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德育教育十篇

时间:2023-06-18 10:54:25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篇1

一、关爱学生,从尊重、平等开始

相较于初中生,高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表现非常明显,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和形象,他们更加在乎“民主、平等”,他们希望教师能够把自己当做一个成人对待,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充当一个独立的个体。把握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无论是在授课还是在日常管理当中都要把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在首位,这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应以“润物无声”的细腻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而非大张旗鼓,宣传说教。一位学习成绩较差的练习体育的特长生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件事:语文课上,老师在前面板书,我还是老样子,不讲话却也心有旁骛,突然老师问了我一句“某某,你能看到我写的字吗”就是这句话,我感动了很长时间,也许老师没有意识到她做了件对我多重要的事,可是我感到自己被关注,没有因为我坐在角落就无人在意。

教师不经意的话起到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无限温暖也可以无比寒冷。师生之间的“心理交融”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必须有一颗爱心,只有热爱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才会从各方面了解清楚学生的情况,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增长能力。

二、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对症下药

俗语说:“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这句话放在教育当中尤为合适。高中生追求个性和特色,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开出一朵与众不同的花朵,为了打开每个学生的心灵之锁,教师就要善于找出并运用好“钥匙”。

《论语》中有一则故事是讲孔夫子处理学生的问题,子路和冉有在不同时间向孔子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然而孔子的答案却恰恰相反。当同时在场的弟子公西华提出疑问时,孔子解释说子路性格鲁莽轻率因此要他慎重,而冉有做事不够大胆,所以要多加鼓励。这也是我们后人广为流传的“因材施教”,而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一把钥匙就是因材施教。

面对学生的问题和错误,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例如,对自尊心强的,教师要注意照顾其面子,有问题可用个别谈心的方式解决;对好胜自负的,要一面肯定成绩,一面指出问题;对于感情冲动的,要施缓兵术,等冷静下来后再讲道理,陈述利害;对性情软弱﹑缺乏自信的,要多予以表扬鼓励,激其奋进。

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性格特点都不相同,教师备好学生这一课,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更加容易获得教育效果。

三、运用教师智慧,把握教育契机

在针对高中生做的调查中,“学生反感教师唠叨”占到了很大比重。与家庭教育有所不同,面对老师的“念经”学生不敢甩脸子,然而时间久了,必然置若罔闻,大大降低教育效果。因此,做一名智慧型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什么是教育契机呢?契机就是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选择的一种最佳时机,也可以说是实施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抓住了教育契机,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成功。

升旗是每所学校进行的常规活动,但升旗中总有个别班级学生说笑打闹,班主任也总是就事论事批评教育一番完事。其实此时,就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很好契机。我校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专题教育,制作了宣传展板“庄严的升旗仪式”,介绍升旗礼仪、国旗含义,并开展主题班会观看同学们升旗视频,使同学们对自己在升旗中的表现很有感触。在下一周的国旗下演讲环节我们再次探讨了升旗的意义和应遵守的纪律。这样,不少年轻老师也说自己获益匪浅,原来升旗时真没有想过那么多,升旗秩序有大有改观。

学校德育教育如此,学生个体的德育教育情同此理。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情感问题,这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其实都是教育的良机。智慧的教师总能抓住这样的良机,也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学生在遭遇重大事件时,最需要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此时他的内心有强烈的依靠感,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在他们最矛盾、最难过、最孤独的时候,就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此时的教育效果可以达到最大化。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德育 方法

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而且还要进行德育教育。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直接单纯地进行德育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呢?下面,笔者做一下初探。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在教授李密的《陈情表》时就强调文中蕴涵的赤子的哀哀孝心;教授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就注意让学生体会文中流露的至亲至爱之情;教授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注意阐发文中表现出来的至情至性,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然后发掘自身不足,再加以改正,最终实现对广大学生的无形教益。

还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学习屈原的《离骚》要使学生在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那洋溢的爱国热情;学习《蜀道难》,要让学生感受到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一个语文教师若能经常坚持挖掘语文教学中这样的德育启发点,这对学生一定会起到很好的德育熏陶作用。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作文教学时,我通过反复斟酌,决定选择与高中生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三个题目《中学生打工利弊谈》、《谈男女生的交往》、《上网利多?弊多?》来大做文章:第一步,先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明辨是非,提炼出旗帜鲜明的、正确的中心论点。通过此步教学,同学们初步形成了如下观点:1、中学生可以利用假日适当打工;2、中学阶段男女生交往,只限于纯洁的友谊;3、平时上网弊大于利,但可在假期适当上上学习网,且不可过度伤身。可见,通过讨论,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是非明确了。第二步,要求学生找论据,既要从身边找,又要从报纸等新闻媒体上找;既要找正面论据,又要找反面论据,而且必须找到反面论据。然后,要求同学们把各自找到的论据进行交流。交流时,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使大家深受教育,特别是有学生长时间上网而猝死网吧的事例,还有黑网吧因失火而使一些中学生葬身火海的事例,给同学们的心灵以及大的震憾。第三步,再点拨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这时,一切已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心领神会,写出的议论文观点鲜明、正确,论证严密、充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便于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又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熏陶。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对《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两个作文题进行教学,同样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第三,利用家庭作业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引进朱自清的《背影》,比较分析了两文饱含深情的细节和生活场面以后,布置作业:周末回家在父母不觉察的情况下观察他们半个小时,注意一些细节和言语,写一段文字。结果大部分学生的文字都充满了真情实感,不再是无病了。这时再趁热打铁,设置争鸣题:焦母真的可恨吗?假如你与父母有了矛盾怎么办?有了前面的分析和观察作基础,学生大多能认识到焦母的做法也是一种爱,只不过是荒唐、愚昧、错误的爱。但这是她自身不能认识的,根源在于那个社会的观念对她的影响。在谈到自己与父母时,许多学生表示先从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再想想自己,要理解父母,不能敌视,更不能有一些伤感情甚至不理智的做法。

第四,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深化素质教育,也是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教学鲁迅小说《药》时,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上世纪初中国国民的不觉悟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同时也感悟一下鲁迅先生那为国为民而不断思索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第二课堂活动:请同学们把《药》改编排练成话剧。之后,我一直关注着同学们这一活动的发展动向,不时地指导他们如何把握华老栓愚昧麻木的内心世界、刽子手杀害革命者的凶残、革命者夏瑜没有充分发动民众的悲哀,要求他们要充分理解鲁迅先生对这种革命悲剧的痛心思考,告诉他们只有深刻把握这些内容,才是改编和排练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和作品主旨,我还让学生观看了电影《药》。这样,学生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第二课堂活动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只需准确把握时机,巧启发,妙诱导,在开发学生智力,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第五,在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篇3

在教育理念转型今天,古典的应试教育和单一教学方式在今天依然流行,那是因为他具有短期效应,它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容易把学生培养成狭隘、自私、追名逐利的心态,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才是我们教育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学生与老师之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语言的交流、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将德育素质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去。我在历史、地理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仅从四个方面进行浅谈,以供同仁借鉴。

一、保护环境、绿化心灵

学习知识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经世致用,服务现实,学习知识,关注社会。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从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都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去领会和总结,今天的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的发展。

比如:在一次优质课上,我讲高二地理“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时,其中一个知识点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先污染,后治理”。我用幻灯片列举了20世纪重大公害事件。学生看后,非常震惊!而我,徐徐道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粮,来谋取经济的……发展,这叫发展吗?去……破坏江山,去……毁坏河流,换取GDP,这叫发展吗?”于此,我停留片刻,加重语气:“你将所有的GDP拿回来,你再也恢复不了——青山、绿水!”

此时,话锋逆转,徐徐延伸:“其实,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我们中国,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地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且,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时,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好好地……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向中国……寻求生存之道。

所以,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让天……更蓝,让山……更绿,让水……更清,我们的世界才会……天清地宁,才会……风调雨顺,才会……国泰民安,这……才是……人间的天堂。”

就这样启发诱导,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的思绪飞扬:漫游欧洲、穿越古代、拥抱自然、展望未来。这节课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学生的思绪就象放飞的风筝,但线却要攥在我的手里。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文化知识,又让学生领悟了环保意识。

二、放眼世界、热爱祖国

历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历史,以史为鉴,用于实践,服务社会。说得非常好:“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历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

我在讲“香港回归”时,放映了回归时的一片段,仅五分钟。放完后,有同学就说,英国人底下了头。我马上调整情绪,改变声音的质量,用抒情的方式随口对课堂进行升华:

是的,这一刻,英国人低下的是:他们的头颅,降下的是:他们的“米”旗;而这一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我们心灵的小溪中荡漾,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区旗的陪伴下,在全世界人民的注视中,冉冉升起。然而,这升起的不仅仅是国旗,中国升起的:更是国威!升起的:更是国尊!升起的:更是国魂!我们……作为中国人,总有一种强烈而神圣的感觉,震荡着自己的身心!让全世界人……深深地感觉到……中国……在和平中……正……悄然崛起!

讲到这,我停了下来,而同学们,思绪飞扬,热情澎湃,激情四溢,掌声不断,一下子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我才引出,所以,香港的回归,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树立正见、修身养性

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讲不出来大格局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来有责任的话,知识是很容易就学来,尤其是今天互联网时代,很多知识根本不需要去储备,只需要检索就可以了。但是人的胸怀,人的境界,人的格局,人的德性是修出来的。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灵活运用,适时渗透。

比如在宋代文学中,苏轼作为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在文化史上影响深远。我们除了介绍其基本的成就外,还可以补充一下苏轼生活趣事,以活跃课堂气氛,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苏轼在杭州为官时,与金山寺的著名高僧佛印成了好友。苏轼信奉佛学,经常和佛印一块儿禅悟佛道。

一天,苏轼与佛印一起打坐,苏轼闲情逸致,调戏佛印,于是他端正自己的坐姿后就问:“你看我打坐像什么?”佛印一动不动地静思片刻,静静地说:“我看你像尊佛。”说罢继续一门心思地打坐。而苏轼心眼一转,并问:“那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佛印的心思不在这些逗壳子的话上,只想着禅佛,不在意地问:“像什么?”“歪东倒西的,活像一摊牛粪。”苏轼高兴得忘乎所以,佛印不动声色,仍旧一心禅佛。

苏轼回家,把此事讲给苏小妹听,炫耀自己的聪明,嘲笑佛印的蠢笨。苏小妹冷笑一下:哥啊,就你这个德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佛印说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你说佛印像牛粪,说明你心中……!

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种下一个善念,收获一种良知;种下一种良知,收获一种道德;种下一种道德,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四、尊敬老人、构建爱海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他们性格各异。我们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适当补充,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比如讲“文景之治”这个内容时,可以对汉文帝、汉景帝进行介绍。在此仅以汉文帝进行介绍。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记得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教授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开洗浴中心的老总,他说他开了四年洗浴中心,没有给爸爸做过一次按摩,没有给妈妈做过一次足底,他说他晚上回家之后,当他把他父亲的手拿过来一看,满手的老茧,他流泪了,当他给他锤锤背,他说他把他双手放到父亲那个背梁上的时候,他眼泪再也止不住了,从小趴在地上,让他当战马骑的那个挺直的脊梁早就弯曲了,那个骑在他脖子上满地转悠,那个脊梁早已经挺不起来了。你才看到呀?爸爸老啦。行孝不能等啊,他说他想把母亲的手拿过来剪指甲,从小领着他上学的那双柔软的手,青筋,你才知道吗?爸爸老啦,妈妈老啦,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端详一下母亲的面容,他发现:满脸皱纹,老眼昏花,他看着母亲发白的头发,他觉得他自己查不过来啦,一根,二根……你查的过来吗?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篇4

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迷信是人类面对未知的“安慰剂”,只有科学才能为人类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高中化学的教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蕴含了丰富的唯物主义教育的元素。比如,学习了白磷的性质,知道 “鬼火”是白磷自燃产生的现象;课堂演示实验揭秘生活中的魔术,如“滴水生火”(用脱脂棉包住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脱脂棉上滴水,从而使脱脂棉燃烧起来。能使脱脂棉燃烧物质Na2O2粉末并非水,水只是起到了促进和催化的作用。)由此可见,化学是学生破除身边迷信的“利刃”,通过对这些现象和规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化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二、加强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化学学习的循序渐进同时印证了科学发展的曲折和艰难。任何一个定理和结论都包含了许多科学家长期的假设、实验、检验、修正,最后才慢慢趋于完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培养严谨、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严谨。其次,不能迷信,要敢于怀疑,一切以事实说话。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思辨能力,不能迷信教材、迷信教师。比如,在实验中,我们就不能生搬硬套教材中的结论,要以实验事实为准,有出入的时候要总结和思考原因,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和能力。科学之所以能发展就是因为有创新。教学的最高宗旨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改中我们逐步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目的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三、了解我国化学发展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内容的渗透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水平逐年提高,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1982年,我国的氮肥产量就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21世纪“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的载人上天,和“天空一号”发射等,说明我国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正确认识科学与技术的价值,培养和提高环保意识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在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另一反面,越来越突出的环境问题让人们纷纷指责化学为“罪魁祸首”。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多处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的内容,我们通过课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客观的认识环境污染,学会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同时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产生环境污染原因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信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环保的实践和探究。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五、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意志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篇5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高中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尤其是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辅以适当的德育内容加以充实,针对学生学习目标不一、学习动力不足穿插德育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针对学生学习行为规范方面欠佳以品德教育来规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2.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德育的策略

2.1 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渗透德育。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老师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另外,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也很难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

2.2 结合数学学习过程渗透德育。高中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解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 "圆"和"园" 、"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其次,教师要尽量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再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2.3 利用教学内容渗透德育。高中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加与减的互逆,乘与除的互逆,性质与判定的互逆,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内容,渗透"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篇6

一、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

我们在讲授“元素、元素符号”这节时,向学生介绍在元素的命名中体现了不少爱国者的赤子之心。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用“钋”来为她发现的新元素命名。讲“硫”时,可写“一硫二硝三木炭”的反应方程式,提到黑火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创举;在讲金属的冶炼时,提到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在近代,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式制碱法”――创造者侯德榜先生,怀着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毅然离美回国,在强烈爱国主义的驱使下,忘我工作,打破了外国垄断的制碱局面,在中国建立了一座碱厂,他研制出了“侯氏制碱法”,使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中华民族争了光;结合“蛋白质教学”可讲1965年我国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结合“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可讲2005年我国的“神舟六号”载人上天;我们也可适当地介绍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通过学习物质的组成和微观结构,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电子、光子及其他基本粒子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上一切物质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一滴蓝色钢笔水滴入水中的扩散现象是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结果,人们嗅到的特殊气味是特定物质在空气中运动的结果。使用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还可直接观察物质分子的微观化学运动及结构。

(2)对立统一规律

化学变化就是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运动过程,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建立起统一体,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中学化学中对立统一关系比比皆是。例如在讲纯净物时,介绍了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的,如高纯硅,硅的纯度可达99.999999999%,可仍有少量的杂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但是,有得必有失,所以在同一个反应中有氧化剂则必有还原剂;类似的还有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化合和分解,加成和消去,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吸热与放热,风化与潮解,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与逆反应,平衡与非平衡等都反映了化学变化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3)量变质变规律

恩格斯说过:“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化学中的量指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核电荷数、电子数、化合价、原子半径、离子半径、键角、键能、键长等等。化学知识中充满着物质由于量变而引起质变的事例。例如缓慢氧化导致自燃,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逐渐积累达到一定量(即着火点)就会质变(燃烧);由于原子内核电荷数的变化引起的元素种类的变化,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项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如核电荷数为1、11、17的分别代表三种元素,具有很不相同的化学性质;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碳元素、氢元素原子个数的不同,形成了成千上万种烃类化合物;无水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反应,在140℃时生成乙醚,继续升温,在170℃时生成的却是乙烯等等。

三、环境保护教育

“人口、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核心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幸福,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如全球化的能源问题,水资源污染问题,有害废弃物问题,臭氧层破坏和地球升温问题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宣传“绿色化学”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篇7

摘要:二十一世纪不仅是高科技较量的时代,也是国民素质较量的时代,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素质优劣直接关系到新世纪国民的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品德教育 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 育人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基本形式,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着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与功能

1.主要内容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2.教育功能

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不断发展的获得过程,这其中既要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情感与意志、个性特征等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学生所处客观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丰富多彩而积极的教育功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还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能产生迁移。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1.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表率作用

苏联教育家克・德乌中斯基说:“教育者个人对青年心灵起影响的那种教育力量,是不可能用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意向、任何处分或鼓励方法来代替的。”教师能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因此热爱尊敬教师,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会扩大到热爱他们教育学科。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用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较其他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且标准明确,是非清楚,对体育教师优美的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

第二、在运动场上,体育教师身教的特殊魅力,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专注、人道精神,理解学生的心灵、诚挚、善良、良好的道德情操,勇敢的拼搏精神,将能更直接地影响和传授给学生,起到不可忽视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2.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

体育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解脱和说教,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是在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订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科学水平。

第二、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例如,在球类比赛中,是互相配合还是突出个人;在跑的练习中,是坚持到底,还是中途而废;在投掷项目拣器材时,是拣远的还是拣近的等等,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根据不同的表现,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对不良举动开展批评,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第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然后,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教育运动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如在篮球场上,你没有对对方犯规,只是动作不好看而已,被裁判吹了一个犯规,这时应尊重裁判,不能与裁判争执。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心服口服。

第四、在上室内课时,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名事,运动员的爱国精神。如许海锋经过不懈取得中国历史上首枚奥运会金牌等一系列爱国主义体育故事,使学生不仅有一种爱好体育,又有爱国的向上精神。

3.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良好品德;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32-01

新一代的学生,有新一代的特点。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叛逆心理较重。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还很不成熟,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就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加上现在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没有时间接受其他方面的德育教育,所以,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非但不应减弱,反而应该加强。笔者参考相关理论,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坚持全面的德育理念

在德育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分重视了德育中“知”的因素,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如“情”、“意”、“行”与“信”等因素。导致德育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有很多虽然知道道德准则,能背道德教条,却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人们过度重视公德教育,而忽略了私德的养成。事实上,私德是公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应该特别重视私德的培养。举个例子,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德,可当众悬臂高管执毛笔书写小楷。这个高难度的动作和比较好的书写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不断地说“居然能这样写,太神奇了。”此时,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此无它,但手熟耳。”同时教育他们凡事贵在有恒心,很多事情只要坚持就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样做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并在情感深处产生了共鸣,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在实践中成长,在日常中培养良好品德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生就是在生活中成长、学习、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3.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应该强调以下几点:一是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二是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三是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加里宁曾说:“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教育者不仅要时刻自警,还要时刻想着怎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只有教师把最好的一面呈现个学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引导他们,学生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既增长文化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有用之才。

4.方法上换位,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作为老师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①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学生以同等的关注;②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③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④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5.发现人才树立榜样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13-02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一名合格的职业劳动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因而不能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仅仅看成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英语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主要科目,当然也不例外。况且,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是具有最重要作用。因此,以英语学科内容实际出发,加强教学教育性,应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那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渗透德育因素呢?

一、 在备课过程中找准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因此,很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我们教师就应该把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的生活内容,充分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并尽可能在备课过程中涵盖历史名人传记、环境保护、道德修养、生命教育以及人际关系等内容,这些知识都渗透了一定的德育因素。这样我们就能做到在传授英语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让同学们学会了为人处事,提高了道德修养的同时,更知道要珍惜生命。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强化其感染力,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把书本知识和德育教育很好的衔接起来,由此升华知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更让他们受到隐性德育启发。

但是,英语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英语老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又全面的道德教育。所以,在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上,英语教师应在备课的时候就下功夫,提前做好准备。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就给我们的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德育渗透应以道德修养、职业素质和社交礼仪等为主要侧重点,同时适时呼唤生命教育。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事之本,职业素质是学生面对就业所必需的能力和心理储备;社交礼仪是让学生能更好知道为人处事的基本礼貌和方法;呼唤生命教育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珍惜自己,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在英语课堂上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了道德品质修养。

二、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教材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学科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教育目的 ,抓住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从小学英语到大学英语每课都有德育内容, 而且随着教材内容改革 ,德育内容也紧跟时代 ,具有时代气息。比如在讲到Internet网络这一课时,根据教学要求,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正方和反方两大组,安排了辩论课堂活动,并事先给时间他们自己准备的时间。在该教学活动中,正方学生列举了的Internet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便捷,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而反方辩手列举Internet网络缺点,并提出了无限制的上网和玩网络游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要部分等等,最后的结果是既肯定了科学技术发展为我们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又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会正确的合理的运用自己的时间,在充分享受上网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去避免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学生有了自我反省,自我反思的机会,使德育教育在课堂活动中做到了点滴渗透,这比老师们“喋喋不休”的理论教诲要深刻得多,实用得多。

高职英语教材中都蕴涵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教师能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适时渗透德育。其实,德育渗透教育可以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在讲单词和词组时,举出的例句可以充分围绕生活和道德教育;我们在讲课文或阅读理解时,也可以融入德育教育,我们甚到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英语对话时,围绕德育展开。实际上,教材当中还有许多课文遵循着学科当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挖掘运用并渗透到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一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更要当好一个信息提供者、学生的鼓励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课堂效果乃至学生学习的评价者。让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新人。

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浅谈高中德育教育篇10

摘 要:新课标对高中数学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一直困扰着高中数学教师。本文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课堂教学、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希望能对同行们有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展开,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史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国历史上,数学有过辉煌的成就,为人类进步和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我们在教学中只要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辉煌成就,宣传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数学家的献身精神,就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刻苦学习的志向。

例如,我们讲“二项式定理”时,介绍宋代数学家杨辉的故事。他于1281年整理的“杨辉三角”,比帕斯卡于1854年的同样成果早393年。而“杨辉三角”引自贾宪的《释锁算经》,比“帕斯卡三角”早600年,史称“贾宪三角”。可惜,《释锁算经》早已失传。又如,当年陈景润的老师沈元就讲过:“自然科学的皇冠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自此陈景润就立下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以摘取明珠的理想。此类事例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不努力学习,不掌握科学知识,是万万不行的,要使学生树立起立志成才,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二、讲解数学知识,传授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整个高中数学教材体系一值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从高一开篇的集合与函数,到高三的数列与极限,各个章节都充满唯物的辩证的思维和方法。高中数学中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及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的思想方法,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生动写照和具体应用,给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数学内容,生动活泼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开辟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必修5不等式的学习中,章头语的介绍中可说大自然中相等是相对的,不等是绝对的,相等与不等是对立统一的。在讲“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可介绍函数、方程、不等式是一家,解不等式可转化为解方程,再利用函数图象数形结合,从中展示了等与不等的转化,数与形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教育因素,结合学生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进行,以真情去启迪学生,这样,我们数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我们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在我们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通过数学解题,充分引导启发,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创新精神

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需要解题者有着严谨的分析问题以及科学的推理方法,这一点在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体现。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让学生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更完整、更准确地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演绎的科学,更是归纳的科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为将来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奠定好基础;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作风,形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另外,数学解题教学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着很好的作用。在数学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在教学中教师教授了学生基本的定理、概念、方法之后,很多解题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上都需要学生细心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从几个角度想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好处。

四、根据学生特点,开展课外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外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展个性,开拓进取的阵地。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爱好和特长,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实施个性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热情高涨,充分展示各自的特殊才能。

例如,办数学黑板报与墙报,介绍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开设“数学医院”,讨论作业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制作各种数学模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加深所学知识,锻炼探索能力,发展数学才能,增进同学友谊,培养团结协作、刻苦攻关的优秀品质。

再如,在高一数学“集合与映射”,高二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时,都可以举办“现代数学思想发展简史”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举出一些知名的数学家刻苦奋斗、认真钻研的故事,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另外,数学竞赛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上进心的重要举措。我们不仅辅导数学尖子参加县、地、省和全国的各级竞赛,而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各年级数学竞赛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让每个学生都经受竞争锻炼,激励上进心理,逐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三个方面的素质,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轻松愉快的课外活动之中。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教书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素材可以被利用,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德育教育,做到两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