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计方案十篇

时间:2023-06-15 17:41:08

高校审计方案

高校审计方案篇1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MOOC;翻转课堂

一、引言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中兴起许多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其中,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便是一种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新模式,是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颠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在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观看、学习,之后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协作探究、互动交流以及答疑等教学活动。当今时代背景下,将翻转课堂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有机结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有利于改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不足。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考录取时,地方应用型高校属于第二批次、第三批次录取,因此,学生的成绩相对来说普遍较低,且相比前批次录取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但是,MOOC模式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应提前对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观看与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翻转课堂与MOOC相结合的方式,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

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进行方案设计,最终确定改革步骤,具体如下:首先,应对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与MOOC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及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并总结其特点。其次,在归纳传统教学模式优缺点及应用效果的前提下,将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为改革对象,碎片化分析审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并对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归纳相关知识点的特征并进行分类,同时,要对各知识点的适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看讲解知识点到底适合翻转课堂模式还是MOOC模式。再次,将适合翻转课堂模式的知识点与适合MOOC模式的知识点进行结合,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模式。最后,将翻转课堂与MOOC相结合的审计学课程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相应专业的学生中,也就是进行实际教学,对该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反思。

四、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

以翻转课堂与MOOC相结合为基础,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构建一门具体课程,并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分析、总结其应用情况及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通过研究其应用情况,探讨该教学模式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地方应用型高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利用并有机结合应用MOOC、翻转课堂等一些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l展进程,因此,应加强对MOOC、翻转课堂的重视与研究。

高校审计方案篇2

关键词:审计学;审计案例;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26-02

审计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我国高等院级经济类学生的主干专业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审计环境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相适应,审计理论与实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缺乏实践、缺乏判断力,无论理论知识多么完善,也可能犯错误。因此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除传统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利用案例教学,充分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而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依赖案例教学进行,因而案例教学应成为高校审计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案例教学在高校审计教学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MBA教学中采用并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哈佛商学院,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分析800―1 000个案例,每天平均分析2―3个案例。20世纪90年代,哈佛MBA毕业生就职时的年薪平均已达10万美元,其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培养目标定位,课程结构内容设立的成功,而且还在于将教学重点从学习知识转向训练综合技能,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案例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并已在一部分高校得到应用。案例教学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门课程有无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学生只有对所学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能比较轻松地学好并掌握它。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而案例教学以真实生动的审计案例为线索,让学生成为“主角”,真实感受“实战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学了就可以派上用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调动起来。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理论脱离实际,难以达到学以致用,而案例教学中的审计案例是教师通过审计实践或其他渠道收集的真实案例,能为理论提供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明白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的选择与编写

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目的选取既能融合相关审计知识又能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审计案例。审计教学案例的选择,首先要确定是选择真实案例,还是选择根据审计知识进行情景设定的虚拟案例。一般来说,真实案例出自实践,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充分体现审计环境、审计实务的精要;后者知识点的安排更为集中、方便。高校教师需要对审计案例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集,并对相关资料做适当调整和修订,然后,编写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

一个好的审计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审计案例中,每个案例要以审计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为审计依据,既要融入审计理论与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同时又要让学习者感受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案例,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的积极性。2.教学目的的突出性。案例所描绘的情景应是学习者将面临的场景,案例中的情节应该可以反映目前审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为是学了有用,可以派上用场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3.案例结论应具备一般性和争议性。教学案例应适应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变化,能够反映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同时应具备争议性,即经过探讨,结论有可能有多种结果,这样可能鼓励学生的多种假设,以便提高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

三、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组织实施案例教学环节是充分发挥案例资料的作用,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准备阶段。案例资料应精心选择并在上课前印发给学生,以便让学生熟悉案例。同时,还要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案例分析准备,必要时,可以让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形成课堂互动。2.分析讨论阶段。课堂案例讨论是审计学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此阶段,学生应是分析讨论的主体,教师要做好引领工作,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控制好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程,以便使学生紧紧围绕案例的主题。在讨论过程中,可以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个人模式,即每个学生单独就案例进行分析和发表见解;二是小组讨论,由3―5个成员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相互之间可以沟通合作;三是大组讨论,由5个以上成员,甚至一个班组成一个大组,对案例进行讨论。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独立的分析和判断,以启发其思维。3.总结阶段。在引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后,要形成案例分析结果总结。案例分析结果总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人或小组的案例分析总结,主要反映学生个人或小组对案例分析的结果;二是教师案例分析结果,着重从教学效果角度分析案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同时,还要对案例中的争论焦点予以重点记录。要反映问题和冲突产生的原因是基本知识没掌握好,还是学生运用的不恰当,或是案例信息不明确所造成的。只有持续这样的分析、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案例教学质量。

四、案例教学在高校审计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案例缺乏。审计案例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我国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审计案例比较缺乏。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审计教材尽管在不断改版,但改版之后与之前相比,差别不大,并无实质性的改进。编写的审计案例简单、枯燥,缺乏应有的背景资料,雷同于审计实务。而现有的审计案例要么取自国外,脱离了中国的审计环境,要么是审计失败的例子如琼民源、银广厦等恶性案件。

2.教师驾驭案例教学和能力水平有限。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积极配合,同心协力,才能取得满意效果。它对教师的要求要比传统课堂讲授高得多。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多数教师本身对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不足,这导致了其本身就难以理论联系,就更难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激烈的讨论,无法对审计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案例反馈系统。确保案例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让所有参与的学生和教师了解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目标,建立一个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高校教师可以调查表的方式,在案例实施后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案例教学方式的反应和想法,这些反馈信息将会对高校审计案例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2.提高审计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是组织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因素。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相关制度,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在审计案例编写及教学方面有所作为,积极开展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加强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丰富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实案例教学内容。

3.采用现代化手段改革教材体系。实施审计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高校教师要重视,收集整理高质量的审计教学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并把案例教材作为与理论配套的正式教材。学校在这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给予必要的人力、财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编写案例的积极性。

4.建立健全推广案例教学的制度保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在案例教学中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学校需将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教师评估制度相结合。学校在对教师各项工作进行评定的规则中加入对教师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内容,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值和从事案例教学教师的回报率,将案例教学实际成效与教师工资、评优、晋升和奖励挂钩,形成有效的案例教学激励机制,进而从制度上保证案例教学这一模式的顺利推广,以提高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的学习积极性并加快其学习速度。

5.开展审计模拟实验与实践,强化审计案例教学效果。单纯的审计案例教学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但仍然没能使学生身真实审计工作过程与环境中。建议学校创造条件积极筹建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场所,努力争取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校外建立审计实习基地,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在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虽然强调案例教学,但是不能因此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作用。无论哪类教学都是从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要传授的知识体系,再确定具体的传授方案。高校教学者应根据审计案例的课程的安排,教学课时、案例特点做更详细的准备和安排,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高校审计教学工作应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蔡才德.论审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开放教育研究,2005,(1).

高校审计方案篇3

曹计(1984.02- ),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审计。

摘要:审计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大多高校会计专业都会开设此类专业课。现今高校审计教学模式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的模式,学生在学习审计理论的同时缺少对于实际问题的接触,难以满足高素质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有鉴于此,对审计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改进,弥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以此构建新型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之一。通过审计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加强对于审计的理解以及相应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提高整体学习质量。

关键词:审计案例;课堂教学;实践;模式

引言

审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拥有理论知识体系关联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审计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与审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又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术,提高应用能力。理论结合实践,从而全面地加强对于审计学的认识。传统审计课堂教学中,仅仅针对理论知识的教授是难以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消化与提升。为了提高审计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融入理论教学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现今审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审计课堂教学虽然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会引入相关案例。但生硬地“理论阐述”加“案例分析”,同样也难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的效果。经过研究,发现审计课堂教学中有如下问题:

1. 理论与案例结合性不强。目前审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所选择的案例与理论知识联系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不成系统的问题。由于现代审计教学体系的问题,大部分审计教材中所选用的案例多为西方经典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教师以这些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授课,不能够有效地结合中国审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2. 教学队伍结构单一。目前国内高校中审计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学校教育,而没有真正进行过审计业务操作,缺乏审计实践经验。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审计的基础理论、审计方法、工作流程和技巧都能够掌握,但在缺少实践操作的前提下,将抽象复杂的审计理论整合在实际案例中则成为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审计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的会计课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是审计课堂教学效果能够提升的关键。

二、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建立方法

1. 拓展审计教学案例。审计案例拥有理论性和实务性两种特性。理论性的审计案例侧重于对于审计理论的诠释,使用者可以通过书籍查阅、网络搜索及新闻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搜集整理;实务性的审计案例则需要具备相关的审计实践经验,对于审计业务处理流程相对熟悉。这部分案例需要使用者亲自参加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工作去体验审计实际业务,并对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及加工,使其能够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审计案例的搜集、整理与编辑,需要教师集体努力,灵活运用会计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建立系统化的审计案例库。

2. 深化审计课程体系的改革。在现在的会计专业内,审计课程多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实际上审计学涉及基础与原理、技术与实务、理论与实务等多个独立的知识点,如果仅仅将所有审计相关知识全部整合在一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则很容易造成教学体系结构的紊乱。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可以将审计学拆分为审计学原理和审计学案例两门课程。通过两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区分与衔接,可以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在审计课程考核上,传统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试卷考核的形式,期末试卷的卷面分数占比较大,平时分数则难以得到体现。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之下,学生很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在一般高校里,审计课的平时成绩依据主要是出勤率以及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缺乏课堂的讨论以及审计业务模拟、实训等环节。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使之综合反映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三者之间的平衡,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这样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式会引起学生对于审计课程的重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对教学队伍进行结构化建设。根据调查,现今高校内的审计教师多数缺乏审计实践经验,没有亲自参加过审计实际业务。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以系部为单位,采取相应手段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1)利用教师寒暑假或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时间,由校方安排或自己联系进入公司相关岗位或会计师事务等机构进行脱产顶岗实践工作。通过接触实际业务,教师们可以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

(2)鼓励任课教师参加各种与审计相关的在岗学习或其他活动,例如通过网络在线培训、参加交流讲座或组织学术讨论等形式,从实务角度出发,以更深层次为目标去认识审计、了解审计。

(3)从企业或是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以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 知识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完全作为传授的一方,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选取与当堂审计理论相关联的审计案例,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再进行小组讨论及分工合作。最后,由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情景模拟。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从中抽出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模拟一个审计案例的情景,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模拟审计情景的时候,中间有意加入一些与审计准则相悖,或不遵循审计准则的行为。表演完后,组织全班其他同学集体并讨论分析情景剧当中的问题,最后由教师来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案例情景模拟的形式,无论从表演上还是从问题讨论上,都能够让全班同学自主参与进来。这种方式比生硬地口述知识点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发地参与到审计学习中来。“学生表演,学生点评”的方式同样也能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案例学习变得轻松直观,学生在近乎于“娱乐”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相应的知识。

在整个模拟环节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在学生讨论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式;在讨论完成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给出评价。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和归纳,最终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完成整体的审计教学。

四、课后实践教学

1. 校内审计模拟。审计模拟是对审计实践当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统一的整合,为学生在校内就创造出较贴合实际的审计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较为全面的审计工作流程,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审计模拟结合了手工审计环节和审计电算化的内容。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将课本上所学到的审计技术方法在模拟实际情况当中进行应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可以取材于已发生的实务,依照教学需求进行一定量的筛选与增补。手工审计模拟的要求是希望学生能完成从审计的准备工作到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测试,最后撰写审计报的全部过程。通过这种形式,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的在校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审计职能岗位的锻炼机会。

在审计电算化模拟的阶段是通过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当中关键步骤。审计电算化的内容也可以与手工审计互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整个审计课程的结构更加地紧密,学生也能够更完整、更全面地接触审计实践工作。

2. 校外审计实习。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接触实际审计工作之前能够更好地进行准备,为了在未来社会工作中能够实现在校是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做更好的结合。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最终将学校内学习的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校外审计实习可分为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其中,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根据审计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以学校牵头,将学生分批送入会计师事务所,接触真实审计实务。

毕业实习是在毕业前一个学期,由学生外出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学生至少应该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总结

通过对于审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使学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审计相关课程,并通过审计实验室模拟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成为具备审计操作的知识和能力,最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从事审计工作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张其镇.案例法:审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审计与理财,2004(7).

高校审计方案篇4

关键词:审计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模拟实验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

1.完善审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 与许多相关学科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等课程的理论相互渗透, 且拥有自己独特的审计理论与方法。审计课程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及实践性,现实审计岗位上的工作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单纯依靠审计理论是很难发挥的。难理解性与较高的实践性都要求我们在审计教学中应该加强审计实践教学, 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只有将实践教学置于严格的规划和控制之下,让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更高的科学性,才能提高审计教学的整体效应。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按照教育者规定的预期目标,在教师指导下,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过程。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按一定标准衡量,如何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完整的知识结构是由基础理论、专业基本知识与某种或几种能力构成的。学校教学主要是以传授和学习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之一,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只有经过学生的消化、理解才能吸收,还要在作业、习题、实验、设计中加以练习和适用,才能真正掌握。通过运用知识,使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使认识进一步强化,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才能变不完全的知识为完全的知识。从理论上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只能以解决问题为中介,实践教学之所以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之一,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机会,使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交流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信息载体的局限性,缺少课堂上的控制与调节,影响信息的吸收。要弥补这一不足,保证教学取得成功,就必须以实践教学来辅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信息具有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强化的能力。在参加实践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进行验证、加工、变换、重视和再生;而再生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2.审计实践教学的教学现状

目前审计实践教学的教学现状表现为:一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传统的审计教育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审计学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目前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但学生只接受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也造成培养与需求的脱节。二是教学方式单一。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审计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课堂实践信息量少,教师依据教材传授知识学生拿着众多的复习资料应付考试;许多学生毕业后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环境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各高校有必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改革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模式。

3.完善审计实践教学的思路

审计的实践性教学一般由审计案例教学、审计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教学所构成。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实现审计课堂教学与审计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3.1审计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运用于审计教学中就是以一些审计案例为基本素材,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对原理、理论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描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情境现场,并通过运用审计理论和方法,对实际或仿真的案例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发现问题、形成结论或提出审计建议, 以获得审计实践知识,同时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能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审计专业技能。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开发学生潜能,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审计案例数量较少、内容陈旧;二是虽由单纯的理论叙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具体审计案例方式讲授,但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三是所使用的审计案例通常都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审计失败案件编写而成,启发学生分析审计失败原因的倾向比较明显,而系统展示整个审计过程、审计测试和各种审计程序实际组织和操作的案例相对匮乏。四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影响到案例教学的质量。

在审计案例教学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建立丰富的审计案例库。案例的选择和恰当使用对案例教学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选择适合教学环节的案例。但目前审计案例教材比较少,不能满足日益推广的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 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审计教学案例库,系统整理、分析有关经典案例,包括国内、国外的典型、最新的审计案例,案例不仅包括成功的案例,也应包括失败的案例。案例库的建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审计案例的选择要体现教学目的即要与一个或数个审计理论点对应,以及较强的实践性,即案例数据丰富真实,行业背景齐全,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在案例开发中注重案例的搜集,包括国内和国外的案例、审计失败案例和审计成功案例,政府审计案例、社会审计案例和内部审计案例,财务审计案例、效益审计案例以及财务舞弊案例、内部控制案例等等。同时,案例库还应做到每年有所更新,以充分体现时代的变化,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在案例建设过程中需要学校的支持,需要老师的团结合作和不断积累。

(2)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讨论。 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是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根据具体案情,学生身临其境,认真分析案例,总结自己观点,参与辩论,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虽然不是直接授课,但要介绍案例的分析框架或理论工具,要引导学生的分析过程,要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及时进行分类梳理,对一些重要的理念要及时给予提示。这些都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审计专业教师应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聘请有丰富经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高级会计师和高级审计师等任教或兼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2校内审计模拟实验教学

审计模拟实验通过创造一个模拟的审计系统,使学生在模拟的审计实务环境中,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从头到尾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审计模拟实验, 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 加强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审计技术的运用及对审计流程的熟悉程度,将审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对审计实务的认识。

(1)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应采取“手工仿真模拟实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模式。学生先进行手工仿真模拟实验,然后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手工实验目的是首先解决学生基本知识面、审计初级认知、审计单元实验问题,在手工仿真模拟实验阶段,学生在一个高度仿真的审计工作环境中通过紧密的团队合作与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实施不同的审计程序,形成审计结论。手工模拟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手工审计仍是现代审计实务的必要组成部分,无法省略。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风险识别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一些重要的审计程序如观察、询问、函证、监盘等审计程序的实践必须借助手工仿真模拟实验来实现。此外,在计算机审计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环境下,审计软件实验则是把手工实验的内容更深入和综合,提高学生对已学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及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也是目前审计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内审计模拟实验的教学方法。在模拟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适当分组,每组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组员共同完成相应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各组轮流完成会计师事务所不同阶段的真实的主要工作。在模拟环境中,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来源于真实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完整的审计实务的训练,具体包括:业务承接,编写计划、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工作底稿,直至编制审计报告,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事务所一样。这就使他们对审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基础理论和实际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

3.3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直接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单位参加审计实践。校外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目前,校外实践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实习脱离教学环节。当前审计专业学生参加实习的实际状况却是与实践目的截然相反的。有的学生参与了实习,但是实习单位并非审计机构,因此根本无法通过实习了解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实际操作。即便是到审计机构参加实习的学生也会因为实习单位的种种原因而不能直接系统全面地了解到审计的实际运作情况,只能了解到一些流于表面的现象。此外实习单位匮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很多学校还不能满足学生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即使学生自己找到实习单位,由于实习单位的对商业秘密泄露的顾虑及其他原因,实习单位大多不愿意将学生安排在主要业务岗位上,基本上都是安排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简单而琐碎的事务,很难提高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多大帮助,难以达到实习的效果。

(1)校外实践教学应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应建立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合作的平台。首先,学校、教师应积极与学校周围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沟通,争取建立合作的平台。这是因为:其一、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师资力量。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大多理论知识深厚且前沿、专业技能强、工作经验丰富且见识广,因而是即将走向会计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最好的实践课程的老师。其二,会计师事务所客户资源丰富,涉及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业务,学生们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能开阔眼界,掌握了多种会计、审计业务的处理技能。其次可考虑与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合作平台。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是以双赢为基础的,高校对企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良好联系,对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做出必要的调整,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机会,为企业举办员工培训班,做专题学术讲座。相对应地,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资料,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更易于适应岗位要求。

(2)校外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校外实践教学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根据课程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要求,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到会计师事务所,由审计实践指导教师或注册会计师对学生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 第二阶段。选拨在实践基地表现突出的学生,进驻实践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独立处理审计业务,真正走入社会接受锤炼。

校外实践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教师应对对学生实践报告写作提供指导和帮助。为了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可成立由教师组成的监控小组,对学生的实习活动实施不间断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实践中的各种困难,使实践教学活动卓有成效地进行下去,而不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流于形式,真正达到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其应用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芹.审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模式——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6):101

[2]梁素萍.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基于审计实验教学模式设想[J].会计之友,2009(1):54

[3]王俊豪.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 2008(4)(上月刊): 70-72

高校审计方案篇5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通过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使各项内部审计业务在规定程序中运作,达到既定的目标,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制约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当前实务界内审质量管理在标准、手段、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亟待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给予支撑指导;而另一方面,理论界虽然在影响因素、具体手段等方面已有较为成熟、全面的论述,但若用于指导日常实践还存在若干困难,例如管理理论基础单一、管理手段操作性不强、管理路径不够清晰等等。归集到具体的影响因素,国内国外学者亦有不同倾向。国外学者偏向于将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客观性、工作结果等因素列为影响内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立足国情提出不同观点,李莉认为审计制度、审查方法、人员素质非常重要,胡茂莉认为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容忽视,王守海、杨亚军则认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经费充裕度才是关键。刘国常、郭慧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高校规模、决策层的重视、内审机构的组织地位都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总之,内审质量是各类因素复合影响的结果,准确捕捉其中的重要因素进行强化管理是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

笔者通过对江苏省37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初步认定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流程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四个方面。

(一)环境因素

虽然江苏省大部分高校都单独设置了审计处(室)或具有审计职能的办公室,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较弱。47%的高校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个别高校甚至隶属财务处,完全丧失了审计独立性所需要组织基础。独立性是保证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内审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内审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内部审计组织形式是独立性的基本保障。在机构独立性这一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令人担忧。

(二)人员因素

高校内部审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表现为学历高、职称高、年富力强。调查显示,复合型人才在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中只占到5%,尤其缺乏计算机和建筑专业的人才。内部审计所要监督和评价的是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精通审计业务,还要充分掌握经济、财政、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特别是精通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如果不加快向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发展,工作质量很难有本质性的突破。

(三)流程因素

1.轻视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编制好的审计方案的基础,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被调查的高校中,62.5%的高校内部审计忽视审前调查环节。

2.轻视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实践证明,一个详细可行的审计方案,对于组织审计力量、把握审计重点和范围、选择科学的审计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而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5%的高校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不具有针对性。

3.轻视审计档案资料管理。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过程、结果等信息的载体,是审计复审和后续审计的必须材料,也是高校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55%的高校未严格验收已完工的审计项目档案。如果审计档案资料管理没有跟上,需要查询已审结项目资料而不得,不仅会影响审计工作本身,也会影响其他需要查阅审计资料的部门和个人。

(四)技术因素

信息技术的发展己经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审计的范围和方式,还促使了新的审计技术的出现。从最初的通用审计软件到持续监控,先进的IT审计方法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日常内部审计活动中,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提供有力支撑。技术因素包括审计方法、审计软件、风险监控系统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85%的实现了计算机审计;20%的高校安装了OA、神机妙算等审计软件;但不到10%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真正做到熟练使用软件进行日常工作。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依据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效率较低。

二、改善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寻找治理不同影响因素的手段和路径,进行归纳、整合、提炼,从部门设置、流程控制、效果评估、考核激励四个方面建立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体系。

(一)创造和谐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

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首要取决于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是否合理、独立与高效。应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如由高校书记领导还是校长领导。就中国高校目前的实际环境来说,尚没有固定的最优模式,还是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可参照政府审计组织管理模式,采用了“双重领导”模式,即行政上接受学校行政一把手的管理,而业务上归省教育厅审计部门管理,并进行双重工作汇报。以期最大限度保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制定层次清晰的人员业务分工

审计作为一种内部重要的监督机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质量控制标准,参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涵盖高校所有与经费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综合考虑高校人员管理风险理念、内审人员的操守培训、项目质量的自我控制与督导、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等不同层面。其中,项目质量的自我控制主要强调,审计组依据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对审计项目进行监控和管理,贯穿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审计跟进等各流程;而质量督导则是对内部审计活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和衡量评估,并采用三级督导模式,审计组长、项目负责人、内审机构负责人分别担任项目的一级、二级、三级督导人员,确保对审计流程质量的控制落到实处。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流程

良好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除需有质量控制措施外,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标准。对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进行评价,具体分类到每个关键控制点,评价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是否已经严格执行了质量控制措施,对其执行的情况也要进行评价,并对每项考核项目进行赋值,从而测定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的结果。对不同类型审计项目要设置不同量化指标。例如环境类因素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对高校文化氛围、部门协同程度、人员风险意识;流程类因素的评价则需依据具体审计项目的特点考虑,包括项目的计划、人员配置、执行过程、项目成果,并可由内部或外部机构执行;技术类因素评价则主要是利用内部审计平台实时导入评价。

(四)完善机制考核激励技术发展

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考核激励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审计质量有正面或负面影响的各种行为,应予以相应的肯定或处罚。激励或约束机制的实现,可采取绩效打分等形式,并最终影响相关人员的薪酬与晋升。此外,为强化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长期引导,考核项目与权重设置需具备一定前瞻性,并需保证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具体而言,高校针对各类因素的管理结果均设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包括对于内审部门的荣誉表彰、职能发挥的考核、内审负责人与员工的绩效考核、对于具体的审计项目或者报告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评优、以及内审部门的创新能力评比等方面。通过各层面的考核激励手段,实现了审计质量管理的有效闭环。对照行业或外省标杆,寻找自身短板,进一步积累质量管理经验,促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升。

三、几点体会

(一)强化内审工作的“服务意识”

除了“监督”、“评价”等基本审计职能外,“服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又一重要职能,从这一角度来看,审计质量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内部审计的服务水平,反映了审计工作实际满足高校管理需求的程度。在审计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围绕学校重点工作、高风险领域、师生关注热点开展内审工作,是内审工作整体质量的根本保障。

(二)营造审计环境的“良好氛围”

审计环境是影响内审工作质量的一切外部环境的集合,如管理理念、风险意识、干部晋升政策。这些环境因素具有客观性,通常情况下难以改变,但并非不能改变,需要内部审计管理者去主动营造,而这一举措对内部审计质量的促进作用又是长久的、深远的。利用各类正式或非正式场合向校领导、职能部门进行审计理念、内审成果、审计专业素质的传播,提升领导与职能部门认同感;打通内审人员晋升通道,增强部门吸引力,为组建一支具有财务、市场、工程、IT等不同背景的综合专家队伍奠定良好基础,营造积极上进的内部审计工作氛围。

(三)追求审计技术的“持续创新”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联合学校现教中心、计算机管理术部门,在了解高校行业相关产品功能前提下,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建设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CAATs),重点解决高校业务数据的连续获取及分析、建模等问题,扩大了非现场审计的范畴。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依托CAATs,开展了全方位收入保障体系风险评估计项目,取得了审计软件平台促进高校管理的新进展。

审计技术的创新,不但使学校管理层见到了实际审计成效,而更富有价值的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务实态度的认可,使得审计的创新方法在可信和实用的基础上得以传播。

(四)保持与被审对象的“协同效应”

一个成功的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能以自身的诚信、素质、影响力去改善人际关系和审计环境,快速打开工作局面的团队。高度协同的审计模式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资源,减少冲突,提高审计质量。在具体与职能部门、附属单位、群团组织开展审计共建,项目选题、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尽量被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需要及意见,实施与整改过程亦争取取得对方全力配合,提高审计效率。通过审计共建,内部审计部门不但加强了与职能部门、附属单位、群团组织的沟通协作,成为业务合作伙伴,还通过更具价值和操作性的审计建议,有效促进了高校流程和管理的优化,传播了高校内部审计理念,缓解被审计对象的排斥情绪,打开业务局面,得到了学校领导层及各部门的充分认可。

参考文献:

1.杨树滋,鲍国明.内部审计概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时现等.公司治理模式、治理水平与内部审计[J].会计研究,2011(11).

3.毕秀玲,薛岩.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审计研究,2005(3).

4.蔡利等.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理论分析与实务探讨[J].会计之友,2010(1).

高校审计方案篇6

关键词:审计教学;案例教学法;实践能力审计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其中涉及概念、规定、术语和技术的内容很多,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普遍觉得概念枯燥内容艰涩难懂。同时审计学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灵活性,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无法结合,势必会造成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一、目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普遍陈旧且不适合中职教学

审计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很多会计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中职学校应该考虑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配备合适的教材。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要求审计教学应以培养高素质中初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审计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来体现我国中职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但是现在很多学校普遍采用的是审计学教材,这些教材的理论性较强,重理论,轻实践,且教学内容普遍陈旧,既没有结合新的审计准则,也无法体现风险导向,主要内容还是制度基础审计那老一套,不利于于学生学习。

2、中职生源素质普遍较低,学习动机缺失,有厌学心理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中考的落榜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初中的成绩都比较差,进入中职以后无法摆脱自卑心理,自信心难以树立。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且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动力,学不好,不想学,甚至发展到厌学、辍学。而审计又是一门综合性和结束性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学生更快、更轻松、更好地学好这门课程,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初级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3、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中职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到中职学校任教,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大部分老师没有亲自参与审计的经验,或是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如果审计老师没有相关的经验,不熟悉审计的操作流程和实际运作,在教学中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的时候也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侧重抽象理论的讲解,缺少案例的分析和操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提高中职审计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选用合适的教材,编制内容丰富的审计案例教学资源

首先选用的教材必须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才有利于学生掌握,不至于厌学。其次,选用的教材要应用性强,理论和实操搭配合理,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中职这种应用型学校,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所以要选择偏重实务的教材。最后,专业老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自己编制审计教学案例资料和校本教材。专业老师应该选择性地收集审计案例,特别是国内或国外一些重大典型的审计案例进行加工,再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进行研究和讨论,编制成有中职特色的校本教材。

2、采用案例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探讨式的教学方式,能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将枯燥艰涩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审计案例教学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探索。

(1)课前精心准备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应该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专业老师要在课前广泛收集、整理和设计适合学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取得的来源可以是国内外发生的热门审计案例,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从企业取得,也可以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提供。审计的教学中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基本审计理论模块,分类审计模块和综合审计模块。在讲解分类审计模块时多采用小型引导性案例,最后综合审计模块应采用大型综合案例。在选用案例的时候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应该相结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理改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案例的感性认识。

(2)课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审计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引导为辅。上课前老师要把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注意事项详细地解释清楚,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是个人模式,即独立思考并得出审计结论,也可以是小组模式,3―5个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个案例。这样的教学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创造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结束之前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阐明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指出学生分析和处理过程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可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查找相关案例,留待下节课讨论。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主动参加审计师考试,真正做到“双师型”。同时,学校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相关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包括到合作的审计师实务所进行短期的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也可聘请优秀的审计师到校担任教师或开设讲座等,以弥补校内教师的不足。

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搞好审计教学,就必须采用合适的审计教材,收集丰富的审计教学案例,并深入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要加强专业教师的师资培训,促进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实现审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上

高校审计方案篇7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和作用

高校内审质量控制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并运用的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包括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其中全面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工作、审计人员配备、上岗资格管理、审计工作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工作底稿复核、审计文书签发、重大事项请示、审计资料归档等全方位的质量控制;项目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开展审计项目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它涉及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胜任能力、分派审计业务、制定操作规程、咨询、考核与评价、评估效果、监控等方面,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内审部门审计效用的发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风险、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减少资产流失、实现审计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二、增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健全内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内审质量控制办法

制度建设是增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实际可操作性。高校应健全内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内审质量控制办法,着重把握以下环节。

1.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实施审计前,需要编制审计方案,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审计小组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收集资料,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据此对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审计组组长和成员。审计方案必须明确审计目标和重点,合理组织安排各成员分工,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变性。审计方案经领导批准后开展具体工作。

2.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应当有针对性,必须注意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按照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获取证据。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难以开展或者开展后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应实施追加取证,仍无法完成的,须由审计组长确认并予以记录和反映。通过对审计证据的分析、判断和归纳,确定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3.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审计日记应当逐日编写并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和学校规定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因审计日记、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有对应关系且一并归档,所以要着重关注审计日记与工作底稿在编写时的规范性和条理性,按照固定格式编写、复核。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现场结束后。审计组长代拟审计报告。一般在十个工作日内提交,重要或者重大项目在十五个工作日内提交。审计报告是在对审计证据、工作日记和底稿进行详细审查、充分交流意见后形成的审计结论,必须真实客观、重点突出、定性准确、附有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经审计处长审核后,送达被审单位征求意见,对有异议的内容进行核实后作书面说明或修改,最终予以认定。

5.审计跟踪的质量控制

审计跟踪是对被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的情况进行的检查和督促。由审计组长编制列示主要审计意见的《审计意见落实情况反馈表》,与审计报告一并送达被审单位,最后负责收集汇报。对确定的重要事项的审计意见,应组织实施后续审计。

6.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

审计档案是反映审计项目全过程的完整记录,是审计质量控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重视审计档案管理,发掘和利用审计档案资源,能为新的审计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高校应遵循审计档案小组负责制,谁审计谁立卷,审计组长对审计档案的业务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二)建设优秀审计团队。营造“快乐审计”文化

高校内审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它要求每位审计人员具备高尚的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素质。审计团队的建设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软件”,软件的优劣表现出的最终结果是审计质量的优劣。

建设团队重点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过学习培训、继续教育等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建立“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观念:另一方面是营造“快乐审计”文化。审计是一种既充满未知又枯燥乏味的工作,从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快乐、创造快乐十分重要。“快乐审计”的理解有三点。第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这里又包括与外部的相互理解和审计处内部之间的相互理解。许多时候,审计项目开展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阻力,有些被审单位不了解审计,总以为是给他们“找茬”,这时候就需要良好的沟通最终达到相互理解的良性反应。第二,它是审计原则性与适度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审计当然要讲求原则,没有原则的审计那就失去了审计本身的意义。但是,审计并不是完全死板的、没有任何人性的、教条主义的产物,它更大的作用也在于为高校良性运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监督。因此,在掌握根本原则不动摇的情况下,适当变通反而能促进自身工作的提高。第三,“快乐审计”口号是自身建设过得硬的自信表现。一个优秀的审计团队代表的不仅是每位团队成员在思想、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上都有良好的表现。而且以一种紧密团结、积极向上的姿态呈现给各院系、部门,展现出审计部门的精神风范。

(三)丰富内审技术手段,搭建内审信息化平台

高校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是把双刃剑,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使某些违法违规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审计任务更加繁重,这对内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审计软件的运用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实务中,基本上沿袭过去的手工查账方式。没有与会计软件相配套的审计管理平台。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例如,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基本以离任为主,任中审计由于受到技术等原因的限制无法施行,远程实时跟踪审计也因为技术不支持而放弃。

为了更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与时俱进地跟上高校发展的步伐,审计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积极研发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内审系统软件,建立审计信息化运行平台。以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信息化运行平台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一是通过与财务系统的对接,对内部财务收支及院系财务状况实行网络远程实时审计,有效进行事中监督。二是平台资源实现内部共享,可以对整个审计事务的流程进行跟踪管理,掌握审计动态,便于全盘考虑,及时做出决策,提升审计质量。三是平台也是信息处理的工具。由于平台整合了审计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因此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将各种审计项目数据重新组合、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参考结论。这减少了人工作业带来的差错,避免了重复劳动。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四是平台开发时,可以将审计工作中需要的格式模板导入不同的审计项目模块。审计小组按项目所产生的电子档案,如审计工作底稿、查询单、征求意见稿、审计报告结果等在平台得以完整保存,实现了审计办公的自动化。电子档案还可以与档案部门信息碰接,完全摆脱了手动重新著录的繁琐。且查找方便、保密性好,提升了档案管理的质量。

(四)建立质量控制评价机制,开展优秀项目评选工作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第18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持续和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第21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按照组织适当管理层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实施外部评价制度。”这两条规定显示了建立内外部评价机制对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监督是高校内部审计最重要的职能,而作为监督者的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自身也必须接受监督,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高校应成立审计质量控制评价委员会,由其牵头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对内审部门的廉洁性、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内审制度的执行情况、内审目标的实现程度、内审质量控制的状况等进行检查。经主管领导批示后得出检查结果,给出评价以加强内审质量控制,督促内审质量提高。

评价也可以从审计部门自身做起,从考核激励的角度开展年度优秀项目评选工作。评选工作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由分管领导组织,审计处组成评审小组集中评审。

参评项目应符合下列条件:审计工作全过程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审计准则、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规定进行:审计结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客观公正,处理处罚适当,建议切实可行;通过审计揭露出重大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问题;审计结果得到较好运用,为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等方面提出积极建议。取得明显成效:项目中无审计人员因违反廉政规定和审计工作纪律受到查处。

高校审计方案篇8

关键词:OBE理念;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教学

一、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单一

审计学本科专业最早于1985年开设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会计学、税法、财政、经济管理等多种学科知识为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审计学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方法创新性都比较强。目前很多高校的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会计专业相同,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忽视了审计学自身的特点和理论基础,缺乏系统的学科体系支撑,审计理论比较肤浅。很多学生表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以至于学习审计学时,难以发现会计中的错报问题。另外,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审计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上课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难理解透彻,有的高校即使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其实践课程和实务中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差甚远,引进的审计软件往往只使用一个月的数据,对于错误舞弊的覆盖面较窄,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师资队伍缺乏审计实操经验

教师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想要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目前,在很多高校,由于招聘要求以及师资个人发展的局限,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来到学校任教,科研能力很强,但是由于没有工作经历,缺乏实务操作经验,讲起课来难免空洞,脱离实际,上课难免照本宣科,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实务操作经验,有一些理论知识可能会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之后却发现在实践中没有用武之地,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陈旧,跟不上实践操作的变化。

(三)教材内容晦涩难懂

近年来出版的审计教材,多以审计准则为主,缺少案例,教材对审计方法叙述较多,但对于审计方法和所查问题之间的逻辑性阐述较少。很多同学反映审计教材过于晦涩难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审计教材是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翻译的,有一些翻译不太符合我国的表述习惯,导致教材晦涩难懂,学习难度大。另外,部分教材章节顺序安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大部分教师讲课时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安排,导致知识架构混乱。

(四)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能动性

审计工作非常重视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而审计教学却往往忽略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审计教学基本上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讲课内容侧重基础理论,重理论,轻实践,“教为主,学为辅”,内容难免枯燥,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没有机会参与到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来。教师和学生普遍感觉审计教学课堂比较沉闷,学习兴趣比较弱,学习效率低。

高校审计方案篇9

1.1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知识结构不完整。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普遍毕业于各大高校,这些教师并非来自于企业,也没有真正地接触审计工作。所以现在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是很多高校存在的非常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只能单纯地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甚至有可能是对书本知识一知半解,而使用的案例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网络和参考书,有些案例并不适合教学,任课教师对案例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这些都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审计学课程综合性强,里面包含会计、税法、统计、经济法等很多学科的知识,所以对于任课老师的要求很高,但是除非是教课经验十分丰富,任教时间很长的老教师,这些学科都能非常擅长,对于很多青年教师来说,虽说都是从会计专业、审计专业毕业的,但是因为精力有限,授课时间比较短,很难在短时间内对这些学科都很精通,种种的原因都导致了教师知识结构并不完整。

1.2教学时间比较少。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通常会被安排在大三的上学期或下学期来上,因为审计课程需要有会计、税法、经济法等知识的铺垫才能学习,这个时间是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此时安排的课程数会比较少,课时数也会比较少。所以,审计课程安排的课时数通常为48课时甚至是更少的32课时,这么少的时间,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确实是很吃紧的,任课老师对于有些知识只能点到为止,一带而过了,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了,案例分析会很耗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案例分析也只能走走形式了,所以安排如此少的课时给审计学,还不如不开设为好,因为一学期上下来,可能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不到什么。

1.3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案例为辅助,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理论教学会比较枯燥,案例教学又得不到好的效果。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在实际中,审计所面临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单位,有事业单位也有盈利性的企业,性质、行业不同,其会计业务是有区分的,被审计单位千差万别,也就导致审计具体工作也有很大差别。第二,案例资源匮乏。前面也提到,现阶段适用的审计案例比较少,有些比较陈旧,顺应不了现在的审计准则,而有一些又太简单,无法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另外,有很多有价值的审计案例,因为存在着行业信息保密的规定,不能全部拿来使用,这也影响了案例教学的真正效果。

1.4实训室的使用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据笔者调查,有些高职院校会建设审计实验室来供学生进行审计业务实际操作,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无非是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身临其境审计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实际处理审计业务的能力。但是,实训室的建设和更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配备齐全的软硬件设施,成本会很高,另外建设完毕后,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有审计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这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匮乏的。再者,就是实训室的规模满足不了大量的学生,由于审计实训室建设成本较高,因此规模一般不会很大,这样,一个班级的学生就不能全部直接参与实训,必须得轮流着来操作。

1.5教学评价体系陈旧。考核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出卷子考试或写篇关于审计的论文,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够真实的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好多学生考完之后,很快就会把所学的知识忘光了。

2对于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2.1教学方法多样性。老师不要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照本宣科,来讲授枯燥的审计理论知识。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讲解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还是要讲的,而是用通俗的语言或者是生动的比喻来解释专业术语。在讲解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审计小知识,例如审计需要的资料有哪些、如何鉴别发票、通俗的企业会计流程是怎样的、会计账簿造假如何辨别等等,通过这些小知识的介绍,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PPT制作,将审计工作过程中会使用到的资料展示在上面,也可以播放视频,观看审计工作的相关视频。同时,在课外,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过来给学生们做讲座。对于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很重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但又能说明问题的案例,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留有时间自己讨论分析,然后做简单的指导。任课教师每次进行审计教学,不能每次使用的案例总是那么几个,应该及时更新补充国内外发生的审计案例,保证时效性。另外,根据案例实际的应用情况,对案例的选择和讲解适时的进行调整。

2.2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对任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由学院牵头,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其中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校企合作,把学校里的老师送出去,到企业一线去实习。笔者所在的学院,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每学期会输送专业教师去事务所学习审计,这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教会学生怎么做。其次,学院应当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2.3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时数。审计课程安排在大三是合理的,因为必须要保证学完会计、税法之类的课程才能学习审计。但是单单安排一门审计基础课程,对于会计专业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少,所以可以多安排关于审计课程的实训课程或者也能通过安排选修课来解决时间上的问题。其次,也能通过增加课时数来解决,笔者所在的院校审计课程只安排了2个课时,总共32课时的上课时间,显然是很紧张的,因此建议可以增加到48课时,这样就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讨论和审计实操了。

2.4教学内容的改革。笔者对审计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审计主体的不同分类,以四种不同类型的审计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课程结构分为基本知识模块和实践训练模块两大类。基本知识模块主要从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存货与仓储、筹资与投资这些环节介绍审计的基础知识、审计工作原理、方法、程序和要求。实践训练模块按照审计主体不同分类,分别以四个不同类型的审计主体的业务为载体,训练实操审计业务,让学生在真实业务的环境下,体会审计工作的实质。四个不同类型的审计主体业务分别为行政事业单位、商品流通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能够从老师教到自己做逐步过渡。每个模块都以企事业单位的真实审计工作为素材,仿真度极高。要求学生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把理论知识与技能操练结合起来,实现做学教一体化,培养学生掌握审计鉴证岗位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笔者以32课时的审计课程为例,下面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①项目一审计基础知识(8学时)主要包括:a审计业务基本流程;b货币资金审计;c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及相关账户审计;d应付账款、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及相关账户审计;e存货、应付职工薪酬和主营业务成本审计;f短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财务费用、实收资本、盈余公积、金融资产审计;g撰写审计报告。②项目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业务(4学时)(A职业技术学院)a单位基本介绍、审计常用知识介绍;b行政事业单位概述、该单位审计业务实操。③项目三商品流通企业审计业务(4学时)(B副食品商行)a单位基本介绍、审计常用知识介绍;b商品流通企业审计注意事项;c审计业务实操。④项目四内资制造企业审计业务(8学时)(C模具有限公司)a单位基本介绍、审计常用知识介绍;b内资企业审计注意事项;c审计业务实操。⑤项目五外资制造企业审计(8学时)(D电池有限公司)a单位基本介绍、审计常用知识介绍;b外资企业概况、审计注意事项;c审计业务实操。估计各位看了这个课时安排表会觉得课时很紧张,确实如此。因为这门课程在本院被安排在了大三的上半学期上,课时数比较少,所以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尽量紧凑,所以多鼓励学生能够在课后独立完成审计业务实际操作,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花少量时间进行点评。

2.5完善校内实训场所,建立实训实践基地校内审计实训室建设完毕后,要进行改进和完善。制定出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定详细而周全的实训计划,编制一套适用本校学生使用的实训手册和审计案例相关资料。同时,安装必要的审计软件,本校教师进行审计软件使用培训。通过实验室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审计过程,掌握和巩固知识,也要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缓解校内实训资源不足的困难。学院应当积极地与校外的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沟通,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事务所可以派遣专业的审计人员来学校给学生做讲座;学校输送专业老师和学生去事务所进行审计实习;审计课程教授期间,可以在课后找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事务所以及审计工作过程。

2.6改进考核办法考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平时情况,具体有上课情况、课堂案例讨论分析;第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第三,实际业务操作情况,各个部分分别评分,并且加以权重,最后总评,即为总成绩。这种考核方法,显然能够真实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考核了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也确确实实地掌握了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中进行运用。

3结语

高校审计方案篇10

(一)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不足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如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熟练运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所必需的专业能力;开展业务所必需的会计学、经济学、商学、税收、金融、计量方法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基本内容的了解;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从目前高校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比较弱,表现为:一是专业知识欠缺。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单一,后续教育跟不上,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对审计理论不求甚解,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查账的目的就是处罚,难以发现深层次问题。二是知识结构单一。部分审计人员财会知识不熟悉,对新的会计准则理解不透彻,对新的问题拿不准;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对经济合同理解片面,对相关税收政策吃不准,抓不住等。三是综合分析能力差。部分审计人员对业务较复杂的审计项目所涉及的业务管理知识和行业发展情况了解较少,难以全面、真实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审计工作的预见性较差。四是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书面表达能力较差。以上因素加大了审计风险,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二)审计技术方法落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还对审计的方式、方法以及审计程序、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等都产生了影响。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手段和技术还比较落后,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利用滞后,表现为:部分高校审计软件仅限用于财务数据对接、查询功能和一般审计功能等;审计人员依然停留在那种凭借工作经验,通过调阅报表、凭证、会议纪要、内控制度等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的传统审计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三)不重视审前调查现阶段部分高校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表现为:一是审前调查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自以为熟悉本校情况无须进行审前调查,只是通知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报表、年度总结、会议纪要等有关资料,从纸质材料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而不做具体深入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对其经营状况、内部控制等未作审前调查。二是把审前调查工作作为应付程序,敷衍了事。往往一个“审计座谈会”就代替了审计调查,审计通知书一发,审计材料一到,根据取得的纸质有关材料,简单分析后制定审计方案,审计人员就在茫茫的账堆里开始查账,但往往由于审计目标模糊,审计对象情况不明,方案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重点不清,审计工作难以深入展开,最终是审计质量徘徊不前。(四)审计实施方案指导性不强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实施审计的具体作业计划,也是审计部门据以检查监督审计组审计质量及审计进度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审计人员工作的“路线图”,对实施审计起全面控制作用,是审计工作的总纲和指南。但目前部分高校内审部门和审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审计方案的重要性,未能高度重视审计方案的编制,表现为:一是编制过于粗糙,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表述为大纲式;二是工作步骤安排粗放,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三是延伸项目没有具体的内容、时间及目标安排;四是人员安排不合理等。以上原因导致审计方案指导性不强,实际利用价值不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随意性。(五)审计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审计复核作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审计机关实行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机制,也是提高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部门依法审计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或没有建立复核制度,或虽建立了复核制度,但流于形式,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审计质量无法保证。(六)审计质量评价缺乏业务标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内部审计标准密不可分。《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用五年时间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国家标准委主任纪正昆在2008年全国审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指出“加强审计标准化建设,对提升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指出:“掌握标准化技术,推动审计化;审计化,标准化先行”。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与非、优与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的依据。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业务标准,审计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审计人员执行能力低下,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解决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多管齐下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来自高质量的审计队伍,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高校审计部门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一是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行为引领。二是切实处理好工学关系,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审计工作不能疲于奔命,而应合理、科学地把审计与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可多样,既要有知识性培训,即主要培训新的知识、新的制度、法规等新内容;也要有技术性培训,即以提高审计人员某方面工作技能为目的的培训,如国外审计机关有针对审计人员向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当面调查有关事项或交换意见的技巧培训课程;另外可加强对审计人员综合知识的培训,如宏观经济、财务管理、法律制度、内部控制、绩效审计及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提高业务能力。三是加强审计风险教育,增强审计人员质量意识。让每位审计人员把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融入思想中,形成人人重视审计质量、人人抓审计质量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等方式,注重审计人员能力和实绩,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审计队伍中形成晒业绩、比成果的良性竟争局面。五是多种锻炼促提高。审计人员可通过自学或参加职称考试等资格考试,使自己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审计部门根据本单位发展对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重点、有选择地安排审计人员多岗位锻炼,促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六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和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重点实施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工程,把审计实践作为选拔和培养人才的第一跑道,注重工作锻炼和实践历练,在审计第一线培养、造就优秀的审计人才,不断提高审计实战能力,培养一大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强手、计算机应用的高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培养出适应内审工作需要的“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被审计单位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与通讯技术进行业务处理,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报表或其他管理方面的“有形”信息扩大到了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审计人员必须知道如何运行他们的业务并达到单位目标,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这种理解,他们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国审计署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曾经指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审计署2008至2012五年规划》要求各审计机关: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面临人力不足但审计业务量不断增长的矛盾,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具体审计工作中,通过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总结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切实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利用计算机帐务处理可以自动平账,减少大量人工查找核对的工作,让计算机审计技术在海量审计数据中把握审计重点和查找疑点线索.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通过购买应用型的审计软件、自行开发及与软件供应商联合开发等方式获得适用的审计软件,实现内部审计的计算机化,逐步形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等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充分认识审前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审前调查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过认真的审前调查。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应做到:一是明确所要调查的内容,精心制定审前调查提纲。依据调查提纲确定调查范围和事项,科学、合理、全面安排调查工作,避免审前调查的随意性,同时审前调查要遵循内容重于形式的原则,针对审计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审计方式,如审前座谈会、实地观察、调查问卷、个别谈话、侧面了解等,通过这些方式,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找准审计重点领域、确定审计重点,为审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提供依据。二是注重审前培训。在审计项目开展前进行审前培训,针对审前调查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理性的、宏观的分析、归纳和提炼,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情况和资料,结合项目审计的总体目标,大家沟通和讨论;结合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具体情况,组织学习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财经制度和政策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行业专业知识,力求通过审前培训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内部控制情况、发展状况等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三是时间安排要合理。审计调查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一般审前调查时间应占整个审计项目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时间,时间得到保证,才能保证审前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四)精心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规范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的重要文件,是审计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保证,高质量的审计方案不仅是一份审计工作的“行程安排表”,更是一份审计工作的“指导书”,审计方案要求的内容和重点,明确指出了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目标及具体操作方向,审计人员只要按照设计好的步骤走下法,就能按质按量完成工作,这对于那些对项目及业务不熟悉的审计人员来说,审计方案能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捉住重点,减少盲动性,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常常能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奠定基础,编制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注意收集和研究项目背景资料。通过广泛收集、认真审核和深入分析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可以对审计对象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经营目标和内部控制等情况有初步了解,初步判断审计项目所涉及的部门、金额大小、业务分布情况,为合理分组、科学安排审计资源提供依据。二是审计方案要确定审计项目的操作思路、方法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审计方案应从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和审计步骤、审计重点指引、审计方法等方面统一政策尺度,细化测试标准,具体方案中要尽量细化,让没有审计工作经验的人一目了然,能够按图索骥、照章办事。(五)强化三级复核制度按照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要求,将审计复核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机制,规范复核程序,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规定,落实三级复核责任制,强化审计组长、主审和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加强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事实的复核责任,加强审计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做到未经复核的文书不能签发。(六)制定和规范审计标准及流程审计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有规范的、统一的审计标准及流程,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审计程序和操作,如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文档模板,将审计通知书、审计调查方案、审计查询函、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形成标准化的文书,从而避免重复劳动,节约审计资源,同时能规范审计人员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通过制定标准化的项目流程,将项目管理和实施的整个过程加以明确,保证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符合审计质量的要求。在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时,应认识到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全面的质量控制标准,应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笔者所在的高校审计部门已成立26年,在这方面有较成功的经验,如财务审计科制定的《财务审计工作指引》,对“审计选择和确定项目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后续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点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将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使每个审计人员对自己所负责控制的关键点心中有数,这个指引在具体操作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审计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保证了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