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十篇

时间:2023-06-13 17:15:20

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篇1

一、概念差异

公众与学术界习惯把非公经济等同于民营经济,其实不然。非公经济是一个法律概念,现有政策法律与实务作均从所有权的归属上界定非公经济的性质、类别与地位。党的文献中涉及的非公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使用非公经济这一概念,政府统计机构在实务操作中也以财产所有权来划分经济部门的归属。民营经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经济概念与学术话语,与国营经济相对应,民营经济包括国有民营、集体民营、混合民营、民有民营四大类。

二、现实表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党对非公经济基本上采取了限制甚至否定的态度。改革开放后,党紧紧围绕两个层面不断深化对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作为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与前提;二是将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所有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30年来,党不断创新非公经济理论与政策,历经家庭副业的鼓励———个体经济的支持———私营经济的容许———股份制经济的保护———混合经济的引导;历经提出发展方针———形成并存制度———确定发展原则———保障法律权利,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可喜的态势。在党的非公经济理论指引下,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2010年民营经济总量占温州全市国民经济比重达到81.6%。温州依靠民营经济成为浙江省继杭州、宁波后第三个进入“2000亿GDP俱乐部”的城市。三、历史关联非公经济理论创新是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选择的历史;温州人民把党非公经济理论应用于温州实践形成温州模式的民营经济,这也是选择的历史。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党不断致力于非公经济理论创新,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对经济形态、体制、制度、权属等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深化,党选择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积极探索非公经济变革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这段选择的历史中,党不断做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满足人民主体诉求的正确选择,其非公经济理论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30年来,温州民营经济从第一个体户的诞生、第一座农民城的兴建、第一个股份合作制地方性规章的颁布、第一条股份制铁路的建设、第一个民营财团的组建、第一家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等等,都是温州人基于党非公理论创新,发挥自身特点与文化底蕴在不同时空境遇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这启示我们:一个地方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形成一种发展模式,才能彰显一个地方特色。

四、理论渊源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所有制及非公有制的精辟论述,以及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所有制结构的积极探索,成为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指出: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1]286针对单一公有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弊病,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的辩证关系。同年陈云在党的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均侧重从生产力与商品经济视角来思索非公经济存在的必要价值。党非公经济理论作为一种宏观政策引导,要使它在特定区域实践中发挥指导绩效,就必须找到一种为本地区人民所能接受与理解的文化形式,将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的价值诉求与当地特有文化底蕴相结合。温州人成为发展民营经济的弄潮儿,其发展既符合党对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导向,又与温州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一是得益于永嘉学派的“事功”主张,温州是永嘉学派的发源地,南宋时期永嘉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永嘉学派十分强调发展工商业,大胆论证雇佣关系与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反对传统儒家重义轻利的偏颇,突出义利合一的民生之道;[2]313另一方面,得益于海洋文化的熏陶,自古以来温州就有死(水)路一条的发展主张,海洋文化铸就了温州人敏锐的眼光、闯荡的性格、耐劳的品质、协作的精神与抱团的意识。

五、发展脉络

30年来,党非公经济理论经历六次大变革,温州民营经济也历经六个重要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家庭副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角,党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副业开始红火。三中全会报告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经济的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此时,温州人开始积极探寻搞活家庭副业与集市贸易的途径与方式,前店后厂式的家庭作坊异军突起,形成千家万户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跑市场营销的局面。[3]37

(二)第二阶段,发展个体经济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的实行,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从事个体劳动经营的小私有制经济不断涌现。党认识到,这种分散、多样与灵活的小私有制经济与当时城乡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十二大充分肯定个体经济是对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素有商业头脑的温州人,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并形成区域性专业市场。

(三)第三阶段,发展私营经济

由于个体经济规模的扩大,涌现了大量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私营企业。虽然这种经济存在一定雇佣劳动关系与剥削现象,但它仍受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又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满足消费需求,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温州地方政府则在国务院颁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前一年就出台了《温州私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四)第四阶段,发展股份制经济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发展非公经济是一项长期的方针,不同经济成分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此时,温州民营经济顺应发展规律和党的理论方针,进入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高潮。第一,规避政治风险。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际工运处于低潮,反对与抵制发展民营经济的呼声不绝于耳。第二、规避市场风险。单个经济主体很难抗击市场竞争风险,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第三,规避效率风险。股份合作制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既具有股份制特点又具备合作制特征,既能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又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五)第五阶段,推行公司制改革

十五大期间,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带动非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能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二是通过国企改革引导民企提升。十五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实际上这也是民企改革目标。中国民营企业大多带有浓厚家族色彩与乡土气息,必须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90年代中期,温州民营企业在结构上逐步建立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逐渐从股份合作制转向股份制,少数民企开始试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六)第六阶段,发展混合经济

十六大提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这一理论引动下,温州民营经济以金融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以实业为基础,发挥温州人抱团取暖精神,通过市场运作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的民营财团。

六、价值取向

回眸30年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与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历史,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共同的价值取向。

(一)实事求是

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的历史,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事实出发,充分认识到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需要发展非公经济来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离开非公经济发展就背离了基本国情,就会重蹈历史覆辙。温州人民选择发展民营经济正是面对“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被迫无奈之举。改革开放前,温州人多地少,交通设施落后,自然资源贫瘠,地理位置处于前线,国家投入甚少,公有制经济薄弱。面对这种客观境遇,经受重商文化洗礼的温州人发现,灵活多样的个体经济符合温州现实,选择从事个体劳动经营的小私有制经济日益增多,遂成就今日温州民营经济之辉煌。

(二)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这一思想解放既避免了搞私有化的右倾错误,又与一大二公的左倾冒进划清了界限。党历来反对只有搞私有化才能搞活市场经济的错误主张,这种右的思想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反对回到过去单一公有制的时代,这种左的冒进也会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前者的案例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导致苏联解体,叶利钦的休克疗法改革使得俄罗斯经济发展倒退几十年;后者的案例是,改革开放之前,党在所有制结构上重全民、轻集体、排个体、灭私营,一味求大求公,结果效率低下且活力不足。改革开放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仅巩固了公有制主体地位,也提高了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思想解放也为温州人赢得了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的先机,温州人常言道:规则是用来打破的。当别人还在为理论争得面红耳赤之时,温州人先干起来,用实践革新思想,通过先干减少内耗;当理论与实践存在冲突之时,温州人毫不犹豫地选择理论让位于实践,通过实干冲破束缚思想的桎梏。

(三)与时俱进

30年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国情相结合,在创新非公经济理论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中全会强调以家庭副业作为活跃经济的开端;十二大肯定个体经济的必要补充;十三大突出私营经济的有益补充;十四大提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十五大确立多种所有制的并存发展;十六大突出多种所有制的统一发展;十七大强调多种所有制的平等发展。实践表明,不断创新也是温州民营经济保持旺盛活力的源泉。第一,市场创新———小商品大市场。温州民营经济的起步是以家庭经济为基础,以专业市场和小城镇为依托,以营销为纽带的小商品大市场。第二,体制创新———组织方式。80年代后期温州民营经济走上股份合作道路,成功规避了政治风险与市场风险。第三,品牌创新———创立自主品牌。80年代末90年代初,温州人清醒认识到“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的重要性。2010年末,全市拥有30个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38个部级生产基地称号、30个省市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个省级品牌强镇。第四、金融创新———民资运作与引导。温州是我国民资最发达地区,一方面,民间自我创新,它以民间信用与人脉关系为纽带,以资本增值为动力,以抱团投资为模式,使大量沉积闲散资金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政府适时引导,搭建投融资平台,减少民间投融资的失范与炒作。例如,建立风险投资研究机构、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建立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建立股权营运中心等等。第五,产业创新———产业集群建立。温州目前形成了以低压电器、服装、鞋革、打火机和眼镜五大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第六,组织创新———民间商会兴起。它是市场经济发展、政府服务创新与公民社会发育之间相互关联的一种组织创新,行业服务与集体行动并存是其发挥功能的重要特点。

(四)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30年的非公经济理论创新体现出党基于实际、重视实践、注重实效。首先,基于实际为非公经济理论创新奠定可靠基石。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多层性决定了非公经济的存在与多样化。其次,重视实践为非公经济理论创新提供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再次,注重实效为非公经济理论创新寻找价值认同。30年来,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方面成效显著。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奇迹是温州人求真务实的结果。首先,基于实际。温州民营经济发端于小商品,成就于大市场,温州人以小善大,不因事小而不为,正是这些小商品成就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大辉煌。其次,重视实践。由于特殊地理环境与文化底蕴,温州人计划经济观念淡薄,事功意识较强,注重实干,理性务实,在实践中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的称号。再次,注重实效。温州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民本经济或草根经济,植根于民、受益于民、藏富于民,其与苏南模式的政府经济、珠江模式的外资经济相比,对民生实质改善与财富内生增长绩效明显。

七、历史启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0年来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与温州民营经济实践历程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启示就是要勇于创新。

(一)政党的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非公经济放开的历史,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导。回眸30年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轨迹,可以清晰看出其每次重大突破都源于党的非公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温州人用“放出来”的深刻总结,印证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得益于党对家庭副业的鼓励、个体经济的扶持、私营经济的定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原则的确立、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人民的实践创新

人民群众是民营经济实践的主体,党非公经济理论创新是对人民群众探索与实践非公经济形式多样化的历史总结与理论升华。党在非公经济理论创新中必须激发人民群众的主性,尊重其首创精神。被称为“创出来”的温州民营经济是温州人在发展民营经济实践中敢闯敢试的结果,是坚持创新是常态,不变是变态,率先进行变革与突围的结果。

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篇2

一、民营经济宪法政策地位的基本认识

我国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82年,《宪法》第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它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社会主义经济的,并提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随后,经济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探讨和实践国有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国有民营就是其中的一种。“民营”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民营经济是相对国营经济而言,是指除国营以外的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总称即非国营经济。就所有制形式来说,民营经济包括国有经济中的民营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按企业形式来论,民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民营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民营企业不是法律范畴,习惯上将民营企业涵盖国有民营、私营、个人独资及外资等企业组织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和加深,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法律政策规定得到逐步发展和加强,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也越来越突显。1988年,《宪法修正案》第1条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7年,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16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2002年,十六大强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21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第22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从上述有关民营经济的宪法和国家政策规定可以看出,开始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补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被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原来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国家最先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它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扩展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这些宪法政策规定的演化表明民营经济的地位经历了由允许到肯定再到促进的发展进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民营经济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新格局。

二、民营经济刑事法制的现状考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引导、促进和保护我国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确立、体现和巩固其国家宪法政策地位,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刑事立法、司法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在刑事立法方面,我国《刑法》总则规定了“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维护经济秩序”等;《刑法》分则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假冒他人专利、侵犯商业秘密等侵犯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犯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非法经营、强迫交易等扰乱民营企业经营的市场秩序犯罪,侵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个体工商户的人身权利和民利犯罪,抢劫、盗窃、职务侵占、挪用企业资金、合同诈骗、敲诈勒索等侵犯民营企业财产犯罪等。在刑事司法方面,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这两条规定清楚地表明,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犯罪行为如何查处,应由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进行,而且必须根据客观事实,依照法律,所有犯罪主体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刑事诉讼法》的其他规定为打击犯罪,保护民营经济提供了具体的司法准则。

《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刑事法律制度为我国民营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刑事法制保障,但是与建立健全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的完善法制环境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有关民营经济刑事法制存在不少缺陷,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立法方面的不平等。突出表现在我国《刑法》对公私财产的保护、对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和非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处罚不平等。例如,《刑法》针对国有财产所有权与非国有财产所有权主体规定了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这种规定虽不无道理,但在量刑上却有很大的差别。贪污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侵犯的客体是国有财产所有权,如果犯罪主体贪污10万元以上且犯罪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被判处死刑;而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非国有性质单位的工作人员,侵犯的客体是非国有财产所有权,即使侵犯单位上亿的资产,甚至造成企业倒闭,最高只能判处15年的有期徒刑。同样,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基于侵犯的客体不同,犯前罪的最高量刑标准是无期徒刑,而犯后罪的最高量刑标准则是10年有期徒刑。显然,《刑法》对国营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保护存在不一致和不平等。

2.司法方面的不公正。立法的不平等必然导致司法的不公正。由于长期形成的国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以及立法滞后,司法领域出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平等对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难以得到真正贯彻落实。例如,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侵占了国有资产,要按《刑法》处理,依法判刑;而民营企业员工非法占有、卷逃民企的资金,往往按民事纠纷处理。如果国有企业欠民营企业的钱,可能只按民事纠纷立案;但民营企业欠国有企业的钱,可能要按刑事案件查处。不仅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利常常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民营企业家的人身安全和名誉安全也得不到及时保障,甚至发生随意抓捕、羁押民营企业家的事件。此外,司法领域还存在向民营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的不法现象。

以上可以看出,为了保障民营经济的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亟待解决刑事法制的立法不平等和司法不公正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民营经济刑事法制的保障对策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当前,民营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为发挥其在增加市场竞争主体、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渠道、丰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在《宪法》修改的基础上完善刑事立法,加强刑事司法,创造和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公开、公平、公正、统一的竞争环境。

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篇3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36条,法律意义

“非公有制经济”,这个有着所有制经济成份的关键词,在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耳熟能详,人人皆知。大家都知道“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与地位。与公有制经济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无非是“补充经济”或者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经济成份中的法律地位也居于次要地位。相应的,所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活动的主体(指个体、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个体为主的股份制民营企业)也只能享有“次国民待遇”。几十年来,习惯如此。这也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以公有制为主要经济成份的特色。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主体没有主次之分,“领头羊”的身份是靠经济成份主体自己挣出来的。但是,打破旧有的习惯需要勇气与机遇。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有制经济36条”)。这是至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清除体制的第一声。这第一声,意味着我国自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歧视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取向成为历史。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可以与公有制经济主体一样,在同一起跑线上,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了。还意味着,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 “领头羊”不一定非姓“公”了。如此说来,“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出台,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今后的发展,不仅有着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我们的国家和“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来说,更加有着非同寻常的法律意义。

一、36条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法律地位

作为一种所有制成份的存在,由国家政策法律的肯定与认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任何一种所有制成份都将难以存续。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进行的,在政策上就已经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程。1980年8月中央转发《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文件,这是在政策上第一次对个体经济的肯定。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认可了“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多种经济形式的一种形式,以后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从政策上不断得到逐步提高。1988年4月,我国《宪法》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同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宪法和《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开始对私营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工作,当年共登记私营企业90581户。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使以私营、个体合作为主的股份制民营企业,在我国沿海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作为一种所有制成份的存在,在由国家政策肯定的同时,法律的确认也至关重要。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确认,最重要的是我国宪法的修正案。1988年,我国首次修改宪法时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次写入宪法;1999年又一次修宪时,非公有制经济由原来的“补充经济”成份被提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再次修宪,增加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内容,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由“引导、监督和管理”,变为“鼓励、支持和引导”。这一步一步的变化,使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充分的发展机会,并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在享受国民待遇问题上,其实际操作突破不大,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到国际市场的拓展性发展受到了限制。尽管从1997年到2002年我国连续出台了《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等,这些被专家认为是涉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但是,《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可操作性不强,对中小企业并没有提供更多实质性的保护性措施。这说明问题仍然是来自于国家政策上和法律上的不完善。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层面上看,虽然宪法已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所有制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确认,但至今在具体法律上仍没有明确其法律地位,因而无法得到足够的法律保护。比如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市场准入及融资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明显的体制。这些法律与政策盲区,使民营企业在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方面都遭受不平等的待遇。

对以上情况,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就势而为,在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推出了“非公有制经济36条”,这是我国至建国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以此文件为分水岭,我国政府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手段和举措,从分散的政策支持转为总体的制度保障。文件将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人格地位加以提升,全面放开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凡是对外商开放的行业与领域,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凡是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民间资本同样享受。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与其他所有制主体一样,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原先的垄断行业和公共领域,这将使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个“质”的飞跃。同时,意味着从此“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法律地位得到了肯定,使他们可以与公有制经济主体一样可以参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而不受限制了。

总之,“在比较重视意识形态之争的中国,非公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与其法律地位的确定有很大的关系。”①

二、36条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三公”原则

“三公”原则,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原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政府管理的基本原则。作为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是指在证券发行中,发行人应及时公开与发行证券相关的信息;在证券交易中,投资者获得公平的交易机会;而在证券市场管理和证券发行中,国家管理机构和发行人应该公正地对待所有的上市申请者和股东。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政府管理的“三公”原则。公开原则是指政府机关管理行为的透明度。要求政府机关将自己的管理内容、管理程序以及管理行为适时公开,增强政府机关经济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公平原则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成份主体在市场竞争、市场交易中的平等,包括法律地位的平等、待遇平等、获得的竞争机会平等,以及在交易中权利义务的平等;公正原则,则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应公正地给与不同所有制经济成份主体以同等的政策待遇,比如,对所有市场主体制定相同的竞争规则、标准来体现公正原则。其实,说到底,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政府管理的“三公”原则所体现的价值,一是秩序,二是效率,三是公平。公平不仅是指市场主体在经济生活中的公平,还包括社会总体的公平。社会总体公平,不但要求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也要求国家给与市场主体公平的机会,公平的政策待遇。同时,有了社会总体的公平,才能体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开与公正,国家社会也才能有真正的秩序和效率。

“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出台,是我国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选择。“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规定,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政府管理的“三公”原则,体现了社会总体公平原则。比如在市场准入问题上,“36条”以一个正式的国家文件形式,向全世界承诺,要对本国公民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这不仅体现了“三公”原则,也体现了我国履行入世承诺的实际行动。在入世过渡的进程中,我国第一次为所有的市场主体构筑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平台,给与了所有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公平的政策待遇。不管是公有制经济主体,还是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或是外商投资主体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没有尊卑优先普通之说,这实在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另外,“36条”在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社会服务方面,也体现了公正原则,在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方面,体现了公开原则。

三、36条将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36条”是国务院下发的政策性文件,具有行政法规的效用。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限于文件的自身性质,“36条”还只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因此,“36条”第一条第1款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要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工作。清理和修订工作要在2005年底前完成。”那么,目前涉及到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呢?如果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说,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规定民营企业开业登记前,需要进行前置审查、审批或实行许可证制度的有20多部法律、60多部法规和规章,包括14个行业、149个经营项目,涉及公安、卫生、文化、旅游、房管、劳动等38个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且有些职能部门通过规章形式,自行规定实行许可证制度或擅自扩大实行许可证制度范围。因此,一些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有待废止、修改与完善。②

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待废止的法律,如《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试行办法》等。1988年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国务院1990年1月颁布的《关于个体和私营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中规定“国家不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事金融业、对外贸易业、轻工业、房地产开发业、铁路运输业、远洋运输业等重要行业。”这些与当前的“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规定相悖的法律法规当然应当及时废止。

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待修改完善的法律,是指那些与当前的“非公有制经济36条”本意相悖的,与宪法修正案内容不相适应的,或者严重不符合宪法修正案要求的法律法规要进行修订,这涉及到《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担保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拆迁管理条例》、《合同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票据法》等等。以上法律法规到底影响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哪些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取得法人资格方面。以前,不同所有制经济成份主体,取得法人资格的条件也不同。国有、集体、股份合作制企业按照《国有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具有一定的注册资金,就可以取得企业法人资格,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外商独资企业按《外资企业法》的规定也可以取得法人资格,而个体、私营企业,不管是独资还是合伙都不能取得法人资格,这意味着这些主体在生产经营中只能承担无限责任或无限连带责任。如果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非公有制主体能够取得法人资格,也必须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其注册资本按照拟设立的公司的不同类别(生产、商品批发、商品零售和科技咨询服务),最少不能低于50万元、50万元、 30万元、10万元。这样,对没有资金或者很少资金的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来说,要取得法人资格是不限制的限制。

2、在企业融资方面。《金融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禁止私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不允许上市发行股票,也不允许通过银行发行企业债券,限制了上规模、有发展潜力的私营企业在同等条件下的融资能力,增加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民营企业向银行贷款,也受到银行贷款条件、额度及担保条件的过分限制。《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还规定,不允许公司向合伙企业投资,或者与自然人组建合伙企业,因此,个体、合伙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3、在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方面。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个人独资企业应按33%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根据《个人所得税法》,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应从企业的收益中按20%的比例提取个人所得税。这种既收企业所得税又收个人所得税的双重征税制,必然增加个人独资企业的负担,限制个人投资办企业的积极性。

4、在破产保障制度方面。中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激烈,风险很大,经营亏损、倒闭破产在所难免,但中国的破产保障制度,仅有试行的国有企业《破产法》。另外,在《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于“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的一个程序,缺乏对民营企业的破产保障制度,导致在实践中倒闭破产的民营企业主不顾一切、一走了之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无法保障民营企业经营者及家庭的基本生活,影响民营企业的正常健康发展,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最终,债权人的债权难以得到保障。

四、36条将树立反垄断的旗子

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反垄断法,决定于它的经济体制。如果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根本手段,当生产力发展到企业兼并浪潮风起云涌时,自然形成垄断现象,垄断组织的出现,使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被大企业以及企业集团所排挤、掠夺。那么,这个国家为了保护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必然要进行反垄断,制定反垄断法,为所有企业营造一个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如果一个国家是以计划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根本手段,则必然形成国家垄断,其政府部门会以行政命令式的手段限定行业垄断,对限定的行业限制部分经营者的市场准入。当然,这种情况下,这个国家也就形不成竞争的市场氛围,就不可能进行反垄断,制定反垄断法。看来《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宪法”之法。

我国现在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已经明确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尤其是近几年来,企业在兼并中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垄断现象充斥市场。近些年来,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在进入我国市场的情况下,借助我国对其的政策优势,也助推垄断的加剧,这就需要制定反垄断法。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过渡期,10多年前就开始酝酿的《反垄断法》,迄今为止,仍停留在“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阶段。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界对涉及反垄断的一些原则性和方向性问题一直争执不下。这一现象说明,我国目前还不算是十足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其垄断的性质多为行政性垄断,而不是纯粹的自然性垄断。因此,《反垄断法》的产生也就难以突破。

“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出台,打破了这一尴尬的僵局,允许民营和私营企业可以进入垄断行业、基础设施领域和社会公益性部门乃至国防工业。在金融、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将成为其中的竞争主体之一。

“36条”的规定,是对我国长期以来行政性行业垄断的突破。全国工商联的新近调查显示,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商业等15个行业。从调研数据来看,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79%)和商业类第三产业(20%)。③经过长期的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长出许多在国内国际市场中颇有实力的知名大企业,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不少民营企业准备进入,或者已经进入钢铁、汽车、微电子等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这说明民营企业有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方面的要求。但这方面的进入通道仍然不通畅,很多行业的准入门槛过高,行业限制仍然很大,特别是在铁路、电力、石油、电信、民航等国有垄断行业。众所周知,我国很多所谓的垄断行业,如民航、石油等实际上并不属于自然垄断,而是通过行政命令形成的。一些行业之所以长期对民营企业紧闭大门,主要是因为许多政府部门职能错位,直接参与到某些行业的经营当中,由此导致对这些行业的垄断以维持高额的利税来源。垄断导致进入不充分,有效供应不足,价格向上走,也使一些垄断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瓶颈,如水、电、收费公路、地铁等行业。显然,这是一种带有浓重行政干预色彩的垄断。而“36条”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也就必然意味着对行政性垄断的突破,为我国的反垄断树起了一面旗子。

五、36条明确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

“36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财产,不得非法改变非公有制企业财产的权属关系。这一规定明确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问题,也结束了私营企业、个体挂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因财产归宿而发生纠纷的历史。在此之前,尽管宪法已经明确宣示,国家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但由于宪法对保护公共财产的宣示要强烈得多(宪法第一章第十二条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国家和集体的财产),这种区别性的宣示可能被理解为区别性的政策,所以仍然有必要在法律和相关文件中进一步强调对私人财产的保护。旧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种观念是说,国家富有了,人民才有饭吃,所以保护公有财产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其实这种观念现在应该倒过来理解,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因为,溪流成河,百川归海。人民富裕了,国家就更加强大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民间的财富积累,再怎么富也富不起来。因此,保护私有财产的政策是英明之举。“36条”在我国社会长期对财产保护观念不清的情况下,明前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问题,这不但是财产明晰的一大进步,而且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存续、发展的实质意义上的保护。

以上是笔者对“非公有制经济36条”法律意义的解读,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注:

①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主任李鲁阳在“全球财经观察”网上对36条出台的评说

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篇4

议题:基本经济制度知多少?

主题情境:家乡的企业

一、教材与学情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学习本框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认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看待不同所有制形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素养。

2、本课内容:“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作用、地位及体现,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及作用。下设两目:

第一目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体现”,通过一个“探究与分享”得出我国是实行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及这一制度的地位;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名词点击”“思维拓展”等详实的辅助材料,让学生懂得公有制的形式、地位、作用和体现,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目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引导学生认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作用以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智特征:刚从初一进入高中阶段的高一新生,其心智还不够成熟,理论思维能力还不够,因此需要在教学时用直观易懂的方式讲述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理论思维能力和联系现实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通过调查、辩论等多种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和内容,增进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同,基于SWOT的分析选择未来职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点与共同点的辨别归纳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和依据;难点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二、路线与结构

(一)教学思路

本课的整体设计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教学流程上,遵循“议题描述-议题辩论-“议题决策”的顺序,具有结构化特征;学科内容上,主要涉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依据,公有制经济的组成、作用、地位及体现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与作用;情景设计上,选择父母工作单位的调查、就业选择、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等,具有生活性。

(二)教学路线

本课以议题式教为主要方式,议题、情境、活动和任务形成如下四条线索:

议题线:“基本经济制度知多少”为议题,分别设置三个字议题,通过“议题描述-议题辩论-“议题决策”三个环节,在课堂架构中发挥引领和纽带作用。

情境线:由“父母工作单位调查-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就业选择”构成,是课堂架构的载体。

活动线:由“调查和展示-商议辩论-商议和展示”构成,是课堂架构的路径。

任务线:根据调查梳理本框关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等知识,辨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比较。

(三)教学结构

三、过程与意图

议题:基本经济制度知多少?

环节一:议题描述·父母的工作单位

【学科概念】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一

【子议题1】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辨析

【议题情境】父母工作单位调查展示,包含企业规模、成立时间、资产数量、技术水平、所处行业等。

【学生活动】调查父母所在单位并与不同性质企业进行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与情境的线性关联理解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并存于现实的经济发展中,明确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现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统一;以父母工作单位的调查激发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热情,增强家庭互动。

【答案提示】根据学生所述,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角度分析,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环节二:议题辩论·###的民营经济

【学科概念】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子议题2】吴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会不会动摇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议题情境】统计显示,2018年吴江民营企业总数超过6万家,注册资本总额突破3100亿元,位居江苏省县(市、区)之首。跻身世界500强的恒力集团,持续引进高端设备,把传统纺织业做成新兴产业,最终成为以石化、聚酯新材料、纺织为主业的国际企业,2017年实现营收3079亿元。

【议学活动】选择一方的观点进行组内商讨,再开展组际辩论。

【设计意图】民营经济作为非公经济对于吴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学生会自然产生疑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否会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未产生探究的愿望。

【答案提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事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就吴江而言,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比较高,但不是全国的状况,因而不会动摇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地位,因而也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

环节三:议题决策·个人未来就业选择

【学科概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地位、作用。

【子议题3】你会选择哪张offer?

【议题情境】你大学毕业准备回家乡就业,收到三家公司的offer,分别是中国石化吴江分公司、恒力集团公司、美宝莲(苏州)化妆品有限公司。

【议学活动】用SWOT分析法分析选择的理由并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SWOT分析模型让学生深化对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及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的认识,理解不同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意义。

【答案提示】

企业

类型

优势

劣势

机会

隐患

中国石化吴江分公司

国企

规模大、资金雄厚、技术水平高,国家政策扶持等;福利待遇好

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创新力有待加强

汽车产业发展,汽油需求量大等

环境压力呼唤新的能源出现

恒力集团公司

私企

市场敏锐度高、经营灵活、创新意识强

受政策因素制约强、经营风险大、管理理念比较传统

国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同类企业竞争激烈,人才流失

美宝莲(苏州)化妆品

外企

先进的管理、较高的技术水平、完善的保障体系

受政策因素影响大,经营风险高

中国对外商投资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等

同类企业竞争激烈、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影响

(板书设计)略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议题式教学设计

议题: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一、教材与学情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本课地位:本框教学内容是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国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定态度和行为指南,是对上一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第二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学习本框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2. 本课内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经济与社会》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第二框内容,下设两目:

第一目“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教材列出入围世界500强的图有企业统计图表,让学生从宏观层面了解近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国有经济,也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国有经济的标准、中心、意义,布局和分类推广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农村集体经济要通过三权分置、农业社会主义服务体系等措施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实现适度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目“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教材先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然后指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内容,国家要保证和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支持和帮助非公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 学情分析

1. 学生心智特征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同学。他们的思维和兴趣点停留在具体而形象的内容上,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于离生活比较远的理论性、政策性较强理解能力也不太感兴趣。要让学生参与“如何坚强‘两个毫不动摇’”的“议”有相当大的难度。

2.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本课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已有一定知识,但比较浅显,仅仅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懂得“为什么要”和“如何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本课内容政策性很强,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刚入学的高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三)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 教学目标:通过采访、讨论、展示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拥护国家发展国有企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在议题的论证和决策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激发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参与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举措;难点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

二、路线与结构

(一)教学思路

本课以“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主议题,整体设计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流程上,依据教材内容的顺序从国有企业到农村集体经济再到非公经济进行推进,没有内在的关联,不具有机构化。学科内容上,主要涉及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结构化的特征。情景设计上,从中国中车的担当到农村三权分置的必要,再到民营企业的发展等,尽可能地降低理论的抽象,选择图表、视频等直观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首先在情感上不抵触,试着从情境素材中找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二)教学路线

本课以议题式教学为主要方式,议题、情境、活动和任务形成如下四条线索:

议题线:主议题“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下设“议题决策-议题论证-议题决策”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有一个子议题引领,使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情境线:由“中国中车的现在和未来-农村的三权分置-当地民营企业亨通企业深耕发展”构成,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

活动线:由“读图、陈述-观看、讨论和陈述-采访、讨论和展示”构成,是课堂架构的路径。

任务线:根据文字和图表可以理解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的措施,从观看、对比中明白农村三权分置的必要性和作用,从采访、展示中进一步深化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态度的理解。

(三)教学结构

本课架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三、过程与意图

【议题】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导入:中国经济和国有企业发展的视频)

环节一:议题决策·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

【子议题1】国有经济如何更优更强?

【学科概念】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议题情境】中国中车简介与近年来的利润和股本结构图。

高铁是中国新时代的一张靓丽名片。高铁的设备制造主要依靠中国中车。下面是中国中车近年来的利润表和2019年股本结构图。

【议学活动】读图并分析中国中车的成绩和问题,商讨、陈述做优做强的措施。

【设计意图】国有经济的内容很多、也很重要,一节课的时间不允许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考虑到本地区没有大型国企,因而选择学生交通出行都在享受其便捷服务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中车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国有企业离我们的生活不远,同时也关系着国民经济命脉。通过中国中车简介、利润状况、股本结构让学生知道国企的活力、混改和布局,让学生为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而骄傲,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答案提示】国有企业不仅在做大,还在做优做强。为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国有企业可以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非公资本,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是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由国有经济控股。

环节二:议题论证·农村改革的三权分置

【子议题2】发展现代农业为什么必须实行三权分置?

【学科概念】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议题情境】中、美农业发展要素对比图。

【议学活动】结合中美农业发展要素对比图,商讨并陈述三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容相当陌生,而且不可理解。因而通过视频变抽象理论为具体形象,让学生明白三权分置是哪三权;从中美农业发展要素的对比中,学生能够强烈的感受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之落后,理解三权分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振兴农村,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就需要农村土地改革的2.0版本。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的政治认同更为坚定。

【答案提示】明确三权为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在保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以确保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是发展现代农业之必须,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环节三:议题决策·民营企业的深耕发展

【子议题3】政府减税降费能使民营企业深耕发展吗?

【学科概念】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议题情境】亨通集团公司是一家服务于信息通信与电力领域的部级创新型企业。在全球光纤通信行业名列前三强,名列中国民营企业100强。但近年来亨通也遇到所有民营企业的困境: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2018年11月1日,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亨通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应邀参加。指出:“要加大减税力度,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对民营企业断贷抽贷;当然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

【议学活动】采访民营企业并汇报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要求。

【设计意图】参观本地明星民企,并采访本地的民营企业家获部门负责人,获得第一手资料。一方面,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本地民营企业的勃勃生机,为家乡的繁荣而骄傲;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切体会民营企业的艰难与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更加努力学习。

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篇5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要更加注重好字优先、能快则快的发展意识。

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非公有制经济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应当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完成了从“拾遗补缺”到“有益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次跨越。我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了象神奇、老干妈等省内外知名的民营企业。到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30.9%,个体工商户从1977年的8617户增长到48.6万户,增长了56倍;私营企业从1992年的2398户增长到4.88万户,增长了20倍。目前,尽管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全省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仅为27.8%,到2006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但是,与兄弟省市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2006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1.5%;四川占GDP的比重为46.9%;云南占GDP的比重为37%。因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以好带快、以快促好。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要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思想上要放心、放胆,工作上要放手、放开,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及创业人员营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利”的浓厚氛围。

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虽然,省委、省政府分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提出要放心、放胆、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但一些人仍存在“疑私”、“怕私”和“防私”的观念;有些部门服务意识较差,(行政办事流程中“热―冷―乱―狠”决策招商热)审批建设冷、运行管理乱、监管执法狠等现象仍然存在。为此,应强化服务,优化环境,思想上要放心、放胆,从根本上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做法和规定;工作上要放手、放开,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正确处理“进”与“退”的关系,将国有经济的“退”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进”结合起来,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及创业人员营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利”的浓厚氛围。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要更加注重提高其整体竞争实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参与国企改革改制是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整体竞争实力的五条措施。

我省民营企业的产业分布较窄,主要集中在医药、食品、冶炼等方面,并且大多规模小、实力弱。高科技、节能型、环保型和经济效益好的非公企业极少。为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其通过设立科技开发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的形式加大科技研究开发投入。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围绕我省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加快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向我省重点开发区、产业园区集聚,促进“块状经济”的培育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用制度,不断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四是引导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五是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通过资产重组、参股、联合等形式,参与能源、旅游等国企改革改制。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要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

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管理体制、户籍政策等方面,我们要不断创新机制体制。

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道格拉斯等制度经济学派的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发展虽然起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制度,合理科学的制度安排会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前,市场准入限制、投融资、管理体制、户籍等政策方面存在的障碍,仍是制约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玻璃门”,看起来似乎畅通,实际上进不去,或不让进。虽然,我省在《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对电力等领域,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但由于政府特许经营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与放宽准入相适应的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收费价格、准入资质等缺乏统一明确的可操作性规定,导致许多垄断行业“名义开放、实际不开放”。在投融资方面,为个私经济服务的地方金融体系尚不完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很难按正常的方式取得贷款。在管理体制方面,政出多门。目前,我省的个体、私营经济工作分别由省经贸委、工商局、乡镇企业局等部门实行多头管理;管理部门不统一、不协调,在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等方面不一致,政令不畅,造成运作中难以发挥政府服务的功能。在户籍政策方面,农民工仍然难以取得打工所在地的户口。为此,一是坚持非禁即允和公平待遇原则,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限比例、速度、规模和经营方式,在投资核准、财税支持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主体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优势原材料等产业。鼓励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旅游资源开发。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凡是国家没有明确禁止民营资本进入的行业、领域,都要向民营资本开放。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和信贷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对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应优先支持其上市。建立健全信贷担保体系,制定符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贷管理办法。积极创造条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支持高新科技、高风险、高收益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加快发展。三是鉴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应进一步完善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及有关联席会议制度。四是从户籍制度入手,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消除城乡分割的政策壁垒,可借鉴太原、成都等城市的经验,对已经具备进城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放开户籍限制。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千方百计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加大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定期对个体、私营经济经营者进行培训,是提高经营者素质的三条举措。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但我省的民营企业人才匮乏,经营者自身素质较低等问题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据省人事厅披露,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拥有的人才占全省人才总量,不足一成,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30.9%的比重不相称。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够高,他们中的一些人文化程度较低,又不愿意花钱进行培训;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为追逐高额利润,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为此,一是千方百计解决人才缺乏问题。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价值观,切实搞好引进和培养好人才。二是加大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他们加入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三是定期对个体、私营经济经营者进行培训,组织业主学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等知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坚持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要更加注重扩大开放。

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篇6

近几年,锡盟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为增强锡盟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锡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底,锡盟已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4874个,从业人员12.4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7.05亿元,占全盟地区生产总值的47.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4.08亿元,占全盟固定资产投资的41.2%;税收收入31.9亿元,占地区总量的28.5%。

锡盟非公有制经济虽然也有了长足发展,但就其现状而言,大部分非公经济实体刚刚起步,企业规模不大、授信等级不高,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支撑不够,效益不好、质量不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缺少一批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好、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产业结构单一、层次偏低且旗县发展不均。非公经济主要集中在三产,以传统服务业居多,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大,尚未形成有规模、有影响力、产业关联度高、地域比较集中的产业集群,发挥的作用有限,与其自身发展的潜力不相适应。可以说,锡盟与先进地区最突出的差距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 重视并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自治区《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等文件的密集出台,“8337”发展思路提出要着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锡盟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难得机遇。现就锡盟非公经济发展思路、路径、举措和体制机制创新提出如下看法:

一、制定政策,放宽限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非公经济的生存空间和扩展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发展环境的优劣,为此要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的发展环境,完善利商政策,提供便商服务,落实安商措施,讲究富商效果,简政提速,强化服务,真正成为“发展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舒适”和“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乐土。党的十报告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关系,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下决心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国家没有明令限制的领域和行业都要对民营企业放开,能源、铁路、金融、市政以及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要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要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中央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结合实际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全面清理各种歧视性规定,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依法保护非公企业合法权益。要真正做到对非公有制经济“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真正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锡盟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最活跃主体,其本身的发展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的;反过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优化这一地区的市场氛围,提高人们的市场意识,促进市场规则的形成和健全。发育成熟的竞争性市场必须有包括个体、私营经济等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参与,才能发展和逐步健全。锡盟必须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个体、私营经济是竞争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没有它们的参与,市场就会变得冷清甚至萎缩。所以,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够有效激活锡盟的竞争市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非公有制经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机制,使其具备了市场主体的竞争意识,而市场各主体发展的压力正是源于市场的竞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锡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产物,而且也能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全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逐步发展壮大,使之在很多领域成为公有制经济强劲的竞争对手,因而就存在了一个市场经济的环境,进而推动全盟公有制企业加快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及管理方法,为公有制企业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可以调动公有制企业职工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激发公有制企业的内在活力。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锡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不断完善。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扫除思想障碍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开始指出,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同志包括领导同志对非公有制经济抱有偏见,心存疑虑,工作中放不开手脚,扶持不够;一些个体私营业主也存在怕出名、怕露富、怕政策变的心理,有见好就收的思想,不敢放心大胆经营。“优化环境、宽松政策、取消门槛、加快发展”的思路,需要锡盟不断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强化服务职能,加大支持引导力度,牢固树立抓非公经济就是抓发展的第一要务,理直气壮对其予以鼓励和支持。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敬业守法,贡献突出的非公人士,宣传他们在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和经验,营造“尊重纳税人,保护创业者”的良好氛围,让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人快速行动和健康成长起来,形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客观要求。

三、深化改革,破解瓶颈,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后劲

非公经济是以民为本的经济。没有民众创造潜能的充分释放和聪明才智的竞相迸发,非公经济就难以有大发展。锡盟作为经济欠开发地区,资本原始积累远未完成,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在这种环境下发展经济,不仅要依靠国家大规模的投资,更要依靠千千万万当地与外来的投资者,通过发展个体、私营小企业逐步积累资金。这些个体、私营小企业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强,熟悉当地市场需求,能够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个体、私营经济一般容易从农畜产品加工、商贸、餐饮和交通运输等国有经济力量较为薄弱的行业中发展起来。盟委书记于永泉、行署盟长刘俊臣分别在中共锡盟委2013年第1次(扩大)会议暨全盟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要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降低准入条件,创新管理模式,坚决贯彻财政、投资、经济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能源、铁路、金融、市政以及公共事业领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潜能,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取向,努力打破阻碍民间投资进入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为民间资本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强大动力,形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实现经济发展由刺激性政策推动向内生性活力带动的转型,推动锡盟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在制定涉及民间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时,要听取有关商会和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要严格清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范围,取消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的作用,切实为鼓励民间投资提供服务;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等。进一步解决民资审批时间长、程序多的"通道不畅"问题,探索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建立专门机构、人员专项审查机制。

四、积极引导,突出特色,不断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领域和空间

切实把扩大民间投资准入和创新民间投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非禁即入、平等对待”的原则,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锡盟自然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30余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碱探明储量分别为1448亿吨、3亿吨和4500万吨。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境内有百余个含煤盆地,探明及预测储量达2600亿吨,褐煤总储量在全国居第1位。铁、铜、铅、锌、钨、金、银、锗等金属矿储量也相当可观,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锡盟就业压力,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创造就业机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内地,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渐成为创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的主力军。锡盟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也吸纳了大量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水平。因此,只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进一步体现其吸纳劳动力的优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创造众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加强领导,搞好服务,全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目前的国情、区情、盟情下,没有领导持之以恒的重视,没有政府精心全面的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将寸步难行。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民间投资要进一步简化环节、缩短时限,推动管理内容、标准和程序的公开化、规范化,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建议进一步解决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的问题。监管部门职能不应当局限于监督、管理两个方面,更主要的应当是指导企业提高资本运作能力;不应限于优惠的经济政策,更应当包括管理模式、运作模式等全方位的指导。加强投资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对民间投资信息的宣传力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市场准入标准、国内外行业动态、投资管理规定等相关信息,引导民间投资者正确判断形势,减少盲目投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和互联网门户网站,集中公开民间投资信息,方便民间投资主体查询,合理引导民间投资。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的工程咨询市场环境,鼓励和引导工程咨询机构对民间资本重大事项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工程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为民间投资提供各类服务的中介组织。建立健全政府服务与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民间投资服务体系。特殊的可以从涉企部门和单位委派机关干部职工到非公企业进行帮扶,为他们搞好服务。要进一步完善部门形象测评制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努力为非公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勤政高效的服务环境。

六、信息先行,产业升级,探索我盟非公经济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锡盟能源产业发展较快,国有大型企业入驻较多,但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发展不足。要高度重视发展环境对企业投资和资本流动的重要作用,把优化发展软环境做为重要任务来抓,倾力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市场环境和服务环境,要加强对外地投资企业的服务,重视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与氛围。同时也要求和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规范行为,合法经营。锡盟比内地落后,信息产业不发达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信息不灵必然导致市场不灵。积极推动信息服务外包、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领域的市场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积极发展技术市场,完善科技成果登记制度,方便民营企业转让和购买先进技术。我们要想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将信息公开、信息行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开发。也只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之尽早发挥高新技术产业主力军作用,才能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锡盟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已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因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在这种形势下推进工业化,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将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也有助于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长久动力。可以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条,要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靠的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只有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加快锡盟工业化进程,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锡盟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主要是依托资源推进的煤、电、油、化工、冶炼等大项目,起步初期非公经济还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下,随着产业链的延长、产业的升级,非公经济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必将得到很好的发展。

七、创新机制、资金支持,拓宽非公经济融资渠道

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要帮助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消除“瓶颈”制约。各类金融机构要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创新和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解决民企投资有需求但“无资可融”的问题,建议出台有关非公经济融资政策,定期召开银企联席工作会议,完善非公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充分发挥信用担保机构在银行和非公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建立有市场、有效益、讲诚信的成长型企业信息库,建立简便、快捷的信贷制度,改善信用环境,加大金融支持。组织部分有实力、有优势的企业整合成立投资公司,并建立行业基金。对该行业领域内的重点项目进行保障推介,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以吸纳民资进入,保证民资的市场准入。此外,政府应牵头建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等,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扶持的产业或项目中去。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安排的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等,要明确规则、统一标准,对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支持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

一方面,进一步激活民资。要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摒弃怕政策变、怕担风险、投资不大胆、不敢上规模的心理,克服自我封闭、安于现状的思维模式。要让非公企业享受外资企业同等待遇,在信贷融资、税收优惠、土地征用等方面,一视同仁,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在做好专业招商的同时,要以商招商,以实力和诚心打动和说服客商以小引大,以一个企业引来一个产业,形成客商聚集效应,使客商招之能来,来之能留,留之能兴。

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篇7

今天,*市工商联在这里隆重召开第届次执委会,这是我市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广大非公经济界人士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各位执委,并通过你们向工商联全体会员及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界人士致以亲切的问候!

在过去的一年里,工商联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紧紧抓住引导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这个主线,认真履行职能,动员、团结全体委员和广大工商界人士,积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坚持围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参政议政水平和能力有了新提高;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宣传、表彰、培训等活动,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解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企业家办会的原则,积极组建行业协会,推动了行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坚持维护和代表会员的合法权益、为会员在法律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提供优质服务,优化了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坚持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自身建设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在充分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新的时期、新的一年里,工商联面临的任务将更加繁重、更加艰巨。市委、市政府希望工商联能够认清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明确职责,把握大局,坚持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工商联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下面,我就进一步加强工商联工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新时期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工商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七大对未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辉煌前景,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伟大历程,使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新的重要发展机遇。同时,党的十七大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联作为协助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经济组织,必须深刻领会这些新的要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近年来,中央领导多次就做好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包括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

中央领导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工商联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工商联会员的结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商联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到“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三个结合”(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和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方面,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工商联工作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加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队伍不断扩大,涌现了一批重点民营企业,成长了不少个体私营经济群体,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发展形式,在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为工商联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工商联要顺应民营经济发展要求,在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加强引导方面更加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新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再立新功。特别是在省、长春市以及我市都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积极鼓励和扶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工商联发挥作用的空间将变大,领域将变宽,效益将更明显。因此,工商联要准确把握当前发展的有利形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工商联十大提出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信心,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服务于我市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把工商联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二、认真履行职能,积极推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是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工商联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要尽力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近年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整体水平看,不少企业还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很多民营企业中还存在。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此,工商联组织要围绕市委出台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及千名小老板工程,充分发挥桥梁和助手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有所作为、大显身手。要团结工商联组织里面的民营经济人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支持、帮助,共同发展;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的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及第三产业领域发展;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科学管理,广泛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改革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不断培育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倾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广大工商联成员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与区外很多投资者和商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在招商引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工商联组织要积极组织、引导我区非公有制企业,立足自身产业、资源、技术、产品等优势,通过区内商会组织网络,扩大对外联络,广泛传递商贸信息,促进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的经济联系,将引进外资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借力发展、借资扩张,提升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三要全力支持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当今,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对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作用重大,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市工商联要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企业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工作,各位民营企业家要把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以此增强民营企业自身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四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目前,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构成复杂多样,文化水平高低不一,思想道德差异较大,有少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意识淡漠,法律意识薄弱,不注意加强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思想教育,甚至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消极模糊思想。对此,工商联组织要充分认识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牢固树立正确的公私观、义利观、信誉观和法制观,积极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大力引导他们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守法,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积极争当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三、夯实发展基础,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新的发展时期,复杂的经济形势,要求工商联的工作对象、职能和任务做出适应性变化,全面加强工商联自身组织建设十分必要。

一要建好队伍。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从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入手,加强工商联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既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又会做经济工作的工商联干部队伍。此外,还要加强会员队伍建设,坚持“稳步发展、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方针,重点发展有实力、有代表性的生产型、科技型和外向型的非公有制企业会员,不断壮大代表人士队伍。要建立会员、组织、代表人士数据库信息系统,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联系和管理。

二要优质服务。工商联干部要勇于为民企撑腰,勤于为民众办事,乐于和民企交友,敢于为民企维权,把企业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企业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促进企业经济健康发展作为第一目标,做到企业有所呼,我有所应;企业有所急,我有所救;企业有所困,我有所助,把党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关爱与温暖送到企业家的心坎上。同时还要注意搜集社情民意,积极反映他们的呼声;工商联要靠“联系、联谊、联心、联合”去做好“团结、教育、引导、帮助”工作。

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篇8

关于民营经济的范畴,有多种意见,相对通行的说法是把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并称,所谓民营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说法便由此而来。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则把广义的民营经济的范围界定为: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

这两种分类方式将外资经济也纳入了民营经济的范畴,但很多人对此并不同意。

“民营经济”不是一个规范的概念,它从未出现在法律中,也没有作为统计的范畴被使用。在统计上,经济类型的划分方法是根据所有制性质分为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包括私有经济、外资经济等)。

被许多人解读为旨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著名的“36条”,正式的名称是《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2月)。到了2010年5月的“新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民间”的色彩被放大了,但文件明确提到其目标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这里凸显的是“非公有制经济”。

“民营经济”是作为“私营经济”的替代被使用的,最初的用意是清晰的,即在主流意识形态尚对“私营”的概念有所警惕的情况下,寻找一个政治上更容易被接受的说法。有一个研究机构叫做“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显示了“民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相互替代的关系。

改革走到今天,“私营”的概念已经取得了认识上和法律上的承认,私营企业家被允许入党,私有产权也得到了《物权法》的保护。在这一背景下,“民营经济”这一过渡性的概念事实上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是,这一概念却没有淡出话语体系,于是其内在的模糊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导致了不可小视的负面效应。

民营经济的鼓吹者们往往强调“民营经济”生存状况的艰难,进而要求国家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他们指的是由民间创业精神所引致的那部分经济,我们都不会对此表示异议,他们是经济活力的表现,却在现实中不得不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但事实上,“民营经济”这一日常话语在现实中所实际指代的,往往并非由民间创业精神所引致的那部分经济,而更多的是生长在权力与市场中间的灰色地带的权贵经济。“民”字让人联想到人民、庶民、平民、老百姓,产生一种与国家、政府对应的印象,这一概念被权贵阶层及其代言人所窃取,使得“民营经济”在一些场合中变成了掩盖其与权力腐败的真实关系和挤压、侵占、豪夺公有经济的话语工具。从他们的利益出发而提出的诸多政策诉求,如放松劳动管制、限制公有制经济的活动空间等等,包藏了他们与民争利的动机。

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篇9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 政策研究 述评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the polic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bout private-economy had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economy. Recently,the research was mainly about the chagement and definition of the private-economy,the historical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cy, the historical fact and historical evaluation, etc. Even though there had many performances, there had some defectes such as the non-integrity ‘s historical research, etc. We nee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is.

KeyWords:private-economy the research of the policy the statement and evaluation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毋庸置疑,这种变化与党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对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研究,近年来有许多的相关。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从研究形式上看,可以划分为历史发展过程研究和专题思想研究两个角度,具体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理论研究的方法来看,对基本概念或名词的界定是所有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研究与探讨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名称也不尽相同,在相关的研究中也不能忽略了这种历史演变。

从“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名词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建国以前,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不存在,当然不可能有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名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最终“消灭私有制”,因此,在党的早期文献中有关政策多是针对私有制。另外,由于中国经济还处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阶段,当时的经济形式划分主要为农业、手工业、工业,而工业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主要形式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因此,当时党的有关政策与文献中只有资本主义经济而不可能出现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名词。从近几年有关研究成果中出现的名词来看,对建国前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有关研究涉及到资本主义经济、私营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合作社经济等等名词,显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名词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种历史的演变与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我党对政治和经济的研究水平和政策水平都是密切相关的,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有关研究中应该加以注意的研究角度。

“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名词从词义本身来看,显然是针对“公有制经济”而言的,即除了公有制经济以外的所有经济形式,而从反义词的角度来说,与“公有制经济”相对应的应该是“私有制经济”,因此,使用非公有制经济而不用私有制经济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领域新的情况不断出现,特别是涉及到所有制问题:各种新的所有制形式不断地涌现,如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等,使得对各种经济实体的所有制界定越来越困难。而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界对私有制这个名词比较敏感,因此,在所有制理论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以前,不能再简单地用公有制、私有制的形式来具体划分某一个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对非公有制经济则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来界定的。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非公有制经济表述为:个体、私营经济与合资经济。其后的大多数学者都沿用了这一界定,但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时,还是有一些分歧的,其中较为引人注意的是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问题。

总体来说,众学者对“非公有制经济”含义的界定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就是个体、私营经济。持此观点者不同意把非公有制经济界定为民营经济,其理由是:一是中央没有民营经济的提法,提民营经济有不同中央保持一致之嫌;二是民营经济内涵小而外延大;三是民营经济缺乏法律的规范,工商企业法只承认个体、私营企业。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就是民营经济。具体地说,民营经济就是非国有、非公有制的经济形态。它的主体是个体、私营经济,但个体、私营经济不等于非公有制经济,还有中外合资企业的外资部分,混合经营企业重的私人经济部分,国有民营和集体经济私人承包、租赁的经济形式都属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第三种观点认为,从狭义上讲,人们习惯上把以个体、私营、独资为代表的经济活动称为非公有制经济。从广义上讲,所谓非公有制经济泛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类集体公有制经济、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组织和自然人经济活动的总称。

(二)

现在人们通过改革、发展的实践和对十五大报告及新宪法的学习,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渐趋一致,但一谈到它们的社会性质,即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理论界仍是歧见纷呈,各执一说。

一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其理由有两个,一是党的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二是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公有制经济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史补充成分,二者都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第二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从总体上来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具体来说则具有二重性和可变性,关键在于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地位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控制力加强。否则,就有可能发生变化。第三种观点认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私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其理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未来社会要着重建立个人所有制,未来社会就是指的社会主义社会。私人企业是私人所有制的表现,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资本主义成分。第四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性的东西,哪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就依附哪一种所有制形式。

(三)

在史学研究中,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这里面不仅涉及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还暗含有研究者的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历史起点的选择和历史阶段的划分有多种多样,这说明在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思考上分歧较多。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与逻辑是统一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就从哪里开始。因此,对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研究显然应该以党的成立为起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有关的研究的起点主要有两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相应的历史分期也不尽相同,下面就以这两个起点为两大类,分别加以介绍。

关于建国以来我党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变迁的历史阶段,有两段论、三段论、四段论、五段论等几种观点,而其中较为多见的是三段论。

其中一种三段论的划分方法是:从建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为对立论阶段,这一阶段强调绝对公有,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形式,把非公有制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是与传统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经济成分,因而急于消灭一切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致使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所剩无几,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为补充论阶段,这一阶段由既不鼓励也不禁止到允许存在、加强管理,由有益补充到鼓励发展,表明我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已经进入了比较自觉的状态;从党的十五大以后为共同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把公有制和基本经济制度这两个概念严格区别开来,把非公有制经济由制度外引进制度内,这个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消除了我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顾虑和障碍,从而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理论上和政策上的保证。另外一种三段论的划分方法为:把1949年到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作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党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扶植、利用、限制”的政策;把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作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党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的是“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为第三阶段,这期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为“鼓励、引导、发展”。

两段论的划分方法为: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期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经历了从保护鼓励、根本改造到排斥消灭的演变,对国民经济起了促进、小挫、大锉、增速减缓等不同作用;第二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这期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经历了从“允许存在”、“鼓励发展”再到“共同发展”的演变,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段论的划分方法是:1949年至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我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利用和限制阶段;1953年至1956年为我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改造阶段;在1957年至1978年间,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物而被消灭;1978年以后,我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又逐步得到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五段论与四段论的区别不大,只是把四段论的最后一个阶段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而已,这里就无需详细介绍了。

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还有从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三次历史性飞跃、三次思想解放等等角度的划分方法,但其实质内容与以上的观点大同小异、多有重复,这里就不一一加以介绍了。

(四)

对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研究中的历史事实,指的就是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客观结果。这里面包含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纲领、章程、政策、宣言,其中以各个时期的党章、每次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为主线。二是党的领导人的思想、观点,其中以三代领导核心的指导思想为主线。

众多学者用来对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进行研究的历史事实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的政策上:一是以中共“七大”报告为基础,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于这一阶段,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是:由于我们党实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使得我国经济稳定、迅速地发展。其中涉及到的有关政策有:1945年党的七大报告,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1953年《人民日报》正式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等等。这些政策的共同点是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是允许它发展多长时间、发展到什么程度,却很难从这些政策中找到答案。二是以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扩大)全会为起点,以消灭私有制为主体政策,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在这一时期,尽管也有一些领导人在特定阶段实行了比较正确的政策,如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但从总体上说,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党的政策是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而且确实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起码是减速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学者对这一时期的有关政策都是持否定的态度。三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这一阶段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这一时期党的有关政策非常丰富,涉及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等历届党的中央代表大会的报告,党章、宪法的修改,邓小平、江泽民等重要领导人的讲话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从理论层面上看,这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经历了从“允许存在”到“有益的补充”再到“共同发展”的发展过程,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五大的有关决议和报告是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理论突破口,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研究的重点与中心。

(五)

对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对其进行历史评价的问题,这种历史评价既是研究的内容与视角,又是研究的结论与结果,没有历史评价的研究显然是不全面的。

在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发展史中,有两个阶段的政策是所有的学者有定论的,那就是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以后。文革期间,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占了上风,形成了“一大二公三纯”为鲜明特点的社会主义模式,“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对立物和异己力量,实行了排斥和消灭非公有制经济的错误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和破坏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开始认真总结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全面纠正“左”的错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前提下,开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环节进行改革,逐步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推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在十五大实现了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全面突破,给非公有制经济一个客观的、科学的定位。

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建国初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评价上,主要研究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评价,另一个是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实行过三种经济体制: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正在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般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为: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三者并存的运行机制;“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经济政策。从总体上看,这种经济体制似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初级社会主义的雏形”,或者说“新民主主义就是初级社会主义”,还有人认为,当前改革中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向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复归”。批评者则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不仅从理论上看上不是一种完整的理论形式,而且在实践中也没有摆脱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50年代的“三大改造”与80年代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的两次重大转折,而这两次转折在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是反向的。目前,对“三大改造”的评价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基本肯定”的看法主要理由是将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三大改造”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与问题,分歧在于应该如何评价照搬“苏联的模式”,通过深入的分析不难发现,在“三大改造”的策略步骤方面具有较强的创造性,而目标模式基本上是照搬苏联模式,但即便是在对于这种照搬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等等方面评价的侧重点与结论均有很大差别。与此相关,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有三种:一是认为总路线的提出与实施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认为这是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还有的文章谈到,由于总体上忽略了个体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的本质差异,从而缩小了社会主义改造,尤其是小生产改造的内涵,从而导致了工业化主体地位的否定。甚至有学者将这项思考上溯到百余年的中外社会经济思想史,认为当时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没有摆脱民粹主义错误思想的影响。

(六)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不难看出,对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研究中存在两个缺点:

一是缺乏研究的完整性。目前还未见到有将党的80年历史进程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进行完整分析与研究的论文或专著,特别是缺乏对建国前的有关政策的研究。可能多数学者认为,经济政策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研究重点只在于我们掌握政权、领导经济建设之后,忽视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这样就使得研究缺乏逻辑上的完整性,对历史原因的挖掘不深刻、不彻底,对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分析与总结的说服力不够。

二是缺乏理论上的深刻性。目前的研究还是把重点放在了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上,对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发展过程的研究比重太低。这样就使得整个研究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只是机械地总结历史发展阶段、描述历史发展进程,使得各个历史阶段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难以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由此也影响到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或具体政策与思想的历史评价的客观性与说服力。

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该着重于在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一是将80年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看作一个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过程,描述出政策发展的一个整体的历史轨迹,侧重于政策发展的连续性、完整性,充分展示政策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二是深入挖掘政策背后的历史原因、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充分展示历史背后的深层因素,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加以综合,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规律,对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绳:《坚持三个“有利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瞭望》,1998年第33期。

2、萧栋梁:《建国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变迁与思考》,《求索》,2000年第6期。

3、刘雪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私营经济政策》,《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 5、甘毛文:《中国共产党人对“私”利用的曲折演变及成因探析》,《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6、丁慧民:《关于邓小平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思想的探讨》,《华东经济管理》,1999年第1期。

7、黄如军:《论中共七大前后党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1期。

8、巩树青:《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9、李力安:《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再认识的认识》,《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5-6期(合刊)。

10、袁宝华:《5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回顾》,《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5-6期(合刊)。

11、刘国光、董志凯:《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5-6期(合刊)。

12、赵德馨:《中国经济50年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5-6期(合刊)。

13、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论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5-6期(合刊)。

14、曹霞:《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曲折认识》,《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5、王世谊:《刘少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探析》,《攀登》,1998年第6期。

16、谭晓钟、龙岱:《周恩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思想述评》,《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增刊。

17、陈平祥:《试论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第4期。

18、宋子和:《对非公有制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索》,《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篇10

论文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后金融危机时代,机遇与挑战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依靠超大规模的“一揽子”财政刺激政策,我国经济率先触底反弹,成功实现保增长任务。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前景仍不明朗,未来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时期,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全面启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广义非公有制经济是指除国有、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以外的经济,主要有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两部分。本文所谈非公有制经济是狭义上的非公有制经济,即民营经济,不包括外资经济。

一、后金融危机的时代特征及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二是我国企业发展经过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目前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三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将根据国情和世界经济变化情况调整自己的对外投资、贸易政策,希望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率先走向繁荣。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表现为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地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010年7月对世界经济预测作出上调,预计2010年全球实际GDP将较上年增长4.6%,同4月的预测数据相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2010年上半年亚洲等地区的贸易和生产活动好于预期。

二是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来自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外贸产业和企业已经遭遇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起各类“贸易救济调查”举措,涉及金额达到82.67亿美元。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依赖出口增长的方式来支撑未来的发展。

三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泡沫上升压力将长期存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以煤炭、石油等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上升,并拉动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电力、水、气等价格大幅上升。而国内市场也呈现出了类似的上涨情形,加上房租价格、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将继续上升,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将继续加重。

四是科技革命。每一次金融危机之后必然带来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此次科技革命将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哥本哈根会议后毕业论文提纲,“低碳经济”理念必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被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节能技术经济所替代。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并没有完全消除经济风险,相反,在某些方面全球经济风险还在增加。这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宏观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

一是金融市场资产减值损失依然严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风险仍不容忽视;二是各国债务危机极可能推动全球经济进入以紧缩财政、缩小赤字及减少开支为标志的“去杠杆化”阶段,这很可能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种种因素都增加了未来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2009年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的推出,以及天量信贷有效减缓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但也对2010年宏观政策调控带来了困难。通胀通缩的风险并存,如果宏观政策手段和时机选择策略不恰当就可能导致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

(二)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环境或将进一步恶化

市场波动和投资预期的不确定导致风险溢价的上升,企业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下降,这直接增加了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难度。虽然国家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但因受信贷终身追究制的影响,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资金安全和投放效益角度出发,加上非公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股权质押和信誉担保贷款几乎为零、贷款手续复杂和耗费时间长等问题,非公企业融资难度继续加大。以工业型投资为例,2010年工业型投入在上年较低的基础上,依然缺乏较高的增长,反映当前经济复苏过程中前景不是十分明朗,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和投资回报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

(三)生产要素价格短期内难以降低

一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累计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大,上升水平快,企业成本短期内难以降低。二是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制约因素也越来越严重,中小企业房租等价格攀升。三是企业劳动用工紧张,劳动力价格提高。据调查,珠三角、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用工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劳动力不足,无法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四)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调结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调控的重中之重。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推出后,国家先后就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明确发文限制。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仍是我国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产能的主要集中地,转变方式的任务更加繁重。由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大部分处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型,加工贸易“贴牌”企业居多,同时又是就业容量巨大的群体,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的形势下,装备、技术、工艺落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资源综合利用低,环境污染,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变的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自主调整能力不足,产品和产业调整优化升级难度不断加大。

(五)自身实力不强,应对新经济形势变化能力不足

目前民营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起点低、底子薄,整体层次不高,竞争力弱。在我国,有关企业生存周期尚无明确的统计。但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大多民营企业是暴起暴跌,辉煌短暂。国内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一般只有6.5年到7年,而中国民营企业只有2.9年。这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在管理水平、技术实力、人才队伍等整体上的落后,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非公经济在应对新经济形势变化上的不足。如何在上述方面取得突破,改变落后现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新挑战之一。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非公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的同时毕业论文提纲,也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机遇包括国际、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机遇。

(一)来自国际方面的发展新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给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周边部分邻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带来的影响尚未结束。国际社会多数国家仍然面临着需求不足、市场低迷、资金短缺等窘境,这为我国规模民营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积累经验、掌握国际战略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企业的国际竞争更重要的体现在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布局等方面,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可以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技术或市场,或通过海外并购打开营销渠道,或借助并购利用国际上的人力资源。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已有许多成功的。

(二)来自国家政策的发展新机遇

我国非常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10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把6大行业准入细化到18个行业,并对拓宽民间投资的渠道和领域做出了很多新的规定。7月26日,国务院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方面的分工和任务。《通知》明确了40项工作任务,每项具体任务多则有9个部门负责。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的投资领域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

(三)来自地方政府的发展新机遇

为更好地促进非公制经济发展,吸引民营资本投资,各地政府积极出台鼓励政策。北京市2009年对民间投资的壁垒进行了清理,并决定从2010年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建设,开展房地产信托基金试点,在高端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保险等领域重点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吸纳民间投资。山西出台了让民间资本进入农电改造领域的政策。贵州也于2009年出台相关意见,允许非公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地方政府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新领域投资,除引导资金外,还在税收优惠、房租减免、土地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来自行业政策的发展新机遇

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逐步放宽准入,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一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诞生的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等,国家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主动吸收民间投资介入。二是在基础设施、市政实施等垄断行业逐步放开市场准入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是近期国家旅游局也出台相关意见,放宽旅游行业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旅游业发展。今后,将有更多行业为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提供机会。

(五)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我国新一轮的西部开发和实施的产业转移战略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企业积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部分中低端制造企业则响应国家的号召向江西、安徽内陆省份和四川、重庆、陕西等西部省份转移。由于中西部地区在生产要素成本、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相对沿海地区低,因此,原先在沿海地区利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到中西部后重新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找到了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四、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贯彻落实“新36条”,为民营经济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均对非公经济开放;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对需要审批、核准和备案的事项,政府部门必须公开相应的制度、条件和程序。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环节、缩短时限,进一步推动管理内容、标准和程序的公开化、规范化,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二)引导民营经济的投资方向,优化投资格局

一是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民营经济投资从传统低层次加工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转变,切实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发挥区域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根据各区域及省区市经济发展规划,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筹资能力实施差别化的资本金吸引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流向中西部地区,支持民间投资主体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信息等本地稀缺的生产要素毕业论文提纲,同时增加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企业的投资机会,扩大配置资源的市场空间。

(三)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创新民营资本投资模式。通过社会资本,将BOT、BT、TOT,PPP等投融资模式与代建制有机结合起来,落实BT融资代建制,让社会资本有利可图,推动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二是建立以政府产业资金、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多方式的融资体系,积极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以创新引导基金等方式推动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

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投资建设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发挥创新引导基金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及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打破所有制歧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

一是推动国有资本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尽可能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准入的障碍,以确保充分竞争,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其次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集团化公司。

(六)改善对民营经济的的管理和服务,改善投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