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5-15 15:47:04

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篇1

        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与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因此,新课程课堂要以结构和结构功能为主线,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的活动。教材要求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提倡创新,给学生提供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为目标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新的教材和课标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英语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英语技能。

为此,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及时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和重新认识,这有助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新教材要求又适合学生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的催化剂,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兴趣的基础在于需要,对需要的满足就是成功,这种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即产生新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兴趣就是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动力,这就是求知欲。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唤醒教育主体的自觉性,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为没有教育的主体自觉性,学生只能是一群被人驱赶的绵羊。因此,课堂活动正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资源共享,参与讨论,互相交流,学生能普遍动脑、动手、动口,这样学生就处于完全自觉的主体地位,他们是学习的主人翁,这就为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深度。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创新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如何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关键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课堂活动恰巧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教学的沉闷局面,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活动走进课堂,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把重视传授知识变成了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过程;把教师从至高无上的权威或传道、授业、解惑者,变成学生民主、平等、自由地进行自我展现过程的组织者。一个宽松、广阔的创新环境悄然形成,它不断地启发学生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另外,美国科学家贝尔说:“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尊重,思想得到解放,知识、能力和性格得到了相互碰撞和升华。这样,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批评,学会了接受,而且还展现了自我、认识了自我、完善了自我,使个性得到了和谐健康的发展,个人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学间也培养了团结互助的高尚品格。

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活动;概念的生成;思维能力培养

什么是探究?探究即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内涵:通过动手尝试、实践与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与综合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性的规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实验、思考、验证等探究活动,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擦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概念的生成

教学案例1:《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

课前叫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矩形纸和小剪刀或小刀。开课伊始,我叫同学们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虚线剪下,打开后,叫同学们观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然后根据操作结果来探究菱形的特征。

评注:《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概括出菱形的特征,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让已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体验成为科学的结论,进而理解菱形的概念并从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形成探究创新的意识。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案例2:《日历中的规律》

探究性活动1:课前探究

问题①:日历的由来、日历的作用;问题②:月历表中的数字规律。

探究性活动2:学生探究成果交流

下图是2011年8月的月历:

问题①:日历中数字的排列方式中每一横行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每一竖列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②:在这个月历表中,十字框出5个数,这5个数之间有哪些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十字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这5个数的和能是45吗?能是54吗?若5个数的和是50则十字框中是哪5个数?

问题③:问在这个月历表中,用长方形框出9个数,这 9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方框成立吗? 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如果九个数之和是90,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中的9个数吗?

探究性活动3:应用反思、拓展创新

将上述月历表改成将自然数1~1001按如图的方式排列成一个长方形阵列,用一个正方形框出9个数,这9个数之和能否等于:①2008 ②2025 ③2016 ④2034?若可能,求出框中最中间的数,若不可能,说明理由。

探究性活动4:课后探究

日历当中还有许多规律,等待着同学们课后去继续发现。如:(1)今天是12月6号,星期三,请问:①再过8天是星期几?②再过20天是星期几?③2012年12月31日是星期几?

(2)除闰年之外,公历年中的每年第一天总是同最后一天的星期数相同。

(3)只要公历不是闰年,1月1日是星期几;10月1日也是星期几;4月1日与7月1日、9月1日与12月1日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世纪的第一天都不会是星期三、五或星期天;每隔28年公历中的月、日、星期的日子就会重复一次。

......

评注:日历表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图表,日历的由来、日历表中数字规律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为此执教者设计了一条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可行性的“任务链”,完成了“课前自主研究学习――课堂合作探究学习――课后自主拓展学习”这一系列步骤。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共享资源,互助合作,从做中学,在学中用。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学活动从封闭式的知识型变成开放式的智能型。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下述两条那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灌输的、死记硬背的:其一是合理联系;其二是实质联系。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要从新知识产生的过程设计问题,突出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学生原有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将公式简单地告诉学生;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等探究性活动得出结论,再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论证。

探究1:依次连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它是什么图形?(人教版,八年级下册P128活动3)

探究2:依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3:依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4:依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5:依次连结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探究6:依次连结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探究7:依次连结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充分掌握四边形这一章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等。使学生感悟出: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是什么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性质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它是通过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学生亲历探究才能进行概括,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案例5 :如图1,在ΔABC中,∠C=90°。在ΔABC外,分别以AB、BC、CA为边作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记为S 1,S 2,S 3 。探索S 1,S 2,S 3之间的关系。

探究2:如图2,在ΔABC中,∠C=90°。在ΔABC外,分别以AB、BC、CA为边作正三角形,这三个正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记为S 1,S 2,S 3。探索S 1,S 2,S 3 之间的关系。

探究3:如图3,在ΔABC中,∠C=90°。在ΔABC外,分别以AB、BC、CA为直径作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分别记为S 1,S 2,S 3。探索S 1,S 2,S 3 之间的关系。

探究4:你认为所作的图形具备什么特征时, S 1,S 2,S 3均有这样的关系。

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生活性课堂;生活性;课堂

构建生活性课堂,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意识,而且焕发了课堂的生命活力,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今天倡导生活性课堂的构建,这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地建构生活性课堂,这是一项意义深远又艰巨的任务。

一、生活性课堂的涵义

生活性课堂,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回归于生活世界。生活是教学的理论源头,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并且服务于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反过来,教学也是为了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升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使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1]”因此,离开了生活的课堂教学,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作为实现生活目的的特殊方式,其旨在使师生过幸福的课堂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其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为他们以后的美好生活奠定现实而坚实的基础。

基于生活与教学关系基础上,生活性课堂是指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其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生活性课堂。

二、构建生活性课堂的必要性

生活性课堂的构建,不仅使广大师生意识到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失落的日渐严重性,而且通过课堂回归生活,焕发了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凸显了师生主体的生活意义。因此,建构生活性课堂有其必要性和更深层次的意义。

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经验相分离,这样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行,课堂也在“生活世界”的实践缺乏中黯然失色,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传统教学使课堂疏远了最初的生活情景和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突出表现在:①重视知识的工具性基础,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②课堂中提出大量的抽象问题,学生缺乏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③强调面向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却忽视学生现时的日常生活。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学科理性主义的双重领导下,学习的过程只要与列入课程的概念、文字打交道,只要能够把他们复制试卷上,通过考试就可以了,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同化,个性泯灭,失去了创新能力。在这种教育之下,我们看到的只是:僵化的、枯燥的、死记硬背的知识,伴以堆积如山的重复性的作业,无休止的考试测验等等。学生只有好胜却没有好奇心。他们对考试以外的头目毫无兴趣,更缺乏对科学、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探索精神和好奇感。

老师搜索枯肠地呈现知识的升学价值,学生唯升学知识是瞻,成了现实的课堂教学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与生活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教育过程丰富的生活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接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生活世界里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生活性课堂是因为教学缺失生活,脱离生活,因此需要回归生活。

1.课堂回归生活,焕发了教学活动的生命活力

生活性课堂的构建,不仅在于它的生活意义,更在于它是生命的冲动,充满着生机活力。在回归生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生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他们不只是教和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不再是乏味的,而是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活力。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他们感受着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传授展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2.课堂回归生活,凸显了师生主体的生活意义

课堂教学“生活意义”的赋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敞开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现实而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价值提供了前提和支点。课程与教学要创设出学生的真实生命活动,把学生的课堂生活与其日常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可能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生动活泼的成长。

课堂教学应该以生活提供的无数情境为依托,教师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和领悟生活的意义,探寻生命的价值。学生在高效率学习的同时,享受生活的乐趣,体验生命的成长,进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

三、构建生活性课堂的基本策略

构建生活性课堂,意味着课堂教学将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拓展人的生命价值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们进行了探索。

1.构建真实的课堂,打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

传统教学中,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只能是静静观看演出的观众。教学是学生的特殊生活,教学生活的主阵地――课堂应该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说,当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关联起来,这个世界则将以一种活泼的姿态携刻在学生的心中。换言之,如果教学活动能够既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又能够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真实的生活体验,那么,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就会是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此外,课堂教学还要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使学生把所学的课堂知识与技能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因为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直接经验对于促进他们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加深他们对于书本的认识以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把这些素材和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自然倍感亲切和有趣,他们会被浓厚的生活情境所触动,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往往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构建真实的课堂,在这种课堂里,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式的友好关系。这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真是课堂。

2.呈现现实的生活,为课堂提供生活依据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求知,而极度忽视了生活世界,教学是教学,生活是生活,两者没有任何联系,造成知识和生活的严重脱节。大多数人认为教育是为了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因此自然而然地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心放在了未来,远离了学生当下生活的兴趣、需要、情感和体验等。杜威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作为生活的教育,是离不开生活背景的。如果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那么课堂就能够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意识到课堂知识在生活运用的乐趣。因为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现象,它们都遍布在我们的周围,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这样,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思考得更加深刻,同时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也就跟着提高了。

由此,我们要重建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使教学充满欢乐和趣味,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幸福和快乐。同时,引导学生在当下的生活中去体会和感悟,从而追求一种更为美好的未来生活的信念。

3.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深化课堂教学的意蕴

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学习主体,他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情感体验方式等都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并在他课堂上的学习起到奠基的作用。但在目前的课堂上,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当儿童走进教室时,他不得不把他在家庭和邻里间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兴趣和活动搁置一旁”,“儿童是带着健康的身体和有点不心甘情愿的心理来到传统学校的,实际上他并没有把身心两者一起带到学校;他不得不把他的心智弃置不用,因为他在学校里没有办法运用它”。[2]

传统的教学活动只局限于认知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导致教学活动日益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丧失了应有的文化意蕴,无法与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完整性、生活体验的独特性有机联系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生长和发展。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而每个学生都是带着他独特的经历和生活体验所留下的意识痕迹,这是无法磨灭掉的。教学又是生活的超越和提升。因此,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生活,教学生活化、情境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把课堂教学视为一种生活,努力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在课堂中享受人生,获得对事、对物、对群体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总之,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教学源于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超越生活。在构建生活性课堂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生活对教学的影响,生活决定教学,更要看到教学对生活的改造。“教学回归生活”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学,从因各种教学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而生活性课堂旨在是师生过上美好的课堂生活,经历生命的成长,实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3-64.

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高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46-02

“两个课堂”是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两大主要渠道。一般而言,“两个课堂”分别指的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目前学术界对于“第一课堂”的内涵和体系基本没有疑义,通常指的是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也是高等院校育人的主要途径。关于“第二课堂”,其框架和体系目前尚无定论,争论也比较多。这里所说的“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生所学正规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活动。

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育历来备受关注。高校第二课堂由于其在大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各大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也颇为丰富。但是,目前在两个课堂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和老师认为第二课堂的活动冲淡甚至影响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有的同学感到第一课堂学习到的东西并没有在第二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践,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样,两个课堂非但没有互相促进,反而出现了一些冲突,影响了师生参与第一课堂或者第二课堂的积极性。这些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看都是没有处理好“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问题。

尽管关于高校“两个课堂”的研究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研究往往局限于对第一课堂或者第二课堂进行分别的研究,对于两个课堂如何实现良性对接,如何进行互动,相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此笔者拟结合日常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重要意义

首先,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是两个课堂共同、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课堂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主要以理论学习和较为有限的技能训练为主。众所周知,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而,第二课堂的各类实践活动,特别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对第一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巩固和加深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又必须以第一课堂的教学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提高第二课堂自身的层次和水准,使第二课堂不仅仅停留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层面。

其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尽管在培养人才的手段或者途径上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分,但是在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上二者没有差别,那就是都服务于国家、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高等教育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即便“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专门人才可以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来实现,但是“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和“创新性人才”绝不是只依靠第一课堂就能完全实现的,必须依靠第二课堂的各种社会活动。只有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良品德才能逐渐培养起来,才能更具有创新精神。当然,只依靠第二课堂也无法培养出真正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所以,尽管两个课堂的教育重心有所不同,二者却有着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它们对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都没有偏废。

如今,高校对于第一课堂的教学都提出了各种教改的要求,例如努力建设一些研究型课程,不再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第二课堂也改变了原来比较多的注重文体活动的倾向,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扩展。两个课堂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是切实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趋势。总之,教育形式可以有区分,两个课堂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

二、实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路径和机制

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重要性,但是从现实来看,两个课堂之间的脱节、错位,乃至冲突等非良性对接现象,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因而,仅仅从观念上重视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摸索出一条有效的对接路径和一套稳定的对接机制。

第一,进一步加大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力度。

在两个课堂里,第一课堂是主体,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是两者中相对稳定的部分。相对来说,第二课堂灵活性强,容易较快的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只依靠第二课堂对于第一课堂的适应或补充就可以实现的,第一课堂同样存在着适应第二课堂的问题。在保证第一课堂教学大纲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应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能够在第二课堂中切实付诸实践。同时,更要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以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第一课堂有限度的适应第二课堂,并不是要取消第一课堂的主体性地位,更不是削弱对第一课堂的投入,相反,这需要广大教师对于第一课堂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改革。第二课堂的活动绝不可以取代第一课堂的教学。

当然,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更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能够建立一套有效的教改机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应调动高校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长久以来,对于高校教师的评价,特别是职称的评定,几乎完全看教师的科研能力,这在无形之中使教师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科研而不是教学上。尽管,对于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越来越重视教学业绩,但还是远远不够。相关部门应该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与教师们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真正建立起一套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评价体系,让热心投入教学事业的高校教师,切实得到实惠,那么实现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就会水到渠成。

第二,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

两个课堂中,第二课堂是最灵活、最丰富多彩的,但也正是这种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第二课堂活动的随意性,造成与第一课堂的脱节。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各种学生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引导。

教育管理者对于第二课堂活动要有通盘考虑和全局意识。大学校园里的学生组织相当多,社团活动也是丰富多彩,但是完全自发的活动,往往会导致一些低水平的、雷同的活动,既分散了学生精力,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就要以院系或学校为单位,由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政工老师,对于本学期的活动要有通盘的考虑。或者每学期拟订一个大的主题,发动同学开展若干活动,使每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都能有的放矢。或者结合专业特长,创立若干品牌活动,长期坚持,形成特色。或者将第二课堂划分体系,实现模块化组织管理。例如,笔者所在院系将第二课堂活动分为专业技能演练、文体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志愿实践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若干课外实践教学模块,分模块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以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有了教育管理者的精心设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与第一课堂产生冲突,而且还能更好的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也需要教育管理者或部门对于学生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单纯以某一活动的成效为衡量标准,而应该更注重长效活动、品牌活动,注重实实在在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活动。这样长期坚持,确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就会对第二课堂活动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样第二课堂的活动才能真正起到锻炼同学各种能力、培养意志、陶冶情操,成为激发创造力的有效课堂。

第三,调动专业教师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中,共青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队伍仍是第二课堂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即使有部分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中对学生的科技和创新活动的指导,也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热心的义务行为。教书和育人本就是教师的天职,但是能够提供很好的育人效果的第二课堂却不能吸引到广大的业务课教师。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给教师提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平台。应该说大多数老师是很热心参与学生活动的,但是往往因为渠道不通畅,学生搞的活动,教师不了解。学生想得到教师的更多课外的帮助,又不知道该如何获得。有些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科研小组,每个小组由若干名同学组成,大家每个学期讨论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聘请一位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值得推广。

其次,应该确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使热心参与学生活动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肯定乃至报酬。教师参加学生活动往往不计报酬,不求回报。但是,长期如此,并不能很好的保护广大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可以把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记入常规教学课时,鼓励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再次,管理部门应协调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的人员配比和时间分配。热心第二课堂活动和能够拿出一定时间、精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是两个概念。专业课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如果管理部门不能将两个课堂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分配,专业课教师往往没有时间和机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些高校尝试开设实践课堂,将第二课堂的活动纳入课程体系,预留出一定的教学时间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两个课堂在人员分配和时间安排上的冲突。这也是实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新举措。

第四,依靠学生干部,依托学生组织,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第二课堂不同于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一般是由学生自行设计、策划组织完成的。对于活动的策划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贴近同学特点,依托各类学生组织,集思广益,开展适合大学生活,适合学生需要的各类活动。

要切实调动起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生考评体系至关重要。应该说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学生都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对于学生的考评体系,直接关系着两个课堂的导向性。如果完全以第一课堂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必定会降低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参与度;如果过多的以第二课堂的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可能会造成学生忽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最终都会导致两个课堂不能和谐发展。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考评一般不是以学业成绩优劣,而是综合学业成绩和课外活动参与度或活动成果的一个综合评价,但是如何评定学生的在第二课堂的活动成效,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客观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高校在这方面走在前面,比如研究开发了第二课堂评价软件等,将学生每次参与各项活动的次数和成效等量化成不同的分值,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尽管此种方式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专业,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使第二课堂的活动不仅仅流于一些学生积极分子层面,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总之,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是高等院校进行立体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两个课堂如何有效对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结合院校和专业特色,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两个课堂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万素英,张秋山,李维意,黄云明.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全面发展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90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专家余文森先生曾经提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多个方面,从而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教学目标的,符合教育宗旨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地方,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在高效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教师教学压力也会减小。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就等于完成了工作,不能只注重数学课堂的形式,而忽略了教育的初衷。

一、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提倡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说明我国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与有效性相悖的问题。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经过实际调查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能做好课前准备,态度不够端正

提到课前准备,大部分人认为这是需要教师做的,教师讲课要备课,毫无疑问。但是几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和家长都忽视了学生上课需要做的课前准备工作,那就是预习。经过调查研究,有预习习惯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生听课效率极高,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更多东西,这可能就已经接近所谓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了,但这仅仅是接近,离真正的有效性还有很远的距离。

小学数学课堂,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单纯在课堂上学习,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任务的。而且课前预习,不单单影响课堂有效性,还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态度问题,态度不端正,效率就更无从谈起了。而且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家长要求孩子进行预习,他们大部分认为,数学这门课比较特殊,不像语文、英语之类的课程,预习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都忽视教育孩子进行数学的课前准备,认为数学没有必要预习。

(二)课堂气氛沉闷,感觉数学枯燥乏味

数学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有突出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自由,遇到小学数学单纯的公式、数字,自然感觉枯燥乏味,无聊透顶,而且会渐渐磨损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难学好数学的。因为不感兴趣,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自然沉闷。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根本难以实现。其实,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一直是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或者说是永恒的追求。面对这样学生不主动参与的情况,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素质教育理念。所以说要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革新教学方式。

(三)教学本身无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单一

文化知识是生活的产物。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它又高于生活,因为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运算法则等等,更重要的还是要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数学更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设置,都简洁明了,从生活中来,这样更方便学生的理解。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将课堂与生活也联系在一起。教师的授课内容,也都来源于课本,课本讲了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所以授课内容单一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低的原因。如果教师能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的气氛就能被调动起来,学生接受知识也会更开心、更有效。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有效性是新时代教学的要求,所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当下课堂教育必须重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到知识,但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还有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也是教育的要求和宗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本身的条件改善了,那么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就会更容易达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自然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中,就会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也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情景,借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学生,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作用。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性格特征、反应变化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开化。讲课方式也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变化规律,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尽量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所有内容、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教育好小学生的目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内容的改变,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讲,学生听,这样还不够。针对重要的知识点,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就觉得完成了任务。还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切实感受这些知识点。教学方法还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方式,争取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遗漏、不放弃。另外,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数学。数学具有抽象性,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学习更有效果。例如,学到空间几何体,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几何体,感受空间图形的特性。讲到轴对称图形,就要让学生自己画,动手折,亲自去感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可以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需要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调动课堂气氛,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这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数学是创新的、发展的、前进的,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也需要我们有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做到以上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3(8).

[2]顾建芳.基于问题中心的有效教学――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4(4).

[3]侯景丽.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读写算:教研版,2014(12).

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中职学校;数学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课堂管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应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策划和调节,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自发的、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的作用。中职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课堂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管理的探索和研究更是十分的必要和可行。中职学校数学课堂管理重点做好两个方面:保障有序严谨的课堂秩序,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一.保障有序严谨的数学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是有秩序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行为。在中职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一些学生整日乏困、精神萎靡不振;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沉迷于手机游戏;一些学生无事生非扰乱课堂纪律等等。这些情况若是不能够及时处理,课堂教学就不能够得到保证,甚至造成长期课堂纪律的松散和班级整体的学习成绩下滑。所以,养成有序严谨的数学课堂教学秩序,是顺利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有利保障和必要条件。

第一,教师自身加强教学目标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的倾向性

在数学课堂管理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管理的低效率部分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学习研究不足所造成的,教学目标混乱导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不力,无法树立教师在课堂中的威信,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的数学课堂管理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就要有效的备课,明确教学目标,理解教学目标的要求,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与工作实践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自己首先要理解“有用、够用、实用”的教学指导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分析研究教材内容,熟知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方向,从容应对课堂。

第二,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制定学习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充分实施教学目标

数学课堂管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楚“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并且巧妙的安排教学顺序,在基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删减、替换和补充,也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编排教学内容,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行数学课程的安排与讲解,这样就避免了单一重复和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也就使得学生更加的容易接受和乐于接受。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保障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该认真的准备课堂教学的教法。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水平参次不齐,数学能力也五花八门。为了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教学质量,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者和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就一定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寻找和追求在学习当中的快乐与成就感,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当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摆脱学不会的烦恼。

课堂气氛的活跃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大脑,便于勤思考、多提问,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心里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实践表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内容。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逐步让学生有意识的自觉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教师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如何制造好的课堂气氛,怎样实现活跃学生思维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至关重要。

第一,课堂上的提问要有思维上的灵活性,符合学生们的认知水平

数学课堂管理必须重视对课堂上的提问的研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其针对性、启发性,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既是学生必须解决的,又是学生们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不能太简单,一看就明白,也不能太难怎么想都解决不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也要及时点拨答疑解惑,不仅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水平,让学生逐渐形成逐层深入的探索精神。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李炳婷在《怎样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管理》中提到:“数学课堂管理本质是让学生能够愿意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如何学习的同时可以养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挥能力,也是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李老师的话充分说明,数学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仍然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具体不再赘述。

第三,教师要懂得如何“放手”,掌握好数学课堂管理的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探索和研究

一堂数学课结束,通常会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学生都不配合”、“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等。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不敢放开手脚,对学生们不放心,唯恐学生出错,急于自己总结学习结果,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大范围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第四,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管理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一直是数学课堂的最高准则,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体现了三个基本的原则:一是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二是课内课外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能力;三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以学生的参与为教学准则。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数学课堂管理中采用了减少讲授时间,增加课堂互动的做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本身当中,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怎样学会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在课堂中自学,在实践中锻炼,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数学课堂管理的得当,组织方法合理有效,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合理的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探索的兴趣以及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行为习惯,充分地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聪明才智,可以使得学生形成勤奋积极、好学向上的优良作风,能够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保障数学课堂管理的顺利实施,以及教学目标的顺利进行。因此,重视和探索数学课堂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有效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篇7

人们在研究教育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教学方式的演变过程、人才成长规律的过程中,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那么在第一课堂外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自愿参加的活动。很多人认为第一课堂中,教师责任重大,态度较为认真;而对待第二课堂相对而言就比较随意,导致授课质量不高。大学期间是形成学生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第二课堂已成为大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能力的提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人生走向等。鉴于第二课堂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教学

1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第一课堂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第二课的堂则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问题,强调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个性。[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正因为个性不一,才相互有所区别。个性不同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心理活动过程、动机、意识倾向以及智力能力发展水平等诸方面。第二课堂的开设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约束,具备第一课堂不具备的活泼、多样等特点,弥补了第一课堂标准化所带来的不足,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是人才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教师应该利用第二课堂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在展现自我中获得乐趣,获得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成就感。

2因材施教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设第二课堂的时候,应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如一、二年级学生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可以对其实施知识普及,通过一些讲座、选修课、兴趣小组等课外学术活动,使他们了解一些基础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对实践能力的认知和理解。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组成科技项目小组,举办学术论文报告会、科技构思大赛等活动,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材施教也表现在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采取不同手段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本身素质,可将学生分为四种类型。对于学习热情高,本身素质优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打造更快更好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于学习热情高,但是自身素质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营造重在参与的氛围,避免贪多求快,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学习热情低,但本身素质高的学生,要尊重其个性,防止他们钻牛角尖;对于学习热情不高,自身素质低的学生,教师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必要时候,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例如,让热情高的学生帮助其学习,监督其参加每次课程的学习。

3从发展的角度完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设计

第二课堂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开的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固然,依据学生的兴趣开设课程是没错的,但是如果只考虑学生的兴趣,就不能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只单方面考虑学生的需求,高估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低估学生的可塑性。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考虑学生的可塑性,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在第二课堂项目设计时,适当推出一些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但对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有帮助的科目,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以人文本。

二掌握科学方法,掌控第二课堂

1使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体系化

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进行,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实施,有完整的体系结构,为了第二课堂健康有序地开展,需要加强教师的组织领导作用,促使第二课堂课程化、体系化、连续化。虽然第二课堂是灵活,多样的,但是目前第二课堂总体上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所以教师有必要引进课程的理念,对其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性的设计。第二课堂的形式是多样的,随心所欲的,但是教师的备课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要将每一个活动细分为具体的活动课程单元,明晰每个具体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使之成为一个有指导的教育过程,同时,通过活动课程建设,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其某一具体素质的目的。

2第二课堂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目前,高校各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大多是由学生社团来承担的,活动组织趋向社团化。[2]社团化使得第二课堂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得以彰显。高校社团数量较多,活动开展十分频繁,犹如天上的繁星异彩纷呈,装扮青春活泼的大学校园。但是有很多社团在成立之初学生热情很高,随着组织人员的更换和时间的推移,由于活动内容和形式没有较大突破和创新,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导致社团规模的萎缩和育人功能的消逝。于是需要专业教师对社团进行关注,发挥教师在思想上和思维上的先进性,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所获,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引导社团积极、健康的发展。比如:沈阳工程学院开设的人文艺术类第二课堂,每个第二课堂都配备的专职的指导教师。教师在学期活动开始,就制定出本学期活动安排,具体到固定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3]由于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扩大了第二课堂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

3促进教师正确教学理念的形成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知识技能不再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风向标,组织更看重的是个体运用知识的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4]第一课堂在更多地承担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就需要第二课堂的帮助。第二课堂有丰富的人文、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就是说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二课堂的灵活性,为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通过丰富的,不受学科限制的内容,激发学生在道德、智力、审美上面的强烈愿望;通过自主活动的开设,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感体验;通过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和社交范围,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生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掌握这些先进理念,有意识地将他们融合在第二课堂的教学和实践中,才能发挥第二课堂的应有作用。

三通过外力支持,提高第二课堂质量

1教师的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的有力保障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开设的目的之一。目前,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不足,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六千万,但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比较中还比较弱,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学术界和科技领域原创性人才十分缺乏。[5]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创新能力,课程设计就不能体现出创新意识,课程开展过程缺乏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谈起,同时,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提高第二课堂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创新必须要包括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我国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根据十六大精神,我们应该在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切实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地统一起来,并以之作为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方略。文化创新表现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崇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良好的文化创新舆论和环境,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思想竞相迸发。

2利用网络平台拓宽第二课堂领域

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广大学生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丰富生活的便利工具。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让它成为第二课堂的载体和支撑,开辟第二课堂学习的新方式。比如说,尝试建立相关的网站和网页,让学生及时方便地了解第二课堂一些活动的相关资讯,为学生在课后,自由地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加强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每个参与者都体会到互动的乐趣。

3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首先,第二课堂需要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参与第二课堂,学生的兴趣很浓,但是具体该参加哪些活动,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评价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同时评价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师而言,可以根据评价体系来设计自己活动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对学生而言,可以针对评价标准来衡量自我素质的状态。当教师和学生都明确第二课堂对于自身的要求,就会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来共同完成第二课堂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

其次,可以通过成立认证中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许多高校由校团委牵头,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依托校团委、院系团委、团支部建立三级认证中心,开展认证工作。学生如果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取得证书,成为以后找工作的一种证明和筹码,就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第二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再次,可以将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研究生保送、教学成果评奖、教师评职称等紧密挂钩,并给予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以奖励,以此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人民出版社,1988.

[2]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常青.开设第二课堂培育校园文化的探索与研究[J].文教资料,2008.

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篇8

一 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是构建活力课堂的前提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核心,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各种观点和意识,以及他们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无论对与错,都是他们内心思维的结果,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基础性资源,他们应该是课堂中的主体。假设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没有学生的积极互动,课堂活力从何而来?

要让主体积极互动,让他们能主动表现和参与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造就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表现欲望。教师还应该认真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课堂表现能力。只要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正确定位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中将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展示出课堂活力。

二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新教学观念是构建课堂活力的基础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老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内容而共同参与和沟通合作的过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对“人”实现的,也是要对全体学生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际关系”,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把自己看做是至高无上的,认为学生的知识都完全靠老师的传授,认为老师不讲,学生不可能懂,因而没有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没有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观念导致课堂上只有老师的声音,学生不主动参与学习和探讨。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产生课堂活力。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导入设计是课堂活力的开端

课堂导入十分重要,设计巧妙的课堂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整堂课的兴趣,能启迪学生思维,对组织教学有重要作用。如果课堂导入设计得巧妙,便能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去探索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生没有负担和压力。一些老师在上课时不注意精心设计课堂的开端导入,一上课就直奔主题,使学生感觉每节课都是深奥的知识,从而造成学习压力,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更不愿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因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活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堂课的开始,学生都存在着对新知识掌握的渴望,但是这种渴望的情绪虽强烈但却短暂,如果教师不抓住课堂开始的良好契机,不通过优秀的课堂导入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这堂课肯定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教师注重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教学成功的重要开端。

四 拓展自主学习空间,设计弹性教学方案是构建课堂活力的保证

要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还应注意课堂的弹性设计。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既要注重于整体,又要立足于个体,为每位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提供条件,给每个学生都留出自主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一些比较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可以采取一些巧妙的互换方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注重知识目标,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可能达到的生活目标,还要增强目标的弹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达成目标的可能。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时要注重环节关联,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活动的相关形式和预期效果设计成富有弹性的综合型教学方案。

五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注重教学过程的驾驭是构建活力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策略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比较重视教师的威严,强调学生课上要遵守纪律,不能随意发言。因此,传统的课堂氛围一般比较沉闷、严肃、甚至有点压抑,学生处在这种学习氛围下思维的活跃性受到严重的限制,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现阶段,人们逐步认识到了课堂氛围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积极的课堂氛围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意义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只有做到了和学生良好沟通,才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这种互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重视。通过营造活泼、积极的课堂氛围,有效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压迫感和紧张感,促使学生以一种更加轻松、愉快、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汲取新知识,并提高学习的动力。同时,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和学生的有效沟通交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以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中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完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进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营造积极、民主、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是让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摒弃传统一味维护“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构建出一种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建立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学生才能更好地调动自己的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钻研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策略

(一)保持良好的教学姿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采用良好的教学姿态展开教学是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有效方法。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的重要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学生的注视,并被他们所模仿,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高对自身教学姿态的重视,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和态度。另一方面,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同时也是课堂氛围的重要制造者,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积极的教学姿态来唤醒和调动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自己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进而营造出一种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姿态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外在形象上要做到穿着得体、干净整洁,在讲课方式上做到文明用语,在精神状态上保持昂扬向上,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平时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都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友好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关怀。再次,为了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还要经常鼓励学生,通过鼓励让学生产生自信,进一步营造出积极的课堂氛围。

(二)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对象,对课堂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我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三)通过课前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想办法在课上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开展“课前5分钟能力训练”活动;在语文课开始前的5分钟,教师提前通知学生组好相应的准备,可以借助“你问我答”的竞赛方式,也可以采用讲故事、讲名人趣事、小品演绎或者诗歌朗诵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出学习的积极性。

(四)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尝试一些新鲜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并注重对实践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实践教学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出积极的课堂氛围。并且借助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2.游戏教学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课堂氛围会显得非常沉闷。为了有效改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法展开教学,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玩心较大,比较喜欢一些游戏活动,在平时和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对游戏产生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教学活动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让学生通过游戏学到知识,实现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效果。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唱歌或者做游戏的方式营造出积极的课堂氛围,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收心,进而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为学生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3.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也是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将原本抽象、难理解的知识以视频、图片或者声音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有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课上表现得更加积极活跃。

(五)增强课堂互动良好的课堂互动是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探究等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另一方面,则要进一步加强师生活动,良好的师生互动是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关键举措。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多观察学生在课上的反应,运用问答或者情境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良好的师生活动来营造出更加积极的课堂氛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即使学生回答错了问题也不能责骂学生,而是要指出他们的错误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教师对学生的责骂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变得沉闷,而鼓励则会使学生燃起学习的热情,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六)通过设悬念引发课堂氛围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对课堂氛围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不知道采用什么方法来活跃课堂氛围,害怕将课堂氛围放开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整节课下来基本都是教师在讲课,学生被动的听讲。课堂就像是教师的独角戏,而讲台下的学生就像一潭死水一样,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和学相分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状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在课上可以适时地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式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通过悬念设置,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当学生对疑问有了探究欲望的时候,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组织同学们讨论学习,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通过讨论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七)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课堂提问适时的课堂提问,对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有利于更好地活跃课堂的氛围。一些语文教师虽然在教学中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没有设置有效的问题,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并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营造出积极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理念、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进一步改进,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单纯局面,面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方向发展。大多数中学英语教师也是这么做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只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活动的乐趣性,却无法体现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其结果是学生一无所获。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的课前设计很重要

教学设计对教学工作起着整体布局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英语学习的规律,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相应的教学设计。所做的教学设计要顾及学生的层次水平,不宜太难,也不宜简单。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巧妙设计、整体把握、合理布局,以适合所在班级为准。那么,在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哪些原则呢?笔者认为有两点:

1.目标性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课堂设计,强调课堂学习的目标。

2.可行性

可行性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要素,如果一个课堂设计无法做到可行的话,那么,这样的设计就是一团废纸。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课堂内容的范围划分,以及课堂活动时间、步骤等。

二、正确把握课堂上的各种因素

1.教师引导时机与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课堂学习的主宰者,而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点拨者。由教师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放纵盲目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从无知到有知,由少知到多知的矛盾转化,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参与交际活动。

2.因材施教,合理掌握学生间的层次

英语教师要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优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要顾及。所设计的问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样就会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

总之,有效的课堂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教学才能有序、高效地进行,才能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与统一。

参考文献:

[1]杜兴馨.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思考与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