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2:11:15

大学生德育

大学生德育范文篇1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大学生;德育教育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强调了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重视道德的作用。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加以继承创新,并把这些核心思想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融合贯通,古为今用,以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当代青年,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国家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精神面貌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体现。因此,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德育教育,古有孔孟之道,尊卑礼仪、修身养性等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大学生也应迈向求学生涯的新时代。但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中却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可借鉴儒家德育的思想与方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融入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之中,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一、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状况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政治教育等的总称。大学生德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根据历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总体表现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的现象。

1新时代大学生有志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德状况总体态势积极健康向上作为新时代祖国栋梁的大学生肩负着服务社会,振兴国家的重任,他们关心国事民生、关心家庭自然、关爱自身发展。近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整体呈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他们衷心拥护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党治国理政能力充分肯定和信赖;他们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党和国家在应对国际复杂局势和处理国内复杂问题时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有志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有95.4%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表示乐观[1]。总的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的大学生是积极乐观朝气蓬勃有远大理想的年轻一代,他们有抱负有梦想有追求,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容易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道德观念模糊和易变、道德行为多面和叛逆的误区。

2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偏差,高校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首先,在道德认知方面,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尚未建立自身的道德体系,不能遵循道德行为规范,对道德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道德教育教学是一种纯粹的理论说教,不能转化为内在的自律意识,从而导致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着不一致性,在不良思想的侵袭下缺乏道德判断力,导致道德失范,行为失体,缺乏诚信,缺乏纪律,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想盛行。其次,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重利性目的使得人们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导致大学生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尤其是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道德体系的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互联网的兴起,负能量的网络文化,动摇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人格形成、心理适应等方面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种种难题的出现也使得高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再次,高校在道德教育上不够重视。教育内容老套,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陈旧,学生不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奖学金的评定,人才的培养、考核与提拔,唯成绩,重能力,忽视道德的标准,缺少道德的要求;学生在寒暑假进行的道德实践和调研活动缺乏实质内容,流于形式,浅尝辄止,不能真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大学生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导致道德上知行脱节。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针对大学生中德育缺失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审视历史,借鉴经典,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研习儒家德育思想,从儒家德育思想和方法中寻求破解之法。

二、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与方法

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具体是指“儒家学者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主张,以及方法、原则的总称”[3]。

1借鉴儒家“仁”“义”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仁”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思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孔子认为,仁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仁者爱人”,每个人要从内心出发具备由衷的爱人之心,仁是爱人的道德规范,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通过克己复礼达到仁的境界,“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义”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是君子、圣贤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义者,宜也”,作为一个君子,无论是对自己的亲人还是对待陌生人,都要遵循仁义,做到孝敬父母,忠君爱国,诚信待人等,这些是“义”的基本道德表现。“仁”“义”思想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根基,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紧密相连,与西方传统文化有根本的不同,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对高校德育教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仁”“义”思想对于高校德育教育有着现实意义。首先,儒家德育思想的精髓内容利于丰富高校德育教育内容,在教育中融入儒家德育的核心思想,可以培养学生普爱众生的情怀,推己及人,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积极性;利于大学生借鉴“见利思义”的原则,正确处理物质利益和仁义道德的关系,解决好金钱与道德的矛盾,自觉防腐拒变,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袭。其次,儒家德育思想利于高校发挥积极的教育功用,以“仁”“义”思想为引领,对大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激励“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而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建立正确的道德体系。

2借鉴儒家德育方法,加强道德修养儒家德育的基本方法孔子称之为“修己”,“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内省修己是指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调动内心深处的自觉意识,查找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有过则改,积善成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并且要坚持“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儒家思想认为通过内省而修身是实现“君子人格”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与方式,首先把内省的修身之道融于大学生德育教育之中,促使大学生及时反思总结自己的言行,以增强自律意识,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其次通过道德行为训练养成一种习惯,以提高文明素养,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再次把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行列之中,坚持立德、立功、立言,从而领悟道德的真谛,获得人生的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儒家德育的基本方法还主张“践行”,“知行合一”。“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认为“行”是道德品质的载体,是精神之气的外化,“行”是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升华的手段[4]。荀子也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知”从广义层面来说是指人的心知,而从狭义的层面来说则强调道德知觉,“行”在广义上是指人的行为,在狭义的层面则是指道德实践[5]。在儒家的教育实践中,都注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可见,倡导躬身践行,进行道德实践是德育教育的关键环节。道德实践活动是锻炼在校大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精神的途径,也是磨炼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砥砺品格的重要方式。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教育,具体可以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底蕴,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资源整合,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把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实践环节,知行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切身体悟道德的内涵,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修养,提高道德水准,进而追求慎独的道德境界。通过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砥砺德行的道德情操,做一个奋发向上、有益于社会的道德高尚的人。

三、儒家德育思想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

1儒家德育思想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6]一个不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没有认同感的人,是不能担任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造就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高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儒家德育思想的内涵,借鉴儒家德育思想基本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加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建设专门性的网络课堂,嵌入丰富的德育故事,传承德育理念,润物细无声,在教育学习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在“与他国、他民族异质文化的比较中树立和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7]。使得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2儒家德育思想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有利于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持续深入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价值遵循和人生追求。91.2%的学生赞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92.8%的学生赞同“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承载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8]。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先进思想的引领者和践行者,肩负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应通过他们更好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和践行,唱响在全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立足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深刻领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一个慎独、理性之人,心存一种责任,肩负一份担当;立足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努力培养道德品性,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学业、德业得到不断提高;迈入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时刻牢记对青年大学生的寄语,深谙新思想,承担新使命,提升道德境界,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丁雅诵.二○一六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公布[N].人民日报,20160718.

[2]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78.

[3]黄钊.儒家德育学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

[4]杨小艳.浅谈道德价值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7(1):82—83.

[5]商润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8(2):88—90.

[6].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7]曹正勇.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与方法[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4):84—88.

大学生德育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职学生;德育

道德、智慧、身体、审美、劳动各方面均衡、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对当今社会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其中,德育占据着首要地位。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当今青年学子的立身之本。反之,抛弃道德底线、缺乏基本社会责任心的学生哪怕他“才高八斗”、“鹤立鸡群”也不可能在当今世界立足。因此,当今青年学子在校期间都应该重视德育培养的机会,完成德育培养目标。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大学生德育状况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仍旧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各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拿出具体有效的措施加强在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大学生德育状况

(一)德育教育发展缓慢,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利益吸引力的增大,很多高职院校开始一味地扩大学校规模、增加招生量,忽视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在有些高职院校管理者的思想中,德育教育并不能短期内让学生有所收获,也就无法体现他们的教学成果,因此,他们认为德育教育可有可无,并不需要格外重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即使高职大学生有学习进步思想、提升道德水平的意愿,也很难找到适当的途径。毕竟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获取各方面知识最有效的方式仍旧是课堂学习。

(二)德育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负责德育教育工作的是党委副书记,校长并不直接参与德育教育工作的管理,这样的领导体制导致德育教育体制的构建不够完善,毕竟党委副书记建立德育班子的能力和权利不够,进行德育管理的时间不够。德育教育变成了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空话,这种体制的形成直接导致了德育教育停滞不前。

(三)经费投入不足,德育教育开展困难

“没钱”,这句话虽然会被认为是一些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推托之词,但其实恰恰反映了高职大学生德育教育确实存在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的经济来源仍旧是学生上缴的学费,这些资金要承担着整个学校的各方面支出,总体来说并不是特别充裕。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德育教育财政倾斜程度上都远远不够,甚至在不断减少。由于没有资金的注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设施无法及时更新、德育教育活动无法得到实施,对德育教育的效果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四)德育工作者梯队建设不够

环视高职德育教育的整体状况,师资队伍薄弱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编制、待遇问题的影响,大部分优秀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会选择重点大学等高校去任职,最终进入高职院校任职的德育教师通常是本科院校没有录用的。这些教师有的资历较浅、经验不足,有的学历偏低、水平有限,有的责任意识不强、素质偏低。由这些教师组成的高职德育教师队伍教学力量必然不够,无法实施强有力的德育教育。在他们的课堂上,教师应付的教、学生应付的学,最终导致高职大学生的德育状况一塌糊涂。

(五)德育教育方法落后,学生厌学严重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德育教学管理者还是德育教学实施者,都没有进行专门的深入的德育教学理论研究,没有进行具体的实际的德育教学实践探索。因此,他们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大多选择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完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单纯完成教学任务,却不顾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如此的德育教育方法,很难适应当今的德育教育要求,更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六)高职大学生德育学习配合度较低,德育教育难度增加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高职大学生整体的精神风貌并不差,只是由于他们并不是完全出于自愿,而是由于成绩不够好才被迫来到高职院校,所以在学校里他们很难对正常的学习产生兴趣,更不要说是德育教育的学习。他们抵制德育理论的灌输,他们并不认为德育教育会对他们的人生和生活产生作用和价值。高职学生对待德育教育的消极态度使德育教育的难度不断增加。

二、高职德育教育的反思

(一)加强学生德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高职院校发展至今,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发展迅猛,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是单独存在的,也是唯一的利益获取者。因此,学生主动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去接受的教学效果好上无数倍。所以,高职院校想要真正增强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从学生这一主体入手,在学生群体中大力宣传德育学习的重要性,强化校园德育教育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明白德育学习虽然不会立即生效,但它会成为每个人一辈子的财富,会让每个人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无穷,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德育学习中去。

(二)完善德育教育体制,搭建科学合理德育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搭建科学、合理、实用的德育教育体系。首先遵循实效性、整体性、主体性、发展性等原则创建德育教育基本框架,再根据现代德育课程设置具体的教学课程,并明确开设德育活动课,给德育教师实践教学的平台,给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享受德育教育给其带来的乐趣与成果。

(三)加强德育工作者能力培养,增加资金投入

在招聘德育教师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提高准入门槛,保证加入德育教学团队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提高德育教师的福利待遇,使优秀德育教师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使得更多优秀的一线教师自发加入到德育工作者这个大家庭中。德育教师入职之后,各类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地为他们规划职业未来,建立充满吸引力的平台,让他们充满干劲地去工作。更重要的是,学院要不断增加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机会,提升德育教育培训的工作效果,完善德育教育的师资队伍。

(四)改革创新,建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新途径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世界带入了科技和信息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开始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改革和新的探索,力求在新时代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社会新鲜血液,高职院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不断寻找充分的教学材料,进行德育教学方法的探索,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高职德育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上开展心理活动、与学生进行民主对话等,弱化学生对德育学习的抵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尝试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资金和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机会。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状况存在很多隐忧,首先,高职大学生本身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对纪律的抵抗性过强,缺乏接收德育的意识。其次,目前高职院校在德育资金、梯队培养、体制完善,重视程度上还明显不足。面对种种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刻地反思高职德育教育,树立正确德育观念,探索科学德育方法,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观念,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改革夯实基础,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作者:王万众 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涌.加入WTO与新世纪的中国教育〔J〕.教育研究,2001(06).

〔2〕李雄舟.经济全球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鄂州大学学报,2002(04).

大学生德育范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阐述了德育学分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大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大学生德育范文篇4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转(一)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德育范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阐述了德育学分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大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转

(一)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大学生德育范文篇6

【关键词】家风家训;大学生;德育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位个体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关系是他们最亲密、最稳固、最久远的社会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道德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人们通常将个人的道德表现归于家教的优劣。由此可见,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①因此,家风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环节,其作用不容忽视。

一、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德育的意义

(一)促进道德教育生活化

道德教育与知识讲授不同,它是对人思想和习惯的影响与调节,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达到育人目标,甚至有时会被误解为说教,从而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将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道德教育生活化。优秀家风家训如涓涓细流,长期滋养着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外,优秀家风家训经过长辈口口相传,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并且细化于生活的诸多细节之中,形成了对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约束与矫正。生活化的道德标准贴近实际,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更易被其接受、信服。

(二)丰富道德教育的形式

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形式。大学生道德教育不再单纯地依赖于学校教育,凝聚起家校教育的合力。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往往面临着一些难题。例如,教师本身道德行为缺陷,不能使学生信服;学生个体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大学德育不能指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由于学生生活习惯的不同,某些道德标准不能被大学生接纳;环境的影响,同学之间的不良舆论,都会导致大学生德育效果大打折扣。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德育,可有效弥补高校德育的不足。家庭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接受教育的喜好进行德育。

(三)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

高校德育最普遍的载体和媒介通常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大学生德育仅限于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讲授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自身道德要求谈谈对本章内容的理解,以及今后的道德发展目标时,发现学生积极性并不高,而对于听故事、看影视片段等更感兴趣。优秀家风家训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不仅体现着民族的精神禀赋,更承载着个人的道德标准,它们与主流价值观相契合,在今天依然极具价值。通过优秀家风家训的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优秀道德品质,向标杆人物看齐。优秀家风家训与高校德育相融合,提升高校德育效果。

二、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

(一)德育目标一致

大学生德育为的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滋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保持良好道德品质。在大学生德育中,除了自身道德修养外,还有爱情、家庭、婚姻、工作、社交,特别是对国家的爱。优秀家风家训不仅致力于家庭的有序治理,重视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而且也十分注重培养高尚的人格,强调德馨,例如,程颐“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曾国藩“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刘向“人背信则名不达”。

(二)教育内容相近

高校道德教育旨在修德树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使其在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诸多方面不仅能够见贤思齐,而且能够做到“慎独”,形成对自我道德的高标准严要求。优秀的家风家训着眼于个人品德修养、家庭美德培养,并且还承载着对民族、国家深厚的情感。例如《大学·礼记》中脍炙人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涵盖了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各个方面。由此可见,优秀家风家训与大学生德育内容相近,都教育大学生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

(三)教育方式相通

优秀家风家训对子女的教育讲求科学的方法。首先是长辈要自律自省,做好晚辈的表率。例如很多优良家风提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长辈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此外,家风家训还经常会运用典故、案例对子女进行教育。中国传统家风家训中有很多典故流传至今,在家教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长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更具说服力。针对当前大学生德育中面临的困境,可以从优秀家风家训中找寻养料。大学生德育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榜样激励和自我提升,在优秀家风家训的教育中,也经常会用到这些方式,因此二者在教育方式上是相通的。综上,将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当代大学生德育的路径

(一)滋养自我道德,提高融入效能

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道德自我的引导与召唤,外在教育只是为其自我道德的升华提供助推器。因此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还需大学生滋养自我道德,提升外在教育的效果。滋养自我道德需立足实践。道德是抽象的概念,衡量道德的标准依赖于外在的表现。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就是滋养自我道德的有效形式。优秀家风家训也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躬身实践,才能做到真信、真做。滋养自我道德还需反躬自省。大学生已经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他们具有自我的认知能力,通过自省,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利于优秀家风家训的接受。通过道德实践和反省,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会实现自我超越,这体现在道德追求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完善。大学生道德追求提高,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道德教育。在道德实践中,他们对自身的道德标准更高,道德行为更优。因此,道德教育的效果也会随之提升,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大大提高。

(二)优化家庭教育,筑牢融入根基

家庭是个人道德的原生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家庭在大学生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德育,提升大学生德育效果,必须重视家庭教育,优化家庭的育人功能,筑牢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德育的根基。虽然大学生的道德观、是非观已经相对成熟,并且个性迥异,但是他们对家庭、父母、亲人、长辈的依赖度和信任度依然很高,父母家庭对其道德教育作用有时会超过学校。因此,为使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德育中,必须优化家庭教育。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宣传正能量,为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另外,父母也要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多,父母要主动融入他们的生活,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有的放矢进行德育。其次,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些传统的家风家训在今天依然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家庭成员应主动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的婚姻状况以及他们对待婚姻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恋爱观、婚姻家庭观,父母关系良好,拥有积极健康的婚姻,利于子女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另外,亲子关系对德育效果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亲子关系和谐,利于家庭教育的成功,利于大学生养成积极阳光的人格。最后,培育良好家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遵守道德礼仪,孝顺长辈,与邻为善,诚信待人,有利于优秀的家风家训融入家庭教育,进一步融入大学生德育之中。总之,优化家庭教育,可以筑牢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德育的根基。

(三)推进家校联动,搭建融入桥梁高校是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但是家庭在大学

生道德养成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大学生德育要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推进家校联动,为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搭建桥梁。家校联动,沟通是最基础的纽带。高校要搭建沟通平台,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虚心听取家长的教育心得和意见,在对话中实现更大范围的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从更为专业的角度为家长“支招”。笔者在担任高校辅导员期间,经常性与家长开展电话交流,长期以来在家长身上学到了很多与大学生沟通的技巧,并且对于大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对于德育的心理预期和需求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有助于我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这种帮助是双向的,家长朋友经常会和我“抱怨”,孩子上大学之后有了明显的变化,甚至有些学生会“嫌弃”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从而不愿与其沟通,也影响到了家庭的和谐。大学老师专业的分析和解答通常使他们茅塞顿开,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高校以“官方”立场,开展优秀家风家训教育,可以提升融入效果。高校以“官方”立场,开展优秀家风家训教育,可以提升融入效果。通过家校联动,为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德育提供了桥梁。优秀家风家训作为宝贵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德育极具可行性,并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德育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黄礼峰、王雄杰、王宁宁5《家风对高校学生德育的影响与对策》,《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3期。

徐小萌《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德育范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工作;新趋势;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中坚力量,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产生了一定变化,下面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例对其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在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有所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更加明显,我国大学德育工作者可以参考文中几方面的转向趋势对己身工作进行改进,促进学生德育素质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趋势之一:实现方式向实践方向进行转向

传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更侧重于理论教育,通过“两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指导,但是这种德育教育工作的形式比较单一,无法使德育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基于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德育工作进行调整,将理论和实际进行更多的联系,进而获取学生更多的认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以及理想信念可以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方向上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这些方面的要求为原则,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好的结合,进而使大学生道德行为及认识相互统一。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为了使学生形成更好的道德认知,需要对实践到精神的这种认知形式产生更多重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便是如此,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学生的道德信念、修养以及理想可以正确的树立,下面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例对其进行分析。例如:某医专院校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组织开展“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德育工作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学生走入工厂、农村卫生所以及社会大环境对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社会民生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解,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德育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的观摩和体验式学习,大学生能够借由情感体验对道德价值产生更多认知,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与坚定的信念,这对日后从事医学救助工作而言也是十分宝贵的。在实际教学中体验与生命过程不可拆分,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应使学生感悟到更多生命的内蕴,对大学生的生命深度及层次进行提升。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便是道德实践的重要途径,在真实情境中,教师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进而树立自身的道德信念,大学生普遍反映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中,能够接触更多的真实,进而形成自身的道德价值取向及判断标准,这便是实践出真知的重要体现。

二、趋势之二:主体向主动方向进行转向

传统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如今的时代形势并不相符,德育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一种亲和、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便可以实现这一点。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例,对德育教育主体向主动方向进行转向的趋势进行分析:某医专院校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该校学生可以自愿参与这些服务活动,这便是“志愿”方面的原则及魅力所在。该校的教职人员赋予学生一定的拒绝权力,大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在活动中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因此能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并主动完成老年人血压测量一类的工作,自身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尊重,按照自我取向以及自主选择意识方面的指引行动。

三、趋势之三:内容向生活德育的方向进行转向

传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更加侧重于知性德育,即包括知化、思维以及知识方面的德育教育,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优点,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知性德育对行德、知德以及情感、认知之间进行了分离,将道德与生活实际进行分离,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同样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例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新趋势进行分析:某医专院校组织开展扶助弱势群体活动,对校区附近的社区中孤寡老人、失意群体进行帮扶,对其进行简单的体检。同时在基层中向民众传播一些新的文化,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救助和帮扶;在进行社区建设时,组织开展环保主题的活动对相关的思想进行普及和宣传等。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便是“生活即教育”的一种重要体现,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基层,便可以与真实生活中受到德育教育,这也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趋势所在,最终可以对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等方面进行培养。

四、趋势之四:运作方式向组织方向进行转向

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例,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新趋势进行分析:志愿者服务活动往往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组织化行动模式便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充分体现集体的美德,具有充足的道德资源基础,同时在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产生更多的信任及认同关系,进而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更多积极影响,高校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也可以取得预期效果。

五、结束语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种实现手段,上文已经结合这方面实例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新趋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几方面的转向进行说明,希望我国各大高校可以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及新趋势进行了解,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作用和价值产生更多认识,进而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德育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陈铁良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觅美.论志愿服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现实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5):140-140,141.

[2]孟珍伟.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分析[J].文教资料,2012(28):117-118.

大学生德育范文篇8

关键字:网络德育,网络心态,虚拟世界,互联网,思想,信息,冲击

一.网络的发展及其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天的互联网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其中Internet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3.1)的调查统计:18岁以下的占17.6%,18岁至24岁年龄比例最大,而其主体则是大学生。曾经有研究者在湖南省的几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几乎100%的大学生都接触过网络,其中每天上网的占2%,偶尔上网的占70。30%,,经常上网的占27.3%,每上过网的仅占0.4%。

以上一系列数据和调查表明网络和现代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正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大学生,究竟网络有何魅力?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虚拟的世界,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在这里会聚交织。而且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量极大,有关资料表明,全球数据库总量已经达到100亿条以上,内容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影视、卫生、音乐、股票、以及校园生活等,应有尽有。而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使用的便捷性把时间和空间缩小到“零”,“天涯若比邻”已经成为事实,让大学生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与时代潮流的最新动态紧密联系。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和虚拟性,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尽情的选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和信息,不受时间、地点、性别、国籍及年龄的约束和限制,每个人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受任何条条干干的约束,不怕后果,不会担心受到惩戒。在网络上的交流与沟通是以平等的身份自由进行的,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国家任何人都难以按其意志对网络实施监控。但由于网络上的内容拥有多元化和多样性,不同的民族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强烈的撞击在一起,以及部分不良的内容充斥在网络上,对大学生具有全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思想上的冲击。

二.网络德育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比较弱,而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在激烈交锋,低俗的信息在网上畅行无阻,使得大学生思想上、道德观上受到强烈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的教育和宣传是必要的其原因如下:

1).网络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网络的爆炸性发展,为大学生开拓了知识面,远在世界另一端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学习不在局限于单一的书本,可以自主的选择进行多样化的网络学习;但事物有利必有弊,网络是一把“双面刃”,它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好处,也伴随着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错误的信息和不良的思想对大学生得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东西方的价值观念的碰撞,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自我化和价值目标的模糊。据报道,在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237名学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看碟片。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五花八门的“垃圾车”里面装满了大量的不客观、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腐朽的东西。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的,美英西方借助语言优势,依靠其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疯狂入侵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既有露骨的教唆和反动宣传,也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一些迷人的形象、刺激的场面和离奇的情节,对青年大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由于他们的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西化”影响,由欣赏到认同,有无意模仿到有意识的追求,敌对势力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竭力利用互联网争夺青少年,致使部分大学生沉迷以网络,荒废了学业,成为网络垃圾的牺牲品。

2).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像现实世界中有法律和法纪部门的约束和管理,在其中基本上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很难做到严格审查和责任追究,网络道德规范也是非强制性的,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网络上的人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上网可以以网名代替真实的姓名,也可以在道德行为上漠视权威、忽视规则,这就使的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有的大学生不愿意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只想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行为,结果就造成了自由意识泛滥和破坏欲望的扩张。而且国际互联网上的电脑黑客色情内容网罗犯罪急剧上升,不断侵袭和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加上一些大学生自控力弱,往往出于好奇和冲动的心理,刻意寻求色情暴力信息,长期沉迷于互联网中,导致道德意识弱化,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甚至走上不归路。1998年我国第一例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罪名逮捕了国内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几年前令计算机行业闻之色变的“CIH”病毒就是一名台湾学生的玩笑之举。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也让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网罗道德教育是迫在眉急,亦是形势所逼。

三.网络德育的开展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已让网罗德育的开展成为必要,而由于网络信息容量大,开放性强等特点,则对网罗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今许多著名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如何才能将网络的开放性,流通性等特性利用起来,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德育的教育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既是网络思想工作者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德育的战斗武器。所以高校思想工作者一直对期给予高度的重视和了解。因此网络中心应该对校园网的各个版块的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明确的管理规范,同时对各类不良的信息进行技术过虑和监督,可以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管理制度。

建立全面的校园网,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版块,吸引大学生;努力使“两课”教育进网络,发挥网络开放性,传播性等优点;在网上传播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网上主题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由于过于单调的思想政治宣传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所以要适当的结合一些实事问题,开展旗帜鲜明的谈论,引导大学生参加,对大学生思想进行一定的教育。

2)树立健康的网络心态及正确的“三观”

网络道德的遵守使非强制性的,人们可以选择“遵守”或“不遵守”,而近来的网络犯罪日益增多,网罗垃圾无处不在,“西化”思想入侵校园,让许多大学生成为这些的牺牲品。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才能抵御这些“网络鸦片”的诱惑。而且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成形稳定的时期,所以可以结合网络上的知识以及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三观”教育以及网络心态教育。例如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自我教育,名人讲座,或者邀请事业有成的师友和海外归来的专家谈自己的经历,以实际感召当代的大学生,让他们清楚认识到网络的优缺点,建立健康的网络心态,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

3)开展多样的网络德育宣传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高度自由的空间,在网上,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畅所欲言,所以在网罗上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思想状况。所以思想工作者可以而且应该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而要开展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比如上面提到的专家讨论,师生讨论,学生交流,名人讲座,成功人士介绍,还可以建立校园bbs对实事和校园文化,校园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等等。

网络是一种全新的媒体介质,它具有“交互性”。德育工作者若能充分利用网络特点,给大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站讨论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有益的活动,在大学生思想德育方面可取得较好得实效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通过网络直接面对学生较实际少了许多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对症下药。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具有创新精神,,以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以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何尚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第60期.2003.3

[2].林耘.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广西教育.第8期..7

[3].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法学刊.第20卷第2期.2003.4

[4].杨治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探索.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15卷第1期.2003.3

[5].孙振,丁立富.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巢湖学院学报.第5卷第5期.2003

[6].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工作.高等教育研究.2002

[7].赵今秀.面向21世纪的高校基层学生工作.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8].周涛.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2003.9

大学生德育范文篇9

1当代大学生德育现状

教育部2016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化,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环境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西方新思潮与本土价值观的不断冲撞、融合,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都呈现出新的特点.1.1价值观主流向上但功利性凸显.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整体评价和看法.伴随着“互联网+”和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主流价值导向仍然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当然也有一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看中“实惠”,过分在意金钱和物质享受;功利心重,学习和人际交往都呈现出功利化的特点;平时生活中见利忘义、缺少诚信等行为增多.还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把薪酬高放在第一位,另外有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往往是出于日后发展等目的.1.2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以自我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为出发点,对现实存在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所产生的爱好、憎恶等心理体验.当今社会通讯科技、网络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倾向于在“虚拟社会”中与人交往.根据浙江大学的一份调查,有64.8%的大学生经常上网.这个数据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并不夸张.我们周围的同学,甚至于自己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网络.大学生上网聊天特别是上QQ、微信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于整天沉溺其中.在网络世界中,大家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吐露心声、抒发隐痛.并且不用担心遭遇现实社会中的尴尬和羞涩.但是过分依赖网络世界,已经影响到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表现为当前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减少,即便是一个宿舍的同学之间也很少交流.平时在宿舍,大家各自沉沦于网络中,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关心越来越少.有新闻报道,某大学同宿舍学生彼此间竟有一个月没说过话的情况.此外大学生见到老师也很少打招呼,和家人的通信也大大减少.互联网世界让孤单的学生越来越孤单.此外网上各种思潮泛滥,是非界限模糊,给大学生带来的是不断地冲击与吸引.当代大学生奇装异服,男生做头发、戴耳环,女生穿着暴露、染头发.此外女生向中性化发展;男生却越来越趋向女性化,伪娘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大学生没有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往往出现道德意识欠缺、道德信念淡化、道德感情冷漠等情况.以至于被媒体戏虐为“有知识,没教养;有智商,没智慧”.1.3德育知行脱节.知行脱节即个体对道德的认知与自身的道德实践不相匹配,存在冲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的涌入,使得处于社会剧变期的大学生成长为充满矛盾的一代.一方面他们在认知上有较强的道德意识,持有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对他人的不文明言行和社会阴暗面常常痛心疾首,但同时在自身的道德实践上却降低标准,缺乏自我约束,不能一视同仁.比如他们对国家反腐斗争坚决支持,对社会不良风气深恶痛绝,对别人的拉关系、走后门反感厌恶.然而一旦落到自己亲朋好友身上,又能够同情和宽容他们的不道德行为,甚至于有荣誉感.再比如,对于在凉山森林火灾中牺牲的英雄,大学生纷纷表示感动和惋惜.但假设让他们身处其境,却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示有所顾虑,不会奋不顾身去救火.因而处在当前社会经济和信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复杂心态导致了他们出现德育知行脱节现象.

2当代大学生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家庭教育中的德育缺乏.“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曾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家教对个体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起着默化潜移的作用.«颜氏家训»、«曾国潘家书»等古文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先贤对家庭德教育的重视.然而随着我们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德育却呈现出日渐弱化的趋势.当前面对严峻的社会竞争压力,多数家长只注重就业和未来规划,忽视孩子的道德品质发展.升入大学后,离开父母的管教和陪伴,大学生身心愈发自由,加之外界诱惑和西方思想的涌入,一些制止力差的学生开始步入歧途甚至出现人格发展不健全等现象,比如复旦大学投毒案.俗话说“有样学样”,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甚至处事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确定.然而仍有些家长把大学当成托儿所,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归于学校和老师,认为只要把孩子送来学校就可以袖手旁观.以上种种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事实上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三方联动,各司其职,才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帮助他们成长成才.2.2学校德育中的问题.以来,多次强调教育要把握好“培养什么人”这个首要问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创新,然而也仍存在一些弊病.首先是知识化路线,教育者简单地将德育理论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德育都重视社会发展、社会理想这些大问题,脱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忽视了附着于日常生活中的德育问题,比如在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等问题.其次是技术化路线,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忽视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说教多,情感陶冶少;灌输多,启发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人类道德言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个体主动习得与参与.然而在我们的学校德育中,学生却扮演着被动接受的角色.再次是我们的德育过分强调时效性和回报.因此,要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尊重人、关注人生意思的领域,我们的德育必须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让德育成为一种创造人生意义的精神实践和可能生活.2.3社会环境对德育的影响.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一系列道德退步现象,比如“诚信危机”、“金钱至上”等.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学生开始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新思潮,但这些信息往往没有经过任何过滤,与此同时网络行为的增加,也使得他们淡化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感,行为约束逐渐减少,于是他们开始做出一些不当甚至是不法行为,比如网络欺诈、倒卖他人隐私等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观开始出现偏差,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开始影响他们的生活.买名牌、高档化妆品、出门旅行,高昂的开销使得他们接触校园网贷,拆东墙补西墙,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3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应对之策

3.1以学生为本,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德育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三观.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实事,急学生所急,以学生需要为导向,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创建班级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方式,线上线下联动,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引导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和个体未来发展.同时各院校还应发挥全员育人精神,在上好思政课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将德育工作渗透在教学、实践、课外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2德育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说,思想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要了解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变化,要做出改进.当今社会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不是单一的理论说教:不是大道理、空教条,而是对他们生活中和思想中困惑的解答.因而我们的德育必须要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去,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到处世为人,从技能培养到择友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走出德育过于理想化的怪圈,从高大上的理论说教到接地气的关注实实在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大学生德育范文篇10

(一)德育工作目标模糊

首先,德育没能因人而异。学校一直用统一的德育标准来要求学生,德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因人而异”,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不能区别对待,致使很多大学生对德育不接受、不认同,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其次,德育和智育脱节。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强调智育,对德育工作严重忽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已形成,大学阶段的德育工作着眼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违背学生实际需求,不能很好地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最后,知行严重分离。德育工作过于抽象和理想化,德育脱离实际,不具备可操作性。在实际过程中,德育和政治教育混为一谈。重说教,轻实践,使得德育流于形式。德育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很多学生难以接受和认同德育目标,出现逆反心理,导致大学生出现知行分离的现象,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德育理念脱离实际

德育理念是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的基本看法,在德育中,一部分德育工作者脱离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坚持“教条主义”,这严重了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很多德育工作者一方面还把德育仅限于对课本内容的简单解释,不能满足大学生更深层次的内心需求;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只重视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把属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等教育一律归于政治教育,限制大学生的人生视野,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此外,在实际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太重视自己的权威地位,忽视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只强调社会价值,忽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缺乏人文关怀。学习是一个互动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德育中过分强调德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师生互动过程,致使部分大学生对德育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三)德育内容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在大学的德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刻意强调内容的正确性,对德育的目的丝毫不掩饰,在德育过程中过分重视政治内容的教育,强调灌输“正确的”思想,回避那些“错误的”观念和社会现象,一旦大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现实状况,就会对课本知识产生怀疑,这会降低德育的信度。在信息普及的当代,德育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内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借鉴国外有利的文化内容。当代社会,独立、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许多大学德育内容仍旧停留在一成不变的课本上,德育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跟不上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不能解答大学生疑点、难点问题,不能开阔大学生认知视野,德育内容滞后于大学生实际需求。

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场所,家长素质良莠不齐。有些家长不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不能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部分家长把学习当作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抓智育忽视德育,造成大学生智育水平和德育水平严重不平衡。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开展德育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能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的素质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图书馆、宿舍、社团等有利文化活动不能开展,校园精神建设滞后,不能有效开展引导作用。

(三)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建设,受市场经济金钱观和道德观影响,很多大学生开始倾向于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不屑一顾,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不敢和歪风邪气、违法行为作斗争。信息网络的发达,使得一些错误的言论思想广泛传播,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成熟,他们很容易受到这些过激言论的影响,从而迷失自我。

三、增强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探究

(一)以人为本,尊重个体

大学生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几乎已经成为共识,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的权利和权益、尊重大学生的思想感情是德育工作首先要做到的。在新的德育中,应更充分注入民主、自由元素,让每个大学生成为德育工作中的主体,能对等地和德育工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激发大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也尽量“弱化”权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更加平等、积极的姿态融入德育中来,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道德建设。

(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开展积极的德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选择接受一些有益的价值观。“知行不一”是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德育中,除了一些德育实践活动外,还要通过日常生活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引发学生对德育的实践,促进学生道德他律转化为自律,完善自己的德育体系。

(三)开展整体教育

目前,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公德意识、价值观扭曲、缺乏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思想。因此,大学生德育必须坚持集体价值和人文教育,但是在集体主义价值之下也要保障个人利益。德育内容不仅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还要吸收西方优秀文明,中西结合,确保德育内容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

(四)优化内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