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特色十篇

时间:2023-05-30 16:10:32

课堂教学特色

课堂教学特色篇1

【关键词】实验探究;课堂运动会; 肢体感受; 课堂竞赛【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290-02

历来,高中物理就被看作学习中的高山,只能仰止而难攀也。其实,如果寻找、利用一些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灵活的理解、掌握物理知识,还能使抽象的、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1实验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物理教材的每一章都涉及多个实验,甚至有的节节有实验设计,并且多数实验都能就地取材还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1.1传统实验为主: 教材中的实验以传统实验为主,也就是利用一般器材,完全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

1.1.1实验探究以分组实验为主。教材中除了相应的分组实验之外,只要是器材允许的演示实验,我也改成了分组实验,让学生摸到器材,设计方法,小组合作,摸索出结果、规律。

1.1.2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合理安排课外实验。比如:利用易拉罐做“完全失重现象”、“水流星表演”,用玻璃浅盘和锡箔纸做“旋转的液体”等等。

1.2数字化信息实验为辅: 数字化信息实验主要由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构成。它不但能替代许多传统仪表,如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计、压强计等,而且还能直接测量瞬时速度(光电门)、磁感应强度(磁场传感器)、微电流(微电流传感器)等传统仪表无法测量的物理量。传感器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器处理后上传到计算机由相应的教学软件进行实时的处理与分析。加入一定量的数字化信息实验,可以完成一些传统实验无法操作的实验,可以节约时间,可以让学生与时俱进。例如: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中电压、电流的变化,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气体的等温变化等实验,借助于传感器非常直观、快速的显现了出来。

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轻松解决了存在的难点、疑惑点,让摸不到的物理规律真实而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一看到物理就头疼的学生爱上了物理学习,课上学生表现活跃、积极热烈,都想亲自探究出用简单器材所能完成的深奥的物理规律,并为自己能独立获得规律而自豪、雀跃。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物理的兴趣高涨,自信心不断地提高。

2课堂运动会,让课堂趣味横生

运动图像在教学中是个难点。多数情况是教师从理论上根据物体的运动规律分析,从而得出图像的形式,然后进行做题应用,但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遗忘了,原因是学生在主观上是被动接受的,大脑皮层的兴奋不活跃,在识记和理解上就不透彻,难以做到长久的记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用的方法是:在理论分析之后,画出各种不同的运动图像,分批让学生走上讲台,举办课堂运动会,亲自将图像所描述的运动状态模拟出来。

例如甲、乙图:

甲图对应的运动形式由两位同学模拟:两位同学从同一点开始同向匀速运动,由于A、B的斜率不同,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同,模拟中两位同学要体现出来。

已图对应的运动形式由两位同学模拟:甲和乙表示的是方向相反的匀速运动,两位同学应从两边同时出发,相向做匀速运动,到相遇时说明对应图中的t1时刻。

例如丙、丁图:

丙图对应的运动形式由两位同学模拟:A、B表示初速度为零、同时出发、加速度不同的匀加速运动。

丁图对应的运动形式由三位同学模拟:注意C的出发时刻与A、B不同。

学生在模拟中难免会出差错,也会闹出许多笑话,观看的同学会指导出错的同学进行改正。大家在欢乐的课堂气氛中将抽象的运动图像展现了出来,而且印象深刻。

3充分运用肢体的语言或感受帮助理解

物理在学习中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这对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理解与接受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若果将难以直观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触摸到,就能帮助学生克服理解的障碍,甚至轻松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中通过多方面的总结和教学方法的积累,在一些特定的知识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身体亲身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

3.1身体力行,感受奥秘。

①感受力的奥秘: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用一轻绳悬挂在水平轻杆BC的端点上,C点由轻绳AC系住.已知AC与BC的夹角为θ,则轻绳AC上的拉力大小为,轻绳BC上的压力大小为.

这是一个典型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题目,如果采用力的分解求解,一般是将CD段绳子的拉力进行分解,分解的方法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那CD段绳子的拉力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学生可能心存疑惑不会有印象,怎样让学生理解呢?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切身体会:让学生全体起立,同桌为一组,一位将手叉腰,另一位用力向下拉第一位的胳膊肘,再交换动作,相互体会、感受。学生在两人的合作中很容易的理解了CD段绳子的拉力分别在什么方向产生了效果,从而很轻松画出了力的分解图,如图所示:

课堂教学特色篇2

1.教学内容方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凡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师,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对所研究的领域特别是讲授内容十分是熟知的,这是课堂教学具有特色的重要基础。教师对所研究的领域及所讲授内容理解的深刻性,是课堂教学具有特色的保证。特色教学认同学生的求知欲,以丰富深刻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具有特色的教学必然是以其深刻性使学生获得真知的教学过程。再有,特色教学能以其独特的见解引人入胜,这是特色教学独有的魅力。特色教学不是照搬书本,而是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前提下,以其独有的科学合理的见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仪态方面。具有鲜明教学特色的教师,教学仪态得体自然,行神恰当搭配,同教学内容相得益彰。观摩一些优秀教师上课,总感觉有那么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课堂表现力,这种课堂教学表现力就像演员的演技一样,严重影响着人的欣赏感受和评价效果。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不可谓不多样,教学内容不可谓不充实,但总是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教学仪态有所欠缺。落落大方、形神兼备的教学仪态对提高课堂教学表现力,增强感染力,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首先表现为既轻松愉悦,又严谨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特有的渊博知识和授课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接受起来较为容易,因而会心情愉悦。教师特有的传授诱导方式,能始终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及其注意力,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形成严谨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特色教学还表现为启发性强,互动明显。教师能根据思维规律,合理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融入教师的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在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令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

二、追求教学特色存在的主要误区

1.注重形式,简单模仿。特色化教学是个性化很强的教学,除了与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密切相连外,与教师的气质修养、谈吐习惯、职业心理及工作态度直接相关。一些教师为追求教学的特色化,不是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挖掘自身潜力,发扬自己的长处,而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形式上,对教学有特色的教师进行简单模仿,结果由于知识水平、文化素养、表达能力、行为习惯、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不但学不到别人的特色,而且连自己的一些特点也被忽略了。

2.管理范式化,教学格式化。很多学校一方面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特色,另一方面,用统一的范式来规定课堂教学的诸要素和各环节,把课堂教学框架在一个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内,凡不符合这种范式的教学做法,都被列为不规范的课堂教学。这种以特定的范式来规定课堂教学的做法,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被格式化了,许多实际的或应有的教学特色不但不能受到鼓励并得到迅速发展,反而遭到无情扼杀。

3.舍本求末,忽略业务能力的提高。为追求教学特色,有的教师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业务能力的提高上,而是潜心研究学生心理和主观好恶,专做表面文章,没有业务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各种做法,其结果不是讲课离题太远,就是华而不实,难以切中问题要害,这样的一堂课下来,虽然可能热闹非凡,但却难以使学生领略课程内容的精深之处。短期内或者偶尔这样做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但经常如此,会使课堂教学空洞乏味,实际内容肤浅,学生学不到多少知识,难以给人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

三、对特色课堂教学品质内涵的深度思考

1.特色是一种教学技巧,需要在勤奋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自然升华。教师通过勤奋工作,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所讲解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做到居高临下、高屋见领,那么课堂教学就能切中问题要害,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互动手段都会运用自如、恰如其分,很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技巧体现出来就是,教学形式升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渲染教学形式。

2.特色是一种知识感染力,赋予知识学习以深刻的内容和生动的面貌。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在讲台上的多维演绎,充满知识的感染力,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字板书,都是同学生知识沟通和心语交流的方式,都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教学在传神和感悟之中见深刻,在全神贯注之中见生动。教学有特色的教师,不是刻意追求,而是能自然创造这种感染力,通过这种感染力,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享受,将每个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注意力都融会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知识的感染力来自于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知识的深刻感悟和启发,将这种感悟和启发以教师特有的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染力,使学生不但课堂学习受益颇多,而且感悟深刻、兴致盎然。

3.特色是一种内化与外化的转换过程,有赖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教学首先是一个内化过程,是教师形成自己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化过程,他有赖于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广博学习和潜心研究。教师把已经形成的专业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是知识外化过程,这种外化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不是机械的知识罗列和照本宣科,更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教师的思维加工,以自己最擅长的知识传播方式,最简洁生动的内容,最具感染力的语言,最具个人特色的演示方法,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制造出浓重而热烈的教学气氛。在这里师生共同感受到的是趣味、享受和收获。特色教学能达到内化与外化完美转换,但其前提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

课堂教学特色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色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确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语文教学是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必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1 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的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2 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用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要”,“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状、脸色红”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特级教师于,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

3 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的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驶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我曾听同事说,她听过一节语文课由于老师的语言平平、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怏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的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桥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课堂教学特色篇4

这是泾川县飞云乡中心小学上课时的情景。经过近五年的新课改实验后,泾川县飞云乡中心小学在新课改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成为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标杆之一。

健全机制促改革

2007年10月,泾川县飞云乡教育办主任杜永瑞首先让飞云乡中心小学六年级8个教学班的16名教师先行展开了课改实验。这是他与班子成员充分学习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课改模式、结合西部农村小学实际在多次探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他的推动下,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制定了《飞云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确定了“实验—推广—普及”的六字方针。同时,还成立了集体备课小组,每周确定集体备课时间,以科目为单位,对授课内容逐一进行集体研究、交流,取长补短,沟通信息,互相启发。

教育办组织成立了新课改督查小组,每周对实验教师教学情况至少督查2次,在每周职工例会上通报,就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根据相应制度进行考核。

2008年3月,学校新课改工作在全校各年级全面推开。学校组织召开学生大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宣传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征求课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班级举办以新课改为主要内容的黑板报、墙报、习作园地、学生手抄报,营造课改氛围。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新课改的保证。泾川县飞云乡中心小学完善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规章制度,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注重抓好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督查指导。组织教师观看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实录,并进行培训指导;每周组织文科、理科教研活动一次,备课组集体备课一次,要求骨干教师每学期必须上好公开课、观摩课,其他教师上好讲赛课、研究课;并通过评教议学、专题讲座、主题研讨、经验交流、结对帮扶、协作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课改论坛等各种形式,促使教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改督查小组和邀请的县教育局教研员多次亲临课堂听课、评课、指导,帮助教师出谋划策,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经过上下配合、多方努力,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改变,业务素质得到提升,课改模式初具雏形,课程改革的共识全面形成,学校新课程改革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有教师这样理性地说:“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我们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像杜郎口者死、学杜郎口者活,我们必须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特色!”

化解困难促提升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泾川县飞云乡中心小学的老师们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但都成功化解了。

如何方便教师研修以提升自己?如何使这种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得以高效运转、圆满完成?

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学校面对经费紧张的现实情况,硬是挤出资金购置各类图书3000余册、备课电脑14台、装备集体办公室3间、多媒体教室3间,接通校园宽带,使各教学班连接了“班班通”设备。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对全班学生分组,并使小组合作学习科学高效,学校经过反复思索,提出每班分成7个左右的学习小组,每组由6—8人组成,每个小组每学科要培养3名学科尖兵,充当小老师,带动其他几名成员共同进步;学生得有分工、人人得有目标,班级学习、纪律、卫生等各项考核均按照小组的集体表现来进行评比,培养学生树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集体主义观念。

为了使学生的预习成果、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得以充分展示,学校鼓励学生就地取材,每人制作一块小黑板,把课前预习、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成果、问题和课堂作业都写在小黑板上,用来展示、讲解、交流、共享。

为了让学生经常性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和积极的参与热情,达到发展每一位学生、发展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学校制定了“评价单位是小组、评价小组看学困生、完成任务有积分、积分达到层次变升级、奖励标准依积分”的《合作学习小组激励评价方案》,设置了《合作学习小组评价积分表》,通过教师评价、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等形式,当堂评分、积分,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以个别带动局部、以局部竞争带动整体,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大胆实践创特色

经过全体教师的多次探索实践、研讨交流,泾川县飞云乡中心小学富有本校特色的“327”开放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诞生了:“3”是指该模式的三大特点:课前预习、集中展示、当堂训练;“2”是指两大模块:预习课、展示反馈课;“7”是指课堂教学七个环节:预习展示、明确目标、合作学习、展示成果、质疑反馈、探究拓展、目标检测,这七个环节可在预习课及展示反馈课中穿行,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在预习课中,教师根据三维目标的预习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合作、交流、查阅、搜集、整理、分享等方式完成预习任务,教师深入各小组观察、答疑、抽查、询问、点拨,同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整理知识要点,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记录、整合,并带入展示环节集中解决。

在展示反馈课中,各学习小组把预习课中的学习成果、发现的问题用小黑板展示、讲解、质疑,本小组或其他小组成员随时补充、讨论;教师用小黑板或以口述的方式揭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并把预习过程中发现的个性、共性问题,以及教师预设问题分配到各小组;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围绕分配的学习任务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走下台,学生登讲台,采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策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小组成员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向别人请教。

“327”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到学生心中,学生彻底从以前“听众”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有趣、快乐。

好多学生说:“以前学习真的感觉枯燥无味,现在老师跟我们坐在一起,如朋友一样谈天说地。”

前来参观学习的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教授对学生大加称赞:“农村学生就是朴实,但课堂上情绪饱满,激情四溢,从他们身上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近年来,陕西省旬邑县、平凉市崆峒区、静宁县、灵台县等临近县的130多家单位3800多人次来校参观学习,有效地带动了县域内兄弟学校的新课改工作,全县新课改蔚然成风。

课堂教学特色篇5

遥想当年,高效课堂模式一经推出,立即以旋风般的速度席卷全国,杜郎口中学一下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跃成为风靡全国的名校。各个学校争相效仿他们实行的高效课堂模式,各大杂志报刊争相报道,直到如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对高效课堂模式下小组建设的描述:进入实施“高效课堂”的班级你会发现,桌椅摆放的形式和传统课堂不同,通常根据班级的人数,五六人或者七八人为一组。每一组的成员由老师根据不同成绩梯次搭配,由特优生、优秀生和待优生组成。每个小组的课桌并在一起方阵式摆放,学生面对面坐在一起,互帮互助,取长补短。这种独具一格的教学形式当时确实让很多学校和老师都感受到了它的优势所在,于是纷纷效仿。

可是我却在长达三年的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发现一系列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具体来谈谈我校课改的一些问题所在。

首先,学校要求班级桌椅的摆放一定要是“会议式”。因为高效课堂有“独学”“对学”和“群学”等不同的学习形式,小组建设是这些学习形式的基础,所以“会议式”桌椅摆放必不可少。问题是课桌椅摆放成区别于传统的“秧田式”的“会议式”之后,就表示小组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吗?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意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先行学校的精神,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桌椅怎样摆放。相反的因为我校学生人数众多,各班班额基本在70人以上,在拥挤的教室中课桌即使摆放成“会议式”,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完全没有间隔,而是连成一长片。

正因为如此,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的情况,群学时小组与小组之间还会互相影响。另一方面,因为“会议式”课桌椅的摆放,学生都是面对面坐着,在老师总结概括知识点的时候不认真倾听,在组内进行讨论的时候趁机讲话,不参与学习。而且因为教室异常拥挤,教师很难进行巡视,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督促。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对于课改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没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操作要领。

其次,虽然分组也是遵循“同组异质”的原则,全班要分为12组,每组少则6人,多则8人。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也没办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活动和思考。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有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另一些较为消极的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喜欢做听众,渐渐地他们对一切群学活动参与度越来越低。即使教师规定了小组内每个成员针对一个学习环节的发言次数,在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差异的情况下,待优生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时候,仍然是特优生在帮助他们完成。日积月累,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增强,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分化还是日趋明显。

因校而异、因班而异出现的种种问题,迫使我们还要在小组建设上有更深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怎样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小组建设进行更细化的实践和总结,亦或是独创一套贴合本校实际教学的小组建设模式,才是课程改革探讨课堂“高效”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不是照本宣科的生搬硬套。

再次,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很难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落实。以前的课堂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老师讲解了一个知识点后,进行大量的专项练习,甚至有些内容是“精讲多练”,教学内容当然容易完成。而现在的课堂以学生为主,要学生思考,要学生讨论,要学生讲述,甚至要学生总结。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出现精彩的瞬间,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全员参与,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自然就显得捉襟见肘。这已经成为目前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如何合理安排与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需要考验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这需要老师从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引导学习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等多方面共同推动。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规定完成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是有效调控,比如在展示环节中,全班展示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只展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一些重复的展示则能省即省。

课堂教学特色篇6

关键词 历史 课堂教学 特色 诉求

一、教师解读与史料呈现交互映射

“历史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指人类过去的往事,二是指对那些往事的记述和研究。从第一层面上探讨,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但从第二层含义分析,历史又具有主观性。”[1]因此,历史学家克罗齐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历史教学的过程来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对历史的“主观解读”,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当代解读者的主观痕迹,甚至存在种种极端的“偏见”。然而,历史又是一门实证的科学,它讲求事实、注重实证,注重解读描述的客观性。历史的解读必然要基于大量的历史信息研究,历史结论的得出也是建立在客观史料的分析基础上的。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中呈现的史料必然带有时代性特征和个性化的情感内涵,需要教师从宏观的时代背景之中予以把握。也就是说,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树立中立意识,尤其在史料和文献的解读之中预先把握作者的主观情感与时代印记,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呈现历史的“原貌”,从而使得教师解读与史料交互映射、相得益彰。

历史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源自于历史解读视角的多样性。在历史的教学中,史料呈现是历史结论推演必不可少的要素。“历史教科书应该像我们使用的其他知识类书籍一样,它是一个信息的源泉,相似或不同的信息在别的书中也能够找到。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应该提供大量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领会学科的学习方法,它是社会调查、学问探究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刺激文本。”[2]教师的解读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定如此的“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解读是对史料的一种“拆解”,甚至是一种对解读者的“再解读”,而不是一劳永逸地营造历史结论的“模式”。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将各种历史资料文献进行分类梳理与呈现,并选取适当的“解读信息”与“评价立场”进行授业。与此同时,教师的解读也应把握一定的度,在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史学阅读资料,更要提供高质量的史学观点与权威性的史学解读。教师的解读应该基于对学生历史思维方式的培养,应该基于史学研究的基本态度与研究方法,而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在教师解读与权威史料的多元印证之下,学生对历史的印象应该是:未曾相见,却似曾相识。未曾相见的是历史知识,似曾相识的是解读逻辑,先摆事实、再讲道理,让教师解读与史料呈现交互映射,历史教学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二、权威结论与社会视角辐射对冲

历史首先是知识的客观,所以历史教学必须形成一般性的结论,否则就会显得过于杂乱无章,让人无所适从。历史同时也是知识的“解释”,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历史信息解读,从这个层次上来说,历史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准确反映”。在历史事件的评价上,历史教学的权威结论与社会视角的多重解读往往是不相融合的,甚至呈现出对抗与冲突的态势。在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面临着各种“社会视角”的冲击,形成阻碍目标达成的反动力,甚至是固化为课堂教学先入为主的强烈“历史偏见”,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历史观点经常是被迫接受的,形成“历史的真相应该在课本结论之外”的怪异想法。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得更加“高大上”,承载着国家层面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教育的使命担当;另一方面,这门学科所教授的社会意识形态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往往集中地反映出社会结构整体变迁的各种痕迹,其传播使命及教学目标与教育对象的接受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容易引起学生内在“排斥”。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往往表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映射在精神观念领域,凸显在制度规则层面。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历史教学承受着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负面影响”,面临着社会、家庭给学生所“植入”的各种主观偏见。这种内在的主观偏见反过来又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去接受“社会视角”的另类解读,更有甚者越是异类越是“附之者众”。这种社会视角冲击所形成的“偏见”不仅限制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消极影响,使得一些学生在主观情绪上拒绝对相关历史评价的接受,在价值取向上过于异类甚至于偏激。对于老师来说,如果责任意识不强、没有规规矩矩的研究态度,就会陷入“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轰动陷阱中,有甚者视“向善”为虚伪,“奸妄”为真性情,对历史现象做出“出格”解释,刻意挑战“权威”,使得一些历史课堂过于“失范”,显得庸俗不堪。

三、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联动并举

历史演进的自身逻辑便是历史发展的实践逻辑,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历史发展的理论逻辑是历史事件在研究者与学习者思维中的理性展现,是一般生活经验的思维嫁接。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历史演进的理论逻辑往往必然地表现为历史实践的发展趋向,反过来历史实践的一般演进又印证着理论逻辑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然而,历史的记述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的核心在于历史记录的缺失与失真,研究历史必然要基于事实性的客观记录,同时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的推演。在历史教学中,历史事件的推演往往立足于历史事件的实际发展,着眼于历史规律的总结,追求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联动并举,通过思维的推演来弥补现实中相关史料的缺失、探寻规律,以便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历史。

要全面、客观地去认识历史,做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联动并举,就需要历史教学立足于历史的学术性研究。“有‘学者型教师’之称的李晓风老师认为,‘学术是教学之本’”[3],历史演进的理论逻辑往往是对历史学术研究的结果。历史演进的理论逻辑是否合理客观与史学研究的视角、方法及其深度息息相关。“落后导致挨打”,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事实。在历史事件的梳理过程中,这一道理是附着于历史事件的最外层,是直接显现而出的最基本事实。而“极权导致腐败,封闭导致落后,落后招致挨打”,这就需要读者的一般推演与论证才能必然得出,是基于实践逻辑的理论梳理。这种内藏于历史事件之中,需要一定的思维推导与理论概括才能得出的历史结论,必然需要一定的史学研究才能推导出来。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课前有教师的研究,课堂中有学生集体的探究,还有此前学者专家的研究铺垫,共同促进了促进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联动并举,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价值导向与社会功利共同推进

历史教学既要让学生“明了史实”,又要让学生学会“解释历史”。不管是“明了史实”还是“解释历史”都毫无疑问地体现出时代所塑造的主观性与价值上的选择性,这也就意味着历史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解读者的主观性,体现出一定的导向性。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历史知识的解释必然带有一定的指向性,体现出服务于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功利性。从这一点来看,历史教学过程必然是价值导向与社会功利共同推进的统一进程,呈现出典型的导向性与功利性。

历史的价值导向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和长远利益,在教学中体现为历史共识的达成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呈现史料,既要讲求全面客观,又要体现价值升华,通过教学设定逐步引导,最终实现历史共识的达成。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历史的教学内容体现特定群体的利益需要,具有一定的阶级性。我们必须承认以往的历史包含着太多的统治阶级意志,承载着阶级统治的现实需求。然而,随着阶级的淡化,以及社会群体的理性化,历史的社会功利目的与其一般价值导向的内在矛盾在逐渐消减,并日益显现出共同的目标取向。历史研究无“”,宣传有“纪律”。从现实来看,历史宣传的“纪律”要求不仅是基于阶级的功利需求,更是立足于当下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本质上是符合大多数人们的根本利益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因担心“出格”而墨守成规、束缚思维,更不能为追求所谓“真实”,放任不良思想“暗潮涌动”。教师的教学要在纪律上合乎规定,在价值导向上合乎情理,体现历史的价值情怀、凸显自我的时代责任担当,最终实现历史的真、善、美统一。

五、时序梳理与空间贯穿统一兼容

时序性是历史的重要特性,历史的教学离不开时间的梳理与记忆。作为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对历史时间的把握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学习历史必然需要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有其基本认知,能够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形成历史学习的特殊时序感。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编写和考试命题都融入了“全球史观”视野与方法,越来越注重历史时空的统一性,要求学习者能够整合历史的时空要素,实现板块的分类概括。全球史观“主张以‘全球普适的历史话语系统’书写人类历史;反对线性的历史发展观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单向交流,主张探索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注重解析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影响的形式与交流的内容”[4]。在统一整体的世界历史中,历史事件呈现出来的不再是单纯的时间演进,而是作为因果链条的一个环节形态,不仅有着时间上的前世今生,更有着空间上的前因后果。在这种学科新常态下,历史教学要坚持时序梳理与空间贯穿的并驾齐驱,整合历史事件的时间因果、空间因果以及时空因果三重关联,在统一多样的比较视野中彰显历史教学的深度。

文化多元,文明趋同。对于教师来说,多元文化的特质需要个性因素的分析与梳理,需要教师把历史研究得“精细”;共同的文明追求则需要有整体的宏观视野与历史的普适情怀,需要教师把历史研究得“大气”。不管是精细还是大气,都需要教师有高深的学科造诣。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历史的时序梳理已属不易,对于整合历史事件的时间因果、空间因果以及时空因果三重关联更是“望洋兴叹”。然而,难度的背后却是难以拒绝的意义与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全球史观的运用,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

六、兴趣驱动与价值驱动并驾齐驱

历史是有趣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趣味。历史的趣味性源自人类对于过去的好奇,源自人性本能的“寻根探源”。一个理性的人,只有知道了来路,才能理性地选择去往。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的趣味性不单单体现于历史情节的“生动活泼”,更扎根于历史知识与思维的价值性。“历史不仅是有趣的,它还能够培养一种理解当今世界价值观和制度的能力。历史研究对于培养见多识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来说是必需的。通过由历史探究中培养出来的洞察力的理解力,学生将会利用它们主动地思考自己的权利、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该做出何种贡献。”[2]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课程具有极强的公民教育功能,是确立学生人文思维与情怀的一门奠基性课程。历史的趣味性与价值性是统一兼容的,历史的趣味性体现并源于历史的价值性,历史的价值性构成并深化了历史的趣味内涵。

单纯的兴趣驱动难以持久,且很多知识性内容缺乏兴趣性驱动的可行性,需要更高层次的价值驱动推动。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兴趣驱动与价值驱动往往是一体的,兴趣驱动提供了学习“关注”的即时动力,通过兴趣驱动的深入,获得对历史知识的“满足感”,进而明了历史学习的意义,形成持久性的价值驱动力。历史的价值驱动首先源自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求真”探寻,而历史的价值又不仅仅停留在“求真”的层面,而是向外扩张,进一步凸显其“妙”、“善”、“用”的内涵。所谓“妙”,就是体悟历史之乐趣,将自我的情绪溶解于历史过往之中,形成一定的历史体验与情怀。所谓的“善”与“用”则是凸显历史主观的价值真谛,试图将死的“过往”化成活的“未来”。为了穷究奥妙,历史的客观被主观的解读和注释无限放大,成为个人的体悟、个人的情感、个人的价值取向。在兴趣驱动与价值驱动的双重推进下,历史的学习成为个体本能意识、本能需求,“无从回复的过往”变得奥妙无穷,今天的历史则是明天现实的说来之处,历史价值彰显无遗。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从建构主义视角谈历史教科书的编写[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6).

[2] 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J].课程・教材・教法,2004(3).

[3] 何成刚,代宁华,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白之争”为例[J].历史教学,2015(3).

课堂教学特色篇7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素质教育理念所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比如:他们让学生课堂讨论、动手练习,表面上似乎学生都很活跃,思维也开动起来了,但是,老师最后还是用一个标准答案无形中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学生还是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虽然学生的绘画技能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我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是,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外,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把心中想画的东西画出来,甚至画得更好。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

 

        书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艺术瑰宝。当前,书画教学已成为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学校特别重视艺术特色教学和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做到了点面结合,软硬并举。近年来,为切实开展好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一、注重教师的有效示范

 

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示范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作业要领,对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美术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播放教学幻灯片,用美术模具、教师示范作业、VCD教学光盘等一些“辅助工具”来完成示范,成功驾驭艺术课堂。美术教师优美的示范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书画艺术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美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究意识增强,教学效率提高。如,美术教学过程中比较复杂和抽象的透视问题,教师再精美的语音讲解也实现不了学生“透视”这一抽象概念,只有通过实物教具的现场演示,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找到规律,掌握内涵。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借助“辅助工具”有效进行示范,就会把枯燥的语言讲解用鲜明直观的具体实物代替,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示范演示中领略艺术课堂的美学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受到美的熏陶。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教育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和创造,有效转变教学方式。

 

第一,教师在课前做好教材分析,明确重点,把握难点。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知识点,实现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二,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文字描述等方式表达对某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及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第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音乐、电影、动画等资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艺术,增进学生理解,提升课堂效率。

 

第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把讲解、提问的机会适时交给学生。

 

第五,实现学科相互渗透,在鉴赏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六,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加深对自然、家乡、祖国的热爱。

 

三、把握课堂的有效评价

 

在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高质量的互动,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才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实际体现。因此,如何采用开放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美术教师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操作中,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学习书画的过程上,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对学生实施分层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鼓励。评价的方式除了观察、调查、考察学习知识、成果展示外,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创建一个成长“记录袋”,建议大家把每一阶段的优秀作品装到袋子里。评价每一位学生学习书画过程中的发展状况,并定期进行分析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课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学生去创造美好生活。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注意运用恰当的点拨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所表达的美的元素,不断提高自身鉴赏力。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审美教育是美术课堂教学需要完成的主要目标任务。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增强其审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美的艺术熏陶提升自我审美能力。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还要关注个体,对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和艺术学困生实施分层辅导,分层施教,分层培养,分层提高。给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播撒美的种子,对每一个学生都实施审美能力的培养。

 

古浪县第五中学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在重视课内教学的同时还注重课外延伸与拓展,充分利用校园里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如走廊、墙报、橱窗、校刊、学校书画展览室等,让学生的作品陈列其中。在营造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着力将古浪县第五中学打造成艺术教育特色示范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倩.职高美术教学中美术语言运用的策略探究m.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8):25-28.

 

[2]刘雅丹.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课堂教学特色篇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以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课程改革为例,提出教师主导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介绍实施经验,供专业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参考。

关键词 :课堂教学;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教学改革;教师主导

1 IT类专业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IT技术迅猛发展导致信息类专业课程实施传统教学的难度增大,同时大学教师繁重的科研任务使得教师的教学投入大幅减少[1-3]。目前,在大学IT类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3个问题。

(1)教师整堂课从头到尾灌输知识,仍然采用“教师一言谈”讲授式教学法,很少大胆地运用自学、讨论、开设专题讲座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被动收听。

(2)教师的知识模块陈旧,学生学习后不适用,进而产生“无用论”的想法。

(3)教师在课堂传授的内容知识广度不够,理论深度过大。

2 特色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在全球共享技术的大背景下,知识爆炸性增长,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随时掌握最新理论与技术,也不可能解答所有相关领域的问题。为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创新性地开展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提出了教师主导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师由“主讲”角色转换为“组、导”角色,在课堂中主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课堂教学内容则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用专题演讲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搜索、分析、呈现,确保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基础在教学活动中获取新技术和新技能[4-6]。课堂教学模式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1)教师根据专业指导规范、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技术发展现状,规划好整个学期的教学知识模块,但教学内容需要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构建。

(2)结合学生的特长和资源,为学生合理分配和设计具体的课堂内容。

(3)为提高知识分享的效果,鼓励学生充分利用MOOC。

(4)锻炼编程和攻防能力,配合实验给予适当的设计。

(5)成绩评定时,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40%以上,最终成绩由教师、助教、全体同学共同给出。

3 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3.1 实施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笔者对2010级信息安全专业的28名学生实施了第一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鼓励学生上台演讲信息安全技术小主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开课前,教师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模块、擅长的技术等,以便为理论课的讲解和小课题的分配提供有效参考。

(2)教师主讲教学大纲的理论知识,每次课安排3~5名学生上台讲解预分配的信息安全技术小主题。135分钟的课程中,学生的演讲时间是45分钟。

(3)学生上台用PPT讲解,教师根据其PPT的内容、设计、讲解的准确性、观点的权威性以及表达的生动性来给出优、良、中等分数。

(4)结合网络安全实验,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即对学生分组,自拟一个信息安全相关的项目,并让学生利用实验和课外时间共同完成该项目,最后上台讲解项目内容。

(5)课程结束后,每位同学对于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做出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讲比例占课上总时长的2/3,学生的PPT讲解题目全部由教师指派,演讲和讨论的分数占学生总成绩的30%,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展示结果占总成绩的10%,最后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整个学期下来,学生普遍感觉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希望教师能够继续采用此种教学法;但学生也认为选题有些宽泛,而且课堂内容质量会随着同学能力的强弱而变化,希望教师能够改进。

3.2 引入本科生助教,提高学生课堂演示内容质量

笔者对2011级信息安全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14名学生实施了第二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着重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一期课程中,学生的PPT内容占到了课堂总时长的1/3,但质量有些低,学生通常是被动接收教师制定的演讲小课题,主动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我们在第二期作了一些改进,具体方案如下。

(1)引进了本科生助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力课堂互动。

(2)在PPT展示课题选择方面,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大知识模块选取最感兴趣的小课题。

(3)教师主讲教学大纲的理论知识,每次课安排3~5名学生上台讲解预先准备的小主题。135分钟的课程中,学生的演讲时间是65分钟。

(4)学生课堂PPT讲解之前,会通过助教、教师两重校验,使该学生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尽量做到最准确、最新鲜、最简洁,同时重点突出。

(5)教师安排最新技术英文文献综述报告。

(6)增加了针对某一专题的辩论环节。

(7)为结合网络安全实验,在课程开始时对学生分组,自拟一个信息安全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利用实验和课外时间共同完成该项目。

(8)课程结束后,每位同学对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做出评价。

本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讲比重为1/2,学生的PPT讲解题目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PPT演讲和辩论的分数占到50%,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展示结果占总成绩的10%(这两部分的成绩由教师、助教、全体同学共同打分),最后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整个学期下来,学生普遍感觉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小差、玩手机的现象基本不存在了,课堂内互动交流增多,辩论更是让学生感到新鲜,助教的带领增加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学生认为选题还是过于偏向理论,有些学生的选题内容较深,希望课后能够看视频来复习[7-9]。

4 教师主导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内容与时俱进,每个学生皆有所获是我们专业课程教学应该始终追求的目标。笔者结合两期课堂的教学改革经验,设计了一套“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1)课程开始前,先调研学生的特长以及擅长的技术等。

(2)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好整个学期需要学习掌握的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划分好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子模块。

(3)择优聘用本科生助教,让助教带头展示信息安全小主题、优秀竞赛作品或创新项目展示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助教协助教师将已划分的知识、技术模块传达给每位学生,学生可在某一知识点内自由选题,也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小课题,在完成PPT的同时制作演讲视频。

(5)助教和教师在学生课堂分享前把关,确保PPT和演讲内容新鲜、准确和重点突出。每个小主题的演讲时间不超过20分钟,制作视频是为了高效分享、重复分享。

(6)学生分享小主题的同时,要求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7)单独安排能力强的同学进行最新技术英文文献综述报告,以PPT方式展示结果。

(8)单独安排针对某一专题的辩论环节。

(9)为结合网络安全实验,在课程开始时对学生分组,自拟一个信息安全相关的项目。

(10)课程结束后,每位同学对于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做出评价。

该课堂教学方案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与指导的作用,教师的工作集中在课外管理、修改学生的PPT以及提高学生演讲质量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程成绩评分时,内容的有效性和辩论的分数占到总成绩的50%,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展示结果占总成绩的10%,最后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5 结 语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原则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专业素质。因此,“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课堂能够真正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深度参与过程中将专业知识点内化为专业素质,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水平有选择地获取到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当然,在“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学生水平有差异,助教自身能力有强弱,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内容和质量。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建设(ZX130106308007)。

第一作者简介:吕秋云,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网络安全实验、密码学实验、信息安全程序设计,laqyzj@163.com。

参考文献:

[1] 余清臣, 徐苹. 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 一种反思的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 2014(1): 15-18.

[2] 吴玉平, 张伟平.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困境与策略[J]. 当代教育科学, 2014(6): 28-31.

[3] 曹丽君, 王海明. 翻转课堂的特性及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4(3): 75-79.

[4] 刘志军, 冯永华. 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J]. 教师教育学报, 2014(6): 53-63.

[5] 郭少英, 朱成科. 生成性: 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旨趣[J]. 辽宁教育, 2014(3): 23-25.

[6] 孙春英. 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 2014(3): 34.

[7] 熊川武. 课堂教学改革须有“神”[J]. 上海教育科研, 2014(3): 35-37.

[8] 李朝红, 安蕊梅, 牛润明.交互化模式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8): 48-49.

课堂教学特色篇9

【关键词】应用;生物多样性;生物教学;有效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及它们所包含的基因和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份。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国家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国家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在进行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通过调查发现各地生物教育基础薄弱,实验设施缺乏,课堂教学往往以教科书为主,与生产、生活联系较少,生物教材和老师的教学方法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其学习的内在动力首先是学生的兴趣和发自内心的寻求问题解决的渴望,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倡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合作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本人通过承担的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宿迁地区生物多样性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课题审批编号为SQ10GR189),认为合理地利用有地方特色的生物多样性的资源进行生物课程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是比较受欢迎的。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能力有着较好的作用,可以显著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应用地方特色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应用生物多样性创新生物教学的课堂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很多课堂是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不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如把生物多样性融会于生物教学中,可以明显的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1)融入生物多样性课前精心编制好导学提纲

导学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兴趣和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在课前,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切人点, 融入适当的生物多样性,精心编制好导学提纲,在导学提纲中以生物多样性为载体出示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导学思考题和课外探究活动。

(2)融入生物多样性打造探究式课堂

①首先结合生物多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以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愿望。

②结合生物多样性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根据导学提纲设计的问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物多样性,让学生在课外先初步探究,如:高中课本中“调查种群的密度”就可以让学生到野外或农田中去调查。“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让学生从不同水域中取水样进行观察,比较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等等,然后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讨论,教师再在课堂上进行引导、总结,进而突破重点和难点。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

(3)融入生物多样性在课堂中进行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根据学习的相应内容,结合生物多样性知识,以生物多样性为背景,编制相应的习题进行巩固性练习,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能力与应变技巧,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应用生物多样性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应用生物多样性,以学生的现行生物学教材为基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特别是生物学教材中适合学生继续研究学习的内容与有限的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如本人在实践中就组织学生进行了《我在校园种蔬菜》、《乡土树种的调查》《走遍宿迁——农特产资源调查》等实践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展,学生既增强了对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极大的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好生物多样性,可以大大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有助于生物学课程的实施,提升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主动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同时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更加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学校和家乡,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好生物多样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共同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毛新勇(华东师大).

课堂教学特色篇10

1恰当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是成功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师生共同演奏一个教学乐章的前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充满兴趣,他才会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彼。

如: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 的导入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活动目的:让学生掌握本课where is …? it is …,人称代词they的用法,方位介词on, in, under, behind等的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播放

活动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形,导入新课

1. 利用挂图来引出新词汇,dresser, sofa, cassette, hat等。

2. 经过实物来引出table , chair, mathbook, bookcase.

3. 学习新单词

4. 巩固旧知

a、全体或个人朗诵单词。

b、游戏(依据教师所给的图片一人比划,另一人猜出这个单词或一人用英语说出图片的意思,另一人猜出这个单词。)(分组练习)

由于教材中生词量较大,学习起来比较单调,难以记住。但将图片衔接起来,营建了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看着图片,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单词,并融于英语学习的情境中,大大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味,又以游戏的方式反省单词,风趣的画面,难忘的扮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他们对单词的印象。在这个教学环境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充任了“节目报幕员”的角色。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学习探求

1.看图片,回答问题。

t:where are the maths books?

s1: they are in the bookcase.

t: where is the pen?

s2: it is on the table.

2.听录音完成练习(稳固所学单词)

3.让学生朗诵,分类、总结、掌握方位介词的用法。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这种让学生在详细的语境中发现新句型的教学办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思想积极性,而且给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察看、分析和总结知识的平台。

第三个环节:协作交流,稳固进步

1.做游戏(分红 2组)。

a组同窗拿小图片问,b组看图片回答,然后相互交换角色。

在这个环节中,我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直观性的图画,让学生觉得有内容说,新学的句型在这一活动中得到充分运用和稳固。

2.让学生用where is…?来自由组合问答。

s1:where is your notebook?

s2:it is in my bookpack.

s3:where are their books?

s4:they are on the desk.

倡议学生自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考虑,经过这一环节的练习,不但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得到了提高,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处于积极的形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带着情感进课堂,营造愉悦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师长,一位不苟言笑的教师固然能给人以威严的感觉,但学生却不愿或不敢接近他。时间一长,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课堂上 ,教师的微笑就像一缕阳光,带给学生温暖。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会给课堂带来生机,增添活跃的气氛。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 亲其师、 信其道 ”,才愿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由此可见,情能唤起学生的信任度和求知欲。

3优化课堂活动,牢牢贴近生活,自然渗透情感

英语学习的难度超过母语学习,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兴致勃勃地学习英语。因此,采用一些有趣的、贴合实际的课堂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学习兴趣。比如形式多样的竞争比赛就是激发情境、激活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竞赛,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思维的灵敏性。学生在紧张欢乐的气氛中既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