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企业十篇

时间:2023-05-17 11:32:33

集体经济企业

集体经济企业篇1

集体企业的经济管理存在创新不足问题,这可以体现出集体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内部管控这一问题。这是由于我国现在的很多集体企业还没有比较准确的目标定位,导致企业内部的控制目标出现定位比较低或者是目标太过于形式化以及简单化的问题,不能形成效率较高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也可以说企业没有统一、具体、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大部分集体企业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管理,这就从侧面说明了企业的视野范围极其狭窄。从现在的市场实际情况来看,集体企业全面、完善的经济管理应当提上日程,不能再是空谈,集体企业也不能再把内部的财务审计当做唯一的成本控制的方法。尽管财务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的资金出现在使用中有无故流失或者浪费的情况出现,然而单一的企业财务管理是应对不了集体企业自身日趋完善的经济管理的,如果只重视财务审计,那么就会带给企业经济很大的局限性,常常会导致企业的财产或者是物质受到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出现安全隐患。

二、优化及创新集体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法

(一)对制度进行创新

创新优质的集体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一定会提高集体企业的产品开发活力,刺激企业的激励体系迅猛发展,并高效运作,使得集体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创新有充分的推动力以及坚实的后备力量。制度作为维持企业方方面面的生产经营活动高效有序进行的一项基础保障,若缺少完善的制度,则企业的一切都是空谈。所以,集体企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创新,从而促使经济管理向着全面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经济管理创新可以有效的解决集体企业中的内部资源怎样组合、让其尽可能多地解决问题,也就是构造面向市场的集体企业内部组织框架,从而构建产品开发活力的机制。

(二)更新观念,营造经济管理创新氛围

为了可以营造出集体企业经济管理改革创新所需的氛围,企业的领导人与其管理层需要具备创新的经济管理思想和理念。根据实践我们可以得知,如果企业想要使得自身发展水平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那么就需要把创新的理念应用到本企业的实际经济管理活动中。体现创新经济管理观念的方法有:不断加强以及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创新机制,提供给企业经济管理提高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企业所有职工工作的环境中,营造一种经济管理创新环境等等。在现在的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局势下,集体企业领导人与其管理层一定要从心底里认识到,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危机管理理念以及战略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并可以积极的将这些理念落实到工作之中。如此就需要集体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可以从全局发展的角度制定先进性的企业经济战略,并可以在实践中坚持不懈的实行下去;在集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者是阶段的时候,就需要注重风险管理以及危机管理了,就此企业管理者一定要针对企业的各个发展环节,制定专门的、有效的危机管理。利用不断更新以及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思想和理念,让企业向着创新的方向进行转变,以促使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的提高,使本集体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提倡柔性的企业经济管理

柔性经济管理可谓说是经济管理科学的新领域之一。一直以来,我们只注意强制色彩强烈的刚性经济管理,只注意服从以及遵守企业所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只关注于完成企业所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如不能完成就会给予惩处。与此相反的是,柔性经济管理比较注重于“以人为中心”这一理念,通过企业文化、精神氛围以及共同价值观进行人格化管理,其主要是基于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心理的基础上,使员工心目中出现潜在的说服力,使用非强制性的手段,将组织意志转变成为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柔性经济管理相比较而言,比较“人性化”,注重灵敏与弹性,速度和反应,以及跳跃和变化,比较关注价值控制与远见、直觉与创造、企业精神与主动、尊重与平等,其可以通过虚拟实践社团、信息共享、差异性互补、虚拟整合以及竞争性合作等手段,实现运营以及管理从隐性转变为显性,进而创造出更大的竞争优势。柔性化经济管理可谓是集体企业经济管理继续采取的一项管理模式,其一定会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优势。

三、总结

集体经济企业篇2

关键词:集体涨价;企业自主定价权;法律约束

近日,众多超市和商场接到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巨头企业产品集体涨价的通知,涨价从4月初开始,涨幅为5%~15%。很多没有明确表明涨价的公司,也不同程度地缩减了产品数量,完成了变相涨价的过程。“两会”后的这股涨价潮再次触动了市场和消费者的神经,企业涨价行为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还是价格违法行为?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从经济法规的视角对企业集体涨价行为进行了评析。

一、集体涨价引发争议

有人认为,宝洁公司等企业的涨价行为性质还难以界定,有可能只是由于成本、上游材料上升而造成的正常提价,但同时也有可能涉及垄断协议,从而违反《反垄断法》有关价格协议的规定。而对企业涨价行为持质疑态度的业内人士提出,就宝洁等日化品巨头来说,原材料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并不高,主要还是市场的营销运作费用,如广告费和市场推广费用等。对于成本的压力,宝洁等巨型日化品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增长销售额以及优化管理等方式去分摊,可见这些日化品企业只是想通过涨价保证利润的快速增长。

也有人认为,日化企业的涨价行为不大可能涉及价格协议垄断,原因在于日化行业竞争很充分,很难形成价格同盟,一方面大家是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消费者用脚投票,可选择范围很大。政府相关执法部门对企业集体涨价行为也有说法,如上海市物价部门表示,日化品牌企业的涨价行为,涉嫌“联手提价”,可能违反《反垄断法》;地方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康师傅等方便面企业的涨价行为也表示,作为龙头企业,如此高调公布涨价信息,有胁迫其他企业跟涨和违反价格法之嫌。由此可见,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和争议的核心问题在于,企业涨价行为是否合理合法以及如何监管企业这种涨价行为。

二、关于企业自主定价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在这种机制框架中,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市场调节价,就是由经营者依据市场价值规律,自主制定,并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因此,企业作为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除属于国家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产品范围外,依法拥有自主定价权利。依据《价格法》规定,经营者进行价格活动,有权自主制定属于市场调节的价格;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制定价格;制定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产品范围内的新产品的试销价格,特定产品除外;检举、控告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的行为。企业在依法享有自主定价权的同时,也必须遵循定价的合理原则。所谓合理原则,就是要求经营者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两大因素来实施定价行为。

生产经营成本是企业定价首先要考量的一个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目的,其中利润则是经济利益的主要部分。一般而言,生产经营成本低于价格就形成了企业的利润。如果生产经营成本等同于价格或者高于价格,那么企业就没有利润可言。企业失去经济利益也就意味着企业的解体而影响到经济秩序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保证企业盈利进而发扬企业的积极能动性,生产经营成本便成了定价的基本依据。一般而言,生产经营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成本、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上述一项或几项的成本发生上涨,那么,企业依据这些成本涨价因素就可以提高产品的价格。结合近日日化产品和方便面欲涨价的行为而言,这两大类产品均实施市场调节价,不受政府定价的制约。如果其涨价就是源于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且没有其他因素介入,那么,其涨价是无可非议的。

市场供求状况是企业定价另外需要考量的一个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形成还与市场供求矛盾、竞争状况有关联。一般而言,在供求矛盾状态下,当产品供不应求时,产品价格有可能定的高一些;当产品供大于求时,产品价格有可能定的低一些。同样,在市场竞争状态下,当竞争过弱时,产品价格有可能就高一些;当竞争过强时,产品价格有可能就低一些。因此,企业在定价时,除了要考量其生产经营成本外,还需考量市场供求状况、竞争状况等综合因素。结合近日日化产品和方便面欲涨价事件,我国这两大类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和竞争状况现时均属于稳定,均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既不存在商品供不应求,也没有发生竞争无序的状况。因此,如果这些企业以市场供求状况或以竞争状况为由而涨价,显然不能成立。

三、企业自主定价权与法律约束

企业享有产品定价权,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定价可以为所欲为,更不意味着其定价行为都为合法。依据《价格法》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凡是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的;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的;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不正当价格行为,均属于典型的价格违法行为。

依据《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内含“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等有关价格变动内容,且有限制或排除竞争后果的协议,均属于不合法的垄断协议。与此同时,该法还规定变更价格虽无协议或其他书面文件为据,但有价格协同行为或曰价格联合行动,也属于法律禁止的行为。另外该法还规定了“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等行为,为法律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集体经济企业篇3

〔关键词〕集体经济,合作经济,问题,对策

集体所有制源自苏联,它的应用范围仅限于农村,主要表现为集体农庄所有制。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从前苏联引入了集体所有制概念,并在开展合作社和公私合营运动中将其放大到农村和城镇,这样就演变成了我国的农村和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

集体经济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然而,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只承认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弱化甚至否认了集体经济还具有劳动者资本联合的特征。否认了劳动者个人产权,是传统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最大区别。所以,集体经济要还原其合作经济的本来特征,就必须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一、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发展状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集体企业进行了改革,如,改主管部门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为企业独立运算、自负盈亏,改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改单一的固定工资为按劳分配的多种工资分配形式,并恢复劳动分红制度,率先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与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些改革没有解决企业产权这个关键问题,随着宏观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一部分集体企业开始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尤其是90年代以来,以职工持股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公司大量出现,形成国有、集体、个人产权相结合的混合合作制经济。集体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传统单一组织形式向多种实现形式转变;由传统封闭的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经营方式转变;由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资本运营体制转变;企业积累方式向资本积累方式转变;由传统企业制度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由传统企业产业制度逐步向现代产权制度转变。改革的步伐加快收到了明显效果。以传统集体企业为例,改革以来,企业减少48%,多元投资主体企业迅速发展,1998年与1996年相比,平均年增长70%,据2000年统计,100多个县以上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的占企业总数的78%,还有的组建企业集团实施联合、兼并、租赁、承包、中外合资、出售、合伙、私营、公有化民营等。

改革改制促进了集体经济的新发展。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0年与1998年相比,规模以上集体大幅度减少,而平均多户企业的资产由1867万元增加到2682万元,增长了43.7%;企业发展速度加快,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644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为12.4%,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集体企业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加之旧观念和产权制度的影响,难以冲出传统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中陷入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传统集体经济处于萎缩状态,集体企业和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利润下降,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离岗、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等。事实证明,传统的集体企业不深化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二、当前集体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1年年底,全国集体企业户数从1991年的338万户降至220万户,年均降速超过10万户;从业人员从1991年的3628万人降至1241万人,年均递减200余万人;集体企业职工的生活十分窘迫,2001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453元,集体企业职工仅为6667元,低于平均水平40%,全国城镇离岗职工年平均生活费为2020元,集体企业职工为789元,低于平均水平60%。由于改革滞后,集体经济改革中凸显几大问题:

一是法规滞后。当前,集体企业沿用的仍然是1991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1990年6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法规早已不能解决集体企业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甚至还阻碍了集体企业改革的步伐。

二是管理体制缺位。经过几轮机构改革,政府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机构中没有专门管理集体企业改革的部门。

三是改革不配套。无论是税收、融资、兼并、破产,还是解除劳动关系,国家没有出台任何旨在支持集体企业改革的政策,虽然同属于公有制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政策环境上有着巨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从融资政策上看,银行历来贷款是“先国有,后集体”。(2)从兼并破产改革看,国有企业破产时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安置职工,而集体企业破产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归还债务,国有企业破产职工安置费由财政部门兜底。(3)从解除劳动关系政策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财政、社保、企业三家抬,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则不能享受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国有企业职工解除、改变劳动关系,国家允许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则无此政策。(4)从税收政策上看,过去在执行税前还贷政策时,国有企业的各种支持贷款可以税前还贷,而集体企业只有60%的贷款可以税前归还,其余40%则须用税后利润归还。

在困扰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各种矛盾中,产权是个核心,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主要问题是产权主体不清、归属不明和界定困难。从名义上看,集体企业的产权为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但实际上,无论是经营者的选择、重大项目的决策,还是资产的收益和处置,都不由集体企业职工决定,这种“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产权状态,使得集体企业改革缺乏动力主体、素质主体以及风险主体,最终陷入集体企业的主管者和经营者因没有产权而缺乏改革动力,职工空有名义产权而没有决策权,无力推动改革的尴尬。三、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对策思考

针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当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因此,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已成为必然的要求。只有对集体企业进行彻底改制,集体企业才能获得新生。

集体企业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明晰集体企业权益的归属,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给予集体职工经济补偿,实现身份置换,确定“模糊产权”、“无主产权”的法律地位和利益主体,彻底消除“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虚拟产权主体和模糊产权关系,将集体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或私营企业。

集体企业改制时,应重点解决以下六个问题:

一是尽快出台新的全国性的集体经济改革、改制的法律法规,明确集体资产的归属和明晰集体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法律法规必须突破集体资产只能共有的限制,把现代集体经济定性为合作经济。

二是依照“谁投资,谁所有”与“谁积累,谁所有”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一定区域内劳动者所有、联合经济范围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与集体企业职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不同边界,来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集体资产中虽然有投资人出资积累的成分,但更大量的是集体企业职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身的劳动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情况下创造积累而成的。所以,集体企业中没有明确投资主体或投资主体权益之外的资产,都应属于劳动群众积累的资产。

三是改制的集体企业要同时解除职工劳动关系,并根据职工工龄、创业贡献、技术创新、岗位责任的因素不同,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及身份是历史形成的,当时国家倡导全民就业,但又无法将就业人口用全民职工的办法全部包下来,只好采取全民和集体职工两种不同的用工方式,显然,集体职工是计划经济用工制度的产物。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集体企业中的用工制度已经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终身制,职工成了“企业人”,因而在集体企业改制时,应同时解除集体企业与原来企业的劳动关系,让集体企业职工从“企业人”转化为“社会人”,集体企业在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时,可比照国有企业的有关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资金的来源同样可以是企业的净资产,也可以是现金或债权。

四是适当考虑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的利益。集体企业的资产是集体企业职工共同拥有的,理应包括已退休的老职工,所以,集体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应同时解决两个问题:明晰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对企业拥有的产权,留出一块资产用于补充退休职工社会保障的不足和解决生活困难。

五是联社组织应转为合作经济行业管理协调机构。长期以来,手工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联社组织通过成员单位上缴利润和管理费形成合作事业基金,然后又将部分基金或投或借给所辖集体企业,联社既是行政主管部门,又是投资人,成为“婆婆加老板”。但是就其根源来说,联社资产实际是从所辖集体企业资产转化而来的,所以联社的净资产并不归联社机关人员所有,联社改革时应将其资产归还给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

六是要明确负责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的政府部门。目前集体经济改革、改制中的诸多重大问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负总责研究,这是集体经济改革、改制长期滞后的体制原因。政府部门既要负责制定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也要负责指导各地执行政策。组织机构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话。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权的复杂性,集体企业改制也应在政策指导下分类推进,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齐步走,力求规范和平稳。

参考文献:

〔1〕魏文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4,(12).

〔2〕李世荣.理顺产权关系是集体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J〕.中国集体经济,2005,(5).

集体经济企业篇4

关键词:集体经济;合作经济;问题;对策

集体所有制源自苏联,它的应用范围仅限于农村,主要表现为集体农庄所有制。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从前苏联引入了集体所有制概念,并在开展合作社和公私合营运动中将其放大到农村和城镇,这样就演变成了我国的农村和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

集体经济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然而,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只承认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弱化甚至否认了集体经济还具有劳动者资本联合的特征。否认了劳动者个人产权,是传统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最大区别。所以,集体经济要还原其合作经济的本来特征,就必须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1当前集体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集体企业户数从1991年的338万户降至220万户,年均降速超过10万户;从业人员从1991年的3628万人降至1241万人,年均递减200余万人;集体企业职工的生活十分窘迫,2005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453元,集体企业职工仅为6667元,低于平均水平40%,全国城镇离岗职工年平均生活费为2020元,集体企业职工为789元,低于平均水平60%。由于改革滞后,集体经济改革中凸显几大问题:

1.1法规滞后。

当前,集体企业沿用的仍然是1991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1990年6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法规早已不能解决集体企业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甚至还阻碍了集体企业改革的步伐。

1.2理体制缺位。

经过几轮机构改革,政府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机构中没有专门管理集体企业改革的部门。

1.3改革不配套。

无论是税收、融资、兼并、破产,还是解除劳动关系,国家没有出台任何旨在支持集体企业改革的政策,虽然同属于公有制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政策环境上有着巨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从融资政策上看,银行历来贷款是“先国有,后集体”。(2)从兼并破产改革看,国有企业破产时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安置职工,而集体企业破产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归还债务,国有企业破产职工安置费由财政部门兜底。(3)从解除劳动关系政策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财政、社保、企业三家抬,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则不能享受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国有企业职工解除、改变劳动关系,国家允许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则无此政策。(4)从税收政策上看,过去在执行税前还贷政策时,国有企业的各种支持贷款可以税前还贷,而集体企业只有60%的贷款可以税前归还,其余40%则须用税后利润归还。

在困扰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各种矛盾中,产权是个核心,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主要问题是产权主体不清、归属不明和界定困难。从名义上看,集体企业的产权为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但实际上,无论是经营者的选择、重大项目的决策,还是资产的收益和处置,都不由集体企业职工决定,这种“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产权状态,使得集体企业改革缺乏动力主体、素质主体以及风险主体,最终陷入集体企业的主管者和经营者因没有产权而缺乏改革动力,职工空有名义产权而没有决策权,无力推动改革的尴尬。

2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对策思考

针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当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因此,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已成为必然的要求。只有对集体企业进行彻底改制,集体企业才能获得新生。

集体企业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明晰集体企业权益的归属,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给予集体职工经济补偿,实现身份置换,确定“模糊产权”、“无主产权”的法律地位和利益主体,彻底消除“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虚拟产权主体和模糊产权关系,将集体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或私营企业。

集体企业改制时,应重点解决以下六个问题:

2.1尽快出台新的全国性的集体经济改革、改制的法律法规,明确集体资产的归属和明晰集体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法律法规必须突破集体资产只能共有的限制,把现代集体经济定性为合作经济。

2.2依照“谁投资,谁所有”与“谁积累,谁所有”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一定区域内劳动者所有、联合经济范围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与集体企业职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不同边界,来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集体资产中虽然有投资人出资积累的成分,但更大量的是集体企业职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身的劳动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情况下创造积累而成的。所以,集体企业中没有明确投资主体或投资主体权益之外的资产,都应属于劳动群众积累的资产。

2.3改制的集体企业要同时解除职工劳动关系,并根据职工工龄、创业贡献、技术创新、岗位责任的因素不同,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及身份是历史形成的,当时国家倡导全民就业,但又无法将就业人口用全民职工的办法全部包下来,只好采取全民和集体职工两种不同的用工方式,显然,集体职工是计划经济用工制度的产物。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集体企业中的用工制度已经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终身制,职工成了“企业人”,因而在集体企业改制时,应同时解除集体企业与原来企业的劳动关系,让集体企业职工从“企业人”转化为“社会人”,集体企业在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时,可比照国有企业的有关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资金的来源同样可以是企业的净资产,也可以是现金或债权。

2.4适当考虑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的利益。集体企业的资产是集体企业职工共同拥有的,理应包括已退休的老职工,所以,集体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应同时解决两个问题:明晰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对企业拥有的产权,留出一块资产用于补充退休职工社会保障的不足和解决生活困难。

2.5联社组织应转为合作经济行业管理协调机构。长期以来,手工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联社组织通过成员单位上缴利润和管理费形成合作事业基金,然后又将部分基金或投或借给所辖集体企业,联社既是行政主管部门,又是投资人,成为“婆婆加老板”。但是就其根源来说,联社资产实际是从所辖集体企业资产转化而来的,所以联社的净资产并不归联社机关人员所有,联社改革时应将其资产归还给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

2.6要明确负责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的政府部门。目前集体经济改革、改制中的诸多重大问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负总责研究,这是集体经济改革、改制长期滞后的体制原因。政府部门既要负责制定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也要负责指导各地执行政策。组织机构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话。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权的复杂性,集体企业改制也应在政策指导下分类推进,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齐步走,力求规范和平稳。

参考文献

[1]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4,(12).

[2]荣.理顺产权关系是集体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J〕.中国集体经济,2005,(5).

集体经济企业篇5

一、上海的基本做法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近几年来,上海市有关部门和集体经济联合组织加大了对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力度,将自发自为式的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变到建立规范有序的现代产权制度轨道上来。经过持续不断的深化改革,改变了集体资产出资人不明晰、产权主体不到位,集体企业产权结构封闭,劳资双联缺失等弊端,推行职工持股制,确立职工个人所有权,实现了产权结构多元化。上海新工联集团公司、新徐汇集团公司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新工联集团公司为例,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2m4年末,产权结构是:市工业合作联社持3400万股,占34%;新工联职工持股会持3300万股,占33%;新工联退管会持1000万股,占10%;经营者群体持800万股,占8%;重庆市工业合作联社持1000万股,占10%;中普科贸有限责任公司持500万股,占5%。这种优化了的产权结构,激发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为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公司2002年度被评为上海市建设工业新高地争先创优优秀企业,2001-2004年度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2、探索多种实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上海城镇集体经济不断涌现出多种形式,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出现了多样化:一是国有、集体小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后兴办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三是职工出资,国企扶办改制后归还国有资产的职工持股公司,四是科技人员“下海”创建民营科技股份合作企业,五是破产企业自救,由职工骨干出资组建的持股企业,六是下岗职工创办的合作社,七是联合经济组织、社区及经营者创办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3、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多数新型集体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净资产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高桥石化总公司组建的集体资产投资管理中心初创时集体资产不足百万元,现已扩张到5亿元;1982年由9个人,3口缸、6根棒、2000元起家的上海华生化工厂,经过20余年艰苦创业,目前,企业的净资产已达10亿多元,现已改制为职工持股公司;上海协力卷簧制造有限公司改制3年来,销售收入增长10%左右,利润增长96%以上,用于“神州”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簧,就是该公司生产的。

4、坚持集体合作方向。在上海,虽然绝大多数的传统集体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但改革后很多企业仍然坚持着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方向,走“手拉手,一起干”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这些新型集体企业里,职工(员工)队伍稳定、收入稳定,劳动关系和谐。上海市工业合作协会经过大胆创新,团结广大职工共同奋斗,走出了一条不拘一格、注重实效、发展合作经济的成功之路,整个系统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在增长。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总额26.36亿元,上交税款5435万元,实现利润8386万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40%、32.4%、49.2%。对此,国际合作组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5、发挥联社帮手作用。联社是集体经济联合组织,在上海这样的联合经济组织有4个: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上海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近几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扩大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了这些联社的“好帮手”作用,开创了联社工作的新局面,推进了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

6、始终注重理论研究。1985年,上海市成立了集体经济研究会。这些年来,该研究会一直注重集体经济理论的传承和创新、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多种形式的探索和总结、集体经济联合组织的巩固和发展的研究,为集体企业和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思考和启示

1、发展集体经济大有可为。上海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实现劳动群众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无数事实证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不但不能消亡,而且还将大有可为。这种“大有可为”的集体经济就是涅盘后再生的新型集体经济。新型集体经济的企业端走了职工“千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保护劳动者以劳动和资本分享企业收益的权利,体现了对劳动。劳动者和劳动者个人资本的尊重,激发了劳动者爱党爱国爱集体的热情,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对此,我们应当有深刻的认识。

2、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行之有效的途径。近几年来,新型工业集体企业成为上海安排劳动就业的新亮点,据2000年上海市统计数据显示:在都市型工业中集体企业占40.9%,23.3%的从业人员安排在集体企业中。目前,仅股份合作制企业全市就有11500户,从业人员28.8万人。引导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组织合作企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吉林省国企改革攻坚战虽已基本完成,但安排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工作任务还比较繁重。新型集体经济是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应在舆论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和帮助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劳动者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定上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

3、对从事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体企业的作用绝不能低估。由于历史的原因,集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大都属于传统行业范畴,集体企业大都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从国情和省情来看,我们对从事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体企业的作用都不能低估。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只要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有利于扩大劳动力就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尽管生产力层次低了点,我们也要予以鼓励和扶持。

4、集体企业改革必须紧紧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个重点。上海市集体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集体企业改革必须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重点和核心。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通过清理资产、界定产权来明晰产权主体,从而确立职工个人所有权,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5、集体经济联合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不能弱化。集体经济联合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集体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无论是从上海的经验来看,还是从国际合作社联盟100多年合作社运动的发展历史来看,集体经济联合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但不能弱化,而且还应得到加强。近些年来,上海的集体经济联合组织在为政府排忧解难,遮风挡雨的同时,也为集体企业争取了话语权,维护了集体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几点建议

1、充分认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集体经济不但不会消亡,同其它经济成分一样应当得到更大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国有资本大幅度退出的情况下,发展集体经济对于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意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样化的,集体企业改制的出路也是多样的。无论是股份合作制,还是合作制,或是职工持股公司,都可以纳入新型集体经济范畴。无论采取哪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只要有利于集体职工的安置和就业,有利于集体资本的存续和发展,就要提倡,就要鼓励,就要扶持。

2、抓紧吉林省集体合作经济指导委员会的筹建工作。集体经济的发展是自发的,但不是无序的。集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宏观调控,进行指导和推动。经省领导同意,目前,吉林省由省经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集体,合作经济指导委员会的筹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委员会成立后,要抓紧开展工作,通过调研,摸清底数,制定政策,发挥集体,合作经济在促进吉林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3、大力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创造条件,全面铺开。有条件的市、县,对城镇集体企业改制成本不足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起来,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集体企业实现改制,进行制度创新,促其健康发展。

集体经济企业篇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是我国城乡集体建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取得重大突破和辉煌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二十年。回顾改革历程,总结改革成就与经验,对于促进集体建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推动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成就 集体建筑企业在改革中崛起,登上了中国工程建设大舞台 我国集体建筑企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前三十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几经挫折,发展缓慢,一直处于建筑业拾遗补缺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特别是1984年国家实行“允许集体和个人兴办建筑业”和“民工可以进城”之后,建筑业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城乡集体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成为建筑业的主体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全国建筑企业发展到95956个,其中国有企业9650个,城镇集体企业29872个,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农村建筑企业51939个,城乡集体企业合计81811个,占建筑企业总数的85 26%;1997年全国建筑企业从业人员3349万人,其中国有企业828 6万人,城镇集体企业1148 2万人,农村建筑企业1372 2万人,城乡集体企业合计2520 4万人,占建筑业从业总人数的75 2%,比1978年增加4 1倍;1997年全国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462 57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完成4526 52亿元,城乡集体企业完成7261 9亿元,占58 27%,比1980年增长56 6倍。1997年全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2244万平方米,其中国有企业完成18507 3万平方米,城乡集体企业合计完成39859 3万平方米,占64 04%。在建筑业比较发达的一些省份,集体建筑企业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按完成总产值和房屋建筑面积计算,城乡集体企业合计完成数占全省总数的比例,江苏省为90%和93%,浙江省为84 3%和92 4%。尤其令人瞩目的经济特区深圳市,全部新建房屋的70%、高层建筑的60%是城乡集体建筑企业完成的,而在国有企业完成的工程中,也离不开集体建筑企业的合作。 集体建筑企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为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打下了基础 现在,集体建筑企业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有企业,而且在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工程质量、经济效益诸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过去只能盖一些低矮的平房,现在有相当多的企业具备了承建高大难新工程的能力。企业实现利润、上交税费及企业自身积累都赶上或超过了国有企业。1997年全国建筑业实现利 润总额109 92亿元,其中仅城镇集体企业就实现75 56亿元,是国有企业16 69亿元的4 5倍,占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的68 74%;1997年全国建筑业实现利税总额381 58亿元,其中仅城镇集体企业就完成199 57亿元,比国有企业的144 19亿元多55 38亿元,占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的52 3%。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通过企业自我积累,到1997年城镇集体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净值785 53亿元,比1980年的10 3亿元增长了75倍,家底明显增厚。企业的资质等级大幅度提高,到1997年底,全国集体企业绝大多数都获得了四级以上的企业资质,其中获得一级企业资质的近300家,还涌现出一批颇具实力的企业集团。如浙江省东阳第三建筑公司,原是一个农村建筑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不仅股票上市,而且在1998年9月收购了重庆市一个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开始了面向全国的资本扩张之路。 集体建筑企业广泛吸纳城乡劳动者就业,为社会稳定和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我国曾出现三次大的就业压力,都是主要通过扶持和发展集体经济而缓解的。据统计,安排知青就业的第一个高峰期1979年至1982年,城镇集体建筑企业安排就业107万人,占同期全国各行各业安排就业人数的六分之一。第二、三次就业高峰期,城镇集体建筑企业又安排了948 1万人。农村建筑企业的发展更是为大批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出路,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1985年,农村建筑企业从业人数首次突破了千万大关,达到1170 17万人,到1997年又增加到1372 2万人。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建筑业发达的省份,建筑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例已超过10%;许多市县财政收入的30%和乡镇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建筑业。全国不少乡镇企业都是依靠建筑业起家的;整修水利、兴办工厂、发展教育、修路架桥等造福后代的事业,也都依靠建筑业。山东省桓台县有两个41%长期引人瞩目。一是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1%,二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1%来自建筑业。因以工补农,建筑业的发展又促使它成为我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县。全国由建筑业带动而发展起来的小城镇遍布大江南北,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建筑企业创造的劳务收入,1992年就达904 1亿元。在这种收入中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仅“七五”期间就达60亿元,河南省林县十万大军下太行,十年带回劳动收入30亿元,有利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集体建筑企业率先进入市场,推动了全行业改革与发展 建筑业是竞争性行业,也是国家首先进行全行业改革的行业。而集体建筑企业又以其自身性质、地位和特点,较早离开“市长”,进入市场,从而锻炼了在商海中游泳的本领。当国家逐步调整计划与市场关系,出现开放的建筑市场以后,他们“驾轻就熟”,率先挺进,主动降低工程标价,不取远征费,不要搬迁费,以致迫使一些包袱很重的国有建筑企业大声疾呼:我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早在1985年至1987年全国招投标的工程项目中,三分之二以上被集体建筑企业夺走了。市场经济这所大学校,进一步增强了集体建筑企业的搏击能力,经受了建设规模多次起伏的考验。在治理整顿中,它们不惧政策“倾斜”,任务不足就发展多种经营进行自我调剂,保持“东方不亮西方亮”,较少出现“下岗”待业问题。1990年全国有500万集体建筑企业职工,离开城市和工矿区,回归本乡水利、农村建设工地,又活跃了另一个市场。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漯河东风建筑公司甩开“铁饭碗”,不开“大锅饭”,实行“工人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机制取得成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河南省获嘉县育新建筑公司实行资产股份化,河北省藁城建筑公司实行股份合作制,开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先河,也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这期间,集体建筑企业进行的集团化以及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基本上都走在了全行业的前面。 集体建筑企业职工物质生活显著改善 随着集体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集体建筑企业的办公环境和职工生活都有较大改善。多数企业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不少企业建成了花园式的办公区和生活区,企业形象与传统的建筑公司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平均工资,1991年达到2216元,比1978年增长2 7倍;1997年比1991年又增长了约4倍。农村建筑企业职工平均收入,1978年为500—700元,1988年为2000—2500元,1992年为4000—5000元,1997年达到8000—10000元。同时,职工的生产劳动条件大大改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更为活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职工思想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城镇知青、普通农民成长为有组织、有觉悟的产业大军。二、基本经验 集体建筑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为稳定我国建筑业乃至推动全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就是: (一)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集体建筑经济 首先要认真总结前三十年发生的两次所有制结构大改组,搞升级过渡,追求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纯越好,“遵国营,排集体”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教训,清理“左”的思想影响,为集体建筑经济争取生存的权力,使它在建筑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积极落实“政治上一视同仁,经济上平等对待”的政策。巩固和发展集体建筑经济是个不断延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依据集体建筑经济的性质和特点,紧紧抓住以变官办、官管、官有为民办、民管、民有这个中心,解决归还三权(财产所有权、经营自主权、管理民主权),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的问题,发挥集体建筑经济适应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 (二)必须坚持集体建筑企业的不断深化改革 集体建筑经济是以集体建筑企业的形式实现的。抓住集体企业的深化改革,也就抓住了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改革始终是集体建筑企业前进的原动力。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误解: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只能靠党和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集体建筑企业的实践表明,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政策,更要靠改革,归根到底要靠改革。集体建筑企业就是由政策拉动发展为体制推动,靠改革才发挥了集体资产集体所有这一生产关系所包涵的潜在优势。集体建筑企业的改革要以转换经营机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并且要不断进行深化。只有通过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调动广大集体职工自我投资、自我发展、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积极性。 (三)必须坚持集体建筑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既是十五大提出的新命题,也是对过去所有制问题的科学总结。二十年来,对集体建筑经济的实现形式,不仅有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也有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既有集体建筑企业,也有由此派生出来的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出现了多种内容、不同深度和范围、个人和经营班子的承包制、租赁制等。不拘一格,以“三个有利于”为原则,只要职工群众需要,什么办法都可以试验。广泛的试验,取得了广泛的成功。股份合作制即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一些做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所有制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得到普遍认同,显示出集体建筑经济的无限生机、活力和希望。集体建筑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都极大地调动了集体建筑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必须坚持不断提高集体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 以劳动密集为特点的广大集体建筑企业,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地全面地提高其整体素质。首先是加大推进科技进步的力度,制定科技进步规划,明确科技发展目标,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开展群众性的技术攻关和合理化建议活动,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其次是实施全方位的人才培训计划,开发智力资源。集体建筑企业中相当多的单位已由人海战术转化为人才战术,启用和招徕能人创新,培养和造就经理人才。集体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已经有相当多的人经过培养和锻炼,具有了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水平。凭着“一把瓦刀”创业的历史,即将过去。 (五)必须坚持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 中国集体建筑企业协会及各级地方集协,坚持双向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企业深化改革,研究集体经济的一些特殊问题,以及为企业排忧解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集体建筑经济得以发展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1985年,根据主管部门开展初级岗位培训的部署,组织编写了经理、质量安全、财会等五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材,并组织上百万人参加培训;1987年,围绕“三制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由主管部门印发各地参考;1989年,提出以提高工程质量为目的的实施集体建筑企业战略转变,由量的扩大转为质的提高,也为主管部门和会员单位所接受;1991年,受建设部委托,完成了集体建筑企业施工员、预算员初级转中级岗位培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任务,并组织六个培训中心广泛开展了培训工作;同年,制定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方案》等六个文件,在集体建筑企业中广泛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对提高集体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各级集协在维护集体建筑企业合法权益,收缴工程欠款,减轻企业负担,明晰产权制度,以及宣传、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针对性,广泛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活动,得到多方面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各级集协的活动方式,做到了既有独立性,又不越位,而且与主管部门紧密结合,发挥了协会的独特作用。 三、理论思考与前瞻 集体建筑经济所以能够蓬勃兴起,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符合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而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顺民意,合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特别指出:“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并且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分”。这就为公有制的改革以及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从十五大总的精神看,国有经济要抓大放小,实施战略重组,而公有制中的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则要有一个新发展。这就是说,国有经济的重组,混合经济的出现,不是淹没了集体经济,消灭了集体经济,恰恰相反,是加强了集体经济,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对于劳动密集占主导地位的建筑业来说,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将甚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集体经济同国有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相比,在建筑业必将有更快的发展。从十五大精神看是如此,从经济上分析也是这样。发展集体建筑经济国家不投资,反而在依法纳税中得到好处;若发展国有建筑经济,国家财政对每个新增职工至少要投资15370元(按1997年统计,国有建筑企业每增加一名职工,国有资产要负担12000—16000元)。试想,如果国有建筑企业少增加100万人,国家就可能节省153 7亿元,如果少增加500万人,国家就可能节省768 5亿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天文数字。 现在,集体建筑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正在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它是生产经营的主体,拥有与此相适应的权利。企业的经营决策、发展战略、用人制度、内部分配、机构设置等,都由自己决定,较少受外界干预。当国家调整建设规模后,集体建筑企业立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转移,随之调整生产和队伍结构,很快就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较少出现经济亏损和职工下岗待业的现象。 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在建筑业中的主体地位必将日益显露出来。已经呈现的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上升,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下降,集体经济所占比例上升的趋势,符合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导向,将不可逆转。各有关部门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对它的领导只能加强,不可削弱。集体建筑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自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国家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一项大战略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国家经贸委设置了中小企业司,专司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组织领导上予以加强;中国四大商业银行设置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以中小企业为对象安排了专项贷款,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国务院从财政中拿出10亿元作为资金建立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银行配套20亿元科技开发贷款,用于鼓励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所有这些,对于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两大宏观目标的实现,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以劳动密集为主的建筑业来说,加强对它的领导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 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要坚持体制创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化企业的各项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使其成为富有活力的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要提高发展水平和层次,促进全行业结构升级。建筑业的结构升级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上。就企业结构来讲,集体建筑企业应向规模化和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而以专业化为主。小部分企业可改造为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集团,发挥规模效应;大部分企业则应走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路子,形成一批建筑业中的“单打冠军”,形成一批技术过硬、质量优良、运作规范、恪守合同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形成为大企业配套、分包工程和分包劳务的专业队伍,满足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需求。让大企业强起来壮起来,小企业优起来活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建筑企业要坚持科技兴业,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要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建筑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施工和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实施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合格的企业家和技术工人队伍。 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瞩目,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集体建筑企业要看到自己的差距,寻找市场定位,满怀信心地迈向新世纪。

集体经济企业篇7

论文摘要: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县域经济基本上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变为如今的非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与生命力受到质疑。江苏宝胜集团以一个县属集体企业的身份,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历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证明了 工业 集体企业在 市场 经济的大潮中照样可以搏击风浪、独占鳌头。因此,工业集体经济在县域工业经济中仍然可以发挥主干作用。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能否健康稳定科学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能否健康稳定科学地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国家 政治 的稳定,关系到 社会 主义 制度的稳定。探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

县域工业经济模式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有、集体经济模式一统天下,到今天基本上民营经济一统山河,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在县域经济中经过多年的改制已鲜见身影。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在县域集体经济中是否还存在?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了解一下江苏苏中地区的宝胜集团的发展历程,也许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宝胜集团创办于1985年,是县属集体企业。当初以2000万人民币的价格从联邦德国购进二手电缆生产设备,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历经二十多年,宝胜集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跻身

二、集体 工业 经济 能够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主干

所谓集体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主干作用,指的是集体经济在县域经济中起一种核心的作用,主导的作用。集体经济的主干作用,既不是要在县域众多的经济实体中数量占优,也不是产值利润占优,但它是一个地区经济体中的灵魂,之所以需要这个灵魂,正是为了体现公有制为主体的 指导 思想。

(一)集体经济能够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在一个县域经济中,大部分是中小民营企业,其中有规范经营科学 管理 的,但也有小型家庭作坊管理模式的企业,管理者一般学历偏低,缺乏科学管理的方法,他们的经营方式基本上是凭借经验与直觉。还有不少的民营企业对职工的权益保护不够,职工的合法权益屡遭侵犯等现象比较普遍。一个规范经营的集体企业,无疑可作为众多中小企业的榜样。

比如宝胜集团非常注重基层员工素质的提高,建厂之初就与哈尔滨理工大学联合开办了成人 教育 分院,对新招进的一线操作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分三期培养了600多名大专层次的人才。此外,还利用各类学校对本厂的干部职工进行培训。现在集团的近3000名员工中,百分之四十五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还有百分之三十六拿到了各类技术证书。注重教育注重知识是一个企业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像宝胜这类的做法就可以学习,向本地区其它的中小企业推广。集体企业的注重创新注重人才等等一系列做法与先进的理念,如果推广开去,必将使整个县级区域各类企业面貌有明显的改观。先进的集体企业示范性效应就在这里。

(二)县级经济区域应当根据实力,多开办一些集体企业,尤其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目前,除了大量的 农村 富余劳动力需要消化,城镇同样有许多的待业的劳动力。经济效益比较低的企业一般是不会受到民营企业 投资 者的青睐的,而地方政府则可以弥补这个空缺。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地方政府增长多少的财力,而是为了解决众多人的就业问题。各级政府特别热衷于招商引资,为此花费了大量的 人力 物力,占用了主要领导的主要精力。如果把一部分精力转移过来发展集体企业,尤其是以解决就业为目标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一个地区的稳定,对于减少处于 社会 底层的困难群体大有裨益。

(三)县域集体工业企业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示范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 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无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伟业。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这其中最根本的是农民太穷。全国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村外,大多数的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 债务 。正是这几十万、几百万的债务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只拦路虎,第一道难以迈过的坎。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村级债务才会消除。这第一步迈开了,新农村就是开了一个好头。但是如果连这第一步都迈不开,新农村建设恐怕还会停留在纸面上。

兴办县级集体企业,可以作为村级集体企业的榜样,县级集体企业办好了,就会给农村集体企业以鼓舞。县级集体还可以从各方面给村级集体企业以切实具体的帮助,而这些帮助通常是很难从民营企业那里得到的。只有城乡集体经济同步、协调发展,才是县域经济生命力的所在。城乡互动,就会出现一个崭新的经济面貌,就会使整个县域经济呈现出健康、科学的发展趋势。

集体经济企业篇8

关键词:企业集团;金融服务;系统构建

近几年随着经济形式的不断发展以及提升,金融市场的变动非常的大,并且具有严重的不固定性,很多的集团在逐渐的进行金融方面的改善。我国的集团企业是我国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财务方面是企业进行集团管理以及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企业中最重要的方面,财务方面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讲非常的重要,从某一方面来讲企业的财务对于企业来讲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所以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一定要具有完善的管理系统以及严格的管理规定,这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方式,更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稳定国家经济的重要方针。对于企业以及国家的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的概念

企业的集团是一种群体的组织,是企业群体之间进行联合的组织,基本的形式是以大企业为主要的管理核心,利用经营的手段以及技术进行紧密的联系,是一种多角化的经营模式。企业的集团在进行管理方面一般采用集权与分权相互结合的形式进行管理,企业集团的规模比较大,在管理方面比较繁琐。在企业的集团中,不管是控制还是被控制;具有企业的资产以及产权或是不具有产权等在经济上都是具有一定联系的,并且在企业集团核心公司的领导下进行企业的经营以及财务方面的管理。企业集团其企业本身并不是企业的法人代表,但是集团的形式是由很多个法人组成的一个联合的主体。企业集团具有很多的特点,首先,企业集团主要以中心企业为核心,其他的企业处在集团的阶段,从整体上来讲企业集团是一种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其次,企业集团主要以经济的形式以及技术上的交流为主要的联系,并且这种关系比较稳定,不管是在任何的经济变动时期都会非常的坚固。然后就是在建筑规模上比较大,并且实力比较大,资金力量雄厚,在很多方面打破了时间以及地域方面的差别以及限制。其经营的模式也比较复杂,一般采用的是多元化经营方式,进行多角经营,还有一种经营模式正在逐渐的兴起,就是跨过式的经营模式,这是集团企业另一种经营模式的体现。最后就是企业集团的领导主要是进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形式,在同一的领导下,各个企业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自,简单的来讲就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形式,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企业之间自主经营的方式,又能很好的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与进步。

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方面相对于单独的企业管理比较繁琐,毕竟集团企业涉及很多的子公司,在财务方面的管理也需要采用更严谨的管理形式进行管理。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经营管理、企业任务分配管理以及企业中的内部企业财务之间的管理以及相互的联系,企业财务方面的汇总以及明细分析等很多的管理内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主要的管理方式就是集中领导然后分级的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C企业集团在进行企业之间财务管理经营时主要从企业的经营方面与资金方面以及制作方面等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利用多层次的管理方式保持企业经济的稳定运行与发展。企业集团进行财务方面的管理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企业集团利益的最大化,逐渐的提升企业之间的经济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所以建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系是进行企业管理必然的形式。

1.企业集团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企业集团发展必然的趋势。企业集团不管是在管理的规模上还是在管理的体制上都要求企业必须加强财务方面的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规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扩大,对于企业的财务部门来讲,在管理方面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财务方面对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方面,一定要十分的注意,财务方面得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依据以及参考数据,也是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所以在这方面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也突出了非常大的挑战。集团企业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内部结构上都比较复杂,并且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泛。企业集团为了获取比较完整的信息以及精准的财务数字,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方面就必须进行加强与完善。另外,企业集团在管理方面进行的是集权与分权的管理形式,将两种管理方式相结合进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很多的道德风险以及信息不完整的现象以及信息不准确等问题。企业集团在总部很难将每个企业都进行详细的掌握,从这方面来讲,架起那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势在必行的。

2.集团企业相互的内部之间经常会出现利益冲突,在很多方面因为涉及的领域不同,所以很多时候利益方面也不形同,但是又是在一个企业集团中,所以利益方面的冲突是必然的,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财务方面的管理以及财务系统的构建与完善。从企业集团的法律规定方面来看,集团企业中各个企业之间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法人代表,虽然在同一个企业的管理下,但是不同的企业具有自己本身的企业管理方针,以及自身的利益,很多的企业在进行经营生产时,若是过度的追求自身企业的经营效益就会导致企业在集团中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相互之间的利益融合以及协作方面就会严重不足,并且缺少对于集团企业长期发展方面的考虑,严重影响企业集团整体的发展。为企业集团整体的经营以及未来的管理增加的挑战。坚强企业集团之间财务方面的管理,在企业之间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促进财务管理方面的整体发展,这样非常有助于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方面的管理以及各个企业之间利益冲突的减少,加强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更好的进行企业集团的发展。

3.企业集团在生产经营方面需要面对很多的利益选择,每天接触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并且不同的利益需要的管理方式也是不相同的,在很多方面都需要企业集团加强企业财务方面的管理以及财务系统的构建。与单独的企业之间不同,集团企业在进行利益之间的选择以及接触方面,除了与政府以及银行之间还有企业的员工等以外,企业集团的内部因为企业经济业务之间的往来以及利益的交流,并且因为企业集团之间经济结构的控制等原因,企业彼此之间的经济利益经常会交织在一起。在很多方面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企业提供精确的企业经营数据以及企业之间相互的利益往来等数据,所以在这方面也要求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加强以及财务系统的建立,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满足他们对于财务信息的需要以及经济决策的需要。

二、企业集团财务系统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集团在财务体系构建上的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长期的经济发展,企业集团的相关领导人与企业中财务管理方面的人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在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时候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只是进行财务资料的统计以及数据的记录,但是对于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并不是非常的重视,还有就是在财务环境管理方面的认识不足,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非常的迅速,很多时候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人员不能及时的掌握经济变化的形式。当然也有传统的管理形式的影响,很多的管理方式以及措施比较老旧,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式。在企业中很多的管理人员对于整体的财务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和价值管理等并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以及观念,所以导致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一直止步不前,管理系统建立的非常的缓慢并且效果不显著。

2.财务方面的经营决策比较盲目

企业集团在进行财务系统的构建方面,相关的企业部门对于很多的经济决策决定的比较盲目,并没有经济根据。还有很多的企业缺乏集团的整体意识,经常忽略集团的整体利益的发展,所以在进行经济决策时经常会盲目的进行决策,这样的形式很难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发展。很多时候因为企业之间盲目的进行经济决策,导致企业集团的利益受到影响,并且产生的经济影响不仅会妨碍企业整体的发展还会给各个企业之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有甚者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的损失。

3.财务系统建立的不够完善,管理的力度不够信息不可靠

因为企业集团的规模比较庞大并且内部结构复杂。集团企业的内部企业中具有众多的企业,若是在财务体系方面建立不够完善,并却存在制度方面以及管理措施各方面的不足,就会严重的导致企业集团整体以及各个企业之间财务信息方面掌握的不够全面,存在很大的财务数据缺陷。另外,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因为很多不完整的因素存在,导致企业拥有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企业集团整体的经济决策。

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对于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方面,缺少监督管理的正确方针,企业资金管理其实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头疼的问题。我国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不管是管理的手段还是管理的制度等都比较落后,管理模式单一。因为集团企业不管是在经营的范围方面还是在人员的管理方面都是非常庞大的,企业集团的总部不能很好的从全面的方式进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作以及资金管理,导致很多的企业资金管理方面比较混乱,这位集团企业整体的利益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5.财务管理系统中的职责区分不够明确

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是集权与分权相互结合的管理模式。不管是在集团企业中选择任何一种管理形式,集团与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财务方面职权的划分都需要进行详细的划分。但是我国现在很多的企业在这方面处理的并不是很好,企业集团与内部企业之间的财务管理方面比较混乱,很多时候还会导致集团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管理权利被侵犯,这样的形式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的不利。

三、强化企业财务系统建立的优化措施

1.将企业的财务系统建立升级到企业的战略目标上

对于企业系统财务管理的构建主要是为了将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进行掌握并且同意管理,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将企业的财务系统金心血管完善建立,其中涉及很多财务方面的管理以及内容的掌握,需要进行详细的分类。掌握企业集团的基本建立思想以及基本管理理念。在另一方面,将企业集团的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更新,企业的系统构建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放到更高的层次上去审查,同时还要关注企业集团的内部发展以及在财务方面的实现预测与事后管理。

2.建立科学的财务系统管理机制

在加强企业的财务系统管理中,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及管理机制。不管是企业集团内部的合同签订还是企业关于财务的制定缓解,企业的财务系统都必须参与到其中,这样才能充分的掌握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企业集团在财务方面的数据分析。必须需要企业集团的业务方面的领导以及财务方面的主管进行审核与检查,然后统一签字,这样才能及时的避免企业集团在财务方面的损失。

3.建立健全考核和激励制度

企业集团内部相关制度可以极大的促进集团自身及其财务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强需要建立配套的考核机制,给内部企业配置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时综合考核各个机构的财务管理状况。可以采用合理的奖励措施,对于管理良好的部分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四、结束语

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系统在企业的经营运行中非常的重要,并且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进步具有很大的推动力。财务方面一直是企业集团中最重要的经济支撑,若是企业的财务方面出现问题或是不足,会严重影响到企业集团的发展以及进步,本文通过对于此方面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希望能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家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取向[J].金融监管研究,2014,01:1-5.

集体经济企业篇9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主体;财产权;经营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为了深入了解江苏省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课题组于2010年7月30日至8月1日赴南京市江宁区麒麟社区锁石村和麒麟铺村、无锡市江阴市周庄镇华西村和宗言村、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宋口村和赵沙村开展调查。其中华西村、青口村、锁石村为全国名村,分别位居2009年名村排行榜第1位、123位、285位。其余村庄为名村地理位置相近的普通村。共收回有效问卷36份、整理农户访谈笔录6份,县乡干部访谈笔录3份。本文撰写依据为上述问卷统计数据及访谈笔录。

一、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法理考察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关法律制度提供支撑。为了规范、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先后通过了《江苏省乡村集体工业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江苏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江苏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调查显示,80%的农户表示这些地方性规范的实施效果较好。

农民对于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作用有较强期待。受访农户期待集体发挥的功能分别为:为集体成员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养老、失业等)资金(91.7%);为改善农村文化、教育、环境卫生设施提供资金(86.1%);为加强道路、水利、饮用水等公益事业建设提供资金(80.6%);在本地为集体成员提供就业机会(75%);为农户的承包经营权提供良好服务(69.4%);适当补贴失地或无地成员(63.9%)。调查显示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较好地履行,名村受访农户的满意度高于普通村。受访农户认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下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道路、水利、饮用水等公益事业建设(100%);改善农村文化、教育、环境卫生设施(97.2%);适当补贴失地、无地成员(75.0%);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养老、失业等)资金(97.2%);为农户的承包经营提供服务(77.8%);在本地为集体成员(农民)提供就业机会(75%)。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集体经济有效实现有利于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发展;有利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公平正义;有利于为农户承包经营提供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利于在本地为集体成员提供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二、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主体制度考察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制度,应重点关注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效果,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和义务,集体经济组织决策的独立性,集体成员资格的取得和丧失,成员权的内容及实现。

80.6%的受访农户反映集体经济组织不独立,与村委会合在一起。高达94.4%的农户对于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职能的效果表示认同。

集体经济组织履行职责需要享有一定的权利。受访农户认为其应当享有以下权利:依法将集体耕地发包给农户(88.9%);依法调整、收回承包地(80.6%);依法管理村办企业(80.6%);合理分配征地补偿款(77.8%);决定宅基地的分配(63.9%);决定自留地(自留山)的分配(58.3%);合理收取一定的耕地承包费、宅基地和自由地(山)使用权转让费(41.7%)。同时履行以下义务:对撂荒的耕地进行管理(86.1%);不得违规发包耕地、随意调整或收回土地(80.6%);不得对分配征地补偿款等事项进行暗箱操作(77.8%);经营村办企业的收益须用于村集体事业或村民福利(75%);对闲置的宅基地、自留地进行管理(69.4%);使用收取的承包费、宅基地使用权费等费用应履行法定程序(63.9%)。

集体经济组织能否独立行使职权而不受县乡等基层政府的不当干预是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之一。调查显示,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集体经济组织受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较多,27.9%的农户表示存在不当干预。

集体由集体成员构成,集体成员资格标准在进行集体事务表决及利益分配时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被访农户认为下列情形应当享有成员资格:“具有村集体所在地户籍的村民及其子女”(88.9%);“依据其他条件,经成员大会决议接纳为成员的”(61.1%);“退出原集体经济组织的本组织成员的配偶”(44.4%);“迁入小城镇落户但未享受城市生活保障且未放弃成员资格的”(36.1%)。调查显示,户籍仍然是当前农村地区确定村民资格的最为重要的标准。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多数村民表示只要户口在本村就应取得集体成员资格,而迁入小城镇落户即使未享受城市生活保障不得继续享受村民待遇。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庄,有村民表示应该赋予对集体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以村民资格。在关于是否在国家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村集体成员(村民)资格丧失的情形方面,而85.7%的受访农民认为应当规定,只有14.3%的受访农民表示不应当规定。在成员权利方面,从集体获得社会保障补贴和选举、监督、罢免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者两项权利最为村民关心。

三、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财产权制度

集体财产是集体经济得以发展和有效实现的物质基础。村集体主要财产为土地(100%)、房屋等建筑物(97.2%)、水利设施(86.1%)、公共设施(83.3%);部分集体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村集体财产还包括钱款(50%)、企业财产或股权(33.3%)、有价证券(16.7%)、商标等知识产权(11.1%)。企业财产、有价证券和商标主要集中在名村。

在增加集体收入的途径方面,被访农户多认为村办企业利润(94.4%)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费(58.3%)应该成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财产来源。普通村的村民认为可以收取耕地使用费、宅基地转让费等发展集体经济。在收取土地费用的程序上,受访农户多认为应由村民(代表)大会或集体成员(代表)大会决定(86.1%)。

集体建设用地对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您认为村集体(集体经济组织)有效经营管理建设用地需要哪些政策法律支持?”86.1%的被访农户认为应当严格依据乡村规划,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登记确权;82.2%的被访农户认为需要保障耕地和宅基地不得随意变为建设用地;61.1%的被访农户认为应适当放开村集体自主经营建设用地范围的限制。在土地征收方面,被访农户多认为:应当严格区分工商业用地和公共利益用地(83.3%);完善征地补偿程序(75%);建立有关制度,使得征地后原集体土地增值的收益部分合理分配给农民集体(75%);切实保障村集体对于违法征地侵权行为的救济权利(61.1%)。

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国家进行土地征收的补偿项目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地上建筑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对于土地补偿费的分配问题颇受关注。调查发现,受访农民希望的分配方式为:不调整土地,补偿款分给原土地承包人或使用人(42.8%);给被征地农民调整土地后,补偿款分配给全体成员(31.4%);在集体和被征地农民之间按比例分配(14.3%);给被征地农民调地后,补偿款留归集体使用(8.6%)。

四、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中的经营运作现状

集体所有的资产主要为土地资产和企业资产,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经营运作现状考察主要围绕土地资产和企业资产的经营形式开展。

被调查村的土地资产自1978年以后主要采用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包括发包)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94.4%);92.6%的被访农户认为采用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包括发包)的经营形式没有问题。但股份制、合作社等经营方式也逐渐被农民了解和接受。

关于企业资产,华西村有华西村集团,控股5家上市公司;宋口村成立了江苏榆城集团,下辖10多家企业;锁石村则依靠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宗言村与华西村同属“苏南模式”,但是在2000年前后改制时将集体企业全部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或私有企业;麒麟铺村利用靠近南京的地理优势,利用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赵沙村是一个渔村,没有企业。综上,华西村、宋口村、宗言村有集体独资企业或参股企业,而其他村无集体企业资产。当被问到“就您所了解和认识,在下述几种经营管理集体企业资产的组织形式中,哪一种组织形式最好?”分别有33.3%的被访农户选择了集体独资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而选择公司的比例较低为13.9%,极少数人选择了合伙企业和合作社。名村选择集体独资企业比例较高,普通村选择股份合作制比例较高。

五、结论

根据上述调查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江苏省为发展集体经济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与政策,执行效果较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公共设施建设;有利于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有利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灾难救助机制;有利于为农户承包经营提供服务;有利于为集体成员在本地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在发展集体经济的主体制度方面,调查的村庄均未设立独立的集体经济组织,而是与村委会合在一起或者由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农户对于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效果表示认同。法律应明确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取得及其丧失标准。实践中主要以户籍为标准确定成员资格,集体成员资格的明确有利于集体意志的形成和集体成员权利的实现。

第三,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财产权制度。集体财产形式多元化,集体财产主要有土地、房屋等建筑物、水利设施、公共设施,部分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集体财产还包括钱款、企业财产或股权、有价证券、知识产权等。乡村工业化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村办企业利润或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费。在征地制度中,应当明确公共利益,缩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补偿费大部分应补偿到农民个人。

第四,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经营制度。首先,现行农村土地资产经营制度多被认可。但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的同时,通过股份合作企业或者土地合作社来经营土地也逐渐被农民接受。其次,企业资产经营可采多种形式。集体所有的企业资产主要采取集体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公司等形式进行经营管理。最后,应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新的经营形式,只要该种经营组织形式有利于利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实现集体成员利益,都应该积极尝试推行。

集体经济企业篇10

[关键字]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经济学

从20世纪产业集群现象产生以来,集群以其聚集优势在为区域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负效应。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解决集群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建立,而且对加强集群自组织能力、构筑成本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化程度以及集群创新能力等具有促进作用。

一、定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把传统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灵巧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产业集群是大规模工业生产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本质在于,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在相关产业链或其部分环节上的企业或机构聚集在特定的地理空间,既竞争又合作,既分工又协作,在集群内形成一个关联互动机制和企业网络,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集群由集群内节点级企业、网络级产业链、平台级辅助机构三大要素组成,其合理的组织结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现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的最有效组织形式。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发展中最为强劲的一个板块。虽然他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很多的不利因素也逐渐的暴露出来,比如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这样的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因此成为区域经济的一个衰退点。到底产业集群的发展到底给我们带来的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环境上,产业集群具有区域集聚性,大量的中小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相对的企业废弃物排放速度必然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得排放污染的总量超过环境容量,造成了产业集群内的水污染、垃圾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污染治理制度建设滞后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若没有制度约束,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必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必然会把污染治理成本外在化,因此环境问题与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科技力量相对滞后是产业集群生态恶化的客观制约因素。由于我国科技力量不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集群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

三、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一个调整手段

循环经济作为国际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具体强调的是运用生态学规律进行物质闭环流动,使绝大多数污染物内化于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界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减轻环境污染,有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是其活动的行为准则。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绝不是20世纪初崛起的“工业城市”的克隆体,也不是现代城市环境污染的制造者,而应成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因此,坚持发展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要手段。

1、可以避免企业末端处理的弊端。解决产业集群的污染问题一般是实行末端处理,即关停并整顿企业、统一排污处理、征收排污费等。但是末端处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政府的监督成本和治理投资费用过高,资源、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不持久等等。循环经济它使污染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使原料和能源能够循环利用,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从而大大减少需要末端治理的污染物总量,减小治理设施的建设规模,减少由于末端治理产生二次污染的机会,进而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在企业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尽管也可以减少污染排放,但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被丢弃的资源数量不多,很难产生在企业内部彻底推行循环经济的动机。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是产业集群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产业集群的优势所在。通过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可以促使物质和能源的重复和多级使用,通过建立互利共生的产业网络,可以尽可能地使产业集群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物,有利于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的解决,产业集群也在与循环经济的结合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3、企业分散布局地区的生态问题比产业集聚地区更加严重,并且循环经济也只有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现。因为循环经济的根本思想是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企业分散布局难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很难推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项目的关联配套互补,可以把产业链上的企业连接起来形成类似于自然界的“生物链”,通过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的生态网络关系,对于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后再进行排放,从而形成具有循环特点的产品链和废物链的产业集群,使集群区内物质、资源达到共生与平衡,把对外污染物的排放降到最低,实现园区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样,循环经济的推行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还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企业之间建立起生态链系统,充分利用集群内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通过贸易的方式把上个企业的废弃物整合成为下个企业的原材料,然后又把它的废弃物整合成下一个企业的原材料,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利用,形成集群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从而可以促使企业对产业集群产生依赖感和认同感,加强产业集群的稳固性,促使培育出集群协作与合作乃至集体生存的文化,从而也使产业集群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与吸引力。

四、建设循环经济型的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能获得外部经济效应,节约企业成本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的“3R”原则,可以减少输入端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并且通过资源化处理,使垃圾、废物又一次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了物质能源的多级、层次利用,提高了物质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物质能源的需要。同时在产业集群层次实行循环经济对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染实行集中治理,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从传统产业的以产品为媒介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生态产业的以对社会服务的功能为经营目标,使产品整体效益最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同时,实现了外部经济。同样,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企业的成本,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增强了议价能力、节约运输成本、加大信息共享、共担产业风险,以集群弥补个体企业的不足,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各种运行成本,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加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集群内其他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它们的收益,实现了外部经济。

加大了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产业集群在特定地域内将多数企业集中,不仅可以使企业克服分散经营的劣势,分享集群的集聚优势,而且,在集群内部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原料,建立工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这就不仅增加了物质资源的利用环节,也延长了物质资源在系统内的流动链条。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自然减少了废弃物一污染物的排放。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塑造集群品牌新形象

集群品牌具有地域性、产业性两个特性,是一个集群区别于其他集群或企业的标志,代表了集群内企业的一种潜在竞争力与获利能力,是集群内企业长期规范经营,通过良好的质量、周到的服务等积累起来的良好声誉,导致消费者对集群内所有生产同类产品、厂商的信任和忠诚。集群品牌会产生品牌效应,使人们将产品和区域联系起来,如西湖龙井、嵊州领带、永康五金、宁波服装等。区域集群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

提高集群创新能力

集群内专业化分工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各种技能、知识、信息的沟通交流,形成累积效应。同时,生产企业、供应商、用户在地缘上的聚集,创新费用和压力就可以分散到集群的各个组织中去承担,缩短了新的创新反馈回路。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集中在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等方面。利用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通过对循环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在生产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或潜在的创业者及时了解到相关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信息。可以说,产业集群本身就是循环经济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自组织能力的加强

自组织理论来源于人类对复杂性适应系统的认识,复杂性适应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自组织性,即它具有明显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进化的特征,体现出很强的目的性。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有完善的专业化分工,系统,中多样化、趋异化的企业、机构等实体间形成了协作共生的关系。系统实体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使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集群生态系统内一个企业的变化必然受到集群中其他企业、机构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并通过自身的进化作用于其他实体的选择,引起其他企业和机构发生适应性变化,最终整个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自发产生对于环境的动态调整,实质上集群生态系统具备了自组织能力的适应性和动态调整性。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自组织能力——内生发展力。

五、促进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结合的途径

循环经济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等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1.进行循环经济改造。包括三个层次,即企业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和社会的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层面,要对不同的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对传统的产业集群进行循环改造,吸引更多的同类企业与相关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出一些非相关企业,较快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对新兴的产业集群,要利用不同产业或企业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关联和互动关系发展工业生态园,通过园区内集中式的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促进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使之建立起工业生态链,对于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进行集中、无公害化处理后再进行排放,从而形成具有循环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在社会层面,要把产业集群内的循环经济与集群外的循环经济统一起来,建立社会再生资源回收和再生产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中和生产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建立社会生态网络,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

2.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大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尤其是进行资源重复利用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闭路循环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循环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