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5:39:55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一级预防是重点,主要复习乳腺癌的预防措施,包括基因检测、饮食调控、改变生活方式及化学药物预防,如三苯氧胺、雷洛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和灭活剂等。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的可能性约为10%,是女性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从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以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各国均是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妇女发病的高峰年龄较美国提前10年,发病年龄提前这一特点无疑将对社会生产力及家庭造成更大的危害[1]。根据流行病病因学的特点乳腺癌最合理最有希望的应是预防。一级预防是去除已经确定的危险因素,二级预防是及早诊治乳腺癌,重点应放在一级预防。

1基因检测

检测易感基因可以增加对乳腺癌发病机理的认识,并提供更多的预防措施。BRCA1或2是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其具有肿瘤抑制基因的许多特点,当突变型等位基因伴有野生型同类等位基因丢失或者灭活时,肿瘤就产生了。在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将增加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特别是在一级直系亲属中(母亲、女儿、妹妹)有1人或者1人以上患乳腺癌者,乳腺癌的发生率可增加1~3倍。因此对具有BCRA1或2阳性的家族史患者要进一步随访检查,必要时实与手术可能会减少乳腺癌的发生[2]。

2合理饮食及良好的生活方式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乳腺癌的死亡率与地区人群的人均年脂肪含量关系密切,高脂饮食可使乳腺癌的发病率增加。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绝经期前摄入蔬菜和纤维最多的妇女与那些摄入最少的妇女作比较,结果发现前者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仅为后者的一半。研究还发现,饮食红色肉如牛、羊肉等对乳腺癌的发病有促进作用,水果、蔬菜类等低脂肪高纤维食品,由于能降低血中雌激素的水平,所以具有预防乳腺癌的作用。因此要使饮食结构合理化,如减少热量的摄入,降低脂肪的摄入,多食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素的食物及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均有利于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超重、肥胖及成年期体重变化对乳腺癌尤其是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目前认为这种联系机制与游离雌激素水平有关。据研究上身肥胖者以脂肪细胞肥大为主,下身肥胖则以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为主,前者易于减重而后者相对较难。超重和肥胖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控制的,因此通过控制体质量及体育活动,可有效地减少腹部脂肪而控制上身肥胖,控制成年期过度增重,从而有效地预防乳腺癌的发生[3]。

有调查显示,年轻时爱运动的女性中年以后较少患乳腺癌,与不运动的女性相比,适当有规律的运动可使乳腺癌的患病减少一半。此外饮酒也是危险因素之一,饮酒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很高,而这种危险性同饮酒量直接有关。还有许多研究显示吸烟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明显高于不吸烟的妇女,有报道在吸烟妇女非哺乳期的乳液中存在诱发乳腺癌辅助物质。因此戒烟、戒酒、适当运动等均有利于降低乳腺癌的发病。同时乳腺癌还与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相关,而哺乳是保护因素,所以要积极倡导母乳喂养[4]。

3化学药物预防

化学药物预防是指应用天然的或合成的化学制剂以抑制癌前病变转化成浸润性癌。其基本概念是根据肿瘤侵袭前期可逆性的理论,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控剂(SERM)三苯氧胺。雷洛昔芬(raloxifene)是第二个SERM。芳香化酶抑制剂和灭活剂,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和黄体素激素同类物的应用尚未成熟。视黄醇的作用有限,但不良反应可耐受[5]。

3.1三苯氧胺三苯氧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甾类抗雌激素制剂,竞争性抑制雌激素结合而阻断雌激素受体,已普遍用于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也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国家外科辅助乳腺和肠道计划(NSABP)1998年首先报道了BCPT(BreastCancerPreventionTrial)结果:三苯氧胺可降低50%非浸润性乳腺癌和49%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率,其作用是由于治疗小隐灶癌的结果但真正的预防作用尚不清楚[6]。经过7年的追踪随访于2005年报道了新的研究结果:接受三苯氧胺的妇女在7年受试过程中,乳腺癌的发生率相对恒定且停药2年内其发生率也不会发生改变,更进一步证实了三苯氧胺在降低绝经前后高危妇女的乳腺癌发生率方面有明显的作用[7]。

3.2雷洛昔芬雷洛昔芬也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ER)调节剂,它在乳腺和子宫内膜内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而阻断竞争性雌激素诱发的DNA转录,最终阻止雌激素刺激乳腺癌生长的作用,但仍发挥对骨、凝血等有益的雌激素作用。MORE是美国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服用雷洛昔芬乳腺癌发生率降低76%(P=0.001),90%降低发生在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5]。继MORE试验后的后续试验CORE试验,共涉及了5213例曾参与MORE试验的妇女,结果显示雷洛昔芬分别降低了59%和66%的4年总侵入性乳癌率和ER阳性乳癌侵入率,而对ER阴性乳癌似乎没有影响。结合2个试验的结果雷洛昔芬分别降低了66%和76%的总乳癌和ER阳性侵入乳癌风险。但此药增加了血栓栓死的风险[8]。目前还没有将雷洛昔芬作为乳腺癌化学预防常规使用药物的足够证据。

3.3芳香化酶抑制剂和灭活剂在绝经后芳香化酶主要来自周围组织,尤其是脂肪,也存于乳腺癌组织内,可能与乳腺癌增殖率增快有关。芳香化酶抑制剂结合至该酶的活性部位而防止其雌激素合成,故具有预防乳腺癌的功能。ATAC试验(anastrazole,tamoxifenaloneandcombinedtrial)发现阿那曲唑组中对侧新发乳腺癌率有显著下降,约58%(Rr=0.42,95%CI=0.22~0.79)[9]。MA17试验是在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结束5年的三苯氧胺治疗后,对照继续使用来曲唑与安慰剂对患者的无病生存率的研究。经过30个月的随访,发现使用来曲唑的妇女无病生存率显著提高,危险性比(HR)=0.57,95%CI=0.43~0.75,P=0.00008。对侧乳腺新发癌显著下降(相对降低约46%)[10]。IES试验主要研究在绝经后妇女应用三苯氧胺2~3年后,转为应用依西美坦(exemstane)治疗,结果显示依西美坦可显著降低对侧乳癌发生的风险(Hr=0.44,95%CI=0.20~0.98,P=0.04)[11]。最新开发的芳香酶抑制在治疗乳腺中所表现出优越的耐受性和有效性,使得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更有力的乳腺癌预防药物[7]。

3.4维生素A类化合物维生素A类化合物是典型的诱导分化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维生素A即可调节正常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也可调节多种肿瘤细胞的分化、抑制其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hPR试验结果显示4hPR(新维A类化合物)对于二次原发癌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是对于绝经期前妇女可能减少对侧乳腺癌的发生[12]。视黄醇是维生素A的天然或合成同类物,在临床前试验被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积累在乳腺组织内而发挥其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视黄醇与三苯氧胺联用有增强肿瘤抑制作用和降低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结果。加用另一种抗癌药物也有增强作用[5]。

3.5环氧合酶(COX)抑制剂乳腺癌的发生与COX21和COX22上调有关,美国相关研究表明日常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与乳腺癌危险显著减少相关。在乳腺肿瘤的发病过程中,COX-2过度表达起了重要的作用,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作化学预防有潜在可能但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剂量与疗程,以期获得最大的益处。

4小结

乳腺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通过合理膳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预防乳腺癌的发生。迄今为止,三苯氧胺是FDA唯一批准且具有充分证据证明临床可用于预防乳腺癌的化学药物,但对低危机妇女(Gail5年危机率<1.66%)不推荐应用,三苯氧胺适用于Gail5年危机率>1.66、有≥2个第一代亲属乳腺癌史、或有原位导管癌或小叶癌史、绝经前妇女、已切除子宫及乳腺癌高危机患者,但目前仍没有证据表明三苯氧胺能够提高生存率,其他药物尚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寻找更好的预防措施,寻找疗效更好的药物,以期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怡,徐光炜.乳腺癌的二级预防.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4,2(2):84-86.

[2]综合报道乳腺癌的原因和预防.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6,23(4):208-209.

[3]宫芸芸,马榕.减重遇预防乳腺癌.中国公共卫生,1998,14(5):313-315.

[4]代丽萍.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6):84.

[5]张延龄.乳腺癌的预防.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31(3):143-145.

[6]FisherB,CostantinoJP,WickerhamDL,etal.Tamoxifenforpreventionofbreastcancer:ReportoftheNationalSurgicalAdjuvantBreastandBowelProjectP-1Study.JNatlCancerInst,1998,90(18):1371.

[7]周亮.乳腺癌药物预防及相关情况新进展.癌症进展杂志,2007,5(2):163-167.

[8]SilvanaMartino.ContinuingoutcomesrelevanttoEvista:Breastcancerincidenceinpostmenopausalosteoporoticwomeninarandomizedtrialofraloxifene.JNatlCancerInst,2004,96:1731.

[9]BaumM,BuzdarA,CuzickJ,etal.Anastrozolealoneorincombinationwithtamoxifenversustamoxifenaloneforadjuvanttreatmentofpostmenopausalwomenwithearlybreastcancer:firstresultsoftheATACrandomisedtrial.Lancet,2002,359(9324):2131-2139.

[10]GossPE,IngleJN,MartinoS,etal.Arandomizedtrialofletrozoleinpostmenopausalwomenafterfiveyearsoftamoxifentherapyforearly2stagebreastcancer.NEnglJMed,2003,349(19):1793-1802.

乳腺癌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且的:观察并评价艾易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04年7月2006年7月诊断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共100例,其中观察组51例,对照组49例;两组均行长春瑞滨加吡柔比星化疗两个疗程,观察组同时使用艾易舒注射液,于化疗第1天及最后1天采血,检查患者血象、肝肾功能及一般情况记录。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毒性反应小于对照组。结论:艾易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化疗相关毒性反应。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及生活幸福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由于乳腺癌普查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得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乳腺癌已经成为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之一。然而,仍有许多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早期发现,就诊时已经到了晚期,无法行手术治疗。对于晚期乳腺癌,全身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我院于2004年7月2006年7月使用艾易舒注射液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共51例,同时设置49例单纯化疗的对照组,从而评价艾易舒注射液联合化疗在治疗晚期乳腺癌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总共100例患者皆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经《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诊断为乳腺癌Ⅳ期患者。患者全为女性,并按照随机数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艾易舒联合化疗)及对照组(单纯化疗)。其中观察组共51人,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54,3岁,其中肝转移6例,淋巴结转移8例,肺转移5例;对照组共49人,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0,1岁,其中肝转移5例,淋巴结转移9例,肺转移7例。所有患者皆为初次治疗病人,之前未经过任何全身化疗,局部淋巴结放疗等。所有患者皆无明显骨髓抑制表现(白细胞>3.5×109/L),无化疗禁忌证,治疗前KPS评分都大于80分。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长春瑞滨25mg/m2,静脉冲人,第1、8天;吡柔比星40~50mg/m2,静脉冲人,第1天;21天为1个周期。观察组: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使用艾易舒注射液50ml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从化疗第1天起,持续14d。两组病人各完成两个周期的治疗,化疗使用中都在化疗前后分别给与常规止吐处理。患者于化疗开始前l天及化疗最后1天抽血查肝肾功能,化疗期间每周查1次血常规,两个疗程结束后予评价。

1.3观察项目

①近期疗效:根据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标准评定。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稳定)、PD(进展)。OR总缓解率(有效率)=(CR+PR)例数,总数×100%。②生活质量:根据Karnofsky评分法进行,治疗前后评分增加大于等于10分为提高,减少小于等于10分为降低,增加或减少小于10分为稳定。③毒副反应:按WHO标准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获得数据采用Epidata3.1输入,并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CR5例,PR30例,SD10例,PD6倒,OR=68.63%;对照组:CR3例,PR31例,SD14例,PD1例,OR=69.3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生活质量

观察组中生活质量提高共26例,占总人数的50.98%;生活质量减低4例(7.84%),稳定22例(41.18%)。对照组生活质量提高共19例,占总人数的38.78%;生活质量减低8例(16.33%),稳定21例(44.90%)。两组比较,观察组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毒副反应

骨髓抑制情况方面。观察组51人中,O度19例,I度18例,Ⅱ度9例,Ⅲ度5例,发生率为62.75%;对照组49人中,0度8例,I度24例,Ⅱ度11例,Ⅲ度6例,发生率为83.67%。观察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观察组51人中,出现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共26例(50<98%);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的共24例(48.98%)。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

在化疗后出现的局部静脉炎,观察组中出现32例(62.75%),对照组中出现29例(59.18%),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乳腺癌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一级预防是重点,主要复习乳腺癌的预防措施,包括基因检测、饮食调控、改变生活方式及化学药物预防,如三苯氧胺、雷洛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和灭活剂等。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的可能性约为10%,是女性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从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以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各国均是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妇女发病的高峰年龄较美国提前10年,发病年龄提前这一特点无疑将对社会生产力及家庭造成更大的危害[1]。根据流行病病因学的特点乳腺癌最合理最有希望的应是预防。一级预防是去除已经确定的危险因素,二级预防是及早诊治乳腺癌,重点应放在一级预防。

1基因检测

检测易感基因可以增加对乳腺癌发病机理的认识,并提供更多的预防措施。BRCA1或2是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其具有肿瘤抑制基因的许多特点,当突变型等位基因伴有野生型同类等位基因丢失或者灭活时,肿瘤就产生了。在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将增加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特别是在一级直系亲属中(母亲、女儿、妹妹)有1人或者1人以上患乳腺癌者,乳腺癌的发生率可增加1~3倍。因此对具有BCRA1或2阳性的家族史患者要进一步随访检查,必要时实与手术可能会减少乳腺癌的发生[2]。

2合理饮食及良好的生活方式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乳腺癌的死亡率与地区人群的人均年脂肪含量关系密切,高脂饮食可使乳腺癌的发病率增加。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绝经期前摄入蔬菜和纤维最多的妇女与那些摄入最少的妇女作比较,结果发现前者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仅为后者的一半。研究还发现,饮食红色肉如牛、羊肉等对乳腺癌的发病有促进作用,水果、蔬菜类等低脂肪高纤维食品,由于能降低血中雌激素的水平,所以具有预防乳腺癌的作用。因此要使饮食结构合理化,如减少热量的摄入,降低脂肪的摄入,多食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素的食物及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均有利于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超重、肥胖及成年期体重变化对乳腺癌尤其是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目前认为这种联系机制与游离雌激素水平有关。据研究上身肥胖者以脂肪细胞肥大为主,下身肥胖则以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为主,前者易于减重而后者相对较难。超重和肥胖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控制的,因此通过控制体质量及体育活动,可有效地减少腹部脂肪而控制上身肥胖,控制成年期过度增重,从而有效地预防乳腺癌的发生[3]。

有调查显示,年轻时爱运动的女性中年以后较少患乳腺癌,与不运动的女性相比,适当有规律的运动可使乳腺癌的患病减少一半。此外饮酒也是危险因素之一,饮酒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很高,而这种危险性同饮酒量直接有关。还有许多研究显示吸烟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明显高于不吸烟的妇女,有报道在吸烟妇女非哺乳期的乳液中存在诱发乳腺癌辅助物质。因此戒烟、戒酒、适当运动等均有利于降低乳腺癌的发病。同时乳腺癌还与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相关,而哺乳是保护因素,所以要积极倡导母乳喂养[4]。

3化学药物预防

化学药物预防是指应用天然的或合成的化学制剂以抑制癌前病变转化成浸润性癌。其基本概念是根据肿瘤侵袭前期可逆性的理论,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控剂(SERM)三苯氧胺。雷洛昔芬(raloxifene)是第二个SERM。芳香化酶抑制剂和灭活剂,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和黄体素激素同类物的应用尚未成熟。视黄醇的作用有限,但不良反应可耐受[5]。

3.1三苯氧胺三苯氧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甾类抗雌激素制剂,竞争性抑制雌激素结合而阻断雌激素受体,已普遍用于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也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国家外科辅助乳腺和肠道计划(NSABP)1998年首先报道了BCPT(BreastCancerPreventionTrial)结果:三苯氧胺可降低50%非浸润性乳腺癌和49%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率,其作用是由于治疗小隐灶癌的结果但真正的预防作用尚不清楚[6]。经过7年的追踪随访于2005年报道了新的研究结果:接受三苯氧胺的妇女在7年受试过程中,乳腺癌的发生率相对恒定且停药2年内其发生率也不会发生改变,更进一步证实了三苯氧胺在降低绝经前后高危妇女的乳腺癌发生率方面有明显的作用[7]。

3.2雷洛昔芬雷洛昔芬也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ER)调节剂,它在乳腺和子宫内膜内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而阻断竞争性雌激素诱发的DNA转录,最终阻止雌激素刺激乳腺癌生长的作用,但仍发挥对骨、凝血等有益的雌激素作用。MORE是美国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服用雷洛昔芬乳腺癌发生率降低76%(P=0.001),90%降低发生在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5]。继MORE试验后的后续试验CORE试验,共涉及了5213例曾参与MORE试验的妇女,结果显示雷洛昔芬分别降低了59%和66%的4年总侵入性乳癌率和ER阳性乳癌侵入率,而对ER阴性乳癌似乎没有影响。结合2个试验的结果雷洛昔芬分别降低了66%和76%的总乳癌和ER阳性侵入乳癌风险。但此药增加了血栓栓死的风险[8]。目前还没有将雷洛昔芬作为乳腺癌化学预防常规使用药物的足够证据。

3.3芳香化酶抑制剂和灭活剂在绝经后芳香化酶主要来自周围组织,尤其是脂肪,也存于乳腺癌组织内,可能与乳腺癌增殖率增快有关。芳香化酶抑制剂结合至该酶的活性部位而防止其雌激素合成,故具有预防乳腺癌的功能。ATAC试验(anastrazole,tamoxifenaloneandcombinedtrial)发现阿那曲唑组中对侧新发乳腺癌率有显著下降,约58%(Rr=0.42,95%CI=0.22~0.79)[9]。MA17试验是在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结束5年的三苯氧胺治疗后,对照继续使用来曲唑与安慰剂对患者的无病生存率的研究。经过30个月的随访,发现使用来曲唑的妇女无病生存率显著提高,危险性比(HR)=0.57,95%CI=0.43~0.75,P=0.00008。对侧乳腺新发癌显著下降(相对降低约46%)[10]。IES试验主要研究在绝经后妇女应用三苯氧胺2~3年后,转为应用依西美坦(exemstane)治疗,结果显示依西美坦可显著降低对侧乳癌发生的风险(Hr=0.44,95%CI=0.20~0.98,P=0.04)[11]。最新开发的芳香酶抑制在治疗乳腺中所表现出优越的耐受性和有效性,使得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更有力的乳腺癌预防药物[7]。

3.4维生素A类化合物维生素A类化合物是典型的诱导分化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维生素A即可调节正常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也可调节多种肿瘤细胞的分化、抑制其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hPR试验结果显示4hPR(新维A类化合物)对于二次原发癌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但是对于绝经期前妇女可能减少对侧乳腺癌的发生[12]。视黄醇是维生素A的天然或合成同类物,在临床前试验被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积累在乳腺组织内而发挥其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视黄醇与三苯氧胺联用有增强肿瘤抑制作用和降低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结果。加用另一种抗癌药物也有增强作用[5]。

3.5环氧合酶(COX)抑制剂乳腺癌的发生与COX21和COX22上调有关,美国相关研究表明日常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与乳腺癌危险显著减少相关。在乳腺肿瘤的发病过程中,COX-2过度表达起了重要的作用,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作化学预防有潜在可能但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剂量与疗程,以期获得最大的益处。

4小结

乳腺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通过合理膳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预防乳腺癌的发生。迄今为止,三苯氧胺是FDA唯一批准且具有充分证据证明临床可用于预防乳腺癌的化学药物,但对低危机妇女(Gail5年危机率<1.66%)不推荐应用,三苯氧胺适用于Gail5年危机率>1.66、有≥2个第一代亲属乳腺癌史、或有原位导管癌或小叶癌史、绝经前妇女、已切除子宫及乳腺癌高危机患者,但目前仍没有证据表明三苯氧胺能够提高生存率,其他药物尚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寻找更好的预防措施,寻找疗效更好的药物,以期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怡,徐光炜.乳腺癌的二级预防.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4,2(2):84-86.

[2]综合报道乳腺癌的原因和预防.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6,23(4):208-209.

[3]宫芸芸,马榕.减重遇预防乳腺癌.中国公共卫生,1998,14(5):313-315.

[4]代丽萍.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6):84.

[5]张延龄.乳腺癌的预防.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31(3):143-145.

[6]FisherB,CostantinoJP,WickerhamDL,etal.Tamoxifenforpreventionofbreastcancer:ReportoftheNationalSurgicalAdjuvantBreastandBowelProjectP-1Study.JNatlCancerInst,1998,90(18):1371.

[7]周亮.乳腺癌药物预防及相关情况新进展.癌症进展杂志,2007,5(2):163-167.

[8]SilvanaMartino.ContinuingoutcomesrelevanttoEvista:Breastcancerincidenceinpostmenopausalosteoporoticwomeninarandomizedtrialofraloxifene.JNatlCancerInst,2004,96:1731.

[9]BaumM,BuzdarA,CuzickJ,etal.Anastrozolealoneorincombinationwithtamoxifenversustamoxifenaloneforadjuvanttreatmentofpostmenopausalwomenwithearlybreastcancer:firstresultsoftheATACrandomisedtrial.Lancet,2002,359(9324):2131-2139.

[10]GossPE,IngleJN,MartinoS,etal.Arandomizedtrialofletrozoleinpostmenopausalwomenafterfiveyearsoftamoxifentherapyforearly2stagebreastcancer.NEnglJMed,2003,349(19):1793-1802.

乳腺癌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综合改进;并发症

随着检测手段的提高,乳腺癌多能得到早期诊断,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手术范围日趋缩小,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还是当今各级医院的常规方式。由于手术过程中操作技巧以及术前术后处理方式的不同,多种原因引起不同的并发症。我院对46例乳腺癌Auchincloss术式术前、术后处理进行的综合改进,临床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均为女性,年龄30~54岁,中位年龄42岁,癌肿分布均为单侧。位于乳房中央5例,外上26例,内下4例,内上3例,外下8例。术前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对照组28例,因医师操作习惯不同,未予改进方式施术。

1.2方法(1)术前1周内单次小剂量辅助化疗;(2)取横行或斜行且避免弯向腋窝的切口;(3)左侧乳腺癌采用从锁骨下、肋骨旁、肋缘上,右侧乳腺癌从肋缘上、胸骨旁、锁骨下的顺序切除乳房;(4)使用西餐刀游离支瓣;(5)保留肋间臂神经;(6)术后使用特制弹力加压背心及负压引流;(7)术后化疗或放疗。

1.3结果

1.3.1病理类型乳腺导管浸润癌27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导管内癌3例,乳腺黏液腺癌4例,乳腺浸润癌部分腺癌2例,髓样癌1例,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结浸润1例。

1.3.2TNM分期Ⅰ期69.57%(32/46),Ⅱ期26.09%(12/46),Ⅲ期4.35%(2/46)。腋淋巴结转移率36.86%(17/46);ER(+)57.69%,ER(-)42.31%。

1.3.3治疗结果对比46例改进方法施术者和对照组28例患者,结果见表1。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注:*与术中牵拉臂神经有关

2讨论

2.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优点术式对早中期乳腺癌既能彻底达到根治的目的,又能保持患侧上肢功能[1],保留胸肌使术后外形饱满,而横行的Stewar+切口或斜行的orr切口较纵行切口有良好的腋窝暴露,使淋巴结清扫容易,切口张力适中且位置较低,瘢痕不容易显露,需行乳房重建时尤为适用。本组病例包括乳房4个象限,最大肿块直径约5cm,均能以横行切口施术。而不弯向腋窝的切口,可避免腋窝处的切口瘢痕压迫引起的上肢水肿。

2.2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即使是早期乳腺癌确诊时,体内也会存在高危微小转移病灶,术前新辅助化疗,可控制原发病灶,减少术后复发和播散[2]。本组病例中有2例临床分期为Ⅲ期,通过术前化疗,肿块明显缩小,腋淋巴结也缩小、消失,为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创造了条件。

2.3不同顺序的乳房切除施术者绝大多数习惯右手持刀,且由于癌肿位于左右侧乳房的不同,施术时常位于患者两侧,笔者体会到,不同顺序的乳房切除即顺时针方向的乳房切除,更利于术者有条不紊地对乳房进行切除,使操作更快捷。

2.4保留肋间臂神经腋淋巴结清扫中切断肋间臂神经,将引起相应区域皮肤麻木、疼痛或腋窝无汗症[3]。Temple报道在Ⅰ期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中保留肋间神经50例,术后随访3~5年,无局部复发病例[4]。郑镇本等也报道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66例,经随访无局部复发[5]。我院在腋淋巴结无明显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清扫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术后患者上肢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功能正常,术后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高。

2.5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术中止血不彻底,皮瓣张力大,术后包扎不可靠,引流不畅,及大面积使用电刀产生的电弧和高温对皮下血管网的破坏等,均是造成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重要原因。我院使用西餐刀游离皮瓣,术后充分引流并使用包绕腋窝及胸部的弹力背心均匀加压包扎,不但缩小皮瓣游离时间,还可明显减少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一旦发生积液,采用自积液处由上向下分断加压包扎多次抽液方法,使积液很快得以控制。

乳腺癌是一个综合因素全身性疾病,手术只是切除原发病灶,不能彻底清除微小转移存留在淋巴系统和血液中的癌细胞,加之术中由于创伤、牵拉、挤压均使癌细胞逸出扩散进入淋巴系统和循环中。因此早期化疗和放疗对预防手术后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基础上,适当改进调整手术方式和操作技巧,并注重术前术后的处理方法,不但可达到根治美容的目的,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而且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名添,唐军.胸部肿瘤外科新进展.广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出版社,2004,8.

2RaschettiR.Evaluationofanunconventionalcanertreatment(theDiBellamultitherapy):resultsofphaseⅡtrialsinItaly.BrNedJ,1999,318:224-228.

3AitkenDR,plicationsassociatedwithmastectomy.SurgClinNorthAm,1983,6(63):1331-1352.

乳腺癌论文范文篇5

乳腺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自1980年以来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作者对1999年7月至2007年9月本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00例乳腺癌患者钼靶X线征象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女患者,年龄29~85岁,平均53.5岁。绝大多数因扪及乳房肿块而来院就诊,伴或不伴乳房疼痛,部分患者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3例伴有乳头溢液,9例有乳房皮肤粗糙伴局部皮肤毛孔粗大、橘皮样改变。4例见乳头凹陷。

1.2检查方法

患者均行钼靶X线摄影检查。用意大利giotto乳腺钼靶X线机,摄双侧上下轴位及内外斜位片,少数患者(如:心脏起搏器患者、某些部位的病灶斜/轴位易漏摄的)摄内外侧位片。Kodak2000型乳腺专用胶片及Kodak单面增感屏暗盒。

1.3乳腺分区

常规分五区:内上象限、外上象限、内下象限、外下象限及中央区。

2结果2.1部位

外上象限59例、内上象限16例、内下象限9例、,外下象限7例、中央型9例。

2.2肿块

本组病例中有89例发现肿块,其中39例周围有毛刺、11例肿块呈分叶状、7例肿块周围可见透亮环、32例肿块内见钙化灶。

2.3其他征象

其中大导管相5例,悬韧带牛角征6例,厚皮征9例,血管异常11例,腋下淋巴结肿大83例,41例钙化灶伴肿块或不伴肿块出现。

3讨论

乳腺癌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20多万人患乳腺癌。我国虽不是乳腺癌高发区,但已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在某些城市或地区已成为妇女恶性肿瘤首位。提高乳腺癌生存率的关键是“三早”,其中早期诊断是重要环节。钼靶X线摄影术是发现早期乳腺异常的一种较为敏感的方法[1]。钼靶X线摄片普查表明,2%~4%的妇女有隐匿型乳腺病变,其中20%~30%为恶性病变。乳腺钼靶检查的某些征象可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有力依据,如不伴肿块的泥沙样、团簇状、小叉状、针尖状单纯钙化。本组9例患者仅见单纯钙化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导管原位癌。直接征象加上一至数个间接征象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乳腺癌直接征象—肿块:由于乳腺癌组织病理学、生长部位及周围环境不同,故在其形态、结构及密度上各有差异。

肿块周围毛刺是恶性肿瘤特异性较高的X线征象,其表现为以肿块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的条索状致密影,其形成主要由于癌组织向外扩散、周围淋巴管、导管浸润及由肿块供血血管、部分新生血管及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的以肿瘤为中心向周围放射的血管群。国内有学者[2]统计毛刺状肿块有94.2%属于乳腺癌,仅有5.8%位于良性肿瘤中。

肿块可呈现分叶状,肿块密度不均,周边可见深浅不一的凹陷沟,为肿瘤的多中心生长、生长不平衡及肿瘤周围组织的影响所致。本组有21例肿块呈分叶状。

本组病例中有7例周围可见透亮环,即在肿块周围环绕一圈低密度透亮带。根据病理分析其主要是肿瘤周围活性结缔组织形成的一层水肿环。透亮环肿块是恶性肿瘤特征之一,国内学者[3]报道透亮环有98.2%位于乳腺癌中。钙化型肿块,当肿块伴有恶性钙化灶(泥沙样、团簇状、小叉针尖状)时,作者认为其恶性的特异性为最高。

本组乳腺癌中多见的X线间接征象为:(1)钙化:钙化是乳腺癌常见的X线征象,可成为恶性肿瘤的唯一征象,病理上60%~85%的乳腺癌可见钙化,文献报道一般X线钙化出现率为30%~50%[4]。由于癌细胞代谢旺盛,生化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CO2)、氧(O2),而癌细胞中有丰富的钙磷元素,故易形成钙盐沉积。虽许多良性乳腺疾病中也可出现钙化,但是恶性钙化有其特点:①形状:主要表现为小叉状、针尖状、泥沙样、团簇状;②数量:大多数恶性钙化数量多、密集,但也有呈数颗或者十几颗钙化点。(2)大导管相:导管扩张,X线显示管径>0.5cm。本组最大直径达8mm,系导管癌细胞向外浸润,导管扩张密度增高所致。(3)厚皮征:局部乳房皮肤异常增厚,超出正常皮肤厚度。正常自乳晕上段、乳晕处、下段至乳根处,皮肤厚度:<2mm、<2.5mm、<5mm、<10mm。实际操作时常以双侧比较而定。X线发现皮肤改变,比临床发现橘皮征早。(4)牛角征:乳房悬韧带增生、扭曲并向上翻起。间接征象是乳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X线征象。直接征象加间接征象,会提高乳腺癌诊断阳性率,而减少穿刺活检(减少痛苦)、定期随访(早期治疗)等环节。作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直接征象加上间接征象越多,乳腺癌诊断准确率就越高。

【参考文献】

1YangWT,Le-petrossHT,MacapinlacH,etal.Breastcancer:PET/CT,MRI,mammography,andsonographyfindings.BreastCancerResTreat,2007.1025~1038.

2胡永升.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5~81.

乳腺癌论文范文篇6

[摘要]目的:笔者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了保留乳房切除手术的护理。方法:术前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心理问题,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结果:对实行保乳术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实行保乳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术;护理

NursingofEarlierPeriodBreastCarcinomaPatientBreastconservingTreatment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nursinginbreastconservingtreatmenttopatientswithearlystagebreastcancer.MethodsUnderstandthesufferer''''spreoperativecondition,cognition,mentalstatus,keepgoodintraoperativematchingandpostoperativenursing.ResultsNursecasemanagementresultsinall11cases.ConclusionBreastconservingtreatmenttopatientswithearlystagebreastcancerisanidealmodusoperandi,ithaslesstrauma,complication,physiqueandconstitutionchange.Itcankeepgoodpostoperativementalstatusandaggressivematchtreatment.

Keywords:Breastcarcinoma;Breastconservingtreatment;Perioperativenursing

乳腺癌是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恶性肿瘤30%。随着乳腺癌手术治疗的进步,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已经是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标准手术。它是通过保留乳房及术后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使乳腺癌患者达到与传统根治性乳腺癌手术相同的效果,同时具有复发率低、创伤小、恢复快、体形改变不大的优点。我院从2005年8月到2005年12月已成功地为1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9岁~45岁,平均年龄37.4岁。其中行左乳腺癌根治性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的7例,右乳腺癌根治性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的4例,以上11例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1.2方法11例患者均行保留乳房切除手术,术后分别与局部创腔和腋窝置橡胶引流管1条,连接负压引流瓶,胸壁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优力舒)。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皮下积液,无皮肤坏死,住院天数均在5d~7d,疗效满意。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了解病情变化了解掌握患者的局部肿块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全身情况,注意有无贫血、消瘦等病情变化。

2.1.2心理护理当患者被确诊为乳腺癌后,其心情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表现出恐惧、悲观、绝望。而经医生、护士开导及介绍行保乳手术治疗可取得与全乳房切除一样的治疗效果时,患者及家属还会担心手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远期生存率与传统的改良根治术是否有相同的效果。因此,护士应多关心体贴病人,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对疾病承受的压力,多向患者介绍乳腺癌通过早期手术是可以治愈的。同时,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式、简单的步骤,使患者对疾病和手术方式有较全面的了解,减少术前恐惧的心理,以及对手术充满信心及希望接受手术治疗。

2.1.3有效呼吸的训练术前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训练咳嗽、排痰等,避免术后胸壁因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而感觉压迫,出现呼吸费力、气急气促等症状。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病人返回病房后,去枕平卧6h,每0.5h测BP、P、R一次,连续四次平稳后改每小时测一次,同时注意呼吸情况的变化。如患者出现呼吸费力、气急气促等情况,即首先考虑可能是由于胸壁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过紧引起,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加压包扎的原因及重要性,以取得配合和信任,同时报告医生作出相应处理,指导患者心情放松,鼓励患者做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

2.2.2饮食护理术后6h可饮少量的水,根据恢复情况和消化功能,术后1d~2d进流质饮食,排气后改为半流质饮食,以后逐渐改为易消化、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

2.2.3引流管的护理术后翻身及次日下床活动时注意避免牵拉到引流管,以防引流管拉脱,同时注意每日的引流量、颜色,术后4d~5d后,若引流量少于5ml时,可拔出引流管。

2.2.4伤口的观察及皮肤护理术后注意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如敷料上有渗出即给予更换,注意有无皮下积液和皮肤坏死。由于加压包扎,使皮肤与局部创腔紧密相贴,注意观察包扎是否过松或过紧,避免造成皮下积液或血运不良,出现皮肤坏死。

3出院指导

嘱患者注意保护伤口,避免磨擦或外伤。进食易消化、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每月对健侧乳房自查,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定期按医嘱化疗或放疗。安慰、关心患者,帮助患者鼓足勇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体会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切除术首先术前作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信任和配合,是战胜疾病的关键。对于术后因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所引起的症状和不适,要耐心细致说明加压包扎的重要性,使患者能以坚强的意志去主动配合。同时注意引流管要保持通畅,防止活动时滑脱。保乳手术损伤少,并发症少,自理能力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可下床活动,术后第五天可出院,缩短了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负担。体形改变不大,使患者术后生活不受影响,对生活充满信心。最重要的是保乳手术治疗可取得与全乳房切除一样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沈镇宙,张亚男.乳腺外科治疗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3940.

[2]杨晓琴.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及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9).

乳腺癌论文范文篇7

目前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术结合放、化疗已成为常规的治疗方法之一,乳腺癌的保乳术在国外已逐步占据了乳腺癌手术的主导地位[1],本院自2000年3月至2008年3月保乳手术结合放、化疗治疗乳腺癌53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3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9~61岁,中位38岁。绝经前45例。病灶位于肿瘤左侧32例、右侧21例,位于外上象限37例、外下象限7例、内上象限6例、内下象限3例。肿瘤最大直径1cm,平均2.2cm,肿块边缘与乳头的最小距离均>3cm,位于乳晕外>2cm(平均3.8cm)。门诊活检5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小管癌及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各1例),其余为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术前铂靶摄片,无多发病灶及多处细小钙化灶;肿瘤和乳房比例适中;患者有保乳的愿望;具备放疗条件。一侧乳房内的单个病灶,临床Ⅰ期和ⅡA期,属于T1~2NoMo(AJCC标准),腋窝无明显肿大淋巴结或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小者;乳房丰满,肿瘤大小与乳房比例适宜;患者有保乳的愿望;具备放疗及终生随诊的条件。术后病理检查小叶原位癌4例、原位癌伴早期浸润19例、浸润性导管癌21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髓样癌1例。其中Ⅰ期25例、Ⅱ期28例。

1.2治疗情况

先行肿块切除术,作冷冻切片检查,确诊乳腺癌后再行保乳手术。肿块位于外上象限者(37例)则采用单切口并适当延长,肿瘤切除和腋窝淋巴结清扫由同一切口完成。其余采取双切口,切口选择位于肿物表面平行于乳晕的弧形切口,另取腋窝平行于腋折线的斜切口长6cm。53例均行包括原发灶肿块在内的象限切除,44例加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冷冻证实为原位癌者不行腋淋巴结清除术,伴有早期浸润或浸润癌患者行腋淋巴结清除术。术中对肿瘤标本进行全方位(上、下、内、外及基底各方位)切缘冰冻快速病理检查有无残留癌,保证切缘阴性,无癌残留。切缘如为阳性则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再次活检仍为阳性者放弃保乳,改行改良根治术。术后3~15周开始放疗,中位期6周。行全乳切线照射,全乳腺照射范围包括整个乳腺及乳腺组织下方和外侧部分的胸壁组织,,乳剂量为50Gy/5周,后缩野对瘤床补量10Gy。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常规锁骨上下区和内乳区放疗,若腋窝无淋巴结转移,只作全乳腺照射。化疗原则同改良根治术,本组均采用环磷酰胺、甲氨喋呤、五一氟尿嘧啶(CMF)方案化疗,放疗前化疗1个周期,完成放疗之后再化疗5个周期。常规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测定,本组25例激素受体阳性者,加用内分泌治疗(三苯氧胺10mg,2次/d口服,连服5年)。

2结果

术后52例患者随访,1例失访。随访时间12~90个月,中位

42个月。无远处转移及死亡病例。术后病理检查腋淋巴结阳性者9例,转移数目为1~9枚,中位为2枚。雌激素受体阳性率为5.8%。2例出现上肢水肿,腋窝淋巴结清扫未出现胸壁外形改变、前臂麻木、上肢功能障碍等其他并发症。有3例局部复发,行补救性改良根治术,分别随访21、26、46个月至今。3例出现乳房的纤维化、局部疼痛。胸壁外观效果表现为:双乳基本对称,双乳头水平差距<2cm,外形较好,无明显瘢痕牵拉所致乳房变形及萎缩,手感较好,满意率为92%。

3讨论

乳腺癌规范化保乳治疗是临床外科治疗的大胆实践,是手术、放疗、辅助化疗、内分泌等多种疗法序贯应用的综合治疗,目的是通过保乳术及放疗使乳腺癌患者达到根治性手术相同的生存率,同时要求患侧乳腺癌复发率低。保乳术不仅可达到术后接受正常胸壁外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将上肢水肿率由20%降至4%[2]。本组53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与文献报道相似[3]。对于肿瘤部位,肿瘤位于距乳晕>3cm的较边缘部位,尤以肿瘤位于乳房外上象限为佳,本组37例肿瘤位于乳房外上象限。治疗早期乳腺癌保乳法有二种:肿瘤切除法及象限切除法[4,5],本组患者采取的是后者,原发灶切除距离肿瘤>2cm完整切除肿瘤及包括肿块所在的1/4腺体组织,肿块表面的皮肤,基底切除包含胸大肌筋膜,病理证实切缘阴性。但是外观上患乳和健侧乳房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是否对早期乳腺癌实施切除范围更小的肿瘤单纯切除法,还待进一步研究。对于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时是否常规清扫腋窝淋巴结存在许多争论,因为>75%的T1乳腺癌无淋巴结转移,尤其是T1期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1.9%,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SLNB)用于临床,使更多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免受腋窝淋巴结清扫的痛苦,目前乳腺癌SLNB仍属研究阶段,规范的放疗对杀灭大多数的残留病灶,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的作用非常明显,保乳术是以放疗为前提的[6]。术后放射治疗—照射范围及剂量依手术、病理淋巴结转移状况而定,但术后放疗的时间应尽早开始,本组开始时间一般为3~15周,中位期6周。现在常规全乳腺切线野放疗,局部加量。如果有条件也可行适形放疗或调强适形放疗。局部复发后行补救性乳房切除对控制局部复发有效,是保乳术复发后良好的补救措施,本组有3例局部复发,行补救性改良根治术,分别随访21、26、46个月至今。

【参考文献】

1StaradubVL,HeishYC,ClausonJ,etal.Factorsthatinfluencesurgicalchoicesinwomenwithbreastcarcinoma.Cancer,2002,95:1185~1190.

2孙慎友.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新进展.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5):363~366.

3沈镇宙,邵志敏,主编.现代乳腺肿瘤学进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34.

4张保宁.乳腺癌外科100年.中华肿瘤杂志,2003,25(6):618~621.

5VeionesiU,CascinelliN,MatianiL.Twenty-yearfollow-upofarandomizedstudycomparingbreastconservingsurgerywithradicalmastectomyforearly

乳腺癌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疗效观察

资料与方法

2002年8月~2006年12月对19例早期乳腺癌病人实施保乳手术,均为女性;年龄32~65岁,平均45.3岁;绝经前13例,绝经后6例;Ⅰ期13例,Ⅱ期6例;肿瘤位外上象限11例,外下象限6例,内上象限2例。术前临床检查及乳腺彩超证实肿瘤为单发,皮肤、胸肌未受累,腋窝无明确肿大淋巴结,肿瘤距乳晕≥3cm,乳头无溢液。双侧乳房钼靶片无多发病灶和广泛钙化灶。胸片、腹部B超、ECT检查,除外远处转移。病人有保乳的要求。

病理资料:术前空芯针活检组织学确诊乳腺癌患者11例,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确诊乳腺癌患者8例。肿瘤直径0.5~2.0cm13例,2.0~3.0cm6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13例,髓样癌3例,单纯癌2例,黏液腺癌1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3例淋巴结阳性,阳性淋巴结数目≤3枚。ER、PR检测ER或PR(+)14例,ER及PR均(-)5例,Her-2过表达2例,全部病例均无腋脉管侵犯及淋巴管癌栓。

手术方法:平卧位,患肢外展90°。术前标记肿瘤边缘,若肿瘤位于乳头上方,取平行于乳晕边缘的弧形切口;若肿瘤位于乳头下方,取以乳头为中心的放射状切口,切口距瘤体2cm,除肿瘤位于外上象限时采用同一切口清扫腋窝淋巴结外,腋窝淋巴结清扫应另做切口,取平行于腋折线的斜切口,长5~6cm。手术范围:行局部广泛切除,即切除肿瘤边缘1cm皮肤、全部肿瘤及其周围2cm正常乳腺组织,连同胸大肌筋膜一并切除。标本离体后标记乳头近侧端、远侧端、内侧、外侧、基底切缘,术中冰冻切片,病理确定切缘阴性。本组1例切缘病理阳性,补切乳腺组织再送病理,为阴性。所有病例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清扫至Ⅰ、Ⅱ水平淋巴结。乳腺断端对合缝合或不做缝合,直接缝合皮下、皮肤。腋窝留置引流管1枚。术后综合治疗:术后1周开始辅助化疗(FAC方案),3周为1个周期,1个疗程共计6个周期。放疗在化疗结束后序贯进行,淋巴结阴性仅行患乳照射加瘤床照射,全乳照射剂量为50Gy,瘤床处补加照射剂量10Gy;阳性淋巴结≤3个者加照锁骨上下区;对ER或PR阳性者,服三苯氧胺5年,内分泌治疗在化疗结束后与放疗同时进行。

结果

近期疗效:全部病人手术过程顺利,腋窝引流管2~3天拔除,术后住院10~12天,无皮下积液。

随访结果:19例中随访时间20~73个月,平均随访48个月。本组无死亡和局部复发病例,1例术后26个月患侧乳头血性溢液,行患乳单纯切除术,术后病理未见肿瘤复发或再发癌,随访至今仍健康。乳房外观评定标准:双乳对称、双乳头水平差距≤2cm,外观与对侧无明显差异,无瘢痕所致乳腺上提或变形,手感与对侧无差别为良好;双乳对称、双乳头水平差距≤3cm,外观基本正常或略小于对侧,手感略差为一般;双乳明显不对称,双乳头水平差距>3cm,外观变形较对侧明显缩小,手感差为差。本组4例因切除组织过多,术后外形较健侧略小,乳头有偏移畸形,达一般;其余病例乳房外形良好,无放疗后乳房挛缩及纤维化,患肢无水肿,活动良好。

讨论

保乳手术体现了对乳腺癌生长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又有良好的乳房术后外形与功能,已成为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术式[1]。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加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无论在局部和区域控制率方面,还是在长期生存率方面,均与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相同[2]。本组19例无局部复发及远位转移,证明早期乳腺癌实施保乳手术配合术后规范化辅助治疗疗效确切、可行。目前公认保乳手术对大多数0、Ⅰ期、Ⅱ期乳腺癌是恰当的治疗方法,但并非早期乳腺癌均能保乳,需满足下列条件:①肿瘤直径≤2cm的早期乳腺癌是保乳手术的最佳适应证。有人认为肿瘤最大径超过4~5cm的局部晚期乳腺癌可先进行3~4个周期辅助化疗,待肿瘤缩小到Ⅰ、Ⅱ期后再进行保乳手术。对于此观点应持谨慎态度,因新辅助化疗后,部分肿瘤呈向心性缩小,保乳手术效果较好;同时部分肿瘤呈筛状缩小,保乳手术后复发风险较大,预后较差。我国妇女乳房偏小,如切除肿瘤周围过多乳腺组织,乳房外观形改变较大,就失去了保乳的意义。新辅助化疗后的保乳手术,仅适用于早期病人,不要因为新辅助化疗的应用随意扩大保乳手术的指征[3]。②术前钼靶片检查无广泛EIC。③肿瘤单发,距乳头乳晕较远(≥3cm),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④病人有保乳要求,术后能坚持放化疗和长期随访的。⑤具备放疗设备和技术。⑥乳房与肿瘤体积比例适中,保乳术后美容效果良好。切除肿瘤周围多少正常乳腺为宜尚无统一规范。我院在不改变术后乳腺外观的基础上,尽量达到切缘距肿瘤缘2cm。我院对腋淋巴结阳性或阴性患者均给予化疗,放疗在化疗结束后进行,对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口服三苯氧胺内分泌治疗5年。本组病人经20~73个月随访,目前均无局部复发及远位转移,与选择保乳手术适应证严格、肿瘤≤3cm、阳性淋巴结数目<4个、切除范围较广、规范的术后辅助治疗有关,该组病例与传统乳腺癌根治术相比较生存率、复发率无负面影响,而且该手术改善了患者术后的形体美容效果,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天峰.解读乳腺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45-153.

乳腺癌论文范文篇9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乳腺癌的治疗仍采用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方式,但手术方式由大向小方向转变。不管何种术式,均有一定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并发症,就必然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因此,如何预防及处理并发症仍是外科医生的研究课题之一。本院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对8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改良根治术,发生并发症23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对82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分期采用第六版AICC乳腺癌TNM分期。本资料统计Ⅰ、Ⅱ期患者包括Ⅰ期和ⅡA期,不包括ⅡB期。82例均为女性,年龄26~71岁(平均46.3岁);均为单侧,其中左侧44例,右侧3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浸润性导管癌74例,浸润性小叶癌9例。

1.2手术方式

8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其中行改良Ⅰ式保留胸大肌和胸小肌(Auchincloss或Madden手术)76例,Ⅱ式保留胸大肌(PateyDyson手术)6例。Ⅰ式清扫淋巴结时将胸小肌向内、向上提起,锁骨下血管、腋窝血管全程暴露,从锁骨下静脉入胸处开始,沿锁骨下静脉下缘解剖,结扎切断所有向下分支,将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组织连同肩胛下肌群的筋膜全部清除;Ⅱ式切除胸小肌时,妥善保护好胸神经外侧支。清除腋下群各组淋巴结时注意保留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以及肩胛下血管。

1.3术后并发症

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皮瓣坏死16例(占19.5%),发生于肿瘤所在部位,因皮肤切缘大,虽能一期缝合,但仍有张力,3d后换药时见有皮肤发紫发黑,部分能自行脱落,其中6例黑痂超过2cm,需做切痂处理,4例通过换药在2周内自行愈合,2例4周内愈合。皮下积液5例(占6.0%),均在腋下拔管后第2次换药时发现,经穿刺抽液或放引流加压包扎后1周内痊愈。上肢水肿2例(占2.4%),临床表现为前臂、手背轻度水肿,均在活动后消失。所有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展和上举功能障碍,但均能在术后通过功能锻炼后恢复。

2讨论

2.1皮瓣坏死

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有报道10%~60%[1],也有报道4.3%[2]和1.7%[3],本组19.5%(只要出现皮肤发黑均统计在内)。皮瓣坏死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电刀灼伤,常发生于皮下组织残留过多,采用普通一次性电刀因电凝止血接触面较大引起。本院近2年采用永久式尖刀片混切电刀手术,因火花式放电组织接触面小,在掌握皮肤厚度的前提下,解剖皮肤可清楚看清细小血管,近远端点灼后切开,既减少出血,又不会灼伤皮肤,降低了皮肤坏死率。二是皮肤张力过大,皮肤张力过大是影响皮肤血液循环造成坏死的主要原因,可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设计好切缘,一般外上、内上象限采用横切口(因横切口与胸部皮纹方向一致),同时由于乳房的下垂而使其张力最大处得到缓解;外下、内下象限采用纵切口,既能保证切缘宽度,又能充分暴露腋窝,同时能保证皮肤张力不会过大,如张力仍过大,可采用内(胸骨)、外(腋下)侧皮瓣再游离,以减少张力。当然具体要根据乳房大小、胖瘦等多方面考虑设计切缘大小及切除皮肤多少。三是全身情况差,故应重视术前、术后全身情况的改善,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的纠正,加强营养和支持治疗等。

.2皮下积液

殷庆章等[4]报道发生率14.6%,本组发生率6.0%。与其他并发症相比,如处置不当很容易发生皮下积液,使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同时也给患者造成痛苦。预防的主要手段,一是术中彻底止血,处理腋窝任何组织均需要电刀烧灼或结扎,防止淋巴漏;二是引流管放置要得当,使负压吸引效果良好,采用在游离皮瓣下方的正常皮肤另作戳口放置引流管,可增加皮肤引流口的密封性。切口采用间断皮下缝合后,用可吸收线作连线缝合以满足和达到密封的目的,用胃肠减压盒持续吸引,使皮肤与肌层、腋窝紧贴,同时在腋窝用棉花球填塞,胸部用纱布棉垫覆盖,再用专用胸带或绷带加压包扎固定,患肢内收制动。3d内不宜换药,4d后待引流管无明显引流物时换药拔管,换药后再加压包扎固定对预防皮下积液有明显效果。本组5例均因活动过早或绷带松动造成,后经抽吸或再次放引流管引流,加压包扎后痊愈。

2.3上肢水肿

上肢水肿引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腋窝淋巴结清扫后,中断了上肢淋巴回流通道,腋窝填塞加压包扎致使上肢静脉回流不畅,从而造成暂时性患肢水肿,一般在更换敷料和加强上肢握拳锻炼后消失,但不能选择在患肢建立静脉通道。

2.4功能障碍

患侧上肢功能障碍是因为腋窝血管周围组织、淋巴组织及皮下组织清除后,腋窝空虚,皮肤缝合加压包扎后与胸大肌、腋窝组织粘连形成凹陷皮肤,缺乏弹性和韧性所致,加之切口瘢痕牵拉也会导致上举和外展功能障碍。但只要在腋窝淋巴结清扫中注意血管神经的保护,使胸大肌和胸小肌功能不受影响,待切口愈合后即开始行上举、外展功能锻炼,可恢复上肢功能,本组患者均完全恢复患侧上肢功能。

【参考文献】

1黎介寿编.围手术期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92.

2钟红,马斌林,阿力比牙提·艾氏.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7):655.

乳腺癌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后护理;体会

PostoperativeNuringandRealizeofBreastCancer

Keywords:Breastcancer;Postoperativenuring;Realize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当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手术切除乳腺给广大女性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创伤;长期的化疗后反应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承受着很多痛苦,乳腺癌患者术后不同阶段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在患者整体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1临床资料

乳腺癌患者140例,在2002年3月至2004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年龄26岁~79岁,平均年龄50.4岁。术式:乳腺癌根治术30例、改良根治术80例、扩大根治术24例、其他术式6例。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2例(乳腺癌根治术1例、扩大根治术1例);患侧上肢轻度肿胀3例(乳腺癌根治术1例、扩大根治术2例)。

2术后护理

2.1患肢功能训练的护理[1]

2.1.1术后第1周卧床期间机能训练,以掌指关节运动为主,10min/次,4次/d~5次/d:指关节曲伸运动,以儿童游戏手势“石头,剪子、布”交替进行;握弹力球运动;逐个交替屈指运动;肘关节屈伸运动,感到疲劳时,将前臂及手放于体侧的枕上休息;握放毛巾运动;用患肢梳头,尽量不运动肩关节。术后5d坐在床上机能训练:腕关节牵引运动,健手握患手,从患侧向健侧牵引;纸张抓握运动;双手于胸前握球,压缩球引动。

2.1.2术后1周~2周肩关节运动为主,可利用医院内桌、床、墙等进行训练,20min/次,4次/d~5次/d;直立,上体前倾,双手前后左右摆动;爬强运动:用健侧手沿墙壁向上半伸至最高点,以此为目标,逐步提高患肢的摸高点。

2.1.3临近出院患侧手指于前额前摸对侧耳;双手合拢抱颈后方、然后顺序外展、内收肩关节。护理人员应每天指导并监督患者是否完成当日训练,术后训练可减少患侧上肢机能障碍瘢痕挛缩、淋巴水肿、肌力低下等并发症的发生。

2.2术后的心理护理术后继续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夫妇双方坦诚相待,诱导正向观念,帮助其理解失去的一侧乳房较之失去生命代价很小,失去乳房只是外观上看起来不协调,这可以通过截假乳或手术痊愈后行乳腺重建术来解决失落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患者身心两方面的恢复,以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

2.3化疗期间的护理

2.3.1心理护理精神因素能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患者由于缺乏医疗知识,对化疗产生畏惧心理,影响食欲,睡眠和情绪。我们设法接近患者,与其亲切交谈,安慰、开导患者,让患者了解到治疗不但要靠药物,还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护理中我们应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化疗不良反应,耐心地向患者介绍化疗的目的和意义,优化病区环境,关心体贴患者并及时为其解除痛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其严格服从并坚持全程治疗。

2.3.2保护静脉的护理要求护士具有娴熟的静脉穿刺技术,有计划地利用血管,保护好血管也是化疗顺利进行的关键。化疗前应为患者长期治疗考虑,使用血管一般由远端向近端,由背侧向内侧,禁用患侧上肢静脉穿刺;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推药过程中反复抽回血,以确保针在血管内;根据血管直径选择针头,针头越细对血管损伤越小,一般选择6号半~7号头皮针头;药物稀释宜淡,静脉注射宜缓,注射前后均用5ml~10ml生理盐水冲入;拔针前吸少量血液在针头内,以保持血管内负压,然后迅速拔针,用无菌棉球压迫穿刺部位3min~5min,同时抬高穿刺的肢体,避免血液返流,防止针眼局部瘀斑,有利于以后再穿刺[2]。

2.3.3药液外漏及静脉炎的处理如果注射部位刺痛、烧灼伤或水肿,则提示药液外漏,需立即停止用药并更换注射部位;漏药部位根据不同的化疗药物采用不同的解毒剂做皮下封闭,如氮芥、丝裂霉素、更生霉素溢出可采用等渗硫酸纳,如长春新碱外漏时可采用透明质酸酶,其他药物均可采用等渗生理盐水封闭;漏出液部位冷敷,也可配合硫酸镁湿敷直致症状消失;静脉炎发生后可行局部热敷,按血管走行方向用可的松软膏外涂或理疗。

2.3.4胃肠道反应的护理化疗期间大量饮水以减轻药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并有利于毒素排泄;合理使用止吐剂,可减轻胃肠道反应;调节饮食:少油腻、易消化、刺激小、维生素含量丰富;氮芥类药物对副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常引起痉挛性腹痛,可给解痉剂如6542,必要时可给予针刺内关等穴位治疗。

2.3.5骨髓抑制的护理定时为患者进行血细胞计数检查,当白细胞低于4×109/L,血小板计数下降至100×109/L时,应停止化疗并行保护性隔离。

3体会

乳腺癌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护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除了要提高临床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减少并发症外,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重视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指导,包括帮助患者寻求家庭、社会的支持,以及帮助患者正确面对手术后所引起的不可逆转的损伤。因此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心理护理应该贯穿在治疗过程的始终。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精心的护理、精湛的技术、高水平的理论基础,换位思维是现代护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