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6:11:48

合唱艺术

合唱艺术范文篇1

一、合唱积淀的文化艺术魅力:传承历史演绎经典

西方合唱脱胎于基督教,据传古希腊荷马的诗篇伊利亚特中就有许多描绘集体演唱和舞蹈的片段。中世纪以后,器乐音乐远未成熟,人们已经用合唱来演唱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史中,合唱这种表演形式,无论作为教堂里宗教的工具,还是作为宫廷贵族音乐,以及在后来的歌剧、交响乐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我国,多声部合唱在民歌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如侗族大歌等),西洋合唱艺术传入至今也已有百年历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合唱作品,形成强大的艺术与精神的力量。新文化运动时期,赵元任、黄自等音乐家的合唱作品做出了成功的艺术尝试;抗日战争时期,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就是合唱《黄河大合唱》,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人民战斗的勇气,塑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奋勇拼搏的形象。新中国成立后的《歌唱祖国》《长征组歌》《牧歌》等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体现了我国合唱歌曲的民族风格的尝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很多不同风格和体裁的经典合唱作品,使合唱走进了百花争艳的繁荣时期,各种合唱演出和比赛,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青歌赛的合唱比赛,更是把合唱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合唱的声音魅力:丰富的音色多彩的和声

古语说:“丝不如竹(zo,南音),竹不如肉(nio,南音)",这里丝指弦乐,竹指管乐,肉指人的歌喉,意为弦乐不如管乐美妙,而管乐再婉转动听,也比不上人的歌声魅力大。合唱艺术可以分为同声合唱类、混声合唱类和无伴奏合唱多种类型,合唱的音色包括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童声以及他们之间搭配产生出来的复合音色,在表演形式上也可划分为交响乐音乐会、合唱音乐会、歌剧、文艺晚会中的合唱以及合唱比赛等多种形式。合唱具有最广的音域、最大幅度的音量力度变化和最丰富多彩的音色。合唱作品中,不同的音色、力度和速度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和风格,同一首歌曲经过不同歌手的演绎、不同形式的编排常常会具有风格迥异的韵味和情感,如歌曲《天路》韩红演唱得高亢、宽广而细腻,而武警男声合唱团演唱除了细腻还非常粗狂、雄浑和大气。合唱艺术正是通过和谐的声音及音色变化,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形式,用歌声的方式来表达艺术形象和情感的。在合唱艺术中,声音始终是核心要素,如果说独唱追求的是个性,合唱追求的就是共性,因为合唱是整体的艺术,要求其歌唱发声的统一和谐,才能形成共性的艺术处理与情感表现。合唱艺术也注重每位成员的声音质量,合唱团员需要对合唱的声音形成清楚的概念。在合唱训练中,科学统一而有效的发声方法是合唱成功的基础,它要求追求美感的、圆润的、能将自身的个性融入合唱共性的声音。指导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建立并强化正确的声音形象和对错误声音的纠正,用正确统一的发声方法来演绎正确统一的声音,这样有利于形成统一和谐的声音效果。合唱艺术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和声,和声可以使合唱产生恢宏无比、气吞山河的震撼效果,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等;也能表现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的效果,如拉索的《回声》、瞿希贤的《牧歌》等。合唱中的和声是由两个以上的声部同步或不同步进行产生的纵向音响效果。声音的纵向距离不同,音色不同及声音的多少不同形成了丰富的和声色彩效果。统一、准确、音色纯正是合唱的和声效果基础,在合唱训练中要非常注意每一声部内声音的统一和声部之间音色的统一、音量的平衡、每一个音准确的音高以及横向乐句的处理,使各声部旋律线条清楚,层次分明,这样纵横细腻处理好合唱,使和声真正成为合唱的调色盘,可以调整不同的色彩和厚度,可以自由的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点。而在训练个人的音准、音质方面,需要充分挖掘人声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扩展人声的音域,美化声音、在个性的基础上强调共性,这样才能使合唱的声音具备深度、广度和立体感,才能自如地表现声乐作品。

三、合唱的语言魅力:表达最直接而丰富的艺术

在音乐艺术领域,艺术者们用形体、乐器、歌唱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而人的歌喉就是独特而美妙的乐器,人的歌唱再加上歌词文字就能更直接表达人丰富而细腻的思想感情。人由于生活、劳动与情感的表达产生了语言,语言不能尽情时产生了歌唱与音乐。歌唱借助语言更能充分而细腻的表达情感,或者说歌唱使语言插上翅膀翱翔在情感的苍穹之上。在合唱中咬字吐音是非常重要,它使合唱的语言清晰而富于共鸣,这样既能清楚地表达语言情感,又能表现歌声统一圆润的美,所以每一位团员的咬字吐音都要做到高度一致。合唱团排练时要做充分练习,处理好歌词每一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等环节,做到咬字清楚,发音圆润而有共鸣,而且这样合唱就有了表达情感的声音和语言基础。如冼星海《黄水谣》前面女声合唱部分“麦苗儿青来稻花儿香”的“香”字,先轻轻咬准字头加上气息推出圆润而饱满的字腹,最后以柔和的后鼻音收韵,中间混声合唱部分“奸淫烧杀”每一字都咬得很重,后两个字特别要强调字头,并且归韵很快,表现了鬼子的残忍和人们的愤恨。然后还要做好不同歌唱语气的处理,如把这首歌前面女声合唱部分“男女老少喜洋洋”的喜洋洋处理为弹性跳跃的跳音更能表现人们祥和安宁地生活,更能对比出后面鬼子入侵的灾难。这样对合唱中每一个字、词、句、音的细致加工处理,再做好不同歌唱语气的处理,或轻重缓急、或抑扬顿挫、或气息悠长、或短促有力……加上整体的风格把握,合唱就会有更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合唱的精神魅力:提升大众素质的好平台

合唱艺术范文篇2

关键词:合唱艺术合唱指挥

一、什么是合唱艺术

合唱是声音的共性的艺术,是通过多声部多层次多种表现手段及处理方法达到高度协和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合唱这种艺术更多地是淹没自己而突出集体,所以它是群体艺术的结晶,是一个有机组合的和谐的整体。

合唱包括了和声的功能、复调、转调等多种旋律织体的表现形式。它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极富于声音表现力。一个合唱团艺术水平的高低,预示了这个团每个队员的音乐功底、修养和文学造诣。因此合唱指挥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指挥的排练能给合唱队员留下最有价值的音乐知识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更能给观众留下最有价值的艺术享受。

合唱艺术代表着一个国家民众的文化艺术素质,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它是体现国风国貌的一个方面。合唱本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结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合唱艺术最能够体现人民群体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最能提高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合唱艺术是声乐领域中更高层次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演唱可以给人们多形式、多音色、多声部、多层次的艺术享受,同时陶冶人们灵魂,提高人们审美能力,使人的精神领域得到一种升华。因此合唱艺术有着它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合唱的分类

合唱包括:1.童声合唱。2.女声合唱。3.男声合唱。4.混声合唱,即泛指男、女声或加入童声的合唱,简称混声合唱。

三、合唱的排列方式

1.一般左边为高声部,右边为低声部,可以排为前排为女高、女低,后排为男高、男低。

2.如果是三个声部,可排为女高、女中、女低或前排女高后排为女中、女低,也可排为女高、女中,后边一排为

女低。

四、合唱指挥的拍子

指挥是合唱队的支柱与灵魂。指挥不仅是合唱团的组织者、领导者,而且是合唱队声音艺术表现的再创造者,同时他又是一个表演者,所以作为一个合唱指挥首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文学造诣及较高的艺术审美鉴赏力,方能使合唱队的训练达到科学性、思想性及艺术性内在与外在的完美协和统一。所以指挥的动作要经过一定的手势——指挥的语言,来引导演员对音乐的表现,指挥的动作要省,即根据作品的内涵、语气速度、力度的对比准确而精炼地去设计每一个动作,做到动作大小适度。“点”到情绪到,不去浪费任何一个设计的动作。准,即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各种起拍、收拍、呼吸点、换气点以及你的预示和眼神情感。美,即指挥的动作要协调、富于舞蹈性,动作要美观大方并有可欣赏性,将你内心的感情融会在你的动作之中,这样就会给观众留下美的享受。因此,指挥的动作姿态要端庄大方,雍容可亲,情感真挚,通过指挥的表演激发演员的情感,同时通过演员的演唱使观众得到最有价值的艺术享受。指挥的击拍方法有以下几点:

1.身体挺拔端正、两脚站稳、肩放松、腿稍分开,给人一种稳定感,达到一种外形和谐的美。

2.指挥的动作要适度,不要过分地夸张,尽量减少多余的动作,做到准确而精炼。通常是右手掌握节拍,左手提示各种表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3.根据作品的内容,指挥在处理作品强弱、动作上要有一种“重力向下、离心向外”,即重拍、强拍手势向下,弱拍、轻拍向外的动势规律。手臂不要抬得过高,基本上是在胸前,尽量减少大臂挥手,要以小臂带动手腕,肘关节作为上下运动的枢纽,手腕、手指的关节要灵活,并富有弹性,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要掌握动作的中心部分是手腕。一般指挥快速的动作,主要靠手腕去表现,速度越快,动作越小。大臂主要用于速度慢、力度大、较辉煌、声势浩大的作品。小臂则根据作品强弱快慢的变化起一个枢纽带动作用。

4.指挥的动作线条要有一定的技巧,富有音乐性,而不能太平铺直叙,太常规化、简单化。在学会图式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一定的指挥技能,动作要做到和你内心世界是相辅的,感受和动作是统一的,这叫做手中有拍,心里有内容。

5.指挥要善于调动每个合唱队员的积极性和挖掘出演员们最大的潜力,在作品的处理和表现上要有独到之处,从而体现音乐表现的最高意境。

6.指挥的拍子有明拍、暗拍,明拍是眼能看得见的拍子,而暗拍则是“隐伏”在心里的拍子,这种“隐伏”拍是靠你的感觉和心里节奏,使“点”到位,使合唱队员不但理解明拍意图,也能意会你暗拍中的拍点、节奏及情绪。

7.指挥要有案头工作,对作品要有分析能力,如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段落之间的变化、对比,作品的内涵节奏、速度、力度、强弱、快、慢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要“遍遍过、句句抠”,使演员对作品再也引不起新鲜感。这就是你排练的失败。

8.简单地说,指挥的艺术就是起拍和预备拍的艺术,因为预备拍就给演员提示了速度、力度及情感。清晰的击拍点是指挥的灵魂,是音乐时值准确的体现。指挥的拍子、图形是永远不能改变的,但指挥的主观能动性和他巨大的潜能是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无论快慢及各种复杂的拍子的交替,只要指挥能掌握好击拍点,合唱队就能达到统一整齐。

9.起拍与收拍。

起拍:起拍是指挥音乐开始前的预备动作。无论作品是热情奔放,或抒情优美,或威武雄壮,或深情细腻,当它发出声音的一刹那,是最能抓住和影响听众的情绪,而引起这些情绪的力量就是音乐艺术所追求的最佳效果,“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指挥家们对起拍动作有以下几个内容:准确的速度,是慢还是快,还是中速鲜明的力度,是弱还是强,还是不弱不强。丰富的表情,是优美抒情还是坚强有力度。

起拍的预备动作是一个虚拍。这个虚拍是音乐开始的前一拍的图示,也是精确地给演员开始演唱的呼吸口,使演员们统一→吸气→张口→演唱,也就是预备→虚拍→实拍的过程。在某些多声部的演唱中它的声部是依次进入时,除了要给预备动作以外,还要绐其他声部进入提示。如《怒吼吧!黄河》它进入顺序是男高、女低、女高、男低……

收拍:就仿佛是话说完了,故事讲完了。那么无论是热情的、激烈的、宁静的、柔和的或是神秘的,等待的是指挥用手势鲜明地交代清楚,给观众以完美的结束感。反之,如果不确切、不干净、不适度、不恰当,你就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你可能会使作品艺术表现前功尽弃,留下后悔和遗憾!所以收拍是作品表演成功与完美的关键。

10.左右手的配合。一般是左手掌握感情,右手掌握拍子,要学会节省每只手的作用,如指挥单声部时,能够用单手完成的任务尽量不去用双手。右手准确地给予拍节,左手协助右手做起拍、止拍和加强音乐表情的作用,可协助某一声部延长而不影响右手的击拍,可协助指示各声部进入等。总之,指挥的双手配合应是均衡的协调、统一的完美。但要切记,虽然左手很重要,但右手准确的击拍仍占主要位置,两手的配合主功能仍属右手。

五、合唱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1.轻声训练。首先是让队员们学会有控制的歌唱技能,它能起到很快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并能使喉头松弛,起到保护嗓子的作用。大声的弊病是普遍存在的“通病”,声音出来发白、发散,没有穿透力,声音不集中,一般在没有受到相当好的头声训练时,一定严禁大声唱,否则美好的声音将会被错误的喊叫而毁掉。也就是说把发野的声音“管制”起来,用吟着的感觉唱,喝气的感觉唱,让声音在“楼上”响,即眉毛上,也就是头声,而不要在“楼下”唱,即脖子,也就是喉音和过多的胸声。我们所讲的轻并非松垮无力,而是有气息支持,积极主动的有相当兴奋状态的一种歌唱。

2.歌唱的状态。歌唱状态应是兴奋,歌唱的艺术是微笑的艺术。但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各种腔体的兴奋。简单地讲就像打哈欠的一刹那,更形象一点地说是用你的上唇去够你的眉毛,使你的上齿露出来,唇和齿离开,这就形成了兴奋状态。兴奋才能保证声音通畅,微笑的歌唱才能发出最美的音质。合唱需要的是音质而不是音量。

3.吐字。字正是前提,以动人的语言达到优美的声腔,字清声美为一体。字与字之间要相互靠近,做到“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横母音竖唱,扁母音圆唱”“向前的字往后靠,明的字向暗靠,横的字向竖靠,扁的字向圆靠”。把声音送向头腔面罩,使声音获得统一的共性。

4.呼吸。独唱讲究个性,而合唱要求共性,在用声、用气上要受多方面的制约,既要有统一规定的气口,又要有不减低音量为原则的循环呼吸,还要控制各种音量的变化,有时轻得扣人心弦,如《摇篮曲》,有时重得激动人心,如《怒吼吧!黄河》。有群体吐字唱词的一致性,和各种对比的默契感。所以习惯性的东西往往是达不到艺术的效果的。虽然合唱训练难度大,但乐趣也在其中。因此,呼吸是发声的动力,说话用气是无意识的,而唱歌则必须根据乐句的长短、强弱、快慢呼吸量的大小做到有意识地控制使用,如整体呼吸、声部间轮流呼吸、循环呼吸等。

5.声音的共鸣位置。合唱艺术的共性在于共鸣的位置的统一。解决好各声部的共鸣位置,才能取得合唱队声音的统一。合唱的基础是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是个人基本功的提高,在合唱队的用声上必须服从整体,而适当地淹没自己。好的声音位置和好的音质来自于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兴奋的歌唱状态及统一的头腔共鸣声区,松懈声音易偏低,喉头发紧易偏高。我们常用哼鸣练习来体会声音的共鸣位置。

六、合唱是整体素质的体现

合唱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面对现代化的未来,更需要民众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李岚清同志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的人民假若能多方面发展艺术才能,就能在经济上比其他国家占更优越的地位……”综观合唱发展历史,它对社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估量的,合唱所体现的音乐精神,也是一个时代民族文化价值的缩影。

参考文献:

合唱艺术范文篇3

关键词:新时期;合唱艺术;意义;问题;策略

合唱艺术起源于西方,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渐引入我国。[1]经“五四”运动的推动,合唱艺术在我国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唱艺术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努力奋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合唱艺术欣欣向荣,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值得我们思索。

一、新时期发展合唱艺术的意义

(一)合唱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激发了凝聚力。众所周知,合唱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它要求参与人员具有较好的音乐基础、演唱能力与配合能力,能够灵活掌握各类音乐节奏。一直以来,合唱艺术是一种艺术感较强的表现方式,对声音协调度要求较高。[2]合唱艺术具有显著的群众性、社会性、广泛性等独有特征,能够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陶冶情操,激发斗志,净化心灵。(二)合唱艺术生动完美地诠释了集体主义精神。从学生到工人,从儿童到老人,从职员到军人,从喧嚣的城市街头到静怡的田间,从边缘的海岛沙滩到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合唱艺术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愉悦、团结友爱、追求美好生活的浓厚社会氛围。合唱艺术引导人们摈弃自身杂念,开阔心胸,对生活充满希望,合唱中那些丰富的和声、优美的旋律和变化无穷的声部,让人们想象到人性的真善美。(三)合唱艺术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合唱艺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向心力的肥沃土壤,其充分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凝聚力,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促使合唱艺术在和谐社会中得以有效延伸。

二、新时期合唱艺术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基础上,我国合唱艺术繁荣发展,在各个大型合唱比赛活动中,合唱艺术形式备受好评。在合唱活动中,人们所选择的歌曲题材新颖,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歌曲名目,而是敢于演绎新的创作作品。同时,合唱队伍的表演形式得到很大的创新,不少作品融入舞蹈,服装加以点缀,并配上设计的合唱动作,舞台灯光动静结合,使得观众眼前一亮。另外,合唱艺术在唱法上的多样性凸显,演唱者演唱水平、风格与记忆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然而,在合唱艺术繁荣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作品陈旧。新时期,作品陈旧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合唱艺术的“瓶颈”,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合唱艺术难以得到充分发展。[3]对十六届青歌赛合唱比赛进行分析可知,虽然参赛队伍呈现了很多新作品,但是改编手法单一、形式相似的情况十分普遍。例如大多数参赛团队都在作品中添加du、da、ba等衬词演唱流行音乐伴唱段落,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和生动性,但是并未因曲而异或集合曲目自身特征加入相对应的伴唱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曲的意境,造成了全曲风格不统一的情况。这一情况充分表明了改编人员并未灵活、巧妙地运用音乐艺术技法来增强合唱效果。虽然现阶段很多专家的相关批评正改变着这一情况,但是问题的实际存在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二)缺少优秀的合唱指挥。现阶段,除了专业合唱队、艺术院校和音乐院校设立了专业的合唱指挥外,大多数高校、中小学合唱的指挥均是由学校音乐教师兼职担任的,企事业单位的合唱队伍指挥普遍是业余爱好者或艺术院校毕业的艺术人员,并不是专业指挥。这一情况较为普遍,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大众对合唱指挥存在错误认识。在社会大众眼里,合唱指挥只是在合唱过程中打打拍子,统一节奏,技术含量较低。然而事实上,合唱对指挥的要求较高。如果不配备专业的合唱指挥,合唱队伍的水平将难以提高。在十五届、十六届青歌赛合唱比赛中,大多数合唱队伍因指挥水平较低而被淘汰。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队伍,往往同指挥具有密切的关系。换言之,专业、优秀的合唱指挥是合唱队伍水平提高的重大保障,如果不重视培养优秀的合唱指挥,我国合唱艺术将难以得到充分发展。(三)强烈的参赛获奖心态。现阶段,各种合唱比赛频繁举行,合唱艺术综合实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大多数合唱团普遍水平较低。更关键的是,合唱艺术的大众参与性显著,具有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普及音乐艺术、增强大众音乐素养的优势。[4]然而,现实中这一优势并未得到充分表现,合唱仍然是少数人参与的活动。合唱艺术若一味地追求比赛奖项,便脱离了合唱艺术的真实形态和精神意义。目前不少参赛队伍组团参与比赛,只是为了获奖,比赛完成后合唱队伍也没有开展日常排练和演唱训练。如此一来,通过参与合唱提高队伍整体音乐水平和人文素养,激发全民音乐兴趣和合唱积极性,进而提高大众艺术修养的目的也就未能得到很好实现,参赛投入的各种人力、物力与财力也并未得到理想的回报。

三、新时期合唱艺术的发展策略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喜欢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愈加突显。曾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5]我们应借助文艺作品进行真善美的传递,并对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予以宣传,让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荣誉感进一步增强,对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展开追求。随着合唱活动的广泛开展,将合唱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针对现阶段我国合唱事业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合唱作品创作力度。首先,应在中国合唱创作队伍的建设上加大力度。[6]现阶段,从事合唱创作工作往往无法取得较高的经济报酬,且在音乐界中合唱创作者也未有较高的地位,由此也就使我国急缺专门从事合唱创作的作曲家,特别是年轻作曲家。正是由于专业作曲家的匮乏,使得合唱思维在合唱作品中并不多见,一般都是旋律与和声、声部相配合而已,而事实上,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才是合唱作品真正所需的。为此,我们应集众人智慧,寻求有效方法,将专业合唱作曲家特别是年轻作曲家吸引到合唱创作队伍中来,不断创新我国的合唱作品,促进合唱作品创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其次,更新合唱的创作观念。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将表面的语言与技法问题解决好,另一方面还应在其他问题上作进一步加强,包括人性思维、民族思维、本体思维和立体思维等。我们应当看到,我们的合唱创作同国外还有很大一段差距,但同时我们所拥有的优势也是其他各国所不具备的。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丰厚、风土人情各具特色,我们在进行合唱创作时可将其作为丰富的素材。所以,我们的合唱创作人员应将国外合唱创作方面的理念与经验引入我国,对合唱创作观念予以更新,在作品创作上充分利用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不断提高作品质量。另外,可将国外合唱作品引进来。现阶段,单调、一般化是我国合唱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究其原因在于部分作曲家没有接触到大量的合唱作品,对国内外的合唱经典作品知之甚少,缺乏广阔的专业视角,在把握世界合唱艺术发展动态上也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创作的作品未将时代性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将国外作品,尤其是西方传统和现代优秀合唱作品引进来,可使我国合唱作品单一的现状发生改变,让合唱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所以,我们需要专业人才与机构来负责收集和研究外国合唱作品,并对其进行翻译和出版发行,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外合唱团间的演出和乐谱交流,促进我国合唱作品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二)地方与高校结合,提高业余合唱指挥水平。有机结合高校与地方,能够将高校专业合唱指挥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地方业余合唱指挥能够了解他们的排练心得和有效训练方法,切实提高地方合唱指挥水平。而要达到这一效果,可长年采取举办学习班、训练班的方式,也可借助本地区合唱比赛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首届合唱节于2016年1月成功开幕,各个高校的合唱指挥老师和各县区合唱指挥在合唱节期间相互学习交流,将本市的合唱事业推向一个新高潮;同时,在一些拥有雄厚师资力量的高校设立了“合唱指挥学习班”与“合唱指挥大师班”,并保证充足的时间,每年召开一届,每届时间为半月或一月,通过组织该活动,大幅提高了各地市业余合唱指挥的水平。合唱指挥通过参加合唱比赛提高了自身水平,而参加“合唱指挥学习班”又让这一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进而显著提高了当地的合唱指挥水平。与此同时,更要展开积极的交流沟通。高校合唱指挥可定期指导业余合唱团,对新曲目进行排练;各业余团体也要经常进行互动交流,对不同指挥的长处予以学习借鉴。[7](三)加大对合唱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首先,给予经费支持。我国大多数合唱团均为群众自发组织的,缺少经费保障。所以针对那些组织完备、拥有稳定团员、固定训练时间和高水平的合唱团,政府应每年向其划拨一部分经费,支持其各项活动开展,让其潜心于合唱演练而不用为经费问题犯愁。同时,奖励成绩突出的合唱团,以其为样板,普及、提高本地区的合唱水平。其次,给予政策支持,争取在国内组建几支高水平的专业合唱队伍,负责提高和普及合唱。而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国际交流,让一部分人认清了差距,也认识到将职业合唱团解散非常可惜,于是开始呼吁建立一支能引领中国合唱的专业合唱团,将中国合唱艺术带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最后,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合唱艺术展开大力宣传,让广大群众对合唱艺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的合唱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伦基.关于我国新时期合唱艺术发展多元化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6(15):102—105.

[2]吴小丽.探究中国新时期合唱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评《合唱艺术》[J].新闻爱好者,2017(5):58—59.

[3]郭煜.中国近代音乐思潮影响下的合唱艺术发展(二)———20世纪20~40年代音乐思潮影响下的合唱艺术发展[J].金山,2016(12):1140—1143.

[4]吴勃.以群众合唱艺术指导社区文化发展策略探讨[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1):58—59.

[5]王晶晶.浅谈广场群众合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模式[D].河北师范大学,2016.

[6]唐婷,王育霖.我国当前合唱艺术发展及合唱指挥人才培养的问题[J].北方音乐,2015(10):52—53.

合唱艺术范文篇4

【关键词】合唱;肢体语言;艺术性

一、合唱中应用肢体语言的作用

(一)有助于合唱者分析研究作品的内涵。肢体语言是展示作品内涵、体现演唱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合唱艺术当中,肢体语言具有营造和增强气氛、烘托合唱效果的作用。在合唱指挥当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合唱指挥最大的职能就是通过肢体语言统一整个团队的节奏,让听众感受合唱的魅力,引起听众的共鸣。为了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内涵,在合唱演出之前,必须充分把握合唱作品,掌握与合唱作品相关的信息,比如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以及主题思想等。指挥者对作品的理解越深刻,在运用肢体语言时就越是轻松自如。在演绎合唱作品时,指挥者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能够帮助合唱人员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二)有助于合唱者的演唱统一。合唱作为集体性的艺术形式,各个方面必须高度统一,具体包括每一位合唱人员的呼吸、节奏及音色控制等。只有所有元素高度统一,才能体现合唱的效果。指挥者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引导所有合唱人员统一面部表情,从而进一步增强舞台效果。比如在实际的指挥当中,指挥者可以设计一套特定的肢体语言,帮助所有合唱者更好地统一嘴型,从而确保在合唱当中实现头腔共鸣。(三)有助于提高合唱者的表现能力。合唱指挥在全方位了解作品的前提下,通过肢体语言的设计,提升合唱的艺术美感,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不同的音乐作品,所采用的肢体语言也不同。在演唱宗教类的音乐作品时,合唱指挥与合唱人员的面部表情及身体形态都应当保持庄严与肃穆;而在演唱爵士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则应当结合音乐的节奏特征,增大肢体活动的幅度,使舞台氛围更加轻松活泼;在演唱民族类音乐作品时,则应当结合民族舞蹈及民族器乐,加入相应的肢体动作,从而提升合唱的舞台表现效果。由此可见,在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合唱指挥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提高合唱人员的表现力,增强表演的效果。

二、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

(一)手势语言。手势语言的含义极其丰富,可以充分地展现作品多元的音乐思想。合唱团的语言一般通过嘴进行表达,而指挥者则主要通过手来实现语言的表达。合唱指挥的许多动作都是借助手势来完成的,比如虚拍与实拍、呼气与吸气等。大部分教材都对类似的动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挥者的手势通常需要借助左右手之间的配合才能完成,而合唱肢体语言则需要通过指挥者的手势才能得到充实和完善。(二)面部表情。在指挥过程中,指挥者的面部表情需要以音乐作品的思想为依据,在与其他人员相互配合时,面部肌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指挥者而言,面部表情同样也是体现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方式,面部表情的任何微小变化都是音乐作品情感及内涵的体现,同时面部表情也是除手势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种肢体语言。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合唱指挥者不仅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同时还能呈现出丰富的作品思想。对合唱指挥者而言,在所有肢体语言当中,面部表情可以说是最为丰富的。(三)身体语言对合唱指挥者而言,常用的身体语言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规身体语言,包含指挥者的手势动作及面部表情,第二种是合唱指挥者的身体动作,属于综合性的身体语言。后者具体又可分为两大类,也即坐姿与站姿。优秀的合唱指挥其站姿与坐姿也非常标准。指挥者诠释作品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优良的坐姿及站姿。如果指挥者的体态不符合标准,就无法让合唱人员及观众充分领略到合唱的独特魅力。彩排时,指挥者要懂得运用身体语言,以帮助合唱人员理解作品。演出时,指挥者要运用身体语言帮助观众将想象与视听体验进行统一,从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加深观众的感受,获得最理想的舞台效果。

三、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的艺术性特征

合唱指挥通常会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合唱作品的情感及内涵,指挥人员借助自己的表情、手势,可以形成独特的肢体语言,抽象化地展示合唱作品所包含的丰富情感。指挥人员需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完美地展现作品的意境,并且将这种情感作为艺术形象,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体验,从而打动观众。合唱最大的作用在于协调不同的演唱形式及音乐声部,使之完全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指挥必不可少。只有在指挥的领导下,合唱人员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确保演出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合唱指挥不仅要体现自己的能力,还要带动整个团队,帮助每一位团队成员展示自己最良好的一面。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出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在进行合唱演出的过程中,合唱指挥所处的位置较为特殊,如果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演唱人员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只能通过指挥者的动作才能从视觉上加深对表演的感知,进而获得强烈的视觉效果,深刻地感受现场的氛围。合唱虽然属于声音艺术,但和其他形式的声音艺术又有所不同,因为它需要集合各个方面的音乐元素,所以具有鲜明的和谐之美,在表演时需要通过相应的形式协调统一不同的声音。合唱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和声,和声不仅可以丰富音色,拓宽音域,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声音的表现力。这一点是其他表演形式完全无法相比的。正因为如此,在合唱表演当中,合唱指挥的地位更为突出。出色的合唱指挥可以在表演当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体验,从而最大程度上获得观众的认同。对指挥者而言,最重要的就在于将自己的技术与肢体语言融为一体。合唱指挥必须要借助指挥者的肢体语言才能发挥作用。在合唱的过程当中,合唱指挥一方面需要注意表现作品本身的情感与内涵,另一方面还需要注入自己的情感,完成二次创作,这样才能完美地演绎作品,从情感上打动观众,真正实现合唱的艺术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合唱指挥不仅是一种艺术活动,也充分体现了合唱艺术的本质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性。在指挥演唱的过程当中,指挥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通过艺术表达来演绎作品,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而提升肢体语言的美感。指挥者借助肢体语言,能够增强合唱的艺术效果,使合唱真正得到观众的喜爱。

四、如何提升合唱指挥肢体语言的艺术性

(一)努力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合唱指挥必备的职业素养。合唱指挥在团队中起着领导作用,只有在掌握大量音乐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增强肢体语言的艺术性。音乐要素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涉及音色、节奏等多个方面,不同的音乐要素构成风格千变万化的作品。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合唱指挥,就必须努力地学习,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首先,指挥者需要具备极强的乐感,要能够熟练地分辨不同的音乐元素,还要掌握对音乐元素进行处理的方法,这种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指挥者对音乐旋律的领悟能力。其次,指挥者还必须具备分析和研究音乐基础知识的逻辑关系的能力,也即对音乐作品进行基本分析的能力,这一点在合唱排演前的准备阶段体现得尤其明显。(二)丰富与音乐相关的人文知识。不同的民族其历史文化也存在差别,而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同样也存在独特之处,艺术风格与思想情感也各具特色。在进行合唱演出之前,指挥者需要分析合唱作品的内容及创作背景,熟悉与作品相关的所有信息。不同的合唱指挥,在作品理解方面也存在差异,处理音乐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合唱指挥需要认真学习关于音乐作品的知识,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音乐综合能力。在指挥的过程当中要运用自己学习的音乐理论,结合合唱的需求对肢体语言进行设计。音乐作品的核心在于其包含的主题思想,这是创作者融入情感的前提,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创作者的水平。在正式演出之前,掌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及理解作品的主题极其重要。合唱指挥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文史知识,同时还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记忆能力及思维能力。指挥者在不断学习知识的同时,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从而可以帮助指挥者将艺术元素和肢体语言进行融合,进而全面提升自身肢体语言的艺术性。(三)充分运用合唱指挥的能力。合唱指挥是整个团队的关键与核心,同时也是团队的领导人物。指挥者肢体语言的任何变化对合唱表演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指挥者的肢体语言相当于整个作品的语言。因此,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要尽量简单易懂,同时需要体现艺术性,通过简单的动作让团队成员明白自己的意图,理解指挥者的思想情感。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极其丰富,具体包含多个方面,比如起拍、收拍,还有左手与右手之间的合作等。不同的肢体语言也存在差异,只掌握相关的理论仍然难以实现艺术表现的目标,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不同肢体语言的具体运用,才能让肢体语言真正艺术化。合唱作品的细节能够充分展现指挥者的水平和能力,指挥者必须要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结合其他的方式,在实践当中展示作品的巨大魅力。合唱指挥虽然无法像演唱人员那样通过声音和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展示自己的能力,却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控制整个团队,处理好作品的每一个细节。精准的肢体语言是体现合唱指挥自身能力的关键。所以,一名出色的指挥者,必须精准把握肢体语言,并且在合唱实践中加以运用,进而进一步熟悉肢体语言,有效增强肢体语言的艺术性。合唱具有十分突出的群体性,合唱指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必须要引导整个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增强自己领导能力的同时,指挥者还必须熟悉每一位成员的个性,在团队成员中建立威信,通过自己的指挥感染和引导所有的合唱人员,使合唱演出的效果达到最佳。

五、结语

在合唱的过程当中,指挥者淋漓尽致的发挥可以使合唱呈现出高度统一的效果,从而带给听众强烈的视听体验。指挥者与其说是为了协调和统一所有的合唱者,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场肢体语言的艺术表演。因此,指挥者自身肢体语言的艺术性越强,合唱的效果就越理想。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合唱指挥,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来提升自身肢体语言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赵琦.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19,(24).

[2]张浩.创新视域下的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32).

合唱艺术范文篇5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合唱艺术是一百多年前从国外传到中国的一门“洋艺术”,我们“洋为中用”,经过一百多年的历练,发展成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合唱艺术。而我的看法,却与上述观点有所不同。我认为合唱艺术从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门音乐艺术形式。《晋书•乐志》曾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凡此诸曲,始皆徒歌,继而被之管弦。”这就说明,“相和歌”是配以管弦乐队伴奏,一人唱、众人和的一种合唱艺术形式。对于汉代的歌唱艺术,司马相如在其著作《上林赋》中,有过“千人唱,万人和”的描写。“和而歌之”“和声而歌”就是“相和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正是合唱艺术的历史前身。这足以证明合唱艺术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音乐艺术形式。而外来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在吸收国外合唱艺术的创作、表现形式和表演风格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开辟了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二、合唱艺术之我见——现代性透视

汉高祖刘邦为了鼓舞官兵的士气,创作了千古绝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一人在前领唱,众人在旁和唱,声势浩大,创造了“三百里内皆来观”的空前景象。鸦片战争后,国门被外来侵略者打开,既带来了毒害国人的鸦片,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独特的合唱艺术,为我国的合唱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那时的合唱主题基本都是抵御外来侵略者、振兴中华的。而到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合唱艺术出现了艺术化的倾向,但合唱主题还是具有爱国主义情结。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合唱艺术具有强烈的政治指向性。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唱艺术才开始蓬勃发展,题材、表演形式和创作体裁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然而好景不长,60-70年代,因诸多原因合唱艺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直到1978年,才迎来了合唱艺术发展的新局面,且其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景象。合唱艺术经历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呈现出了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古代的合唱艺术呈现的是“一呼百应”的效果,没有组织、规则,完全是自发的形式;近代合唱艺术是组织有序的,目的是抒发深深的爱国情思;现代的合唱艺术大多是歌唱祖国,抒发个人感情的艺术形式;而当代的合唱艺术,则更多的是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而呐喊助威。从中不难看出,当今的合唱艺术不管是从形式演变还是从演唱规模来看都具有了现代化的水平。音乐艺术是时空结合的艺术,表现的是“乐舞精神”。合唱(声乐艺术的一种特殊表演形式)是时间艺术,舞蹈是空间艺术,而现代化的合唱艺术是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在华丽的舞台上,演唱人员按照各自的顺序依次走上表演场地,有一人独自站出来领唱,一人手持指挥棒进行指挥,还有一些人在旁手持乐器伴奏,当然身着华丽舞服的舞者也是其一份子,呈现给了人们一种可听与可视相结合的欣赏模式。

三、合唱艺术之我见——多元化走向

合唱艺术由单一的形式演变成为多元化的趋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合唱创作、风格和构成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们就逐一探讨它们的多元化走向问题。

1.创作的多元化走向

合唱艺术成功与否,首先要看作品的创作情况。只有有了好的创作,我们才能演绎出优秀的合唱作品。作品的创作主要有三个方面:题材、体裁与合唱类型。首先,创作题材方面。由于受我国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合唱艺术的题材丰富,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群众性合唱、艺术合唱、民歌合唱、古曲合唱、通俗音乐改编的合唱等。从作品题材的多元化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艺术的追求越来越人性化,注重民族性和古文化财产的利用,也更倾向于表达内心情感的抒发。其次,创作体裁方面。根据作品抒发的情感不同,合唱艺术的体裁也很丰富,主要有进行曲、抒情歌曲、圆舞曲、颂赞歌曲、劳动歌曲等。体裁的多元化体现了合唱作品内容丰富、情感细腻以及指向性明显的特点。再次,合唱类型方面。合唱的类型也很多,主要包括同声合唱(男声、女声和童声)和混声合唱、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室内合唱和室外合唱等。

2.风格的多元化走向

合唱艺术的风格分为音乐风格、演唱风格和表演风格。因为合唱艺术是时空结合的艺术,所以接下来我就主要谈谈表演风格的多元化走向。表演风格主要指舞台表演,以前的合唱艺术基本上没有固定的舞台,都是在室外进行的,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合唱艺术逐渐转为室内表演,还有华丽的舞台作为陪衬,使得合唱艺术越来越具有观赏性。根据表演形式和风格的不同,舞台也可分为静态舞台和动态舞台。静态舞台,是指演唱人员按照一定的次序站好,有舞台背景和灯光的配合,加之有指挥和伴奏人员,这样一种静态不变的画面,我们称之为静态舞台。例如,在央视音乐台《歌声与微笑》合唱比赛中,由首都师范大学老教工合唱团演唱的《瑶山夜歌》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这首歌曲的合唱就是运用了静态舞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瑶山夜歌》是改编的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为了契合歌曲的意境,老教工们纷纷穿上了瑶族的服装,让观众一下就联想到了瑶族的风土人情,加之舞台灯光的昏暗,仿佛看到了瑶族人民沉浸在朦胧月色中,不禁想融入其中,感受那种欢庆的场面。静态舞台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在想象与联想的带动下,人们尽情地驰骋在自己所描绘的画面中。这种从听觉转移到视觉的特殊现象,就是通感,这种感觉可以让人们既听到优美的歌声,又看到美丽的画卷。动态舞台与静态舞台相对,演唱人员不仅要按照队形站好,还要配合歌曲做适当的变化,亦或是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当然除了演唱人员,动态舞台还会根据歌曲需要增加舞蹈演员,以增加歌曲的观看性,演唱人员的身后也会不时变换舞台的背景。在央视《歌声与微笑》的合唱比赛中,有一支团队演唱了《大漠之夜》这首曾经荣获“金钟奖”的歌曲,演唱人员身穿华丽的服装,身后的背景是无边无垠的荒漠,但是天空是湛蓝的,不时会有片片白云向我们飘来,演唱人员的前方有一些身着工作服的人员,正在勘查地形,由于在沙漠里行进十分困难,工作人员多次摔倒,但是他们为了荒漠里的人民又勇敢地站了起来。这首歌曲表达的虽是骆驼历经坎坷无怨无悔地行进,但也从侧面赞扬了人敦厚老实、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一幅动感的舞台画面,不仅让观众听到了歌唱人员铿锵有力的和声,还使其看到了一出逼真的舞台剧演出。当今的合唱艺术,就应该做到“动静结合”,既要有静态时演唱的专注精神,还要有动态时的舞台效果,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眼耳并用,欣赏“视听盛宴”了。

3.构成的多元化走向

合唱艺术范文篇6

(一)指挥一一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演奏”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指挥首先应该是一门隶属于音乐二度创作的“演奏”艺术。只不过指挥家手中掌握的“音乐生产工具”已不再仅限于某一特定乐器(如钢琴、二胡、定音鼓,及其自身的声带和共鸣腔体等),而是一支符合一定规格、具有相应编制的音乐表演团队(包括各种类型的合唱队和乐队)。所以,这就要求指挥家对团队中各种“乐器”(包括人声在内)的演奏性能和表现特征等做出全面、深入、系统、熟练的精深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演奏”各类合唱队或乐队这种高级“乐器”时真正做到“人器合一”,使指挥家本人和他演奏的“乐器”(即各类合唱队或乐队)有效地融为一体,从而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地为音乐表现服务。(二)指挥——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导演”艺术。如果说音乐艺术中的作曲相当于电影艺术中的“编剧”的话,那么指挥就相当于电影艺术中的“导演”。所以,在群体音乐表演形式中起“导演”作用的指挥,不仅自己要对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甚至每一个音乐细节都了如指掌,而且要将自己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对这些音乐细节的艺术处理,都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每一位表演参与者(即合唱队员),并以高屋建瓴的艺术见解,统一所有参与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这样才能在全面、深刻地掌握作品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在排练、演出的艺术生产过程中,真正快捷、有效地统摄起这一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全局。(三)指挥——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领导”艺术。指挥这一掌控群体音乐表演形式全局的综合艺术,除要负责训练团队等日常艺术事务以外,还必须负责团队的各种组织、建设工作,并尽可能客观、即时地了解队员的各种相关信息,从而全面、牢固地把握团队的发展方向。可见,指挥不仅是团队的艺术指导,而且还是团队许多其他事务的统筹、协调者。所以,无论各现存团队的历史和现状如何,指挥必须在客观上真正担负起团队的实际领导工作。

二、指挥形态变化

一般情况下,指挥站立时,双脚可微微分开,胸脯自然挺起,腹部自然收紧,两肩自然放松,双臂弯曲抬起,双手张开,手指微微弯曲分开,放至胸线,距身体适当距离,手腕微微下沉,手掌向下向前,面对合唱队员,双手间的距离以能有效控制整个团队为宜。手位的高度应在略低于视平线的高度上,手位过高,会阻挡视线,影响指挥与队员的交流,手位过低,会远离视线,起不到传达信息的作用,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能够使手、眼和队员三者有效地联结在一起的高度。指挥的动作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靠动作幅度大小的变化、手位高低变化、方向纵横变化,反射锐、钝变化,手势虚实变化,肌肉紧张度的张、驰变化,动作简繁变化,意识的“主动”与“被动”化,距离身体的远近变化等手段来表现力度、情绪、“语气”及色彩变化的。(一)力度变化。在实际指挥过程中,由于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受大脑支配的,人的身体各部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指挥的动作往往会从手臂动作的大小、肌肉紧张度的高低及面部表情的变化等各方面协调动作,所以,指挥者常常会同时调动多种手段来实施指挥。如渐强时,指挥一面逐渐扩大动作幅度,一面提高手位,一面加强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变化,一面增强肌肉的紧张度。再如,表现渐弱时,一面降低手位,一面让手臂靠近身体,一面手心自上而下翻转,一面还要降低手的紧张度等。应当说明的是,联合使用多种手段,往往比运用单一手段指挥更有效果。因此,当多种手段协调使用的时候,其中的每一单一手段变化幅度便可适当降低。(二)情绪与语气变化。指挥的手势,一方面要按照节拍的序列循环运动,以表达音乐的基本节奏、节拍和情绪要求;另一方面,出于情感的表达和刻画需要,指挥还必须学会运用双手表达语气。人们歌唱的语气和说话交流的语气一样,包括坚定、委婉、率直等多种情况。指挥表达语气变化的方式,主要通过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的收放及身体动态的配合来实现。一般来讲,动作越小,越利于细致的刻画;动作越大,越利于较重的语气刻画。语气的表达往往需要呼吸来支持,良好深入的呼吸能够支持良好的进声;良好的进声,是完成富有语气、细致刻画的起点和基础。

三、需要注意的手势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持棒方法:(1)拇指、食指、中指持棒。此方法是将指挥棒固定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将指挥棒柄部轻抵掌心,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捏住棒身,中指护在棒侧。这种持棒法的优点是手腕可以灵活运动,棒尖活动角度自由,利于揭示细微的音乐情绪。不足之处是,对音乐的力度表示略微薄弱。(2)抓握式持棒。此方法的特点是持棒稳健,力度较大。不足之处是,手腕不够灵活,棒尖活动角度受局限,不宜表达细致的音乐情绪。(3)食指、中指夹棒。此方法是将指挥棒夹在食指、中指之间,手呈握拳状。这种持棒法的优点是手腕的灵活性与动作力度可以兼顾,适合做各种音乐情绪的表达。不足之处是,持棒的稳定性较差,在运动中容易滑落。指挥面对的是多声部的音乐作品和担负多声部音乐表演的演唱或演奏组织。要完成复杂作品的指挥任务,有时需要双手反向同时运动,有时需要双手分工。作为指挥,能够自如地实现双手分工,是一种更高一级指挥层面的工作方式,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获得。指挥的任务是解释音乐作品和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在此基点上,需要注意的指挥手势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所有的手势必须符合音乐作品的需要,任何与作品无关或不相适应的手势都必须防止或丢弃;任何企图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不必要甚至是错误的;手势的高度、宽度,肘腕的曲度以及与身体间的距离,必须适中,过宽、过窄、架起或与身体间的距离过远或过近,都会影响动作的协调和美观;指挥的手势应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不要使身体摇动或僵硬。脚下要稳,要“生根”,要稳重并能生动地进行指挥活动;面对简单织体或结构变化,指挥手势要简练;面对复杂织体或结构变化,指挥手势要丰富,做到简繁并举。

四、结语

和其他的艺术种类相比,合唱的主要特征就是群体性,对肢体语言形式有比较高的要求,演唱者要拥有合作意识,合唱指挥人员要运用好肢体语言艺术,实现合唱表演的统一性与和谐性,提高合唱表演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合唱艺术范文篇7

关键词:合唱艺术情感表现声情并茂

合唱艺术是声乐的最高形式。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合唱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所接受,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高雅艺术品种之一。通过合唱这种艺术实践,能够使人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和谐的美、生活的美、健康人格的美。由于合唱艺术是集体演唱的形式,故在合唱训练中,大多强调的是合唱的共性因素,如:力度的统一、声音的统一、表情的统一等,以形成集体歌唱的合力。但在强调共性特征的同时,往往忽略了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情感表现。这就使得原本应该很优美的、很有思想内涵的声音缺乏神韵和艺术感染力。那么,在集体性的合唱艺术中,怎么才能达到既要追求声音的共性,又能很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和作品的个性特征呢?下面试从几方面谈起。

一、音乐是感情的艺术

音乐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真实反映,情感性是音乐的基本属性。再高超的演唱技巧,如果忽略了情感表现,音乐也就失去了感染力,苍白无力,空洞乏味。

作为音乐表演者,准确地理解、把握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感非常重要,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其中,再进行二度创作,才能将音乐的形象丰满地塑造出来,使听众产生共鸣。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通过听觉器官得到的音响效果,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碰撞,使欣赏者产生时空的超越,与音乐的内容产生共鸣,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结论。指挥家小泽征尔欣赏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说:“从乐曲中我感受到了人间最底层的心声。”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一门艺术,“情”是对演唱者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是对演唱水平的衡量标准。因此,在歌唱艺术中,要以唱“情”为主,把“情”放在主导地位。

二、指挥情感的调动

指挥不仅是合唱队的统帅,更重要的是艺术上的组织者,音乐作品的诠释者。在排练以前,指挥要认真做好案头工作,仔细研究分析作品以及它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准确把握词曲作者的审美要求,挖掘出作品的精彩乐段和重点部分,对全曲速度、力度的变化、刚柔互济、动静结合、色彩浓淡、气息控制、语音处理及感情抒发进行总体设计,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然后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排练,把合唱队的潜力挖掘出来,准确地表现各首作品的不同性格特征。比如,作曲家瞿希贤创作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歌曲内涵丰富,旋律优美,作曲家对每一个音符都像雕刻家一样精心去雕琢、去塑造。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作品排练起来很累,要慢慢‘啃’,才能搬上舞台。”因此在排练《牧歌》的过程中,也要像作曲家一样精心雕刻和塑造每一个音符,以纯熟的指挥技巧、丰富的感情以及各种艺术手法调动合唱队员的演唱情绪,使人获得至美的艺术享受。19世纪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最重视的不是艺术形式上的各种因素,而是蕴藏在作品中赖以感染观赏者的思想情感。

指挥和合唱队员的关系,应当是相互感染和影响的互动关系。每个优秀的指挥都有自己独到的指挥风格,指挥的二度创作也各具特色。指挥要把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倾注于每首作品之中,用富有个性和准确、细腻、洒脱、传神的动作,激励合唱队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气氛之中,同时,引领听众进入音乐的感情氛围之中,得到唯美的艺术享受。三、提高合唱队员的综合素质

在一些合唱比赛和演出中,我们听到的是整齐、统一、优美然而却缺乏真挚情感的声音,合唱队员的面部表情也不够丰富,使人觉得美中不足。要想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就必须做好二度创作,那么,演唱者的思想高度、生活体验和艺术修养则起着主导作用。一个优秀的合唱队员,在具备音乐知识和较高的演唱技巧以外,还应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艺术修养,应多涉足有关文学、戏剧、诗歌、美术、舞蹈、历史等人文方面的知识,汲取其养分,对于丰富合唱的表现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合唱队员的整体文化艺术修养尤为重要。

平时排练时,对待歌曲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小节都要严格要求,力求准确无误。同时,还要有一套科学的练声方法,这是合唱队整体音色统一的关键,要注重培养队员的“内心听觉”。此外,咬字、吐字要清晰,有韵味,体现出合唱队的整体文化素养,让观众听懂,有亲切感。

在搞好技能训练时,还要注重合唱队员的情感培养和启发。指挥要耐心细致地激发合唱队员全身心地投入,忘掉自我,进入音乐情感的境界。同时,还要让队员经常欣赏各类音乐作品来开阔视野,提高自身对音乐艺术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另外,合唱的伴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伴奏与合唱应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要求钢琴或乐队的演奏者,同样要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投入情感,和合唱队员融为一体,共同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之中,以达到真正的和谐、完美、统一。

四、声情并茂的合唱艺术才是最完美的艺术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因此,声情并茂是音乐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合唱的“统一”就是声音的统一,情感的统一。其中声音的统一是手段,情感的统一是目的,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在排练过程中,指挥要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多方位启发合唱队员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力求准确把握每一首歌的不同情感特征,做到声情并茂,使音乐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合唱队员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碰撞出情感的火花,产生共振。只有这样,才能使合唱艺术具有情感的神韵,从而使合唱艺术中的共性和音乐作品的个性得到和谐统一,达到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合唱艺术范文篇8

【论文摘要】合唱艺术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林院校中合唱艺术普及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从多年的合唱教学和组织工作经验中分析,认为普及合唱应从明确意义、分析现状、创新手段等三方面着手。

合唱艺术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合唱团体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合唱赛事促生了众多的大学生合唱团,在一定的程度上呈现了合唱艺术面上的繁荣,但冷静地思考后不难发现,在农林院校中,由于种种因素合唱艺术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拥有令人欣喜的局面,在普及效果和普及手段上都有很多的不足,笔者认为普及合唱,意义还需明确,对象还需分析,手段更需创新。

一、合唱艺术在大学生成长成材中的意义

(一)合唱是培养团队精神最好的方式之一

作为一种群体性艺术,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种集音色、表情、力度、速度、气息、感情等方面因素的高度统一的艺术,达到这种统一,要求队员之间相互配合、聆听、默契,更需要队员拥有细腻的内心情感和较强的自控力,长期的合唱训练,可以使合唱队员潜移默化的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和达到合作所需要的努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合唱是培养想象力的最好形式之一

事物的进步来源于诸多的假设,这种假设更多是基于一种想象,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林木镇一说一个离开想象力的人,他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说:“我的成就得益于我童年的音乐教育。”合唱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载体之一,“想象”是其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如合唱曲《雪花》,需要演唱者想象雪花飘落的情景,又如合唱曲《回声》,需要想象生活中回声的效果才能把握好演唱效果。学生通过长期的合唱训练和理解,想象力也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合唱艺术是营造大学生“和谐”心理的良好途径

早在《国语·周语下》中记载,单穆公、伶州鸠的音乐审美评价,“声和才能心和,心和才能人和。”另《溪山琴况》开首即写到:“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为琴,其首重者,和也。”君子和而不同,合唱艺术作为声乐交响形式的艺术,其完整的演绎实则是对一种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追求,而不是克隆的相同,艺术为追求“真、善、美”的本质,更能让学生心灵时刻记住美好,心适则行适。

(四)思想教育的良好载体

合唱艺术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在这百年的进程中,都处于中国进现代历史上政治斗争,社会变动最激烈时期,作为同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联系密切的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正是这种社会政治变革的曲折反映。演唱和学习中国合唱音乐作品,能让演唱者更加生动的了解我国革命历史,例如《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套曲,生动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和抵御外敌的情况,这样的作品数不胜数,演唱这类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很好途径。

二、合唱艺术在农林院校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合唱艺术认知偏低,实践比较少

由于传统艺术教育的薄弱和社会大的文化环境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音乐艺术知识的了解可谓知之甚少,合唱艺术更入其列,笔者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在300份问卷中了解到,有98.8%的学生没有现场看过一场合唱音乐会,只有10.2%的学生在高中时参加过合唱活动,97.6%的学生从来没有接受任何合唱艺术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走访中大多学生认为合唱形式就是一群人规矩的站在舞台上齐唱革命老歌,少部分学生能提到合唱有声部,论及作品时只能谈到《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为止,合唱的发展历史更是一无所知,谈到合唱的作用时,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合唱是一种政治工作的需要,合唱艺术原有的面貌受到扭曲,其间不禁令人深思。

(二)大学生对合唱艺术的潜在需求较大

在同上问卷中统计得出,有99.4%的学生选择喜欢音乐艺术,其中选择酷爱音乐的学生占19.3%;9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非常必要,有85.6%的同学认为合唱有利于团队精神培养和提高艺术修养等作用,有62.5%的同学选择愿意参加各类形式的合唱艺术活动。这些数据在一定的程度上客观的反映了学生对合唱艺术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和表达出乐于参与合唱艺术活动的意愿,合唱作为声乐交响体裁,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倡导,定将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农林院校大学生参与合唱艺术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生学习合唱艺术的途径一般有选修合唱艺术课程、参加合唱团等方式,然而,据笔者所了解的十几个农林院校的情况却不乐观,一是基本没有开设合唱艺术方面的选修课程;二是长期坚持训练的合唱团不多,往往有比赛就进行突击训练;三是校内合唱活动不多、活动质量不高,为军训拉歌、纪念一二九活动等歌咏形式开展的居多。综上三点也是导致了大学生对合唱艺术的认识缺乏、实践偏少的重要原因,这些现象的背后同时也反映出农林院校中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其间既有学生的流动性大,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师资缺乏等实际困难因素也有学校本身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等大环境因素。三、积极创新,唱响普及合唱艺术的三部曲

(一)积极引导,感悦于耳

音乐艺术作为听觉艺术,音响是其惟一的表现,合唱作为音乐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她的普及,首先要改变大学生对合唱音响的一贯思维,由于大学生对合唱艺术认识的缺乏,对合唱音响接触比较少并且单一,往往会把合唱音响局限的想象成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丰富的合唱艺术内容及音响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被大学生所知,阻碍了其学习或探索合唱艺术的积极性,这也是现在很多大学生为什么不愿参加合唱的原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既是学校向学生传达一个倡导高雅艺术的信息,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扫除学生对于合唱音响上的盲区,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合唱音响之美。

(二)循序善诱,理解于心

在学生对合唱的丰富音响有一定了解后,应该进一步创造条件和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一批合唱艺术的合格欣赏者和组织者。一是通过第一课堂帮助学生增进对合唱艺术历史及优秀合唱作品的了解,掌握欣赏合唱艺术的要领和方法,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合唱艺术选修课,没有条件开设的学校,可以借鉴跨校选修课的模式来实现,现在高校相对集中,这样做既可以整合资源,更有利于学生群体的串联,形成氛围。二是可以通过一些群众性较强的歌咏比赛为契机开设指挥培训班。除此,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进行合唱普及讲座,集中欣赏一些经典合唱曲目,阐述合唱艺术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合唱艺术实践。

(三)精心组织,唱不离口

合唱实践是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最好载体之一,是实现合唱艺术在大学生成才中意义的重要途径,因此,精心为学生搭建平台,实现最广泛的合唱普及十分重要,也是关键。如下参考:

1.由分院团委组织,以新生班级为对象,进行班级歌咏比赛。目标:通过一次集体的创作和表演,促进新生班级的凝聚力形成,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合唱基础知识。手段:以奖促进,突出班级合唱节目的创意和集体参与,在演唱技巧和内容不为重点,内容健康,体现一般的演唱即可。效果:学生参与热情高,班级同学间迅速熟悉,体验到歌咏的快乐和意义,掌握了一定的合唱技巧和知识,为许多分院所推广和欢迎。

2.由学院团委组织,以分院为单位,进行主题合唱汇演。目标:进行主题教育,让学生体验一次有一定难度的合唱实践,掌握合唱的形式和理解合唱的内容,同时营造全院良好合唱的氛围。手段:下拨经费,要求各分院团委精心组队,并要求聘请相关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排练,规定演唱曲目,要求一个月的时间跨度,确保整个过程是一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效果:学生熟悉了合唱艺术的基础知识和要求,感受到了一次专业式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我院办学五年期间成功举办过四次合唱汇演,合唱活动现已成为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一大品牌。

3.由学院团委组织,以全院学生为对象,组建学院大学生合唱团。目标:打造一支相对专业的业余合唱团,培养一批良好素质的合唱队员,对内起示范和辐射作用,对外代表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手段:进行日常训练,每周2次训练,学分认证,专业指导,严格管理。

大学生应该是人类文明主要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更是人类文明的受益者,合唱艺术作为人们近千年的文明积淀,承载着人类近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一本涵养丰富的教科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和谐,人们需要合作,作为人才熔炉的大学校园里需要合唱艺术,艺术教师们应该努力倡导合唱艺术,从普及做起,合唱艺术的唱响必将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呐喊助威。

【参考文献】

[1]修林海,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合唱艺术范文篇9

关键词:美学角度;合唱艺术;美学特征

合唱是一门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其最早起源于欧洲的宗教音乐,并伴随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成熟,最终成为音乐领域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合唱过程中,需要众多演唱者彼此配合,在着装搭配、演唱协调、伴奏附和等方面达成统一,充分展现人声交响之美,为听众带来一场宏大壮观的音视盛宴。合唱艺术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其凭借自身适应性强、感染力强的特点迅速在国内得到普及与发展,其艺术之美也迅速被人们所知晓,通过研究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门音乐艺术,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合唱艺术美学的内涵

合唱艺术美学属于音乐美学的范畴,它是联系合唱艺术与大众审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合唱艺术美学从美学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分析合唱艺术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情趣,分析并研究合唱艺术所蕴含的美学因素,进而挖掘和探寻合唱艺术的本质特征。合唱艺术美学是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它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站在音乐美学角度去研究合唱的内在艺术规律,并准确诠释这门艺术的审美创造特征。

二、合唱艺术的特点

(一)表现力强。与其他音乐艺术相比,合唱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演唱人员众多,在一场合唱表演中,通常既有男声、女声又有童声,合唱之名也正因此而得来。合唱所采用的集体性演唱方式有利于发挥合唱成员的长处,从而达到提升整体表现力的效果。在合唱艺术的演变过程中,以合唱声乐技巧为核心,通过男声与女声的彼此配合,将合唱的音域从以往的3个八度拓展到如今的4个八度,同时在音色和音域方面也不断改进,逐渐赋予了合唱艺术更强的表现力。(二)适应性强。无论是排练还是表演,合唱对环境的要求都很低。合唱的排练无需专门的排练室,只要有一间可容纳合唱成员的宽敞房间即可。合唱的表演既能够和多种音乐艺术搭配进行,也能够在音乐会等正式场合单独进行;合唱不但可以作为室内乐,也能够组织大型室外合唱表演;合唱是一门老少皆宜的艺术,且不管演唱者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可以参加。(三)感染力强。合唱所采用的集体性演唱形式有利于唤起听众内心的崇高情感和高尚情操,这种需要众人精诚协作才能完到的演唱艺术往往能够带给听众一种成功的喜悦;合唱所独有的技术特点和彼此协作下所达到的境界展现了一种团结、热情的精神风貌,能够激起听众内心的愉悦感,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其他音乐艺术所不能及的。(四)强调集体协作与配合。合唱艺术需要集体的协作与配合才能完成,每一个合唱成员都要熟练掌握音响伴奏、指挥者以及集体声音的规律,并精确地控制和调整个人的声音效果,从而实现全体合唱成员之间的紧密配合,使各种不同的声音及音域完美相融在一起,实现理想的合唱效果。此外,合唱艺术首先由单个合唱成员构成单声部,然后让不同的声部彼此配合,再与音响伴奏完美搭配,从而形成气势恢宏的整体合唱效果。合唱的每一个声部均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同时又因为合唱是一门集体性的艺术,因此其注重的并非单个声部的展示,而是多个声部彼此融合之后的效果,而这种融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每一位合唱成员的努力,只有每个合唱成员都把个人声音完美融入到集体的声音之中,与其他合唱成员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演唱效果。(五)注重多声部歌唱能力。合唱艺术需要多个声部彼此配合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所以合唱成员不仅要掌握较强的多声部歌唱能力,也有具备一定的多声部听力能力,这样才能将每一个声部在集体合唱中的和弦进行以及不同声部之间的韵律完美融合在一起,继而达到完整的合唱艺术效果,切实为听众演绎合唱和弦的曼妙之感。

三、基于美学角度的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

合唱艺术传入中国后,在西方演唱技法的基础上又吸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其创作形式与表演形式日趋丰富和多元化,但在本土化的演变过程中,合唱艺术本身的美学特征丝毫未减。下面便从美学角度分析合唱艺术在创作与表演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独特美感。(一)歌词之美。歌词是构成合唱艺术的重要部分,也是影响合唱艺术创作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歌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合唱演出的成功与否,而且合唱作品的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都与歌词是分不开的。歌词还是合唱成员演唱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合唱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合唱艺术的情感必须通过歌词才能完整流露出来,可见,歌词之美在整个合唱美的实现中发挥着基础性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歌词之美需要借助歌词本身的形象性与感染力来实现。创作人员在对客观事物或人文风情的观察思考中有所感悟,并将这种感悟用形象具体的文字记录下来,同时将激动、憧憬、喜爱等复杂情感赋予其中,使听众能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进而被创作人员内心浓烈的情感所感染,引发心灵深处的共鸣,不由自主地走进其精神世界,与之一同遨游在艺术的海洋之中。因此,歌词所具有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构成了整个合唱美的基础,体现了合唱艺术中最原始的美,且这种原始美普遍带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例如,《海韵》是国内最早期的合唱作品之一,该作品极具西方浪漫主义色彩,且创作性地将西方合唱艺术民族化,表达了那个时代对于民主、自由的思想诉求。再比如,《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等抗战时代的作品均具有气势磅礴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决抗战的决心和勇气,给全民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后盾。而改革开放以后,以《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近新时代》等为代表的合唱曲目又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表达了人们对祖国未来发展的美好畅想。(二)表演之美。1、气势美。合唱的演唱人数通常在12人以上,在一些权威、大型的合唱表演中,甚至可多达60人。这种多人集体演唱的方式,不仅具有一种独特的舞台审美效果,而且更容易达到声音上的饱满,给听众一种波澜壮阔之感。在混声合唱中,女性合唱成员站在前两排,男性合唱成员站在后两排,这种亮相姿态容易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感动,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合唱主题,合唱成员要精心搭配自己的着装服饰,并铺设相应的舞台背景,通过人、服装及舞台的完美搭配,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合唱构图,不知不觉间感染着听众的思想和情绪,给其一种如临其境之感,使之被吸引、被打动、被同化。此外,合唱艺术的气势美不单单体现在人数上,更重要的是各合唱成员对自身在合唱表演中的准确定位和出色演绎,是在真情流露的演唱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内在感染力和吸引力。2、音色美。在合唱表演中,每一位合唱成员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各种不同的声音交织混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合唱这种人声交响的独特音色。合唱中的音色美就体现在演唱者用变幻多样的音色组合出曼妙的合唱音符,这种音色美与合唱成员宽广的音域、精湛的演唱技法以及对音量的精细把握是分不开的。演唱时,各合唱成员不仅要控制好吐字的清晰度、准确度,还要注意发音的力度,使声音的弹性和力度都得到完美的展示,这样才能达到最佳音色效果,使听众产生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之感。就同声合唱而言,男声注重音色的低沉浑厚,同时又兼顾声音的洪亮,能够充分展现男性刚强、坚毅、宏大的性情。以《猎人合唱》为例,该作品采用男生四声部的演唱形式,把猎人坚韧勇敢的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女声则强调音色的细腻与柔韧,比如,在《春雨沙沙》的演唱中,藉由韵律感十足的三拍节奏,再利用女声轻柔、灵动的特点,成功地塑造了一幅春雨朦胧的美妙画面。在混声合唱中,男生和女生此起彼伏、错落有序,整体音色更加曼妙和丰富。3、抒情美。与其他音乐艺术相同,合唱艺术也需要借助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把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声乐美感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达到艺术抒情的效果。合唱艺术的抒情美比其他音乐艺术更加难以把握,其要求每一个合唱成员都能以成熟巧妙的处理方式,把作品中的情感与合唱表演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用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演唱效果。与独唱有所不同,合唱更注重整体的美感,其要求合唱成员从诗情、声情、曲情三个角度去理解并营造一种情感演绎的效果,必须每一位合唱成员都准确抓住作品的情感本质,并借助华丽的舞台渲染将其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才能营造出完美的抒情意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合唱艺术之美体现在合唱创作及表演的整个过程,除了歌词美、气势美、音色美和抒情美之外,还表现在节奏美、和声美、旋律美等多个方面。在合唱表演中,合唱成员需要将这些美完美结合在一起,通过速度、音色与情感的准确控制和把握,达到演唱意志的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呈现合唱艺术中美的精髓,使听众真正欣赏和感受到合唱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孙琦.陈怡创作美学观在无伴奏合唱作品中的体现[J].中国音乐学,2010,04:78-85.

[2]程炳杰.欧洲合唱美学范式从古典到浪漫的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365-369.

[3]尹晓晖.神话传说里的歌唱对欧洲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西方早期合唱艺术美的发展历程的探寻[J].音乐创作,2011,02:140-141.

[4]田晓宝.当下多元化的中国合唱的美学品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119-124.

[5]邹丽霞.巴洛克时期合唱艺术的美学思想分析—以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为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3:87-93.

合唱艺术范文篇10

一、大规模频繁的演出

从1936年桂林初中歌咏团公开出版抗日壁报演奏抗战歌曲开始,到1944年桂林文化界抗战工作队到前线慰问为止,桂林的群众歌咏运动持续了漫长的8年时间,这是国统区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在规模宏大的抗战歌咏运动中,桂林举行了多达几十次的群众歌咏集会。据史料记载,比较大规模的有以下几次:1938年1月8日晚上,在桂林市公共体育场举行的“万人火炬公唱大会”。这是抗战期间桂林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歌咏集会。据说美国福克斯公司驻桂记者把这次歌咏集会拍成电影,影片传到美国总统罗斯福那里,他看后对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大为赞赏。1939年5月7日,在桂林市公共体育场举行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儿童抗战歌咏比赛。1939年7月8日举行的7•7抗战建国两周年纪念歌咏大会。1940年4月7日举行的桂林歌咏界劳军大会唱。1941年、1943年分别举行的广西省会社教扩大运动周大会唱等。1944年4月4日至6月初,进行为期两月的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音乐活动。

二、大批爱国进步音乐家抵达桂林

抗战时期的桂林,很多学校、工厂、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团体都成立了歌咏队。这些团体用自己的喉咙持之以恒、积极热情地排练演出抗战救亡歌曲,来动员、教育、组织民众,极大地推动了歌咏运动的发展。与此同时,包括满谦子(1935)、吴伯超(1938)、陆华柏(1937)、张曙(1938)、林路(1938)、胡然(1938)、任光(1938)、舒模(1938)、章枚(1939)、孙慎(1940)、薛良(1940)、王义平(1940)、刘式晰(1940)、姚牧(1941)、甄伯蔚(1941)、李凌(1942)等一批爱国进步专业音乐人士也都在这一关键时期陆续抵达桂林。环境的变化使音乐家们追求的音乐重心也发生了变化。在国难当头时,他们以满腔的爱国热情身践力行地投身到以抗日救亡歌咏为主的音乐文化活动之中,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后方的音乐师资队伍,为抗战时期的音乐文化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抗战合唱作品陆续诞生,音乐家身践力行指导

由于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抗战时期桂林的音乐创作始终与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紧密相连。在此期间,诞生了一批以抗日救国为内容的合唱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格调高雅,思想内涵丰富,深受群众欢迎。它们围绕神圣抗战建国主题,融入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团结一心、不惧牺牲的强大心声。这些歌声鼓舞了人民斗志,提高了民族凝聚力,是中华儿女强大的武器。当时比较有名的音乐作品有吴伯超创作谱写的《国殇———祭阵亡将士诔乐》(混声合唱曲)及《冲锋歌》(四部合唱)。此外,吴伯超还创作了一首混合四部合唱曲《中国人》,其钢琴伴奏采用西班牙舞曲《包列罗》的节奏型,合唱在中国调式的基础上大胆使用西方音乐伴奏。该合唱曲的创作形式在当时大胆新颖,演出气氛热烈,非常受群众的欢迎。这是我国第一首借鉴欧洲古典器乐谱的曲,整首作品不仅曲子优美,歌词也写得漂亮,情绪上气势雄伟、高昂,充满了自豪和自信,整部作品听后令人振奋,萦绕脑海难以忘怀。美国总统罗斯福特使居里听后,称此曲“足以象征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叫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灌制成唱片寄给罗斯福总统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