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十篇

时间:2023-06-12 16:39:01

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

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纲领,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些突破与创新,对我们顺利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与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党的十四大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决定》明确了制度、体制、机制的建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已经从基本框架深入到了基本内容,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有机统一。

二、提出了发展的“统筹性”,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这就是说,我们强调的发展不仅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是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不仅仅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而且是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的进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和强调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在“统筹”的基础上,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就是兼顾,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和领域,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在统筹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中贯彻统筹的观念和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在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实现并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决定》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性”,丰富了发展的内涵,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发展观。

三、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并对股份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强调: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就在股份制与公有制之间搭起了畅通的桥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肯定了股份制在公有制实现中的地位,而且把它看成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一方面,标志着我们对股份制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将加大股份制改造的力度,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将走向股份化,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也将进入内涵建设阶段,逐步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相互制衡的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予以科学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逐渐进入社会经济领域,成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和“重要补充”。党的十五大恢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本来面目,解决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归属问题,承认它是不同于公有制经济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范围和领域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给以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同样的身份和待遇,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各个行业和领域,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壮大。《决定》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非公有制经济不但与公有制经济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同等的待遇,使人们更加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它的存在和发展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得到充分涌流。

五、明确了产权的含义和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

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何为产权,则是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可以说,产权的含义不明确是制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产权的含义及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

《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具有“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等主要特征。

明确了产权的含义和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有利于解决和明确以产权为核心的各种权利归属问题,既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确定和明确各类资产所有者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各项权利都得到保护和保障,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六、强调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

政企分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实现政企分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然而,政企分开只是解决了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问题,政府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国有企业掌握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并没有解决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开问题,因为政府既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出资人的代表。也就是说,政府同时扮演着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国有资产出资人两种职能和角色,在行使职能和角色时,必然会出现角色混同和角色不清的现象,政企分开就难以达到预期结果。

《决定》强调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必须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分开,并且明确了政府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和权限,指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组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独立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把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和角色同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角色区分开来,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为政企彻底分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形成了新的劳动就业和分配理论

扩大就业和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一直追求的目标,更是历届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论述了如何扩大就业和实现公平分配的问题,形成了新的劳动就业和分配理论。

《决定》认为:要扩大劳动就业,一方面,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把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另一方面,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决定》强调: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并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一方面,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完善分配方式和分配形式,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八、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有了新突破

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篇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十五大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验,对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出发,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进一步深化了对基本经济制度含义的认识,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对初级阶段认识的重大发展。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尽管它只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但这个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则是不容质疑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当然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更不能抛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毫不犹疑地使公有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这是坚持国家和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需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防止产生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保证。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尽管现在已经在总体上进入小康,但是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然是我们长期的中心任务。而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支持和鼓励一切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判断一种所有制有无存在的根据,有无优越性,不是看它的经济性质,而是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一种所有制有无优越性和优越性大小,归根结底决定于它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生产力发展。而具体判断它在当时当地是否适应生产力需要和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又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适应生产力要求的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还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实行的“一大二公”所以不能有效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就是离开了中国具体国情下生产力的具体要求,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逐步消除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解放了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以外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同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一样,“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它们发展。

十六大报告不仅强调两个“毫不动摇”,还特别提出了一个“统一”,明确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调这一点十分重要。过去一般认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对立的,似乎一方的发展必然会制约和限制另一方的发展,因此有些强调坚持公有制主体的同志总希望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有些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用的同志则提出所谓“国退民进”。实际上它们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各有各的特点,在适宜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各有各的优势,互相并不对立,也不能彻底地互相替代。党的十六大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初级阶段的作用特点,作了精辟的概括:对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突出强调它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性作用;对作为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则强调它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则从过去的“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为更加概括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用“加快发展生产力”这个更加一般性的提法取代对各种具体作用的描述,在更高层次上肯定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各自作用的不同的界定,深刻地说明了它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可以也应当得到统一。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不是互相对立的,相反它们具有互补性和互动性。这些年来南方一些非公有制发展很快的地方,不仅吸纳了下岗职工就业,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给国有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了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国有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根据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要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另一方面要创造各类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十六大报告在改革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提法,是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五大已经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六大在进一步总结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以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等等新的观点和要求。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供了根据。马克思主义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来自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讲的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按劳分配讲的是消费资料的分配,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各有自己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消费资料的分配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因而是由生产方式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的基本依据,就在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而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所以能够存在,原因在于它们对于创造社会财富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马克思指出,劳动只有在具备了相应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时才能生产财富。没有其他生产要素,光凭劳动,赤手空拳只能从自然界取得现成的物质,不能利用和改造自然,生产新的财富。所以劳动不是财富的惟一源泉。马克思特别批评了拉萨尔主义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说法,强调自然界同劳动一样是财富的源泉,因为自然界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马克思提出按劳分配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即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公共财产,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实现了平等,因此它无法像在私有制社会中那样成为分配的依据。当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时,劳动成了分配消费资料的惟一尺度。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实现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一律平等,还存在多种所有制,它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具有各自的无法取代的作用,相应的应当根据各自的贡献获得各自的所得。只有使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能够按贡献参与分配,才有利于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效率和公平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老问题。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开始,就一直在探索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中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党的十三大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四大修改为“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明确表述。以后党的文件中都强调这一政策原则。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广泛存在的平均主义而提出来的。我国是一个有着长期小生产传统的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被披上了社会主义的外衣,严重挫伤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出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但共同富裕不是全体人民同时富裕和同步富裕,更不是靠平均主义能够实现的,它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财富的很大丰富为条件。强调公平,牺牲效率,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十六大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出发,提出“效率优先”,发挥市场的作用,承认收入分配方面应当和允许存在差别,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为实现共同富裕逐步创造条件。当然,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在收入分配上也不应悬殊过大,更不能搞两极分化。因此,还必须坚持“兼顾公平”的原则。

实行这一原则以来,在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出现了大量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并且出现了高低悬殊,基尼系数不断提高的情况。因此必须适应新的情况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理顺分配关系。

理顺分配关系首先应当对分配形势有一个正确的估计。特别是要对当前是否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应当指出,不是任何一种收入差距的扩大都可以称之为两极分化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两极分化是指少数人依靠垄断生产资料,剥削和压榨广大劳动者,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状况。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具有这样的性质和状况。首先因为这种扩大是在绝大多数人民收入水平得到不同程度提高的基础上出现的,大部分人已经进入低水平的小康,或者已经不虞温饱,贫困人口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重不是很高,整体上不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其次,低收入群体的产生,主要不是因为他们遭受到垄断生产资料的少数人的剥削和压榨,而是因为:1.存在着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各种社会差别,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我们不仅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无力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2.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技术进步,这种从经济体制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然会使一部分劳动者从现有的岗位上分流出来,特别是他们中间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

一、年龄偏大且就业观念陈旧的人,下岗分流以后难以找到符合愿望的工作。显然,上面这些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的扩大,不是用解决两极分化的办法能够奏效的。它只能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文化素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逐步得到解决。

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方面,对于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的人们,广大群众是认可的,并且成为他们效法的榜样;人们不满甚至十分愤慨的不是一般的差距的扩大,而是不合理的过高收入,特别是通过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售假等非法手段牟取暴利造成的收入高低悬殊。这些高收入阶层或者利用垄断公有的生产资料为自己和小团体牟取远高于他们应得的收入,或者利用各种非法手段转瞬之间成为暴富。在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和高低悬殊的问题上,市场是无能为力的。理顺分配关系,必须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由国家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必须加强国家再分配的调节功能,注重公平,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必须坚决依法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悬殊。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是党的一贯政策,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则是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的,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新的提法充分反映了党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深刻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的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脑力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等收入者已经从过去体力劳动为主的时代主要由中小资产阶级构成,转变成为当代主要由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脑力劳动者构成。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一方面是“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意味着使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成员的数量不断扩大,使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并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创造条件。

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

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理顺分配关系,目的是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早在1956年就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但由于后来党的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不断发展,这一方针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有的贯彻。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突出强调了这个方针,把它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明确指出,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

十六大关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同当年提出十大关系时相比,内容大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它囊括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一切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阶层,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报告明确指出,实行这一方针的目的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的勤奋劳动,而且需要依靠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共同努力,包括海内外各类投资者的投资和创业活动。继同志“七一”讲话后,十六大报告再次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四个“都要”,即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这对于调动和凝聚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六大首次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意味着除了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各种报酬外,各种通过劳动以外的其他途径取得的收入,包括资本收益、股份分红、存款利息、遗产继承等,都要受到保护。“非劳动收入”在传统的观念中等于“不劳而获”,一贯被看作是一个贬义词。公开提出予以保护,不把它划入另册,是对“非劳动收入”的正名,在观念上无疑是一大进步,意义十分重大。实际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劳动,同样也离不开创业和投资。因为劳动只有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的条件下才能生产财富,这就决定了提供劳动资料和对象的资本投入即投资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丰富人力资源而建设资金比较匮乏的国家里,资本是更为紧缺的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迫切需要大量投资。我们在经济工作中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内需就是要扩大在国内的投资和消费,而扩大消费归根结底要靠扩大投资来提供就业和增加收入。鼓励和支持扩大投资,就必须允许投资能够得到回报。显然,这种回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收入”。尽管投资行为必然包含有一定程度的决策和管理方面的脑力劳动,但其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实现投资后的资本收益,属于“非劳动收入”。明确提出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将鼓励人们大胆地去投资创业,不仅直接利及投资者,还将通过对合法投资行为的鼓励促进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鼓励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必然涉及保护私人财产问题。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国居民家庭财产不断增加,既包括耐用消费品和住房等实物性财产,也包括储蓄、股票、债券等金融性财产,还包括投资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性财产。这既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又是人们继续创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六大把“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作为全面小康的一个目标,还提出鼓励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护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的合法权益,社会各阶层的私人财产将进一步不断增加。十六大提出“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私人财产正了名,消除了人们在创业方面的顾虑,为扩大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积累创造了良好的前景。

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篇3

考点1:实现共同富裕

例1 (2016年江苏扬州卷)从“全面建成小康”到“织牢社会保障网”,从“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到“多谋民生之利”……共享发展理念随处可见,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 )

A. 公平正义 B. 和谐发展

C. 共同富裕 D. 关注民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之一。强调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重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而C符合题意。其他题肢与材料的意思相符合,但本题要求选择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与此要求不相符。

考点2:基本经济制度

例2 (2016年山东泰安卷)2016年1月15日的《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提出,提高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覆盖率,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这( )

①有利于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确保了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③有利于扩大就业,实现共同富裕 ④表明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小微企业都属于非公有制经济,②错误。对小微企业的帮助体现了④中的观点。小微企业自由灵活,可吸纳人们就业,帮助人们实现致富,③正确。小微企业是在市场经济中诞生和发展的,①正确。

考点3:我国的分配制度

例3 (2016年四川资阳卷)曾多次强调,要实施扶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三五”规划具体明确了扶贫目标: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充分说明 ( )

①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②扶贫工作是当前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③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④我们还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共同富裕、分配制度、总体小康、经济建设等知识。扶贫是为了帮助贫困人口走向富裕,①正确。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②错误。我国虽然已实现总体小康,但还有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这反映了现在的小康只是针对大多数人而言,发展不大均衡,总的来说水平不高,③正确。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完善分配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举措,④正确。

考点4:坚持“四个尊重”方针

例4 (2016年山东泰安卷)2015年7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说,在基础研究收入保障机制外,还要创新收入分配机制,让科技人员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合理合法富起来。这样做( )

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②有利于提高所有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使他们先富起来 ③说明我国允许技术这一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④体现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配制度、“四个尊重”等知识。让科技人员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合理合法富起来,发明创造得益于科技人员的技术,这体现了技术这一生产要素可以按贡献参与分配,让科技人员获得更多的报酬,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①③正确。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合理合法富起来,没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员无法实行相应的分配,②错误。让科技工作者因其劳动创造的付出而得到回报,体现了对他们的尊重,④正确。

【真题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6年浙江绍兴卷)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这样做的经济意义是有利于( )

A.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安全

B. 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C.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富裕

D. 促进民族团结,改革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2016年四川达州卷)2015年,达州市共完成了民生工程117项和民生大事17件。全年实际投入民生工程98. 64亿元,投入民生大事56亿元,均占计划下达指标的102%。这些举措有利于( )

①实现同等富裕 ②促进公平正义 ③提升幸福指数 ④缩小收入差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

3.(2016年福建泉州卷)右边漫画《致富之路》中的举措( )

①能够实现各族人民同时富裕 ②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2016年湖北黄冈卷)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联合印发的《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提出,符合条件的国有科技企业,可采取股权出售、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方式,或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分红激励方式,对企业重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激励。采取股权、分红激励方式( )

①是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②有悖按劳分配原则,会造成收入悬殊 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④是对“四个尊重”方针的贯彻,有利于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2016年湖南衡阳卷)解决下图反映的问题需要政府( )[城乡差距

城乡居民之间

的收入差距在

3.3倍左右][阶层差距

10%的最高收入户

与10%的最低收入

户人均收入之比][行业差距][行业的

最高差距][15倍][20多倍][农村

居民][城镇

居民][高收入者][高收入者][低收入者][低收入者]

①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 ②努力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同等富裕 ③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④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 (2016年山东青岛卷)小宋的父母筹资开了个小饭馆,两人既当老板又当服务员。他们起早贪黑,诚信经营,生意红红火火。这个小饭馆的经济成分是( )

A. 国有经济 B. 集体经济

C. 外资经济 D. 个体经济

7. (2016年浙江宁波卷)宁波市政府积极扶持大众创业,促使个体创业实体数量猛增。政府这样做有利于( )

①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②促进社会的和谐 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④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 (2016年湖北咸宁卷)2016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表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这( )

①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对提高我国经济实力起关键性作用 ②表明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④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 (2016年湖北随州卷)2015年11月27日,国家主席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所有贫困地区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表明( )

①扶贫工作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④同步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0. (2016年重庆A卷)2015年,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下表列举的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关的一些信息,请你写出它们体现的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知识\&2015年,我国国有资产总额为 1 192 048. 8亿元人民币,上交国家税收38 598. 7亿元人民币。我国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以中国中车为代表的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起到了中坚作用。2015年,中国中车营业收入 2 419. 13亿元人民币,在高铁、动车组等方面引领着行业的发展。\&(1)\&近年来互联网交易火爆。2015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私营企业)零售交易平台交易达到3. 092万亿元人民币,总营业收入为943. 84亿元人民币,上交税收178亿元人民币。2015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网店数量已达147万家,带动了电商和生产厂商的共同发展。\&(2)\&国家主席指出:我们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就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来干,众人拾柴火焰高,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3)\&]

11.(2016年山东菏泽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未来5年,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上述材料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哪些观点?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为了帮助扶贫干部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决定开展贫困走访调查活动,请你帮助该小组拟定调查内容。

(2)调查内容:

①贫困对象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成员、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

②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财产状况、消费情况;

③ ;

④ ;

⑤ 。

【新题速递】

一、单项选择题

1. 暑假的一天,李跃飞一家人坐在一起盘算起2016年上半年的家庭收入:妈妈在一家国有企业里工作,业绩突出,工资和奖金拿了3万元;爸爸从事个体经营,年收入5万元;爷爷退休后在一家民营企业从事技术指导,收入1. 5万元;奶奶炒股票,获利4 000元。这主要体现了在我国( )

A.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 一切按照劳动分配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创造财富的源泉全部得以激发

2. 目前不到0. 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并且在这些富人中,有约70%的财富掌握在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手中。这警示我们要( )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B. 提倡奉献精神,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

C.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防止收入悬殊

D.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经过改革,在经济领域内,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再是公有制“一统天下”,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据此回答3~4题。

3. 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 )

A.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

C. 我国社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D.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远大奋斗目标

4. 以公有制为主体具有重要意义,其表现为( )

①能够限制残酷的经济竞争 ②能够避免社会不公平现象 ③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有利于增强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 在我国,不但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大,而且在同一个行业干相同的活,因身份不同,收入也有较大差距。这说明( )

A. 我国没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B. 我国坚决反对走同时富裕的道路

C. 必须完善平均主义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 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 过去的几年里,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具有很大发展,民营经济在金融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新的发展空间。国家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和发展各类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互助基金等金融领域。因为( )

A. 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B. 非公有制经济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C.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 非公有制经济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 优越性具有关键作用

7. 今年以来,甘肃省天水市工商局突出重点,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5月底,全市工商系统共立案调查侵权和假冒伪劣商品案件9件,案值1. 23万余元。保护知识产权( )

A. 体现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B. 体现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C. 有利于让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D. 有利于促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

8. 目前,全国已有90%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股份制改造。央企中的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已经同数百家民营企业实现了融合,民营企业从上世纪末国有企业改革就已经大量参股甚至控股一些原来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实现了融合,这( )

①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③有利于消除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差异性 ④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 新疆锡林郭勒阿巴嘎旗的嘎查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使得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力显著增强。近几年,嘎查在为牧民缴纳合作医疗保险个人自筹部分、扶持贫困户、奖励考入高等院校的牧民子女、慰问老党员和贫困党员等方面共投入资金1 000余万元,有效减轻了牧民的负担。这表明( )

A. 集体经济只适合在农村地区发展

B. 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

C. 集体经济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D. 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10. 一项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在环保方面做得不如国有企业,特别是浮法玻璃、钢材、水泥行业的民营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这说明( )

A. 不应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B.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C. 对非公有制经济必须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D. 非公有制经济的消极作用要大于积极作用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年5月,山东省东阿县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行动,治理和解决农村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提高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专项行动中,严厉查处取缔了生产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非法添加或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黑工厂”“黑窝点”“黑作坊”,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

材料二:近年来,为帮助残疾人更多更好地就业创业,江西省高安市不断补足短板,用好政策,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帮扶力度。如在政策帮扶下,因车祸而失去双腿的胡圳生自强不息,创办了养鸡场,如今他的养鸡场占地5亩,养殖蛋鸡1. 3万羽,年产蛋量达到300多万枚,年利润30多万元。

(1)材料一对人们从事生产经营追求致富有何警示?

(2)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帮助残疾人创业的积极意义。

12.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强调,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落实年,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把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向深入。要聚焦重点难点,加快推进十项改革试点;要围绕提质增效,积极破除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要着眼激发活力动力,着力提高广大企业家和职工的积极性创造力;要进一步改进国有资产监管,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要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机制和环境。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篇4

一、加强调查研究。

县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促进全县非公经济发展。切实围绕非公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开展调研,通过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和实地专访,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组织开展了优化发展软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课题调研,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召开企业业主座谈会、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详细了解,组织全县30多个执法部门召开优化发展环境座谈会,形成了转变思想观念,发挥职能作用,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专题调研报告报县委,引起了县委的高度重视,采纳了调研报告的许多建议,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县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3个文件,为新的非公企业入驻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目前,全县按工商局注册统计:内资企业有158家,其中国有企业45家,集体企业37家,公司企业75家,其他企业1家;按经贸局摸底调查统计:工业企业有50家,其中规模企业27家、劳动用工人数1500余人,规模以下企业14家,建企业9家。全县企业从业人员近7000余人,新培育出了贵州一天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华龙科技油茶有限责任公司、鼎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的企业。

民有、民治、民享的经济。这就要求政协充分利用宣传、提案、协商、监督以及民主评议等方式和手段,非公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民本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工作中,县政协通过广泛宣传,引导社会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起非公有制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观念,树立起一切合法经营所得的私有财产都应该得到保护的观念,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思想和舆论环境。一是通过主席会议视察、常委会会议和委员视察等形式,关心和支持非公企业发展。去年以来,县政协先后视察了山海有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县云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县玉水一壶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华龙科技油茶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丰盛种羊基地、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解企业存在困难和问题,对企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以视察报告的形式向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切实为企业的发展鼓与呼,以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相关活动,广泛宣传非公企业,营造良好全社会关心、支持非公企业的营造良好氛围。2009年4月,县政协举办“县非公有制经济论坛”邀请省、州知名非公经济业主3人作专题讲座,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结经验,研究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举措,探索实现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县级行政执法部门股级以上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基层商(协)会会长、县属非公企业负责人及部分个体工商户代表听取了讲座。三是通过民主监督的形式,监督有关发展非公经济政策的落实。为加快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使非公经济人士放心、放胆谋发展,县政协深入有关部门进行督查,促使有关部门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四是积极为非公企业开展协调服务。县政协班子由一名副主席兼任全县非公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经常到企业了解情况,适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如民营企业槽渡河水电开发公司在投资开发水电项目,工程进度缓慢,为此,县政协主席率队前往南宁广西利业集团总部,就如何加快我县槽渡河流域水电开发等问题,与集团高层领导进行沟通、磋商,并形成共识,促使河湾电站河湾大桥、拉安电站进场公路顺利动工修建,推进了县水电开发的进程。

现已有陶瓷、宾馆建设、旅游开发、五金加工及温州商人投资集团等客商到考察,政协班子成员还参与县委、县政府组成的招商和旅游推介小分队赴江西庐山、安徽黄山、广州、广西河池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旅游推介活动。很多项目已意向性签约,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引进龙鑫有色金属冶炼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多次为该公司协调土地和水、电、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并已于2007年10月底建成了第一期投资550万元、年产750吨的金属锑及回收贵金属生产线,该企业预计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可解决就业人员110人,实现税收500万元。

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个别部门对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为此,县政协及时协调关系,确保企业顺利办理相关业务,使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为非公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发挥智力优势。

组织经济界别中非公经济政协委员参与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和审议,一是鼓励经济界别中非公经济政协委员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每年的两会”期间。帮助和指导他撰写提案,向党委、政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递交提案的形式参政议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撰写了关于完善“一站式”服务的建议》等一批提案,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并采纳。二是发挥经济界别中非公经济政协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他外出考察学习,扩大了与外界交往,加强经贸合作、技术交流,引进资金、人才、先进管理经验等,通过“以商招商”方式,先后引进了油茶、绿茶种植项目、千亩金银花、千亩精品提子种植项目,此外,还引进毛织厂、电子厂、编织厂等劳动密集型项目10余个,吸纳大批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上万人,仅平湖镇一个毛织厂就吸纳就业人员400多人。

三、主动配合协调。

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篇5

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结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主体,生产要素也参与分配。

既不仅存在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方式,而且就非按劳分配而言,存在着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有些管理劳动及其经营所所得;某些公有制职工第二职业收入;就非劳动所得而言,主要是指各种资产收入,如利息,股息,租金等等;某些经营性的收入,包括市场机会收入,风险收入,馈赠(赠与)收入,剩余价值收入。

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不仅包括国有、集体经济本身,还应包括一切混和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成分。主体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优势,而且体现在质量上;公有制在国民经济发展重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上,体现在国有经济是否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总之,在现阶段个人收入取得是多方面,我国现阶段多种个人收入方式并存,是多元所有制结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来源:文章屋网 )

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篇6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在逐年稳步增长,同时却出现了个人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忧虑和不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间题,个人收入差距扩大、成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调节?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间题,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对于兼顾效率和公平、对于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乃至对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收人差距扩大的成因

收入差距扩大的种种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其生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就必然要求在个人收入分配中采取与其相适应的多种分配方式,在公有制经济领域实行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投入与经营状况进行分配;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按资本投入量和经营水平进行分配,对雇员按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进行分配。可见,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条件下,投入的劳动量已不再是取得收入的唯一依据,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按资分配作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提供了现实的扩张机制,甚至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导致两极分化。

第二,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和竟争规律普遍起作用,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于每个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不同、技术不同、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同,因而,个别价值就不同,取得的收入就不同。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竞争的直接结果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一方面,促进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拉大了收入差距,成为两极分化的催化剂,可见,收入差距扩大是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直接结果。

第三,劳动者本身技能和岗位的差别,由于劳动者的体力强弱和智力高低不同,自身素质和技能就不同,则劳动效率就不同,个人收入与贡献和效绩挂钩,从而使劳动者收入有差别,这是合理的。另外,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差别的客观存在,就形成了不同岗位劳动者收入差别。

第四,新旧体制转轨中一时的失控和无序,在转轨时期,由于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难以对现行的各种分配方式确定出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限度,各种分配关系没有理顺,分配秩序紊乱。譬如:一些企业不顾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随意涨工资,巧立名目滥发奖金,不合理地扩大了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另外,由于在转轨时期新旧体制的并存与摩擦,难免出现一些漏洞与失误: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改革措施不配套,如:在企业股份制改革、矿山资源开发、土地批租中,由于制度不健全,措施不配套,约束机制无力,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使一些人靠侵吞国有财产而发家,转轨中的税负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完善,使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大发不义之财,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第五,体制转轨中不平等的市场环境,我国并存的多种经济成分在进入市场经济时起步并不一样,国家为了鼓励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发展,给予了优惠政策。比如: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对私营企业按35%的比例税率,而对大型国有企业则按55%的固定比例税率征税,国有企业不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税负上没有享受到非公有制企业在开办时的减免税收的优惠,而且还要承担各种社会负担,因而出现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如非公有企业的现象,造成了不同经济成分之间收入差距不合理地扩大,另外,国家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倾斜,客观上助长了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第六,非法经营,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一些利欲熏心的人,不择手段地赚钱,通过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走私贩私、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牟利,成为暴发户,这是与我国鼓励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致富的政策大相径庭的。

第七,权力的商品化资本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商品中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已渗透到政府机关,一部分政府官员把权力商品化金钱化,以权谋私,利用手中掌握的物资调拨、税收减免、项目审批立项、土地批租、外贸许可证发放和外汇额度审批等权力,给不法分子带来某种好处或逃避法律的惩处,对方则以财物为等价物相交换,这些人相互勾结,钱权交换,危害极大,还有一些部门的负责人直接经商办公司,化公为私,坑国家肥自己,成为暴发户。

二、解决收人差距过大的措施

在收入差距扩大的生成原因中,有一些原因(例如前三条)是合理的、客观的,只要这些因素存在,其差距就必须存在。但是,我们承认这种差距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不是说这种差距越大越好,任其无限扩大和蔓延。因为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会影响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而且会影响劳动者的相互关系,不仅会影响到人心安定、政治安定和社会安定,而且会出现贫富悬殊,进而导致两极分化的负效应,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了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①因此,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个人收入差别过大的问题。

第一,继续坚持和完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百制和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确立,在社会大部分经济领域中铲除了一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性。因此,只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为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第二,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一个规范有序、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首先,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平等的市场机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打破一些依靠行政权来实行的行业垄断,尽量减少经济活动中的垄断因素,公开公平税负,使各种所有制经济能够平等地进入市场,开展公平竞争。其次,要加强市场经济立法,确立市场经济秩序,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场经济立法,尽快制定并实施《公平竞争法》、《反垄断法》、《反腐败法》、《最低工资法》、《社会保障法》等,做到市场经济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经济法规实施,严格制裁一切违法行为,使市场经济纳入法制轨道。再次,要加强价格管理,理顺各种价格关系,特别是要理顺工农业产品的比价关系,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涨价幅度,缩小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别。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保持个人收入的合理差距。首先,通过税收杠杆调节过高的个人收入,缩小贫富悬殊的差距,通过税收的形式使一些高收入部分上缴国家,再由国家进行再分配,主要用于公共事业、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各项福利事业等转移支出,实现分配结果的相对公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要有一个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②“还要逐步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利息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纲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应税收入申报制度,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税收减免,防止税收中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其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国家对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它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要逐步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企业中实行最低工资标准,确保那些低收入的家庭,特别是那些只靠工薪收入的下岗待业人员和家庭负担过重的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严惩非法牟利者。“对于侵吞公有财产和采取偷税抗税、行贿受贿、贪赃桩法等非法手段牟取收入的要依法严惩”③在一切非法活动中,危害最大、群众意见最大的莫过于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腐败问题;不严惩腐败就不足以平民怨,就有可能使改革的成果得而复失,毁于一旦,因此,要严肃查处贪污受贿案件,惩治腐败分子,建立健全防范干部滥用职权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深入持久的开展反腐败斗争。

第五,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缩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要切实落实国家扶贫攻坚计划,继续执行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贫力度,继续组织中央各部门、社会各界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各种形式支持和帮助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坚持走开发式、开放式扶贫的路子,把扶贫工作的重点由过去的“输血型”转到增强“造血功能”上来,继续增加并管好用好各项扶贫资金,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引入分配领域,人们收入差距扩大是不可避免的,收入差距扩大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提高了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并可以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接受这个现实,承认差距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并依法保护其合理收入;另一方面,不能放任差距无限扩大,导致两极分化,要依法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基本生活收入,最终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

注释

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篇7

【关键词】公有制股份制按劳分配

一、目前关于股份制的各种观点

当前关于股份制的争论十分激烈,主要集中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公众股份制企业”是否是公有制。当前,对这两种股份制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的争论,根据李萍,刘金石的提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泛公有制论、或公或私论和非公非私论。泛公有制论主要包括厉以宁新公有制论,于金富的劳动者所有制论,汤在新基本经济制度论,陈学法公有资产增值论,何伟共同占有论,王珏民有经济论,李连仲生产目的论,胡岳岷民营经济论等,或公或私主要是控股论,即公有资本是否控股,控股就是公有制,非公非私主要认为股份制是种不同于私有制和公有制的新所有制。下面对这些观点进行集中分析。

二、对股份制各观点的理论分析

1、关于泛公有制

泛公有制中所谓的“共同占有”“民有经济”“民营经济”等,难道把大家的资本都集中起来就成了公有了?这种资本的联合,根本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它不过是联合的资本而非单个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始终是劳动者而非所有者,毕竟有“钱”人才可能去投资,去入股,产生的利润始终是资本所有者来瓜分,这是实实在在的剥削,没有改变这种关系,即使是厉以宁认为的公众持股,也决不是变公了,这里的公众是有钱人,他们只管投资,而非在这里劳动(即使在他处为劳动者),所得的不过是这家企业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红利而获取,其分配方式是按其投入的资本量来分配,他们是食利者,靠榨取别人的血汗而发财。至于劳动者既劳动又分红的职工持股方式是否是公有制也不能简单下定义,这要看其用什么方式入股。入股的股份是看其投入的资本量或其他要素转化成的资本,这就说明了股份的投入是不平等的,有钱或有“能力”者投入的股份是占大部分的,但我们知道不管资本量是多少,都必须通过劳动创造出产品才能实现价值增值,那可见仍然是资本剥削劳动了,因为即使他是劳动者,不一定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多,其股份也越大,因为不是按劳动量入股的,那就有可能劳动量少者但股份投入的多,他可利用其股份剥削劳动量多的人,这就助长了懒惰和欺诈行为。可见,按资分配对劳动者来说都不可能是公平的。再者,自己雇佣自己,实质上是把自己束缚在资本的圈套里面,自己的劳动不过是为了实现自己拥有的股份实现增值,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是以股份的收益为目的,仍然是是生产资料占有劳动,物支配人,人成为自然界的奴隶,既没有实现生产力的解放,也没有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的发展。所以股份制决不可能是公有制,以为资本投入“公众化”就以为私有制变成了公有制不过是骗子理论罢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靠资本来维系的,只是资本组成的方式与单个资本或合伙制不同罢了,人们之间不可能实现劳动者的公平竞争,投资者在用这种助长欺诈行为剥夺对劳动者权益以实现自身利益,即使是知识分子也成了维护这种关系的工具了,因为他们的知识,技术,经验等不是直接生产力,也必须通过劳动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固然知识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有相当大的作用,但也必须与直接的活劳动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创造的价值,如果将知识转化为股份便扭曲了知识的作用,仍然是按资分配的,不论是有形的资产或无形的资产,按资分配是剥削性质的,知识拥有者就有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思想,没有改变剥削的实质,所以是为有产者服务的工具,成为工人贵族。至于象生产目的论,公有资产增值论者是与所讨论的话题相差太远,是把目的与手段相混淆,颠倒因果,故意回避所有制问题,这是典型的唯生产力论的论断,企图用生发展产来掩盖剥削和分配的不公,为资本家的剥削提供理论支撑,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家之所以为资本家,是为了工人的利益”在这里他们把其扩大为为国家的利益,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等口号。

那么股份制采取如刘国晨提出的国民优先股的全民持股可行吗,这就得看其股份是如何分配的,是按人头分吗,一人一股,先按股分配,然后再按劳分配,看起来是比较公平的了,用股份来保证平等,用劳动量来保证激励性,但既然要按劳分配了,人人持股就成了多余,不过是人人私有的空想。再说全民股份的一致性还带有平均主义的味道,和劳者有其股一样,照样打击劳动者积极性,这是变相的平均主义,与工资的平均主义一回事,完全是种小生产者个人主义的表现,根本不符合社会化的生产。这种做法实质上是放弃公有制,搞全盘私有化,这种无政府主义的表现,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幻想。搞小私有制,既不是现代化的大生产,也不是公有制,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倒退,在看似人人劳而所得,没有剥削的形式下对大生产的排斥,对分工和协作的排斥,顶多不过是比公司制还要差的合伙制罢了。自己劳动,自己收获的小农生产方式采取股份制的新形式做掩盖,是看似没有剥削的私有制,但这不是一种常态,资本或股份仍然由于交换逐渐集中在越来越少的人手里,更多的人又成为无产者出卖劳动力生存,这种平均股是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幻想,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更不是什么公有制,正如斯大林所说的“任何一个列宁主义者,只要他是一个真正的列宁主义者,都知道在个人需要和个人生活方面的平均主义是一种反动的小资产阶级谬论”“马克思主义是平均主义的敌人”。也指出过对“绝对平均主义的来源,和政治上的极端民主化一样,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而“纠正的方法”,“应指出绝对平均主义不但在资本主义没有消灭的时期,只是农民小资产者的一种幻想;就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的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劳动者人人均等持股的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幻想用股份制体现,根本就是不可实现的。

2、关于控股论

对于国有,集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中公有资本来说,既然是公有制,就应该按劳分配,如果公有制的职工工资只体现劳动力的价值,那他和私有资本的性质是一致的,人与人关系都是通过雇佣劳动体现,靠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扩张,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的权利也就丧失了,进而劳动权也就没有了保障,失业,下岗也成了必然。对于国有独资来说,除非把国有资产搞成官僚资本,劳动者丧失掌握生产资料的权利,成为劳动力出卖者,不然全体股份制的做法与公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方式违背,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倒退和分配方式的混乱,以按资分配掩盖按劳分配的实质,好象财富的产生不是因为劳动,而是因为其所持的股份,这会造成对劳动价值论最大的歪曲,股本是不可抽出的,即使他的股份红利上涨,红利也不是可以常分的,由于流动性的货币需求,劳动者未感受到真正所得,还可能由于现金的减少而导致相对贫困,因为劳动者需要的是满足生活的需要。在混合所有制经济里面,工人除了为自己的生存创造价值和国家的为扩大生产和转移支付的生产,还包括为投资者的生产,因为投资者是食利者阶层,是靠剥削劳动发财致富的,既然有了投资者的这种按资分配,劳动者按劳分配必然不可能真正实行,工资必然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至多是加上公有资本条件下剩余价值的部分反馈。这样按同股同利下,劳动者的利益将越来越少,而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其他投资者服务,这根本就无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而只是所谓投资者的利益,有了资产者的利益,必然要损失劳动者的利益。混合所有制,看似国有资本增大了对非公资本的控制,但实际上不过成了利用这种权利让国企职工为这些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服务的工具,不管他内部的各种管理机制再完善,也无法改变劳动者被剥削的命运,劳动者丧失了作为企业主人的权利,国有企业正式工(尤其是管理层)与临时工利益的巨大差别就是示例,这不过是在培养工人贵族,还会为提供方便,如果再让国有股流通,必然造成企业经营者与其他投资者的串谋。这样混合所有制企业必然逐渐私有化,国有资本将大量流失,要保证公有资本优势,除了侵害其他中小资本外,只能是大量剥夺劳工的应有所得,其性质必然成为官僚资本。所以公有制经济是不能有资本的称呼的,不然公有成了官有,既然股份制只是资本的高级组织形式,股份制对于公有制来说就是违背的。股份制不适合公有制,与马克思认为的合作工厂比,更趋向于私有化,因为公有制改为股份制就成了官僚资本了,劳动者只不过是国有企业的打工者,至于让职工持股则和劳者持股企业有相同问题。另外,公有制股份化,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公有制的资本比私人资本是占优势的,由于大资本的控股性和对其他资本的支配性,必然造成对中小资本的侵害,他既剥削劳动者,又剥削中小资本,就成了马克思所说的成了少数掌握权利的人冒险和欺诈行为,必然造成官僚垄断。股份制并不能真正成为公有制的好形式。

3、关于新所有制论

在大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大多数人所有,由于分工与协作,只能采取共有形式,按劳分配。而少数人所有,必然要雇佣他人劳动,必然是剥削制度,股份制只能是资本的联合,并不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方式,只是联合资本对个体资本的扬弃,仍属于私有制范畴。所以,所有制的关系必然引起分配方式的改变,公有制与按劳分配是相结合,私有制必然按生产要素分配,每一种所有制都必然有与之对应的分配方式,决不会有一种所有制却对应另一种所有制的分配方式,公有制是不可能按资本或其他要素分配的,只能按劳分配,而这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根本方式,以股份制或其他制度实施不按劳分配的方式,实质上都不可能真正体现劳动者权利。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而在社会主义阶段,由于各种旧制度,旧观念的存在,一定资产阶级法权还是必须的,但这种法权只是体现在按劳分配由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不平等,并且在社会主义阶段必须是有限制性的法权,但这种法权是为共产主义做准备,因为其根本的一点是消灭了剥削制度,消灭了按资本和其他要素的不平等分配,而这种消灭只能实施公有制,在生产资料共有基础上的联合劳动才能实现,这是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不能以任何借口改变的,我们是要维护,壮大,完善这种制度,而不是破坏,削弱,消灭这个基础,一切的改制都必须以这个要求为宗旨,

三、结论

公有制的壮大必然是通过合作走向全民所有,至于程度上和实现方式上,当然得依据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但并不是生产力水平低就不能走公有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但无论哪种方式,必须是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所有基础上共同劳动,按劳分配,这是本质要求,也真正体现广大劳动者利益,至于其他所有形式和分配方式,都与公有制是违背的。公有制与按劳分配是紧密结合的,很难想象公有制居然按资分配,人们的关系只是资本的平等,而非劳动者权益的真正平等。在目前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可以保留一定程度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但必须是在维护,壮大,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的保留,保留的目的不是为了削弱公有制经济,而是为公有制经济服务,让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竞争中提高公有制的实力,限制改造私有制,最终转化为公有制,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竞争不能用资本实力做比较,而是应该掌握生产资料并创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我们与非公经济的市场交换应是产品商品的比较交换,而不是将生产资料卖出甚至低价卖出以获取所谓的资金来发展,资金不是天然产生的,也是生产出来,一切应服务于生产,不断创造新生产资料以保证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就业,保证劳动者的权利,为劳动者服务,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萍、刘金石:十六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所有制问题最新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2005(9).

[2]李美幸:马克思、恩格斯股份制理论及对国企改革的指导意义[J],当代经济,2006(12).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哥达纲领批判[M],人民出版社,1965.

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篇8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

总部署、总动员

与以往各次三中全会所作的决定相似,本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主要侧重在经济领域,以改革为主线,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从《决定》的总体框架结构上看,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分别是总论、分论和组织领导。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分论则由“五加一”内容组成,也即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这“五位一体”的建设,加上国防和军队共六大方面15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加以阐述。最后的组织领导则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分论部分构成了整个《决定》的核心内涵,也是改革的主要内容。

从对《决定》的总体感觉讲,我认为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全局性。《决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而不是就某一方面的改革作出决议。这既与十报告中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一致,又与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进入深水区后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多重问题多重矛盾的现实相呼应,只有更加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破解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二是有理论性。许多人读罢《决定》后的感觉就是问题意识特别强,以问题为导向,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基本思想在《决定》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同样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比如,《决定》中将原来一直主张的“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深化为“起决定性作用”,这便是经济理论上的重大推进。“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三是有时间表。《决定》的时间设计明确是到2020年,按此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并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因此,《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四是重点突出。从涉及到的条目来看,经济领域的改革相对于其他领域改革内容更多,占到了所有15条中的6条,是改革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又进入了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的转型期,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是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决定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如何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对《决定》所作的说明中明确指出,“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首创性地提出了“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的理论突破对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运行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发展时期,需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有新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排解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也点出了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那就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太多、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太多,许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国企不活、价格机制扭曲、城镇化过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巨大、生态环境破坏等与此相关。今后,凡是市场能为的都交给市场所为,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市场。

正如所说: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三、混合所有制经济内涵深刻

《决定》在谈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时特别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是对十五大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又一深化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非公经济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方面并未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许多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存在各种隐性壁垒,许多特许经营领域是不对非公企业开放的。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家都表示,目前国有机制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现在的国有体制是不能完全适应市场要求的,因此建立更加灵活、管理更加有效的体制势在必行。国企应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管理机制。这次《决定》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不明确规定国有和民营参股比例,意味着除去四大国有银行等重点企业,在竞争性企业中,国有和民营企业都有机会控股;意味着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发展混合所有制意味着中央将下决心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让国有和民营企业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共同发展。《决定》一是在功能定位上明确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了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三是在政策待遇上强调了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经济改革的重大突破,是为国企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强有力措施,也将有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正如所说: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有力举措。

四、央地财税关系:

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次《决定》在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方面,对财税体制作了进一步深化改革。

1994年,我国启动了生产型增值税制度改革,并形成了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营业税并存的格局,这一税制改革对实现政府财力增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赢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等省市开展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2013年全国推开。这一重大的制度创新产生了包括推动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在内的诸多正向联动效应。但是,由于目前试点行业覆盖面还不广,而且又存在央地财权、事权重新合理划分的问题,亟需构建一套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完善健全的现代财税体制。所以这次全面深化改革中,财税体制改革便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点,财政的作用被大大提升,财政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了并重。主要涉及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

在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方面,将实施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的脱钩,同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在完善税收制度方面,则主要将推进增值税改革,简化税率。由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地方政府缺少了主税种,地方财力将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次的《决定》提出了要逐步完善地方税体系,主要是通过房产税和资源税、消费税等税制改革,逐渐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接下来需要改革或理顺的便是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责任协调适应的问题。目的是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的总体稳定,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进一步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五、土地同权同价保障农民收益

《决定》在多处提到并强调了土地市场问题。一是在谈到现代市场体系时提出了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二是在谈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时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篇9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公平;市场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68-02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对收入分配语境中社会公平的衡量是一种综合性考察,因而检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就特别需要分析组成社会公平评价标准的各因子的演进状况,并基于我们对社会公平概念的理解而给出客观和主观的判断。

一、基尼系数与社会公平

基尼系数一度被认为是衡量某一既定范围内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有效指标,它因其直观、可比的特点而在政府的收入分配决策、理论工作者的政策建议、居民对收入分配状况的了解和判断中广泛采用。

从全国基尼系数来看,有两个重要的节点。一个节点出现在1984—1985年间,此前的基尼系数一直在减小,而此后的基尼系数一直在扩大(当然不排除个别年份也有减小的趋势),这让我们联系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文件指出,“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分配政策的调整扭转了平均主义分配惯性,使得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这既是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否定,也是对合理的分配方式的探索。值得指出的是,反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并不能成为接受收入差距扩大的理由,收入差距扩大只有符合公认的社会公平认知,或者说自普通百姓至高层决策者均能认同一定的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的适度扩大才是正常的。另一个节点出现在1993—1994年间,即全国基尼系数首次超过国际警戒线04,此后虽有反复,但大致维持在0.4以上。巧合的是,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成为这次会议后党和国家十余年坚持的分配原则,充分地调动了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社会财富得到了极大提升,社会公平问题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挑战。此外,城镇和农村基尼系数都有上升的趋势,但农村基尼系数始终高于城镇基尼系数,这就说明,农村的收入分配偏离平均分配的程度要高于城镇。

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公平

人们对社会公平的理解是与时俱进的,或者说社会公平概念具有历史性。在时间维度上,经济社会发展总会经历不同的阶段,生活于不同阶段的不同人群对社会公平的体验可能会有所不同。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有很多,但与社会公平最为相关的莫过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和市场化水平。

然而,仔细推敲社会公平概念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演化,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社会公平的认识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人们对社会公平的看法,乃至战略目标转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人们对社会公平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在改革开放之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大的功绩在于清醒地认识到了平均主义是最大的不公平,并为此进行了政策调整;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效率上升到高于公平的地位,这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矫正,当然也不排除有矫枉过正的成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提出后,社会公平作为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所有这些认识的演化都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完成的,并表现出了正向变动关系的外在形式,但其实质却是人们对社会公平认识的升华。用城市化水平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对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对应着市场化程度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市场化的推进改变了生产要素供给和使用上的计划调配,生产要素越来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配置到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去。在此过程中,改革,特别是增量改革将非公有制经济引入到国民经济格局中来,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替代,分配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按劳分配演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公有制内部实行按劳分配,而在非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主要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是市场化条件下社会公平得以实现的体制保障。至于市场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收入和贫富差距扩大到影响人们对社会公平实现程度的怀疑的程度,这不是要不要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问题,而是市场化改革规范还是不规范、政府对人们生存和发展底线关照得够不够等方面的问题。

三、社会公平心理与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心理的形成有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因素,我们无法穷尽这些因素,但有一类因素是必须提到的,那就是人们对既定收入分配活动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反过来成为我们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些主观指标,如收入差距认同感、观念差异、社会满意度和生存压力等。

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篇1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公共财政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公共财政,这是由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决定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经济的共性决定,财政职能必然定位于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指财政资金重点流入公共产品投资领域,也就是财政配置资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财政在国民经济活动中主要承担三种职能:资源配置职能、调节分配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对于后两种职能,在任何经济体制下都是一样的,就是说,它们没有因经济体制的不同,其职能作用的范围受到限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起调节分配和调控总量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相同,而且都是对全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对于资源配置职能,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其作用的范围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起着对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而纯粹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起着对全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在现实经济中,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起着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也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而政府配置资源的职能也就是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所以关于我国财政职能定位其重点是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主要是由于公共产品或劳务的存在。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在经济学文献中,公共产品的特征归纳起来可以有两点:一是非排他性或共同受益;二是非竞争性。由于公共产品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调节作用难以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在这个领域资源配置缺乏效率,需要政府介入。就是说,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支持是资源配置效率决定的。经济学中,关于资源配置效率含义最严谨的解释,也是最通常所使用的解释是“帕累托效率”准则,即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任何一个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的配置状况不是最佳的,也是缺乏效率的。当然,“帕累托效率”准则,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现实中难以实现。那么,我们如何衡量效率实现,效率的实现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即msb=msc. 用此来分析公共产品必需政府介入的原因。依据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一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使得增加一个人的消费所引起的边际成本为零,但是,新增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并不说明提供这一产品不需要成本,需要成本就需要费用来弥补成本,而收费就会阻止人们消费这种产品,由此,公共产品由市场提供时,就会导致公共产品闲置;二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得人们完全有可能在不付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通过其他人的捐献而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效益,即免费搭车。由于免费搭车现象大量存在,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而导致公共产品供给量不足。由于公共产品特征所决定的,上述两个方面的效率损失意味着在公共产品领域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必须由政府直接提供,即通过财政投资来解决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在现实中,公共产品或劳务满足其两个特征的情况又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物品和劳务,都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例如,公路所提供的服务,无疑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它却不一定满足非排他性的条件,因为在实践中,完全可以通过收取养路费的方式将不愿为修路付款的人排除在公路使用范围之外。那么,公共产品根据其“公共”性质因表现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强弱不同,可分为,第一,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只有同时满足公共产品两个特征的产品,即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和劳务,就是纯粹的公共产品。纯粹公共产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防。在任何国家要想排斥任何本国居民从中受益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第二,半公共产品或劳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与纯粹的私人产品或劳务并不十分普遍,而更多的居于两个极端中的物品或劳务,即具有私人产品或劳务的特性。半公共产品或劳务又可分为,一是拥挤性的公共产品,是指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它的特点是,具有非排他性或消费者共同受益,但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例如,公路,当行驶的车辆达到一定数量之后,追加的车辆便会阻碍交通,造成公路拥挤。二是,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但它的排他性的特点,一方面是具有共同受益的特点,即谁都可以享用;另一方面,它在受益上是不完全的,可以排他,即谁花钱谁受益。如,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兴建的公园,名义上全社会的成员都可以到公园游览,享受公园提供的消费,而实际上由于公园收费,只有为此花钱的人才能进入公园。这就是价格排他的公共产品。

对于不同的公共产品,财政采取的支持方式是不同的。纯粹的公共产品由财政直接投资进行建设,而半公共产品即可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也可以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或是由政府部门给予补助的办法通过市场提供。在半公共产品中,对于第一种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它只有在消费者达到一定数量之前,其消费才具有非竞争性。这可以通过对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去实现排他性。由此,既可以选择市场供给,也可以选择政府供给。世界各国情况不同,一般讲,公路、桥梁和类似的公共设施建设,通常是以政府投资,政府经营,而消费者向政府交纳一定的使用费。而电影院、剧院、体育设施等,则一般由私人部门出面提供,其投资,一方面来源于向使用者收取的费用,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政府补贴。在这里,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对于第二种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这些部门,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即或是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由政府进行补贴;或是由政府直接出资经营,通过市场渠道销售,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如学校、医院、大型交通设施等。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是由于公共产品的存在,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在公共产品领域失灵,而要求政府干预所决定的,所以说,公共财政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我国财政职能定位于公共财政,除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需要外,还是我国财政现实的选择。自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逐年下降。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1.2%,到1980 年降到25.7%,1990年降到15.8%,1996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只有10.8%。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随着财政收入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减少,财政如何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就是目前财政运行的关键。由此,财政再像传统计划体制下,全方位、多领域地投资,已经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也难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起到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应该说,我国建设性财政的现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关,我国原有的统收统支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决定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计委制定基本建设计划,财政出钱投资建厂,形成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利润全部上交财政,再由财政进行再分配。在这种体制下,从基础设施到针头线脑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都属于财政投资的领域。可以说,我国国有企业囊括范围有多广,财政投资范围就有多大,但是规模不经济。

据统计,1996年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506445个,其中,国有经济为86982个,占17.2%。而在国有经济中,小型企业有71219个,占国有经济企业个数的81.9%。下表通过资本金、固定资产原值和固定资产净值三个指标来分析我国现在国有工业企业规模状况。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在资本金和固定资产总值方面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可企业数量大,由此,规模不经济。平均每个企业的资本金是287.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85.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83.9万元。这些小型国有企业遍布我国工业每个行业。当然, 我们不能说,这些小型企业现在的资本金全部都来自于财政拨款,但起码是通过财政投资形式建造的。因资料的原因,我们现在很难将财政资金剥离出来,得出量化的概念。即使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因为经济体制的变更,非国有经济的生长和财政本身财源的有限,财政在国民经济总投资的比重在缩小。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占2.7%,但投资的范围并没有相应地缩小。 近几年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仍在增长。国有工业企业个数1995年比1994年增长15.5%, 1996 年比1995年下降3.6%,但比1994年增长11.4%。所以, 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再像撒胡椒面一样投资,已难以为继。财政收缩投资领域,由目前的吃饭财政和建设性财政转向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我们财政现实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财政如何向公共财政过渡

我国财政从目前的吃饭财政和建设财政转到公共财政,必须进行两方面的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财政自身的改革。

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讲,首先解决财政负担吃饭人口过多的问题。一是改革政府机构。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就是从减少政府办事机构入手,从根本上实现减员的目的。二是改革事业单位。财政负担的吃饭人口,还有一部分属于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也是机构改革的一部分。这就要将除基础研究和国家必需拨款的研究机构外的应用研究单位推向市场,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率,使它们适应市场需求,面向市场进行实用性研究,并将成熟科研成果逐步转化为生产力。三是提高政府机构成本意识。目前,我国政府机构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讲成本。应该说,一个廉洁的政府同样是廉价的政府。所以树立成本意识,少花钱,高效率是建立廉价政府的关键。

从财政自身来讲,第一,确定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公共财政与传统建设财政的不同在于,公共财政要求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是公共产品领域。我国财政由目前建设性财政转到公共财政,主要问题是解决财政投资范围。1996年我国财政收入是7408亿元,财政占gdp的比重为10. 8%。财政建设性支出192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4.2%,其中生产建设性基本建设支出61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8%。在我国财政收入有限,又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用好现有的财政资金则是当务之急。好钢用在刀刃上。收缩财政投资范围,一是将有限的财政投资资金用在急需国家投资和国家应该投资的领域,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财政投资于水、电、路、气、交通、通讯等行业。这些行业具有规模效益递增的特点,即经营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独家经营效益优于多家竞争。由此,天然存在竞争失灵的可能性,需要政府介入。三是环境保护等领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环境的不断恶化成正比,所以,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环境保护同时又是外部效应影响所致,它必须通过政府的非市场方式进行矫正或解决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这里财政不是以直接投资方式,而是以补贴方式来实现其职能。

第二,采取多种财政配置资源的方式,也就是说,改革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财政投资于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不等于要财政投资,政府直接生产。财政投资于公共产品生产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就是说,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和公共产品政府生产是两个概念。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是指,公共产品所需资金是通过政府预算获得的,并且无偿使用,而公共产品政府生产是指公共产品所需的资金不仅来自于政府预算,而且其生产还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进行的。前者是资源利用的概念,后者是生产组织的概念,由此可见,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和公共产品的政府生产是两个概念。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不是必须要求政府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产品的生产可以采取公营和民营的两种生产形式。1981年美国公共产品中公营生产的比重约占49.6%,民营生产的比重约占50.4%,大约是一半对一半。所以,改革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十分必要。

1、改革政府包揽全部公共产品生产的状况, 实现公共产品生产的民营化。政府干预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特征所决定的,但是政府供给和政府生产又是两个不同概念,政府供给的条件下,公共产品可以采取公营生产,也可以采取民营生产,这是由其效率决定。所以,政府转变职能收缩投资范围,改变直接经营私人产品生产状况,同时,也应该改革包揽全部公共产品生产的状况,逐步实行公共产品生产的民营化。从市场国家的经验看,一般民营生产比公营生产具有更高的效率,而且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已有的成熟做法,推进公共产品生产的民营化。

2、政府减少对公共产品的直接经营, 而转向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管理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控制和影响资源在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配置;政府通过对公营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其提高效率,改进服务,同时,在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公共产品生产领域时,进行规划,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民营企业进入和公平竞争。改革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减少政府对公共产品的直接经营,目前,政府应采取逐步退出的方式。一是财政将原来拨改贷资金、财政基本建设投资转为资本金,以企业股东身份参与企业管理,退出直接生产经营。二是通过产权转让,将国有企业的资产转让出去,并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民营企业参股国有企业。三是对进入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民营企业,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采取优惠政策,以便引进竞争机制,搞活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