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3-06-22 09:49:28

高校教育的特点

高校教育的特点篇1

关键词:高校;特殊体育;建议

残疾人体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自八十年代刚刚兴起,到目前已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残疾人运动竞赛。相比之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深入研究有待提高。目前,在特殊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基本上能保证至少9年的体育教育,而在占我国绝大多数就学残疾学生的辅读班和随班就读学校,残疾学生上体育课只能视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教师能力而定,个别能力差的残疾学生也许就无法上体育课。如今残疾人和正常人有了同等的机会进入了大学的殿堂,事实上,在我们呼吁教育公平,残疾学生享受与普通学生同样待遇时,我们仅仅做到了不歧视,而关怀是要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实现与社会的融合,无论在学习还是体育教育上,认识到这一理念至关重要。特殊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滞后于教育的发展,在高校体育系统中,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教育一直处于长期被忽视的状态,虽有相关政策的保障,但由于缺乏监督执行的机制,加之体育学科本身在大学中就处于比较不受重视的地位,对这一部分人群的课程以及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针对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加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公平监督、约束与评价机制

在法制上重视、完善现有有关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真正实施,把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各种检查和评比。例如,纳入高校的评估体系。真正引起的高校重视,从而加大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师人员培养、完善适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教材、场馆设施上的投入。

二、加强从事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

当代,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关于体育锻炼对残疾人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报道却极为少见。在国外,有些学者曾做过关于残疾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曾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弱智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然而,大范围的关于各类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要更好地开展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必须有科研工作做保障,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改进残疾学生体育运动方法,才能了解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以及体育活动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结果;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使康复锻炼知识、方法、运动处方原理等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实效。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体育科学也应为特殊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各种康复装置、康复手段、科学合理的锻炼处方是帮助残疾学生学会自立、自强的一种手段。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施行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贯彻执行,我们有必要重视和加强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

三、教材选择“普适性”和“个别化”的统一

教材内容选择是特殊群体体育课程中的难点问题。从目前高校体育保健大纲来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原因,是难以切合特殊群体的特殊要求,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其个体化,这和课程的普适性原则存在着矛盾。关键是如何创造一定条件,把这种矛盾统一起来,这和普通学生的因材施教原则是相通的。但是,由于特殊群体的个体差异性更大,难度也就相应突出,这是目前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应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内容,进行个别化教学指导,但实际上由于高校的教学资源不足及其他原因,针对特殊群体的教材内容,只能满足普适性,对个体的特殊需要尚无解决手段。而且,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未能很好考虑科学的系统性与个体的实用性,对于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能达到什么目的,对特殊群体将来的终身体育习惯培养有什么帮助没有明确的目标,教材就不能不表现出相当严重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不看对象,一味片面追求养生康复,而传统的养生之道基本上是针对中年和老年的,忽略了这个群体首先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次才是有特殊体育需要的人群。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讲,特殊群体可以进入大学并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体育教育,这已经体现了形式上的平等或起点的平等,但受到人们对特殊群体认识的限制,人们还不能从多角度来考虑特殊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术积累还比较薄弱。因而,还不可能真正实现全方位地帮助、教育特殊群体学生,要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平等,非得把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准大大地提高不可。

四、设置一定的理论课

实践课是在理论课的指引下完成的,理论课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体育建立一定的理性认识。每一学期要开设一定量的理论课,理论课讲授关于残疾人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与身心健康、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应遵循的原则、怎样制定运动处方、传统保健内容的基础知识以及所学专项的技术、战术、竞赛规则、裁判法等。这样对学生强身益智、防病治病、涵养道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并为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坚持体育康复锻炼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从事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师资培养

师资培养应受到重视,并且培训内容、方式应发生大的变化。建立培训分级管理制,在加强教师的学科专业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和可持续的方式下增加特殊教育、心理和医学的一般训练,培养出各种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叶立群.特殊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管泽毅体育保健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6.

[3]张增林等.残疾人实践与研究[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8.

[4]郝传萍.浅谈残疾学生体育教育[M].北京:中国特殊教育,2000,3.

[5]张定平.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对策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3.

高校教育的特点篇2

【关键词】德国 高校创业教育 制度环境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半个世纪以来,创业教育在德国各高校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研究和创业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创业,为推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介绍德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发展过程,从中学习和借鉴创新能力培养和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以有助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高校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构建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基础框架。德国在推动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首先,成立以大学为依托结合中小企业发展为一体的研究机构,开展创业和创新方面的研究。

其次,1978年成立创业文献数据库(ELIDA)。该数据库已发展为拥有超过22000种资料,出版以创业专题为主的系列读物①。

再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大学建立创业教育的教授席位制度。首先在商贸和手工业培训为主的非全日制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然后在全日制大学正式开创业教育课。据统计2002年创业教授席位在德国高校增加到39位,创业研究的领域逐渐从工商管理专业扩展到其他专业,形成了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基础,结合各高校特色的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体系。如波茨坦大学偏重艺术设计的创新培训课程,柏林洪堡大学的高新技术创业理念培训,科特布斯大学的专业创新课程等。

强大的社会创新力量与高校相结合。首先,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大力支持。许多大型企业,如西门子、大众、拜耳等公司定期举行创意大赛,项目众多。从公司研究课题到社会公益创业等项目吸引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参加,有利于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创新的动态和前沿技术的发展状况。

其次,从资金上对大学生的创业和高校创业教育给予支持。从1999~2001年,德国政府投入了4200万马克支持高校创业教育②。同时各大高校在政府支持下成立创业基金,创办创新公司。根据经济业发展合作组织的调查,为了促进洪堡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把高新技术和知识一站式转化到市场,柏林洪堡大学于2005年自筹资金成立创业服务公司,到2008年收益已经达到450万欧元③。其合作伙伴包括:柏林Adlershof科技园、Juelich研究中心、柏林公共发展银行、技术培训中心、伯克利的TTB西门子等。

莱比锡大学自2006年成立创业中心,年平均投资50万欧元,另为生物技术和制药每年追加26万欧元的创业活动基金。到2011莱比锡大学年已成立250个公司,近3000名大学生和员工参加了此次项目④。投资方为欧洲社会基金、联邦经济和技术部、萨克森州立经济、技术和交通部、萨克森州科学和文化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使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发展,也为企业带来新的创新研发思想,有利于促进产一学一研的良性循环。

创业教育注重针对性和实践。德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了微小企业的创办,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促进技术创新和公益创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首先,德国的创业教育针对性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基础选择不同的学校,如职业培训中专学校,职业高等学校或综合性大学。职业培训学校和职业高等学校注重培养一技之长,更多进行生存性创业教育,而在综合性大学创业教育更注重结合所学专业进行的创新理念和商业模式运作,对创业精英和高质量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柏林工大的大学校园孵化器便是促进这种知识转化的一个很好的实证。一些大学生毕业生富有创意的高科技设计或作品,或者市场定位准确的商业运作模式,都可以得到进驻孵化器的机会。进驻的创业团队从商业计划书策划到创办企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如商业运作或技术支持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大学校园孵化器导师的指导和支持。这样有针对性扶持成立的公司技术含量比较高,创新性强,走出孵化器时,有些创办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有些通过并购或重组转化到大公司,还有一些把知识产权出售给有意愿的公司。

其次,德国教授非常重视创业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对创业教育的目的及创业教育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深刻的理解。以柏林自由大学为例,Faltin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向学校和社会定期开办创业培训和年度创业峰会。他从自己创业经历中分析影响创业的因素,剖析在创业过程中各种创新理念形成的原因和模式,认为创业教育要强调创新思想的产生,充分挖掘创业者的创新潜能,形成创新理念并运用到商业模式中。这种强调创新理念,并培养人们在实践中发掘创业机会和创新思想的教学方式,深受大学生和社会创业人士的欢迎和肯定。

注重宏观和微观创业环境建设。宏观的创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⑤。在优化经济创业环境后,初创企业享有平等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信息透明,银行低息或免息等;在政治环境方面私有财产权和专利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在创业文化氛围方面也有很多尝试和努力,例如强调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培养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冒险精神;表彰长期致力于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并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学术精英,柏林自由大学的Faltin教授曾获得德国总统表彰。

另外银行和大型公司积极成立投资基金,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一个能够融合经济、艺术和社会活动为一体的创新企业家精神文化,最终成为人类创造文明史上的核心价值之一。”⑥这也是大学创业教育对人类文明发展应完成的使命之一。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种类型,在注重构建宏观社会创业环境的同时,德国的校园创业环境也得到优化和保护,从而对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作用。

创业孵化器定期组织创业知识讲座和创业培训,随时对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进行技术和法律等多方位咨询,大学生在创业阶段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如入驻柏林工业孵化器的大学生每月有2600欧元的生活费(是柏林地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3倍多),这对创业和微小企业的发展起到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

德国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基础框架。首先,加强对微小创新企业的研究,对开展创业教育十分必要。因为微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正是创业教育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果缺少对微小企业的研究,创业教育便会缺乏针对性和实战要求,使创业教育陷入盲目性。

其次,通过在大学建立创业教育教授席位制度,保证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质量。因为人的创造性是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教授和传授的,要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及创业实践体验;加强与有实力公司的横向联系。

再次,德国不仅在创业教育领域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的教授席位制度,通过成立创业研究论坛促进创业研究,还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国家政策和机制建设与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架构和衔接。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需要不断完善创业环境,促进国家政策和机制建设与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架构和衔接,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开出一片沃土。

最后,政府应鼓励和支持高校采取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加强各学科间的融合,推动创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高校不仅要研究生存创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研究机会创业的质量和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和公益创业等课题的研究,逐步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基础框架。

培养创业文化环境。国家和经济发生深远变革是因为创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领导方式⑦。创业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提升创业机会开发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整个社会的创业意识;二、创业示范作用;三、特殊的文化理念。一些学者认为一方面创业活动发达的地区,由于创业者受到共同创业价值观的相互影响,更多的人勇于参加创业实践,从而促进创业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创业的社会赞许性有助于有创业理念和价值观的人成就自己的创业⑧。我国的温州模式就是成功的范例,由于受到永嘉文化思想的影响,温州人利用其独特的社会资源和各方面的优势,成功发展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地区私有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加强创业文化的培养?

首先,建立一个能够融合经济、艺术和社会活动为一体的创新企业家精神文化,不仅需要强调创新改革,还需要全体社会力量长期的培养和发展。这包括社会对创业文化价值观的赞许,对创业失败的接受和创业信息的共享。

其次,政府需大力扶持建立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支持、资源共享和机会平等,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规范性,以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再次,高校要营造一个由社会组织、高校与社会企业跨界合作的创业教育模式。例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各种专业竞赛、科研活动、创业设计竞赛活动,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对参赛作品进行跟踪辅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营造创业教育浓厚氛围。

注重实践,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创业教育核心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创业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即培养大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能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⑨。

高校创业教育不能等同于以创业开公司为目的创业培训。接受创业教育不是无奈之举,而是为人生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好准备;创业成功可以带动就业率,但创业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仅仅提高就业率而设立。对创业内涵的理解是个导向问题。对创业理念和内涵理解不够,会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高校的创业教师对于“什么是创业”、“为何要进行创业教育”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应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看待。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创业教育应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第一,借鉴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大学生入学开始就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建立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第二,重视创业教育与高校的专业特点相结合,突出高校的创业特色。虽然我国不乏知名高校为此做出不懈努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特色和模式,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中心、上海复旦大学的创业中心等。但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应普遍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加强技术创新,注重理念创新和商业运作模式的融合。

第三,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各院系特点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选修课,增设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新思维培养》、《创业学》等课程。根据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从普及到筛选,再到重点扶持,把生存创业和机会创业教育区分开来,对于有创业冲动和潜质的学生进行精英式培养,满足创业启蒙和创业实践的不同需求,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四,努力培养有高新技术和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意,促其成功。由于我国创业教育的教授席位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多渠道集结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选聘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各种类型的创业经验与教训。邀请社会力量加入到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参与项目的选题和合作,选拔出部分应用性强的成果,通过改进、提高、推广并最终走向产业化,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也有利于造就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第五,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加强对创新能力、内趋力、冒险精神和超前行动力等心理特质的培养,鼓励具有创业素质的大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结语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面对缺乏创业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师资力量匮乏,大学生参与度和成功创业率低等诸多问题,还需要一个长期改进,完善的过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借鉴德国的创业教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加强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研究,促进社会创新力量和高校间合作,逐渐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

【注释】

①④Heinz K. A study on the Stat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t German Speaking Universities and Polytechnics. http:///DWD/_621/upload/media_1450.pdf

②王森:“德国政府支持大学创业-EXIST 计划概要”,《全球科技经济望》,2002年第3期,第30页。

③Universitie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riteria and Examples of Good Practice. http:///cfe/leed/43201452.pdf

⑤Scott Shane:2003“A general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the Environment Context of Entrepreneurship ”, p.147

⑥ Faltin G.Creating Culture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y,2001,2(1):pp.132-137.

⑦李丽:“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评析”,《高教探索》, 2012年第4期,第57~61页。

⑧PARSONS,TALCOTT,and KROEBE,A. L.,(1958),“The Concepts of Culture and of Social Syste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3,p582-p583.

高校教育的特点篇3

诚信教育是指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诚信理论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个人的需要,从而形成诚信品质的复杂教育过程。高校诚信教育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践行性。诚信教育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各类智育有所不同。智育是立足于解决认知问题的,其内容是受教育者以前不了解的崭新的内容,受教育者始终处于被吸引的状态。而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更多的玄奥难懂的道理,解决的主要是“诚”与不“诚”和“行”与不“行”的矛盾。诚信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对诚信概念进行理解,更注重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实践,通过行为训练培养诚信情感、坚定诚信意志、涵养诚信人格。因此,诚信教育具有超出智育的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践行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育为诚信教育建立了必要的认知条件和基础。没有这一条件,受教育者就会缺乏起码的把诚信教育内容与目标内化为“信”并外显为具体的“行”的能力。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通常是以知为开端,并逐步实现情、意、行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几个基本环节,并且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往往同时起作用。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单纯地从某一方面施加教育或影响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行为;没有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就无法得到检验和发展;没有情感的支持,认识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意”与“行”就缺乏内在的力量;没有坚定意志,则会使“知”易动摇,“情”难控制,“行”不能坚持。

2.认同性。诚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激情,活生生的人,作为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他们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力,具有自我驱动的实践能力,具有反观自省的认识能力,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些主体性的表现并不因为受教育者处于客体的地位而泯灭。因此,诚信教育实施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审控等自我教育过程达到净化心灵,更取决于受教育者对诚信教育目的的价值认同。

3.高难度性。诚信教育的高难度性主要体现为影响主体诚信品质形成的渠道是多样的、复杂的。任何人的诚信品质都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任何人的诚信品质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它受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但又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养成高尚的诚信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但是绝大多数人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职业前途与职业技能,因为职业前途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很少有人有意识地去专修诚信品质课程,因为诚信教育除了在特定的课堂上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或渠道去实现。而在诚信教育活动中,一般地说理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并不具有超凡的新颖性,基本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不讲自明,而且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需要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平衡发展,这比单纯掌握文化知识的过程复杂得多。特别是对某种已经形成的立场、感情和习惯加以改造,就更加困难。何况诚信观念的形成源于生活经验的体悟远远超出他人的知识传播与灌输。这是诚信教育比知识教育、工具和理性方面的各门学科的教育难度大得多的原因所在。

4.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指诚信教育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在教育过程中不是就诚信论诚信,只讲主观不讲客观,而是联系客观条件,结合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运用一定的载体来做。这就与其他的教育不同,诚信教育工作不只局限于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是各项业务工作人员都参与的工作。同时,人们诚信品质的形成、变化、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起伏的,影响诚信形成、变化、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加上人们个性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思想问题,针对不同的对象,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综合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手段,交替使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全面、系统地把握思想发展变化的状况,综合地开展诚信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国高校诚信教育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诚信教育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艺术,使教育对象得到美的感染、善的诱导和真的启迪,这是提高诚信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1.他律教育与自律教育的统一。诚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是教育者的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因此要重视他律教育与自律教育的统一。但是,目前在他律教育方面正面临着诚信道德认知教育少,他律约束不到位的局面,一是没有明确的诚信教育的目标。仅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上提出了“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诚实守信”的要求,没有明确地提出诚信方面的层次要求,更没有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诚信教育的内容要求;二是诚信教育在高校德育中所占比重较低,在以往的德育教学中往往被忽视。既便是作为必修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时也少,讲解不深、不足;三是诚信品德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十分薄弱,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由学生管理部门管理,与诚信品德教育相脱节。在自律教育方面,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诚信教育中,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仍然重视不够,对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 建立符合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系统的诚信教育目标体系,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主题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化,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 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另外,他律的东西还必须渗透于个人的内心转化为自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自律也不仅仅是自律,因为自律也是他律的东西深入到个人内心的结果。所以进行诚信教育非常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使受教育者感受他们自己是能动的主体和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外界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认同和选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并使自己的主体性尽快发展到较高阶段,尽可能多地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诚信教育的过程。

高校教育的特点篇4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专业特点 分析研究

高校的体育教育是高校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学生进行工作之前在学校教育阶段最后一个正规的体育课学习。因此研究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着重以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特点为研究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文化素质、前沿性、创新性、隐藏性、几个方面分析,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才能提供参考,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查阅有关高校体育教师、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等方面的著作,为本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访谈法

通过对部分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等进行访谈,了解了所调查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特点的相关情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特点

高校教师队伍始终是高学历聚集的地方,具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随着教育层次的越来越高,高校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目前高校的主流群体队伍主要是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些青年教师成为学校的主流。高校体育教师都是文化水平较高的[2],他们有着较好的教育经历。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主要都是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具体专业有关,他们自身的专业有运动训练方面的且有这着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专业技能过硬。有的是体育教育方面的,这一欢迎进入dylw.net部分虽然专业技术方面和运动训练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但在文化理论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高校的体育教师是经过严格的训练、教育和考核后所从事体育方面工作的老师,他们自身具有专业的特点。

(二)高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

高校体育教师所具有的文化程度和其他学科相比,文化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说,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就不高。高校体育教师也都是经过高等教育过来的,他们有着好的教育经历,他们的素质也是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学术思想受教育者观点品德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文化素质是经过环境的影响与熏陶,积淀下来的内涵,展现出来的气质。

(三)高校体育教师具有前沿性

高校是我国科研的前沿阵地,高校的老师始终是科研的承担着[3]。现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中有着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标准中是和科研能力挂钩的,体育教师的职称、住房、薪金等这些现实的东西明白的和科研能力相关联,这些因素不得不让高校的体育教师努力的进行科学研究,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具有前沿性。

(四)高校体育教师集TTCR于一身

所谓TTCR模式是指教学(teaching)训练(training)竞赛(competition)和科研(research)由于高校体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带队训练的经验、参与各式各样竞赛和科研的经历,这些都使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科研竞争能力。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集TTCR于一身。

(五)高校体育教师具有隐藏性

高校体育教师就是一个生产者,并且还是精神的生产者[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成绩并不是反应教学结果的唯一凭证。体育教师为教学所做出的努力不是立竿见影所表现出来,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个长期的过程。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方面显示出很有特色很有特点。2.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有其他素质方面的能力,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师的内在修养水平。3.高校体育教师文化素质方面,随着体育教师在岗位上慢慢适应教学环境,他们的教学模式也会越来越单一,思维模式越固定。这就需要高校的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必要的时间进行文化素质方面的进修学习。4.高校体育阵地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进行研究科研的场所。每位教师就是一位研究者,他们是我国体育事业研究成果的出品人。5.高校体育教师所做的工作是伟大的,他们的功绩不会一下子显现出来,需要时间的积淀,在不久后他们的努力就会得到结果。

(二)建议

1.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在技术技能方面继续深入的学习,专业上不断地训练。2.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上,不但在专业技能技术上有着更专业的特点,还要在专业素质上,高校体育教师也要继而进行在深入的学习。有着继续再教育的机会,不失时机的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3.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同步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在学习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对文化素质进行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集TTCR于一身的体育教育工作者。4.高校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的前沿性,需要教师们不断地进行潜心的研究,这样才能做出更科学更好的成果,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的顺利进行。5.高校的体育教育者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不能只是靠着已有的经验研究,要有发现新事物的事业,进行对新事物的创新研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创造,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武燕.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角色体育特征现状研究[D].山西大学.2006.

[2]韩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融合的影响因素探析[J].探索与实践.2010(33):189-190.

高校教育的特点篇5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特点;优势;分析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人们精神思想方面的建设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高校人才是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主力。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对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情怀与为人民服务的贡献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特点

(一)主要对象为“90”后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以“90”后为主,其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仍处于建设阶段,还没有完全定型。思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性格也相对比较活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过多的重视和完整的认知框架。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兴趣爱好也很多,但对于思政类的教育却兴趣乏乏。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很多学生在做其他的或者睡觉,少数学生认真听讲,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无法获得更深更广的传播和进展。因此,思政工作建设的必要性也就更为突出了。

(二)教学时间短

在大学思政教育课程的上课时间有限,且有些院校作为选修课进行,每周也许只有四五节课,这使得教师授课被限制,很多知识点没有涉及到或者没有精讲,加上学生本身对思想政治这类理论性知识较强的的学科,兴趣缺乏,所以对课程内容也就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对其理解依旧保留在浅层的认知层面。同时受中国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授课也主要针对考试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多,理解分析的少。

(三)入党前后教育存在差异

党前教育中学生需要先成为共青团员,然后入团有一定时间以后,通过综合评分,进行班级选拔,才能提交入党申请,经过学校党委、教务处以及学生会的联合批准以后,才能被选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培训。培训完成由专门的校党委进行考核,考核成功才能成为党员。入党以后,不论是学生本身还是学校党建工作都处于一个松懈的状态,思政教育的普及和理解浅显。

(四)教育内容更新慢

虽然新课改已经颁布,但是大多数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本内容依然以宣扬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思想、毛概以及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对时事政治的联系不紧密,造成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厌烦心理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懈怠。

(五)教育方式多以书本和多媒体教学为主

现阶段高校教学还是以书本和多媒体教学为主,学生通过课本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基本了解,教师再结合当下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新政策的颁布,对学生的思想做进一步的引导,促进学生对现阶段政治事件的了解以及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授课中对这一教学理念的落实程度更高,授课教师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于思想上的理解更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对学生思维创新和社会责任感的引导更加全面。同时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情感问题和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对于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

(一)学生“主体”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强

高校学生是通过严格的高考选拔而进入校园的,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高。教师在授课时稍加引导,很多学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思维的发散性较强。如教师在授课时讲到“事件”时,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曾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上海发生的“日货抵制事件”以及对日本经济上的影响问题等,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问题的全方位考虑都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授课老师的专业性强

高校授课教师大多是研究生、博士生、硕士生或者教授,尤其是在公开课的开展上多是资深级教授进行讲解。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进行教育,为其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思想。并且教学向人文感情、社会实事和思想建设转变。因此,对授课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授课质量要求也就更高,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更强。

(三)图书馆资源丰富

大学图书馆与初高中的图书室不可相提并论,大学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因此,对图书室管理和图书收藏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高校的图书数量就达到百万之多,且每年都在呈上涨趋势。学生在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或者较浅显的知识都可以在图书馆内进行阅读,加深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深刻理解。

(四)网络技术发达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学生喜爱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交流和学习,学生对于网络论坛、贴吧这类传播信息的平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网络已成为学生们表达思想感情的的场所。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的借助网络平台。学校可以在官网设置专门的关于思政教育的论坛或者贴吧,也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把同学们拉进来,每天按时发一些教案、党规以及毛概类的知识,加大思政教育的的宣传力度,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五)思想的自主与开放性

在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上更加开放,自主学习能力也更强。学生本身具有很强的个性差异,高校思政教育应更加注意对学生思维上的正确引导,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在授课中融入新的元素,多元化教学,结合“时事热点”,对学生思进行引申,并对学生本身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结合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注意学生的感情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创新发展进行保护,为其树立良好的观念,从而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析,发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时应注意学生素质与知识理论的双向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自身修养及道德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云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转变――浅析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特点和对策[J].思想政治,2010,08:21-02

[2]丁放.浅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特点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J].华章,2010.08:89-01

[3]张贵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解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50-02

高校教育的特点篇6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要求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的数目在逐年的增加,研究生为高层次的教育人才,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更加的成熟,所以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是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日常生活之中的。针对高校研究生特点以及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能有个心理准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进入社会后能更快适应社会。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高校研究生不大等同于本专科生,他们的整体水平比本专科生要高,另外年龄结构上面也较大,社会经历更加的复杂,这就使得研究生群体层次更加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研究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本科生更加的成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会轻易接受或遵循他人的思维模式。他们思维活跃、思维敏捷,遇到事情能够多思考,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处理问题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

事实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简单和机械化,高校往往重视科研、学科的知识能力,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不足。尽管在学校里面开设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相关课程,但是教学方式简单和机械,课程内容的枯燥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这些课程有抵触的心理,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另外,思想政治工作体制的不稳定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性的是交予学生会或者学生社团组织负责,这就导致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处于工作的交接状态,工作不能很好地固定下来。没有形成一套专门的适合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只是沿袭以往本专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流动比较大,一旦管理者离职那么新来的人员很难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1.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关教育部门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地在加强管理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到贴近、关心、理解、尊重和引导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全面地发展。

2.发挥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研究生的导师是高校研究生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研究生和导师接触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导师的道德引导是很重要的。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形成动态的评估考评系统,与导师的研究经费挂钩,另外,应该对教书育人和德育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导师进行相应的表彰和奖励。通过一系列的奖励,调动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科研中,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自身工作的重视。

3.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做好教育宣传的引导工作

目前高校已基本形成校园网络化,网络多样化和自由化使研究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在价值观上更加个性和多样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应该完善高校的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成立网上党校,增加网络舆论宣传的效果,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快速、正确的引导。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互动群,通过网上网下的交流互动,培养研究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根据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给研究生思想、学术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就对研究生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完善教育机制,针对研究生思想和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单卫华.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04(02).

[2]唐晓群.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原则[J].湖南社会科学,2002(06).

高校教育的特点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特点 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纵深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与现实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积极拓展多种有效途径,以便较好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特点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国热情,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可以说,学生的政治方向主流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社会经济利益格局的分化和思想文化空间的拓展,导致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客观现实,以及所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所产生的影响。致使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就业观念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困惑和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

1.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2.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3.渴望情感需要和异性接触是一种普遍现象。

4.激烈的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

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就在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交往实际和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促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都得到协调发展,才能切实提高其实效性。

1.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努力建设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应围绕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经常开展生动活泼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拓宽学生公寓管理渠道、创新公寓育人新模式。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要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有过学生工作经验且热衷于辅导员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直接进驻学生公寓担任“公寓辅导员”。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党团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学生公寓的楼长、层长以及宿舍长,协助“公寓管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共同构成大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有助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深入性;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和引导;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成才的意识与能力。

3.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高等院校是我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心理发展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把高校校园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全面服务于大学生的重要平台。⑴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专题网站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不断增强针对性,不断提高艺术性,不断提高点击率。⑵建设校园主网站、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⑶建立校长电子信箱、在线互动、心理咨询等网上交流平台,及时掌握校园网舆情,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及时消除负面影响,确保学校稳定。⑷要培养一批网络教育的大学生骨干,积极传播健康信息,扩展正面主流舆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⑸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切实加强校内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尤其是校园网BBS的管理,严防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⑹要组建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以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的需要。

4.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必须及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进行挫折心理教育与挫折心理训练,提高学生抵抗挫折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有效的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加大对心理咨询工作的投入,改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条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素质和水平。安排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为培养心理健康、品质优秀的新一代大学生提供保障。

5.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他们今后溶入社会环境、发展职业生涯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们在大学期间培养合作共事思想 、保持健康情绪,促进学业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人际交往的核心内容,一是沟通,二是合作。要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日常交往活动,要把握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真诚与人相处,以诚交友,宽容他人;学会团队合作共事,学会善解人意,学会赞美,学会换位思考。

6.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面对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学校既不能不闻不问不管,也不能单纯去“堵”,而是要进行教育引导。应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处理好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正确的恋爱是应对对方负责任的。面对失恋进行自我调节,千万不要丧失理智,更不要走极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不要轻易相信网恋,更不要轻率的与网友见面,以免被“恋人”骗钱劫色,造成轻则失财失身、重则丧命的严重后果。

7.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高校的奖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社会资助、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帮困助学体系,应以奖、勤、贷等“造血型”的帮困措施为主体,以助、补、免等“输血型”的帮困措施为补充,让学生因刻苦学习而得奖,因勤奋劳动而取酬,靠信誉而得贷。同时在“助、学、免”中感受到国家和学校的温暖。既要为特困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又要使他们自觉地培养自立、自强意识,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8.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高等学校要从新生入手,给予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指导,指导大学生根据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即要确定适合于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发展方向,又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高等教育对人才发展后劲的需求和未来的适应性、提高择业竞争能力和择业后的发展能力。同时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直接的就业实践基地,开展就业实践活动。要吸收社会上的专家学者、校外知名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使就业师资逐步走向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

参考文献:

[1]陈 光:《育人为本,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中国教育》,2007.10。

高校教育的特点篇8

论文关键词:台湾地区,创业教育,启示作用

一、台湾地区创业教育概况

台湾地区创业教育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校教育、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学校创业教育内容已形成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社团、企业参访为主的格局。

(1)创业课程。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及普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养和创新的敏感度以及创业的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从而掌握创办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地区经济合作分工,台湾的技术职业学校首先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随后,台湾政治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也相继设置创业课程。依据台湾“青年辅导委员会”2007年12月委托相关机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截止2007年年底,台湾地区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院校已超过70所,相关数据较之2003年有大幅上升。[1]

(2)创业竞赛。创业竞赛的开展是创业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台湾地区许多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资源举办的创业竞赛来提高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热情,这些竞赛主要有We Win创业竞赛、TIC100创业竞赛、龙腾微笑竞赛、若水社会企业创业大赛等,且竞赛奖金不断提高,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其中,促进了校园内技术的商品化和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创意的具体化。

(3)创业社团。开设创业教育的台湾高校积极扶持创业性质的社团,学校通过创办创业社团的过程使学生积累社团经验,帮助他们提升课堂中不能获得的企业管理能力,如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创业社团主要有逢甲大学创业社、国立政治大学创新创业社、国立清华大学创业经营研习社、国立嘉义大学创业研习社、义守大学TIC100科技创新社、国立台湾大学趋势研究社等。此外,台湾高校还通过成立产学合作中心、创新育成中心、技术转化中心等来承担课程导师咨询、专家演讲、企业考察、营造校园创业氛围等职能。

(二)、政府组织。

台湾地区政府各部门对创业教育从各方面也予以支持投入,制定一系列计划方案予以实施。2006年台湾当局“青辅会”、“教育部”、“经济部”、“劳委会”等部会共同召开的“台湾地区青年人力资源发展会议”中,特别将青年创业力的培养列为会议主要议题,众多专家学者对创业力培育从校园开始给予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执行方案。台“行政院”2006年10月核定实施了《2015年经济发展愿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之《产业人力套案》,分别在子计划《活化高等教育学制弹性》、《扩大产业专班培育计划》的强化与新增措施中,要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中小企业处2007年提出的“产学合作育成加值计划——创新创业加值”则呼应2007年“青辅会”《青年就业促进方案》中所提的策略四:强化大专院校之创业教育,以培育青年创业力,鼓励创业家精神;策略七:构建青年创业之有效辅导机制与友善环境。2007年台“教育部”委托国际创新创业协会办理Global-TIC“重点领域全球双向专业实习”所规划的国际创新事业学程,主要合作对象是大专院校,共同规划开设《国际创新事业学程》,并开发在线教材与师资培训,目前已有超过15所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三)、非政府组织

(1)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作为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受到政府鼓励,其经营主体主要以大学院校为主,也有民间及财团法人资源投入。政府、学校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使得育成中心在知识管理、智财加值、资源整合三个方面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并朝育成精英化、专业化、国际化与外部服务化的方向前进。

(2)其他非政府组织。以竞赛方式培育青年创业能力的非政府组织有研华文教基金会举办的TIC创业竞赛、台湾工业银行举办的We Win创业大赛以及时代基金会的国际青年创业领袖计划YEF,这些比赛提供大量创业基金或奖金,鼓励创业人才实现创业梦想。

二、台湾创业教育经验。

台湾近二三十年来,中小企业在台湾整体产业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中小企业对台湾地区经济的贡献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大量创业人才的涌现使得这一现象得到持续发展。而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台湾地区成功的创业教育经验是分不开的。

(一)、台湾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系统地开展了创业相关学程和创业相关科目课程的设置和创业训练。把创业教育内容列为台湾学生从初中到大学都必修的课程。相关学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不断摸索、发展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形成一套相对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例如台湾大学创意与创业学程“结合创意(creativity)以及创业(entrepreneurship)精神,为经过专业知识训练后的学生提供相关异质性课程的修习以及创意实践的平台,提升其创意及创新能力,并引导以参与社会的实际行动,使学生发挥创造潜能进而实践创意创业理想与目标。”[2]

(二)、台湾的创业教育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各种社会资源与民间财团法人资源与学校资源相结合,形成一个广泛的创业资源网络,政府、高校、社区以及企业良性交互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开发和整合社会的各类创业资源。

(三)、台湾政府及高校重视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和培训,各机构鼓励教师从事创业实践,采用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吸收既有学术水平又有创业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从事专兼职的教学和研究,丰富和提高了教学水平,使得创业教育水平无论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拓展。

三、台湾创业教育模式对苏北地区高校的启示

台湾创业教育的开始和发展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进行的。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学校教育教学任务,更是一项需要政府、社会、企业支持的系统工程。目前,江苏正在全省范围内用“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苏北地区高校如何利用良好的创业环境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创业教育体系,为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创业型人才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台湾创业教育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培养创业精神和技能,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首先,应当对创业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让大学生理解创业精神,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来演示创业过程,增加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提升他们创业的自信。其次,应完善和优化创业课程体系,以创业中所需基本技能作为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并加强财务、法律和企业管理等知识,使学生掌握创立企业的基本技能。再次,鼓励一些对创业感兴趣且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组建创业社团,并配备优质师资和活动资金,加强管理与指导,积极促成项目的转化。

(二)、利用好区域经济中的产业集群。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自主创新能力转化为实际的产品,通过风险投资和创办企业,解决就业并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结合地方经济中的产业集群,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淮安地区作为台商投资的新高地,把对台交流作为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不断加强对台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市已经吸引包括富士康、明基、台玻在内的520多家台资企业入驻。淮安已经成为继昆山、东莞之后台资企业密集区和品牌企业密集区,台资聚集高地、IT产业领地正在加速形成。[3]这给淮安地方高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将这些产业集群同创业教育紧密联系,使得双方产生良性互动,是摆在苏北地方高校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三)、学校教育。随着今年课程设置的改革,苏北高校的创业课程数量和质量较以往虽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很大不足,特别是校企合作,学校可效仿台湾高校做法将“企业实习”列为进修学分。而专业师资的培育与选拔更是刻不容缓,在师资的引进方面可以仿效台湾高校采用招聘专兼职具有实践经验的创业风险投资家、企业家、实业家和初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传授创业心得或以创业失败案例作为教材,让学生获得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晓宏,张文举.台湾地区创业教育研究[J].当代经济,2011,9.

[2]侯东喜.台湾地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相关学程发展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2010,2.

高校教育的特点篇9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国际上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很多学校都开始设立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专业。但是这些专业所学习的汉语语法与实际教导外国人的汉语语法却不同。本文就立足我国部分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状况,探讨目前各高校在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语法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作者简介:王希月(1989.04.21—),女,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兼职教师,2013年攻读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法。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语法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一般从教学对象上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另一类是针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的。目前随着国际上对汉语的广泛关注,汉语语法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目前针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都偏重于外国留学生的语法教学方法,而对于高校的汉语语法教学研究却比较少。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对外汉语专业建立的语法教学体系

目前各高校所建立的对外汉语专业在进行语法教学时主要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主要基础。这一专业主要面向即将成为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所以在教学时更偏重与汉语基础以及汉语语法教学。因此,高校在设立汉语语法课程时,要细致的安排汉语语法体系,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设置课程。通常来说,汉语语法体系中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汉语词汇语法、短语语法、句子语法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要针对汉语语法体系的特点设立课程,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存在的特点,设立语音课程,将汉语的语言、词汇、短语和句子融入到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汉语语法的教学方式,为培养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建立完善的语法教学体系。

2 对外汉语语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汉语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对外汉语专业,这一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优秀的汉语教师。由于对外汉语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教师也要进行全面的考虑,不仅需要让专业汉语教师了解现代汉语基础知识,还要了解目前留学生对汉语的偏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专业汉语教师了解如何解决留学生对于汉语学习中存在的偏误,并且掌握教导留学生汉语的基本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针对语法教学以及教学语法这两个概念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比如卢福波就认为,教学语法需要结合语言学习者自身学习目的来选择课程的内容,然后再将教与学的方法和规律设置在课程之中。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设置对外汉语教师的课程时必须要严格区分好语法教学和教学语法之间的关系和概念。所以,高校在设立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方案时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掌握的知识。为了更好地适应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汉语语法理论,此外还需要掌握传授汉语语法的基本教学方式,要考虑汉语语法所具有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通常来说,教学语法指的是语法的内容,是语法现象所存在的问题。而语法教学指的是方法,就是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方式和策略。所以,高校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特别是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计时要重视语法教学,但是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必须要以教学语法为基础,保证学生自身能够理解汉语语法的真谛,再学习传授语法的方式。

3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对外汉语专业教师的学习效果。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学习热情。到目前为止,本科院校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多为以下几种:一是教师对汉语语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进行笔记,即归纳法;二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并依此类推,即演绎法;三是将以上两种方式进行结合。这三种方式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有”字句式时,教师将“有”字做谓语构成的句子形式作出展示:“存在”的“有”和“领有”的“有”,归纳总结出每一种句式的特点,据此特点让学生进行记忆和运用;或者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归纳法适合于儿童,演绎法适合于成年人。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已经趋向于成年人,因此在对他们的实际教学与训练中,不应忽视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在高校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应该有所提高,除了对学生进行初步归纳及进一步演绎之外,还应从教学方法上着手,比如我们可以从比较和框架展示的层面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对语法进一步展示。高校必须要不断优化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以使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语法知识,提高其教学能力。

4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对于对外汉语语法学习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我国高校“对外汉语”或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法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包括以下几种:齐沪扬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彭小川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陆庆和的《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这些教材对汉语语法的分类及分析是十分到位的,列举了大量的留学生的偏误句,并对此类偏误句进行了详解,这有助于“对外汉语”或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汉语教师系统而细致地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但是教材中对出现此类偏误的原因、解决此类偏误的方法及课堂教学方法并未作出阐述。对外汉语教学法针对语言和词汇的教学总结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但是对语法教学来说,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文本语法教学授课的同时,强调课本之外的语法教学方法的展示和实际操练。

5 结束语

与其他科目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等。所以在设置这一专业的课程时必须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除了理论知识教学以外,还应该注重学习教学方法的培养。作为对外汉语的主要科目,在开设汉语语法教学时也要将理论教学与教法教学紧密结合,合理设置语法教学课程,让汉语教师能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易于融入实际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郑圆圆,陆湘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的探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2]程书秋.关于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科学衔接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3]张旺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认识的深化——《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读后》[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

高校教育的特点篇10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09-2.5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更直接、更密切地和社会发生方方面面的联系,思想斗争更为激烈,心理震荡更为频繁,是思想政治状况易于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的思想动态,认真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对于科学、有效地做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有效发挥其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提升素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作用和功能,意义重大。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罗洪铁、董娅曾这样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接受他们所传授的思想,进而用以指导人们行动的活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领导下的各组织,以科学理论教育人民群众,提高人们的理论水平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这样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工人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各革命组织,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必须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陈秉公曾经这样给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下了个定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含义是,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以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对人们进行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张耀灿、郑永廷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上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不过陈秉公先生给出了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张耀灿、郑永廷等先生明确了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核心教育内容。

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就能顺理成章地这样加以表述:为了保证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个特殊的时空内,以宣传一定时期内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为核心,以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价值取向为重点,及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类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最终促进毕业生顺利成功地就业,及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即将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生人才资源。由于他们接受过系统的高等国民正规学历教育,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属于待就业大军中能够胜任高科技、高知识含量工作的“精英分子”,有针对性地、富有实效地做好他们就业过程中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其时空的特殊性,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