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保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3 16:08:29

家庭保险管理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篇1

第一条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家庭(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保证城镇居民“小病及时治疗、慢病及时防治、大病及时救助”。

第三条高度关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建立“分级保障、低水平、全覆盖、特殊人群救助、大病救助”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第四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

(一)低水平,全覆盖;

(二)家庭(个人)缴费为主,政府补助、社会扶持为辅;

(三)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略有结余;

(四)权利和义务相对应;

(五)大病统筹、重点扶持;

(六)实行政府购买社区卫生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章参保对象及其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未参加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住院保险的本区户籍城镇居民,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一)成年居民:无用人单位且未实现灵活就业,未享受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年龄在18周岁(含18周岁)以上的居民;

(二)未成年居民: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居民,或年龄在18周岁以上但仍在全日制学校就读的学生;

辖区“城中村”已被征地农民,尚未办理农转非户籍的人员,可视同城镇居民。

第六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享有下列权利:

(一)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免费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等卫生服务;

(二)参保对象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时免收挂号费和诊疗费;

(三)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七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应承担以下义务:

(一)及时、足额、连续缴纳参保费用。中断缴费的参保对象不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今后续保时须补交中断期间的全部应缴费用,且在缴费满1个月后方可继续享受一个医保年度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二)遵守本办法有关规定就诊;

(三)配合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按照规定结算医疗费用;

(四)不得借用或转借医疗保险卡(证)。

第三章资金筹集

第八条凡符合参保对象规定的城镇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中专院校学生以集体户为单位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第九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照家庭(个人)缴费、政府补助、社会扶持等相结合的原则筹集,具体为:

(一)成年居民每人每年缴费240元,其中:个人缴费144元,财政补助96元;

(二)未成年居民每人每年缴费100元,其中:个人缴费60元,财政补助40元。未成年人和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有单位的,个人缴费部分可由其所在单位负担。

以上城镇居民中,符合以下条件的,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民政部门和财政共同负担。

1、低保居民: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居民;

2、重点优抚对象:享受抚恤补助待遇的重点优抚对象;

低保居民个人缴费部分由民政部门负担50元,重点优抚对象个人缴费部分由优抚资金负担50元,剩余部分由财政负担。

3、失业的六类参战人员:失业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中印、珍宝岛、抗美援朝、抗美援寮、保卫西沙群岛军队退役士兵;

失业的六类参战人员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负担。

(三)政府鼓励、倡导各类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或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捐赠。

第十条缴费年限按缴费年度计,一个医保年度结束前一个月缴清下一年度的参保费用。

第十一条城镇居民参保资金由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收缴。

第十二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程序:

(一)本区居民持户口簿、身份证及其复印件、近期免冠一寸彩照两张到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申请参保(低保居民、重点优抚对象和六类参战人员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全日制在校大、中专学生参保的,由学校提供其学籍和学生证、身份证及其复印件,近期免冠一寸彩照两张,统一在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以下简称区社保局)申报。

(二)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对申报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并每月将参保对象的申请资料报区社保局审核。

(三)区社保局应当对申报资料进行复查核对,对不符合参保条件的,应当说明理由。

(四)经审核符合参保条件的参保对象,足额缴纳年度保费之后,领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卡,1个月后开始享受一个医保年度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三条省、市、区财政对参保对象分别给予补助。对需财政承担的经费,除省财政下划的经费外,剩余部分由市、区财政按1︰2的比例承担。

第四章基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四条将财政对参保对象的补助资金、参保对象自缴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纳入统筹基金。统筹基金用于对参保对象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特殊病种(特殊病种目录另行公布)门诊和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医疗费用,按规定予以补助。

第十五条统筹基金可予补助的医疗费项目在省、市有关目录范围未出台前,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制定的过渡目录执行。

第十六条参保对象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特殊病种门诊和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医疗费用,个人按规定支付自付部分后,统筹基金补助按以下办法执行:

(一)门诊家庭补助。门诊家庭补助用于补助家庭成员支付门诊发生的医疗费用,按每次门诊费用的50%予以补助,用完为止。门诊家庭补助按成年人每人每年50元、未成年人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从统筹基金中提取,由家庭成员共同使用。门诊家庭补助积存资金可以跨年度结转使用,但不得充抵下一年度参保缴费,也不得返还现金。

(二)特殊病种门诊补助。

1、参保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按不同类别的定点医疗机构规定特殊病种门诊补助起付标准和可补助比例(一个医保年度内在多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按最高级的定点医疗机构标准),起付标准以下的费用由个人支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费用,由统筹基金按比例补助,具体为:

定点医疗机构类别起付标准补助比例

省级600元20%

市级500元40%

区级(中心)200元50%

社区站(中心直管居民)100元60%

一个医保年度内一名参保对象累计发生的单个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最高支付限额为800元,多个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为1000元。

(三)住院费用补助。

1、经批准由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到其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参保对象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以下的费用由个人支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费用,由统筹基金按比例补助。起付标准按照不同类别的定点医疗机构划分为:区级定点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元,市级定点医疗机构400元,省级定点医疗机构600元,转省外医疗机构800元。

2、住院统筹基金年度内成年人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为2万元,未成年人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为3万元。

3、因病住院所发生的符合规定范围的医疗费用,定点医疗机构的类别不同,补助比例也不同,且区别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在区级定点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生的住院费用,按下列比例“分段计算,累加支付”。具体标准为:

成年人:

起付标准之上1000元,统筹基金支付35%;

1000元以上2000元,统筹基金支付40%;

2000元以上4000元,统筹基金支付45%;

4000元以上8000元,统筹基金支付50%;

8000元以上12000元,统筹基金支付55%;

12000元以上,统筹基金支付60%。

未成年人(含在校学生):

起付标准之上1000元,统筹基金支付45%;

1000元以上5000元,统筹基金支付50%;

5000元以上10000元,统筹基金支付55%;

10000元以上20000元,统筹基金支付60%;

20000元以上,统筹基金支付65%。

在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按以上标准每档降低5%支付;在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按以上标准每档降低10%支付;转省外公立医院发生的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按以上标准每档降低15%支付。

未成年人因疾病或意外事故死亡的,由统筹基金一次性支付死亡补助金10000元,死亡补助金由法定受益人领取。

未成年人在校内发生的意外伤害,因自身责任应由自己承担的门诊、住院医疗费,先冲减门诊家庭补助,冲减后的不足部分按50%的比例补助,一个医保年度内最高累计支付限额为3000元。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参保对象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及服务设施目录以外的费用;

(二)健康体检、计划免疫、计划生育、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

(三)工伤医疗费用;

(四)未办理转诊手续自行外出就医或在市内非定点医疗机构诊治的医疗费用;

(五)交通事故、服毒、自杀、自残自伤、酗酒、吸毒、打架斗殴、犯罪行为等所致的医疗费用;

(六)能获得民事赔偿的医疗费用;

(七)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不予补助的医疗费用。

第十八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实行全区统一集中管理,并在指定银行设立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第五章医疗服务管理和费用结算

第十九条探索政府购买社区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模式,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基本医疗服务格局。

第二十条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本市所有经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本区范围内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可申请定点资格。经区社保局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成为定点医疗机构,并由区社保局与其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一条被批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本社区参保对象唯一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保对象所在社区无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以其所在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应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与区社保局共同做好定点医疗服务管理,严格执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

第二十二条实行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参保对象看病首诊必须限定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病情需要确需转诊、转院,或转往省外公立医院住院治疗的,须由定点医疗机构提出逐级转诊、转院意见;转往市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或转到省外公立制医院就诊治疗的,须报区社保局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实施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模式。实行社区站—区(中心)—市—省—省外的逐级转诊制,参保对象未经同意转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统筹资金不予补助。参保对象在省、市、区等上级医疗机构治疗后病情平稳,转回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接受后续治疗和康复的,统筹基金对其在上级医疗机构治疗期间所产生的医疗费用,提高2%的补助比例。

第二十四条参保对象在国内旅行、出差和探亲等期间,因急诊住院的,应在住院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区社保局申报,回来后补办转外手续,经核准后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转省外的标准由统筹基金补助。未办理转外手续的,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一律由参保对象个人自付;在境外发生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不予补助。

第二十五条参保对象因急诊需就近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住院的,应当在住院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向区社保局申报并办理审批手续,病情稳定后须立即转入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住院。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一次住院计算,由统筹基金按标准补助。未办理申报审批手续或未按规定转入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住院的,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一律由参保对象个人承担。

第二十六条参保对象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待遇有异议的,可向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和上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反映,查询有关政策、规定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资料;对违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机构和人员,可向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和有关监督部门投诉。

第二十七条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对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必须遵循基本医疗原则,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使用自费药品、自费诊疗项目、超标准医疗服务设施时,必须征得本人或家属同意并签字(急诊抢救除外),否则,参保对象可拒付相关医疗项目费用。

第二十八条参保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治疗,由定点医疗机构对其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审核,按本办法规定的标准,医疗机构垫付可补助部分,参保对象支付个人应自付部分。

第二十九条定点医疗机构每月5日前将结算单报区社保局,区社保局每月20日前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医疗费用。

第三十条实行政府购买社区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原则。政府采取“补事不补人”的模式和“定项、定额补助”的办法,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时优惠、减免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区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专项补助经费,除省补助经费外,由市、区财政按1︰1比例承担。“定项、定额补助”的办法另行制定。

第六章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一条成立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区政府办、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民政局、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教体局、东湖公安分局等单位为成员。主要负责制定有关城镇医疗保险政策及规划,负责基金筹集、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每半年向区政府汇报一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

第三十二条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编制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负责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具体业务管理工作;负责对街道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业务进行指导;

(三)负责处理参保对象的查询与投诉,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定期向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报告运行情况;

(四)负责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

第三十三条各成员单位职责:

(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和组织实施;负责研究制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编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预、决算报告;负责基金的使用和管理;负责对参保对象资格的审查和参保信息的计算机录入、管理;负责每月对定点医疗机构垫付的医疗费用进行审核、结算和支付;

(二)卫生局加大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为城镇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三)民政局负责协助做好低保居民、重点优抚对象和六类参战人员的参保工作和资金补助工作;

(四)财政局负责做好省、市、区三级参保资金和市、区两级补助资金的筹集、安排和拨付;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监管;

(五)审计局定期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六)监察局定期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其他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第三十四条各街道、贤士湖管理处成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领导小组,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关工作。

第三十五条社区居委会负责协助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宣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督促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监督检查参保对象医药费报支情况,并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七章考核奖惩

第三十六条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对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进行考核。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建议区政府给予表彰。对弄虚作假、贪污、挪用统筹基金,造成恶劣影响的,视情节轻重,对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处理。

第三十七条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卫生局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监督管理体系,每半年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抽查考核一次,年终全面综合考核,考核内容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运行状况、满意度和社区居民健康指标改进等四大方面。

第三十八条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拒不整改或整改无效的,取消其定点资格;对有关医务人员取消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处方权。

(一)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管理措施不到位的;

(二)不按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诊疗目录、药品目录和服务设施标准的收费标准执行的;

(三)不遵守诊疗规范、推诿病人、随意转诊、随意检查的;

(四)不执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规定、虚开发票,造成统筹基金损失的;

(五)医务人员不验证登记诊治而补助费用,或为冒名就医者提供方便的;

(六)未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属签名同意,发生了统筹基金不予补助的医疗费用的;

(七)其他违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有下列行为之一者,除向其追回已补助的医疗费用外,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将本人医疗卡转借给他人就诊的;

(二)开虚假医药费收据、处方,冒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资金的;

(三)因本人原因不遵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造成医疗费用不能补助而无理取闹的;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养老保险;优化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各方面的制度也日益趋于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历来都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直接关于其切身利益,特别是养老保险。所以经营组织需安装我国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员工养老保险体系,定期为员工缴费。如今,如何推动养老保险管理的发展与改革,显然已变成社会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1养老保险概述

养老保险(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为我国依照相关规定,基于为人民提供保障而制定的化解劳动者退休或者由于年龄大而失去劳动力的基本生活需求困扰的社保制度。其作为社保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作为社保五大保险种类之一,能够全面为老年基础生活需要提供安全保障,并且提供安稳的生活来源。企业养老保险有强制、互惠、社会的特点,其属于国家规定务必执行,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全部应遵守规定。

2企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根据中国公民组成情况,从20世纪开始社会则展开了计划生育规定,因此中国家庭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为独生儿女。如今中国社会人口老年人比例日益增多,而子女养老的问题也成为了棘手问题[1]。因此我国养老保险规定为子女分担了责任,由此使得企业养老保险的关键性凸显出来。重点体现为,其内部员工能够循环交替,超过规定年龄的员工则可以退休,而年轻刚入职的员工则能够在此工作。养老保险体制能够强化企业内部组织的科学化。同时健全的养老保险体制能够在对社会稳定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安稳人心,避免社会浮动动荡。与此同时,养老保险体制在公司企业中实施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促进公司快速发展,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让员工在工作年限内能够踏实积极地共走[2]。整体上来说,企业开展养老保险能够避免退休造成的运作压力,并且对国家发展与安稳也有好的影响与作用。

3企业养老保险管理问题

3.1管理制度漏洞。当今政策指出,自缴纳养老保险金满15年,并且到规定下岗年限则可以每月得到生活保障金。部分缴纳保险时间起步晚的员工与某些公司领导的保险将规定缴费最低年数的金额全部交完,无所事事地等待退休年龄。同时,很多公司的员工会私通他人将个人资料和数据更改成与实际不符,但符合退休规定,以此保证其交纳保险年数非常多,以提高自身养老金等。这些出现的状况全部是由于管理制度漏洞而发生的,这样使得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效果不佳,打破了一定公平原则,也不利于企业管理[3]。3.2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高。很多公司为提高利润,降低成本,经常出现员工实际所需参保人数多于上报人数,将实际缴费全部金额造假,申请上报的上缴金额也比汇总得出的金额低,而汇总得出的金额也比现实工资少[4]。同时,因为企业交纳保险费比率是13/50,个人经营体是1/5,这两个方法记录个人账户是2/25。所以,企业更希望工作人员自己缴纳保险,自己承担2/25,这样公司将1/5的个人缴纳保险费用全部纳入成本,将缴税放置在抵扣后,不仅减少税金缴纳,同时还减少保险费用的缴纳。面对这么多问题,仍旧没有有关部门建立有关规定加以监管,使得偷税漏缴问题层出不穷。3.3社保管理部门不专业。根据调查的公司汇总的有关数据发现,这些公司中人事负责缴纳养老保险的超过1/2,然后为财务不到1/8,但是社保部门仅仅为不到1/10,剩余的则是行政进行管理。由此看出,有公司开展养老保险机制时会发生部门分工不科学的问题。而养老保险管理,需要公司里设有专门管理的小组加以控管,并非其他部门兼管。即使公司人事部具有管理职员保障制度、社保等权利,然而其核心职能是人资规划、职位设定、培训等。所以,大部分公司因为内部制度不成熟,抑或为降低支出,使得养老保险管理不专业、管理业务不熟练等状况频发出现。3.4企业没按时缴费,缴费情况隐晦。有些公司尤其是私营组织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只要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则抓住“法律空子”及有些职工保险观念不足等问题想法设法逃避缴纳费用,能躲则躲。同时很多公司企业缴费情况及信息并不公开,非常隐晦,使得很多职工无法详细了解与明确自己的投保情况。这种信息保密的现象,催生了违法乱纪的漏缴保险费用的行为,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推行带来严重阻碍。

4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措施

4.1改变职工退休年龄。原有的养老保险年龄相关制度,逐渐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符,严重影响当前企业和公司得发展。由于原来的要求是不公正的,给企业经济生产等方面造成很大的负担。因此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在无其他情况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延迟企业员工退休年龄,由此延长职工就业时长,以提升公司得经济效益,还能够加速公司生产生产节奏,减少公司由于养老保险导致的人民币负担。与世界平均退休年龄比较,中国公司退休职工比较年轻,此情况和目前社会人口老龄化无法适应,当然也无法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员工能够任意挑选行业职位,因此就算特殊工种同样需要延长年龄。这样能够保证社会的安稳,避免出现混乱。4.2强化内部管理。企业应加强对内部职工的思想培训,将养老保险知识纳入课程中,让每个职工都知晓缴纳保险的重要性。同时公司应积极定时为员工缴费,根据实际规定和法规,遵守规定开展工作。如今企业假报、漏报等问题较为突出,若所有企业遵纪守法进行缴费,则基金能够提高1/10。公司的社交群或者信息平台中,应定时更新养老保险的最新政策与新闻,第一时间让员工了解,这样不仅保证资讯的透明,还能够让员工与规定的合作效果提升。与此同时,公司应构建管理养老保险的专业部门,招聘此方面经验丰富且比较专业的人加以管理[5]。4.3健全管理制度。若要健全管理制度,企业应做好以下几项措施:(1)扩大养老保险小组的人数,加强其建设力度,在实际中解决问题。定期研究并分析目前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利弊,查缺补漏;(2)此项保险制度应确保退休职工的经济来源,安稳内部职工,增添公司内部活动,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更大的效益,减轻缴费负担;(3)企业应根据自己特点,明确管理分工,建立社保信息化体系,提高社保服务质量。4.4构建养老保险管理监督制度。根据目前企业养老保险的弊端,特别为公司内有关部门对养老保险缴费数据、计算时出现造假、私通等问题,应构建有关监督制度,因此确保基金及时缴纳,以此完善管理[6]。政府相关部门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严格监督企业的缴纳和制度实施情况,对于违法违纪的企业予以严重批评与惩罚。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强化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联系,让监管力度更大,第一时间将养老保险管理问题解决,使得企业管理更加公平公正化,以此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5结语

企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之一,其和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得制度实施效果不佳。只有通过强化员工养老保险意识,建立专业管理小组,延缓退休年龄、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等方式,才能化解这些隐患和问题,以此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也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斌.浅谈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在企业中的问题和对策[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

[2]王薇.提高铁路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水平面临的问题与对策[A].改革发展新时期铁路社会保险管理研究交流论文集[C].2014.

[3]张晋梅.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4(9).

[4]汤永洪.浅谈我国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5]贾增聚.当前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山东审计,2011(3).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篇3

一、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实施细则不够完善。我国当前的失业保险制度是以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为法律基础,但是其大部分条款都与《失业保险条例》保持了一致,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和支出并没有详细说明,特别是失业保险如何促进就业的问题没有提及,其实施细则还缺乏完整性。

2.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社会保险法》将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国际上通行的失业保险制度的适用对象为公务员、自由劳动者、临时雇佣者、季节工、农业工人、家庭工人和家庭佣人,以及不曾有过职业的毕业学生和失业青年等。可以看出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仍不够广泛,主要有三种人群没有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农民、大学生及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

3.失业保险基金来源存在的问题。(D基金统筹层次低。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从正式形成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1999年以后,我国将失业保险的统筹层次提高到了地市级统筹,但是目前为止,市级统筹仍然没有完全取代县级统筹,市级统筹推进缓慢。2006年的劳动保障部和2010年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曾先后文件,动员各地进一步落实失业保险地市级统筹,但是效果不显著。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失业保险制度在统筹层次上也明显偏低,导致失业保险资金分散,管理成本较高,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很低。(2)基金筹集水平偏低。我国的失业保险基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员工个人三方负担,用人单位负担工资总额的2%,员工个人负担工资的1%,当失业保险出现赤字时,政府给予紧急援助,但是,至今为止运行的失业保险政策使基金出现了大量的结余,政府实际上没有补贴。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由雇员和雇主各分担失业保险税的一半,政府补贴双方负担总和的三分之一;德国雇主和雇员缴纳的失业保险金占总额的75%,其余由政府进行补贴,其失业保险费率在6,5%左右;美国失业保险税率逐步提高,目前约为6.2%。从失业保险基金来源看,虽然我国也是实行三方负担模式,但是失业保险费率比发达国家偏低,缴费比例也不合理,没有明确政府负担比例。(3)费率设计责权不对等。我国失业保险金费率对于不同企事业单位都是统一的。而不同的行业其失业风险也不同,按照职工工资总额征缴,可能造成失业风险小的企业因为就业人员多而支付过多的失业保险费;失业风险大的企业因为解雇人员多,造成了大量失业,但是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用却过少。这样,加重了失业风险小的企业负担,影响其缴费积极性。

4.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不合理。(1)给付期限过长。自上个世纪7O年代以来,国外的主流做法是尽量缩短给付期限,大多在三个月到一年之问。我国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过长,最长为二年。一方面增加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可能会造成基金的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失业者的依赖心理,产生道德风险。可能会出现一些失业者依靠失业保险金生活而不积极寻找工作,甚至可能有失业者从事有收入的工作而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2)支出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用于直接的失业补贴比较多,促进就业部分的比重还比较低。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2007年、2008年分别为217亿元、254亿元,其中直接的失业补贴支出分别为129亿元、139亿元,占总支出的60%、55%。同时,我国失业保险的基金总额增长迅速,而对救济人数和保障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控制,因此导致大量基金结余,且结余连年递增。2008年全国失业保险金的累计结余已经超过1300亿元,2009年这一数字超过1500亿元。而大部分国家的失业保险金都实行现收现付方式,因此一般不需要大量结余,大体能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用于生活保障部分比重过大,而促进就业部分的比重偏低;另一方面失业保险金在总量上并不算多的情况下却有太多结余,导致了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也违背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宗旨,促进就业功能弱化。

5.失业保险的就业促进功能弱。我国《社会保险法》并没有对促进失业者再就业对、失业者进行技能培训以及职业介绍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定,甚至呈弱化趋势。从《失业保险条例》的内容来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就业促进方面非常被动,功能弱化,具体有二个方面的表现:首先,缺乏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条例第一条就规定立法宗旨为促进其再就业,但是并没有关于促进就业的相关内容,仅仅在第十条粗略地规定失业人员领取职业培i)1~u介绍补贴,也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第二,该条例没有对国家和政府的就业促进职责进行规定,失业保险管理机构对促进就业的认识不充分,无法向失业者提供高质量的再就业服务。因此,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仍然以暂时性、低层次的失业者生活保障为主,促进就业功能显著滞后。

二、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健全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实施细则。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立法在内容上规范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相关实施细则,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基本国情和社会现实制定,尽快制定一部比较完善、可行的《失业保险法》。在立法宗旨上,《失业保险法》应该在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强调促进就业功能;在立法原则上,失业保险制度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具体内容和措施上,比如在适用范围、费率水平、支出结构、给付条件与标准、给付期限等相关内容做具体细致的规定;除此之外,失业保险制度还应该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机制,特别是要与最低生活保障的衔接以及促进再就业配套法规的完善等。2.进一步拓宽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覆盖范围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够。发达国家的失业保险基本上是覆盖全民的,美国、英国、德国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全部劳动力的74%、86%和68%。2009年底,我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27亿人,仅约为城镇就业人员3.12亿人的40%,为全国就业人员7.8亿人的1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失业保险覆盖水平;《社会保险法》对于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但也仅仅是覆盖了所有“职业”人群,农业劳动者、公务员以及未能及时就业的大学生群体仍然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对于这些群体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应该尽快将其纳入其中。

3.改进失业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1)提高统筹层次。失业保险基金应该在全面实现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尽快实现省级统筹:当失业保险成为国家独立的立法时,实现中央政府统筹。众所周知,失业保险的统筹层次越高,其统筹区域就越广泛,基金聚集量越大,风险承受能力越强,调剂互济作用就越能得到保障。以此来有效克服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过低带来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基金调剂互济功能弱,使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2)加强失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提高了失业保险的立法层次,这为失业保险税的开征提供了法律保障。通过制定失业保险税,对税率设计、征税对象以及税收的管理使用等问题进行细化和完善,可以选择若干地方进行试点,条件成熟后向全国推行。同时,提高失业保险费率,加大政府投入。从我国失业保险运行情况来看,虽然失业保险金有所结余,但是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很重,失业问题会更加突出,失业保险基金的规模仍然不能满足需要,随时可能出现收不抵支的问题。有学者估算我国的失业保险缴费率需要维持在职工平均工资的8%左右。由于我国企业的各项负担已经很重,加上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很难承担更高的失业保险费用:而个人的收入水平有限,医疗、养老、住房等压力巨大,显然也无力承担过重的费率,因此需要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3)实行差别费率。应该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失业风险来确定其所应该承担的失业保险负担。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上,可以在维持现有总缴费水平不变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失业风险的大小实行浮动费率,浮动部分的费率由企业负担或者受益。浮动费率的多少可以根据一年来企业解雇员工的数量来确定。如果企业一年来解雇的员工数量超过一定比例,则需要相应提高其失业保险费率;如果企业一年来解雇的员工数量低于一定比例,则失业保险费率相应下调。这样,既有助于完善失业保险费率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稳定就业的效果。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篇4

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第三条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以自我保障为主,自助与互济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储备积累式的办法,实行个人帐户制度。

第四条各级民政部门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一章保险范围、对象

第五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是本省非城镇户口的农村各业人员。

第六条外出务工、经商者和服兵役者应参加原户口所在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已参加当地养老保险的除外。外来劳务人员原则上参加户口所在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第七条投保年龄以参加劳动获得收入为起点,一般为18周岁至60周岁,也可提前参加本保险。

第二章养老保险费缴纳

第八条农村(不含乡镇村企业)各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予以扶持。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入个人帐户。第九条养老保险费的月缴纳标准分6、8、10、12、14、16、18、20元等档次,一般采取年缴办法,于当年12月15日前缴清。缴纳档次的选择和集体补助的比例由入保人和所在村视经济情况确定。

第十条入保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一次性或若干次缴纳养老保险费等方式。对一次性或若干次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入保人的集体补助,各地视情况确定。

集体补助以乡镇村为单位,各类人员平等享受。对独生女户、特困户的集体补助可高于其他对象。

第十一条乡镇村各类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单位按月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0-15%缴纳,个人缴纳工资的3-5%,全部记入个人帐户。

第十二条个人和集体可根据收入的提高或下降,经乡镇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批准,变动缴纳档次和补助标准。

入保人遇到灾害或其它原因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时,由本人申请,经乡镇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批准,在规定期限内,可停缴保险费。恢复缴费后,停缴部分可以补缴。

服刑者停缴养老保险费,刑满回原籍者,应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

第十三条入保人迁往外地或招工、提干、升学,可将其保险关系(含已缴保险费)转入迁入地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继续投保,也可将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积累总额全部退还本人。

第十四条单位或入保人在投保期间无故停缴养老保险费的,按日加收应缴养老保险费的5‰的滞纳金。

第三章养老保险金给付

第十五条入保人年满60周岁后,根据其缴费的积累总额确领取标准,按月或按季领取养老保险金。

第十六条入保人领取养老保险金保证期为十年。领取养老保险金不足十年死亡者,其乘余年限的养老保险金,由其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领取。无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按有关规定处理。入保人领取养老金满十年后仍健在者,按原标准继续领取,直至死亡为止。

入保人领取的养老保险金免缴个人所得税。

第十七条入保人未满60周岁死亡,按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积累总额返还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第十八条入保人缴纳养老保险费期间,因患重病或家庭出现重大变故而无力承担所需费用时,由入保人个人申请,经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审核,报上一级管理机构批准后,可从其缴纳的保险费中借支。借支款从所缴纳的保险费总额中扣除。第十九条养老保险金给付权益不得转让、抵押、还欠贷。不得虚报、冒领养老保险金,违者根据有关法规予以追究。

第四章基金管理、运用

第二十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基实行县(市、区)统一管理的原则。县(市、区)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总帐,统一收取养老保险费,统一支付养老保险金;乡镇设立分帐;村或企业设立明细帐,按人立户记帐建档。

第二十一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借、挪用或侵占。

第二十二条县(市、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负责社会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兑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可按有关规定通过存入银行、购买国家债券等方式实现保值、增值。不得直接进行投资,不得作担保或抵押。

第二十三条县(市、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在当年收取养老保险费中按不高于3%的比例,一次性提取管理服务费,分级使用。具体提取标准,由当地民政部门提出,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定,报同级政府批准。主要用于县以下管理机构的人员工资和福利费、公务费、业务费、宣传费、设备购置费、修理费、培训费和其他必要的费用。

第二十四条养老保险基金及管理服务费,不计征所得税。其中管理服务费结转下年度,并相应核减下年度提取比例。

第二十五条省财政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制定全省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各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财务管理,接受上级和同级民政、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管理机构

第二十六条县(市、区)成立以政府主管领导负责,其他有关部门参加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委员会和基金监事会,加强对养老保险工作的领导和基金使用的监督。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困境;措施

在我国医疗保险建立的过程中,对人们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减小了由病患带给人们的压力。同时,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应用下,我国的医疗保险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当前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困境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制度中,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一、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条件

在企业的发展中,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能够减少患病职工过于重大的困境,减少员工在医疗费用上的心理负担,免除困难职工在看病后的后顾之忧[1]。能够保障员工的生活水平,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加强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其凝聚成一个整体。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企业的决策管理上和加强员工自身能力上更容易进行。要使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和企业的资金两者分离,按照国家的规定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且能够接受基本的保险待遇,在企业员工工资的发放上能够按时、足额的进行,保障企业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转。

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面临的困境

1.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上并没有一个系统性、专门性的法律制度,企业只能保障员工基本的医疗需求,这对于一些家庭困难、因病无法参加工作和患病职工来讲,医疗费用的负担仍然十分巨大。同时,在企业内部医疗保险措施并不完善,企业和职工之间依旧存在矛盾。在医疗保险的定位上,“覆盖广、低保障”的方案是将全体员工共同纳入基本的医疗保险范围,在保障人群的差别上难以保证全面,降低了医疗保险的水平,对医疗保险的实施产生了影响。同时,在实际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其保障的水平和员工实际的医疗费用存在着差距,而且对于较高的费用,并没有建立具体的医疗保障体系。

2.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缓慢

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社会生活中医疗保险政策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更为缓慢,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并没有采取相关的政策进行约束,使得医疗保险在企业的管理中不受重视[2]。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医疗保险管理方案。

3.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在这里道德风险是指为了能够获得自身的利益,采取不利于让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在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过程中,医疗机构或员工患者易于产生道德风险。在企业员工患者进行就医时,因不需要自己支付医药费用,往往会发生小病大医、一人看病多人吃药、门诊改住院等道德风险。同时,医疗机构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会让患者进行全面的治疗,增加药物的费用,获取更多的利益,产生道德风险。

三、完善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有效措施

1.加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体系

做好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工作,企业的内部员工和退休人员都能够享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好保险基金的规划,制定详细的步骤,可以从员工的福利费用中列支。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中,采取专户管理及专款专用的形式。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要在财务部门建立相应的统计表,做好费用的记录工作,实施决算制度。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上可以建立多种保障措施,用以面对各种形式下的基金补助,其中包括住院补助、健康保障计划补助、门诊费用补助和一次性补助等,为员工提供多种形式保障制度。

2.做好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管理基金,要符合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诊疗的病例项目、医疗的服务设施、定点的医疗机构和药品支付标准等相关规定。在员工医疗保险期间,病患者的费用如果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可以选择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中按照规定进行予以补助[3]。同时,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适当的进行基金的补助,用以减轻患病职工的费用负担。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不能够重复享用,也不能划入个人的保险基金账户,员工在进行医疗报销时,其最高的费用不能高于当次治疗的所有医疗费用。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做好详细的记录,患病员工在报销时,需要带好本人的病例条、开药的处方、结算费用的清单和相关的医科证明等文件,并严格遵守审批的程序。对于故弄玄虚未能出示有效证明的员工不予报销。

3.政府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

企业在进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时,应该向医疗保险机构做好汇报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工作[4]。建立健全、有效、实用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在官方的网站上实施信息公开,保障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待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能够很好的弥补后者存在的不足。不仅能够增加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凝聚力,还能够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有效的解决当前社会员工因病致穷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王春会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轩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社保处

参考文献:

[1]陈涛.完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与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9):155.

[2]胡庆华,胡罡.医保基金拒付风险预控管理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6):536-538.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医疗保险;内部控制

自从我国的内部控制体检制度的成立之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银行以及事业单位等等运行过程之中存在的大多数风险都能够得到较为成功顺利的解决,这也帮助企事业单位能够更加健康快速的向上发展。所以,这也为解决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风险提出一个新的方向,通过去建立以及健全医保基金内部的控制体系,规划内部的控制制度,都是对解决社保医保基金运行风险的较为不错的方式,让我国医疗保险基金能够更加的稳定与健康。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点及原因分析

(一)医保基金运行内部风险

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活动,支出活动以及业务等一些活动的经办,都是在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和管理方面较为重要的内容。而在这之中,最为基础的便是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只有收入足够,安全而且可靠,整个医疗保险基金才能有足够资本进行有序运行,只有资金到位才能保证任何支付工作都可以顺利的进行,基金收入是否稳定,是医疗保险基金是否顺利成功地满足参保人员关于医疗保险的需求,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而基金的支出则是运作医疗保险基金最终的目的,基金支出关系着是否能够合法合理,有效率地运用基金的收入。任何与医疗事业相关的保险业务,也都是通过达成实现医疗保险支付为最终的目的。因此基金支付内容是否合法,基金的运行是否安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而医疗保险业务经办的流程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医疗保险基金运作过程之中的每一个环节,所以,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所存在的内控风险点,都可能会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危险。

(二)医保基金运行外部风险

在医疗保险管理事业单位内部的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是不能够以独立的形式单独的存在或者运行的,它必须要结合省内社会以及人员实际发展的状况。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外部环境变得愈加复杂,而这些因素对医疗保险管理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来说,则是巨大的挑战。在医疗保险管理事业单位其日常运行需要依靠大量的资金支撑,而这些资金往往来自多个方面,单位内部的资金流动只是单位资金的一部分,因此在医疗保险管理事业单位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往往会收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资金环境与医疗消费理念环境,因此有关单位在日常的运行的过程中也往往受外部风险的控制。

二、规避医疗保险基金的内部运行风险

(一)强化经办流程,规避业务经办风险

领导委托授权机制是我国目前所用医疗保险管理事业单位正在使用的机制,这种模式直接将整个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都交付于一把手来进行统筹,由一把手向每一位分管副局长任务以及划分职责范围,而赋予分管副局长在其职责范围之内的部分权力,而每一位分管副局长再继续向下划分职责范围以及赋予职责权利,由此来将所有业务合理合法地分级委托授权,而对于部分较为特殊的业务,则是直接交给一把手或者分管的副局长来进行直接的审批,构建成由主管局长直接对下级进行授权或者由分管局长向下级进行授权相结合的一种动态的授权机制。从一个方面来说,每一个部门都有其特殊的业务经办的范围以及业务岗位的需求,而每个部门内部的业务办理人则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通过提前向上级提出业务操作权利的申请,在部门负责人分析汇总审查没有任何错误之后,就能够继续向分管副局长申请,分管副局长在核实实际情况之后,再进行批准,进而通过指派统计信息部专员的方式把审批以及授权的结果反馈回去,而整个授权的过程之中所涉及的任何手续原件都是需要归档来进行保管的。而从另外的一方面来看,当面对特殊业务时,业务经办部门可以通过直接向主管局长汇报实际情况和提出申请的方式,进行授权的申请。待主管局长审核事情之后同意授权并安排统计信息部专员进行相关的授权操作,并且需要保存整个报备过程所涉及到的信息。

(二)调整医疗保险征收比例,规避基金收入风险

就目前而言,以单位来进行缴费和以个人自己进行缴费这两种方式是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最为主要的方式,两种方式各有特点但又相互详解,因此目前大力推行的则是尽可能地去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分开进行管理的方式,而在这种模式的管理方式当中,几乎是所有的参保单位都是依靠着该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来作为缴费数额的依据,由单位来进行缴存的基金就划入医疗保险统筹金当中,交付于医疗保险基金再统一进行规划和使用,而通过个人缴费方式的基金则是要划入职工个人的资金账户,而这笔资金要让参保人员自己来支配。使用这种费用筹集的模式最大的特点便是收费数额与职工收入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当职工的收入水平较高时,缴费的数目就会较高,与此相反的,当职工的收入较低时,缴费数目就会偏低,当参保单位具备雄厚的资金不至于让医疗保险基金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时,这种模式便能够帮助实现医保基金待遇更加公平,但是这种模式也是具备着极大的弊端。首先,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从业人员的资金收入方式不再是仅依靠工资这种单一的渠道了,在经济高速发展,收入方式逐步多元化的今天。证券、理财、债券和众筹投资等等一些方式已经渐渐进入了百姓人家的视野甚至成为了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把工资收入放在收入方式的首位。因此,若基金缴费依据只是依靠工资的收入的话,则会很容易形成医疗保险基金筹集不公平的局面。

三、规避医保基金运行的外部风险

目前医疗保险的改革正处在优化阶段,现阶段医疗保险的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加大宣传,同时针对区域的政策实行科学的推广方案,是当地的老百姓可以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享受丰富的便利的医保服务,同时在医保运行的整个流程强化监管,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参保的渠道及投保资金来源,针对实际的适用人群简化医保的相关流程方便老百姓使用医保,尽可能的就简化投保的流程及医保资金下发流程,方便老百姓使用,同时减少第三方基金的运作空间,营造良好的投保环境。随着相关平台的建立,异地就医的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在未来的工种中应当重视对于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工作的探索,且对国家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试点专项工作也要进一步关注,积极的进行宣传努力提升异地就医的时效性,促进医疗体系一体化的建设,提升医疗信息体系的完善度,并做到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点直接接入全国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以公立医院作为基础,进一步地推行体制改革,加快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的进度,并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差别支付等机制。进一步地去扩大三甲医院同基层医疗机构待遇支付比例的差距,同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支付比例的提高以及支付范围的扩大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对于医疗体系中支付方式的选择,可以积极的引入新的支付接口,除了采用银行卡银联等支付方式,还可以引入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这种支付方式可以使医疗支付更加便捷,在方便了消费者的同时也可以帮助相关的机构减轻资金压力,提升资金流动和支付的效率。同时依托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规避医疗支付中的风险,依托大量的数据帮助有关单位提升支付效率。

四、总结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去建立较为先进的分级就医转诊管理的机制,让每一位参保人员可以通过核对自己真实的实际情况而选择到合适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就医,缓解了三甲医院的拥堵问题,也避免基层医疗机构没有患者前来就诊的情况的发生。以此来阻止医疗资源的浪费。对于医疗服务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必须要加强,并要为此更加完善其监管体系,在监管的手段方面需要具备更多的新颖的创意。要尽可能地去提高监督管理的绩效,对于定点医疗机构的监察不可松懈,反而需要加大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欺诈行为要严厉打击等等,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安全的保证需要依靠这些方法来完成。

参考文献:

[1]李文静.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之法律定位——论社会行政给付主体之角色与功能[J].行政法学研究,2013(05).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社会保险;国有企业;信息化渠道

1前言

所谓社会保险,就是包含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保障对象为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暂时失去劳动岗位、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人员。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和影响力,重视并做好员工社会保险工作,既有利于企业和谐发展,也能令员工病有所医、伤有所依、老有所养。纵观当前社会新形势,2020年全国两会上,社会保障话题热度不减,关于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提案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中国梦”是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不断改善进步的“民生梦”,国有企业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与全国两会精神时,面临着如何做好社会保险工作、促进“中国梦”实现的重大使命任务,只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社会保险工作体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才能够顺应新形势发展需求,充分体现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价值。由此可见,探究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做好社会保险工作的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国有企业做好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

自2011年7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来,社会保险成为国家立法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和法制性,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法治建设下的健全与完善,作为具有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代表着党和国家对人人享有社会保险的重视和有力法律保证,规范了各个领域企业的社会保险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1]。国有企业做好社会保险工作,是顺应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能够发挥出国有企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在经济社会贯彻落实,是社会保险基金支付能力不断增强与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不断提升的有效保障,可给予职工享受社会保险与参与社会保险充足的合法权益维护,令企业发展成果得到职工共享,保障企业和谐、健康、长久发展。国有企业职工参与社会保险,能够缓解家庭各方面压力,特别是补充保险的参与和待遇享受,可充分调动职工工作创造性、积极性,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使企业上下一心共同向着发展目标坚定迈进,为企业营造积极向上、安定团结的良好氛围,体现出社会保险工作的助推器、平衡器、稳定器功能。

3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做好社会保险工作的问题

3.1保险的覆盖范围较小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给职工提供的社会保险主要是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几方面,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国家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42亿人,基金总收入5.4万亿元,近年来参保人数呈不断上升发展趋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64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23874.4万人,不难发现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险参与中占据绝对性比重,这一情况同样发生在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参与中,社会保险险种具有不平衡发展的特点。此外,相较于落后地区的国企,经济发达地区国企职工社会保险参与数量更多,相较于县乡国企,城市国企职工社会保险参与数量更多,这就导致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的参与和待遇享受对象范围有限,难以达到全面覆盖状态,很多灵活就业者和非公经济组织从业者尚未参与社会保险覆盖面内。

3.2职工的保险水平薄弱

虽然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工作在多年研究与不断探索下,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提升了社会保险工作效率和质量,然而由于保险待遇普遍较低,难以得到职工的充分认可和踊跃参与,加之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受国有企业特点影响,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进一步削弱了职工的保险水平。不可否认,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水平而言,我国国企目前职工社会保险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企业没有解决好职工孩子教育、医疗健康、失业等问题,无法实现社会保险的真正意义,难免给职工、企业、社会埋下诸多不和谐的安全隐患。

3.3社会保险体制不健全

整体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目前尚未构建起标准统一的职工社会保险管理体系。例如,有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养老保险由当地人事部门负责审批管理;有些国企职工养老保险管理负责部门为当地社会保险部门。这些都容易造成各部门社会保险管理职责不清、多头管理、交叉混乱、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等现象,令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难以达到综合平衡、宏观协调的良好局面,也容易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不利于我国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规范、健康、长久发展[2]。

3.4缺乏社会保险的人才

21世纪企业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新形势下现代国有企业普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将生产经营作为职工招聘的重点方向,各级领导不够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与招聘培养,导致企业负责社会保险工作职工自身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未经过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难以充分满足岗位需求,影响了社会保险工作质量。一些国有企业未设置专门的社会保险部门,通常由办公室人员和财务部门综合兼任社会保险工作,既加剧了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也导致企业社会保险工作职能和岗位过于流动性和管理混乱,降低了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水平,缺乏社会保险人才的国有企业,势必会由于基础工作薄弱与管理水平低,无法充分发挥社保作用,甚至造成不稳定因素。

4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做好社会保险工作的措施

4.1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

国有企业想要使所有职工共同享受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成果,就要进一步扩大职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追求职工社会保险的正义和公平,着力增强社会保险的稳定器功能和减压阀功能。针对新形势环境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现象,重点考虑城乡职工社会保险差别问题,改变职工目前存在的社会保险待遇不公平现状,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国有企业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张工作中[3]。在具体实践中,仅靠国有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实现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目的,还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共同入手。首先,加大财力支持。国家财政有关部门要为国有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此过程中可从税收方面、预算方面进行适当的倾斜调整。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国有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提供健全可靠的法律支撑,保证国企社会保险工作能够在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下,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有法必依,不断依据新形势完善国有企业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突出法律的威严性和强制性,及时发现并依法处理恶意拖欠职工社会保险费用的国有单位。最后,国有企业要加大社会保险工作的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通过职工大会、企业官方公众号、印刷宣传图册等宣传途径,让各级领导能够树立起足够重视社会保险的意识,给予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更多支持和参与力量,同时加强社会保险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工作能力。

4.2加强企业社会保险抗风险的能力

针对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社会保险基金互济能力不足、统筹层次不高等问题引起的职工社会保险风险隐患,企业要结合我国国情,牢牢把握社会保险原理,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给企业社会保险基金统筹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注入源源不断的改革创新力量,提升抗风险能力。由于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职工四个社会保险险种管理涉及四个保险机构与国企的对接协调,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国有企业面临着复杂的职工参保手续办理,影响了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效率,无形中促使该项工作成本增加和风险增加,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一些城市目前已经完成了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与人事部门的有机合并,简化了国有企业作为职工参保单位的社会保险各项手续,从大局观与科学发展观出发,提出并推进了职工四个社会保险险种合并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层次和工作效率,有助于规避企业社会保险工作风险隐患。

4.3利用国家政策推行年金的建立

所谓国有企业年金的建立,简单来说就是国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工作,需要在依法的前提下,职工和企业顺应企业经济状况和国家政策规范建立。这种养老保险形式能够有效补充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建立年金,将其作为企业吸引人才、凝聚职工团结力量、提高职工退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年金建立,给予企业稳定发展更多保障。

4.4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信息化渠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模式已经与我国各个领域融合愈加深入,在教育、医疗、交通、工程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也不例外,要充分构建“互联网+社会保险”工作新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应用优势,令职工社会保险工作信息全面畅通起来,为企业审计、财务、劳资等社会保险工作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共建共享平台,使其能够协调发展,体现各自社会保险管理职能作用,及时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数据、实际工资水平、岗位变动情况、生产经营变化清晰全面展示出来,促进企业社会保险工作不断提升时效性和针对性,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全面高效开展职工社会保险各项工作。

5结语

综上所述,推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工作势在必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开展现状还反映出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现代国有企业要顺应新形势发展需求,针对目前存在的社会保险问题采取相应工作措施,不断提升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效率、层次、质量,有效发挥出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深刻且广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小丽.国企职工社会保险福利现状及其解决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9):81-82.

[2]张继生.探究国企社会保险管理工作[J].魅力中国,2017(31):59.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篇8

一、社会保险稽核审计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国务院和原劳动保障部分别颁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社会保险稽核办法》,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和相关标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相关制度已无法完全解决在社会保险稽核审计中出现的问题。经研究发现,社会保险稽核审计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个,稽核覆盖范围小。我国的社会保险管理部门要求所有企业都必须为职工参保缴费。这既是保证职工自身利益,也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但是仍有一部分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社会养老保险费的意义,不及时缴纳、少缴或不缴纳养老保险基金,漏报、瞒报时常发生。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配备很多审计人员,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审计部门无法对所有参保单位缴费情况进行逐一稽核,因此只能选择那些参保人数多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这就导致一些没有不缴纳或少缴养老保险基金的企业成为了“漏网之鱼”,而且也因为企业数量过多,根本无法一一考证哪些企业出现人员漏报或缴费基数不实情况,因此,从根本上给社会保险稽核审计工作造成很大干扰。第二个,确定审计对象困难。通常情况下,我国的社会保险审计稽核主要分为日常稽核、重点稽核和举报稽核三种。在确定日常稽核的审计对象时,一般采用随机选择的方法。但是由于审计部门不熟悉参保企业的基本情况,而且本身审计的企业已经缩小了很大范围,很多企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已不在审计范围内。所以,很多时候审计部门确定审计对象时都会忽略了那些有很大问题的企业,审计结果不如人意。第三个,审计结论落实困难。由于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导致最终审计部门的质量不过关,落实审计结论时也出现了困难。并且,审计稽核的程序过长,需要时间久,行政行为的强制力度弱等原因都使得审计结论的落实显得十分困难。第四个,审计稽核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落后,不能适应现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要求。

二、创新社会保险审计稽核体制

(一)加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稽核工作

关于加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稽核工作,第一步要做的是转变审计稽核工作思路。要重视基数稽核工作的重要性,规范工作程序,对参保单位进行基数审核时,要严格按照“企业申报--社保稽核--信息录入--企业缴费--重点审计--期限整改”的工作程序,防止出现各种问题。第二步是要明确审计稽核工作目标。要针对职工收入形式的不同开展多元化的专题调研,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三步是创新审计稽核方法。改革审计稽核方法主要注意三点:一是在组织形式上要求方案统一,可以集中调配力量。二是在内容上要求审计与业务有机结合,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三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第四步要切实落实稽核工作,及时纠正违法行为,保障劳动者权益。有些单位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会拒绝落实稽核工作,但由于社会保险经办部门没有执法权,因此就使得这些单位借机成为“漏网之鱼”。所以,社会保险经办部门要和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积极配合,做好稽核工作。最后一步是要科学调度工作,即科学组织调度、审计关口前移、信息共享和规范企业参保缴费行为,便于审计工作的进行和改进提升,提高社会保险审计稽核工作的效率。

(二)健全双重审计体制

第一,要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宣传养老保险政策,提高企业单位的参保缴费意识,同时也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人们不自觉地关注这一政策,为保障劳动者权益制造社会舆论。第二,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为稽核工作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对各个分局的业务人员进行思想培训,要求业务人员主观上重视起稽核工作,认识到稽核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人员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稽核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第三,审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各个分局缴费基数申报审核的工作要严格监督,使双重审核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防止舞弊现象的出现。第四,要做好两级部门的沟通工作,确保工作效率。各个分局和审计部门要时长沟通,便于分局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到审计部门,保证工作的流畅性。第五,明确责任,逐级负责。分局和审计部门的责任不同,负责的内容也不同。要将两者的责任明确分开并强化各自的责任意识,实施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如实反映问题,积极提出解决方案,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第六,通过开发社会保险审计系统软件和建立审计信息共享系统,增强审计工作的安全性,避免重大问题的出现,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第七,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提供宏观上的指导。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提供审计实施细则,方便各级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同时也为各级审计部门明确各自的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落实责任,确保审计工作保质保量。

三、总结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更安全,因此,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而社会保险审计稽核工作作为社会保险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其发展和创新也显得举足轻重。本文中,笔者就我国社会保险审计稽核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一些有关创新该工作的观点,希望这些观点可以帮助提高社会保险审计稽核工作的效率,为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陈业朋 单位:烟台市牟平区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分处

参考文献:

[1]邹红,喻开志,李奥蕾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城镇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11):60-67.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篇9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问题,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后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目前没有医疗保障制度安排的主要是城镇非从业居民。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规范引导,稳步推进。

一、目标和原则

(一)试点目标。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至3个城市启动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要通过试点,探索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体系,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试点原则。试点工作要坚持低水平起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重点保障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大病医疗需求,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坚持统筹协调,做好各类医疗保障制度之间基本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等的衔接。

二、参保范围和筹资水平

(三)参保范围。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四)筹资水平。试点城市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等不同人群的基本医疗消费需求,并考虑当地居民家庭和财政的负担能力,恰当确定筹资水平;探索建立筹资水平、缴费年限和待遇水平相挂钩的机制。

(五)缴费和补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参保居民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对职工家属参保缴费给予补助。国家对个人缴费和单位补助资金制定税收鼓励政策。

对试点城市的参保居民,政府每年按不低于人均4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每年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20元给予补助。在此基础上,对属于低保对象的或重度残疾的学生和儿童参保所需的家庭缴费部分,政府原则上每年再按不低于人均1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5元给予补助;对其他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困难居民参保所需家庭缴费部分,政府每年再按不低于人均6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30元给予补助。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办法给予适当补助。财政补助的具体方案由财政部门商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研究确定,补助经费要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六)费用支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重点用于参保居民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要合理制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完善支付办法,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探索适合困难城镇非从业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医疗服务和费用支付办法,减轻他们的医疗费用负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用于支付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其他费用可以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捐助等方式解决。

三、加强管理和服务

(七)组织管理。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原则上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管理服务体系,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实际,进一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管理资源。要探索建立健全由政府机构、参保居民、社会团体、医药服务机构等方面代表参加的医疗保险社会监督组织,加强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运行的监督。建立医疗保险专业技术标准组织和专家咨询组织,完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专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根据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

(八)基金管理。要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单独列账。试点城市要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探索建立健全基金的风险防范和调剂机制,确保基金安全。

(九)服务管理。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管理,原则上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办法由试点城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部门制定。要综合考虑参保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医疗服务的范围。通过订立和履行定点服务协议,规范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明确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的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权利和义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简化审批手续,方便居民参保和报销医疗费用;明确医疗费用结算办法,按规定与医疗机构及时结算。加强对医疗费用支出的管理,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的奖惩机制。积极推行医疗费用按病种付费、按总额预付等结算方式,探索协议确定医疗费用标准的办法。

(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等的作用。整合、提升、拓宽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的功能,加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对参保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要适当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比例。

四、深化相关改革

(十一)继续完善各项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将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力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重点解决大病统筹问题;继续着力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鼓励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居民,以多种方式就业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规范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政策,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加快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搞好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十二)协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统筹协调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制度衔接,充分发挥医疗保障体系在筹集医疗资金、提高医疗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卫生行业标准体系,加强对医疗服务和药品市场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临床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临床用药规范和出入院标准等技术标准。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和中医药服务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实行参保居民分级医疗的办法。

五、加强组织领导

(十三)建立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试点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督促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总结评估试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就重大问题向国务院提出报告和建议。

(十四)选择确定试点城市。省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条件选择2至3个试点城市,报部际联席会议审定。试点城市的试点实施方案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由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十五)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卫生、民政、教育、药品监督和中医药管理等有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配合,加快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持,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六)精心组织实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指导意见规定的试点目标和任务、基本政策和工作步骤,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本行政区域的试点工作。试点城市要在充分调研、周密测算、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已经先行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城市,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进一步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基本医疗保险的体制和机制。

家庭保险管理范文篇1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问题,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后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目前没有医疗保障制度安排的主要是城镇非从业居民。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规范引导,稳步推进。

一、目标和原则

(一)试点目标。**年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至3个城市启动试点,**年扩大试点,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要通过试点,探索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体系,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试点原则。试点工作要坚持低水平起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重点保障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大病医疗需求,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坚持统筹协调,做好各类医疗保障制度之间基本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等的衔接。

二、参保范围和筹资水平

(三)参保范围。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四)筹资水平。试点城市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等不同人群的基本医疗消费需求,并考虑当地居民家庭和财政的负担能力,恰当确定筹资水平;探索建立筹资水平、缴费年限和待遇水平相挂钩的机制。

(五)缴费和补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参保居民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对职工家属参保缴费给予补助。国家对个人缴费和单位补助资金制定税收鼓励政策。

对试点城市的参保居民,政府每年按不低于人均4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从**年起每年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20元给予补助。在此基础上,对属于低保对象的或重度残疾的学生和儿童参保所需的家庭缴费部分,政府原则上每年再按不低于人均1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5元给予补助;对其他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困难居民参保所需家庭缴费部分,政府每年再按不低于人均6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30元给予补助。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办法给予适当补助。财政补助的具体方案由财政部门商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研究确定,补助经费要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六)费用支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重点用于参保居民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要合理制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完善支付办法,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探索适合困难城镇非从业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医疗服务和费用支付办法,减轻他们的医疗费用负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用于支付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其他费用可以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捐助等方式解决。

三、加强管理和服务

(七)组织管理。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原则上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管理服务体系,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实际,进一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管理资源。要探索建立健全由政府机构、参保居民、社会团体、医药服务机构等方面代表参加的医疗保险社会监督组织,加强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运行的监督。建立医疗保险专业技术标准组织和专家咨询组织,完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专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根据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

(八)基金管理。要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单独列账。试点城市要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探索建立健全基金的风险防范和调剂机制,确保基金安全。

(九)服务管理。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管理,原则上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办法由试点城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部门制定。要综合考虑参保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医疗服务的范围。通过订立和履行定点服务协议,规范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明确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的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权利和义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简化审批手续,方便居民参保和报销医疗费用;明确医疗费用结算办法,按规定与医疗机构及时结算。加强对医疗费用支出的管理,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的奖惩机制。积极推行医疗费用按病种付费、按总额预付等结算方式,探索协议确定医疗费用标准的办法。

(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等的作用。整合、提升、拓宽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的功能,加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对参保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要适当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比例。

四、深化相关改革

(十一)继续完善各项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将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力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重点解决大病统筹问题;继续着力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鼓励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居民,以多种方式就业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规范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政策,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加快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搞好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十二)协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统筹协调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制度衔接,充分发挥医疗保障体系在筹集医疗资金、提高医疗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卫生行业标准体系,加强对医疗服务和药品市场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临床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临床用药规范和出入院标准等技术标准。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和中医药服务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实行参保居民分级医疗的办法。

五、加强组织领导

(十三)建立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试点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督促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总结评估试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就重大问题向国务院提出报告和建议。

(十四)选择确定试点城市。省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条件选择2至3个试点城市,报部际联席会议审定。试点城市的试点实施方案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由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十五)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卫生、民政、教育、药品监督和中医药管理等有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配合,加快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持,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六)精心组织实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指导意见规定的试点目标和任务、基本政策和工作步骤,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本行政区域的试点工作。试点城市要在充分调研、周密测算、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已经先行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城市,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进一步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基本医疗保险的体制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