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9:31:28

商贸发展

商贸发展范文篇1

一、商贸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产业:县供销社创新体制搞活经营,以新供销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各基层供销社为基础,整合农资直营店、农家店、加盟店为连锁经营网点,通过国家“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加大经营网络基础设施投入,形成了具有3个配送中心,11个直营店,65个加盟店的经营网络,2013年为农民供应农业生产资料2.3万吨,有关服务信息和宣传材料3万多份。

2、日用消费品经营产业:引进省内大型连锁企业家电销售公司,密切合作,并以家电超市为龙头,以基层中心供销社日用消费品超市为自营平台,通过争取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助,在全县建成社有日用消费品超市6家,村级连锁加盟店156家,2013年基层供销社超市实现销售255万元。

3、烟花爆竹经营产业:注重以安全经营为重点,强化烟花爆竹市场专营,加强城信建设和行业自律,按“六统一”标准,着力打造贯通城乡,布局合理,规范有序的烟花爆竹经营网络,在全县建设标准化烟花爆竹配送中心1个,直营店3个,代批点7个,零售网点150家,并建设标准化储存仓库600平方米,配备了专用配送和市场稽查车辆。保障了烟花爆竹市场管理安全有序,销售持续上升。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经营产业:通过整合社有资源,采取股份制形式,组建成立县新供销再生资源公司,以资本购销为纽带、整合、规范现有再生资源加收网点,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积极开展废纸、废金属、废橡胶及车辆拆解和家电以旧换新等业务,该公司现共有回收利用网点63个,2013年实现废旧物质购销交易额1630万元。

5、农副产品购销产业:与县蔬菜销售公司紧密合作,大力推销县的特色产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业务,多方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领办,引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发展社员629户,其中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省供销社评为标准化示范社,2013年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副产品销售额4000多万元。

二、商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供销社系统近年来在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经营网络方面有所突破。农资、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农副产品购销等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经济基层薄弱。系统产权制度全面改革后,绝部份社有资产被处置,所剩余的资产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使用价值不高。

2、资金缺乏。系统现有各经营产业普遍存在基层设施差,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更新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在现有资金条件下,如没有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作困难较大。

3、服务产业运转方面不足,主要表现在大部份经营网点设施陈旧,方式落后,品种单调,为农服务能力不强,农村综合性超市发展滞后,商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交易技术空白,制约了现代流通服务产业的发展。

4、经营人才缺乏,尤其是懂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缺乏,其次农业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短缺。

三、商贸产业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搭建政府联系农民、农民连接市场、农民联合农民的公共服务平台,以现代流通为手段,注重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构建运转高效、功能齐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体系,努力把供销社打造成农民需要的服务载体,成为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的骨干力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四、商贸产业发展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供销合作社将围绕“服务三农、紧扣发展,创建新型供销合作经济”的总体目标要求,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1、经济目标。实现全系统购销总额达到2.05亿元,其中:农资商品供应8000万元,日用消费品1000万元,农副产品购销6000万元;再生资源回收、加工5000万元;烟花爆竹500万元。

①全系统实现利润100万元。

②全系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00万元,重点建设县农资大市场;古县、沿陂农资市场、供销贸易服务中心等基层设施项目。

2、商贸产业建设

①完成全县农资连锁经营网点构建,重点建设乡镇配送中心、直营店,使系统农资经营网点达到200个,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农资商品供应占全县的70%以上,农资商品储存设施达到20000平方米,满足化肥、农药冬储需要。

②加强供销社服务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在有条件的乡镇,积极配合乡镇建设规划,恢复和重建基层供销社,2013年在古县和沿陂建设2个基层供销社。同时,与当地村委会合作高标准建设2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5个庄稼医院、开展测土配肥、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③完成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连锁经营网络建设,形成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集中整理、转运为一体的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再生资源利用中心。

④建设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2个,仓储面积3000平方米,在乡镇建设6个基层供销社、4家日用品超市,构建供销合作社日用消费品的连锁经营网络。

⑤建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实现特色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引办领办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副产品行业协会,引导农民走合作共同发展道路,实现农副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⑥完成烟花爆竹配送中心建设,新增仓储面积1000平方米,配备防爆专用配送车2辆,实现全县烟花爆竹经营安全有序。

五、商贸产业发展的打算

1、加快发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服务网络。筹资3000万元建设集农业生产资料交易、仓储、物流配送、农业技术咨询为一体的农资大市场。

2、加快发展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一是在有条件的乡镇投资600万元,组建6个基层供销社,4个日用消费品超市;二是大力发展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投资2700万元,建设桥南社区综合超市和县城“供销贸易服务中心”,壮大日用消费品经营的骨干龙头企业;三是在全县发展连锁超市和乡镇便民店构建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

3、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依托现有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通过投资700万元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报废汽车拆解中心,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两再生资源加收利用网络,实现全县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4、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的现代购销网络。投资400万元建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提升农副产品的购销功能,增加仓储运输、冷链物流能力。建立检验、检测、资金结算、信息服务系统。创新农副产品的流通方式。推动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直接建立采购关系,大力推进我县绿色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副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批发市场,培育农产品品牌,引导我县优质农副产品茶油、早辣椒、食用菌等进入全国供销总社新合作网络物流系统,促进农副产品销售。

六、商贸产业发展所需的扶持

供销社系统经营产业的发展,基层设施薄弱、资金缺乏,在发展中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1、在构建农村现代经营网络的基层设施项目建设中,希望得到国家“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省财政“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引导资金”等项目300万元资金扶持。

2、在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建设中,希望得到“农业综合开发供销合作新示范项目”100万元资金扶持。

商贸发展范文篇2

一、商贸流通领域改革发展的历程,就是持续不断的思想解放的过程

大家知道,流通和市场有着自然的联系。流通是从整体上动态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市场是流通过程中的横断面,囊括着流通过程的各种利益关系。流通领域以其相对独立的产业特点以及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特性,使其率先进入改革开放。我市流通改革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起步阶段、大力推进阶段、深化发展阶段、繁荣创新阶段。可以说,流通领域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按照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使主观认识不断接近客观实际的过程,从而产生了主管见之于客观的行动、方法和成效。

就我市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品市场初具规模,市场机制已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流通主体实现多元化,流通设施和技术不断改善,现代流通方式和先进经营业态迅速发展,“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格局初步形成,以市场化为标志的商品流通体系基本建立。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3.8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9.37倍;全市共有各类商业网点41570个,规模以上商场50家,各类商品市场(包括农贸市场)近200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所发展,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沃尔玛、肯德基等世界知名企业落户我市,为我市商贸流通带来先进管理和营销理念。“菜篮子”不断净化和丰富,经受了各种突发事件的考验,不断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商贸流通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三十年来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的过程。

二、更加解放思想要紧密联系实际,突出流通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破解

我市商贸流通业三十年来得到长足发展,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环境、政策、观念的影响,流通规模企业还不够多;流通开放度、现代化水平不高;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村流通缺乏投入,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整体消费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由此形成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函待解决。

一是供与求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表现在农产品流通上,小生产难于大市场对接。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分散的经营主体大量推出;流通渠道减少或变窄,加剧了“卖难”;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经营主体纷纷涌入,增加了流通环节,推动了价格上涨,造成农产品市场周期性波动。与世界经济接轨后,市场风险加大,调控难度增加。如我市近年来的干姜、西红柿、生猪等产品的供求状况就反应了这一矛盾。

二是多与少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表现在商业网点布局上。我市具有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特点,二元结构突出。从全市商贸流通产业的情况看,也呈现出“二元结构”,城市商贸繁荣繁华,网点数量多;农村商贸相对落后,规模网点较少,多数属“夫妻店”。这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不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一些“有场无市”、“空壳市场”的现象。

三是城与乡的矛盾。从消费结构看,我市7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而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市的19%,城市却占81%,城乡消费水平有待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等方面任务艰巨。

四是产与销的矛盾。我市虽然具备“大工业、大农业”的特点,但是产销矛盾却很突出。从日用工业品来看,我市日用消费平90%多依靠外地,流通成本增加,使其价格偏高。从农产品来看,由于产品结构和季节性矛盾,市中心城区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供应,60%依靠外地。加之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特别是与农产品销售有关的保质、保鲜的冷链设施建设滞后,以及在运价、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下,造成了损耗与浪费。据统计,我国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同时,由于产销脱节,大多数的小规模生产者因缺乏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及时调整产品品种和把握市场良机,丧失提高商品率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机会。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较为突出,流通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足,作用不明显。

五是管与放的矛盾。在当前的行政管理理念下,在流通行业管理上,热衷于管理,倾向于集中。市场的多头管理,其结果带来市场秩序不规范。不少执法部门重复检查,盲目检查,以罚款代管理,干扰了商品流通的正常经营秩序。说到管就不想放,说到放又不想管。在农村市场监管上处于边缘化,放任自流,假冒伪劣商品流通、乱涨价、欺行霸市等问题时有发生,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也束缚着市场管理者,管与放的尺度把握难度加大。如:恒源超市拖欠供应商货款,部门缺乏监管手段。

以上五个问题,是更加解放思想需要认真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三、更加解放思想要着力于创新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通过更加解放思想大讨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我们确定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商贸流通工作全局,以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为主线,建设大市场,培育大企业,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以城市商贸带动农村商贸,以农村商贸支持城市商贸,促进城乡商贸协调发展,建成我省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和商贸物流中心。

(一)以“三规”为主要内容,夯实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基础

一是规划。一方面认真组织实施好《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和《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另一方面编制出台《市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促进我市城乡网点布局合理、协调发展。

二是规模。扩大规模是做好统筹城乡商贸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抓“走下去”发展,开拓农村市场。又要抓“走出去”发展,挖掘市外境外市场;既要抓本土大市场、大企业的培育,又要抓国际国内知名商贸企业集团的引进,多管齐下,做大商品零售总额规模。

三是规范。各类规范及标准是做好商贸工作的抓手和指导行业发展的依据,也是迅速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要积极贯彻执行国务院和商务部的有关法规规章,创造公平交易环境,促进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

(二)以“五个工程”为突破口,打造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涉及诸多问题,当前是抓好“五个工程”:

一是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今年新建或改建日用消费品农家店250家,农资农家店80家,配送中心2个。力争三年内基本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搭建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下乡进村,农产品和废旧物资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

二是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双进工程”,即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今年,争取在市中心区建立1家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对1-2个社区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让城市居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

三是大力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在市中心区、县城及产地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冷藏保鲜、质量安全可追溯、检验检测、物流等设施建设。

四是积极推动“农超对接”试点,支持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逐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五是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工作,已备案销售网点354个,中央财政预拨家电下乡补贴资金1856万元。截止到4月20日,全市销售家电490件,销售额完成82.7万元。同时,全力配合做好“汽车下乡”工作。

(三)以“三化”为主要抓手,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

流通现代化是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点。要扩大规模,就必须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目前主要以“三化”为抓手:

一要以规范化促进连锁经营。积极推动链锁经营向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引导佳惠、新干线等连锁企业向农村市场拓展延伸,提高农村市场连锁经营比重。

二要以集约化促进现代物流配送。积极争取国家部分资金支持企业发展物流配送系统,减少商品损耗,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物流网络。

三要以社会化促进电子商务,在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大力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应用领域,搭建专业交易平台,加快企业供应链,客户链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四)注重“三个结合”,实现“三个转变”,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商贸发展范文篇3

本文作者:傅晓明袁声莉戴化勇杨申燕工作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从2000年第二期和之后的第三期高新区规划设计开始才一考虑到商贸业的相应配套建设,世纪金花作为首家大型购物中心开始进驻;到2003年开始逐步形成了以横向4.2公里的科技路和纵向1公里的高新路的“小T型”商业网点聚集区,原来的一、二期区域的制造业和工业企业一律迁入新扩地区,腾出来的区域全部作为商贸服务区;之后随着高新区建设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原有的商业网点布局已经不适应发展需要,为此,高新区又规划了以横向科技路和纵向3.6公里的唐延路构成的“大T型”商贸业聚集区。2004年,当时的西安市商业贸易局了西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4一2020),全面规划了西安市总体商业网点布局,高新区商贸业的总体布局随着西安市总体商业规划的也进一步明确,目前,已经形成以传统的科技路和高新路为主发展商业街、以唐延路为主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中央商务区、并发展以锦业路和西台路为主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商贸业格局。同时,2012年三星电子正式进驻高新区,据估算,三星公司的存储芯片项目总的投资规模在70亿元人民币,尽管此项目在2012年上半年签约之时在全国引起很大争议,但是西安市态度非常坚决,最终排除了异议坚决引入,为此,高新区专门规划建设三星城,以现在临近草堂工业园的9.5平方公里为三星城建设规划用地,项目已经开工,计划明年9月建成一期,三年完全建成;未来形成10万人左右的三星城,规划配套160多家企业,包括医院、学校、员工宿舍等设施。2012年6月,国家有关部委正式通知各主要城市上报建设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申请,西安市政府作为申报城市,确定以西安高新区为主作为西安市的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建设的上报区,并且联合碑林区、莲湖区和雁塔区三个老城区的商贸业资源,整合规划建设西安市中央商务示范区,这一重大决策为新时期高新区的商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所以,未来一段时期来看,高新区的商贸业发展将是以西安市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建设、三星城建设三极并进的推进方式作为主导推进动力。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分布截止20n年,西高新共有商业网点1372余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78.71亿元,比2010年增加31.06%。1、着力打造高新区中央商务区,增强高新区商贸流通业辐射力西安高新区以申报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流的商贸流通中心。西安高新中央商务区位于区域核心地带,以唐延路、锦业路、西太路为发展轴,集聚了一批以高端商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产业形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高新区万亿元现代服务业产业带的重要组成和集办公、会展、酒店、商业、居住、文化、娱乐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都市中心。目前,20余家主要金融机构均在中央商务区设立了网点,功能齐备、配套完善的大型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娱乐餐饮、金融保险等使之成为西安市最集中的高端商业品牌聚集区和西北第一商业聚合地。西安高新区中央商务区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沿科技路、高新路、唐延路、锦业路规划建设了高档次的商务写字楼139栋,建筑面积达到328万平方米,其中4A级标准以上的商务办公楼70栋,建筑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科技路、高新路和唐延路为轴线的“T”字型高新商圈经营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分布着大量高级写字楼,聚集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西安高新区商务聚集区建有文化艺术中心、剧院、主题公园、游乐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中心、文化广场等,打造了标志性文化建筑,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逐步形成了宜居、宜商、宜业、宜游、宜学的五宜商住区。中央商务区已发展成为兼备科技、金融、交通和时尚优势为一体的高端复合型区域,区内各类高端服务设施齐全,并日益形成了高新品牌,被誉为“关中第九景,’o2、高中低端酒店餐饮业齐头并进、均衡发展西安高新区现有星级酒店22家,其中四星级以上8家。亚洲地区盈利能力最强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内陆首家五星级瑞士本土酒店瑞斯丽大酒店、西安绿地假日酒店等一批知名高端酒店相继入驻,使其商旅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目前高新区餐饮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主要集中在高新路和科技路一线,从集中度看,高新区餐饮在高新一路和高新二路之间形成了高新区的餐饮服务一条街,集中了以俏江南为代表的高档餐饮和来自本地、四川、新疆的中低档餐饮企业。不过总体看,高新区餐饮业上不如西安市在传统的雁塔区和新建的曲江文化区餐饮业发达,在这两个区集中了西安市的主要餐饮美食和酒吧街,由于西安市相对城区面积比武汉市小很多,所以,从餐饮的选择看,商务宴请活动主要集中在雁塔区和曲江新区。3、初步形成多样化的零售业态布局西安高新区商贸零售业态兼具了高端百货、大型购物中心、小型商场、社区便利店等多种形态,初步满足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在高端百货和大型购物中心上有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世纪金花大型商场,大型连锁店有沃尔玛超市,不过再无其它连锁超市,西安市本地没有形成象武汉市武商量贩、中百仓储、徐东平价等大型的商业连锁超市,主要是由一些中小型商业企业形成配套,包括小百货、小商场、小区配套商业设施、小区便利店、小区蔬菜直销点,其中,高新区明确要求在进行住宅小区建设中必须拿出一定比例(一般为10%)的建设面积用作商业配套网点的建设,以满足小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新区内形成了高、中、低档商业网点的整体布局。4、物流业及专业市场的布局情况物流业在高新区的发展目前没有纳入规划,从高新区的现有格局和基本指导思想看,物流业并不是他们重点扶持的,主要原因是认为物流业造成大量的重型卡车来往于高新区,影响了高新区的总体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噪声和交通堵塞,因此,与此相关的现有高新区8家汽车“45”店也因为需要物流业配套而计划迁出高新区。不过,由于比亚迪汽车就坐落在高新区,大量运输汽车的卡车就停留在相关区域的街道上面,确实影响了环境和交通,但是对这一企业目前高新区还是重点支持的,所以,高新区要想完全解决大型卡车过多造成的问题可能还不现实。高新区专业市场建设目前基本上是蔬菜市场和汽车“4S”店两部分构成的。蔬菜市场有沃尔玛超市一个、专业蔬菜市场一个和小区蔬菜直销点形成基本格局;8家汽车“45”店分布在唐延路周边,包括大众、奥迪、比亚迪等品牌,基本涵盖高中低档车型,不过这些店都将陆续迁出高新区,搬迁至三环以外。至于建材专业市场高新区并无配套,高新区居民主要前往老城区的两家大型专业建材批发市场。

总的来看,西安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管理职能和行政职能分离高新区管理体制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划,而是在现有行政区划中独立出来单独发展高新产业,从行政体制上面来看并没有独立成区,而是形成了社会管理由西安市政府会同已有各区职能部门进行管理,而高新区管委会专门负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招商引资以及服务工作,高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依据西安市政府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划进行,包括园区建设规划、招商政策等等均由西安市政府实施。2、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发展总体要求高新区在建设之初就是按照中央、陕西省的总体要求、依据西安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设的,在发展过程中,也严格遵循了西安市的城市规划、商业网点建设规划、高新区建设发展规划要求,逐步推进,规范发展。3、高新区地理位置特殊由于西安市北面为渭水环绕,南面则是椭圆形的秦岭阻隔,因此,从西安市市区发展可行方向看,向城市的西南方向发展是可行之策,所以在高新区建区之初,就确定了向西南方向发展的大方向,也明确了西安市整个城市格局发展的大方向,也就是说,现有高新区的发展区域实际上也是整个西安市城市发展的区域,这也导致了西安市在整体的投入上以及市民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区域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向高新区迁移。这一点不像武汉,武汉市的城市发展呈现多极化,城区面积向四周扩张,所以也导致了东湖高新区从对市民的集聚效应上面不像西安高新区那么强烈。4、总部经济和高新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高新区在发展既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还特别结合了西安市所大力推进的总部经济的发展,在西安市定位于西部总部经济中心的基础上,西安市将总部经济的发展立足于高新区,这样使得高新区在发展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借助于总部经济的发展带动产业区内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同时,各类企业的地区总部的进入无形之中又增强了高新区的吸引力和投资集聚效应,使得更多高新企业落户,从而形成了目前总部经济、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多元产业集聚的总体布局。5、将城中村改造与商贸业发展相结合城中村改造中不是简单的拆迁推倒建设高档写字楼和商业网点,而是结合城中村的具体位置,一方面建设了大片的新居民区,一方面在这些新居民区中保留城中村村民自主开设的商业网点,包括餐饮、百货、娱乐等设施,这些设施尽管比较初级、简陋,但是客观上为周边制造业企业员工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成本相对低廉的居住之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新区吸引和稳定一批收入不高的年轻群体,同时也形成了高新区商贸业的有效合理的结构。6、借力大型企业的引进入驻,助推商贸业发展典型案例就是今年借助三星公司存储芯片项目入驻高新区,高新区为此配套建设的三星城将建设一大批商贸配套设施为即将进入园区的1000多名韩国员工和更多本地居民提供服务,这无疑将对高新区的商贸业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上述特点既是西安高新区发展的重要经验,但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1、过分强调了总部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作用。高新区最近两年的发展规划中很大一部分是围绕建设总部经济和中央商务区展开的,今年更是围绕西安市申报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的决策开展了建设总部经济和中央商务区的更大力度的招商引资工作。而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可能造成高新区经济发展的“跋腿”。2、对商贸流通业的完全放手可能导致市场失灵问题。高新区目前所实施的商贸业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高新区管委会不承担商贸业发展的管理职能,完全交给市场,运用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来实现商贸业的发展,而商贸业从业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则是依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法规进行监督管理。但是由于高新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存在和保留了大量的城中村改造后自然形成的城中村商业网点,导致这些地区的商贸业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和垄断经营等问题。3、城中村的管理真空问题不容忽视。城中村改造后留下的大片村民自主建设的商业网点目前基本上归口村委会管理,村委会的管理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场所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形成了一些城中村商业网点的无序竞争、垄断经营乃至不法经营,甚至还可能成为黑社会组织形成的温床,再加上这些商业网点人群聚集,顾客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很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甚至更大的群体聚集事件,这都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4、专业市场发展存在较多空白。高新区专业市场发展空白较多,目前,区内人才服务市场、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基地等数量都不多,如人才服务市场只有高薪区管委会驻地一家,无专业的建材批发市场,而对于已经形成的汽车专业市场(如45店)又由于产业政策和指导思想的原因,计划全部迁出,使得汽车专业市场的发展已基本上停滞。专业农贸市场呈现空白,居民生活由沃尔玛超市和小型社区蔬菜直销店来解决。这些使得高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城市功能上出现了一定的缺失,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是由周边城区配套解决的,这客观上加大了高新区居民生活的成本。

综合上述经验和问题,我们认为,在东湖高新区发展商贸流通业中有如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1、商贸业发展要和国家商贸业发展的总体政策相结合借力发展。借鉴西高新的商贸业发展,东湖高新区可以参与到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申报工作和建设工作中,围绕总部经济和CBD建设来发展商贸业。西安高新区的商贸流通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中借力发展成为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动力。而这一借力就是抓住西安市正在开展的申报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这一契机,以部级中央商务区建设为抓手,大力促进区内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这次西安市的中央商务区建设工作是以高新区以及围绕高新区的几个老城区的商贸业基础作为申报依据的,客观上为高新区的新的商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使得高新区的发展和周边城区的发展形成合力并融为一体,既实现了对周边老城区的带动发展,也客观上为高新区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东湖高新区应该积极利用这一信息,尽快落实国家商务部所提出的建设部级中央商务区试点城市的相关政策要求,积极争取武汉市加入这一竞争,并将东湖高新区纳入这一规划,以提升东湖高新区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发展水准。2、与城市的总体城市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并进、相互促进的格局。西安高新区虽然一直没有对区内的商贸流通业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管理,但并不意味着区内的商贸流通业就是无序发展,除了区内相关的配套政策外,西安市政府所制订的一系列发展该市商贸业的政策措施同样在区内得到较好贯彻执行,所以保证了区内的商贸业发展的规范和有序,由此可见,将区内发展和全市的发展规划相联系、相协调,既保证了高新区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区内的产业招商工作中去,又保证了招商产业能建立在较好的商贸业配套支撑上,使得区内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可发展。东湖高新区在商贸业发展中也可以结合武汉市最近出台的一系列建设部级中心城市的举措,将区内商贸业的发展和建设部级中心城市的规划结合起来,如2012年8月29日武汉市政府所提出的建设“九大区域中心”的决策就是典型的重大决策,如果东湖高新区在这个重大规划决策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参与,将对于高新区内的各个产业当然也包括商贸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然,东湖创新试验区的建设也同样将是重要的推动力,也必须善加利用,借力发展。3、商业网点和商贸配套建设要注重高、中、低档网点在同一区域的合理搭配,有利于社会管理高效运作,同时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商贸业的发展切忌好高鹜远,盲目追求所谓高档、奢华、时尚,尤其不能被房地产商绑架,沦为房地产企业营销活动的嘘头和工具。像最近在鲁巷光谷步行街所提的什么“24小时不夜城”建设,一定程度上就是房地产商闹出的营销概念,对于改善广大居民的实际需求有多大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商业配套建设要注重实效,注重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从满足绝大多数在区内生活的普通人的生活出行方便舒适需要出发来进行商贸业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既要有集中连片开发形成规模化和集聚效应,但也要深入各个居民聚集区,重视分散网点的建设,毕竟大多数居民还是希望在家门口方便消费和出行的。只有这样,才能留住居民,不至于出现区域空心化和所谓“空城、鬼城”,还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舒适感。4、产业规划要留有余地。高新区制定相关产业的产业规划时要注意为不同产业的发展留有余地,留足空间,为以后各产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可能性,防止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现有高新区的不断扩张一方面反映产业发展迅速,是可喜的表现,但也说明我们的规划制订之初对于发展的空间预留考虑不足,使得产业发展尤其是商贸业发展空间经常捉襟见肘,疲于更改以适应需要,结果导致商贸业发展总是处于被动发展或者见缝插针的状况,这些都说明我们对于商贸业的发展要做到规划先行,既要规划时不要盲目发展、片面强调大而满,但又要适当留有余地,留足发展空间,为商贸业发展提供不断适应新的需要的可能性。这对我们的商贸业规划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5、高薪区管委会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中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要手伸的太长干预了市场的正常发育,又不要放手不管,导致市场的混乱无序。西安高新区在发展商贸业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新区管委会对于区内商贸业的发展一直置于市场调节的模式之下,所以在区内的商贸业发展既有市场竞争带来的繁荣,又有监管缺位所产生的城中村商贸发展的无序和混乱。东湖高新区的商贸业发展要借鉴西安高新区的作法,从市场调节的一面来看,东湖高新区必须充分重视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认真研究市场调节的规律,用看不见的手来发展商贸业,但同时,区内同样存在大量的城中村的改造所带来的配套商贸业配套,这些配套网点同样也带来了较多的社会管理问题,高新区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商贸业协会组织来积极引导,既避免了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预,实现企业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实现商贸业发展的有序健康发展。6、创新方法、灵活发展商贸业。西安高新区在发展商业网点配套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法,他们提出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选择“联合开发”“自主开发”和“土地置换”三种方式进行商业网点配套建设。所谓联合开发是指地产开发商和商贸企业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商业网点;自主开发则是有地产开发商独自建设商业网点配套,而土地置换则是由高新区出台的针对那些希望扩大规模的位于繁华地段的制造业企业的优惠政策,这一优惠政策简单地说就是政府采用1:1.5的用地面积比例和这些企业进行土地置换,通过置换,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用地,而政府则获得了新的商业开发用地,作为商贸业发展的新地块进行招标。东湖高新区的建设也需要在保证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创新和顶层制度设计来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通过良好大环境的营造吸引和激发各类企业的发展创新,也能够有效引导企业有意识的投资商贸业、发展商贸业。

商贸发展范文篇4

本文作者:张冕工作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1、国际高新区的发展历史世界上第一个高新区是1951年诞生在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因而国外的高新区起步早,发展历史长,发展速度快。国外高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二个阶段:(l)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从1951年斯坦福研究园的兴建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高新区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且发展缓慢。1951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兴建的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ResearchPark)占地仅有50英亩规模,开创了世界高新区的先河。与斯坦福研究园同时起步的是波士顿地区128号高速公路地区,但当时128号公路地区只是自发集聚了几百家高新技术公司,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新区。1959年,美国又兴建了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高新区还包括:197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圣三学院建立的剑桥科学园;法国于1969年开始筹建的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日本于1963年建立的筑波科学城等。应该说,在这一阶段,世界范围的高新区都处于起步阶段,且数量很少,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上仅有20多个高新区,兴建的高新区都位于西方发达国家,且绝大多数集中在美国。(2)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严重衰退,但是高新区却获得了以技术为导向的经济增长,再加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引发的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创建发展高新区的热潮。在美国,斯坦福研究园发展成了居于全美乃至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前沿的“硅谷”,128号公路地区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基地之一。与此同时,美国其他各州又兴建了大量的高新区。到1992年,美国高新区已遍及80个州中的42个州,总数达358个。在欧洲,英国又兴建了苏格兰硅谷;法国建立了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布列塔工业园,以航空航天技术为主的图卢兹科学园;德国建立了西柏林科学园区、亚深技术中心、布伦瑞克科学园区。在亚洲,这个时期高新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行动起来,兴建各种类型的高新区,如韩国的大德科学城,大田科学工业园区,光中技术城,新加坡的肯特岗科技园,印度尼西亚的瑟蓬科学城,印度的班加罗尔科学城,古尔风科学城,泰国和菲律宾等国的科学工业园。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高新区己经达到1000个,这些形态各异的高新区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目前的世界各地的科技园中,综合其发达程度、发展速度、影响力大小、对我国高新区的借鉴作用等多方面的考虑,本报告将着重分析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台湾新竹科学园的发展状况,并由这三家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状况分析高科技园区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对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商贸流通规划给出建议。2、美国硅谷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硅谷(SiliConvalley)位于美国加里弗尼亚州,它是一个从旧金LlJ的PaloAlto向南到SaintJose长约48公里,从Cupertino到Fremom宽约14公里的狭长地带,原名叫圣克拉拉谷(TheSantaClaravalley)。1938年williamHewlett和DavidPaCkard用538美元在租来的汽车房里成立惠普公司开始了他们自己的创业,也开始了硅谷历史的书写。此后,在特曼教授的鼓励、支持和推动下,一部分技术性公司随同惠普公司一起发展起来,为硅谷作为新兴电子产业基地打下了基础。二次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要尽快把国防技术转为民用技术,把军事研究中得到的信息、技术和经验用于和平建设。特曼教授再度回到斯坦福大学,并提出把斯坦福周围建成“科技人才区”,强化大学在科技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为了实现特曼计划,斯坦福大学首先建立了斯坦福大学研究所(SRI,StanfordResearCh工nstitute),从事与国防相关的研究并帮助西海岸公司的发展;之后,斯坦福大学实施“名誉合作项目”向当地的公司开放课堂;到了1951年,斯坦福工业园(TheStanford工ndustrialPark)的建立,进一步将大学教育和研究与产业发展联系起来。50年代中期,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在硅谷成立,它发展之快,繁殖和派生出新公司的能力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具备的。到了70年代,由于不能够继续从美国的国防市场中获得动力,风险投资和风险资本家在硅谷的活动达到了高潮。可以说,是风险投资帮助了硅谷微电子企业实现了技术转移和市场转移,并促成了硅谷形成集成电路的企业集群。但是,由于1969年美国政府制定了税收改革法,连续调高资本增益税,美国的风险投资市场随即萧条下来,硅谷的发展也逐渐缓慢下来。不过,这种发展靠的是新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创新所打开的新市场而取得的,1976年SteveWozniak和SteveJobS在汽车房里创立苹果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1978年美国政府重新制定了新的税收政策,决定将增益税从49.8%降到28%,基本上回到了60年代的水平,风险资本随即活跃起来,硅谷的发展也进入了超大规模的时代。随着日本打进并控制半导体存储器市场,硅谷于80年代下半期进入了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但是,到了90年代初期,随着咨讯网络革命的爆发,硅谷迅速从衰退中走了出来,硅谷不仅成为一个复杂的、专「1生产与计算机有关产品的基地,而且成为计算机网络这一新行业的领头羊,它重新占据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中心。今天,硅谷己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风险投资家的乐园,世界高科技的人才中心,以及新经济和新财富的谷地。ZOn年,硅谷人均GDP达到94000美元,居全美第一。硅谷的GDP占美国总GDP的50/0,而人口不到全国的1%。3、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991年,印度政府信息技术部为了促进计算机软件工业的出口,在各主要城市逐步设立了巧个软件技术园区,其中班加罗尔是投资的热点之一,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技术园区和软件业的代表。早在80年代初,班加罗尔设立了少数几家咨询公司,初露锋芒,1984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仪器公司率先打入班加罗尔,在那里设立了软件开发公司,开展离岸开发业务。80年代后期,国际卫星通信的普及,使得西方公司普遍青睐印度庞大而廉价的人才‘市场,纷纷采用异地雇用印度人才开发应用软件的生产模式,因特网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1991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罗尔和美国之间架设了印度第一座卫星通讯设备。90年代中期以来,涓涓细流变成了汹涌大潮,一些重要的高科技公司和跨国公司由孟买移至班加罗尔,HP、Digital、工MB、Motorola等大跨国公司入驻班加罗尔,班加罗尔由此而确立了亚洲软件业都城的地位。1999年印度《IT行动计划》,提出成为世界IT超级大国的目标,从各项政策与制度上保障软件产业的优先发展,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度鼓励合作,尤其是与全球知名企业或软件强国合作,如班加罗尔分别与美、中、日、以色列等国签署大量合作开发计划,班加罗尔最著名的软件企业工nfosyS则与微软、IBM、工ntel等企业建立多个合作项目,共图发展。班加罗尔还汇集了一批大型科研机构,拥有印度工学院等7所知名大学,几百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如今,在印度班加罗尔创立的高科技企业达到45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资参与;目前全世界大约有75家资质为五等(即最高资质)的软件研发企业,其中有45个在印度,而这其中又有将近30个在班加罗尔;班加罗尔拥有近H万IT外包员工,还有约n万人在为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的企业编写程序、进行计算机维护、金融服务以及其他重要的地区或国际性工作。班加罗尔地区已发展成为印度软件之都,被称为印度硅谷。ZOn年,班加罗尔地区IT业创造的产值已达280亿美元,并预计今年还将有300k左右的增长。4、台湾新竹科学院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在八十年代前,台湾经济经历了30年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由农业到工业,由轻工业到重化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的道路,特别是通过进口林代工业和出口导向工业的发展阶段,台湾以其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先期发展了轻工、纺织和家用电器等轻型工业,其后则推行以石化、钢铁两大系列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一些日用产品如雨伞、鞋类、箱包、自行车等夺得世界销售量第一位的辉煌业绩,使台湾在国际经济上争得一席之地,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进入八十年代后,经济发展条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世界发生能源危机、台湾资源短缺、岛内市场基本饱和、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等,尤其是主要外贸国美国宣布取消对台优惠政策,并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台湾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台湾经济发展面临了新的挑战。因此寻找少用能源、少用原料、少用劳动力而向世界推销相比之下还算廉价的脑力产品成为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选择。加强研究开发以及吸引海外学人回岛发展高科技产业,着手加速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换,己成为台湾经济保持繁荣之路。为使台湾经济向现代化迈进,经过各方面因素权衡,将新竹建设为“台湾硅谷”,集中发展电子、资讯等高科技产业,以推动台湾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当局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并于1980年12月正式决定建立新竹科学工业园。以引进高科技产业,生产高科技产品为目标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其产业都是国外先进的高新技术的延伸,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通讯、光电、精密仪器及生物工程等六大产业,构成园区的“明星产业”,不但成为带动全台湾整体高科技产业的主力,也成为台湾产业打入国际市场的主力。集成电路产业是园区的主导产业,其产值和从业人员都占一半左右。其发展速度也极快,年增产率多年保持在50%以上。新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在全球占有相当份额,仅次于美、日、韩等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基地。目前已投入“深次微米”开发计划,国际上最先进的0.18微米的微影、蚀刻等技术正在研发中,计划完成后,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电脑及周边产业是园区另一主导产业,其产品在台湾占有极大比重,终端机、桌上型电脑、影像扫描器、可携式电脑及网络卡等均占40%至50%以上。在世界排名上位居前列,终端机、影像扫描器和网络卡占有率分别达70%、64%和38%。在大陆闻名遐尔的宏基电脑公司,是园区一重要企业,其品牌在美国占有率排名前10位,成为全球第六大个人电脑公司。台湾电子计算机产值能跻居世界第七位,是与科学工业园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光电和通讯等产业也以极快的速度发展,预计将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下一波的主力产业。

从国际高新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台湾新竹科学园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对高新区内商贸流通规划的启示,包括:(l)对居民与员工的共同关注;(2)为创业青年提供良好的商贸辅助设施;(3)国际化的视角。1、对居民与员工的共同关注从国际各主要高新区的发展和现状中都可以看到,高新区内的人员构成会随着高新区的成熟而出现原有居民的数量比例不断降低,高新区内企业员工的数量比例不断增加的现象,因此,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在高新区内进行的商贸流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应把关注重点和受益对象从区内原有居民慢慢转变为居民与员工的共同关注。对于在高新区内的企业员工,也会出现与传统工业区内的员工不同的特征,即工作与家庭界限的模糊性。工作与家庭生活在表面上的二分和内在的互斥一直都是传统工业社会尤其是工业区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国际各高新区的发展现状表明,过去那种把工作和家庭区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文化领域的观点不总是正确的。实际上,在高科技工业园内,工作和家庭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以致于想证明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家庭都很困难。例如,硅谷文化研究小组发现很多硅谷内高技术公司中的工作人员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利用公司里的电脑,在网上为朋友购买礼物或者购买家庭用品;另外也发现有不少员工在工作时间通过自己的私人便携电脑通过进人到学校图书馆完成学位或技能进修。这样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家庭文化和工作文化之间界限的模糊不清,更使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每天在把工作和家庭结合在一起时所显现出的创造力。按照这样的思路,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在高新区内得到了协调和综合。一方面,高新区内企业员工的工作过程对于其家庭的影响慢慢从消极转为积极。在传统工业社会,人们从工作中获得报酬以维持家庭开销,但同时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异化也必然导致家庭的异化,因此可视工作为家庭生活所不可避免的威胁。在传统工业社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如果夫妻双方都就职的话,他们每天的生活可以典型地描述为在工作和家庭的需要之间“走平衡木”。走平衡木的比喻认为工作上遇到的障碍和家庭障碍处于跷跷板相互对立的两端这个比喻的实践含义是它使我们认为家庭是对遭到破坏的情况进行修复的努力,特别是由于工作的侵扰而造成的破坏。当我们联想到走平衡木的人突然失去平衡状态时的情境,这个比喻就显得很恰当。毫无疑问,这个比喻所隐含的是工作对家庭的影响是以消极为主的预设,以及封闭的静态平衡最优化观念,而非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应该是激发创造力的开放关系。然而,硅谷文化小组的研究成果表明,随着高新区内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无论在企业内还是家庭内都越来越高,MZM(MachinetoMachine,机器到机器)的出现更使得员工可以在企业内控制家庭中的各种设施,高科技园区内的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界限变的越来越模糊,高科技园区中工作对家庭的影响正从消极转向积极。而另一方面,在高科技园区内,家庭已经不仅仅是工作压力和紧张的庇护所,还可以被视为一个多种用途的发动机。很多工作完全可以在工作场所之外进行,即使工作本身被锁在公文包或者便携电脑里,在家庭生活中仍然充满关于工作中的困难解决以及社交关系的讨论。按照上述分析,既然高新区内工作与家庭的界限会朝着不断模糊化的方向发展,主要为工作服务的产业规划和主要为家庭服务的流通规划也应该不断融合。一方面,在进行商贸流通规划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把高新区看做一个工作的场所,而要同时关注员工的工作需求和家庭中方方面面的流通相关的需求,在二者的同时满足下实现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家庭舒适程度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高新区内的员工主要由青年的知识型员工组成,这类人群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消费习惯等会与高新区内原有居住人员有较大的差异,按照国际各高新区内原有居住人也有比例不断下降、企业员工数量比例不断上升的经验,就应该在高新区的商贸流通规划中同时考虑员工和原有居民的不同需求特征,争取实现二者的共同满足,甚至更偏向于满足区内企业员工的商贸流通需求。2、为创业青年提供良好的商贸辅助设施从国际各个成功的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特别是著名大学在其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功不可没的。美国《商业周刊》曾经指出:“今日硅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聚集学术精英、科技天才一、无限想象力及资金四射的科技殿堂,造就它的温床—斯坦福大学功不可灭。”斯坦福大学为硅谷培养了大批一流的创业人才,如工程师、律师、银行家、风险资本家和资产上亿美元的企业家。而且斯坦福大学不断派生出新公司,如太阳、英特尔、惠普、苹果、硅图、思科、雅虎……等等,恐怕没有人能清楚地知道,斯坦福大学究竟派生出了多少公司。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创办的高技术公司成百上千,创造了硅谷65%的产值和约25万个工作岗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为硅谷的成功起到了巨大作用,其科学精英们造就了许多科技新趋势,其中包括关键性资料库的发明、目前广为人知的Unix系统以及微处理器运算效能提升的精简运算指令集架构等,也培育出了包括英特尔的创始人GordonMoore在内的一大批硅谷精英。与硅谷中高校的推动作用相仿,印度工学院对于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国立清华大学对于台湾新竹科学园,剑桥大学对于英国剑桥科技园都产生了类似的推动作用。各大高新区在与高新区内高校相互促进的同时,大多数还形成了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美国学者安纳利•萨克森宁在《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中指出,尽管128公路与硅谷开发相似的技术,又在同一市场上活动,但结果却是前者蒸蒸日上,后者逐渐走向衰落,发生这种差异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硅谷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鼓励冒险、善待失败、紧密合作。不管是新入区的创业者,还是区域内的老员工,都努力地创办新公司,甘冒创业失败之风险,而不满足于在大公司一步一步地发展;在世界许多地方,技术或决策上的失误是一种耻辱,会断送人的前程,而在硅谷,对于失败却极为宽容,许多公司奖赏那些甘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因冒险而遭失败的人,从而推动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大胆地尝试创新;区域内的人们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竞争力的获得依赖于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于是,硅谷的发展真理是:竞争要求持续创新,持续创新则需要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相对而言更重视通过相互的合作与信息传承来鼓励和帮助实现青年人的创业过程。软件园内崇尚共享知识的集体主义文化,班加罗尔的软件工程师也很乐于向他人传递知识,做新手的“导师”。在集群组织内部,显性知识通过正式培训、企业内部互联网和知识仓库来转移和流动;而隐性知识本身难于识别和转移,于是班加罗尔的大多数组织采取非正式程序来转移知识,例如“导师”制就是非常有效的程序之一,通过“导师”制,高手向初学者直接传输经验法则,甚至关于客户的信息和经验也可以共享,专门技能和知识在班加罗尔软件集群内得以顺利流动。台湾新竹科学园内同样有着浓厚的推行创新的文化,在园内激烈的竞争中,也许只有10%的人能获得成功,但失败者也因进行了尝试而受到称赞。新竹科学园内的创业者在失败时,没有丝毫的羞辱感,他们认为其创业的动机更多来源于挑战新技术。因此,他们勇于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坦然面对失败与挫折。新竹的文化认为,失败并不是一个污点,而是未来成功的识别证,这样的文化不仅证明了个人的自由创造欲望是经济发展中最核心的推动力,而且把尝试和失败视作自由创造所必须的成本。按照上面的论述,在国际发展较好的主要高新区内,随着大学与高新区的互相配合,伴随着高新区内激励、创新、宽容、学习、合作的文化氛围,会有越来越多的的青年人才在高新区内工作和生活,这些青年人才不仅仅是高新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也将慢慢成为高新区内的主要人群。因此高新区的商贸流通规划要既能够满足其方便、快捷、时尚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其合作、展示、创新的工作需求,让他们乐于长期留在高新区内,成为高新区效率提升的主要贡献者。3、国际化的视角随着交通、通讯等技术的不断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正在不断缩小,“地球村”己经可以形成,各大高新区内特别需要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企业和精英人才,也会最明显的体现出高新区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人员的共存性和国际性。在硅谷,新的移民浪潮使得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从世界不同国家过来的移民把他们自己关于家庭、工作和社会的观念也带进了高新区这个微型社会。硅谷文化小组研究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爱好、文化有很大差异,他们会因为不同的原因而聚集,某种相同的技术设备也可能在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条件下产生绝然不同的影响。例如: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的普及使用可以使中国、印度、越南等家庭聚集在一起,因为一个成年的儿子为了教自己的妈妈新的电脑技术而不断与家庭成员沟通;但是也可以使一些来自欧洲的家庭成员相隔越来越远,因为这些新技术可能使家里的成年孩子紧紧地同企业界连在一起而疏远家庭。在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园内,己经有近一半的员工来自美国、中国、日本、以色列、英国等印度以外的国家,其他世界主要高新区内也都显示出比附近地区高得多的国际化的倾向。针对高新区内出现的国际化的现象,在进行高新区内商贸流通规划的时候就必需要从国际化的视角出发,多考虑各国,特别是高新区内人员众多的他国文化,一方面尽可能使得各种不同文化来源的人员的通用和特定的商贸流通方面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在商贸流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出现会导致不同文化来源的人员产生理解分歧的情况,从而避免不同类型人员的矛盾和冲突。

综合上述有关国际高新区发展的现状和观点,我们认为,在我国高新区发展商贸流通业过程中有如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1、既然我国高新区是一个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下的新技术开发区,就应该吸取如台湾新竹科学园的经验,无论是在各高科技产业方面,还是在商贸流通方面,都要注重政府在宏观上的规划性和微观上的服务性这两大职能。所谓宏观上的规划性,指的是在高新区建设过程中进行有关商贸流通方面的统一规划,制定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从而能为入驻园区的企业营造良好的商贸流通环境和发展环境;所谓微观上的服务性,指的是各地高新区管委会应该将自己作为一个服务机构,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一揽子的高品质服务,这其中包括购物、餐饮、休闲、物流、会议、会展、娱乐、文化、教育、创业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商贸流通是高品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委会需要时时跟踪园区内企业和员工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并在商贸流通规划的指导下尽可能满足这些需求,并不断促进高新区内商贸流通效果和效率的不断提升。2、明确高新区商贸流通针对的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当前居住在各地高新区内的居民,而应该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看待本次规划所针对的对象。按照国际各高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新区内原有居民的数量比例会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高新区内各企业的员工在高新区内安家落户,导致其数量比例不断上升。我国各地的高新区也不会违背这样的历史经验,因此,其商贸流通规划应该考虑,甚至是应该侧重于考虑区内高新企业的员工的商贸流通需求。而如前文所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际各主要高新区的发展历程,高新区与区内高校的配合互动、高新区内浓厚的创新与创业氛围都造成了高新区内的企业员工中大部分是由年轻的知识型员工构成,因此,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对于商贸流通方面的需求也必将成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商贸流通规划制定时所必须考虑的要素。从工作的角度出发,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在创业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智慧的展示场所、需要与他人知识的沟通与协作、需要能够鼓励其不断尝试创新的氛围。因此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商贸流通规划应该针对这些需求特征,注重进行各级各类会展场所的布点,为青年人才的创新成果的展示提供平台;注重多功能会议厅、可以进行工作交流的餐饮和休闲场所的规划,使得青年人才可以方便地找到交流、合作的空间;尝试在商贸流通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鼓励进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商贸流通企业为青年人才的创新成果进行风险投资。从生活的角度出发,青年知识型员工技术水平高、生活节奏快、需求个性化强,因此高新区的商贸流通应该充分考虑这些需求特征,传统的百货商场等流通业态对这部份个体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吸引力,而应该一方面多打造集购物、休闲、餐饮、会展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使得区内员工可以方便地在一个地点满足多种需求;另一方面增加大型商业中心中给予个体的商品体验功能,再通过进一步完善的物流和快递配送的布局,以“实体店体验十电子商务+快递配送”的方式快速便捷的满足区内青年员工的个性化需求。3、从国际高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高新区内人员组成的国际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因此,各地高新区区商贸流通规划的制定应从长远考虑,在规划中考虑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体商贸需求的满足。在规划中需要考虑到教堂、其他主要国家的风味饮食、双语学校等其他国家的员工的商贸需求,也要尽可能避免在商贸流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出现会导致不同文化来源的人员产生理解分歧的情况,从而避免不同类型人员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对国际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做了比较充分的信息搜集和细致的分析,但一定还有一些尚未收集到的资料和尚未考虑到的问题无法吸收进我们的报告,也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因此也希望有关专家对本调查报告提出宝贵意见。

商贸发展范文篇5

一、徐州商贸业发展概况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商贸业受省会城市辐射作用较小。本文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联系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来研究徐州的商贸业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脐部,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水平及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产业联系较强,分析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实现对徐州商贸业发展的较为准确的定位。

徐州是江苏省要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同时又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国家主要枢纽城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更是领先于周边县市,特别是近年来徐州发展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的政策,使商贸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已成为区域商贸中心。但是,商贸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新的商贸业网点层出不穷,业态分布不合理,许多商贸业网点盲目求大、升级,形成恶性竞争,商贸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发展不一致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商贸业自身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的资源也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地位

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位置,经济实力较强,多年来一直发挥周边地区物资集散地的功能。和周边省际边缘城市相比,徐州商贸业网点数量、营业面积、商贸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总量指标都位居前列,其生产和消费范围辐射到周边县市。徐州市正在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服务业之都”。

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济宁,为2122.16亿元,其次是徐州,为2007.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莱芜,为35845元,其次是与徐州相邻的枣庄,为29800元;作为衡量商贸业主要指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是山东临沂,为728.3亿元,徐州其次,为680.23亿元,两者相差48.07亿元。综上可知,整个淮海经济区内,济宁的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商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是临沂,徐州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淮海经济区内位列第五,说明徐州的人均消费水平也不是最高的。徐州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地位的稳固主要的主要竞争对象为济宁和临沂,三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济宁领先,与之相关的商贸业发展较强的为临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要想突起,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与周边城市商贸业集聚竞争

淮海经济区内产业联系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圈层: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其中核心全程主要由徐州、淮北、枣庄、济宁四城市组成,是产业对外辐射和联系最为显著的圈层。就商贸业而言,徐州与周边城市的商贸业也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淮海经济区内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城市,徐州商贸业不仅可以辐射范围能够达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其发展也受到来自这些地区的影响。胡超美等对徐州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对策研究,发现在规模、结构和效益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方面,徐州具有优势,但在成长竞争力方面要落后于临沂。在商贸业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等方面,徐州的发展速度还有待提高。

(四)商贸业结构逐步优化

都市的建设,加上江苏省有关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使徐州的商贸业设施结构逐步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提升换代。二是业态结构逐渐优化。依据商贸业发展的多元化、特色化、功能化趋势,积极改造传统商贸业态,大力引进新型商贸业业态。淘汰经营品种少、消费环境差、管理及服务水平低的小门店业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知名品牌连锁店、专卖店,吸纳现代商务服务、高档休闲消费、文化娱乐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另外,徐州优越的区位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使楼宇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总部经济在此聚集,进一步推进了商贸业结构的优化。徐州传统服务业起步较早、基础扎实,现代服务业业态健全、层次较高,形成了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档次最高的“商贸中心圈”。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将会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现代产业体系,商贸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好的历史机遇。

二、影响徐州商贸业发展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商贸业发展主要的动力。虽然徐州处于中国的两个发达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谷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差甚远,但由于近年来徐州发展迅速,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9年人均GDP徐州达27514元,位列第六,消费能力逐步提高。但同人均GDP相对较高的莱芜、日照、枣庄等城市相比,稍显逊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业发展水平是相互影响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商贸业的发展,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可以推进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因素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同样也是商贸业发展的先行官。徐州有着优越的交通区位。从宏观区位看,徐州是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长三角与环渤海湾的结合部;从中观区位看,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沿东陇海产业带的重要城市,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从微观区位看,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第二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是江苏省北翼增长中心。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航空、铁路、公里、内河航运、管道运输五通汇流的优势。发达的交通,是徐州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商贸业集聚因素

影响一个地区商贸业活动的因素很多,从空间关联的角度讲,主要包括来自主要表现为与周边地区的市场关联,包括市场集聚和市场竞争。优越的区位条件,是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的关键。相邻的区位,为相邻城市间商贸业的发展和合作,提供了空间上的依据。严士清对利用主成分分析影响江苏商贸业发展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和商贸业集聚因素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人口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是淮河经济区内最大城市,是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河经济区的中心,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战略优势,能够辐射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等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商贸业空间集聚因素越强,中心城市商贸业的吸引范围越广,商贸业规模越大。

(四)城市规划制约与限制

商贸业最初多自发形成,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则受到政府部门规划的引导和制约。徐州商贸业的发展与徐州城市规划中徐州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关系。规划中城市的职能定位、交通状况、人文环境等影响了商贸业发展的规模,特别对商贸业的分布产生很大影响。徐州市区正在逐步打造完善双核联动、“一主四副”的商圈布局和加大物流等商贸业的发展,这种商贸业布局布局和重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通过规划来限制或鼓励,是影响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边缘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政策是影响区域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位于省际边缘区的城市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处于淮海经济区城市所属各省对边界地区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不同,导致其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江苏省提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扶持徐州发展服务业,努力将徐州打造成为区域商贸中心;鲁南、豫东、皖北也都相应提出了倾斜扶持政策,加快边界地区的发展,缩小省内差异。

三、徐州商贸业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塌陷区”制约商贸业的发展速度

徐州位于江苏的边缘地带,空间上远离省会,受到省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使徐州的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引起徐州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外流。又由于淮海经济区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受区域极化效应的影响,大量的经济要素及发展机遇流向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同时,在两大经济区域片区的挤压下,淮海经济区始终未能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陷入了一个“经济峡谷”的尴尬境地。经济上处于“塌陷区”,限制了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规模。

(二)行政边界的阻隔和其他边缘地区的竞争

行政边界的阻隔作用是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淮海经济区内商贸自由流通的重要因子。由于各个行政区利益主体不一致,便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周边的行政区都实施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导致行政边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致使淮海经济区内“诸侯经济”的蔓延。较为明显的是山东对临沂发展商贸业的扶持,积极打造其为商贸之都;安徽也在进一步提升蚌埠的商贸中心地位,人为的地域阻隔和各边缘区激烈的竞争,使徐州商贸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商贸业集聚度和信誉度低

虽然徐州商贸业在2011年里发展比较快,但和临沂相比,零售也集聚度和品誉度有待提高,大型连锁企业、大型商贸业设施和全国等级的批发市场偏少,布局也有待优化,要想打造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还应加强对商贸业空间集聚因子的作用。

四、徐州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通过对徐州商贸业分布形态及影响因素分析评价,得出了徐州及其他省际边缘城市有关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第一,所处省际边缘区城市特殊位置,应借助其交通区位优势和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和物流业,形成区域性的物资集散地。

商贸发展范文篇6

本文作者:唐细语工作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20n年,我市商贸企业9800多户(不含个体),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5.26亿元,同比增长19.6%,从业人员20万多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20%,占全省的份额由2008年的17.9%上升到19.6%,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连续两年位居前十位,在中部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前十位。2.商业设施设备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底,长沙市市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5.2万个,营业面积398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46个,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869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y0;商业街42条(综合街16条,专业街26条);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42个。3.市场主体日益壮大湖南友谊阿波罗股份有限控股公司,20n年,实现销售额48亿元,同比增长24%,位居中国服务业百强第16位,连锁百强第14位,零售百强第10位,其次,长沙通城百货、王府井百货、新世纪百货的销售也取得佳绩。高桥批发大市场、红星农产品市场年交易额分别达300亿元、200多亿元,双双跨入全国同类市场10强行列。商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ZOn年至今,全市商贸流通业引进内资50亿元人民币、外资5亿美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零售企业陆续入驻;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国美电器等国内有影响的商贸企业也先后登陆长沙。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增长趋势明显加快,商流通业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商贸流通业发展先导作用有待增强“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市政府不断要求确定流通产业基础产业、先导产业的地位,但是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仍然存在着对生产和消费拉动力不够的问题。首先是对生产的引导不够,我市工农业产品流通效率整体上讲还比较低,企业流通成本较高,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我市本土产品价值的实现和提升作用还不明显,其次是对我市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发挥不够,对农村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消费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2.商贸流通业对外扩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时期,依托优越的港口及其他交通运输条件条件和物流基础设施,我市商贸流通产业的辐射力得到有效增强,但与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相比,我市商贸流通业整体上仍存在规模偏小、品牌特色不足、大型商贸流通主体缺乏、产业导向不明确等问题。3.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软环境有待改善商贸流通业政策机制和规划执行力不足。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制定与落实的刚性不够、落实的力度与执行的钢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市各级政府重工轻商的理念依然存在,商贸流通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地位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发展空间也受到多个新兴行业的挑战,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规划不能得到真正落实和实施。商贸流通业高端管理人才匾乏。调查表明,目前我市大型商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高端管理人才紧缺问题,人才队伍的不足制约了商贸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利于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化发展。4.商业规划得不到有效执行,商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是商业规划的执行往往让位于招商引资的需要;二是政府规划部门监管职责不明,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常不按商业规划建设便民网点或建后改作他用;三是可以错位经营的大型百货店集聚效应不明显,以经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却往往扎堆;四是现有商业设施呈老城聚集、新区不足的状态。从而导致巨大的资源(土地)浪费。5.消费环境巫需改善不少商业设施交通条件欠佳,停车设施不足,疏导客流的空间狭窄;为顾客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不足,如绿化、休闲娱乐设施、标牌指示、货物托管站等;部分市场布局凌乱,卫生状况很差。6.政策环境对商贸业发展扶持不力一是只有针对新进企业的扶持政策,对已有商贸企业没有扶持政策。二是电力、供热、银行卡等行业利用垄断地位侵蚀竞争较为充分的商贸业利润,加剧行业间的不公平。三是中小型商贸企业融资难。

“十二五”时期,为促进我市商贸流通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集聚集约、绿色低碳”四项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便民、利民作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把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惠民、利民、安民上来,切实改善民生。2.城乡一体的原则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城市新区、城镇、社区、农村的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商业的辐射作用,与卫星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鼓励龙头企业立足城区,以连锁经营方式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3.集聚集约的原则建立以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培育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大企业、大集团、大市场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各类要素向优势资本、优势企业集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充分发挥龙头商贸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构筑起商贸流通集聚集约辐射的平台。4.绿色低碳的原则坚持走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之路,推行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集约投资,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贯彻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倡导居民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的消费模式,促进我市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五、对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建议1.按照构建“长株潭”经济圈的要求,规划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加强圈内合作,优化商业布局,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围绕“长株潭”经济圈产业发展建市场,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要利用商贸流通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帮助圈内城市承接产业转移,销售农副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与圈内城市共同发展。鼓励圈内商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合作,支持长株潭骨干商贸企业到周边市、县开设连锁店,提高经济圈商品整体档次和水平。2.实现城乡资源统筹配置把市场拓展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一批腹地广泛、交易量大、交易手段先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把新兴的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大型仓储超市等业态向城市副中心延伸。3.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通过综合政府的产业政策、企业的市场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的变动情况等信息,提高各类网络资源的集聚度和利用率。当前,一是抓紧研究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问题,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的法规规章建设;二是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集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三是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增强配送功能,扩大网上消费。四是发展服务业的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五是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秩序。4.制定政策,扶持现有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利用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励本地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水平和管理水平。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帐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鼓励中小商贸企业通过协会等方式入股建立联盟,合作参与大商业项目的开发。5.合理进行商贸布局一是与城市整体发展相协调,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步骤、产业政策来确定商业市场的定位、布局、业态、规模、政策。对新建、扩建道路周边的商业网点,要及时谋划,合理布局,提升档次。二是充分发挥商贸流通的导向作用,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是实施“商旅互动”策略,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四是依托交通干线网络、快速交通系统,将商业设施建在交通便利之处。五是与传承历史文脉相协调,一方面商业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中,妥善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另一方面,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商业资源,传承和提升传统商业。六是积极开展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双进”工程。通过网点、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优势企业到社区设立便利店、物资回收站、维修站、早餐点、理发店等便民利民网点,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6.建设生态长沙,倡导以低碳绿色为主导的生活消费方式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消费模式。低碳经济的组成不仅包括产业层面的节能减排,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对于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据有关资料介绍,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民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纳入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普及与教育的内容,使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方面的宣传活动,鼓励和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垃圾循环利用和分类意识。完善信息制度,增加公众参与和监督的途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不断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养成节能减排的生活习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长沙要发展商品流通业,首先政府要积极参与、引导,在政策、环境、方向等宏观方面进行协调、规划,清理体制障碍;其次要把长沙的总量做大,要完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零售网点布局,建设三级商业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提高城市辐射能力;然后要推动流通创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进行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最后还要重视农村市场发展。这样,就会充分发挥商品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促进长沙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商贸发展范文篇7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市委*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按照“强信心、抢机遇,抓发展、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紧紧把握好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和关键性工作,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加强管理服务,进一步改善民生,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9.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总额与去年持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扎扎实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产业调整优化,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是经济的基础,要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全力加强产业建设。

(一)坚持改革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一事一议”监督管理,探索建立“村企合作共建新农村”模式。落实惠农强农政策措施,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机电排灌设施维护,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以产业化推动农业发展。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实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改善耕地生产条件,稳定粮食生产。大力推进茶叶、水果、水产、畜牧、花卉等特色农业集聚发展,促进凤凰单丛茶、白叶单丛茶和*柑等特色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发挥农业龙头企业、流通组织的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以开发做大海洋渔业经济。加强现代标准化鱼(虾)塘建设,提升渔业发展水平。加快传统网箱改造,大力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改造传统捕捞业,发展远洋渔业生产。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完成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完善海洋与渔业基础设施。

(二)加强服务创新,不断提高工业发展能力

加大服务扶持力度。继续引导企业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鼓励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完善内部管理、加强人才引进,在应对危机中转型升级。做好财税扶持、政策服务等帮扶解困工作,设立科技创新引导资金、节能专项资金,帮助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重点支持50家规模较大、前景较好的企业提升发展水平。继续推进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帮助中小企业融通资金;采取市场运作、财政支持的办法,鼓励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国家陶瓷及水暖卫浴、包装产品等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设,发挥*陶瓷研究院和专业镇等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撑。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省市共建先进陶瓷制造业基地建设,支持发展一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加强服务引导,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设立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重视自主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工作。支持企业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发展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积极实施年度结转及新开工的88项重点技改创新项目,选择扶持一批陶瓷骨干企业实施工艺流程自动化改造,努力促进传统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实施品牌标准战略。抓好区域品牌建设,力争新增2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2个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鼓励企业争创名牌、经营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打造国际品牌,实现品牌效益最大化。争取凤凰单丛茶地理标志保护获得国家确认,做好潮绣、*木雕地理标志保护申报工作。支持企业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

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研究制订对接的办法和措施,主动接受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继续做好深圳(*)产业转移工业园整合工作,争取园区成为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加强各类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建设,争取中国房地产集团公司尽快投资开发径南产业转移园。加快各县区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努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用地难问题。

(三)加快建设和招商,努力形成临港产业支撑

坚持规划引导。加快完成*港经济区总体规划修编,以及中心区和重化工业园等主要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促进经济区科学有序建设。按照港口总体规划,加强港口岸线管理,提高岸线使用效率;研究确定岸线资源有偿使用标准,发挥岸线资源效益。做好港区供水工程、疏港铁路的规划和引资工作。

突出项目带动。抓好一批基础性项目和临港产业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港口经济发展。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疏港大道、亚太通用码头建设。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动工建设*港公共航道。增加资金投入,完成小红山货运码头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强协调服务,确保大唐电厂3、4号机组及其送电工程顺利建成投产,促进风能发电、华丰造气厂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

加强招商引资。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引进多元投融资主体,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港口开发建设投入。抢抓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加强港区特别是重化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继续做好跟踪洽谈,争取中海油天然气接收站、*港经济区物流中心、华美油脂等一批项目落户港区。

(四)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抓住广济桥和牌坊街等文物景点相继开放的有利时机,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宣传推介,全面提升我市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高标准、有特色办好省第二届粤东侨博会暨*市第三届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组团参加第十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以盛事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推介*。深化旅游区域合作,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国内文化旅游首选目的地。

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争取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纳入上级资助计划。全面完成牌坊街修复工作并对外开放。加快文化特色专馆、华侨博物馆的建设和己略黄公祠、笔架山宋窑遗址等文物景点的修复。整合古城区文化旅游资源,推行旅游优惠套票,不断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

推进改革与发展。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促进旅游事业全面发展。加强景区景点建设,提升质量等级,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争创2个国家4A级景区。引导投资旅游产业,做好星级酒店建设的招商引资,鼓励开发民居客栈,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解决游客住宿、停车、交通信息导入难等问题。加快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延伸旅游服务消费。重视旅游服务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培育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促进传统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努力打造广东省(*)旅游商品基地,进一步提高旅游商品市场发展水平。不断壮大动漫、包装印刷、光盘音像出版等产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五)拓展内外市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

努力保持外贸增长。认真落实扶持外贸发展政策措施,积极做好出口退税工作。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促进更多企业获得出口质量许可等各类认证。支持品牌产品和优势产品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抓住当前国际市场环境深刻变化的契机,引导企业深度开发欧美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非洲、中东、拉美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鼓励企业到境外创办营销网点或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直接贸易。抓住*港被列为对台直航港口的有利条件,促进对台经贸合作。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物流保税区和对台小额贸易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保税仓。继续整顿和规范外贸出口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出口环境。加强口岸建设,优化通关条件。

积极扩大利用外资。借助承办省第二届粤东侨博会等活动,全方位开展港口招商、园区招商、产业招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优势。重视把引进外资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结合起来,争取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加强项目储备、包装和推介,主动承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抓好在谈项目的跟踪和已批项目的服务,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联合省经贸委在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举办产品博览会暨经贸洽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创新开拓市场的思路和方法,举办拓展内销市场经验交流会和营销讲座,鼓励支持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和物流体系,全方位开拓国内市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特色产业配套市场建设,筹建轻工综合市场、潮汕火车站物流中心。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强商业网点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中介咨询业和社区服务业。

二、加强投资与环境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科学发展、平稳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城市环境建设。

(一)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基础工作。抓住国家加大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着力抓好关系全局和未来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对列入年度新开工计划、投资总额56.4亿元的19个重点项目,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对列入上级重点建设计划的项目,积极跟进、主动衔接,争取得到上级更多的支持;对列入2009年至2010年储备申报的104个项目,加紧做好规划论证等前期工作。强化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完善项目建设协调机制,积极解决项目报批、用地、资金等方面的问题。重视做好重点项目的储备工作,进一步充实重大项目库。

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紧推进列入年度计划的53个重点项目建设。积极配合做好厦深铁路、汕梅高速公路*段建设,抓好省道334线饶平上善至新塘路段大修工程,不断完善交通环境。主动配合推进500千伏、22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和2009年配网工程建设,努力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加快“三大涝区”整治、*南北堤南堤段达标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增强城乡防灾减灾能力。推进市区有线数字电视服务平台、市职业技术学校、市文化艺术馆、市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境生态保护。以保护饮用水源水质为重点,加大**段、*河和*的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制度,控制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加快市环境监控中心建设,建立完善污染源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应急监控和预警体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桥东污水处理厂和潮安、饶平县城污水处理厂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加强海洋、湿地、林地和地质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发展节能产业和生产,推进以陶瓷窑炉为主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重点环境问题和重点污染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制,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优化城乡用地布局。争取上级用地指标支持,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管理。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强旧城区、旧厂房、旧村庄改造,遏制圈地和低水平建设行为,不断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继续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坚决打击非法开采稀土、瓷土和河砂等行为。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规范采矿权审批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

(三)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全力打造“三宜”城市

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尽快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做好城市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编制《*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古城区保护利用。认真组织好各类规划的实施,坚决查处违反城乡规划的建设行为。

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加快外环路、银槐北路、绿榕西路、市开发区工业大道等城市道路建设。推进*大桥、*东西溪大桥建设,搞好市城区东片建设基础工作,促进城市向东扩展。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巩固发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改造建设*植物园。加快市区排涝渠系改造,力争今年解决内涝问题。推进市城区西片排污管网和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等建设,增强城市污染防治能力。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道路交通组织管理,完善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做好市区公共汽车运营过渡工作,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对营运市场的监管,打击非法出租车和电动三轮车的经营行为。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城管执法队伍,提高执法管理水平。整治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占道经营和沿街摆卖行为。抓好道路保洁等工作,提高城市美化、净化、绿化和亮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三、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履行政府职责

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得到保障,是群众的愿望、政府的职责。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一)提高保障水平,不断促进民生改善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劳动就业制度体系、服务体系和多层次职业培训体系。注重城乡统筹就业,认真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扩增就业岗位,力争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转移就业4万人。

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挖掘扩面征缴潜力,加强社保基金管理,确保基金收支平衡。阶段性降低部分社保费率,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争取达到全覆盖目标。规范劳动管理,及时解决处理劳资纠纷,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改善住房饮水条件。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争取一批解困房动工建设和投入使用。认真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解困工程全部开工建设。加快竹竿山水厂扩建并扩大供水范围,更新改造部分供水管道,改善供水条件,提高供水质量。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做好解困工作,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和覆盖面。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拓宽社会互助渠道。推进社会救助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搞好五保户供养和敬老院建设。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二)发展公共事业,积极建设和谐社会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新时期*人精神。全面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等建设,认真做好迎接省文明城市复检工作,继续办好“书香*”全民读书节。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抓好各级全民健身场所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办好市第十届体育节、第十四届市运会。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积极发展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新建扩建10所普通高中学校、5所职业技术学校,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70%以上。努力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推进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解决代课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推进市中医医院、市精神病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以及中心卫生院为重点的镇级卫生院建设,整合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乡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妇幼保健和爱国卫生工作。巩固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

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狠抓生育节育政策落实,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巩固提高潮安县、饶平县转类升级成果,力争人口计生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积极建设平安*。坚持打防结合,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引导群众按照法定程序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格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统筹发展各项事业。继续做好人才、民族宗教、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气象、防震、统计、物价、档案、地方志、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国防、民兵预备役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加强政府建设,努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解放思想推动创新。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危机意识,形成战略思维,坚定发展信心,把贯彻上级精神与发挥我市优势结合起来,用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障碍,在应对挑战中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新水平。

转变作风落实责任。扎实开展“落实推进年”活动,把思想和精力放在思落实、抓落实和促落实上。建立健全服务机制,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加快办事节奏。加强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网上审批,完善“一站式”服务。强化工作责任制,将保增长、保民生的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做到有目标、有标准、有部署、有监督、有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深化改革增添活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稳步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搞好药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行用水、用电阶梯式价格,提高水资源费、排污费征收标准。坚持依法治税理财,积极培育税源,完善收入异动预警机制,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保障重点项目、民生工程的支出进度和效果。

商贸发展范文篇8

一、进一步认识私营个体经济在全区商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明年是我区开始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区作为*市的中心城区之一,要在全市实现“两个率先”中争当排头兵,必须突出商贸经济,实现区域商贸经济扩张和跨越发展,使商贸流通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全区商贸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突出整体规划、积极引导、调整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发挥商贸设施的聚集优势、商贸旅游的品牌优势、交通便捷的辐射优势、新兴产业的支撑优势,以中心城区的繁荣繁华和居民社区的便民利民为抓手,确立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目标,打造出高起点、现代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商贸发展战略格局,从而推动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区属国有商贸企业改制工作的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全区商贸流通业的退出,今后在全区商贸经济发展中,是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的民营企业将成为主力军,将形成以私营个体经济为主导的商贸发展的新的体制。区商贸局在加快推进职能的转变、为区域商贸经济做好服务的工作中,要做到转变观念,把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作为全区商贸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突出私营个体经济,为私营个体经济做好服务,进一步完善商贸经济扩张发展的新机制、新体制,发挥商贸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全区商贸经济新的发展。

二、私营个体经济在商贸发展中的主要方面

根据我区今后经济发展、特别是商贸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要积极做好引导、服务、协调,发挥产业导向作用,使私营个体经济能够符合全区商贸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重点,从而能更有效的发展私营个体经济。重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新街口商贸区建设

要围绕*市新街口总体发展规划和打造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街口的目标,加快新街口核心商贸商务区的建设步伐,建设糖坊桥二期国际商城、凯润金城、邓府巷商城、*置地等商贸设施建设,尽快启动忠林坊、雨花巷等建设项目,围绕建设“高品质商业、高品质商务”的核心商贸区,建设大型购物中心以及商贸、商务、服务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我区商贸业品牌形象,把新街口打造成“中华经典商贸圈”。

二是全面推进珠江路的二次开发

在“巩固现有市场,积极拓展新市场”的指导原则下,在依托现有在建项目开工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珠江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集群区,把珠江路“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加快高宏商贸、雄狮国际、东鼎大厦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启动创维、化建、发展大厦等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珠江路的二次开发;围绕突出商贸特色,按主题发展IT产品、电脑及耗材、现代家电等商圈板块,举办珠江路电脑节,营造市场氛围,强化珠江路在全省以及华东地区电脑市场的核心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结合长江路文化旅游街建设,加快商贸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建成总统府服务区的基础上,完成任务汉府街汽车站搬迁、钟岚里置换和江宁织造府建设,推进以民国特色为主的商贸休闲服务项目建设,完善文化旅游街的商贸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利用*湖生态景观资源、九华山和北极阁景观建设,以及十运会场馆建设等,规划一批亲水商业和高档休闲、娱乐、运动设施,创造新型休闲消费场所。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社区商贸服务业

要围绕加强我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的要求,推进商贸进社区,加快现代社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在东部地区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利用中山陵总体改造、东杨坊现代居住区等建设的机遇,在孝陵卫、*湖等街道,通过规划建设大型社区商贸服务中心,以大卖场为主的形式导入社区中心龙头店,配以各种个性化专卖店、精品店和多种多样的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购物、服务和休闲功能,建设现代社区群众新型的生活消费场所;同时要发挥现有商贸优势,加快估衣廊餐饮、丹凤街通讯、新庄到红山路汽车、312国道物流等特色商贸街建设,形成具有各街道特色和优势的商贸发展格局。

五是完善集贸市场建设

要按照市政府《*市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意见》和全市农贸市场建设规划的要求,在全区的城市建设中做好农贸市场的布点和规划建设,完成新建农贸市场的任务,同时要抓好现有农贸市场的调整和改造,积极创建绿色市场、文明市场、样板市场,大力发展“农改超”、“农加超”等各类市场现代经营业态,大力实施“放心工程”,推进农贸市场的全面提档升级。

商贸发展范文篇9

(一)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不均衡

对于我国民族商贸业而言,不仅其当前发展状况相对新型产业较为落后,同时,在其内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主要以云南地区民族商贸业集聚地的发展为样本基数进行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发展中,其商贸流通发展水平较全国商贸业发展水平偏低,零售市场价格指数增长出现明显偏颇,如图1所示。在2013年价格指数统计中,我国民族商贸业在商品零售价格、食品类商品零售价格、粮食类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油脂类商品零售价格方面,均存在增长差异,这不仅可以证实在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中,商贸产品价格指数之间的差异,也可以证实不同商贸产品在商贸发展中有不同的发展能力。通过以上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证实,食品类商品以及粮食类商品在民族商贸业中的流通速度较快,较为符合民族商贸发展需求。而对于油脂类商品而言,其需求情况较少,商贸业发展中内部不均衡现象严重。故在发展我国民族商贸时,应将侧重点放在食品类以及粮食类商贸中。同时,对于不同业态的商贸发展,其市场商贸体系也存在漏洞风险,影响着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二)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的局限性

在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中,商贸流通业的消费品市场发展势头极好,在对地区商贸流通经济的推动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但是,同样对于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而言,其经济发展在外商投资方面陷入停滞期,较以往增长缓慢,投资规模参差不齐,使得大规模商贸企业得到发展,而限制了小规模商贸企业的可持续性。我国云南省民族商贸发展的数据图,在2010-2014年期间,外商投资总额呈现出降低趋势,这不仅对未来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发展带来局限,更将影响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产业经济增长缓慢

我国在2010年期间,国内从事贸易业的群体突破1亿人,较2005年期间增加2770万人,因此,发展商贸业已成为提升我国经济水平中不应忽视的战略重点。然而在当前我国商贸发展中,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新型产业发展有了新趋势,而民族商贸业的发展还处在较弱水平,经济增长水平不高。同时,我国云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14.5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999.17亿元,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进行比较,依然存在降低趋势,如图3所示。

二、新型产业和民族商贸业的差异

(一)创新性差异

相对于我国民族商贸业而言,新型产业的发展更是具有“新”的特征,这不仅是多种特质聚合的产业形式,而且是当前以及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新型产业不仅在时代环境中快速发展,并且其还具有时代性、成长性、创新性、先进性、战略性以及环保性、带动性等特质。参照分析新型产业发展情况,证实在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中,由于在民族地区,其居民对商贸业的需求并不多,当地居民多为传统的生活需求供给形式,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并且还具备保守的传统观念。因此,这种近乎与世隔绝的居民消费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时代性差异

新型产业发展具有时代性,这不仅能够顺应当代社会潮流,也可以有效满足民众需求,使新型产业发展在未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对于民族商贸业而言,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加深,民族商贸业货物贸易功能需求愈发突出,然而在时代商贸转化中,普遍存在不足,这是其与新型产业的时代性差异。因为在新型产业发展中,多具备电子、生物、海洋等先进的技术与现代化设备,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但是在民族商贸业的发展中,其经济发展速度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民族商贸业主要针对民族居民,其商品交换意识较为薄弱,日常生活中只需购买很少商品,而且对于新时代的现代化设备接触很少,直接导致民族商贸业的发展流通可持续性不足。

(三)消费需求差异

我国民族商贸发展步伐缓慢,民族商贸业在区域发展中影响力有限,其战略性意义相应也受到影响。在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发展区域,当地居民的消费呈现出节日性外流的情况,例如在春节、元旦以及十一等国家节假日之中,居民多集体性外出进行消费,该阶段其消费需求呈阶段性增长,过了这些节日之后,其消费又趋于低落期。同时,与新型产业流通标准相比,民族商贸业还处于最基本的物流状态,区域范围内商业物流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也都处于简单运作状态,与现代物流所要求的物流信息平台、现代运输设备等现代物流设备要求有很大差距。对于我国民族商贸业而言,不能统观细化地分析当地消费需求,使得商贸经营过程中极易出现商品供过于求的现象,使得商品在商贸市场中积聚,限制了民族商贸资源的流动,导致民族商贸业发展停滞,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四)商贸政策差异

对于我国商贸流通的发展来说,政府扶持新型产业发展,出台了新型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大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此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政府对于民族商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新型产业发展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支持力度偏低。具体来看,在运输方式方面,由于边远山区、牧区交通设施不够健全,因此在部分地区,马帮、牦牛、骆驼等原始运输方式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偏远民族地区。在商业网点及商业形态方面,部分自治州内商业网点还是以零售、服务民众日常生活的传统商贸发展形态为主,很少有综合商场、超市、专卖店等现代商业业态。而且,民族地区特别是县以下地区地理条件的不便,路途遥远,路况较差,市场购买力弱,商业网点低效而随意。在商业合作方面,部分民族地区在信息、管理、配送等方面也各自为政,没有规模效益,线路、区域之间缺少互补,使得不同民族地区的货物配送、调剂等方面缺乏合作与整合。

三、阻碍我国民族商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观念因素

现代区域发展中商贸流通作用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而民族商贸业的发展问题也愈加突出,因此,推进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不仅已经成为当前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商贸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民族的繁荣发展和经济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然而,因条件限制,导致当前多数地区的民族商贸业发展依旧比较滞后,其商贸业不仅对民族区域影响有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限制了民族地区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在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中,其发展观念较为落后,不仅严重缺乏创新意识,而且也不具备长远发展战略,是阻碍我国民族商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产业结构因素

对于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而言,会受到地理因素、交通运输因素等的综合影响。同时,又由于我国的民族商贸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族特需商品才是民族商贸业中的专项经营内容,并且在不同的民族商贸中,也有不同的消费特点,从而使得不同民族商贸业的商品较为单一,出现商业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脱节情况。与此同时,在现实的民族地区发展中,民族商贸业战略价值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因为民族商贸业的地位更多由其现实作用所决定。民族商贸业在区域发展战略上的地位没有确立,所以在区域发展中缺乏战略性架构的民族商贸业,而且不能得到更多关注,也严重缺乏全方位支持体系,影响了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阻碍我国民族商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我国民族商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完善政府政策支持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商贸业作为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动脉,在我国的民族商贸业发展中,民族地区商贸业与少数民族民众的生活习俗有重要关联,因此,发展民族商贸业可以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有效维护民族团结。同时参照分析新型产业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调控能力,积极保障民族区域居民的基本生活品供给,并且针对民族区域群众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用盐以及衣服等用品,应该积极完善商贸供给,同时还应该建立针对民族区域基本物资的储备制度。以此引导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居民,利用当地优良的自然文化环境,优化建设民族商贸市场规划,修建高档住宅小区以及公寓,拉动外来旅游,并兴建现代化教学配套设施,促进民族区域内人才力量的储备升级。与此同时,在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中,政府部门需要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使民族商贸业同城市之间的商贸差距逐步缩小,并且促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促进民族居民收入和消费占比不断上升,以强化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并应参照新型产业经济发展,促进我国民族商贸发展向多元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从而实现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我国民族商贸业而言,为了能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并在未来保持良好生机,必然要同区域发展先进性吻合。例如,在民族商贸业发展中,可以由政府部门组织,投资兴建大棚蔬菜、花卉苗木进行商贸经营,这将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居民收入,还可以帮助民族商贸地区开创少数民族创业一条街,同时通过小额贷款贴息、门面房租赁补助等优惠政策,帮扶少数民族群众,使其有能力经营饮食、服装、百货等,以带动民族地区就业,促进民族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保民族商贸配套网点的安置,使民族商贸便民店规划满足民族居民需求。

(二)创新民族商贸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中,应转化创新和开创新的零售业态,形成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等商贸模式,进一步提高民族商贸业发展水平,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并且充分利用民族商贸业的优势特色资源,促进民族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我国新型产业的优势不仅是未来商贸行业需要调整的方向,也是确保新型产业发展可持续化的必备战略,所以我国民族商贸业完全可以参照新型产业的优势特质,从行业的时代性、创新性、先进性、战略性等方面对自身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实现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根据新型产业战略性特质,将民族商贸业的战略性价值在民族区域宏观发展中得以强化,使具备战略性特质的民族商贸业可持续发展并获得强大动力支持。形成我国民族商贸业多方面创新,发展现代商业形态,激发民族商业意识,刺激民族商业需求,推动民族商贸合作的总趋势。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快夯实民族商贸业中的批发体系发展,积极构建低成本且高效能的基础批发市场,确保民族商贸业拥有完善的现代工业品批发体系,实现对民族商贸业中的个体商贩向企业法人转变,并从多渠道培育出一批可发挥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商贸业批发商,以推动我国民族商贸业向新时代的转变。并且逐步改善民族商贸市场信息交流的基础条件,把国家政策、法规以及社会经济信息,通过数字化与网络化形式,为民族商贸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使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能够与新型产业发展并驾齐驱。同时参照新型产业中的物流基础,优化创新民族商贸物流网络,建立起可覆盖民族商贸区域的信息化物流网络系统,从而促进民族商贸物流信息的良性互动,实现民族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民族商贸流通中,应加强建设完善的通讯网络设备,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网络信息质量,消除距离对商贸流通的制约,以此形成民族商贸信息系统的管理,实时跟踪民族商贸物流,管控商贸流通全程。

(三)保障民族商贸市场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应切实依法保障在民族商贸业发展时的市场积极性,充分发挥商贸发展的市场调控作用。并且还应改变传统的“保姆”心态,转化传统的包办式市场管理思维,切实依据民族商贸市场的情况发展,逐步放松市场管制,并大幅度减少市场经营审批,以市场信号为基准进行经济调节,自下而上的调控民族商贸业的市场经济。同时,应提高民族商贸现代化发展水平,改善民族商贸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方式,强化民族商贸流通物流配送能力,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系统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物流配送格局。并且应该重点完善民族商贸市场的体系建设,以便逐步形成以乡村零售网点、大中型批发市场以及连锁配送中心为主的民族商贸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而且还应积极鼓励多渠道、多种形式投资,改造民族商贸基础设施,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尽快改善民族地区交通环境,为民族商贸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过程中,提升消费水平,更是一个动态转变的过程。因此,为确保民族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同样也应该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内需,增进其消费能力。并且,还应该参照新型产业机制,剔除商贸群体的腐败式消费,确保民族商贸业发展的可持续经营。通过调整商贸结构,满足高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加大在手机、电视机、电脑、车辆等商贸产品中的销售档次,使民族商贸地区消费者在本地就可以满足消费欲望,从而拉动民族商贸经济提升。而且还应该挖掘民族商贸产品,转化提升民族商贸产品的经济价值,如对于一些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特色化的手工制品,同时也包括在服饰、饮食等方面的产品,不仅在商贸市场中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可以找出潜在的商贸客户群体,拉动民族商贸经济水平的提升。另外,新型产业时代性产品的生产是在一定技术条件支持下,并结合新型产业的时代特征而出现的,所以,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从运输方式、商业形态、商业合作、贸易商品等多方面努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四)注重民族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民族商贸业的发展对于自然生态影响较小,而且民族商贸业可使民族地区更多资源要素的商业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如野生食材、手工制品等。同时,我国民族商贸业活跃发展还可使更多民族民众参与商贸活动中,增加民众收入,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且,开发民族商贸业的民族资源,可实现民众就业、民族商品的流通。然而,由于民族地区处在自然生态较为薄弱的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一旦生态环境破坏不利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民族商贸业时,应更好地促进资源配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格局,使更多民族居民在民族商业贸易流通中受益,以此促进民族商贸业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以通过现代化采购、配送系统,将优质农产品送到民族商贸业市场中,整合实现城乡市场互动融合,并建立优化民族商贸业的体系核心,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积极鼓励各类商贸投资主体,依法进入民族商贸业的发展中,建立新型民族商贸供应体制,勇于创新民族商贸业,使民族商贸产业得以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在我国民族商贸业发展中,还应优先开展旅游业,开展基于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并结合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加快新时期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步伐,这不仅可以加大对旅游环境的开发利用,还可以全面促进民族商贸业的发展。另外,在民族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要逐步改变民族商贸的引资模式,引导增量投资,以优化民族商贸产业结构,拓宽其内资招商渠道,进行资源整合。而且,当地政府应积极推进市场化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着眼于绿色商贸产业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切入点,培育民族新型绿色产业,在确保民族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尽量避免因商贸发展对当地生态的破坏,实现民族商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民族商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民族商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能够使民族商贸业可持续发展得到实现,也可以根据各民族的民族习俗以及地理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结合新型产业特征,扩大有限空间内民族商贸业的影响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从而有效推进我国民族商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宇 黄媛 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孔炯炯.新产品视角下我国贸易结构变化的产业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8)

2.方苑冰.经济快发展环境不污染—佛山南庄转型启示录[J].广东经济,2013(7)

3.王娟娟.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2)

4.景梅.民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9)

5.王欢.战略性新型产业成长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商贸发展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县“四区一带”总体发展规划,从我县实际出发,以“打造商城、曙光市场、江东市场和商业步行街为核心的中心服务区;建设功能齐全的农资和生产资料市场、建材及装饰材料市场;规范蔬菜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村开放式超市,实现完善商贸格局、繁荣城乡市场”为目标,充分发挥商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发展。商贸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统筹县域经济布局,协调城乡整体发展,完善区域布局,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二)坚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客观规律推进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解决发展中问题。

(三)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传统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区域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生产要素,着力形成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的商贸服务区发展格局。

三、区域布局

依据我县实际情况,在县城,重点规划完善和升级改造以曙光市场、商城、江东市场、商业步行街为主体的中心商贸服务区,使中心商贸服务区功能更加齐全、作用发挥更加突出。在铁西过境路两侧或其它地点建设农资和生产资料批发销售市场,在铁西过境路中段或其它地点建设建材及装饰材料批发销售市场,规范改造铁西农副产品和蔬菜批发销售市场。在农村,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村屯超市开放式经营,实现农村商贸经营模式的转变。重点建设塔哈乡休闲娱乐多功能服务区,富路镇大型超市、物流中心和客运中心,努力打造我县南部乡镇商贸服务中心。

四、规划目标和工作任务

依托区位优势、统一规划布局、提升商贸品位、完善载体功能,谋求商贸业快速发展,利用3-5年时间,把我县建设成为设施完备、业态齐全、特色鲜明、融现代和传统为一体的现代商贸城镇。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10年增长15%、2015年增长20%的目标。

(一)中心商贸区。以曙光市场、商城、江东市场和商业步行街为核心,打造中心商贸区。积极探索向现代大型超市、快餐、品牌专卖方向发展,提升中心商贸区品位。2010年,以强化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为重点,维护市场环境,保证食品安全,引导大型超市树立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商品的档次和品位。通过招商引资或管理体制改革,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江东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加强步行街灯箱、广告、卫生管理。到2015年,把三大市场和步行街打造成为集大型超市、餐饮、品牌专卖集聚、舒适便民的商贸核心区。

(二)建设建材和装饰材料市场。通过招商引资或利用棚改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在铁西过境路两侧选址建设集钢材、木材、水泥、琉璃瓦、塑钢制品、保温苯板和装饰材料销售为主的批发和零售市场,引导和规范业户按门类进入市场经营。2010年,完成前期筹备及主体建设。2015年以前,达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目标,努力实现区域辐射效应。

(三)建设农资和生产资料市场。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在铁西过境路两侧选址建设集种籽、化肥、农药、农用机械销售于一体的农资和生产资料市场。2010年,完成论证、规划和招商前期准备工作。到2015年,实现管理规范、分类明确、门类齐全的目标,成为全县农资和生产资料销售中心。

(四)规范铁西蔬菜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大蔬菜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管理,规范业户经营行为,增加市场经营品种,扩大销售覆盖面。2010年,加大市场内部管理力度,合理布局,分类划区,清理场外业户,入场经营。到2015年,把蔬菜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成为辐射我县及北部县区的集散地。

(五)加快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政策,大力推进农村开放式超市建设,使价廉、质优的日用品走进农家。2010年,实现全县80%的中心村建有开放式超市,2015年达到100%覆盖。塔哈乡建设休闲娱乐多功能服务区一处,2010年完成论证、规划工作,2015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富路镇筹建大型超市、物流中心和客运中心,2010年完成超市、物流中心和客运中心的论证、规划并开工建设,2015年实现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规模经营的目标,成为我县南部乡镇商贸服务中心。

(六)积极引进拍卖、典当、中介等服务企业入驻。规范、引导典当、中介等企业进入我县商贸流通领域。2010年,制定相关政策并开展招商工作,加强规范引导,支持落户我县企业快速发展。

(七)招商建设高档次服务性商贸企业。2010年,确定规划并开展招商工作。到2015年,争取建设四星级宾馆1家,引进知名快餐企业1家,连锁企业2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全面完成本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成立以主管县长为组长,经委、财政、招商、国土、工商、建设、规划、城管、卫生、公安及各乡镇领导为成员的商贸服务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具体负责规划实施、协调服务、分解目标、市场调查、考核奖励等日常工作。

(二)政策扶持。对参与商贸服务区开发建设的投资者,根据投资额度、建设强度和财税贡献率,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给予土地、税费等方面政策支持,吸引大型商贸企业参与我县商贸服务区建设。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支持商贸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