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十篇

时间:2023-07-25 17:19:37

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

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助力复工复产复业复市,按照中央、省、市相关工作部暑精神,拟在中心城区支持“地摊经济”发展,作如下调研汇报。

一、中心城区地摊现状

1、河滨南路(水南段),现存在180余条摊点,主要经营服饰、鞋子、小百货、儿童玩具、冷饮水果等摊点;

2、裕丰南大道(城东小镇路口),现存在8条工具车水果摊,主要经营时令水果;

3、芦洲大桥头(老年活动中心口)现存在12条工具车水果摊,主要经营时令水果。 

二、试行原则及监管内容

试行在特定区域摆设地摊,并实行“四确定”、“四不准”。“四确定”指:(1)确定摊位标准,统一摊位面积;(2)确定经营种类,暂定小百货;(3)确定营业时间,小百货经营时间为18:30-22:00;(4)确定责任,企业和经营者承担经营过程中相应的法律责任,街道办事处和城管、市监、交警、商务等部门履行相应的监管责任。“四不准”指:(1)不准占用盲道、消防通道和影响交通秩序;(2)不准露天烧烤、露天现场烹饪食品、露天经营没有包装的食品;(3)不准在校园周边200米内摆摊设点:(4)不准有排放污水废气、乱倒拉圾等破坏市容环境卫生。

三、现场勘查及建议试行区域

1、市政集团停车场(原公交食堂内),占地面积约3000余㎡,可容纳百余条摊位;

2、环城路棚改拆迁区域(分东、西两侧),占地面积各约1000余㎡,可容纳百余条摊位,建议需平整硬化地块,地面施划网格,安装照明设施;

3、国际商贸城(铜钹山大道红绿灯侧),占地面积约400㎡,可容纳30余条摊位,建议地面施划网格。据物业主管反馈,主要经营小百货、服饰、儿童玩具等,由物业进行夜间管理,举办时间时间至8月31日止(具体举办方案以申请人的报告为准)。

四、其他事项

1.经营者应当提前申请、守法经营。愿意服从规范管理要求、希望在室外开展地摊经营活动的居民(困难户优先),需向经营区域所在乡镇(街道)提出申请,所在乡镇(街道)出具困难户证明,办理入市相关手续。之后,所在乡镇(街道)和市监、商务、城管、公安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居民从事室外地摊经营活动实施监管;

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篇2

一、我国城市流动摊贩现状简析

我国城市的流动摊贩人数至今缺少精确的调查统计,有关专家估计有3000多万。经抽样分析,大中城市流动摊贩以外来人员居多,城市下岗工人次之,郊区农民占有一定比例,也有一些业余摆摊补贴家用的上班族,还有少量为创业积累资金和经验的大中学校毕业生。流动摊贩大军的形成,有主观条件的限制因素:在我国城市化推进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民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从事摊贩的行当,“游击经营”成为他们在城市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也有客观环境的门槛因素:由于市场门面和固定摊位费用高,资金短缺的农民工和下岗工人无力进入“合法”的买卖市场,为生活所迫只能从事流动经营。还有市场供需的拉动因素:市民需要便捷廉价的流动摊贩,说明城市市场合理配置、方便服务还不到位;我国充足的农副产品、生活日用品货源与城市低收入居民、外来民工的生活需求,企盼有人为其架起流通的桥梁。

流动摊贩大军不断扩大的成因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公民就业的不充分、国家对无业隐性失业人员和贫困阶层社会保障的不到位,以及部分人员参与竞争性就业的能力不强等因素,导致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只有通过小规模游击经营自谋生路,这是我国流动摊贩大军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流动摊贩管理的表面是执法者与小贩玩“猫捉老鼠”游戏,实质是城市政府官员要光鲜亮丽的“面子”与社会弱势群体要自求生存的“里子”两者目标矛盾的冲突。

二、流动摊贩管理中存在的多元关系

目前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主要问题是以下关系处理出现了偏颇。

(一)严管与引导的关系

这是政府管理理念的问题。近10多年来,全国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评比活动频繁,促使城市政府对市容环境、街面秩序等目标要求无限提高。在此大背景下,有些城市政府要求管理部门对流动摊贩实行“零容忍”,并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封杀了流动摊贩的生存空间,加剧了管理部门与摊贩的矛盾。毋庸置疑,流动摊贩的“游击经营”确实使现代城市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城市市容秩序。流动摊贩的产生和增加,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使然,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现象。因此,在流动摊贩管理上不宜“一刀切”、“一棍子打死”,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过犹不及只会两败俱伤。唯有正确认识“市容管理”与“繁荣市场”、“解决民生”的辩证关系,才能思路对头,方法恰当,既规范流动摊贩经营,又不破坏市容秩序,从根本上处理好“应该堵”与“必须疏”的关系。

(二)少数与多数的关系

这是社会利益群体的关系。在城市商业网布局基本到位的情况下,作为商业补充的流动商品对摊贩的就业和居民的生活都是必要的,但由于受城市市容、秩序及容量所限,也是有限制的。如果执法管理中偏重市容秩序,会造成对流动摊贩的限制过严,既会影响摊贩的就业生存,也会影响居民的方便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引发和激化执法与摊贩及部分市民的矛盾。如果对流动摊贩放任不管,短时期内可能流动摊贩满意了,但影响纳税交费的固定商家利益,从而破坏正常经营秩序,比流动摊贩更多的经商者会有意见;同时在影响市容秩序、环境卫生、交通堵塞后,会招致周边更多居民的不满意。这有个利益平衡点把握的问题,直接考验着政府的行政智慧和城管执法部门的管理服务能力。

(三)适度与限制的关系

这是城管执法层面的问题。由于政府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城市管理特别是执法部门的工作难以收到很好成效,往往倚重“重大”战役进行整治。当举办重要活动、迎接上级领导检查工作时,执法人员便大规模出动,对流动摊贩进行“地毯式扫荡”,以取得城市一时的清静亮堂;而游商小贩在等待观望后会继续出动,与执法者玩“猫捉老鼠”游戏,使管理长期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当“围追堵截”超过流动摊贩忍耐度时,往往会造成执法和商贩矛盾激化,酿成双方人员的流血伤亡事件,并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四)法治与人情的关系

这是法制意识不强的问题。执法代表政府行政权力,是不容侵犯和必须坚决维护的。部分流动摊贩明显违反相应法规,执法人员文明查处是应该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可是由于我国公民法治意识不到位,部分百姓看到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时往往同情违法者,甚至盲目地为违法者作担保以免处罚,造成正常执法经常受阻,无意中助长了违法摊贩的歪风邪气。目前不少城市已出现违法摊贩团伙化后公开对抗正常行政执法的事件,导致执法部门在管理违法行为中由以往执法过度的“强势群体”演变成不敢执法的“弱势群体”,出现了较多不作为现象。执法“不作为”最终损害的是公众利益,当然也包括同情违法者自身的利益,这是情与法错位后出现的可悲现象。

三、完善流动摊贩管理的对策建议

政府是公共利益维护者,在管理中必须维持社会秩序和谐运转。流动摊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说明政府对流动摊贩存在背景和经济规律的研究还不够到位,对长期以来国家给隐性失业者及贫困阶层社会保障不足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流动摊贩这个社会弱势群体为自求生存、为政府分忧的实质理解还不够到位。建议明确三个“定位”,加强政策研究,完善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与服务,在管理中采取“堵疏兼顾,以疏为主,综合管理”的方针。

(一)给流动摊贩以合法的地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按照国际城市化发展规律,今后30年还将有5亿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在此过程中,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和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生活有需求,失地后进城的部分农民就业生存有要求,这是我国城市流动摊贩长期存在,并将达到5000万规模的客观条件。国家在立法和制定政策时,要给这种符合发展规律的经济现象和从事经营的特殊群体以合法存在的地位,以杜绝城市政府“零容忍”的过激行为。政府要城市形象,商贩要就业生活,两者并不对立,衡量标准是周边社区居民对商品需求、市容和交通等因素利弊平衡后的接受与容忍程度。

(二)对流动摊贩实施综合管理

城市政府在完善流动摊贩管理上,应当站在我国市场经济多样性的角度看待这一流动的商品交易方式,做好传承文明、方便生活、促进就业、发展经济的文章。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要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靠城管执法独立支撑的以“堵”为主的管理方式,统一协调工商、贸易、公安交通、卫生、环境保护、质量监督、城建城管等部门对流动摊贩做好前置管理中“疏”的服务性工作,对不同的流动摊贩群体进行对象细分,在不同的区域开辟不同的场地,解决不同的社会需求。如对年轻人创业群体,可在大专院校附近开辟以学生为消费主体的市场;对以销售瓜果、蔬菜为主的群体,可在社区附近公园、河道旁边开辟早晚市;对经营小吃的群体,可通过规划适度开辟早点摊和夜市;同时要从民生工程的角度减少农贸市场的摊位费和管理费,引导流动摊贩进入市场,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市场内价格高启摊位闲置、市场周边流动摊贩生意兴隆的局面。

解决了该“疏”的问题,使部分摊贩合法化后就会大大减少违法经营的人数,也就减轻了商贩为就业和居民为方便而产生的对管理的不满情绪,反过来为解决真正该“堵”的问题,如依法管理严重危害市容环境卫生、堵塞交通和出售劣质产品、短斤缺两等违法行为提供了有的放矢的条件,这是政府管理从“孤军奋战”的“堵”向“综合服务”的“疏”“堵”结合角色转变的关键。要完善流动摊贩管理的制度设计,改变由城管执法独立管理流动摊贩的局面,实行相关部门综合管理,改强制性管理为规范;探索自治自律的制度建设途径,组建摊贩协会,尝试社区居民事前参与全程监督的民间管理新方法。

(三)给综合执法以法律地位

城管综合执法是在10多年前为解决“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破草帽”的形势下,由国务院法制办批准在部分城市试点的,实践证明对现代城市管理是必要的,但因其授权的法规地位不高,社会和舆论的争议一直不断。

公共事务的统一执法是国外行政管理长期实施的成功模式。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要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不断完善和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尽快为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给处于拆违和流动摊贩管理风口浪尖上的城管执法应有的法律地位,使其能够名正言顺地为现代城市管理保驾护航,服务于流动摊贩在内的广大居民。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需要客观公正的舆论引导,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媒体加强对城市管理法规的宣传工作,大力提高公众对城管执法的理解度、认可度;执法部门要主动探索取得公众支持的新措施、新方法,切实提升执法效率。

(四)完善流动摊贩管理法规

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篇3

【关键词】无形资产 计量 摊销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为一项资产,它独具特点:无形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并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无形资产本身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二)无形资产的确认

(1)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在判断与该无形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既需要实施职业判断即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作出合理估计,且有可靠证据证明;又需要关注与该资产相关的外部环境,比如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是否会冲击该技术或者与该技术相关的产品的市场等因素。

(2)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可靠计量。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对无形资产来说尤为如此。例如一些企业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因为其不能脱离与企业单独计量所以不能称其为无形资产。

二、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1)对于外购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全部支出。但为引进新产品发生的广告费宣传费及其他间接费用以及无形资产已经达到预定用途以后发生的费用必须除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外购的无形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时,价款实际上具有融资性质,应该按照所取无形资产购买价款的的现值入账,现值与应付价款之间的差额应作为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在付款期间内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为利息费用。

(2)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对于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该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款确定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但如果投资协议或价款约定价值不公允的应应按照其公允价值作为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入账。

(3)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要确定无形资产在使用寿命中的累计摊销额基础是估计其使用寿命。在确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时应该考虑该产品通常的寿命周期及获得的类似产品使用寿命的周期,技术工艺等方面的情况,该资产在该行业运行的稳定性和市场的需求性,潜在或现行竞争者的行为,为维护该资产实现预期经济利益的维护支出,对资产的控制期限及与企业持有的其他资产使用寿命的关联性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期限一般源于法律,合同规定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法律期限即20年。对于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该在使用寿命内合理摊销,一般规定是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当月开始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摊销,摊销无形资产有很多方法如直线法产量法等,但企业应该注意在选择摊销方法是一定要能够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当在无法合理确定无形资产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的时候,应该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三、无形资产摊销税法与会计的差别

(1)摊销范围不同。会计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使用寿命无限的无形资产不用摊销;税法则将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都归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出外购商誉在企业整体清算或转让时可以扣除,其他资源都必须摊销。

(2)摊销方法不同。会计上规定可以选择摊销方法。只要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即可,在不能确定其预期实现方式的情况下采用直线法;税法则规定只能按照直线法进行调整,若用其他方法则应进行纳税调整。

(3)摊销金额不同。这是因为会计上可以计提减值。准备,而税法却不允许。这样企业在对无形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时,应以扣除减值准备后的余额确定每期的摊销额,如果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恢复,则企业又重新计算每期的摊销额;税法因不允许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处理时,对特定无形资产每期计提的摊销额是一样的。

四、现行无形资产计量与摊销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计量与摊销存在的问题

对于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其一般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企业研究阶段所发生的一切支出,因为其具有不确定性,不能确定其预期是否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以都将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的做法虽然避免了企业虚增无形资产,但在无形资产研究费用支出越来越大的今天是存在缺陷的。

摊销方法的局限性。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取决于其使用年限及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若使用寿命有限则在使用寿命内合理摊销,若使用寿命无线则不进行摊销,若能找到其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则按与其相关的方法进行摊销,若找不到则按直线法摊销。简单按直线法摊销必然导致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也来越低,若在此期间出售该无形资产必然给企业造成损失。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仅在每个会计期间后对其进行减值测试,这样势必会在每个会计期间内使得资产虚增,同时也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二)对于改良现行无形资产计量与摊销的几点建议

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开发费用适量资本化。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创新社会的发展使得每个企业都开始致力于自主创新,这样便导致自行研发无形资产比重的直线上升,要做到真实记录企业的现金流量建议尽量采取有关方法使得研究阶段的开发费用适量资本化,在不虚增资产的同时做到实质重于形式。

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篇4

关键词:采矿权价款 摊销

一、煤矿企业采矿权的概念、特征及属性

(一)概念与特征

煤矿企业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权许可证规定的矿区范围和期限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矿产品的权利。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的煤矿企业,被称为采矿权人。

采矿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采矿权是由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他物权。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对矿产资源依法享有古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国家通过转让矿产资源的采矿权,实现矿产资源的使用权能,因此,采矿权是由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他物权。采矿权人对矿产资源没有完全支配能力,只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从而采矿权又是一种限制物权。第二,采矿权的功能是对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所需的矿产品。采矿权人取得采矿权的目的是在采矿许可证规定区域内,开采或加工矿产品并从矿产品销售中获取收益。

(二)采矿权的资产属性

采矿权属于无形资产范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第三条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

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采矿权具备无形性(无实物形态)、可辨认性、非货币性资产等特征,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采矿权不同于其他无形资产的特点是使用周期长、投资多、风险大。

二、采矿权价款的摊销方法

实际工作中,采矿权价值的摊销方法一般采用直线法。

直线法,是将煤矿企业按照规定上缴国土资源部门的采矿权价款,按预计采矿年限平均分摊。预计采矿年限是根据已探明的储量、矿山设计规模、矿产品的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等因素来确定的。

采用该摊销方法的原因在于:第一,符合谨慎性原则。储量是采矿权价值评估和矿山建设的主要依据,储量的确定是由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因此,采矿权预计摊销年限可通过确认的储量与矿山设计规模来确定开采期和摊销期,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合理科学地确定开采规模和周期;又有利于防止人为操纵损益现象的发生。第二,符合配比原则和一贯性原则。预计采矿年限一旦确定,在不同的会计年度,摊销额比较均衡,采矿期与摊销期能有效配比。

但是,以预计采矿年限作为采矿权价款的分摊依据,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矿井在不同使用年限提供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不同,矿井在高产期和衰竭期,矿井技改前后,政策性停产期间都要进行等额分摊,显然成本负担不尽合理,不能真实反映矿井当年的利润水平。

三、典型案例及争议

xx煤矿有限公司是一家整合后主体煤矿,各项资料如下:

1.2013年末资产总额116702.0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81342万元,流动资产6332.09万元,无形资产29028万元(全部为采矿权价款)。

2.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矿产资源储量备案证明显示,该矿煤种为贫煤,批准开采5-15号煤层,井田面积12.4756K,保有储量17919万吨,按照2.7元/吨收取标准,应缴纳资源价款48381.3万元,与国土资源局签订的采矿权价款分期缴纳合同书中确定先按30年缴纳采矿权价款29028.78万元。可采储量为10354万吨,核定生产能力150万吨/年,根据国务院令第241号《矿产资源登记管理办法》,采矿许可证最长年限为30年。按照1.5的储量备用系数计算煤矿服务年限为10354/150×1.5=49.3年。

该矿对于采矿权价款按照直线法进行摊销,但是,如何确定摊销期目前有三种年限可供选择:

1.按10年期限摊销,理由是:《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因此,按照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不违背税法的规定,在效益比较好的年份,将采矿权价款尽早摊销完毕,也符合会计上的谨慎性原则。如果按10年摊销,每年应摊销:29028.78/10=2902.88(万元)。

2.按30年期限摊销,理由是:该矿的采矿许可证年限为30年,那么,采矿权价款就应该在该许可年限内匀速摊销。否则,一旦采矿许可证年限到期不允许该企业继续开采,没有开采完部分已交纳的资源价款将得不到补偿。如果按30年摊销,每年应摊销29028.78/30=967.61(万元)。

3.按49.3年期限摊销,理由是:该矿井的服务期为49.3年,那么采矿价款支出就与这49.3年的收入相关,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采矿权价款就应分49.3年来摊销。如果按49.3年摊销,每年应摊销29028.78/49.3=588.82(万元)。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三种摊销期限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同的摊销期限选择,年摊销金额会有比较大的差别,对应缴企业所得税也有较大影响。

四、对不同期限下的直线摊销法进行分析

目前,煤矿企业在采矿权价款摊销时多采用直线法,但存在摊销期的争议。通过上述案例,下面对10年期限、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矿井服务年限这三种摊销期分析如下:

10年期限:从税法角度分析,《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然而,矿井的生产年限往往高于10年,如果企业选择按10年摊销,那么在采矿期的前10年,企业成本负担重,利润低;后20年,成本负担轻,利润高。造成各年度摊销金额以及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均衡。虽然说税法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但这10年是税法摊销的最低期限,不是唯一期限。具体摊销年限还应考虑企业所得税法的其他有关规定,例如,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的要求。

采矿许可证年限:《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按照矿山建设规模确定:大型以上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30年;中型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20年;小型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10年。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采矿的,采矿权人应当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30日前,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延续登记手续。

按照规定,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并没有与矿井服务年限挂钩,而是与矿山规模和审批机关的权限有关,采矿许可证年限一般要远小于矿山服务年限,如上例中,采矿许可证的年限只有30年,矿山服务年限尚有40年。因此,如果按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进行摊销,会造成摊销期与受益期不配比,摊销期内虚增成本;而摊销期后,由于没有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又会少计成本。

矿井服务年限:矿井服务年限,是以矿山储量核查报告核定的可开采储量(吨)除以年设计生产能力(吨/年),乘以储量备用系数计算得出的。服务年限到期后,若仍有可开采资源则应重新核定储量,重新计算服务年限。

五、采矿权价款摊销的建议

为了克服直线法摊销的局限性,部分上市煤炭企业在尝试资源价款的产量法摊销。

产量法,是以矿井当期实际开采量与可采储量的比例作为分摊比例,计算确认当期应摊销的采矿权价款。即采矿权价款当期摊销额=采矿权价款×(当期实际开采量÷可采储量)。

采用该摊销方法的原因在于:

第一,符合配比原则。煤矿企业受政策性因素、地质构造条件等影响,存在停产、限产、少产状况,生产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按年限法就可能导致不生产也在摊销,或者是前期摊销大,而后面受益年限没有费用摊销的情况。而采用产量法进行摊销,多产多摊,少产少摊,不产不摊,符合配比原则。

第二,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摊销期自其可供使用时(即其达到预定用途)开始至终止确认时止。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摊销金额,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对某项无形资产摊销所使用的方法应依据从资产中获取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来选择,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会计期间,例如,有特定产量限制的特许经营权或专利权,应采用产量法进行摊销。只有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无形资产才采用直线法摊销。

由于矿山可采储量一般有国土资源部门认可的储量评估报告,采矿权价值会随着可开采资源的消耗而减少,其价值摊销应与消耗的可采储量相对应,因其资源消耗方式容易确定,可按产量法进行采矿价款的摊销,该方法能使摊销期与受益期(采矿期)有效配比,从而提供更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如果按产量法摊销,吨煤应摊销:29028.78/10354=2.80(元)。

其局限性在于:第一,必须能合理预计在期满前可以把经济可采储量采完。如果预计不能采完的,就不能以总储量作为计算基数。第二,对税法而言,尽管利用产量法进行采矿价款的摊销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的要求,但目前税收法规并未对产量法的适用加以明确。

六、结论

从会计核算角度分析,采用产量法进行采矿权价款摊销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性原则的基本精神,能够提供更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

从税法角度分析,《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直线法又称平均年限法,是将无形资产均衡地分摊到各期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摊销额均是等额的。

产量法是假定无形资产的服务潜力会随着使用程度而减退,各期摊销额随着产量的不同而增减变化。因此,产量法有待于有权的税务机关以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

七、建议

综上所述,资源价款采用产量法进行摊销符合煤矿企业产量受客观条件影响变动较大的实际情况,符合会计与税法权责发生制原则及配比性原则,能有效避免直线法摊销各期不均衡的缺陷,是采矿权价款摊销的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

尽管从税收法规角度,对产量法摊销未予以明确,但是,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法规滞后于经济发展是一种客观现实。希望有权税务机关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对产量法的适用加以明确。同时,建议企业积极与税务部门沟通协调,及时去税务部门备案,取得理解与支持。而且,该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S].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Z].2007.

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流水花渡”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夜间经济市场的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夜间经济市场的调查报告 伴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夜市逐渐成为人们吃喝玩乐享受生活的一种刚性精神需求,夜间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方式。为全面了解陇县夜间经济市场发展状况,客观真实反映陇县夜间经济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力,2020年10月28日,陇县统计局成立8人专题调查组,深入文娱、餐饮及夜摊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典型随机点对点调查。通过实地调研,基本掌握了全县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存在问题,并提出适宜我县夜间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概况

从消费区域看,消费以城区为主。随着人们夜间娱乐生活进入常态化、夜间消费新兴化消费方式增速加快,消费区域和规模较上年呈现递增趋势。据初步统计,2019年陇县城区共有餐饮244家,购物中心15家,酒吧2家,健身房7家,美发店94家,夜店134家,夜摊69家,网吧8家,KTV4家,电影院3家;2020年1-9月新增理发店5家,夜摊点8家。餐饮夜摊点主要集中在浙江商贸城和关山酒店区域,并且正在以不断扩大内需规模和产品种类的错位竞争中提供对应服务方式拉动消费。

从消费时段看,人们晚上的消费时间主要集中在18时至22时。夜间餐饮和超市购物从5月-9月实现了闭门释放后的反弹回补。夜市炒锅、夹馍、涮菜类餐饮摊点重点集中在晚18点至凌晨2点,消费额占白天的88.4%;夜摊餐饮中,年轻群体成为夜间经济的核心消费者,据调查:80、90后成消费主力,90后支付意愿更强。

从消费人流总量看,分布、群体和消费季不同,辖区的人流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调查结果中:2020年1-9月与2019年同期相比,关山酒店区域的夜市摊点受地段因素影响,比浙江商贸城分布的夜市摊点人流量多3000余人次;超市2019年全年人流量15.1万人次,夜间下午18点至晚上21时人流量3.04万人次,夜间人流量占全年的20%;2020年1-9月白天人流量11.2万人次,夜间人流量占18%;分布在上河郡步行街的文娱类夜间人流量占白天的85%;7-9月旅游旺季关山草原景区全天人流量达1.3万人次,晚上日人流量3500余人次;上河郡夜餐人流量相比关山酒店区域的要多400余人次。据调查结果对比,夜间消费与不同季节也是差异很大,文娱、餐饮、购物、旅游夜间经济总体发展,夜间相比白天劣势在于人流量少而分散,经营成本相对上升。夏季相比其他季节人流量多,消费集中。

从销售额看,夜间经济占比高,正在成为支撑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超市、购物中心、夜店大多都延长夜间营业时间,夜摊大都延长到22点以后,让夜晚成为拉动经济消费的“黄金时期”。工作日益繁忙,但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物质文化需求却丝毫没有减少过。夜间经济的火热是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以城区繁华街中心地段日常消费稳定的超市实地典型调查结果为例:2019年超市夜间消费额占全天的26%;2020年1-9月超市夜间消费额占比19.6%。文娱类主要以夜间消费为核心,其中:2019年KTV、影院、酒吧、健身房和理发店夜间消费分别占全天消费总额的46.1%、12.8%、15.2%、42.1%、11.5%;2020年1-9月受疫情影响,文娱类消费低迷,5月份起才逐步恢复营业,在4个月的营业时间里KTV、影院、酒吧、健身房和理发店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额的22.6%、19.8%、17.6%、43.1%、12.4%;2019年和2020年1-9月份同期相比,餐饮企业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26%,购物超市通过新增单品、半价促销、礼包赠送活动激发人们夜间休闲购物热情,夜间消费额占白天的24.5%。

二、存在问题

1、夜市缺乏有效监管。目前,我县夜市摊点处于自发发展状态,当前城管、工商及相关部门缺乏对餐饮店、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扔垃圾等市容市貌和市场秩序的有效管理,经营户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维护落实不力。

2、夜市产品单一,缺乏特色。目前的商业产品呈现扎堆单一,缺乏多样化,夜生活内容较为单调,开展夜间休闲娱乐的活力和动力不足。

3、夜间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夜经济的发展以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前提,但由于当前我县城区和农村夜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夜间经济发展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完善,城区消费者仍面临吃饭难、停车难的问题,缺乏合理的设施与服务配套成为夜间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对策建议

1、发展地方特色的夜生活文化。发展夜间经济是一场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创新。现代人的消费诉求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重视文化体验感和参与感,我们希望用文化塑造夜间经济的新产业形态。借鉴大城市酒吧文化经验,积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夜生活,比如秦源文化、社火文化、酒文化、养生文化等,扶持培养夜生活文化创意人才,吸引夜生活文化人,打造地方独特的夜生活文化品质,鼓励夜店24小时营业,让消费者在吃喝玩乐中了解陇县的历史文化,推动夜间消费大众化,扶持培育文化氛围夜间经济市场。

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篇6

    随着知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企业产品中渗透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含t越来越大,为了保护这些技术成果产生了无形资产的法律概念即工业产权,它实质是现代科技发展与商品经济制度结合的产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摇要大t相关并可靠的财务信息,无形资产则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也是企业重要的价值信息。上海石化经过这几年的市场搏击,深刻地感受到新产品、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从而逐年加大科研投人。.九五”期间的宜接科研投人达4.5亿元,是“八五”期间的1.5借,目前每年的科技投人力争达年产值的1.5%,按年悄咨收人190亿计算,科研经费年投人将达2.85亿元人民币,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无形资产积累,有的还申请了专利并获批准。然而,在上海石化现行的会计核算中,并没有如实体现大t积爪的科研无形资产价值。因此,正确地进行科研无形资产的管理和核算,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不仅对于上海石化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竟争,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经营管理,提离企业效益具有!要意义,而且对于上海石化按照切TO规则,徽人世界经济主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也其有,要愈义。

    二、目有企业科研无形资产时务甘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专利权的会计核算。企业专利权的会计核算,包括自行研制并申请得到的专利和劝人专利两类。对于企业均人专利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因其具有典型的无形资产核算特征,在计价、确认、摊销等会计处理上都有章可循,但对专利购人后的大量科研消化吸收支出没有明确的会计核算界定。而企业自行研制并申请得到专利的会计核算,由于专利申请和国家专利局审批手续的时间滞后,实际上已造成大量的会计核算空白点,因而使该部分无形资产从会计记录中流失。2、企业科研成果的会计核算。现有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及税务规定中,仅将企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规定取得的专利权和专有技术使用权列人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范畴,而回避了企业大量已鉴定的科研项目成果也是无形资产这一客观现实,致便该项无形资产在会计核算上不能合法、合理体现,实质上也造成了无形资产在会计记录上的流失。

    三、对企业科研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1、对企业购人专利无形资产总成本的会计核算。购人专利无形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一般包括实价、法律费及一些必要的附加支出,这是一般的会计购人成本概念,但忽视了专利购人后的大t科研支出,如专项的差旅费、消化吸收费用等,这些理应包括在该项无形资产总成本中。经过会计处理,使购入专利的总成本被公允地、完整地、真实地记录在受益的会计期间。2、企业自行研制并申请得到专利的会计核算。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97年6月发表的概念征求意见稿和1999年3月的修正建议稿建议用现金流量折现来确定现值作为计量某些资产的一项属性,这为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特别是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t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历史成本和其他计量属性并存将是一个好趋势,即历史成本用于初始计量而计量属性用于后续计量,但尊重历史成本仍是企业会计实务的基本核算原则。虽然目前的西方会计实务和我国企业的会计实务,都将专利申请涉及的科研项目总成本和专利申请相关费用,全部作为当期收益性支出在利润中核销,但西方会计实务已能较科学地将获得批准后的专利权计具有独占和排他性质,其他人取得这项权利,必须人无形资产,实质上是将科研项目历史成本转出,作为付出相应代价;当期无形资产的计价依据。与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设备有明显的依附性;本项会计业务处理的关键在于专利权历史成本的受国家法律的保护;计价公允性。首先,专利申请的相关费用转出是无可非能使企业获得直接或潜在的效益。议的;其次,有的科研项目涉及几项专利,这就涉及专仅管省、部以下科研成果也可能同时或不同时具利权成本的分摊问题;再次,现行管理费中技术开发费备以上无形资产的特性,但其离开会计公允性尚有一归集的是项目的直接费,并不包括间接费,例如:科研段距离,至少还不能证明它代表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人员工资及科研辅助后勤费用。因此,就需要对企业科平,况且将其计入无形资产也无现实的需求和必要。就研专利权无形资产进行合理评估,应按权威机构评估上海石化来说,省、部以上的科研成果已完全能够代表价计价,估价价少于或等于专利项目相关总成本的,按上海石化科研储备的真正实力。实冲销管理费用;若估价价大于专利项目相关总成本4、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的,其滋价增加企业资本公积。传统会计采用直线法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摊销,因目前企业科研专利无形资产的评估尚未纳人正只反映折余价值而不反映原值和累计摊销价值。随着常的法律轨道,故建议可采取以下计价方法: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超过有形资产,技术(1)对一个科研项目涉及多项专利权的,由专家组更新周期的缩短导致无形资产贬值的风险越来越大,对其技术含量、技术水平、难度系数、推广价值四个方加速摊销法和平均摊销法并举可确保企业科技型无形面评价,对每一项专利权进行打分,然后综合计算权资产价值的真实、公允性,建议在资产负债表上仿效固数,作为分摊科研投人成本的依据,也即无形资产的计定资产价值计量及备抵模式来反映无形资产的原值和价分摊依据。累计摊销价值。摊销年限可按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2)对科研项目投人直接费,需分析、评估其合法、执行。

    四、企业科研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税务影响合理计人专利无形资产成本。1、现行企业技术开发税务优惠政策。此外,在企业科研资本化项目成本中,也包括了大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t的科研无形资产专利权和专有技术使用权,因其已术开发费用,可据实计人管理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作资本化体现,可以不作为无形资产单独列示,但可作额时在税前扣除。为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鼓励企业积为财务报表应披露的事项。极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国家税务总局规3、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的无形资产核算。定,对盈利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西方会计实务和中国现行的会计实务,将科研费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以上用收益化已成会计公允,但中国的省、部级以上已鉴定的(含10%),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的科研成果,尽管其没有相关的专利权和专有技术使支外,年终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再按其实际用权,而其先进性、科学性、效益性也是公允的。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增长未从其确认条件分析,这类企业科研成果的效益能达到10%以上的,不得抵扣。被将来所证实,而且其科研投入成本能被可靠地计量;2、实施企业科研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后的税务风在价值计量方法上,完全可以参照企业自行研制取得险。专利权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方法,但其不涉及专利申由于企业将部分科研无形资产转出管理费用(研请相关费用和权数分摊。究与开发费),使得技术开发费发生的累计总额在财务企业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一般具有可辨性,往往报表上反映少了一块,而无形资产总额多了一块,其差是一项技术工艺、设备或一项新产品,它更具备了无形额又在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中反映。而税法优惠政资产的五项特点:策规定中又无相关依据,环比总额达不到要求,很可能不具备实体形态,也不属于具体承受人的债权债造成无法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或少抵所得税,这是最务关系;大的税务风险;其次,由于企业科研无形资产的会计体现,引起,理费用虚减而利润虚增,使纳税所得额也虚增,多擞所得税。3、建议调整税务政策。鉴于以上会计核算实务与现行税务优惠政策的矛盾,建议将企业当年科研无形资产的增加额及其摊销妞纳人计算技术开发费使用总倾的统计范畴,允其合并李受所褥税优惠政策;其次,对企业当年科研无形资产的增加板及其摊销倾纳,作为纳税所得额调减项目,鼓励企业科研无形资产的合规增加和会计处理上的合法体现。此外,国家税务机关应尽快调整无形资产摊销期限的规定,与(企业财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相匹配。

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篇7

一、关于摊贩经济的思考

纵观各大街小巷,经营各种商品的小摊小贩比比皆是,每逢开市时间必是人山人海。摊贩经济已发展成为无法遏制的洪流。面对这样的一个存在,人们开始思索有关其利弊问题。诚然,随着城市整齐划一的文明城市建设要求的提出,我国这样的摊贩经济的存在显然是一种阻力,比如引致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利于规范化市场的建设;摊贩的随处摆摊设点影响市容、堵塞交通。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其所具有的积极功效,譬如摊贩经济的存在对缓解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它还丰富了城市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摊贩经济有其产生与发展的充足养分。一方面,摊贩经济因其所具有的能为广大群众提供廉价的商品和便捷的服务而成为一般民众所接受并广受欢迎的一种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摊贩经济的兴盛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的潮流息息相关,因为迫于生计而又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城市就业压力,很多人选择了摆摊设点维持生计,这种规模小、成本低、风险小的糊口方式成为这样一些弱势群体的最佳选择。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如何有效地处理摊贩经济问题将是重要的一笔,不可全盘否定企图消灭殆尽,亦不可听之任之。

二、从对摊贩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折射出的我国城管执法存在的问题

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的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摊贩经济进行管理是城管执法的职责所在,但是在不少城市,城管与摊贩被视为天敌。不可否认的是,城管队伍对我国现取得的城市建设成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面对近年来屡禁不止的暴力执法等问题,官民矛盾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以致一谈及“城管执法”便会有人破口而出一句“流氓谈法治”。在一份“你对城管执法的印象如何?”的网络调查中,1174 张有效投票中有650票选择了“不好,经常性野蛮执法”,占总票数的55.37%。①这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我国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不充分、标准不明确,导致了执法混乱现象的普遍存在。我国城管执法的产生得益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确立,但是其存在与执法的根基并不稳固。首先,针对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等问题,1996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确立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属于重要制度的变革,然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全国通行、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制度进行规范。其次,关于城管执法尚无统一的执行标准,虽然部分省市政府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我国尚不存在关于城管执法的具有全国性效力的专门性法律规范,城管执法多呈现出盲目性与恣意性。

第二,对摊贩经济的制度排斥和城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是我国摊贩经营的混乱与“摊贩——城管”矛盾的白热化的症结所在。如上所述,摊贩经济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程度的产物,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必然性。政府部门对摊贩经济一味进行打压的管理理念,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因此给城管组织施加了压力以致增加了暴力执法的可能性,而且其本身也是对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背弃。

三、我国城管执法的出路

无论是摊贩经济还是城管执法,都有其存在的根基与价值,但是现实生活中两者如何相容又是无法忽视的难题。笔者欲从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发展经济,帮扶低收入者增强收入能力。如上所述,摊贩经济的存在实乃民之生存问题使然。在这种情形下,城管若只采用打压式强制清除方式完成自己的职责,恐怕适得其反。城市固然需要美丽,但不应至民生问题于不顾。面对这种情况,应在想办法帮助他们做更好安顿的同时进行清除。例如在美国, 市政当局每年都会通过媒体发出公告,向社会公布可供申请小摊贩的数量和地点,这些数量和地点是经过科学规划的,既不影响当地交通和周围居民的生活,也要照顾到有足够数量的客流。②

其次,新形势下榜样效应和形象效应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是故对执法队伍的素质要求在提高。一方面,从源头上肃清城管队伍成分,应对城管人员进行严格选拔,主要考核其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对城管队伍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职业素质。

再次,加强各部门的密切合作和职务监督,切实落实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破除各部门将其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的难题。

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篇8

一、案例回顾:印度摊贩寻求立法保护合法权利

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在印度举办。作为当时印度举办过的最大型体育赛事,为了向世界展示其整洁有序的国家形象,新德里的有关当局以无证经营的流动摊贩对运动会存在“重大安全威胁”为由,在运动会组织过程中对其进行了驱逐。在某次驱逐过程中,部分摊贩被警察拘捕,其中一名在关押期间因受虐待而过世,引起了轩然大波。摊贩们由此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眼看抗议活动未见成果,印度街头小贩联合会代表全国摊贩将新德里政府告上了印度最高法院,要求其维护全国摊贩的合法权利,停止无理的驱逐活动。在历时4个月的审理之后,印度最高法院判决否定了新德里政府的驱逐行为,认为“街头叫卖是宪法保障的权利,小贩诚实经营的自由和尊严不可剥夺”,并敦促政府尽快出台相关保护摊贩权利的法案。印度摊贩的维权之路漫长而艰辛,自1972年开始,印度摊贩就开始以团体联盟形式表达诉求,集体维权。2004年,在妇女自我雇佣协会(SEWA)等社会团体的不断努力下,印度政府终于制定了“街边小贩政策”,开始为摊贩权利提供保护。2009年,印度住房和城市扶贫部门起草了“保障生计及管理街边售卖议案”,要求印度各地出台保护摊贩的相关政策。然而这些仅仅是政策规定,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强制效力。2012年,在印度最高法院的压力下,《街头贩卖(居住地保护和街头摊贩管理)草案》终于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之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14年3月5日,《街头贩卖(居住地保护和街头摊贩管理)法案》正式出台,印度摊贩的权益从此终于在法律层面上获得了确认。

二、中印两国摊贩的生存现状

根据印度住房和城市扶贫部门的统计,印度全国大概有一千万的街头摊贩,他们中的大部分属于城市新移民以及失业工人,家庭都比较贫困。他们每天需要工作10-12个小时,通过贩卖熟食、蔬菜、水果、生活用品以及其他一些手工制品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对小贩充满敌意,并不是当前印度的一个新现象。”《印度快报》说,“尤其是城市管理机关、白领阶层以及富人们。”在中国,摊贩群体呈现弱势化。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农耕土地减少,机械化代替手工劳作,这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许多农民不得不选择到城市发展。然而,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尚未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他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选择易操作、无需太多劳动技能的流动摊贩成为优先选择。除了农民,摊贩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失业工人。根据人社部的统计,到2015年一季度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左右。由于各种因素,摊贩们总是无法很好的融入到城市的主流生活中去,于是,他们成为了徘徊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作为非正规的就业形式之一,摊贩的非固定性、简易性、廉价性等使人们对摊贩形成了某种共识:无证经营、卫生状况差、污染环境等。因此,城市管理者更倾向于把他们视为城市不发达的标志,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建设与管理进程,使其无法建设成为一个一流的国际大都市。为了塑造所谓的城市形象,城市管理者纷纷选择以建立城管队伍为基本手段,取缔驱逐摊贩来表述政绩。于是,摊贩与城市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深,两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然而,中国与印度摊贩相比,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对于维护自身权益的话语权的缺失。印度的摊贩们依靠维权联盟,集结成团体向政府共同表达诉求,维护摊贩的合法权益。小商小贩有了自己的组织,就不再是任人欺负的散兵游勇。而中国摊贩们群体经营分散,缺失必要的凝聚力,当面对侵害时,往往只能依靠社交媒体的曝光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失去这些,他们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微薄。

三、摊贩现象存在的道德法律性分析

(一)摊贩就业无碍道德

道德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一种判断好恶、良善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产生于经济关系交往之中,正是为了解决经济关系中的冲突与矛盾,才有了道德这一价值判断。道德观念具有稳定性,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总有一些道德观念是具有普世性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同时,道德观念也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的发展应以社会发展最大化作为原则,而一项制度的合道德性必须表现为,在既定的条件下,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精神生活提高,其表现出来的经济关系与其追求的经济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保护一部分人精神权利却以损害一部分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或者是为了秩序或者是效率而忽视一部分权利的救济,终将因缺乏以社会发展最大化为原则而受到道德指责。贩夫走卒,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往来在商铺住家之中,街头摊贩们依靠自己的勤劳付出,或出卖劳力或依赖手艺,维系了基本的生计,承担着养活家人的重担。街头小贩自力更生,不偷不抢,他们无畏自身的缺陷,不痴等国家和别人的救助,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与价值,他们本身极富尊严,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脱离社会背景空谈道德,让摊贩们在连生存都举步维艰的情况下还要保持维持秩序、保护环境的高度自觉,不仅不现实更显得可悲,这样的道德纯粹是虚伪而空洞的“伪道德”。另外,摊贩经济存在政治和经济正当性。首先,摊贩的存在推动满足了普通市民对于生活基本物质的需要,为人们带来了更低价更方便的物质获取途径。其次,摊贩的存在有利于更充分的利用城市空间,他们让一些城市的区域充满了活力。最后,摊贩的存在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就业机会,帮助实现了一部分人们最初的创业梦想。摊贩拥有的以上优点早已足以弥补他们因破坏市容而带来的损失,根据社会发展最大化的原则,摊贩的存在才是符合社会的更大利益,因此他们并无碍于道德,城市管理者彻底取缔摊贩的制度才是有待商榷的。

(二)对摊贩存在的“违法性”探讨

英国法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法律的目的不是要废除和限制人民的自由,而是要保护和扩大人民的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1.摊贩与城市管理者权利的法理冲突摊贩与城市管理者权利的冲突指的是摊贩的生存权与城市管理者执法权之间的冲突。作为一个自然人,生存权指的是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权利,它包括了生命权、健康权、休息权、劳动权,以及获得生活救济的权利等。城市管理者的执法权来源于权力机关的授权,而权力机关的权利来源于人民的赋予,来自于人民权利的让与。摊贩作为自然人,本就有着其不可剥夺的生存权,有权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维持基本生活,并且在生活处于困难时,有权获得救济。摊贩的存在有其不可忽视的客观背景,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必要的技能、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一份足以维持生存的工作。而从事摊贩这种门槛低、简单、易操作的工作,成为了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作为城市里的弱势群体,摊贩本该获得来自社会更多的救济。但他们不坐等社会的救济,选择依靠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的生存权,本该收获社会的敬意。然而,摊贩在实现自己的生存权时,却往往附带着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这些会造成对其他公民权利的实现。摊贩在吆喝叫卖时会产生噪音,在沿街摆铺售卖时会占用公共交通,在清洗必要工具时会造成污染等等。于是,城市管理者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就需要站出来对他们进行管理规制,这就使得管理者的执法权与摊贩的生存权之间产生了冲突。而这种执法权在得不到有效制约时,总是会向着扩大化发展,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由于公权力是一种超越在个人之上的公共力量,它有着巨大的规模效益,可以通过强制手段使义务得以履行。因而公权力是保护私权利最有效的工具,这是其他权利保护措施无法相比的。城市管理者的执法权属于这种公权力,其权利来源是包括广大摊贩在内的人民的权利授予,人民将自己的权利过渡给管理者,为的是管理者可以从人民利益角度出发,更好的服务于人民,而不是让其剥夺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权。城市管理者可以合理的规制摊贩的售卖行为,对其进行管理疏导,却绝不是对其权利进行侵犯。2.立法滞后的现实困境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城市管理者与摊贩之间的冲突在新闻版面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立法的滞后性。首先,对摊贩进行管理的权利属于城管部门,然而城管部门本身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明确。城管部门的综合执法权,指的是依旧有关法律规定,将部分行政机关的权利相对集中后赋予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综合行使。《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和国务院一些文件的规定赋予了城管部门在处理关于城市管理事务时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然而,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城管部门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法律一方面赋予了城管部门行政执法的权利,另一方面却没有赋予其行政主体的资格,这使得城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的尴尬处境。其次,我国目前尚未有一部对城管部门的执法权进行具体明确规定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的执法依据。《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中,大多也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操作条款,执法者缺乏统一的规则可循,使得执法难度加大,执法效果降低。为了更好的落实城管执法,各地依据其各自不同的客观需求对摊贩进行管理,使得不同地区的执法体系有较大的差异,缺乏执法的系统性。最后,城管部门的执法队伍建设有待完善。由于城管本身的法律定位尚未确定,使得其人员的招录、编制没有统一的标准。执法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执法效率低下,暴力执法事件频发,降低了人民群众对执法队伍的信任感,从而更加抵触执法。综上所述,我国现有的针对摊贩的城市管理体系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法律问题,城市管理者与摊贩之间的冲突有迹可循。

四、综合评析

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企业;事业单位

一、无形资产及摊销和减值准备的概念

(1)《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无形资产的确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的商誉的存在与企业不可分离,不可辨认,因而商誉不归类为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特征有:不具有实物形态;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创造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2)摊销指对无形资产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摊购置成本,进入各期损益(对于企业)或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办法。各种无形资产应合理摊销。(3)《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某项无形资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时,企业应考虑对该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摊销和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对比分析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购入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时,应一次记入“事业支出”科目,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在各期摊销时记入经营支出,尚未摊销完的金额为“无形资产”期末价值。对于未摊销完的无形资产成本,在事业单位转让或处置无形资产时记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而对于企业而言,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一般金额较大,且发挥作用期限较长,能在长期内为企业带来利益,在取得当期一次性进入当期损益较少当期利润会影响成本计算的合理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适当的方法分期摊销,计入摊销各期损益,减少各期利润,而不应在取得期间一次性记入当期损益。(2)无形资产将来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不足以补偿无形资产成本(摊余成本),则说明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具体表现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了其可收回金额。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并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收回金额的部分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减值,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处置无形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即使其账面价值得以恢复,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不得转回。《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减值核算没有明确规定,未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准备的核算。这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利于无形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加强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1)对于不实行陈本核算的事业单位,为避免出现账外资产,可以参照固定资产核算的方法,增设“无形基金”科目,反映无形资产所占用的资金。在取得无形资产入账时;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同时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无形基金”科目。(2)对于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收入有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组织的经营收入,要求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要注重收支的平衡及成本的计算。同时,这些单位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参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处理方法,设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账户,以准确完整地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过程及余额情况。(3)加强对无形资产定期盘点。事业单位可定期由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结合单位财务部门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与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核对,至少一年一次。(4)在会计报表中增加报表项目。在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资产部类的“无形资产”项目下增设“累计摊销”项目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在负债部类增设“无形基金”项目,以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及无形资产所占用的资金,为单位无形资产管理部门提供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信息,也为上级预算部门合理安排无形资产的投放、调拨等提供客观、准确的会计信息。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对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0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继续较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的相对高速期,各类必须的调整、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将依然呈较为集中和高发的态势,其不仅表现为现代意义上的多元的城市病态,更给常态的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以“三适”理念,即:适应——与时俱进、适当——科学可续、适合——因地制宜,探索善治、服务、亲民的现代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手段,完善新思路、新举措,提升新知识、新素养,至关重要。为此,2012年12月1日,以“现代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的善治、服务、亲民”为主题,“第二十一届长三角城市科学创新论坛”在上海城市管理学院隆重举行。

论坛由浙江、江苏、安徽三省和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以及上海城市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上海城市管理》、《上海城市规划》、《上海公用事业》杂志社共同协办, 并得到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以及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大力支持。论坛邀请江、浙、皖、沪四地城市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系统的一线代表,共同探讨和交流各具特色前沿理论和实证经验。

论坛上,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缪毅以“江苏‘三个城管’创新实践”为题从三个方面作了演讲。其一,城市管理是构建和谐有序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城市管理是政府对城市各项经济社会事务与资源的有效运营、调控、监管和服务。城市管理是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秩序的维护、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三分建设七分管”,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关键。其二,以“百姓城管、科学城管、法制城管”引领城管工作创新。一要从思想认识上牢固树立百姓城管的新理念;二要从工作方法上着力完善科学城管的新机制;三要从管理模式上加快建立法治城管的新秩序。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各城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践行“三个城管”:一是注重城管工作的百姓参与互动,着力提高市民对城管工作的认可度;二是注重数字化城管工作的有序推进,着力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三是注重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升城市管理工作实效;四是注重城管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着力推进城管工作的法治化进程。其三,以创新城管文化为抓手,提升城管执法队伍形象。他指出,一方面,江苏在全省城管系统组织开展以征文、书画、摄影和文艺汇演等为主要内容的“城管文化年”活动,并将此作为打造“百姓城管、科学城管、法治城管”品牌的重要载体,用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推动城管工作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开展全省建设系统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活动,要求全系统的行政执法队伍围绕全面建设“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熟练、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行政执法队伍目标,全面提升队伍的素质和形象。

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助理吴文良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城市流动商贩管理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演讲。他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流动商贩已成为遍及全国大中城市的一个特殊经营群体。流动商贩管理是“堵”还是“疏”?十多年来始终困扰政府及城市管理部门。如何解决管理者与小贩长期积累并不断激化的矛盾,已成为考验政府行政智慧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据他分析,我国城市流动商贩人数至今缺少精确的调查统计,有关专家估计有3000多万。流动商贩大军的形成,有主观条件的限制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门槛因素,还有市场供需的拉动因素。流动商贩大军不断扩大的深层原因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公民就业的不充分和国家对无业、隐性失业人员及贫困阶层社会保障的不到位,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为自求生存、为政府分忧的实际行动。他认为,目前城市流动商贩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四种关系处理出现偏颇:一是严管与引导的关系;二是少数与多数的关系;三是适度与限制的关系;四是法治与人情的关系。同时,政府对流动商贩存在的背景和经济规律研究得还不够到位,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把握还有待增强。为此他建议,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在管理中必须维持社会的和谐,并实现四个明确:一是明确流动商贩合法存在的地位;二是明确对流动商贩实行综合管理;三是明确城管综合执法的法律地位;四是明确流动商贩管理的政策法规。

江苏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崔曙平博士就“湖北城管创新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这一主题在论坛上作了演讲。据他介绍,2011年,湖北城管系统围绕“畅通、靓丽、文明、和谐”的工作目标,针对湖北省现阶段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和城市管理大检查活动,着力推动城管体制机制创新,掀起了一场全省的“城管革命”。湖北城市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有五个方面:一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全省推进“城管革命”。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并在全省开展城市管理大检查活动。二是工作举措针对性强,大力推动七项重点工程。他们从“道路拥堵”、“垃圾围城”、“广告杂乱”、“立面破旧”、“沿街为市”、“绿化缺失”和“组织领导”这七个最直观、易见效、同时也是群众反映最多的方面入手,突出重点打歼灭战,在较短的时间内“立竿见影”,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市容面貌。三是政府首位职责明确,全面推行大城管模式,包括:明确市级政府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着力构建各部门联动的大城管架构,严格城管考核机制。四是工作管理机构健全,着力构建四级联动体系,包括:在全国率先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设立城市管理处,全面推动重心下移,构建四级联动管理体系。五是机制标准构建科学,严格推行城管绩效考核,包括:制定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考评标准,制定公平公开的第三方考核绩效办法。他认为,湖北城市管理工作创新对江苏有六方面启示,即:一要明确城市政府的城管工作职能;二要加强城市管理组织机构与执法队伍建设,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独立设置城市管理处;三要以数字化城管为抓手加快构建大城管模式;四要建立完善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和层级考核制;五要着力提高环卫行业发展水平;六要完善城市管理的属地管理工作机制。

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王震国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国内外摊贩管理主要方式与当前城管新理念”的演讲。他首先系统介绍了欧美、亚洲发达国家的摊贩管理模式,以及港澳台的摊贩管理现状。随后,系统剖析了当前城管执法的诸多疑问,即:(1)面对量大面广的城管工作,管理和执法如何分工、协作与联动?(2)城管队伍如何规范执法、重塑形象、肩负责任、与时俱进?(3)从公认到否认、从好评到批评、从支持到反对,城管之变谁之过?最后,他提出了破解当前城管之困的对策建议。一是换位思考:变“断生路”为“找出路”,变“野蛮整治”为“真诚服务”,变只顾“市容”为兼顾“繁荣”。二是把街区划为四种类型(政府为前三类提供规范服务):鼓励商贩到居民区街道、小巷设摊,方便居民就近购物;允许商贩在车流少的街道,时段性设摊;组织商贩到固定的室内商场集中设摊,规范管理,提供服务,减免摊位及管理费;禁止商贩在主干道占道经营、流动设摊。三是摊贩实行依法、许可管理:地方制定专门条例——对摊贩的营业许可条件、项目、时间、地点及摊位结构、食品卫生要求、操作规范、相关责任与义务、收费与处罚依据等,作出细致、明确的规定;部门实行行政许可——愿意遵守条例的摊贩发给许可证,获得行政许可;社会开展听证许可——摊贩设摊要经过当地居民一定多数的听证许可;协会予以自律维权——组建摊贩协会,入会作为摊贩经营许可的必备条件,协会有义务对摊贩进行规范、自律,也有义务替摊贩维权申诉,用以减少摊贩单独与管理、服务、出租方发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