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学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2 16:36:32

数字教学设计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教学设计

数字信号处理是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主要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处理技术。该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数字化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面的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完成该课程理论学习后,面对实际问题还是无从下手,例如,不能理解抽样的意义以及FFT算法,不知如何设计IIR和FIR数字滤波器,不清楚如何处理电生理信号,这都不利于学习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方法和设计流程。因此,要进行基于医工结合的实验教学设计,理实融合引导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内容[1-2]。根据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以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等文件精神,贯穿“智能医疗”宗旨,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补充智能医学信号处理实验内容[3-4],探索融知识传授、能力进阶、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方案,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和“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增加学生实战信号处理体验。使学生在数字化医疗实践中完成从基础理论到综合提高的过渡、从书本知识到拓展创新的实现、从典型信号到医学信号的应用。

1教学内容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学习,针对课程内容设计了6个实验项目(见图1),分别为连续时间信号抽样及抽样信号还原、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滤波器设计及实现、心电信号实验、血氧信号实验和便携式脑电信号处理实验。所有实验项目均在硬件平台上完成。学生分组练习,在项目任务引导下拓展提高、交流讨论,既可以在硬件平台上实验,也可以自行设计信号处理算法,完成智能分析与控制。1.1基础训练实验内容设计。基础训练实验内容是从理论教学内容中提炼的重点,指导学生在实验的同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连续时间信号的处理,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利用数字技术对其进行加工[2,5-6]。(1)连续时间信号抽样及抽样信号还原。采样是从连续到离散的桥梁,主要分析时域采样对信号频谱产生的影响及不失真条件。我们设计了连续时间信号抽样及抽样信号还原实验(见图2),以使学生掌握从连续到离散信号处理的采样原理。(2)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按时间抽取的基-2FFT算法,加深学生对离散傅里叶变换定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学会计算离散傅里叶变换,实验内容如图3。(3)滤波器设计及实现。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巴特沃斯模拟低通滤波器、窗函数法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步骤,比较分析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熟悉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基本步骤。1.2综合提高实验内容设计。综合提高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基础上,对实验方法进行综合提高训练[7-8]。我们设计了心电信号和血氧信号采集分析实验,让学生了解心电信号和血氧信号的概念,熟悉心率、血氧饱和度的计算方法,进行光电容积脉搏波(PhotoPlethysmoGraphy,PPG)测量。(1)心电信号实验。该实验采集电路主要包括传感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调制和解调电路。将从人体体表采集的心电信号放大、滤波,再进行调制与解调,由STM32F103VCT6微控制器处理后通过显示屏显示出来。该实验可以计算心率,并在各种特殊心电波形下识别R峰,可实现系统低功耗运行,预留的电流测试端口可用于功耗测量;心电波形和心率相关信息可通过蓝牙发送至手机或其他设备,实验内容见图4。(2)血氧信号实验。该实验电路可进行双波长PPG测量,包括LED的驱动与光电传感器接口电路、交直流信号采集电路、双波长信号分离电路,还可以计算血氧饱和度。主要实验过程是微控制器发出周期脉冲信号,切换红光与红外光发光管状态,血氧探头采集数字信号,通过定时器捕获通道上升沿,计算数字信号频率,带入计算公式求得血氧值与脉率值。实验内容见图5。1.3拓展创新实验内容设计。拓展创新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电生理信号识别问题[9]。本文设计了脑电信号处理实验(即脑机接口),通过便携式脑电信号采集设备,提取脑电信号特征,分析其状态。具体内容是让被试者观察某个数字重复的次数,通过分析脑电信号,判断被试者处于注意状态还是非注意状态。学生利用巴特沃斯滤波器去除干扰信号,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脑电信号各个频段(α、β、θ、δ4个节律),然后求解4个节律的平均值、均方差,发现δ/α、δ/β特征最明显,拓宽生物医学信号分析思路。

2教学方法

整合生物医学信号和数字处理教学过程,形成“医用导向思维工程训练体系一体化构建”方案,使学生从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学习阶段进入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探究式学习阶段,实现掌握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动手验证巩固所学内容→实现生物医学系统设计→完成医疗器械创意实践的过渡。采用设置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和协作学习、学生设计方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效果评价六步法。这个过程是学生提升能力的过程,学生在不断的认识冲突中学习,将以往所学的理论通过实践不断强化,在自我评价和反思中加以巩固。实践机会的增加,提高了学生实战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职业技能,从而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拓展创新实验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严谨的科研理念被融入真实情境,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而自我学习及提高能力、人际沟通技巧、职业精神等都有助于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

3考核方法

学生需要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内容涵盖实验目的及原理、完成实验所需的源程序、绘制实验中涉及的波形、报告实验结果。最终成绩不仅仅由实验考核成绩决定,而是突出实验表现,强调过程性评价。实验总成绩由实验考核和过程性评价成绩组成,各占50%,见表1。

4结语

通过启发、探究的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局面。本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结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验教学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提升了学生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巩萍,胡俊峰,隋美蓉.《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6):683-685.

[2]李韪韬,钱志余.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实验与理论教学结合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135-137.

[3]林建.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0.

[4]林健.深入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8-21.

[5]刘毅飞.基于DSP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实验平台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4(1):12-14.

[6]朱冰莲.数字信号处理[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7]李利,陈刚,田雪莲.项目驱动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168-170.

[8]董庆贺,马峻,殷贤华,等.分层递进式“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202-205.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篇2

数字信号处理中信号表示部分包括基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的模拟到离散信号的抽样,离散序列的基本运算(重点是卷积和);信号变换部分包括z变换,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离散傅里叶变换DFT,三者之间的关系由频域采样定理确定,三种变换依次在z平面、单位圆、圆上采样点的取值;信号处理部分主要是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包括有限长冲激响应FIR滤波器和无限长冲激响应IIR滤波器。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决定了时域信号采样后是否会发生频谱的混叠,频域采样定理决定了频域抽样后是否会在时域序列产生混叠。本演示系统的构建依照以上内容进行设计,主要通过七大模块来展现:序列运算、Z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奈奎斯特采样定律、IIR滤波器设计、FIR滤波器设计以及窗函数绘制,并将此七个模块集成在一个导航窗体中(图1所示),层次清晰,功能明了。

二、模块说明与演示

信号从连续性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连续信号、离散信号与量化信号。在通信工程本科信号处理理论教学中主要是以前两者为主的,其中离散信号为离散时间信号,简称序列。因而序列是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基础,也是研究的主体。所以本平台首先要对序列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序列运算模块中包括序列的加、减、乘积、卷积。序列可以数列的形式直接输入,或从文件直接导入,完成相应的计算后可直接展示在该界面,或导出到文本中,亦可通过点击“绘图”按钮在figure界面中直观查看序列波形。为更加清楚地了解卷积过程,在“操作类型”中选择“动态卷积”,点击“绘图”后可动态观察序列的翻褶、移位、相乘、相加的过程。与序列的z变换紧密相连的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系统函数H(z),通过H(z)的零极点分布可以清楚地判定系统的因果稳定性,并与后续IIR与FIR滤波器设计息息相关。本平台将z变换演示界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通过回调函数直接调用ztrans.m计算给定因果序列的z变换,显示计算结果(以z的降幂排列),并可绘制零极点图;下部分是按照用户定义的系统函数的分子、分母的系数(按照z降幂排列)确定其零极点分布,从而分析系统的因果稳定性。DFT的本质是有限长序列的z变换在单位圆上的等间隔采样点,间隔的角度为2π/N,离散傅里叶变换根据给出N点有限长序列计算其N点DFT。在该界面中可以由用户给出时域表达式以及点数,在图形绘制区域绘制时域序列图和频域的幅度响应柱状图。奈奎斯特采样定律给出了带限模拟信号离散抽样后能够恢复原信号的条件。在该演示界用户给出直接的时间函数x(t),根据抽样定理确定采样频率后可以得到离散信号,为了验证其正确性,本文利用插值法将离散信号又恢复为模拟信号,并与原有模拟信号进行视频域上的直观比较。IIR滤波器模块需要用户自定义IIR滤波器类型、通带类型、通带边界以及数字滤波器的采样速率、通带衰减和阻带衰减等参数来生成相应滤波器的幅频响应,可以方便、直观地观察所设计的滤波器的幅频和相频特性,同时也可以方便地比较不同参数对IIR滤波器幅频或相频响应的影响。FIR滤波器界面是以窗函数法完成的。用户可自定义窗口类型(包括矩形窗、汉明窗、汉宁窗与布莱克曼窗)、通带类型、通带边界以及数字滤波器的采样速率等参数,通过“滤波器幅频响应预览”按钮绘制幅频和相频响应曲线,同时也可以通过“窗函数演示”按钮跳转到窗函数设计界面,观察不同阶数的窗函数。

三、平台封装

GUI完成设计后的文件包含两种,包含窗体中各控件对应代码的.m文件与包含控件信息的.fig文件。本文使用mbuild-setup命令进行编译工具的部署,选择本机中安装的MicrosoftVisualC++2017(C)作为编译器,利用mcc命令进行联合编译,生成可执行文件,方便用户在无MATLAB环境中使用。在编译时,需要将平台设计过程中使用的动态链接库文件一并打包生成安装程序。

四、结论

本平台利用MATLAB中的GUI功能,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与重难点分布,有层次地展示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相关内容,设计简洁,有条理。通过多级菜单将课程中的主要内容集合到一个演示界面下,并且为用户提供了交互接口,可以自行设计相关参数,将抽象的理论进行直观演示,能够为授课环节添加助力,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并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为了更进一步服务于教学,将该平台封装为执行文件,可以在没有相关环境的情况下,安装在任一PC终端,完成平台展示。

参考文献:

[1]张晓光,汤文豪,王艳芬,等.数字信号处理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5):214-217+235.

[2]耿艳香,蒲艳红,陈宇,等.《数字信号处理》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274-276.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课堂-项目-竞赛三维联动;数字媒体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1研究背景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数字出版、数字游戏、数字影视、数字动漫等数字媒体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也在各高校相继展开。广西科技大学于2006年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近年来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开展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但由于成立较晚、教育教学经验积淀较薄,课程体系设置没能很好反映数字媒体技术特点,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1教材内容滞后。虽然数字媒体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而专业教材内容滞后严重。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要求培养具备良好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基础、能够进行数字媒体作品设计、熟练掌握数字媒体制作技能、具备坚实数字媒体软件系统开发能力的综合型应用技术人才。但现行教材中反映数字艺术、数字媒体、影视创作等多学科交叉和渗透方面的内容较为欠缺,使得课堂讲授内容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无法开拓学生创新思路,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大部分教材理论性强,实践操作内容较少,并且教材中的案例距离实际工作情景较远,教材缺少实用性和职业指导意义[1]。1.2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首先,实践内容与数字媒体产业实际需要不一致,通常是以老师或学生个人的喜好开展的设计制作性实验;更重要的是实践内容单一或过于简单,缺乏参与项目决策、协调、控制、合作和管理的基本过程,学生没能得到完成项目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其次,实践方式单一,虽然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很多企业却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大部分学生很少有机会到公司或企业中进行系统实践,使得课堂实践成为单一的实践方式[2]。实习实践往往流于形式。虽然有部分课程引入了项目化教学,但所采用的项目往往是从教材或参考资料中来,很少有从相关行业、企业的落地项目中来,离企业的真实工作情景相距较远。1.3专业教师职业经历不足。由于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历史较短,而广西科技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时间也不长,专业教师来源较为复杂,缺乏数字媒体产业的职业经历。在授课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关注教材知识点传授,没能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无法对学生学习进行深入指导,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同时,由于没有职业经历,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项目策划、操作等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只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产业实践知识,学生无法了解和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和动向,毕业后可能不适应行业实际需求。因此,要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事实上,为了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数字媒体产业每年都开展学科竞赛和行业竞赛等活动。但现行教学活动没有将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行业竞赛结合起来,未能达到通过竞赛使学生接触到企业落地项目,得到参与项目规划、设计、协调、实施、合作、控制、管理等的基本训练,提高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因此,为了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广西科技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具体情况,提出了课堂-项目-竞赛三维联动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三维联动模式),以期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2三维联动模式

三维联动模式,就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项目化教学为驱动,融合学科竞赛、行业竞赛内容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课堂教学的严谨性、规范化,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其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将课程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具体可实施的教学任务,并结合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将学科竞赛、行业竞赛内容以及企业落地项目,结合教学任务,分解为有时间和资源限定的、目标明确的项目。通过项目驱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对专业技能的充分掌握,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3]。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共享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三,以学科竞赛、行业竞赛为平台,把行业的专家、工作场景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有机会接触行业的前沿知识及其应用,使学生在行业真实工作场景中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既能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对行业规范、工作要求有真实的感受,为毕业后尽快融入具体工作打好基础。三维联动模式将学科竞赛、行业竞赛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改革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需求相脱离的问题。通过三维联动,学校与企业(行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能够掌握企业新需求和行业新规范,能够不断完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有利于学校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另外,学科竞赛、行业竞赛吸收了行业发展最核心、最前沿的技术,反映着行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因此,把学科竞赛、行业竞赛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的最新要求,有根据地整合原有课程体系,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3三维联动模式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实践

近年来,广西科技大学将三维联动模式运用到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一些成绩。3.1营造实施环境。由于三维联动模式的实施需要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实施条件和环境。为此,在学校与柳州市“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特色办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办学,与区内外多家数字媒体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训合作协议,共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个,校内专业实验室2个,创建教学科研平台“数字媒体创新与创意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承担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参与企业、公司项目研发、生产。3.2确定实施目标。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广西科技大学确定了三维联动模式运用于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实施目标。(1)在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中增加学科竞赛、行业竞赛设计,把学科竞赛、行业竞赛内容融入课程项目化教学中,使教师都参与到三维联动的实施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竞赛活动[4]。(2)将企业落地项目转化为课程教学项目,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3)构建学科竞赛、行业竞赛、综合实训互动机制,将各种、各类竞赛内容整合成综合实训课程项目,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竞赛能力,实现两者相统一[5]。(4)通过教学模式实施,促进以“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改革,重点做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建设,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形成“以课带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教”的特色。3.3制定实施方案。(1)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出发,深刻反思相关课程现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从中寻找与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融合的切入点。(2)收集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相关的各级、各类历届学科竞赛、行业竞赛的选题内容;同时深入行业企业,特别是专业的实习基地,收集企业的落地项目。依据三维联动理念,将竞赛内容、企业落地项目,依据项目所属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相关课程的教学项目,构建与学科竞赛、行业竞赛、企业落地项目相结合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实现“教、学、做、赛”一体化的教学设计。(3)遵循以项目任务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主线,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使相关的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三维联动的实施过程中。让每位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体会到竞赛的氛围,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4)竞赛活动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将竞赛内容体系提炼转化为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以竞赛引导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竞赛的要求,以及企业需要和行业规范,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技能标准,开展课程改革,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随着三维联动模式实施的常态化、制度化,逐步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练,使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与竞赛活动实行直接对接[6]。(6)跟踪、调查三维联动模式的实施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课程体系。

4实践效果

三维联动模式实施两年多来,聘请了多位企业、公司的专家担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学生参与了多项企业的项目开发、运作。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行业竞赛。共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4项。两年来,随着教学模式的实施,逐渐完善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积累并建设了两套相关的实训项目库。

5结语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创意思维;数字媒体艺术;实验课程设计;教学研究

作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的是将来从事数字媒体文艺艺术类工作的人才,而从事此类工作,往往又需要一定的创意思维,因此,需要加强相关方面的重视和培养。而目前中国的众多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等非艺术类高校,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创意思维方面的培养力度不足,从而造成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薄弱,以及综合竞争力不强等不良现象。各高校应整合、开发可利用的相关资源和经验,以培养学生创意思维为目的,设计具有较强实践性、科学性的实验课程,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进步。

1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课程现状

在国外,早在20世纪末,一些国家的高校就开始了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而在国内,由于历史等众多原因,许多高校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引起重视,由此导致实验课程存在课程内容不合理、教学评价不完善、教学设施设备不充足等诸多问题。而数字媒体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而更不利于专业的发展。本文就“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课程现存问题”展开调查[1],对国内上百所高校进行了相关了解和统计,结果显示,众多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高校数/调查总数中的数据调查显示,实验课程内容不合理占54.78%,实验课程教学评价不完善占49.52%,教学设施设备不充足占82.16%,实验课程培养目标不突出占60.33%,而“教学设施设备不充足”的问题最为严重。1.1实验课程内容不合理。合理的课程内容不仅有利于提升课程质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但是,纵观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验课程现状,不少都存在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影视、交互设计、三维制作的创作能力,因此在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与此紧密相联,并且需要以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是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内容不相符;另一方面是实验课程内容比理论课程内容更超前,学生都无法吸收消化知识。并且,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的是将来从事数字媒体行业的人才,需要足够的创意思维才能够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而许多高校的实验课程并未涉及这些,实验课程缺少对学生扩散性思维的训练及培养,从而导致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2],为其今后的就业或创业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1.2实验课程教学评价不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结果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课程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而作为实验课程,其教学评价应对学生平时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都进行考量;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还应该着重突出对实践和创新方面的考察,使实验课程的教学评价更趋于科学、合理,促进实验课程质量的提升。然而,从目前众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来看,还有许多高校存在着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采用相同的教学评价方式的问题,以学期末的考核成绩为主,对于学生平时的实践过程、创意思维等都没有或者较少进行考量,这样不科学的实验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不仅不利于课程质量的提升,而且在较大程度上误导了教师和学生,使其产生“实验、实践不重要”的错误观点,非常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1.3教学设施设备不充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对学生进行新媒体视频(如3D、VR)等策划、三维模型设计与制作、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摄影摄像、声音录制、画面剪辑制作等众多方面的培养[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用到摄像机、计算机等设备仪器,而这些设备价格一般都较为昂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其相关的设施设备更新日新月异,学校若想采购大量先进的相关设备,需付出较多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投入往往超过了大多数高校的承受范围。因此,目前许多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都存在着教学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此专业的实验课程无法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最新的操作技能,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就得不到保证,学习、实践的动力和积极性也会大幅减退,学生的专业技能难以提升,给其今后的就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1.4实验课程培养目标不突出。为了满足市场用人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以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较强、具有创意思维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4],并使用相适宜的教学手段或方法,围绕此目标开展相关教学工作。然而,众多国内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目前的实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并且这些操作技能大部分相较于现有的行业水平较为落后,而对于学生的独立实践、创新创意等方面的培养较少,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不足、创新创意思维较差,造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就业难而相关岗位又大量缺乏人才的现状。

2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意思维实验课程教学的意义

2.1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本身就是以培养新媒体制作、影视制作、三维模型设计、交互设计等相关领域的人才为目标,并且也在创意思维方面有相关的培养要求,因此开展创意思维相关主题的实验课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在实验课程中加强学生创意思维的相关培养,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与专业素养,从而培养更优质的专业人才。2.2社会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需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定位是为相关新型行业领域输送人才,而目前的相关领域又大量缺乏高质量的人才,这就需要各高校提升教学质量,重视专业实验课程,着重培养具有创意思维的专业人才。具有创意思维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才是符合相关行业领域需求的,才能够满足相关岗位的要求,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艺文化事业的进步,并且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意思维实验课程教学设计

3.1完善相关体系制度。深究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出现上述教学评价不合理、设施设备不充足等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对此不重视,也没有建立相应完善的保障体系,所以才会频繁出现此类问题。因此,各高校应首先建立完善的相关体系,为具有创意思维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教学实施制度,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课程相关教师开展专业的集中培训,使其具有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意识,并且给其提供一些相关的培养办法和手段措施,使其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有具体的措施可使用,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在引起其重视的同时也提高其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保障管理体系,不仅要让教师去落实,还要监察和考核其工作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关的考核机制,使相关教师在制度的要求下有效地开展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工作。另外,还要完善相关的教学评价制度,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实践、创意表现等加以重视和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最终期末考核成绩的占比,建立完善的体系制度,从而保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课程创意思维的培养工作的有效进行。3.2提高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除了相关的体系制度外,相关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是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课程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工作有效开展的又一有力保证,只有相关教师对此重视,提升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首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师除了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外,也要有一定的实验课程教学水平和能力,以及熟练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业务能力;其次,在相关教师入职后或开始讲授相关课程前,需对相关教师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实验课程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意识,提高其创意思维的教学培养能力;带领相关教师对优秀的案例进行学习、模仿,并且进行思考和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调整或创新设计;培训期间也要有严格的制度考核,让相关教师有一定的压力感,从而对此加以重视,并且在考核制度的要求下不断提升实验教学能力,促进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幅提升。3.3加强虚拟内容创意设计的训练。针对目前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现状,可以看到现有的虚拟内容看似多种多样,实际上差别不大,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验课上,需要加强其虚拟内容创意设计的培养和训练。在学生基本掌握数字绘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后,则可对其进行二维、三维或交互的画面独立创意设计方面的训练,使其在此过程中不断熟练,进而使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二维、三维、交互画面独立创作。再对虚拟的连环画面及情节进行创意设计,提高其创意思维和能力。3.4加强创意竞赛与项目制的实践教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教学模式上应多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课程设计与专业性竞赛相结合,师生以“导师项目制”来完成实践教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该课程教学设计最终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类竞赛作品,首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作品,并从设计的角度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其次,通过教学竞赛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竞赛作品中直接检阅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程度、创意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学成果的直接展现,并可以从作品中挑选优秀作品开办专业结课展览。另外,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该课程教学设计开展“导师项目制”,带动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表达等,项目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项目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学习主题,主要是充分调动积极性,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人生计划等有所帮助。不管是专业竞赛模式的教学设计还是“导师项目制”的实验教学设计,最终都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为目标,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与路径,实现创意设计思维方法在设计实践中的综合运用,提高其设计创新能力与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对实验课程现存的不足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和开发,需从课程顶层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多个环节共同努力实验和探索,努力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从而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中国文化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威,鲍颖.基于创意设计思维培养的SPOC教学模式研究——以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翻转课堂为例[J].美术大观,2016(8):162-163.

[2]蒲卫国,李爱民,李冀,等.建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创新能力培养标准的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9,4(7):46-48.

[3]冷荣亮.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示范式互动教学实践研究——以《数字媒体界面艺术设计》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8,157(3):134-136,139.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篇5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深化知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非常重要,这将会很好地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小学数学课程中学到的很多内容都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几乎所有的教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与实践。这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也给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检验平台。教师要深化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展开知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有很多切入点,首先,教师要引导大家多在日常生活中对学过的内容展开实践,也可以以生活中一些好的实例来辅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些都是很适合小学数学课堂展开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本中涉及的内容都并不复杂,大部分内容都是对学生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的解答。这不仅使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也使教师可以灵活地应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教师要多展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方法不仅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也能够更好地凸显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应用。“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始,想要让学生对数字的运算及各种相应的规律有很好的掌握,首先要让学生对数有良好的认识。生活中与数相关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与数字有关的典型范例,让学生对数有更好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课下数数楼梯台阶的数量或观察校园内教学楼的层数,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尝试统计全班同学的人数,然后再来数一数班上男生与女生各有多少。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字展开基本认知,透过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迅速拉近学生和课本知识的距离,也能够帮助大家对理论知识形成更好的理解与认知。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随着学生接触的知识不断增多,大家掌握的一些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也不断丰富,这个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本知识中的一些关联,并且要合理地利用这些联系进行知识的综合教学。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也是帮助大家将学到的内容融会贯通的一种教学模式。只有深化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让大家在碰到一些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将其解答。例如,在“近似数”的学习中,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很多学生在对数字进行判断时未必能弄清“四舍五入”的原理,做对题目也只是凑巧而已。对此,我让学生自己寻找数字四舍五入的判定方法,有的学生经过仔细的思考后发现了数轴,如果将数字放到数轴上再来进行辨识,这样就变得非常直观。找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后,之后的四舍五入的判定就变得十分简单了。这便是一个非常好的知识综合应用的案例。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借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对过往内容的一种巩固与深化。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才会得到显著提升,大家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也会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三、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结合

当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一步深化,大家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后,教师应当进一步展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教师可以将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结合起来,透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将会是很好的推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相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透过一些开放化的研讨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训练形式,不仅能够给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良好的空间,也能够鼓励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来思考问题。这才是数学课堂中应当有的收获,只有将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结合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与提升。例如,在讲解判断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个长方形”时,我设计了讨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足够的证据。学生就这个问题纷纷展开了研习探讨,在一阵翻阅书籍、低声讨论后,形成了对立的两组,一组学生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书本上就有这种说法,另一组学生却不同意,他们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也可能是一个正方形。两个小组间激烈地辩论起来,并且大家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搜寻答案。这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模式,透过这种开放化的问题的思考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展开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并且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学生的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的提升将会很有帮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展开知识的应用实践,也可以鼓励大家借助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透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训练形式,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将会是很好的推动。

作者:夏有发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神州路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一个关键部分,在当下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和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能够帮助小学生在探索、实践以及研究学习当中取得发展性突破,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小学教学的质量。本文将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上面做初步探讨,结合笔者自身教学体验,给业内工作者以及同行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

新课标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提出,明确提出了在小学教学中增添“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指出其教学意义与内涵。尽管我们教师提高了对综合与实践认识的重视,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重心头重脚轻,内容选择上面无所适从,将综合实践简单等同于综合练习或者实践活动等等,使得在教学中偏离了主体方向,降低了综合与实践对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如何正确演绎出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笔者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统筹数学知识,突出综合性

何谓综合?综合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用综合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综合性的内容。以综合性的课程内容为载体,提高学生探索与解决数学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不光指的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同样体现在数学跟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迁移。打比方说,在学习怎么求解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内容时,学生不仅要综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能够灵活和技巧性地将不规则图形进行分割拼接,此外,有时候还要求我们结合精算与估算的相关知识点,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有效的综合在一起,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紧抓不规则图形的特征,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割拼接,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为学生熟知的图形,从而解决问题。而在学习统计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创设统计语文课本中不同偏旁部首的生字,并绘制成扇形统计图。这样做,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更好的对统计相关知识点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汉字生字的记忆理解。

二、结合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与综合的思维方式不同,实践主要表现的是探索。在这里,需要引导学生运用以往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在研究探索上的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在苏教版教材中,要求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在这个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和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和大自然,观察和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并采集或者拍照将她们记录下来,观察特点,并能够自己画出轴对称图形。没有实践就没有话语权,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了,有了切身体验和实际观察,才能更好地获得体验和掌握好知识,真正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

三、突出数学学科特征

“综合实践”要求融合学科差别,整合各个地理的学科,形成大学科观,这是素质教学和教学改革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但是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融合,并不是“溶合”,不能因为这个张冠李戴丢失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和突出数学特色。突出数学的学科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求我们数学课要落实实际,于是数学教学里面要包含有爱国主义、互助友爱等内容,来达到那些所谓的情感目标。但事实上,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并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课程一样,有比较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表现在将知识点柔糅合在一起并灵活运用。但是,一些教师将这个关键点给简单化了,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可讲,在教学内容轻松的情况下,添加一些思想价值进去,这种想法无疑是错误的、肤浅的。在苏教版教材中,有一节关于旅游费用计算的综合实践课,有些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安排了看图片,谈经历,说感受等等环节,这样导致费用计算环节时间的仓促与不足,不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总而言之,简约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突出数学的学科内容,让学生掌握数学里面特有的知识,思想以及方法才是重中之重。总之,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小学数学中综合与实践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强他们的创新探索意识,提高小学生综合利用数学方法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统筹数学知识,突出综合性,结合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突出数学学科特征这三方面,帮助学生在实践以及研究学习当中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秋菊.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之综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99(47):76-77.

[2]曹爱梅.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浅探[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4,57(3):58-59.

[3]沈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分类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3,100(10):78-79.

[4]范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上旬,2014,55(6):22-23.

作者:王莉莉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区杭集镇中心小学三笑分校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离不开教学设计,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特征并运用教学原理积极组织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分析教学难题,设计解决方案,因此,教学设计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打好坚实基础至关重要,但现今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诸多不足,课堂教学设计现状令人担忧,本文简要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体地位

一、前言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问题毋庸置疑,因此,及时查找原因、详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当前数学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教师由于压力大,可能出现失误,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减少可以避免的问题发生,经验丰富、教学年限长的教师想在课堂上增加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避免教学问题,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常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

良好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发掘学生潜力,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坚持以自我为中心,为达到课堂目标一意孤行,全然不顾及学生领悟能力,调用一切可以控制的元素达到目标,此种教学设计方式实际上是把学生当成教学工具,并没有充分开发学生思维,诸多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主体地位被严重忽略[1]。

2.教学设计内容单一,数学知识方面欠缺

小学数学是基础,虽然较为简单,但对于学习经历尚浅的小学生而言,充分掌握与理解并非易事,如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策划不够生动,学生接受较强逻辑性问题难免觉得枯燥,从而产生排斥、逆反心理,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必然引起学生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够一味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而应根据新课改要求灵活变化适当改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数学知识是主导,但数学知识不仅仅包含书本上知识,数学教师若单纯教授书本知识,难免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严重消极影响,小学生意识较淡薄,基本完全由教师引导,因此,教师应认真完善教学设计。

3.缺少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知识

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不够重视,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甚至抓不住学生学习重点,教师若想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合理的教学设计必不可少。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方法、主要教学内容、课堂主要流程等方面,教学设计若要充分发挥作用,务必考虑全面,将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然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现状是部分教师教学设计并不科学,只是单纯罗列教学内容,无法体现层次感,甚至部分内容已然超出小学生所能理解范畴,不仅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消失殆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中不能允许吃老本现象发生,不能生搬硬套无视自己本身问题而将问题推给学生,教学设计埋下的隐患对学生影响极为不利[2]。

三、教学设计问题原因分析

1.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包班教学较为普遍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较广知识量以及变通教育方法应对学生间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设计方面有一定创新而非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然而,诸多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以致较难设计出良好教学模式,此外,教师师资不够,小学数学教师较多同时兼任班主任或其他行政任务,因此,精心教学设计教师更是寥寥无几,部分教师教授数学并兼任语文教师,难以专心探求一门学科,学校对教师要求逐渐严格使得教师难以分出时间学习相关方面知识,学生成绩优劣与教师素质息息相关,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尤为重要[3]。

2.学校对教学设计方面管理不够科学

教学设计在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因此,应建立完善、健全的教学设计评价体系。学校是教师存在的载体,学校科学管理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设计实施效果,然而,目前诸多学校只是流于表面,并未采取实质性措施,教育方案检查无统一标准、检查人员不固定、质量缺乏统一要求,因此无法给教师的教学成果具体反馈,教师改进依据不足。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问题的原因众多,但学校管理不科学依然是主要原因,因此,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在职教师培训工作滞后

活到老学到老,此种心态对教师而言依然适用。近年来,在职教师培训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虽取得进展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如下:通过实际培训发现,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培训经历,真正接受并理解小学教学设计理论相关的方法技能等较为专业培训的教师极少,甚至部分教师即使知道培训但根本不曾了解培训的内涵及意义,因此,因扩大教师培训范围、加大培训力度,尤其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培训迫在眉睫;部分培训理论知识与教师教学实践相去甚远,进而导致教师对培训产生抽象不易理解的印象,培训不尽如人意使得教师对培训热情逐渐褪去,教师教学设计水平依然回归原点.

四、结语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诸多问题,经过分析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充分认识教学设计重要性,因此,应积极加强加强教学设计理论、技能以及教学设计方法,不断创新,结合实际情况主动探求合理改进教学方法,向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主动思考并虚心交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烁,李玉斌.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06(03):221.

[2]张伟.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学周刊,2015,07(26):215.

[3]杨余梅.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J].赤子(上中旬),2015,09(22):205.

作者:孙妮 单位: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促使教学过程当中“教”与“学”的充分交融.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保证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接受的程度,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教学设计应当更加灵活,笼络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去.现笔者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做肤浅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于教学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进步与教育息息相关,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起重视的一大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促使教学过程当中“教”与“学”的充分交融.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保证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接受的程度,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教学设计应当更加灵活,笼络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去.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学科学化,从而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进而促进教师不断地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环节,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效果,能够将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有效地将教师的传教与学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真正的认识到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质量.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环节中缺乏了学生主动思考的部分,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并未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积极性不大.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将教与学充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去,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能够自主探讨,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探讨,来加深对小学数学的理解,从而能够真正的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难度控制有所欠缺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存在着对难度的控制有所欠缺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能够充分的了解到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盲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以至于对难度的控制不当,让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畏难的心理一旦产生,将会对小学生以后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致命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难度控制不当,会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教学上两极分化的局面,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好的教学质量是能够达到教师与学生整体进步的境界.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一定要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未能够适当的扩充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能够真正的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形成,将会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尽量以小学生的视角去设计数学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尽可能多的采用一些游戏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每节课的尾声,可以采取知识竞答的方式,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巩固,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导致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真正的意识到这个问题,才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导致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应试教育的逼迫

导致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的逼迫.在当今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全中国的学生都必须通过层层考试和层层的选拔,才能够考上理想的学府.现今很多父母和教师甚至从娃娃就开始抓起,开始对小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是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虽然能够帮助学生考取理想的学校,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天性的发展,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着巨大的升学压力,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就会很容易出现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局面,基本上是已经把学生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

(二)在职培训系统不完善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另一原因就是教师在职培训系统的不完善.很多学校基本上已经忽视了教师的在职培训,任由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自由发挥”,学校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性,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小学教师的自身素质也参差不齐,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高中、职高学历,高学历的只占了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学校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结束语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篇6

论文摘要:学习对象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全新理念。作为理论,学习对象研究影响教学资源可重用性的各种因素间的最佳结构状态;作为技术,学习对象是教学资源的抽象与封装,教学资源以学习对象的形式存在,教学设计者通过重用学习对象来共享教学资源。本文介绍了学习对象的特征、分类、粒度和元数据语义模型,分析了在教学资源库系统中引入学习对象的优势,讨论了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中学习对象粒度定位、类的封装与继承及其xML绑定。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E-Learning逐渐兴起以来,教学媒体发生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学要素,己经成为支持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但是,教学资源普遍存在难以重用、互操作性差、共享困难、利用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教学资源的共享与重用越来越引起教育技术学界的关注。受到计算机科学中面向对象思想的深刻影响,学习对象的理念逐渐形成并得以快速发展。

本文探析学习对象的理论及其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应用。

二、学习对象的理论

(一)面向对象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导致软件危机的根源,即用VonNeumann机求解的问题域结构与解域结构的不一致性,形成了面向对象的思想。

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00)思想的基本内容是:1、系统由对象组成;2、对象具有标识唯一性且相互关联;3,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成,属性刻划了对象的状态,方法刻划了对象的作用、运动及其相互关联;4、对象的属性变化反映了系统的状态变化。5、系统中各个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联,形成对象方法之间的相应动态组合,从而完成系统任务。

80年代,随着OOP的迅速发展,00思想及其方法与技术不仅在软件工程领域得到深人研究和广泛应用,还深刻影响了系统工程、知识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等众多领域。到了90年代,00在高度(思维科学)、广度(应用领域)和深度(形式描述)三个维度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人,成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学习对象的概念

00思想运用到教育技术领域,提出了可重用教学构件((reusableinstructionalcomponents)的概念。1994年,H.WayneHodgin;在《LearningArchitec-tures,API''''s,andLearningObjects》一文中首次使用学习对象(Learningobject,LO)一词来描述这种易组合、可重用的教学构件。

1996年,美国IE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LTSC,IEEEP1484)成立。该委员会采纳了学习对象术语,2000年,委员会下设的学习对象元数据工作组(P1484.12)给出了学习对象的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学习对象是可以在技术支持学习的过程中被使用、重用或引用的任何数字或非数字的实体。

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也相继提出了学习对象的定义,但基本上都是针对上述定义的限制性界定和具体描述,最典型的是:学习对象是支持学习的可重用的数字化资源(anydigitalresourcethatcanbereusedtosupportlearning}。这些限定和描述刻划了学习对象的特性,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对象的含义和范畴。

学习对象概念的三个显著特性是:

1、教学性。学习对象是针对学习而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被使用、为达到学习目的而存在的特定实体。

2、可重用。学习对象可以被教学设计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基于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重新组合和重复利用。

3、数字化。学习对象是数字化实体,能够传输和共享。

学习对象概念还具有其它一些特性,如自包含(self-contained)、自足(self-sufficient)、内聚(cohesion),可聚合(canbeaggregated)、互操作(interoperable)等,但教学性、可重用、数字化是最重要的三个特性。教学性是学习对象的首要任务,可重用是学习对象的核心目标,数字化是学习对象与传统教学资源的根本区别。

(三)学习对象与教学资源

建立在非数字化教学媒体基础上的传统教学资源,其形态是固化的、物化的和静态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普及,以网络为载体、以多种媒体来呈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传统教学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并逐渐成为教学资源的主流形态。但是,仅仅只是教学资源的形态发生变化还远远不够,这是因为:1、它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材料)仍然是固定的,难以被教学设计者解构和重组;2、它不具备一致的组织结构及其描述信息,难以互操作和共享。

学习对象是教学资源的抽象与封装,教学资源以学习对象的形式存在,教学设计者通过重用学习对象来共享教学资源。因此,学习对象是构件化的教学资源,能有效的检索、发现、管理、重用和共享,具有现代教学资源的全部特征。

(四)学习对象的分类

学习对象的内在固有特性包括:组合元素的个数、内含对象的类型、可重用的构件对象、一般功能、外部依赖性、逻辑类型、不同情境下可重用的潜力、同一情境下可重用的潜力。学习对象按上述固有特性分为5类:基本型((fundamental)、组合封闭型(tom-biped-closed)、组合开放型(combined-open)、生成呈现型(generative-presentation)和生成教学型(genera-tive-instructional)}Z}o

学习对象按组织结构分为原子、集合、线性、层次和网状类型叭按聚合度分为4个聚合层次。

(五)学习对象的粒度

粒度(granularity)是关于对象的大小、尺度及其详细程度等特征的描述。学习对象的粒度决定了学习对象的重用频率与效率,粒度过大会降低重用频率,粒度过小则会降低重用效率。

一方面,根据00思想,对象的粒度要满足“高内聚,低藕合”。另一方面,学习对象不同于软件工程学中的抽象数据类型,教学性是其首要特性,因此,学习对象的粒度要以能表达一定独立教学意义为原则。

(六)学习对象元数据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属性。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objectsmetadata,LOM)的作用在于,为教学设计者和学习者查找、获取、使用、评价、互换、共享、管理学习对象提供支持。学习对象元数据是学习对象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国际上相对完备的LOM标准是IEEE((DraftStandardforLearningobjectsmetadata})(IEEEP1484.12.1)aIEEELOM标准定义了学习对象的一个语义模型,其结构是一个4层语义树。该语义模型将学习对象的属性组合成9类,分别是:general,lifecycle,meta-metadata,technical,education}rights,rela-tion,annotation,classification。该语义模型的数据元素分为必须数据元素(mandatorydataelement)与可选数据元素(optionaldataelement),全体必须数据元素组成LOM核心集,全体可选数据元素组成LOM可选集。特别的,第9类数据元素classification组成LOM分类扩展集,为特定领域的学习对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扩展机制。

我国《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IEEELOM标准在教学资源领域的扩展和本土化。《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以LOM核心集为基础,抽取LOM可选集的一个必要子集,利用LOM分类扩展集对九类教学资源规定了扩展属性。

三、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是面向教学的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它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载体与共享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是指:基于学习对象所包含的教学设计理论、面向对象思想、可重用性核心理念,运用学习对象的元数据技术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描述、组织、管理、、运用教学资源的数据库系统。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由于学习对象的可重用性,在学习对象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教学资源库能以最大效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由于学习对象元数据的标准性,使教学资源的分类组织及其特征描述符合一定规范,同时也是资源数据库的设计依据;

第三,由于学习对象的潜在智能性,在某种教学策略或认知策略的引导下,系统能够自适应教学目标并生成相应的学习对象序列,从而使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或通过结构实现智能。

(一)教学资源的分类

教学资源按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即标准类、素材类和课程类,其中素材类和课程类属于学习对象。各类教学资源界定如下:

1标准类包括职业标准、岗位能力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

(1)职业标准是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

(2)岗位能力是从业人员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应具备的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具体化。岗位能力标准一般从普通岗位能力、基本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三个层面描述工作岗位的能力体系,每个层面由若干能力素质类别构成,每一类别根据行为表现的不同而划分为多个级别,每个级别代表不同处理事件能力的程度。

(3)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表现形式,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4)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测量的依据,是学校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阐述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明确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描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给出实施建议(教与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2.素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文献资料、资源目录索引等。

(l)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素材类型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五大类。

(2)试题是测试中使用的问题、选项、正确答案、得分点和输出结果等的集合。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数据库系统中实现的试题集合。

(3)试卷是用于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课件是针对若干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

(5)案例是指由各种数字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

(6)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全面解答。

(7)文献资料是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和专业文章、书籍、音像资料、事件记录等。

(g)资源目录索引是某一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URL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气

3.课程类包括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课程包等。

(1)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所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2)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即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严格的教学管理及评价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的网络表现形式是网络课程。

(3)课程包是针对课程实施完整教学的软件。

(二)学习对象粒度的定位

教学资源的上述分类是依据内容分类,因此,学习对象的粒度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规模。

知识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单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所以知识点及其关联关系是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基础。同时,一个知识点又是具有原子特性的不可分单元。因此,知识点属组合封闭型,围绕一个知识点的相关素材属基本型,由关联知识点组成的课程属生成教学型。

设计学习对象时,其粒度定位如下:

1、单个课件被一个学习对象封装;

2、其它素材类教学资源按照知识点分组,每个分组被一个学习对象封装;

3、一门课程对应一个学习对象序列。

(三)学习对象类的封装与继承

将教学资源分类后,提取每一类教学资源的共性特性和个性特性,这些特性在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内部定义为一个抽象数据类型--一学习对象类(Learningobjectsclass,LOC)。LOC是教学资源在系统内部的抽象与封装,每个具体的教学资源是LOC的一个实例。

LOC与LOM都是教学资源的抽象与封装,LOC用于系统内部对教学资源的各种加工处理,LOM用于系统对外呈现教学资源,LOC与LOM是动态对应的。位于顶层的LOC是一个抽象类,它的属性与必须数据元素一一对应,方法至少包括构造器、set,get等方法。各类LOC继承顶层类,重载顶层类的属性与方法,其扩展属性与可选数据元素、分类数据元素一一对应,属性的赋值可以在构造时通过构造器由元数据库中初始读取,也可以通过set方法由元数据库中动态读取。

为了实现学习对象的序列化和智能,还要考虑LOC实例的持久化,在LOC实例的整个生存周期内保持有状态会话。

(四)学习对象元数据的XML绑定

为了实现元数据的XML绑定,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需要具备:1、一个完备的资源命名空间;2、一套完整的XML标记,并通过DTD约束以符合规范,使用XSL设置显示格式;3、元数据字典和元数据编辑器等元数据管理工具;4,XML文档生成器。

注册教学资源时,在元数据字典和元数据编辑器向导下,提取教学资源的元数据,创建相应的LOC实例,存储到元数据库。教学资源时,XML文档生成器读取元数据库,用XML描述、封装元数据,生成XML文档格式的虚拟资源库。

四、结束语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景泰蓝;传统工艺;虚拟仿真;情境教学;文化推广

一、传统工艺教学引入虚拟仿真技术的背景

教育信息化即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管理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核心内容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2018年,教育部首度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随即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知识获取方式、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要求,以此深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2020年,教育部认定的首批5118门部级一流本科课程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课程约1559门,其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28门,艺术类虚仿课程占比仅为3%,而明确传统工艺指向的课程只有4门,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的“传统漆器脱胎工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郑州轻工业大学的“钧瓷烧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武汉商学院的“汉服服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四川师范大学的“传统建筑榫卯结构虚拟仿真实验”,传统工艺教学数字化虚拟仿真平台初期开发与建设拉开序幕。工艺类课程的实质重在实操,虚拟仿真技术手段的介入是建立在已有线下工艺实体课基础上的延伸与补充,针对解决现有传统工艺课程教学周期长、成本高、工艺复杂、传播面窄、资源匮乏等共性问题展开设计;线上实验内容中30%侧重对工艺文化背景知识系统化的学习,70%的落脚点即为工艺流程与方法的认知、练习与设计。在以虚补实、虚实结合的原则指导下,最终力求能够与线下制作无缝对接,完整实现全工艺流程与创意设计。2021年,第二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申报启动,在艺术类近100项虚拟仿真项目中,传统工艺虚仿项目占比提升至16%,经过一期的试水,此批课程建设项目在内容选择、技术处理、实验情境、美学感官、考核模式等方面均有了不同层面的突破,特别是工艺数据的科学性、工艺品解剖式的深度分析、工艺流程实验的试错、艺术化情境体验、程序记录与创作发挥、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精准开发研究与特色凝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虚拟仿真技术已全面植入教育信息化建设并有了极大的拓展空间。

二、景泰蓝传统制作工艺虚拟仿真情境教学设计

分析宏观数据,目前20门左右的全国一流传统工艺类虚拟仿真课程建设中,陶瓷、家具木作、古建营造所占比重最大,玉石雕、牙骨雕、漆器脱胎等工艺偶有涉及,从工艺类型、工艺材质、工艺流程等复杂程度上无一例外地凸显出实体教学的难度。景泰蓝作为传统金属工艺的代表品种,其大小工序有108道,主要工艺流程虽只有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抛光、镀金7道,但恐难在线下实践教学中面面俱到。因此,虚拟仿真教学手段无疑是为高难度及高复杂度的传统制作工艺的实验提供了新途径。从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上看,北京地区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教学相对缺乏,在全国的普及度低,两批全国一流传统工艺类虚拟仿真课程的申报队列中,仅有北京联合大学的“景泰蓝传统制作工艺虚拟仿真课程”,北京优秀传统工艺教学交流与数字化教学设计的全国推动示范作用仍需强化。

(一)数字化情境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的确立是建立在科学且客观角度上的教学顶层规划。对于长期延续的传统工艺线下实体教学模式的固有状态,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突围,做到教学模式改革有意义、有效果、可持续、可复制。就角度站位来说,需要从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角度转化为如何突出学习者的角度,学习是由学习者在情境中的经验引发的,任何学习是不能脱离情境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入或者创造一种带有情绪色彩且生动形象的场景,从而引起学习者互动参与。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知识,在参与中激发情感,引起共鸣。情境化的教学并非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挥某种独特的优势,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认知体系。“某种独特的优势”指什么?根据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可有多样化选择。数字资源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绝对优势。在利用这项优势之前,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利用数字资源营造情境化教学,即找到现有景泰蓝传统制作工艺教学中的痛点问题。首先,基于景泰蓝工艺的材料与特性,再加上教学成本较高,校内外实践条件下暴露出不同层面的局限性,学生无法在短期内达到对工艺的深度理解。其次,景泰蓝工艺的复杂性和烧制的危险性导致制作体验环节的缺失,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弥补。最后,由于受到前两点不同程度的限制,学生在设计创作的广度与深度上受到阻碍,设计方案与工艺的贴合性以及提升设计能力恐难有效达到。抓住传统教学中的痛点,利用数字化资源把景泰蓝工坊移至线上,为学习者营造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实践体验空间,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开展景泰蓝作品的创作,做到即时观察创作效果、修整创作方案、开展工艺实践。数字资源的引入并非是盲目和偶然的,利用数字资源生动、逼真、多通道及感染性与代入感强的优势,营造适合的数字化教学情境,在总结与分析基于数字资源与传统课堂融合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中,不断探索数字资源融入传统课堂教学的规律与方法,改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形成示范效应,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能,其理念的确立希望对传统工艺类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有更理想的教学实践指导价值。

(二)虚拟仿真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坚持“能实不虚、虚实结合”原则的前提下,从现有的景泰蓝传统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开展实验设计,分析现有实验存在的问题,得出传统线下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结合的教学内容和结合方式。虚拟仿真技术手段介入实验建设的主要内容即解决传统景泰蓝工艺线下实践中知识靠听、流程靠背、创作靠编的问题。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的目标是将景泰蓝文化知识图形化,将景泰蓝工艺操作交互化,将景泰蓝纹样创作可视化。从总体设计思路上看,景泰蓝传统制作工艺虚拟仿真实验将景泰蓝工艺文化知识学习、景泰蓝纹样设计创作与景泰蓝传统工艺实践融为一体,体现“设计性实验”和“操作性实验”相结合的特征。其中景泰蓝文化知识模块注重提高学生对景泰蓝工艺文化的兴趣,通过图文、视频和测试的方式提升知识传授的效率。纹样设计创作部分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学生可以将个人创新的设计图案进行虚拟仿真验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工艺实践部分通过交互虚拟仿真测试学生对工艺的掌握程度,为实体作品的制作做好充分准备,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从技术路径上看,参照北京珐琅厂提供的完整工艺流程的制作标准,借助数字建模、三维动画、界面交互技术、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构建了高度仿真的景泰蓝传统制作工艺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整个虚拟仿真实验将以完成一件景泰蓝器皿设计与制作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设计性实验”的特征。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融入个人创新的设计元素,在验证工艺操作流程的同时,产生多种实验结果,讨论成品制作的得失,为后续实际动手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虚仿的教学重点聚焦在使学生熟练掌握景泰蓝制作核心技艺——掐丝与点蓝,并通过及时回放、操作细节提问、过程结果实时评估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操作训练和评价反馈培训体系。

(三)差异化优势体现创新特色

差异化优势体现在与单一线下传统工艺教学模式以及与其他品类传统工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双向比较层面。景泰蓝传统制作工艺虚拟仿真情境教学设计的创新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验设计创新。景泰蓝工艺在中国传统金属工艺中最具代表性,以教学新样态的呈现方式达到传承、保护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有利于扩大推广范围;虚仿实验中既包含了景泰蓝工艺文化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也包含颇具价值的纹样图案资料库的建立,还有真实工艺操作视频作为教学辅助,同时对核心部分内容进行了大量3D建模预处理和动画制作,并设计了多种方式交互环节,拓展了实验的深度和广度;立足“设计性”实验水平的提升,特别将“纹样设计”纳入虚仿实验环节:大师纹样库解决了学生学习与分析纹样在器形中分布方法的问题;分类纹样提取依据景泰蓝创作的纹样分布模块进行细分设计,如底纹与主纹部分分别列出多种经典纹样组合;纹样自由创作部分则允许学生在掌握经典传统纹样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纹样的设计,并通过虚仿三维成像技术快速反馈创作方案与成品制作的关系,学生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控制实验过程,提升了实验的自由度和高阶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图1)。第二,实验过程创新。景泰蓝传统制作工艺的实验过程尊崇科学性、严谨性、综合性,采用“理论知识学习+虚拟仿真项目学习+现场操作实践教学”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融合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线上线下互动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运用线下理论复习、线上训练与反馈、线下巩固练习的进阶设计,借助三维建模手段模拟景泰蓝传统制作工艺场景和工艺流程实施模拟教学,构建了“线下—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契合了“虚实结合、虚实互补”的教学设计理念。例如,釉料提取部分的实验过程,在虚仿系统中,科学采集景泰蓝釉料的基础色及名称,建立釉料库,同时在系统中可自由调节明度、彩度等色彩方案,生成若干种配色计划后,在线下对应选取釉料,实效性大大增强。第三,评价体系创新。景泰蓝传统制作工艺虚拟仿真实验评价体系体现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特色。创造性地提出学生作品的分数由“教师评分+工艺师评分+系统自动评分+学生互评”四个分数构成,每项分数具有合适的比例。平台能够自动对参加实验的学生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具备完善的客观评价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成绩的标准,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同时,指导教师和校外工艺师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和学生实验报告进行主观评价,提出各方面的建议与反馈信息。参加实验的学生可以浏览其他同学的虚拟仿真设计作品,并进行打分。通过完善的评价标准,客观、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真正提升实验的高阶性。

三、科技赋能工艺美术人才培养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篇8

1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走访院校、发放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等方式,调研了解了多所职业院校教师关于目前市场上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的认识,总结造成产品供给与需求错位现状有如下几点原因。

1.1资源散碎,不成体系

从2006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起步至今,十多年来,职业教育经历了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骨干校建设,以及各地方示范校建设。这些建设计划中对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均提出了要求,因而由“以评促建”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这批资源多是散碎的,未成体系的,没有进行过总体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动画、现场录像视频、微课程等,但因为不成体系,且制作标准不一,相互间难以形成衔接和呼应,因此,当教师在实际使用这些资源时会感到捉襟见肘,从而造成虽有海量资源,但无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局面。

1.2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

包括笔者所在出版社在内,很多出版单位针对自身行业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制作了单独成体系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大多以知识点为基本建设单位,以动画、视频、教学案例、题库、多媒体课件、小型实训软件等为表现形式,构成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专业的教学辅助资源产品,成体系,较大满足了教师的使用需求,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进行自由挑选和组合,是很好的教学辅助产品。但也因为该产品并不以某一种纸质教材为蓝本,因此对于教学经验欠缺的教师来讲,会有“挑花眼”的感觉,也会感到针对性不强,实用度就降低了很多。同时,由于这样的产品所包含的内容全面,一般来讲体量较大,从而定价较高,对很多职业院校系部来讲,承受不起。

1.3多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素材为主,难称“产品”,缺乏教学设计

以笔者见过的数字资源形式来看,多是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多媒体课件、实习实训软件这些多媒体材料素材的不同组合,有单机版、在线版、客户端版等多种载体形式,但核心都是素材的堆砌,难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当今科技发展潮流下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同时,几乎没有产品是带有教学设计在内的,无法满足教师在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组织需要。

2当前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供给解决策略

笔者认为,在当今数字化产品日趋受到重视而传统纸质教材仍有一定优势的境况下,以“全媒体出版”理念进行产品一体化设计,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是职业教育教学产品提供的最有利策略。

2.1全媒体出版理念解读

2.1.1什么是“全媒体出版”理念

此处,“全媒体出版”包含3个维度,一是基于“大出版”“大教材”思想,一体化考虑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设计,使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两者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无缝对接;二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内,结合专业教学特点,设置产品模块(如知识点模块、教学课件、实训软件等),选择多媒体呈现形式(如动画、视频、虚拟现实演示等),综合考虑单机版、PC端网页版、APP移动端版等多种媒体介质的使用,基于最有利原则选择几种媒体介质的组合;三是考虑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在内容表达方式上尽量通俗化、图表化,增强学习者学习兴趣,同时便于以片段形式在各种媒体介质和平台上。

2.1.2“全媒体出版”理念为谁服务

通过大量走访院校、收集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等多渠道调研,笔者认为,全媒体出版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产品服务对象主要为教师,在完全满足教师需求基础上,可适度考虑对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学生略有延伸。因此,一门课程的全部产品形态应包括:必选项和可选项两类。必选项包括:纸质教材(以尽量图表化、通俗化的方式纳入理论性强和与知识点直接相关的内容)+数字化课程(以教学设计为结构框架的,以知识点罗列的列表方式纳入动画、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实习实训模块(带有考核功能)。可选项包括:微课程(对现场操作性知识点或知识难点的名师解析)+数字化教材(纸质教材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完全融合)。

2.2全媒体出版理念下产品形态设置思路

如上产品设计是针对解决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供给与需求存在的错位问题,旨在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纸质教材的自身优势和多媒体技术限制促使职业教育产品设计中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一体化考虑,提出全媒体出版理念。基于多年的阅读习惯,以及纸质教材本身的体系完整性、便于记笔记等优势,相信纸质教材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市场。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存在硬件配套,以及业态刚刚兴起,产品表现效果和内容质量还存在一定限制原因,纸质教材和多媒体技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无缝对接融合是目前最有利的产品设计方式。(2)当今的出版社身份由教育产品出版商向教育产品服务商转变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服务商”的含义可以借鉴普遍服务行业,即首先提供标准化菜单,在此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此处的个性化需求则又分为学校资源背景和教学特色要求以及满足个别学生进一步学习诉求。依此,上述产品中必选项即为标准化菜单,可完全满足当今“互联网+教育”下,教师进行教学组织的全部需求。若学校有个性化需求,或者对学生延伸学习有特别要求,可考虑增加可选项内容。

2.3全媒体出版理念下产品设计实现核心要点及突破建议

在笔者近5年的实践探索中,对产品形态构成越来越笃定,全媒体出版理念也被各职业院校教师所认可,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难点,也是产品推向市场的核心要点,笔者仍在积极摸索和总结。在此浅谈几点突破建议,供同行借鉴。(1)出版社编辑需要深度转型,成为懂教学、有资源、懂技术的专家型、复合型编辑。出版社在实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内容服务商的定位,并积极承担起相应责任,其中,编辑是整个转型过程的核心力量。要以全媒体出版理念进行产品策划,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有两大难点,一是提供精准知识服务,二是提高资源质量。这需要编辑改变以往单纯组织者的身份,不再只是对某一领域有所了解,搭建院校教师间平台,组织成立编写委员会,完成教材编写进而出版。而是需要编辑懂教学,深度了解院校培养学生定位,了解知识框架设置和知识掌握的深度,以此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甚至将工作前移到直接与企业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同时了解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进行教学产品一体化设计。在实现设计过程中,又需要懂技术,要对当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商谈呈现形式,及选取最有利实现手段。还需要利用编辑自身多年在某一领域内形成的专家资源,请专家对产品设计以及产品demo进行审查,提出修改完善意见。经此几轮工作过程,才能推出提供精准知识服务和高质量资源的全套教学解决方案,供市场检验。(2)要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完成产品初期开发,择机形成出版社人才队伍。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编辑是核心力量,但能称为专家型、复合型的编辑人才匮乏是现状。解决方案有二,一是从头培养,优势是内部成长,把控性强,缺点是成长速度慢,没有成熟经验,摸索时间长且成功概率无法估量;二是借助社会力量,如出版社与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某一产品,形成合力,共同创业,在此过程中完成人才培养或转化,优势是成长速度快,缺点是无法完全把控,有经济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笔者认为,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现实下,第二种方案为优。出版社可以尝试拿出某一项产品,在充分考察新兴多媒体技术公司的专业背景、计算机技术能力、公司组成架构和以往成果、合作意向等多项指标后,选择与出版社情况相匹配的公司,两方各持50%资金投入,形成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时间节点和商讨机制,共同完成产品开发,并以各自优势渠道推广产品。经过这一合作过程,出版社编辑全程参与,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完成转型。同时,如果出版社与多媒体技术公司合作情况良好,可考虑对多媒体技术公司持股等更深层次合作,逐步完成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3)产品设计除了关注需求,还要关注需求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概念。需求量是指愿意为获得数字化资源付诸的行动,与为了使用这些资源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者支付的成本直接相关。有研究指出,当使用资源的成本越高,则对该资源的需求量越少。此处的成本包括4类:一是时间成本,包括搜索时间、下载时间、阅读时间和修订整理时间,耗费的总时间越长,成本越高;二是货币成本,包括产品购买、相应设备购置、上网费用等,支付的货币越多,成本越高;三是智力成本,资源的难度系数越大,耗费的脑力越多,成本越高;四是交易成本,供给者和需求者达成买卖意向还不够,需要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和途径。由此,对于全媒体出版理念下的职业教育教学产品设计,需要考虑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匹配度和衔接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整体框架的界面设计友好性,做到界面简洁、易检索,动画等多媒体时长合宜且优化响应速度,内容编排上的通俗化、图表化,产品销售模式和定价与院校情况的匹配,以及考虑政府采购等交易渠道和场所。

3结论

(1)鉴于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与出版社共识,但鉴于多种原因,需求与供给存在错位情况。(2)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的需求与供给错位背后原因有三:一是资源散碎,不成体系;二是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三是多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素材为主,难称“产品”,缺乏教学设计。(3)笔者通过多方调研和实践探索,提出“全媒体出版”理念,作为在当前情况下为职业教育提供教学产品设计思路,同时结合实践经验,解释了什么是全媒体出版,为什么要提出全媒体出版,以及实施全媒体出版中需要突破的三大难题,即编辑的深度转型,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培育人才队伍,关注产品设计的需求量,并浅析了相应解决办法。

作者:杜琛 单位:人民交通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刘辉,贾慧娟.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协同的高校教材类产品策划:以轨道交通(铁路)专业教材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12):30-34.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教学设计;与门电路;“教、学、做”一体化;综合职业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使,知是行之成”,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生搬硬套,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教、学、做三个过程应该在课堂中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达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来培养学生的目标,使学生具备较高、较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那么,结合这样的理念和现代企业用工需求,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全面培养我们的中职生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蓝领工人。以与门电路知识的教学设计为例,该知识点是基本逻辑门电路中的知识起点,内容简单,但应用性极强,是一个容易被忽略掉课程设计、教师下工夫比较少的课题,该如何针对这一部分进行教学设计呢?下面,就从分析、设计、实施和反思四个环节解析教学设计方案:

一、分析环节

(一)分析教材。本课程采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的电子信息工程类规划教材———《电子技术基础》,该教材内容分为模拟电路部分和数字电路部分,涵盖了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其应用,特别是数字电路部分,有很多贴近实际生活生产的电路案例和多媒体素材,非常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二)分析大纲。新大纲中对学科性、原理性知识的弱化和对应用性、实践性内容的突出已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系统性安排教学内容的方式。弱化理论分析、简化推导过程、突出与现实生活和职业岗位的联系,更加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教师们通过工作任务或教学项目的设计,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既贴近了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了知识的应用面;同时又降低了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学习的抽象性,便于学生理解。(三)分析课程。与门电路知识点选自《电子技术基础》一书中的基本逻辑门电路,授课时数为1课时。该知识点是基本逻辑门电路的第一节内容,是由模拟电路向数字电路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对前面模拟知识的领会和深化,又为后续数字知识进行了兴趣的激发,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做到“以应用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来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应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求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仔细体会,恰当把握教学内容的取舍、难易,要能够对本次课讲授的主要内容做出扼要概述,并将新授知识点与原有知识点衔接起来。不应只见局部,孤立、分散、就知识点讲知识点地进行教学,而是应该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角度考虑本课的定位,再从本门课程的整体内容进行通盘考虑策划出教学过程。(四)分析学生。进行与门电路知识点学习的学生为中职二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学习了数字信号的基本概念,并具备了使用Protues电路仿真软件实现电路仿真的能力,但是自卑的心理和被动的心态,让他们不能自主快乐的学习,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头上有三座大山:一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够;三是协作沟通、表达能力不强,那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更侧重对学情的分析,特别是对中职生生源多样化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学现状给予高度重视。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过程,比如可以将较难理解和记忆的公式、定律和分析方法的要点用朗朗上口的口诀,或学生熟悉的歌曲形式来总结。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环节

(一)设计教学理念。我们所要培养的是新一代技术工人,要从书本中走出来、理论中站起来,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实践经验才能具备社会竞争力,因此我们设计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师为辅,巧用实践带理论,以探索知识为乐趣,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当前,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度及综合素质更高,都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也非常高,在贴近学生、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都能很好的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身课堂主体,教师起好“解惑、答疑”的辅助作用。另外,在教学设计中德育教育理念和企业生产的素材的融入,使得“课堂设计更有灵气,教学过程更接地气”,不仅优化了教学效果,更提高了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二)设计教学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设计:从与门电路知识的实际应用着手进行设计。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与”的实例,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吸引眼球”视频或是生活中有趣的案例的方法帮学生理解与逻辑关系,再通过引导、讲解让学生掌握与门电路逻辑功能及表达方法。2.方法能力目标设计:学习与门电路的最终目的还是应用与门的芯片,所以,我们可以打破教学陈规,逆向思维从应用入手,先让学生自主上网查找与门芯片资料以及该芯片在实际电路中的使用情况,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现与门的电路仿真,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了锻炼学生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社会能力目标设计:教师可以通过以小组为团队完成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再利用课堂中成果汇报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可以将每个同学的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团队成绩的最优化,而语言表达又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凝练,又要语言表达标准清晰,同时需要有足够的音量,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请清楚楚,速度要适当,语调的轻重缓急要恰如其分等等。(三)确立重点与难点。由大纲分析得知,与门电路知识的重点在于与门的逻辑关系及表达方法。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关键知识由教师强调讲解相结合来突出重点。与门电路知识的难点在于与门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那么,这一难点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和动手进行电路仿真来进行突破。(四)设计教法与学法。针对与门电路应用性强的特点,该课可以采取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学习,转变学生以往“要我学”的被动状态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教师的教法设计可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通过课堂教学中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得到感悟,较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进中在不断开阔思路,特别注重课堂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加强了技能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将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特色。

三、实施环节

与门电路知识的课堂实施环节包括课前准备、新课架构和课后巩固三个部分:(一)课前准备。1.实物资源:包括与门电路学习任务书,学生工作页,与门电路的实物板,以及直流稳压电源及导线等。2.信息化资源:包括用于电路仿真的Proteus软件,供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网络资源以及现在应用较广的互动教学平台。(二)新课架构。在与门电路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通过引入、探究、分析、强化和拓展这5个阶段,逐步递进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引入阶段,教师播放《终结者2》电影中的一段经典视频:两个演员需同时按下开关时密室的门才能打开,这便是与门电路的经典应用。趁热打铁,看完这段视频后,再请同学举出生活生产中还有没有类似规律的实例,有的同学就会联想到电路中的两个串联开关控制灯泡;汽车四个门都要同时关闭发动机才能启动;火箭发射器要同时满足上百条命令才能发射等,这样一来新课就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发了他们去思考。在探究阶段,开始让学生动手参与,所以教师应先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再将学生进行分组,发放与门电路板,最好每组拿到的电路板中与门电路驱动负载都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各组看到的现象不同,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比如可以让与门电路驱动LED二极管发光;驱动电机转动;驱动音乐芯片发声;驱动七段译码显示数字等,但共性是每块电路板上都用到了一个四组双输入端的与门芯片,只是负载不同、输出现象不同。在该学习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控制输入开关,观察输出现象,总结规律,填写工作页,上传到教学平台。在分析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平台上显示出的学生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分析理论,但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在黄金15分钟内完成,该过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功能表准确总结出与逻辑的真值表,表达式及定义,并提炼出与逻辑运算口诀:“有0出0,全1出1”。由于此处是与门电路教学的重点内容,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教师也要突出强调。在强化阶段,可以让学生到推荐网站上自主查找资料,了解与门这个“黑匣子”在电路中的使用,在各管脚的接法这个难点上,教师也要特别进行提示强调。再让学生们根据任务书中所给出的电路图,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自己动手,连接线路,实现仿真。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时时监控学情,对那些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加以个别辅导,多正面鼓励,但教师只起引导和促进的辅助作用。强化过程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下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更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生在“做”中学会了使用,完成了“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学习,从而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拓展阶段,教师可以先按照思维导图的模式指导学生从几方面说,说什么,怎么说。再让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汇报,通过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四、教学反思通过以上与门电路的教学实例,我们进行的创新之处包括:利用了互动教学平台,师生交互更快捷,评分更科学;引用电影视频,知识表现更直观形象,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启用仿真电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更扎实;应用互联网络,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学习更主动。另外,利用分组学习和成果汇报的机会使学生既能展示个性又各取所长,提高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后续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更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如:虚拟实验室、虚拟工厂等)提高教学效果;再如,分组教学中,出现学生个人能力锻炼不均衡的情况,目前的教学方法还不能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点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与门电路的实用教学设计切实的将“教、学、做”三个过程在课堂中融为一体,改变了以往“听完记不住,学完不会用”的学习状态,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全方位的提高了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吴建林.电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篇10

一、为什么要将生物课堂数字化

构建数字化的生物课堂,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的畏惧,而且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高中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我们应该将数字化课堂与生物学科相结合。其次,学生自身的需求。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数字化的课堂可以在自主学习中给学生提供目标,减少盲目性,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课改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数字化课堂的构建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活跃课堂气氛,进而确保学生真正成为生物课堂的主人。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构建数学化的课堂,要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如何将高中生物课堂数字化

1.利用数字化课堂提供直观的材料

众所周知,生物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教师简单的知识灌输或者是单一的讲授是不利于学生理解的,也是不利于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等数字化的手段来将课堂形象化,以确保学生在直观的材料展示中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而为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减数分裂”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减数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以及数目变化的相关知识,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借助相关的视频向学生播放了减数分裂的3D视频,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材料展示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课堂活动中。

2.借助数字化课堂创设有效的情境

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广泛应用的一项教学方式,该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生物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将数字化教学与生物情境结合起来,以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为了学生加强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借助数字化技术向学生展示了豌豆的不同形态,比如,圆滑和皱缩的豌豆、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豌豆、灰色种皮和白色种皮的豌豆、饱满豆荚和不饱满的豆荚、高茎和矮茎等,引导学生在这些形象的展示中自主思考:圆滑豌豆与皱缩豌豆结合,会产生怎样的豌豆?黄色子叶的豌豆与绿色子叶的豌豆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子叶?……直观的图片展示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字化课堂的重要性,要确保学生在直观的、形象化的课堂中掌握知识,进而为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做出相应的贡献。

作者:庞超 单位:江苏省盱眙中学

第二篇:情感价值观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渗透

1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在这个世界上国家不是独立存在的,人类也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地球所有的人和其他所有生物共同拥有着这个唯一的地球,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已经开始破坏我们的地球,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在当今社会中公共的生态意识已经成为国家和个人文明的重要标志,而生态学又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是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生物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在介绍我国严重的环境现状时培养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在学习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危害时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和自觉参与意识。

2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事物最基本的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学习的动力又是教育的目标,他决定了学生是否能拥有健康心理与高尚行为。在教学中重点有以下几点:

2.1正确的现代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拥有积极向上的意识才能进行正确的行为。所以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在生物教学中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大的优势。

2.1.1运动、发展、变化意识。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态系统的演替都体现了这一规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适应这不断发展的社会。

2.1.2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力的重要体现,科学的发展就是一次次不断创新的过程。而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在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能力,而在这些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要利用生物学中隐藏的无限奥秘、科学家在探索奥秘过程中所表现的创新精神,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去探索创新。

2.1.3竞争意识。竞争一优胜劣态,是生物生存和进化的规律,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以后适应社会不断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我们的教材中关于竞争的内容屡见不鲜,让学生明白有竞争才有发展,科学才会不断进步,我们的家园才会越来越美好。

2.2辩证统一思想

2.2.1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但整体却又大于部分之和,它是由部分所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他有着部分所没有的特点。不论是细胞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种群、群落水平,既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也体现作为另一系统的一部分的特点。

2.2.2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有一定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功能存在;而任何功能也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例细胞的复杂结构与新陈代谢功能的同一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统一性,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与内环境稳态的统一性,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程度与自动调节能力的统一性等等无时无处不表现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2.2.3.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改造环境,长期生活在某一环境下的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都与他所在的环境相适应。而如果生物将环境改变的不再有利于它的生存,那它就会被其他生物所代替,例生物的演替就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最终又被环境所淘汰的过程。如果人类继续破坏环境最终也会被环境淘汰。

3教育途径和方法

3.1课堂渗透法

要培养学生上述意识,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要使用课堂渗透法。在学习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一是教师首先是道德“模板”,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重要影响。二是利用课本中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例如在学习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过程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等。三是利用身边的人与事件鼓舞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四是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

3.2实验落实法

实验是高中生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在形成技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3.3社会实践法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再动听的语言也不及亲眼所见来得真实。新课程强调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认知和体验不断加深,感情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社会实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切实行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科技意识等多项意识。总之情感教育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情意相加,以情增意学生在求知道路上才能一往无前,勇攀高峰,只有拥有了自己的信念才能使攀登过程充满快乐和幸福。

作者:田青峰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三篇: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一、鼓励学生先行预习,实行先学后教策略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更需要学生的努力。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教师要使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坚持预习、重点预习、积极预习,才能深入了解课本知识,才能开动脑筋。“先学”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搞形式主义,而是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自主学习。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提出自学要求,并进行学前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学习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后教”也不是教师毫无章法地乱教,而是通过学生的自学和预习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预习后出现的共性的、预设的问题所进行的互动式学习,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由实践上升到理论。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关于糖尿病章节的学习,就可以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问题,如:(1)什么是糖类的甜度;(2)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3)糖尿病人可以吃糖吗;(4)糖尿病有哪些防治方法;(5)身边是否有人患有糖尿病等等。课前让学生带着疑问与兴趣提前学习,课上教师则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这样不但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还能提高学生记忆的深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

二、教学从“学情”调查开始,根据“学情”作出决策,设置环节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统筹规划的过程,不能一味地讲解,不能只是一个人、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结合。教学要做到从传统共性和统一规划的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从注重课堂环节到更加关注学情和学习氛围。通过学情的及时反馈和调查研究,做到有问必查、有问必究;通过学情的及时了解,教师确立明确、综合、全面的教学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学情的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做到重点讲解、重点回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物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前进与进步,不会因为中间的一点意外而中途“退伍”或是当了“逃兵”。在探究生物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作出全面兼顾的教学决策,巧妙地设置预习、复习、巩固的教学环节,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支撑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思考中的障碍和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注重合作探究,对抗质疑,落实小组学习评价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课堂上实行小组协作,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互问交流,鼓励学生提出小组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新发现的问题,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思维,并相互启发、沟通,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在分享中实现共赢。教师要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组织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要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要抓住知识的关节点、关键点、易错点、疑惑点,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四、巧妙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各章、各节、各知识点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容易混淆,单凭学生的死记硬背、生看硬学,是不能将知识完全深入地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利用新颖的学习方法。通过巧妙地引导,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习,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比如,针对生物中需要微量元素,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通过谐音进行记忆,不但能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烦恼,还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教师还可以将生物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使学生能够迅速理解记忆;教师还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生物知识加以修饰调整,变成形象生动的比喻,这样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度。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琢磨、总结、借鉴、利用。只有教师有方法地教,学生才会有方法地学,课堂学习才会高效,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实现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就是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习效率为重心。高效课堂只有做到教师有目标、有针对性地教,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学。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师能力提升起来、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使教学效果好起来。

作者:黄小琴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民族中学

第四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究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打造高效高中生物课堂的基础

只有认真备好了每节课,才有可能成功上好每一节课。教师除了要认真备教材,还要认真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讲学稿的设计和选题中,既要满足中等以上学生,也要体现出对“学困生”的特殊照顾,要让每一位学生拿到讲学稿后都有事可做,有内容可学。同时要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备课组成员的集体智慧,有效提高讲学稿的质量。总之,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编写出的高质量的讲学稿或教案,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有效的课前导入是打造高效高中生物课堂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前奏,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好的导入能叩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或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启迪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精神振奋,进而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例如,在讲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这一节时,转录和翻译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这部分知识抽象、难懂,笔者借助多媒体很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的这个生命过程。学生们看过演示后都露出了笑容,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科学组织问题是打造高效高中生物课堂的关键

首先,要科学选择提问内容。教师的提问要有价值,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的提问要难度适宜。太简单的问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也不会感兴趣;过难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他们会觉得高中生物虚无缥缈,太过于神秘,自己“跳得再高”,也不会“摘到桃子”。其次,提问之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经过思考,他们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他们才会有话可说。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就会减少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教师无需介入,学生们就能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设问方法:一是借助直观方法,设置疑问。让学生在直接的感观作用下,经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得出结论。二是系列设问。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个疑点,进行系列设问,将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三是以错纠错式设问。对于教学中学生易错或概念易于混淆的难点进行教学时,可有意将学生带入误区,再通过提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从而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作者:甘学武 单位:金塔中学

第五篇:高中生物有效性课堂教学

一、学生的学习角度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模型建构的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如教学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时,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内不同基础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互助,共同制作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脑、动手、动口,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参与到其中,不但取长补短,更锻炼了集体学习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体验了学习的乐趣,还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这节课,关于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思维方式,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然后,创建新的情景,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设计实验,通过设定假设、具体实验、分析结论,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教师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以探究为主的创造性学习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教师的教学角度

1.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知识主要以模块的形式呈现,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学目标,探讨教学目标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重心,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现在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还应清楚学生将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各个教学环节。一节课中教师心中的目标应十分明确,学生的发展才能顺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学习才能是真实有效的。

2.精选整合的教学内容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精选整合的教学内容,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3.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教师富有趣味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愉悦的心情和积极思维参与到教学中,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问题的有效创设,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有效策略,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应用型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情境中,它超越了记忆和对知识的转述阶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仅从几个侧面探讨了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的方法,但是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做好引导、学生做好主体的角色,追求教学真实性,敢于创新,课堂上师生的思想情感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才能真正做到享受课堂生活,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乔磊 单位:四川省成都西藏中学

第六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系统性

教学设计是一个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方法、评价等诸多要素的系统。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从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差异性

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来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三)层次性

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如一门课程、一个学年、一个单元、一个课时,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对教师而言,单元、课时的教学设计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四)预期性

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来说,具有预期性。没有预设目标和过程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生物课程教学上,教师比较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而忽视了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果单单只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是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的,因此,要正确设置生物课程内容,学生要积极地在有限的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多加强课外的学习,才能保障学习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采取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缺乏互动式教学

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因素,使得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少,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生物学习和接受能力。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显示出不够积极的态度。在为期一年的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配合教师,提高了生物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同时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良好学习习惯、科学思维方法、探究的兴趣、较强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反过来也推动了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呈现师生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良好态势。

三、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训练优化的策略

课堂教学不是教学设计的终点,教学后的反思能够使教师发现教学设计及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创设学习情境

所谓学习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背景环境或活动,其中蕴含着与实际问题和当前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学习材料。其特点和功能是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非常重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生物现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能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提高学生大脑皮质的兴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精心设计的实验,能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促进学生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设计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徒劳的问题,另一类是重要的问题,而区别二者的标志就是看问题是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应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间,在“似懂与非懂”之间,在学生的思维卡壳之处。教师要设计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价值,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

(三)组织探究与交流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知识和认识、解决生物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概括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八个方面。教师可将探究与交流的组织划分为五个阶段:让学生接触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情境材料中的某个概念或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反思与评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物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第一,要让学生了解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预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实验数据。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在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综合把握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作者:赵爱娟 单位: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北校

第七篇:生活实践与生物课堂教学的结合

一、生活实践与生物课堂教学结合的意义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也是导致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低的主要原因。教师将生活实践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相互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与教学内容相互结合,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例如,在学习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从主观上认为这些知识过于科学化,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进而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杂交育种,如,学生经常吃的大米、水果以及各类蔬菜。此时,学生才能意识到杂交育种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使学生认识到这并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科学。

二、如何将生活实践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将生活实践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相互结合。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真实的情境,促进两者进一步结合。例如,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导致学生无法将生活实践与教学内容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果酒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观看泡菜的制作流程和原理。基于此,学生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将生活实践与高中生物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的来说,将生活实践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总结和反思,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作者:葛秀军 单位:吉林省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

第八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1相关概念阐述

1.1网络学习环境及其特点

网络学习环境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目前并没有较为明确的定义.概括起来,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概念.广义上讲,网络学习环境既可以是在网络学习中一切与学习者学习相关的环境因素,也可以是所有利用网络工具或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环境的总称,是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等因素限制的学习环境.狭义的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依托传统的学校授课环境,在课堂教学或课外作业等环节增加网络工具的使用和网络资源的利用,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本文所指的网络学习环境,即是狭义上的网络学习环境,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现阶段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更为科学合理、更加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较,网络学习环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性.网络环境把学校与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联系起来,学习者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能自我选择学习内容和控制学习进度,可以摆脱教师的控制和管理.二是学习时间的自由性.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由把关人变成引导者,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学生可以在教师规定的时间段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学习任务.三是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和丰富性.网络上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随时进行搜索查找所需资料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与整合,最终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四是学习方式的交互性.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交互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及任务分配,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五是学习目标的明确性.网络学习环境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使得教学手段更趋于现代化.学生通过完成课前作业等学习任务,对于课堂学习内容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学习效果的提高.六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加注重课前分析与课前作业,课堂内容更具表现力,可以利用各种视听材料使教学内容得以更加自然逼真的表现和丰富多彩的展现,可以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微观现象进行模拟,对复杂过程进行再现和简化等.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充分各种多媒体手段,扩大学生的信息感知量,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1.2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D,InstructionalDesign)也称为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是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备技能.

2网络学习环境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就教学设计本身而言,它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和具体性等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为课堂教学设计依然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的过程.需要依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地安排,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概括起来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2.1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的各个部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都以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中心.但是在整个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功能并不等价.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以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2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中各部分是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只有经过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之后确定了教学重难点才更加科学.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中应体现程序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2.3反馈性原则.教学设计中必须注重反馈信息的获取,以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学反馈包括即时反馈和阶段反馈,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反馈环节.

2.4可行性原则.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储备等主观条件,又要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的客观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所设计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可操作性等因素.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以上原则,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的整体性;同时又要把握好每一部分的顺序性、关联性;另外还要满足可行性原则,考虑学生特点以及具有的教学设备等主客观因素.下面通过一则实例来说明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

3一则实例

这里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生物技术实践》专题《酶的研究与应用》中课题《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一课为例,进行网络学习环境下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设计.为教学方便,已提前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常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首先讲解酶制剂的基础知识,介绍加酶洗衣粉的工作原理,提供相关的材料和器具,引导学生依据课本中的实验方案和操作提示来验证不同类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这种套路式的教学过程往往使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发现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应用好上面论述的原则.这里通过利用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找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实验原理,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准备和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3.1教学内容与目标分析

学生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能够设计出简单易行的实验对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条件,并能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并将结果写成研究报告,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2学习资源准备

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学习资料,也可以指定网站要求学生登录到网上学习,或是将自己的教学PPT提供给学生.网络学习环境下,网上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鉴别,养成良好的信息检索习惯.

3.3课前学习和实验设计

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是课堂教学设计中较为关键的一步.学生在教师要求的学习资源的准备和学习过程中,已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课前要求学生学习和思考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有什么不同?哪些因素对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效果有影响?添加了不同种类的酶的洗衣粉效果有何不同?并要求学生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为配合课堂实验的进行,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需要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分小组对整个实验进行设计,特别是要设计出利用怎样的仪器和装置,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3.4实验过程和结果

通过课前学习,学生已经设计出了比较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有何不同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会带着在课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根据提前设计好的实验方案,经过自己动手实验来比较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不同,找出影响加酶洗衣粉使用效果的因素,确定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设计和学习思考,而不是一味的依照实验操作指导来完成实验,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对实验过程的把握,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5课堂讨论、讲解

完成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实验心得,为训练学生的生物实验思维习惯打下基础;同时帮助学生一起根据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来反馈课前学习是否到位、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等.最后教师从学习方法、仪器装置、实验方案、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课程总结.

4小结

尽管网络已经普及,但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在中国还处在摸索阶段,真正全面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和解决,还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创新、比较和总结.

作者:姜会青 杨晓辉 单位:赤峰市第四中学 赤峰学院

第九篇: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

一、新课改下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深入钻研生物教材,备好课

首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细心备课,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在教材上予以批注,同时还可通过网络整合生物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基础和学习习惯等,分层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2.重视教学导入,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

教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将学生快速带入课堂学习状态,巧妙设置疑问是一种很新颖的导入办法,能顺应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带入课堂。例如,在“免疫调节”教学时,可提出“大家小时候是不是都打过预防针啊?为什么要打呢?”等疑问,将学生带入课堂;同时也可以尝试多媒体教学进行导入,高中生物教学使用多媒体无疑会使教学更加形象化,充满趣味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单一制约着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如利用计算机动漫技术进行生物抽象理论学习,这样既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生物学习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可采用顺口溜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高中生物不同的教学方法作用也各异,因此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巧妙优化组合十分必要。如概念等理论知识采用讲授法,而生物实验和讲解法往往应用于探索性知识的教学。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滕浩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第三中学

第十篇:农村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一、老师要及时转变观念

新课改对老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老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在以往的课堂,老师总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成了高高在上的权威,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受阻,这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老师要努力摆脱这种情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要做的只是引导,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二、加强老师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下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还要求能具有一定的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构建创新型课堂。例如,我向学生提问“:大家一定都知道果树要剪枝才能更好地生长,对吧?可是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摆出去后,学生立刻议论起来,有的说是因为剪枝有利于果树保存营养,然后用来结果实,有的说是以免长得太高,不利于丰收。学生这些回答都是在合理范围内,在议论的时候也激发了学生兴趣,课堂效率自然大幅度提高。

三、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

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是新课程中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高中生物老师需要加强对课程改革的了解,从而有效地发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以便更好地进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提升高中生物老师的专业素养,主要从生物理论知识和进行生物实验两个方面入手。高中生物老师要遵循新课改中对于高中生物的要求,并且学习最新的现代生物科学知识。

四、加强探究式教学

加强探究式教学,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生物教学十分必要。在新课程中,主张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生物老师要善于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使用自主讨论、辩论等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再探索问题,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探究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资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合理调整课程资源

合理调整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主要以实验为主,怎样合理地处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关系是长期以来有待处理的问题。合理的处理课程资源,需要把生物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融合起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通过实验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合理处理高中生物课程资源时,融合生物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现在的主要教学思路,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善于运用一些新的技术工具,在教室和实验室外面进行课程教学。

六、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