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探究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5-15 15:45:37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74-01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然而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学生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堂的参与意识呢?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1、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方面,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格相信学生都能做得好。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更多的理解、信任和鼓励,让学生乐观而自信,生动而活泼,诱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上教师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善于运用表扬、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和蔼亲切,感受到教师是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点拨者、服务者。

2、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参与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教师通过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讨论、商量,甚至是争论,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进而赏识其言行,培养其信心,发挥其才智。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性教学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许多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尝试,我听过许多节“探究性”课的教学,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同时发现有不少教师对探究性课的错误理解,使课堂教学表现为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严重影响探究性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我针对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误区,谈谈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探究性是和探究主体的有机结合

探究性教学通常是以解决问题出现,贵在探究的本质,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确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开展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性教学中,讨论是课堂的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展开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对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缺乏有效实施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的策略,并且认为,分组讨论,使课堂热热闹闹就是探究到位了。当然,有效的分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加深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是单一分组学习形式的讨论学习可以减化学生的兴趣,弱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每个小组知识几个“尖子生”的表现,而差生知识在旁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进去,使部分差生产生自卑和依附心理。这样一来违背了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探究性教学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但不能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探究的本质;形式是为了有利于进行探究性教学,是为了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探究性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探究形式,营造融合的课堂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如质疑、争辩方法、讨论技巧、合作学习策略等,使学生在探究性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探究问题的选择

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探究性的问题。在我听过的许多探究性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大多教师不注重探究问题的选择,什么问题都拿来进行探究,使课堂中的探究性很随意,有的教师设置的问题很简单,没有难度和梯度,根本没有探究的价值。这样,一是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探究欲望下降,对探究性学习缺乏积极性;二是浪费时间,很简单,无探究的需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是没有价值的;三是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针对性,教学效果不好,解决不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要认真备课,针对的探究性问题要认真研究设计,选择问题要有针对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具有新颖性,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选择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又必须具有探究价值。

三、 过程和结果并重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应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参加知识发现的过程。多数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注重了过程而忽视了结果,这样的探究性教学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新课程理念强调探究过程,但并不是说探究的结果不重要,应该这样认为:探究结果是探究过程的归宿和落脚点,两者不可分割,都很重要。在探究行学习中,每次探究的结果都是下次探究的基础,忽略结果的探究只能是“海市辰楼”,既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又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完善和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注重探究结果不注重探究过程,学生不能体会到探究过程的愉悦,没能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把方法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一起,既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探究,才能真正达到探究行教学的目的。

四、 如何处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多数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足,导致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解放”出来,不注重课堂引导和讲解。这种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多数教师认为效果大不如前,学生学不到知识。虽然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动地活得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探究性教学知识一种新的教学体系,还是要坚持传统教学的普遍规律和原则,结合传统的一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采用探究性教学时,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注重糖酒过程,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大了。

总之,探究性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课堂教学,不是一哄而上,二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具有一定梯度的探究性问题,课堂中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探究性教学中,要处理好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探究性教学的方法,认真研究探究性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探究性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行涛周卫勇主编.《新课程教学法》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3

一、为什么要构建自主探究性课堂

随着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构建,一些教师产生了“为什么要构建自主探究性数学课堂”的疑问,不知道为什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而且以往的课堂模式学生已经习惯。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为什么要构建自主探究性课堂进行概述。

1.新课改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明确说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一直处在“以师为本”中,严重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新课改基本理念的有效贯彻落实。而自主探究式课堂的构建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也有助于“以生为本”理念的落实。

2.学科的需求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学科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学生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灌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而自主探究式课堂的构建不仅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主动性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

综上可以看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学生、学科以及课改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要确保自主探究式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如何有效构建自主探究性课堂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做好基础工作

众所周知,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严重缺少问题意识,严重不利于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因此,我们要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为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如果两三角形相似,是否能够判断两三角形中所对应的角相等?(2)试证明: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3)在相似三角形中对应高的比与相似比相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动手证明,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逐渐形成问题意识,进而为自主探究性课堂的实现做好工作。

2.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为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构建做好保障工作

自主意识的培养是构建自主探究性数学课堂的保障,也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驱动力。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作出贡献。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乘多项式》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接着,鼓励学生结合上两节课所学的知识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之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同时,为自主探究性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更新观念,要有效地构建自主探究式教学课堂,要确保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4

一、探究开放度过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不足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可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获得。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少教师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身体力行。于是不少教师认为:不安排实验探究的课不能算好课,不分组讨论就不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不用多媒体就不能提升课的档次。教学形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不值得探究的也探究,不需要讨论的也分组讨论,形式确实多样,课堂气氛确实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深入剖析就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很多,体验很少,学生疲于探究,疏于感悟,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上,课堂用时不够。着力不够。过多的探究讨论,无形中造成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隐性流失。

例如,在一次《超重与失重——牛顿定律的应用》公开课上,教者把课堂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①学生对乘坐电梯的感受踊跃发言;②对电梯内感觉“变轻”“变重”是不是重力发生变化发表见解,并提出实验验证方案;③对体重计的示数是不是重力做了讨论;④进行了弹簧测力计钩码的游戏(如何让测力计的读数与钩码的重力相等);⑤由教师总结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并板书;⑥学生对课前教师在观光电梯内拍的一段录像完成探究卡(可以根据电梯内的上下行箭头,判断电梯的运动方向)并汇报结果;⑦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牛顿运动定律的角度分析超重与失重的原因(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过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时,就显得比较仓促)。学生的讨论应在教师的引导调控下进行,讨论不能漫无边际地进行,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无论新课程怎么改,探究活动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本节课前面的探究讨论活动明显过多,用时过长,教师不妨修改教学设计,腾出部分时间,将课堂的重点后移。在教师得到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后,不妨安排一道关于概念理解的小练习题,让探究获得的知识落在实处。由于本次课探究讨论过多,造成了课堂时间的隐性流失,显得前松后紧,使得本节课的重难点——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与失重,草草收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那么理想。

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防止步入课改的误区。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完全开放课堂,并不是探究活动越多越好,教师应充分备课,选择有探究空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性强,学生通过思考有路可寻的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引导要适时适度,要在探究偏离教学目标,或者无法深入时,或者在方式方法的重要拐点处,予以恰当点拨,把探究向正确有效的方向引导,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否则探究只能在浅层次做文章,很难深入,使得探究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时间隐性流失。

二、教师引导探究任务交代不明,探究漫无目的

例如,在一节《加速度》公开课中,在师生探讨得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后,教师提出:不同的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快慢往往不同。为了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不同,教师展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调整斜面倾角获得不同的变速运动,打出相应运动的纸带,在纸带上标号后,分发给各小组,每组两根进行探究。

显而易见,教者设计这一探究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如果时间相等,通过比较速度变化大小,知道速度变化的快慢。从两根纸带上很容易得到两段相等时间段。

从开始实验到分组探究,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由于教者分发纸带后,任务交代不太明确,一些学生拿到纸带后东张西望,一些学生漫无目的地测量似乎在进行探究,教师没有及时补救,没有引导学生注意纸带上点迹之间的时间特点,也没有对利用纸带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做详细分析。等待几分钟后(教者还是注意控制时间的),随即进入提问环节,学生只能凭感觉笼统概括:“倾角越大,小车的速度变化越快”。由于教师探究任务交代不明确,学生无从下手,空有探究之名,造成了课堂时间的隐性流失。

思考:教师备课要充分,对学生提出的探究任务要明确,对探究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课堂探究实验必须课前亲自做一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预设,比如学生在某个环节卡壳了,我该怎样引导等。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要走下讲台,一方面便于指导,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问题。探究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只有充分准备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有效防止课堂时间的隐性流失,提高课堂效率。

三、高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上例中,即使教师及时补救(重新明确探究任务),实际上这一探究仍然是不妥的。因为必须要算到纸带上两点的具体速度,才能得到两点间的速度变化量,进而比较出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而利用纸带算某点的速度,对高一新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综上所述整个实验探究,除了教师任务交代不清的失误之外,过分高估学生的探究水平,也是导致探究不成功,课堂时间流失的原因之一。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创设情境;实验探究;高效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18

2011年10月27~28日江苏省天一中学面向全省开展了“聚焦课堂・生长课堂研讨”活动,活动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围绕高效课堂展开。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改变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这次研讨的主题。本文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评价、高效课堂思考三个方面谈谈我参加这次活动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摘录

1.天一中学沈老师的教学设计

(1)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教师拿出一包苏打饼干,让学生尝一尝是否松脆?苏打饼干为什么松脆?苏打饼干中添加了什么食品添加剂?从而引入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探讨的新课内容。

(2)学生课堂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1】碳酸钠的系列性质,完成学案上表格(如表1所示)

【实验探究2】碳酸氢钠的系列性质,完成学案上表格(如表2所示)。

碳酸钠的系列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由学生根据实验探究直接得出,碳酸氢钠的系列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要求学生先预测结果,然后用实验来验证预测的结果。

(3)课堂小结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设计实验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说明理由。完成学案上表3:实验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的设计方案和实验现象(表3略)。

2.常州高级中学曹老师的教学设计

(1)教师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拿出一包从超市买来的食用碱,让学生观察总结碳酸钠的物理性质,然后与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碳酸钠的用途,并向学生展示苏打饼干、苏打水、绿茶水等生活中常见的商品,从而引入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讨。

(2)学生课堂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1】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并完成学案上表格(如表4所示)

可供选择的药品:pH试纸、蒸馏水、酚酞试液、碳酸钠颗粒、0.8mol/L碳酸钠溶液、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1.0mol/L盐酸。

教师在同学之间进行指导交流,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进行点评。

【实验探究2】碳酸钠、碳酸氢钠都是白色固体,他们的水溶液都是无色溶液。请同学们根据课本提供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设计实验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并完成学案上表5:设计实验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表5略)。

(3)课堂小结 完成学案上表6: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表6略)。

二、对课堂的评价

1.教材资源的整合与课堂情境创设

两位教师是各自独立备课的,但不谋而合地对教材重新做了合理的编排,即把碳酸钠的用途放到了性质之前。通过碳酸钠在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对碳酸钠性质了解的兴趣,然后很顺利的过渡到对碳酸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显示出化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从我们的衣食住行中都可以找到化学的贡献,提高了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兴奋度。在教学过程中曹老师课堂情境创设更多一些,她所带来的苏打饼干、苏打水、绿茶水在不同阶段奖励给回答问题突出的的同学,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效果明显。

2.学生课堂实验探究的设计

两节课的重头戏都是课堂学生实验探究,沈老师的教学设计是类比学习法,通过碳酸钠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来对碳酸氢钠的性质作出预测,然后用实验来验证预测的结果。重点讨论实验与预测不一致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曹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开方式的,碳酸钠的性质探究只提供试剂和仪器,实验内容和步骤由学生自主设计,碳酸氢钠的性质是通过讨论设计与碳酸钠鉴别的实验步骤来完成探究的,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多的自主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高。

3.课堂小结的设计

沈老师的课堂小结设计很巧妙,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设计实验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两者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对比探究,起到了升华总结的作用。曹老师采用传统的课堂小结模式,从俗名、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进行系统对比小结,一目了然,条理性强。

三、对高效化学课堂的思考

通过对以上两位老师的课堂观摩和反思,我认为要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课堂上要多创设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从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找到化学的贡献。教师也可以随手从生活中拈来化学教学材料,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感知物质的性质,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养成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激发他们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2.课堂教学设计要多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能为学生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创造充分的条件。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来的,对知识的把握更深刻,更牢固。在新课程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都是以探究性教学的程序出现,可以利用,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其他内容的教学改为探究性教学。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收方自如,否则就会出现教学无重点、重能力轻知识、耗时多且课程进慢等问题。

3.使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课堂容量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6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习的有效性除了认知因素之外,情感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亲昵的动作、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带动他们的情绪变化,诱发学生的情感投入。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有效的教学探究活动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间接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有效性低。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情境的有效性。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要注意:

(1)、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2)、问题要有现实性――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当堂课的学习内容。

(4)、问题要有思辩性――能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

(5)、问题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

2、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有效探究活动体现一个“独”字

所谓探究的独立性,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对某一数学现象或某种数学规律,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全程灌输转化到由活动小组中个别学生讲解,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不但要重视小组长的作用,而且对不善于思考或观察事物、对事物现象变化较迟缓学生的参于与感悟,要对他们的思考“创设”一个独特的环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数学,体现学生探究的独立性。

(2)、有效探究活动重视一个“导”字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从探究中获得新知。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因教师介入过早,以致使学生丧失了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有时因教师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有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或不应该,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又因教师的指导不够充分,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

3、捕捉有效的动态生成资源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合理取舍,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捕捉“疑惑”资源

新课程教学非常注重互动交流和质疑问难,目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头脑中已经具备了哪些“原始资源”,还有哪些疑惑可以作为新问题教学的“生长点”,并顺着学生的疑惑延伸下去,通过解疑、释疑来推进教学,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真实的思想,最大程度地反映自己学习的意愿,教师及时地捕捉这种“非预设生成”的见解或疑惑,并及时地调整教学行为,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欲望,学习的有效性也就在探究中得以展现。

(2)、捕捉“错误”资源

课堂上的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课堂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课堂本应是个充满错误而且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出思维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剖析错误,改正错误,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捕捉 “意外”资源

新课程的改革倡导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巧抓各种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有时候学生偶然迸发出的独特思路,是教师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但教师若以赏识的态度,巧妙点拨,可以使课堂教学生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从而促成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的开发,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三、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教师可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1)、评价要找准落脚点

积极的鼓励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进心、自尊心。可一些过多的、笼统的表扬,就导致了评价缺乏真情实感。如“很好”“真不错”这种评价虽然是表扬性的,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却帮助不大,因为他们不明白对在哪里,好在哪里。学生则无从获得真正的成就感、惊喜感。这就需要教师找到学生个性化表现的落脚点,如“你的方法是最简单的”“你的数学语言描述是最准确的”等。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问题 有效性 策略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准备不充分

充分的备课对于提高科学课堂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前,许多科学教师对小学科学教学不够重视,认为科学课程不是主科。此外,学校对于科学课程也不重视,有的学校的科学教师都是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主科上,对于科学教学机械应付,根本不花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备课。教师对科学教材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兴趣,这就很难保证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课堂探究无秩序

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锻炼,讲究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在目前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关注课堂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探究性课堂活动的质量,只重视课堂活动内容的容量,而忽视活动的效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将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而学生自己又难以做到真正的深入探究。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所以,教师要明白,真正的科学课堂探究需要的是实际的操作和冷静的思考,无秩序的探究很难收到实效。

(三)课外拓展无效果

要想提高科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除了把握课堂上的时间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外拓展训练,让学生将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延伸到课外。然而,实际科学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课外拓展,即使有课外拓展也只是流于形式。教师不能对课外拓展活动起到有效的引导和督促作用,致使课外拓展活动效果低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在科学课堂以外开展相关的科学观察研究,这充分表现了课外拓展活动的低效。

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有效落实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做课前准备时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在备教材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科学教学预案,设计教学活动,结合活动每一个环节之间的结构和联系制定出符合科学探究规律和学生特点的活动纲要。在备学生的时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进步和提高。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材料对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该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材料,这些材料应该在哪一个教学环节呈现给学生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后,还要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况: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回答?学生通过探究会有什么新发现?学生会有什么结论?关于这些预测,教师都要做好预案,以免因为准备不足而浪费课堂时间。

(二)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要想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引导者,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做出正确的指导,不能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三)有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1.分组要科学合理

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主要是因为分组不合理和没有落实个人责任制。在划分小组时,教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在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小组成员根据能力、特点各负其责,有负责管理工作的,有负责记录的,有辅助领取、保管材料的,有负责总结汇报的等。当然,这些分工可以定期轮换,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在小组内的责任和存在的价值,意识到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成功。

2.明确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而且这些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才能实现,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放任自流,学生在合作的时候就会没有方法,没有目的,使合作效果低下。因此,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在合作探究之前,学生要明确探究的目标以及自己在小组内的角色。在合作的时候,教师要适时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参与。之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3.真正落实课外拓展研究活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拓展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已经习惯于把课外拓展作为一种标签,使课外继续研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所以,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加强课外活动的实效性。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水平选择一些有探究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比较容易操作完成的问题,然后,教师通过督促、鼓励、评价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把学生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其他学生,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教师要真正把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意义,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鹏.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8

摘 要:课堂教学效果往往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呈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路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对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力求为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提供理论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有效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学习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解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有效性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每一数学教师的使命和追求。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学生能从故事和一些具体的小游戏中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为例,在“三角形”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探讨,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能有效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将自主学习渗入到学生的课堂之中,将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结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效果,真正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真正提高。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身边发生的实例搬进课堂,真正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印象会更加深刻,更容易实现课堂的有效性。以“对称轴”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展示蝴蝶、纸飞机等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学生对数学课本进行学习和研读之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提升课堂的育人效果。

三、充分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合理规划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压榨教学时间。相反,拖堂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科学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对于保证课堂效率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教学的每一节课,都应充分备课,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具体的教学安排,通过上节课的知识体系梳理,使学生对原有的课堂知识进行回顾,同时设置情景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教师不能满堂灌输知识,而应多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案习题,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展示表达,真正内化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使其对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要注意把控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题目逐个击破,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四、注重课堂激励式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都要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即时评价,可采取小组加分或给予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回答对了问题,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位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语言上的激励并提出表扬,那么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性会有所提高,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起来回答这类问题。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适当的语言激励,引导更多的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考试和作业评价中,教师要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通过对优秀和榜样人物的表扬,更能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

五、注重师生关系,努力打造家庭式的亲情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有问题或小动作较多的学生时,要及时与其谈话,并积极督促其认真改正,同时注意营造课堂的和谐氛围,避免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回答问题。对于自己教授的班级学生,教师一定要让其感受到就像进入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一样,处处洋溢着和谐和温暖。

总而言之,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打开思路,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真正为数学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苏小荣.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7(5).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自学;合作;实践;拓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然而,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条件,特别对教师观念转变、理解水平的要求等等,不是课程标准本身就能解决得了的。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作了认真思考和课堂教学实践,认为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含义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自主、合作地进行阅读,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的释疑尝试活动,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学习,这是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灌输式变引导性的过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操作步骤 针对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主体性、问题性、合作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探究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过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 激趣导入 自学探究。激趣导入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引领的作用。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教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

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学时要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不少于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

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应相信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2.2 释疑点拨 合作探究。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交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百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教师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

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以往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一定要引以为鉴的。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2.3 归纳明理 实践探究。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

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就要灵活利用。

2.4 激励评价 拓展探究。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先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再补充。

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上网,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断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就会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3.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10

一、课前预见,做到实验探究时心中有数

课前预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学习基础知识,初步了解课堂探究目标的一个途径。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快地进入探究状态,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探究前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做好预习笔记,概括理清知识结构、探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围绕探究目标,从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中搜集一定的素材作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背景。同时,为解决问题,布置做好资料搜集和检索工作,选择实验器材,初步设计科学探究思路。这样,不仅为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做足准备,为顺利开展科学探究,节约课堂时间奠定了基础,而且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和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新理念。

二、精心设计探究的组织形式,尽量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课堂探究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种: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分工和分层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式探究性学习和完全开放式探究性学习。但在课堂探究的组织形式的设计时应根据探究的具体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堂任务来科学、合理地设计。

三、科学调控课堂探究秩序,让探究过程有分工也有合作

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既要课前的精心设计,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随机把握,做到适时适当、自然流畅,科学有序地调控课堂秩序,才能保证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首先,优化组织探究小组成员。课堂探究通常都是以小组为单位,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应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防止探究活动出现“一边倒”现象。并要求他们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1名,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遵守课堂纪律,发挥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探究任务。其次,小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协调与指导。再次,注重探究活动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都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奖励,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四、优化教学手段,有效地辅助探究活动

时间似乎一直是制约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因素。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开展物理探究性学习,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的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索,但我们提倡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传授知识的高密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物理问题。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由静变动,由抽象变形象后,就可以使教学中表现的对象更突出,更生动,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媒体对信息加工、获取、传递的速度慢、容量小的教学特点,从而成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补充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