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区分。素养似可定义为:“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视野和底蕴”,它包括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工程素养等等,属于大文化的范畴,对认识过程、思考过程、决策过程起作用。而素质这里特指具体个体的素质,以有别于广义的素质,有些文章给出了定义:“一个自发的行为规范”,并由此可以推知,素质与具体人的行为、行动,亦即其人如何为人、处事相关联。“自发”一词表明,素质是个体已经形成的、稳定的,一般不受思维、不受外在条件所左右的一种存在。一个人某方面的素质很高,但在同一方面的素养则不一定高,反之亦然。就是说,素质不好的人可能有很高的素养;素质好的人也有可能素养一般。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修养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很大程度是后天习得;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遗传性,与有机体本来的生理特点有关。正是因为素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为科学家提高信息素养,更好地适应社的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基础。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一词早在1974年就已被提出,当时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指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个方面。[3]

信息素养不仅是一种基本能力,更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不仅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而且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括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很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4]一个科学知识丰富的人,不见得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很高的人,具有的科学知识可能一般。

信息素养既可以看作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看作是面对信息的视野和底蕴。信息素养是数字化时代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能力。

二、科学家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成为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家作为推动科学进步和人类发展的特殊人群,掌握着高新科学技术,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但是信息素养是一项综合能力,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的信息素养都高。

(一)数字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信息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的存储方式呈现数字化、虚拟化等特征。人类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两个世界中;人类的感情除了真实的人际间感情外,还有虚拟的网络感情。网络文化的出现现丰富和发展了原有文化的内涵。实际货币和虚拟货币同时成为了人类经济行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学校、网络教育的出现,拓宽了传统学校教育的途径,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数字相机、数字录象机、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MP4、MP3等数字化设备正在逐渐走进人类的生活。这一切的变化,构成了数字化时代的特征,迫使人类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改变原有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

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盲的定义需要重新改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文盲下了新定义:文盲就是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和管理的人,也就是不会数字化学习的人。[5]数字化时代的文盲,可以理解为没有信息素养或信息素养较低的人。

信息素养是数字化时代的基本素养,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人都需具有信息素养。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领跑者,是人类智慧的代表,更需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

(二)科学研究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创意时代,是一个重视效率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彰显的时代。发明和创造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科学家是畅想这个主旋律的主角。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学家的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都无形之中具有了数字化的烙印。信息素养成为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素养,信息素养的高低影响科学研究的每一个过程。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科研工具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科研资源的存储方式数字化,科研过程的模拟化,这诸多的变化促使科学家必需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面临研究课题选择的问题,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研究课题的提出,往往建立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基础之上,并且需要对大量的文献和案例进行分析处理,没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就难以快速发现需要研究的课题,有可能因此错失重大发现的机会。只有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科学研究中获得成功。信息素养对科学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逐步成为影响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

(三)科学技术普及的需要

科学家在科学技术普及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有进行科学普及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并没有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具有较好的文化程度和科技知识也不一定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三鹿奶粉”事件让我们认识了“三聚氰胺”;“苏丹红”事件让我们认识了“苏丹红”。系列事件的曝光,对我国的科学普及工作敲响了警钟。

我国科学技术的普及除了中国科普研究所及相关部门做相关的工作外,科学家也有进行科学普及的责任与义务。科学技术的传播,既包括科学家内部的传播,也包括科学家向广大人类的传播。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方式、传媒途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有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科学家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必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三、科学家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一)科学家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能力。敏锐的感应能力,即对各种变迁局势作出快速而恰当的反应。这要求科学家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是否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对于科学家极其重要。

从“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故事”、“阿基米德洗澡发现浮力原理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意识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见到过苹果落地,有过洗澡溢水的经历,确没有发现地球引力或浮力原理。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大部分人不具有对信息敏锐的感应能力有重要关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如果不具备很强的信息意识,就可能在试验过程中,失去创新的机会,失去发现研究课题的机会。

(二)科学家的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信息素养的基础。科学家应该具备至少两方面的信息知识,既专业信息知识和其他信息知识。科学家的专业信息知识,即科学家研究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科学家的其他信息知识,即与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相关或具有借鉴意义的信息知识。也就是说,专家除了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宽的学术视野。如果从狭义上说,信息知识特指信息学的相关理论,例如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传播以及信息工具的使用等知识。信息工具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可以说,不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就是科学家中的现代文盲。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是一个交叉学科彰显的时代。系列学术创新和伟大发明往往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地带。例如:在教育技术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数学建模与数理逻辑等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以知识科学基本理论、智能与教育软件、教育系统仿真、隐性知识与知识管理为中心的特色研究方向。交叉领域的研究,尤其需要具有广泛的信息知识和信息工具知识。

(三)科学家的信息能力

科学家的信息能力主要表现在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能力等方面。

科学家应该根据自己研究内容的需要,熟练使用各种科学研究工具。例如:SCI分析工具、定性资料分析工具InfoRapid(知识管理与卡片系统)、统计分析软件SPSS、文献管理软件JabRef、质的研究分析软件Nvivo、信息检索工具等。有效运用网络传播工具,可以增强科学技术传播的效果,扩大科学技术传播的范围。这些信息工具是科学研究的好助手,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则是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源。因此科学应该能够根据科研课题的需要,有效地搜集各种所需的信息,能够熟练地运用阅读、讨论、参观、试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掌握网络阅读、网络讨论、网络调查等方法和技巧也是科学家应该必备的能力。获取足够的科研信息,可以有效避免科学研究的重复性,有利于发现科学前沿研究课题。

在搜集到科学研究所需的大量信息以后,科学家需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区别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发现隐藏在信息背后的规律,即对信息的挖掘。某些信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规律,有可能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选题的重要参考。

科学家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还应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这是科学家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

科学家除了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纳入自已原有的知识体系,还应该结合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生成有创意的信息。

(四)科学家的信息道德

数字化时代亟需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科学家掌握着最新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从事与信息技术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如果没有强的信息道德修养,就难免会一时失误,走进信息犯罪的深渊。信息道德是科学家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家融入数字化时代的准则和规范。

提高信息道德是冲浪信息波涛、跟上时代节拍的需要;提高信息道德是抵御信息污染、平安和谐的呼唤;提高信息道德是科技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提高信息道德是科学技术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8]数字化时代亟需科学家提高信息道德修养,这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科学家提高自身价值,实现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伟大目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2115.

[2]林萍华.素质、素养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57-58.

[3]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

[4]信息素养[DB/OL]..2008-12-18.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信息素养;视音频教材;数字化;实施环境;要求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建设和,尤其随着无线网的建设、E—Learning的开展,视音频信息在机网上的共享显得愈来愈重要。常见的视音频信息主要有各学科电视教材、校园专题、素材、名师介绍、兴趣小组活动记录、课外知识、外语教学、校园广播新闻等。在技术上,有线电视网、有线广播、计算机可以用一根线连通,形成“校园一线通”。同时从国内外在视听觉教育(如视觉思维、视觉素养)的中看出,视音频信息在不仅是对文字信息的补充,而且也是通过对视听觉信息的观看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视听觉材料的能力。从一些课程(如语言类、技能类、示范类等课程)的教学要求上来看,这些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视音频信息的补充,而要实现学生随意的播控,只有通过计算机服务器来实现。但是将所有视音频教材转换为数字信息在网上传输,是一件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西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表面上看,西部中小学学生E—Learning的不足,主要表现在E—Learning环境的构建上,西部E—Learning环境的构建即表现在硬件的缺乏,也表现在视音频信息的数字化、师生信息素养的不足上,而从根本上来说是师生信息素养的欠缺和数字视音频教育信息的严重匮乏。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数字环境中养成。为此笔者认为在E—Learning的构建中,应尽最大可能的构建校园数字视音频信息。

一、视音频教材数字化是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形成关键

视音频教材的数字化有利于培养师生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在1989年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个人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也被翻译为信息文化,但素养与文化意义相差很大。在不同时期信息素养称呼不同,如“媒体素养(MediaLiteracy)”、“电视素养(TVLiteracy)”、“计算机素养(ComputerLiteracy)”、“数字素养(DigitalLiteracy)”、“网络素养(InternetLiteracy)”、“素养(E-Literacy)”等。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Technology,AECT)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美国中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1\*GB3①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GB3②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GB3③能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GB3④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自己需要的信息;=5\*GB3⑤能欣赏鉴别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6\*GB3⑥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作到最好;=7\*GB3⑦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的重要性;=8\*GB3⑧能遵守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9\*GB3⑨在探求和创建信息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且与团队协作。

教育部在2004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中,对信息素养的解释是“广义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个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能指信息能力”;并提出:“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即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觉察、认识和力图加以利用的强烈愿望。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创造、传递、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是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信息道德的主要内容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信息传递、交流、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同时实现自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我国对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师生目前信息素养的基本状况。同时,从大、中、小学生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上来看,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普遍偏低。如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较差,信息伦理道德低下,信息差。当然,各地恶劣的信息环境,也是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教育及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刻不容缓,然而,从当前一些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来看,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还仅仅局限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根本谈不上开展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

目前中小学校园数字教育信息的内容单一化,了师生信息素养的后天发展。在构建校园数字化环境时,由于受到书本信息和网络速度的影响,造成大多数人认为网络信息以文本信息为主,而轻视了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信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各级学校教育中,条条框框上墙进网、政策法规见于红头文件。而视音频信息,尤其是推动情感教育的视音频信息很难与师生见面。同时,在E—Learning教育实施中,视音频信息不仅是对文本信息的补充,也不仅是文本对图片或视频信息的说明,在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图形信息和文本信息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为此,加快音视频教材数字化建设,无疑会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会推动师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而师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又有利于E—Learning的发展和创新。

二、构建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的环境

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技术资源环境建设和潜件建设,它们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缺少任何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都难以实现。技术资源建设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硬件建设主要包括设备、设施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电视教材、电视节目、录音教材的建设等。潜件主要是思想、、理论的建设等。

1.视音频设备的数字化

视音频设备包括录像机、采集卡、视频/音频压缩卡、录音机等。选择电视设备应考虑的因素有:

=1\*GB3①图像质量:决定电视节目图像质量的主要的是录像机,当前国内使用磁带录像机的主要记录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VHS,DV,DVCam,DVCpro,Betacam等。VHS节目源主要集中在教学片(带)上,扫描线在300线以下。还有部分节目源为VCD盘片,扫描线在288线以下。少数是数字节目(如校园新闻、专题介绍、个人专访等)。尤其校园网在组建ATM传输信息时应当考虑校园视音频教材的数字化。

在数字化过程中,先把采集自录像机、摄像机或其他信号源的模拟视音频信号经过图像卡、声卡转换成数字信号(即A/D转换),再经过数字压缩后形成数据流存储到硬盘中。若使用的是数字录像机,采集时不需要经过A/D转换,可直接采集数字信号到硬盘。

信息采集完毕后,然后按创作人员的创作意图运用非编软件对存储在硬盘中的视频、图像、音频等各种数据进行编辑,加上动画、字幕、特技等综合处理,并根据需要生成一定视频格式,同时保存在磁盘中。目前市场上经常被采用的非线性采集卡有:AVID、Velocity、DigisuiteLE、DVRexRT、DVRexRTPro、DVStorm、RT2000、TAGAR3000、DV500、DC30。在购买非线性设备时就要考虑和自己录像机格式的匹配问题。事实上,每种采集卡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有自己特别适用的设备,在选择时,应根据已有的信息源选择采集设备。同时随着数字化设备的发展,各种非线性设备开放性和兼容性增加。所谓开放性就是录像机可与各种非线性设备连接,兼容性就是档次较高的数字录像机向下兼容。

视音频信息采集过程中,采集卡的取样比不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压缩时由于压缩的比例、格式的不同,同样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因此在最后处理时,一定要慎重考虑。

校园视听设备应目前由模拟——半模拟向全数字化过渡。全数字化从拍摄、节目编制、演播室系统、播出系统均为数字化。

=2\*GB3②设备标准接口技术:不同压缩标准需要相应的数据接口来传输,同时配合也密切。目前常见的有串行数据分量接口(SDI)、IEEE-1394接口、四倍速接口、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等。

=3\*GB3③常用数据压缩标准:视音频压缩的目的就是舍弃不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以人耳和眼系统的分辨能力来考虑的,是人的视听觉一般感受不到的损失。目前在电视领域中,通常采用的M-JPEG和MPEG压缩标准。JPEG为主要用于静止图像的压缩,M-JPEG是JPEG在视频方面的应用,需要的带宽和空间较大。MPEG是视频的压缩,常用的是MPEG-2压缩标准。MPEG-2压缩带宽和空间小于M-JPEG。

④网上传输的流信息主要有视频流和音频流。视音频教材数字化最好生成流媒体(Streammedia),常见的流格式有*.asf、*.rm、*.ra、*.qt、*.swf等类型,而常用的是.rm格式,通常采用RealPlayer播放器播放的。在生成流格式的时候,一定要将珍贵素材(或节目)另转换为*.avi格式。AVI文件的数据量大,占空间多,计算机读取费时,视音频信息转换成.avi格式主要是为了保存资料,而不是为了在网上传递。

2.软件环境的数字化

视音频教材库的数字化建设:视音频信息库由于设备的原因,目前仍旧是以盘带的方式保存,要传递这种信息必须利用电视网或广播等形式,盘带信息不利于信息的流通。而要做到视音频教材在计算机网上流通,一定要将盘带上的节目保存到计算机上。可根据需要将节目进行分类保存,如按学科教学节目、校友风采、校园名师、校园新闻、地方特色、环境建设、运动会、学生活动等分类。

3.人力资源

学校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技术人员、学科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人力资源是学校建设的重点,关系到学校建设的后劲、全面性和可持续性。人力资源指导着视音频教材的制作、开发、研究、应用。视音频教材制作人员应是新观念、新技术的支持下的创造型、智能型人才。

4.潜件环境

视音频教材的潜件建设关系到其形成、利用、流通,同时也是推动对视音频教材的重要性、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的认识,通过建设还可推动教师应用技能、教学管理、理论知识的提高。

由于我国西部中小学普遍缺乏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承担全校信息技术课程和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使用、维护,以及校园网的构建设计和网页的制作更新,而普通教师又缺乏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信息技术设备的管理成本和压力不应过分下放到学校层面。为此,建议提高设备和资源的易用性,避免为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设置“技术门槛儿”。高等学校的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校园电视台、有线广播电台、外语调频广播台,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形成“校园一线通”,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同时可以降低建设费用、管理维护费用和减少各种人员数量。

三、构建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的实施环境要求

1.性、性、性:数字化的视音频教材必须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使思想、行为和观点受到启迪、陶冶,为培养良好的世界观服务。

2.化:视音频教材数字化运行的目的是在校园机网络中流通。校园网是将行政事务管理、教学服务、信息管理、学校宣传、科研管理、图书服务、后勤服务、招生就业、校园新闻等各类信息连接起来,实现各类信息之间的交换和共享。同时校园网的还包括与Internet、天网、城域网等的互联。由此导致校园信息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整合,使各级各类信息完全共享。对于学生而言,校园网是学生了解外界知识和校园信息的平台,也是提高学生对自己学校教师再认识和接纳的窗口。

3.数字化:将校园视音频教材中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以一定的格式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保存、传播、再现。

4.智能化:搜索的智能化。智能化指建立和创造智能化的教与学系统、教与学环境。未来的者将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建立以个性化为中心的新的学习模式。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借助智能化工具(手段),个别化、针对性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如独立地获取、加工、处理、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5.标准化:视音频教材要以一定的格式录入、存储、传播并呈现,这样制作时可以降低制作成本和存储费用,传递时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范围,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为智能化和交互化提供保障。

6.灵活性:灵活性指制作者修改、添加、更新、上传视音频教材,方便灵活,并且不损坏原来的数字化节目。

7.适应性:指数字化的视音频教材能够适应不同播放器、不同图像质量的要求、计算机、软件等资源。

四、结束语

在中小学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过渡的过程中,我们要用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科学的论证,综合。制定短、中、长期规划,以实现最佳过渡。在数字化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到硬件与软件更新换代,同时不要等待发展成熟之后再备鞍上马。校园视音频数字化,对各级各类学校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

【】

[1]郭炳.多媒体流技术在网络传输中的[J].有线电视,2003(22)

[2]刘怀林、郭国胜编著.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7月

[3]黄宁宁主编.多媒体素材制作与网页编辑[M][M][M].北京:人[M][M]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10月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篇5

1前言

云教育平台在技术层面涉及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5G信息技术等,均呈现出了稳定快速的发展态势,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赋能助力。在云教育平台普及适用的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数字化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深入到体育课程与教学之中,体育课程思政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面,精准化的体育课程思政逐渐成为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的目标趋势。2020年6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文件中指出:“通过打造一批体育类特色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以及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1]。”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发展趋势既体现出了上层建筑的政策引领,又彰显了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理念,使得强身健体与文明精神相结合、健身锻炼与修身修德相融合、运动能力与明德有礼相契合、终身体育与道德修养相耦合[2]。在云教育平台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发展的特点更加符合新时代育人践行向度,聚焦云教育平台对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人方面的实践意义,进而推进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评价标准的改革与完善,厚植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效用,切实维护好发展好体育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责任功效。

2云教育平台建设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发展的动因

2.1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是云教育平台下“铸魂”和“育体”的战略选择早在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体育之研究》,其中谈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论断,深入阐明了体育的育人功效和目标愿景,既要“铸魂”,发展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又要文明精神,提高道德情操[3]。在新时代云教育平台运行环境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战略,加速建设数字化的体育课程思政,是落实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铸魂”和“育体”的战略选择,已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力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反映了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实现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道德品质提升的双向融合,以“修体”为外化表征,以“修心”为内化育人,多重目标任务的数字化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价值取向的“大思政”教育模式[4]。云教育平台建设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不仅适应了新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发展的趋势,而且通过体育课程教学精准培养人的文明思想与强身健体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云教育平台下的全方位落实数字素养的培养战略,促进体育课程思政数字化评价标准的完善发展。

2.2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是“修体”和“明德”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修体”是指通过体育运动提高运动技能,磨练意志,完善品格,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性,达成“德体兼修”的目的。“明德”源于《礼记·大学》,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一种恒常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修养,磨练心性,铸造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个体。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是在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促使学生的运动水平、运动能力、健康水平、道德品质等实现数字化覆盖,通过云端数据的分析,强化“修体”与“明德”数字信息的交互影响,充实体育课程评价标准的内容,彰显体育课程思政数字化对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影响。在云教育平台下,互联网数据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思政课程中的应用是一种数字的细化过程,能使体育锻炼、运动技能、技战术能力、运动水平等与个体的道德、情感、品行、心性相融合,实现精准化分析和考量,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能聚合多种目标因子,“精准定制”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以及综合素养特征的教育对象的培养需求,体现了精准思政和立德树人的育人制度理念。

2.3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是“道德素养”和“运动素养”耦合发展的实然需求“道德素养”是指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培养学生品行内化的结果,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运动素养”是体育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主要涵盖了个体的运动技能、运动技战术能力、运动心理表现、运动情感、运动水平等,在运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和意志品质,逐渐形成高尚的体育运动情怀。在云教育平台下“道德素养”与“运动素养”的耦合表现为多元因素的细化和准确定位,是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发展的实然之举,“道德素养”的数字化是一种信息的细化,能够传达个体发展的道德信息、道德形成规律信息以及未来道德品行发展的目标信息;“运动素养”的数字化是指云教育平台下依托互联网数据统计平台虚拟个体的运动特征和规律、评价分析运动能力和水平,通过数字信息的筛选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可见互联网数据的精准化功能在为体育课程思政带来便捷的实用效果的同时,也给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普遍性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设置了信息壁垒,阻碍多元化人才的精准化培养。由此,云教育平台建设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运用数字信息的同时必须强化相关因子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道德素养”和“运动素养”耦合发展,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育人导向,全方位落实和精细化培育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新人和“后备军”,符合人文伦理和精准思政的教育规则。

3云教育平台建设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发展的策略

3.1云教育平台建设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形成精准化体育课程思政资源保障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多元化需要充实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知识和制度资源做保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融合质量,重在拓宽数字信息资源供给所需要的物力资源,如:资金、基础设施等,进而引入思政人力资源,来切实保障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质量,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以规范和满足学生群体的运动健康、道德修养需求。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教学空间的特殊性,应该先满足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调动广大师生依托云教育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精准思政与精准衔接体育课程资源,找到优化聚合发展的突破口,以期促进数字资源供给“质”的发展。依托互联网数据信息资源和云端空间教育平台积极拓宽多元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例如:首先强化多元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物力资源投人,逐步形成以“立德树人”为主导的育人理念,积极吸收社会道德文化因子,鼓励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共同参与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范式,以此形式作为补充,稳步实现各地区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渠道。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方面需要形成学校教师、家庭家长、社会人士等方面,组织人才教育孵化基地,以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的未来趋势,充分发挥组织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孵化基地的优势作用,通过构建数字化体育专业人才数据库,积极吸纳和强化骨干体育人才资源的流通与精准培育。通过云教育平台云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有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激励机制,保障教育主体“育德”“修德”“明德”“督德”的体育教育供给端的效果,在资源供给过程中依托“互联网+”数字信息化平台,构建“交互联动”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服务系统。

3.2云教育平台建设下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数字化,精准设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其一,云教育平台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教学应着眼于道德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经验的复合,形成多类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的基本态势,构建体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特征的内容体系,其中涵盖了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技战术能力、参与赛事的能力、俱乐部训练等,其中既有道德“自修”的内容,又有道德“他修”的内涵和外延。其二,在云教育平台下不仅要引导师生主动的认识和深入了解体育课程思政的数字化特征,而且更应深化数字伦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呈现,以此激发体育课程思政的数字化创新,使其更加适应学校体育学科教育的核心理路,进一步彰显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核心依据引领学校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创新融合发展趋向。其三,云教育平台建设下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应以开放、包容、协同、共享的数字思维理念为主旨,深入开发体育学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化细分思政教育因子,以便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平台反馈出来,进一步推动思政内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升级转化和深度融合,不断拓展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数字空间,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训练、体育赛事、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以数字化的形式反馈个体思想认识、道德认识、道德修养、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达成效果。

3.3云教育平台建设下搭建体育课程思政云教育平台,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数字信息化的精准互融云教育平台建设为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享提供了机遇和发展方向,在体育强国2035建设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展优势,数字信息化时代体育课程思政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多重育人使命,是政府融合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的便捷“云”平台,并彰显了体育课程思政的现实育人价值。云教育平台建设下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主体呈现社会化、多元化的系统调配机制,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路径促使云教育平台数字信息化建设下师生加强沟通、生生增进交流互为监督,共同进步。云教育平台建设下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建过程跨越文化意识形态的深度广泛的交流与互通,是互联网数据信息化筑牢体育学科思政理论相通的桥梁,以此来有效缓解当前体育教育传统固化和缺乏灵魂基础的矛盾。云教育平台建设下,体育课程思政云教育平台建设首先要满足受众群体的利益,通过强化数字信息的互联互通,使家长、学校、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等均能够享受到教育数字化带来的便捷,其次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穿透程度,依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基础、综合素养等特点开设微课程、线上课程、移动数据端教学等,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能够满足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享过程中首要彰显“立德树人”的核心志趣,以期切实维护受众云教育平台建设下受众群体的受教育权益,从而深入体会“云”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带来的数字信息化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2]赵富学,焦家阳,赵鹏.“立德树人”视阈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3):72-81.

[3]樊梅,张晓林.课程思政视阈下《体育之研究》的价值意蕴及实践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1):67-75.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数字经济;湖南高职教育;商科专业;人才培养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凸显,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推动力。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离不开大量职业工人和职业技能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不管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环节,将会诞生出更多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将会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中的两条腿,要持续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职业教育转化,为行业和企业供应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技能人才。

1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经济需求、数字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湖南在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5位。湖南属于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产业集群特点,长沙作为省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初步形成了“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对湖南数字经济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湘江鲲鹏首台服务器下线、中国首条“智慧公交”投入使用、“和包支付产业园”的持续发展、长沙高新区互联网企业的上市、5G技术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应用、传统零售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使得湖南区域经济转危为机。2020年湖南移动电商、社交新零售、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电商扶贫、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移动办公等细分领域融合创新,逆势上涨。2020年,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了《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是数字经济在湖南省经济总量中占比依旧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双重短缺等方面。

2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数字贸易快速向前发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行业快速崛起,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和行业急需稀缺行业的高学历高级人才,也急需经验丰富的职业工人和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对人才需求更新也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商科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需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时代新科技结合起来,转变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数字经济方面最热门的行业有互联网服务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农业、传媒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见表1);而在商科专业方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贸易/进出口领域招聘需求增长较快,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比2020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见表2);随着出口贸易的逐渐恢复,进出口贸易行业在就业上也受到利好影响,竞争指数相对降低,职位供给比较大,在长沙地区商科方向薪水方面,贸易/进出口行业薪水相对较高(见表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职位供给旺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在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身求职人员职业素养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课题。

3人才培养瓶颈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商科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受疫情持续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等各方面压力,2020年大学生就业遭受重大冲击,中小企业校招岗位需求减少,大企业岗位竞争压力激增,导致岗位要求不断升级,不断向名校倾斜,不断向高学历倾斜,出现研究生学历抢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职位的局面,进一步压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空间,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瓶颈期。如何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3.1专业定位偏差。专业定位偏差包括认知性偏差和结构性偏差。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湖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存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商科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认知存在偏差,比如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国际商务和国内电子商务类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营销等同于推销。结构性偏差主要体现在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及设置结构与企业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规模之间的偏差。在数字经济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消费模式和销售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商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有可为,因此,高职院校在商科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结合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2020年湖南自贸区成立等利好信息,结合本校和企业资源,明确专业定位,为湖南地区经济发展输入应用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3.2人才培养方式认知偏差。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就业率,过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容易走入的人才培养极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避免陷入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误区,要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与综合培养。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从专业对应性、岗位适用性和知识前沿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提高所学知识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室建设、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和专业群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当向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商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很明显,不利于他们融入企业和社会。如何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历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艺术、法律、工匠精神等信息,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商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也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3.3教师队伍培养单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较高,职业技能相对缺乏;高职院校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平时重点也放在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技能培养有所忽略,这些问题导致教师队伍培养比较单一和单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业和企业也在对用人标准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单纯只追求专业知识授课和科研能力,可能不能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资讯和信息,比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关务知识,海关每年都会有信息变更,如果教师只守着自己的固定教材认真上课,不去经常与外贸企业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所传授的过时的知识对学生也将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也要鼓励和激励高校教师多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多与相关商科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和学习,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将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3.4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及其实施细则条款并没有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并不完善。大企业因为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一般较少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另外,中小型企业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合作意愿和合作主动性不强;同时企业也会担心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担心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问题。这些瓶颈问题都制约企业不能高质量的参与到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3.5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环节缺失,将直接体现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面。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参与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实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律性较差、责任感缺失、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宣讲,先成人后成才。

4对策研究

4.1专业定位精准化和动态化。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应该精准化,在给学生做学前教育和专业宣讲时着重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定位,纠正专业认知偏差。但是根据职业不断变迁的社会现实,专业培养又不能陷入一成不变的困局,要实施动态化的专业定位调整,既要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至少考虑3~4年的因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周期性风险,确保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和方向,在不超出职业方向和定位的范畴内,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生的学习方向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4.2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培养适合湖南地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善于根据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进行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以满足湖南区域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专业设置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商科对应岗位和职业的深入分析,合理调整商科专业设置。4.3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项目的财政投入,鼓励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省培、国培、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组织的师资“1+X”证书培训,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和新动态;鼓励老师带队参加湖南省技能竞赛以及商科行业技能赛项,如互联网+国际贸易赛项、电子商务技能赛项、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技能赛项等等,通过参与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课、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4.4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高职院校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产学研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激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如政府拨款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政府联合地方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定期举办行业、企业、教师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培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流失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第三方协议,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4.5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内涵包括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诚信意识、通识教育等内容。高职院校不光要培养商科专业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从商技能,同时也要加强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湖南省、行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湖南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各校发展情况,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培养、企业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适合各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湖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博,杨延.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8~23.

[2]吴旻.浙江数字贸易发展的人才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0(6):246~248.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篇7

一、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契机

(一)促进传统教育的变革。数字化艺术是信息科技发展的必然形式,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生成,以视频、音频、文字、图形、图片等融合一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在以往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在美术知识授课中,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授课,而美术知识、技能在以口述形式讲解较为抽象,使学生不明晰其中内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在数字化时代下,对于一些美术知识、美术技巧,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技能与概念知识,增强学生绘画技能,进而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契机。(二)丰富教育资源。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将知识授课立足于书本,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美术学习存在局限性。例如:在美术欣赏中,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美术作品的年代、创作背景、作者介绍以及作者经历,只欣赏美术作品,学生不容易理解作品中的内涵,也就失去美术欣赏的重要性。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生成,为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美术讲解中,教师借助微课、课件,为学生呈现美术相关知识,不仅丰富教育教学形式,还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学质量。

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数字化艺术观念,有效的运用现代化技术为学生授课,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丰富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数字化艺术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发展需要,结合美术知识为学生授课,增强学生参与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应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育水平。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的理解,教师为学生部分美术文化知识,或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融入到美术作品意境中,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绘画作品,将自身感悟绘画出来,增强美术作品的二次创作。(二)开展美术探究性活动。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美术绘画技能,还应该丰富学生美术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将所学更好的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注重绘画技巧教授,忽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导致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差。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为学生开展美术探究性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首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美术理论知识,为学生制作课件,将课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学习课件知识。学生通过观看图文并茂的课件,掌握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取相对应的知识,拓展自身知识面,便于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短暂教学课件,吸引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中,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预习困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之后开展讨论活动,提出讨论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形式,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阐述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美术感染能力,进而实现高校美术数字化教育模式。(三)重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应重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为学生开展鉴赏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涵养。美术学习的目标并不是技能的比拼,是在美术欣赏中,自身心灵与作者心灵形成共鸣,升华自己,之后以自身的想法对美术作品进行创作。为学生开展美术鉴赏活动,让学生借鉴大师级的作品,不仅增强学生绘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艺术情操,进而为学生绘画生涯奠定基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搜索相关的美术作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让牺牲欣赏,增强学生审美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此外,引领学生自主登录互联网平台,找寻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增强高校美术教学质量,实现高校数字化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对高校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变革与补偿,有助于增强高校美术教育质量。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有效的运用数学化技术、数字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授课,丰富美术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学生营造适合的美术教育氛围,陶冶学生情操,进而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靖怡.数字化时代的高校美术教育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17(03):154.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字营销;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营销背景下,广告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依附性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与宏观经济、国家政策等密切相关,也与行业人才培养建设有直接关系。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方面,数字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契机与方向;另一方面,数字营销的深入发展,广告领域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着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基于数字营销视域,对广告设计人才培养趋势深入探析,寻找其科学创新的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适应数字营销环境的广告设计人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数字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人才需求趋势

(一)工作岗位需求

当前,我国数字营销类广告公司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正在从传统的单一性人才向复合型人才需求上转变,多数广告公司设置了策划类、市场类、服务类等职能岗位。从国内广告公司工作岗位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趋势分析,需求缺口主要涵盖策划创意类、媒介公关类、市场销售类、客户服务类、技术类、管理运营类等岗位。其中,技术类是数字营销行业不同于传统广告行业的典型岗位之一,此类岗位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投放、大数据与广告技术、数字整合营销等技术类人才需求量大。①从岗位需求的整体角度出发,技术类、策划创意类占据整体的60%以上,并且集中在沿海与中西部发达城市。其次,不同类型的数字营销公司均对策划创意类人才呈现出高度需求,岗位需求量一直呈现出递增态势。此外,结合当前国内广告设计人才需求特征来看,许多新兴的广告公司对创新性人才需求有增无减,并表一工作岗位且在数字营销与新媒体应用方向上设置了大量的岗位,例如电商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大数据营销等。

(二)人才能力与素养需求

数字营销环境下,一方面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广告设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现阶段各大广告公司及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营销机构,对广告设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大多偏向于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信息技术素养、创意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投放、大数据与广告技术类公司,对广告设计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考察范围也更广。②从2015年—2020年的各大招聘网站有关广告设计人才词频数统计可看出,近几年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能力与素养的要求集中在专业学科素养、心理素质、个人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受广告行业性质所决定,各大公司对广告设计人才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个人综合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专业学科素养高、信息技术知识扎实的广告设计人才一直受到社会的青睐。这也为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计划制定指明了方向。

二、数字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一)新媒体技术的教育引导有欠缺

数字营销环境下,行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创新性人才方向转变,这意味着要求广告设计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好的新媒体素养。从数字营销本身的结构特征与机制出发,其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只有广告设计人才具备较强的新媒体素养才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③然而,就目前阶段而言,我国多数学校对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在新媒体技术方面有较大欠缺,专业课程设置上局限于以往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广告市场变化及需求进行创新调整,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新媒体素养,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广告设计人才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从社会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是验证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检验专业教学水平的必然路径。然而,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国多数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开展,大多是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也创建了实践平台,但是学生在实践平台上并没有真正学到新知识新技能,也没有有效地养成应有的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④部分学校实践平台的搭建,甚至脱离教学实际,与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渐行渐远,导致实践平台效能不高。

(三)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待加强

受广告行业的属性所影响,广告设计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十分注重综合素养,包括广告设计人才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心理素质等。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胜任广告设计工作。⑤但是,当前我国学校专业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亟待加强。

三、数字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强化新媒体技术教学,增强知识互动共享

广告专业教学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时强化新媒体技术教学,增强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互动与共享,更好地培养我国复合型广告设计人才。⑥各大院校应根据新媒体发展趋势,将新媒体技术教学与信息等技术有机联系起来,以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得专业课程教学更加人性化、形象化、生动化。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利用手机App、微信、新媒体账号等媒介自主运营主题式广告。同时,专业课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营销能力、策划能力、网络素养。此外,专业课程教师也可以将广告行业相关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将不同的教学资源集中在网络教学平台之上,为学生自由化学习提供可选择的板块与内容。

(二)搭建新型实践平台,引入市场化项目式教学

当前,虽然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但是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数字营销环境下,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广告设计人才,各大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专业实践平台搭建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实践平台的搭建与市场化项目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专业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广告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出应用型广告设计人才。⑦例如,专业课程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编制新的教学任务、搭建新型的教学平台,与校外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实施产教联合,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其中,新型实践平台的搭建,要以真实的市场项目为基础,真实地接受市场需求方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检验。在新型平台的搭建上,可以围绕着“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两个平台”展开,一条主线指“拥有广告设计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并能够在数字营销环境下创新应用”;三个层次即基础课程实践、主题实践、信息技术课程实践;两个平台即校企联合平台、校内外实践活动平台。

(三)明确人才培养标准,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力度

数字营销环境下,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趋势,各大院校专业课程的开展,除了要在课程内容创新、实践平台搭建上下足工夫外,也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院校只有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放在重要位置,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广告设计人才。⑧例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引入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内容板块,在班级上开设综合素养培养专业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广告行业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院校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由教师牵头,帮助学生组建广告设计团队,使学生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及心理素质。通过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四、结语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篇9

高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

由于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时间不长,且专业融合了技术与艺术,因此,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类似于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形成课程多、课时少、理论多、实践少、知识多、技能少的教学模式,缺乏高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高层次与职业性”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技术可能面面俱到,但无一精通,很难达到行业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

(二)专业教材体系不完善

教材体系建设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适用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材并不多。目前,大部分高级院校依然以本科类艺术设计高校教材作为教学教材使用,其理论部分占比较大,缺乏重技能实践、职业化等针对性。

(三)学生缺乏创造力

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在具备较为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提高艺术审美力。目前,多数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在艺术审美力方面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学生的艺术视野较窄,很难创作出符合当下艺术设计潮流的作品。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能力本位”的教学原则

(一)“岗位化”的教学原则

要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教学本位,通过调研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所涉及的就业行业,分析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及素养,进而构建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将“能力本位”职业岗位教学原则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计划要注重岗位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岗位素养”为中心、“岗位能力”为重点,创造模拟企业就业教学环境,让学生明确岗位需求,提早适应就业岗位环境。

(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同时招收文理科学生,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既有技术性特点,又有艺术性特点,需要根据学生基础和特点,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行业领域划分技术性较强与技术性较弱的两类方向供学生选择,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校的主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专业领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是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同先进企业保持高度联系,坚持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

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模式

(一)突出产、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构建校企产、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行业知名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合作完善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共建数字媒体技术课程资源,根据岗位技术能力需求制作活页式课程教材,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将课程结构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几个层次。学生定期到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实践、锻炼,校企紧密合作,不断修订动态变化的个性人才需求,考察课程体系实施效果,修订课程体系内容,构建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

采用“艺技结合,项目带动”培养模式,在充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同时,促进数字媒体专业群的建设和科学发展。适应行业市场需要采用项目加主题教学法的教学探讨方式,岗位市场化需要进行教学实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要进行大胆有益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教学实践,制定适合本专业的成功教学模式并总结经验。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应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岗位目标能力为主线,以产、教结合为途径,突出项目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不断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不断细化数字媒体技术岗位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化程度,满足数字媒体行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变霞.浅谈高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22):187-188.

[2]梅继卿.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4}(24):31-32.

[3]李小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4}(17):61-64.

[4]梁艳.试论校企合作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J].青春岁月,2019,(26):189.

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公共图书馆

1背景

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识别需要信息的时机,并有能力查找、评估以及有效利用其所需的信息”[1]。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图书馆协会战略规划》,提出美国图书馆协会协助并促进图书馆帮助儿童与成人发展其所需的技能,包括阅读与使用技术的能力,并认为寻求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在全球信息社会中至关重要[2]。纽约公共图书馆成立于年,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系统,有88家地区分馆及4个学术研究中心,馆藏文献数量在5,0万册(件)以上,涵盖纸质图书、电子书、DVD及其他文献[3]。考虑到纽约公共图书馆在美国公共图书馆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其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可以被认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影响力,笔者希望通过对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其特点及创新之处,从而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

2纽约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为了获得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情况,笔者以“InformationLiteracy”为检索词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网站进行检索,截止到1年2月,共获得20条信息,剔除无效信息及合并同类信息后得到纽约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概况,详见下页表1。

2.1服务主体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由多个分馆协力承担,MorrisParkLibrary、PelhamBayLibrary以及StavrosNiarchosFoundationLibrary等分馆都呈现较为活跃的状态。纽约公共图书馆会整合多个分馆的素养教育服务信息,统一到网站供用户选择,这样做对图书馆而言可在统筹阶段避免同类服务出现时间上的冲突,令活动规划更具有合理性;对用户而言能够节省他们的查询时间,更具有便利性,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参与积极性。此外,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技术培训与计算机教育需求,纽约公共图书馆还创设了TechConnect项目部门,在多个分馆开设技术课程,帮助各年龄阶段的人们学习如何使用并提高计算机技术[4]。

2.2服务客体

纽约公共图书馆主要依据用户的年龄阶段划分不同的用户群体,并针对其特点提供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在面向未成年人的馆藏信息资源推广方案中,纽约公共图书馆将未成年人及其父母(看护人员)一并纳入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对象的范畴,如:纽约公共图书馆推出的“一对一线上帮助:早教识字”服务,由馆员通过网络向成人推广5岁以下早教识字相关的馆藏数字资源,而非直接向5岁以下的婴幼儿提供服务,以及“一对一帮助:儿童与父母的数据库”服务,由馆员通过网络向5—12岁儿童及其父母(看护人员)推广馆藏数据库。此外,尽管纽约公共图书馆将用户群体分为大学生与研究生、教师、岁以上者等群体,但在服务实践中往往将他们视作一个整体服务对象,并未单独为其中的某一群体提供专门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大多数信息素养教育服务都可以同时提供手语翻译及实时字幕,用户只需提前向纽约公共图书馆申请即可,此举使部分身体机能有障碍的用户也可以平等地接受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2.3服务内容

用户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网站“课程与研讨会”栏目下可设置日期、地点、主题、服务群体等筛选条件,检索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与服务,既便于用户集中检索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用户建立信息素养的概念,从而展开具有可持续性的培训学习。从内容看,纽约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分为馆藏数字资源推广、数字阅读技能培养、信息检索技能培养三类,前两类服务主要围绕馆藏资源开展,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各类手机App的使用教学成为新的教育热点,有利于对信息资源教育形成宣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信息检索技能培养服务主要聚焦社区资源,纽约公共图书馆从社区资源中提取用户较为关注的信息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社区建设中的角色作用,吸引平时不大关注公共图书馆的潜藏用户群体,使他们成为图书馆的用户。

2.4服务方式

纽约公共图书馆向用户提供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主要是通过GoogleMeet视频会议软件实现。GoogleMeet属于Google公司旗下产品,具有操作简单、免费使用、安全性较高等优点。该软件也有一定的使用限制,用户需提前在图书馆预留电子邮箱,以便馆员为其发送视频会议链接及操作说明。服务主要采用馆员与用户一对一的咨询形式,一般每人每次咨询时间为30分钟左右,馆员每场信息素养教育的总服务时长为1~2小时,时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纽约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特点

3.1面向不同群体的多样化服务模式

纽约公共图书馆依据用户年龄划分信息素养教育群体,并依据群体特征制订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宣传策略,以便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例如,纽约公共图书馆针对未成年人设立了探索小学、探索初中、探索高中三个服务项目,将相关馆藏数字资源分类、整合成统一的数据库平台供不同群体访问,同时也为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工具[5];针对成年人主要推广数据库、电子书、电子杂志与报纸等馆藏数字资源并提供使用帮助;针对身体机能有障碍的用户群体配备了翻译手语等配套服务,以确保服务群体的平等性。在营销推广方面,纽约公共图书馆在相关服务信息时会强调服务对象的年龄特征,如:在标题注明“儿童与家长”“青少年”等明确的服务群体,正文以“家庭作业”为营销点,借此向未成年人宣传馆藏数字资源及其使用方法,这种宣传方式更能吸引青少年群体的关注。

3.2立足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形式

纽约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多采用馆员与用户一对一的线上参考咨询服务形式,相较于一对多的授课形式,尽管一对一服务人数有所下降,但服务内容与用户体验具有显著优势。例如,该馆面向成人的一对一数据库帮助服务,由用户向馆员提出数据库的使用需求,馆员基于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而不是由馆员以某一数据库为主题进行单方面的推广,且每位用户拥有30分钟一对一服务时间,能够让馆员更加全面地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3.3设置服务宣传推广节点

纽约公共图书馆设有媒介素养周,在一周时间内举办一系列活动,在激发用户批判性思维的同时推广多种馆藏资源[6],服务内容包括如何防范错误信息、如何访问馆藏电子资源、如何使用互联网等。媒介素养周活动旨在通过在较短周期内集中开展信息素养活动,唤起公众对信息素养的关注,凸显公共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4发挥在社区中的角色作用

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8—2年战略规划》将其核心目标设定为加强公共图书馆及其对社区的贡献,表明美国公共图书馆界较为关注其在社区的影响力,想要尽可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社区中的作用。基于此,纽约公共图书馆制定了“一对一的帮助:社区资源与推荐”服务项目,由馆员围绕社区资源向用户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包括如何寻找食物救助点、如何获得法律援助、如何获取失业救济金与求职资源等。通过此项服务可以看出,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不仅帮助用户掌握和利用数字资源的技能,还着力于培养用户的信息检索意识,起到了发挥社区信息中心功能的作用。

4借鉴与启示

4.1注重服务群体的多样性

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机构,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时应考虑到用户群体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将不同的用户群体纳入服务范围,并依据他们的群体特点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国际图联0—18岁儿童图书馆服务指南》提出:“图书馆应向家长、照顾者和教育者提供如何选择和安全使用技术以支持儿童技能发展,以及如何使用图书馆所提供的技术的指导……并实施适当的素养培育活动”[7],这意味着公共图书馆面向未成年人的信息素养教育不应只将未成年人视作服务对象,还应该同时考虑未成年人的家长、照顾者及教育者的需求,让他们掌握提升未成年人信息素养的技能。此外,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手语翻译与即时字幕等服务让有身体机能障碍的用户平等地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同时对无法自由出行的用户群体开展进一步的挖掘,如住院病患、行动不便的高龄群体等,联合当地社区共同开展面向他们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4.2探索用户个人定制服务

为更好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工作,公共图书馆需不断探索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方式。首先,公共图书馆要在信息需求调研阶段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尽可能详尽地掌握与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要点,并据此制订不同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案;其次,公共图书馆要加强馆员的信息素养服务能力,馆员除需熟悉馆藏数字资源的种类与使用技巧、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技能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及时对用户的问题进行反馈,并挖掘用户的隐61性信息需求;再次,公共图书馆还要设置相关的效益评估标准,通过用户满意度、数据库利用率等指标评判服务效果,并不断调整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

4.3推动信息素养品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