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4:59

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篇1

为了进一步开展并落实我县初中阶段“教学规范达标”活动,促进初中教师钻研教材、教法和学法,提升初中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我县初中教学质量,经研究决定,特举行2008年**县初中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实录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本次活动相关学科分别为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思品、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共10门学科,参加对象为全县初中教师(兼任两门及以上学科的教师可以参加相关1-2门学科的评比)。

二、选题范围:

教学设计:各相关学科教师要求针对现行使用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新课程教材为主。

课堂教学实录:选取本人在平时学科教学中觉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节课,以文字形式将其实录下来。

三、写作要求

(一)教学设计要形式规范、内容详尽、符合新课程理念,并附500—1000字的设计说明或自我评价。

1、设计内容包括课题、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及设计说明(或自我评价)等板块。各学科建议参照“**市初中学科备课常规”提供的相关学科精品范例进行设计。在教材内容分析中先注明教材版本、年级、册和单元(课)。

2、书写体例:

⑴课题: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教学设计(第*课时)”,三号黑体字。

⑵正文:正文内容要全面,教学流程要具体。一般以“一/(一)/1/(1)”的序号排列。大标题小四号黑体,正文五号宋体,段落行距为1.25倍,页边距设置均为2.5cm。

⑶设计说明或自我评价:标题小四号黑体,内容五号楷体。

3、字数要求:每个教学设计为一个课时,字数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

4、打印要求:文稿用A4纸打印,正文不能出现姓名及单位。承诺书、封面各1份,参评文稿一式3份。

(二)课堂教学实录应突出真实性、典型性、实用性,并附500—1000字的教后反思或自我评价。

1、课堂教学实录内容包括课题、教学具体过程(不仅要写出师生对答过程,还要写出师生当时的行为和情态)及教后反思(或自我评价)等板块。

2、书写体例:

⑴课题: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课堂教学实录(第*课时)”,三号黑体字。

⑵正文:正文内容要具体全面。正文五号宋体,段落行距为1.25倍,页边距设置均为2.5cm。

⑶教后反思或自我评价:标题小四号黑体,内容五号楷体。

3、字数要求:每个课堂教学实录为一个课时,字数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

4、打印要求:文稿用A4纸打印,正文不能出现姓名及单位。承诺书、封面各1份,参评文稿一式3份。

四、送评要求和办法:

1、各学区、直属学校按规定篇数向县教研室推荐。(见下表)

篇单

数位

类别

灵溪

龙港

宜山

钱库

金乡

马站

矾山

桥墩

直属

教学设计

35

35

20

25

25

20

20

20

10

课堂教学实录

35

35

20

25

25

20

20

20

10

2、本次评比的截止时间为3月28日。各单位选送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必须在此之前送**县教育局教研室陈兰香老师处(207室,联系电话:64718867,手机658166),逾期不候。

五、其他:

本项活动不收评审费。

教学实录篇2

近几年,俄罗斯流行一首歌,《嫁人要嫁普京这样的人》。可是各位可曾知道,在中国也流行过类似的话语:“娶女要娶祝英台,嫁人要嫁梁实秋”?梁实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简介作者:

投影――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其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曾与鲁迅等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译本)。

教学过程:

我们从这里比较笼统的介绍里面还不能完全感受到梁实秋令人倾倒的风采。我们常常说,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或许,我们可以从梁实秋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雅舍》(见苏教版教材《语文读本》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版)中约略一睹它的风采。

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对“雅舍”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如果我们把题目还原成一句完整的语句,加上主语谓语,怎么表述?

答:《我爱雅舍》。

问:从文中何处能够看出?请在一段中用原文回答?

提示:“好感油然而生”“可爱”。

问:何以可爱?

答:有个性。

问:雅舍如人,个性分明。个性(特点)是什么?

浏览全文。分条概括,写成提纲交流。

交流。

――经济(简陋)。

――位置(独特、荒凉)。

――蓖墙不固、门窗不严。

――最宜月色,亦宜细雨。

――陈设(不俗)。

问:其实独特不等于可爱。雅舍地点荒凉为什么作者没有微词?

答:地点荒凉恰恰可以见证友情。

问:蓖墙不固、门窗不严老鼠、蚊子猖獗能说可爱吗?

答:否。

问:雅舍主人字里行间对老鼠、蚊子怎样的态度?

答:讨厌。

追问:讨厌是事实。讨厌之余,如何对待之?用文中话语回答。

补白:学会用文章某一句原话回答问题。这是一种轻巧的应试技巧。

答:“隐忍”“我仍安之”。

追问:“安忍传家”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如何理解?

讨论交流。争论。

――负面理解:自欺。保守。自我解嘲。

――正面理解:旷达。低调。自我保护。

教师点评:多元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问:很多教师解说这里的老鼠、蚊子有所类比,映射现实,同意吗?

答:同意。写于战争年代。直接称老鼠是“洋鬼子”,明确指称日本人。

追问:大家同意这样的意见吗?结合原文,仔细理解。

答:否。洋鬼子是幽默的说法。就是指前文“外国人”。

补白:文本理解不要牵强附会,不要政治解说太多。

启发:作者写“雅舍苦鼠”“雅舍苦蚊”以及下文“雅舍苦雨”似乎不能表现雅舍的可爱,作者为何不回避这些内容?

讨论。

提示:苦,是雅舍生活的真实组成部分。苦本身没有欣赏的价值。但是,雅舍的苦辣和雅舍酸甜都是作者真实的体验,是作者应对苦难的见证,是作者流年岁月的证明,是作者豁达乐观旷达幽默心性的证据。所以,雅舍之苦,苦中有意义,有精神的积淀在其中。所以,雅舍之苦,不仅不需要回避,反而是隽永的回忆要素。

朗读“最宜月夜”一段。

鉴赏。作者如何写月色的?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直接、间接描写。

――直接:山头吐月……

如何直接描写?修辞(拟人、比喻)。渲染(天空、四野、犬吠、坐客)。对比、衬托。视觉听觉(声色)。

――间接:梨树。

问:“助我凄凉”如何理解?

答:人散后孤单。

问:很痛苦的抒情吗?

答:不是。淡淡的忧伤淡淡的美。一种独特的丰富的审美体验。

补充:

投影――

丰子恺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小思解说词。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小思

人的一生,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

此夜,可能是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

此夜,可能是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填了新词。

此夜,可能是结队浪游,让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

此夜,可能是狂歌乱舞,换来一身倦意,却是喜悦盈盈。

但,谁会就在当下记取了这聚的欢愉,作日后散的印证?蓦然回首,人散了,才从惘然中追出一股强烈的追忆,捕捉几度留痕。

聚、散,聚、散,真折煞人了。

今夕,人散后,夜凉如水,请珍重加衣。

提议:朗读本段文字。建议摘抄,课后熟读。

阅读:“雅舍陈设”一段,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审美诉求?

――清洁无尘。

――翻新。

――疏落参差。

问:作者赞同李渔的观点,从文中看,李渔主张是什么?

答:求新,求活。

补充:

投影――

李渔认为在布置居室器玩的时候,要注重它们的位置与周围环境相适宜,提出安置器玩与安置人才是同一道理,布置家庭与治理国家息息相关。由此,李渔提出陈列器物要遵从两个原则:其一是忌排偶;其二是贵活变。总结起来就是不要太呆板,要富于变化。

启发:你同意李渔的话吗?如果让你布置你的居室,你会如何布置?

小结:如何布置没有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要有个性,要留下“我的印记”“我的气息”。雅舍就是这样的布置。

雅舍陈设就是个性呈现的窗口。作者说“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呼应了第一段那一句话?

板书:有个性就可爱。

问:通观全文,作者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个性?

分组讨论。写成发言提纲。有论点还要有论据,论据在文中找。

交流。

――安贫乐道。

――诗意栖居。

――旷达幽默。

――自由适性。

总结:

本文写于抗战非常艰苦的年代。面对异常艰难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很多人不堪承受生命之重,流露出灰暗、萧瑟、绝望的心情。恰恰是在这样的艰难中,梁实秋先生的旷达与幽默、安忍与从容显示了生命的勇敢、风度与精彩,是对苦难的国人的善意的安慰和提示。

现在我们知道作者梁实秋的个性魅力了。难怪“嫁人要嫁梁实秋”,也难怪梁实秋71岁还能激起台湾一代巨星歌女韩菁菁热烈的爱情。

雅舍早已荡然不存,但雅舍建构在民族文化之中,将历百世而不朽。作者已经作古,但他面对苦难而旷达为怀的雅舍精神将会代代传承。

让我们都在我们内心深处建构一间属于我们自己的“雅舍”,诗意的栖居,豁达面对无奈而有限的人生,热爱生活,珍爱自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投影作业:

教学实录篇3

语文学科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一些课文直接或间接的蕴涵着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

在教学课文《赤壁赋》中,针对班上学生的畏难、害怕挫折的现状,我做了与学生探讨“如何应付挫折”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课堂实录摘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大家先朗诵,然后讨论告诉我苏轼分几个层次解答客人心中的郁闷 ?

生:(讨论回答)两层。

师:第一个层次到哪,说了些什么内容?

生:(讨论,一生总结)到“而又何羡乎”。用水和月做例子,得出结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

师:非常好,那谁能解释结论的意思呢?

生:是变化与不变的关系。

师:我们经常讨论的变化的那一句话是・・・・・・

生齐答: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生:从变化的角度来说,事物每一刻都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千百年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物好理解,“我”怎么理解呢?

师:一个人在世界上消失了,是不是整个人类就跟着消失了?

生:不会,还会有别人、有后人啊!

生:哦,所以,人类还在,人类是不变的。一个个体时时变化,会有从有到无、从生到死的过程,而从事物整体来看,依然是绵延不息的!

师:非常正确! 所以说,变化时时存在,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整个人类又是永恒的。既然万物和我们都是一样的,那又“有何羡乎”!看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就会豁然开朗。那第二层又说了些什么呢?

生:(讨论)物各有主,是你的就拿,不是你的一丝一毫都不能拿。

生:大自然的清风明月是大家的,要好好享受。

师:结合苏轼的经历理解苏轼为什么这样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苏轼有美好的理想,一心为国却遭诬陷,在他看来,清明的政治、和谐的社会是如此遥远,想要改变现实太难了,不是自己想就能实现的,有些东西强求不来。所以产生了消极的想法。

生:苏轼的思想不允许他悲观,所以他又看到了自然山水的美,要好好享受人生,所以又是乐观豁达的。

师:把两个层次结合起来理解一下。

生:这一段着重的表现了作者“变”与“不变”的相对主义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念,这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这其中,虽然有作者纵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消极思想,但更主要的是一种旷达,一种洒脱,一种理智和超然,既是解答客人的苦闷也是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下面我来补充归纳一下:

此段文字集中体现了苏轼儒释道并存的思想。此文表面写“哀”,其实苏子亦受感染而哀。他说服客的同时,一定首先说服了自己。虽然被贬黄州,身处逆境,仍可安天乐命,不羡慕别人,往事自然不堪回首,但要“相信未来,珍惜生命”,此时之“痛”不正是今后人生的一笔财富吗?此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食。”目前之痛固然是自己亲历之痛,但这并不是黄州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自己还拥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物,如眼前之美景!此乃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此段整体上有一种佛家式的参禅,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最后一段的顿悟与尽兴忘情。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诗化人生。苏轼这种人生态度是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可以承诺我们一生永远是晴天,也没有人可以保证我们一生永远波澜不惊,当我们在人生的急转弯处突遭风霜刀剑,急遇毒蛇猛兽,乃至走进山穷水尽的绝地时,我们又当如何处理?于是有人被痛苦打倒了,而一蹶不振,最终失去了生活的尊严;也有人勇敢的面对生活,积极的探寻,为自己的将来开另一扇窗。挫折的严重性是相对的概念,心理卫生学普遍认为,真正引起适应困难的,与其说是挫折本身,还不如说是当事人对他们的看法,以及所采取的态度。苏轼要通过此文“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让我们学有所获、读有心得,这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人和为文的双重境界。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这种人生态度穿越千年时空,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温暖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苏轼的启发,我们遇到挫折怎样应对?

教学实录篇4

双鸭山市滨河学校刘丽娜

unit 5 Happy birthday!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并能够运用生日祝福用语:Happy birthday!

掌握并运用询问年龄句型:How old …… 

(2)掌握生词:happy/birthday /candle

了解并会说生词:candle 

2.能力目标

能用英语祝贺他人生日快乐和询问他人的年龄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快乐的学英语。

(3)待人接物有礼貌,善于表达谢意。

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重点:(1)单词的发音birthday,candle 

(2)“Happy birthday!” “Thank you.” 的口头运用。

2、难点:(1)“How old is your sister?”句型的认读和回答。

(2)在庆祝生日的过程中运用所学句子。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词卡片、礼物、点读笔,头饰等。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 Greeting。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Hello, hello, how are you ? 

2.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彩色磁砣,让同学来猜数量,然后数数1---12。

(设计意图:复习学习过的数字,又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准备。)

Step 2  Lead-in 

T:我要介绍新的朋友给同学们认识,他们是Jim,Tim,Kim是三胞胎

(出示三人图片)。同学们,我们一起Say hello to them.

今天是他们生日。同学们想知道如何用英语祝福别人生日吗?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来学习如何用英语为他们的生日送上祝福和礼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了明确的说明和介绍,学生在明确了任务之后,便会更积极更主动地自觉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

导入主题语句的学习,

“Happy birthday!”出示单词卡片,分别学习happy和birthday,出示自制卡片,然后练习单词。

T:Boys and girls,

Can you sing the birthday song?  Let’s sing for them!

Ss:唱生日歌。

(接下来板书课题并教学Happy birthday!)

板书:Unit 5 Happy birthday! 

分别出示单词:happy、birthday 

教师示范领读,尤其要注意birthday的发音。以一传一的方式进行练习,直到掌握这两个单词的读音。练习Happy birthday. 

师:孩子们,今天是Tim,Kim,Jim的生日,我们要一起说什么呢?

生:Happy birthday! 

师领读Happy birthday, 

Jim! Happy birthday 

,Tim! Happy birthday 

,Kim!让学生想想别人祝福你时,你应该怎么说。   

师总结,孩子们,当你过生日收到祝福时,也要和对方说Thank you.才是有礼貌的。

Step3 Presentation 

1、今天还有一位老朋友,Tony他也过生日,让我们来听听Tony收入到了什么礼物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4页播放课文动画。

师:请同学们思考Tony收到了什么礼物?

“What does Gogo say? 

2、再听一遍录音。找同学回答问题。

3、师:板书重点句子How old is your sister?.并引导学生说出She’s eight. 

4、巩固所学重点句子,下面我们两个同学为一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选

出扮演Jenny、Gogo。为了让学生明白,教师可先找一位同学一起示范。

小组练习完毕后,教师挑选几对学生进行表演。

5、送礼物来了,点读Flash,让学生听听。并问:“What does Tony say? 

师板书另一个重点句子

Look at the candles.

并学习单词candle(出示蜡烛模型)。

师:好看吗?让学生一组一升降读单词。

6.教师通过细致的单词讲解,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教师应予及时纠正

错误。通过送祝福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句子运用的真实性,充分

的展示自己。(设计意图:通过课文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在听、读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一方面学生把所学语言在真实生活中的运用;课文内容熟悉了,也为接下来的任务完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Step4 Practice 1.“Bob”game

Boys and girls, look at PPT, if you see the sentences, please read it, if you see (“Bob”符号),please do it like this.学生很喜欢这个游戏,在学中玩,玩中学。

2.Reading show 

孩子们,到了我们阅读模仿秀的时间了,先跟读课文两遍,然后每组内分角色练习读课文,最后每组找做得好的小组进行示范表演,教师要进行鼓励。

3. Do and  say    

1.师:今天有过生日的同学吗?或者下周过生日的同学?在班里我们为他们举行一个birthday party,由她们的好朋友赠送临时礼物。(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开展真实环境下的对话,检查孩子们是否学以致用了。)

Step 5课外拓展

过完生日的第二天,Tony和他的妹妹Jenny、 Gogo一起去郊游,Tony和Jenny把自己的物品寄放在班长哪里,每组选出一名班长,练习对话。(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间互帮互助,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Step 6 Summary 

1. 读板书上的重点句子。

2. 评价学生的本节课的表现,给予奖励。

Step 7 Homework 

1跟读课文3遍以及复述故事内容

2为家人或朋友做生日贺卡,或唱生日歌。

Step 8 Writing design 

板书设计

Unit 5 Happy birthday! 

Here’s your  present. 

Lookatthecandles.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和目的:本节课采用的是Unit 5部分的内容,为故事教学,旨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听懂,会说本篇对话及听懂,会说新单词:birthday, present,candle.能运用会话中的句型进行扩展性的情景对话,并最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小结:在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的定位上,我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得还是比较准确,到位的。

二、课型定位:这部分故事教学分为两课时,此节课呈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因此我将之定位为一节阅读课,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故事的听,读,练以及语言点的突破上。

听课教师反方观点:这部分内容故事课,特别在低年级的故事教学中,应用表演的方式体现,感知语言,更多地培养学生听,说,演的能力。

小结: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反复衡量过这个问题:这部分到底是要上成阅读课还是故事表演课?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以阅读课的课型呈现,因为我觉得演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第一课时不妨让学生多听,多读,多练,那么第二课时的表演对于他们来说就易如反掌了。但同时我也思考:是否能够让阅读和表演在同一节课上完美地融合呢?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这一环节,我通过边唱边做,边说边做,复习单词,翻译短语,猜谜语等一系列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这一整个系列的热身活动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从单词到短语到句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巩固旧知,为接受新知做好充分的准备。

反方教师观点:猜谜语这一个环节是否没有必要,浪费了时间?

小结:这也是一个我备课时考虑到的问题,当时我是觉得复习的是关于数学差单词,似乎跟本课的主题birthday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这个环节却是承接了之前的单词,短语,复习了本课的重点句型:How old are you ?…所以我还是保留了下来。

第二环节:Presentation: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多次的听,读来完成新知的输入。听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看着动画听,整体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三次都是带着问题听,并试着找出问题的答案,这就使得学生能够集中精神地去听,而不是仅仅把注意力停留在动画上。读也分为三次,第一次是让他们跟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停下来并将之在课文中圈出来,第二次是让他们集体朗读,加深课文印象,第三次让他们和同桌一起读,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在这一环节中,还有一个解决本节课语言障碍点的任务,即通过创设情景,学习新句型:  Lookatthecandles.及that’s right.

反方教师观点:学生提出的语言障碍点:candle 和right应板书或让学生写在黑板张,作为重难点解决。

小结:这确实是我忽略了的地方,candle 和right虽不是新单词,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相对比较陌生的,应板书将之作为语言障碍点重点解决。

第三环节:Practice:练习环节的这部分设计上,主要呈现了梯度上升的趋势,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单词,通过之前大量的听和读,基本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完成这一题。接着让学生阅读一段小对话,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在复习整节课所涉及的重点单词和句子,绝大部分同学也是能够完成的。最后让学生设计一个他们三人出游,把东西放在班长那里的活动并用英语将它的表述出来,这一题本来对于中下层生来说相对比较难,但我在课件上展示了一些可供他们选择的单词,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对话的难度,所以大部分学生写起来就游刃有余了,最后也能够上台将之很好地描述出来。

小结:How old are you?句型确实可广泛运用于询问对方的年龄,课后我再回想这一部分的设计,或许可以将它与前面数字复习的环节联系起来,让学生试着写how old is your sister/brother或许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更具挑战性,这样就可以更好地顾及到不同层面的学生。

第四环节:Homework:布置作业这一版块中,要求学生跟读课文3遍以及复述故事内容。

小结:课后我反思:这份作业是不是太缺乏挑战性了?对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能够在课堂上完成故事的朗读和复述,那么这份作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就有点可有可无呢?或许我应该给他们布置一个表演的任务,让他们和同桌或者小组分角色扮演,而且鼓励他们模仿录音中的语气和动作,这样的口头作业是不是比单纯的朗读和复述更加让他们乐于接受呢?

四、教学细节

1、语音语速。

听课教师建议:低年级教学中,应有意放低语速,选择简单易懂的课堂用语,同时应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

小结:这一点确实是我需加 强改进的地方,有时我总容易忽略了我讲课的对象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所掌握的英语还是有限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地放慢语速,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消化。同时,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也是教师的必修课,在这方面,我还需要更好地学习和揣摩。

2、板书。

听课教师建议:板书内容最好手写,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对于板书的内容,应加以重点引导,突破,不能只是摆摆样子,一带而过。

小结:节省时间,往往板书内容我都事先打印好,上课时往黑板上一贴就完事了,学生看到的是电脑印刷体,而不是教师的手写示范体,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及书写规范,确实需要改进。或许可以准备一块小黑板,将上课的重难点手写在黑板上,这样既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又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3、教学环节过渡

听课教师建议:教学的各个环节过渡处理缺乏经验,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设计好。

小结:备课时,我只注意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及精心制作课件,但对于各个环节的过渡处理,各个环节的衔接之间教师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确实忽略了,所以导致上课时教师是跟着课件在走,缺乏了一种灵活应变的能力,这在以后的备课中是需要充分考虑的。

五、教学新点

1、音标的渗透

三年级的教学中,音标的渗透是我此学年教学的重头戏。在低年级中实施音标教学,相对来说还是有点困难,主要是三年级的学生拼音,字母,音标极容易混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学习策略的培养

这节课我重点教给了他们正确阅读的方法,例如带着问题去读,读的时候不能用手指或铅笔指着读以免影响阅读速度,以及阅读的时候划出关键词或关键句,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答案。在平时做练习时,我也一向坚持一个原则:不要告诉我问题的答案,告诉我为什么选这个答案。我想这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有很大帮助的,作为教师,应该从每一个细节中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地阅读,思考。

小结: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更大胆创新,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他们也会让你得到很多的惊喜。在三年级教学中,音标教学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接下来我会逐渐增加难度,引导他们利用音标记单词,从而为四年级做好准备。

教学实录篇5

【关键词】正比例 教学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61-0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46。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使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让学生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视概念的理解,强调概念的应用,让学生经历“观察数量―发现关联,探索规律―对应观察,计算比值―明确规律,表征关系―揭示概念,字母表征”这一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

1.“水涨船高”是什么意思?(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过渡】水的变化引起了船的变化,船与水是相关联的,数学中也存在着相关联的量。

2.女孩0-5岁年龄与体重生长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年龄与体重是两种相互依赖的相关联的量)

3.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相关联的量?

(学生交流)

【评析】大量实例证明两种相关联的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只要是一种量变化,引起另一种量发生变化,那么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用学生最熟悉的知识,解释“相关联”的含义,并加强了语数知识的联系。其实教学中并没有直接进入典型的正比例关系这样一个话题,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就是现实模型的直接反映。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了奠基作用。

4.小明步行回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图。(表一)

师: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两个量吗?8分钟行多少米?

仪仗队通过天安门的时间和路程如下图。(表二)

师:8分钟行多少米?走600米需要多少分钟?

(学生回答)

师:前面两个表都是关于步行时间和路程的统计表。为什么表一不能确定准确地得出与8分钟相对应的路程,而表二通过推算和简单的思考,却能够确定出准确的路程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1:因为仪仗队每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而小明每分钟走的路程不一样。

生2:速度不变。

生3:都是60米。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速度都是60米?

生1:路程÷时间=60。

生2:60[∶]1=120[∶]2=180[∶]3=…=60。

师:原来速度60是隐含的,题目中没有,需要我们动脑筋才能找到。(总结:虽然时间和路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据的比值,也就是他们所步行的速度是保持不变的,在数学上把这个不变的量叫常量或常数,在小学叫一定。这两个变化的量叫变量,小学叫相关联的两个量。根据这个不变的量和其中一个变量就能得到相对应的另一变量,这就叫“以不变应万变”)

师:小明呢?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无法算出8分钟准确的对应量。

【评析】波利亚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还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化难为易,揭示本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同样是路程和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表二的路程和时间有规律――比值一定,而表一的路程和时间没有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比较法,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有所提高,而能力的提高又会促进和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系统地示范、指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45例1,回答两个问题。

1.完成例1下面三个问题。

2.对比上面两个表,例1与哪个表类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正比例意义

出示例1: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情况如下表,你发现了什么?

1.表中有哪两种量?

生:数量和总价。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1: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生2:总价随着数量的增大而增大。

生3:数量扩大多少倍总价就扩大多少倍。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师:对比上面两个表,例1与哪个表类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例1与第2个表类似,都是比值一定。

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我们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必须要满足哪些条件?小明所行走的路程与时间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yx]=k表示。

【评析】让学生在比较与思辨中反衬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准确地认识概念。

4.练习

(1)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周长÷边长=4)

(2)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面积÷边长=边长)

(3)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4)书的总页数一定,未读的页数与已读的页数。

(5)圆柱的高一定,它的体积与底面积。

师总结:通过刚才几道练习题,你想说点什么?(提示:不但可以根据提供的相对应的数据关系进行判断,还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相对应两个量的比值来加以判断)

【评析】像正比例这样概念属性比较多,小学生很难同时注意几件事情,常常会“丢三落四”,“相关联的两个量,比值一定”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时,出示上面的题目,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

(二)正比例图象

师:更神奇的是,我们把例1表格中的两个量中相对应的数都看作一个数对,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来。你发现了什么?

(1,3.5)(2,7)(3,10.5)(4,14)…

师:(1,3.5)对应的位置在哪里?

生:跟以前学过的数对和折线统计图的描点方法一样。

师: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是什么?

生:线段。

师: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与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这条线段可以向两端怎样延伸?(0,0)表示什么?怎样可以说明每个点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师总结:正比例图象是一条从(0,0)出发的无限延伸的射线,这条线上所有点所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值都相等。

师:不计算,如果买9米多少元?花49元能买多少米?这条线上所有点所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值都相等。

师总结:我们直接利用正比例图象,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找到另一个量的值,这样解决问题更直观更便捷。

师:如果买a米布,用去b元,你能在图象上找到这个点吗?本题有不同的方法:1.假设两个具体的米数,找到相应的总价,再比较。2.通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发现米数之比等于总价之比。

【评析】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一步步描出正比例图象,直观感受到它的图象是一条射线,而这条射线上的每一个点都对应着一组相关联的量,利用这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便捷地解决问题,并体会到函数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拓展练习

1.呼应前面

师:看图象判断女孩0-5岁年龄与体重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根据图象,发现什么?

3.金字塔的高度测量。

在金字塔建成的1000多年里,人们都无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它们实在太高大了。

泰勒斯――第一个测量出金字塔高度的人,希腊最古老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几何学家,是古希腊“科学之父”和“希腊数学的鼻祖”美称的伟大学者。

【总评】正比例的意义与以前学习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不同,是要从一种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去理解数量间的关系,要通过观察、分析两种数量之间的变化情况、变化规律,进而达到对两个变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因此,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和思考将从以往的静态过渡到今天的动态观察分析,乃至于抽象概括上来。这种研究问题的角度,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让学生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以一种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生活中的现象,分解概念的难度,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亮点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学生熟悉的成语“水涨船高”,自然地引出了“相关联”这个词语。接着,是一个女孩的体重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是一种量变化引起另一种量发生变化,那么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从而理解“相关联”的含义。课中出示小明和仪仗队的路程时间表,练习是运用正比例知识计算金字塔的高度。正比例概念比较长,理解起来比较麻烦,本节课设计由易到难,首尾呼应,搭起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亮点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实录篇6

关键词:线段 射线 直线 实录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16-01

由于上课那天国庆节刚过,于是上课有如下对话:

师:同学们国庆过得怎么样?好玩吗?

同学们七嘴八舌,谈各自国庆节好玩的事。

师:同学们国庆看阅兵式了吗?

生:看了!

师:好看吗?

生:好看!

师:哪点好看?

生:壮观,整齐划一。

师:你们在阅兵式中看到了数学吗?(学生一片沉默)好,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第一张图片,这个方阵中,每一排士兵的帽沿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线的形象?

生:像一条线段。

师:很好,阅兵式公路上的白色线给我们什么线的形象?

生:射线,

师:公路上虚线给我们什么样的线的形象?

师:观察图片得出线段、射线、直线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七嘴八舌。

师:你会画这三种线吗?分别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然后实物投影,让学生说说他画的是什么线,为什么说他就是线段、射线、直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清楚理解这几类线的特征和它们的区别)

通过上述操作活动,你发现了线段、射线、直线它们各有何特点?

完成了三种线的概念教学之后,教学进行到了第二环节。

首先投影屏幕上出现A、B两点,并从点A到点B连接了①②③三条路线。

师:从点A到点B 的3条路线中,哪条较短?

学生很容易看出第②条较短些;

师:你认为有更短的路线吗?有最短的路线吗?

有的话你能把路线画出来吗?

学生纷纷尝试画更短的路线。(学生已有的经验,他们都画出了线段。)

师:通过上述探索活动,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在这些曲线和直线中,直的线最短。

师:直的线在这里是直线还是射线还是线段呢?

生:应该是线段。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只有线段才可以度量。

师:那我们可以总结结论为――

生:两点之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师:好, 两点之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图中点A到点B 的所有连线中,连接点A、点B的线段AB是最短的,我们把线段AB的长度就叫做点A、点B之间的距离。

投影屏幕上出现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接着,进行例题教学。

例题:如图,

(1)画线段AB,画射线AC,画直线AD;

(2)以点A为端点的线段有多少条?请表示出这些线段;

(3)比较下列线段的大小。

BC BD AB BC

在此题中,引导学生总结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

①度量法;②叠合法。

最后,进行当堂检测:

进行拓展延伸:

1.在5分钟测试第一小题中你的方法是什么?如果线段AD上3个点,4个点呢?n个点呢?

2.教室里有3位同学,如果每位同学都要和其他的每一个人握一次手,那么这3个同学一共握手 次;若是4位同学,一共握手 次;若是5位同学,一共握手 次;若是50位同学,一共握手 次;若是n位同学,一共握手 次。

课堂小结:

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你对它们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后反思:本节课我通过体验―感悟―整合来学习数学知识,着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问题,从而热爱数学,真正实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每一个人在数学上都能获得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实录篇7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趣味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2.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

3.学生通过观察和体会,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话,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指导学生从动作、神态和语言等方面进行描写。

教学过程:

一、用心想一想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些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同学们思考一会儿后纷纷举手。)

师:看同学们积极的样子,一定是猜出来了,那我们一起说吧!

生:谜底是“手”。(师板书“手”)

师:我们的祖先用双手创造了人类文明,而现代的人们又用手创造了现代的物质文明。手是表达肢体语言的最重要的器官,激动时它微微颤抖、高兴时它不时挥舞、愤怒时它拽成拳、伤心时它默默擦去眼角的泪水……谁能说一说,我们可以用手做些什么?

生:我能用手穿衣服、写作业。

生:冬天我们可以用手堆雪人、打雪仗。

生:我能用手帮妈妈干活。

师:是啊,手的用处可真大!

师: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有趣的随笔作文课――《美丽的手》(师板书“美丽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开心画一画

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让你装饰自己的手形,你想把它画成什么?

生:我想把它画成一条小鱼。

生:我要把它画成一棵大树。

生:我会把它画成五个小矮人。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那就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开心地画一画吧!(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画出手形:左手五指张开,平放在纸上,右手拿着铅笔沿着左手轮廓画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彩笔装饰手形。)

三、畅快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欣赏、交流一下你们的作品。(教师课件出示交流要求:请同学们按顺序说说以下问题,要说清楚。说一说自己画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画的?画画的时候你心里想些什么?画画时你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画完后,你的心情如何?)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

生:我画的是一条金鱼,它有一条彩色的尾巴。

生:我画的是“表情小人”,分别是喜、怒、哀、乐、愁。

生:我把自己的手设计成一棵茂盛的大树,看,很漂亮吧?

师:看来同学们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思绪在笔尖尽情流淌。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呢?

生:我是这样画的:先画出手形,再想想自己要画什么,就用彩笔画出来了。

生:我画完手形后,用黑色笔画出小人的头发、眉毛和眼睛,用红色笔画小人的嘴巴,又用黄色笔画小人的衣服。

师:同学们都能说出自己是怎样画的,如果能说的再具体些就更好了!我们可以按着“先――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来说。

生:我先把左手张开放在图画本上,接着用右手拿着笔把左手画下来,然后在每个手指上画出不同的表情,最后用彩笔涂色。

师:他说的多好啊!我们说话就要这样按着一定的顺序来说,这样别人才能听得懂。

师:画画的时候,你遇到困难了吗?你是怎样克服的?心里想些什么?

生:我想,画什么呢?画手套吧,没意思!画小鸟吧,可我同桌也画小鸟,我可不想和她一样。想来想去,还是画一家人吧!爸爸妈妈和三个孩子,于是我开始画起来。

师:你画的一家人亲亲热热的,真温馨!

生:我画的是小鱼,一开始我要给它尾巴涂上黄色,同桌说你应该涂彩色,这样好看。我一想也对,我听了同桌的话把小鱼的尾巴涂成彩色的。

师:是啊,有时候听听别人的建议是很有帮助的。

师:同学们,你们的画终于完成了,心情如何呢?

生:这节课真有意思!

生:我实在太高兴了,原来手也可以画的这样漂亮啊!

师:是啊,老师也和你们一样高兴!你们的想象力是这样丰富,你们的表达是这样精彩!

四、尽情写一写

师:同学们不但用丰富的想象力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还能说出自己是如何画的,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拿起笔,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流畅的语句,将你们的精彩描述记录下来吧!(生写作,师巡视指导。)

五、细心改一改

师:同学们写完了,赶快拿起自己的作品读一读吧!读到不太顺口的地方就停下来,想一想,改一改,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改一改。改完了再读一遍,你肯定是最棒的!

教学实录篇8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疏通了《兰亭集序》的字词句,学生已熟读课文。)

一、课堂导入

师:昨天,我介绍了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看到大家兴趣浓厚,今天我特地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拓本带来,让大家看看这一“书中极品”。324个字,字字笔力挺拔,笔势纵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学生争看)《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色,其文也是“文中上品”,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关注点1】尽管教师出示的只能是“摹本”,也足以让学生获得欣赏“书中极品”的愉悦和感动。课堂上多设计一点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期望才不至于落空。

二、检查预习

师:先请同学们朗读一下《兰亭集序》。

(众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来看看同学们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以投影呈现,学生互问互答。)

解释字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解释字义:俯仰一世、取诸怀抱、因寄所托、放浪形骸、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所之既倦、感慨系之、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句子: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关注点2】检查预习,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不过,仅从“众生齐读课文”一句看不出读的质量,特别是无法从读的水平了解对课文理解的情况。另一项是检查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解释词义”和“翻译句子”,有意识地为下面的文义理解作好了铺垫,这就是教学艺术!

师:请同学来简洁明了汇报一下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首先是“两晋政治思想与士人人生观”,谁自愿发言?

生: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政治黑暗。士人受到道家人格观念的影响,普遍崇尚老庄,大多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耽于清谈。士人人生态度也有不同,有沉湎悲哀的,如阮籍;有及时行乐的,如刘伶;有想避祸全身的,如嵇康;也有少数人珍惜时光,想奋发有所作为。

师:很好,显然认真做了预习作业。再请一名同学汇报“王羲之的生平与思想”,谁自告奋勇?

生:王羲之是“清官循吏”,个人兴趣爱好是书法及悠游山水名胜,最后他“辞官归隐”。作为东晋世族门阀的后裔,他的思想中有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写《兰亭集序》时,正有“济世”之志。后来离任去官后才以玄学为重,从玄学、佛学以至道学中寻求解脱。

师:挺简洁的。课前预习作业完成得不错。

三、文义理解

师:了解背景之后,我们来研习课文。暮春之初,王羲之与众友在山水怀抱中曲水流觞,畅叙幽情,其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文中哪三个字可以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乐、痛、悲。

【关注点3】作者写文章“纲举目张”,读者读文章自应“提纲挈领”,这样切入“文义理解”,很聪明,很轻巧。

师:找得准确。那么,王羲之参加兰亭修禊,乐因何而生?

生:因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群集而乐。

生:因名士相聚而乐、环境优美而乐、气候宜人而乐、相聚狂欢而乐……

师:确实,这些都让人感到快乐。在这些快乐中,你觉得王羲之主要因什么而快乐呢?

生:我觉得主要是因景美而乐。“景”是清幽的景色,即清新雅致的,你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色的着色素雅清淡;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是开阔的景色。“景”与作者高雅脱俗且旷达的情怀一致,所以,王羲之处于这种美景之中,因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感到快乐。

师:你认为是因天人合一而感到快乐。

生:我觉得主要是聚会之乐。“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洋溢着清雅的情趣,是贤人,干的又是古代风俗流传的风雅之事,饮酒赋诗,又无管弦,是天籁与叙谈之音,这是“人与人和谐”的快乐。

师:有道理。美景中有知己,可以一吐怀抱,能够共鸣,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乐。

【关注点4】看来,学生对“乐因何而生”理解得比较顺利。有一点质疑:教师为什么提出“你觉得王羲之主要因什么而快乐”这一问题?两个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哪个回答正确?倘若都正确,那么“主要”从何谈起呢?

师:还有人有别的见解吗?没有呀,那么请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一段?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出这份快乐呢?

(一生以清新明快的语调朗读第一段,效果较好。)

师:情感把握准确,读得好。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王羲之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

(生都低头看第二段,静悄悄的。)

生:“痛”是心中难受,伤感,是因为……(回答不下去。)

师:提醒大家注意,自读第二段时画出四字词语,然后合并同义或近义的,剩下的是关键词。

(众生在书上勾画。)

师(启发):第二段在“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慨发出前,可分为哪两层呢?

生:第一层由“夫人之相与”到“感慨系之矣”;第二层由“向之所欣”到“终期于尽”。

师:在这两层中请同学们圈出“及”“况”两个字,请人上黑板在括号中填写上这两个字的前句与后句构成的关系,在横线上各填上句中摘录的一个关键词(四字词语)。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横线,两线中间写“及”和括号。“况”同前。学生上黑板填写,全班集体讨论纠正。)

师:“及”的前后句是承接关系,前后可填的关键词是“快然自足、感慨系之”;“况”的前后句是递进关系,前后可填的关键词是“已为陈迹、终期于尽”,当然刚才讨论中我们发现答案并不固定,选的词有代表性即可。对照板书我们可以思考,王羲之的痛由何而来?

生:因为以自己的方式求得一时的快乐,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生命短暂,所以“痛”。

生:而且欢乐短暂,人生总在满足与厌倦间游走,欲望无厌。

生:由于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感到欢乐短暂,人生无常,生命有尽,从而感到痛。

师:对呀,痛是因这些而起。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我们通过板书,把文本中作者发出“痛哉”感慨前的文中关键词提取了出来,进而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一小节应以怎样的语气语调读?

生: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最后的“痛”,慨叹,重读。

(由一生朗读,读后众生自读。)

【关注点5】分析语句之间意义关系,找出关键词语,进而理解“王羲之的痛由何而来”,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理解。为什么不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进而弄懂“痛”的含义呢?为什么不要求学生概括第二段中作者阐明了什么观点,进而明确“痛”之由来呢?值得研究。

师: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悲缘何而发?

师(启发):我们可以借鉴解决第二段问题的方法。在发出“悲夫”感叹之前,作者写了几个时期的人?他们思考死生,有着怎样的表现?

生:昔人、今人、后人三个时期的人。对于“死生”,昔人“兴感”;今人“嗟悼”;后人“有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生一边答,老师根据生的回答一边板书。)

师:他们的表现有相同之处吗?

生:他们的表现都是“悲伤、感怀”。

师:那么,他们“悲”什么呢?能否从板书中看出些什么?

生:“悲”的是代代人感伤人生短暂,欢乐短暂,这种悲伤永无休止。

生:古、今、后人对“死”都哀伤、感触,有认识,古今同悲生死,但都无奈,这对矛盾永恒。

生:古今之人,对“自己”对“死”都在探讨,但并不很明白。认识局限,扑朔迷离。

师:显然,时代虽不同,感悟却是一致的。“悲”的是宇宙是永恒的,人生却是短暂的;这种生命的体验让人无奈而惆怅。这是跨越千古之悲。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三段,读出“悲”的情感体验。

(众生小声读。)

【关注点6】帮助学生理解“悲缘何而发”这个环节,处理得简洁、顺畅,也为后面的“文本探究”预留了空间。

四、文本探究

师:王羲之参加集会,乐而痛,痛而悲,让同代人、后代人都感伤不已,也有人认为,好好的参加聚会,怎么会伤心,似乎不合情理。你觉得由乐转悲,有无道理?

生:有道理。乐极会生悲嘛。

生:许多人有这种感觉,盛宴欢乐,却有人感伤“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春光正好,也有人在赏春时伤春,比如《红楼梦》中林妹妹。(众笑。)

生:人们认识到欢乐短暂,生命短暂,死亡必至;实际上畏惧死亡,认识到生与死相随。

生:也因王羲之内心早就怀有的淡淡伤感悲凉,至于为何“悲凉”,有刚才背景材料中说的那些政治黑暗、国家危机、个人经历、个性因素等等。

师: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否这样看:由乐转痛不突兀,是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而且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

师:另外一个问题是:一段说痛,一段讲悲,悲比痛深沉吗?深沉在何处?

生:深沉。“痛”是一时一地一人的对死生的感性认识,而“悲”非一时一地一人,它是千古同悲,概莫能外。

生:“悲”是整个人类千载以来关于生死问题的理性思考,“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悲人生无常”。

师:你怎么知道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悲人生无常”?

生:有诗文为证啊。比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师:别的同学也想想有哪些诗句可见悲慨人生的?

(众生七嘴八舌: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等。)

师:确实,悲比痛深沉,深沉在那是代代人仰望星空后的理性思考。中华民族理性思考死生问题可谓是一以贯之,而且,不仅中方思索,西方也探索,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了这个永恒命题:“to be,or not to be!”

【关注点7】引导学生探究“悲”与“痛”的关系,正是对文本含义的深入挖掘,也是有意义的挖掘。

五、拓展提高

师:在《晋书・王羲之传》中有与本文相关的几句:“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结合文本,你怎样理解王羲之的“志”?你有怎样新的人生体悟?

(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然后回答这个问题。众生讨论。)

生:寄情山水,陶冶性情,是超然世事,是化其郁结,畅享人生。这是许多东晋名士所为,王羲之也不除外。

生:王羲之否定“一死生,齐彭殇”,在死亡感慨中,藏着对生命的珍惜,追求和留恋。

生:王羲之的其文其字告诉了人们,人生虽短暂,但有些精神的东西可永恒!

生:人生是短暂的,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拓展生命的宽度、广度、浓度。

师:自然中有生命的快乐,要有一定的人生境界。在优越的地位环境中,不能蝇营狗苟,而要仰望星空,永恒的自然,让自己脱离尘俗,得到精神的超越;在平常的生活或污浊的泥淖中,应仰望星空,让精神自由,保持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以诗意的审美心态对待人生的各种艰难。

【关注点8】这个教学环节涉及的是否属于“拓展提高”的内容?值得研究。

六、总结全文

师:全文感情曲折深沉,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亡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情感起伏,脉络清晰,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晋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修养、精神状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作者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激发我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

最后,请大家一起朗读全文。

【评析】

这是一节好课。主旨明确,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逐层推进,引导学生有效地研读文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如此,我仍然想围绕这节课谈点认识和感想,以就正于于扬老师以及关心这节课的同仁们。

“关注点5”中谈到,我不理解“分析语句之间意义关系,找出关键词语,进而理解王羲之的痛由何而来”,这样做的意义。让我们回忆一下这部分的教学过程:(1)指导学生划分第二段的层次;(2)“手把手”地让学生圈出“及”“况”两个字;(3)请人上黑板在括号中填写上这两个字的前句与后句构成的关系;(4)在横线上各填上句中摘录的一个关键词语;(5)对照板书思考,王羲之的痛由何而来?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内容理解问题,却不从梳通文义入手,而甘愿绕那么大的一个弯子,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我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同于扬老师进一步交换意见。

“关注点8”中我问,这个教学环节涉及的是否属于“拓展提高”的内容?目的是希望借此研究一下该怎样把握研读文本的“度”。教师引《晋书・王羲之传》中一段话,其中有“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谈出“你怎样理解王羲之的‘志’”。请读读学生的回答,我怀疑他们所说的“志”与引文中所说的“志”不是一回事;之后又衍生出“人生是短暂的,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拓展生命的宽度、广度、浓度”一番读后感式的议论,哪里还顾及什么文本!笼而统之地肯定学生的这些回答,势必很容易混淆深入研讨与信马由缰的界限。近年来,语文课堂上这类情况尽管少了许多,却依然常见。

教学实录篇9

师:同学们看图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插图。看这个鹅字,这种写法是以前的人用的,现在已经废止了,同学们举起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白鹅。

师:画面中的白鹅是这样的,那么作者笔下的白鹅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老师想听到大家琅琅的读书声好吗?开始吧!

二、 检查词语

师:课文读好了吗?那么课文中的这些词语能读准吗?自己读读。(开火车朗读,有错的纠正)

生:读屏幕上出现的词语(头颈 倘若 脾气 供养不周 一丝不苟 引吭大叫 狂吠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厉声叫骂 )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能不能读好?(生读词语)

师:还不错。再看这组句子(第二屏),看这些描红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鹅的叫声的词语。

师:没错,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鹅的叫声的,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老师来说词语的意思,大家看看这是哪个词语的意思呢?

师: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骂人,这是什么词语的意思?

生:厉声叫骂。

师: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斥责,这是――

生:厉声呵斥。

师:用严厉的声音大喊大叫――

生:厉声叫嚣。

【 评析】此环节检查初读文本情况,了解学情。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检查,相机帮助学生正音、指导学生读准词语,理解词意,引导学生关注 “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厉声叫骂”三个词语,为引出白鹅高傲的特点做预设。

师: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我们再回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生: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生: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

师:放到这些句子中,你还能用准这些词吗?(屏幕出示学习单)大家打开学习单,读一读句子,填写一下这几个词语。这个“厉”字是本课既要认也要写的字,书写的时候注意,这个“厂字框”是半包围的字,横短撇展成梯形,里边是一个“万”字。(生尝试填写)

听,鹅又在叫了,仿佛是在(1)人们供养不周。

(2)瞧,院里来了陌生人,白鹅(),比狗还要厉害。

(3)看,狗在偷吃鹅老爷的饭了,鹅老爷伸长颈子,()着,将它赶跑。

师:词语理解了,再读这三句话,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白鹅呢?

生:我看到了一只特别霸道的鹅。

生:我看到了一只凶巴巴的鹅。

师: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老师把它写到黑板上。(板书:凶)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词语转化为声音,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此环节的词语填写及朗读的过程,不仅融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 默读课文,领会要旨

师:不但我们有这样的感受,丰子恺先生也有相似的感受,默读课文,仔细想一想课文集中体现了白鹅的什么特点?你从哪句话读到的?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课文中哪些段落体现了白鹅的高傲呢?

生:第1自然段体现出来了。

生:第3自然段也有。

师:还有吗?

生:第4、5自然段都能体现出来。

师:像这样统领全篇的句子就是这篇文章的――

生:中心句。

师:刚才我们就是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大家也可以尝试运用。

【评析】此环节,以白鹅有什么特点质疑,启发学生对重点句子逐一推敲,教给学生找文中中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方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从鹅的叫声中领略到了鹅的高傲。按照作者的思路,我们再来看看描写鹅的步态这部分。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呀?

生:“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稍等,见过净角出场吗?净角是京剧中的一类人物,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片段,你仔细看看净角是怎么走路的?

生:我觉得净角走路摇摇晃晃的。

生:净角走路一步三晃。

师:我们再看看鹅是怎么走路的?(出示鹅走路的文字)你能带着看视频的感受读好这句话吗?(生读)

师:老师和大家合作一次怎么样?我来读鸭子走路的部分,谁来读读鹅走路的部分?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差别。(师生读)

师:感受到差别了吗?那我们换过来我读鹅的句子,谁愿意来读读鸭的句子?(生读)

师:这个家伙简直是――不可一世。大家说对吗?

生:对。

师:这一段还有描写鹅的句子呢,谁再来读读。

生:“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师:同学们瞧瞧这个家伙,多么无理啊!读好这几个关键词就能凸显白鹅的特点来。(重点词变红:傲然毫不相让有时竟)谁愿意再试试?(生读)

师:这次我找两个同学来演一演。

学生表演,师来读。

【评析】此环节以读促悟,以悟示演。学生感受了鸭的步调与鹅的步调的不同,教师侍机而动设计了表演的场景。在反复读,感受文字美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演一演,此时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

师:你觉得这只鹅怎样?

生:蛮横。

师:写一个“蛮”字到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样一只凶鹅,蛮鹅,好像是一个反面角色,可是我们却发觉我们并不讨厌它,反而还有点――

生:喜欢它。

师:这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就是用这种幽默的语言突出白鹅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我们要把这样生动的语言积累下来。大家试试看,能不能背下来。(生背)

【评析】在层层凸显鹅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与作者对话,进行积累背诵,学生在整堂课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律,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

【总评】 2013年11月,在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王越老师执教了《白鹅》一课,30分钟的课堂教学,他凭借坚实的语文功底,娴熟的教学技艺,生动的诠释了有价值的课堂教学。

1. 以“读悟”为主线,课脉清晰。王老师立足于读中理解,悟中实践。课堂上的读有目的、有层次,从初读――读词语――读句子――默读乃至最后的背诵,王老师始终以读挈领全文脉络。第一部分初读是扫清阅读障碍达成读通文本为的目,通过检查描红词语,引导学生关注“厉声呵斥厉声叫嚣 厉声叫骂”三个重点词语,进而启发学生发现白鹅的特点 ,看似三个相似却又不同的词语,经过朗读和感悟,融入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整堂课学生读得很到位,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提取信息,思考白鹅的特点,进而积累运用,这是一个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思索,关注文本内容,一次次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收获了阅读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

2. 以“情境”设铺垫,设计精巧。课上,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把握的透彻,王老师对“净角”一词的处理是以情境阐述问题方法播放了一段录像片段,恰如其分的引用资源处理得简单大气。另外,文中看似简单描写白鹅特点的语句,被王老师视为贯穿整节课的“眼”,反复诵读带领学生入文,引导学生学习抓特点写作的手法,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生动。

教学实录篇10

[关键词]幼儿园 儿童 艺术教育 美术活动 洗照片

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建立幼儿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美、表现美的意识与能力。在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知识技能为隐线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儿童的尊重、关怀、合作、交流、反思、探索的品格,从而奠定塑造儿童完满人格的基础。因此,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全面综合的艺术底蕴,更应该具备人文精神和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担当起这个重任。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应该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和发展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多种能力和幼儿在参与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以下是一位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进行的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课堂教学实录与作者的评价。

教师说课:今天,我上的是一节小班的美术活动《洗照片》。我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尝试用简练的语言,对玩具进行简单的描述。

2、鼓励幼儿通过大胆的尝试,掌握初步的涂刷方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和绘画成功的喜悦。希望各位老师课后给予指导和批评。

从现场摆放的教具(活动场地展台上摆有毛绒动物玩具若干,已用白色油画棒画好玩具造型的白色卡纸,小方桌、各色颜料、水粉笔等物品)和教师规范、条理的说课情况看,该教师实施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正确的。教学活动目标明确,活动教具准备充分,语言逻辑叙述清晰,运用了“让孩子、尝试、鼓励、体验”等词汇,表现出了她乐业敬业的人生倾向和热爱艺术、尊重幼儿的人生态度。具备了幼儿艺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老师:(教师带领小朋友按顺序进入教室的行进中)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这么多的客人,小朋友们!和客人老师打个招呼吧!

小朋友们:老师好!阿姨好!叔叔好!(纷纷打招呼并挥手示意)

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被教育对象,“和客人老师打个招呼吧!”一句话,产生的教育效果是深远的,既培养教育了幼儿懂礼貌、真诚自然和与人交往的沟通能力,又培养和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教师的言传身教,势必会培养出更高素质、更为优秀的下一代,文明呼唤、社会需要这样高素质的老师。

活动一:引导观看玩具展览

老师:(在安排好小朋友们入座后)今天刘老师要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我们幼儿园正在进行玩具展览,小朋友想不想去看一看呀?

小朋友:(稍作停顿在想)想去!

老师:好!让我们排成一个小火车去看玩具展览吧。(老师把小朋友们引领到玩具展台前)啊!看这么多的玩具宝宝,我们跟玩具宝宝问个好吧!

小朋友:(争先上前观看并打招呼)玩具宝宝好!

教师赋有想象力、创造力和稚气的语言,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新鲜感和探索的愿望。“让我们排成一个小火车去看玩具展览吧”,把一个普通的队形说成是“小火车”,“向玩具宝宝问好!”等话语,再次体现了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教师能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蹲下来说话,以接纳、允许、欣赏、分享幼儿的观点、看法和表现手法,更能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热情。同时进一步体现出了其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教育理念。

活动二: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小朋友们看一看,你们喜欢的是哪一个玩具宝宝?

小朋友:喜洋洋、天线宝宝、小狗、小熊等……(老师分别回应小朋友的回答)

老师:好!让我们用眼睛去仔细看一看,最喜欢哪一个。也听听其它小朋友喜欢哪一个。(引领小朋友们就坐后。小朋友逐个举手发言说出自已最喜欢的玩具,老师一一拿玩具回应孩子们的发言。引导幼儿说出喜欢玩具的理由以及玩具的颜色、形状、特征等。有个别小朋友举手,教师没有顾及到也没有及时回应。)

此时初步实现了本次艺术活动的第1个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尝试用简练的语言,对玩具进行简单的描述。活动环节环环相扣、导引自然、过渡顺利,说明该教师组织艺术活动的条理清晰,方法得当。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的教师应该尊重、关怀、接纳、欣赏每个孩子,关注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每一个表情和反应,倾听他们的点滴想法和感受,察觉他们的困难、问题和需要,适时给与必要的帮助,让每个孩子的能力在活动中得以发展。活动中有个别小朋友举手发言刘教师没有看到,有的小朋友说话也没有及时回应,今后应该注意。

活动三:给玩具拍照——巩固认识玩具的外形特征

老师:玩具展览完以后,玩具宝宝就要回家了,也要被带走了,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玩具宝宝留下来,随时能看见它呢?(讨论)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小小摄影师,把最喜欢的玩具拍下来,然后把照片洗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看见它们了。

老师:(老师领小朋友再次来到玩具展览台前,小朋友们纷纷做出照相的体态动作)小小摄影师们!赶快给你喜欢的玩具照相吧!(小朋友们纷纷做照相体态,并模仿照相机按快门时发出的“咔嚓、咔嚓”的声音)

活动四:动手能力培养——洗照片并感受油水分离画的乐趣

老师:小摄影师们都照好了吧,我也照好了我喜欢的照片。你们想知道我照了什么吗?

小朋友:不知道!

老师:让我把照片洗出来给你们看吧。(老师把小朋友领回座位,拉过一面贴有白色相纸的黑板,并拿起颜料盘和刷笔,带领小朋友学习感受油水分离画显现过程的乐趣。老师一边做一边讲握笔的方法,沾颜料的方法,并从左向右至上而下一笔一笔将颜色均匀地涂在白色相纸上。每涂一部分会显现出熊猫的部分肢体,整张相纸被涂满水粉颜料后,出现了熊猫在竹林里吃竹子的画面。)

小朋友:耳朵、头、熊猫、竹子(小朋友们惊讶地发现,从色彩鲜艳的颜料中一步步显露出事先用油画棒画好的玩具宝宝熊猫图案,并跃跃欲试)

老师:小朋友们想不想把自己的相片洗出来?

小朋友们思考:(齐呼)想!

(此时,老师领小朋友来到已摆好颜料、刷子和相纸的矮方桌前,让小朋友们用刷子沾上不同的颜料,往白色的相纸上涂,开始洗自己的相片,老师做巡回指导)

老师:(巡回期间不断地表扬、鼓励):佳佳小朋友真棒!

(小朋友的相片很快洗出来了,交给老师贴在黑板上展示。)

教师用温和、朴实、充满稚气的语言,耐心引导幼儿在观看教师涂刷颜料步骤中学习涂刷方法,实现了活动目标2:鼓励幼儿通过大胆的尝试,掌握初步的涂刷方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和绘画成功的喜悦。特别让小朋友惊讶的是老师的绘画技巧,当形象逼真的熊猫吃竹子的画面出现在幼儿面前,幼儿的观察力、发现美的能力以及探索艺术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幼儿在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的同时,获得了成就感。艺术活动的情感体验目标得以实现。

活动五:作品展示与欣赏

老师:洗好的照片贴在黑板上了,大家看一看,我们的照片有多漂亮呀!

(小朋友们围在黑板下,欣赏并评论自己和其它小朋友的相片。大家显得很兴奋,并很有成就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儿童艺术活动中,教师应该和善于担当多种角色,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儿童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为最本质的更应该是儿童艺术活动的欣赏者。此时,一句“……看一看,我们的照片有多漂亮呀!”体现了教师积极的评价态度,以支持、接纳和陶醉般的赏识带给儿童一个宽松、和谐、愉悦、温暖的环境。让儿童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和莫大的成就感。

下课:

老师: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多的玩具宝宝相片,把它们贴在教室里,我们就可以随时看见玩具宝宝了。(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送到展台前,贴到黑板上。老师带领小朋友准备离开教室。)

老师:小朋友们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小朋友:客人老师再见!(老师带领小朋友离开教室)

执教教师从说课到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各个环节完成的都比较顺利,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活动课。虽然在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没有兼顾到个别小朋友的感受、对小朋友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与回应等现象,但从她的教学语言、教学态度、艺术活动环节的设计、教具的准备等方面,可以看出她对幼儿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观念掌握还是比较牢固的;从鼓励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活跃的气氛,显示出通过本次艺术活动,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从艺术活动教具的准备可以看出她扎实的绘画功底,特别是让幼儿和听课教师记忆深刻的是,在刷水彩时油水分离的一瞬间展示出的逼真的动物造型,让幼儿体验到了绘画的乐趣和喜悦。可以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教育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教育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