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2:24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1

关键词: 认知负荷理论 课堂议论 创设方法

随着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到认知主义的“信息获得”再到构建主义的“意义协商”,学科教育从教学系统的设计转向了学习环境的构建,课堂教学也相应地从关注“教师的教”变成了重视“学生的学”,各种课堂学习模式不断涌现。学生通过“课堂议论”环节,大大加深了对知识的认知,同时,“课堂议论”也因其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认知负荷而饱受争议,如何提高“课堂议论”的效率成为课堂教学组织中的重要一环。

一、认知负荷理论的内涵

认知负荷理论(Congnitive Load Theory)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ohn Sweller在1988年首次提出[1]。这是关于人的大脑工作机制的新理论,这一理论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所谓认知负荷是指同时被要求施加在工作记忆上的智力活动的全部数量[2]。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在工作记忆中主要有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被挖掘出来,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明显,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认可的做法是尽可能减少内部认知负荷和外部认知负荷等额外认知负荷,增加有效的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总的认知负荷。

二、“课堂议论”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学习效率备受关注。人们发现教学不是往容器内灌知识,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重点应在“教学生学”。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特性,导致课堂教学吸引力差,学生普遍感到上数学课枯燥无味。从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出发,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议论”对于“学生的学”十分必要。其一,“课堂议论”是学生认识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课堂议论”过程中,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便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真谛;其二,“课堂议论”是学生转变思维的有效模式。在“课堂议论”过程中不同观点的提出,便于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发散性思维;最后,“课堂议论”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出路。“课堂议论”的创设为学生提供合作讨论的学习平台,便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建立。

三、以认知负荷为基点,创设有效的“课堂议论”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如何进一步挖掘教育资源,从总量上减轻学生认知负荷,创设有效的“课堂议论”,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比重,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增长点。

(一)从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入手,创设多样的“课堂议论”。

在“课堂议论”的创设中,议论内容或是现实引入问题,或是教学重难点,或是知识典型应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即如何呈现在学生面前。外在认知负荷是指由于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引起的认知负荷,因此以优化学习材料的呈现,减少学习者外在认知负荷成为“课堂议论”创设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在“课堂议论”环节的创设中,首先要避免单一的呈现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意义构建,多样的呈现模式更利于知识与经验的融合。因此,教师要避免单一的内容演示或语言复述,比如在议论内容展现时尽量使用双通道的信息刺激,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提高理解程度。其次,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增加了额外的认知负荷,“课堂议论”的创设要杜绝知识或知识点的轰炸式呈现,要充分考虑多媒体与议论内容间的兼容性,杜绝为了使用而使用的现象。最后,动画、网络等超文本内容的合理配置。配置多种呈现方式要以减少学习为原则,比如在动画展示时务必精简内容,减少冗余内容,避免造成额外的认知负荷。

(二)从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入手,创设层进的“课堂议论”。

“课堂议论”时常在教学重、难点等重要环节中创设,往往决定课堂教学的稳步推进,而议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又关乎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对“课堂议论”节奏的把控就尤为重要。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元素之间复杂的交互活动引起的,因此,减少元素间不连贯的复杂交互活动,畅通知识间的互动渠道成为创设有效“课堂议论”的另一突破口。

在“课堂议论”的创设中,首先要创设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的议论环节,通俗来讲就是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课堂议论”的材料既要有一定难度,材料难度又不宜过大而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保证议论时的互动不至于带来过大的内在认知负荷。比如,在组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议论前,最好先解决对方程的解的思想掌握。其次,议论环节模块化。将议论设置在同一元素的互动范围内,比如,将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的解、方程组的解等知识的相关议论在同一课时内开展;再次,样例教学、变式教学的层进式设计。在知识点的早期议论阶段,学习不完整的样例、变式是有效的手段,但随着课堂议论的深入,内在认知负荷减少,这样就可以把富余的认知资源用于应对外在的认知负荷或相关认知负荷。

(三)从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入手,创设图式的“课堂议论”。

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需要付出认知努力,为了实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而内化为个体经验,学习者需要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式,这种可促进知识构建的相关认知负荷称为相关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的增加说明学习者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认知努力增加。

在“课堂议论”创设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图式。实践证明,基于图式的学习方式是高效的学习,创设图式议论模式,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图式是“课堂议论”的重要目标。其次,努力促进学生图式构建的自动化迁移。图式构建会增加相关性认知负荷,反复的训练图式构建过程能促使图式自动化,最终提高认知效率。再次,促进学生对议论的自我解释。图式的构建对议论的效率提高至关重要,学生要逐步培养对议论材料的自我解释,在这一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也是有效负荷。

四、结语

从学生认知负荷出发,创设高效的“课堂议论”是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务必利用认知负荷理论,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性认知负荷,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企业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48-03

【作者简介】颜梓,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128)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随着21世纪的来临,我国工业化飞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职业教育在此期间承担技能型人才输出的大任。职业学校通过改革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制度,要求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需要。“企业课堂”是在此特殊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它是一种在全新的高职教育机制下运行的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搬到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教学活动,将专业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科学设计和组织专业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1]学生在实习期间,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得到学校和企业双方导师的指导,完成学习任务。

一、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诉求

(一)利益共同体

通过调研发现:学校需要企业,企业也需要学校,但利益点有偏差。学校希望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环境,还希望企业全程参与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而实际情况是,学与用脱节,用人单位抱怨学生动手能力差、服务意识差、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学生的“三差”评价导致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只希望学校提供具有一定素质和熟练技能的学生顶岗实习,与校方的合作愿景大相径庭。于是,怎样调动企业积极全面地参与校企合作成了问题的关键。

(二)资源共同体

在校企合作难以获得新的突破的情况下,企业课堂顺势而生。企业课堂成为校企合作获得突破的载体,通过企业课堂,校企双方围绕共同培养实用性人才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建设校企利益共享机制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在综合考虑彼此发展愿景、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达成深度合作的共识。建设企业课堂,有利于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以利益共享、互利双赢为合作目标,深化合作层次,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员工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层面开展全面合作。

(三)愿景共同体

应运而生的企业课堂承载着校企双方的美好愿景,双方共建“四个平台”:1.学习平台:通过企业课堂,发挥专业示范作用,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2.培训平台:企业课堂是第三年实习教学基地、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教师下企业理论培训基地,是学生、企业员工、教师相互学习的基地。3.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设立企业课堂,是企业生产性实习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平台,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4.新课程研发平台:在校企师资整合的前提下,通过企业课堂这一平台,发挥双方人才优势,结合行业需要,对于反复滚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岗位新任务,研发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案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内容

(一)共研实施方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2]依据这一意见,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出台本专业校企共建企业课堂方案,提交学校成立的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讨论。领导小组在征求各专业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专业部的方案,拟定学校企业课堂建设总体方案,报校长会议讨论,最后由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决定方案的实施。根据建设方案,以校企合作理事会和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为首选对象,确定各专业企业课堂教学点。校企双方签订共建企业课堂协议,根据协议,企业课堂设在企业的工作区内,面积不得少于45m2,学校按照教学要求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所有的教学设施、设备均由学校提供。

(二)共拟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根据协议,拟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培养方案,构建企业课堂课程体系,尤其注重把校企文化互动列入教学内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参照岗位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保持同步。[3]在企业课堂完成的课程一般为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理论课,只有少量的文化基础课。在企业课堂完成的课程,是针对岗位需要设定的教材及教学内容。

(三)共建师资队伍

企业课堂需要的专业理论教师和文化导师由学校专业部派出,企业一线实践指导师由企业派出,教学过程体现“双教”过程。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除了引进企业中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专家、技术骨干之外,还鼓励理论课教师不定期到对口企业参加顶岗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工作流程等,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成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企业派出的师资要全程参与所担任技能课程的教研教改,学校派出的师资要下企业顶岗锻炼,实现师资互通,资源共享。

(四)共定保障制度

目前学校酒店专业的企业课堂设在南沙大酒店和白云湖畔酒店,导游专业设在岭南印象园,外语专业设在白云宾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设在松园宾馆。校企双方成立共管小组,专业部派出专人直接参与企业课堂的管理,制订《企业课堂教学管理章程》,该章程包括专业建设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教学设施管理、企业课堂班主任工作职责、企业课堂教师工作职责。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为规范教学奠定了基础。企业也派出专人直接参与管理,协助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反思

自2013年以来,学校通过企业课堂启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按照“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在学校由专家指导完成)―企业生产实践(在企业由师傅引导完成)―课程开发实施(师傅与教师合作完成)”的实施流程,四个专业部先期启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来带动全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引人深思。

(一)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空间发展上,由课堂延伸到企业

一花引来百花香,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的建立,引来很多企业领导观摩学习,企业课堂作为校企联姻的新产物得到业内人士的青睐和肯定。目前,除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外,还有白云湖畔酒店、岭南印象园、张家界大峡谷、白云宾馆、云莱斯堡酒店、松园宾馆、广州中心皇冠假日酒店等纷纷主动加入,与学校四专业部签订协议,建立企业课堂。

企业课堂是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内容之一,师生参与整个课堂的管理。南沙大酒店和白云湖畔、白云宾馆等企业课堂,基本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上课时间的安排、学生的联络、课堂信息的等事项,都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这种把课堂直接搬到企业的做法,在企业影响广泛,尤其是企业员工可以到课堂观摩,为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开辟了阵地。

(二)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能力发展上,锻炼了校企双方的师资

学校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吸引力差,原因大多为缺乏利益结合点,兼职教师无法获得校企合作带来的成果和好处。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工作中,通过企业课堂等个人发展诱导机制,满足了企业一线专家发展的需要。有学者指出,“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外,还应有特殊的素养要求,如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市场经济素养。[5]企业课堂根据相关要求,要求企业资深人员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机会,与企业签订了教师互聘合作协议,同时,学校安排了30名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有效促进了“校企互通、双向流动”。校企双方发力共建个人发展的诱导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双方师资相互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双方师资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学课时的获利,增强了教学工作对企业专家的吸引力,形成了兼职教师的培养机制。同时,企业专家也向学校教师学到了教研教改的路径和过程,提高了企业专家的专业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这种校企师资高度融合后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和在企业受训的员工。

(三)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规范发展上,校企合作编写了“专业教学标准”

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团队,深入企业、学校,采用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方法,一方面调查企业对酒店专业和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学校调研,了解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规划、教学质量和师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归纳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的要求和专业建设的问题,学校数易其稿拟订了《全国中职教育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全国中职教育旅游外语专业教学标准》,通过教育部审核并推广。

(四)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信息发展上,校企合作开发了“工作岗位培训资源库”

学校与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的任课教师合作开发了酒店工作岗位培训要点信息资源库。此前,南沙大酒店针对各个岗位能力出台了培训要点,在此基础上,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常驻酒店,协助开发酒店专业岗位知识要点库。该要点库成为酒店专业实训信息资源,在旅游职教年会上得到推广。2014年6月7日,“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汇报展示会暨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在南沙大酒店召开,此次会议把南沙大酒店岗位知识要点库作为全国酒店专业职业教育实习教学标准进行推广。南沙大酒店杨结总经理,就实习教学、岗位实训要点的研究形成做了专题报告,来自全国的近百名嘉宾参观了学校和南沙大酒店合作建设的企业课堂,国家旅游局魏洪涛司长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认为此次会议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国家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其成果值得好好总结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张严心.关于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经济视角,2009(11).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3

【关键词】教学评议 课堂教学 学科立场 教学思想 教学话语

当前,教学评议正在成为一种普遍而日常的教学研究方式。无论是随堂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都会安排相应的评议研讨,为老师们各抒己见、发表对教学的看法创造了条件。但细加考察,不少研讨往往在互不相干的众说纷纭中草草收场,虽有片言只语的灵光显现,却很难抓住教学的关键,让老师们收获促进成长的有效信息。为了提高教学评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尝试从教学评议的内涵、意义以及基本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形成对教学评议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发现教学的内在意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学评议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活动是在特定的课堂场域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教学活动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教学活动要适应和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改造,创造儿童实现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有对自身实践的省察与反思,从而在不懈的实践探究中建立自己的专业地位,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作为一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复杂性的实践活动,教学对师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的实现,不可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面对着动态的教学情境,无论多么周到的教学设计,都有可能遭遇教学现场的挑战,难以应对所有的问题;就是再精彩的生成,也难以保证教学所有环节的完美。

《学记》云:“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学的成功与失败,都是有原因和条件的,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研究和掌握这些原因和条件。正如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在不断的阅读和阐释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一个没有被考察和评议过的课堂,其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意义的实现也一定有限。可以说,教学活动的意义是需要不断被挖掘、发现、赋予和创造的,而教学评议的过程就是撩开遮盖住我们视线的面纱,促进教学意义发现的重要过程。

因此,作为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的改进,除了作为教学活动直接参与者的教师,自觉进行个人反省和实践改进的努力外,还需要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支持,对教学活动进行考察,并开展相应的评议,“传递与共享借助具体实践的反思和评论所体现的‘实践性学识’的修辞和话语”,[1]以此照亮教师的心灵,提升教学的理性与智慧,发现教学活动的潜在价值与意义,从而推动教学活动不断趋向完美的境界。

教学评议并不必然把课堂教学当作诊断的对象。严格说来,它包含了对课堂教学的诊断,但不只是诊断。教学诊断主要着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其原因,主要研究的是教学的不正常状态。而教学评议研究的是正常状态的教学,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具有“高度实践感”的商讨,可以提升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以及教学现场的理解力,养成教师的教学的审美能力、教学的共情能力、沟通能力,为教师专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它不仅包含对问题的发现,还包含对优点的欣赏,这是教师获得教学自信,谋求教学改进的基础。

教学评议离不开已有教学理论的运用,但并非教学理论的简单移植和套用。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在你来我往的对话过程中,尝试对教学实践进行提炼、解释,并促进语言转化,产生个性化的教学话语表达方式,不断催生教学智慧的灵感,获得对某种已有教学理论的理解,或是个人感悟性理论的生成,从而建构属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话语,丰富教学理论的话语体系,改善现有教学理论的话语危机。最终收获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建立并维护教师作为实践研究者的专业地位。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评议的意思为“经过商讨而评定”。不难看出,评议不仅要有价值的判断,还要有价值判断的商讨过程。结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评议就是根据对教学现场的观察和记录,在考察教学活动过程的基础上,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标,以省察、反思为核心,以语言为媒介,以参与教师的评论研讨为基本方式,通过对课堂中的师生行为、教学的过程、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用等进行考察,分析其合法性与合理性,澄清甄别其优劣,从而为进一步改善教学提供智慧和启迪的一种教学研究过程。

教学评议区别于一般的教学理论研究,它关注的是日常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和研究人员从一般意义上的坐而论道,站起来,走下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学个案中去,全面占有教学的材料,思考探询,发现教学的内在机理,穷究教学的本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辨识能力,矫正不良趣味,真正找到教学活动改进的根本方法和有效路径。

二、教学评议的基本策略

作为具有一定难度的研究性动作,教学评议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我们要改变那种大而化之、浮光掠影的“应付”和“走过场”,就必须真正体察教学活动的细节,坚持做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在相互商讨的过程中达成彼此的“视界融合”,实现教师的“学习主体”地位,推动教师专业共同体文化的建设。

1.钻得进: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如果不遵循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原则,那么即使有了优秀的课堂教学,我们也难以真正把握其中的精髓所在。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理解、研究和把握课堂现实,在细致观察中打量课堂教学的现实,并有“咬文嚼字”的功夫,对其进行准确的描摹和恰如其分的解释,从表面的热闹或是沉静中探索表象下的真实课堂意味。

每一堂课都有其发生的复杂现实背景和思想渊源,有其或多或少的存在合理性,因此对待它们不能简单定性,不能简单判定其好坏、优劣。更为关键的是,作为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都面临着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主题。我们必须戒除对教学的简单定性思维,在作出判断前,对课堂教学行动的过程,甚至教学环境、教者的成长历程、学生的学习背景等教学关联性因素,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既考察教师的教,同时考察学生的学,并且将教与学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对其做细致审慎的剖析,在逻辑的道路上使人获得教学启示和解放的力量。

从教学评议参与教师的多元化实际出发,作为教学研究的成果表达,要想具有相应的针对性和应有深度,获得接受和理解,在表达的策略上,可能从某一个视角出发,可以是针对教学的整体结构,也可以针对某种方法的运用,也可以是某个细节的处理,但不管怎样,都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建立起讨论与分析的微观模式,展示结论得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评议才不至于隔靴搔痒、游离于课堂之外。

2.站得稳:坚持正确的学科立场。

坚持正确的学科立场,就是要把作为评议对象的课堂教学,始终放置到学科视野中去进行考察,依据学科的性质特点来对课堂教学做出解释、评价和判断。这是建立教学评议取得应有深度的必然要求。

教学评议要有求真精神和专业尺度。因此,对任何一课教学的评议都必须对其所在学科性质与职能体认的基础上,遵循学科的特点进行评议才有可能是好的教学评议。它要改变以往那种人人都能说三道四,却又不着边际的纯粹感受性的评议。好的教学评议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遵照学科教学的规律去把握和评价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以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活动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掌握。坚持正确的学科立场,就是对学科教学规律的自觉遵循。参与评议者要能够发现和描述课堂教学通过哪些教学活动,对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反映和表现,从而发现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避免人云亦云,帮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课堂教学反映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的深刻性。

有一些教学评议,往往不能把课堂放置到特定的学科内容背景中加以考虑,而是把课堂与某种理论观念简单对照。这样的评议或许会由于理论的新颖或新奇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它一般也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是对理论的一种再确证,而对于教学则不会有实际的启示和帮助,其对教学的批评也往往会沦为一种无效批评或泡沫批评。

3.看得深:促进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在日常状态下,教学评议说到底是一种公众的批评,是教师面对同行的课堂教学作品进行的批评,既需要专业性的批评,同时又需要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评议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甚至可能是陌生的教学世界。有可能高估或低估教学的成果,甚至产生误判。我们要在课堂感觉的引导下,逐步寻求理论的支撑,或产生自己的支撑性理论。

教学评议离不开已有教学理论的运用,但并非教学理论的简单移植和套用。教学评议应该是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实践,它是尖锐的、思辨的,富有思想张力,它反对平庸和肤浅。“谈论观察到的教育事件的关键性和意义,不仅需要对课堂生活质量的敏感性,而且需要一套信念、理论或者模式,以促使人们从琐事中区分出重要之处,并把所看到的事情理智地放在恰当的场景中。”[2]在评议中,我们要激活、解放和抓住理性的冲动,将感性的教学实践带入教学思想和理论的视野。

教学活动的开展既有具体的意义,也有抽象的、一般的意义。所谓提升到思想和理性的层次,其实也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我们可以借助于某种理论,但绝不套用某种理论,而是在运用理论思维的方式,或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或是对那些感兴趣的课堂话语特征,或是教学环节处理的方式和蕴含意义等等,从不同的视角,揭示教学活动在内容、结构、教学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奥秘,触及教学的本质,与具有创造意味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产生巧妙的遇合,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让参与者在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中,更好地体会教学的成败得失,领悟课堂教学的意义。

4.谈得拢:在对话中走向视界融合。

教学评议既强调不同声音的对话,又在面对面的商讨中追求他人能够接受的教学话语。教学评议具有较强的伦理性,它不仅考虑意见的表达,也考虑观点的接纳。这就意味着参与者之间的内在同一,既没有虚伪,也没有保留,在相互商讨的过程中达成彼此的“视界融合”。通过这种扎根日常教学的研究实践活动,改变以往评课中的教师被作为“教育对象”或是旁观者的现象,实现教师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推动教师作为专业共同体的新型教师文化建设。

教学评议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教师主体间的共同活动,是在对课堂教学的“聚焦”中经历发现的好奇、困惑和激动,共同去面对教学中令人着迷的教学兴味和困窘,努力获得自己的理解。

教学评议应该是教学主张与见解的交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变身体的参与为身体和精神的共同参与,增强应有的专业自信,既能投入现实的教学生活,同时又具备批判精神和批判态度,敢于反对某种传统的偏见和错误倾向”,[3]通过具体教学现象的描述,把握教学的“原始性素材”,在呈现教学经验的同时进行批判,揭示教学中的矛盾与困惑,以理性反思的姿态建构公共性的教学舆论,对教学进行“意义的重构”,即进一步把握为何而教、如何教,使教学评议蕴含教学完善和提升的功能。

教学评议的有效性、合理性就存在于这种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之中。这种对话和交流离不开教师之间心灵的开放,只有心灵的开放才会有精神之流的潺潺流动。在交流中,我们要让自己处于开放的状态,让自己的心灵向对方敞开,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以同情心、同理心进入对方的心灵世界,既要有由衷的赞赏,欣赏、体味对方的立场,倾听其表达中的心情、想法,也要有善意的质疑,不断挖掘,寻根溯源,追思问题的来龙去脉,感受彼此的经验和认识,使模糊变成清晰,使恍惚变成实在,在特殊课堂教学事件的基础上提出生动、丰富和耐人寻味的创造性教学话语,在对话交流中升华出大家能够“听得懂”、“读得懂”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让人心智洞开,眼睛为之一亮。■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63.

[2][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24.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4

近年来,先后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市教学成果、社科成果一等奖7项,市社科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其中8项列首位)。主持的3项课题通过省级鉴定,1项课题市级结题;正在主持研究的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研究5项。在全国核心期刊66篇,4篇收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其中,探索命制的“新课程地理试题”和设计的“初中地理活动设计”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连载29期,与全国地理同行交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编书籍《区域推进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初中地理10分钟掌控课堂》等16部,副主编、参编24部。

肥城市自2005年探索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及观课议课等方式,逐步形成了“三课两评一反思”的特色课例研究范式,其典型做法收录于《泰安教育年鉴》,先后在刊物与网站上报道,并编入《区域推进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华文出版社)一书。

一、“三课两评一反思”课例研究范式解读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课堂教学打磨与水平提升,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的各种研究活动,包括执教教师的备课、上课、反思、改进与提高,研究人员的量表设计、课堂观察与评议,以及活动过程中组内同伴之间、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与反思等。通过对课堂个案的研究,探寻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规律,以达到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前、课中、课后,即三个时间段;二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基于实践反思的备课,即三次备课;三是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即三次上课;四是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进行中的三次观课。

“两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个人经验备课之后的集体评议和课堂实施之后再次备课评议;二是常态课之后的评议与改进课之后的评议。

“一反思”是指在课例研究中反思贯穿这一活动的全过程。

1.课前

第一步,召开课前会议。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召开会议,对每位成员进行分工,明确执教教师和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即课例研究的主题,确定观察内容,设定观察点,并根据研究者(观察者)的爱好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第二步,执教教师完全凭个人经验备课,即一备,形成初步的教学方案;研究者个人根据所分担的观察点,制作科学易行的观察量表。观察量表的设计要遵循两个标准,即效度标准和实用性标准。效度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实用性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设计观察量表还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前瞻性的视野,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

第三步,集体评议观察量表。在研究者制作观察量表的基础上,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针对量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将自己特色化的想法呈现给老师们,最后达成共识,研究者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观察量表。在这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对比、分析、吸纳、接受,不断地交流、反思、完善、提高。

2.课中

第一步,由执教教师上课,这节课是执教教师完全凭个人的经验或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的原始课,称为“常态课”,即一课。研究者根据自己所分担的视角分成若干小组,各自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观察量表进入课堂观课,并记录观察到的各种课堂现象,即一观。

第二步,研究者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对课堂观察结果做出定性或定量分析,进行课堂现象诊断,写出所观察视角的总体课堂评议。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各观察小组成员与执教教师一起,对备课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即一评。在这个过程中,执教教师与研究者不断地寻找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改进优化课堂的方法,最终达成共识。执教教师进一步修改完善备课,即二备。研究者也根据课堂实际、观察及交流情况继续修订观察量表。

第三步,执教教师根据二次备课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然后选取其他平行班级再次执教同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广泛吸纳同伴经验与集体智慧之后的加工课,称为“改进课”,即二课。同时,研究者带着新修订的观察量表,按照观察小组分工,突出执教老师的课堂问题,再次进行课堂观察,并如实详尽地记录相关情况,即二观。

第四步,在改进课上,执教教师可能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可能是老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研究者根据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新情况,以观察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汇总,并作出诊断与分析之后进行第二次研讨,即二评。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作用,对执教老师的课提出新的改进建议和办法。执教老师根据各成员的建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学生的课堂反映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次修改与完善,即三备。关注教学的改进与生成,力求理念内化与教育效果相统一。同时,研究者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再次修改观察量表。

第五步,执教教师按照第三次备课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第三次上课,这节课是基于教学实践与再次集体研讨之后的优化课,称为“提高课”,即三课。研究者根据多次修改完善的观察量表,以改进提升课堂效果为目的,再次进行观课,即三观。

第六步,参与课例研究的所有成员从观察者与执教教师等不同的角度,对整个课例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般包括观察点选点说明、观察结果分析(对执教教师课堂的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课堂细节)、自我反思(对我的启示)等方面。

3.课后

第一步,召开课后评议。执教者进行反思性说课,重点说出本节课的特色做法、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困惑。研究者围绕观察点对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与汇总,对课堂现象进行分析与判断,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合理解释,并进行全面反思,即一个整体反思。关注研究过程,注重实践应用,感悟教育智慧,提升专业水平。最后,教研组或备课组内商议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达成共识。

第二步,课例研究活动总结。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写出本次活动的总结,重点突出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与做法,自己的反思与感悟。教研组或备课组整理汇总所有相关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过程资料。

“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基于校本,立足教师,针对课堂真问题,集个人经验备课、同伴互助备课、实践反思备课三次备课于一体,将常态课、改进课、提高课三课递进为一程,把课堂观察、课堂诊断、课堂评价等技术手段融入研究,采取团队合作、协同研究、群体反思、共同提高等有效方式,磨课砺课,研课锻课,全力提升团队课堂教学水平,是一种立体式、全方位、多元性、精致化的课例研究方式。

二、课例研究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课例研究的场所在学校,阵地在课堂,是教师最擅长的、基于实践性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确立为科研课题,逐步把教师引向研究的道路上,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碰撞、思辨中互相磨合、优化,最终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达到改进课堂的目的。成功的课例研究活动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培养一批教师,带动教研组发展,教师还能养成在教学中研究、研究中教学的良好工作习惯。“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改变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研组建设,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带动了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的大发展。

一是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先后有20余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或教育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1人被评为齐鲁名师;15人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166人被评为省、市教学能手;110余人获全国优质课或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奖;800余人省、市优质课奖;16人被评为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0余人被评为泰山功勋教师、泰山名师;156人被评为泰安市学科带头人;90余人获省、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教师在各级各类专业报刊杂志每年发表文章近3000篇。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5

【关键词】导、学、议、练、结 五步教学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04-01

当下的教学课堂中,传统教学法依然存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知识,而不是应用能力。从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能力相当薄弱,并且非常讨厌英语。面对传统式的教学模式,他们都是被动消极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心态,根本谈不上对英语的兴趣与爱好。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解决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发展的问题,建立为所有学生服务、帮助所有学生学好英语的观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并号召所有教师运用导、学、议、练、结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导、学、议、练、结五步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中学各个学科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一 导、学、议、练、结五步教学法的必要性

1.导、学、议、练、结五步教学法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蕴涵着崭新的教学论思想,具有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当今时代,“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还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导、学、议、练、结教学模式正是这一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导、学、议、练、结教学模式注重的恰恰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2.导、学、议、练、结五步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心理学家都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众多学习理论。从早期桑代克的刺激――反映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到现代的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到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虽说并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但他们为研究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起点。导、学、议、练、结教学模式正是在吸收众多学习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构建理论的。

二 学、议、导、练、结五步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1.导――导学,引思导学

教育学家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会更加主动、积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硬着头皮挺着,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感到厌倦。每节课开始的导入相当重要,所以必须设置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师生互动,可以是学生讲故事、表演等,利用多种方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思导学,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所在。

2.学――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设计预习内容。包括对与本节课相关旧知的回忆性练习、新知学习的情境设计性练习、新知的引导性学习等,将知识、技能问题化。通过学案明示学习目标,并在课堂开始时,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结合导学案和教材,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应练习,解决相应问题。

3.议――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对学生按优中差的搭配原则,一般按4~6人一组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在自学的基础上共同进行探究,或者交流讨论,或者相互检查自学目标完成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教,特别是优生对学困生的辅导、优生的交流碰撞等。

4.练――当堂训练

具体方式分为步步练和堂堂练,使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并熟练运用。训练,需要及时反馈结果,使学生明确自己做得正确与否,并进行下一步的对策。

5.结――总结归纳

小结整理性练习,以知识树的构建为主,包括每节课、单元的知识树构建。

三 导、学、议、练、结五步教学法的实施

1.关注学生

关注班里每个学生,尽可能给予每个学生机会,让其展示自我,树立信心。可以实行班主任领导下的班干部、小组长、课代表班级管理模式。监督每个学生努力完成,积极参与。

2.关注教师

认真说课扎实备课,说课教师精心准备,写出说课稿,其内容包括预习内容、学生展示过程、反馈练习以及各环节教师学生活动方式、重点难点、时间安排等内容。说课老师必须按教案说课,全组教师对说课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加强教师交流和研讨活动。积极探索和尝试,形成“节节有亮点,人人树形象”的课改良好氛围。

3.关注课堂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激励与教师的激励作用,实施课堂实践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会自主,更善合作。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6

【关键词】观课议课 青年教师 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69-01

青年教师大多是新手教师,我们所说的新手教师通常是指教学1-3年的教师。这一时期青年教师处于上岗适应期,初为人师的新鲜和困惑常伴青年教师左右,是迎接挑战最多,也是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和专业成长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观课议课对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1]。无论是作为执教教师还是作为观课议课教师,有效观课议课都有利于青年教师丰富其个人实践经验和吸取他人的经验为自己所用,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发展。

一、作为执教教师

在传统的听课评课中,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执教教师身上,不但要评论课堂,更重要的是评论执教者,从而分辨差别,判定等级,并将评课的结论用于教学和教师奖惩。因此,在传统的听课评课中,青年教师作为执教者,成为被评判者,很容易走两种极端。要么过度紧张,只注重自己讲,忽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得到的评价不高,造成思想包袱大,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要么为了表现得好一些,提前预演,课堂教学更像表演。

而观课议课中,师生的状态,课堂的情境与气氛都成为观察对象,观课议课中讨论的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的是课堂存在的现象,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各种可能性和实现这种发展变化的因素。 观课议课主要功能是通过讨论课堂教学的多种可能性,促进教师专业技术发展,是以发展为目标的讨论课,而不是以展示为目标的表演课。观课议课中执教教师与其他教师地位是平等的,对执教教师不加以褒贬,不评定等级,不对教者本人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因此,不会增加执教教师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作为执教者,不背包袱,有利于青年教师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学中感到困惑,需要其他参与者帮助和共同讨论解决的问题。观课议课也改变了执教者没有话语权的现状,执教者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议课过程中,围绕共同的话题与其他参与者平等交流。观课议课,主张在“最近可能区”建议,即针对执教教师现有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出既立足于实际,又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前面的方案和建议。这样更有利于青年教师获得帮助,促进反思,求得发展。反思学生的参与情况,目标达成情况,预设和生成情况以及教学器具的使用效果等等。而深入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业务提高的重要手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2]。”

可见,观课议课对青年教师的自信心的建立和专业素养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青年教师体会作为教育者的幸福感。

二、作为观课议课教师

听课学习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听课过程中,青年教师最容易出现只听不思,简单的模仿,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迷失自我。而只有投入地钻研教材,深入的思考之后,才能将别人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个性化教学中。

在观课议课中,每一位教师都是参与者,提高了青年教师主动思考的积极性。首先,为达到良好的议课效果,要求观课教师带着明确的目标来观察课堂。观课前青年教师应围绕观课目标,阅读相关资料,全面把握需要观察的问题,明确观察点,从而能够在观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观课议课效益。

其次,坐到同学身边是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要求。这样,青年教师可以把自己投放进课堂,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中师生互动展开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形式,有助于青年教师在观课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相比传统的听课,青年教师可以收获的更多,将授课教师优秀的经验和方法变为自己的智慧,这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体会收获的快乐。同时,青年教师还能通过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实施配合,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彼此的合作精神。另外,还可以在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的收获如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改进有什么建议。

再者,观课议课主张平等对话,“同在共行”,议课时集中焦点。此时的议课,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在平等对话的氛围和环境中,参与者一起贡献彼此的智慧,分享彼此的思考,这就增加了青年教师发言的机会,促进青年教师的深入思考。议课中,大家围绕共同的话题、结合课堂现象集中讨论,深入剖析。青年教师和资深教师两种彼此不同的思想互相碰撞出火花,在反复追问过程中集思广益,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对于共同话题的深入讨论分析,提出课堂教学的多种可能性,会给参与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助于青年教师在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进步。

最后,观课议课为青年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平台。为了能在议课时提出对共同主题有价值的建议,观课同时必须进行反思。反思执教老师是如何构思的、教学行为如何开展、教学效果如何、效果和行为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反思假如自己执教,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而且议课的过程就是一种集体互助式的反思。议课后,通过大家的讨论,青年教师还要善于捕捉新问题,在与同伴互助中进行再创新。这样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使青年教师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有助于其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实现自我超越。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思考的快乐和幸福。

综上所述,观课议课与传统的听课评课相比,更有利于青年教师建立自信心,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高业务水平,体会作为教育者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科学性;规律性;七步

G711

一、“七步”教学模式的探究背景与实践需求

在不断追求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推动下,教师们在不断地摸索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其中,课堂教学模式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式课堂精彩纷呈,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新的模式是否科学可行?教学是否有规律可循?教师是否可以按套路出牌?本文尝试探讨“七步”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以创设一种有规律可循并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德育教师一个上课的参考模式及执行方案。

教职成[2008]6号文《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成了德育课题“活起来”、“动起来”的支点,一线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创新,课堂模式有了百家争鸣的态势,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也有很多老师在这热闹的改革中被弄得昏头转向,乃至有时候,一节课上完后,课堂为何而动、动到什么程度,动出意义没有……都不知道,只落得一个热热闹闹走过程的形式主义。

在活动课中,我们追求的是自主体验与合作体验共存,情境体验过程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有机统一,认知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并重。在引导价值取向建立的同时,实现积累知识向提升实践能力的转化;满足职业教育需要及时展需求。如何合理的设计一节课是课堂真实有效的必须条件。

一种有效的德育课题教学模式,是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有效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对教师的有效指导。本文尝试从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角度出发,探寻“七步”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

“七步”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下七步:“情感激发――体验探究――交流展示――归纳小结――迁移练习――点拨提升――践行应用”。“七步”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究主要是为了创设一种有规律可循并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德育教师一个上课的参考模式及执行方案。

二、“七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实施方案

(一) “七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本文中的教学过程是指为完成一个课目单元或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依据现在最常用的“复合主客体论”,在教授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是整个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控制者;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观察、思考与实践活动是他们处于主体自由学习的地位。

这个过程里,要合理地设定教学环节,我们就必须先梳理现有的教学过程相关理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长期的大范围的研讨,提出了种种“教学过程的阶段”的见解。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由“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六个阶段构成。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是展开和推进教学进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逐渐认识到教学效果的测评,能够及时了解教学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现在一般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和“测评教学效果”七个基本环节。

而无论在何种教学模式里,我国学校教育中比较流行的教学原则为:“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

上述七个基本环节和教学原则,是我们提出中职德育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七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细化教学环节的流程与具体内容,结合教育心理学、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理论依据,我们从教学环节、活动内容、实施建议、时间建议、设计依据五方面来阐述“七步”教学模式:

1.节一:情感激发

活动内容:教师创设情境,进行导向教学目标的破冰活动,吸引W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建立正面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施建议:教师通过简单的游戏任务、新闻事件、漫画及图片观看等,快速与学生建立情感联接。同时注意该活动的设置应能指向学习目标,能自然导向教学主题,与教学主题相结合。

时间建议:3分钟之内(以一堂课45分钟为例,下同)。

设计依据: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及情感互动是整节课的基础。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教学则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情意活动构成的。此外,这种情感的激发还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诱因是指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境。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要进行长期的学习,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其他的都谈不上,对中职学生尤其如此。

2.环节二:体验探究

活动内容: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及调控开展探究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体验并应用新知。

实施建议:探究情境的设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案例分析、经验分享、故事创作、职业问题解决等。在创设情境的手段上,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学生角色扮演、校园或社区真实活动体验、经典文学材料、案例阅读等等。情境设置要充分体现“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要注意情境的正面性、针对性,问题的开放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对体验探索任务的布置须具体明确和结构化。具体――教师对任务内容、检测标准等要交代清楚,确保学生加以理解,并设定合作探索的基调。任务要结构化――小组规模、合作方式、时间安排、角色分配、支持奖励等要细化,要设计和准备相应的教学与评价工具、小组表现的监控手段、师生总结与反馈的方式等,以上各要素,要形成一个整体。在本环节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活动的氛围、问题解决的程度等。

时间建议:15分钟左右。

设计依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中学习。”、“认知、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和知识构建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艺术化的手段去优化环境,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利用暗示作用对学习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使其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情境活动,使学生从等待接受的“被动”角色,转换为“主动”角色,整个过程为“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主动探索体验,最终实现知识、价值的建构。

3.环节三:交流展示(注:环节二与环节三可以顺序单独完成也有多个小循环)

活动内容:各小组汇总组员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想提炼的成果,逐一进行展示、分享和交流。

实施建议:小组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制作海报、小组演绎、讲解展示等,教师主要负责记录与评价,并注意调控展示活动的进度。其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是教师评估的重点内容,可以从如下方面开展:①准备情况(PPT、视频、小品、实物、文字资料、道具及其它);②活动形式(海报、讲解、小品、实物展示、……);③合作程度(组内分工清晰合理、有团队合作意识);④完成质量(能运用所学知识点针对主题解决问题、能清楚的表达、无偏离学习主题);⑤活动纪律(有序、倾听、参与、保持关注);⑥备注(附加评估:创意、亮点)等等。

时间建议:15分钟左右。

设计依据:团队动力学专家勒温认为“一般地说,通过改变团体来改变其中的个体行为,比单个的改变个体的行为要容易的多。”学生通过展示和分享,在同伴和团体的影响之下,进一步强化了在体验探究阶段的认知,并培养了洞察和接纳他人观点的能力。

4.环节四:归纳小结

活动内容:教师归纳小组活动情况,总结学习要点,学生在原有的德育认知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

实施建议:螺旋式上升的理论归纳方式适用于此。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的领悟所学新知。教师若是居高临下的进行思想灌输或平铺直叙的揭示答案往往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一时半会,无法达到学习的深度。

时间建议:2分钟左右。

设计依据:在体验探索中习得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教师引导与学习者的自我反思,才能顺利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加速学习者道德认知的内化和行为外化的过程。

5.环节五:迁移练习

活动内容:学生把所学运用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举一反三。

实施建议:教师可以从横向或纵向两个维度进行迁移练习的设计。

时间建议:5分钟左右。

设计依据:迁移练习既可以检测新知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强化学习的效果。现代学习理论要求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或同类问题,只有这样,才是真的学会,真的学懂。他们甚至提出一个口号:为迁移而教学。

6.环节六:点拨提升

活动内容:升华课堂主题,引导德育生成,内化于心。

实施建议:教师的点拨提升,可以是知识的深化,也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但必须简洁明了,有精神深层的冲击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时间建议: 3分钟左右。

设计依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有效避免机械式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知识的迁移,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7.环节七:践行应用

活动内容:布置课外的应用性练习,学以致用。

实施建议:践行应用的题目应以实践为主,选题宜小不宜大,要贴合学生实际,符合理论指导实践的路径,活动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和效果可观测性。

时间建议:1 -2分钟。

设计依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期的中职德育,要向着知行合一的目标奋进,要避免学一套、考一套、说一套、做一套。因此,必须要放胆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在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去检验、巩固课堂上的所观、所感、所悟。我们认为,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功能,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为了掉书袋,为了表演,为了考试,为了迎合老师,都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都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

三、“七步”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与反思小结

在有规律的课堂进程中,对环节的把控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一条明线,配合课堂教W的教学目标这一条暗线,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逐步突破教学重难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有限的固定的课堂时间限制内完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保证每一次授课质量的办法。同时,由于学习脉络清晰,学生对知识点能更具体明确的识记,能在实际实践应用中快速产生心理准备及应用策略。

例如,在汽车技术应用与维修专业开展《职业礼仪》(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内容)这一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职业形象对照图快速激发学生对职业礼仪的直观情感体验,导入学生对本专业的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岗位(如汽车销售、汽车美容、汽车维修、汽车保险等)的职业礼仪要求进行体验探究,促进交流展示,归纳小结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与意义所在,拓展礼仪在现有生活中的意义与基本要求,提升礼仪的境界与知性的统一度,生成礼仪理念,指导个人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礼仪行为。本课教与学的前进路径清晰,循序渐进的推进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效果,是一个可行的课堂模式。并且,该模式可以推广于不同专业的多数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该教学模式通过活动体验生成理性思维,应用于指导工作、生活的学习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逐步深入的开展教与学的探究活动,能促进理论的学结并指导实践活动。当然,该模式不应成为束缚课堂教学创造性的固死规定,不同的授课需要应允许不同的课堂设计呈现。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2004年2月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M].2014年1月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2009年5月第五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8

根据学校实际,将全校教师分为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按照学校集体备课制度,按规定时间进行集体磨课。具体步骤如下:

(一)主备教师根据自身对教材即课标的解读完成第一次备课后,围绕“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这条主线,进行说课。首先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课标要求,教材重、难点方面说教材;第二从三维目标、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教材文本处理,教法和学法选择等方面说依据;第三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学手段选择等方面说策略;第四从教学过程和内容的总体框架,各板块的时间分配,重难点的突破办法,具体的目标、问题、活动、练习、评价、板书等方面说设计。第五从教学流程,各环节安排与衔接,师生活动安排等方面说程序。

(二)同学科教师根据主备教师的说课情况进行第一次集体研讨打磨。一是讨论主备教师对教材解读与定位,重难点确定是否符合新课标要求,是否符合本校本班级学生的学情要求;二是讨论整个教学环节和流程设计是否符合学校现有教学模式要求;三是从时间分配、重难点突破办法探讨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四是探讨各环节的安排与衔接,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研组长组织记录,进行梳理归纳,提炼总结。

(三)主备教师根据学科组教师建议修改完善学生《导学案》和教师教学方案,完成第二次备课并做好上课准备。

所有学科组教师根据__镇中心学校学校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总要求实施课堂观察,观察的重点是“师生活动及教学效果”,建立“理念——行动——效果”的联系。一是观察教师是否以学定教;二是观察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参与度与探究情况;三是观察学生的质疑与生成以及课堂生成的解决情况;四是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流程是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关注了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五是观察教师如何对教材及文本进行二次开发与处理;六是观察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学生是否通过这节课学会了东西。七是观课教师要注意捕捉教学中的细节或教学事件,通过细节,分析理念支撑。教师根据以上课堂教学观察内容书写观课记录,剖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积极思考,为议课做准备。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9

关键词:课堂;教材;生成;精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56-1

一、源起

学校教研活动,我执教《一路花香》。试上课时,我指导学生朗读破水罐和挑水工的对话:……“我想向你道歉。”……“过去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能不能把课文中的‘你’读成‘您’。”还没等我做出反应,他忙补充道:“这样读,可以体现破水罐很讲礼貌。”因为只是试上,课前深入研读教材不够,预案时没有备学生,对学生突然其来的发问我措手不及,于是急急搪塞道:“既然编辑叔叔是这样写的,就一定有它的理由,我们还是尊重专家,尊重课文。”那位学生很沮丧地坐了下来。

课后我开始反思,学生的提议并不是没有道理,而是一个很好的教学中智慧火花的闪现,如果加以引导,将成为本节课一个亮点。想到这里,我为课堂上错失良机而懊悔不已,这种悔恨的感觉不亚于关羽大意失荆州。细细想来,课堂不能有太多的约束,要想创造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课堂,就不能死抓住教案不放。按教案上课,虽周密严谨,却统得过死,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智慧火花,不能及时地点亮,而放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机。我感到很惋惜。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就这么白白浪费了,多好的一个教学资源啊!那是我求也求不来的。如果当时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机智,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该多好。

正式上课时,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放下教案,随机应变课堂中出现的“插曲”。

二、回放

教学片断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一路花香》,多媒体出示第二节:

它在小溪边对挑水工说:“我想向你道歉。”挑水工问:“为什么呢?”“过去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破水罐答道。挑水工说:“在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我希望你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指导学生朗读。

生:老师我觉得破水罐对挑水工说的话中,如果把“你”改成“您”就好了。

师:你的建议很有研究价值。(我窃喜,学生能再次提出这个问题。)

师:我们的教本是很多专家反复筛选的,今天我们就针对王某某提出的问题展出讨论,看看是用“你”好,还是用“您”好,记住我们的对手是有名的专家呀!(黑板板书“你”和“您”)

师:请同学们把“你”和“您”带入文中反复读读,细细琢磨琢磨。

学生练习朗读。

生:老师我读了五遍呢!还是觉得“您”好,“您”表示对别人尊敬,说明破水罐很讲礼貌。

生:破水罐每天只运半罐水,他对挑水工感到愧疚,他对挑水工说话时,一定很讲礼貌。

生:挑水工像个很有知识的老爷爷,破水罐对他说话肯定有礼貌。

生:“你”一般用于平辈之间,或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我觉得用“您”好。

师:同学们理由很充分,那我们就把“你”改成“您”来读。

师:同学们很善于发现,很善于思考,我建议大家以四(1)班的名义,给苏教版的编辑写一封信,建议把“你”改成“您”。(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探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高兴地鼓起了掌,学习语文热情更为高涨。)

三、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在这种过程中,他们会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于是会提出许多让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但愿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意外问题,在教师的巧妙和耐心引导下,都能成为课堂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篇10

一、还给时间,让学生拥有探索的天空

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教师必须树立牢固的学生立场。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一问一答式让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不再高高地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不再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时走到他们中间,俯下身子倾听,并适时指导,和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一起圈点,勾画,摘录,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互相补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天空。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是一个信息的重组者,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大方地交流自己学习中的所思所得,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轻松、快乐地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麋鹿》这一课时,无论是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还是传奇经历,都是学生感兴趣且又是未知的话题。教师扼其要点,以课文是怎样介绍麋鹿特点的?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的学习,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学习探究,解决问题。在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彼此交换掌握的信息,不仅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对麋鹿的了解,还对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还给空间,让学生释放内在的潜能

传统的课堂,就是学生要毕恭毕敬地坐着,不能越雷池半步。事实上,这样的要求大大地扼杀了学生生命的活力,剥夺了属于学生的课堂权利。把空间还给学生就是要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座位的朝向,采用前排学生转身向后即组成四人小组的方式,这种形式运用在组内交流预习收获和疑难问题的讨论,效果非常好。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学生对于厄运一词的理解及文本中谈迁的厄运到底指什么不是很清晰,这时就用四人一小组的方式,在组内先讨论,组长用心记录组员的发言,小结后汇报本组的理解,其他组员补充。在教学《爱之链》时,小组合作探究,很快就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感悟到人物的品质。在讨论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时,同样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在组内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组长汇总发言,其他组员补充。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乔依在遇到困难时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真情是互相传递的,这正是用《爱之链》作课题的道理。实践证明,给足时间,还学生学习的空间,很多问题学生都能自己解决。

三、还给工具,让学生类比中得法

古语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掌握学习的工具。这里的工具主要指教会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步骤结构等综合学习某一方面内容的类结构,掌握了这些结构再运用结构,学生开展主动、独立学习。需要强调的是,此类教用结构的方法,必须要求教师拥有课程意识,树立长程观念,要敢于跳出教材的编排体系,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归类重组,将同一类课文重新组建单元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工具的掌握和运用。如进行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学习,在学习《九寨沟》后,师生一起总结出写景类文章的大致学法结构:理顺序找景物抓特点想画面悟情感,然后学生用这样的结构去学《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等文。再如在学习了《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后,总结出故事类课文的一般学法结构:知故事品人物悟愿望练复述(或续编),学生再学到此类文本内容时就可以运用这样的学法结构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也就轻松、顺畅得多了。

四、还给提问权,让学生在思辨中提升

自主的课堂不是孤立的,是有前后联系的,它强调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课堂主动思维和积极思维以及课后的及时温习和反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时、在独立思考时、在课堂上发言时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敢于向老师质疑,不把提问看做是教师的特权,或只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学习内容的手段。如在教学《嫦娥奔月》时,学生质疑 :嫦娥并不是为了老百姓着想才吃了仙药上天的,而是为了长生不老偷吃了后羿的仙药,课文写得不对。针对这一质疑,我们不能不理不睬或糊弄了事,而应合理引导学生讨论,首先弄明白这篇文章是哪类题材,既然是神话故事,那都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都是人们想象创编出来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比如,我们教材中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普罗米修斯盗火》等,这些故事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创编故事的人想通过故事表达什么愿望,不同的人就会生成不同的版本。学生最后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过程的处理就尊重了学生的提问权,也是有效地利用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并及时进行了提升。

五、还给评议权,让学生在交流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