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1 20:04:57

访谈心得体会

访谈心得体会篇1

    本次将党章进行了修改,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17次修改党章。

    “国有国法、党有党规”,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一个规章制度来保证日常运转。作为党内的根本大法,党章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如果从历史来看,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就提出并制定了党纲,700来字,对共产党的性质和纲领、组织机构和原则等做了简要的规定,这成了日后更详细的党章的雏形。        第一部党章是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此后的历次代表大会(除了五大),都对党章作出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现行的党章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修改制定的。这个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的行动基础。此后的十三大一直到十八大,每一次代表大会都会在1982年的党章基础上做修改。

也不例外。修改党的基本大法自然是非常严肃的事。我们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章修改,可以发现,修改党章主要涉及几大块内容:一是新阶段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完善,会有一些新表述、新提法写入党章,充实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经验总结;三是一些党内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的修订完善。比如,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写入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则写入了“科学发展观”。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探索总结的宝贵经验和理论升华,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及时总结执政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写入党章指导全局,这个恐怕是中国共产党最厉害的秘密武器。党章的确是党内的根本大法,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形势在变化、实践在发展,指导思想必须要跟得上形势的变化,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这就彰显了理论的力量。

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又不是空中楼阁,它有着极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所谓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如果光要理论,不顾实践,就是“教条主义”,反过来就是“经验主义”。熟悉党史的都知道,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打倒了这两个“主义”,才为今后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理论和实践的互相作用、促进,用毛泽东的总结来说,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法”。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知行合一”。

所以,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哲学回溯,可以很好地解释党章修改的认识论基础。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实践在深入,如果理论不更新,就会跟不上时代。

同样,十八大以来的中国面临新形势,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后,又要面临第二个百年目标。这几年的基础打得怎样,直接影响“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

用的话说,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对现阶段的历史定位。

很明显,中央认为,中国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发展实力和潜力,同时,中国的发展路径、理念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智慧。

一句话,中国正回到世界中心,从大国变成强国。

访谈心得体会篇2

下面是我进行模拟访谈训练的步骤。

一、确定访谈话题

访谈前,教师要作好一定的调查:学生们目前最关心的是什么?最感到困惑的是什么?教师心中有数后再和学生们进行商量讨论,确定中心话题。这样选出的话题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也是学生们最有话说,最想说话的话题。确定好中心话题后,从学生兴奋的眼神中便能想象到访谈之时火热的场面。

二、安排访谈事宜

学生想说但不一定会说、能说,不一定说得好。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教师要做好这么几项工作:

1.编定访谈计划,并纳入教学计划中。教师要确定一学期的访谈次数、具体时间、话题大致的方向、访谈的要求及预期目标等,决不能随心所欲、仓促进行。一般来说,一学期两次,期中、期末各一次;访谈话题由浅入深;访谈训练目标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确定访谈人页,优化访与被访人的比例。访谈人员可以采用同学推荐、学生自荐与教师指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这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两名记者一名被访问者这样的比例比较合适,比例失调会影响对话的效果。

3.重视口语训练,上好听说训练课。访谈是口语交际较高层次的训练。访谈要求学生会听会说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材上都有听说训练的内容,这是训练学生心理素质、语言基本功的好材料。

学生要做好以下的准备:人员确定后,“记者”要编写采访提纲,设计出一些具体问题,先谈什么,后谈什么,要分次序进行,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问题难以展开、深入,也令“被访者”应接不暇;“被访者”也要设想对方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并作好应答准备。

三、把握访谈气氛

访谈过程中“记者”“被访者”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这时教师要积极鼓励访谈者,稳定他们的情绪,必要时指出思考的线索,及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使交谈能深入下去。访谈中出现偏题时,教师要及时提醒,使访谈向既定方向前进。

在访谈时教师还应处理好少数人访谈多数人闲听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以下工作:1.笔录访谈内容,整理后,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完整。2.写出本次访谈最糟糕或最精彩的一段对话。这样一来整个访谈过程谁都有事做,谁都在思考。

四、讲评访谈得失

访谈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 节目主持人;特质;技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07-02

在我们国家访谈类的相关节目中,特别是在那些直播性质的访谈一类的节目当中,节目主持人一系列的表现以及节目主持人身份等各个方面都是实打实不造假的。所以在直播的访谈节目当中是鉴别一位节目主持人是否拥有良好的主持水平以及能力的最佳平台。

1节目主持人要有听众的意识

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必须要具备做一个细心的听众的意识,并且要做到把听众这一角色贯穿在一整个的访谈节目当中。其中包含了的节目前的相关准备、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以及访谈节目的扫尾工作,尤其节目的准备工作中这一点的实施是特别重要的。

一味的要求我们的节目主持人成为所有行业中的专家和能手,那是很不切实际的。然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必须要变成一个细心和有耐心的听众,必须有效的去体验感受广大听众们的内在需要,懂得如何去了解听众们的内心,掌握听众的接受取向。笔者了解到很多的关于文艺界的访谈性节目当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状况:节目主持人经常会邀请较多的文艺界内的资深艺术家们,可是这样的邀请方式却没有进行很好计划,好像仅仅是借着老艺术家以前的名气。在进行节目访谈的时候也就大多是回顾老艺术家自己有过经历,这样的访谈节目可以很好的激起广大听众兴趣?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意味着资深艺术家们就不值得被采访,它是告诉了我们的主持人在开始一个访谈节目时,应该要做到心里有底。广大听众们关心的是什么?倘若社会中在较大程度地关注某一位知名艺术家入圈XX周年等,显然,在这样的一个时机中去邀请该名艺术家是非常合适的。例如,在节目《音乐大世界》当中有邀请过郑小瑛录制其访谈节目。那个时候是郑小瑛刚好带队完 “爱乐乐团”的演出,恰恰是在带领世妇会进行开幕式的排练表演,只要是由她参加的有关活动基本上都会很多的关注者。显然,这一访谈节目收效甚多。从经验方面上来说:如果节目主持人在没有具备非常强的主导社会舆论话题的能力和水平是,访谈节目主持人可以结合我国新闻性为先的重要准则进行挑选节目要进行访谈的对象,这无疑也是比较稳当妥善的途径。

在我们已经选择好了了访谈节目的人物之后,接下来节目主持人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是排在首位的就是应该集思广益的考虑清楚节目中要谈什么?还应该想想广大的观众想要我们谈什么?这些要求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脑海里必须有完整的听众观念。节目主持人一定要掌握节目所面向的听众是哪一类人等。 所有的访谈性质的节目主持人,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以“人”为中心这一特点。要知道访谈的对象受人关注的特点是什么?它可不可以对广大听众产生吸引力?

2 主持人的节目整体观念

访谈性质的节目在时间上有长有短,部分在相对较短的节目当中做得成功的节目主持人,在录制较长的节目中有时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问题的设计方面没有针对性,周而复始的谈话内容,前面谈过的内容到了后面又重谈,或者就是前面的内容与后面的内容间没有一点关联,让人觉得在东扯西扯,跳上跳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整体观念。

在相对大规模的节目访谈当中,节目主持人一定要先确立好核心谈话内容。依然用之前我们用过的例子《音乐大世界》节目中对郑小瑛进行的采访来进行分析,一般来讲对艺术家进行采访是不能脱离该艺术家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艺术的见解等方面的访谈,但是《音乐大世界》的节目主持人以舍去排练,牢牢的紧扣以“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样的一个核心问题,先让郑小瑛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了“世妇会”中有哪些相关的艺术节目,其次顺理成章的转到了女性在进行音乐艺术工作当中的有关特点以及会遇到什么难题的问题。在《音乐大世界》节目对郑小瑛的访谈当中,主持人巧妙的将郑小瑛艺术道路上的经历以及她对艺术的相关见解都有机的与 “世妇会”这个大背景结合在了一起,紧紧的扣住了女性艺术家们的性别这一特征,道出了女艺术家心中的真切感受。像这样的一个具有针对性访谈节目是相对非常成功的。

现如今电视台的文艺一类的访谈性质的节目,谈话的话题一般都是围绕节目访谈的对象近期新出的一盘音乐光碟或者是新出版的一部电影等来进行的。这样的一个形式对于话题的集中也不是说毫无用处,只是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成为流水帐,毫无新颖之处。精英型的主持人一定是别有创意和独具魅力的。

3 访谈节目当中普遍采用的策略

与一般的记者在实施采访以前的准备工作一样,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也一定要先对自己将要访谈的对象实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比如了解访谈对象的相关资料等等。而准备一份相对比较具体的采访的提纲,以及访谈对象的生平作息时间表,还有访谈对象主要的作品目录表,核心问题的相关阐释以及发挥,相关问题的大背景,有关的一些数据,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节目直播前的准备资料。

访谈性的节目谈话的内容不可以是平面铺开来的,而应该是要从浅到深、从表到里的进行,就像拧螺丝钉一样的层层深入。而对于那些缺乏经验以及比较紧张类的被访谈者,一般访谈的一开始谈话的内容要做到轻松以及愉快,访谈之中提的相关问题必须要尽可能的做到比较具体及详细,让访谈的对象方便迅速的进行作答。关键点是在于构建和营造一个非常轻松和愉悦氛围,一步一步的让访谈对象相对迅速的顺应节目入制的环境,快速的进入状态。对于那些相对有难度的谈话话题,最好要放到访谈节目的中部或者是后部来进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还要注意不管是对于何种类型的访谈对象,谈话的内容一定要有联系,切忌东拉拉西扯扯。

对于节目录制时间比较长的访谈节目,笔者认为应充分准备好在节目中播放的间奏乐。间奏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对调节节目的语言内容,让其不会单调与沉闷,另一方面可以有利于节目主持人很好地应对节目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和访谈对象沟通意见。

参考文献

[1]吴云涛.浅谈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质[J].才智,2010(36).

[2]曹子仪.浅议电视节目定位与主持人的现场掌控能力[J].江南论坛,2009(2).

[3]李冬蕾.试论访谈类节目对于主持人语言素能的要求[J].活力,2011(5).

访谈心得体会篇4

广播电视的主持人专访节目,因其亲和的人际交流特点为受众所喜爱。主持人对专访对象的访问所发生的言语环境即专访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口语交流中的前言后语;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流的时间、地点、现场氛围、主持人服饰化妆、交流对象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状态等。如果希望在一定的语境下引导对方渐入佳境,以便了解到最需要的信息,与受众产生内在交流或者共鸣,从而达到访谈目的并实现有效传播,那么,节目主持人在专访之前所作功课的厚积薄发以及访谈过程当中关键环节的把持至关重要。

专访前的准备

专访有时像是一次探险,短时间内希望挖掘出一些深层的东西很不容易,就像进入到一个丛林,并不知道途中会遇到什么。所以,案头准备功课十分重要。专访前的准备其实是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既有长期准备又有节目之前的热身。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接受采访时说过“更多的准备是在平日而不是在临时”,需要长期的准备工作,比如理论政策上的准备和资料、知识及经验上的积累。

确定专访对象并与其沟通。选择专访对象,要选择谈话具备权威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选。主持人与专访对象在事前的交谈沟通十分必要,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为避免出乱子闹笑话,先要对专访对象摸个底,从丰富的材料或者事先的交谈中比较全面地了解对方,知道他们的独有经历等,便于主持人走进被访者的内心,甚至会因此而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细节,生动的细节往往会成为一个亮点,这就决定了专访的成功与否。

设计访谈提纲。设计访谈提纲即设计问题。首先,问题是专访准备工作中的核心内容。问题要尽可能详细、具体、实在、简明扼要。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实和细节,要多侧面,多角度地去提问、考证、挖掘。专访中忌讳问题准备得少,几个问题一问完,就无话可谈,使访谈不容易往下深入。美国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说,一个好的主持人要做到无论面对何时、何地、何人都能有话题、有问题,而简单的问题,好过复杂的问题。

访谈过程中关键环节的把持

和谐融洽的气氛,是访谈得以成功的保证。虽然和谐积极的语境与访谈对象的性格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但良好的访谈氛围应该由主持人用心营造。专访主持人心理状态的真诚平等,有利于专访语境的和谐融洽。那么,真诚平等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平等、诚恳、尊重是处理好与访谈对象关系的基本原则。主持人热情诚恳、谦虚自信、平和开朗会让访谈对象从心理上愿意接受采访、主动配合。同时,主持人因为对访谈对象不一定熟悉,也不了解其性格,这就需要调适心理,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对普通人不俯视,对居高位者不奉迎。平等、诚恳、尊重的关系是人际吸引的一项基本原则,尤其是主持人与专访对象在交流中出现暂时的冷场而陷入窘境时,主持人善解人意的诚挚话语往往使之得以化解。

以访谈对象的谈话为主。访谈节目的主角是访谈对象,受众关注主持人专访节目主要是想听到访谈对象的真知灼见,因此,主持人要以访谈对象为主,不宜与之平分秋色,更不能喧宾夺主。主持人本末倒置地以显示自己的“对话资格”为目的而大谈特谈,就大错特错了。事前充分地准备以获得“对话资格”,是为了让访谈对象接受自己、信任自己、感到有共同语言,有谈话的基础和兴趣;也是为了自己能把握和控制话题,使专访能顺利而有效地进行,而绝不是突出或抬高自己,加重自己的分量。

主持人要掌握好话语的分寸。话语的选用要分对象,访谈对象的背景不同,访谈时的用语和提问方式就应有所区别。比如与谁交谈可以多些理性思考的东西,否则用情感的氛围去感染受众,对什么样的专访对象可以提出直截了当的问题,什么样的对象只能逐步引导等。

专访中主持人的无声语言

主持人除了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外,无声语言也应该是访谈语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如主持人用表情、手势和体姿来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也会传达丰富的信息,常常起到配合、辅助和加强有声语言的作用;而有声语言又常常需要表情、手势、肢体等无声语言来进行精炼、补充和完善。二者互相依附而存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少了任何一方都会使另外一方黯然失色。一个细微的表情或者一个眼神都会传达出赞同、关注、有兴趣或是质疑、询问、不解等信息,会刺激到对方,使其表达得更生动明确,受众也听得明白满意。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另外一种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是节目主持人的服饰,它直接参与视觉形象的塑造。主持人合理运用服饰语言,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进行恰当地修饰,既可以使观众对主持人有一个良好的观感,也体现出主持人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观众的礼貌与尊重。在专访中,主持人的服饰、化妆要符合人际交往中的仪表规律,既要考虑自己的身份、所处的环境,而且还应当与采访对象协调。

主持人专访中应避免的几种情况

访谈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教育研究;访谈;准备;访谈过程;整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76-02

一、如何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对于研究者来说不仅要了解进行访谈的目的即需要从访谈中获取哪些信息,并由这些信息对研究结果进行预设;还要参与到访谈提纲的开发和设计中,提前了解受访者的生活背景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以求更好地拉近与受访间的距离。 

1.牢记访谈目的。能够清晰理解访谈的目的,即一次访谈的重点在于调查了解课堂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或是课程课改的实施进度等,都需要在访谈者心中有一个总体定位,这样才可以在接下来的访谈过程中把握好访谈的进程,剔除掉错误信息,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防止访谈脱离主题。 

2.分析并且理解访谈提纲。访谈提纲作为访谈操作过程中主要的工具之一,对于访谈起直接的指导作用。访谈提纲中一般都规定了每个访谈相关问题的表述形式、引申意义以及附加情景等。访谈者如果有可能应尽量参与到访谈提纲的设计中,不仅应牢记访谈提纲中的相关问题,还要明白通过该问题需要得到哪些有效信息。例如: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这一调查研究中,教师访谈提纲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局、学校在住校学生的管理和指导方面有哪些支持性措施?”这一问题中的“支持性措施”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何为支持性措施?这在访谈者心中应有一个准确的界定,才可以在访谈进行中当受访者出现理解障碍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解释,即支持性措施可以是行政性的政策支持、经济上的财政拨款、各学校对于住宿学生管理中的具体执行措施等。只有正确细致的把握好访谈提纲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地处理访谈中所遇到的问题。 

3.采用恰当的记录方式。访谈过程中的记录对于访谈后整理和分析资料都十分重要。访谈中由于时间和访谈者记录技巧和方式等因素的限制,难免会遗漏或误解受访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为了尽可能全面准确的记录访谈的内容,包括受访者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访谈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最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例如:录音、速记、图形等。其中采用录音方式应经过受访者的同意才可使用,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访谈信息,但是访谈后的整理和录入量较大;采用传统的纸笔速记方式则可以快捷选择记录访谈者认为重要的信息,但要求访谈者具有较好的信息筛选能力,否则遗漏的信息很难再现;图形可以简单明了的呈现大量信息,但要求访谈者具备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以便在整理过程中重现访谈信息。无论采用何种记录方式,其目的都是保存访谈信息,便于整理和分析工作的进行。 

二、访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进入研究现场时说明访谈目的。访谈者作为受访者群体之外的另一群体,在进入研究现场尤其是距离自己本身文化环境差异较大的另一环境时,很可能使受访者心中产生顾虑而影响到访谈的质量。所以在访谈进行之前,向受访者说明此次访谈的目的、对受访者是否会产生影响、访谈所需的时间、是否可以进行录音等十分必要,以便访谈者和受访者更好的沟通交流,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例如:在进行田家炳学校发展项目基线调研时,要向受访的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说明访谈进行是为了诊断学校目前的基础设施、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基本情况,以便为学校今后三年的发展做好规划,并且诊断具体问题制订解决方案予以实施,并非针对受访者个人,对个人不会产生影响,亦不会对学校评价产生影响;访谈内容将会保密,如果引用会隐去受访者姓名等。 

2.创造轻松融洽的访谈氛围。访谈进程中,访谈氛围是否融洽,对于受访者是否能真实、清楚、全面地表达出访谈需要的信息有很大影响。由于生疏、环境、身份、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受访者介于某种考虑未必会表达其真实想法。例如:在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短期教育研究中,访谈家长时受到当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访谈中普通话可能不是做恰当的语言,这就需要访谈者语速减慢、访谈语言尽量通俗易懂,以免使受访者感受到距离感、过多的陌生感而紧张、封闭,影响到访谈的顺利进行。正确合理的访谈导入、亲切和蔼的表情、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语言等会让受访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如何深入访谈。怎样在访谈中挖掘出对研究有用的深层次的第一手资料,对整个研究的深度十分有意义。访谈是一个访谈者和受访者双方沟通的过程,这一过程进行的是否顺畅,受访者是否能在访谈者的引导下敞开心扉是衡量访谈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一次访谈中受访者的回答仅是简单的“是”、“挺好的”、“就那样吧”、“没意见”,可以说这次访谈是失败和无效的。例如: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学校教育现状与培训需求调查中,有以下家长访谈案例:(L代表访谈者,F1~F5分别代表5位家长) 

L:您认为该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本地区处于怎样的水平?原因是什么? 

F1:不太清楚,我没有比较过。F2:还不错吧。F3:教学质量应该还可以吧。F4:七里河区中下,在这里算是中上。F5:一般,与这里的经济发展有关。 

L:您认为您的孩子跟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关系怎么样啊?能具体举个例子吗? 

F1:关系不错啊。F2:整个班级的气氛都不错。F3:都挺不错的。F4:一样。F5:一样。 

访谈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访谈类电视节目;节目的价值观;节目的市场空间分析

访谈类电视节目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主持人调动各种电视表现元素,以现场访谈或者连线等方式,与被访者、嘉宾和观众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的电视谈话节目类型。电视访谈主要以视觉形象直接作用于受众,其传播符号既有声音和文字,更有图像的直接展示。形象性和直观性是电视访谈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力量所在。电视访谈节目与其他形式节目相比其竞争力何在呢?一是现场感强,是面对面的交流。现场是电视访谈形象性得以发挥的主要条件。现场气氛的真实可信,使人物形象立体化。二是个性的表达。由于访谈栏目中的信息、观点均是出自个人之口,因此,撇开观点的偏颇与否,至少这是独特的个体的声音,这就赋予了栏目鲜活的生命力。三是动态的碰撞,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整个谈话现场和谈话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信息场,在这个场中,电视从云端重新回归受众,重新成为平民百姓享受平等话语权的平台。”

1 电视访谈节目的选题

一个优秀的访谈节目必须要有明确的选题取向,这是区别其他访谈类节目的地方,否则节目将失去个性。1999年推出的《相约夕阳红》是中央电视台为迎接1999年国际老人节而推出的子栏目。节目的口号是“说家长里短,道人间冷暖”,旨在增进老年人与家庭及社会的沟通。这个栏目虽然不是收视热门节目,但它的美誉度却是非常高的。在以往的观念里,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体力及精力的不断衰退,经验和知识的老化,社会活动能力的降低,他们无论在社会的创造方面还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方面都退出了主流世界,也呈现出现实中的弱势倾向。长期以来电视节目对老年人的关注仅停留在边缘化和弱势化的层面上,许多人把老年人节目看做是一种简单的休闲节目。《相约夕阳红》就把目光聚焦于老年群体。选题方面深入到老年人群体内部,真正了解了他们的个性世界、情感世界、内心世界和与社会的关系,摘掉有色眼镜,获得新的关注角度。

2 电视访谈节目的价值观

开播于2004年的《非常接触》是一个新型的读书节目。在电视读书栏目纷纷下马的时候,《非常接触》节目的价值观进行了一个大的转变,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诠释读书节目的新的内涵。和以往的读书节目不同,《非常接触》一开始就是笑声不断,他们的口号是“畅销书里看人生”,他们的制胜法宝是“将娱乐元素引入读书节目,用读书节目包装娱乐节目”。主创人员在节目的程序上下了极大的工夫,完全按照流水线的方法进行节目制作的目标操作。这个节目给人们的一个启示是:读书节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读书节目不仅仅要传达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能进行人文和精神上的交流。节目的价值观的确定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物访谈类节目的方方面面,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这一点上,《张越访谈》中的主持人张越就非常注重与被采访者情感的沟通与心灵的交流,张越把自己的价值观、切身感受甚至亲身经历运用到节目主持中,与嘉宾形成共情,聆听嘉宾吐露心声,达到深度的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

3 电视访谈节目的主持人

访谈栏目是一种沟通性的栏目,嘉宾的表达、观众的关切程度与节目的主持人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能够让嘉宾轻松地表达、畅所欲言,观众们关心的问题以及想要了解的事情主持人能够很好地表达。这些都体现在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和沟通能力上,作为访谈节目的形式代表——节目主持人的沟通能力、表达水平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就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博的社会知识,敏锐的思维反应,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际网和组织协调能力。此外,主持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不断锻炼自己,崔永元曾说:“《实话实说》是即兴谈话,脱口而出,为了不出口伤人,我在日常状态中磨炼自己,绝不讲黄色笑话,绝不开过火的玩笑,这样久而久之,才能让自己处在自然通达的状态。现在看来我的修行还远远没有达到境界。一个电视节目有笑声意味着放松、灵动、可视性强。但比起人的尊严来,这些要素一钱不值。”主持人在谈话中的引导、控制作用,无不清楚地说明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同时,主持人也是一个创造者,他必须为谈话创造出合理的氛围,必须创造情绪,提出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和被采访者是平等的,只有站在这一角度上采访才能继续。

访谈当中的倾听很重要,中央电视台记者王婷曾说过:“我一直认为,尊重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人说话。而让人说话最便捷的选择就是‘倾听’。”这方面《鲁豫有约》中的鲁豫是做得非常好的一位。“在节目中,她说话时间最多占总谈话时间的20%,最少的只有5%;而采访者最多的占到了93%,最少的也有80%。这与时下不少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滔滔不绝形成鲜明对照。” 这种倾听式的采访方式符合该节目的需要,在节目运行的几年内也得到了受众的认可,从而确定了《鲁豫有约》的成功。

根据主持人的不同,提问交流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王志,质疑是一种提问方式,也是一种提问的态度。简单直接,机敏智慧成了王志的采访风格,要把质疑解释清楚可能是一本学术著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观众从《面对面》的节目中、从王志的提问中就可以感觉到这种质疑。对此王志解释说:“《面对面》为新闻人物提供了一个平台,他可以尽情地表白或者表露自己,但我并不是被动的;如果他是在说谎,我会揭穿他的谎言,如果话里有水分,我就要挤掉那些水分,如果他闪烁其词,我就要求证事实的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事实的真相传播给观众。”

4 电视访谈节目的市场空间分析

访谈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采访;挑战应变技巧;提高突破力

实际上,很多时候记者的成功受考验的不是平常的能力,而是应变能力。你可能在惯常的事情上表现出色,但当挑战和陌生环境对你有特别要求时,你还能保持从容吗?应对突发事件的采访,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和角色,需要我们的应变。

说服不了对方接受采访怎么办?

记者常会遇到一些怀有敌意、不合作、逃避问题或粗鲁的人。虽然,你不应该预先认为别人有这种态度,但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以便帮助你打开原来并不存在的传播通道。

1、“无可奉告”型。

“无可奉告”之下可能隐藏许多意思。例如,它可以意味着“我很想说点什么,但如果我说了,我就会丢掉工作”。这句话也可能表示“我有不能告诉你的理由,但向你解释,还不如说声‘无可奉告’更省事”。记者听到的任何一句和“无可奉告”有关的回答,都要探究其潜台词,知道这些之后你就有劝被采访者接受你采访的机会了。要是你说“别来‘无可奉告’这一套了,你欠公众一个答案”,那么肯定是得不到什么结果的。相反,你可以问:“是不是有命令不准你说?”,或者问“你是不是害怕假如你说的话在电视上播出会有麻烦?”

2、“逃避”型

逃避有很多形式,比如说话咬文嚼字、放烟雾弹、躲避问题等。其实,记者要是能尽量想象揣摩被采访者的观点,对采访是有好处的。对于明显的逃避行为,至少能圆滑地应付。比如可以适当用这样的语句:“请问你能否更具体地解释一下刚刚你说到的事件的原因?”一个拐弯抹角的答案,可能有意的,也可能是一时糊涂的结果。不管怎么样,如果你马上跟句“请不要躲避问题”,那时肯定不能得到合作的。

3、“恐吓”型

如果有人试图恐吓阻拦记者时,不要害怕。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要保持自制和冷静。你可以这样回答:“我不明白我的问题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可以说得具体一点吗?”另一种反击方式是追问这种行为的原因:“你对我的问题感到很不高兴,是不是以为我想伤害你了?”你这时会发现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许是一个能真正关心人的人,而不是一个坏人。

4、“敌意”型

一些人需要发泄消极情绪。发过脾气后,他们又常常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如果记者能容忍,他们会一反其敌对态度,而变得开朗和热心。如果你怀疑有这种情况出现的话,你得把它说出来:“我觉得我说了点什么或者做了点什么让你不高兴了,对吧?你介意我们谈一谈吗?”

5、棘手的问题

记者不能因为羞怯而不敢问棘手的问题,但是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首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不是必须要问,它合乎情理吗?公正吗?如果别人拿这个问题来问你,你会不会拒绝回答?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问题。你觉得非问不可的问题,要注意发问的方式,尽可能不要伤人。你可以用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来问可能使人尴尬的问题。

6、其他技巧

有些记者采访的突破力可能涉及道德行为。因为我们有时候会用言语刺激、说谎或隐瞒意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适当利用自身优势,利用被采访者的弱点等。

7、采访前的“闲谈”工作

当然,在采访之前,还应该做好“闲谈”工作。如果闲谈做得不好,便会使你和被采访者的关系受到破坏。为了尽量减少闲谈所带来的潜在问题,以下准则或许能给你一些帮助:

只谈一些使人愉快的、没有争议的内容。不要对宗教、性或政治多加评论,以免引起争论。可以谈一些安全的话题,比如问一个初来乍到北方的人,对北方印象如何?

避免提出建议。不要在被采访者的办公室内左顾右盼,跟人说:“你窗口外面的景色真是很美。你应该把办公桌移动一下,好好利用这样的景色。”

谈论自我中心的话题要多加小心。你是为了听被采访者怎么说,而不是说你自己。但是如果记者能向他人讲述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也有助于形成一种亲切的关系。记住,闲谈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漫谈”,它意味着双方都要参与。

谨慎使用幽默话语。如果幽默说得恰到好处,而另外一个人也有幽默感的话,幽默可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开头话题。但如果玩笑开大了,或者让对方不舒服,那就糟了。注意别人的反应。闲谈会使一些人感到厌烦,因为他们认为闲谈太过琐碎,或者是浪费时间。如果这样,他们可能会以语言信息来表露感情,譬如身体不断地改变姿势,甚至干脆就说:“让我们谈论正题吧。”

闲谈时间不宜过长。多长的时间才算长?闲谈可不是三分钟就能煮熟的鸡蛋。但作为通常的原则,直到双方都感到自然、关系较为融洽,闲谈便可以结束了。这时候可以通过较为文雅的方式,把话题转入更有实质性的谈话上,最好带有一个恰当的转折,例如:“谈到难以作决定,张局长,请问你昨天为规划条理投票时,是怎么样难以作决定的?”

8、学会适时结束采访

采访若能自然而然地结束,这是最好的,这时记者和被采访者都感到采访快结束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遵从两条规则:体面告辞;不要逗留太久,超出别人欢迎的程度。

按时结束采访。如果你答应采访30分钟,时间一到就要准备结束。如果不是这样,你就不能使一个忙碌的被采访者专心于采访,他可能把精神转向当天必须处理的事物上。更糟的话,还会迫使被采访者陷入不得不中断采访的尴尬局面。如果你说:“我看时间快到了,我还只有一两个问题要问。”对方就有可能这样回答:“呵呵,别担心。我还有一点时间。”如果你还有很多问题要问,那就安排另一次采访好了。

留意想结束采访的表示。当对方想要结束采访时,要暗示你正好也要结束的想法:“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即使你感到还有很多东西要讨论,你也要留意对方的示意。身体晃个不停,答案数字,身体姿势不断变换,等等,都表明对方疲倦或没有兴趣了,继续谈下去也不会得到实质性信息,还是结束为好。

以正面说话结束采访。要设法找一个轻松愉快的话题来结束采访,特别是如果你感到有必要消除前面问题留下来的不良感觉的时候。譬如,采访对象是一位新妈妈,那么可以用她孩子的近况来结束采访。

直到说再见之前,还要保持投入和警觉。在收起摄像和采访本之后,你们仍然可以在走廊上继续谈话。有经验的记者发现在采访正式阶段过后,新闻人物常常感到如释重负而更加畅所欲言了。最起码,在走廊上随意交谈也有促进亲切关系的价值。

留给别人一个良好的最后印象。方法之一就是表示你很在乎完整准确地传达采访对象传递给你的信息。比如在采访快结束时求证重要信息,“我不大肯定你这话的意思是……”来给被采访者补充其想法的机会;“有没有什么你要谈,而我却没有问的事情?”另一种方法是说:“我在复查采访笔记时,可能还要打电话问你一点问题,这样好吗?”

访谈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电视访谈节目 主持人 倾听艺术

[中图分类号] G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147-03

[收稿时间]2013-0-

[作者简介]韦宛辰(1987-),女,壮族,文学学士,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主持。

一、前言

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应该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新式的节目形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访谈节目应运而生并得以发展的深刻的社会基础。访谈节目以人和人采访交谈的这种最基本、最直接、最普通的面对面的双向交流作为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大众传播,起到了共鸣、沟通、发人深省等作用。因此,主持人在与嘉宾交流沟通中,是否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真诚的交流氛围,取决于主持人在访谈中是否注重倾听和思考。从访谈节目中表现出的主持人缺乏“倾听”的弊病的情况,现实不容乐观。根据这些弊病的曝光,能够发现许多问题。在新的时期,只有通过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让电视访谈节目永不退幕,从而促进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民族大学和相思湖学院09级、10级学生共20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查阅与访谈节目主持人“倾听”艺术有关的大量资料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2.问卷调查法:对部分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和访谈资料用办公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4.访谈法:通过对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师、学生的访谈,了解访谈节目主持人“倾听”艺术的具体需求以及提出的建议细节,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部分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师生比较重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倾听”艺术

通过对部分高校部分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在对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倾听”能力的认识方面,40.8%的学生认为很重要,51.4%的学生认为重要,9.8%的学生认为一般,大多数该专业学生对主持人的访谈工作比较感兴趣,认为学习和提高访谈技能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有很大帮助。大部分播音教师对学生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倾听”的理论知识、技巧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表示满意,认为他们对这方面的学习兴趣浓厚,动机明确,态度端正。说明大部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师生比较重视“倾听”艺术的提高。

(二)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缺乏“倾听”的具体表现

目前从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到省以及地市和在读专业学生的主持人,在访谈节目中缺少倾听的弊病都比较明显。首先表现在随意打断话题。主持人在访谈节目现场,没有听完或听全嘉宾、现场观众的话,不顾嘉宾的身份、年龄、心态、生活背景、情理等语境因素,不顾话头、话尾,随意地打断谈话,无礼插入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被访者感觉很不受尊重。这就造成语意不完整、话语断裂和不衔接的情况。这样会导致嘉宾在现场很难堪,甚至丧失了继续交流的激情和勇气。其次表现在心态不端,抢夺台词方面。由于主持人社会地位比较高,一些主持人主观意识较强,在“大人物”前毕恭毕敬,而在普通人面前高不可攀,始终一副“名人”的优越感。有些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抢夺嘉宾或现场观众的台词,根本不让嘉宾讲完话,迫不及待地突出自己,把重要的话语力争由自己说出,生怕自己当配角。访谈节目主持人对话题的认识水准和驾驭能力的智慧,应该是善于借嘉宾的口说出观众所想要了解的。有些主持人并不知道话题的深化、主题的提炼,有时很需要他们去倾听、去配合、去衬托。最后表现在眼神不定,姿态不雅等方面。在访谈节目现场,主持人倾听时的眼神、表情虽然无声,但却能准确地传达出赞同、真诚或者疑问等信息,是谈话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必要时身体可以稍微前倾,再配上点头和真诚的眼神等动作。可是,有些主持人却在倾听时,心不在焉,打哈欠,眼睛没有注视对方,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礼貌、姿态不雅的小动作,流露出不耐烦的样子。

(三)我国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倾听”艺术的重要性

1.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倾听”的重要作用

讲话和倾听构成访谈节目的两大重要因素。现在很多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不乏主动谈话,不乏精彩的设计好的提问,而缺乏倾听。访谈节目里缺乏倾听,变成只顾输出,而不顾反馈;只按提纲发问,而不管对方如何回答,直接就问设计好的问题,从而变成强制性的谈话了。访谈节目中话语衔接的链条断裂,成为不完整的交流情态,因此,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倾听显得尤为重要。

2.“倾听”是更好地完成节目的前提

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只有在现场经过认真的倾听以后,才能知道嘉宾和观众所表达的意思是否合乎电视节目的创作意图,是否能更好地完成节目效果和传播的目的。在访谈节目现场,很多情况都是突如其来的、不可预料的,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主持人在现场对于原稿设计的问题根据情况不断完善修改。只有主持人认真地倾听,积极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与嘉宾更好地衔接,善于临场应变,使节目传播更加有意义。

3.使节目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

即使是事先有所准备的访谈节目,对思路和结构做了预先设定,嘉宾还是有可能在谈话现场说出新的内容,有的时候可能是非常精彩的内容。主持人对“倾听”的内容应该去粗取精,如果主持人没有认真“倾听”,完全遵照原先设计好的问题提问,不去仔细分析嘉宾的话,就会抹杀访谈节目随机性的特点,也就丧失了访谈节目的魅力。

4.使节目现场的交流和沟通更加顺利

访谈节目中语言交流的氛围很重要。一个和谐温馨、轻松自然的交流氛围,能使嘉宾敞开心扉地去交流和倾诉心肠,这取决于主持人付出真心和真情感去倾听而营造出一种谈话氛围。很多受访者走进演播厅,会带有紧张、好奇等心态,主持人应该想方设法消除嘉宾紧张的情绪。此时,主持人认真的“倾听”,才能激发嘉宾说话的意识。只有感觉到被尊重时,才具有自信,才能在节目现场侃侃而谈,使节目现场的交流更加顺利。

5.提高主持人的可信度和受喜爱的程度

一个真诚的主持人,能深受观众喜爱以及信任。主持人应该发自内心地交流,想观众之所想,而不是去揭发受访者的伤疤或者一味讨好受访者。有些主持人在节目中胡乱煽情,故作感人,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削弱了节目的收视率。

6.体现主持人良好的素养和文明的交流方式

用“听”主持节目,遵循的是某种社会规则,遵循礼貌的原则,通过眼神情绪姿态,主持人用无声的交流和嘉宾的有声交流互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氛围,推动情绪的交流和引起共鸣。这是一种富有智慧的主持风格,是一种超越话语行为的文明的交流方式,也体现了主持人良好的素养。

(四)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倾听”艺术能力的途径

1.提高认识,重视“倾听”意识的培养

“倾听”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要树立起牢固的“倾听”意识。电视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观众,所以要做到尊重受众,注重“倾听”,感受他们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他们一起体会人生和生命。其次,主持人应该真诚、热情地对待嘉宾,敢于把自己融入到谈话和节目当中。再次,主持人应该充满自信和专心。凡是成功的对话,主持人都有个共同点:自信、自如。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便能精神放松,从而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记忆更加准确,谈话自如。有些主持人由于缺乏自信而过分紧张,影响“倾听”的效果;有些主持人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情绪呆滞,无心倾听,直接影响了“倾听”的效果。因此,培养自身的倾听意识,有助于提高访谈节目的质量。

2.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自我

一个主持人的文化知识素养,不仅要靠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知识,还要经常注意搜集和研究国内外各个地方的文史资料,以充实自己的头脑。随时搜集知识性的资料,对于增强主持人的文化素质有极大的作用。“当然主持人不是神,不是《辞海》,不可能一通百通。但是他应该是‘杂家’,在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具备多维的知识构架,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样才有可能在节目中游刃有余,侃侃而谈。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台的声誉。节目主持人应该有比普通社会成员更高的道德境界、人格修养。要做到这些,就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铸造完美人格。

3.要学会尊重别人

访谈对象来自不同的社会地位,具有不同的文化水平和个性特点,主持人应该一视同仁。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消除他们的防备,和他们平等交谈,获得真正想要得到的内容。而在谈话过程中,认真倾听他们的讲话,就是对被访者最大的尊重。尤其是对一些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文化修养不是很高的谈话对象,主持人对他们的谈话更不能表现出丝毫厌烦的态度,而应当在倾听中去挖掘不为人知的更有价值的东西,还原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4.要认真做好访谈节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对谈话的主题和对象要有深刻的理解和了解,做好节目中出现突况的应急准备。当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在访谈中应对自如的风采时,更应该想到他的充分准备,也应该想到正是由于专心的“倾听”,才能把其精心的准备和日常知识底蕴以及感受力结合起来,创造出与被访者的谈话水融的境界。如果缺乏采访前的充足准备,对嘉宾的身份特征、心路历程、爱好特长了解不足,那么与嘉宾的访谈交流就只是浅表而已。

5.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

对一些出言伤人、情绪偏激,甚至不够友善的访谈对象,要适当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要有不温不躁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克服紧张等消极因素,帮助主持人恢复最佳的采访状态。情感的发泄也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对方的发泄。主持人应该在“倾听”中把握被访者的心理活动,自然而又巧妙地引导被访者进入谈话的主题,继而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交谈。拥有良好的素养是主持人具备正确的倾听态度的基础,才能做到听得认真、细心、耐心和专心。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目前大部分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师生重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倾听”技能的学习,大多数该专业学生对主持人的访谈工作比较感兴趣,认为学习和提高访谈技能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提升未来的竞争能力有所帮助。在谈话类节目中,一些主持人机智幽默、出口成章的风格吸引了众多受众,但成功的访谈类节目不仅仅依靠良好地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较强的思维灵敏度和高贵风雅的谈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总的来说,访谈现场最能体现主持人的综合能力,而“倾听”是谈话中最重要的环节,主持人更应该学会“倾听”、善于观察嘉宾和现场观众的说话。能否营造出良好的谈话氛围,这直接关系到整个谈话节目的质量,乃至整个节目的兴衰成败。因而,我们应当解放思想,转换观念,解决上述的问题,电视访谈节目才能经久不衰,才会走得更远更精彩。

(二)建议

1.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访谈技巧通过直观的视频资料等形式反馈给学生,全面细致地分析讨论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倾听”技巧,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访谈能力。

2.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各种访谈节目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倾听”艺术的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3.合理组织各种电视节目实践和普通话水平考试,使学生初步具备担任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资格并不断要求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梁实秋.梁实秋小品[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访谈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 主持人 广播 访谈 节目 驾驭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器官的延伸。我认为广播是插上想象翅膀的媒介。广播传播速度快,它依靠声音传播内容,听其声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能唤起听众的视觉形象。广播的访谈类节目要吸引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主持人和被访者的语言魅力及节目的现场氛围。

所谓访谈节目,顾名思义就是以谈话方式为主的节目,它是主持人、特约嘉宾围绕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交流的节目,有的节目,听众可随时拨打热线电话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出色主持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驾驭意识很重要。

节目主持人的驾驭能力是指节目主持人在现场主持中的牵制力和引导力。他对节目的过程、节奏、内容、格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主持人对广播访谈节目的驾驭的关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持人的自我驾驭

中国缺少的是像美国著名主持人欧普拉那样能将主持功力、个人魅力和收视率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主持人。在美国,她个人的影响力已经达到这种高度――她的脱口秀主持了20多年,依然可以带给观众新鲜感;最红的好莱坞明星如果有话要说,会首先考虑上她的节目;她在节目中随便推荐的一本书,都可以成为全美的畅销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她对节目有着很强的驾驭能力。

驾驭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一两次节目中就可以产生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许多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他们取得的成绩有先天的优势,但更多的是依靠不断的学习积累。主持人也许不可能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但是节目要求主持人面对任何类型的话题都不能张口结舌、结结巴巴,或者是文不对题,否则节目就难以进行,更谈不上什么吸引力。

主持人水平决定了节目的水平,主持人的思想情感、个人志趣影响节目的风格。主持人的知名度也与节目的知名度捆绑在一起,影响着受众的审美接受过程。因此一个节目主持人的修养非常重要,而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就更加重要了。相比其他节目而言,谈话节目更能充分而及时地反映出主持人的自身素质和人格品性,也就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文化积累、生活阅历、人生感悟、敬业精神,前期投入直至现场主持,都会给节目带来重要的影响。我曾经看两档访谈节目,在相隔不远的时间都邀请蔡琴做客节目。一个是《天下女人》,一个是《陈晨全明星》,感觉主持人的文化积累、生活阅历不同,访谈的话题截然不同,《天下女人》明显更有深度,通过一些细节的捕捉,给观众呈现出蔡琴更为丰富的人生!

主持《开心辞典》和《绝对挑战》的央视主持人李佳明,希望在今后年龄大了以后,考虑做访谈类的节目。"因为在主持行业中,访谈类节目是最难做的。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有了一定生活阅历和沧桑感,才能驾驭这样的访谈节目,我渴望在这样的节目中保持最为自然的主持状态。"我的想法和李佳明不谋为合!

我本人曾经主持过《快乐聊聊吧》节目,是一档以轻松话题为主的广播访谈节目。面对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嘉宾,我必须不断了解他们的人生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广播访谈节目是浓缩的声音版人物传记。如何在短时间内激发被采访对象的交谈欲望?如何捕捉嘉宾的人生闪光点,也就是能够快速的发现能让听众感兴趣的地方?我们认为:

一是,需要主持人在节目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主持工作之余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想在主持时游刃有余,最好能参与采访的全过程,在与被采访者的交谈中熟悉嘉宾,了解更多的信息。掌握了丰富的素材才能有的放矢交谈。一个成功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应该是整个谈话现场的灵魂。所有人的发言都在节目制作群体前期的策划之中,但又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闪现出来,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要看主持人是否有能力和实力来驾驭现场。所以说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现场表现是关键中的关键。

其次,是多听多看优秀的访谈节目。电视访谈节目中我爱看杨澜的《天下女人》,因为很欣赏她的个人修养和人品,她的发问既亲切自然又有深度。广播访谈节目我会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财富人生》,了解被采访对象的人生心得,学习主持人的谈话技巧。

再则,懂得交谈的礼仪。在交谈中,要注意给嘉宾发言的机会,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讲话,不轻易打断对方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果对方谈到不便谈论的问题,不要轻易表态,可用转移话题的方法回避。交谈中,应注视对方,以示专心,不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也不要作出漫不经心或显示不耐烦的动作。

二、对嘉宾的驾驭

访谈节目要求主持人既要“访”也要“谈”,而且是要恰如其分地进行访谈。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要驾驭好节目,就应该很好地和被访谈的嘉宾实现平等交流,并且善于引导,以控制好节目的进程和方向。主持人要发挥好引导嘉宾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节目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被采访对象,有的放矢。我一般会在节目直播前和嘉宾进行沟通,把节目主题和流程告知对方,让嘉宾有所准备,以便将更有价值的内容呈现给听众。

访谈节目一般只有提纲,没有事先写好的完整台词,一旦谈话正式开始,主持人就要因势利导,以此来引领节目有序的发展。但是,谈话节目毕竟不是主持人的报告会,更不是辩论赛,无需主持人逞口舌之利。他的首要任务还是把握好节目的整体走向,引导嘉宾达到最佳的表达状态,发现嘉宾只言片语中的闪光点,使谈话主题的表达更趋于完善。所以,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心骨,是节目的灵魂。主持人不仅担负着引导话题、调动情绪、协调气氛、拉近嘉宾和听众距离并提起他们谈话欲望的重任,而且控制着全程节奏,决定着节目的走势和趋向。这些都集中体现出主持人身上的驾驭能力。在节目中,牵引力越大,主持中心点就会把握得越好。

第二,了解访谈节目的主角是嘉宾,当好听众,听是说的基础,在嘉宾的谈话中顺向发掘听众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发问。在访谈节目中,嘉宾和主持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红花和绿叶的关系,红花是主体,需要绿叶来衬托。绿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每个嘉宾的人生应该都是丰富而多姿的,既想使节目内容更丰富,又不能离节目主题太远,需要主持人能够具备灵活的思维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访谈更符合逻辑,更贴近主题。

第三,不同的嘉宾应该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果是专业人士,一定要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或发掘和对方经历有关的故事及细节,让对方产生共鸣。记得在第13届青歌赛结束后我采访获得合唱组银奖的华中师范大学天空合唱团指挥田晓宝教授,我特意录制了他们在比赛时的现场录音,和田教授聊着他们比赛时的服装还有一些小细节,让田教授仿佛回到了比赛现场并表示很感动。如果是普通的老百姓,我就会先从他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切入。如果是残疾朋友,我会首先了解对方的性格特征,尽量避开他不愿提及的敏感地带,让访谈充满温暖。

第四,“术业有专攻”,再博闻强记的主持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直播事件,也会暴露出知识与见解的不足,而相关的知识性和专业的评述又构成直播的重要内容和受众的需求,怎么办?我们可以请专家来当相应环节的主持人。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将组成一个庞大的主持人智囊团队和知识储备库,在主持人的组织引领下,围绕直播主题展开各层次的画卷,解答各方面的问题,为整个直播起到上串下联、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答疑解惑的作用。嘉宾的使用一般没有太多的原则限制,只要符合整个节目直播的需要就可以。嘉宾的位置根据需要设计,可以在现场,也可连线。出席现场的嘉宾,不宜人数过多,以不超过两人为宜。如果直播时间较长,就要考虑主持人与嘉宾的阶段分工,以保证直播的实际效果。

三、对节目氛围的驾驭

1.语言的魅力。广播只有声音,没有文字和图像,听众对广播信息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广播的访谈类节目要吸引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主持人和被访者的语言魅力,如果在对话的过程中"亮点"不足、层次感缺乏就很难向受众一点点开掘人物性格、展现人生画卷,节目则会流于死板和模式化。

2.背景音乐的烘托。用背景音乐和音响来烘托访谈内容,营造良好的节目氛围。一段嘉宾喜欢的音乐能很好的刺激嘉宾说的欲望,愉悦对方的同时使访谈更加顺利和轻松,留给听众更多美好的遐想。当我在访谈过程中播放嘉宾喜欢的音乐或歌曲时,他们都会心存感激,以致很好地配合我们的提问,呈现出色彩中的暖调,气氛和谐。曾经在主持残疾节目《爱心有约》时,在节目中播放嘉宾喜欢的旋律,让对方热泪盈眶,感情顺着嘴角自然流露。

四、主持人驾驭能力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随众性,而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牵引力就好比“磁场”,它调动每个人的随众性,对他们的思想起着“磁场”的作用。磁场越大,吸引力就越大,吸引的人也就越多。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驾驭力是无形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驾驭力又是有形的,它是主持人的组织能力、人文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难怪有人说,主持人的形象也是栏目的形象。在《实话实说》、《夕阳红》(周末谈话版)等优秀的谈话栏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可以体验到他们得心应手的语言驾驭能力。主持人应努力培养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

第一,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原生态访谈并提高生活中的原生态。

第二, 优秀是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养成好奇的习惯,不仅仅只关心事物的表面。

第三, 注意合适的交流方法。语言是门艺术,语言的恰当与否,关系着整组节目的成败。

第四,主持人的自我超越。将自己的节目录音录下来,再改正不好的地方,自己反省和修改。

第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用有声的语言表达我们的生活,如遇到的新鲜事,如看了一部经典的电影等,用自己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六,创新是一种思维,创新是一种瞬间的灵感,生活中随时随地收集自己的思想火花,随时脱口而出,使语言更加精炼和经典,耐人寻味。

时代呼唤成熟、有魅力的主持人出现。广播主持人应当在提高自身素质上进行不懈的努力,最大限度集合自身的优势,相信经过不断的现场磨炼和经验积累,广播节目主持人能更好的驾驭难度较大的访谈节目,办出可听性强、深入浅出并拥有强大收听群体的优秀广播访谈节目。

参考文献:

[1] 王跃萦:《浅谈人物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业务能力》,《新闻传播》,2010年第2期

[2] 刘宏扬:《提高主持人素质做好访谈节目》,《理论观察》,2010年第2期

访谈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文化传播;讲坛;访谈;剧评

前不久,我国史学家安作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如何看待由电视文化讲坛节目引发的“国学热”现象,安老先生说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整个社会民族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就有了更大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人来做一些普及工作,让国学走到群众中去。”安老先生充分肯定了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价值,肯定了易中天和于丹等专家学者在传播国学经典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他认为在电视上讲讲历史,让观众能以史为鉴,从中得到对人生的思考,获得为人处世的经验是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

“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1]余秋雨先生将中华文化的最后成果与民族集体人格相联系。文化氛围对人的发展、对民族个性的形成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紧张的生活让人们难有闲暇时光静下心来消化文字。书对人们的影响开始减小,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有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呈现和反映文化形态的媒介之一,电视节目在传承和建构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形式多元化的电视节目中,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可以说承载着传播文明和文化的重要使命。

我国的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观众的大力肯定与支持。百家讲坛即是最典型的例子,观众通过文化讲坛类节目认识了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著名专家和学者。观众跟着孔子学为人处世,跟着司马懿学管理,跟着刘心武重游红楼,跟着马未都品鉴古玩。专家学者们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观众传达中国文化经典,对晦涩的知识进行深度阅读,去粗取精,又以大众最能接受的耳熟能详的方式,给人们说着历史、说着文化、说着为人处世。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创新趋势

中国电视人这些年的努力颇有成绩,《百家讲坛》、《大家》等品牌节目一经推出即受到大众的追捧。地方电视台相类似的节目也开始层出不穷。在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已经日臻成熟之时期,受众的文化视野逐渐开阔,观众对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需求进入了更高层次。中国电视人旨在此基础上对这类文化型节目进行创新与升级,以多元化、多形式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各类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也由此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讲坛类节目的内容变化。传统讲坛类节目主要由专家学者站在讲台上向人们诉说文明历史故事。新型的文化讲坛节目除了古代经典、大家轶事外,也开始关注“社会和谐与文化选择”、“世界眼光与文化思维”、“传统文化的现代活法”、“网络时代的文化激荡”、“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传统文化的现解”等对当下有启发意义的主题。如央视的人物访谈节目《大家》,就常借大师们的慧眼识世界,在介绍大师的成长过程的同时,展现当代知识巨子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从多个视角向观众阐释文化的含义,这对构建新的文化体系大有裨益,在陶冶民族情操方面给予的关注令人拍手称快。

以往的文化讲坛类节目普遍呈现模式化,深度有余而广泛度不足,说教气息严重,缺乏交流和真实感。现今的这类节目有了明显的改善,讲坛与访谈相结合,除了邀请大家学者外,也开始邀请青年学子和普通大众作为嘉宾或现场听众。嘉宾与观众在节目中迸发智慧,交流人生心得,共同探讨人生真谛。

(二)文化访谈类节目的新形式。在电影电视剧热播背景下,催生出的影评剧评类文化评论类节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电视剧评类节目。最近出现的“翻拍热”,《新红楼梦》、《新水浒传》、《新西游记》等翻拍四大名著等古代经典的电视剧在各地方电视台和卫视热播。这些作品引起了网络观众的热评。影视文学作品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或文学经典人物重现,这是扩大历史研究影响的有效手段,本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万不能为了追求娱乐效应而忽视了对历史、对原著的尊重。有些剧目对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处理方面不够严谨,甚至有失真之处。比如《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本是一部据《史记》内容,还原历史的正剧,但还是有一些历史事件发生了张冠李戴的情况,将汉文帝的功绩算在了汉景帝身上,把发生在周勃身上的事情写到了周亚夫身上。在舆论发达的今天,对电视剧节目的肯定与反思不止于网络,电视剧节目的热播催生出的剧评类节目就承担了这一任务。如在去年各大卫视都热播的《新水浒传》推出后,有不少地方卫视和电视台借此推出了《水浒传》评论节目,如《今夜有水浒》、《非得看水浒》、《水浒三人行》这几档典型的衍生节目。这类剧评类访谈节目不仅讨论原著故事,也评价新老版本的拍摄情况与演员技巧,不同的主持人和嘉宾往往也能够提出自己对剧目的中肯见解,很好地体现出我国电视传媒开阔公正客观的评论氛围。在剧评节目中,还有不少嘉宾由经典著作和电视剧节目说开去,谈到国家与社会、人生与理想、家庭与工作。

(三)传统的访谈类节目大多访谈明星名人,新型的访谈类节目开始有了专门的商业访谈节目。如波士堂,也开始访谈网络红人和有社会影响力的普通人,对某个焦点物件展开文化层面的探讨。

新型访谈类节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捕捉大师智慧:与一位科技文化领域的专家级人物交流,现阶段的访谈节目有不少港澳台地区名人访谈,有些节目甚至已经跨出国门,开始与世界范围内的大师对话。如央视的《大家》栏目。

2.追踪热点人物:通过对热点人物的采访,知晓其生活背景、成长经历、未来规划,从而引导观众对热点人物有更全面的认知。如《张越访谈》、《可凡倾听》、《背后的故事》。

3.探讨社会现象:通过对特殊时期、突发事件、焦点人物的访谈,展现人生社会百态及多种文化现象并与观众共同分享。对热点现象和话题的深入探讨,比如“健康养生”、“物价”、“传销”、“安居房”、“地沟油”等百姓关注的社会现象都可以是主题。最经典的代表是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

传统文化访谈类节目往往对人们的成功秘诀、生存智慧加以关注,新型的访谈类节目也开始对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心灵方面有了观照。比如央视主持人张越做的一档谈话类节目,由网络上爆红的《老男孩》电影开始说起,关注了普通人的梦想问题,甚至特别追溯了小乡村里普通女人追寻梦想的过程。这些谈话类节目的主题较多,也有对网络上走红的人和事进行筛选后做出值得探讨的话题与观众分享,其中对于人生的细节观照无不令人感慨良多。文化访谈类节目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体,将人们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话题,以自然、真实的方式呈现于观众面前,呈现“人文关怀”的趋势。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创新力量

不少娱乐类节目为了追求新奇刺激和收视率,在节目中哗众取宠,表现出低级趣味,其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2]。在泛滥的选秀和相亲类节目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不难发现这其中涉及的低俗和拜金内容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心理暗示,尤其是对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有负面影响。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整治下,近日的选秀以及相亲类节目在嘉宾选择上已日益严格,有个人品德方面问题的嘉宾已经在此类节目中逐渐消失,这对提高此类节目的艺术品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综艺类节目中炒作边缘题材的现象严重,在节目价值取向上有审丑的趋向。电视荧幕上频现家庭纠纷和婚姻破裂,有些节目为了博取收视率,将“小三”也请到节目现场。家庭纠纷和婚姻矛盾被扩大化和戏剧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少年轻人纷纷表示出“恐婚”心态。

《北京晨报》曾发文评价娱乐类节目,其中引用到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的评论,值得我们深思:“今天的电视节目不能以牺牲人文关怀、文化品位为代价来获得收视率,对于电视台来说,可能会获得不菲的利益,但从整个文化产业来说,是非常可悲的。”[3]正在不断完善与创新的文化访谈和文化讲坛类节目相对于选秀类娱乐节目,有着对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若干年后,其产生的文化价值将会远远超过纯娱乐类节目。

在经济极其发达的今天,网络势力强大,但在网络信息的筛选标准和监管仍不够完善的背景下,这股新媒体势力每天向大众传播的大量信息中难免会出现有失偏颇的价值取向。科普人文类访谈讲坛节目承担着校正扭曲的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网络传播的某些信息让网民们对扑面而来的各色社会现象感到迷茫惶恐,整个社会容易出现信任危机。简言之,网络缺乏对人们的正面引导力量。但电视作为受众面最广的媒体力量,其对人们价值观的正面积极影响不容小觑。上自八旬老妇下至垂髫儿童,难免会接触到电视节目。因此电视节目应当以一股正面的媒体力量呈现在观众面前,承担传播中国文化、陶冶国人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一档好的文化访谈类节目和电视讲坛类节目往往能让人们在每日匆匆前行中停下脚步,对人生做些思考,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心态与集体性格。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一方面要以正面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媒体的运作机制和竞争机制决定了这类节目也要有一定的生命力,才能在芸芸众节目中立于不败之地。简言之,就是这类节目如何能做得更好看,文化访谈和讲坛类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如何从知识分子扩充到全国普通大众,也是电视制作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从主题选择、嘉宾邀请、现场互动等多方面都在不断创新发展,多方位、多元化去迎合不同的受众群体需求。专家学者走出故纸堆与象牙塔向大众传播知识,对求贤若渴的大众大有裨益,同时对电视制作人和学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如何深入浅出地将所学知识筛选后呈现给大众?选择哪类知识传播给观众?选择哪个角度切入社会问题从而给观众以正面的引导力?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对所传播知识有独特的视角和前沿思维,更需要良知与高度的责任心。电视传媒平台上播出的每个节目、每段话,都是对观众的人生引导,让百思莫解的人豁然开朗,既对中国古代圣哲的怀念,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

文化访谈、讲坛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变化让我们看到中国电视人在公共传媒平台上对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领域的认真思考。大众对于这类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变化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支持,这也正是中国电视节目不断改革不断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

茶余饭后,打开电视,看节目。妙人妙语,荧屏交锋,话收获。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M].岳麓书社,2011.

[2]何军,吴明华.中美电视谈话节目比较[J].新闻前哨,2006(12).

[3]周怀宗.口水为何淹向“湘军”[N].北京晨报,2011-08-31.

[4]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M].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