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十篇

时间:2023-06-20 17:1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篇1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术专业做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其区别于普通类大学生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对于美术专业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对其特殊的专业特点、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在确保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促进全面发展,适应当代社会、顺应时代主流思想。达到思想政治进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这就对美术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美术专业;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新的世界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下,经济与文化迅猛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这就给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美术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突出与普通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不同,探索针对美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方法、途径具有其重要意义。

1 美术专业大学生特点分析

1.1信念不坚定,思维活跃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由于美术专业学生专业性质,在学习过程中受西方自由思想影响较大,思想十分活跃,内心世界丰富且敏感。但考虑问题缺乏深度,易受到外界负面信息的影响,思想偏激。对主流的政治思想,受家长、老师、媒体等多方面影响,虽然有远大的理想和精神向往却常常处于“游离状态”,缺少主动性和持久性。求其本质,缺少对于追求共产主义的坚定性。

1.2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美术专业大学生个性化表现更为突出。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又以师承性为主,学习方式以突出个体为优越变现。一切以张扬个性,突出个人感悟,表达个人喜好为出发点。区别于其他人为美术专业鉴定其成果的标准之一。结合以上诸多因素,造就了美术专业大学生一切从本体实际出发,以个人喜好为根本衡量标准,注重个人能力发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因为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控能力,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1.3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情节严重。

美术专业大学生一部分是因为具有天赋和爱好而选择美术专业学习的,另一部分是因为学生成绩差,美术专业录取分数低,钻了高考政策的空子,强迫进入美术专业学习的。所以美术专业大学生中出现专业能力弱,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美术专业没有兴趣丧失学习的目标和信心。对于另一部分有爱好和天赋的学生来讲,又只对专业课的学习感兴趣,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也就导致了美术专业大学生知识面狭窄,进入“不会―不学―不会”的恶性循环当中。

1.4实践能力较强,缺乏辨别能力。

由于美术专业的专业技能较强,他们进入社会实践的时间要早于普通类大学生。这种过早的接触社会的状况导致了美术专业大学生提前环境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不成熟也使他们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影响,产生不良行为的发生。而美术专业学习的特性也在于实践性,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该专业学生过早的接触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2 针对美术专业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2.1加强美术专业大学生政治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基层党总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展优秀学生进入党组织,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在学生中起到以点带面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团教育阵地,建立起学生追求政治进步的渴望需求。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注重思想政治引导,以实现他们的政治追求和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心。从实事入手培养他们的政治兴趣,把政治理论教育和美术实践教育充分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走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成才之路。

2.2 加强美术专业大学生心理建设。

及时掌握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并将它们有机的紧密结合起来。对美术专业大学生以心理健康课程、讲座、报告等形式广泛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营造建立健康心理的广泛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有针对性的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帮助。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开展积极向上,适合专业特点的课余文化生活。从根本上建立学生团队意识,树立他们相互帮助、关怀、回馈的感恩意识。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增进学生与教师的进一步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优化的德育环境,培养广泛的学生爱好,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上述对策外,还需要建立并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制度,将思想教育过程与教育管理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 .15.

[2] 严耀良.《艺术院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7,( 2).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篇2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Music Major Students in Colleges

ZHANG Jingfei, XU Xi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Abstract As a special group in college students, music major college students have special profession, special educational mode and special way of daily life. In the continuously changing era today, the ideology of the music major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in pursuit of free creation is easy to be affected by the social trend. Their ideology even shows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As a result, how to innovate the way and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music major college students and form the effective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s a new topic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at present.

Key words music maj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ategy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迅猛发展,随之涌入的各种思想潮流与我国传统思想发生剧烈的冲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这场思想变革大潮中如何保持冷静的头脑,看清思想主流的发展,在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战。

音乐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的一个分支,在我国高等考试招录政策中,存在文化课要求偏低,专业课考试一锤定音的不足。在全国高考考生中,特别是文化课成绩不佳的考生眼中,包括参加音乐专业在内的艺术类专业统考,是其顺利进入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的最佳选择。而自从我国高等院校开始扩招以来,除了传统的艺术类院校可以招收艺考生外,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也开始招收艺考生。庞大的招生规模,造成高校在生源上的争夺,进而更加放宽对文化课的要求。这样的局面造成音乐专业大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放松,甚至是放弃文化课的学习,更不用说被学生视为枯燥无味、学而无用的思想政治课程。因此,在对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与时俱进,选择合适的、有效的策略。

1 影响音乐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1)思想感性化,缺乏理性。音乐是一门开放的艺术,需要自由的思想,需要天马行空般的创作灵感。因此,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思维空间感无限放大,对音乐世界中的美感狂热地追逐。在他们眼中,一切新鲜的事物、所有新潮的思想,都可以成为其创作灵感的一部分。这种极度感性的思想,会造成音乐专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周围人的感受,宽己严人,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视如空物。对音乐的感性化的狂热,会占据他们学习的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时间,一切表面上与音乐无关的文化课程,都会被忽视。在音乐专业大学生严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己无关,自己追求的是音乐,是艺术,清高的艺术教育与呆板的、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壤之别。这种不理性的思想会非常容易被社会上非主流的、负面的思想潮流所影响,并在狂热的感性思想的发酵作用下,作出冲动的行为,这对正确树立三观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

(2)痴迷专业修为,忽视文化修养。音乐专业大学生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无非有以下两点:第一,对音乐的喜爱、甚至痴迷;第二,文化课成绩不足以实现大学梦,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强化音乐专业成绩。无论是哪种类型,音乐专业大学生能在专业和文化课程上都表现突出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进入大学后,专业课程的设置占据着整个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很多高校的音乐专业一周、甚至一个月才有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即便如此,音乐专业大学生也不珍视该课程,逃课旷课的情况非常普遍,考试则是能作弊就作弊,不能作弊就突击一下,至于考试成绩,及格就行,就算不及格,也满不在乎,因为多数高校会安排补考或重修,这些往往只是形式,及格率可以说几乎是100%。从学生到学校对音乐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漠视乃至无视,造成了原本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音乐专业学生,视野狭窄,文化修养不足,这样造就的只是一个个音乐工厂标准化产品,而不是具有灵魂的音乐人才。

(3)家庭环境宽裕,自我意识膨胀。不可否认,艺术类专业是个高消费专业,音乐专业自然也不例外。高校音乐类专业学费一年过万元早已不是什么新闻。除学费外,乐器的采购、学生自行聘请老师课外教学练习的费用也是非常昂贵。虽然大学有奖学金制度,但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所以,大多数音乐专业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宽裕。而现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及爷爷奶奶一大家人的溺爱中成长的他们,骄傲、自我、任性、单纯的个性表露无遗。这些造成音乐专业大学生的言行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形成一个团结、稳定的团队,这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给其人生的发展制造障碍。

2 音乐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2.1 结合实践活动,落实课堂教育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容枯燥、空洞。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在各种思潮涌动的今天,音乐专业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浅显的思想,而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主流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思想,在音乐专业大学生看来,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以他们现有的社会阅历和思想深度,根本无法透彻理解主流思想的精髓。因此,传统的课堂教育在如今的社会现实下,已经失去了育人的功能,必须走出课堂,通过对大学生周围发生的、具有正能量效力的事件的分析、讨论,让音乐专业大学生参与这些他们所熟知的事情,进而理解什么是正确的三观,如何树立主流思想;同时,用大学生习惯的、接受的方式,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地点,进行“三个代表”思想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习“三个代表”这样具有时代鲜明烙印的思潮,而不是强迫他们去接受百年前那些理论性过强的文字内容。这样才能将正确的、积极的、符合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深刻地载入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心中,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

2.2 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团队意识

音乐专业大学生对自由的追求是无休止的,他们需要自由,需要个性,没有自由和个性,他们的创作和学习都是没有灵魂的,就如同复印机COPY出来的文件一样,毫无价值。只有原创,才是音乐的灵魂。所以,对于音乐专业大学生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的思想,一定要鼓励,要保护。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在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教学发生冲突时,不能一味以教师的威严来强压,更不能惩罚学生。正确的做法,是当冲突发生时,进行积极的引导、沟通,通过换位思考,以帮助学生、服务学生为出发点,让其个性的发展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个性融入共性,让个性在共性的发展中展现耀眼的光芒。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让具有不同的特点的音乐专业大学生,成立一个学习小组。这个小组不仅仅在专业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文化课学习中也可以发挥互助的功效。此外,这个学习小组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磨合成熟后,还可以成立一个表演团队,在校内外进行表演,展示他们团队协作的成果。

2.3 少立优秀标兵,潜移默化补差

有人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既然是骄子,那他们骨子里多少会有一股傲气,简单来说就是不服输不服气的态度,这一点在音乐这个相对来说比较高雅的专业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往往在一个团体中树立或者评选一个优秀标兵,团体内的其他个体都以这个标兵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但在音乐专业大学生团体中,这样的做法却值得反思。第一,作为优秀者的标兵,会容易自我膨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失去前进的方向,会造成思想极端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狂妄、甚至疯狂将很难得到控制。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将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第二,团体内其他个体以标兵为榜样,若标兵树立的思想是牢固的社会主义主流思想,那团体其他个体业的思想也会相对主流。若标兵的思想在日后发生偏差,则容易将整个团体带离正确的轨道。另外,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和傲气会产生抵触标兵的情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为何其他个体一定要事事以某个所谓优秀标兵为榜样?所以,音乐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尽量避免在团体中树立优秀标兵,而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人都是优秀,人人都有优点,人人都争标兵的现象,不让优秀者有机会目中无人、傲视一切,也不让落后者感受自尊的伤害而失去进步的动力。

2.4 创新教育工具,充分利用新媒体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飞速发展,作为互联网成长和发展重要力量的大学生,是最先接触和使用新兴互联网工具的人群。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速,QQ等即时聊天工具已经是大学生的标配,很难想象还有哪个大学生没有QQ。不管是强势的QQ、微信,还是曾经红极一时又边缘化的UC、微博,新媒体始终存在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而音乐专业大学生,由于思想更为开阔,比其他专业大学生更容易和迅速接收这些新鲜事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待音乐专业大学生时,更要与时俱进,主动创新教育工具,改变原有死板的板书教育和纸面教育,建立微博,开通微信、QQ等音乐大学生经常使用的聊天工具和自媒体。通过这些工具宣传正能量,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思想的事件。同时,开发音乐专业大学生专用的APP软件,通过软件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植入其中,让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这样,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随着他们的QQ、微信、微博及其载体手机充满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5 校园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

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几乎全部是90后,且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其的溺爱程度相当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乃至整个家族都视其为至宝。音乐专业大学生因其多数家庭较为富裕,这种过度溺爱的情况更是普遍现象。在学校里,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千万百计地将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到主流的社会主义思想上,十分不易。但学校并不是学生生活的一切,家庭是不可分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家长应该加强思想学习,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潮对家庭,尤其是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影响。例如,各大电视台为争夺收视率,在音乐选秀节目中,没有底线的炒作,甚至宣扬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音乐专业大学生出于对音乐的单纯追求,容易在思想认知上发生偏差,爱屋及乌,爱乐及人。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积极引导,指导学生在音乐上感性认知,在思想上理性学习。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主动与家长、学生展开联动,定期举办论坛活动,针对音乐界出现的各种好的、坏的现象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剔除腐败、低俗思潮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影响。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篇3

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现象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就其主流而言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现有高校的教育模式, 在形式上将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割裂开来,思想教育主要由专职辅导员负责,知识教育主要由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教师往往只单纯从事专业教学,不管学生思想工作。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限制在课堂,实验课则是限制在实验室,并按教师设定的实验程序“依样画葫芦”。教室和实验室是剧场,教材是剧本,粉笔和黑板是道具,作为主角的专业教师在演一场独幕剧。久而久之, 在高等院校, 师生似乎都习惯了这样一种模式, 如果遇到专业课, 教师上完课一卷教案就走, 如无课也就很难有所接触。特别是医药学院学制长、严谨求实的特点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记忆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有不少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难以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就业形式的严峻更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下降,对学习和社会活动失去了热情和兴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专业教师缺位的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体制问题, 对专业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与要求, 与专业教师利益切实相关的往往只是科研成果与专业教学, 学生人格是否健全与自己的利益没有任何联系; 另一方面是认识问题, 专业教师往往认为思想教育是专职辅导员的事情, 与己无关,也不方便插手。据不完全统计, 92.7%的专业教师并不理会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而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 则是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并重, 二者缺一不可。这必然要求高校中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切实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教书, 又育人。

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必然性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年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意见》指出, 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因此, 有必要把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专业教师这一块教育资源整合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意见》还指出,所有教师都要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传德育人的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政治觉悟。把高校专业教师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是高校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是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是实现“ 教书”和“ 育人”统一,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需要。

一方面, 专业教师是大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养成的导师, 专业教师的为人就是思想教育的载体, 把他们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 通过他们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言传身教, 从而减少思想教育的痕迹, 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育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数量大, 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 互动交流的时间多, 让他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同时, 他们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有利于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因此, 高校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师接触学生机会多、威望高的优势,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真正把《意见》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如何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篇4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思想动向以及学习生活的稳定性,更关系到学生毕业后是否能以健康积极的态度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实践平台的种类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年一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由团中央发起,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深入到农村广大地区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与农村实际需要相结合,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紧密结合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有益于高教体系建立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途径,一般学校里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形式以支教、调查为主。大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丰富自己人生经历,提升了自身素质。

(二)义务支教

作为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一环,义务支教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战技能的直接考验,更是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查缺补漏的良好机会。由于我国农村以及城郊地区常年缺少正式教师,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到这些地区从事教学工作是对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可以说义务支教无论对大学生本身,还是义务支教所在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双赢模式。

二、音乐专业学生在实践平台的活动方式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

1、理论普及宣讲。

重点在高校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和学生理论学习社团中招募组建实践团队,结合全国高校共青团学习宣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深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厂矿企业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与国家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

2、科技支农帮扶。

重点在涉农高校和综合院校的涉农院系中招募组建由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到相关县域与当地农业部门或农广校合作,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农业科普讲座、先进农技推广、为农民提供“田间地头”的生产实践指导等服务活动。

3、教育关爱服务。

重点在师范类院校或专业中组建实践团队,到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县(乡),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开展教师培训,帮助当地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组织大学生团队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等活动。

4、文化艺术服务。

重点依托高校各类学生艺术团(队)和文艺类学生社团组建实践团队,以弘扬时代精神、倡导文明新风为目标,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精心编排基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基层生活实际的文艺节目,到乡镇农村开展巡回演出。

5、爱心医疗服务。

重点在医学类院校或院系中组建专业实践团队,重点到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农村基层,开展流行性疾病防治宣传、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等活动,为农民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病治疗,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捐送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协助建设乡(村)医疗站。

6、环境保护实践。

重点依托设有相关学科专业的高校及学生环保类社团,招募组建2支重点团队,到农村基层、县域城镇和城市社区,围绕环境污染、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气候异常、资源开发、自然灾害预防等,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

(二)义务支教活动方式

以音乐专业学生为例,由学院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联系有需要的乡村学校,编排课表,整理教案,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提炼成教学内容,丰富被帮助学校的文艺课程,还可以组织学生编排文艺节目,定期开展演出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实践平台对音乐专业思政工作的作用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发展 困境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068-0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和学科出现于1984年,并开始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和发展。思政教育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的老专业了,它的发展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了该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健康有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探讨思政教育专业的发展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政专业的性质及演进历程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人,它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四个: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和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少的情况下,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年将思政教育专业设置为本科专业,并将其归属为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当时全国只有13所高校设有办学点。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思政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该专业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步入研究生培养阶段。1988年全国10所高校在经过严格考核、审批后,获准思政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并于1990年正式通过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国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准备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经过一系列的调研,专家提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国务院在1995年公布培养博士、硕士学科专业目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赫然在目,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代码为0302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12月23日的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1]思政教育专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最终发展成了一门成熟的专业。

二、思政教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初期适应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得到了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转轨也加快了步伐,使得思政教育专业难以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发展需求,再加上专业自身局限的原因,使得思政教育专业更加面临发展困境。

首先,生源不足的问题。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普通院校,每年招收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少之又少。以海南大学为例,其中大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再加上每年转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严重不足。这反映出大家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不太感兴趣,准确地说是大众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和信心。

其次,培养方式问题。思政教育专业培养方式模糊,至少在学院层面定位不准确。众所周知,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划分专业就是为不同的领域培养“专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却在培养“通才”,不管是管理学还是经济学等其他无关课程都在思政教育专业学习的范围之内,导致了学生是什么都懂,但是却什么都不精通,这样就会出现问题:学生的专业性太低,在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教材质量问题。就思政教育专业教材体系而言,体现了思政学科的教学要求,凸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和教育理念,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特色;但就其内容来看,思政教育专业的教材通篇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几乎看不到什么全新的概念,最多也只是相关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按照思政教育的体系要求进行组合。这种“大拼盘”式的教材,很难避免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也谈不上是教材建设的成果,更谈不上教材质量的提高了。这种教材建设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差距存在,很显然必将影响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专业就业问题。在当代社会,许多人上大学就是为了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可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弱,在实际的找工作过程中并不为用人单位所认可。而学校宣传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当老师和考公务员具备优势,可是实践才发现,其实并不具备什么优势。社会的不认可,就业面的狭窄,必将导致就业困难。

第五,师资力量问题。由于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不理解,报考的生源严重不足,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等原因,导致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加入这个行业,使得后备人才不足,也就导致了师资力量的薄弱。

三、思政教育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篇6

一、新专业名称产生的学科定位问题

从研究生专业目录修订后的这六七年的情况来看,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数量上没有大的发展,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增设该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几乎所有的重点高校都在短短的几年中拥有了该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名称来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几种理解: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两大板块的合成,但是对这“两大板块”的理解也可能产生歧义,一种理解是“两大板块”就是两个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更高层面的一个大专业;另一种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前一种理解的缺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没有在本科生专业目录和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出现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视为一个专业的依据不足;后一种理解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结为一个专业名称显得多余。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的“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不合乎阅读习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个有历史的专业名称,长期以来已经被习惯于简称为“思政”,因此通常人们不会这样来断句和理解;第二是这种理解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视为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本来的专业性被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和学科并不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是“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果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学科的差别性,也就不需要这种“重复”。

3.“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主要是一些原本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薄弱的学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沾边的专业教师的理解,是一种为了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故意扭曲的理解。但是事实上这种理解已经成为主流。

其次,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难以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接。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各高校在该专业中开设的课程也不同,开设的专业方向也不同。特别是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外,大量新增加的硕士点大多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由此带来了三个结果:第一,研究生入学后的迷茫和重新适应;第二,研究生毕业前找工作发生困难,因为他们和用人单位都搞不清和说不清这个专业到底是什么专业、到底做什么工作合适,专业、方向、所学的课程搅成了一锅粥;第三,教师晋升职称遇到麻烦,大量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理所当然地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级职称,挤占和压抑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的职称名额。

因此,事实上的趋势是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对接,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的对接。换言之,研究生专业目录的调整,事实上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合并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无形中被取消了。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标志,产生于19世纪中期,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上升到理论层面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又有着重要的区别。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不一样

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获得了胜利”的历史背景下,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2]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130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3]由此可见,首先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才有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然后才有了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和大量实践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拨乱反正的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产生本身反映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内拨乱反正的迫切要求。

2.包含的研究内容不一样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从横向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列宁所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和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的联共(布)党史。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等本来应该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的学科,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却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从纵向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从发展的角度来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它一开始诞生就主要包括三门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1991年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有关高校的专家、教授编写出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共计12本,1994年又正式启动第二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系列教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4]

3.学科涵盖的范畴不一样

由上述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实际上都已经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也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单个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渗透在各个学科尤其是文科的各个学科之中,因此它甚至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群,它是每一个学科的理所当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分类上并不在一个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学科群和学科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4.学科研究和授课的主体不一样

在高等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授课的教师主要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事专业研究和授课的教师,他们分布在相关的院系如政治系、经济系、哲学系以及过去的政教系等,他们是专业课教师,他们授课的对象是相关专业的学生;另一部分则是从事公共政治课的教师,他们集中在高校的马列部、社科部等,他们是公共政治课教师,他们授课的对象是全校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但是这种格局近年来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高校马列部和社科部的教师利用国家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的调整,开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他们除了承担全校公共政治课教学任务之外,还开始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即带教研究生。但是,只要比较一下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的课程目录就可以发现,高校马列部和社科部设置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多没有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而是原有的公共政治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拼盘。实际上他们跳空了一个层次,即本科生的专业教育层次,他们的教学纵跨两头:低层次的全校公共政治课和高层次的研究生专业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甚至是一种常识。因为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专业,都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这种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学科的研究内容相区别),当然培养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扎实的并且懂得如何有效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然而仅仅因为存在着这样一种联系,就要在本来意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前面辍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却是多此一举。我们的政治学、经济学、中共党史等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联系,是否也要在名称上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呢?

三、面对学科定位问题的正确选择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是由这一专业名称本身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而学科定位问题的产生,又必然会带来学科本身的科学性问题、学科建设问题、学科队伍建设问题和学科的教育培养目标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对1997年以来该专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一次普遍的、有深度的调查,完全有必要对该专业的名称及含义组织力量再进行一次审定。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对该专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正确选择。

同样,本着这一精神,提出这一问题的人也应该亮明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当恢复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由主要有下面几条。

第一,维护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专业,是在1985年前后形成的。最早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始于1984年。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开始招收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连招两届后,于1999年正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但是在这一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遇到过起伏。先是1994年国家本科生专业目录调整,政教专业被取消,于是原来政教专业的课程挤占和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直至四五年后才得到逐步恢复;1997年国家研究生专业目录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后国家教委更名为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在机构调整中更名为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又一次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陷入混乱状态。因此,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有利于维护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二,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科学化的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产生,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大讨论。1980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全国各大报对此作出了积极反应,《光明日报》开设了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为题的讨论专栏,钱学森同志也撰文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科学地做思想政治工作”。1982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同志约见邓力群等宣传部门的一些领导同志,发表了《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谈话》,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指导方针。[5]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的诞生,事实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要坚持科学性和如何推进科学化的大讨论的结果。因此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是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科学化信念的有力表征。

第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

2003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方略已经确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育花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本身的培养,其重要性无疑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加强,而这种加强的“瓶颈”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是在于怎么来进行这种教育、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会自发地取代和解决当今时代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要靠具有良好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做“桥梁”和“中介”。因此,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是响应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必要的举措。

第四,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意见》。《意见》在第三部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中要求: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这就是说,目前的学科体系时代特点还不够鲜明、结构还不尽合理、门类还不够齐全。“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两个本来差异明显的二级学科被合并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恰恰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如上问题中的后两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下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中没有一本对应的期刊,甚至党中央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回过头来再看看《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居然没有“人才学”学科专业,南京大学的核心期刊中也没有一本相对应的期刊。这样的学科体系怎么不要再调整?!

注释:

[1]《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新旧比照,各高校研究生院均有。

[2]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篇7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真正开展学科建设,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当我们今天热烈庆祝改革开改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认真回顾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不仅倍感亲切、振奋,而且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以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必然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产生、同步跟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价值目标必不可少的中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如此。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所限,当时尚不具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条件,但它是一门潜学科,已具有深厚的根基。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对“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我们了,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因此,加紧研究“不可或缓”[1]。

建国后,我们开始正规化培养政治理论教员,但较长时期里都未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而在1957年后,我们的工作出现“左”的失误,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中达到了顶点,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望和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中,针砭时弊,鲜明地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的问题,号召“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2]。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中,邓小平同志从多方面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确地评价了思想和同志的历史地位,对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与活的灵魂作出了全面、准确的概括,对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也作出了初步的归纳,并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本完成,它有力地指导着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和任务的提出和讨论的开展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这一讨论及其成果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前奏、前提和基础。它表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开展学科建设不仅必要和迫切,而且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认识。

1.第一阶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确定学科和专业的名称(1978~1983年)“”结束后,我们在批判“”的“帮八股”的恶劣学风和肃清其消极影响中,努力恢复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1978年,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同志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部队和地方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撰文论及这一问题。1980年5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并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这个会议的主题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关注,随之开展了热烈讨论。这次讨论的成果选编《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一书于198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蔚萍、张俊南合作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于1983年出版。这些都表现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努力。为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理论研究的领导,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该文献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而且首创性地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3]。这一精神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直接导引。

1983年暑期,教育部为了落实上述精神,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会议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编写部分主干课教材,并决定1984年即开始招生。

2.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取得新突破(1984~1996年)

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6月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意见》。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先为高校培养辅导员,要求从理工医农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干部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学满三年、修满学分,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回原选送学校安排工作;第二学士学位生则从理工医农各专业的辅导员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修满两年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后,除原有的学士学位外,再授予一个法学学士学位,回原校工作。秋季,第一批招收的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入学。有的学校既招收本科生又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其中的师范院校原来就有的政治教育专业仍继续招收本科生。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统开展学科建设便有了可靠的依托,通过专业建设,既培养专门人才、推进大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又出理论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攀登新台阶。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范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形成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使学科建设有可靠的依托这一阶段,学科专业点从本科点、硕士点到博士点的发展,形成了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点从最初的12所高校逐步发展增多,此外,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还选择条件较好的高校举办大专起点本科班,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从1986年起还挂靠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试办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要求高校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4]。同年9月,原国家教委即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这一年除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列入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外,还批准十所高校于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同时,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专业作准备,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试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方向的研究生班。1988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挂靠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博士点上,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生。至1989年,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学校达62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这一时期,全国高校获得这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各有35个。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布置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时,考虑到学科整合发展的决策已定,要求在本次申请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合申请。1996年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点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至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已形成了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学科体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打牢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六五”规划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如胡正清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思想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陆庆壬教授获得了教育科学规划“七五”重点课题,出版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张耀灿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改革”,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研究》;龚海泉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基本经验研究”,出版了《当代大学德育史论》,等等。朱江、张耀灿在高校辅导员培训教学和研究基础上1986年出版的《大学德育概论》一书,于1989年被改革开放十年来优秀教育论著评审委员会评为优秀教育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著作350种。每年都有数百篇。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统编系列教材,其中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获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其题写丛书名。各条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以及他们办的刊物,为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发表的阵地,也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化。

(3)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使学科建设获得人力资源保证这支队伍包括两大系统:一是高校系统,自1984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超过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3个。高校除这些学科点的专业课教师数达千人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职称,大学生辅导员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许多人还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或兼任硕士生导师。总之,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这三方面人员,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二是高校以外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力量,主要包括党政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这些系统的宣传、政工部门组织,领导着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研究,每年也产出不少学术成果,是值得重视的力量。

3.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走上整合式、跨越式发展之路(1997年至今)

周远清同志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30年,这9个字也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评价。特别是1997年至今这个时期,改革力度更大,发展更快,提高更是显著,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整合发展,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当今世界,新兴学科虽然不断增多,但是整合发展是主要趋势。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现象,打算将师范院校的“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1993年7月,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保留培养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性)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非师范性)两个招生方向和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回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之下,并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博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硕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口径和培养目标不宜过窄,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来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专门人才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培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能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党政工作,学历层次越高,越应如此。实践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许多人成长为“双肩挑”或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到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更为明确、合理改革开改以来,学科专业目录经过三轮大的调整、修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几次变换。在本科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始终是一个二级学科,但是1993~1998年一度归属于教育学门类,最终才又回放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下。在研究生目录中,1997~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法学门类政治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虽然整合发展思路是好的,但是整合力度过大、过宽,使这么重要、这么宏大的专门领域与它在学科体系中这么低的地位很不相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一概不是、也没有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和专业的地位,都只是统一在一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在学科体系中不仅低于管智育的理工医农等等许多学科,而且也低于体育(体育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的地位。所幸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作出了改革、创新的战略决策,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5]这一文献不仅最早地传达了中央关于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决策信息,而且也第一次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项重要工作之间应有的支撑和依托关系。这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从事职业的学科依托、学科归属、学科定位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专业教师指明了职业目的和服务职责。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确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生学科目录中不仅重新确立为二级学科,而且明确地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的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更为科学,更加合理。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布局趋于均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5年第十次审批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后,为了及时贯彻落实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决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1月单独组织受理了全国高校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为了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在审理的政策导向上有明显改进,由过去的“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倾斜”改变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向西部倾斜”。经过审批,新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新增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20个,硕士点144个。至此,新批准的加过去老点调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共有博士点66个,硕士点253个。此时,本科点约有300个。除新设的一级学科点外,二级学科点成倍增加,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也有较大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就博士点而言还属空白的地区,只剩下、青海、宁夏、贵州、海南等少数省(区)了。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数量增加、规模扩张,而且注重了质量提高。如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教改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于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批专业课和公共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2007年还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特色专业;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力度大、抓得紧。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要求和决定的。因为只要是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高校,都要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配备大学生辅导员,事实证明,过去发展慢了,布点太少,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滞后,都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之初,薄一波同志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科学[6],同志说过,只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永远是一门科学。这些高瞻远瞩的见解启示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发展快一些、布局均衡些,是完全正确、必要的。

(4)科研支持力度加大,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决策,、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部署,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据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和各省的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厅社会科学经费均有大幅度增长,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般课题、重大课题。如近几年来每年教育部均设社会科学重大课题40项,采取招投标方式立项,每项资助额度30万元至80万元不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不少。如2004年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中标主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现已顺利结题,出版了系列成果。2007年西南大学黄蓉生教授中标正在主持开展“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者申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研究”、“比较公民教育研究”“、生命价值观问题研究”等课题均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今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教育部列出了十多个课题单独招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类课题就有两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招收和培养博士生以来,大大促进了科研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每年都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博导论坛和学术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丛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还出版了博士文库。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有的还评上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如武汉大学骆郁廷的博士论文《精神动力论》不仅被评为省优秀博士论文,而且还荣获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2006年底被评上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的马克思主义类成果7项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就有:张耀灿等的合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赵存生的论文《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郑永廷的研究咨询报告《关于宗教、迷信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三、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登上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论把它放在哪个门类和学科之下,不论它是作为二级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都必然遵循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或快或慢地向前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它,事业需要它。但学科建设的发展绝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继续前进、再创辉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之现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都是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为我们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中生命线、中心环节、中介、桥梁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学科,是适应性很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一个应用学科。要在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规律性,努力探索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达到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政工队伍都应强化学科意识,以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强化学科意识中整合力量,通过发挥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方向,努力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中既要着重搞好时代感、现实性强的应用课题研究,又要加强实践基础上的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抓好主干学科的课题研究,使史论结合的主干学科体系更为完善,又要抓好分支学科的课题研究;既要搞好以发展学生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又要大力开展以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过去我们对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支学科建设开展不够,在全面贯彻中央2004年16号文件中有了很大进步。学科建设只有达到发展智力因素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有机统一,才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均衡发展,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行合一、品德优良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而且首先学会做人并学会创造。科研方法的创新是学科体系和学术观点创新的关键条件。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跟踪理论与实践前沿,树立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和开展调查研究,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努力实现学术观点创新。在学科建设中,科研方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统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结合;既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古为今用,又要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和先进经验,洋为中用;要注重开展跨学科研究,既坚持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长期积累,自成体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3.树立服务观念,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应用学科,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把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的成效作为学科建设衡量的标准和尺度。要把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要经常注意调查了解群众、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规律;要关注种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影响,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学习、总结、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规律性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只有搞好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研含量,为提高其实效。

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龙头,把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依托。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备课、专题研修,还是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都承担着繁重而光荣的任务。现在,国家每年都单列一定的招生指标用于招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前总数将达到40个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也全部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要通过出色地完成专门人才的培训、培养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服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奋斗进程中,实现学科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只有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的服务实践中不断汲取养料,才能保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1.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19-1420.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体系中开始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的,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梳理建设历程、分析发展原因和总结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简要历程

1.思想政治教育(1984—1995)

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奇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教育部于1984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1984年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首批办学点共13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年本科层次的办学经历、经验积累以及社会需求,党中央、教育部、各高等学校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可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严格审批程序,1988年全国10所高等院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996—2005)

199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开始领衔挂靠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博士生。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家组到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综合评估。准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调研组建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

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的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代码为030205。

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只有三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清华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1997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政治教育(师范)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既可授法学学位、也可授教育学学位。从此,形成了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上的不一致。

3.思想政治教育(200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12月23日的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从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2008年4月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包括6个二级学科。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7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2个,思想政治教育66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4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00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9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96个,思想政治教育253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点大约300个。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4年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今后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党中央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一,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事特办、重点扶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为总书记党中央,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颁布了中央16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贯彻特事特办原则。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到2005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06年批准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都是中央文件决定的,无一不是特事特办,没有其他如何一个学科享有这样的规格;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其中,在设立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定和要求等,都是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具体举措。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重点扶持得以落实。教育部先后由政教司、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等一个甚至两个司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各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也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这一学科和专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幸运之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组织保障。

2.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一,设置、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事业需要确保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克服和清除各种消极落后现象和不良社会思潮,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和支撑。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宣传与传播,需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了这一重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为此提供了理论、原则、思路与方法。

3.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家学者是个广义的概念。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等学校的很多相关领导同志,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有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辛勤努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仁申请和完成了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出版了众多著作与教材,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奖励;在学科理论创新、完善学科体系、学位点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各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第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学术委员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以及沟通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团结队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会在、教育部领导下,1984年2月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拥有31个省区市、军队院校系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体会员33个。研究会举办学术会议、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专著与论文的评奖、出版论文集、创办学术性刊物《思想教育研究》、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与有关学科专家学者的联系,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2007年春开始,学术委员会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及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两大专题进行研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分别承担两个系列共22项专题研究,预定于2008—2010年分批出成果。

第三,报刊杂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都定期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版面;《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求是》等都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的办刊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最近,《北京教育》出版了《北京教育(德育)》版。报刊杂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媒介平台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刊物品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工程提供理论、学理和人才支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结论提供学科依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就引起了争论和讨论。如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1982年,、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疑问。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才从学理和学科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束了一些无谓的论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提供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提法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被党中央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所确认。但从理论与学科、历史与现实等角度科学论证和系统证明生命线结论,使之建立在理论和学科之上,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充分发展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创办以来,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大量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奋战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更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得以确立,不再存在其他概念和说法,避免产生歧义和造成混乱。16号文件也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上述6条重要原则的确立,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结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明确和规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有效结合。上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取得的共识,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成果,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学科基础。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观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六个二级学科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四门课程分别具有直接对应关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强有力支撑。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第一,先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两个大方向中的一个,而且是学科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在2005年底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独具特色、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也是中国大学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要保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12个学科门类中,虽然在哲学、经济学等门类中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但始终缺少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二级学科的设立,填补了从整体上系统研究、把握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空白,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春天已经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进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1983年7月1日)[db/ol](2007-06-07)[2008-10-26]/xwzx/gnsz/szyw/200706/07/t20070607_11633643.shtml.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84年9月4日)[db/ol](2005-06-20)[2008-10-23].cn/viewtitle.jsp?url=3964412.

[3]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5年8月1日)[db/ol](2008-04-19)[2008-10-29].

[4]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29日)[db/ol](2001-09/06)[2008-10-18]/20010906/3000447.shtml.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存在的现状

(一)德育智育各自为战,导致“两张皮”“两条线”现象

我们的民族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德育与智育、育人与育才没有先后之分,两者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德育与智育不同,它将有渗透源的作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蕴含在一切活动之中,可以说它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超脱教育教学之外形成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分块结构。这种智德分离的现象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是非常不利的。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分化,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共青团抓德育;校长、教务处、任课老师抓智育。这种格局分工明确,各守一摊,形成学校德育与智育的“两张皮”“两条线”现象。同时专业教师队伍有逐渐远离德育战线的倾向。专业课教师从事的是学科专业教育,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与科研上,再加上高校教师评价、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极其明显的科研成果导向,使得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关注,必然导致专业教师在高校德育中主导地位的萎缩和作用的自我局限。加上德育教师难以得到其他专业教师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在学校没有学术地位,在评定职称时受到“学术歧视”,在客观上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孤军奋战”的局面。

(二)去政治化趋势,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未充分发挥育人优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中形成了去政治化的思潮。哲学社会科学中的课程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职责。然而一些教师对马列主义不是真懂、真爱、真信,一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以为是“左”;还有的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其课程教学的“知识功能”,而忽视其“政治功能”,有时甚至为了追求知识性、趣味性而牺牲思想性。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历层次相对较低,队伍不稳定,不安心于教学,少数教师素质不高,平时不注意学习,在教学中只生搬硬套,不注重灌输引导,分不清重点、讲不透疑点、解不开难点,也不敢回答学生提出的难点、热点和疑点,课堂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与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高校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但要求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并且要求将理论合理地融入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中,为学生解疑释惑。这就要求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都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然而就现在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而言,学历层次偏低,基本上是以大学本科学历的为主,与高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参加工作后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训练,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因而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现象;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普遍存在对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理论培训不力以及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对学生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难以站在理论高度予以释疑解难,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队伍不稳定。在各高校现有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特别是中青年政治辅导员,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实的思想基础,缺乏相应的系统理论与认识,组织服从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政工工作的少。加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竞争机制的引入,担心从事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一部分人准备转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批年龄小的报考研究生,准备走“曲线转行”的路子,从而造成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不稳定。

人员未细化。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是不同的,但现实是“学”字当头,凡是学生的事,都找辅导员,繁重的具体事务影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上,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上,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不是内容。如果仅仅将辅导员的工作拘泥于此,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实质,也就不能完成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输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的重要任务。有的辅导员对关心学生政治思想进步问题重视不够,工作中一味强调“寓教于乐”,形式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但细品起来,活动品位不高,层次不够,尤其是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不强。最终导致有些辅导员不能给学生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歪道理批倒,使得工作主导性差,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领路人。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力量还未形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更是薄弱中的薄弱环节。缺少师资,不少高校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强的工作,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多数学校是由“两课”教师、辅导员或校医从事这项工作,把一些心理问题简单化地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处理,导致工作不深入、不具体,方法和内容单一,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矛盾,没有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因此也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整体育人,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在体制和学术范式及其评价体系上,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明确全体教师的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解决好全员育人的问题。在体制上应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制和导师制,要求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直接参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强化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要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指导老师,逐步建立大学生导师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把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严格管理和人格感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长。在机制上应把育人工作纳入专业教师的学术范式,把育人成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专业职务评聘、考核评比等工作之中,促使教师像重视学术成果一样重视育人成果。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既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宏观的调节,政策的导向和有力的支持性干预,有利于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他们是德育资源的主要组织者、利用者。提高他们的水平与素质至关重要。提高公共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和关心。加强培训和进修,通过不同渠道让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进修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同时进一步实施公共理论课教师学历工程,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共理论课教师,有效地稳定骨干。大胆选拔“名师”,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提升公共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实公共理论课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好公共理论课教师的职称和待遇问题;鼓励教师敬业乐教,把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

(三)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要做到专职人员为主干,确保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本职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众多的兼职人员组成,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以专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

促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明确的专业要求,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工作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具备思想预测决策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等以外,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业务方面下工夫,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理论;熟悉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了解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

实行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职务、职称管理制度,解决好他们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通过专业职务和职称管理,使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和奖励,对不符合条件的、表现不好的及时进行调整。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与坚持正确的考核原则。考核的内容应是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坚持客观性原则,做到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状况;坚持民主公开原则,将考核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等公之于众,让广大师生直接参与考核;坚持注重实效原则,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作风;坚持依法考核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舞弊和弄虚作假的手段。最终要把考核的结果同专业职务和职称管理结合起来,作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主要依据。

(四)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化管理

对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实行职业化管理,是提高人员素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资格认定制度、职业化管理越来越成为社会公认的规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同样需要走职业化之路,而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实现这一目标。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象,既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受教育者信服,也可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职业形象,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的要求外,还必须具备坚忍的意志品格、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可亲的教师特征。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魅力,才能让受教育者特别是广大学生容易接近和接受所教育的内容。

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和工作种类的向往,也指人们对现行职业即将实现的目标的追求和信仰,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品质中居于主导地位。职业理想有高、中、低层次之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不能定位在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层面上,也不能满足于发展个性、发挥个人才智和兴趣爱好层次上,而必须把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职业”同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事业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项职业,而是崇高的事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产主义理想能否实现的伟大事业。

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大学生是高知识、高智商的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多种工作本领,才能应对这一特殊的工作对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包括:调查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演讲鼓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学历方面,应具有较高的正规教育学历,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达到硕士水平和部分博士水平,至少是双学位和本科水平;在专业结构上,要做到文理结合,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应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从职称上讲,要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各个层次。

参考文献:

[1]王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1-252.

[2]马福运.“双肩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有效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44-47.

[3]吴泽娟,彭启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44-45.

[4]彭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建设[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5)56-58.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观教育关联不足

现任专科农学教学的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的专业课教师相对缺乏技能,极易忽视农学专业思想的培养,导致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从而影响学生专业自信心和稳定性的建立;本科学历的专业课教师鉴于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局限,也很难将自己牢固专业思想传递给学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力军的思政课教师,大部分对农学专业了解较少,缺乏专业性,往往导致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时效性的发挥,而教学效果不理想也会引起思政课教师情绪波动和思想不稳定的恶性循环。加上思政课教师数量有限且分工不明,对队伍庞大的农学专业学生,及时有效的教育并不容易。

二、高职院校农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农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提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通过加强二者的关联性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走出目前农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观教育的关联性与契合点

首先,二者教学目标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是专业观教育坚定的基础和保障,专业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都把育人放在首位;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和专业观等多方面内容,而专业观教育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教学内容具有交错性。第三是方法统一,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者紧密结合还可以减少重复,节约教育成本。第四是作用互补,将大学生的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是用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专业观,以巩固农学专业思想的教育目标。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