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2:05:17

中国传统艺术论文

中国传统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木雕艺术;道德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J5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3-2引言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其将忠义思想、爱国情怀、孝悌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当下充斥在各种高科技产品中的我们依旧能够受到洗礼,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将渗透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木雕艺术一直传承下去是当下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 传统木雕艺术

传统的木雕艺术是一种以装饰纹样以及动植物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以木构件作为载体传达给民众道德内涵和审美思想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道德文化现象。我国传统木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木雕这种形式将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雕刻出来,促使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精神层次的意义,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国传统木雕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绝大多数的木雕作品都渗透了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儒家思想的渗透主要是雕刻木雕的劳动人民借鉴小说、戏曲、历史人物以及神话故事等来完成木雕作品,其不仅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学说,更寄托人们对安定、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传统木雕艺术善于运用神作为保佑人们生活幸福,“福满人间”(图一)这个木雕作品中的弥勒佛是个乐天派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寓意为幸福洒满人间;弥勒佛手执佛珠,寓意为以慈悲为怀,宽恕人们的过错,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生活;弥勒佛又脚踏金元宝,象征招财纳福,金元宝更是象征财富和荣华富贵寓意招财进宝。这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雕刻“福满人间”将所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寄托在弥勒佛祖的身上。可见,传统木雕艺术所传达的意义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的思想和精神。

传统木雕艺术也是歌颂历史人物的一种方式,通过雕刻古代历史人物,将他们或大义凌然、傲骨清风、坚强不屈的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以此来祭奠历史人物。例如“李白”(图二)木雕艺术品中李白双手背在身后,头高高地扬起,相似在深思、亦相似大义凛然,充分的体现了李白不为权贵折腰的形象。相信木雕艺人是怀着敬佩和感激的心情执起雕具将李白的淡然、从容、脱俗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能够成为我国艺术瑰宝是有原因的,将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高风亮节、坚强不屈、不同流合污等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以此来无声的教导人们要学习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图一“福满人间”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图二“李白”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二、 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简单来说,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艺术息息相关。传统木雕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中国传统道德意识,还在内涵上反映中国道德思想,这使得传统木雕艺术与传统道德文化一直紧密相连。如若要具体说明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从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展现来说明,会更加的适合。更加真切,更加具有说服力。

(一) 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的展现

“爱国”在我国古代是仁人志士一生所追求的。当然,作为战乱牺牲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爱国将士的表达方式不同,他们是通过木雕作品的创作来展现的。

1、 以戏曲人物为题材,展现忠义思想。

在我国古代,通过木雕来表达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热爱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臣子、将士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对君主的忠义都是深入骨髓的。将士以战死沙场的决心来表示对国家的忠诚,为人臣子的学士大夫等是通过举荐对策来捍卫国家,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是通过雕刻各种戏曲中的英雄人物来表达爱国之心,像古代人民所雕刻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将自己的爱国思想通过木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代表作品之一。这说明传统木雕艺术能够将人们心中忠义思想表达出来,而这也正是表达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忠义思想的良好方式。

2、 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达爱国思想

古人有通过诗词歌赋描写山水花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当然,也有木雕艺人借山水素材来一展心中的爱国思想的行为。是的,我国古代的传统木雕艺术善用山水素材来体现爱国思想。看似简单的山水雕刻艺术其实是雕刻艺人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自己爱国思想,这种借山水花鸟来抒情的雕刻方式充分的将我国道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展现出来。

(二) 传统木雕艺术对传统美德的展现

传统木雕艺术除了表达古人的爱国情怀外,还充分地展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运用传统木雕艺术展现传统美德的方式有雕刻吉祥图案、雕刻风俗民情等等。

1、 雕刻吉祥图案,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处在战乱中,对于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雕刻作为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雕刻在木雕上,它因此成为人们寄托情怀的一种手段,这使得各种不同类型吉祥图案的木雕出现。传统木雕艺术中对于美好祝愿的传达是通过将各种动物、植物等雕刻在木雕上,通过动植物的谐音来构造吉祥图案,像比较常见的“鱼”的谐音为“余”,人们将其寓为年年有余之一。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也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2、 雕刻风俗民情,表达孝悌观念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木雕艺术通过风俗民情来体现孝悌的观念。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尽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在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以各种风俗民情为素材,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孝道充分地表达出来,促使人们在欣赏传统木雕艺术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尽孝这一美德。所以,传统木雕艺术将孝悌观念表达出来,就相当于间接地传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

结束语

传承至今,传统木雕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一直在深深地吸引人们,使人们致力于木雕事业,更加注重传统木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说传统木雕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木雕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比如爱国思想、传统美德。不管怎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渗透在传统木雕作品中,促使传统木雕艺术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徐伟.谈传统木雕花板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J].成功(教育),2009,(02).

[2]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04).

[3]孙文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思考[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4]段小青.花腰傣传统民居的文化功能与生态意义――对新平南碱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

[5]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

[6]梁昭华,高国珍,李永轮.明清民居木雕装饰图案造型的多样性[J].美术大观,2008,(11).

中国传统艺术论文篇2

摘要 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艺术完美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书画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字与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门类,有着极强的结合力和渗透力,其结合表现在素材的攫取、意境的营造和相通以及具备文学家与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上。

关键词:古典文学 中国书画 结合 渗透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文学在中国传统书画体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的文学不仅仅是语言的符号,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容。也正因为中国古典文学所具有的特质和传统文化元素,才使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说古典传统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映照着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影子。中国古典文学在传统书画艺术中的渗透首先就表现在审美价值取向和创作理念的影响中。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传统精神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其中无不渗透着古典文学的美学思想。这种渗透有其特有的文化意义。

一 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绘画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文人绘画始终是作为主要的方向。文人常与画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画家的学识、文化品质与文人的内涵构成了书画创作的内在底蕴。文学与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传统绘画与文学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文学性的主旨要求在绘画创作中首先要得以表现。文学与绘画,追其根本都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因适应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精神现象。两者都属于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范畴。

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绘画首先表现在传统绘画的创作主题常来源于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是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和源泉,成为文学与绘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主要现象。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取材于古典文学由来已久。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最早取自文学作品的绘画当是近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此画完全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曹植的《洛神赋》用诗的语言描绘出了想象中洛神的神韵,表现出了作者寄托的情愫。画家顾恺之用绘画语言将洛神赋所表现出的语言画面展现在纸卷上,突出了人物关系,准确表现出了诗赋中描绘的梦幻般柔情,使《洛神赋图》与曹植的《洛神赋》相得益彰。此后,历代取材以文学作品的绘画不胜枚举,成为中国文学与绘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所独有的特征。

以文学作品作画几乎成为历代画家创作的必修课。宋代翰林画院的考试,就是依诗作画。历代众多诗画结合的经典之作已载入中国绘画的艺术史,并传送后世,对传统绘画“尚意”、“尚情”的艺术追求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中国传统文人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经常表现的另一题材。寒山是中国传统的诗僧,他的诗所表现出的风格十分丰富,风格各异。寒山和天台国清寺僧人拾得为友,寒山和拾得一直是历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南宋著名山水人物画家梁楷和元代著名禅僧画家因陀罗等人都曾创作过寒山和拾得的人物像。《禅机图》后传到日本后,成为日本国宝级文物。以战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所创作的《屈子行吟图》是明末画家陈洪媛杰出的版画作品。《苏轼回翰林院图》是明代画家张路的作品,表现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神韵。中国古代文人以其与众不同的文人品格,独特的精神风貌,成为画家创作追求的对象。

中国古典文学不仅蕴含于传统书画的艺术当中,还表现在创作者的身份表现上。中国古典文人大多具备书画家的身份。以中国古典文化艺术辉煌时期的唐宋来看,前面讲到的王维不仅会作诗,还擅长绘画与演奏,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使王维的艺术作品显示出独特的内涵和情趣。王维曾说绘画:“乃无声之箴颂,亦何贱于丹青”。宋代苏轼不仅在诗、词、散文、文艺理论等多方面有较大成就,其书法和绘画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书法代表之作《黄州寒食诗帖》、《黄几道祭文帖》、《新岁展庆帖》等都表现出了雄浑奇崛的气势。苏轼的绘画作品《古木怪石图》集中凸显了厌世疾俗的孤傲与寂寞心灵。

中国古典文学中所表现出的色彩也是传统书画作品蕴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同时,不仅仅沉醉于笔墨技法之间,更是在品味作品所表现的文学内涵,以及自己对作品独有的理解,畅游于书画与文学相互交织所表现出的意境之中。古典书画所表现的神韵与古典文学所表现出的意蕴,融会成新的艺术境界,使人产生更多新的感受。在对传统书画欣赏时得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与意趣的感悟,书画作品的艺术生命熠熠而生。

二 绘画中的“诗境”

中国传统绘画与文学不仅仅表现在题材的选择,还体现在整体艺术价值取向的追求上。意境的追求,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基本取向。从审美心理而言,意境是一种既蕴含艺术真实之境,又包含深层次意义所呈现的艺术虚境的审美范畴。其本质特征就是由实变虚,由定向不定,然后循环反复地虚实相生。诗和绘画中的艺术形象、符号就是“实”,这种“实”在诗、画中是一种媒介或载体,它起着导向作用;而“虚”则是“象外之象”,是一种由原表象触发的联想。艺术的意境就是这种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复杂形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要超越事物表象之外,深入事物本质之中,既要重视作品的形象艺术,又要注重艺术形象的联想性;既不脱离艺术形象,又不执著于艺术形象。中国绘画是客观之“境”与主体之“意”的融合。清代孙联奎曾说,“人画山水亭屋,未画山水主人,然知亭屋中之必有主人也,是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表现,诗词则是用艺术语言描述艺术画面。情动于中,必行于声。关于文学与绘画两者的相互融合和渗透,石涛曾有精辟的论述:“诗中有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使生吞活剥而后成画。”传统绘画和古典诗词更加注重意境的创造。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叶燮曾说:“昔人评王维之画,曰‘画中有诗’,又评王维之诗,曰‘诗中有画’,由是言之,则画与诗初无二道也……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充分阐释了诗与画的相互辉映、互为表里、血脉关联的依存关系。王维既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一名画家。真正将诗与画结合的完美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王维的田园诗,情中含景,景中有意。《辋川集》就是为他的《辋川二十景》所题写的诗。从富有诗意的话题中,我们仍然能想象得出画中诗一般的境界。从此之后,诗与画的结合便成为了中国写意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今后中国画的发展去向。诗与画都是对自然情态的抒发与描摹,不同之处是两者的表现手法不同。但两者都有层次上意境的相近。在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中,中国画中的诗画结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独特魅力就在于她不仅仅只满足感官的审美价值,更加满足的是精神上的价值需求。绘画与诗词结合形式是多样的,表面的形式是依诗作画、依画作诗,诗题画上,诗词与绘画相互描述与传达,而两者结合的核心就在于意境、情趣上的统一。意境是中国诗书画所共同的表现境界,她是一种只可意会的东西。这种表现主要来源于主观性创造,创造者与欣赏者可能会产生理解的差异,正像欧阳修所言:“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因此,只有在超越景象的束缚和理性认识的局限,艺术家才能寻找出精神发挥的自由空间,然后有理性的回归,真正达到诗画结合、天然超俗的境界。明代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轴》所蕴涵的诗意,正如画面诗所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画家所作的诗文和墨葡萄形象中,画家悲愤无奈的心境由此而发。

诗写情,画写景,二者相通,言情状态,都是心声之写照。画为可见之艺术,然诗则为可“感”之艺术。诗中情,画中意,其创作均由意象而获取。纵观古今诗画艺术无不弥漫着幽深淡雅的氛围,从而形成中国传统诗画特有的审美特征。画的诗境依靠画家对审美对象的洞察、体验和感悟而得以产生。诗境入画是中国画艺术较高层次的美学追求。诗境由物境而来,更由心造而得,故画境非画境,它得之于画着与览者诗心的共鸣。

三 中国古典文学与书法艺术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可以看出,古代的书法名家,多为成就较高的诗人或饱学之士。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作者一时的产物,是艺术家技法、感受、意态情绪的映照,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首先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历练上。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仅仅指文学创作,书画的创作亦然。清代方董在《山静居画论》中曾说:“惟多书卷以发之,广见闻以廓之”,足见渊博的知识与创作的关系。苏轼,是书法名家和诗人、学者的典型代表。在书法方面被誉为 “宋四家”之一,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拓者。文学方面成就更高,诗、词、赋、散文,均留下了千古名篇。其文洋洋洒洒、明快畅达;其诗隽永清新、豪迈大气;其散文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更是宋词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还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 ,被称为古代楷书四大家之一,著有《松雪斋文集》;明代的书法家徐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著有名剧《四声猿》等。还有像“书圣”王羲之那样的书法家,虽称不上是文学家,但也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不仅成为书法极品,文章也令人赞不绝口。由此可见,可以说历代名家大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成就。书法艺术是作者理想追求、学识修养、气质情感的载体。书法家对古典文学的表现不仅仅停留在传统名篇上。书写独立创作的诗词、文章,或为绘画作品题款、题诗,应是抒发胸臆,直接表达作者的情趣。中国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具备与绘画审美价值相同的取向。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绘画同属一族,被称之为“书画同源”,总体讲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核心。古人曾讲:“书为诗之余”,书法是诗情才能外溢的表现。书法大家大都具备除线条笔墨技法之外的深厚文化底蕴的学者。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传统古典文学的确有着紧密的姻缘关系。正因为有二者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古典文学才如此丰富多彩,中国书法艺术才能如此旺盛发展。二者相互渗透,彼此都能显示出鲜活强劲的生命力。

中国古典文学的诗词歌赋是书法家书写的主要内容。优美的诗词常常被不同时代的书法家竞相书写。如唐代陆柬之书写的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后来常被名家书写。《洛神赋》是曹植的经典辞赋,其文神采飞扬,成为后世书法家书写的名篇。如东晋王献之用小楷书之,今存刻残本十三行。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 也曾书之。有“初唐四杰”之称的诗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辞藻华丽、优美,用典贴切,堪称经典。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曾以行书书之,王庞曾以小楷书之,皆成为传世之帖;元代赵孟 书写过的苏东坡名篇《前后赤壁赋》,明代王庞小楷也曾书写,张瑞图曾以草书书之。至于《千字文》更是常被古今书法家们书写。如隋代的智永和尚,曾书写了八百本《真草千字文》分发到浙江各寺院,后曾漂洋过海到日本,对日本文字的产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他名家也曾用多种书体书写《千字文》,成为启蒙教材和习字之帖。

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书画艺术的相互结合、渗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书画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和书画虽然各自存在的领域和表现手法,但在深层次的领域中,二者却是相通的,一个融入传统古典诗意的书画作品,一个充满画面感的文学作品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真正体现。书画家要拓展笔墨效果的表现力度,没有文化品位蕴含于其中,就达不到画尽其意的艺术效果。古典文学在中国传统书画中的渗透已成为中国书画创作的灵魂,为中国书画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传统艺术论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定位和中国招贴艺术出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招贴艺术的发展方向有机的结合起来,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招贴艺术殊的地位及其所起到的导向作用。

一、现代招贴艺术概述

招贴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沧桑百年,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招贴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盛衰,如同一个人从幼年刚刚步入盛年。

为什么说招贴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的呢?因为它不是那种可以由创作者自由的宣泄,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意念的纯绘画艺术,它的发展始终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紧密地相连在一起。随着印刷机的完善、摄影和照相排序技术的发明、电脑辅助设计的推广,这些硬件设施的应用以及十月革命,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六十年代席卷欧美大地的学生运动及后现代的各种文化潮流等诸多因素的出现,都对现代招贴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招贴是平面设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由图形、文字和编排等要素构成的设计语言方面,探索空间大,形式变化多。至今,他的表现形式除了部分用直观形象本身外,多数采用比喻、替换和象征的手法,要求创意新颖,设计简洁,信息传达准确,还追求图形的“以少胜多”即高度的凝练。招贴设计不是抽象绘画,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更不是字谜,它是无声的语言,必须求得观者的共鸣,绝不是作者强加的“给予”,而应是观者自由地“获取”,是在图形诱导下的“意合”。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招贴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厕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好的招贴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招贴具有精湛的构思。招贴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招贴画要能引人人胜,唤起人的联想,引起人的美好愿望。

招贴艺术发展至今已步人国际化,众多设计家都力图使设计语言成为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世界语言。一方面是由于世界贸易的发展,信息传播媒介的溢滋,另一方面是国际主义风格以其高功能性和理性化的特征形成的国际主义风格在视觉传达上的刻板和单调消弱了民族性的影响,导致设计日趋相似。现在很多的设计家为了在世界性的信息大交流中体现自己的个性,不得不从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找寻创作的源泉。说明设计家们开始关注设计的个性和民族特征。也就是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招贴艺术也在这股艺术的潮流中寻找自己发展的道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就是民族风格的代言人,他很早就在招贴设计中探索自己民族传统风格,在他的设计中大量采用中国的传统视觉要素,特别是借鉴水墨和书法的表现方法。在1985年设计的“水墨的年代”展览招贴,1990年设计的《香港著名画家十三人展》的招贴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同时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

二、传统文化在招贴艺术的导向意义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代招贴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在招贴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为我们今天的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元素。平面设计中的图形小至一个标志,大到高速公路旁的广告,其应用非常之广,所传达的信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中国招贴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国画、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剪纸刺绣等数不胜数。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我们把这些元素运用到招贴设计中去,用现代的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借助科学上的发明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细致地表述。

比如说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传统水墨画。水墨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水墨艺术有的简洁的形式语言,即“计白当黑”的朴素形象。水墨艺术简约的画面不等于简单,而是形象简捷,寓意丰富,妙在以、极少的要素表达最多的信息。世界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水墨画语言与设计语言的交融,追求构图的简略与传达的丰富性的融合。靳埭强先生的招贴作品,创造性地变化运笔速度与技巧,勾、皱、点、泼等综合交或单独运用,能取得层层渍点,复合会美的笔墨意象。

快慢、枯浓、燥润,犹如一碧清潭,无风则表面澄静如鉴,水底深流暗涌,有风则表面起波,水底波澜相助。淡墨与浓墨的和谐组合,画面纯粹简洁而又丰富,磅礴大气而又飘逸非凡,大面积的白与或干或湿、或浓或淡不同层次的黑制造出脱俗灵动的意境,将中国画笔墨的灵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在文化交流日益丰富的今天,现代中国画的水墨追求决不是简单地呈现为个性化的艺术操作,它的种种行为必然在发展中代表了现代中国文化的人文思维本质而具有先进性。该先进性表现在运用独特的认识手段和品格标识作为基础,在现实文化的发展中展现出现代中国人丰富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水准,从而使现代的水墨艺术努力走出中国人自己应有的艺术之路,成为时代文化的旗帜。于是,面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为了中国现代文化水墨画艺术发展的认识和表现所进行的任何人文努力,最终都以其文化境界的高度显示其存在价值。

再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剪纸艺术,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民间美术的基础,是现代平面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剪纸艺术造型体现了人类的丰富设计思想,既有直观的图形,又有内涵丰富的特定文化,它和设计水融,难舍难分,是物化了的艺术符号,表达了一系列的社会意义,是民族的思维群体同化的艺术符号。我们面对如此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准确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审美精神的内涵。还有中国书法,它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书法艺术应用广告招贴设计已经有历史了,也创作出了不少成功的民族性的作品。一些书法,美术展览的海报设计,特别是传统文化份量较重的展览往往都由书法家题写书名,再加上少许美化,很具有典雅、内涵丰富的品质。许多招贴画,比如舞蹈演出,往往是一个狂草的“舞”字,且把最后一竖拉得特长,以表现舞蹈的动感、张力,这是都充分应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装饰美而取得的很好效果。由于书体应用得合体,许多招贴设计都恰如其分的传达了设计内容的特点。运用具有厚重、并富含古韵的字体,给人一种对古典艺术生活所向往的感受,运用豪放的笔触体现不拘小格的大气和不张扬的个性。中国书法旋律的美、形体的美、意境的美已经越来越被现代设计家所采用,并赋予了现代设计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招贴设计思想,而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招贴作为一种宣传媒介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中华五千多年文化做铺垫,放眼世界,无论从图形设计上吸取营养,还是在设计意识及设计形式上(如文字和排列,构图的安排等)都能使自己与世界性的设计节奏合拍。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艺术论文篇4

关 键 词:木雕花板 传统文化 内容题材

在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文明史上,木雕工艺是历史悠久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华民族的木雕艺术具有丰厚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可谓雕工精湛、主题鲜明,使人看了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木雕工艺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绝,早已享誉海内外。

传统木雕花板的图案有着丰富的内涵,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人们通过这些雕刻图案表达对美满婚姻、子孙繁衍、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万事如意的祝愿和希冀。

传统木雕花板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至善、至美、至真的精神。内容既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进步思想,又有一定历史、阶级和社会局限的道德旧识。传统支配人们的习惯,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一个民族观念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wwW.133229.cOm传统木雕艺术再现生活的本质,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感染力来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到警醒和陶冶,同时又能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的木雕花板

传统木雕花板是生长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艺术样式,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和家具制造中,俗称木雕花板。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进行构图时,都立足于从装饰角度来确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风格,体现出中式家居风范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

木雕花板用在装饰上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门窗、裙板、雀替、挂落、梁坊、门楣、隔扇、门罩、窗栏,以及床榻的门罩及檐板、橱柜的面板、案桌的牙板、椅凳的靠背与扶栏、盒匣饰件等。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一)木雕花板的雕刻题材

木雕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木雕作品,蕴含着特定的历史信息,题材丰富、异彩纷呈。传统木雕图案装饰题材大多是民间生活的内容,一般有吉祥图案、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山水花鸟、俗民风情等几大类。根据不同用途,雕刻的题材也不同,主要以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木雕艺人把这些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融入木雕形象,使得木雕艺术成为传承并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段之一。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1.吉祥图案寓意美好愿望,提倡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因此木雕艺术通过不同的题材形式和装饰手法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崇仁爱、和睦、宽容,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思想品德,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木雕艺人利用汉字多同音字相谐的特点,巧妙地表现这方面的题材。如在我国明清时代,非常喜欢用蝙蝠形象,因为“蝠”同“福”音,所以“五蝠捧寿”的图案较为流行。在这个图案设计中,家具花板的四周各雕一只精美蝙蝠,中间雕一只大蝙蝠,口衔寿字,象征福寿安康。又如在传统的寓意图案中常在画面上雕有一花瓶,花瓶里插一根“如意”,以花瓶的“瓶”字代平安的“平”字,加之“如意”,谐心情如意,总称为“平安如意”。再如用一大串葡萄为主题图案,这是因为葡萄枝既为棵也为本,葡萄粒又多得以万字才能概括,葡萄“粒”与“利”还谐音,总之含义为一本万利。此主题多见于商家,意喻生意兴隆红如火,财源滚滚涌不尽。另外,用动物图案如鹿、鱼、鹊等来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喜鹊”则寓意“喜事登门”或“喜事连”(莲)等。

传统木雕中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作隐喻,即用生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用竹是因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用梅、用松、是因梅、松耐寒,寓意人应具备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品格。在书房内挂上“必定如意” “平升三节”“马上封侯”等花板,再配上几幅赏心悦目的中国字画,既寄托文人雅士对前程的祈愿又体现出读书人的书卷气息。木雕朴实厚重而且锋芒不露的风格,很符合文人儒士讲究的中庸之道。

“孝道”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具有相当高的位置,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 “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吉祥图案既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人产生联想,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祈望,产生吉祥平安等联想。因此吉祥图案成为木雕艺术的主要创作内容。它不仅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也能给欣赏者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悉心揣摩的余地。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在现实生活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以人物、山水、故事为题材,宣扬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传统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自孔子、孟子以来就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主张不为保存生命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这种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慷慨捐躯,从容就义。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之中,它是强大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很自然,爱国主义方面的题材也成为木雕艺术中的重要创作题材之一,如《苏武牧羊》《岳家将》《杨家将》《罗家将》等历史故事在木雕图案中屡见不鲜。这些爱国主义故事既反映了过去的历史,又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以山水为素材的木雕,也是体现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木雕艺人主要以山水名胜为直接或间接素材,来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依恋和衷心赞美。他们常把对充溢着俊美、灵秀之气的山川草木的直接感受,升华为一种庄重、深沉的感情,把对养育自己的故土和家园的眷恋一笔一笔地雕刻进自己的作品里。

木雕花板艺术中许多体现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寓言都再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人们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更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

木雕花板的题材内容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共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我们开创新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结语

中国木雕艺术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手段,木雕花板不仅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处处散发着山水诗画般的灵气。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块块木雕艺术,遵循着相同的价值理念,既有对中国脊梁、英雄豪杰的礼赞,也有对封建道德的吹捧和皈依。我们在品味木雕艺术的同时,应该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扬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同样,除对木雕工艺装饰题材的挖掘、整理、借鉴、继承和宣扬外,还要同其他艺术一样,不断地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的营养,不断改变,不断创新,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装饰纹样,以充实、丰富的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参考文献:

[1]叶柏风,赵丕成.镂琢纤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抗生.民间木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李飞.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鉴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潮州木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5]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徽州木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6]董洪全.东阳木雕/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中国传统艺术论文篇5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除政治、文化及学术方面的原因外,还与我国学术界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自觉的民族性追求有关,与我国传统美学、文艺学遗产的特性以及我国传统美学、文艺学现代性转化的诉求有关。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是我国传统美学、文艺学现代性转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是20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几代学人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自觉的民族性追求的一个必然结果。

一、学术的民族性追求与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

民族性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是在世界文化的总体构成的视域之内,在与其他民族的彼此对比、相互参照中产生的。文化、学术的民族性问题其核心是在全球化或世界性的语境当中,民族文化建设、学术研究自我身份的认同问题。所谓身份认同,是指在世界性或全球性的语境当中,民族文化或学术身份的确立、定位,是对文化学术民族的独特性、存在的合法性的论证、认可与尊崇。民族性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展示出的形象及其应有的地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所以,近现代以来,随着世界性语境的形成,人们从事文化建设、开展学术研究,民族性追求就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文化建设、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对普世性价值的追求、是能够向全人类说话。但是,脱离了民族性空泛地、抽象地进行文化建设、学术研究毕竟难以获得成功。我们考察中外文化史可以发现,任何有价值的对世界文化、学术研究有所贡献的文化成果,都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也不例外。通观古今美学、文艺学的发展历程,真正有价值的世界性美学、文艺学话语,如古希腊美学、德国古典美学、法国实证主义自然主义文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俄国形式主义、现代欧洲的存在主义美学、英美的分析美学、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文论等等,无不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烙印。就此而言,民族性追求与世界性眼光与胸怀并不矛盾。只有首先是民族的,而后才有望提升为世界的。而那些企图抹去民族性的印记和痕迹,一味追求所谓的“世界性”的学术活动,通常是没有什么学术生命力的。所以,以全球化的视野做本土化的学术,就成为了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人一种自觉的治学原则。

我国文化界、学术界民族性意识的产生与我国外缘性、后发性的现代性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天朝帝国国门洞开,英法联军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相继发生。打一次仗割一次地赔一次款丧一次权辱一次国,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中华民族陷入了一种亡国灭种的危难境地。为了拯民族于危亡,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向西方学习,以西方文化学术救民族危亡于万一,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建设现代性的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家们的共识与共举。所以,对于中国而言,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也就是救亡的过程,同时也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的民族性意识的觉醒也就与这一过程相伴而生。具体到美学、文艺学研究,其情况也是这样。 随着现代性进程的启动,世界性眼光的形成,中国学术界的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也开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与中国整个现代性进程相一致,中国学术界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的变革与创新也是以对西方美学思想、文艺学思想的引入与介绍、学习和借鉴为契机的。回眸百多年来中国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的现展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已经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我国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几乎每一次变革都少不了有对西方理论的借鉴或者干脆就是对西方理论的移植。梁启超以西方政治文艺学作为理论参照倡导“三界革命”,王国维在康德、叔本华、尼采美学的影响下展开文艺评论,胡适改造美国意象派理论倡导文学改良,陈独秀运用进化论发动文学革命;五四以后,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理论,建国后,以几个斯基为代表的俄苏文论等都先后被拿来奉为圣典。在全面“拿来”的文化策略下,中国的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发生了向西方文化的全方位移动。以至于百年中国几乎成了西方文化、西方学术的一个角逐场。与中国美学、文艺学的这一现代性进程相伴随,在西方美学理论、文艺学理论的强力压迫下,文化界、学术界还萌生了另一种文化焦虑、学术焦虑:那就是滋生于西方社会文化与文艺现实的美学理论、文艺理论是否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我们的引进借用是否可以不必考虑中国社会文化与文艺实践的特殊语境?我们大规模地引进借用西方理论,以西方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那么,我们文化、学术的民族身份何在?我还是我吗?我是谁?我何以是我?背离自我的传统规定性的这个我还是真正的我吗?未来应该向什么样的方向生成?所有这些问题一直与中国美学、文艺学的现展进程相伴随,并构成了中国学术界近现代以来几代学人们的一个根本性的困惑。这也就是民族性问题的困惑。问题的核心是,在引进借鉴西方美学、文艺学思想创生新理论的过程当中,我们如何才能确保新创生的美学理论、文艺学理论的民族文化归属、民族文化身份。围绕着这一问题,我国学术界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并一再发生西化、传统、本位、体用之争。五四时期,学衡派力主中华本位调和中西以发展中国文艺;30年代,以左翼为核心发起了的民族形式的大讨论;抗战时期,提出了中国化的命题,倡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建国以后,国外新儒家又提出了中西互为体用的发展模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论争、探索,尽管在许多方面还难以形成共识,但是也获得了一个大致一致的认识,那就是,我们引进西方理论,并不是为了代替我们的创造,而是为了“中用”、为了借鉴。我们的现代性美学建设、文艺学建设必须要立足于中国当下文化的需要、社会现实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随着国门的又一次打开,新启蒙运动的广泛开展,我国社会文化领域又一次涌现了西化的大潮。各种各样西方新老美学理论、文艺理论以一种潮水般的气势涌人中国,与五四时期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存在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纷纷登陆。在这样一种西方美学、文艺学理论强力压迫的文化语境下,中国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民族身份问题再一次以一种非常激烈的方式凸显了出来。中国学术界应该何去何从?是认同西方理论的普适性而顺着西方说、跟着西方说,还是立足于本国文化实际与文艺实际“别立新宗”进行本土化的创造?这一问题一时成为了我国文化界、学术界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构成了当时乃至整个新时期文化界、学术界一个“基本焦虑”。前有中国现当代美学、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得失、我国几代学人所进行的学术民族化探索的经验可供参照;外有西方美学、文艺学理论的强力压迫;还有西方美学史、文艺理论史上的大量史实及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可供镜鉴,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之下,任何一个拥有一定学术敏锐知觉的中国学者,其选择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我们带着这样一种眼光审视20世纪70、8O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所倡导建立的文艺美学学科,其文化史、学术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建立文艺美学学科的倡议一经提出,便立刻获得了广

大学者的赞同、响应,并且其文化史、学术史意义也一再为广大的学者所论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谭好哲有一次在谈到这一问题曾深情地指出,“中国现代的文学观念以至文艺研究学科和流派,一般都是由西方移植过来的,其学术上的根子和渊源也在西方,而文艺美学是个不多见的例外。它是在现代美学和文艺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纯由我国学者自己开拓和命名并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文艺研究学科。这一新的研究学科的诞生和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表明我国的文艺理论研究已走出了以往单向移入与摹仿的传统路数和思维定势,而步人了自主自主创造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几代学人一直在追求着的文艺理论学科建设的民族化或中国特色终于有了切实的收获。”当然,也有不少学者立足于西方美学、文艺学学科谱系的角度,对文艺美学学科建立的合理性、科学性一再进行质疑。但是,倘若我们从中外文化史、美学史、文论史发展规律的角度,从文化、学术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的角度来加以审视,他们的言论是没有什么理论依据的。 二、传统美学、文艺学学术资源与文艺美学的建立

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之所以在中国产生,而不是在西方,这与中国传统美学、文艺学思想的历史形态有关。“它的出现实际上是文艺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的文化无意识底蕴的促动,这种促动呼唤着我们回到中国文艺美学悠久的、深厚的学术传统上去。” 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差异的原因,美学与文艺学在中国与西方分别有着不同的呈现形态。如果说西方美学更多地偏重于对于美与审美问题的哲学沉思,美学与文艺学的边界较为清晰的话,那么,中国美学与文艺学则更多地偏重于对于文艺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呈现出美学与文艺学相互融合的状态。由于受实用理性精神的影响,中国古人谈美、论艺,一般很少去刻意探讨什么“本质”,也很少从某一假设出发进行抽象的条分缕析,他们更为关切的是文艺的实践问题。他们往往是在文艺创作或阅读的基础上,将审美直觉中的神来之兴捕捉住,记下来,三言两语,却往往如沙中之金,闪闪生辉。也就是说,中同传统美学、文艺学关注的重心是“怎么样”、“如何做”的问题,而不是文艺与美“是什么”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翻阅中国传统美学、文艺学文献,看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对如何进行文艺创作、如何进行文艺欣赏的感悟与说明,是对文艺存在样态及品格的感觉与描述。什么“立主脑”、“密针线”、“简头绪”,“心斋”、“虚静”,“原道”、“宗经”、“征圣”、“神思”、“夸饰”、“附会”、“熔裁”,“用事”、“取境”;“风骨”、“韵味”、“境界”、“豪放”、“雄浑”、“自然”、“婉约”、“典雅”、“飘逸”、“高古”等等这样一些话题或概念,可以说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文艺学的主体。正因为中国传统美学、文艺学对于文艺实践、文艺状态品格的高度关注,以至于中国传统美学、文艺学很少能够脱离具体的文艺门类在抽象、种属的层面上谈美论艺。在浩瀚的中国传统美学、文艺学文献当中,我们看到基本上的是《诗品》、《六一诗话》、《石林诗话》、《沧浪诗话》、《诗薮》、《原诗》、《姜斋诗话》、《渔洋诗话》、《人间词话》等这样的诗话词话,是《毛诗序》、《昭明文选序》、《河岳英灵集序》、《古文约选序》等这样的选家序跋,是《画山水序》、《叙画》、《古画品录》、《历代名画记》、《林泉高致》、《画语录》等这样的画论画品,是《草书势》、《笔赋》、《古今书评》、《书品》、《书谱》《艺舟双楫》等这样的书论书品,是《乐记》、《乐论》、《声无哀乐论》等这样的乐论乐评,是曲话、赋论、文论、剧说、小说评点等这样的一些具体艺术门类的美学、理论,而基本上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那种具有很强涵盖性、抽象性意义上的美学、文艺学。非常明显,在西方,美学在更多情况下是与哲学相互伴生在一起的,而在我国,传统美学则更多地与文艺学相互伴生在一起。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中国传统美学就仅仅存在于历代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所留下的各种各样的“论”、“品”、“序”、“话”之中,中国历代的哲学家就不谈论美的问题。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也常常谈美论艺,在他们的哲学着作比如《论语》、《庄子》、《论衡》、《抱朴子》等当巾也都包含有很多的美学、文艺学思想。经史子集也是我国古代美学、文艺学的一种主要存在形态。但是,与西方美学、文艺学不同,中国哲人也一般很少脱离具体的文艺实践在抽象的层面上或从某一假设出发谈论美与艺术的问题。比如,孔子对于美的谈论就是这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螂“《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如此等等。总之,在古代的中国,人们对于美的思索与把握大都是在具体的文艺活动中进行的。美学成果也大都是对文艺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所以,相对于西方美学来说,中国的传统美学准确地说更应该属于文艺美学的范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学术的发展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学术土壤,离不开本民族文化、学术传统的滋养。当然,也不存在不变的历史与传统,但是,也不可能存在发展链条完全断裂的历史传统。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在这数千年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美学、文艺学学术资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艺美学传统。这种资源与传统可以说为我们从事新的美学、文艺学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前提与基础。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美学与文艺学建设不可能脱离这种传统的影响来进行。文艺美学作为一个以文艺实践为研究重心、研究旨趣的学科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同产生,应该说与中国传统美学、文艺学所积累的学术资源、所形成的学术传统不无直接的因果性关系。

三、中国传统美学、文艺学现代转化的学术诉求与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

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传统美学、文艺学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的需要,“也是中国学者长期思考如何总结中国古典美学经验,并将其运用于现代并介绍到世界的一项重要成果。” 建设立足于中国当下文化需要、社会需要、具有现代性、世界性品格的美学、文艺学,这是我国近现当代以来几代学人的努力方向。但是,现代性、世界性与民族性并不矛盾,传统与创新也不矛盾。现代性、世界性不可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创新也不可能在脱离传统的条件下进行。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美学、文艺学建设,必须在继承传统美学、文艺学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只有继承传统,才能确保我国美学、文艺学建设的健康进行,才能确保我国美学、文艺学建设的民族性文化身份。但是,近现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形势下,由于中国文化建设在总体上采取了“西化”的策略,而中国传统美学、文艺学与西方美学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存在形态与意义模式,从而致使传统美学、文艺学在现代性美学、文艺学建设中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近现代以来乃至当下,我国美学与文艺学研究中所运用的美学、文艺学概念和话语主要来自西方。这种状况是不健康的,这种发展也是不能持久的。怎么样才能继承传统、激活传统,怎么样才能够把本民族有价值的美学传统和文论传统同现代性的美学、文艺学建设结合起来,于是就成为了中国几代学人苦苦寻求的世纪性理想,并为此做出了艰难的尝试和不懈的努力。

王国维是中国近百年来自觉尝试进行古代美学、文艺学现代转化的第一位伟大的学者。在《人间词话》里,他把西方美学理论与我国传统美学、传统文论相结合,创造性地建构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论体系。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也是继王国维之后进行传统美学、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一位重要的探索者。宗白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美学遗产拥有许多值得发扬继承的东西。在此思想指导之下,宗白华在进行现代美学的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吸取古代作家艺术家的美学见解,善于总结他们的艺术实践经验,并常常把古代美学、文艺学中的有关术语,如理趣、意味、神韵、风骨、飞动、空灵等运用于现代文艺批评,进而将中国传统的美学、文艺学理论的术语带进现代批评领域。与王国维、宗白华相呼应或相承续,还有朱光潜、钱钟书的美学与文论实践。朱光潜以中西文论相互结合的方式撰写出版了《诗论》,钱钟书则以评点感悟的传统模式撰

中国传统艺术论文篇6

    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学生偏重技法的学习.而忽视民族文化的培养 :偏重于造型元素的认知.而忽视民族美术元素的继承:偏真实写生.而忽视感性理解与理性分析的结合 所有这些对美术基本理论体系的忽略.将无法使美术教学接近认识和全面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导致我们丢失民族美术的记忆 教师只有充分尊重民族美术传统理论和传统美术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增加广泛的美术系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理论的课程.重视领悟民族艺术的神髓.才能构成美术学教学新体系二、美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开展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的对策研究(一)建立美术文化的教学理念.培养完美人格中国传统绘画十分重视艺术审美认识 、人文启示的作用。对人格的崇尚是中国传统美术所追求的重要人文内容 中国传统美术描绘 自然的同时注重理想、情感 、志向等主观因素的表现。“抒情言志”“借物咏情 ‘言志喻德”构成了中国传统美术表现的主要内涵 因此.衡量美术作品的优劣.常常不在作品本身,而是在于画家的品格与修养 纵观中国传统画家,以雅人高士、英雄豪杰、读书明理者张 强 (石家庄学院 050000)居多.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能够达到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的目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感与人文情结 教育的终极 目标是达到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美术教学就已经明确了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格、心性 、品德 、人文等重要方面。以传统儒、释、道哲学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术精华在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品高逸的境界、超拔的精神、隽永的意味、精妙的笔墨是审视和衡量艺术品质高下的完整标准.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就相当于缺失了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艺术精髓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中国传统美术观念审美认识和启示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审美趋向,引导其对真、善、美的完整追求。因此.教师决不能只培养学生掌握某些单纯技能.而是要在技法的训练中使学生领悟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人品与画品、心境与画境的内涵.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养、品格、气质和心性,使他们对形象的刻画、笔墨的运用忠实于自己的真挚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当代艺术教育的方向。

    (二)优化课程结构,强调文化传承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经过两年的普修美术理论.但传统艺术文化修养还是非常欠缺的 学校艺术教育应当是一种艺术文化教育和情操教育 一个人不懂得本国的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就不能说他懂得艺术。我们要通过加强传统美术文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理论研究能力.只有丰富广博的理论学识.才能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性及胆略;只有正确深厚的思想修养.才能使艺术创造获得深刻的意蕴及不朽的内涵:只有纯真、高尚的人品.才能使艺术品具有高雅、脱俗的品格。

    课程结构方面在于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与介入.教师要把美术传统理论合理地安排在课程体系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解决重技法,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强化教育的意识 .避免将技能技巧作为唯一教育目标 建立以精品与经典为师的课程观.以历代精品名画作为摹写鉴赏之本.提高学生的眼力品味.教学的重点指向更为广泛的文化层面.教学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通过对中国传统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综合学习.包括中国传统美术方面的思维、表现、审美、评鉴、情感等品质。     (四)解决单一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以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富于创新精神与自由表现的意识 .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启发学生的艺术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作多方面的美术文化信息传达.形成以传授艺术为重点的课程设计 美术理论的教学应从理论讲述中解脱出来.融人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更多的美术文化知识,受到传统美术文化的陶冶。

    (五 建立合理的作业评价体系

不同学生.在艺术表现上也有不同的能力,因而作业效果会有较大差别。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内在处理与美学理解有些表现能力欠缺的学生.但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会好些 他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较多.但是由于技法不够成熟.所以无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要鼓励学生对美术理论的思考.使他们增加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自信.而不应以作业效果作为唯一标准来磨灭他们对美术思考和钻研的兴趣 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现代艺术;艺术设计;传统元素;运用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消费。现代艺术设计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注重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传统元素结合起来,以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突破与发展。设计师要充分将现代文明呈现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理念的作品。

一、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

现代艺术设计基于传统设计理念推出新的概念产品,传统元素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有利于人们接受和创新相关文化理念。中国传统元素种类繁多且文化底蕴深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宋时期的瓷器、丝绸、雕刻等,再到明清时期的家具,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值得挖掘。目前,从国内的设计发展现状看,我国传统元素的应用只占较小的一部分,国内设计多半结合西方设计概念。引用西方设计理念在国内是一种趋势,国内现有的传统元素受到忽视,缺乏国内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现代一些设计师意识到这一设计理念的盲区,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从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国际设计潮流一直影响着国内的设计理念,一些设计师大量采用国外设计理念,设计了不少西式的建筑群,但这些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于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利用内涵丰富的传统元素作为建筑物的装饰。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不再占据中国市场的设计主导。盲目照搬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不再是现在国内艺术设计的走向,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物更容易被国人接受。相较于之前被西方现代主义牵着走的情况,如今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国内设计师开始有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不再盲目崇尚西方设计,在运用国内传统元素的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出包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

二、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

1.现代艺术设计来源于传统元素艺术设计的概念

来源于西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品质的代名词。社会的发展注重人文观念,现代艺术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现代艺术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因素,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体现文化内涵。理论联系实际是现在文化交流模式中的重要方式,传统元素蕴含着中国文化底蕴。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应该结合中国传统元素,重视设计中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文化的单一性。现代艺术设计要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被人们接受,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是现代文化交流模式转变的体现。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转化模式多种多样,但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传统元素的运用,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都应该综合考虑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这些因素来源于传统文化因素,对现代艺术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现代艺术设计,能够拓宽现代设计理念。成功的实例如梅州的某些建筑,其综合利用了传统元素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造型上采用了现代装饰元素,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元素,同时也展现了现代设计元素,且造型周围以典型的围龙屋的造型进行衬托,体现了客家人的好客,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2.传统文化指导现代艺术设计理念

现代艺术设计采用的传统元素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独特的美学思想,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取法对象。中式与西式结合的设计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现代人的肯定,该类设计最早体现在服装设计行业。苏绣在中国的刺绣行业中非常有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推崇西方的服装设计,传统中式服装烦琐的设计被现代人抛弃。苏州旗袍利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重新设计,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理念,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传统元素的利用使该建筑拥有了历史文化内涵,得到了民众的肯定。

3.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创新的基础

时代在发展,艺术设计也应该跟随时展。传统元素为现代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了契机。传统文化元素包罗万象,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有着启迪的作用。艺术设计作品不再是单一设计概念的传递,而能够传递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使其整体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并不是对原有文化理念的摈弃,采用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设计理念。设计产品要拥有丰富的文化性,单一传统元素的利用不能有效实现文化的交流。现代艺术设计结合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就设计理念来说是一个突破。利用现代设计理念与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加工和再创造,能够让设计产品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如,现代陶艺作品在造型上逐渐趋向抽象化,其利用线段的曲直、力度、方向,面的转折、体的扩张、细节部分的特殊处理实现陶艺设计的创新。然而,这种创新仍然基于传统陶艺对于陶土肌理的把握,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在本质上仍然延续了传统陶艺表现陶土自然和谐特点的设计理念。现代陶艺在题材内容上的多样化创新也是针对目前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言的,并没有脱离传统陶艺设计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本质特征。因此,尽管现代设计在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上与传统设计有较大区别,但本质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依旧传承了传统艺术设计。

三、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运用方面

现代艺术设计主要采用结合传统元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产品艺术内涵的丰富性。现代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点、线、面上,展现出一个设计的世界,实现艺术交流,展现文化内涵。

1.传统元素在建筑结构中的运用

现代建筑主要采用的是西方的设计理念,但西方的建筑理念在中国大众的审美视野里显得单调。现代艺术设计要充分结合传统元素,考虑到大众的审美需求与现代生活品质的要求,满足现代大众的审美需要。我国古代建筑多数采用木质结构,样式呈现出古朴厚重的特点,让人有安全感。天花藻井既是结构形式的外部表现,又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现代室内设计中多功能厅的天花造型就取材于此。利用现代的梁板式结构实现藻井的造型,并且在梁的顶板内进行石膏封面,不仅可以满足结构的要求,还能提高建筑的艺术品位。

2.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服装是大众生活的必需品,现代中国服装在造型、样式、图案以及颜色的设计理念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提升,甚至获得了国外设计师的推崇,具有中国韵味的同时也有现代气息,使传统服装元素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代表队的服装就将中国传统服装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中国传统的服装样式结合现代服装色彩,使服装的文化内涵得以体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现代文化元素。

3.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标志从最开始的产品标志演化为一个企业经营理念的传递,一个成熟的企业标志能够为企业产品的推广加分。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常态,如,茅台的商标采用的就是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容易让人记住企业的品牌形象。结语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是现代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这需要设计师熟悉传统元素的概念,掌握现代艺术设计手法,从而在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设计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掌握设计理念的同时,了解现代大众的需要,以达到文化层面的协调统一。一味沿袭传统设计理念,或是照搬西方设计理念,都会被现代社会淘汰。现代艺术设计要充分运用我国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努力做到在继承中求创新,展现出设计理念的先进性,从而获得大众的肯定,展现出设计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董青竹.试论现代设计艺术中传统造型元素的再创造.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9).

[2]石慧.浅析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的创意运用.作家,2013(24).

[3]华天睿,王菁.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艺术百家,2010(S2).

[4]朱宁,熊瑛,何小力.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艺海,2011(12).

[5]刘雅琨.试论平面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方法和意义.现代装饰(理论),2011(12).

[6]李典,曲业华,刘洋.再议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训中的应用.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7).

[7]王新娇.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谈中国传统绘画对平面设计的影响.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1).

[8]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包装工程,2008(8).

[9]侯明勇,黄芬.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初探.艺术评论,2010(10).

[10]刘太雷.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装饰,2009(5).

[11]胡雅丽.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大众文艺:理论,2008(12).

中国传统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 数字艺术;中国画;结合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163-02

在计算机技术全面发展背景下,形成了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综合体,即为数字艺术。随着数字艺术形式的推广和发展,逐渐衍生出了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充分呈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数字国画,这一传统艺术的现代技术呈现方式,有效突破了传统艺术的框架,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创新和再现,充分把握时展趋势,凸显了创新意识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有机融合在一起,有效完成了我国传统艺术的转型,开拓了传统艺术新的发展之路。

1 数字艺术与中国画结合的内涵

1.1数字艺术下中国画的应用现状

中国画承载了我国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凝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情操与智慧结晶,展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高超的绘画技巧,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其漫长的发展长河中诞生了众多风格流派与艺术名家,是我国艺术文化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华夏名族历史文化瑰宝。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与标准逐渐发生着改变,传统艺术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数字技术广泛发展的现代社会,要开拓传统艺术的发展之路就必须积极创新,突破传统艺术框架充分结合数字技术,形成新型数字艺术形式,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而当下艺术创作者也必须积极更新创作观念,加强自身创作水平,从而创作出更多更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1.2 数字艺术下中国画的运用形式

自上世纪中期计算机技术传入我国以来,就在各个专业领域发挥着其重要作用,并且逐渐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不仅如此,数字技术的影响还延伸到艺术领域,并在长期的融合中形成了综合性的艺术产物即数字艺术,该艺术形式包含了平面设计、电脑音乐、数码艺术电脑图像、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游戏场景等。数字艺术概念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历了计算机技术由最初的基础功能逐渐开发出用于艺术处理软件的过程,至今数字技术已经成为艺术创作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运用该技术所创作的数字艺术也成为当下艺术领域发展的主力军。

2 数字艺术下中国画的审美特质

2.1 艺术语言的数字性

要创作出技法娴熟、独具美感的传统国画,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化底蕴、艺术天分和绘画技巧,要想达到这几条要求必须付出经年累月的练习,因此,这些实际因素的限制导致大多数望而却步,国画艺术成为小众群体的专属艺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新型数字国画艺术应运而生,该艺术形式主要通过结合国画艺术与数字技术,实现在计算机中创作国画。由于计算机创作国画步骤较为简单,且不需要创作者具备较高绘画技巧,有效缩短了创作者的学习时间,使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数字国画技巧,因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另一方面,数字国画还能够有效实现在不同形式间的切换和组合,满足不同要求。

2.2 体现交互性

在通过数字技术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了创作者本身的绘画意识和思维灵感,同时也渗透了鉴赏者对该绘画作品的建议和想法,真正实现了鉴赏者与绘画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绘画创作者的思维更加广阔,激发创作者的创意灵感,使数字中国画的创作过程更加丰富。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数字中国画的创作,能够实现中国画作品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并且能够保证其在不断的传阅中保持原有的品质和活力,使其能够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此方面,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创作,更多的是创作者对自我感情的宣泄和情绪的表达,在绘画作品中主要展现了艺术情操、社会现象、道德观念、自然风光、人文情怀等方面的探讨和见解,侧重于对当时的哲学理念的表达。

2.3 虚拟的时空性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中国画的创作过程过于复杂且技艺要求极高,并且在空间、时间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性,因此该传统艺术的发扬和传播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局限了传统人文思想与艺术文化内涵的推广和渗透。在此方面,数字技术与中国画的有机融合有效的解决了这些复杂繁琐的问题,计算机技术承载该艺术形式的展现方式,通过其先进的画面处理技术结合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中国画艺术的广泛传播,将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有效的推广出去,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不仅如此,通过将中国画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操作配合绘画处理软件达到画面修正与完善的目的,保证在该绘画作品被传播和普及无数次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画面效果和质量,完美呈现绘画作品的内涵。

2.4 非物质性

数字国画主要是通过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国画绘画软件,并连接专业的绘画板,从而进行数字国画创作过程。该创作形式简化了传统国画创作中的复杂工具以及流程,并且通过模拟传统国画工具毛笔的笔触,充分还原了传统国画绘画效果。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数字国画技术也发生着翻天覆地改变,操作流程更加简便绘画更加真实,不仅如此,通过数字国画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是传统国画创作所无法实现的。

2.5 后续性

自美学理念衍生起便一直追寻艺术发展的脚步,以此为背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完善的过程。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主要依托于美学理论的支持,与此同时,美学理论还是人们感知与理解美的根源及其所存在的思考方式。在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不同阶段中,应该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去观察美的表现,在此过程中美学的理论架构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始终离不开围绕美学展开研究,所以,不论通过何种艺术形式或者手段展现美,都会从不同层面展现出美学的个性化特征,并且在这些特征中普遍存在着美学关联性。由此可见,美学理论中涵盖了广泛艺术形式的统一化美学规律,从某种角度来看数字艺术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但仍然与传统艺术保持着一致的核心思想即美的展现,因此,数字艺术与传统中国画之间具有统一的美学规律,同时也将会在数字艺术中延续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精髓。

3 数字艺术下中国画应用的发展趋势

3.1 创造方式

与传统艺术所不同的是,数字艺术是依托于现代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有一种观点是将计算机艺术与数字艺术划分为同一种类,将该种艺术称之为四维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更趋向于在信息载体和传播媒介产生本质性变化时,其与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一种四维区域,在此区域内,操作者运用计算机程序的某种规律和机制,再现传统艺术形式,并在该艺术形式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创新,将新兴科技与传统艺术涵养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传统艺术的升级和蜕变。四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不单是对传统艺术所进行的改革,更是对传统思想的创新和飞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3.2 创造内容

自古以来,艺术家们的创作愿望就是将理想思维与艺术灵感紧密结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探索实现这一愿望的最佳途径,直至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才真正实现这种创作愿望。集中体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普及,人们逐渐对其在艺术方面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乎大量的艺术设计类软件相继被开发出来,在这过程中,人们愈来愈折服于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和奥妙,更是沉浸与计算机所带来的美妙体验中,设想着在未来利用计算机技术真正取代传统绘画,为真正实现艺术家的创作愿望增添了无限动力。中国画承载了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艺术积淀,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璀璨珍宝,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艺术高度。

3.3 创造理念

与其他绘画表现形式有所出入的是,中国画的创作和其艺术表现形式更侧重于哲学观点和审美观点的抒发,既要通过该国画作品的写意形式充分再现创作者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景象,更要通过该作品达到儒家思想的教学作用。另一方面,既要达到歌颂祖国美好山河的目的,还要充分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针对整体构思及创作思路而言,中国画所注重的是运用灵活多变的构图方式、自由奔放的展现手法,结合变幻莫测的线条来表达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文化艺术内涵,这是中国传统艺术所独有的特点,也是现代绘画所不能取代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计算机技术有效解决了中国画创作中的难点,找了中国画再现与创新的突破口,实现了在传统绘画艺术基础之上实现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专业绘画板这一简单形式,将中国画艺术更为广泛的传播出去,有效弘扬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并形成了一种新型艺术创作形式,为我国的文化艺术增添了新的动力。

4 结论

在艺术与科技交融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应该理性认识其不足之处。由于数字国画必须借助数字技术才得以实现,因此在创作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因为其发展较晚且相关技术不尽成熟,因此必然会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人对于计算机的过于依赖,致使其自身艺术感知能力、潜在艺术天分、实际绘画技巧逐渐退化,作品中的生命力和张力逐渐消散,由艺术作品退化成技术复制。这些都是对数字艺术的产生质疑的主要因素,也是现阶段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避免的情况。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美术功底,吸收绘画名家艺术精华加强创作能力,为国画艺术的发发展和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推进数字艺术的发展升华数字艺术。另一方面,创作者要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国画创作中的各个元素,并能够对国画创作技巧和其所展现的神韵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透彻体会传统国画创作所追求的情绪表达,力求掌握传统国画所包含的主要展现技巧,体会传统国画的创作理念和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以求在数字油画中全面展现传统国画的神韵和技法。最后,针对数字国画的主要载体计算机、国画绘画软件、专业绘制画板,也要进行不断的技术改革,使其能够充分展现我国传统国画的风韵,有效传承我国传统艺术。

参考文献

[1]臧涵.论数字艺术创作中技术与美学的矛盾与平衡[D].南昌大学,2013.

中国传统艺术论文篇9

【关键词】中国声乐艺术;范畴;表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声乐艺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涌现出具有专业水准的部级声乐表演艺术团体、专门培养声乐艺术表演和教育人才的音乐学院,并有规划地组织相关人员梳理和发掘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资源和宝贵的声乐史稿,通过与欧洲先进声乐文化体系的沟通和学习,建立了完备、健全的中国声乐艺术体系。从已经取得的声乐艺术研究理论成果来看,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音乐艺术领域,而对于声乐艺术理论的整理相对贫乏。因此,笔者在对中国声乐艺术的范畴进行界定之前,有必要对前人的研究结果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一、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研究的缘起

“范畴”属于哲学概念,最早出自希腊文。“范畴”是表征客观事物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哲学术语,是人类逻辑思维的理性表现形式,是人们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事物本质属性的提纲挈领。在哲学发展历程中,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对范畴做了最初的全面阐述和系统研究,并将其定义为是对事物存在状态的不同层面进行整理归纳的学术概念。范畴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随着人们知识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范畴的能指和所指范围也在变化和扩大,因此,对范畴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国的音乐文化艺术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积累了丰厚的史料,在《乐记》《唱论》等古代音乐史书中都对音乐表演的基本特征和审美属性有过详实的论述。但是相对西方音乐历史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几百年的文化沉淀,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发掘显然有些滞后。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随着中国声乐艺术在实践中累积了大量的表演经验和理论成果,声乐艺术研究者发现在界定“中国声乐艺术”这个概念时,容易出现歧义和模糊。对于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理解既关涉科学的定义、客观的解释,同时又在声乐艺术发展的现实和历史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只有对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指涉内容和层次问题做出清晰、有效的回答,才能以更为坚实的理论背景和高蹈的理论视域来透视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声乐艺术范畴阐述

梳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表现特征,对于声乐艺术范畴的切入可以从以下三个时期进行考察: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漫长复杂、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对于中国声乐艺术的唱法有着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融合,其争论和发生歧义的焦点是传统民族唱法与欧洲声乐唱法的矛盾。如何与欧洲声乐唱法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中国声乐艺术体系是问题的核心。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上升为关于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探讨。在欧洲声乐体系的冲击下,中国声乐演唱界出现了当时较为轰动的“土洋”之争,这些争论并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的讨论,也没有对“范畴”一词做出具体的论述,但是可以将此作为中国艺术范畴研究的初始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关于中国声乐艺术根本性质的讨论又甚嚣尘上,讨论主要集中在以“民族唱法”界定中国声乐艺术的唱法是否合理。这一时期为了给各种歌唱比赛的评审工作提供便利,中国声乐演唱界采取以演唱技法作为分类的标准,依据不同的演唱风格、表现形式和声音发声技巧,将演唱划分为美声演唱、民族演唱和通俗演唱三种类别。目前,不管是表演界的歌唱艺术家还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声乐教育工作者,都已经约定俗成地将这三种唱法作为中国声乐艺术的范畴内容来认识。对于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界定由此就更加清晰了。声乐教育家、天津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石惟正在《中国民族声乐的范围、结构及其发展方向》一文中写道:“以民族传统唱法为基础,吸收西欧严肃音乐唱法的科学成分,从而能够融中外古今、民族差异、地方特色为一炉的具有广泛包容性与适应性的一种专业化的歌唱学派。”这段文字表述中虽没有对中国声乐艺术的范畴做出盖棺定论的解释,但是可以看做是中国声乐艺术范畴阐述的初露端倪。在此学术基础上,对于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界定逐渐明确和严谨,以下是声乐理论学者对这一问题比较完整的论述: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认为,中国声乐艺术与欧洲声乐唱法有着一定的差距,又不同于传统的曲艺、各地方戏曲演唱和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它是在融合各种唱法优势基础上的一种综合的演唱艺术。声乐教育家刘朗在《声乐教育手册》中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中国声乐艺术是以中国民族文化为土壤,以本民族语汇为基石,以科学的发声原理为准则,并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曲调,代表着中国广大受众的审美趣味和习惯的演唱艺术。声乐教授李晓贰在其著作《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一书中指出,目前中国的声乐艺术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主要涵括了我国传统的戏曲、曲艺和民歌三种形式的演唱风格,也包含了欧洲唱法、歌剧唱腔和新的民歌唱法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演进,中国声乐艺术步入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局面。21世纪中国声乐艺术在艺术表演、教育培训、理论探索和作品挖掘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和进步,中国声乐艺术以更加宏阔的眼界和理性的姿态重新审视目前的声乐艺术范畴。针对21世纪中国声乐艺术呈现的诸多发展趋势和特征来进行归纳,对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诠释也更加脉络清晰、涵盖全面。石惟正在2003年天津音乐学院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对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定义提出自己的视角和论点,他指出:“以中华儿女熟悉、喜爱的母语文学以及音乐语言表达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的声乐作品及其表演,就是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换言之,用中华民族的一种语言和风格,以声乐形式表达民族思想、感情的艺术种类就是我们的民族声乐。”

三、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的范畴表征

首先,中国声乐艺术是集演唱和语言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演唱和语言相互浸淫和渗透,二者在声乐艺术中扮演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形象鲜明的语言符号能够清晰地囊括声乐演唱艺术所表达的意义和内容、塑造成功的典型艺术形象、烘托音乐氛围,是使声乐演唱具备艺术震撼力的重要组成元素。汉语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母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歌词构成毋庸置疑是以汉语言为养分的。汉语言是在声调和韵律的基础上构建的符号系统,具有表情的功能,并具备与音乐形式相近的某种音律的特质。因此,中国声乐艺术从创作到表演都要考虑汉语言的表情功能。简言之,声乐创作在歌词的选择上要依据汉语言的特殊规律;音乐创作的旋律要契合汉语言发音的习惯;在声乐表演中,要关注歌词发音的正确、吐字的清晰,以及声调与韵律的有效结合。中国声乐艺术在传统和现代的切换与衔接中,汉语言是其始终不变的创作和演唱的基石,这是中国声乐艺术范畴最为根本的特征。其次,从中国声乐艺术的总体风格来看中国声乐艺术的范畴表征,其风格的界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民族音乐传统和当下音乐特征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演唱风格。所谓“演唱风格”,是指表演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根据作品一度创作中的艺术形式、表达意涵和审美趣味,通过演唱的二度诠释所呈现出的中国声乐艺术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品质,其中包括发声润腔和表演时的肢体语言、表情体态。世界各民族的唱法都有代表本民族艺术传统的表演风格、发声方法,即“演唱风格”。另外,西方美声唱法的引入和普及,对中国声乐艺术起到了优化和促进作用,并融入到中国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中,使其展现出新的特质,形成了民族音乐传统和当下音乐特征相融合的范畴表征。二是民族音乐传统和当下音乐特征相互影响下的中国声乐艺术的创作风格,歌曲创作者在声乐创作的过程中选用的是传统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调式调性、和声旋律)和传统声乐艺术风格的展开方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创作手法。“如《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黄河颂》等,它们的音调和语言是从整个中华民族风格群体中提炼出的共性,对外国人来讲则是特性,是中华民族统一的、代表性的特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气派,我们称之为民族综合风格。这个风格处于我国民族声乐这个建筑物的最高层,但它绝不是空中楼阁,它的营养源泉和根基依然在于建筑物中下层的地方风格中。”①再次,中国声乐艺术范畴的审美特征是现代审美与传统审美精神的结合。声乐艺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在几千年传统美学的熏陶下,中国声乐艺术形成了“声、腔、气、韵”等独具特色的审美表征。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美声唱法融合后形成了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的审美特征,即以“情”为审美内涵、以“字正腔圆”为审美标准、以高亢明亮的音色为审美偏好,并创造性地发明了“润腔”的歌唱技巧。当代中国声乐艺术在传统审美习俗“真、善、美”的创作理念上不断延展,具备意蕴丰富的民族气息、审慎严谨的歌唱技巧和个性张扬的时代风貌。最后,以传统的标准审视当下中国声乐艺术的范畴特征未免有陷入僵化的可能,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声乐艺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已经超出以往任何时代。在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织下,中国声乐艺术可以界定为以汉语言为源头的母语性、以传统演唱和西方美声唱法融合的风格特征,以及多元审美元素相借鉴的艺术形式。

四、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论文篇10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室内装饰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人类原有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错误定位和认识,以及当前工艺美术产业的不景气,使得人们对工艺美术的认识就是低知识、低技术,手工艺的小作坊,从业者是知识水平低的人。这样的认识的高学历者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无人愿在就业时选择工艺美术。虽然部分学校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但毕业生也都转向了其他专业就业,使大师后继无人,没有徒弟可带。工艺美术门类正面临着日渐稀少、后继无人的局面,使许多本身就具有局限性的传统工艺美术面临危机与挑战。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在此情况下传统工艺美术如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将会慢慢淘汰,淡出历史舞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后,虽然失去了原来的主流地位,但它仍然继承了以往的优秀传统,保持着中国工艺造物的一贯美学特征,已经形成一定的象征模式并融入社会之中。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构造、丰富的表现形式、鲜明的民族特色都反映了生活的直接性以及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对现代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的空间中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在我们生活中工艺美术无处不在,有工艺美术作品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的目光,它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人们感受生活、释放情绪的媒介,这也是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所在。在众多的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中到处都能看到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变迁导致人们在吃、穿、住、行、用等各个方面较以往都有了更大的不同,尤其是现在的青年一代,追求精神自由、张扬个性美感是工艺美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家庭住房、物用品质、室内陈设等社会空间都是艺术家设计创新的空间,也使得传统工艺美术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室内装饰设计的发展概况

室内装饰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生活需要,合理、完美地组织和塑造具有美感而又舒适、方便的室内环境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是环境艺术的一个门类,现代的室内装饰强调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潮流,一是从使用功能上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如科学地通风、采光、色彩选择等等,以提高室内空间的舒适性和实用性;另一种是创造个性化的室内环境,强调个人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调。室内装饰设计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并与建筑设计、装饰艺术、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改善空间,对室内空间进行美化和修饰,通过选择与设计,创造一种理想的室内气氛,使人赏心悦目,怡情逸性。

我国现代室内装饰设计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室内装饰设计发展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公共场所、办公区域以及居住空间环境装饰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室内装饰设计的迅速发展。不管是公共场所还是家庭居室,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当时装饰设计及创作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观念和较为完善的体系,室内装饰设计局面比较混乱。有些一味照搬外国设计成果追求所谓的“西洋风格”,有些到处堆砌传统装饰样式强调所谓的“民族特色”,甚至于把不同风格、特点的设计元素混杂于一室已达到“中外合璧”的效果,粗制滥造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装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为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和运用价值。创造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目的就是美化人们的生活,很多制作精良的工艺品在古代就已经作为室内装饰物供人们赏玩,从审美特质上看,传统工艺美术品与绘画、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相比,装饰性更强,更适合运用于室内装饰。

工艺美术的对象主要是手工艺品,而艺术设计是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一个是传达了传统的道器思想,一个是体现现代人的设计理念。以往的工艺美术史论多是讲技术和现象,多是研究图案、装饰的问题,或者亦偏重于材料的工艺阐释。与工艺美术相对应的是道器,器指物质载体、道指精神内容,是相对于工艺美术领域的范畴而言的。而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为事物。人为事物主要是指包含了人的设计思想和创造性理念的人化自然事物。工艺美术的“形、道、器”相对应的就是艺术设计的“造型、设计、产品”;传统的“制器和器用”就是当今的“产品和用品”。道器是传统的器物观念,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人为事物是当代的对设计的一种认识,二者互不排斥。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结合,也是为自身的发展谋求出路。传统工艺美术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生产形式,其蕴含的劳动价值量非一般工业品所能比拟。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实用功能几乎完全被工业品所代替,从实用品转身变成仅仅充当审美对象的艺术品,褪变成为一种“小众文化”,其发展空间受到强烈挤压。可以说将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是对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继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有着500年历史的景泰蓝采用的无机化学,材料学和金属加工技术,还是历史更久远的玉雕,牙雕所使用的加工工具,无不透视出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而传统工艺美术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发展数百年,乃至千年,其核心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艺美术的传承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不断注入。

四、方法

如何避免千人一面,是所有的设计师关注的话题。经过十余年的争论、反思和探索,目前,业界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我国的室内装饰要健康发展,应该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设计道路,努力探求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建立具有现代意识的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的室内装饰设计理论和实践体系。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师不断探索创新,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各种文化艺术元素都得到了充分发掘,个性化越发明显。室内装饰设计风格也因而频繁变化,自然环保、民族特色、异域情调、前卫现代等风格随处可见,呈现出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局面。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包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为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和运用价值。吸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材质元素、主题元素和地方文化元素并对现代建筑内部空间进行装饰和处理,使传统特色和现代建筑统一,对创造既有鲜明民族特征又具强烈时代感的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作品意义重大。传统工艺美术运用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要符合室内设计的使用功能和环境主题,或繁或简,采取合理方式手法适度地进行装饰。

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运用传统工艺美术时,其原则是要符合室内装饰的特点。首先要契合室内使用功能和环境主题,合理适度的进行装饰,使装饰成为室内环境的亮点。第二,传统装饰品要与整体设计风格相适应,和灯光、家具、隔断、植物、陈设等相得益彰,符合整体美的要求。第三,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运用传统工艺美术元素既不能打破室内的整体性又要突出其现代感,不能把传统装饰进行堆砌而成为古代装饰的简单克隆产品。第四,尽量降低传统工艺美术中不适应现代装饰设计的限制性因素的使用,如玉石、金银器等珍贵的原材料、制作程序过于复杂和表现手法太过精细的工艺品,虽然有独特的装饰效果但都不适合普遍使用,要重视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法的运用。

在室内装饰设计实践中,应该遵循现代设计观念,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理论、结构体系中,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思维方法的室内装饰。最基础的方式是将传统工艺美术的造型、图案、纹饰直接引入到室内装饰设计方案中,对传统装饰进行解构与重组,或者对材质、工艺和表现手法进行替换,延续其审美形式。在掌握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造型方法、特点、规律之后,可以进一步对传统元素进行革新和再创造,通过抽象、变形或增加新的表现方式,产生新的形式和效果。

最有创新价值的方法是将传统工艺美术精髓真正融人到室内装饰设计中,不囿于传统装饰的现有形式,探索并创造出新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造型方法,真正实现室内装饰设计的中国化。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吸纳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在设计理论和实际实践上大力探索,不断拓展传统工艺美术的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