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3-26 12:03:38

合唱心得体会

合唱心得体会篇1

对于没有接触过合唱的人来说,初学合唱时,总以为经常在卡拉ok里练嗓子,唱歌应该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合唱也无非就是很多人一起唱着同一首歌,而真正投入到合唱的训练当中,才逐渐理解唱好合唱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唱歌是一项全身的工作,每一位合唱队员都必须做到心到。只有当全身心的投入,一直到每个细胞都充满着音乐感时,歌声才能产生作用。其次,合唱是集体性的声乐艺术,统一和谐是合唱的要求,所以合唱要求音准、节奏准,要求各个声部不仅要唱准自己的声部,还要倾听其他声部。每个声部的合唱队员都必须有奉献精神,为了合唱的“合”,要根据声部的要求压住自己洪亮、过瘾的演唱,服从整体的声音,也就是做到心安。最后,合唱队全体成员要齐心合力,通过科学的发声,将优美的音符,用激情“串”起来,使声音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引起听众心灵上的共鸣。而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近半年的时间里,每一位合唱队员都放弃了大量的个人休息、娱乐时间,不但每周工作日要进行二至三次加班加点的训练,甚至周末都要进行辛苦地练唱,一练就是近三个小时。嗓子哑了,就含一粒清凉糖,仔细地聆听,低声地跟唱。工作繁忙,漏了一次训练,就回家看着歌谱自己哼唱。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正是这样的积极参与,认真排练,唱出了激情和精神,才能铸就合唱队的成功。

也就在此时,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付出之后不但有着成功的喜悦,更有着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合唱作为音乐活动中“凝聚力”最有效的手(来源:文秘站 )段,不仅发展了人的灵魂、精神,也发展了民族性的教育,这是任何其它课程不能代替的。在合唱中我们不仅训练的是艺术鉴赏能力,音乐表现力,同时还培养着我们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合唱的魅力不单是让我们体会到合唱中的忘我投入所创造的和谐之美,更为重要的是使平时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极为“鲜活”。比如说“成败的关键在于细节”,一首合唱曲目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几个音符是否到位,取胜就在这些细节音符的准确把握上,在平时的练唱中老师讲的最多的是这几个音符,我们唱得最多的就是这几个音符。而最终打动听众心灵的也是这几个音符。比如说“团队精神”,合唱是一种群体艺术,需要具备很强的团队精神与责任心。日本nhk少年合唱团的教学口号叫作“合唱团里没有我只有我们”,参加合唱队之前真的没有这样的体会。但当我们的歌声回荡在学校上空,带给听众强烈震撼力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优美合声的背后是合唱队员们非常默契的配合,是团队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合唱心得体会篇2

一、回顾合唱发展的历史

合唱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原始部落的狩猎以及后来的农事、军事、祭祀、宗教等活动中都具有合唱特征的群众歌唱形式。劳动号子一领众和,某些民歌中的支声声部和辅旋律,中国戏曲中帮腔等都是存在于民间的合唱形式。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合唱这种表演形式,无论是在教堂里,还是在宫廷里作为贵族音乐的形式,以及后来在歌剧、交响乐中作为表情、表意的重要手段,都放射出它独有的奇光异彩。古往今来的作曲家,无不问津于合唱的写作。并且,大多数著名的作曲家都为人们留下了精美的合唱作品。例如:16世纪比利时作曲家拉索的《回声》、18世纪莫扎特的《安魂曲》、瓦格纳的《婚礼合唱》、威尔第的《饮酒歌》、古诺的《士兵之歌》等都是不朽之作。这些作品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时光流逝但仍是专业、业余合唱团所热衷的曲目。由于欧洲社会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群众性的合唱活动比较普及,也促进了合唱的发展。

20世纪初,现代教育体制传入我国,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唱歌”课一直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开始是齐唱,逐步有了合唱。在本世纪初,一些音乐教科书就编入了二声部歌曲。抗日战争期间,救亡歌咏活动空前发展,学校内外同仇敌忾,歌声昂扬,掀起了全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高潮,一大批优秀的合唱作品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蓬勃开展的群众性合唱活动鼓舞着广大人民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到80年代,我国的合唱事业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业余合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批专业指挥走出专业团体进行业余合唱和业余指挥的辅导和教学,使我国合唱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高水平的台阶。各地每年都举办大规模的合唱比赛、合唱节,在相互促进的基础上,艺术水平得以提高,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业余合唱团,在国际合唱乐坛上也博得好评。

二、合唱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合唱是非常重要的。由集体的努力所完成的音乐作品和带来的愉快,培养了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他又说:“合唱是最能使人受益的科目,因为它能够对所付出的努力给予最大满足的报偿……任何学校都有能力使合唱达到符合教育的标准,更进一步说,它同样对大众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普通学校开展合唱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在课内或课外通过演唱高尚、健康的合唱作品,可以唤起青年人积极进取,使人浮躁、芜杂的心灵得到净化,养成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心底积淀起对崇高、美好事物和目标的追求,学会控制,培养合格能力,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一项报告中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它提出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尤其重视“学会共处”这个做人做事的基础,培养人的合作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合唱是一种最直接可行、最能体现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的素质教育载体。音乐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音乐活动中的集体形式极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从而使人感受共处的乐趣。合唱艺术是建立在配合意识及平等观念之上的,每个合唱参与者有了融合在集体音乐中的素质,再去追求完美的整体效果,从而达到创造力和纪律性的辩证统一。这种集体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使参与者在领略音乐艺术的真、善、美的同时,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和谐、协调、平等、包容、互补、扶助、团结、关心等人际关系的准则均在合唱活动中得以体现。合唱艺术讲究整体音色的和谐、统一;声部的均衡、协调;旋律与和声进行中的纵横交错,主次相对,对称互补,立体展示;声音交替中的有序进行,严密精致;指挥与歌队之间的默契配合,互相关注,个体感知与群体感知的高度统一等等,无不对人的素养、性格、情趣、意志、态度、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合唱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具有统一意志和共同感情的团结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还可以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和自制力。合唱中声音个性的过于膨胀是忌讳的。合唱的音色、音量、力度、音准、节奏来不得半点个人随意,演唱中的气息、咬字、吐字、行腔及情感的表达也要在共性中得到统一。这也是一名出色的独唱演员不一定是优秀的合唱队员之原因所在。因此,当一个个性突出的人参加合唱训练后,他首先要适应整体的需要,不断收敛自己的个性,控制自己的声音,不能过分张扬、随意、任性。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群体独立“包打天下”,参与合唱训练的人,在这方就能得到一些锻炼和启示。

合唱又可以培养人在整体中的独立意识和“抗诱惑”能力。合唱中的合作与独立是辩证统一的。合唱要求参与者既有表现作品的整体意识,又有独立的声部观念。合唱者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又要接纳不同的声部,合唱不是毫无主见的附和,不是滥竽充数,更不是闻声而动的“两边倒”。因此,当多声部交织进行时,合唱者必须有良好的鉴别能力,抵抗外来因素的干扰。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集体中,既要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包容谦让,又要互相监督,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经过长期合唱训练的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音乐整体感和独立的声部观念,而且感觉敏锐,分辨能力强。这对人的素质也是十分有益的。

合唱心得体会篇3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是各族劳动人民对现实诸事物所产生的情感的具体化,是劳动大众心灵与社会生产实践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人类的心灵与现实世界的特殊纽带关系。民族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是民族声乐创作的源泉,原生态的唱法是艺术家进行演唱的根基。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西方流行音乐浪潮以迅雷之势席卷整了华夏大地,在进行民族声乐练习与演唱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开始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等发声技巧和方法,民族声乐演唱中的美声唱法等演唱元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呈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如何正视西方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的过度引入致使我国民族音乐演唱变味衰弱的问题,是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主奴辩证法为研究视角,对民族声乐演唱中原生态唱法和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民族声乐生存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民族声乐演唱的主奴辩证法原理 (一)主奴辩证法的心灵与物主奴辩证法认为,生命所涉及的不是精神,而是物,物与生命相关联,人被物性所束缚并执着于物。以物为中介会产生两个自我意识的辩证关系:一个是自我意识克服物,从而成为它的主人;另一个则受束于物,从而成为它的奴隶。这种主人和奴隶的两面性,随着自我意识与物的关系而相互转化,主奴关系是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主人所体现的一方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本质,主人一方与奴隶一方相互依存体现主人的价值,奴隶一方则在与主人一方的争斗中慢慢发现自身的价值,力争成为独立的存在,主人与奴隶的这种相互关系构成了个人价值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主奴辩证关系民族声乐演唱中美声等演唱元素之所以越来越多,既是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不可避免的过程,又是艺术家期望通过融合原生态唱法和美声等唱法,以更好的满足观众的欣赏口味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所引发的物欲为中介,原生态唱法则为自我意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则面临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自由灵感克服物欲,则成为它的主人;美声唱法发声方法和技巧受束于物欲,则成为它的奴隶。民族声乐演唱的真谛是劳动大众真实情感的自由释放,即原生态唱法克服物欲处于主人地位,不能受束于物欲处于奴隶地位。若原生态唱法处于主人地位,则就能更多的体现出民族文化个性与魅力、民族心灵与意识;若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处于主人地位,民族声乐演唱会逐渐丢失其民族特色,从而导致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尴尬局面。 二、民族声乐演唱主奴辩证法的实证分析 这里以《辣妹子》为例,来进一步分析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主奴辩证关系。《辣妹子》是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作品,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它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空前的。由于宋祖英是地地道道的湘妹子,她在这首歌中把湘西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辣妹子》整首歌曲节奏轻快、语言精炼而富有个性,歌曲的咬字、声调、发音处理得很合理,湘妹子爽朗能干的特色在音乐中非常鲜明地被表现了出来。“辣”字是这首歌曲的主旨,歌曲以轻快的节奏开始,轻快的歌唱以及演唱者清脆甜美的声音,使整首歌曲表现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气氛。歌曲前后部分对比强烈,让整个作品显得火辣又不失情调,清楚的表现出了湘西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豪爽的性格。可以说,《辣妹子》不仅是湘西民族风情的体现,更是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可见,民族声乐演唱的价值体现在主奴的辩证关系中,原生态唱法是主,与作品相关的时代意义是奴,主奴相辅相成,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正如《辣妹子》所体现的主奴辩证关系一样,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也具有同样的关系。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合理吸收与借鉴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我们必须清楚,民族声乐演唱的根基只能是原生态唱法,民族声乐的价值体现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巧妙结合,具体到现在中国的实际情况,民族声乐的演唱应体现原生态与流行的和谐统一,以原生态唱法为主,以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为辅。只有民族性而不符合时代需求的作品只能孤芳自赏,不能体现出它最大的价值;而只迎合时代需求的作品犹如没有灵魂的人偶,只能被时代玩弄于鼓掌之中,不能持续发展。纵观我们民族声乐发展现状,虽然作品越来越多,真正能体现两者结合的作品确实凤毛麟角,多数作品只能满足观众一时的审美之需,不能传之后世。时代的发展给民族声乐带来了无限机遇,过于火热和躁动的欧美唱法崇尚情绪会使艺术家的心灵受到束缚,艺术家自身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民族声乐的价值也不能最大化。 三、主奴辩证法对民族声乐演唱的指导意义 在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主奴辩证关系贯穿其中,主奴辩证法对民族声乐演唱的现实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认为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艺术家应该在加强自身修养的练习,激发艺术灵感的同时,感应时代之需进行演唱。艺术家是进行演唱的主体,艺术家本身的素质决定了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高低,艺术家素质主要体现在艺术家心灵所处的境界和心灵与物欲相互制衡的情况。艺术家在演唱作品时,应从自己的心灵拷问自己,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必须坚持原生态唱法为主的最基本原则,同时合理运用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把作品的灵魂与精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国家相关部门应确立正确民族声乐演唱方向,创造良好的民族声乐发展环境。原生态民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财富。国家应该加大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力度,对一些濒临灭绝的“原生态民族”采取紧急措施抢救。此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民族声乐发展原则,合理借鉴和吸收西方流行音乐先进的演唱技法,在兼容并蓄中实现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发展。无论何种文化市场只要过度放任,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民族声乐演唱的原生态唱法与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融合已成定局,合理的吸收与借鉴就显得很重要。民族声乐的演唱应以繁荣民族文化为中心,以艺术家的心灵来丰富这个社会的心灵,而不是毫无选择的借鉴和引入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却放弃其根本的民族特色,放弃民族特色会使得演唱作品价值量低,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偏离正确的方向。#p#分页标题#e# (三)真正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应得到社会更多的照顾,使好的民族声乐演唱作品能够大量涌现。民族声乐作品被创作出来以后,也许不会立即得到观众的认可,往往要历经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世人的承认,从而展现价值,包括很多优秀的作品也是如此。因此,整个社会应更多地关注真正艺术家的生存状况,使能创作民族声乐作品的好艺术家能有一个安稳的创作环境。 四、小结 以主奴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当代民族声乐演唱同时受到了原生态唱法和西方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的多重影响。当代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作品是原生态唱法和美声等唱法相互融合和制衡的结果,好的民族声乐演唱作品创作应以原生态唱法为主,同时对美声唱法等发声方法进行合理借鉴,在兼容并蓄中力争演唱作品符合大众口味而不使民族特色丧失。

合唱心得体会篇4

高中 合唱教学 美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高中课程单独设置了《歌唱》这一教学模块,其中以合唱教学为主,独唱与重唱的学习融于合唱之中,可见合唱教学在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犹记得自己小时侯上音乐课时的情景,同学们都称之为“唱歌”课,课上也以教唱歌曲为主,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那美妙的童声唱出一首首动听的儿歌,是那么的无拘无束,那么的令人陶醉。如今作为人师的我,面对的是一批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男孩子处于变声期,他们的歌声越来越拘谨了,有的只敢轻声哼唱,有的甚至不敢开口。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合唱这种歌唱形式,因为合唱是全体同学一起唱,它不会造成“独唱”那样的尴尬,它能让只敢轻声哼唱的同学找回自信,能让不敢开口的同学放声歌唱。

那么该如何搞好合唱教学呢?在从事音乐教学、观摩各式各样的合唱比赛及表演,尤其是组织合唱教学以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借鉴优秀合唱作品和资料,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合理引导,激发兴趣,使学生愿唱

1.通过欣赏,激发兴趣

合唱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受学生欢迎,如果一味地强调识谱学唱和歌曲处理,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放声高歌,并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引吭高歌。要指导学生深刻了解教材,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要让学生多听、多欣赏,让他们听出合唱的效果,从而较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了、透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就渐渐提高了,自己也就逐渐愿意开口唱了。

例如,在教学中,一首是混声合唱《祖国颂》,一首是童声合唱《同一首歌》,上课时老师先由学生去聆听,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结果证实他们对作品的旋律和情感的感知是共同的,风格不相同的作品,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问“为什么两部作品反差这么大?”一个是宽广、从容、气势宏伟,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与歌颂。一个是充满向往,抒发心中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激发你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信念。歌词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字,却以充满深情的口吻,表达了人间真情——浓浓的爱。我对这两个作品进行由浅入深的讲解,当学生对作品有所理解,对旋律有兴趣时,再让学生聆听、欣赏,然后再学唱,这时他们学习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教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在教学中,我还经常播放一些中外优秀合唱歌曲,如《蓝色多瑙河》、《在银色月光下》、《半个月亮爬上来》、《我和我的祖国》、《让世界充满爱》,还有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通俗歌曲改编的合唱《明天会更好》、《天路》等。在聆听欣赏中感受到合唱的美与和声效果,并告诉学生,你们同样也能创造出这种美妙的声音,激发学生把合唱唱好的愿望。

2.分析歌曲内容,促使学生准确理解作品

在演唱每一首曲子时,要引导学生对歌曲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例如,在学习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时,让学生了解这是一首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歌。歌词优美深情,让人不禁与主人公一起怀念着旧日的友人,回想着与朋友共同走过的路,一起同甘共苦,相互团结友爱,心里充满着激情。整首歌曲曲调朴实、动听,素材简练,全曲仅五个音,即do、re、mi、sol、la,基本节奏为:。四个乐句逐句紧扣,乐句上行和下行好像一问一答,像相互道别、互诉衷肠。演唱时要求学生把这种感情通过声音表现出来,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自己分析出了要用抒情、轻柔、充满向往的声音来表达出对美好友情的赞美。正因为对歌曲内容和情感的分析,使学生正确的表现歌曲内涵,并激发了演唱这首歌的强烈愿望。

二、反复演唱,加强合唱技能的引导和训练,让学生会唱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反复训练学生合唱,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和谐美,从而掌握作品的风格、形象,与作品产生共鸣,进而提高心理反应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引导和训练学生合唱时,注意用气息歌唱的训练、声部的训练、内心听觉的训练和一些和声的训练,等等,这些合唱技能的训练必须在平时课上持之以恒地坚持,否则会功亏一篑。要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随着情感变化去调整气息,与作品共鸣,逐步掌握歌唱技能。这个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歌唱的乐趣,而且能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唱好

音乐课实施素质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歌唱中体会到学习音乐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喜悦。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时空。首先是教材问题,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的可创造性部分,还可根据需要适当的选择、补充一些具备可创造余地的教材,以确保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去学习、创造。例如,我选了一首简单合唱曲《让世界充满爱》,在这首合唱曲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学会歌曲,然后设问:你觉得这首歌曲怎么唱会更好?学生在简短的讨论之后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分领唱与合唱,有的说领唱可以加入哼鸣,有的说第一部分和再现部分轻声,第二部分是热烈的激动的。有的说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衔接应该由弱变强,第二部分与再现部分则由强变弱。然后再按声部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要求每个成员共同参与。学生围绕刚才讨论的内容,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变得积极主动,相互协作。通过小组全体成员的相互尊重、优势互补、互相启发和默契配合,提高了合作意识。对于经过自己的再处理,使歌曲的意境在演唱中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学生的兴趣就很高,自然就唱得更好了。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作为音乐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合唱不是个人表现的舞台,而是一个团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合唱拒绝“个人英雄主义”。要让学生明白在集体歌唱时只能听到整体音响,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这样,才能真正把合唱唱好,才能真正享受到合唱带给人们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合唱是声乐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去探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通过合唱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内涵,感受和谐的美,帮助学生喜爱音乐,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通过合唱,振奋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合作精神;通过合唱,展现学生的青春和骄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合唱之花在音乐课堂上盛开绽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合唱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合唱艺术;公共文化服务;感受;组织者

1前言

合唱作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历来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和积极参与。参加合唱活动能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励,激励进取、陶冶情操、增强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同时,合唱艺术以其感人的艺术魅力、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力和现场的艺术效果,使其参与者和听众在排练、演出和聆听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整体文化素质和音乐艺术修养。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面积进行艺术审美教育、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合唱艺术的熏陶,共建和谐社会,应多创造并组织各种类型的合唱排练、比赛等艺术形式,让更多的市民能亲身感受、“零距离”接触、聆听和欣赏合唱艺术。倾听合唱的声音能净化人的心灵,对此,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严良堃有过精辟的论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就音乐而言是以合唱来衡量的,合唱艺术的社会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合唱是文明与智慧的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那么,合唱艺术能感染更多的观众,这是因为合唱艺术本身是团体协作所达到的效果。高水平的合唱,既需要有高水平的合唱队员和高水平的钢琴或乐队伴奏,更需要具有高水平的组织者和德艺双馨的指挥者。而构建和谐社会与合唱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个和谐的社会,既需要有高素质的市民,又需要有高素质的政府首脑、机关,更需要有高素质的各行各业,只有这方方面面十分协调地高速运作,构成一个和谐的、文明的、高层次的整体,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因此,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群众合唱艺术的组织者与辅导者,更知自身的责任,有义务为在本地区不断的提高群众性的合唱艺术水平而作出不懈的努力。这也是群艺馆作为本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所要完成的最基本的工作任务之一。近年来,在新疆昌吉地区,群众性的业余合唱活动呈现出逐年高涨的趋势。它越来越受到更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队等的高度重视。这种日益高涨的群众性的合唱艺术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陶冶着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了文化艺术素质,这对昌吉地区“以德治国”为中心、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昌吉地区群众性的业余合唱活动,首先是建立在各部门各行业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关业务部门的大力协助指导、众多音乐爱好者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的。在多年的合唱辅导与排练中,在众多的合唱队中,其队员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音乐(主要是声乐)学习,识谱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合唱的演唱经验,普遍存在“直、白、浅、横、挤”的发声问题,尤其是在各声部的配合、音色融合统一以及节奏、强弱等表现能力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他们往往热情非常高涨,关心集体,排练出勤率高,虚心学习,互相交流,加之大多数合唱队都聘请了有经验的合唱指挥和声乐老师来辅导,从而使得群众业余合唱水平进步飞快,各单位在近几年的合唱比赛中,几乎都有以无伴奏的形式,进行四声部的曲目参赛,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并在区、州级的合唱比赛中程度不同地取得了好成绩。

2合唱是一门群体艺术形式

合唱是一门群体艺术形式,每一个参与者都要具有相应的技能技巧和合作精神,“每个人的工作都同样的重要,一个人的错误可以毁掉一切”。合唱是由两个以上声部相互配合,协同进行,有着“纵”“横”的声音关系,和声与旋律有机地组合形成完整的统一整体。从指挥到每一位合唱队员都是合唱舞台的主角,而合唱队每一个人的那种凝聚力和“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是创造合唱艺术作品的灵魂。合唱中最重要的音乐感觉和节奏感觉也都是建立在群体共同感觉的心理基础上的。据说西方社会学家把合唱看作是社会的一种稳定结构,它可以连接不同阶层的民众、沟通文化情感、化解社会矛盾、昭示共同信仰等。因此,在组织合唱与辅导中,也应该必须注意到合唱艺术所带来的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更加明确自己在辅导合唱的过程中对建设和谐社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进行合唱训练中,首先要分清自己所要辅导的合唱团的群体类别,合唱群体的类型较多,如:大学生合唱团、少年合唱团、老年人合唱团等社会结构比较单一的合唱团,但更多的是一些机关单位和社会自然团体的合唱团,合唱团体,它不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结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社会地位以及角色的区别,合唱队员相互平等,只要具有相应的技能技巧,就能以相等的地位加入其中,每一个人的工作同样的重要,一个人的错误可以毁掉全体成员的共同成果。所以这个群体也就具备了共同的利益与观点,因此,作为组织者就必须要求自己所辅导的合唱群体要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从而达到成员与群体的目标相互一致,发挥出合唱群体的最佳功能。那么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合唱群体,我们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音乐素质等进行不同的训练与选材,以达到其最佳的效果。

3体会和看法

合唱心得体会篇6

【关键字】合唱 老年人 益处

一、合唱能够愉悦身心,是老年人老有所乐的体现。

合唱作为音乐活动中的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面对目前社会上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生活,更能彰显出它的宁静与美丽。古今中外五光十色的合唱作品,是音乐文化的结晶,它们都有不同的形式美,内容美。而一首好的合唱歌曲更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给人以思想启迪和情操的陶冶。在合唱的过程中队员们要运用理性、感性知识去解决一系列技术的和艺术的问题,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而这一层次上,每个合唱队员必然会受到音乐整体的熏陶,这种深入到音乐内部的音乐“欣赏”是与听众完全不同的。并且在每一次演唱过程中,老年人们受到其他歌者相互气氛的影响,感情的起伏也较为剧烈,在这样的“动人心弦”的环境里,歌唱者的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锻炼,心灵的境界常常同音乐一起得到升华,是一种“身临其境”进行创造和欣赏的双重趣味吸引。再由于合唱需要背谱,背歌词,有些歌曲还要用外文或方言来演唱,无形中会学到很多知识,锻炼人的记忆力,因此合唱往往会成为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而老年人们也乐在其中。

一、合唱能够宣泄情绪,是老年人强身健体的“良药”

合唱是歌唱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能让老年人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能受益无穷。在合唱中,一群年龄相仿的朋友,共同分享彼此的欢乐哀伤,一个人歌唱时不能发泄出的情绪,在合唱氛围中却能尽情宣泄,尤其当进行歌唱或朗读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加上团队里齐心协力的练习,更能使人获得情感上艺术上的愉悦与感染,更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全身心进入艺术审美状态,甚至“手之,舞之,蹈之”,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感和振奋感,从而释放掉内心深处的压抑与烦恼,使人放松身心,一切烦恼都会随着合唱歌声烟消云散,换来心理上的放松。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唱歌除了对人的精神健康有益,让人精神愉快之外,对身体健康同样是有好处的。它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需要剧烈活动,但是却能够调动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神经一起活动,形成一种内在的运动方式。练声中的呼吸运动,比平时具有更大的强度,是最好的“肌肉按摩”,“内脏按摩”和“有氧运动”。合理地运用气息会不断地增加肺活量,吐故纳新,是一种有效的呼吸运动,能有效的促进肺部健康;歌唱中使用正确的呼吸法,既能兴奋胸肌。改善大脑的供氧,又能通过呼吸器官的大幅度伸缩运动而促进各内脏器官的代谢活动,振奋精神,延缓衰老,还能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是真正保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剂“天然良药”。

三、合唱能够排除寂寞,是老年人和谐相处的桥梁。

合唱能让人在健康的文化娱乐氛围中,忘掉自我,融入群体。一些老年人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一时很难适应,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加上更年期来袭,心情复杂,难以控制,有的甚至悲观厌世,对周围朋友、家人产生厌倦,这时候,合唱队就是集结这些老年人的最好去处。合唱能以最放松身心的方式学习知识,把一群同龄人团结在一起,有男,有女,有说有笑,慢慢地学会相互倾听,互助互敬、团结一心、紧密配合。把个人融在集体中,个性融在共性中。另外合唱歌曲往往都具有感染力,所以演唱者往往会全身心地投入,情绪饱满,震撼心灵,在这种状态下,演唱者陶冶了情操,产生一种自然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必须用高尚的品行来规范自己,以完美的准则,长此以往能够形成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合唱能够陶冶情操,是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源泉。

合唱心得体会篇7

在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小学合唱比赛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身边各个学校的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成长。合唱艺术这颗璀璨的音乐明珠,也悄无声息地走进了中学校园,正越来越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中学生合唱团是学校拓展素质教育的一种参与面广的课外活动方式,在音乐基础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初中学生仍承受着繁重的学习压力,他们渴望在学习之余能够享受宁静与平和,渴望以甜美、柔静的歌声来倾诉自己心中的愿望,给充满阳光的世界带来一片欢腾。然而,在观看合唱比赛的现场也不难发现,演出时,学生的声音缺乏表现力,与合唱歌曲的艺术表现本身有很大的差距,未能达到理想的合唱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忽略了合唱曲目选择这个重要环节所造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适宜的合唱曲目选择是合唱教学中的一副活力剂,它决定着合唱队员的演唱兴趣、情绪和声音表达,同时,它也是演出成败的关键。

一、合唱曲目的选择要遵循合唱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

1.合唱曲目的选择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参加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历届校园合唱比赛中,笔者发现,有的中学生合唱团为了参加比赛表演,选择了一些成人混声合唱作品,如《长征组歌》、《祖国颂》等,由此增大了演唱难度。事实上,这些成人混声合唱作品虽然有积极意义,但演唱起来学生有可能喊“破”喉咙也达不到预期的演出效果。长期下去,合唱团员的声音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此外,长期演唱这些成年人而远离少年生活情趣的作品,学生不仅不能在歌声中获得美的感受,还会对合唱失去信心和兴趣。因此,合唱曲目的选择一定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

2.合唱曲目的选择要突出合唱活动的主题思想。每次在决定选择什么内容的合唱排练曲目以前,一定要明确合唱团所要参加的是一个具有多大规模,以什么为主题的演出活动,然后再围绕“主题思想”的内容进行选择。比如,要参加“在阳光下成长”的合唱音乐比赛,而所演唱的曲目却是《梦驼铃》,这从演唱内容、风格、情绪等都会给整个现场带来朦胧的气氛,且缺少生机与活力。

3.合唱曲目的选择要尽量做到量体裁衣、扬长避短。在合唱教材中,古今中外的合唱作品浩瀚如烟。如果合唱团的队员中由于学习紧张,排练时间有限,一时没有对领唱进行长时间科学的发声训练,领唱的同学参加歌唱的实践机会比较少,那么,老师们就要慎重选择合唱曲目,不要排《种太阳》、《七子之歌》等合唱曲;如果合唱团队员正处于青春期变声阶段,那么,在排练时就应控制学生的演唱音量,缩短学生的排练时间;如出现音准欠佳、协调感不够等情况,就不要问津《牧歌》等无伴奏合唱;如果合唱团队员对离调、转调意识不强,对西方音乐感受肤浅,就应尽量避开《蓝色多瑙河》与《飞翔吧鸽子》等有一定难度的外国合唱曲目。总之,在选择合唱曲目时,要根据合唱团队员现有的艺术素质加以判断,并循序渐进地提高合唱曲目的难度。

二、合唱曲目的选择要遵循合唱作品风格与色彩统一原则

“色彩”一词,本身来自美术学科――原意指颜色。而合唱艺术中的颜色其实是体现在学生的声音音响效果上,它是一种听觉上的印象色彩,指合唱音乐中音响组合的各种手段。比如,音的横向组合关系中所体现的调式色彩,音的纵向组合关系中所体现的和声色彩以及不同声部产生不同音色组合关系中所体现的音色变化,等等。合唱色彩的形成必须根据合唱作品内容所获得的情绪为主,以情绪的增减而形成色调的起伏。“风格”更是使艺术得以生存的主要因素,如同样是合唱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由于新老版本对作品作了不同的处理,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上海少儿艺术团演唱的合唱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全曲的节拍进行了从2/4拍到3/4拍再回到4/4拍的变换,这与老版本的4/4拍演唱有所不同,给演唱的学生和听众带来了崭新的艺术享受,引起了人们较大的兴趣。

如果说合唱音乐中的基本情绪决定了一部合唱作品的基本格调的话,那么,在合唱音乐中,风格体系则决定了同种基本格调的不同类型。风格实际上是将基本情绪的内容具体化、形式化了,它一方面体现了形式手段的内涵,另一方面,又赋予情绪类型以具体内容。在可能的条件下,合唱团各声部都应有意识地多做一些风格与色彩的互相靠近的训练。比如,在排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西南风情》这一课中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时,由于这是一首采用西南地区风格音调谱写成的合唱曲,歌唱色调生动活泼,作曲家在音乐中采用诸多滑音、倚音、变音,构成了作品特有的风格。因此,要尽量多用一些民族化、口语化、生活化、夸张化的东西,真实地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此外,合唱作品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也决定了合唱作品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如排练法国合唱曲《街头少年》,同样欢快,但如果采用与《赶圩归来啊哩哩》类似的风格与色彩,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了。因此,如果合唱团的演唱风格、色彩习惯于演唱“中国化”的合唱作品,那么,在没有进行过音色以及“旋律感受”的专门训练前,就很难在演唱外国歌曲时取得好的效果。由于中国合唱作品与外国合唱作品在和声、复调、织体及咬字、吐字风格上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合唱团在合唱曲目的选择上要注重民族音乐与创作音乐并重、中外兼顾,广泛地、多层次地让合唱团接触丰富多彩的合唱曲目,以充实和增加合唱曲目的数量。

三、合唱曲目的选择要尊重学生在合唱中的主导地位

笔者在合唱教学的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合唱这门艺术在广大中学生心目中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合唱曲目的选择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从组建校合唱队开始,笔者就想,应该给大家选怎样的合唱歌曲呢?开始选曲时,笔者先选了一本由中国合唱协会编写、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外童声合唱歌曲50首》。通过对每首合唱歌曲在演唱中的比较,选择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老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几次排练下来,发现同学们对身边熟悉的旋律比较感兴趣。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还找到了一首同样的歌曲,即上海少儿合唱团演唱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它在演唱风格上与其他版本有一定的区别。当笔者试着在合唱排练中让大家听上海少儿合唱团演唱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合唱录音,并且趁热打铁唱起来时,学生们都被中间三拍子的艺术表现感染了,且感到很新鲜。最后,在学生所提出的应该老歌新唱,唱出创意,唱出激情的建议下,选择了这首新歌进行排练。这样,学生虽然排练时间很少,但仍能较好的进行三声部的练习,并从中体验了合唱歌曲音乐的各种要素,且清楚、直接地感受到旋律线的发展趋势,感受到和声的色彩变化,体验了平衡与和谐美。由此可见,在选择合唱曲目时,要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多参考他们的建议,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此外,在合唱排练中,生生间、师生间的亲密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愉悦身心的审美感知。

四、合唱曲目的选择要尊重教师的主导者地位

首先,合唱曲目的选择要考虑教师指挥与伴奏对合唱作品的驾驭能力。指挥不仅是合唱团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合唱艺术的指导者,因而有人将指挥称为合唱团的灵魂。俗话说,“一位一流指挥能使一个二流合唱团变成一流合唱团。”“没有不好的合唱团,只有不称职的指挥。”可见,指挥对于一个合唱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指挥对于合唱作品的驾驭能力,也是合唱团在选择合唱曲目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指挥除了在专业上应该具备娴熟的指挥技巧外,还应具备敏税的听觉、准确的节奏感和速度感,对音乐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鉴赏力以及阅读和研究总谱、处理合唱作品和排练合唱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具备广博的文艺知识和美学修养。如果一个合唱团没有一个称职的指挥,还要去排一些有相当难度的作品,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劳民伤财,以失败告终。

教师的现场钢琴伴奏是合唱歌曲情感的催化剂。教师对歌曲伴奏织体的编配,对歌曲风格的正确把握都会影响整个合唱的音响效果。因此,现场的钢琴伴奏应紧紧抓住歌曲的风格和学生的兴趣。钢琴演奏速度和力度及音色的表现与控制都对整个合唱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将直接影响合唱队员的演唱兴趣和情绪,影响歌曲本身意境美的表现。

其次,合唱曲目的选择要考虑教师对合唱作品建立声音的概念。合唱艺术是一门立体的“声乐交响艺术”,它不仅要求各声部的音响平衡、均衡与协调,而且还要求有多层次的音色、音质及力度的变化,良好的音准、清晰的咬字、明亮而丰富的共鸣。这些复杂的音乐美学要求,如果不依靠一个专业指挥去组织、协调,而单凭演唱者自己的感觉与发挥,是难以真正达到合唱效果的。单是合唱指挥的动作所表达的内容就包含了拍子、速度、力度、节奏、乐句(呼吸)、咬字与吐字、暗示声部的进入及特殊效果的出现、音色的变化(包括连音、跳音、唱法)、和声的变化、织体的浓淡和声部的均匀及层次(包括节奏的松紧、高潮的出现、对比、段落间的衔接等)以及合唱作品的风格,等等。因此,人们常说,合唱是一块石头,因为有了指挥的精雕细琢才打磨成器。所以,中学生合唱团根据指挥驾驭作品的能力大小来选择、确定排练曲目,也是在选择合唱曲目过程中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总之,在合唱曲目的选择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平衡、深思熟虑,甚至包括钢琴伴奏的伴奏形式、演出场地的环境及音响器材,这样才能使作品发挥得淋漓尽致,合唱队的演出水平才能不断获得提高。

虽然笔者所在的是一所农村中学,大部分合唱队员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在台上那发自心灵的纯真和甜美的歌声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亲和力。他们抒情而不造作,纯真恬静,和谐自然,朴素的本色与亮丽的音质融为一体,组合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经过舞台的实践锻炼,学校合唱团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通过演唱学生自己喜爱的合唱歌曲,使处于变声期的初中孩子增进了对合唱艺术的深厚感情,获得了音乐审美,也为构建和谐校园,创设学生成长的舞台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

合唱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合唱;合唱教育;素质教育 

 

合唱这艺术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常有指挥,或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歌唱集体在音响上保持高度统一与协调,它不仅普及性很强,而且参与面也十分广泛。人的声音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具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人的嗓音可以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合唱音乐美的陶冶中,审美、协调能力和集体主义思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学校音乐课内及课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合唱发展的历史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产生了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合唱特征的群众歌唱形式开始出现在了原始部落的打猎以及后来的农耕、战争、祭祀、宗教等活动中,都具有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我国民歌中的辅助性旋律和支声声部的演唱形式,戏曲比如川剧中帮腔的形式等都是存在于民间的合唱形式。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中,无论是在教堂里,还是在宫廷里作为贵族音乐的形式,以及后来在歌剧、交响乐中作为表情、表意的重要手段,合唱这种表演形式都显现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的作曲家,无不问津于合唱的写作,并且大多数著名的作曲家都为人们留下了令人传唱不息的合唱作品。例如:16世纪尼德兰乐派作曲家拉索的《回声》,18世纪莫扎特的《安魂曲》,瓦格纳的《婚礼合唱》,亨德尔的《哈利路亚》,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等都是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经历了数百年岁月的流逝,但仍然是专业和业余合唱团所经常演唱的保留曲目。欧洲社会音乐教育的发达,群众性的合唱活动的普及,也大大地促进了合唱艺术的发展。 

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是在上个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基础上,随着“新学”兴起而形成的“乐歌”运动,这个基础是十分重要的,是中国合唱百年历史的重要基础。“五四”运动后,中国城乡群众歌咏活动日益活跃起来,中国合唱音乐才真正有了发展,出现了众多的优秀作曲家和优秀合唱作品。例如:李叔同的《春游》,黄自的《长恨歌》等。在抗日战争期间,救亡歌咏活动一浪高过一浪,校园内外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到处飘扬着爱国和抗日的歌声,掀起了全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高潮,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合唱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星海是我国第一个用“大合唱”的形式来表现现实斗争和人民生活的作曲家,《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作品,成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的一个精彩范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蒸蒸日上的群众性合唱活动鼓舞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去,我国的合唱事业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业余合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批专业指挥走出专业团体进行业余合唱和业余指挥的辅导和教学,使我国合唱水平登上了一个高水准、高水平的全新台阶。伴随着现代教育体制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合唱逐步走入校园,走进课堂,一些音乐教科书编入了二、三、四声部的合唱歌曲。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瞿希贤、张文纲、李焕之、施光南等人,对合唱曲创作的辛勤耕耘、大胆探索,使合唱艺术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辉煌的成就。 

二 合唱教育的本质 

在合唱的训练中,我们非常强调声音共性的统一。在排练中非常讲究合唱的音色、音量、力度、音准、节奏的和谐与统一,演唱中的气息、咬字、吐字、行腔及情感的表达也要在共性中得到统一。因此,当一个个性突出的人参加合唱训练后,他第一步要适应集体的需要,不断收敛自己的个性,控制自己的声音,不能过分张扬、随意、任性。随着现代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协作意识越来越强,通过参与合唱的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适应能力、自制力及合作意识,使之得到锻炼和启示。 

在艰苦的合唱训练中,随着集体演唱技能的不断提高,个人演唱技巧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追求艺术的完美,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就是主动向困难挑战的意志磨练过程。在合唱队里我们始终强调没有“我”,只有“我们”,这就使得合唱队的队员们始终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队员们互相配合、相互关心,还要善于学会倾听。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学会相互倾听是多么不容易

[1] [2] [3]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为以后的自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事业的前进扫平了很多障碍。

享誉世界的具有500年历史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演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有谁知道他们背后训练的艰辛。合唱团招收学员并进行培养,不收任何费用,但要被录取,则需有相当过人的聪敏与天赋。合唱团团员全体住校,以校为家,孩子们每天除了一般的必修课程、音乐课程外,还有艺术修养方面的学习及训练,比如舞台上的动作、台步、鞠躬、谈吐等。合唱团是一个大熔炉,孩子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团员们到了变声期就退役了,但他们仍然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舞台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奥地利政府的各个重要部门,高级管理人员中多数为以前在维也纳男童合唱团的团员,童年时代的合唱经历使他们得到人们的认可、尊重和信任。童年时代的合唱团演唱经历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修养,完善了他们的人格,这段经历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合唱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世纪的到来,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重视“学会共处”这个做人做事的基础,积极培养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在普通学校甚至高校开展合唱的演唱与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笔者曾有幸参加了两届由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市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合唱指挥高级研修班,培训地点设在天津大学,担任示范的合唱队是天津大学的北洋合唱团。今年这个合唱团在全国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了银奖的好成绩,但这次深入接触了这个团队才具体知道,原来这群可爱的大学生们没有一个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而且天津大学是一个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大家凭着对音乐及合唱的热爱走到一起来,大家自发地组织排练,练习曲目,这种集体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使参与者在领略音乐艺术的真、善、美的同时,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合唱团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这里得到了艺术的提高,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合唱这一手段,队员们可以最直接、最全面地体会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队员们惊人的读谱能力,演唱中整体音色是那么的和谐、统一;各个声部均衡、协调;旋律与和声进行中的纵横交错,主次相对;声部交替中的有序进行,严密精致;指挥与歌队之间的默契配合,互相关注,娴熟的外语交流,对外国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以及朴实厚道的学风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但北洋合唱团的孩子们在大三的时候就有用人单位提前来要人。用人单位说,看了大家的演唱,听到了大家的歌声,我们就能感受到和谐、协调、平等、包容、互补、扶助、团结、关心等人际关系的准则在你们合唱活动中都能见到,你们的素养、性格、情趣、意志、态度、思想都是表现的那样积极和良好。这些正是我们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这使我认识到合唱对人的素质提高是十分有益的,也更加认识到合唱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改造社会道德风尚的深远意义。 

合唱艺术要求合唱队员既有表现作品的整体意识,又有独立的声部观念。经过长期合唱训练的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音乐整体感和独立的声部观念,而且感觉敏锐,分辨能力强。合唱队员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又要注意倾听不同的声部的音色、力度、强弱,千万不能是毫无主见地跟随,也不能是滥竽充数,更不能是“墙头草,两边倒”。因此,当遇到演唱多声部合唱作品时,合唱队员必须有正确的和声听觉能力,丰富的曲式知识来抵抗外来因素的干扰。合唱队员在集体中培养了整体中的独立意识和“抗诱惑”能力。这难道不是合作与独立这一辩证统一关系最有力的证明吗?打个比方说,一个人在集体中,既要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包容谦让,又要互相监督,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这也正式我们合唱精神所倡导和提倡的。 

关于这些,大多数有实际经验的中国教育家和音乐理论教育家都是身有体会的,人民大众及莘莘学子也是身有体会的。合唱的发展,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反应了人类的心灵活动与追求,也真实地表达了人类的精神寄托,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合唱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发展,社会又随着合唱的发展而得到繁荣,合唱的功能也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慢慢发生变化,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对人类的素质教育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净化和荡涤着人们的心灵。 

 

合唱心得体会篇9

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合唱团多次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展示,并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区级文艺会演,获得较多荣誉,受到全校师生及校领导的肯定。但在掌声和荣誉的背后,却常听到学生的抱怨声,甚至有学生提出转社团。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挽留这些团员,如何让社团更富有吸引力,让合唱社团稳定高效地发展下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问卷调查,希望能够寻求到答案。

从学生的答卷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合唱团能让人忘却烦恼,还可以有一技之长,让自己增加学习的自信,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合唱团可以上台表演,展示自己,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声音也越来越美了,还有同学认为参加合唱团收获了友谊。

但大部分同学在表述了正面看法的同时,认为训练过于紧张,有时感觉枯燥乏味;并认为老师在谈发声技巧时深奥难懂,而且在合唱团心理压力大,有时觉得比上课还累。希望合唱团能把快乐放在第一位。

阅读并整理了学生的调查反馈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我的教学理念始终把让学生学有所获放在第一位,我要学生在这每周仅有的两课时里学到尽量多的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唱出天籁般的歌声,以得到专家的肯定和同行的赞誉。却不知,多数学生参加合唱团主要是为了得到心情放松的机会,忘却烦恼,并与同学相互交流,收获更多的友谊。由此可见,学生把获得快乐放在第一位,而教师把获得知识放在第一位。如何让学生在合唱社团中轻松快乐地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如何让学生领会合唱的真谛,享受音乐的乐趣?如何让合唱社团稳定、持续、高效地发展呢?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过去,我总是把让每位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技巧摆在第一位,用专业的、成人的教学方法教学,把获得专家的肯定和同行的赞誉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反思之,确实是太急功近利,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合唱社团属于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之余,基于本人的兴趣和愿望主动报名参加的学校课程以外的团体活动,它的培养目标是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合唱社团应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核心,在充分激发其兴趣爱好的同时,在丰富的音乐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技巧,更要注重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拓展文化视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社团活动应卸下沉重的学习压力,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接触合唱,参与合唱,进而喜欢合唱,享受合唱的过程。

随着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转变,我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创新。首先,在教学中尽量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歌唱。优美自如的歌唱依赖于科学的发声方法,而科学的发声方法又依赖于正确的引导。我们经常说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为声音的产生来自于声带的震动及身体各部分肌肉的配合,这些都不能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只能用一些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以前我直接照搬大学里老师教成人的方法教育学生,用理性的专业术语进行引导,没有从初中学生的实际生理、心理水平出发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对我的引导一知半解,学得很累。现在我改而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激发学生想象,用有趣的游戏和律动帮助学生寻找身体的感觉,效果就有了明显改变。如初学时很多学生的声音很轻,身体搭不上力,我设计了一个扔垒球的动作,让学生边扔边唱,想象声音就像是手上的垒球,把声音从头顶呈圆弧线向前用力扔出去。这个动作很简单,每个学生都会做,并且做了以后声音效果很好,声音力度马上就有增强,头腔共鸣也有所体现。再如唱从高到低的大跳音级时,大部分学生唱低音会发虚,声音没有落脚点,这时我用语言引导学生“像站在悬崖边”,激发学生想象,随着想象力的展开,情境发生了变化,学生立刻就能调整横膈膜力量,控制好气息,唱出高质量的声音。还有解决气息浅、量少的问题,我设计了念绕口令的方式来解决。和学生一起玩“数枣”的绕口令,比谁一口气枣儿数得又多又圆。学生玩得很开心,从一口气数二十五个枣,到现在可以数四十个枣,课内课外乐此不疲,气息也练顺了。所以当老师换一个方法,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用贴近他们生活的方式去引导,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许多学生在调查问卷中都提到在合唱中收获了友谊,并希望获得更多的友谊。确实,合作是合唱的真谛,加强合作能使合唱更加和谐,也能使合唱更有吸引力。以前我对合唱的理解很肤浅,对学生合唱的声音要求表面来看是要达到科学的发声,现在才明白,其要求其实还是很低的,只要唱准自己声部,别被带跑就行。这就像捂住了合唱队员的耳朵,捆住了他们的手脚,限制了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现在我从热身练习开始就强调声部内与声部间同伴的合作,如有节奏地互相拍打肩膀、击掌,互相叉腰体会横膈膜的力度等,既训练了节奏感,放松了身体,也增进了同学间的情感,调节了课堂气氛。在热身练习之后,我非常重视和声的发声练习,如多声部合作唱音阶。单声部唱音阶很简单,但要看着指挥手势提示与其他声部一起合作着唱,是有很大难度的,它需要主动敞开自己的耳朵去听,主动看指挥手势调整音高,主动与本声部及其他声部合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应变力和多声部听觉,也培养了同伴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发声练习中我对循环呼吸尤其重视,循环呼吸必须依靠团队相互紧密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对同伴间合作的要求非常高。我要求学生演唱时声音必须“互相依靠”,换气时“偷偷地走,偷偷地来”,让集体的声音“延绵不断”。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引导和准确的指挥手势提示,学生能快速领会循环呼吸的诀窍,唱出悠长而稳定的长音。在歌曲演唱练习时我也非常注重在合作中学习,以前学新歌时先分声部背靠背地识谱演唱,唱熟练了再合唱,这样做削弱了声部间相互依存与协作的能力,抑制了学生合唱思维的建立。现在,我要求多声部一起识谱,高声部要会唱低声部旋律,低声部也要会唱高声部旋律,强调互相聆听,在和声环境中唱准自己的旋律。一开始学生很不习惯,找不准自己的旋律,甚至有的成了墙头草两边倒,但慢慢地清楚了整体和声感觉后,就能比较稳定地唱准自己的声部了,而且越唱越过瘾。所以合唱训练必须一开始就在多声部环境中进行,这样可以快速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能力,建立多声部的合唱思维,让学生在快乐、平等的合作中,在积极、相互依存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巧,享受音乐的乐趣。

合唱训练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要调和师生间的分歧,不光教师要检讨自己在观点以及方式方法上是否有不妥之处并做出必要的改变,还要改变学生。最初学生参加合唱团的学习理念、学习目标是比较低层次的,他们主要的动机是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来放松一下,认识更多的同学,这显然与社团学习目标有距离。所以要让学生在学习理念上也提高一个层次,让他们认识到来社团学习不只是放松,更重要的是“充电”,是为了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个人精神生活品质而学习,是一种自觉的学习。在学习中不仅可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技巧,还能提高自己整体音乐素养,培养自己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虽然社团学习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也有快乐,尤其是通过相互合作增进了同伴间的友谊,这就是人生美好的收获。当他们的学习理念提高了,学习目标清晰了,学习态度自然会有明显改变。针对学生现状,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影响学生的学习理念。

第一,扩大学生视野,在欣赏中学习。如每节课上课前都用多媒体播放世界优秀合唱团的演唱视频,促使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欣赏中进步。这些世界优秀合唱团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拥有不同的肤色和语言,但他们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歌声,可以真诚地感染每位观众。当学生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认真地观看、聆听,脸上自然地流露出沉浸、羡慕的神情,可以想象他们对音乐殿堂的向往。自从经常欣赏这些合唱视频后,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合唱时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坚持与沉浸显露在更多学生的脸上。可见,在欣赏别人、羡慕别人的同时也会引起自身的变化,欣赏优秀的作品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目标,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可以给学生打开人生的另一扇门,让他们领会人生的丰富多彩,既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又可以经历失败的痛苦。而合唱的实践就是舞台,多给学生创造上舞台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舞台上历练,在展示中成长。现在,我们合唱团除了在校级大型活动中展示,在每年市级、区级组织的文艺会演中展示,还组织小合唱、重唱等形式在班级、年级中展示。除此以外我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孤寡老人家,在陌生的舞台上展示。当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用自己的歌声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与快乐,当他们近距离地获得陌生人真诚的掌声时,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对人生价值的体认。所以每次实践归来重返课堂,学生都会更加渴望学习。经过实践,他们明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而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他们有了正确的学习理念和学习目标,就会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这时的学习变得很美好、很单纯,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尽情享受,在学习中茁壮成长。

合唱心得体会篇10

关 键 词:歌唱发声 状态 均衡适度 心理 身体

歌唱是一个既需要脑力也需要体力的全身心运动。歌唱中既要注意声音的统一、咬字的准确连贯、气息的流畅,还要注意肢体动作的谐调优美、歌曲情感的准确把握表现……优秀的歌唱者就是将这一系列要领动作融会贯通,最终以均衡适度的状态、清晰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美妙的歌声打动听众。那么如何做到歌唱状态的均衡适度呢?

一、歌唱心理状态均衡适度

歌唱状态受心理因素影响。歌唱中心理作用支配着歌唱的整个过程,因而歌唱时要学会把握和掌控良好的歌唱心理,该兴奋积极时要好好调动,不该兴奋积极时要学会在兴奋中沉稳、含蓄。把握良好的心态和歌唱欲望,逐步调整呼吸,运用好发声腔体,让那些能使共鸣腔体有稳定状态的肌肉,那些能使声音通畅美妙而气息流畅的形体动作与声带均衡适度运动,以达到张弛有度、声情并茂的歌唱效果。

1.歌唱前要有心理和思想的准备。歌唱者在歌唱前要做好对作品、作品风格以及情感表现的认知和思想把握,发声前要做好演唱情绪、呼吸调控、音色共鸣的心理暗示和思想准备。一个歌唱者,如果没有做好演唱前的心理调节,势必会造成心中无数、思维混乱或怯场恐慌。而心理的紧张会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糸统运用的失衡,造成演唱状态、气息、音量、音色、语言、情感的不协调或不到位。有的学生平常唱得好好的,可一到考试或到陌生的演出场所,或参加重要演出或初次登台等等,莫名的紧张、心态的失衡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风采,因此做好歌唱前的心理和思想准备,是成功演唱的基础。

2.有了心理和思想的准备,还要学会在歌唱中保持适度的情绪。歌唱要求全身心的投入,但又不能情满过度,张扬无绪。因此还要学会“知道怎样唱,往哪里唱”。如演唱歌剧《白毛女》中第一段“恨是高山愁是海,路断星灭我等待,冤魂不散我人不死,雷暴雨翻天我又来……”喜儿所有的悲愤、冤仇似乎要倾泻而出,但演唱者此时必须把握好适度情绪,太悲愤激昂没法进行演唱,没有情绪又不能刻画喜儿这个心怀深仇大恨的人物……如何在情绪激昂的歌唱中把握冷静,如何在宁静安详中爆发激情,如何刻画一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热泪盈眶、心潮澎湃。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情感抒发中,要把握好适度情绪的运用……该表现的情感淋漓尽致,该有的处理准确到位,该运用的声音技巧惟妙惟肖,即“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这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的经典话语。他告诫声乐学习者,歌唱时要积极而冷静地进行,要兴奋积极也要冷静理智,要细致体会音乐情感和语言风格,要寻找一种均衡和适度。掌握良好的歌唱发声技巧,熟悉演唱作品是建立良好歌唱情绪的关键。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一定要鞭策和鼓励相结合,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帮助他们逐步掌握良好的歌唱发声技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不要担心太多、顾虑太多,刻苦努力的同时要多听多看多动脑筋,热爱声乐、相信自己,才会拥有声情并茂的歌声。而对于那些已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来讲,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克服因考试、登台、音高等原因的恐慌刻不容缓。笔者有这样一个学生,每次在教室里都能很好地完成作品,可是她在上小组课或考试演唱中,表现出的水准就严重失常、失真。如此情形让笔者开始留意她的一切:她的家庭条件很差,让她在同学面前很自卑,以前很少登台的她对舞台有些恐慌,她觉得一上舞台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手不知怎么放,气息堵在胸口,歌词好像也记不清楚……了解情况后,笔者便首先在各种场合鼓励她,赞扬她的每一点进步,时时告诉她:不要在意别人的评说,只有坚定信心不断改进和努力,就会更上一层楼,明天才会更美好。没机会登台是许多同学都面临的问题,因此笔者在上课的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动,将上课的地方时常换到大的教室或音乐厅进行,有意让同学间相互听课,增强舞台体验、增强自信,同学们在学习中逐步就会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演唱心理。

二、歌唱身体状态的均衡适度

歌唱是全身心的运动。运动就要讲究和谐、均衡,讲究美感和完整。声乐不同于器乐,声乐是把人体作为乐器来使用。因而对歌唱者要强调身体各器官在歌唱中的协调、适度,要强调自然、舒展、优美的姿态,要强调身体各器官在歌唱中的准确运用。歌唱身体的运动是兴奋紧张与松弛自然的辩证关系,既要积极兴奋又不可紧张僵持;既要放松又不可松垮,“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身体的放松是歌唱状态的自如和松弛,如打哈欠般叹气打开喉头、自然均匀呼吸、手脚自然松弛,面部表情从容而深情歌唱,并非身体的散漫和萎靡不振;身体的兴奋是歌唱状态的腔体打开,注意力集中,身心积极而有准备地进行。如我们说到吸气这个问题,要求兴奋、放松。即是要求保持打哈欠状,用口鼻轻轻吸,横膈膜打开下坠,腰四周绷紧,协调运动,紧张有度。这样所吸之气才会深而通畅,才会达到歌唱中气息的支持。如果一呼吸就抬高胸、提起双肩,手脚以致全身都僵硬着用力吸,胸不仅憋住,所吸之气也无法在歌唱中自如运用……或是相反的浅浅呼吸,没有腰的支持,没有横膈膜打开下坠,没有腔体的打开等等。如此的呼吸也不是歌唱状态所需要的。歌唱状态若没有身体状态的协调和合理的运动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声,更不会有美妙悦耳的声音。歌唱是一种运动,运动需要力量的支撑,这就要求歌唱者要知晓歌唱用力的方法,如何做到力为歌用、量用自如、均衡适度、放松歌唱呢?既不可为了放松而虚着唱,或没有气息支持地叫喊,或全身散漫没有一丝美感地傻唱,也不可为了兴奋而喉头着力太多,口腔着力太主动或全身僵硬着进行歌唱……歌唱的用力要恰当、适度,要寻找自己唱起来自在、舒服的感觉,要寻求美妙动听的声音;还要克服主观的意识,不可盲从,不可自以为是,要清醒知晓什么样的声音是该寻求的,什么样的状态是歌唱中需要的,什么样的运动是歌唱状态中必需的,只有既省劲又自如的歌唱才是科学的。

身体的放松是指腰以上的胸、肩、颈、面部、口腔等身体部位相对松弛,只有这些部位自然相对的松弛,歌唱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产生最大能量的共鸣。而身体着力适度绷紧是指腰以下的身体部位,只有腰四周适度绷紧,横膈膜打开下坠,双腿直立才会有坚实的支撑力量,才会产生气柱,形成声音上行气息下走的对抗线条,让声音产生最大的共鸣和最美的音色。歌唱中演唱者还需要外松内紧的积极状态,即是要求演唱者兴奋、精神集中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让发声器官进入积极兴奋的运动状态,而面部表情、胸、肩、颈、口腔等身体部位却要相对松弛。只有做到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才会唱出优美的歌声、展示轻松自如的歌唱状态、塑造栩栩如生的歌唱形象。在教学中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唱着唱着就身体僵硬了,五指抓紧,没有了面部表情,换气就抬起那紧憋的胸,更有学生一唱到高音就伸长脖子使劲吼叫,歌唱没有了松与紧的有机协调,没有了音乐线条的连贯流动,没有了歌唱应有的美感和纯净的音色。人的身体是歌唱的乐器,不注意发声器官的协调运动,不注意身体器官的合理运用,不注意身体状态的兴奋紧张与自然松弛的均衡适度,就不能唱出美妙悦耳的歌声。

三、歌唱发声状态的均衡适度

歌唱发声的训练是一个抽象枯燥艰苦的过程,注意呼吸的匀稳流畅,注意各共鸣腔体的协调打开,还要注意声音的统一和音色的圆润等等。要想获得美妙动听的歌声,其实就是学习掌握科学发声技能,协调气息、声音、共鸣腔体和语言的过程。如何获得有支持的歌唱呼吸,如何始终保持在吸气状态歌唱,如何做到在咬字发声的过程松紧自如,如何打开共鸣腔体,如何使歌声韵律流畅……这些都要求歌唱发声的科学与适度均衡。

1.真假声的均衡适度。健康的嗓子都具发真声(重机能)和发假声(轻机能)的机能。在歌唱发声中必须注意真假声的恰当混合使用,不是到高音才用假声或用真、假混声唱,而是在中声区就要找到真、假混声的感觉。中低音区真声成分多些、假声成分少些,音越高假声成分越多、真声成分越少,只有运用真、假混声建立过渡声区,才能做到拓展音域和统一声区。而真假声的混合使用一定要注意比例,女声以假声为主真假结合进行,男声以真声为主真假结合进行。若真声用得太多,声带可能会长息肉;若假声用得太多,可能会长小结。因此,科学健康地运用声音就是要注意真假声比例协调与均衡适度。

2.歌唱发声中咬字发音的均衡适度。歌曲情感的表达是通过歌词和歌声来实现的,吐字行腔的均衡适度使咬字发音在歌唱中有机结合。在咬字发声中,为了获得美好而有穿透力的声音,必须要保持叹气打哈欠状。只有叹气打哈欠状的咬字发声才能确保咽腔积极紧张和口腔的自然松弛。当咽腔进入积极紧张状态,才能使嘴这一发声器官进入变硬、绷紧的共鸣状态,才能确保声音的高位置,才能确保声音的连贯流畅。而口腔的自然松弛才能使咬字发声流畅自如,字音清晰,声情并茂。同时歌唱前要对演唱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歌曲作品或喜悦或愤怒或忧伤……要表达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哪些段落或语句是重心,音乐线条怎样塑造,包括形体和手势的运用……咬字发音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打开各共鸣腔体,协调好身体各部位恰当着力。

歌唱发声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当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器官等都在紧张与松弛的矛盾中协调而自如地运动时,歌唱发声状态才真正做到适度与均衡。正如沈湘教授说,“该紧的地方就要紧张积极地用力,该松弛的地方就要大胆地放松,把干扰发声多余的劲去掉”,才会唱出美妙悦耳的歌声。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沈湘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