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教学实录十篇

时间:2023-05-30 16:10:13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篇1

看了三位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自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下面分别谈谈对几节课的浅显看法。

第一节:教师组织课堂能力强,各个环节流畅自然,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课堂驾驭能力明显很强,对课堂中每一个环节落实相应教学目标的处理方法很得当,能够让学生在愉悦自然的状态下投入学习的氛围中,真正做到了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给予;对课堂中的细节处理很到位,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位同学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确保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极其深透,能够把教材化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积极的典范,既提升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内在素养。

第二节:教师的教学方法对讲授本科非常有效,特别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很到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非常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容易的接受教学内容理解教学重难点,提升课堂效益。教师对课堂的主体也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似乎稍显薄弱,建议可以用更长的时间,做更加深刻的讲解和引导。

第三节:教师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基本思路方法非常先进,特别是对作为小学生的孩子们的思想教育的渗透和引导,能够更加积极有效,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比较恰当的方式方法推动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形成,能够从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全面的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自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方法的使用稍显单一,特别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可以使用更多的方式加以突破。

总结三位老师的课堂,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学习。一是以学定教、以教带学,教师能够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学习为导向,拟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二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三是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围绕学生的课堂反映,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展开教学。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篇2

在教学课文《赤壁赋》中,针对班上学生的畏难、害怕挫折的现状,我做了与学生探讨“如何应付挫折”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课堂实录摘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大家先朗诵,然后讨论告诉我苏轼分几个层次解答客人心中的郁闷 ?

生:(讨论回答)两层。

师:第一个层次到哪,说了些什么内容?

生:(讨论,一生总结)到“而又何羡乎”。用水和月做例子,得出结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

师:非常好,那谁能解释结论的意思呢?

生:是变化与不变的关系。

师:我们经常讨论的变化的那一句话是・・・・・・

生齐答: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生:从变化的角度来说,事物每一刻都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千百年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物好理解,“我”怎么理解呢?

师:一个人在世界上消失了,是不是整个人类就跟着消失了?

生:不会,还会有别人、有后人啊!

生:哦,所以,人类还在,人类是不变的。一个个体时时变化,会有从有到无、从生到死的过程,而从事物整体来看,依然是绵延不息的!

师:非常正确! 所以说,变化时时存在,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整个人类又是永恒的。既然万物和我们都是一样的,那又“有何羡乎”!看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就会豁然开朗。那第二层又说了些什么呢?

生:(讨论)物各有主,是你的就拿,不是你的一丝一毫都不能拿。

生:大自然的清风明月是大家的,要好好享受。

师:结合苏轼的经历理解苏轼为什么这样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苏轼有美好的理想,一心为国却遭诬陷,在他看来,清明的政治、和谐的社会是如此遥远,想要改变现实太难了,不是自己想就能实现的,有些东西强求不来。所以产生了消极的想法。

生:苏轼的思想不允许他悲观,所以他又看到了自然山水的美,要好好享受人生,所以又是乐观豁达的。

师:把两个层次结合起来理解一下。

生:这一段着重的表现了作者“变”与“不变”的相对主义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念,这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这其中,虽然有作者纵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消极思想,但更主要的是一种旷达,一种洒脱,一种理智和超然,既是解答客人的苦闷也是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下面我来补充归纳一下:

此段文字集中体现了苏轼儒释道并存的思想。此文表面写“哀”,其实苏子亦受感染而哀。他说服客的同时,一定首先说服了自己。虽然被贬黄州,身处逆境,仍可安天乐命,不羡慕别人,往事自然不堪回首,但要“相信未来,珍惜生命”,此时之“痛”不正是今后人生的一笔财富吗?此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食。”目前之痛固然是自己亲历之痛,但这并不是黄州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自己还拥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物,如眼前之美景!此乃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此段整体上有一种佛家式的参禅,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最后一段的顿悟与尽兴忘情。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诗化人生。苏轼这种人生态度是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可以承诺我们一生永远是晴天,也没有人可以保证我们一生永远波澜不惊,当我们在人生的急转弯处突遭风霜刀剑,急遇毒蛇猛兽,乃至走进山穷水尽的绝地时,我们又当如何处理?于是有人被痛苦打倒了,而一蹶不振,最终失去了生活的尊严;也有人勇敢的面对生活,积极的探寻,为自己的将来开另一扇窗。挫折的严重性是相对的概念,心理卫生学普遍认为,真正引起适应困难的,与其说是挫折本身,还不如说是当事人对他们的看法,以及所采取的态度。苏轼要通过此文“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让我们学有所获、读有心得,这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人和为文的双重境界。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这种人生态度穿越千年时空,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温暖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苏轼的启发,我们遇到挫折怎样应对?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篇3

【摘要】我们都知道课堂是由许多提问串联而成的,追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抓好这一环节就能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本文简介了“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及其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变压器》说明了如何具体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强调了“追问”的时机和“问题”设置的梯度性。

关键词 问题;结论;追问

一、“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何为“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追问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已初步理解,但还没有完全掌握其内涵,和所要求达到的知识理论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设置一些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启发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已知领域顺利地过渡到未知领域的一种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课堂是由许多提问串联而成的,因为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而课堂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它把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方法、所要形成的技能,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一环紧扣一环地追问。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对“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实施“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打个比方,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这个梯子如果能适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跃。一堂课,若能搭好几个这样的好梯子,学生学习就会出现几个高潮。所以问题设置的梯度性和追问的时机是实施有效追问的关键。下面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

二、课堂教学实录

案例:变压器(教科版)

课前预习:

【问题1】各种不同的用电器所需的电压不同,请你调查一下身边的用电器额定电压各是多大?怎样才能满足各种用电器的电压需要?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场合见过什么样的变压器?在你见过或使用过的家用电器中,哪些可能含有变压器?

【问题3】在确保安全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家用电器里拆下一个变压器,观察它由哪几部份组成,各有什么作用?试画出变压器的实物简图和电路符号图。

实验探究:

1.探究变压器是如何改变电压的:

按下图连接电路,打开电源开关后,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问题1】原线圈接恒定电压,跟副线圈相连的灯泡发光吗?为什么?

【问题2】原线圈与交流电源相连,跟副线圈相连的灯泡能发光吗?为什么?

结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

能量转化过程——

2.探究变压器副线圈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副线圈两端电压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验证方法:使用什么方法验证?

设计实验:利用多用电表、可拆变压器、学生电源,参考下面的电路图和实验步骤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分析实验误差原因

【问题1】如果取下一块铁芯,看副线圈电压是否变化?说明什么原因?

【问题2】手机充电器正常工作后,用手摸一下外壳,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原因?

结论:电流通过变压器线圈时会发热,铁芯在交变磁场的中也会发热。所以,变压器工作时存在能量损失。没有能量损失的变压器叫做理想变压器。

3.变压器的电流比

【问题1】变压器既是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又是电能的传输装置。如果变压器没有电能损失,那么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有何关系?

【问题2】利用变压器的电压比公式和功率关系,推导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结论:因为理想变压器没有能量损失,所以P1=P2,U2I2=U1I1,

教学反思:变压器的相关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可以看出,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出重难点内容,同时再通过简单易操作的形象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感到认知的梯度不大,容易跨越,对学习充满信心,另外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篇4

1课题提出

笔者于2007年4月中旬在无锡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培训会》上,代表苏州市开设了一节《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内容的公开展示课,课题是“苯酚的性质(第二课时)”。作为有机化学一个典型物质的性质新授课,一般的习惯套路是“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此套路虽然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但仍未摆脱“满堂灌”的制肘;而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反应原理的认识,仅是现成知识的堆积,学生“得来全不费功夫”,如此教法很难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此,笔者特将苯酚的物理性质、苯酚分子结构特征和苯酚的酸性归为第一课时,而选择苯酚与溴水的反应、苯酚与金属钠的反应为第二课时的载体,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公开展示,通过学生的体验和认知更好地理解有机反应中官能团的互相影响。

2教学过程

2.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搭积木是同学们童年喜爱的游戏吧,那我们也先来做个这样的游戏:请将下列基团组合成有机物,并说出这些物质的类别。

[学生]板演并总结酚和醇在结构上的区别。

[教师]评讲后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苯酚的酸性、显色反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苯酚,并体会有机物的性质除了受到官能团的影响外,基团间也会相互影响。

[过渡]苯能与溴发生反应,苯酚呢?

设计意图:这是一节借班上的公开课,师生之间素不相识,运用类似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从紧张气氛中放松下来,并且导入语起到承上启下,贯穿整节课知识结构的作用。

2.2活动一苯酚与溴的反应

[演示实验]向3mL浓溴水中逐渐滴加8滴苯酚稀溶液,并不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教师诱疑]前面我们学过:苯与液溴在铁粉催化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而乙烯又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苯酚与溴水呢?如果发生取代反应,产物除了有机物,还有什么?如果发生加成反应,产物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此处预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景,其目的是将学生思考范围和方向适当集中,避免放任自流。

[设疑]你能判断该反应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吗?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推测。

[学生讨论并交流]

方案1.在刚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如果产生淡黄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溴离子,该反应是取代反应;

方案2. 用pH 试纸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pH,如果反应后pH减小,说明反应产生了氢离子,该反应是取代反应;

方案3. 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导电性变化。

设计意图:在教师诱导的基础上,学生设计出初步的实验方案,只要在把握研究方向上不产生偏差,就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这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科学思维方法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教师]肯定学生的设计方案,特别对后两种方案中进行对比实验给予表扬;并指出方案1中若溴水中的溴离子过量也会有一定影响,应注意避免;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即可;同时,在水中滴加同样多的溴水进行对比试验。此外实施方案2时需注意反应前要分别测定苯酚、溴水的pH;

设计意图:设计方案的修订可以培养学生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除了检验试剂的选用在组合上有讲究外,试剂的添加顺序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实验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分析和比较,培养和提高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

[投影]修订后的实验方案

方案1.向3 mL苯酚稀溶液中逐渐滴加8滴浓溴水,并不断振荡,再滴加2滴AgNO3溶液;另取8滴浓溴水,向其中滴加3 mL水再滴入2滴AgNO3溶液作对比。

方案2. 用pH 试纸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pH(测定反应液、苯酚、溴水的pH)。

[学生实验]操作方案1和方案2,并记录实验现象:方案1中前者产生了白色沉淀又溶解了,滴加AgNO3溶液后产生淡黄色沉淀,后者也产生淡黄色沉淀,但明显比前者浅;方案2中pH大小顺序为苯酚>溴水>反应液,但在溴水pH测定过程中有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

[教师]提问实验现象,指出方案1中白色沉淀消失的原因。并提问方案2中解决建议:换用pH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使他们领悟到设计实验方案仅仅是实验探究的第一步,实验才是检验设计方案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很多理想化的实验设计方案不通过亲自实验,很难发现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演示实验]验证方案3:苯酚与溴水反应体系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效果非常好,听到了学生们的欢呼声,学生情绪高涨。

(教师在实验室中分别选用2.5v和3.5v普通灯泡发现导电性差异不大,而改用发光二极管效果大大改善,并且在此基础上自制了教具将反应液、苯酚、溴水三个电解槽的二极管放在一个电路板上,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反应前后溶液导电性的明显对比变化)。

[投影]

[结论]苯酚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教师]通过以上的实验,你认为哪种实验方案更好呢?

[学生](异口同声)方案3

[教师]评价一个实验方案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原理清晰,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节省时间,节省药品;有环保意识,创意完美。

设计意图: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中,对于一个课题不同的学生常常会提出不同的方案,同一个学生也会提出几套不同的方案,面对多种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实验方案评价标准,从而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

2.3活动二苯酚与钠的反应

[提问]请同学们预计:向苯酚的水溶液中加入金属钠,产物是什么?反应原理是什么?

[生1]钠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然后NaOH再与苯酚反应生苯酚钠,……

[生2]因为苯酚的酸性大于水,故钠应先与苯酚反应生成苯酚钠,……

[教师]同学们的假设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苯酚与钠的反应?

[学生]在熔融条件下看苯酚是否与钠反应。

[教师]在课堂活动一中我们采用的最突出的实验方法就是对比,对于苯酚与钠的实验我们也采用对比的方法。

[演示实验] 取两支试管,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无水乙醇,另一支试管中放入少量的苯酚,将它们置于同一热水浴中加热。热水浴的温度约为50℃。待苯酚熔化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反应快慢:乙醇>苯酚,加苯酚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棕黄色。

设计意图:由苯酚水溶液中加入金属钠到熔化的苯酚与钠反应,对学生来说这个思维过渡并不困难,再引入无水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行对比,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埋下伏笔。教师演示实验时请学生代表仔细观察现象,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条件下苯酚与钠的反应的差异打下基础。

[设疑]除了熔融的苯酚你还能设计什么条件比较苯酚、乙醇分别与钠的反应呢?

[学生讨论并交流]使苯酚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教师]如何设计出更加“公平”的“比赛”方案呢?

[学生讨论并交流]使它们均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且浓度相等。

[教师]很好!为了给“比赛”增添气氛,我们还请了特约嘉宾:苯甲醇和乙醚。只可惜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我们不能看到比赛现场了,但同学们也不要遗憾,老师为你们拍了实况录像。

[实验录像]分别取相同体积的2 mol・L-1苯酚的乙醚溶液、2 mol・L-1乙醇的乙醚溶液、2 mol・L-1苯甲醇的乙醚溶液、乙醚置于四支试管内,加入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交流现象]在上述四支试管内,气泡产生量存在较大差异:苯酚>乙醇>苯甲醇>乙醚。

[教师]为何在不同条件下它们的反应速率不同呢?启发:同学们在观察反应速率的同时还看到什么现象?(熔融条件下加苯酚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棕黄色)是加热条件下苯酚氧化了?是乙醇受温度影响较大?乙醇、苯甲醇中含有的微量的水或酸会影响结果吗?它们的乙醚溶液浓度会不同?我们不期望一次实验就能成功,但实验带来的这些问题却值得我们去探究思考。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情绪变化最大。由意外(没想到老师还要继续苯酚与钠反应的讨论,因为教材到此结束)到突破后的喜悦(主动思考想到使它们均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且浓度相等)到失望(不能当场实验)到激动(看到四种溶液分别与钠的反应)到迷惑(为何实验结果与设想不同)。其实我也与学生一样感到实验结果很意外,并且在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实验试图说明应该是苯酚的反应快些。比如考虑到试剂中含有的水的作用,我将所用试剂都用碱石灰进行了脱水处理,所用溶液均配制成相同浓度,不同浓度的对照……但结果还是与设想不同。反过来一想,世界上本来就有许多迷团,中学的一节课堂里一定不能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何不“将错就错”就将真实的结果展示出来,给学生一种悬疑,让他们去思考,教给他们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也许才是我的化学课上最应该做的。

[设疑]苯酚 、乙醇、苯甲醇三种物质的分子都含有相同的官能团,而与钠反应为何具有差异呢?

[学生]烃基不同

[教师]可见有机物的性质除了受到官能团的影响外,也会受到烃基的影响。

2.4 课堂小结

[小结1]苯酚性质:到此我们已认识并研究了苯酚,并知道检测和处理苯酚污水的方法。

[设疑]同样是含有羟基为什么苯酚具有酸性,且在相同条件下与金属钠反应同乙醇存在明显差异呢?同样是苯环上与溴的取代反应,苯酚比苯更易发生取代反应呢?

[投影]苯酚的结构

[教师]苯酚分子中羟基的氧原子含有孤对p电子,这p电子云可以跟苯环的大π键电子云从侧面有所重叠,使氧原子上的p电子云向苯环转移,氢氧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向氧原子方向转移,羟基中氢原子较易电离,使苯酚显示一定的酸性。又由于酚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苯环上氢原子变得活泼。

[小结2]以上充分说明了:苯基影响了与其相连的羟基上的氢原子,而羟基则反过来影响了与其相连的苯基上的氢原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小结3]我们通过对苯酚性质的研究,体会了对比实验是实验研究常用的方法。

3课后点评

3.1专家点评

课后课标组专家认为:“苯酚的性质(第二课时)”一课总体是成功的。①在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上有所创新,突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②苯酚与钠反应的实验有录像(考虑安全性)很好,探究实验不一定都要有结论。③活动一苯酚与溴水反应的耗时过多,测pH和滴加AgNO3的实验不一定动手做,没有突出苯环结构的稳定性。④借班上课存在学生学过苯酚的问题,学生的好奇心会减弱,但设计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

3.2同行点评

“苯酚的性质(第二课时)”一课是一节精心准备的研究课,在课堂设计和教学研究上看出教师花了很多功夫,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①这节课表面看似是一节性质课,实为一节突出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的探究型课,令人耳目一新。探究活动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②教师改进的导电性实验的教具,使实验效果大大提高。③由于学生接受这样的课堂思维训练较少,设置的问题又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踊跃。教师若直接清楚地告诉学生这节课的研究方向,学生会更好把握。

参考文献:

[1]魏雯,陈益,陆真.创设真空学习情境 在探索中实现新课程改革理念[J].化学教育,2006,(7):28-29.

[2]吕宏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理论与实践[J]. 化学教学,2006,(4):41-44.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方格纸、剪刀、长方形、纸质平行四边形、透明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趣导课

1.情景引入(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图形面积计算,请看主题图。看情景图有哪些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从平行四边形的花坛中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的下方有两个花坛,你认为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

师:到底是哪个大,我们该怎么办?

生:算它们的面积。

3.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A、指导学生有序的读图,从整体(你发现在哪儿有哪些图形?)到局部(两个花坛)。

B、“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带着问题引入探究,突出课题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研究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猜测、试算、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会算长方形的面积了,你们敢不敢试着算一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学生动手测量、试算按比例缩小的平行四边形图形的面积,老师观察出现的情况。

汇报并板演出现的各种情况。(生成有三种情况)

生1:6×5.5=33(平方厘米)

生2:6×4=24(平方厘米)

生3:(6+5.5)×2=23(平方厘米)

说理:

生1:相邻两边的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底和高,底乘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3:两条邻边的和乘2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花坛,抽象出来的图形,学生动手测量并试着算一算。从试做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2.归纳意见,提出验证。

(1)归纳意见

师:你们对以上三种方法有什么意见或补充?

生1:我认为第三种是错的,这样计算出来的表示平行四边行的周长而不是面积。

师:你们对其它两种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第二种是正确的,我的理由是: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的面积就是底边乘它的邻边。

师:有同意她想法的吗?说说看……。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怎么办?

生:验证。

师:怎么验证?

(2)数方格法验证猜想。

师:推导长、正方形面积时,我们就是用数方格的方法。

师:平行四边形不同于长方形,想一想怎么数好数。(题目中不出示“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要求”)

学生用方格纸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1:我是把所有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算,这样数的。

生2:我是把这些半格移到另一边半格上就组成整格了,这样好数。

生3:我是沿着格子的竖线把平行四边行剪下来,平移到另一边,这样组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很好数了。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这些方法都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根据数格得出的结论,你认为哪种结果是错误的。

生:我们通过数方格法得知,用一条边乘它的邻边的方法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

A:让学生归纳意见的同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B:通过数方格验证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并且围绕“怎么数好数”让学生了解、体会方法优化的思想及为接下来的剪拼法做好铺垫。

3.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1)提出疑问。

师:你们同意她的想法吗?齐:同意。

师:那么正确的方法是……

生齐说:底乘高。

(2)剪拼法,科学验证猜想。

师:底乘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数方格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那么用底乘高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对还是错,需要……

生齐说:验证。

师:怎么验证更合理,更科学?

学生提问: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怎么做才能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师:请同桌合作,并动手用学具剪一剪,拼一拼。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3)演示操作,寻求不同,强化过程。

演示学生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操作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都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4)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师:小组讨论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你发现了什么?以下面的讨论题进行思考交流。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汇报:

生1:形状变了,面积大小没变。

生2: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对比,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形的高,面积没有变化,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老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我们通过猜想,数方格验证,产生疑问,转化法验证,从而明白学生的猜想(底乘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猜想”“转化”“验证”等方法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

A:数方格法已确定底乘它的邻边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是错误的。教师设疑让学生体会猜想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激励学生还需要进行一步经历和探究更科学的推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

B:在数格时渗透剪拼的思想,在这里学生想到剪拼法并不难,在同学的相互帮助下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

C:由学生上讲台演示沿着中间的高剪开,拼成长方形既是强化剪拼法的过程,也是要寻求不同方法。

D:小组合作,观察对比,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小组合组和小结、概括能力。

4.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字母什么表示?字母中间乘号可以省略。S=ah

师: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生:底和高。

三、利用公式,独立完成,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情景图中,两个花坛哪一个大?

生:长方形面积生:平行四边形面积

S=abS=ah

=6×4 =6×4

=24(m2)=24(m2)

答:两个花坛一样大。

2、利用公式解决例1。

例1: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S=ah=6×4=24(m2), 6×4=24(m2)

【设计意图】

应用公式解决课前留存的问题及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还原回生活中去。

四、反馈练习,发展思维。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底长5m,高是2.5m,它的面积是多少?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

A、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一定相等。

B、让学生体会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等底等高。

3.拓展延伸

要求下图的面积需要知到哪两个条件?你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并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推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能在这道题的影响下,学生对知识和数学思想都有一个延伸。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给你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篇6

教学目标:

1.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学习新单词短语

Be strict with, shy, send, take it easy

2.Master adverbial clauses of reason:原因状语从句

She feels very lonely because she has no friends to talk with.

3.Learn and master the sentences about personal feelings and characters further : 学习掌握的句子

She’s so unhappy.

Li Hong is quiet and shy.

I’m really worried about her.

教学重点:The main activities are 1a and 3.本课重点活动是1a和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 Review 第一步 复习(时间5分鈡)

复习上节课内容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teacher…

T:Please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my name is Li Dan and you can call me Mary. I am feeling so happy to see you here.

How are you feeling now?

Ss: Happy, surprised…

T: How will you feel when you lost the key to your bike?

Ss: worried, upset, unhappy, angry, mad…

T: How will you feel when suddenly a big dog ran at you on your way to school?

Ss: afraid, frightened…

T: All these words can show our feelings.以上那些单词可以表达我们的感受

T: How will you feel if you did badly in an English exam?

Ss: sad, afraid…

T: Yes, if we did badly in an exam, we’ll feel unhappy.

Step 2 Presentation第二步 呈现(时间10分钟)

呈现1a: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new lesson, it’s about Li Hong. Now let me show you what we will learn.

1.T:Now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find out:播放录音,让学生带着任务听1a

(1)Is Li Hong strict with herself?

(2)Is Li Hong active or shy?

2.再听1a,呈现听力任务

T:Let’s listen again.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Does Helen look worried?

2.Why is Li Hong crying?

3.What’s Li Hong like?

4.What will Miss Wang do later?

听完录音,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讲解知识点:

T: Ok, stop here. Please give me the answers.Does Helen look worried?

Ss: Yes, she does.

T: Why is Li Hong crying?

Ss: Because she did badly in an English exam ...

Step3 Consolidation 第三步 巩固(时间12分钟)

1.复习巩固1a,并完成1b

T: Now let’s read the dialogue together, I‘d like boys to act Miss Wang, and girls act Helen, then let’s change.

2. If your friend is unhappy what should you do to cheer them up? Make a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Try to use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the dialogue.

Step4 Practice第四步 练习(时间13分钟)

练习本课的重点语法:

petition. Making sentences with adj and try to use adverbial clause. e.g.Boy1: The girl feels so lonely.

2.听录音完成3

T: What is an e-card? Do you know?

Step5 Project 第五步 综合探究活动(时间5分钟)

Discuss if you are Miss Wang what you will say to Li Hong.

Sum up the lesson.

家庭作业: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篇7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左右的相对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准备:

学生: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

教师:小动物头像、拼音字母、路线图。

学情分析:

这是小学数学第二节有关“空间与几何”内容的课,学生在第一节已经初步认识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了上、下、前、后、左、右的生活经验与感知,本节课要求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上、下、前、后,请同学们指一指你的上、下、前、后。师指着左、右这两个方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个叫什么吗?(同学会说出左右),好,我们今天就学习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设计思路

通过复习上、下、前、后,用旧知引入新知,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出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用双手做很多事,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想一想,我们写作业的时候,左手和右手各做什么?

生:左手压住本子,右手拿铅笔写字。

师:我们吃饭的时候,左手和右手是怎么分工的呢?

生:用左手端饭碗,右手拿筷子。

师:左手、右手还能一起做哪些事呢?

生:看书的时候,左手翻页,右手拖住书。

师:同学们再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生1:左耳朵、右耳朵。

生2:左眼睛、右眼睛。

生3:左腿和右腿。

……

师:我们把写字那只手叫右手,敬礼、握手等都用右手。右手那侧称作右侧,不能写字那只手称左手,左手那侧称为左侧。

设计思路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通过引导想左、右手的分工,使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知。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左手捂住右眼,右手捂住左眼。

设计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会用左和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摆一摆

师:下面,我们就来活动一下自己的双手,动手摆摆学具。(按顺序摆放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右边的是铅笔盒。

(2)数一数

师:(点着学具)从左边数一数。(师观察学生是怎么数的)

师:一共有几个学具?

生:一共有4个学具。

师:再从右边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学具?

生:也是4个学具。

师:我们数数的时候,无论从左数还是从右数,总数是相同的。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

生:橡皮是第二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

生:橡皮是第三个。

……

(3)说一说

①说一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要求同桌合作,一个说给另一个听)

②老师站在同学中间,问:我的左面是谁?

(生只回答和老师最近的那个)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的左面所有同学,都该是左面的。

(师:对,这一排的都是老师左面的同学)

师:(指一个右上角的同学)她在老师什么位置,你们知道吗?

生有疑惑。回答不出。

师:(指着右上角)这个既在前面,又在右面的位置,叫做右前方,也称右上角。

师:(指着右下角问)那这个位置叫什么?

生:(齐答)右下角。

师:指着左上角,左下角问学生……

师口令:把铅笔盒推在左上角,右上角等……

(4)做一做

师:体育课上,老师经常让我们向左转、向右转,你们是怎么做的?师先示范,学生观察怎么迈脚。

生起立向左转,向右转……

师让学生面向不同的方向,指出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设计思路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面对的方向不同,左右位置就不同。摆学具,利用环境与工具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运用拼音字母课程资源和左右转,建立学科之间的整合。

4.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师:(举出左手)我举的是哪个手?

生有的说左手,有的说右手。

师:要想知道是哪只手,我转过去和你们面对同一个方向就知道了。

师:(举出右手)你们举出哪个手才和老师举的是同一个手?

生举得正好和老师相反。

(因为我们是面对面,左右正好相反)

师:(面对学生)老师的左面是谁?

生能从老师角度出发,找老师的左面,而不是他们的左面。

师出示小动物头像,生回答小熊猫的左面是谁。

生能从熊猫角度思考,说出它的左面有小兔和狮子。

(我们面对面的时候,因为前后的方向相反,左右的方向也相反。)

设计思路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师生的积极参与、交往与互动,做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从空间到平面,逐步建立空间观念,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5.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师:小明看见楼道上写着“右侧通行”的标语,产生了疑问,那左侧留着做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面走,不是撞架了吗?谁能帮助小明解决?

生:因为上下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不会撞到,正好错开。

师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模拟右侧通行。

师: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靠右走,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不可以在楼道上拥挤,大声喧哗。

巩固性游戏

1.师口令,学生拿橡皮模仿汽车,听口令左转或右转。

2.同桌互动:一个人说,一个人做。

拓展性问题

1.公共汽车的车门在哪面?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右面吗?

2.我们一些同学每天坐小轿车,说一说,方向盘在哪面?

3.轿车前面有两个灯,一个是左转向灯,一个是右转向灯。(师出示左转标志和右转标志),生活中这样的标志,你在哪见过?

探索性问题

1.出示小华家路线图,说一说怎么走可以到小华家?

2.我们走近福兴小学的大门,向什么方向走,到大厅,再向什么方向走上楼梯?再向什么方向到教室?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再全班交流)

作业及其反馈

通过练习,多数学生能理解左右的相对性。能应用左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少数学生不能快速分辨左右。

设计思路

为学生创设探索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设计有梯度的内容,让每个孩子都学到基本的知识。知识的拓展和探索,使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说课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重难点:认识左右的相对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这是一节空间与几何初步知识的课。在学生会辨认前后、上下的基础上来辨认左右。在教学设计中,紧紧依据课标,通过数学游戏,使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按照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结果目标来设计。内容设计层层深入,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学生现有的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有趣的事物中选取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确定左右有两个标准,第一以看图人的左右为标准,另一个以图上人的左右为标准,我们看图上人是镜像关系,正好与我们实际相反,这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也是难以区分的问题,是本节的难点,教师从空间到平面的引导,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教师设计了一些有拓展性和探索性的习题,使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符合新课标要求。

1.明确目标,游戏强化。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如:摆一摆自己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的座位、摸一摸自己的身体部位、找一找自身的左和右、我来发指令等等,让孩子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旨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篇8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设置Word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2)学会设置Word表格边框和底纹。

(3)学会Word表格自动套用格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互相配合,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创造美、热爱美的情感,激发学生展现美的欲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置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设置表格边框和底纹。

难点: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的区分;表格边框和底纹的合理应用。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学法:模仿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小组协作法。

四、教学设想

(1)丰富教学内容。本节课有3个知识点的学习,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制作任务指导书,对3个知识点进行了拓展,通过工作、生活实例的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

(2)调动学习兴趣。通过创意课程表设计比赛和实例的对比展示,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层层任务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也能完成相应任务,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通过“任务指导书”引领学生学会自学,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无形的学习过程中,制作出一张有创意的课程表。同时,通过对任务指导书上技术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激发学生的自我展现欲望。学会自我展现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种职业素养,所以对于职校学生平时要加强培养,才能更好地迎合社会的需求。本节课通过各项任务完成的展示,提升学生的自我展现能力。课程表设计比赛及作品的展示、演讲,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沟通能力。

同时,本次课也不忘最后的评价环节,通过“项目评估表”进行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综合评价,并给出合理建议,让学生的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整个教学过程是边教、边学、边做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在Word中创建表格,并知道Word表格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应用广泛。上节课,最后留给大家的任务是寻找我们财会专业工作岗位中还可能涉及哪些专业表格。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有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

师:说得非常好。在我们财会专业中,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是最主要的三个表,其中损益表,就是我们上节课做的利润表。

2.新授课程

第一环节:赏析课表。

师:这节课,我们要对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具体的修饰,使我们的表格更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为了让大家能更直观地了解,我们先从上节课的班级课程表入手,请大家赏析PPT上显示的两张课程表,你会选择哪一张作为我们班的课程表呢?

学生选择第一张,教师引导学生说明选择的原因。

生:字体、字形、字号、字体颜色、边框线都发生了改变。

教师引出表格边框和底纹是本次课要解决的其中一个任务。总结学生的回答,选择第一张课表的原因:文字修饰、居中、表格边框和底纹。引导学生结合“任务指导书”完成表格中文字的修饰。

第二环节:温故知新。

任务一:温故知新——完成课程表文字修饰。

(1)任务实施: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的文字修饰,利用旧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自荐展示:学生自荐展示任务一的操作过程,并加以说明,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操作技能。

(3)教师评价总结:文字修饰可通过多种方法,点出文字修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两张课表)除开表格的边框和底纹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小组讨论)文字的居中好像达不到后面一张表中的居中效果。

引入本课我们要学的第一个新知识点:表格与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首先区分这两个概念。

任务二:学会新知——设置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1)概念区分:区分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通过实例区分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并加以演示说明。

师:表格的对齐方式有三种:左对齐、居中和右对齐,是相对于页面而言的。

教师演示表格的三种对齐方式,将表格的对齐与文字的对齐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对表格的三种对齐方式,使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工具栏法、菜单法、右键法。并在菜单法的介绍过程中,详细讲解对话框的其他参数。

之后,教师介绍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通过菜单法实现单元格的各种对齐方式,要求学生注意单元格是以何种方式对齐的。

生:垂直对齐方式。

教师操作垂直方向上的三种对齐方式,让学生观察这和课表中的对齐有什么不同。

生:可通过工具栏上的三个对齐按钮,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对齐。

教师操作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的实现方法:右键法。并让学生总结单元格的对齐方式共有几种。

生: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共9种。

结合任务指导书,完成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的学习,并对课程表进行相对应的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

(2)任务实施:让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表格与单元格的对齐,从而掌握更多简洁的操作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自荐展示:要求其他学生认真观察自荐学生的操作过程,如发现问题,及时提醒。

(4)评价总结:教师强调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可使用右键实现快速操作,引导学生回答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的区别。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两张课表,分析选择第一张课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课表具有了颜色,更具美观性,引出任务三。

任务三:掌握新知——设置表格边框和底纹。

(1)回顾文本与段落中的“边框和底纹”的功能。教师引导回顾知识点,学生演示说明文本与段落中的“边框和底纹”设置。教师介绍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方法。

(2)任务实施: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的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总结多种方法)教师要提醒学生设置边框和底纹是为了让表格变得更加美观,所以一定要注意色彩的协调。

(3)学生自荐展示:学生自荐展示,教师要求学生将各自的操作过程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优缺点。

(4)教师评价总结:教师通过实例,详细介绍表格边框的设置参数及先后的操作过程。学生提出对表格对话框设置中参数的使用方法的理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表格边框中的5个参数设置。

PPT上显示财会专业中的资产负债表,引导学生分析该表中使用了本课的哪些知识点。

生:表格边框发生了变化,使用自定义参数完成。

教师讲解表格边框中的最后一个参数“无”。并提出疑惑:“无”这个参数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实用性。请学生欣赏PPT中的两张图,一张是菜谱,一张是项目申请书的封面图,请学生寻找Word表格的影子是否存在。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分析第一张菜谱中间的菜名就是一张表格,实例演示,证明观点;分析第二张项目申请书的封面中表格的呈现。

教师引导,操作演示项目申报书封面中的表格制作,在演示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前面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学生模仿实践(比赛哪个学生最先完成制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Word表格的妙用,并再次释疑:如何简化表格的美化步骤?

任务四:拓展新知——表格自动套用格式。

(1)讲解表格自动套用的使用。

(2)表格自动套用也可创新,并举例。

(3)任务实施: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表格自动套用的学习。

(4)学生自荐展示。

(5)任务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三个新知识点:①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②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③表格的自动套用。

第三环节:实战演练。

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份有创意的课程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选出最佳作品作为班级课程表。让它更能体现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班级特色。

首先,教师展示现有的课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作品美的原因,教师提出创意课程表的要求,组长明确分工;然后,利用素材、网络,小组创意课程表;在创意课表阶段,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创作,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实战演练这一环节,回顾旧知,巩固新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环节:作品展示。

首先,进行最佳作品评选。接着,最佳作品小组与大家分享成功。小组介绍分工情况,小组合作完成展示,体现学生合作探究、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学生提问,小组给予回答,教师总结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打印学生作品,设置打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作品展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享受成功,增强学习自信心。

3.教学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板书。

4.课后作业

(1)完成任务评估表。

(2)仿照制作个人简历,对其进行创意。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篇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自主感悟、理解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资源]

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等式

师:同学们,喜欢玩闯关游戏吗?想和老师一起玩吗?

游戏第一关:看谁算得快。

请看大屏幕:

(出示情境图,学生读题了解信息和问题:一件短袖衫35元,一条裤子45元,一件夹克衫65元,王阿姨买了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能快速的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汇报时,提问不同的学生从而得到不同的算式,说出解题思路及算式结果)

师:同学们用了两道不同的算式求出了“一共要付多少元”,结果都是550元。那你们能把这两道算式列成一个等式吗?写写看。

学生写完汇报,教师板书等式。

师:如果老师把问题改成:王阿姨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会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吗?请快速算出结果。

学生汇报。

师:这两道算式也能写成一个等式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个等式都是求一共要付多少元的,结果也一样。

师:怎样写?

生:(35+45)×2=35×2+45×2。

师:这一关咱们闯关成功,每人都得100分,顺利进入第二关:看谁看得准。

思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闯关游戏穿插生活情境的方式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为学生进一步探索规律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二、观察思考,自主感悟联系

师:先观察第一个等式: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生:他们都有45、65、5三个数。

生2:他们结果相等。

生3:他们都有“乘5。”

师:都是用什么去乘5的?

生:左边是用45和65的和乘5,右边是把45和65分开算的。

师:大家明白了吗?哪位同学再来说一下,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生:两道算式一个是用45和65的和去乘5,一个是用65乘5加上45乘5,他们结果一样。

师:真的很会观察,那么第二个等式有什么联系?

生:第二个等式中左边算式用35与45的和去乘5,右边把35和45分开来去乘5再相加,左右得数一样。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每人再得120分,这一发现使咱们成功地进入第三关:看谁写的对。

思考:学生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具体、个别表象逐步到抽象,没有对于个体特点的感知就没有对于一类事物的整体感悟。这一环节使学生观察发现每一个算式左边和右边有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与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结果相等。用语言表达算式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不能为了突破难点而冲散了重点。所以要让学生自由表达发现,教师适时、适度地做一些整合与优化,但是不要拔高要求,不一定归纳成书上的结论。关于语言的严谨与规范可以放在下节课中逐步解决。一节课要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或以后为,本是教法自然之道。

三、创造等式,深刻理解规律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几组吗?

学生独立写等式,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位同学请互相检查一下,看一看你的同位写的对吗,每组的算式是否相等?

学生分组活动后汇报。

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结果都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这样的式子多不多?

生:很多。

师:很好,每人再加150分,现在咱们进入第四关看谁说得清。

思考: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内化过程,能说出这两个等式两边的特点,并不一定就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还要通过写,也就是自己创造出形式上和观察的等式一样的等式来检验并进一步内化。这是提出假设的过程,也是乘法分配律首次在学生头脑中表象的建立,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现在形式上找出这一类算式来,为下一步的验证提供素材。

四、归纳总结,抽象表达规律

师:观察这些等式,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陷入了沉思。

师:这些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结果都怎样?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把你的发现和别人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发现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数和起来去乘第三个数,右边都是把这两个数分开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积再相加。两个算式结果是相等的。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一说。

生:我们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那一个数再相加。

师:其他组的同学发现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那你们能用其他的方式把你们的发现表示出来吗?

生:(a+b)×c=a×c+b×c

师:这里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

生:a和b表示两个先加起来的数,c表示都要和它相乘的数。

师:你的意思是说,a和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乘数是吗?还可以怎样表示?

生:(?荦+)×=?荦×+×

师:我们发现的规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这是最难闯的一关,我们顺利过关,大家想给自己打多少分?

生:180分。

师:老师觉得应该800分。

生齐:耶!

师:不过学了就要会用,下面进入第五关:看谁用得好。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篇10

师:小朋友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谁能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呢?

生:我喜欢大熊猫,因为它是我们的国宝。非常可爱。

生:我喜欢小狗,因为我家的小狗能帮我们看家,我觉得它非常能干。

生:我喜欢小兔子,雪白雪白的,很漂亮。

生……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而且还很了解他们。你们真是留心生活,留意周围事物的好孩子。所以今天啊老师特意请来一只小动物,你们快看它是谁啊?(课件出示小猫图片)

生:小猫。

师:你们喜欢它吗?

生:喜欢

师:今天啊,可爱的小猫受老师的邀请来到我们班级做客,还特别为我们同学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家想看吗?

生:想看。

师:(课件出示五幅图)看看小猫怎么了?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出示挂图,整体观察

师:想知道小猫到底怎么了吗?

生:想

师:请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五幅图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谁愿意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来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生:小猫看到别人家屋外挂着漂亮的辣椒,忍不住吃了一口,结果被辣着了。

生:小猫因为平常没有见过辣椒,所以不知道辣椒很辣,就把别人家的辣椒吃了,结果辣得不行,它知道自己错了。

生……

三、明确教材要求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能从小动物神态,动作上去理解故事内容,而且语言表达清楚明白,你们真棒!那么教材中对这次写话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请打开书115页,自由读读115页上面的一段话,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生读写话要求)

师:这次写话让我们做什么?

生:(读写话要求:仔细观察下面的五幅图。有几幅图的意思没有写出来,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几幅图的意思写出来吗?)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一次补写故事的写话,现在我们弄清了这次写话的要求,就把书放下吧,看老师。

四、逐图观察,叙述图意

师:下面,就让我们展开对小动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合理想像,细细观察这几幅图,然后说说你喜欢哪一幅图,为什么?再用一两句话把图的意思说出来。

1、第一幅图

师:来说说,谁喜欢这第一幅图,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幅图,因为红红的辣椒在阳光下特别好看。

师:小朋友们看,正因为有了这串红红的尖尖的,挂在屋檐下的辣椒,所以才有了以后这些有趣的情节。所以我们说这幅图的意思时,一定要把辣椒说出来。谁愿意来说说图意

生:辣椒红,辣椒尖,一串串地挂着,在阳光下格外好看。

师:每当秋天辣椒由绿变红的时候,人们就会把辣椒串起来,挂在屋外,在阳光下格外好看。

(贴字条:辣椒红,辣椒尖,一串串地挂着,在阳光下格外好看。]

2、第二幅图

师:这好看的辣椒被出外散步的小猫看见了,会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幅图。谁喜欢这幅图,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二副图,因为小猫思考的样子很可爱。

师;小猫是不是既天真又可爱?

生:是啊!

师:小猫在干什么呢?

生:在想(师贴字条:图中提示语)

师:小猫在想什么呢?

生:这是什么呢?我一定要尝一尝。

生:这是什么呢?红红的,一定能好吃。

师:谁愿意到前面学学小猫想的样子?(生台前表演)

师:你让我们看了一只天真的小猫。

师:谁愿意再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小猫想:这是什么呢?红红的、尖尖的,一定非常好吃,我要尝一尝。

3、第三幅图

师:于是,小猫就这样做了,我们共同看这第三幅图。

师:谁喜欢这幅图,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幅图,因为想到小猫一定被辣得哎呀哎呀直叫,很有意思。

生:我喜欢这幅图,因为我也被辣椒辣过。

师:谁来说说图意。

生:小猫跳起来咬了一口。

师:小猫在跳起来之前还会有哪些动作?

生:小猫可能会先蹲下,再跳起,这样会跳起来得高一些。

生:我想,它脸上一定还会带着甜美的笑容。

师:谁能加进自己的想像做做动作?

生:做动作。

师:你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活泼的小猫,你真可爱。

师:谁再说说图意?生:……

师:你说得真好,真生动!

(间休)师:你们表现的这样精彩,老师请来的小猫客人高兴极了,它要送给我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一首动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吧。

4、第四幅图

师:这一舔可了不得了。我们继续来看第四幅图。

师:说说谁喜欢这幅图?

师:想象一下,这时小猫会说些什么?

生:好辣呀!

生:哎呀!辣死了!

生:我再也不嘴馋了![贴字条]

师:你真可爱!让我看到一只天真可爱的小猫。

师:谁再来说说图意。(生说)

5、第五幅图

师:小猫在这儿辣得不行,直抠,哪顾得上旁边还有几只老鼠呢?我们来看第五幅图,说说谁喜欢这幅图,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幅图,因为小老鼠们很狼狈。

师:小老鼠为什么会跑?

生:老鼠以为小猫要吃它们,吓得四处逃窜。

生:老鼠看见小猫张着大嘴,还以为要吃它们呢,吓得撒腿就跑。

师:[贴字条]谁来说说图意?要把老鼠逃窜的样子说出来,鼓励学生用上平时积累的词汇。

生:老鼠看见小猫张着大嘴,还以为要吃它们呢,吓得撒腿就跑,四处逃窜。

师:谁愿意再说说。(生说)

五、配音表演,启发想象

师:小朋友们凭着智慧,想像,把这五幅图的意思都说出来了,你们可真棒!下面,我们把这五幅图的意思连成一个小故事,好不好?

生:好。

1、师:老师也创作了一个关于小猫的故事,并制作了动画片。可是老师忘了为这部动画片配上声音,现在就请你们当一次配音演员,帮助老师来完成这部动画片的配音,你们愿意吗?下面我们就先来分组练习练习。

2、生4人一组练习,师巡视指导,并注意搜集典型例子。(要求:语言要生动;要加上适当的动作和神态。

3、选出几个小组戴上头饰向全班汇报表演,表演完一组全班评议一组。

六、写图意

师:小朋友们把这个小故事说得这样生动,我们的小客人小猫非常喜欢,它告诉老师,希望小朋友们能够把这个故事写出来,送给它,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那就请同学们动笔完成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吧。

在写之前先听老师的提示:注意写话的题目《小猫怎么了》要写,前空四格,空两格再写故事内容。这是一个补写故事的写话,所以小朋友们可以借助黑板的提示语进行想像补充。开始吧!(生写,师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