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德育建设十篇

时间:2023-06-15 17:39:34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篇1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工作;优势

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共同的目的是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由此可知,要想促使初中德育教育顺利开展下去,相关教育工作者只有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而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下去。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性

虽然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知,只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两者结合是德育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融合的需要

校园文化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就是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德育工作其实就是将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德育也可以与校园其他教育工作的相切合,其主要就是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的教育方式,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

由此可看,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找到了彼此的切合点,从而做到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国初中德育教学质量,并且让德育工作变得更加具体,内容更加丰富。

2.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结合是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德育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初中德育。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思想过渡的阶段,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初中德育工作。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初中德育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重视校园文化工作建设,建设出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特点且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环境,用环境促进德育教育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渐将初中德育教育的过程变成学校精神和以校园为核心的校园环境,以此来实现德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德育教育更好的发展下去,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如何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德育教育

1.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并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

为了使我国初中德育教育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围绕德育教学目标,健全并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度制订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弘扬人文精神,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与学生进行讨论,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规章制度应该是面向全校师生,理应做到有章可循。第二,学校规章的内容必须要简单明了,坚决避免有否定性的词语出现在规章制度中。

三、规章制度必须要明确惩罚制度以及惩罚内容,要做到赏罚分明

通过用规章制度来约束教师与学生,既可以让师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还可以为初中德育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开展相关文化活动,用活动增强学生的素质

通过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丰富师生之间的活动,用活动增强学生的素质。譬如学校积极开展一些类似于感恩励志教育的演讲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让学生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感恩身边的人。同时,学校也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禁烟教育活动以及防止打架斗殴的宣传教育,以此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全面加快校园文化的建设。

五、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养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众所周知,良好的校园风气既可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又可以变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更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能够让学生明白德育教育对自身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班级组织建设以及班风班纪,一定要把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可以为初中德育教学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德育教育落实到校园环境中,只有将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为学生构建出一个民主平等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篇2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通过特定人文环境的熏陶,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校园物质文化为学校德育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空间。高校德育要想顺利进行、取得实效,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而学生的实际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大环境中才能进行。

1.1校园制度文化为学校德育营造出具有规范性的育人氛围

它对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校规、校纪是学校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学生的不良行为起约束作用。校风建设要从“以德育人”的校园环境入手,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学校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的建立,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鼓励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行为,抑制与校园文化相背离的思想行为,从而使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变成大学生可感、可见、现实性的因素,时时优化着大学生的心灵,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2校园精神文化为德育提供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产生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作用。使学生在它既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动力和源泉。

2、高校德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他们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大学期间的德育将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表现出的道德品质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1高校德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他们的素质培育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德育对大学生的政治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追求格调品位高、思想性强、艺术高雅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追求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民族品德,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使校园文化更加健康、充满活力而富有时代性。

2.2高校德育对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范围

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心理环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这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高校德育教育,引导形成的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再加上浓厚的教学、科研、学术气氛,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及对崇高理想的不断追求,增加了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净化校园育人环境。

2.3高校德育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篇3

一、校园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联系

1.本质相同校园文化和德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校园文化是为了能够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身心在校园中都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健康思想之上。因此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又是最本质的部分,从校园文化的角度进行道德教育,能够让形式丰富,影响更加深刻。

2.对象相同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对象是相同的,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学生,德育的对象也主要是学生。学生是整个校园的主体,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论他们是主动也好,还是被动也好,都在里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德育虽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榜样的带动,但是同样主要受到影响的人还是学生。

3.形式相似校园文化和德育对学生的影响都是从心理方面反映到行为之上的,所以它们的形式是相似的。校园文化是高中校园的灵魂和精神,是学生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不论在校园的哪个角落,不论在谁的身上,都表现出了这样的精神力量。德育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是通过是非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来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不可视的精神力量。

二、道德教育如何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渗透

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相似之处,决定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好的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又可以带动道德教育。两者的共荣和相互辅助,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健康的氛围中和心理下,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德育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在校园文化中进行德育渗透,就要重视以德育为主题的文化建设,比如设立相关的口号,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台和阅览室以及教室、宿舍、墙壁等各个角落。因为文化建设就是有这样无声无息的功能,只要我们愿意,可以让文化分散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和细节,做到“每个角落能悟人,每个角落能育人”,让校园成为一个无声无息的道德教育的传播地。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可以让德育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细节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的措施可以表现在校园活动上面,如开展各种融合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活动,以积极健康的思想状况为主题,使全校师生可以积极参与,精神境界得到提高,思想感情得到熏陶,境界得到升华。

2.用校园文化中的社团力量进行渗透社团是一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且灵活可变,是非常好的一种宣传和教育方式。德育的渗透也可以借助社团活动进行,能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经常性地举办“校园剧、课本剧”的活动,体现德育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无论是观看者还是表演者,都能从中学到点什么,领悟到点什么。社团是高中一个无形的力量,它是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地方,也是他们放松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环境中,他们更容易接受一些德育的传播,教育效果要更好。而且校园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社团,他们的良好氛围是聚集成灵魂的个体,从而得到升华和提高。

3.用创新将两者联系起来创新性是我们教育的一大原则,而在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以创新为出发点,巧妙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以创新作为动力,不断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习过程也变得轻松简单,或者可以从挑战中学习到什么。用创新将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在文化建设中采用创新性的德育元素,在德育过程中又渗透到文化建设当中。比如,征集学生的好点子,然后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写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所得,再进行交流思考。用创新将校园文化和德育联系起来,不会让学生的思想“故步自封”,而是不断接受新的观念,又能保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篇4

感;文化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35―01

校园文化对学校德育而言,既是土壤,又是果实,在快乐、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广大师生才能真正接受和实施德育。本文仅就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的影响谈几点认识。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隐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品行的形成更多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因此在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不仅道德认识离不开内隐学习,而且道德情感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行为的锻造同样与内隐学习的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道德行为的养成。隐性的道德教育是学生的无意识学习,是教育者以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施教过程中教育的痕迹不明显,教育者通过委婉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价值观念,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呈现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校园文化就属于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德育功能

1. 价值观的导向功能。首先,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知识的灌输与说理,但也离不开长期生活于可感可知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从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方面看,当学生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其次,从校园文化的行为导向方面看,广大师生的行为都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再次,从校园文化的制度性导向方面看,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是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培养意向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氛围,必然会起到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师生员工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 情感的激励功能。校园文化是激励学校师生员工追求卓越、努力创造、获取成就的重要机制。校园的有纪念意义且催人积极进取的雕塑、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书法、绘画作品、历史名人、名言警句等,这些本是无生命和情感的,但经过教育者的精心设计,都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产生共鸣。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不甘落后的情绪,使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融为一体,使他们的行为由自发变为自为,由他律变成自律。

3. 人格的塑造功能。校园文化能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形象,它把校园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形象塑造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心理、思维、语言行为之中,共同的校园文化和价值体系使学生对外界的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求真、向善、爱美的抉择。一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其优良的传统、风尚会被继承和发扬下去并代代相传。如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就是具有某种校园精神文化特质的校园人的真实写照。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与变化的系统,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从社会文化和其它文化中吸取营养,并不断地调整原有的价值观体系,确定新的价值观念、价值目标、价值取向。

三、创设隐性德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1. 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反映。校园文化中作为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因此,物质形态的德育课程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和创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共同创建遵循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如校风、校貌、校训等文化因素、教职员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是隐性精神形态的德育课程。校园精神像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创设激发学生道德需求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对道德教育有积极影响。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篇5

一 着力构建大德育机制,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才能肩负起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也才能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我校早在2003年成立时就提出了自己的办学定位,即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向,立足安庆、服务安徽、面向全国,实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综合性示范高职院校。此办学定位已成为学院构建“大德育”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也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人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即是培养人,以学生为本位,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同时办好学校的基础也要依靠人,人是学校资源的第一要素,只有为教职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本着“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校训“勤学笃行,德技双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踏实做事、诚信做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实用性人才。

诚然,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因此我们一直坚持狠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我校有着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和学生管理人员队伍,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初步构建了党委领导,宣传部统筹,以学生处、团委为主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课为主渠道,教学管理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多位一体的大德育工作体系,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培养的德育机制,发挥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

二 着力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课堂教学

我校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学校加强领导,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书记和院长共同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管理,学校保证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师进修和培养工作。其次,对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按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世界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安排理论课时也组织实践教学,将课程分为若干专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写出有理论分析的总结。最后,我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选派部分优秀辅导员进入思政课课堂,系统学习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积极尝试,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经过几年努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另外,学院开设了“名家讲人文”“大师讲经典”等选修课程及文化素质大讲堂系列讲座,在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求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礼貌、谦让等风尚在学生中已经蔚然成风。在专业课程中也有意识地渗透人文内容,探索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比如在“室内装修设计”课程中渗透艺术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美学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诸如此类的人文渗透在多门专业课程教学中举不胜举。这一点正彰显着学院的办学理念:“实践与理论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

此外,学校要求各系各专业实施因材施教,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全校开办了体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剧欣赏等人文素质教育兴趣班、特长班,共有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多名同学参加学习。学校组织各系以及行政部门的10余位老师担任指导教师,进行辅导和培训。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特长得以施展,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有了较大提高,并举办了专场汇报演出和作品巡展等等。

2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实训实习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专业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实习中仍然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专业教师带队实习之外,主管学生工作的各系书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也必须深入企业,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解答学生思想疑惑,同时也要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内实训基地在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文化内容,实行统一着装、打卡上下班等制度,强化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诚信意识;校外实习基地学生也切身体验着企业文化,学习企业老总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和诚信经营的职业道德,学习工程技术人员精湛的技术和开拓创新精神;顶岗实习中让学生体察工人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体验艰苦创业的艰辛。

3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体验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意志、体验生命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校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年组织二年级学生参加两周以上的社会实践,此外,还组织其他年级学生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社区开展服务,认识自我价值。在日常的学习中,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热心公益,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又回报了社会。如2009年举办的安庆市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我院共有30名同学参与了开幕式演出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增长了见识、磨炼了意志、提升了能力。

三 着力培育以人为本的德育文化,注重在环境熏陶中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

环境熏陶是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校园是一个教育环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环境,而且两者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我校通过校园“四种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构建,体现了校园文化价值观:培养既能胜任具体工作,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

1 塑造精神文化

“实践与理论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学院以此为办学理

念,其核心的价值体系是宽松、和谐的学术气氛和民主氛围,良好的校风、学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办学理念是教育精神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一个学校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和办学思想,具有指导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励人的意志的作用。它还作为一种准则规范着师生的行为,指导着师生的实践,培养着师生向上的精神,所以它正是我校精神的结晶和灵魂之所在。

2 建设规范文化

规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等,对科学规范各项工作、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工作良性循环的保证。我校在规范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如通过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诚信品质。学院一方面坚持学校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通过有效途径执行和落实,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另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又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制度建设。师生共同建设学院规范文化,营造了良好文化教育氛围。

3 繁荣活动文化

学院围绕“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生态校园”的主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另外又组织开展围绕大学生关心的“创业与成功”“理想与现实”、“人才与就业”等主题活动,邀请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和探讨。通过互动与对话,让大学生从企业家们身上体会到创业的艰辛、成功的不易,总结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借鉴他们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品质。

4 打造景观文化

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景观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景观不仅能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能以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师生员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我校建设校园景观文化的理念为“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显人文美、追求精神美”,营造整个校园内纯净、优雅、舒适的特色。校园景观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构筑较高的文化品位,利用这一高品位的文化背景,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求真向善,引导人才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篇6

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在这世纪之交,学校将面临新时期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校自身凝聚力,战斗力,是当前刻不容缓的。

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定会产生较好的教育效应。

1、环境教育。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美丽优雅、清洁舒适、宽敞明亮的校园能使人心境愉悦;高大美观、新颖别致的教学楼能使人充满自豪;各种体育、文娱设施能让人身心活跃,积极向上。这样的环境给队员带来了良好的内部条件,队员耳濡目染,会自觉去珍爱它,并乐于在这大好时光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这是形象的魅力,是美的引力。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因此,在美的校园形象给队员以感性的“美的愉悦”,而最终达到理性的“美的行为”的实现。

2、同化教育。在“课堂文化”建设上,教师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无不摄入学生的眼睛,注入他们的耳鼓,汇入他们纯真的心田。其得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求知热情,是智能增强、潜能的发挥,灵魂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队员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此足以说明,教师语言贫乏,则养成庸懒、不求进取的品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促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气氛,对队员意识的形成,行为的取向有着重大的同化作用。

3、创造教育。在“课堂文化”建设中,课外教育应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空变化,符合队员兴趣浓厚的特点,这样才能创造性发挥其个性品质,完善其人格,培养其才干。如:开展合唱、舞蹈、腰鼓、绘画、摄影、手工制作、航模、演讲以及体育活动等;还可以建立校园经济实体。如:红领巾“回收站”、红领巾“小银行”等一条龙创造性活动。这样把“烂漫的童年”还给队员,把“永恒的童真”还给队员。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们不但不会荒废学业,而且大大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使队员与不健康的环境隔绝—这种“隔绝”不是源与命令,而是学生的自觉抉择,有利于促成其个性品质发展和良好道德的形成。从古往今来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教育是他们完善自我,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4、自我教育。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队员以巨大的约束力,队员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再有“红领巾值勤队”,那威严的气势,那巨大的牵制力,无不使队员在集体的力量中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对此,用马克思有关的理论说,这是人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穿、住等需要之后,自觉地向高层次升华的体现—一个人在一种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建立之后的理性的愉悦的行为。从这一角度看,科学的“制度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篇7

关键词:生活德育;校园文化;高校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01—02

在推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必须重申和强调: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既包括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培养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更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水平的特殊要求。德育是做人的灵魂,行为的准则。当前,对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的研究日益深入,让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共识。然而,高校的受教育者都是大学生,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德育工作更具有复杂性。实现高校生活德育的途径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说教,而应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依靠文化的渲染和熏陶达到育人目标。

一、生活德育的内涵

生活德育思想,是在生活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和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和学习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同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并在理论上做了系统的论述,生活德育的思想也由此确立。陶行知曾写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

所谓生活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个人思想品德社会化的过程。结合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我们可以将生活德育理解为:(1)生活德育是以生活为源头和导向的德育,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德育解释生活而且引导生活;(2)生活德育是课堂以外的教育,脱离了课题束缚的教育是全面渗透在我们身边的,校园生活的点滴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资源;(3)生活德育是注重实践的教育,通过实践的教育,更能让受教育者感受德育的价值和美,更能让受教育者在生活中践履美德。

二、生活德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生活德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首要和关键就是“育德”,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必须在育人过程中坚持德育的思想。比较完整的德育教育过程,一般包括提高认知、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等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大学生认知、意志、情操、信念、习惯等方面的能力,给予学生以德的正能量。以生活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的育德实效,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2.校园文化是生活德育的载体,是实现生活德育的现实途径

在传统的教育研究中,德育的载体往往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种德育方式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说教,没有将德育完全融入生活,回归生活,生活德育的载体在高校的主要渠道应该是校园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蕴含着学校的精神,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展现着学校的形象,它的内容不仅包括课堂的传道,还包括了形式多样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文化生活几乎涉及学生大学生活的每时每刻,学生通过校园活动,主动地体现生活、感受生活,主动去探索实践,潜在性地、渗透性地感受到德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生活德育的重要载体,它让学生在生活中无时不“习”,而终至“德成”[3]。

3.生活德育和校园文化是高度契合的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道德建设。因此,校园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道德的。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对大学生而言,最基础的生活恰恰是校园文化所反映的生活,这恰恰也是指导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科学育人的思想。校园文化与生活德育是高度契合的,以生活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正是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育德作用,起到润物无声的育德效果。

三、生活德育视野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德为先、以人为本是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重点贯穿始终,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此同时,德育也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反对把德育变成填鸭式、机械化的灌输德育。校园文化是培育师生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土壤,是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塑,营造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能够培养师生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生活为指向,关注生活

生活德育是以生活为指向的德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必须以生活为指向,关注生活,解释生活,引导生活。物质决定意识,认识改造世界,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的真实社会生活。通过对生活的关注,对社会的关注,将生活中的、社会上的思考折射到学生的校园活动中,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辩证学习生活哲理,增长社会阅历,重塑自身人生价值观。

3.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全体师生的参与和支持

广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实践者和受益者。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认识,他们认为,校园文化即校园活动,校园活动的目的就是单纯的丰富课余生活,仅仅是课堂之外的娱乐活动而已,参不参加都没有关系,去不去那要看自己的兴致。同样,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也不足,不仅同样将校园文化归为学生的娱乐活动,更没有意识到校园的全员性,没有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以生活德育观为导向,必须依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活动,感受校园活动的魅力,做到师生互动;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活动中,要意识到任何活动对自己都是一种实践,一种历练。实践出真知,历练塑人格,在每一次活动中,尽情体会,无私奉献,满载而归。

生活德育观是渗透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用生活的德育思想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更能够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实现润物无声的德育途径,真正做到文化育人,让德育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刘大卫,黎能进.校园文化:生活德育的现实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4).

[4]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和谐

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标志。校园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建四季常青、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也是净化学生健康心灵的需要。如:我校的整体布局,建筑的造型、色彩、视野都注重与周围建筑的协调与呼应,这样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家庭气氛,让

师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又如:把校门建成开放式,进入大门看到的便是醒目的校训“创办活力二中、效率二中、特色二中、和谐二中;创办最受人尊敬的学校”,让师生感受到学校团结向上的氛

围。同时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净化校园,接受德育教育。如:学校全面规划了卫生责任区,制订了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真正做到卫生工作责任到班,责任到人,并组建了“校园环境小卫士”巡逻队,维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立足小事,立足自我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与校园实践活动,能够看到自我价值,能激发其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

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活动,能为校园文化增添色彩和生机,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艺术节、运动会,并评选出荣获“道德文明风尚奖”的先进班级和个人。同时学校加强各类社团建设,并加以组织和引导,突出社团的多样性。通过热情支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文学社、街舞社、社和升旗部等社团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表现才能和施展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心智、完整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诸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主题班会是一种极受师生欢迎而又极富教育意义的形式,也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学生展示自我和锻炼的平台。以主题班会的“主题”为出发点,将其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突破口。成功的主题班会,能使班级成员进行广泛的思想交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学生在主题班会上交流、讨论和积极参与,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如:我校高二七班召开以“感恩老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班会活动中有师生日常接触中的点滴感人故事,也有课下为老师录制的视频——“教师寄语”,还有学生自发组织制订的“我的大学梦”等,最后全班同学起立齐唱《感恩的心》,把本次班会推向高潮,此时泪水浸湿了师生的双眼。这就是一个受到极好德育效果的案例,也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不仅如此,我校还高度重视主题班会在德育中的作用,制订完善的主题班会制度,定期开展精品主题班会活动,建立主题班会后续评价机制。真正做到主题班会在制度上有保障,在操作上切实可行,在实践上受欢迎,有效果。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能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从而对学生德育产生重要影响。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增强德育效果。学生视教师为楷模,他们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感受到人世间的真诚美好,从而体验到友爱、尊重、诚实、平等等道德经验。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形成互相信任、亲密融洽和富有吸引力的和谐人际关系。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篇9

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德育课程改革是由传统的“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转变为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人为创造、长期形成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谈了4个方面的体会。

一、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德育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确立以育人为背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即在教育中确立素质教育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环境,首先必须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提升校园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的生活环境做起。

建设校园大环境应着手于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命园区,充分体现着校园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校园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美丽的环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

学校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操场和行政办公楼上的五星红旗、校园内的雕塑、楼台亭榭的对联、校园内的文字标语、墙壁上的书画、碑林、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展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变精神”,作为育人场所,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时问非常长,如果耳濡目染优良的文化,可以洗涤心灵,潜移默化地获得优良文化意识的渗透。拓展校园的文化空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则一座建筑物,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温馨警句,让学生看了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

1.结合德育的有关课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开展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祖国在我心中”教育活动;以优良公民教育为宗旨的“做个优秀公民”的教育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的“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等,作为促进优良校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些活动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点滴的事情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

2.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在德育课程

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是德育、教学、学生就业三者有机的结合。应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护士节”、“读书节”、“科学节”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逐渐感受到“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学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位。因此,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要忘了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校园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三、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主体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具体到德育更是如此,没有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再好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也只能是低效的。我们在十分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还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而校园精神文明环境的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四、完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学生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焦虑程度不断加大,情感领域的困惑与冲突也日益增多。德育教学内容的很大变化就在于加入了心理品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学校应开设“心理话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增强师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理困惑或障碍的学生有处倾诉;设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坚定学生“我能行”的信念;开展“挫折与人生”、“我的快乐学校生活”等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难与逆境,培养学生内在的、永久的乐观感和自信心。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硬环境;软环境

长期身处这种充满德育功能的校园文化当中,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慢慢提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学校园文化这块阵地的德育作用。那么如何通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的功能呢?笔者认为应从改变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

一、改造彰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硬环境

何谓硬环境呢?所谓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在中学校园内一些静态的物和景,还包括一些优美、和谐、整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的硬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陶冶情操功效,规范其言行。长期身处于这样的校园环境当中,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都是巨大的。效果也比教师单纯地对其进行德育灌输要好很多。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静态校园文化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1.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以引发中学生的联想,让中学生可以在心情愉悦的情感状态下接受德育

中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以及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在知、情、意、行相互影响和作用之下所慢慢形成的。人类认知活动的源泉起于情感,正是因为人类这种特殊的情感才推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去追求科学和真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想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也需要借助于情感,让中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这样才能激发中学生的主动接受意识,从而内化为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

2.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拓展学生信息,使他们可以在无形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在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可以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在这些外界信息的刺激下,中学生的大脑潜能会更多地被开发出来。学校可以加强对黑板报、墙报以及手抄报等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让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重大新闻,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促使中学生的心时刻与祖国的发展相连,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营造突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氛围的软环境

何谓软环境呢?所谓的软环境主要是指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风气等。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人际关系、学习风气等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然后再通过榜样示范、情感渲染等手段,优化中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1.注意将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周一的全校师生升国旗仪式、校园广播台等平台,把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周一早晨的升国旗仪式上,我们可以派几名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对一些名人名言的感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期墙报之后的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定期组织共青团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些德育情境,让中学生在德育情境中受到道德的感染和熏陶。

2.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1)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尊重学生,为自己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对学生保证充分的尊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教师对学生所实施的评价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2)教师要真诚、平等、宽容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学生,不能高高在上。

3.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榜样模范作用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中选取。首先,要注重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教师作为学校育人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正所谓身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的言行有违道德,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同样认为那样做是对的,进行错误的模仿。因此,学校要经常加强对中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师德教育。让中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把这些道德典范传递给学生,给予中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其次,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模范典型。对于一些好人好事要大力进行宣传,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受到这样的榜样刺激之后,无形中也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4.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优良传统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学校必定有一个良好的校风。但是要形成良好的校风,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狠抓班风。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各科教师的管理,要求他们时刻要注重良好班风的树立。长期下去,班风一定会得到改善。为了优化班风,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评比活动,对班风较好的班级要颁发奖状。这样一来,倡导其他班级向该班级积极学习。另外,学校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对良好班风的了解,让他们在不自觉中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投入到构建良好班风的队伍中来。良好的班风形成之后,校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总而言之,良好的班风校风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我们必须积极地进行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