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9:01:29

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范文篇1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3个月~10岁;病程3~8d。按所接受的不同儿科护理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遵医嘱为患儿日常换药,记录其体温、用药及服用情况。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实施护理,方法如下:①入院评估。患儿入院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相关护理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②与患儿家长积极沟通。入院后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注意稳定其情绪,向其详细介绍临床治疗过程、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法,在患儿输液和治疗过程中发挥其家长的监督作用。对患儿家庭成员进行宣教,让其了解患儿的护理问题,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③指导并鼓励家长参与护理工作:患儿诊疗过程中常出现哭闹和不配合等情况,应鼓励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进行协同合作,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家长采用触摸、语言安慰、亲吻额头等方式安抚患儿,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入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长密切合作,就患儿饮食、睡眠、运动和日后出院护理等问题与患儿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并给予针对性指导,以防患儿病情反复甚至恶化。④每月举办公休座谈会,对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进行满意度测评,让患儿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允许家长在患儿接受有创护理操作时陪伴患儿。总责护士参与查房,了解患儿诊疗计划及护理要点,同责任护士为患儿及家长提供必要的护理信息和相关支持,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医疗护理决策。1.3观察指标。根据浙江省卫生厅下发的医院护理工作规范与质量评价标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主要项目有病区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和消毒隔离评分。统计两组患儿护理差错发生情况,并比较患儿及家长对儿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度,总分100分,分为非常满意(≥80分)、满意(60~80分)和不满意(<60分)三级,计算其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护理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检查评分结果比较。护理质量检查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病区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消毒隔离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差错率比较。观察组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及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3讨论

近年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认同,其在儿科的应用价值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这也是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目前FCC在国外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是临床儿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患儿护理工作中和促使其恢复健康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护理目标是使患儿及其家长在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都处于舒适与满足的状态,其基本原则是鼓励家长参与患儿护理的全过程,同时医护人员为其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既往研究指出[3],FCC在儿科一般护理(例如疼痛护理、围术期护理、ICU护理、新生儿护理等)和儿科疾病护理(例如哮喘病管理、脑瘫康复护理、肾病综合征心理护理)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儿科患儿以3~7岁居多,其情绪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常出现哭闹、抗拒治疗等现象,家长是儿童的依靠和榜样,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安抚家长情绪,向其介绍患儿疾病相关治疗方法和必要性,指导家长安抚患儿情绪,将常规护理模式与家庭护理紧密结合,不仅可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还能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避免因护理不到位而引发护患纠纷,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此外,FCC可使患儿家长正面孩子的临床治疗,积极投入到诊疗工作之中,增进护理人员和家长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提升儿童护理能力和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护理差错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FCC模式进行护理可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护理差错率,该结论与既往相关研究一致[5]。

参考文献

[1]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4,13(7):71-73.

[2]毛丹,向凤玲.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中国明康医学,2016,28(11):54-56,67.

[3]王琳,翟晓楠,马新影.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6):289-290.

[4]伍廷平.儿科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2013,42(30):3709-3711.

家庭护理范文篇2

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196—259天)的新生儿称早产儿[1]。早产儿大多体重在2500g以下,身长不足47cm,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低下,与足月儿相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喂养困难,家庭护理问题多,家长需要更多的育儿知识,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接产早产儿331例,其胎龄、体重、分娩方式及性别分布详见表1、表2和表3,有47例在儿科接受过7—30天的住院治疗后转入家庭护理,2例极低体重儿家长自动放弃住院治疗,通过母乳喂养随访和咨询热线对331例早产儿进行家庭护理指导和访视,目前死亡9例,成活322例,成活率97.28%,死亡率2.72%。

2家庭护理

2.1注意保暖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能量少,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同时汗腺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常因寒冷而导致硬肿症的发生[2],家庭护理中特别要注意保暖。

2.1.1保持恒定的室温室内放置室温计,保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55%—65%,更换衣物或皮肤清洗等暴露性较大的护理时室温要调节在27—28℃左右。

2.1.2监测体温的变化指导并教会家属每日为早产儿测量体温4—6次,维持腋下温在36—37℃左右。

2.1.3加强局部保暖可用母亲身体或热水袋对早产儿的下肢及足部进行保暖,使用热水袋时要防烫伤;更换被褥、内衣及尿布时先用家长身体或暖气预暖后再给早产儿使用。

2.2合理喂养早产儿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弱,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易发生呛乳和溢乳,合理的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指导母亲尽早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向家属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传授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帮助母亲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鼓励不定时按需哺乳,奶量由少到多,以不发生溢乳及呕吐为原则。331例中有47例早产儿曾在儿科接受住院治疗,母婴分离时间较长,教会母亲挤奶和保持泌乳的方法,坚持母乳喂养。由于早产儿先天缺乏凝血因子、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喂养过程中,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3预防感染早产儿免疫功能不健全,皮肤柔嫩,屏障功能差,易发生感染,家庭护理中要注意环境及用物的消毒。

2.3.1保持环境清洁卧室每日自然通风2次,每次10分钟,但要避免对流风,注意早产儿的局部保暖;地面每日用清水或含氯消毒剂湿拖2次;家属患感冒、皮肤化脓及传染性疾病时不要接触和护理早产儿。

2.3.2用物消毒早产儿奶具每日煮沸30分钟消毒1次;被褥每周拆洗1—2次,每日日光暴晒6小时;衣物及尿布每日清洗干净后煮沸15分钟后日光暴晒;固定专用毛巾,每日煮沸消毒。

2.3.3皮肤粘膜的护理保持头颈、腋窝、会阴等皮肤皱褶处的清洁,每次换尿布后用温水洗净臀部,用软毛巾轻轻吸干,可涂些消毒植物油防尿疹;穿棉质内衣,使用软而吸水性强的尿布,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尿布;保持口腔清洁,每次喂奶前用温开水清洗乳头,喂奶后用清洁棉签蘸温开水轻轻涂洗;脐带没脱落前不要包裹,自然暴露,注意不要让尿液浸湿,每日用75%酒精擦试消毒1次,脱落后家属要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如有及时和随访人员联系,及时处理。

2.3.4体重>2500g的早产儿按时接种疫苗,<2500g的根据婴儿体重增长及身体发育情况适当接种,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4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早产儿肝脏发育不健全,凝血因子缺乏,易发生脏器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家庭护理中尽量为早产儿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保持静卧,叩背、变化体位时动作要轻,婴儿哭闹时不要抱起摇晃,各种擦洗动作要轻;指导家属注意观察早产儿皮肤粘膜、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有异常时及时和随访人员联系。

参考文献

1朱延力.儿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2.

2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2

表1早产儿胎龄分布(n=331)

胎龄(周)例数(n)构成比(%)

28—30123.63

30+1—324613.90

家庭护理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儿科就诊的80例住院患儿参照不同护理方式分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1~7岁,平均(4.5±1.0)岁,平均住院时间(31±7)d;患病类型:小儿肺炎21例,小儿哮喘13例,其他6例;家庭环境:城市15例,农村25例;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2例,高中/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5例。对照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6岁,平均(4.5±1.0)岁,平均住院时间(31±7)d;患病类型:小儿肺炎20例,小儿哮喘12例,其他8例;家庭环境:城市14例,农村26例;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中专15例,大专及以上4例。本研究已获患者、家属同意以及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3]:①患儿年龄≤12岁;②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同意;③无严重精神性疾病;④住院时间≥1个月;⑤出院后1个月确保能够正常接受随访。排除标准:①合并内分泌疾病或精神性疾病;②合并免疫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③无法正常交流或资料缺失。1.3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安排专业的护理人员对所有患儿进行统一管理,直至患儿出院为止。观察组则在传统护理基础上联合开展家属参与式护理,方法为:①入院宣教:并协助患儿进行各项身体检查。为家属讲解患儿所患疾病类型,病程时间以及治疗方式和相关预防方法等,然后为其介绍本次护理基本内容,以此提高家属认知,增加其信任感和参与度。②制定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需要邀请家属参与制定护理方案,根据患儿日常生活习惯、病情状态和爱好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不仅能够提高护理质量,还能确保家属能够掌握护理流程和相关措施。③生活护理:参与家属需要按照约定时间更衣、换鞋、佩戴口罩和帽子,进行手卫生后进入病房,而责任护师需要根据家长的情况对其进行细致的心理疏导,并指导家属进行简单的幼儿护理,包括正确的抱姿、更换尿布、喂养、洗澡、口腔护理以及更衣等,待家属熟悉操作流程后,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患儿进行照护;④饮食护理:根据患儿饮食习惯和病情需要,协同家属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并叮嘱家属定期对患儿进行喂食,确保每日营养摄入。⑤参与家属可以自备颜鲜艳的文具或音箱,在患儿觉醒时播放儿歌逗引患儿,或使用正确的方式对其进行抚触和被动操等。护士长则需要主动和家属进行交流,及时告知患儿病情变化,缓解家属心理压力,对于符合出院标准的患儿,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告知,然后让家长做好出院准备。⑥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再次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讲解目前临床幼儿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如何预防和避免的方法等,同时叮嘱家属注意患儿日常饮食和休息,确保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此促进身心和智力发育。1.4观察指标:①观察2组患儿出院后1个月智力及体格发育增长情况。采用DST儿童智能发育量表评价2组患儿智力和体格增长情况,智力发育包括精细动作、适应性、社交、语言和运动等,各项分值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发育越好。体格发育包括体质量、头围和身长等。②患儿出院前由护理人员对所有患儿家长发放健康问卷调查表[4],评价2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技能以及护理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喂养、常见疾病识别、保暖、急救和发展性照护等,各维度总分5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掌握度越好。③自制家属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5],对2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进行评价,包括沟通交流、知识掌握、服务态度以及服务水平等共计10个条目,总分100分,将得分>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90分表示满意,<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1.5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儿出院智力发育情况分析:观察组患儿出院后适应性、社交、语言、精细动作和运动等智力发育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患儿出院体格发育增长情况分析:观察组患儿出院体质量、头围和身长发育增长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2组家属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观察组家属对各类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2组家属满意度分析:观察组家属对护理满意率95%(38/40),其中非常满意23例,满意15例,不满意2例,高于对照组的68%(27/40),其中非常满意16例,满意11例,不满意13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近期有学者发现,通过家属参与护理,可以保证护理的延续性和针对性,还能进一步提高家属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6]。为此,本次研究针对家属参与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价值展开分析。本次研究发现,将家属参与式护理用于儿科护理中相较于传统护理措施,患儿心智和体格增长发育情况明显更好。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患儿心智发育多和家庭教育以及认知情况有关。传统护理措施中无家属参与,进而无法及时有效地掌握患儿具体情况变化。而家属参与,通过家属一方了解患儿情况变化以及日常学习能力或认知能力等,便于在后续制定护理方案的时候能够涵盖患儿智力发育护理措施[6]。体格的发育和日常营养摄入有极大的关系,正确、科学的饮食不仅能够保证患儿健康安全,还能促进其体格发育。本次研究中主要是通过邀请家属,就家属了解患儿日常饮食习惯和爱好等方面制定饮食计划,同时叮嘱家属定时对患儿进行喂食,以此满足患儿日常营养所需。既往肖艾青等[7]在研究中发现,护士指导下家庭参与新生儿住院期间部分护理工作,能够满足新生儿及其家属的需要,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减少再入院率,提高新生儿病房家属满意度。而贾玉玲等[8]在研究中发现,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儿科、老年科、肿瘤科、精神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通过家庭参与式护理不仅能够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还能提高护理质量水平,满足临床和患者需求。本次研究结果和上述调查结果相符,进一步说明家属参与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价值值得肯定。本次研究发现,相比传统护理措施,家属参与式护理喂养知识得分、常见疾病识别、保暖、急救和发展性照护高于对照组,而其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68%)。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家属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取决于医院的宣教情况。传统护理措施多在患儿入院的时候,简单地为家属讲解相关知识以及现阶段如何治疗等,而缺乏对多类型知识的传输,进而导致家属认知有限[9]。而家属参与护理本身是以护士为主导,家属参与护理的新型护理模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家属存在感,并通过知识教育普及、技能培训和协同护理的方式不断地提高家属的护理技能,一方面能够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一方面以便于在患儿出院的时候能够得到同院内一样的护理服务[10]。

本次研究中,家属参与式护理不仅能够提高家属认知度,还能拉近和家属之间的距离,增加其参与度和配合度,对于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有重要价值。而分析二者满意度可知,传统护理措施并未有家属参与,进而家属无法正确地了解患儿的情况变化;其次针对部分护理措施,由于家属认知有限,导致其容易出现纠纷。而家属参与式护理全程由家属参与,家属对所有护理方式均知情,而因为自身技能和知识提高的原因,其满意度自然更高。本次研究结果和陈玉兄等[11]、张敏等[12]结果一致,由此说明家属参与式护理能够增加家属参与度,提高其满意度。综上所述,将家属参与式护理用于儿科护理中相较于传统护理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东影,于洪娟.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对白血病患儿及家长心理状态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9):1289-1292.

[2]朱玲,刘秋英.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医疗纠纷浅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49-52.

[3]钱葛平,陆春梅.早产后母婴分离状态下父母首次家庭参与式护理前后的心理体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35):2745-2748.

[4]张振娟.团队协作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4):290-293.

[5]胡晓静,张玉侠,庄薇,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袋鼠式照护对早产儿生理、行为和神经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9,14(2):152-157.

[6]何利,谭彦娟,黑明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施家庭参与式综合管理对住院早产儿母亲紧张焦虑情绪影响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5,10(6):409-413.

[7]肖艾青,黄瑞文,张榕,等.家庭参与式护理在新生儿病房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3):70-73.

[8]贾玉玲,马红梅,吴佼佼,等.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3):163-167.

[9]李翠翠,胡靖,郑林宏,等.基于微信平台的家属共同参与式延续护理在颈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6):4599-4602.

[10]黑明燕,高翔羽,李占魁,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家庭参与式管理模式中的母乳喂养结局研究[J].中华新生儿科杂志,2018,33(1):27-33.

[11]陈玉兄,夏雪兰,沈红,等.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2):143-145.

家庭护理范文篇4

【关键词】老龄社会;家庭医疗;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居家养老

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伴随着失能人口的增加,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急速高龄化是我国必须谨慎规划与处理的问题。2016年日本高龄化率已经达到27.3%,2025年开始,战后婴儿潮迈入75岁之后,将衍生出长期照顾及临终安排的问题,1976年之后,日本人的居家死亡逐渐被在医院死亡取代,但经过近年来家庭医疗的努力推动,至2016年,日本人在家死亡的比率又升至12.7%,在医院死亡的比率已经低于八成[2]。2025年,日本将开始进入“多死社会”(多死社会是指老龄化社会之后的社会形态),估计将在2040年到达高峰,届时1年将有167万人死亡,即使医院维持满载运营,医疗机构增加一倍,相较于2010年,也将会多出48万死亡人数[3]。因此,日本过去的经验和困境,值得我国借鉴。20世纪90年代日本家庭医疗的出现是以连续性护理到临终为目标,通过365天、24小时不中断的服务来处理居家个案的状况,同时联合其他专业的介入,希望落实“在地终活”(即:在家中或社区内生活到最后一刻)与居家临终护理[3]。家庭医疗不只是一种医疗服务,且是一种以患者的“家”为中心的护理体系。20世纪50年代,日本有8成的人在家中出生,但到1976年,医院出生的比例开始超越在家的比例,之后在家中出生的人数持续减少,同样的至2005年约8成的患者在医院过世,相比之下,在家过世的比例仅12%。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显示,有40%的民众希望能在家庭中接受照顾,60%的民众希望临终时尽可能待在自己的家中[4]。如今,家庭医疗已成为目前日本厚生劳动省“社区整体照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日本家庭医疗费用的支付主要来自医疗保险。居家护理是支持家庭医疗运作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典型的服务项目。以下介绍日本的居家护理概况及运作。

1日本居家护理的发展

日本的居家护理与出院准备有密切关系,与家庭医疗的发展,更是相互关联。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1983年针对出院患者提供连续性护理,国民医保为此支付“出院患者持续的护理指导费”。随着人口结构持续高龄化,1988年开始支付“卧床老人居家护理指导费”。1989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开始“长者健康福利推广十年策略”,是黄金计划(GoldenPlan)中的一部分[5]。1992年,支付分为医疗部分的“卧床老人居家诊疗管理费”和护理部分的“老人居家护理疗养费”。1994年,家庭医疗扩大保险支付项目,在“老人居家护理疗养费”的基础上,新增“居家护理疗养费”,扩大了居家护理照顾范围,可以为高龄者之外的对象提供服务。2000年,商业保险公司开设护理(介护)保险之后,居家护理的费用开始由医疗保险与护理保险两种途径支付,其中护理保险优先使用。随着2006年创设“家庭疗养支持诊所”,护理服务的需求更显重要。2012年确立以国中学区为单位,建立“社区整体照顾系统”,其中配套之一为创设“定期巡回、随时访问的居家治疗与护理服务”,结合居家治疗与居家护理的整合式服务,实现长期医疗护理一体化介入[4]。2014年,创设“机能强化型居家护理所”,每个护理所配置7位护理人员可以24h出勤(入宅服务)。

2日本的居家护理设置

日本的医疗体系分工清楚,大型医院本身不执行家庭医疗,基本上不配置居家护理所。少数小型医院执行家庭医疗,会附设居家护理所。居家护理所是完全独立的单位,日本某些居家护理所,也有物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等人员。不过居家护理并非居家护理所才能执行,诊所的护理人员到家里服务也是执行居家护理。然而绝大多数居家护理所都分布于社区之中,做到24h随时入宅服务。日本的居家护理所基本组成:5人以下的居护所占46%,5人以上占54%,其中超过10人的约16%。此外其他专业人员,例如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助产师等,也可加入居护所执业[4]。居护所内护理人员的比例逐渐下降,其原因是老龄化社会长期护理的多元需求导致了家庭服务的多元性[6]。居家护理所接受服务的个案,60岁以上占57.1%。居家护理所申请费用即“居家护理疗养费”由四部分构成:①居家护理基本疗养费;②居家护理管理疗养费;③居家护理情报提供疗养费;④居家护理临终照顾疗养费[4]。依据日本厚生劳动省保险局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底统计,67%的护理人员在医院工作,只有2%护理人员在居护所工作。2002年,日本有4550个居家护理所,到2015年,增加到7756个,2016年达8613个居家护理所。2015年接受居家护理的个案总数为56.7万人[7]。

3日本居家护理文书及运作

居家护理所在社区内是完全独立的单位,因此需要医嘱执行业务。换句话说,一间居家护理所可以接受很多医师出示的居家护理医嘱[1]。此外,也有其他的相关护理医嘱性文书(见表1)。居家护理所要为每位居家患者制作居家护理计划。除了接受医嘱之外,每次护理完之后,还要回复1份《访问护理报告书》回报给诊所(或医院)的主治医师。如果个案利用护理保险接受居家护理服务,《访问护理报告书》也要给商业保险公司1份副本。3.1居家护理特别医嘱。居家护理特别医嘱的有效期限是14天,医师可以同时写两份,因此最长可以用28天[6]。居家护理特别医嘱是为了应付危急的状态,大致分3种状况:①刚出院回家,状况不稳定时;②发生急症需要密集照顾,例如在家接受抗生素治疗;③进入末期、濒死阶段,需要密集访视。居家护理特别医嘱下,居家护理人员的探视次数,可以是无上限的[8]。3.2日本个案说明。为了满足家庭疗养的多元需求,穿梭在社区的居家护理人员可提供多元服务。2000年之后,在居家护理费用支付上,对护理保险的使用是优先于医疗保险的。什么状况由护理保险支付?什么状况由医疗保险支付呢?作者以在日本所遇到的个案举例说明。患者A(门诊个案):每月可以到社区拿药,患糖尿病、高血压与轻微失智,与其丈夫同住。医师通过护理保险制度安排1位居家护理人员,每月1次前往进行服药指导(护理保险支付)。但是,并没有医师定期的入户诊疗,故没有使用医疗保险。患者B(家庭个案):90岁,患阿兹海默症,完全卧床,装置导管导尿,接受每周2次膀胱灌洗,由护理人员服务(使用护理保险支付),同时也接受医师每月2次定期(每2周1次)的入户诊疗,由医师和护理人员一同前往(使用医疗保险支付)。患者C(家庭个案):肺癌末期,希望在家善终。居家护理所的护理人员每天2次(早晚)到其住所探视(使用护理保险支付),处理临终症状和监测生命征象。若接近濒死阶段,医师几乎每天访视(使用医疗保险支付),让家属安心。

4结语

家庭护理范文篇5

关键词:产科;护理管理;家庭化护理模式;护理效果

做好产妇的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减少产妇痛苦,而且可以提高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水平[1]。家庭化护理模式属于新型的护理服务,该模式以产妇为中心,针对产妇身体、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综合需要,为产妇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了探讨产科护理中家庭化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医院对产妇采取了家庭化护理服务,取得较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医院产科的8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人。对照组年龄22~34岁;孕周37~42周。观察组年龄23~35岁;孕周36~42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产妇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实施家庭化护理管理。(1)产科病房的家庭化布置:为了满足产妇及家属需要,为产妇布置家庭化产科病房,配置日常家具、家电,如24h热水器、电冰箱、饮水机、电视机、微波炉等,使产科病房家庭化,同时在护理上结合产妇身心需要给予其人性化、家庭化的护理服务,满足其身心需要,让产妇感觉置身家中,降低其陌生、不适感[2]。(2)产前健康教育:产前密切关注产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儿状况,采用多样化方式实施健康教育,耐心讲解分娩过程、注意事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方法等,让产妇及家属了解分娩的相关知识,产生良好的安全感。同时密切关注产妇的心理需求,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产妇放松心情,减轻心理负担。(3)分娩指导:临产时在责任护理的同时让家属陪同,给产妇以支持、鼓励和安慰,减少产妇紧张、惊慌等心理。(4)产后育婴技术指导:产后或剖腹产术后对产妇及家属实施相关的育婴技术教育,在家属的帮助下,协助产妇完成母亲角色的转变,掌握正确合理的育婴方法[3]。1.3观察指标。(1)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观察和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后焦虑及抑郁程度,继而评估产妇的心理状态。(2)采用问卷方式,评估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100.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两两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心理状态评分比较。观察组产妇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产科护理中实施有效的护理,不仅能保障母婴安全,而且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4]。常规护理模式更多地注重片段式治疗,往往忽视整体,已无法满足目前产科护理的需求。家庭化护理模式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强调以产妇为中心,针对产妇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综合需要,为其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产科护理实施家庭化护理,通过为病房进行家庭化布置、产前健康教育、分娩指导和产后育婴技术指导等护理服务,让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家庭的鼓励和支持,在获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产妇的身心护理,及时纠正产妇的负面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5]。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家庭化护理模式对产科护理具较高的影响意义,护理效果令人十分满意。综上所述,家庭化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产妇负面情绪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林淑燕.实施“以家庭为中心”产科护理模式的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1):70-71.

[2]黄丽娟,赖峥菲,潘粤健,等.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5):217-218.

[3]曲星华.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9):12-13.

[4]贾琳丽.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4):211-212.

[5]俞红.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7):126-127.

家庭护理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中心卫生院内科40例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病例择取时间段为,将其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20例)中,男11例,女9例,病例择取年龄49~70岁,平均(58.48±6.89)岁,病例择取病程2~20年,平均(12.48±1.82)年;研究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病例择取年龄50~71岁,平均(58.55±6.75)岁,病程1.5~20年,平均(12.29±1.79)年;对一般资料予以统计学分析,组间无意义。1.2方法。对照组(20例)实施常规护理,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制作宣传板报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组(20例)开展签约社区家庭医生模式护理干预:①签订协议。本着病人本人自愿原则与社区签署家庭医生护理服务协议,其中对医护人员责任予以明确要求,并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并要求家属家属。②护理干预措施。在饮食方面,以病人身高、体重等情况为依据,对每日摄入热量进行计算,制定健康食谱,确保营养摄入充足。在运动方面,结合病人喜好,制定运动计划,如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注意控制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在用药方面,向病人说明用药方法、剂量、频率等,并告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1.3临床观察指标。①空腹血糖;②餐后2小时血糖。1.4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涉及到计量、计数两种资料,分别以(x±s)、(%)两种不同方式予以表达,另外经t值、x2两种不同方式予以检验,如果检验所得结果P<0.05,则表示有意义。

2结果

对空腹血糖予以统计学分析,干预前,研究组为(7.89±0.88)mmol/L,对照组为(7.90±0.53)mmol/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为(5.14±0.89)mmol/L,对照组为(6.52±0.83)mmol/L,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餐后2小时血糖予以统计学分析,干预前研究组为(11.23±0.83)mmol/L,对照组为(11.26±0.85)mmol/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为(8.62±0.73)mmol/L,对照组为(9.89±0.80)mmol/L,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作为常见慢性疾病之一,血糖控制非常关键。签约社区家庭医生模式护理干预通过病人与社区家庭医生签约,为病人提供一对一护理服务,可以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并结合病人病情变化予以调整,保证治疗及护理效果[2]。签约社区家庭医生模式护理干预中,医护人员对病人血糖水平进行监测,纠正其不良饮食习惯,使其坚持运动,并提高用药依从性,使自我管理水平得到提升[3]。因此签约社区家庭医生模式护理干预在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更佳。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来说,开展签约社区家庭医生模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龚开凤,曹元虎,梁嘉儿.“1+1+1”组合签约模式下家庭医生服务对社区2型糖尿病管理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9,44(09):1046-1047.

[2]陈卫霞,王启,戴冬霞,虞美华,王日香.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08):123-125.

家庭护理范文篇7

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196—259天)的新生儿称早产儿[1]。早产儿大多体重在2500g以下,身长不足47cm,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低下,与足月儿相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喂养困难,家庭护理问题多,家长需要更多的育儿知识,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接产早产儿331例,其胎龄、体重、分娩方式及性别分布详见表1、表2和表3,有47例在儿科接受过7—30天的住院治疗后转入家庭护理,2例极低体重儿家长自动放弃住院治疗,通过母乳喂养随访和咨询热线对331例早产儿进行家庭护理指导和访视,目前死亡9例,成活322例,成活率97.28%,死亡率2.72%。

2家庭护理

2.1注意保暖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能量少,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同时汗腺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常因寒冷而导致硬肿症的发生[2],家庭护理中特别要注意保暖。

2.1.1保持恒定的室温室内放置室温计,保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55%—65%,更换衣物或皮肤清洗等暴露性较大的护理时室温要调节在27—28℃左右。

2.1.2监测体温的变化指导并教会家属每日为早产儿测量体温4—6次,维持腋下温在36—37℃左右。

2.1.3加强局部保暖可用母亲身体或热水袋对早产儿的下肢及足部进行保暖,使用热水袋时要防烫伤;更换被褥、内衣及尿布时先用家长身体或暖气预暖后再给早产儿使用。

2.2合理喂养早产儿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弱,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易发生呛乳和溢乳,合理的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指导母亲尽早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向家属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传授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帮助母亲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鼓励不定时按需哺乳,奶量由少到多,以不发生溢乳及呕吐为原则。331例中有47例早产儿曾在儿科接受住院治疗,母婴分离时间较长,教会母亲挤奶和保持泌乳的方法,坚持母乳喂养。由于早产儿先天缺乏凝血因子、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喂养过程中,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3预防感染早产儿免疫功能不健全,皮肤柔嫩,屏障功能差,易发生感染,家庭护理中要注意环境及用物的消毒。

2.3.1保持环境清洁卧室每日自然通风2次,每次10分钟,但要避免对流风,注意早产儿的局部保暖;地面每日用清水或含氯消毒剂湿拖2次;家属患感冒、皮肤化脓及传染性疾病时不要接触和护理早产儿。

2.3.2用物消毒早产儿奶具每日煮沸30分钟消毒1次;被褥每周拆洗1—2次,每日日光暴晒6小时;衣物及尿布每日清洗干净后煮沸15分钟后日光暴晒;固定专用毛巾,每日煮沸消毒。

2.3.3皮肤粘膜的护理保持头颈、腋窝、会阴等皮肤皱褶处的清洁,每次换尿布后用温水洗净臀部,用软毛巾轻轻吸干,可涂些消毒植物油防尿疹;穿棉质内衣,使用软而吸水性强的尿布,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尿布;保持口腔清洁,每次喂奶前用温开水清洗乳头,喂奶后用清洁棉签蘸温开水轻轻涂洗;脐带没脱落前不要包裹,自然暴露,注意不要让尿液浸湿,每日用75%酒精擦试消毒1次,脱落后家属要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如有及时和随访人员联系,及时处理。

2.3.4体重>2500g的早产儿按时接种疫苗,<2500g的根据婴儿体重增长及身体发育情况适当接种,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4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早产儿肝脏发育不健全,凝血因子缺乏,易发生脏器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家庭护理中尽量为早产儿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保持静卧,叩背、变化体位时动作要轻,婴儿哭闹时不要抱起摇晃,各种擦洗动作要轻;指导家属注意观察早产儿皮肤粘膜、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有异常时及时和随访人员联系。

参考文献

1朱延力.儿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2.

2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2

表1早产儿胎龄分布(n=331)

胎龄(周)例数(n)构成比(%)

28—30123.63

30+1—324613.90

家庭护理范文篇8

本组18例均是老年男性患者,年龄58~89岁,平均71岁。其中,前列腺增生13例,膀胱癌2例,尿道狭窄3例。

2方法

资料收集与评估方法:评估患者的病情、家庭情况,包括经济情况、心理素质,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社会背景,根据其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及行为习惯等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教育对象为患者和家属、生活照料者。教育时间从患者手术后第4天开始,并在出院后2周/次的访视或电话随访中得到反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教育及并进行效果评价。

3家庭护理指导

3.1心理护理由于排尿方式的改变带来许多不便,患者需终身带管,定期换管,加之造瘘口的不良气味,自身形象的改变使他们敏感、悲观,患者身上带着尿管和尿袋,有怕被人嫌弃的想法,易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对今后生活顾虑较多,导致患者的精神痛苦远大于肉体痛苦。护理重点应着眼于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从心理上完全接受。针对上述心理状态,应鼓励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保持造瘘口无异味,尿袋妥善放置不外露,可佩戴尿袋罩布以维护其自尊心,可以参加有益于健康的活动、社交等,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1]。让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树立患者的生活信心,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多与患者谈心,生活上多予以协助,鼓励患者多些爱好,如看电视、看书。能行走的患者,可适当到户外散步。在患者患病时,患者最需要关怀,家属是患者的精神支柱,鼓励家属充满亲情和爱心,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协助患者尽快适应生活习惯的改变,讲解造瘘管及尿袋的性能,使用方法,护理不当可能发生的后果等,患者变换体位时,应注意尿袋的位置,防止尿液的返流,而导致尿路感染。保持室内清洁,减少污染机会,指导患者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共同做好造瘘管的护理。

3.2讲解无菌操作的意义和方法,教会患者和家属更换引流袋的方法,保持引流袋低于造瘘口15cm以上[2],每3天更换敷料3d/次,遇污随时更换。

3.3保持造瘘管的通畅固定好引流管,防止滑脱或过度牵拉。避免管道弯曲、受压折叠,以免影响尿管引流。带管期间及时发现膀胱造瘘管引流不畅现象6例,为血块和坏死脱落物阻塞,经用注射器抽吸和捏挤将其排除。为防止尿垢沉积、造瘘管阻塞,气囊尿管一般是1个月或1个半月更换1次,如有阻塞随时更换,每3d更换引流袋。指导家属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50~100ml自造瘘口注入膀胱,行膀胱冲洗。如有阻塞,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和挤捏,仍不通者经膀胱造瘘管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0ml,先将阻塞物冲入膀胱,通畅后再被引流出来。如引流液浑浊且坏死脱落组织较多,说明有膀胱内感染,可用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8万U,2次/d,间断冲洗膀胱,直至尿液清澈,或每日用0.2%呋喃西林液500ml进行膀胱冲洗。

3.4保持造瘘口清洁,并行膀胱功能训练。每日用碘伏棉球,消毒造瘘口皮肤,清除分泌物,覆盖无菌敷料。膀胱持续引流期间,为防止膀胱挛缩,每2~4h间断开放引流可以预防膀胱挛缩[3]。

3.5防止逆行感染协助患者勤翻身或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或家属及时放尿及其放尿的方法,在放尿、更换引流袋及外出活动时引流袋不可高于造瘘口,防止尿液返流造成逆行感染,指导患者饮水2000ml/d左右,起到自身冲洗膀胱作用,可避免膀胱内感染和小结石形成。食物易消化及富有营养,加强功能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4结果

患者心理状态良好,除6例发生引流不畅回院换管外,均无再次入院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减轻了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同和参与。

5讨论

由于需要长期医疗的人数增加,给社会、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负担,人们希望就近医疗、家庭护理以至保健、康复、治疗、临终关怀等能在家中实施。在家庭方面:除了经济上减少住院开支外,还可避免家属奔波于工作、医院、家庭三地之间。患者方面: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中休养,有家人陪伴,饮食起居都较为方便,拥有个人的自由选择与尊严,并可学习自我护理,避免久留医院造成交叉感染的机会,并预防再住院。因此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王婉云,赵玉琴.老年患者膀胱造瘘术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99,14(8):42.

家庭护理范文篇9

【关键词】冠心病;家庭护理干预;意义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而冠心病引发的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其发病往往多在家中。家庭护理是护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对患者实施非住院护理的方法,家庭护理与临床护理从形式和护理质量上有一定差异,从患者的角度看,患者会产生亲切和信任感,产生互相支持、相互依赖的情感。近年来我们对4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家庭护理干预观察,现将我们的体会做一小结与广大医护同道共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40例,均为临床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及出院后的患者。用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16例,女4例,年龄43岁~69岁。其中高血脂18例,高血糖3例,高血压14例。每月去一次患者家中为患者提供家庭护理、管理及指导督促服务。对照组:男18例,女2例,年龄43岁~69岁。其中高血脂16例,高血糖2例,高血压13例。不予管理指导,0.5a去一次家庭随访。两组1a一个间期,作一总结观察对比。我们主要的措施如下。

1.1督促指导合理安排生活制度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其病因不再像感染性疾病那样明确,它是多种与生活行为密切相关的致病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可促使疾病的发生发展,如果消除这些因素以后就可以缓解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20世纪50年代Minnesota和Framingham研究进一步证实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饮酒、情绪等日常行为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归因危险达到50%。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定心脏病为生活方式性疾病之一[1]。所以做好合理的生活安排,对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再发尤为重要。首先睡眠要充分,每天最好要保证有7h的睡眠时间,利于体力恢复。但白天不要过多的睡觉,以免夜间失眠。饮食一定要定时定量,要避免暴饮暴食,饥饱不均,少食高胆固醇的食物与动物脏器及脂肪:如蛋黄、鱼子、肥肉、肝、肥肠等。身体肥胖者应给低热量饮食,节制饭量、控制体重,多吃些鱼、豆制品、新鲜水果、蔬菜有利于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2]。食盐的摄入每日以6g~8g为宜。坚持每天到户外吸收新鲜空气循序渐进的适量活动。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散步、做广播体操及太极拳等方式进行锻炼,使气血流通利于疾病的康复,但要避免过量和剧烈运动,寒冷刺激等,注意劳逸结合。要禁烟酒,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1.2树立信心和保持良好的心情做到心胸开朗豁达,始终保持乐观情绪,患者自己首先要情志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在家患者应注意与他人和睦相处,多进行些有意义的交谈及活动,常读书看报,开阔思路,避免劳累及情绪激动,遇事要冷静,减轻思想负担,这样有利于气血畅达,脏腑功能协调。

1.3用药注意事项根据病情,遵照医嘱坚持按时服药。为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尽量减少用药品种。用的品种越多,药物不良反应率越高,故一次用药最好≤3种~4种。另外要将药物的各种用法用量作好标记,以免错服。病情允许的话也可多服一些中药。对有并发症的患者,要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对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要随身带上急救盒,以备急用。如心绞痛发作马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或麝香宝心丸等,含药效果不理想或难以控制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治疗。

2结果与讨论

经观察对照,观察组只有2例各轻度发作一次,1例轻度发作2次。对照组有8例发作。其中2例有多次发作。对以上患者通过合理的调整,规律的生活,按时服药,坚持锻炼等,我们发现经观察的患者很少有复发的情况,对那些出院后不注意生活规律,熬夜、吸烟、饮酒、也不能按时服药或不服药者,复发率高。所以我们认为如冠心病患者能按照以上注意事项做,就能有效的遏制冠心病的再发,延缓病情,提高生命质量,做好冠心病的家庭护理对冠心病的突然发作、治疗、控制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家庭护理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例3月社区收治6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29~82岁,平均(50.83±2.91)岁,男14例,女16例;研究组患者中,年龄29~82岁,平均(50.56±2.35)岁,男15例,女15例。将研究中的数据资料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出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研究组采取以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护理模式,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模式,研究组的具体措施如下: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疾病基础状况,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将患者的个人信息以及职业等记录在案,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在社区创建家庭医生团队,医生应为全科医生,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指导。在患者来院随访时,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及用药指导,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指导,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了解患者的认知水平,按照患者疾病的特点,为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用药指导以及生活指导,建议患者在家中可自行进行运动锻炼,坚持锻炼身体,以提升免疫力。对于高血压患者,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应遵医嘱,长期、规律、按时用药,不可自行停止用药,以免血压控制效果较差;对于糖尿病患者,护理人员应嘱咐其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1.3观察指标。护理满意度评分由护士发放至患者进行评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让患者自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认可度越高。使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在护理干预下,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越好。1.4统计学方法。护理满意度评分使用(x±s)表示,用t检验进行计算,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3.58±4.85)、生活质量评分为(78.18±3.91),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58±1.94)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4.58±1.8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家庭医生团队主要由社区医院中的全科医生以及护士组成,由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指导,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2]。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该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做到以人为本,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结合患者的家庭状况,为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全方面的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让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促进慢性病的好转,从而提升生活质量[3]。

本次研究中,通过研究数据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证实了该护理模式获得了患者的认可。综上所述,基于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该模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葛津津,刘薇群,江长缨,等.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的上海市社区护理质量管控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4):609-613.

[2]刘昔兰,刘小莲,施少雄.基于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护理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1):206-20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