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5:46:05

访谈类范文篇1

人物访谈节目,它不同于脱口秀。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在双向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不同的则是,脱口秀节目是根据一个话题跟嘉宾共同展开讨论,人物访谈类节目是根据嘉宾展开话题。

1998年11月28日,第一期人物访谈节目与观众见面了,嘉宾是济南贵和购物中心总经理徐工术。

有人说,98年是中国商业的倒闭年,中国商战可谓是硝烟迷漫,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全国有数十家大型商场倒闭,济南也有几家商业难逃厄运。在这倒塌的声声巨响中,人们听到的是“生意难做”的叹息。然而徐工术总经理作为北京赛特输出的管理人才,这一年里,贵和购物中心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商场销售额猛增,提前完成年计划。

面对一位在商界搏击多年的实业家来说,采访本身就意味着挑战性。问题提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可视性。记得我是这样提问的:“有人说98年是中国的倒闭年。另据一项统计,全国有72%&127;的大中型商场出现了负增长,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零售业日落西山了呢!而他却认为恰恰相反,商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变革中,倒闭是很正常的,就象蒸气机车要被电气机车取代一样,给新行业又带来生机”。我反问到:“照你这么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理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行不通了?”我的这一反问使徐总对目前的零售业有了更具体的解释。他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全盘否定,市场越来越细化,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不能突出商业特色。”

谈话类节目要具备对社会的敏锐性、思维的多角度和报道新闻,制造新闻的力度。

抓住新闻热点,随后济南几个大商场的老总都一一成了被采访对象,在这几期的同行业采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当今世界已进入10倍速时代,成功与失败都将以10倍的节奏进行。传统的零售业再也不延续‘几点利式’的销售方式,当今一浪高过一浪的打折狂潮再也不能泛滥。相对于西方发达成熟的零售业而言,中国零售业还很弱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大商场是生存还是被淘汰,是由它能不能适应新阶段的要求来决定的。科学定价、特色经营、严格管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几期节目播出之后,领导、同事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我心存感激。

当然,对话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商界名家。学者田川流教授的采访也让我激动不已。田教授主要致力于艺术美学的研究。这个学科在全国为数不多,他最大的愿望是在全省建立全国最好的艺术美学学科。对这样一位对教育事业倾尽心血的学者,我钦佩不已!我也希望自己的采访能够让大家引起共鸣。访谈的切入点就定在艺术美学与社会的关系上。前不久田教授告诉我,节目反响很大,有的学生甚至拿着录下来的节目去学校报考该专业。身为一个电视人,此时也是最幸福的了。

在名人的采访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现代美术绘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的得意弟子张旭云先生。采访他,是因为他是刘海粟先生的弟子,还是因为他的成就?是,但也不全是。

最关键的是人格魅力。儒雅风度,一派大家风范是我对他的印象,“贫寒的家境,与刘海粟先生的患难之交(四个馒头的故事),奋斗的足迹,做人的原则。这些是我想知道的,也是观众想看到的。”

另外,面对这样一位事业有成的人,问题也不妨犀利一些。“您是刘海粟先生的弟子,可我发现,在您的画册里,有三分之二作品受黄宾虹先生风格的影响,这是怎么一回事?”张旭云先生说:“黄宾虹先生应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最初学画,看了许多黄宾虹先生的书”。此外还有象“广州是个国际大都市,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广东的‘岭南’画派,在中国画坛有很大影响,您生活在广州,您受‘岭南’派的影响吗?”等等问题。

以上是我的采访体验。

有感而问,有问而悟。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已被许多电视台采用。它打破了以往电视的僵硬格局,逐渐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并成为社会中的文化景观,成功的谈话首先是要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嘉宾对问话感兴趣,这样才有说下去的可能。

其次是倾听。(谈话的首要原则)访谈者应把自己放在一个听讲的位置,力图使两者之间相吻合:一方面属于观众所要的;另一方面是访谈者的思想与表达。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对对方的话作出反映,引出下面的话,以此找出更好的空间,并根据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嘉宾的内心世界。走进心灵深处,让他们能敞开胸襟,谈出真话,这样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问,意想不到的提问就可得到意料之外的答案。

有了上述两点,才能有精彩的提问。提问则是主持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如今,《对话》节目开办近一年的时间。在采、编、播一体化的实践中,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重复采访中的提问,甚至是细节,每一期我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因为每一个被采访人物的性格、命运、成就,人生阅历各不相同,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采访中,我有幸读解了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对事业的赤诚,精彩的故事,闪光的语言,睿智的见解和勤奋的足迹。

访谈类范文篇2

我在想;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永远离不开沟通、交流。做为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问题中人呢?每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自己能够解决的,也有百思不得其解的。

《对话》是一档定位在各阶层知名人士的人物访谈节目。如:商界、政界、学术界、艺术界等等。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能与那么多优秀的人对话,我将受益非浅,同时,我也为能与《对话》一起成长而乐此不疲!

人物访谈节目,它不同于脱口秀。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在双向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不同的则是,脱口秀节目是根据一个话题跟嘉宾共同展开讨论,人物访谈类节目是根据嘉宾展开话题。

1998年11月28日,第一期人物访谈节目与观众见面了,嘉宾是济南贵和购物中心总经理徐工术。

有人说,98年是中国商业的倒闭年,中国商战可谓是硝烟迷漫,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全国有数十家大型商场倒闭,济南也有几家商业难逃厄运。在这倒塌的声声巨响中,人们听到的是“生意难做”的叹息。然而徐工术总经理作为北京赛特输出的管理人才,这一年里,贵和购物中心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商场销售额猛增,提前完成年计划。

面对一位在商界搏击多年的实业家来说,采访本身就意味着挑战性。问题提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可视性。记得我是这样提问的:“有人说98年是中国的倒闭年。另据一项统计,全国有72%&127;的大中型商场出现了负增长,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零售业日落西山了呢!而他却认为恰恰相反,商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变革中,倒闭是很正常的,就象蒸气机车要被电气机车取代一样,给新行业又带来生机”。我反问到:“照你这么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理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行不通了?”我的这一反问使徐总对目前的零售业有了更具体的解释。他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全盘否定,市场越来越细化,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不能突出商业特色。”

谈话类节目要具备对社会的敏锐性、思维的多角度和报道新闻,制造新闻的力度。

抓住新闻热点,随后济南几个大商场的老总都一一成了被采访对象,在这几期的同行业采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当今世界已进入10倍速时代,成功与失败都将以10倍的节奏进行。传统的零售业再也不延续‘几点利式’的销售方式,当今一浪高过一浪的打折狂潮再也不能泛滥。相对于西方发达成熟的零售业而言,中国零售业还很弱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大商场是生存还是被淘汰,是由它能不能适应新阶段的要求来决定的。科学定价、特色经营、严格管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几期节目播出之后,领导、同事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我心存感激。

当然,对话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商界名家。学者田川流教授的采访也让我激动不已。田教授主要致力于艺术美学的研究。这个学科在全国为数不多,他最大的愿望是在全省建立全国最好的艺术美学学科。对这样一位对教育事业倾尽心血的学者,我钦佩不已!我也希望自己的采访能够让大家引起共鸣。访谈的切入点就定在艺术美学与社会的关系上。前不久田教授告诉我,节目反响很大,有的学生甚至拿着录下来的节目去学校报考该专业。身为一个电视人,此时也是最幸福的了。

在名人的采访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现代美术绘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的得意弟子张旭云先生。采访他,是因为他是刘海粟先生的弟子,还是因为他的成就?是,但也不全是。

最关键的是人格魅力。儒雅风度,一派大家风范是我对他的印象,“贫寒的家境,与刘海粟先生的患难之交(四个馒头的故事),奋斗的足迹,做人的原则。这些是我想知道的,也是观众想看到的。”

另外,面对这样一位事业有成的人,问题也不妨犀利一些。“您是刘海粟先生的弟子,可我发现,在您的画册里,有三分之二作品受黄宾虹先生风格的影响,这是怎么一回事?”张旭云先生说:“黄宾虹先生应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最初学画,看了许多黄宾虹先生的书”。此外还有象“广州是个国际大都市,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广东的‘岭南’画派,在中国画坛有很大影响,您生活在广州,您受‘岭南’派的影响吗?”等等问题。

以上是我的采访体验。

有感而问,有问而悟。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已被许多电视台采用。它打破了以往电视的僵硬格局,逐渐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并成为社会中的文化景观,成功的谈话首先是要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嘉宾对问话感兴趣,这样才有说下去的可能。

其次是倾听。(谈话的首要原则)访谈者应把自己放在一个听讲的位置,力图使两者之间相吻合:一方面属于观众所要的;另一方面是访谈者的思想与表达。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对对方的话作出反映,引出下面的话,以此找出更好的空间,并根据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嘉宾的内心世界。走进心灵深处,让他们能敞开胸襟,谈出真话,这样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问,意想不到的提问就可得到意料之外的答案。

有了上述两点,才能有精彩的提问。提问则是主持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如今,《对话》节目开办近一年的时间。在采、编、播一体化的实践中,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重复采访中的提问,甚至是细节,每一期我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因为每一个被采访人物的性格、命运、成就,人生阅历各不相同,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采访中,我有幸读解了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对事业的赤诚,精彩的故事,闪光的语言,睿智的见解和勤奋的足迹。

访谈类范文篇3

关键词:大众传播现场化本土化私人行为过于公开化

首先,《有请当事人》(以下简称《有请》)节目中受众直接参与节目,由单纯的受众转变为“传播者”,发挥受众的能动作用,克服大众传播负面功能:第二,采用由主持人面对事件当事人的形式在演播室对事件进行叙述,主持人在倾听同时采用“主持公道”的方式理清是非曲直,得到百姓支持;第三,栏目关注的内容多为生活当中的琐事,符合普通受众对民生新闻的需求,满足受众倾听的期望,利用“本土策略”使法制内容“民俗化”,达到法制宣传的目的。第四,应避免在《有请》节目中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因为当事人现场的叙述和表现使私人行为过于公开化,使当事人的隐私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害。

“大众传播”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宪章中。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德福勒对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的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等)整体或个人”。

也就是说,这些传播者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或者训练的人,而传播是他们的职业。他们向受众传播各种信息,分担着传播中的各种角色。而节目主持人正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是传播的职业传送者。

由于媒介所带来的事实只能是部分再现生活场景,大量的事实因为媒体自身的原因被弃之不用,而这些被选择了的事务经过职业传播者的传播很可能已经不能代表真正的事实或者是社会趋向。但是,人们正是通过媒介,通过职业传播者增进对社会的了解,由于人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和媒介的接触上,而且习惯并且满足于这种间接了解事件的方式,把积极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甚至逐渐产生了对事件冷漠的态度。这是职业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有请当事人》的特点之一就是“现场化”,非常符合电视传播的特点,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现场调停的空间场景,而观众通过当事人现场的述说来了解事件的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判断形成好恶,在脑海中组织出自己心中的故事,满足了人类喜欢“听故事”的天性。而此时,节目的传播者就不仅仅是主持人,而参与传播更多更直接的则是事件的当事人,不仅使事件的展现更加真实,也使受众变消极接受为积极参与,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或者是在接受传播的同时产生心理反应,消除了接受传播时的冷漠态度,克服职业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研究显示,比较小的结构或者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相近的年龄比较容易引起人们对自己的经历和所熟悉的生活习惯的联想,与对方产生“自己人”的效应。演播室作为录制访谈类节目的场所具备了以上所说的条件,因此在演播室这样的情境当中,主持人与被采访者,也就是参与节目的市民之间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另外,由于主持人在采访之前已经对事件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实际录制的过程当中,对事件的熟悉程度使被采访者产生共鸣,容易使其找到共同语言,产生诉说的欲望。而此时,正是这样的诉说期待成为打开了主持人与事件当事人之间交流局面的契机。公务员之家

与一般的访谈节目不同的是,从一开始,《有请》的主持人的身份就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不仅仅是事件的倾听者,记录者,采访者,更承担着评判的责任,即不仅仅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要理清“是非曲直”。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持人除了要引导当事人继续叙说之外,还要即时的做出反应,这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相符合,老百姓有了家庭纠纷,不愿意去衙门打官司,而是更愿意选择具有社会声望的人来主持公道。在《有请当事人》中,节目主持人就承担了这样的责任,扮演了这样社会贤者的角色。正是因为这样的节目构成,使该节目在老百姓当中有了很高的声誉,也充分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访谈类范文篇4

论文摘要:简析少儿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无论从角色定位、语言运行方式、受众需求、要求的素质等方面都与其他主持人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近年来活跃在我国地(市)级以上各类电视频道上的一种崭新的报道形式,它以其浓郁的人文色彩和独特的个性魅力而备受青睐。访谈节目,顾名思义,有访有谈。但是在以往的访谈节目中,有的主持人不管访谈对象说些什么,一概只照准备好的题目问下去,严格讲这不能叫访谈。主持人需要对访谈对象的回答做出反应,交流思想,在语言的碰撞中激发灵感。而且,由于访谈节目是现在进行时态的,更能够激发主持人和访谈对象的创造性思维,更能够考验主持人的文化素质、知识储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因而更具有魅力。

第一、二者角色定位不同

主持人的定位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文化修养等各方面因素与节目要求相结合而设定的。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定位是阳光、活泼、善良、真诚,在这个基本定位下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张扬个性发挥优势。一个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定位一旦确定就不要有太大的变化,不能够今天是稳重大方成熟老道的老师形象,明天又变成活泼热闹俏皮伶俐的大孩子形象。这会造成孩子们对主持形象的质疑和不信任,从而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当然,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相对于一般访谈节目来说还是具有多角色定位的特点,多角色定位是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的变化设定的。

1.“姐姐型”

这种类型的始作俑者是中央电视台的鞠萍姐姐,我在浙江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中也主要是以“王婷姐姐”的形象出现,这种类型是目前我国少儿节目中最常见也是最传统、最宽泛的定位形式。“姐姐型”亲切、甜美适合年龄从学龄前一直延伸到小学。同学们既把主持人当作带领自己游戏的孩子王,又把她当成可以依赖和听从的师长。所以“姐姐型”主持人要尽量把自己塑造得完美一些,孩子们因为喜欢主持人而喜欢看其主持的节目,主持人才能更好地在节目中体现编导的意图。

2.“朋友型”

小学高年级、初中甚至延续至高中是青少年处于半成熟到成熟的阶段,他们介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之间,适合“朋友型”的角色定位。“朋友型”主持人可以让孩子们在思想上与成年人平等对话,拉近彼此心灵上的距离,帮助他们走向独立和成熟。

3.“卡通型”

“卡通型”主持人适合幼儿园及以下儿童,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持久,“卡通型”通常都是色彩明快、造型可爱的夸张形象,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和喜爱。对于低幼的儿童来说,“卡通型”主持人满足了他们喜欢小动物、喜欢新奇形象的天性,他们会把“卡通型”形象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因而“卡通型”主持人更容易被小朋友们接受。

而相对应的一般访谈节目主持人则其是谈话的实际引导者与控制者。好的主持人应该是“看不见”的,但又是不可缺的。一般访谈节目主持人应该时刻明白:他是代电视机前的广大受众在提问。是公众赋予他访谈的权利,所以与访谈对象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既不能盛气凌人也不能趋炎附势。相互间的平等与尊重是访谈顺利进行的前提。一般访谈节目主持人虽然是这个节目的灵魂,而是扮演着引导嘉宾去倾诉的配角。理想的主持人与谈话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主持人更了解听众的心理,访谈对象更精通专业知识。在访谈节目进程中,主持人和访谈对象优势并存,协作互补,才能构成一台完整优秀的访谈节目。

第二、二者语言运行方式不同

少儿的思维大多是形象具体的,少儿接收知识、培养能力是以记忆和模仿为主,可塑性较强。因此,少儿访谈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平易近人,尤其是话语,要自然口语化,让少儿感受到亲切,体验到关爱,自然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少儿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有独特的语言运行方式,喜欢用一些叠声词汇、拟人化的语言、“嗯”、“啊”等助词,所以,我们在主持少儿访谈节目的时候要多掌握这类语言。例如,“小蝌蚪在水里面游啊游,它在干什么呢?原来啊,它在找妈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会调动少儿的积极性。但是也要避免过于嗲声嗲气,男主持人尤其应该注意,既要把握语言特色又要避免过于幼稚。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董浩就做得很好,语言风趣、幽默,又能结合少儿特点来组织运用语言。并且在少儿的情绪发展中,快乐是最基本的肯定情绪。快乐与成就感直接联系。快乐中包含着对力量、魄力和信心的体验。同时,痛苦、悲伤、惧怕、愤怒等情绪,也会随着少儿情绪的发展而发展。针对少儿的多种情绪主持人应在镜头前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少儿快乐,让少儿体会这种美好的情感,让他们在快乐中得到知识,受到教育。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要以“情”为先导,与少儿进行面对面、直接的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是缩短与少儿心理距离的最佳途径。第二个方面是声音的个性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个好的主持人和播音员,要具有设想能力、摹拟能力、吐字表达能力和语音应变能力.要创造出较好的“语境”,像歌手那样,具有特色个性发话声音,这样才容易给观众亲切感,使人产生认同感和美感。令人过耳难忘。

而一般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则应该直接甚至犀利。这就要求主持人一要具有足够的逻辑归纳能力,主持人能熟谙电视业务,掌握采、写、编、播、评等各种技巧,能够独立、熟练的组织、串连节目;二要有透彻的洞察分析能力,插话、补叙要提纲挈领。三要有亲和的沟通交流和随机应变能力。不管是领导、名人,还是平民百姓中的英模人物,都要做到主持人与嘉宾平等对话,平易交流,“谈”出内容,“谈”出水平;四要有自然的情感传递能力,以深入浅出、通俗具象的叙述方式,富有感染的表达出要说的话,才能引起访谈主体的共鸣。

第三、二者面对的受众的需求不同。

少儿访谈节目是从少儿需求出发、专门为满足少儿需求而制作的电视访谈节目。满足少儿需求,是少儿节目制作的最高原则,也是与一般访谈节目最本质的区别。少儿需求原则有两个意义:第一,少儿需求原则强调从少儿的需求而不是从成人的需求出发制作节目。如果不了解、不考虑、不尊重少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只根据成人需求来构造少儿节目,那么所产生的节目只能是成人化的少儿节目,而非少儿节目。这实质上是将少儿非主体化,使之服从于成人的需求。第二,少儿需求原则还意味着少儿节目是专门为少儿制作的节目。它与适合少儿观看的或少儿感兴趣的成人节目相区别。比如很多少儿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侦探片、《动物世界》等,这些节目客观上也能满足少儿身心发展需要,但这些节目不是为少儿专门制作的,更不是从少儿需求出发来制作的,所以不是少儿节目。这就要求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从少儿需求出发,考虑少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来主持相关访谈节目,防止少儿访谈节目成人化的出现。

而一般访谈节目的受众主体主要是成年人。他们关注这类节目主要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绝大多数的观众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而访谈类节目恰恰是这种信息量比较集中的节目;并且在访谈类节目中,通过被访嘉宾和主持人之间的意见的交流、观点的表达,形成碰撞、共振和思辨,从而突显出节目的主题性、引导性和思辨性。对于收看的观众来说,既是收看的过程,同时也是观众通过节目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高自我的过程,充分满足成年人的需求。另外,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成人的访谈节目更趋向于新鲜,刺激,猎奇。这是少儿节目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第四、二者所要求的素质不同

毫无疑问,少儿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除了要具备主持人的基本素质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具备同少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所想、所需的特殊本领。也就是说:了解少儿观众的心理特点,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对于一个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作为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亲和力和耐力也是很重要的,当然还要善于观察。公务员之家

在一般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尤为重要,其不仅担负着引导话题、调度情绪、协调气氛并提起他们谈话欲望的重任,而且控制着全程节奏,决定着节目的走势和趋向。这种角色和任务对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要有较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个性气质、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少儿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不同于一般节目的主持人,因为所面对的对象是少儿,是白纸一般的充满对大千世界好奇感的特殊群体。所以,随着电视时代的发展,对少儿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参考文献:

[1]卫宁周磊:浅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艺术[J]中国电视2005(6)

[2]雪汉青: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特质和技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1)

[3]侯美卉:浅析电视访谈类节目的节目特色及创新思考[J]理论界2008(11)

[4]姜娉:一个少儿节目主持人的感悟[J]声屏世界2008(10)

[5]刘青晓:主持少儿节目得失之思索[J]青年记者2008(18)

访谈类范文篇5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垦企业管理人员,即大型国有农业企业管理人员。选择北大荒集团的原因是:①政策支持导向明显。2012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是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②北大荒集团已由昔日“北大荒”,变成今日“北大仓”,特别是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成功上市以来,集团内部急需通过管理调整和人员重组,特别是管理人员的选派来进一步提升“北大荒”品牌价值。

2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分析需要采取如下步骤:步骤一:资料收集。主要采取访谈形式进行。访谈采取了重点访谈与群体访谈两种形式。将重点访谈资料作为扎根理论的主要资料,群体访谈资料作为验证与补充。因以下研究所需,在本文中分别将3段重点访谈标注为A(北大荒商贸集团访谈)、B(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访谈)、C(北大荒米业集团访谈)。步骤二:开放式译码。从概念化现象—深度挖掘范畴—命名范畴—提炼范畴的性质和挖掘性质的维度。这一过程通过循环式发展确保了从定义归纳范畴的科学性和准确度。首先,对北大荒集团的访谈记录进行分解,本次访谈共贴出了903个标签化概念(A北大荒商贸集团企业访谈259个,B黑龙江省农垦总局382个,C北大荒米业集团262个),使得全部有效原始资料分解成独立的事件;其次,研究团队再对每一个标签对应的标签进行规范,继而产生了311个规范化概念(A北大荒商贸集团企业访谈150个,B黑龙江省农垦总局114个,C北大荒米业集团47个);最后,根据这311个规范化概念之间的属分关系、同一关系、相关关系,通过主题分析把关系类似或重叠的概念聚拢,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即范畴化,共产生了156个范畴(A企业范畴用AA1,AA2,…,AAX表示,B企业范畴用BB1,BB2,…,BBX表示,C企业范畴用CC1,CC2,…,CCX表示)。步骤三:主轴译码。主轴编码是通过深度分析一个概念类属,围绕这一类属寻找并建立相关关系,即“轴心”,继而分辨主要类属(主范畴)与次要类属(副范畴)的过程。主轴译码依据的典型模型是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分辨主要类属与次要类属的结果。在开放性编码阶段,共产生了156个范畴,再通过主轴译码阶段,由这156个范畴分类提炼出123副个范畴,3个主范畴,其中,3个主范畴分别命名为“AAA1行业政策导向型管理人员胜任力形成”、“AAA2企业岗位职责型管理人员胜任力形成”、“AAA3员工认知型管理人员胜任力形成”。步骤四:选择性译码。即在核心类属选定后,讨论核心类属(也叫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副范畴之间的系统联系,用故事线串连整个事件或现象,见图1。

3农垦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访谈类范文篇6

自从凤凰卫视2002年推出王牌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受到不同阶层观众的喜爱,各大电视台陆续推出了《大家》、《名人面对面》、《可凡倾听》、《超级访问》、《静距离》、《天下女人》、《背后的故事》、《咏乐汇》等访谈节目,其它访谈节目大概有几十上百个,其中就不乏许多滥竽充数之辈。现在我们看到的多数访谈节目都是布置成一个演播厅中间一个摆沙发,主持人和嘉宾坐在沙发上就此展开对话,谈话的内容也多围绕在嘉宾小时候的童年,成年后的经历,工作和感情等等方面展开,采取主持人引入并提出问题嘉宾回答话题的模式,有的访谈节目到高潮处还不忘主持人配合嘉宾泪眼婆娑一把,以此来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跟着他们一起“感同身受”。导致网上最近在流传这么一说:“嘉宾说的无非还是那些重复过八百遍的话。假如把这些话录下来,配上钢琴伴奏就是《艺术人生》加点VCR和画外音就是《鲁豫有约》,而撒上点油盐酱醋再配上一个话痨主持人就是《咏乐汇》。”所以我们现在经常能在几个不同的访谈节目看到同一个嘉宾甚至于嘉宾说出的话都大同小异。这就是因为一个访谈节目红了,大家都觉得这是块香饽饽,于是你我都跟风来做访谈节目,但嘉宾访谈来访谈去也就那样一个两个,导致了访谈嘉宾访谈内容的大量重复,使观众看来看去也都是相同几个人说着相同的话,从而失去了对访谈节目的兴趣。

相信谁都记得2005年的那个夏天红遍中国人尽皆知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它是由湖南卫视打造的一档“平民选秀”节目,它借用了《美国偶像》经营模式,在普通平民寻找大众明星,只要你爱唱歌就有可能成为“Superstar”,在节目中不乏加入了一些身世曲折家境凄惨的背后的故事,让台下的观众跟着一起哭一起笑,05年的超级女声不仅成就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这样一批家喻户晓的平民偶像,电视台依靠短信投票狠狠的赚了一笔。这是因为这样的节目效应,06年“梦想中国”、“我行我show”、“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等选秀活动的轮番轰炸,选秀热排山倒海似的朝观众涌来,只要一打开电视就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每个选秀选手都在电视前诉说着自己的悲惨故事,而且短信投票的方式商业味太浓,什么黑幕复活等等都是为增加收视率的炒作手段,不禁使得观众审美疲劳产生厌烦情绪,对选秀节目的关注度也大不如前。

当选秀节目能够再代表“平民品牌”引起观众的兴趣后,各地方电视台又纷纷兴起了一股“麦霸潮”。浙江卫视率先推出了“平民唱歌”节目《我爱记歌词》,只要求选手记准歌词,不要求唱功,当这档节目在观众中产生热烈反响成为该台的王牌节目后,其它地方卫视紧随其后纷纷推出了类似节目,如湖南卫视的《我爱麦克风》,江苏卫视的《谁敢来唱歌》,广东卫视的《今夜唱不停》、山东卫视的《先声夺人》等等,瞬间电视荧屏上又兴起了新一轮的“麦霸潮”。这几类麦霸节目形式基本相同,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场大众平民的“卡拉OK”,不要求你具有多么专业的唱功和技巧,只要你爱唱想唱有勇气唱你就可以参与到这场“全民麦霸”中来。于是我们现在打开电视机随处可以看到的又是一群人在一起忘我演唱的情景。

纵观电视媒体近几年的近况,可以看到大量雷同重复的节目类型充斥在我们的周围,一波“访谈热”还未平息,有兴起新一轮的“选秀热”和“麦霸潮”。这不仅使观众感到严重的审美疲劳也导致了节目资源的浪费,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观众希望看到的是独具一格新颖的电视节目,而不是几乎所有的电视台充斥的都是同一种类型的节目。电视媒体怎样才能摆脱“跟风”潮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当电视媒体真正摆脱了这种“跟风”潮流,我国的电视事业才得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访谈类范文篇7

[关键词]新闻访谈;含糊;面子

新闻访谈在西方一直是新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许多学者以其为文本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Bavelas等人的含糊理论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Bavelas以及其同事(Black,Bryson和Mullett)提出的含糊理论(theoryofequvocation)比较引人瞩目。该理论于1988年首次提出,1990年发展成熟,其核心思想为:当人们在被采访的过程中处于两难境地——每一种回答都有消极影响但又非回答不可时,就要使用含糊行为。为进一步阐释两难境地,Bavelas等人以政治性访谈为例。他们指出,选民分成几派,针对这几派就有不同的政治立场,政治家通常不正面支持或批评每一种立场,以免惹恼大批选民;另一种情况是由回答的时间限制引起的,如果政治家被问到一复杂的问题但又被要求答得简洁,他就必须在两种不大有利的办法中作出抉择——回答得简单、不完满或者规避(冗长、绕弯子);而且,如果这个政治家对一个政治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他(或她)还必须在承认无知或临时应付一个回答间进行不幸的选择。

Bull等人的个案研究

1996年,Bull等人(Bull,Elliott,Palmer和Walker)选取新闻访谈中比较常见的政治性访谈(1992年英国大选中3个主要政党领导人JohnMajor,NeilKinnock和PaddyAshdown的18次访谈)作为个案,对Bavelas等人的含糊理论进行验证,其结果证实了该理论在政治性访谈中的可信性。更重要的是,Bull等人对该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掘,认为之所以在政治性访谈中会出现含糊现象,主要是面子(face)问题,面子理论(theoryofface)为Bavelas等人提出的导致含糊的两难境地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石。

在该个案研究中,Bull等人从两个方面对面子在政治性访谈中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政治性访谈中面子意义的理论阐释

Bull等人认为,在政治性访谈中,面子是最为重要的。

他们的理论基础首先来自Jucker对面子理论的研究。Jucker于1986年研究了政治家、专家、新闻记者的访谈,他作了大量的分析,包括做了一个访谈的结构流程图,研究话语中“好”(well)、“现在”(new)、“但”(but)等词的功能,另外还区分了访谈过程中政治家面子有可能受到威胁的13种方式。

通过分析,Jucker认为新闻采访中最重要的就是面子。他进一步深入说:“新闻采访中最重要的是被采访者的‘积极面子’”。(根据Brown和Levinson在1978年提出的观点,“积极面子”就是获得别人的尊重,而“消极面子”就是有行动的自主权。)Jucker认为,对由公众选举出来的政治家来说,在新闻采访中获得“积极面子”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的政治生命要靠他们选区中大多数选民的支撑。而消极面子在新闻访谈中则意义不大,因为既然答应了接受采访,就是已同意了将自己的行为交由访谈的约束。

由上可知,Jucker的理论又建立在Brown和Levinson1978年的观点即礼貌理论上,该理论认为保持面子是交往中达到目的的最重要条件。Brown和Levinson还认为,面子在所有文化中都是重要的,它可以失去,也可以保持,也可以提升。他们理论的基本原则就是“一些行为从本质上会威胁面子因此需要软化”。Brown和Levinson专注于研究通过积极或消极的礼貌策略实施的个别的威胁面子的行为。比如说命令和抱怨行为,他们还详细列举了有关积极或消极面子的专门的话语艺术;实际上,在他们的礼貌理论里,一些详细而精确的话语艺术都是用面子理论来解释的。

然而,政治性访谈中面子重要的观点并不是就单纯起源于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Brown和Levinson的研究还建筑在一篇Goffman1967年发表的很有影响的论文——《面子建构》上,Goffman在文中认为:在所有的社会场合中关注面子都是第一位的。而且,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还维护其他人。在政治性访谈中,政治家往往维护同僚和本团体的面子,同时他们不愿意维持他们认为利益不一致者的面子,比如说政治对手。Goffman进一步指出,在许多团体中,大家其实共享一个面子,所以如果有第三方在场时,一个成员举动不当将使全体蒙羞。这在英国政体中政党最重要的理念下尤其明显。在该理念下,在电视上露面的政治家是作为本政党的一个代表来提升全体的面子。最终,在Goffman论断的基础上,可以说,以下政治家需关注三方面的面子:他们本人的、本政党中重要人物的以及他们代表的整个政党的。

事实上,面子在政治性访谈中比Goffman和Brown、Levinson所推断的还要重要。对这三个人来说,保持面子更多地只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约束或条件,而不是交往的目标。而Pearson在1988年提出:保持面子可以被从更积极的角度看成一种策略,谈话者在社会交往中熟练操作它们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实际上,还可以比Pearson更进一步认为,在政治性访谈中保持面子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目标。从这点出发,政治家的最高目标就是为自己和自己的政党展示最好的面子,并通过打击政治对手的面子来提高自己的。

由此看来,面子在政治性访谈中最为重要的论断就有了一个层次分明而且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该论断可为前文中Bavelas等人提出的导致含糊产生的两难境地提出一个理论基石。比如说,Bavelas等人指出不同的选民有不同的政治观念,这种情况下政治家总是小心翼翼地不去发表让大量选民感到受了冒犯或不可接受的言论,这完全可理解成为保持面子才这么做的。再比如采访中回答的时间限制问题,政治家自己的面子最重要,因为他们自己不希望被视为不称职(对问题进行简单、不完满的回答)或在故意回避(冗长、绕弯子);如果候选人被问到一个自己缺乏了解的问题,他的面子就要受到威胁——要么面临被视为不称职的危险(当众承认无知)或在将来丢脸——如果一旦检验出当时的回答并不足够正确的话。

实际上,面子理论不但可用来解释含糊产生的原因,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政治家要回答问题。比如说,如果一个政治家被要求解释一项政策,不能作出一定合理解释将被视为不称职,或被人认为政策本身不大高明,或两者都有。

2、政治性访谈中威胁面子问题的结构分析

Bull等人将政治性访谈中有可能威胁面子的因素作为一种独立类型提出来进行研究。这个研究类型建立在对1992年英国人选的3个主要政党领袖的18次访谈中。这一套研究材料的好处在于可在三个政党之间进行系统的对比,因为每个政治家都被相同的6个人采访。

Bull等人从这18次访谈的所有问题中共找出19种有可能威胁面子的因素,按政治家必须维护的面子分成3个大范畴:自己的面子,政党中重要人物的面子,所代表的政党的面子。有了这个比较细致的分类做参照,就可对访谈中所有问题进行区分:怎样回答都危及面子和可以不危及面子。

[page_break]

(1)怎样回答都危及面子的问题

在这18次访谈的所有问题中,怎样回答都危及面子的问题占了40.8%。比如说,RobinDay就给工党候选人Kinnock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问道,在一个工党政府领导下,工会是否能得到像撒切尔政府之前的那许多权利。如果Kinnock答“是”,他将冒触犯反对工党的选民的危险,这将有极大的不良影响;若回答“不”,他将冒触犯拥护工党的选民的危险,同时又触犯了工会本身以及自己党内的工会支持者;如果不回答,他将被看成刻意回避。于是,每一种回答都会对面子构成威胁,最终,Kinnock险中取胜,仅仅阐述了工党的工会政策,而没有明确答复工会在工党政府下是否重新得到在撒切尔政府前的权利。

如上所述,在这40.8%的问题中,政治家所能采取的任何一种回答方式(包括不回答)都会某种程度危及面子。对这些问题来说,很难明确指出哪种回答最少危及政治家面子,因为这些威胁面子问题的不同是很难比较和评估的。这些问题就导致了Bavelas等人所提出的两难境地的产生,而根据Bavelas等人的理论,此时会出现含糊行为。从这个分析的统计结果看,这些问题中有44.9%没有得到回答,进一步18.9%被以含蓄的方式回答或回答得不完全。在Bavelas等人的含糊理论里,这63.8%(44.9%+18.9%)都被看成是含糊行为,于是,只有约36%的问题得到了直接回答。这63.8%的含糊机率,是我们平时想当然所认为的两倍之多。应该说,这次分析的具体结果为Bavelas等人的假定——遇到两难类问题时就给含糊提供了有力佐证。

(2)可以不危及面子的问题

当然,并非所有问题都将政治家置于两难境地,也有一些问题政治家可以回答而不会危及面子,即回答时不会触发上述19种面子威胁因素。这种问题在本研究中被称为“不必然威胁面子”问题。

比如说,有些问题是很有利的,这就给了政治家积极展现他(或她)自己以及所代表的政党的机会。例如,Day问Major,“为什么您领导下的保守党能获得现代英国人从未给过别的政党的‘厚爱’——连续四届任期?”回答这个问题,Major就有了给自己和保守党挣面子的机会。当然,这个问题回答失败将会极大危及面子,因为这将意味着他和保守党政府都不配连续四届任期。

在18次政治访谈中,“不必然威胁面子”的问题占到问题总数的59.2%。这些问题是很关键的,因为它们可用来直接检验面子理论的一项基本原则:政治家总是选择“不威胁面子”的回答。这次分析的结果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有可能选择一种“不威胁面子”的回答,不管是直接还是含蓄的方式,这都会是政治家的选择。比如说,最经常发生的“不必然威胁面子”问题都被表达成是或不是的形式(占66%)(Quirk,Greenbaum,Leech和Svarivik1985年的研究结果)。对这种问题有3种回答形式:予以肯定(一般答“是”)、予以否定(一般答“不”)或用一些模糊行为不正面回答。如果一个问题被认定是“不必然威胁面子”问题,那就可以用上面3种形式之一进行回答而不会危及面子,从而每一种“不必然威胁面子”式回答的机率是约33%。实际上,最终统计结果表明,对这些是或不是形式的问题采用“不必然威胁面子”式回答的机率为86.8%。这就有力支撑了上述本研究的主要假定——当不必然威胁面子的回答成为可能时,不管是何种回答形式(直接、含蓄或不做回答),政治家肯定会选用。

从对以上两类问题的定量分析,我们可知道在政治性访谈中,Bavelas等人的含糊理论——当要回答两难类问题时就得含糊是站得住脚的,也知道政治性访谈中政治家的原则:尽可能选择不危及面子的回答方式,后者也使我们认识到了面子的重要性。

通过对政治家访谈的个案分析,Bull等人就得出如下结论:其一,Bavelas等人的含糊理论对分析政治性访谈具有一定实用性;其二,在政治性访谈中,面子最重要,面子理论为Bavelas等人提出的导致含糊的两难境地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Bavelas,J.B.,Black,A.,Bryson,L.,&Mullett,J.(1988).Politicalequivocation:Asituationalexplanation.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7,137-146.

2.Bavelas,J.B.,Black,A.,Chovil,N.,&Mullett,J.(1990).Equivocalcommunication.NewburyPark,CA:Sage.

3.Beattie,G.W.(1982).Turn-takingandinterruptionsinpoliticalinterviews-MargaretThatckerandJimCallaghancomparedandcontrasted.Semiotics,39,93-114.

4.Beattie,G.W.(1989a).Interruptionsinpoliticalinterviews:Thedebateends?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8,327-339.

5.Beattie,G.W.(1989b).Interruptionsinpoliticalinterviews:Thedebateends?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8,345-348.

6.Beattie,G.W.,Cutler,A.,&Pearson,M.(1982).WhyisMrs.Thatcherinterruptedsooften?Nature,300,744-747.

7.Brown,P.,&Levinson,S.C.(1978).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Politenessphenomena,InE.Goody(Ed.),Questionsandpoliteness(pp.56-310).Cambridge,MA: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8.Brown,P.,&Levinson,S.C.(1987)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suse.Cambridge,MA: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9.Bull,P,E.(1994).Howtoidentifyquestions,repliesandnon-repliesinpoliticalinterviews.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13,115-131.

10.Bull,P,E.(1997).Queenofheartsorqueenoftheartsofimplication?ImplicitcriticismsandtheirimplicationsforequivocationtheoryintheinterviewbetweenMartinBashirandDiana,PrincessofWales.SocialPsychologicalReview,1,27-36.

11.Bull,P,E.&Elliott,J.(1994,September).IsJohnMajoramajorface-sauer?PaperpresentedattheannualconferenceoftheSocialPsychologySectionoftheBritishPsychologicalSociety.

访谈类范文篇8

1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河北省小学2~3年级的12名不同类型(学优、学中、学困)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业情绪相关影响因素的半结构化访谈。在被试者知情同意下,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后期通过人工将录音转化为文字。基于扎根理论,采用NVivo软件对文字内容进行统计处理,最终总结归纳出小学生英语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1.1被试对象:河北省小学学生共12名,被试根据各科综合学习成绩以及班主任对其学习能力的评定,将样本划分为学优,学中,学困3种。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本研究抽取二年级学生6名,三年级学生6名,男生7名,女生5名,学业成就类型中学优、学中、学困各4名。被试基本信息见表1.1.2访谈提纲:考虑到本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在初步阶段,对于问题理解不够透彻,在表述学业情绪相关问题时可能出现没有思路,不会表达的情况,在前人研究[11]的基础上,初步将影响因素拟定为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归因和班级氛围4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编写访谈提纲。1.3访谈流程:访谈地点为小学团体辅导教室,所有被试在另外教室候场,根据主试指令依次进入团体辅导教室进行访谈。访谈开始之前,主试向被试宣读访谈指导语,在被试的知情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主试依据访谈提纲,对被试进行英语学业情绪影响因素的访谈,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访谈为半结构化访谈,主试可以根据被试具体反应情况,调整访谈问题的顺序、提问方式等,访谈时间大约在10min。访谈结束后,将被试叙述内容转换为文字,并依据扎根理论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被试叙述文本进行编码。

2结果

基于主轴编码的英语学业情绪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上面具有不同的特质,以成就动机节点来说,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外部强化都出现在了学困类型的学生身上,任务主动性基本上是学优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而学中和学困类型的学生要么就是自己没有什么感觉,要么就是因为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的解释。个别学中的学生提到不会主动学英语,因为英语太难了。自我效能问题表述:(1)学优:①学英语有信心95分以上;②对学好英语有信心90分以上;③有信心能考95分以上;④有信心100分(T003)。(2)学中:①没有信心,我觉得我会考0分,因为我根本就不喜欢英语;②有信心90多分或者100分吧;③确实有一些,上次考的是98分,下次那不太确定能不能考100分,大概95分以上吧;④有信心,能啊,模拟考试就考了100分呀,没自信能考水岭00分,差不多能考90分多(T009)。(3)学困:①还行吧,我觉得,三年级考试,我觉得应该就是80多分,70多分,60多分吧,最有可能70分或者60分;②有信心,英语差不多,我们期末考试不考英语,就考那些语文或者数学之类的,觉得自己能考100分;③有信心90分多80分多吧;④有信心90分多吧(T005)。小学生对于自己英语学业成绩的信心还是比较强的,12名同学里面9名均对英语考好有信心,只有T003表示没有信心,原因是一直觉得英语太难,单词背不过;T005和T009分别表示“还行吧”和“确实有一些”,基本上所有人均表示自己的信心来自以往经验。学优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有信心的,学中和学差的学生大部分也是有信心的,学优组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额外进行原因的陈述,而另外2组的陈述相对多一些,同时出现了很多“吧”这样的语气助词,也可以从侧面反映3种类型的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归因风格上也有所差异。参考归因问题的回答,在韦纳的归因三维模型基础上,将3种类型归因风格进行分类,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3种类型的学生基本都会将自己的学业成绩理想或不理想归因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努力程度,学业成绩不理想时,还可能是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随机失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差异。学中类型的学生提到了任务难度这一外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学困类型的学生提到了外界环境这一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由内部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业情绪影响因素模型图(见图1)。由图可知,班级氛围是通过学生的认知风格起作用的,自我效能感则是受到学业成就(即以往经验)的影响。由于学业情绪本身也是综合的心理过程的一种,因此与影响他的内部因素大部分是相互作用的。外部因素只有单向作用,作用于内部因素和学业情绪。本研究探究的不同学生类型,其实是参考学业成就的外部标准进行的分类,因此,学生的类型同样受内部因素影响,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内部因素特征。良好的内部动机激发(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业改善的重要变量。增强现实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虚实结合的内部动机激发的学习方式可以加以借鉴应用。研究者拟在后期针对小学生英语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采取分类干预的思路,利用增强现实学习技术的优势,重点在改善学困生的学业情绪方面作出实践性的应用。

3讨论

访谈类范文篇9

关键词:审计访谈;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效率;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账簿进行检查,揭示其经营业绩和财务收支状况,更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对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信息进行审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首要目标是,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履职经济责任情况。很多时候,审查相关的财务报告和业务资料等文件载体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因为领导干部实际承担的经济责任与财务报告、业务资料等是不匹配的。大多情况下,这些文件载体只是将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业务的后果呈现出来,而履职过程具有一定的非直观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更是如此。因此,不同于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访谈是经济责任审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审计访谈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较于函证、检查、重新计算等其他审计程序能够获得审计发现问题的直接证据,或者对最终审计结论产生直接影响,审计访谈无法获得直接的审计证据。因此,对于审计取证直接证明力而言,审计访谈不能与其他审计程序等同,由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访谈往往得不到审计人员重视。然而,在有限的审计资源和审计时间要求前提下,高效的审计访谈,对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效的审计访谈对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的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审计技术手段也不断创新。尤其是当今大数据技术在经济业务运行、财务信息处理等方面应用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审计信息的可获得性较以前有了极大提高,获取审计信息的体量已达到以往数倍或几十倍,但是不能忽略审计职业判断在其中起到的中枢作用。审计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并不完全等同于审计效率提高。面对海量的审计数据,哪些数据是有用的,哪些数据是“无效数据”(仅对于审计目标来说是无效的数据),从哪个角度入手,希望获取何种审计指标,也就是说处理哪些数据,怎么处理数据,如何避免重复低效的审计数据处理,在现阶段审计信息处理能力尚未达到智能化或智慧化的情况下,这些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因人而异,其判断准确性与其经验积累有直接关系。但是面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其经济业务类型和内部经营管理各不相同,如何快速捕捉被审计单位的关键审计信息点,高效处理每一个审计信息,是审计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尤其在审计实施初期阶段,通过对不同岗位、层次人员访谈,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被审计对象的总体概貌,为下一步审计指明方向和重点。

(二)高效的审计访谈对增强审计效果的作用

审计访谈获得的信息并不能提供直接的审计证据。通常审计访谈获得的信息只是对其他审计程序获得审计证据的佐证,有助于审计人员分析、判断领导干部所起的作用及应承担的责任。审计访谈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作用,不单从审计证据的角度体现,而是在寻找问题的蛛丝马迹,发现审计问题线索,确定审计重点方向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效的审计访谈能够让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及执行情况、“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情况,以及领导干部本人执行廉政纪律情况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可以评估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薄弱环节,评估其审计风险。

二、审计访谈在审计工作阶段的运用

审计访谈的形式灵活多样,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不同审计阶段和审计访谈的目的,选取不同的访谈形式,采取访谈、询问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进行。审计访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个阶段。

(一)审计访谈在审计初期的运用

审计组在正式开始审计工作前,应当召开审计进点会议。首次会面的访谈,实际上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计工作访谈,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关系的接触和象征性的沟通。当客户的最高主管参加会议时,审计项目负责人也应参加,这样有利于双方建立起融洽关系,为后续审计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审计访谈在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

审计访谈在这个阶段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不同岗位层次人员的“一对一”座谈。这个阶段审计访谈的目的,主要是能够让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内部控制设置情况、领导干部党风廉政纪律遵守情况等具体事项,有一个比较具象的了解。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需根据已掌握的审计信息,科学审慎地评估审计风险,针对具体审计事项随时寻找相关人员询问。

(三)审计访谈在最后审计交换意见中的运用

完成相应的审计程序,相关的调查取证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审计意见后,审计人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反馈给审计对象,通过召开审计退场交换意见会等通报和研讨。

三、如何高效开展审计访谈

(一)审计访谈对象的选择

审计访谈对象的选择是高效开展审计访谈的前提。访谈对象的选择应该围绕审计目的进行。在审计访谈之前,审计人员应该做足功课,明确期望从审计访谈中获得信息,而且能够确定什么岗位层级的人员了解并知悉相应的信息。在具体人员选择上,不同时期访谈对象的选择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访谈人员的数量由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经验和具体审计情况合理确定。访谈人员过多,会造成审计访谈低效,浪费审计时间和精力;访谈人员数量过少,则会造成获得的审计信息不足。在审计实施阶段初期,审计人员应该尽可能地对被审计单位所有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因为他们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工作接触多,尤其在经营管理决策、“三重一大”制度落实、廉政自律等方面掌握的情况较多,紧扣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要求。在对被设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控制测试时,审计访谈的对象应重点选择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具体实施人员。通过对不同岗位人员的访谈,可以获得内部控制执行和岗位职责设置情况等审计信息。在对具体事项进行审计调查时,对具体经办人的访谈效果要好于对中层领导的访谈。尤其在对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调查中,对基层人员的访谈往往会获得许多意外的审计信息。同时,对一些违法违规问题的调查,要访谈多个人员,再与不同人员的陈述信息进行相互印证。

(二)审计人员的准备工作

审计人员在访谈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一是确定审计访谈小组人员,做好角色分工,访谈人员需要具备缜密的思维和灵活的反应能力。二是讨论确定访谈目标和关键访谈议题。三是编制访谈提纲,从内容和流程上对访谈进行细化,勾勒访谈的具体要点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访谈效率和质量。除了经济责任审计要求的访谈内容外,审计人员还应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适当增加访谈内容,延展访谈的宽度和深度。

(三)审计访谈的谈话技巧

如何让被访谈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提供有用的审计信息,需要审计人员注意访谈技巧的运用。1.审计人员应当注意提问方式。提问应以开放性问题为主,采用设问的方式,这样有利于被访谈者结合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进行充分的表述。审计访谈中,不怕说话多,就怕没话说。被访谈人说的话越多,越有利于审计人员从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和问题线索。提问忌采用质问或反问的方式,这样会影响访谈者的情绪,加重被访谈对象的戒备心理,对其所知信息有所保留,从而增加访谈难度。2.审计人员提问应言简意赅,不过于具体和详细。这样既能让访谈对象快速理解问题的实质,同时对其回答问题的范围不做限制。访谈中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留白”,在时间和内容方面的“留白”。也就是说,访谈对象是整个访谈中的主角,审计人员只需提示所需问题的一个点或者概念,其余时间留给访谈对象去思索。审计人员需要做的工作是倾听,并且在倾听过程中,对访谈对象的回答进行合理引导。3.审计人员要注意察言观色,注意访谈对象的心理变化。在访谈中,审计人员要注意观察访谈对象的表情变化,对一些问题是否表现出紧张的情绪,或者对问题作避重就轻的回答。这时,需要审计人员抓住这个突破口,采用跟进提问的方式,对访谈者的回答进行再次确认或者更深层次的提问,进而获得有用信息,并对重点信息进行标注,以便采用后续的审计程序。

(四)审计访谈信息的处理

审计访谈信息的归纳总结是审计访谈最重要的一步。访谈中获得大量繁杂的信息,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处理,剔除与经济责任审计无关的信息,然后按照要求对这些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和梳理。最后,对归纳后的信息进行科学研判,对信息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取证,寻找问题背后的蛛丝马迹。审计访谈是一门艺术,重在与人的沟通,这是一个很难对其进行标准量化的审计程序。不同审计人员对同一个访谈对象的访谈,可以得到不同的审计信息。因此需要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体会和感悟其中的奥妙,突破审计访谈在技术层面的定式,充分利用好审计访谈程序在审计工作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鲍国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

[2]崔晓曦.访谈审计方法的应用技巧[J].人口与经济,2011,(s9):66-67.

[3]罗庭.银行业金融机构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访谈[J].甘肃金融,2015(4):43-45.

[4]单文宗.内部控制审计技巧之有效访谈[J].中国内部审计,2018(3):48-52.

[5]邱三平.审计访谈在财务欺诈防范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9(5x):118-119.

[6]何毅.浅析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J].时代经贸,2020(8):87-88.

访谈类范文篇10

什么是探索性研究?

目的-提供对问题或状况的理解。

作用-加深对市场问题的理解,帮助分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真正的问题。有助于考察、解释消费者动机、态度与行为,并可提供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常用探索性研究技术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探索性研究就是定性研究。但实际上,两者虽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却仍有所不同。定性研究指由于收集的数据类型的限制其结果不能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可以说它是根据研究项目产生的数据的特点确定的。而探索性研究是由研究的目的定义的。

情境调查与个案研究

研究某种情境的一个方法就是考察其它相似的情境。如果效果理想,就可以将从其它情境中得到的信息有效地应用于目前想要研究的情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情景调查:选择曾遇到过相似情境的人或了解该情境的内行,向他们了解对该情境的体验。例如,当一个公司要设计自己的MIS系统时,可能会去寻找那些曾设计过其他的信息系统的顾问,向其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经验。情境调查的数据通常从与个体的交谈中获得。

个案研究:研究其他情境并为之开发出一个详实、深入的情境测验,应用到目前的情境中。例如,利用个案研究在一段时间跟踪、监测一个高效的和一个低效的销售,其行为上的差异是可能导致成功的原因,但这些假定需要进一步验证。除与个体交谈外,个案研究的数据有多种来源,如公司记录的数据、已公布的信息、简单的观察均可以对研究有所帮助。

小组访谈:相对其它探索性研究技术而言,各公司更常应用小组访谈。小组访谈一般8-12位参加者,有主持人监控,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非结构性的讨论,时间约为1-2小时。参加访谈的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讨论的主题和与会者的类型。一般来讲,有意思的主题需要的人数比较少;参会者的语言表达越清晰,需要的参加者越少。小组访谈的场所要设计得令参加者感觉舒适、轻松。一般来讲,参加者围坐在桌子周围,会场应备有软饮料。

小组访谈的主要优点:(1)所需时间短(2)费用有限。

小组访谈的缺点:会有一些人控制了座谈会的进展与主题而另一些人较少发言,因而不会从每个人那里都得到所需信息;在1-2小时的座谈会上,分配到一个人的发言时间很短;在特定的群体中可能会出现注重一些问题却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的情况;具控制能力的人很容易压抑少数人的观点。

小组访谈的适用性:提供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了解客户对商标的感受和态度;帮助构建后续的定量研究;使统计研究结果更生动;产生研究课题;确定针对新思想的初步行动。

深度访谈:一对一访谈,不限定时间。对访谈者的技术性要求较高,比小组访谈的费用高。在如下情况下是价值较高的研究方法:

产生多个可供选择的计划。因为每次访谈只有一个访谈对象,不会受其他人的评论的影响。所以进行了多个深度访谈后就会收集到更多不同的观点;

可以用来讨论一些其他人在场难于启齿的问题,如敏感话题、涉及隐私的话题或可能使访谈对象容易感到尴尬的问题。对于较难寻找的个体如医生、律师、商界高层人士等,只能用深度访谈。由于他们的工作相对紧张繁忙,对这些人的电话访问或邮寄问卷的成功率均很低。

如果要考察有几个人参与的决定过程,或由几个相关的决定组成的最后决策,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作出的决定,选用小组访谈会非常合适。

投射技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时人们不愿作出真实的回答;还有一些时候,人们会发现难于表达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时就需要考虑利用投射技术,它可以用某些具体的方法使接受访问的人将他对于人、事、物或情境的感受、观点、动机等投射到其他人,从而间接地得到受访者的信息。

联想法:向受访者呈现一系列刺激(常用语词或图片)并请他说明听到/看到这些刺激后心里想些什么。

完形技术:请受访者完成一个不完整的句子、故事或假设等。例如,一个未完成的句子"我不喜欢银行是因为。",请受访者完成。当直接提问会使被访者不愿或不能回答时,这种技术有助于揭示个体潜在的动机、态度。

角色扮演法:请被访者扮演其他人并按照他认为所扮演的人应有的反应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