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企业如何避税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2:24

商贸企业如何避税

商贸企业如何避税篇1

一、电子商务及在我国的发展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出现于90年代初。通常可以将电子商务理解为:电子商务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

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一次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以电子方式实现,实现“无纸贸易”。电子商务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l)企业内部之间,通过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方式处理与交换商贸信息;(2)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国际互联网(internet)或专用网(extranet)。方式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电子数据转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是企业间贸易的重要方式,它按照商定的协议,将商业文件标准化和格式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实现全球贸易的无纸化;(3)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internet设立网上商店。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在网上支付,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购物环境,方便消费,也推进商业贸易的发展。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应用起源于90年代,并率先在外贸、海关、运输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了解,交通部。外经贸部、海关总署等单位已经成立了edi中心,专门从事行业内的电子商务管理。从1994年开始,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今天,证券交易网覆盖全国,有效地保证了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金融结算系统覆盖全国,大大的提高了转汇效率,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此外,中国商品交易网、中国商品订货系统等电子网络相继建立。由外经贸部主办的因特网上的“中国商品市场”于 1998年7月 l日正式推出。进出口企业可以通过连接在外经贸部官方主页( )上的“中国商品市场”进行网上推销。

二、电子商务中的税务问题

据报道,1995年至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营业额达到250亿美元,预计2000年至2010年网上交易额将达到4500亿至6000亿美元。我国的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对于全国将近700万互联网用户而言,电子商务必然会象雨后春笋一般,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向前发展,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带有modem的计算机,一条电话线,通过互联网入口提供的服务便可参与互联网贸易。任何区域性电脑网络只要在技术上执行互联网协议,就可以进入互联网;任何企业向网络服务商(isp)交纳一定的注册费后,即可获得自己专用的城名,在网上自主从事商贸活动和信息交流。因此,我国税务部门将遇到如下问题。

1.《征管法》未对网上交易的相关纳税事项做出明确规定。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境内或境外的企业可以十分轻易的在internet上设立网站而无须成立代表机构或办事处,更不用办理税务登记。企业通过制作自己的主页宣传、销售产品并取得相应的收入,“网站”作为“经营地”、“代表机构”亦或是“纳税人”都还有待

商榷。电子商务的商品交易方式、支付方式等都与传统的商贸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给传统的以属地原则或属人原则为基础建立的税收征管,税务检查等制度带来了挑战。

2.税务机关对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缺乏监控手段。全球的网络框架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之隔和交易模式,当电子商务扩大到一定范围,按照传统方式设置的,根据区域管理纳税人的方式有必要进行调整。在电子市场这个独立的环境下,交易的方式采用无纸化,所有买卖的合同,作为销售凭证的各种票据都以电子形式存在,这些无纸化操作导致传统的凭证追踪检查失去基础。网上交易的价格、数量及应税行为发生的时间,税务机关难以确定。如何确保应纳税款及时、足额地入库是税务机关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美国税务局(irs)关于电子商务的文件中提出了国际互联网影响征税的几个特点是:①消费者可以匿名。②制造商容易隐匿其住所。③税务机关该不到信息,无法判断电子商贸的情况。④电子商务的交易性质本身也容易隐藏。

在网上传递的数据流中,税务机关难以分辨何为销售所得,何为劳务所得或特许权使用资,划分工联网贸易所得性质困难重重,从而导致税务处理相对混乱,加之各国之间的税务处理方法存在很大差异,使纳税人往往利用所得性质的混乱而逃避税款。

3.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而达到避税的目的。国际互联网被称为世界第洲——“虚拟洲”,是没有国界的全球共享性网络,具有的信息能力和传输能力打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企业可利用设在低税国或免税国的站点与外国企业进行商务洽谈和交易,使“避税港”成为税法规定的经营地。因为各国都有权就发生在其境内的应税行为征税,纳税人选择“避税港”建立网站这个“虚拟公司”并通过其进行交易,利用“避

税港”的税收优惠避税,达到规避税收的目的。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税收管辖权采取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所得来源税收管辖权,当存在国际双重或多重课税时,所得来源税收管辖权优先,在出现难于确定管辖权等疑问时,各国往往通过国际税收协定的方法解决,然而,电子商务的数字化、虚拟化、隐匿化及支付方式的多样化,使交易场所、使用地等难以判断。

由于网络传输的快捷,关联企业各成员在对待特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上拥有更充裕的筹策时间,关联企业可以快速地在各成员之间有目的地调整国际收入、分摊成本费用,轻而易举地转让定价,逃避巨额税款,以达到整个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4.电子商务的发展可能对纳税人遵从税法的程度造成影响。电子商务的交易手段是高科技的,结果是隐蔽的。在互联网上,交易实体是无形的,由于存在“电子货币”,交易与匿名支付系统联结,没有有形的合同,其过程和结果很难留下痕迹。对于税务检查部门而言,加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确定纳税人身份或交易的细节极为困难,没有明确的纳税人或交易数字,税务检查部门对可能存在的税收违法行为很难做出准确的定性处理。

三、税务机关应采取的几点对策

1.加快税务系统“电子征税”的进程。

“电子征税”可以包括电子申报和电子支付两个环节。电子申报是指纳税人利用各自的计算机或电话机,通过电话网。国际互联网等通讯网络系统,直接将申报资料发送给税务局,从而实现纳税人不必身在税务机关即可完成申报的一种方式;电子支付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的税票信息,直接从其开户银行或专门的“税务账号”划拨税款式帮助纳税人办理“电子储税券”以扣缴应纳税款的过程。电子申报可以解决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的电子信息交换,真正实现申报无纸化;电子支付解决了纳税人。税务机关、开户银行及国库之间电子信息及资金的交换,实现了税款征收的无纸化。

同传统缴税方式相比,电子征税提高了申报效率,申报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纳税人而言,方便、省时、省钱。

对税务机关来说、不仅减少了数据录入所需的庞大的人力、物力,还大幅度降低了输入、审核的错误率。其次,由于采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申报、税票。税款支付等电子信息在纳税人、银行、国库间的传递,加快了票据的传递速度,缩短了税款在途滞留的环节和时间,从而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2.加强对网络服务商(isp)的管理。

上网目前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拨号上同,根据企业或个人的需要,按照网络占用实际时间或包月等情况付给网络服务商一定的费用,通过电话线联人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器并进入国际互联网。第二种是虚拟主机形式上网,企业根据占有磁盘空间的大小,每年向网络服务商交纳一定的对用,在网络服务商的网络上,企业可设立本公司的站点,创作主页来消息。第三种上同方式是专线上同。企业每年分别向网络服务商和电伤病交纳信息流动费和租线费。以上三种上网方式与网络服务商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对网络服务罚的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监控电子商务的全过程。据了解,企业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涉及的低售价格。数量及付款方式等内容大多是以商业报文程序的格式存储于电子邮件中,通过商业数据交换(edi)进行的。税务机关可以要求网络服务商在区域性网络内增加“税收过滤程序”,将来往怕电子邮件源程序中涉及的价格/销售目录报文(ricat)、报公报文(quotes)、订购单报文(orders)、发货通知报文(desadv)、汇款通知报文(remadv)、销售数据报告报文(slsrpt)、发票报文(invoic)的源程序及企业代码拷贝到“税收过滤信息库”中请专业人员进行编译,税务机关定期检查“税收过滤信息库”中的各条记录。加强对网络服务亩均程及,设立“税收过滤信息库”。有利于税务检查部门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3.建立专门网络商贸税务登记和申报制度。

对从事电子商务的单位和个人,各级税务机关应做好税务登记工作。掌握辖区内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或个人的详细资料,拥有相应的网络贸易纳税人的活动情况和记录。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与银行、网络技术部门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定期的情报交换机制,使税源监控更加有力。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或个人进行申报时,税务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申报相应的电子商务资料,并由税务机关指定的网络服务商出具有效的证明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上网企业通过网络提供的劳务、服务及产品销售业务应单独建账核算,以使税务机关核定其申报收入是否属实。

商贸企业如何避税篇2

跟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1种大趋势。据相关资料显示,一九九九年全世界企业通过电子商务销售的非金融类产品以及服务总额为一四五0亿美元,二000年到达三七七0亿美元,二00一年到达七一七0亿美元,二00二年将到达一.二三四万亿美元,到二00三年将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一0%~二五%。联合国最近发表的1份讲演说,从国际贸易的观点看,电子商务将成为越境贸易活动的首要部份。电子商务的呈现,对于现有的金融、税收、法律等许多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面对于这类无形交易方式,难以肯定买卖双方、交易地点,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更加严重的难题。

一.电子商务对于税收公平原则、税收中性原则及税收效力原则造成为了冲击。(一)对于税收公平原则造成冲击。跟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树立在国际互联网基础上的这类与传统的有形贸易完整不同的“虚拟”贸易情势,常常不能被现有的税制所涵盖,致使传统贸易主体与电子商务主体之间税负不公,从而对于税收公平原则造成冲击。(二)对于税收中性原则造成冲击。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的课税方式以及税负水平不1致,因税负不公而致使对于经济的扭曲,因此对于税收中性原则发生冲击。(三)对于税收效力原则造成冲击。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可以直接免去中间人如人、批发商、零售商等,而直接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中间人的消失,将使许多无经验的纳税人加入到电子商务中来,这将使税务机关工作量增大。这无疑将影响到税收的效力原则。

二.现行的税收理论不适应电子商务情势所发生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的呈现对于传统的税务登记提出了挑战。电子商务问世以来,似乎就1直在忽视或者者说是鄙弃这1瓜葛的存在,任何区域性电脑网络只要在技术上执行互联网协定,就能够连入互联网;任何企业缴纳必定的注册费,就可取得自己专用的域名,在网上自主从事商贸流动以及信息交换;任何1个人只要具有1台电脑,1只“猫”(Modem)以及1根电话线,通过互联网人口提供的服务就能够介入网上交易。(二)电子商务的呈现使“常设机构”概念莫衷一是。由于电子商务是完整树立在1个虚拟的市场上,企业的贸易流动再也不需要原本的固定营业场所、商等有形机构,大多数产品或者劳务的提供其实不需要企业实际呈现,而仅需1个网站以及能够从事相干交易的软件,而且互联网上的网址、E—mail地址、身份 (ID)等,与产品或者劳务的提供者并无必然的联络,仅从这些信息上是没法判断其机构所在地的。此外,1旦因为某装备的存在而被认定为常设机构从而需纳税,该装备马上就会搬迁到境外,这时候常设机构的固定性以及永远性将失去限制意义。(三)电子商务的呈现使课税对于象的性质变患上难以肯定。电子商务将原先以有形财产提供的商品转变成以数字情势提供。原来购买书籍、画册、报纸以及CD的客户现在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直接在网上下载有关书籍报纸等的内容。政府对于这类以数字情势提品的商务所患上,视为劳务所患上仍是销售商品所患上,很难断定。(四)电子商务的呈现使国际税收管辖权的选择、界定产生难题。(五)电子商务的呈现使避税问题更为凸起。电子商务情势拥有藏匿性特征,消费者可以匿名,销售商很容易藏匿其栖身地,税务当局难以获取网上交易的准确信息,没法判断电子贸易的情况。互联网的跨国交易1般通过无纸化进行,传统的账册凭证计税法子因而失效,1些传统的税种(如印花税)没法征收,而且没有明确的账务可供审计,税务当局很难掌握跨国公司的经营状态,没法对于之进行有效监督。另外一方面,电子商务的便捷性与高活动性还为跨国公司操纵利润、规避税收提供了便利。跨国公司通过互联网,只要按几下鼠标就可轻松地将其在高税区的利润转移到低税区或者避税港。

三.现今的电于技术水平跟不上电于商务发展示状所发生的问题。(一)无纸化贸易对于传统的税收稽查法子提出了挑战;(二)电子货泉的发行,影响了传统的税收扣缴办法;(三)电子商务必要的保密措施为税务机关的课税增添了难度;(四)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可能造成新的税务不平衡。

电子商务的呈现,给税收征管及税收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请求。咱们应在鉴戒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来采用下列措施:近期对于我国的电子商务暂不加征任何情势的新税,并随时注意电子交易市场的动态,正确引导其发展;同时,抓紧电子申报纳税的试点,发现问题,累积经验,逐渐推行。具体可采用以>,!

一.加强网上贸易的税收对于策钻研。要及早立法规范电子商务交易规则,使税收征管有法可依。无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跨国公司势必成为纳税的主体税源,网上贸易将呈“燎原”之势,为此,税务部门要尽早钻研网上贸易以及服务的呈现与税收理论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络,探讨电子商务前提下的税收政策趋向、税收轨制要素和征收管理方面的变化规律,以适应网上贸易发展的需要。应尽快对于电子商务流动制订统1的游戏规则,规范电子商务经营者、服务者、消费者与税务部门的权力义务瓜葛,界定我国在

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于居民、常设机构、所患上来源的划分标准,明确纳税主体、征税对于象以及纳税期限等税制要素的内涵,使税收征管有章可循。

二.加强网上节制。加快税务系统“电子征税”的过程,1是采取备案轨制。请求所有上网的单位将与上网有关的材料报当地税务机关,由税务机关依据网络经营者的资信状态,核发数字式身份证明。2是实现税务与银行联网。不管何种贸易的货泉收支行动均是通过银行进行的,因而税务部门应与银行共同合作设置“网上税关”。3是在网上树立电子银行。请求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以及个人在电子银行里有电子户口,在网上完成异地结算、托收、转账等金融业务和缴税业务,实现电子支付。电子征税包含的电子申报以及电子缴纳对于纳税人而言,利便、省时、省钱;对于税务机关来讲,不但减少了数据录入所需的庞大的人力、物力,还大幅度降低了输入、审核的过错率。此外,因为采取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申报、税票、税款支付等电子信息在纳税人、银行、国库间的传递,加快了票据的传递速度,缩短了税款在途滞留的环节以及时间,从而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因而,咱们必定要加快“电子征税”的过程。

三.加强对于网络服务商(ISP)的管理。上网目前有3种方式,第1种是拨号上网,依据企业或者个人的需要,依照网络占用实际时间或者包月等情况付给网络服务商必定的费用,通过电话线联入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器并进入国际互联网。第2种是虚拟主机情势上网,企业依据占有磁盘空间的大小,每一年向网络服务商交纳必定的费用,在网络服务商的网络上,企业可设立本公司的站点,制作主页来动静。第3种上网方式是专线上网。企业每一年分别向网络服务商以及电信局交纳信息活动费以及租线费。以上3种上网方式与网络服务商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对于网络服务商的管理有益于税务机关监控电子商务的全进程。

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换。我国已经经加入WTO,国际贸易将迅速增添,企业也将逐渐走向网络化以及开放化。要避免网上贸易所酿成的税收流失,只有通过我国与世界各国税务机关的亲密合作,运用国际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情报交换,才能深刻了解纳税人的信息,使税收征管、稽查有更充沛的根据。在国际情报交换中,特别应注意有关企业在避税地开设网址及通过该网址进行交易的情报交换,避免企业应用国际互联网贸易进行避税。

五.踊跃钻研开发税收征管软件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网上税收信息搜集以及追踪审计是税收征管的必要前提。目前,国际商务性机构,如IBM、MICROSOFT公司,已经着手开发以及实验了拥有交易以及征税两重功能的软件,有关国家也正钻研应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扣缴税款的办法。

六.适应电子商务的请求及时调剂税制结构。高比例的增值税收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不但有可能使税收收入遭到强烈的非意愿性减税冲击,而且征收电子商务税的本钱很高。此外,出产型增值税还阴碍了电子商务的普及发展;部份税种,如印花税,也因失去了征税对于象不具备了存在的意义。因而,依据电子商务对于税源结构的影响,实现增值税的转型,扩展增值税税目,简化税率以及调剂课征环节,加强对于所患上税的税收征管,扩展所患上税收入比重,才能到达既维持税收收入又增进经济增长的税收目标。

商贸企业如何避税篇3

新会计准则和新所得税法的实施,有利于外贸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竞争和国际投标等业务的开展,但同时两者在损益确认上存在差别。这一差别加大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和税收筹划的难度。

新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提到了会计基础的高度,对损益确认条件有所调整,往往要提前确认收入、租金、利息等;而所得税法遵循的是纳税必要资金原则,强调在交易能够提供现金的时候确认纳税收入。例如,新会计准则将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实现销售收入的确认由原来的分期确认变为发货后一次确认,外贸企业大多主要从事销售环节的业务,分期收款是一种普遍的销售模式。这一变化将使外贸企业销售收入确认时点提前,而税法则规定分期收款发出商品要在实际收到货款时确认纳税。这一变化增加了外贸企业安排合同执行时点的难度,使其既要考虑当期损益规模又要考虑纳税负担:当期损益规模会影响信用评估机构对外贸企业资信的评定从而影响对外筹资和竞标;而纳税则与每期企业的实际现金流相关,在没有收益的年份有可能因要支付大额税款而产生筹资需求。再比如,广告费,会计准则要求全部列入损益,而税法中按比例扣除,超比例部分可在以后年度扣除,这就造成了两个标准下的时间性差异。同一事项两种经济后果,其影响在时间上还有延续性。对于经济事项繁多,贸易方式灵活的外贸企业而言,就需要财务人员在进行税务筹划或考虑损益预算时缜密思考,全面衡量,避免顾此失彼。

针对这一变化,笔者认为,首先,财务人员要熟悉新税法和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了解哪些是永久性差异、哪些是时间性差异;其次,要养成事先评估经济事项对损益和税负两方面影响的习惯,从两个角度全面思考,以保证分析的深度和决策建议的可靠;最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将财税的时间性差异进行了会计核算上的规定,给时间性差异提供了确认的平台,因此,要全面了解企业发生的时间性差异项目,认真核算递延税款。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要认真分析以前年度递延税款在当期的变化,避免遗漏时间性税收差异对当期税负的影响。

二、 利润空间不断降低,成本费用管理压力增大

汇率、利率和退税率的调整导致外贸企业收入缩水,成本费用提高,利润空间不断降低。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上基本是低端产品,通过提高销售价格转嫁成本的可能性比较小;靠调整进出口结构和产品结构规避风险在短期内无法到位;而国内物价的上涨使通过压低国内进价将汇率风险转嫁给供应商的可能性也很小;甚至因为利率的提高、国内原材料涨价,外贸企业的进货价格在不断升高。如此种种,外贸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管理压力大大增加。压缩费用已经成了外贸企业在短期内抵抗利润下降的有效途径。

外贸企业成本是商品进价,管理空间小,管理的主要对象是费用,而费用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营结构的分布状况,所以理性对待费用管理首先就要结合企业战略规划,与经营结构的变化衔接。从长远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待核心业务财务人员应从规范管理的角度引导业务人员规避政策风险,如引入汇率利率变动强化合同效益测算;通过以合同为单位的核算,加强合同执行风险责任管理等,目的是促使业务人员努力拓展核心业务在新环境中的利润空间;非核心业务需要收缩或调整,对此相应占用的财务资源应有所减少。可见,新形势下的费用管理并不是一味的“紧缩”,而是要进行结构调整:核心业务需要资源维护,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资源支持,而非战略业务则要资源紧缩。了解这些,费用管理的方向自然也就明确了。

笔者认为,费用管理应在保证费用使用效率的前提下,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及时调整,而不能盲目削减,以免伤及企业发展的动力,得不偿失。

三、 贸易结算方式创新和融资压力增大

汇率上升、退税率下降使外贸企业的出口环境恶化,如果风险不能通过其他方式转嫁出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下降。此时,外贸企业要继续保有核心业务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就需要一方面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在贸易结算方式和规避汇率风险上下功夫;非核心业务因国家政策不再鼓励出口,必定随着价格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的丧失而逐步收缩,外贸企业就要进行业务调整转型,筹集资金培养新的业务增长点。但人民币升值恶化了外币资产比重较大的外贸企业的财务结构,同时外汇收入结汇后缩水,这样,资金缺口扩大而信用状况下降的趋势。所以,如何避免出口贸易结算的汇率损失,加速资金周转,拓展融资信用空间必然成为新形势下摆在外贸企业面前的财务难题。

笔者认为,应对以上问题应从以下3方面着手:重视对金融工具的使用;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提高周转率减少资金占用,优化资产结构;进行资源评估,调整资金使用结构,开拓渠道融资。

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沟通,利用现有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一方面应对将来收入的外汇进行完全避险,如进行中远期结售汇、掉期业务或贸易融资实现提前收汇等方式,将汇率风险转嫁给银行;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外汇根据需求进行兑换或增值投资。这需要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探索,银行有很多产品可用作金融工具,并不熟悉企业的贸易模式和流程,如果两者可以互相融合,加强合作,将金融工具与业务充分结合,也可以帮助外贸企业找出更多新的避险手段。

此外,外贸企业还应着重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减少外币资产比重,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以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流动资产比重大是外贸企业的一个特点,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一直是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借鉴国际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将应收款项的管理前移到业务营销环节,通过流程、监督等渠道,加强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合作非常必要。

四、 财务人员学习压力增大

商贸企业如何避税篇4

1•1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冲击

传统的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流贯穿于电子商务活动的始终,信息是电子商务重要构成要素,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信息比较优势正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之一。信息比较优势是指国与国之间对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与使用能力上的差异,信息技术因素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和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国家或企业的信息处理效率成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条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和信息产业的规模比重都极大地影响了一国在国际贸易甚至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这种情况也使发展中国家原来具有的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力的比较优势和重要性降低,在信息流动的自由贸易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少好处的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

1•2对赫———俄新古典理论的冲击

赫———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各国的要素丰裕程度不同,从而产生要素价格的差异,结论是一国利用相对较低价格的要素生产产品并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该理论主要侧重从供给方面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流向,忽略了分析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电子商务的交易迅捷性和网络互动性使需求成为一种主动创造性的行为,电子商务更加强调企业对客户需求的满足,企业的生产成为按需生产,定制生产,即可以根据网络汇总的需求和市场信息的变化来迅速调整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需求对国际贸易生产和流向起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为修正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以需求出发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和流向应当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2数字鸿沟可能加剧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

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断加深的“数字鸿沟”。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文件,“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的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以及发展信息产业方面的差距。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收入最高的1/5的发达国家人口拥有全球GDP的86%和因特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拥有全球GDP的1%和因特网用户的0.2%。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化领域的差距远远大于目前南北经济总量的差距。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技术发达,电脑普及率高,企业人员素质高,而且信息化程度高,因此发达国家在电子商务方面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牢牢占据了信息革命和电子商务的制高点,也必将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目前大多尚处于工业化阶段,部分国家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而在新一轮的电子商务竞争中,信息、人才、技术等成为生产函数中极为重要的内生变量,这客观上弱化了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普通劳动力、土地和资源优势,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电子商务,在前期需要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高投入,背负重债和财政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无力承担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与信息秩序和电子商务相关的规则制定中几乎无发言权和影响力,在发达国家制定的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中,发展国家容易被边缘化,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参与国际贸易的门槛。这对原本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导致在新一轮的贸易利益分配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的拉大,加剧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扩大“南北差距”。

3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影响

当前的有关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大多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制定的,而电子商务大多应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交易媒介,突破了传统的有纸贸易,因此原有的法律法规很多已经与这种贸易方式不合拍,这必然对原有的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形成挑战。

3•1电子合同的法律规范问题

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后,贸易合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是订立合同的双方或多方是不见面的;二是表示合同生效的传统签字盖章被数字签名所代替;三是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的合同,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合同形式的变化,给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都出了一个难题,而且容易被改变和伪造。不仅如此,除了修改并完善现有合同法,适应新的国际贸易形式外,世界各国还面临着制定电子合同法,对电子合同的要约与承诺、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电子合同履行的方式与地点、电子合同履行中的验收、网上格式合同的法律规范等作出规定。

3•2电子商务中的管辖权问题

管辖权是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段对特定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利。在电子商务参与国际贸易后,由于其具有跨地区、跨国界的特性,管辖权的冲突会更加普遍,如果管辖权得不到解决,会极大的影响诉讼效率。

3•3知识产权问题

1994年GATT/WTO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有所涉及,但不十分完善。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新问题随之出现。(1)版权问题。如何解决网上版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WTO的注意。(2)域名和商标的关系问题。(3)出版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电子商务领域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上作了不少努力。今后,WTO面临的政策挑战主要有:如何修订TRIPS协议,使之能够全面陈述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如何和WIPO合作,对电子商务所引起的新概念(如域名)、新问题进行统一的界定,并采取一致的、国际通行的准则来保护知识产权。

3•4其他问题

电子货币与网上支付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市场的法律规范问题、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等等都是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后不容回避的问题,世界各国必须在这些方面加强立法,才能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

4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税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战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税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战,现行的税收在很多方面都无法适应于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尤其是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之后,使得原本复杂的问题更加烦琐,引发了现行税收制度的一系列矛盾。

4•1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加剧

国家税收管辖权的问题是国际税收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税收管辖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体有按照税收控制要素即住所、机构、收入来源实行三种或两种管辖权的,也有实行一种的。但不管实行怎样的管辖权,大多坚持收入来源地管辖权优先的原则。但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地域的界限,商业交易已经不存在地理界限,即使有也很难确定,大大加剧了跨国家、跨地区交易的发生。但是税收还是必须由特定的国家主体来征收,而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收入来源地和住所来源税收,因此会引发一些冲突,例如重复征税的问题。假设一个中国公民在美国的电子商务网站上订购货物,而且要求将货物发往法国,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该公民将同时得到三个国家的税单。首先,按照住所税收管辖权,中国政府将有权向该公民征收所得税;按照收入来源地管辖权的话,法国政府也有权向其征收流转税;而美国政府有可能以交易发生地为依据,也可根据来源地,有权向其征税。在传统贸易中,可通过双边税收协定来解决,而在电子商务中,由于来源地及交易者身份都难以判定,从而增加了解决国与国税收冲突的难度。

4•2传统贸易与网上贸易赋税不公

首先,电子商务是虚拟的网络交易,网络贸易与服务经营往往比较隐蔽,一般税务机关很难得到交易信息,因此难以对网上交易进行稽查,导致以有形交易为基础的现行税制难以对网上交易征税,使得从事网络交易的企业可以轻易避税。其次,有些国家比如美国等国家为了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在线交易免税或者实行较低的税率。上述情形导致即使相同性质的交易,由于采用不同的交易方式,最后承担了轻重不同的赋税,有悖税收中性和平等原则。

4•3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转移问题

电子商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原来由人进行的商业活动更多依赖于软件、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来进行,这样必然增强了商业的流动性,公司可以利用在免税国或低税国的站点轻易避税,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对高税率的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而言,会促使他们通过互联网,从低税率的国家和地区购买商品,此外电子商务加速了跨国公司的一体化,鼠标一点即可将其在高税收国家和地区的利润转到低税区。综上,电子商务对不少国家的税收收入产生了影响,使得不少国家国际贸易税款流失,电子商务导致的国际贸易中的税收转移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4国家之间尤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税收征免方面存在分歧

由于电子商务能降低贸易成本,提高效率,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而且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已经在未来的电子商务领域占据了比较有利的位置。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坚决主张电子商务免税。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免税区存有戒心,因为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税基的大幅缩小,税收流失增加,财政实力大为削弱,从而南北经济实力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商贸企业如何避税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税收;税收征管

中图分类号:F810.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63-03

一、电子商务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换代升级的加快,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E-commerce)成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交易方式。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昔。科特勒大师对来势汹汹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冠以“新经济”的概念来概括,也就是用数字革命以及对顾客、产品、价格、竞争对手和营销环境等方面的信息管理来构建“新经济”的基础,而电子商务则是“新经济”的主要代表。

所谓电子商务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主要包括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E-mail)、电子资金转账(EFT)及Internet的主要技术在个人间、企业间和国家间,按照一定的标准所进行的各类无纸化的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是虚拟的组织在虚拟的市场进行虚拟的交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具有无形性、隐匿性、虚拟性、全球性、快捷性等特点。按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的领域范围可将其分为四类,即企业对消费者(B―C)、企业对企业(B-B)、企业对政府机构(B-G)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C)的电子商务。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预计2006年全球电子商务贸易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在全球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络公司中,美国企业约占2/3;在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中,美国企业占主要份额,约为75%。而且,美国的电子商务活动几乎涉及到各个行业。

二、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

面对日益普及和发展的电子商务,在税收领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国内问题,又是一个国际性、全球性的问题;不但涉及较高的技术性,又涉及现行税收政策、法律、体制等。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会有1/3通过网络贸易的形式完成。

当前,电子商务是否征税已成为焦点问题。世界各国对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都有着不同的观点。美国依然推行的电子商务免税政策得到了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支持。而加拿大税法学者阿瑟・科德尔和荷兰学者路・休特等人则建议:以在互联网上传输的和由网络用户接受到的计算机数据信息单位“比特”的数量为计税依据,征收一种“比特税”。德国税务工会主席迪特・昂德拉采克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透露,因无法控制众多的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电子商务交易,联邦财政部每年损失税款近200亿马克。

不可避免地,这种崭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必将使传统的商品流通形式、劳务提供形式和财务管理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而给予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税收带来冲击和挑战。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原有的所得来源的确认标准的冲击。在多数国家,税法对有形商品的销售、劳务的提供和无形财产的使用都作了区分,并且有不同的课税规定。但是,在电子商务中,大量的商品和劳务是通过网络传输的无形的数字化产品,这些数字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原来人们普遍接受的产品概念,改变了产品的性质,使商品、劳务和特许权难以区分。

2.电子商务使课税对象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由于电子商务具有交易主体隐匿性、交易标的模糊性、交易地点流动性以及交易完成快捷性等特点,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获取纳税人的交易信息颇为困难。而且,隐私权的保护是电子商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予以保护。网络上也广泛地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如SSL技术、SET协议、防火墙、长密钥(128位)加密通讯、电子签名、数字ID等先进的加密和认证技术措施,预防非法的信息存取和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看到数据。

3.电子商务为跨国公司进行避税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电子商务为纳税人逃避税务稽查提供了高科技手段。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电子邮件、可视会议、IP电话、传真等技术为跨国企业架起了实时沟通的桥梁,跨国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价,轻易地就可以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的成本合理地分布到世界各地。在避税地建立基地公司也将轻而易举,任何一个公司都可以利用其在避税国设立的网站与国外企业进行商务洽谈和贸易,形成一个税法规定的经营地,而仅把国内作为一个存货仓库,以逃避国内税收。

4.国家间税收管辖权的潜在冲突在加剧。全球电子商务活动具有“虚拟化”的国际市场交易;交易参与者的多国性、流动性和无纸化操作等特征,使得各国基于属地和属人两种原则建立的国际税收管辖权面临挑战;由于电子商务代替传统的经济贸易方式,以往对纳税主体、客体的认定以及纳税环节、地点等基本概念(如“常设机构”)均陷入困境;传统的税收理论、税收原则,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国家之间税收管辖权的潜在冲突进一步加剧。

(二)电子商务对税收稽征管理的冲击

1.电子商务中的交易无纸化,使得凭证追踪审计失去基础。传统税收征管离不开对凭证、账册、报表的审核,而Internet的发展促使纳税人的财务信息不断走向无纸化。传统财务软件中存贮账表的是纸介质和磁盘,而Internet财务软件中的存账表越来越趋向于网页方式和以网页为主体的多媒体方式,而且,网页数据可以轻易被修改而不留下任何线索,导致传统的凭证追踪审计失去基础。

2.电子商务中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使得交易无法追踪。电子商务的发展刺激了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联机银行与数字现金的出现,使得跨国交易成本降至与国内成本相当的水平。如果纳税人在国际避税地开设联机银行,税务当局就很难对支付方的交易进行监控。数字现金的使用也存在类似问题,数字现金的使用者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难以追踪。

3.电子商务中,中介机构代扣代缴税款的作用被削弱。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交易企业的数量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厂商和消费者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产销直接交易,不再借助商业中介机构,使商业中介机构代扣代缴税款的作用被严重削弱甚至取消。税务机关必须从更多分散的纳税人那里收取相对来说金额较小的税款,从而使得征税成本急骤增加,征收效率下降。

4.电子商务中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发展,使得税务征管难度加大。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发展,纳税人可以用超级密码和用户名双重保护信息来掩盖有关信息,也可用授予方式

掩藏交易信息。税务机关既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对纳税人的知识产权和隐私加以保护,又要搜集纳税人的交易资料,从而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三、对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对策

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对电子商务进行税收征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和完善对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工作。

(一)加强立法。应该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改革、补充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特别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税法

1.我国于2005年4月1日开始实施《电子签名法》,这将传统的合同范畴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当事人可以依据电子合同文本来主张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且交易的认证也为交易者提供了安全上的保障。这是对电子商务立法的一个较好例证。然而,有关其他法律法规仍需完善、修改和补充。如在坚持居民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的基础上,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应重新界定国际税收领域的相关概念,如“居民”、“所得来源”、“常设机构”、“商品”、“劳务”、“特许权”等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关税中不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条款做以修订、补充和完善。

2.修改《税收征管法》。完善税务登记制度,在电子商务初期就要及时完善税务登记,已在Internet上登录的商业网站,必须将真实的网址和服务范围向税务机关如实申报,使税务机关能及时有效地查询税务登记和进行税收检查。建立电子货币发送者数字身份证明,在银行建账号的电子商务网站,必须先到税务机关进行登记,申请网上交易税务登记号后才能进行交易。

(二)建立符合电子商务要求的税收征管体系

1.加快税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税务。所谓电子税务,就是把税务机关的各项职能搬到网上,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征管、网上稽查、网上服务、网上专用发票认证等。这首先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在公众信息网上建立自己的站点,提供税务机关信息资源和有关的应用项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税务网站与办公自动化联通,与税务机关各部门的职能紧密结合。

2.积极组织技术力量与金融机构、网络技术部门及公证部门紧密配合,开发出统一、实用、高效的自动征税软件和稽核软件。这种软件可存储于税务机关的网络器上,以备纳税人下载自行计税。当技术进一步发展后,还可在企业的智能型服务器上设置有追踪统计功能的征税软件,在每笔交易进行时自动按交易类别和金额计税、入库。当然,这种征税软件在设计时应加上防篡改、防计算机病毒的安全防护系统。

3.效仿增值税发票,为电子商务活动设置专用发票。效仿增值税发票的专用性,各国可以考虑同时开设网络贸易专用发票,以适应网络交易无纸化的特点。当网络交易达成时,必须开具专用发票,并将开具的专用发票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往相关的网络银行,才能进行电子账号的结算。同时,通过网络,税务机关也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核,这样既保全了交易的安全性,又提高了税务机关征收网络贸易税收的完整性。

(三)加强合作

1.加强协作与交流在税务征管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与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的联系,还要加强国际情报交流,税务机关要积极同国外税务机关互换税收情报,加强协助监控,深入了解纳税人信息,使税收征管、稽查有更充分的依据,尤其应注意有关企业在避税地开设网址进行交易的情报资料,以防企业利用国际电子商务进行避税。

2.加强与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信息交流,获取真实可靠的征管信息,开展税务稽查。税务机关应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通过互联网取得企业网络贸易的各种信息,并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有效监控,开展税务稽查,防止企业逃税行为的发生。

(四)其他对策

1.建立严格的处罚制度。对于在网络交易中出现的偷税、漏税、逃税行为予以高额罚款,取缔其经营权。超过一定数额并构成犯罪的应提交司法机关处理。

商贸企业如何避税篇6

电子商务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一次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整个商业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电子商务可以使贸易环节中各个商家和厂家更紧密地联系,更快地满足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贸易伙伴,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有许多现行税收体制无法适用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为商家和消费者逃税提供了机会。

1.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场所是虚拟市场。电子商务是一个通过虚拟手段缩小传统市场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的场所。互联网上的商店不是一个实体的市场,而是一个虚拟市场,网上的任何一种商品都是触摸不到的。在这样的市场中,看不到传统概念中的商场、店面、销售人员,就连涉及商品交易的手续,包括合同、单证甚至资金等,都以虚拟方式出现。

2.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商品来源具有模糊性。互联网上大多数站点都设有镜像站点,镜像站点通常是位于其他国家的计算机,其中存贮着与原始站点完全相同的信息。采用镜像的目的是避免互联网上“交通阻塞”,使互联网用户访问与之物理位置相对较近的计算机,从而加速信息的交互过程。为此,对网络贸易的消费者而言,他并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计算机为他提供了商品或服务。这一特性无疑加大了税务工作的难度。

3.电子商务中使用的货币是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简称EM)。EM是一种可转换货币,已经被数字化、电子化,可以迅速转移。从税收角度看,传统的现金逃税是有限的,因为现金交易数额不可能巨大,然而在EM中由于交易金额巨大,且隐秘、迅速、不易被追踪和监督,因此逃税的可能性空前增加。

4.电子商务的交易具有无国界性、无地域性。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人们传统贸易中刻意追求的国界概念在互联网下将变得毫无意义,国内贸易和跨国间贸易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很多跨国交易甚至可不受海关检查而自由进行,因而网上贸易是突破了地域观念的贸易,为跨国交易逃避关税创造了机会。

5.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人员具有隐匿性。由于缺少对互联网使用者的有效控制,互联网的使用者有隐匿性、流动性,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双方,可以隐匿姓名、居住地。企业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与互联网相连,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经营地点,因而对使用者交易活动的地点难于确定。

6.电子商务的发展刺激了电子支付系统的完善,网上银行与数字现金的出现,使跨国交易的成本降至与国内成本相当的水平,一些大银行纷纷在网上开通“网上银行”业务,开设在国际避税地。国际避税地也称国际避税港。一般来说,国际避税地就是一国政府或一个地区,为了吸引外国资本流入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外国人在本国或本地区投资开设的企业不征税,或者只征收远低于其他国家税率的税,从而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不承担或少承担国际税负的特殊有利场所。“网上银行”更是成为税收筹划者获取“税收保护”的工具。目前,国内银行一直是税务机关的重要信息来源,即使税务部门不对纳税人的银行账号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潜在的逃税者也会意识到面临的风险。如果信息源为境外某地的银行,则税务部门很难对支付方的交易进行监控,从而也丧失了对逃税者的一种重要威慑手段。

7.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信息载体是数字化和无形的。能在互联网上传输的信息大都是二进制或数字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传输时一般都已被压缩。所以除非将信息下载,并进行转换,否则很难了解所传输的内容。电子支付体系的采用,使货币和账簿也变得电子化、无形化,加上加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只有具有私人密钥才能破解信息,加大了对交易内容和性质的辨别难度。

转贴于

二、避免电子商务逃避措施

我国电子商务虽尚处于启蒙阶段,但电子商务中的反避税却应及早研究,未雨绸缪。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中的反逃税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税务稽查电子系统。基于税务系统的四级广域网,实施办公自动化与征管信息系统、税务稽查系统、“大面额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稽核系统”、“出口退税专用税票认证系统”、电子邮件等系统集成,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之间涉税信息的快速传递、发票函件调查和相互协调。

2.健全税务登记制度。实行电子商务后,企业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虚拟企业(网上企业)。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要求所有上网单位向税务机关申报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等上网资料,公司的税务登记号码必须展示在其网站上。实施税务稽查时,稽查人员可以通过查询企业网站,来获取企业的信息是否与申报信息一致,以便及时对企业实行监控。

3.加快立法,尤其需要修改《会计法》,以确认电子账册和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同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解决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后带来的网上认证和法律效力等问题也需要考虑。从长远来看,必须制定相关的税收法则,明确网络交易的性质、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等。在鼓励新技术发展的同时,防止税收流失。

4.加快税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税务,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所谓电子税务,就是把税务机关的各项职能搬到网上,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征管、网上稽查、网上服务、网上专用发票认证等。它首先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在公众信息网上建立自己的站点,提供税务机关信息资源和有关的应用项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税务网站与办公自动化联通,与税务机关各部门的职能紧密结合,把税务机关的站点变成为民服务的窗口。

5.围绕银行资金结算这一关键环节展开税务稽查。目前,通过网上银行,大额、实时、跨国资金结算还未实现,电子货币还未推行(即使实行电子货币,也需要一个将初始金额装入系统的金融中间人),电子商务法律不健全,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还未确立。因此,付款手段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

商贸企业如何避税篇7

关键词:营改增 外贸企业 税负变化 劳务出口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从2012年1月1日起进行试点。营改增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消除营业税和增值税的重复征税以及营业税自身的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延长增值税抵扣链条、防止税款流失;促进服务业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完善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提高我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对外贸企业来说,这项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政策改革带来的机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取得长远发展,将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外贸企业的特点

(一)外贸企业的定义

外贸企业是指具有进出口经营权,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独立从事商品及劳务进出口业务的商业企业。

(二)外贸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在我国的建国初期,外贸企业在繁荣经济、优化市场结构、促进行业发展、积累外汇资金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贸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加强与国际经济体合作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三)外贸企业与其他商贸企业的区别

外贸企业与普通商贸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所经营的商品或劳务通过在海关口岸申报后,出口到中国境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收入以人民币之外的外汇结算,税收上享受出口免税或退税政策。根据商品不同,国家规定的退税率不同,从5%到17%不等。因此,外贸企业出口销售大部分商品不仅出口免税,还可以享受到国内采购环节增值税的部分或全部退还,以此达到鼓励相关商品和服务出口、扶持相关行业发展的目的。

二、营改增前后外贸企业税务处理的变化

(一)劳务出口可以退税

税制改革后,国家对外贸企业商品出口的退税政策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劳务出口开始执行“免抵退税”政策,即对提供服务的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且对提供服务对应的外购业务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可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未抵减完的部分予以退税。而在税改之前,对国际运输服务及离岸外包服务,按照原营业税相关规定实行免税政策,即对提供服务的销售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对提供服务对应的外购业务所含增值税,不得作进项税额抵扣而应计入成本。

(二)国内物流费用抵扣率提高,抵扣额增加

税改之前,与出口相关的国内物流费用按承运单位开具的“交通运输业发票按7%的税率进行抵扣,计算公式为:运费/(1+7%)*7%。税改之后,承运单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按票面不含税金额的11%计算可抵扣税额。很明显,随着抵扣率的提高,可抵扣税额大大增加,这无疑会减轻外贸企业的国内运输成本。

(三)部分现代服务业亦可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

与出口相关的现代服务业-报关服务、港口理货费用费等,在税改之前是由报关行或者货代公司开具地税部门监制的《国际货物运输业专用发票》,开具方据此向地税部门缴纳营业税;受票方直接将全部金额计入当期费用。税改后,相关费用由报关行或货代公司全部开具6%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外贸企业可以据此进行抵扣。

另外,中介机构的鉴证、咨询服务也纳入营改增范围,外贸企业在接受这些行业的服务时,所支出的服务费也能获得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

三、税制改革对外贸企业的有利影响及不利之处

(一)有利影响

1、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增加

税改之后,除国内物流费用进项税额抵扣率由7%增加到11%外,原来不能进行抵扣的货代、报关行、租赁及鉴证咨询等服务均可以按6%的税率进行抵扣,可抵扣税额明显增加,增值税税负明显降低,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经营利润。

2、出口劳务可以退税

税改对外贸企业的另一利好是:出口劳务可以办理免抵退税。据报道,截止2012年6月11日止,上海市已办理应税服务出口退税1651万元。由此可见,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税改政策中获益。

(二)不利之处

1、销项不足,导致进项税额浪费,同时所得税额增加

众所周知,目前各外贸企业最大的特点是:重外贸、轻内销。很多外贸企业采用的是纯外销模式:国内采购商品、发运出口。由于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内销业务,那么在税改之后,就会出现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没有足够多的销项税额可以抵减,企业累积的留抵税额会越来越大。原来可以作为费用进行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金额,现在要作为留抵税额,因此,不仅增值税的减税效应达不到,反而会增加企业所得税的负担。

2、没有劳务出口业务,不能享受退税政策

税改之后,劳务出口和商品出口一样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但是目前还是有相当多的企业主要在从事商品的进出口,而极少接触劳务的国际贸易。很明显,这部分企业就无法享受到税改政策带来的劳务出口退税优惠。

四、外贸企业如何应对税制改革

(一)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国内销售

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若企业固守旧有的业务方式,单纯从事国际业务,恐怕很难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生存并发展壮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打破原来的思维模式,开拓国内市场,在发展国际贸易的前提下同时进行国内贸易。这样,不仅不会完全受到国际市场的牵制,增加销售渠道,同时能够享受到税制改革带来的好处,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多种税负,使利润最大化,股东收益最大化。

(二)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争取获得更多的进项税额抵扣

因为税制改革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普及到全国及所有行业,同时还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区别,导致外贸企业合作的物流企业及其他服务型企业有的能够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有的则无法提供,所以,在业务操作时,应尽量选择有资质、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进行合作,以使外贸企业最大程度地享受到税制改革带来的减税效应。

(三)开发多样化贸易方式,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远远超过国际货物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发展水平己成为衡量一国(地区)对外贸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增长热点。发展服务贸易,可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改进经济发展格局,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使企业充分享受到税制改革的好处。

五、结束语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影响和国际市场的巨大变化,外贸行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进入低速增长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对外贸企业的税收处理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外贸企业与其他商贸企业的区别,分析了税制改革前后外贸企业税务处理的变化及对税改对外贸企业税收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通过这些措施,外贸企业能够加快转型升级步代,以质量和效益为前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必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杰长,管永昊.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意义及其配套措施。中国流通经济,2012(3):20-24

[2]杨志勇.大势所趋下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资本市场:18-19

[3]杨亚西,杨波,程鹏.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证券期货,2012(07):185-186

[4]贾康.为何我国营业税要改征增值税。财会研究,2012(1):25

商贸企业如何避税篇8

关键词:OECD;BEPS行动计划;居民税收管辖;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数字经济

一、引言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同时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但是在跨境经济活动中,所得的收入既涉及了居民税收又涉及了收入来源地税收,两者就像是一份跨国收入的两端。如果收入获得者既要向收入来源地国纳税,又要向居住国纳税,那便构成了双重税收。本文将主要介绍当前国际税法体系是如何在居民税收和收入来源地税收之间分配公司收入的,以及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对跨国公司带来的影响对现有体系造成的冲击。

二、当前国际税收体系与其缺陷

1923年,在国际联盟的赞助下,四位经济学教授,Briuns,Einaudi,Seligman以及Sir Josiah Stamp为第一份税法公约提供了基础模板。在报告中,他们建议,跨国经济活动的收入应当要适用收入来源地税收原则,但对于来源于投资性质的收入,如股息、特许使用费和利息等,应当要适用居民税收原则。从此,居民税收与收入来源地税收两个原则的支持者根据这一报告达成了妥协。而这份报告所建议的这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征税方式至今仍然在适用:在OECD的税收协定范本中,积极的商业行为所得收入适用收入来源地税收原则,消极的投资行为所得收入适用居民税收原则。当然,OECD对此也列出了一些例外情形,如不动产投资应当由收入来源地征税等。这一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被认为是合理的税收权分配方式。

三、BEPS行动计划――重新确定营业活动的税收地点

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都面临这高涨的政府债务,而针对跨国公司将应被征税的利润转移至税收政策优惠的地区的新闻报道再一次将公众的注意力投向了为这种转移利润行为提供了机会的各国间不协调的税收政策上。因此,在2012年六月墨西哥举行的G20会议上,成员国的领导人一直要求针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现象提出新的措施。于是,OECD于2013年了一份叫做《解决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报告,报告中运用研究和调查数据详细描述了跨国公司转移利润所产生的影响。报告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当前的一些跨国公司是如何将利润转移至低税收国家的。BEPS的报告还总结道:大量的指标显示一些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正变得越来越超过底线,而由此引发的是越来越严重的遵守法律和公平的问题。

OECD还称: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已经使公司收入税收整个整体岌岌可危,因为如果不对此现象做出相应举措,将破坏整个商业的公平竞争,那些拥有税务实践知识的跨国公司无形中比一些国内公司多享有很多竞争优势。

对此,第6项行动计划对这个问题的建议主要有三个。首先,它建议在双重税收协定的序言中应当清晰表明缔约方要力图避免为“通过逃税或避税来减少或完全消除税收”创造机会。其次,OECD提出了一个新的“主要目的测试(principle purpose test,PPT)”。不过PPT的测试方法描述比较模糊,更多的是寄予缔约国自由裁量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OECD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反滥用规则,并将其称为“利益限制”条款(limitation on benefit clause,LOB-Clause)。利益限制条款将确保只有合格的纳税人才能享受双重税收协定所授予的优惠。

综上,“利益限制”条款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但是其目的还是很清晰的,那就是确保只有与缔约国有显著的个人或经济联系的公司才可享受协定优惠。而过去的注册地之类的关联度在新的“利益限制”条款下将显得不那么重要,而公司的股东或投资人的居民身份将变得更为重要。而且有了对实际营业活动的要求,公司居民身份的定义开始包含了一些过去用于定义收入来源地的因素。

四、第1项行动计划:应对数字经济的税收挑战

因为传统贸易涉及了实体货物交换和与用户的实体互动,而数字贸易并不一定涉及这些,所以“常设机构”的概念必须做出调整。数字贸易利用信息的高速传输,使公司可以在一国进行营业活动的同时与他国的用户进行贸易往来,因此即便没有实体存在该公司也可以在其他国家获得收入。对此,BEPS第1项行动计划提出了大量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其中对于如何调整“常设机构”的概念主要由以下几个提议:

(一)修改辅和准备性活动的例外清单

为了修改辅和准备性活动的例外清单,OECD提出了两个观点。首先,OECD考虑能否删去原来的一些例外。因为在数字贸易中,货物或服务的配送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OECD考虑能否将配送从例外条款中删去。那么如果一个在线销售实体产品的卖家,保存一个非常大的本地仓库并让众多的员工在里面工作,以便储存及配送在在线销售授予顾客的产品(其商业模式是要接近消费群体并需要快速交付实体产品),则该卖家在新准则应已构成常设机构。其次,OECD还更激进地考虑是否要删去整个辅和准备性活动的例外清单。

OECD提出的修改主要目标是那些还需要依赖实体储存和配送的在线销售卖家,比如Amazon和eBay等。但是显然这种做法远不能覆盖数字贸易中的其他商业模式,而且由于这种提议还是要靠对公司与一国的实体联系做界定,其适用还是有很大的限制性。对此Daniel W.Blum教授建议改变对“辅和准备性活动”的解释:即只有设立意图确实是为进行辅和准备性活动的机构在被排除在常设机构之外。

(二)提出新的关联基础――“显著数字存在”

第二个重大修改就是对常设机构的概念引入了一个新的关联度――显著数字存在。OECD规定如果一个公司在一国进行了明确的完全非物质型数字活动,且在该国经济中有“显著数字存在”,那么它可以被认定在该国具有数字存在,也就是该公司在该国存在数字常设机构。

OECD提出的“数字常设机构”可以与传统的“常设机构”共同存在,同时也不会适用于公司的主体上,在判定营业活动是否完全依赖于完全非物质型数字活动时,OECD在2014版的阶段性报告中列举了多个要素,同时OECD还提出只有这类企业在超过一定门槛、从而体现出其与市场所在地的经济存在实质性的持续互动时,才会被视为构成常设机构。

(三)以“显著经济存在”替代“常设机构”

OECD在2014年的阶段性报告中提出要以“显著存在”替代传统的“常设机构”概念,并提出了测试标准。OECD认为该测试不仅可以包含传统的商业模式,还可以涵盖新的数字商业模式。而在2015年的最终报告中,OECD提出了“显著经济存在”的全新关联度概念。相较前一份报告,最终报告中对于这个概念要考虑的因素阐述的更为详尽,包括基于收入的因素、数字化因素、基于用户的因素以及集合收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可能。

(四)引入新税源

OECD还试图引入新的税源来应对数字经济,首先提出的就是对数字化交易征收预提税。税务机关可以在本国居民向非居民供应商在线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对其支付的费用征收预提税。OECD认为采用预提税可以使收入来源地国更有效地对来源于本国的数字贸易所产生的收入进行征税。此外2014阶段性报告中还提出引入“比特”税,即按网站的带宽使用来进行征税,设立一定门槛,但是报告的描述较为宽泛,没有详述。而在2015年的最终报告中,OECD还提出引入“衡平税”,即为确保外国和本国供应商享有平等的待遇,对被确定有显著经济存在的非居民企业征收“衡平税”。

五、第7项行动计划――《防止人为规避常设机构》

OECD的第7项行动计划主要针对的是跨国公司利用佣金人或类似安排人为的规避常设机构的行为。根据行动计划的定义,佣金人安排指的是,一个人以自身的名义在某国代表一家外国企业销售该外国企业拥有的产品。通过该安排,该外国企业可以在某国销售其产品,但技术上不在该国构成常设机构,因而销售利润不会因归属于在该国的常设机构而在该国征税。由于佣金人并不拥有其销售的货物,故上述国家只能对其服务所得的报酬征收却不能对销售利润征税。

另外,OECD的税收协定范本第5条规定:安装工程开展连续12个月以上的,将被认定为常设机构。而实践中一些公司为了规避常设机构将合同分成多个部分,是的每一部分的活动都少于12个月。在第7项活动计划中对这种“活动拆分”情形做了处理,只要被拆分的各个营业单元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或者互补职能,那就应该整体地进行审查是否构成“常设机构。”企业将不能将整体商业运营拆分成不同的小单元,并主张每个单元仅参与准备性或辅的活动。

六、结语

数字化和全球化已经并仍在引人注目地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形态。互联网技术使商品生产和销售不再密不可分,所以不能再单一地将实体关联度作为确定收入来源地的依据,顺应现代经济发展,调整国际税法是必不可少的。想要防止跨国公司随意的挑选自己的居民身份和收入来源地进行避税,OECD目前提出的修改方案还是不够的。首先,这种角度是否会对某些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造成歧视?如果对现有的常设机构增加一个“数字关联度”的概念,那传统模式的跨国公司可能就不会被收入来源地国征税,而进行数字贸易的企业可能就会被征税。又或者对于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适用不同的“常设机构”概念,那么该如何判定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呢?

其次,数字常设机构的概念能否被有效使用?引入这个概念的意图在将数字贸易的商业模式从传统商业模式中区分出来,但是一些传统商业模式的企业也正在逐渐开展数字贸易,如何定义这些企业?考虑到实践中可能遭遇的复杂问题,由此很可能产生新的歧视。

最后,利用销售网站的客户访问量和带宽使用来判断企业是否要被征税还可能在用户市场大国和用户市场小国间造成歧视。因为人口大国和人口小国之间的网站使用率显然差异巨大,所以仅仅以“比特率”来做门槛显然是不现实的。正另外,科技发展必然会驱使传统商业模式进步,想要使传统商业和数字贸易间泾渭分明也是不现实的。总的来说,BEPS行动计划的一系列成果值得肯定,但是仍然有许多具体实施上的问题亟待解决。(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参考文献:

[1]G20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项目2014年成果之一――关于数字经济面临的税收挑战的报告(第1项行动计划),国家税务总局2014年版.

[2]OECD,Addressing 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2013.

商贸企业如何避税篇9

【关键词】 东盟 自由贸易区 税收协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签定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我国和东盟国家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工农业产品方面有明显的互补性,双方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潜力巨大。2010年,11个国家共同拥有的经济空间正式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税收协调就此结束,而是意味着新的协调任务的开始。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协调税种税制概况

1、中国与东盟国家税收收入结构

东盟国家税收收入结构分两类: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文莱的6个老成员国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这4个新成员国,经济相对落后,仍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种,这与我国的税收收入结构大体相同。但我国与东盟国家相同的一点是,各国基本上实行流转税与所得税并存的双主体税制结构。

2、协调税种税制设计特点比较

就流转税而言,中国和东盟国家除关税以外开征流转税的情况可概述如下。

从图1可以看出,单就增值税而言,国家间的差异仍颇多。但我国的课征范围仅限于货物销售阶段,而大部分东盟国家则扩大到货物销售和劳务服务,同时我国和印度尼西亚属于生产型增值税,其他东盟国家则为消费型增值税;马来西亚政府已计划把销售税和服务税合并为具有增值税性质的商品劳务税;新加坡所实行的商品和劳务税,采用的是进销相抵的计算方法,具有增值税的特性;其他东盟国家或开征了不同性质的间接税,或只征一种商品和劳务税,还有一部分国家同时开征了消费税。

就所得税而言,中国和东盟成员国都开征了企业所得税,而且大多开征了个人所得税,还有部分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

企业所得税方面,越南、老挝、缅甸、菲律宾等国家仍是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即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优惠不同,且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比内资企业优惠。如越南的外资企业所得税标准税率是25%,优惠税率是10%、15%、20%;内资企业所得税标准税率是32%,优惠税率为15%、20%、25%。老挝的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是20%,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是35%,个体经营企业适用10%~45%的8级超额累进税率。而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的企业所得税实行单一税率,其税率分别是30%、24.5%、28%、30%。其他成员国的企业所得税,都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适用同一标准。

个人所得税方面,中国、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实行的是分类课征模式,其他国家都是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分类税制国家中,中国的分类最复杂。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所得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经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等11项。在使用税率上,我国的累进级次也是最多的,而且不同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工资、薪金所得适用最多的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而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家还对国内居民和非居民适用不同的税率。此外,各成员国间的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扣除项目的规定等都有较多的差异。

另外,还应注意,在所得税制的发展阶段上,由于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中,发展中国家较多,因而许多国家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多内容尚待规范与完善。

二、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中的税收协调进展

税收协调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建立共同市场或经济集团,消除税收上对商品、资金、技术、劳务、人员自由流动的障碍,采取措施使集团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收政策、税收制度(包括税种、税率)互相接近或统一,以减轻彼此间的冲突和摩擦。税收协调的内容涉及税收管辖权、税收制度、税收政策和税务合作等方面。

根据双方2002年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称《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分为两个阶段,即2010年把文莱、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建成自由贸易区;2015年把东盟新成员国建成自由贸易区。为使自贸区能按照时间表推进和建成,2010年以前,我国已与东盟成员国签订了一系列税收协定与协议,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在关税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在税收方面首先体现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关税减让。其中主要成果是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于2004年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使得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的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关税得以下降。随后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关税减至5.8%,2009年1月1日起减至2.4%。到2010年后,我国自东盟进口的商品中约有93%可享受零关税的待遇。二是在直接税方面。中国分别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8个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同时东盟国家也出台了相关对应的措施。

三、2010年后中国―东盟税收协调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

1、2010―2015年:规范本国税收制度,缩小税制差异

(1)增值税制的协调与完善。首先看已引入增值税制度的中国和东盟六国。为了进一步避免中国与东盟六国间商品和服务的双重征税,其中印度尼西亚可以考虑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我国应加快将运输、建筑、服务业列入增值税纳税范围的步伐。其次是文莱和4个东盟新成员国(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这五个国家中除越南外,建议根据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适时引入增值税。此外,已经确立增值税的各成员国还应考虑在货物和劳务的征税范围上趋同,拓宽增值税税基,减少其对税收的扭曲作用。同时不断完善小规模纳税人管理和出口退税管理。

(2)所得税制的协调与完善。自由贸易区内所得税协调首要是公司所税(即我国所称企业所得税)的协调。除文莱外,东盟老成员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和公司所得税税制比较完善。而我国自2008年正式实施两税合并后,普通税率降为25%,与东盟六国的税率趋近,减小了双方差异,从税制协调方面看,也为自贸区建立第一阶段中的所得税协调发挥了作用。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从前一部分对各国税制的概述可知,各成员国在征收方式、税率设计等方面差异较大,协调时可以考虑以下步骤:一是逐步统一对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确定、征管等方面的税收政策;二是在税率上,特别是最高边际税率上进行协调;三是在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上进行协调。

2、防止非关税壁垒的滥用

各成员国由于经济总量小,与国际市场连接紧密,因此对国际经济形势反映敏锐,成员国政府的各项税收决策也常常会为了某些市场波动而有所变化。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有关条款也有如下规定:2003年自贸区启动后,东盟中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菲律宾及文莱等6个成员国,一旦发现本国的产品在自贸区市场中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相关领域及行业的亏损,该成员国可以采取紧急措施予以保护。如早在2002年的4月23日,马来西亚政府已对来自中国和香港地区的自行车开展过反倾销调查。2003年1月18日做出决定,对来自中国深圳宝安自行车厂(国内唯一应诉企业)的自行车征收11.83%的反倾销税,对来自香港地区其他企业的自行车征收高达186.09%的反倾销税。

目前由于赤贷危机造成的严峻经济形势,也使得东盟各成员国的贸易保护倾向滋长。东盟成员国虽然政府层面已经形成了合作共识,但如何在促进国内产业发展与维护成员国家间的协议仍需进一步掌握平衡。对此,东盟各成员国一方面应加强国内政策与自贸区政策的衔接配合,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宣传引导,使其国民充分了解东盟自贸区成立的长远意义,避免短视造成的过激情绪对政府推行自贸政策带来的不必要阻力。

3、严防赤贷危机影响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在全球经济不振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在跨国公司削减成本、消费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下开始抬头。东盟区已有所表现,据国内媒体转载菲律宾《马尼拉旗帜报》2009年5月18日的报道,菲律宾贸工部长法维拉还曾提出为了保护经济不受全球经济危机损害,东盟应推迟执行今年年底前取消进口关税承诺的建议。虽然2010年1月1日东盟自贸区及有关协议还是按计划启动,但是可以预期类似的贸易保护问题今后难免再出现。如各成员国不能继续站在自贸区整体角度考虑,进一步减少贸易障碍和摩擦,则难免出现合作的停滞甚至倒退。

对此,强调团结一致并加强成员国各方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同时,面对危机成员国之间还应发扬互助精神,特别是对一些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刚刚实现和平,有待进一步稳定的成员国,经济实力较好的中国和老东盟六国应予以特别扶持。只有以合作共赢为理念,才能形成整个自贸区内稳定的经济贸易发展环境。

四、促进中国适应自贸区新贸易环境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主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有利于我国产品出口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但是走出去要做好适应新环境和新挑战的准备。

一方面是理论上的准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实现“统一大市场”的目标不同,其形成是以“自主决定、互不干涉内政”为基础。因此我国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各界站在现有的欧盟经验的基础上,重于对东盟自贸区的特殊性进行理论研究。同时,我国理论研究的加强也增强了我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商中的话语权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是实践上的探索。中国与东盟大部分国家已经承诺开放金融、医疗、教育、建筑及工程等服务业市场。在这些行业的税收上,东盟6国对金融、保险、医疗、不动产租赁等服务业类免征增值税,中国对金融、保险、不动产、建筑安装作业等服务业征收营业税。随着服务贸易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开放,中国面临着营业税对服务贸易自由流动形成障碍的问题,应逐步将营业税应税劳务改征增值税。这两种税制如何过渡和转换,中间还有许多制度安排需要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国华:外国税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商贸企业如何避税篇10

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可行性研究上海市商务委财务处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王聪

职工薪酬准则的几点认识戴继雄,明辉

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孙信义

外经建造合同收入与成本会计核算问题探讨徐立峰

文化产业会计核算探究孙众和

服务外包会计核算探讨辛宜

外经集团对外担保的风险管理财务处

外经贸企业如何规避财务风险黄玮,王蓓

浅谈外经贸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顾俊,李燕

财务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庄伟国

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合理避税探讨瞿志明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税收影响程志国

汇票在信用证下的应用江佳,万波琴

基于Excel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财务建模张梅

上市公司限售股权会计核算与转让的个税处理宫小虎,李伟毅

作业成本法的作业界定、成本动因及其应用探析洪丹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企业的非财务指标体系张清宏

浅谈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应用EVA管理体系钟蕴凯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所得税处理方法的探讨潘忙青

浅谈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方法李敏

会计信息缺失对反倾销应诉的影响及对策廖瑞星

新会计准财下外汇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张璐,马广奇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唐丽娟

关于企业所得税计税收入纳税筹划的思考卢吉强

税前扣除税金需注意四大要点徐双泉

浅谈企业投资税收筹划杨旭

让利促销活动纳税筹划方案在A公司的应用侯小青

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徐晨星

财务管理中三大杠杆的物理图形分析许雯娜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内部审计与披露王恒斌

国库管理改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研究张玉雪

我国银行业规模效率现状及对策研究高辉

软系统思考方法补足现行内部控制的短板王桂莲

中国石油面临的汇率风险及管理李中华

2010年我国经济走势的三条主线巴曙松

回顾2009给2010年中国经济建议郑新立

央企高管薪酬挂钩EVA影响深远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职业判断安红梅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龚雄军

当前我国金融业反洗钱监管的突出矛盾与政策建议童文俊

后危机时代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李羽佳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企业汇率风险控制冯素冰

财务风险与心理学关系初探陈美含

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财务控制力——基于A公司建设实施FSSC的分析叶慧良

关于加强公司现场物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陈菊华,唐洪

解读国税函[2010]79号文财税处理王爱华,秦文娇

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会计筹划芮全海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现实思考彭志华

浅析"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表观朱开,候海桂

浅谈税务筹划杨会芳

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筹划赵金玉

税务筹划在高校教师应纳个人所得税中的运用卞凡

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存在环境和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其管理于强

基于创造价值/增长率的财务战略探讨熊绪进

企业融资战略中的全面和谐观侯华庆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张小燕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对策王棣华,单蕊

毁誉参半的"公允价值"——基于"公允价值"发展史的视角陈亚楠,杨鹏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岳明霞

加强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陈美杰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应摆脱同质化吴芬

如何加强水利工程固定资产管理孙劲松

创业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的特征分析张军华

我国企业IPO发行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徐蕾

如何看待中国首现贸易逆差李北陵

我国贸易逆差可能继续出现徐平生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裴亚

国际货运企业的内部控制姜振峰

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外贸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的运用吴竟勤

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变化及主要财务影响吴恒

论完善中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以义乌中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为例王棣华

关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职能定位的思考王毓敏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规定的国内外比较邵毅平,谢芝丽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喻昊

每股收益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张云华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析李娟,赵玮,徐小琴

浅谈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杨景海

我国部分金融企业股权转让价格分析李敏,李翔

如何加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王建辉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尴尬处境及其展望邴桂霞

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问题和对策思考申朝虹

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黄灵玲,王志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