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十篇

时间:2023-06-13 17:16:06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1

一、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法,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2、又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源于对分科教学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学。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地传授、学习或探索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总之,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教师要努力适应这一变化,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悦教的人。有强烈地求知欲望和广泛地学习兴趣,经常学习心得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心得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3、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学生的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三、新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2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教师领域观念也推陈出新,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评价的标准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多年来,笔者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一直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了一些思考,评价课堂的有效性应把握现代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本质。新课程标准下,课的内容、结构、评价比原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与创新。课程的改革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改变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和把握,给教师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现结合自身教学工作,谈谈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把握课堂本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中存在不同的传统认识,如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念,整个课堂教学将容易变成以教师活动为主的传授过程,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将自己陷入“知识的代表”的窘境。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忽略了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人才”,缺乏创造力。如今,已经是信息时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要求,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像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我们教师要有决心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重在学生潜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大批新世纪新型人才。

二、聚焦课堂,以教研为核心

教研要聚焦于课堂,服务于课堂,紧扣教材,依据新课程目标,做好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具体环节,努力构建新型课堂,真正抓住教研的核心任务。要实现课堂有效教学,重点要备好课,可以从备教材和被学生两个方面出发。

1.备教材

教师要读懂课程标准,明确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要理清知识结构,理解把握内容编排,科学设计例题和练习,有延伸、有层次。注重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根据教材的广度、深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突出重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从“学什么”的基础上关注“怎么学”。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从学法出发选用好的教法,重视问题设计和提问方式,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学习的方法,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备学生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研究,才能够真正在课堂中得以落实,实现预期授课目标。如果不了解学生、不研究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69

一、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现状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逐步改变,教学方式渐呈多样化趋势,数学函数教学也能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活动。历经多年的努力,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充分掌握了计算机操作、计算机应用功能,已经能较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非常注重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使很多学生提高了对函数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数学知识,接受更高的数学教育打好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二、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不足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学生很好地认知初等函数数学知识,掌握了相关的理论。但教学过程中依然有少数教师无法很好地运用教学谋略进行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如下。

(一)没有充分理解函数知识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虽然大多初中数学教师都能认识到函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也知道函数知识是连接高中数学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好好设计教学方案,讲解函数的定义,都能教授初中学生从数学知识中认识什么是定量,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函数的三要素等。少数初中数学教师由于没有充分理解函数知识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好好设计教学方案,没有充分准备和认真讲解初中数学中函数的定义和概念,没能有意识地运用函数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并运用函数科学知识去合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数形结合教学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知道图像法在函数教学中是三个表达函数关系的方法之一,是最为直观的表达方法,而数与形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是函数教学最基本的思想,也是为了让学生去认知函数,通过数和形的相互变换将复杂抽象的函数问题变得更易接受、更易理解的重要途径。很多教师都是按照此类方法去教授函数课程,但有些教师在采用此法教学时,仍然采用“灌输法”,并不能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自主式学习,也没有在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绘制函数图像,进行数形结合的学习活动。他们依旧认为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函数图像是浪费教学时间。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增强函数学习的印象与记忆,不利于学生通过函数图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与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从自己绘制函数图像中更加形象、直接地理解与掌握函数性质,不利于学生快速理解与掌握函数值范围、自变量取值范围,以及变化规律等理论知识。

三、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策略

(一)应充分认识函数知识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函数是数学知识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应充分认识函数知识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变化较快的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师应把握函数知识的教学重点,应根据新时代的民众生活、学生环境的变化,改变教学思想,不再沿用陈旧的教学实例,而应更新教学设计,更新教学方案,有意识地运用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概念,运用函数的思想、理论,将更新鲜、更贴近生活的、更与时俱进的一些问题、一些教学实例转化为函数问题,并运用函数科学知识去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去分析研究这些教学实例,去激发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去思考生活中的这些数学问题,愿意去找寻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途径,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数形结合教学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4

“读厚”教材,彰显内涵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在使用教材时,需要教师从教材编排的线索出发,关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

“由表及里”增厚度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学生认识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中,几分之一的分数很多,不可能一个一个地教学,教材从1/2开始,集中力量学习1/2的意义,重点突破,触类旁通,以实现完成几分之一的分数的认识。教材例1初步认识1/2,然后安排“试一试”: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你是怎样折的?和同学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对1/2的认识从“量”走向“数”,感受到1/2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组织以下两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层次:组织学生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想一想:1/2是怎样得到的?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从“整体――均分――部分”的变化,在思考中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然后组织交流,让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说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把1份涂上颜色,这一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2。不同学生的不同折法交流,丰富学生对的1/2认识。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比较思考: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1/2?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有了操作交流的积累,就更容易透过折法、形状这些表象看到本质:虽然折法不同,但都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虽然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但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2。突出1/2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一分数的意义,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有助于学生从具体走向抽象,从“量”走向“数”。

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经历思辨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由点带面”增厚度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中,有较多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的出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一要求可能蜻蜓点水,三言两语就过了!对于这样安排的内涵和意图却鲜有研究。研读教材,细细品之,发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是一个“导引”,“明引”学生在这些具体情境中应用知识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积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暗引”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以“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主题图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第6?第9题为例(如图):

这一练习是在学生认识“倍”的基础上出现的。从认识“倍”开始,学生对于两个数量的比较从单一的“差比”扩展到“倍比”两类,这一习题出现的两个问题正是一个“倍比”问题,一个“差比”问题。对于这两类比较,学生是否内化掌握?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描述“倍比”问题和“差比”问题并正确的解答是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的具体表现。因此,教材安排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一环节。同时,让学生提问,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认知水平,这是“生本”思想的体现。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和创造性。

“读薄”教材,凸显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知识技能的习得,更要关注思想的悟得!即从“数学教育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对认识的深化,方法的思考。

“由繁入简”显抽象 数来自于数,在认识自然数的过程中,我们会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在数数中凸显“对应思想”。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自然数的认识一共编写了《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11~20各数》《认识100以内的数》《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多位数》五次,这五次认数活动从具体走向抽象,其中最关键的一次是《认识11~20各数》。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教材例1用一句“数出十根小棒,捆成1捆。”一问“( )个一是1个十”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表面看这是一个指向性明确的操作,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直观地展现了所教学的计数单位“十”,建立“十”的概念。实际上,我们进一步思考,十个基本数码是:0、1、2、3、4、5、6、7、8、9,“10”并不是一个基本数码,因为10不仅是对任何数量是10的物体的抽象,更是世界数学史上伟大的十进位值制计数原理。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第一次对“十进制”与“位值”的体悟。显然,我们在“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之后,还需要我们在认数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①11~19这些数和1~9这些数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读数经验,比较发现11~19这些数都是“十几”,比1~9这些数多一个“十”。②11~19这些数的10到哪里去了?学生发现11~19这些数前面的“1”就表示一个“十”。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交流,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感受“十进制”“数位”与“位值”,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抽象过程,帮助学生读薄教材。为学生认识百以内数及更大数的认识积累经验。

“由实入虚”显推理 量产生于量,学生对于较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及较小的重量单位克、千克这些单位的建立是在丰富的感知活动如比划比划、掂一掂等活动中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而建立“千米和吨”这样的大单位概念时是通过“以小想大”,“以已知想未知”的方法推理获得的。如图:

在这一次的计量单位学习中,需要学生以实际体验为基础,通过推理和想象建立概念。在概念的形成中,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学会推理方法。面对类似的问题(如“一亿有多大?”等)能借助实际体验走向数学推理,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学生数学素养的体现。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5

三年级即将开学,对于教学计划,数学老师是怎么制定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老师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老师工作计划(一)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会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初步知道分数是平均分的含义,会读、写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些分数的加减法。

4.认识时、分、秒三个时间名词,能够很准确的说出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及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5.认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四边形的周长,提醒学生注意漏写周长的单位名称。

6.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每小时是多少分钟、每分钟是多少秒组成的;并学会准确认识时间。

7.了解不同形式的可能性,知道哪些事情发生是一定的、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进一步体会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本册开始引入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分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及分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四、学困生辅导

1、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他们。

2、经常家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在校表现告诉家长。

3、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改措施

1、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

2、积极开展学生互帮互学活动。

3、充分发挥小组长的指导作用。

六、课时安排

(一)测量(课时)……………………………………………………9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12课时左右

(三)四边形……………………………………………………………9课时左右

(四)有余数的除法……………………………………………………7课时左右

(五)时、分、秒………………………………………………………6课时左右

(六)多位数成一位数…………………………………………………15课时左右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左右

(八)可能性……………………………………………………………5课时左右

(九)数学广角…………………………………………………………5课时左右

(十)整理和复习………………………………………………………6课时左右

老师工作计划(二)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17名学生,其中男生10人,女生7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工作计划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

老师工作计划(三)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继续贯彻《数学新课标》为指导,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深化实施县教研室提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环节"构建高效率课堂为重点,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教研能力为保障,以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改革意识和规范意识,与时俱进,努力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全镇教育教学工作的快速高效发展。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1)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

(2)组织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加强教师新课程培训,确立新理念

(1)数学课程理念: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2)数学学科理念:数学有助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力能的发展。

(3)数学学习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教学活动理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教学评价理念: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研讨活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交流学习与教学工作经验。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特别是一至五年级教材,要根据新课标理念,重新组合,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2)改进课堂教学,努力体现新理念,课堂是学生焕发活力的地方,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5.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

(1)开设教研课,组织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认真听课和评课,要求全体教师多学习、多交流、多反思、多总结。

(2)做好教师的业务、备课规范检查,每月进行一次重点项目检查。

(3)落实"教学档案"的实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学期将对各个班级学生进行口算达标测试及口算比赛,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

(4)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老师工作计划(四)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了搞好本期工作,兹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本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二、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三、教研工作: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 中努力帮助后进生,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得到进步。

四、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不挑肥拣瘦讲价钱,平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把个人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教学常规: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抓关键,突重点,排疑点,讲求教法,渗透学法,既教书更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课堂上语言准确简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听、写、读等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

六、学期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素质,能自觉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老师工作计划(五)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6

【关键词】有效教学 学生 教材 数感 数学思维 思想方法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方向。吃透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立足课堂、凸显数学内涵是有效教学的追求。

“以学定教”是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坚持一切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学习的愿望和需要,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与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更要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这样才能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进行有效教学。面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经过课前谈话和课堂观察提问,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前教育中已经认识10以内的数,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他们对10以内数的诸多内涵的认识往往比较零散、片面。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读懂孩子的内心,课堂才有根。

教师只有在读懂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学才能真正做到灵活自如、游刃有余。“认识10以内的数”是数的概念的基础知识之一,是建立数感的开始。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主要包括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等。教学重点是数的含义、写数和大小比较;教学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区分一个数表示的是几,还是第几。之所以要把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也作为教学的重点,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大部分学生尚未接受过规范的写数训练,而正确、规范、工整地写数是数学学习最为基础的要求之一;第二,数的大小比较在学生良好数感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其思考过程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至于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区分几和第几,因其涉及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而这两方面的意义常常会互相干扰,所以应作为教学的难点加以处理。事实上,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10以内数的认知结构,正是本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指导学生规范写数为例。初入学的儿童不容易分辨数字的结构与书写的笔顺,往往在写数时搞错位置或方向。他们的手指还不够灵活,要把数字写正确、写工整、写匀称很不容易。为此,教材里安排了“示范”“描红”“独立写”三步教学。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在“日”字格里写数,不过早要求他们在白纸上写。

教师在“示范”时十分突出写数时的起笔、运笔和收笔,清楚地显示出从“日”字格的哪里起笔,向什么方向如何运笔,在哪里转折或收笔。这是教学写数时应该耐心讲解的知识,是学生应该知道并照着做的知识。

“描红”是学生模仿并体会写数要领的活动,不应该只是沿着已有的虚线描出数,而是沿着虚线体会写数时的起、运、收笔的方法,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技能。

“独立写”要提倡学生看着前面已经写出的数,像前面那样写,争取写出的数和前面差不多,甚至一样。对自己写的数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找一找哪里写得还不够好,想一想怎样写能够更好,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写数的技能,培养他们认真写数的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学生的写数习惯在这些细节中才能形成。

《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长期任务,培养学生的数感要尽早抓起。因为教学较小的数,容易形成这些数的数感,教学较大的数时,形成相应的数感会难些。本单元是整个小学阶段认数教学的起步,应该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用数表达和交流这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数感。

(1) 理解数的意义,要培养应用数表示物体有几个或在第几的意识与能力。也就是说,要在具体情境里主动寻找、指出并利用“有几个”“在第几”等信息。教材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一方面像第24页第5题,在图画里数出物体的总个数,数出某些物体所处的第几位置。另一方面像第24页第2题那样,通过画图或操作活动,形象表达某些数的含义。

(2) 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不仅要用=、>、<这些关系符号,表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或者两个数相等,还要把握数与数的接近程度,方便用数的表达和进行估计。做到这些,学生对数的理解与掌握就不会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有结构的、动态的。如>3的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的整数是4;<10的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的整数是9。这些数学问题都需要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地思考。他们经常接触这些情境和氛围,数感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发展。

(3) 用数描述、表达、交流信息,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习惯。教学中要求学生用1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通过“一年级有4个班”“我家有3口人”的示范,引导学生用一句带有数的话,讲述学校里、家庭里、社会上的某一个现象或某一件事情,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游戏中、劳动中、活动中寻找素材,说的题材越宽,体验就越深刻。还可以让学生把话里的那个数去掉,再说一遍,就能体会到数有助于把事情说清楚、说正确,这就是数对客观事物的量化作用。

四、凸显内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和新的启迪:数学教学的价值将更加多元,更加关注数学素养的提升,更加关注数学本质的挖掘和诠释。因而,数学思维的激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文化的熏陶,理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不二追求。

1. 关注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规范教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的。一定的教学冲突可以造成认知的不平衡,诱发学

生的思维萌芽,从而催使他们产生心向往之、“刨根究底”的探索热情。认识10以内的数是整数教学的起始,包括掌握各个数字符号和理解每一个数的意义两大块内容与要求。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形成数概念为教学重点,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学抽象过程,把认识每一个数的教学都设计成连贯的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仔细经历认识数的过程,充分开展认识数的活动,深入体会各个数的含义,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发展数学思维。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数出现实场景中人或物的数量,再引导他们用相应颗数的算珠表示“一类等价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最后由相应颗数的算珠抽象出数,并借助直尺和图形使他们初步感受直线上的点与数的一一对应,明确数的顺序和大小。下面以1~5各数的认识为例,分析这三个教学环节。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初步体验数能表示物体有多少个。

10以内数是自然数中最小的几个数。数是抽象的,每一个数都是一个概念。数也有具体的一面,它一旦融入现实情境,每一个数都表达着一个具体的数量。所以,人们认识数总是先体验数的具体的一面,再建立抽象的数概念。例1就是按这样的线索编写的。

例题呈现了一幅“教师节快乐”的主题图,画面里面有人和多种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人和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所需要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体会数的含义。

数主题图中的物体个数,开始时可以让学生喜欢什么就数什么,让学生口、手一致地数,即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用数到的最后一个数表示已数过的物体的总个数。通过有兴趣的数数活动,从数量角度了解主题图的内容,体会数能反映物体“有多少”的属性。

(2) 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经历形成数概念的第一次抽象。

整理主题图里的数量信息,一个男孩、一架手风琴、一块黑板,这些物体的数量都是“一”,都可以用一粒算珠表示。像这样,两盆花就可以用两粒算珠表示、三个女孩可以用三粒算珠表示……逐渐教学了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数的方法。

教材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出于两点考虑:首先,算珠能半直观、半抽象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粒算珠表示一个物体、两粒算珠表示两个物体……有几个物体就用几粒算珠表示,这是算珠的直观方面。一粒算珠既能表示一个男孩,也能表示一架手风琴、一块黑板,一粒算珠只反映这些物体在数量上的相同特征,不反映它们的其他属性。类似地,两粒算珠能够表示主题图里的花的盆数,还能表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两个物体,这是算珠的抽象一面。算珠的半直观、半抽象特点,符合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能够引领他们完成认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抽象概括,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认数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思维发展过程。其次,一粒算珠添上一粒是两粒算珠,两粒算珠添上一粒是三粒算珠……这个现象体现了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

(3) 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经历形成数概念的第二次抽象概括。

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可以用数字符号表示。手风琴、男孩、黑板的个数都可以用“1”表示,花的盆数可以用“2”表示,女孩的人数可以用“3”表示……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到1~5各个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这些数字符号和算珠一样,只表示物体有多少,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内容。而数字符号比算珠更加抽象,使用也更加方便、更加普遍。学生认识数字符号,理解符号所蕴含的意义,就是建立了数的概念。

事实告诉我们,现在大多数学生识别0~9这些数并不困难,因为他们在学前已经多次接触过,甚至早就知道了。但是,许多学生并不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思,也就是说许多学生并没有数概念。教学时,必须把数字与相应的算珠以及相应个数的物体紧密联系起来,利用已有的数物体个数的经验和用算珠表示数的经验,赋予数字具体的含义,从而有意义地接受数字符号,逐渐形成数概念。例题在主题图下面,从左到右依次呈现“实物图”“算珠图”“数字”,体现了这些教学思想,是学生认数的一般过程。

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往往是概念学习的全部过程。所以,教材在给出数字1、2、3、4、5以后,并没有结束数概念的教学,继续要求学生思考“1”还可以表示什么?2、3、4、5呢?”这就是把初步的数概念具体化,回归现实,让学生说出许许多多1个或者2个、3个、4个、5个物体,这些大量素材,进一步丰富对数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数概念更加丰满、更加扎实,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升。

2. 关注思想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数学大厦”的构建,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还要重视发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

“认识10以内的数”中,=、>、<是数学里最常用的关系符号,用于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这些符号,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概念。不仅在具体情境里感受两组物体在数量方面的多少关系,还要抽象出相关的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这些符号中,教学等号比较容易,教学大于号和小于号会稍难一些,学生往往会混淆这两个符号。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识别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如开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开口在左是大于号,尖尖在左是小于号。教学关系符号,不仅要重视其中的双基成分,还要注意两点数学思想。

(1) 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子、猴子、松鼠、熊进行只数的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也就是要用一一对应排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这是基本的数学方法,也是后面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直接体验。

(2) 符号化的数学思想。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要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用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和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这里的符号与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3.关注数学文化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还包括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说法:当一个人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以后,如果把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忘掉或都“抽出去”,剩下的就是数学文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应该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

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结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链接式,一种为融入式。所谓链接式,就是把数学文化当作一种标签,外在依附在数学课堂上;而融入式即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有机组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例如“认识10以内的数”中安排了2则图文结合的“你知道吗”。

左图介绍体育比赛中名次与冠军、亚军、季军以及金牌、银牌、铜牌之间的关系。侧重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增进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理解生活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右图学生一看就懂,选用了与认数紧密结合的手势。学生对数的最初认识其实也是从手指表示数开始的。人的双手是原始的、天然的计数器。这里所蕴含的体育文化、手指文化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有助

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文化的熏陶。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多一些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多一些对学生的耐心了解,再多一些对课堂内涵的关注,我们的教学就会更为扎实、有效,我们的孩子将更加爱学、乐学。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问题;解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设计能够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指导,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当前我国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设计认识不上去,导致教学设计不能充分地发挥其教学价值。

一、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数学相关知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数学知识的指导地位。数学知识从广义上讲,不仅包括教材的内容,还包括一些日常生活中所含有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学生教材内容的讲授,会导致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不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缺乏数学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另外,教师缺乏对数学学科本质的思考,对数学教育价值认识不上去,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意识相对薄弱,主要是跟随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意识上不去,自然导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缺乏数学知识的主导,不利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2.缺乏数学教育理念的更新

当前,我国小学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理念相对陈旧。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一些前沿的、新的数学教育理念的学习较少,对数学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理念认识不上去,只是字面意思的了解,不能真正地领会到其内在含义,偏重于形式的变化,虽然教学模式比较创新,但是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合理性,导致内容空洞,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3.缺乏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普遍缺乏足够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调查显示,教师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就是教案的设计和备课,没有区别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差异,对教学设计认识不全面。另外,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教学设计的先进理念,但是不能把教学设计很好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策略,不能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导致教学设计理念得不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

二、原因解析

1.小学数学教师的自身素质偏低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引导者,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从知识层面来说,教师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并对知识有着广泛的涉及。另外,教师也应具有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能够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量,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师设计方面,也应该进行一定的创新,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这些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改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小学数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不系统

一些学校在进行教师在职培训时,只注重对少数人,导致很多教师从来没受到或者很少受到教学设计的培训,使大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了解较少甚至一点都不了解。在培训时,教学设计体系不全面,使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对教学设计的整体认识,培训只是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缺乏联系,没有实际的操作价值。另外,在培训时,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和一些其他的教学杂事,使教学培训不能与教学实践长期结合,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有效地应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3.学校对教学设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些学校在对教师教案进行管理进而检查时,缺乏合理有效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当前,我国在教师教案检查上并没有相关的规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固定的检查人员,在检查时只注重数量,忽略对质量的要求,检查结束也没有对教师进行意见反馈。另外,一些学校对教案检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了解教师工作态度,教师浪费了很多时间去抄教案,没有足够的实践对以前的教案进行改进和完善。

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科学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专业化水平。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对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认识不上去,不能将教学设计理论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导致教学设计不能充分地发挥其教学价值。所以,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逐步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使小学生得到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成绩的提高,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8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怎么写?培养学生初表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班级分析

(一)任教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4名,大部分学生都来自附近村子。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深入了解,我对班里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刚步入小学阶段,有许多孩子还不能马上适应课堂学习,个别孩子常常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许多的不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麻彤彤、董雪芬、金伟信、董晓乐、董苗苗、吴高程、汤伟帆等学生。这些同学有的智力有些问题,有的则是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造成我班的学困生基本原因如下:1、学习动机问题,导致学习困难2、学习策略问题,导致学习困难。3、不良家庭环境导致学习困难。我们学校小学学生家长大多是在外务工,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够明确,且大多把重心放在"养"上,他们不会"育",甚至在"养"上都有问题。因为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原因,这部分学生普遍跟不上这里的学习,导致学习困难。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生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意义和作用。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与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

(1)丰富关于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关于数感,在《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说明。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3)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的。

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的。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1)注意为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素材的。

(2)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的,为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的,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的,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6、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7、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的。

五、教学措施

(一)落实教学"七认真"的具体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的,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二)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五个必须"即:"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

对学生因厌学辍学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积极采取帮扶转化措施,采用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

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3个班共有215人,每班有65多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

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高效课堂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4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

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

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

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启智”教育为目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学依据。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操作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9

1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将身边的数学材料引进课堂。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及其作用,学生可能说出学号、鞋号、体重、身高等。这些内容的提出,对未来课堂中学习计算数学将有较大的影响,这种数的表达与交流的方法,对学生形成数的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认识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分数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的,这种认识与平均分的经验是分不开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如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认识到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讲解小数的初步认识,可以创设一个“买文具”的情境。学生在和大人一起购物时,看到过商品的标价牌,已经对小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时,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建立小数的概念。如通过创设“买文具”的情境,让学生在“买文具”活动中,将看到的文具标价牌上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通过这一过程,初步理解小数,建立小数的概念。

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创设一个“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情境,学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在进一步“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三种类型的橡皮,它们的单价不同,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从而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这更具挑战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数。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的数学思考的过程。

“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其数有关,利用数可以进行简捷而丰富的信息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在教学“认识更大的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数出10 000粒大米,课堂上交流自己是怎样得到10 000粒大米的,并感受10 000粒大米有多少;或者让学生合作数出1000页纸,看看叠起来有多高,再估一估计10 000页纸有多高;或者说说自己的学校大约有多少人,多少这样的学校大约是10 000人;也可以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过的万以内数的情境。总之,要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切实体验到万以内数的特征,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来发展自身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 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他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例如,请学生在家中记录两个相邻月初煤气表上的用气度数,然后算一算一个月家中的用气量;请学生到商店了解一些家电的单价,然后算一算其中两样家电的总价或差价;在地图上标出三四个城市间的距离,算一算两地间相差的距离。只有经常开展这些活动,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显出特有的潜能。

又如在教学“周长”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动手实践的教学活动,比如描一描树叶的边线,摸一摸课本封面的边线,围一围树干的粗细等,这样可以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再如教学“统计”一部分,学生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关生活实际问题的调查,如有关学校周围安全状况的调查、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等;还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抽样的科学性(有没有提供数的来源,来源是否可靠等)。全班合作,统计一段英文中某个英文字母出现的频率,了解键盘的设计原理等。搜集这些素材能使学生将统计当作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理智地对待新闻媒介、广告等公布的数据。

3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应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常会遇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校建议在校小学生每人每天喝一杯豆奶,学生提出:“老师,一杯豆奶到底需要多少成本?”“我们怎样吃才算合算?”教师可以及时抓住这一问题并由此引发学生开展“关于豆奶工程中的数学”的课题研究。再如,某人想在学校附近开一家袜子店,请学生帮他出主意:“这家店怎样开生意才会好?”这其中就蕴涵了许多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引导方法 习惯养成 能力提升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立足学生学习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具体的数学知识活动中,通过数学教师的精心指导,学习方法的运用,主动思考,分析小结,获取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多年,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下面就对如何有效组织学生的数学知识复习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粗浅的做法。

一、数学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现状,找到复习教学的切入点

从我校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况表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数学知识面较窄,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不高,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不高。甚至,有学生在七年级时学习过的知识,到了八年级学习结束时,对有理数的计算还是存在问题。掌握不了运算的法则、等式变形,对定义与定理混淆不清,计算也不准。数学教师的讲解,学生总是一知半解,这些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较差;同时,多数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中,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与学生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不配合等;有些学生由于对数学学科有厌学情绪,对数学教师不感兴趣,不能较好按照教师的指导去学习,去完成数学作业,导致班上学生数学学科成为两极分化,况且学习数学的困难生逐渐增多等等。作为数学教师要认真分析造成这现状的根源所在,才能有效组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

二、数学教师指导学生自定复习计划,落实好复习目标

学生对数学单元或者章节知识的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基础知识的欠缺之处,根据自己的不足,去制定好复习计划,具体细化到每一节课该复习哪些方面的数学知识,通过复习巩固应该达到何种复习效果。比如该识记住的数学定义、定理、规律等,能够灵活运用定义、定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复习的过程中,采取哪些方式来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中,要预设复习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便在学生复习过程中,能够及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同时,数学教师在预设复习教学环节时,首先要对全班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学生所具备的数学综合能力,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爱好等,把握住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情况,去落实好复习计划。

三、数学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去进行数学知识梳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知识具有连贯性,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多,往往知识点之间是错综复杂的。数学教师要不能像过去那种担心学生在课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里,完成不了复习任务,而采取教师包办,整个课堂由教师一人主讲,占用学生的时间,让学生认真听老师反复地讲,极大地制约着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新课程下的学习活动要体现出学生学习为主体,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去学习,认真去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并督促学生依据课本,认真梳理知识,能够将章节的数学知识一一罗列出来,分析数学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点,来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通过班内学生的交流与评析,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

四、数学教师注重讲解典型试题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进行试题讲解,这是多数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

1.数学教师要找好试题。试题的选取要具有针对性,要能够根据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对那些容易做错的、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来作为选取试题的切入点;试题要做到精,不能过多,搞“题海战术”,注重复习策略是不可取;对试题容量要尽量涵盖较多的数学知识点,突出数学试题的综合性。通过试题的讲解,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比如对试题进行变换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教师引导学生对试题信息的获取,掌握量与量的联系,分析得出数量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数学教师注重课本例题再次讲解。书中的例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学生学习本节数学知识的运用,起到演练作用。教师利用例题让学生能够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提供模仿的平台,要求数学教师重视对例题分析过程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沿着教师的思路,去找到解题的办法。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反思解题过程,归纳出解题的一般步骤。这样,教师可以将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技巧,融入复习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去归纳,去概括,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能力。

五、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该讲些什么?怎样去讲,什么时候去讲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预设。笔者认为教师想办法获取到学生在复习中,还有哪些数学知识没有掌握,还存在混淆,凡是全班多数学生都对这个数学知识点没有弄清楚的,教师就要系统地、透彻地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凡是学生已经掌握或者学生自己去温故,就能够解决的知识点,就有必要再组织全班学生听教师讲。因此,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讲,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对知识从易到难,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展示出数学复习课堂的高效性。

总之,数学教师在复习阶段,要认真策划,精心准备,用心组织学生的数学知识复习活动,立足于学生复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复习,主动去求知,主动获得感悟。同时,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大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更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较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教与学相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