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21:10:43

乳腺病范文篇1

关键词:64排128层螺旋CT;全数字化钼靶X线;早期乳腺癌;病理分型

乳腺癌为女性常见且多发恶性肿瘤之一,患病率占女性癌症总发病率的10~15%,且临床调查发现其发病率逐年递增,渐呈年轻化[1]。乳腺癌患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且肿瘤患病部位较浅,早期确诊保守治疗效果显著,但多数女性在无症状时并不重视,因此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一旦出现自觉症状,基本已有淋巴结转移发生[2]。因此临床早期乳腺癌筛查对降低致死率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及早确诊可延长生存期限[3]。当前临床常用钼靶X线、螺旋CT等诊断乳腺癌,但对于两者联用诊断的相关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探究64排128层螺旋CT联合全数字化钼靶X线诊断早期乳腺癌,探究其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时间段我院接诊的疑似乳腺癌患者41例,41例患者首先行64排128层螺旋CT诊断为对照组,后联用全数字化钼靶X线诊断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均为单发肿瘤;②均行病理学项目检查;③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官严重病变;②中晚期乳腺癌;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④精神异常、凝血障碍;⑤基线资料缺失。41例患者年龄27~66岁,平均(45.69±3.12)岁,婚姻:未婚12例、已婚29例,23例左侧乳腺病变、18例右侧乳腺病变。1.2方法1.2.1对照组64排128层螺旋CT诊断。设备:64排128层螺旋CT机(型号:OptimaCT680)。以螺旋方式行常规轴位扫描,参数设置:电流250mA,电压为120kV,螺距为0.948∶1,准直器40mm,扫描层厚为5mm,层间距5mm,重建间隔与重建层厚均为0.625mm,矩阵512×512[4]。扫描前需告知患者空腹6h,并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排空尿液后静卧60min。通过64排128层螺旋CT机及其配套的成像系统诊断,患者取平卧位,并使用软枕患者颈肩及腹部垫高,以此保持两侧乳房自然下垂,扫描界限乳房下界直至其腋窝处淋巴结。于乳腺病灶位扫3mm薄层,时间1~1.8s。行局部断层显像,搜集图像,据检查结果诊断,仔细观察患者乳腺病灶结节实质及周围结构,最终据CT图像诊断各征象。1.2.2观察组基于对照组联用全数字化钼靶X线诊断。64排128层螺旋CT诊断与对照组一致。使用全数字化钼靶X线机(型号:SenographeDS)辅助诊断,以斜侧位与轴位摄影,全自动曝光,斜位投罩角度与胸腔胸大肌的外缘垂直,探查患者乳腺中病灶形态、大小、数量及异常血管情况,并扫查病灶边界及钙化情况[5]。1.3观察指标(1)比对两组乳腺癌各征象检出率。临床乳腺癌征象包含:肿块、钙化、局部淋巴结转移、不均质性、多形性。(2)比对两组不同病理分型的诊断符合率。乳腺癌分型包含导管内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髓样癌和粘液腺癌。(3)比对两组诊断方式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将病理学项目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其中非乳腺癌为阴性,乳腺癌为阳性。上述指标计算公式为: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性=(真阴性+真阳性)/各组例数×100%[6]。病理学检查结果:非乳腺癌(阴性)6例、乳腺癌(阳性)35例。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软件SPSS23.0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或[n(%)]代表行x2检验。检验标准a=0.05。

2结果

2.1比对两组乳腺癌各征象检出率观察组各征象中钙化、局部淋巴结转移、不均质性及多形性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2比对两组不同病理分型的诊断符合率观察组不同病理分型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x2=11.369,P=0.001<0.05)。见表2.

3讨论

乳腺科中乳腺癌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临床特点为病情发展迅速,如若未及时发现尽早治疗,会导致病情进展恶化,不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甚至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乳腺科中对于乳腺癌提倡的原则是及时发现、诊断尽早治疗,从而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当前临床诊断乳腺癌的方式包含超声、X射线钼靶摄像、多排多层螺旋CT及乳腺肿瘤标记物检测等,国外文献报道早期乳腺癌诊断时对于乳房体积较大者,其诊断效能较差,原因为乳腺中腺体及脂肪组织呈不均匀分布极易导致误诊或漏诊,但因中国女性其乳房体积相对较小,脂肪相对少,纤维腺体组织致密,采用钼靶X线与多层螺旋CT诊断具有一定准确度[7]。因此为提升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本研究诊断早期乳腺癌时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联合全数字化钼靶X线,结果显示观察组各征象中钙化、局部淋巴结转移、不均质性及多形性的检出率,不同病理分型的诊断符合率,诊断方式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对照组,证实联合诊断的各征象检出率高,病灶诊断准确度高,相比单一诊断方式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升高。多排多层螺旋CT属于临床常用影像学诊断方式,其优势在于无创、扫描时间快及图像清楚等,在软组织及器官等结构的诊断中,可清晰显像其内部病变及结构,且能重扫病灶,在多类型疾病的诊断中具显著临床诊断价值,但经调查发现其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对于早期微小、不同形状的钙化病灶,难以清晰显像,不利于乳腺癌病灶性质的诊断,因此诊断结果较片面,因病变组织具一定空间性,观察不到位则极导致病变形态及微小异常被忽略,影响早期乳腺癌的诊断[8-9]。钼靶X线的检查原理为密度存在差异的组织对X射线有不同的吸收衰减,擅长执行图像的后处理工作,即使是乳腺腺体的微小钙化和浅钙化也可清晰显像,具有无创、分辨率及重复性高等特点[10]。因此在临床诊断早期乳腺癌可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与全数字化钼靶X线联用,两者联合使用可弥补自身不足,进一步提升疾病早期诊断的准确度。综上所述,临床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联合全数字化钼靶X线诊断早期乳腺癌,可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且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具显著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肖祎,张阳,夏晓娜,等.乳腺癌剪切波弹性成像与其分子亚型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0(4):608-613.

[2]陈春华,马小敏,丁雅玲.乳腺钼靶X线摄影在诊断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18):3060-3062.

[3]詹翔,彭艳.多层螺旋CT和彩色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肿块大小分析比较[J].中国数字医学,2020,15(4):87-89+86.

[4]朱孟娟.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8):1825-1826.

[5]高云展,白峥嵘.多排螺旋CT薄层重组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20,35(7):1186-1188.

[6]曾辉,陈卫国,徐泽园,等.不同分子分型原发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X线,超声表现:140例23~35岁患者[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0,43(3):387-393.

[7]KanakoBan,HirokoTsunoda,SakikoSuzuki,etal.Verificationofrecallcriteriaformassesdetectedonultrasoundbreastcancerscreening[J].JournalofMedicalUltrasonics,2017,45(1):65-73.

[8]王建华,王红昆,李辉,等.1.5TMRI结合数字化X线钼靶在乳腺癌诊断、TNM分期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1):134-136.

[9]汪玲,潘华锋,李琰.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期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9,27(3):231-234.

乳腺病范文篇2

【关键词】隐匿性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

乳腺隐匿性病灶(nonpalpablebreastlesion,NPBL)是指临床触诊阴性而钼靶X线摄片发现异常改变的病灶。据统计,乳腺隐匿性病灶约占乳腺钼靶摄片检查的2%~4%[1],其中20%~30%为恶性[2]。隐匿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常不典型,对其钼靶X线征象的准确判读,是隐匿性乳腺癌早期检出的关键。现收集2001年2月至2007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隐匿性乳腺癌30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隐匿性乳腺癌,均为女性,年龄31~61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8例,导管原位癌8例、小叶原位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15例、不规则隐痛8例、乳头溢液2例、乳腺普查发现而无症状的5例,均未扪及包块。

1.2检查方法

使用仪器为意大利FLAT-Ⅲ高频双靶乳腺X线机,患者均常规摄取双侧乳腺轴位、侧斜位X线片,其中加照乳腺切线位8例、行局部放大摄影(1.5X)7例。复查乳腺X线后3个月2例、6个月2例、1年1例。所有病例的X线征象均按美国放射学会BI-RADS(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的分型标准进行判读,对部分可疑恶性病变的随访监测方案:3~6个月行病变侧乳腺X线摄影复查,包括轴位、侧斜位,及首次X线摄影检查用过、显示病变最佳的成像方位,再于6个月后行双侧乳腺X线摄影检查,并行1次或2次年度复查,在动态监测过程中,病灶出现异常改变的即刻行活检或组织切检,以明确诊断。

2结果

按美国放射学会BI-RADS的分型标准,初次判读中归为Ⅱ级(良性病变)的1例、Ⅲ级(可能良性需短期随访)8例、Ⅳ级(可疑恶性病变)21例。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18例、导管原位癌8例,小叶原位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钼靶X线表现:孤立模糊小结节状影6例,X线表现为孤立小结节状影密度稍高于或等于周围腺体组织,密度均匀,大小约0.6㎝~1cm,边缘模糊,不光整;小结节状影伴微细钙化1例,X线表现为沿小结节状影边缘见少许微细钙化灶;簇状细小钙化14例,钙化呈泥沙样细颗粒型10例,蠕虫样1例,不规则型3例,其中钙化灶数量<10枚2例、10~20枚5例、>20枚7例;局灶性致密影4例,X线示局限性密度增高影,形态不规则,中心密度稍高,边缘部分清楚;放射状毛刺影2例,X线示中心密度稍高,结节影不明显,边缘毛糙,毛刺长短不一;局部腺体结构扭曲3例,表现为局部腺体组织结构紊乱,呈局限性增粗、变直、变硬,正常走行方向改变,未见明显的肿块影。

3讨论

3.1隐匿性乳腺癌发病率和病因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在女性肿瘤中居首位,随着乳腺普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及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提高,多数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变(NPBL)在乳腺钼靶X线片上可出现细微的异常改变,乳腺钼靶摄片普查表明2%~4%的妇女存在NPBL,其中20%~30%为恶性病变,可见NPBL应引起足够重视。隐匿性乳腺癌触及实质性肿块的原因[3]:(1)原发灶的生长受机体特异性生物免疫防御机制的抑制,表现为微小病灶;(2)纤维性乳腺炎造成乳腺组织增厚及病灶深在,妨碍了小原发灶的检出;(3)癌组织弥散不形成肿块。

3.2隐匿性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

X线主要表现为孤立模糊小结节状影、小结节状影伴微细钙化、簇状细小钙化、局灶性致密影、放射状毛刺、局部腺体结构扭曲等。单纯钙化可以是隐匿性乳腺癌在钼靶片上唯一的X线征象。钙化是由于瘤灶区局部营养不良,导致灶内细胞溶解坏死,细胞内核酸分解出大量磷酸根,同时局部钙离子、碱性磷酸酶增加而导致磷酸钙的钙盐沉积的缘故,多数学者认为钼靶片上每平方厘米微小钙化数目(N/S)>5枚/cm2就可定义成簇[4],对微小钙化判断乳腺癌最有价值的指标为N/S>20个(总数目>30个)、钙化点间密度不均、大小不一,钙化形态为细沙型混合型、蠕虫样或粗颗粒型[5]。而放射状毛刺,特别是小结节边缘见不规则、星状、细长放射状索条影,为恶性病变的特征性改变,这与肿瘤的恶性细胞扩散和纤维组织增生有关,毛刺征对乳腺癌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其阳性预测值为74%,而对有临床表现者,其阳性预测值几乎达100%[6]。

3.3乳腺隐匿性病灶活检病例的合理选择

在乳腺钼靶X线检查中发现的各种病灶中,究竟哪些病灶应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检,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临床诊断多采用美国放射学会乳腺钼靶摄影诊断分类标准(BI-RADS)[7],在该标准中良性可能病变的乳腺癌风险为0.5%~2.0%,传统上对于这类病变的处理是短期随诊,而非穿刺活检,目前认为该类病变活检的适应证:(1)不能随诊的患者;(2)准备妊娠的妇女;(3)患乳腺癌拟施行保乳术的妇女;(4)患者存在乳腺癌的危险因素;(5)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怀有恐惧心理。BI-RADS标准中可疑乳腺癌的病灶,乳腺癌风险为20%~40%,对这类临床触诊阴性或触诊不清的病灶进行穿刺活检收益最大,因此这类病灶是目前公认的应采取穿刺活检的乳腺病灶。BI-RADS标准中乳腺癌可能性大的病例,乳腺癌风险为75%~90%,对这组病灶是否仍要采取经皮穿刺活检存在争议,不过,若能在术前进行经皮穿刺活检,对乳腺癌可作出明确的诊断,这对乳腺癌手术方案的设计很有帮助。

由于隐匿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常不典型,对局灶性致密、不定性钙化及局部腺体结构扭曲等征象的准确判读极其重要,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钼靶摄片发现的可疑病变,而患者又不愿穿刺活检的患者,应短期随访(在3~6个月内行病变侧乳腺X线摄影复查),以期通过病灶的变化,尽早确立诊断。对钼靶X线检查有下列表现的应行活检以明确诊断:(1)不规则密度增高影像或结构紊乱区;(2)沙粒样钙化伴或不伴肿块;(3)孤立的小肿块且边界清楚;(4)无肿块影,有僵直的结构向某一处集中的趋势;(5)局部腺体边缘缺损凹陷[8]。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40岁、有多年乳腺囊性增生史,特别是有小叶性新生物或有不典型增生病史,或者在绝经期前发现境界清楚的乳腺肿块、其母亲或姐妹有绝经前乳腺癌病史,应放宽活检的标准。

【参考文献】

1SicklesEA.Qualityassurance:howtoaudityourownmammographypractice.RadialClinNorthAm,1992,2(30):187.

2GaryJB,MajJBG,MajRH,etal.Nonpalpablebreastlesion:associationofmammographicabnormalitieswithdiagnosisafterneedle-directedbiopsy.SouthMed,1993,86(7):74.

3ScogginsCR,VitolaJV,SandlerMP,etal.Occultbreastcarcinomapresentingasanaxillarymass.AmSurg,1999,65(1):125.

4SigfussonBF,AnderssonI,AspergrenK,etal.Clusteredbreastcalcification1ActaRadiol,1983,24:273~281.

5赵亚平,周世英,刘荣波,等.乳腺X线片中成簇样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7~10.

6李坤成,孙泽民,尹建国,等.乳腺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9.

乳腺病范文篇3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乳腺肿块患者,在我院普外科病房接受治疗的女性患者,患者均在检查后,内手术。经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例,乳腺良性肿块例,乳腺肿块直径。

2,主要试剂及仪器

端粒酶活性检测采用山东医科大学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微量穿刺标本端粒酶检测试剂盒,主要成分包括,**。公司,引物,华美生物工程公司合成,**酶公司。≤,扩增采用美国∞公司产的,型热循环仪。电泳采用北京六一仪器厂生产的电泳仪及电泳装置。

3,研究方法

术前行乳腺肿块穿刺,穿刺标本一部分作细胞涂片,其余注入装有°,≥液,主要成分包括≤,≤,∞。管中,置于,ε保存,以备端粒酶活性检测用。涂片采用瑞氏2姬姆萨染色法,分别在和倍光镜下观察。查见癌细胞者为阳性,未查见癌细胞或查见异型细胞但不能确诊为癌细胞者为阴性。

端粒酶活性检测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将注入穿刺标本的∞。管离心后收集细胞,加入裂解液,冰浴后在,ε条件下离心,取全部上清液加样。

向装有反应液的∞。管中加入全量待测的上清液,或阳标混匀。向反应管中加入引物,度带者为端粒酶活性阳性。

4,统计学处理

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率的比较采用Υ检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乳腺肿瘤生物学活性的相关性分析采用。

二、结果

1,乳腺肿块术后病理结果

乳腺肿块患者为乳腺癌,例为乳腺良性病变。穿刺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采用**。法,应用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以出现条,梯度带者为端粒酶活性阳性。

2,术前细胞学检查结果和端粒酶检测结果。

3,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约登指数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如表所示。端粒酶活性检测同细胞学检查相比,灵敏度,Υ,1,Π,1,显著增高,特异性,Υ,1,Π,1,!约登指数,Υ,1,Π,1,和阳性预测值,Υ,1,Π,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4,端粒酶活性检测和细胞学检查联合诊断乳腺肿块结果

如表所示。在例乳腺癌患者中,两种检测方法均为阳性的例,故联合诊断乳腺癌灵敏度为1,联合诊断方法均为阳性的例患者,病理证实均为乳腺癌,故联合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显著高于阳性预测值较高的细胞学检查,Υ,1,Π,1,可以术前确诊。

5,乳腺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患者年龄

无显著相关性,但随着肿瘤长径的增加,端粒酶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和孕激素受体阳性者乳腺肿块端粒酶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雌激素受体阴性者。

6,乳腺良性病变类型与端粒酶活性关系

如表所示。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病的端粒酶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乳腺良性病变。

三、讨论

端粒酶自身携带模板是端粒酶的一个重要特征。端粒酶维持着端粒的长度和稳定性。端粒酶的激活可导致细胞无限增殖,与细胞癌变有直接关系。而且研究已发现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恶性肿瘤中具有一定特异性,许多学者发现在乳腺癌中端粒酶阳性率可达,因此能否将端粒酶活性检测用于乳腺癌的术前诊断已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1,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我们在,例乳腺肿块中进行肿块穿刺标本细胞学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将端粒酶检测乳腺癌的诊断结果同乳腺癌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细胞学检查进行了对照,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特异性!约登指数和阳性预测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灵敏度则端粒酶检测显著高于细胞学检查。在本组中,乳腺癌患者症状!体征均不典型,细胞学检查阴性,端粒酶活性检测则为阳性。这表明,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很可能作为一种灵敏度较高的新方法应用于乳腺癌的术前诊断。

2,这种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灵敏度高,由于采用了技术,微量癌细胞即可得出阳性结果客观性强,采用阳性对照判断结果,较少受检查者主观影响创伤小,应用方便,便于普查,易于为患者接受。但也有不足之处,受穿刺技术影响,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采用技术,稍有污染,可出现假阳性结果。公务员之家

乳腺病范文篇4

乳腺含液性疾病通常指乳腺内以液性为主的相关疾病。本文通过常用的超声检查手段对乳腺含液性疾病定性诊断的价值作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本院经超声引导穿刺或手术病理诊断的乳腺含液性病变170例,年龄19~56岁,平均31岁。

1.2仪器和方法

仪器:采用Philips5000、iU22,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5MHz。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上臂抬高,全方位扫查乳腺各象限,冻结兴趣图像,进行测量,存储图像;记录病灶位置,病灶与乳头、表皮、胸大肌之间的三点距离,病灶的大小和范围、边缘改变、内部回声、血流信息、柔软性和移动性,相应导管壁的改变,相关引流区淋巴结的改变等。

2结果

2.1临床、病理诊断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乳腺单纯性囊肿42例,外伤性囊肿11例,积乳囊肿23例,浆细胞性乳腺炎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假体异常28例;术后病理诊断乳腺结核1例,皮脂腺囊肿7例,乳腺β细胞恶性淋巴瘤1例;临床诊断乳腺炎11例(其中7例脓肿形成行超声引导穿刺病理诊断),乳房脂膜炎和脂肪坏死13例。

2.2超声声像图表现

乳腺单纯性囊肿:囊肿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边界光滑,呈单房或多房,后方回声增强,边缘衰减等,CDFI可显示囊肿壁上点状或棒状血流信号,并发感染时形成液平面(图1)。乳腺外伤性囊肿:皮下脂肪层回声增强,部分呈囊实混合性回声,后方回声增强明显。积乳囊肿:早期囊内透声良好,其内细小密集的光点随外力作用漂动,晚期内容物黏稠时肿块囊壁明显增厚,质地较硬,感染时肿块周围血流信号丰富。浆细胞性乳腺炎:急性期腺体内导管扩张,管腔透声性降低,数周后在乳晕区腺体内可见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或囊实性回声肿块,部分肿块中心部位回声较高,周边回声较低,病灶位置较浅时可累及皮下脂肪层和皮肤层。子宫内膜异位症:类似实质性肿块低回声区。假体异常:凝胶体注入并发出血时液性暗区内部可见密集细小光点漂浮或絮状高回声光团,局部感染时内部可见粗密光点漂动,囊壁增厚回声增高(图2,3);假体包膜挛缩中晚期硅胶囊形态凹凸不平,囊壁增厚回声增高而不均,边缘不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模糊;假体破裂并硅胶泄露时内部回声混杂,轮廓外凸,周边液体积聚;硅胶肉芽肿内部呈密集的细小回声,分布均匀,前缘边界清晰,其后呈彗星尾样高回声。乳腺结核:不规则性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并出现强回声钙化灶,边缘不清楚。皮脂腺囊肿:局部真皮层变薄,呈椭圆形肿块,壁薄光滑,内部散在低回声或不规则斑片状高回声,后壁回声增强,伴侧边声影,合并感染时囊壁不规则,皮肤层增厚(图4)。乳腺β细胞恶性淋巴瘤:囊性多房性无回声区,边界清楚,后方回声增强。乳腺炎:局部有压痛,皮肤层增厚、皮下脂肪回声增高,腺体内炎性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增高,分布不均,CDFI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有散在点状血流信号(图5,6)。形成脓肿时,内部呈不均质的无回声区;慢性炎症或脓肿液化不全时,内部可呈不均质的回声光点或光团,累及导管时其内可见低回声脓性内容物涌动。乳房脂膜炎和脂肪坏死:脂肪液化时,皮下出现不规则无回声区;液体吸收后,形成粘连及纤维组织增生时,显示不规则条状高回声带。

3讨论

本文将170例乳腺含液性疾病分为以无回声表现为主肿块、接近于无回声的低回声肿块、隆胸及相关乳房假体异常等不同类型,对超声定性诊断分析具有一定的价值。乳腺病变以无回声表现为主的多为乳腺囊肿,其它可形成囊性回声疾病,如炎性病变、旋切术后血肿、隆胸手术、单纯细胞肿瘤、淋巴瘤、恶性肿瘤坏死和出血;叶状囊肉瘤和少年乳头状瘤病的肿块内可有囊性成分,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肿则为囊内实质性肿块[1~3]。

乳腺囊性病变内部回声特征取决于液体的物理性质。如血清为无回声,沉积物为低回声,囊肿内出血可产生液—液平面,囊内液体回声混浊或黏稠可类似于实质性肿块,囊肿自发性出血应怀疑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肿[4];脂肪坏死形成的油性囊肿,水平界面在脂肪回声和无回声沉积液层之间;囊肿含蛋白质会产生内部回声增多,仪器增益过度增加会使囊肿图像类似实性肿块。囊肿内有回声物质的不均匀沉积分层可产生充盈缺损的假象。CDFI有助于区分囊内病变的物理性质,有回声的碎渣无血流信号,实质性肿块的囊内充盈缺损有血流信号。囊肿后方无回声增强效应的特殊性见于小囊肿伴低水平回声、靠近胸肌的囊肿、有纤维性厚壁的囊肿、囊肿所在区域组织有增强的回声、检查时聚焦区设置误差等[5]。

乳腺内接近于无回声的低回声病变:多数恶性肿瘤内部回声极低,接近于液性暗区;纤维腺瘤和乳腺腺病瘤化多呈低回声肿块;检查时探头频率越高这类表现越显著。

乳腺导管呈囊状扩张改变:乳腺导管可呈囊状或梭形无回声区,管腔内细胞碎片使透声性降低。乳头状瘤多累及大导管,扩张导管壁内可见突入腔内的实质性等回声结节。良性导管扩张症时管腔呈显著扩张,管径粗细不均。恶性肿瘤的导管扩张内部回声不均匀,管壁不规则增厚[6]。

乳腺内呈液态物理特性的血肿、脓液、稠厚的组织碎屑回声增高似低回声改变应视为回声不均匀的液性暗区。

乳房假体异常:硅橡胶植入液态充填物为无回声,超声检查用于确定假体外形轮廓、大小范围、位置,有无破裂和缺损、溢漏和挛缩,有无腔隙形成和组织反应等相关并发症。假体破裂和破入乳腺组织或腋窝时表现为不规则无回声区带。

超声检查乳腺含液性肿块具有方法简便,可以判断肿块的物理性质,对乳腺肿块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乳腺涉及导管疾病者,应结合乳腺导管纤维镜所见进行诊断;二维超声检查的基础上增加某些特殊检查,如超宽视野成像、高频容积三维成像[7]、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真空辅助微创旋切、应用具有乳腺成像软件的MRI检查等,可显著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参考文献】

1KossoffMB.Ultrasoundofthebreat.WorldJSurg,2000,24:143~157.

2刘利民,张韵华,袁锦芳,等.乳腺囊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15(6):16~18.

3郭金才,王玉荣.隆乳术并发症的超声影像学诊断.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1(2):11~13.

4SooMS,WillifordME,WalshR,etal.Papillarycarcinomaofthebreastimagingfindings.AJR,1995,164:321~326.

乳腺病范文篇5

乳腺囊性肿块是妇女常见病之一,约占乳腺疾病的3.6%[1]。它的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转归不同,需慎重对待。作者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乳腺囊性肿块患者252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52例均为女性,年龄22~65岁,平均43.5岁。临床表现:乳房疼痛199例,疼痛与月经有关99例;乳头溢液20例;乳腺肿块单侧178例(左侧101例,右侧77侧),双侧74例。本组患者均行B超检查,乳腺钼靶检查125例,行穿刺抽液147例,穿刺液送细胞学检查50例。105例微创治疗,手术治疗107例。

1.2诊治方法

B超检查:单纯囊肿90例、囊性增生症122例、混合性囊性占位10例、积乳囊肿30例。对年龄>35岁的125例患者,按常规行乳腺钼靶检查,发现70例囊性肿块。对B超检查提示囊肿直径<2cm的规则单纯囊肿90例仅作门诊随坊,3个月后复查发现囊肿无增大者继续门诊随防,复查发现囊肿明显增大50例,加上B超检查发现囊性肿块直径>3cm囊壁光滑囊性占位97例,共计147例行囊肿穿刺,其中50例送脱落细胞检查,发现25例有异型细胞,抽出液为非血性液的142例、血性液5例。抽出为非血性液者予以微创冶疗:抽净液体后注入相当于囊液量的20%的地塞米松液于囊腔内,然后抽取相当于液体量80%~95%的经多层无菌纱布过滤的空气缓慢注入囊腔内,当患者感觉乳房局部肿胀时即停止注入气体,拔出穿刺针,局部按压5min,嘱其分别于穿刺手术后1、3个月来院复查。发现囊肿复发37例,改行手术治疗,恶性者行根治性手术。

2结果

40例门诊随坊,微创治疗治愈105例,手术治疗共107例。其中微创治疗复发的37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25例为囊性小叶增生,3例为导管上皮扩张,9例为积乳囊肿;另70例包括B超检查提示包含实性内容物的囊性肿块10例,囊壁见有乳头状凸起1例,囊壁局部增厚3例,穿刺抽出血性液5例,CDF1示血流丰富的52例,及穿刺抽出液细胞学检查见有异型细胞的25例,均直接予手术治疗,病理结果显示,乳腺鳞癌1例,叶状囊肉瘤5例,乳腺囊性增生43例,积乳囊肿21例。

3讨论

乳腺囊肿是临床常见病。常用检查手段包括:体格检查、乳腺B超、乳腺钼靶等。因乳腺位于体表,体格检查能发现乳腺肿块,但不能鉴别乳腺囊性或实性肿块。本组中125例乳腺囊肿患者仅有70例乳腺钼靶提示乳腺囊肿,假阴性率较高。而本组患者例行B超检查均提示囊性肿块。B超对乳腺囊性或实性肿块的鉴别准确无误,最具特征性,优于任何检查方法:哈里斯等认为应用B超及穿刺查检可建立乳腺囊肿的权威性诊断[2]本组252例均经B超检查明确诊断。B超检查可表现为单纯性、复杂性和混合性囊肿[2],对单纯性囊肿的诊断符合率达100%。单纯性囊肿的B超表现为:内部无回声、椭圆形或圆形、边缘清晰、后方回声增强。而这些特征与单纯性囊肿相似内部呈低回声的团块称复杂性囊肿,复杂性囊肿在形态、方向、边缘等方面呈良性肿块表现,但很难确定内部是囊性还是实性,有时需要穿刺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单纯性囊肿和复杂性囊肿可行微创治疗即囊肿穿刺、抽液、地塞米松腔内注射;而对混合性囊肿则必须手术治疗。本组10例混合性囊肿手术治疗发现5例为叶状囊肉瘤。对B超检查提示囊壁见乳头状凸起的或囊壁有局限性增厚的也需手术治疗。本组1例23岁未婚女性,B超检查提示一囊性占位、囊壁可见多处乳头状凸起,即予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为乳腺鳞癌。乳腺鳞癌较罕见,发病率占乳腺癌的0.00075%~0.004%,对非经产妇患者的乳腺单一囊性肿块,穿刺虽抽出非血性液,也应考虑到有乳腺鳞癌的可能性[3],本组50例予以穿刺液细胞学检查,25例发现异型细胞而术后病理结果无一例显示恶性,美哈里斯等认为穿刺液的常规细胞学检查常导致不必要的外科活检,不值得实施[2],作者对50例患者的穿刺细胞学检查也得出类似结果,而对穿刺后复发的或二次穿刺带血性液的囊肿患者应追加活检。

【参考文献】

1徐开林主编,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15.

乳腺病范文篇6

关键词:乳腺增生乳腺贴穴位敷贴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78例年龄在20—52岁育龄妇女,经门诊初诊查体手诊和乳腺B超、钼靶检查证实为单双侧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8例)采用传统治疗(口服中药)基础上加贴乳腺贴穴位外用。对照组(140例)采用传统治疗(口服中药)

1.2临床症状

行经前持续数日单双侧乳房涨痛,与气候情绪有关,少数可伴有痛经(一般为未婚未育妇女)偶见乳头少量透明微黄色溢液。

1.3体格检查

单双侧(外上象限多见)扪及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不规则散在片状结节状的肿块,边界清、质韧、压(触)痛、可活动,无扪及肿大淋巴结,无乳糜色及其他脓性乳头渗出液。

1.4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乳癖”的诊断标准。

(1)年龄在19-52岁。

(2)乳房疼痛,如胀痛、刺痛、钝痛、牵痛。痛重者不可触碰或震动,甚至可连及胸胁、肩背部,上肢活动时则疼痛加重。

(3)多数在乳房外上象限有一扁平肿块,扪之有豆粒大小硬结节,可有触痛,肿块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4)乳房疼痛及肿块可随月经、情志的变化而变化。如情志不舒及经前乳房胀痛加重、肿块增大,情志舒畅及经后乳房胀痛减轻、肿块减小。

(5)辅助检查,如钼钯X线乳房摄片,冷光源强光照射,乳腺近红外线、B超等,有支持本病诊断的阳性表现依据。必要时可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在已选取的140例患者中,用常规中成药(乳癖消、小金丹、乳康丸选取一品)按剂量正常口服,观察三月后复查。

2.2治疗组

在选取的138例患者中,在以上常规中成药口服基础上,加贴乳腺贴于固定相应穴位上。(主穴-阿是穴、乳根、气户、膻中旗门辅穴-足三里)24小时换帖,观察3个月复查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诊断—[3]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结合现有钼靶X线、乳腺B超检查,诊断可明确。评定标准—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好转:乳房肿块变软变小,疼痛减轻或消失。未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无变化。以上“治愈”及“好转”标准中,肿块变化,均有钼靶、乳腺B超检查结果证实。公务员之家:

3.2疗效测评

综上治疗组(口服配合穴位外用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口服组)。

治疗组(口服配合穴位外用组)单项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口服组)。

治疗组(口服配合穴位外用组)半年后随访复发率为0。

4讨论

[4]古曰“妇人之疾,关系最巨者则莫如乳”《妇科千金》,可见乳房疾病在女性疾病中的重要性。乳腺增生是以乳房肿块乳痛、乳头溢液为主要症候群的常见乳腺疾病,其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为50%,乳腺门诊中乳腺增生患者所占比例为70%有余,其中30—48年龄段居发病高位。[5]中医以为“乳癖”概述,多以气滞、痰凝、血瘀的改变,肾虚、冲任失调则是病机核心,治疗上多以理气止痛、活血化瘀、调节冲任为治疗原则,基本方为川穹、莪术、当归、肉桂、红花、乳香、没药等,共研细末,用黄酒(米醋)调以糊状膏方贴于乳房患处(传统为疼痛点阿是穴)部位。自制膏方简易方便易于操作,且价格低廉,颇受传统女性患者的认同,但是,伴随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与日俱增,中药膏制剂的异味和膏制剂的外溢污染皮肤衣物的弊端,也逐渐成为人们的规避需求,传统中成药乳癖消、小金丹、乳康丸等,集中药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之功效,多年来被临床沿袭使用,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药剂量大、且必须长期口服,其由此引发的胃肠及胆道反应,不可不引起乳腺工作者的正视和应对。探索寻求方便、简约、无胃肠反应、无皮肤刺激、且疗效贴切的治疗乳腺增生的途径是多年来乳腺工作者的课题,经参加多次乳腺疾病的学术研讨会,对内病外治、经皮给药的途径有了全新的认识,自2007年以来[6]尝试用上海曼吉磁生物有限公司的纳米乳腺贴,治疗单纯性乳腺增生,总有效率在90%以上,半年随访,复发率为0。纳米远红外陶瓷材料和高度精化的十八种草本草本生物胶精华素,在特定的纳米工艺条件下,全面解析草本生物的药用成分,具备了吸收完全、起效迅速的特点,尤其其不经胃肠肝胆循环、不伤皮肤、无创伤、无污染、无毒副作用,符合临床治疗的需求,符合普及社区健康教育的方向。穴位敷贴、内病外治是传统和现代科技结合的手段,必要而可信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中国抗癌协会:《关于积极推进“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工作的通知》,2005.4.21.

[2]陈豪,刘胜.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上海,2000.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5-46.

[4]沈金鏊(清)编著.《妇科玉尺/经典医学名著》[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6-1.

乳腺病范文篇7

乳腺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自1980年以来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作者对1999年7月至2007年9月本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00例乳腺癌患者钼靶X线征象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女患者,年龄29~85岁,平均53.5岁。绝大多数因扪及乳房肿块而来院就诊,伴或不伴乳房疼痛,部分患者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3例伴有乳头溢液,9例有乳房皮肤粗糙伴局部皮肤毛孔粗大、橘皮样改变。4例见乳头凹陷。

1.2检查方法

患者均行钼靶X线摄影检查。用意大利giotto乳腺钼靶X线机,摄双侧上下轴位及内外斜位片,少数患者(如:心脏起搏器患者、某些部位的病灶斜/轴位易漏摄的)摄内外侧位片。Kodak2000型乳腺专用胶片及Kodak单面增感屏暗盒。

1.3乳腺分区

常规分五区:内上象限、外上象限、内下象限、外下象限及中央区。

2结果2.1部位

外上象限59例、内上象限16例、内下象限9例、,外下象限7例、中央型9例。

2.2肿块

本组病例中有89例发现肿块,其中39例周围有毛刺、11例肿块呈分叶状、7例肿块周围可见透亮环、32例肿块内见钙化灶。

2.3其他征象

其中大导管相5例,悬韧带牛角征6例,厚皮征9例,血管异常11例,腋下淋巴结肿大83例,41例钙化灶伴肿块或不伴肿块出现。

3讨论

乳腺癌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20多万人患乳腺癌。我国虽不是乳腺癌高发区,但已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在某些城市或地区已成为妇女恶性肿瘤首位。提高乳腺癌生存率的关键是“三早”,其中早期诊断是重要环节。钼靶X线摄影术是发现早期乳腺异常的一种较为敏感的方法[1]。钼靶X线摄片普查表明,2%~4%的妇女有隐匿型乳腺病变,其中20%~30%为恶性病变。乳腺钼靶检查的某些征象可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有力依据,如不伴肿块的泥沙样、团簇状、小叉状、针尖状单纯钙化。本组9例患者仅见单纯钙化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导管原位癌。直接征象加上一至数个间接征象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乳腺癌直接征象—肿块:由于乳腺癌组织病理学、生长部位及周围环境不同,故在其形态、结构及密度上各有差异。

肿块周围毛刺是恶性肿瘤特异性较高的X线征象,其表现为以肿块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的条索状致密影,其形成主要由于癌组织向外扩散、周围淋巴管、导管浸润及由肿块供血血管、部分新生血管及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的以肿瘤为中心向周围放射的血管群。国内有学者[2]统计毛刺状肿块有94.2%属于乳腺癌,仅有5.8%位于良性肿瘤中。

肿块可呈现分叶状,肿块密度不均,周边可见深浅不一的凹陷沟,为肿瘤的多中心生长、生长不平衡及肿瘤周围组织的影响所致。本组有21例肿块呈分叶状。

本组病例中有7例周围可见透亮环,即在肿块周围环绕一圈低密度透亮带。根据病理分析其主要是肿瘤周围活性结缔组织形成的一层水肿环。透亮环肿块是恶性肿瘤特征之一,国内学者[3]报道透亮环有98.2%位于乳腺癌中。钙化型肿块,当肿块伴有恶性钙化灶(泥沙样、团簇状、小叉针尖状)时,作者认为其恶性的特异性为最高。

本组乳腺癌中多见的X线间接征象为:(1)钙化:钙化是乳腺癌常见的X线征象,可成为恶性肿瘤的唯一征象,病理上60%~85%的乳腺癌可见钙化,文献报道一般X线钙化出现率为30%~50%[4]。由于癌细胞代谢旺盛,生化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CO2)、氧(O2),而癌细胞中有丰富的钙磷元素,故易形成钙盐沉积。虽许多良性乳腺疾病中也可出现钙化,但是恶性钙化有其特点:①形状:主要表现为小叉状、针尖状、泥沙样、团簇状;②数量:大多数恶性钙化数量多、密集,但也有呈数颗或者十几颗钙化点。(2)大导管相:导管扩张,X线显示管径>0.5cm。本组最大直径达8mm,系导管癌细胞向外浸润,导管扩张密度增高所致。(3)厚皮征:局部乳房皮肤异常增厚,超出正常皮肤厚度。正常自乳晕上段、乳晕处、下段至乳根处,皮肤厚度:<2mm、<2.5mm、<5mm、<10mm。实际操作时常以双侧比较而定。X线发现皮肤改变,比临床发现橘皮征早。(4)牛角征:乳房悬韧带增生、扭曲并向上翻起。间接征象是乳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X线征象。直接征象加间接征象,会提高乳腺癌诊断阳性率,而减少穿刺活检(减少痛苦)、定期随访(早期治疗)等环节。作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直接征象加上间接征象越多,乳腺癌诊断准确率就越高。

【参考文献】

1YangWT,Le-petrossHT,MacapinlacH,etal.Breastcancer:PET/CT,MRI,mammography,andsonographyfindings.BreastCancerResTreat,2007.1025~1038.

2胡永升.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5~81.

乳腺病范文篇8

关键词:乳腺增生乳腺贴穴位敷贴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78例年龄在20—52岁育龄妇女,经门诊初诊查体手诊和乳腺B超、钼靶检查证实为单双侧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8例)采用传统治疗(口服中药)基础上加贴乳腺贴穴位外用。对照组(140例)采用传统治疗(口服中药)

1.2临床症状

行经前持续数日单双侧乳房涨痛,与气候情绪有关,少数可伴有痛经(一般为未婚未育妇女)偶见乳头少量透明微黄色溢液。

1.3体格检查

单双侧(外上象限多见)扪及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不规则散在片状结节状的肿块,边界清、质韧、压(触)痛、可活动,无扪及肿大淋巴结,无乳糜色及其他脓性乳头渗出液。

1.4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乳癖”的诊断标准。

(1)年龄在19-52岁。

(2)乳房疼痛,如胀痛、刺痛、钝痛、牵痛。痛重者不可触碰或震动,甚至可连及胸胁、肩背部,上肢活动时则疼痛加重。

(3)多数在乳房外上象限有一扁平肿块,扪之有豆粒大小硬结节,可有触痛,肿块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4)乳房疼痛及肿块可随月经、情志的变化而变化。如情志不舒及经前乳房胀痛加重、肿块增大,情志舒畅及经后乳房胀痛减轻、肿块减小。

(5)辅助检查,如钼钯X线乳房摄片,冷光源强光照射,乳腺近红外线、B超等,有支持本病诊断的阳性表现依据。必要时可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二、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在已选取的140例患者中,用常规中成药(乳癖消、小金丹、乳康丸选取一品)按剂量正常口服,观察三月后复查。

2.2治疗组

在选取的138例患者中,在以上常规中成药口服基础上,加贴乳腺贴于固定相应穴位上。(主穴-阿是穴、乳根、气户、膻中旗门辅穴-足三里)24小时换帖,观察3个月复查。

三、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诊断—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结合现有钼靶X线、乳腺B超检查,诊断可明确。评定标准—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好转:乳房肿块变软变小,疼痛减轻或消失。未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无变化。以上“治愈”及“好转”标准中,肿块变化,均有钼靶、乳腺B超检查结果证实。公务员之家:

3.2疗效测评

综上治疗组(口服配合穴位外用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口服组)。

治疗组(口服配合穴位外用组)单项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口服组)。

治疗组(口服配合穴位外用组)半年后随访复发率为0。

四、讨论

古曰“妇人之疾,关系最巨者则莫如乳”《妇科千金》,可见乳房疾病在女性疾病中的重要性。乳腺增生是以乳房肿块乳痛、乳头溢液为主要症候群的常见乳腺疾病,其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为50%,乳腺门诊中乳腺增生患者所占比例为70%有余,其中30—48年龄段居发病高位。中医以为“乳癖”概述,多以气滞、痰凝、血瘀的改变,肾虚、冲任失调则是病机核心,治疗上多以理气止痛、活血化瘀、调节冲任为治疗原则,基本方为川穹、莪术、当归、肉桂、红花、乳香、没药等,共研细末,用黄酒(米醋)调以糊状膏方贴于乳房患处(传统为疼痛点阿是穴)部位。自制膏方简易方便易于操作,且价格低廉,颇受传统女性患者的认同,但是,伴随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与日俱增,中药膏制剂的异味和膏制剂的外溢污染皮肤衣物的弊端,也逐渐成为人们的规避需求,传统中成药乳癖消、小金丹、乳康丸等,集中药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之功效,多年来被临床沿袭使用,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药剂量大、且必须长期口服,其由此引发的胃肠及胆道反应,不可不引起乳腺工作者的正视和应对。探索寻求方便、简约、无胃肠反应、无皮肤刺激、且疗效贴切的治疗乳腺增生的途径是多年来乳腺工作者的课题,经参加多次乳腺疾病的学术研讨会,对内病外治、经皮给药的途径有了全新的认识,自2007年以来尝试用上海曼吉磁生物有限公司的纳米乳腺贴,治疗单纯性乳腺增生,总有效率在90%以上,半年随访,复发率为0。纳米远红外陶瓷材料和高度精化的十八种草本草本生物胶精华素,在特定的纳米工艺条件下,全面解析草本生物的药用成分,具备了吸收完全、起效迅速的特点,尤其其不经胃肠肝胆循环、不伤皮肤、无创伤、无污染、无毒副作用,符合临床治疗的需求,符合普及社区健康教育的方向。穴位敷贴、内病外治是传统和现代科技结合的手段,必要而可信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中国抗癌协会:《关于积极推进“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工作的通知》,2005.4.21.

[2]陈豪,刘胜.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上海,2000.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5-46.

[4]沈金鏊(清)编著.《妇科玉尺/经典医学名著》[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6-1.

乳腺病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

乳腺肿瘤200例,均为女性。年龄在14—70岁之间。肿瘤生长部位:乳腺外上相限129例,占64.5%;内上相限48例,占24%;乳头周围12例,占6%,其它部位11例,占5.5%。

1.2仪器:

1.2.1B超:Performa650型超声波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

1.2.2病理:Olympus双目显微镜,10×10及10×45倍。中薄切片,H-E染色。

1.3方法:采用水囊或衬垫进行间接探测,根据病变部位取仰卧或侧卧位进行检查。正常乳腺声像图由浅入深,依次为①皮肤:呈一增强的弧形光带,厚约2~3mm,界限清楚、整洁;②浅筋膜:较薄常不显像;③皮下脂肪组织:较厚,密度低,呈低回声伴有散在的弱光点,但有时可见三角形增强光条,为库柏氏韧带(Cooperligament);④乳腺结构:主要由乳腺腺叶和乳腺导管构成,腺叶呈中等强度的光点光斑。导管呈圆形或椭圆形暗区,排列交错但大小尚一致。同时查到胸大肌,位于乳腺腺叶深层,为一片均质暗区。

1.4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本组200例乳腺占位病变的术前B超初步定性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93%。

2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由于病变性质不同,组织学成分和结构各异,B超回声特点的基础,是组织的病理变化,且以组织结构异型性对B超回声影响最大,现分述如下。⑴乳腺囊性增生病:①超声特点:乳腺常明显增大,内部结构紊乱,回声增多增强,可查到分布不均的粗大光点或光斑,还常查及边界不甚清晰的结节状回声,如乳腺导管囊状扩张,则可探及大小不等的囊性图像,囊边缘有时可呈现毛糙状突出光影。②病理特点:以小叶和纤维增生和乳腺导管扩张、囊肿形成为主,扩张的导管和囊肿上皮呈瘤样增生,部分上皮呈大汗腺化生。⑵乳腺纤维腺瘤:①B超特点:乳腺正常回声存在,其间可探及边缘光滑、境界清楚的肿物,内部分布均匀弱光点,后部回声多增强,如果后方出现声影,则为肿瘤内出现钙化所致。较大的纤维腺瘤囊性变时,可查及液性暗区。②病理特点:该瘤主要由增生的结缔组织和乳腺小导管、管泡组成。结缔组织多为增生纤维母细胞和纤维细胞,常有粘液样变、胶原纤维化、钙化甚至骨化。⑶乳腺囊肿:①B超特点:多为单发整齐光滑、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内部为均质的无回声区,囊后壁回声增强,囊肿两侧呈暗区,即“侧方声影征”。②病理特点:乳腺管常阻塞,呈囊性扩张,囊壁较薄,为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无增生表现,囊壁内含清亮液体。⑷乳腺乳头状导管癌:①B超特点:肿物边界不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含有强回声条索,有蟹足样浸润,后方呈衰减暗区。②病理特点:镜下见肿瘤部分或大部分呈分枝乳头状结构,间质血管丰富,结缔组织纤维纤细。⑸乳腺髓样癌:①B超特点:肿瘤多呈圆形,边界较清楚且光滑,内部回声比硬癌及乳头状癌强,有时可见边缘不规则的的液性暗区,后方多无衰减。②病理特点:镜下见癌肿由大小不等的癌细胞团块状癌巢组成,间质甚少常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⑹乳腺硬癌:①B超特点:肿瘤边界不整、境界不清,内部呈密集强回声,后部回声明显衰减呈衰减暗区是其特点。②病理特点:肿瘤大部分为致密的结缔组织,常有透明样变性。癌细胞比例较少,呈不规则的细小条索状或小巢状排列,浸润性较强,常侵入乳腺周围脂肪组织、筋膜和皮下组织。

3讨论:

超声波检查只能作为定位诊断,而有些初步定性(只估计良恶性)诊断也只能靠超声波检查人员的临床经验来确定。近5年来,为了积累B超初步定性的临床经验,分析不同病变的组织成分与超声波回声的相关性,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的B超诊断与最终病理结果相对照,积累了较多经验,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93%,现将经验总结如下:1.圆形或类圆形的肿块,回声均匀、边界清楚良性肿瘤最常见。2.形态不规则的肿块,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有时出现条索状或成簇的强回声,导管癌和其它癌肿较大时可产生这些改变。3.肿瘤边界较清晰,内部为均质无回声区,后壁回声增强呈“蝌蚪征”或两侧出现“侧方声影征”,多属于乳腺囊肿或生长迅速的肿瘤出现坏死液化。4.衰减特性,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衰减与病变中的纤维组织多寡有关。一般组织中纤维成分超过75%时,衰减明显可有声影出现,如硬癌。含有25%的纤维成分时,多有回声增强的表现。5.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良性肿瘤由于膨胀性占位性效应时,主要是推移和压迫周围组织,恶性肿瘤则表现为正常结构破坏或呈蟹足样生长。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B超多是定位诊断,而且对病变的诊断上缺乏特征性,但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特别反复对乳腺病变的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进一步提高B超初步定性诊断,还是有可能的,可以与病理医生长期合作,并可以将这种对照分析,同时配合临床表现如发病年龄、局部皮肤体征(溃疡、溢液、桔皮样、湿疹样改变、乳头凹陷等),势必会更加提高B超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1.李德旺,邹建中,蔡汉中主编.临床超声手册.第一版.北京:科技出版社,1993,391~324.

2.青木虎吉.超音波の整形外科领域にずける应用.医学のぁゅみ,平成237(3):568,1998

3.KopansDB,etal.BreastCancer:Theappearenceasdelineated

bywholebreastwaterpathultrasoundscanning,JClinUltrasound10:313,1992

乳腺病范文篇10

几年前在清华大学EMBA班上,我聆听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程文浩教授有关运营管理的课程。程教授以宜昌大撤退这一被誉为1938中国的“敦刻尔克”的经典案例,为学员们精彩演绎了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和蕴藏在其中的管理智慧。

程教授向学员推荐了《长江大撤退》这本书,此书共分3篇,长江航运与兵器工业大撤退,民营厂矿的大撤退,大撤退期间的长江航政,总共l1个章节。通过对本书最震撼人心的宜昌大撤退精彩章节的阅读理解,对我所从事的医院运营管理工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宜昌大撤退发生在1938年中国抗战时期,是由当时的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将大批急需物资和人员在极短时间内从宜昌撤运进川的重要事件。

当时因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长江成为进出四川的主要运输通道。面对重重严峻的困难,原本需要一年才能运完的人员和货物必须在40天的中水期内运走。为保证任务的完成,卢作孚巧妙地制定了他的运营计划。他把整个运输划分为3段航行,即:宜昌至三斗坪为第1段,三斗坪至万县为第2段,万县至重庆为第3段。同时又对船以吃水深度和马力大小进行分类,一部分船只运货物至三斗坪,当即返回,再由公司调船运至万县或直运重庆;对重要物资和大型货物则由宜昌直接运至重庆。鉴于三峡段不能夜航,卢作孚要求各船夜晚装卸,白天航行,并在三峡航线增设码头和转运站,临时增加雇工3ooo~人,征用民船850余只,运载轻型物资。路分3段,船分3拨,齐心协力昼夜加班。40天后,堆积如山的设备物资和拥挤不堪的人员被撤运一空,宜昌大撤退奇迹般地胜利结束,为四川成为我国抗日的战略后方奠定了重要基础,卢作孚也因他的超人运筹之功完成了宜昌大撤退这样的绝世伟绩而被后人所传颂。

宜昌大撤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加深了我对运营管理的认识,运营管理不仅适用于战争年代,适用于企业,也同样适用于医院,与医院运营管理道理相通,只要我们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把医院管理中为患者服务的相关要素条件有机整合并合理调配,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如:我院乳腺中心的资源整合、流程改进就是一个运营管理的成功范例。在乳腺中心,每日近300名的乳腺病患者从挂号、早诊、确诊、治疗、疗效评价、出院康复指导到此后的定期复查等环节都被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环状流程,每个患者只要进入乳腺中心就可以顺畅有序地完成治疗全过程。又如:许多肿瘤患者需做门诊化疗,以往门诊化疗药物和相关液体均由患者自己保管和携带,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我们采用新的运营管理流程,将门诊化疗患者按住院方式管理,患者只需带着输液单就可完成化疗,极大方便了患者,也提高了效率消除了安全隐患。

医院运营管理的成功实践,让我体会到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之道和管理智慧并结合实际合理运用,对提高医院科学、高效运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有效利用资源和降低医疗及管理成本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