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13:15:38

艺术品鉴论文

艺术品鉴论文篇1

一、文物艺术品的定义

1.文物。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2.艺术品。艺术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商品。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是通过流通才得以体现。在流通中体现价值,提高价值,实现价值的巨大飞跃是艺术品的特性。艺术品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上,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来完成艺术品本身具有的文化意义。

3.艺术品的特点。原创性:艺术品不像普通的工业品那样批量生产,它是艺术家灵感与创造力的结晶。艺术品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有特定的制作者和鲜明的创作特点及艺术意义,是集精神、物质于一体的综合产品。具有艺术家风格的代表作是艺术品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值的条件。

艺术性:艺术品的原始用途是为审美而创造的作品,其艺术质量包含着文化质量、思想内容和制作工艺等,蕴涵其中的是高超的文化艺术性。

价值不确定性:艺术品的价值见仁见智,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面世之后若干年都无价值可言,但某些作品却一问世就价值连城。

历史性:艺术品成为后人了解历史进程的证物,凝结了某一个时期的一般人类劳动。以文物艺术品为例,其价值就体现在可供教育借鉴和科学研究。

二、艺术品收藏的现代意义

1.收藏品的经济价值。经常关注新闻媒体的朋友会经常听到或是看到,某某古代珍品被拍卖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而其拍卖方在收藏之初的成交价却远低于当前拍卖价的新闻报道。不难看出,收藏行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投资行为,且收藏珍品若是具有独特的价值,必是可以换取丰厚的财富回报。

2.培养艺术品收藏家的兴趣爱好与提升其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珍品如古玩、玉器、字画等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尤其是距今年代越久可供收藏的珍品,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谓是价值连城。诸如中国古代的一些出自名人之手的书画真品,收藏家将其收藏,不仅是表达收藏家对创作珍品名人的敬仰之情,还体现出收藏家的文化素养。或许,从其物质材料的角度来看,古代的石料、玉料等可能远不如当今高科技开发的材料,但其精神文化价值,却非同凡响。

3.纪念往事或是纪念历史。例如在2004年5月5日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一亿四百万美金的天价成交的毕加索代表作《手拿烟斗的男孩》。如此高昂的拍卖价,刷新的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记录名震一时。但直到后来,通过媒体的曝光,世人才看到天价成交幕后的“真相”――这幅画不仅是出自名家之手,其背后还深深隐藏着一个跨世纪的爱情故事。

三、文物鉴赏

1.鉴赏的定义。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2.文物鉴赏的方法。赏析文物的方法很多,无论择何种方法,从何种角度来赏析,都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愉悦或满足。我们不仅要熟悉掌握赏析文物藏品外观和表象的方法,更要学会赏析文物藏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技巧和手段。思维和联想是赏析文物的最基本方法。客观事物最早是经过人们的视觉而被人们感知的,这种感知直接作用于大脑,就会引发我们的思维和联想。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一细致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文物藏品的理性判断,从而给其下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器物的表象的观阅,来达到探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目的。

3.文物鉴赏的意义。文物是和艺术相关的,从人类文明刚开始起步到现在,只要有文明存在,就有文物伴随而来。西方有西方的文明,东方有东方的文明,不同时期同一地域也会有不同的文明存在。文物就是对这些文明的一种具体的表述。我们通过文物,对文明慢慢地进行了认识。虽然认识的范围有限,但是鉴赏文物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对于文物的鉴赏,有两方面的益处。一个是表象,一个是深层。在表象上,我们通过文物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没落,也可以更加深刻的明白很多伟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深层上,在情感上,文物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文化价值,还有情感上的升华。有的宏伟,有的亲切,有的感伤,有的自豪。面对着多种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也是我们鉴赏文物价值的又一层面。

艺术品鉴论文篇2

关键词:鉴赏;油画;审美;欣赏者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前言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艺术品鉴论文篇3

【关键词】艺术品保险;道德风险;特征价格指数法;防灾防损

一、我国艺术品保险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提升,艺术品市场在近几年也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在2011年我国艺术品成交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虽然12年交易量有所下降,,但并不能否定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着巨大的艺术品存量。相形之下,我国艺术品保险所处发展阶段却只能用“起步”来形容,人保、平安、太平洋分别在艺术品保险领域做出了尝试,但是经过多年发展,却依然失位:私人艺术品仍然投保无门,艺术品展览几乎全部由外国保险公司承保。安盛艺术品保险公司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一个仅提供艺术品保险服务的公司。

二、艺术品保险需求的产生

随着艺术品的不断增值,艺术品不仅仅被当做收藏爱好,同时也是一种投资途径。无论投保人对待艺术品是一种情感诉求,抑或是希望从中得到投资回报,保护藏品免受损坏和偷盗是收藏者(投资者)应尽的义务。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艺术品失窃而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50亿美元以上。就涉案金额来讲,艺术品失窃仅次于贩卖和走私军火。到目前为止,1991年成立的国际失踪艺术品记录组织登记在册的失窃艺术品数量累计已达120,000件以上,而且还在以平均每个月增加1000余条的速度递增。自该组织成立以来,已经追回了价值9000多万美元的失窃艺术品。当然,与尚未被追回的失窃艺术品相比,这还只是沧海一粟[1]。艺术品失窃现象实际上非常严重。除了失窃是对艺术品安全的一大影响之外,火灾和水患对艺术品的威胁也同样存在。由此产生了艺术品的保险需求。

三、艺术品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原因

现阶段,艺术品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艺术品市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有着保险公司方面的原因;既有政策方面的影响,也与消费者方面密切相关。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点:

1.艺术品真伪难辨

艺术品鉴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由于我国权威鉴定机构缺位、赝品泛滥一直制约着市场的发展。目前,艺术品鉴定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判断的眼学层面,缺乏规范的鉴定机制。鉴定结果的主要依据是“专家经验”,过程不透明,缺乏科学可信的鉴定手段,而在国外艺术品鉴定则远不仅于此,为了保证整个鉴定结果尽量客观准确,被鉴定的艺术品要通过专业设备的测试。通过这些检测,可以清楚地获得例如年份、材质、结构等重要依据[2]。而在我国权威鉴定机构并不对商业保险公司开放,同时由于政策因素,供职于博物馆的专业鉴定人员不得在商业保险公司兼职。

当然,“走眼”也时有发生。当年震动一时的“金缕玉衣案”给我们敲了警钟。谢根荣用自制的金缕玉衣向银行骗贷6.6亿。此过程中,向谢提供鉴定的包括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多名业界专家。所谓的鉴定也仅仅是隔着玻璃看了几眼,事后每位专家都受到数万元的“鉴定费”。在我国此案并非个例,大部分艺术品鉴定的证书在国内都是由专家一个人身份出具的,而鉴定所产生的劳务费也按照艺术品鉴定的价格的一定比例收取。这也就给了鉴定者“走眼”的利益动机。鉴定方和所有者站在了相同的立场,难免不会有合谋的现象。

2.艺术品价格难确定

确定艺术品价格之所以重要,实际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如果保额超过标的物(艺术品)价格,当全损发生时,被保险人获得的补偿将会超过标的物价格,使其获得了超额利益,因此在双方签订协议时,应当遵守补偿原则。这一原则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防止被保险人通过赔偿而获得额外的利益,可以避免保险演变成行为以及诱发道德风险的发生[3]。艺术品价格在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协议双方会约定一个合理的“保额”,较高的保额就意味着较大的风险,保险人从安全角度出发,会尽可能的压低保额,以免诱发道德风险。事实上,几乎所有艺术品保单都是不足额保险。

艺术品定价并非简单地产品定价。经济学的传统价值理论与定价方法不适用于艺术品。传统的劳动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在艺术品的价值量化问题上均显得无能为力。在定价方法上,由于多数模型是基于贴现的方法,即将未来的现金流按照适当的贴现率计算成现值,而艺术品一般并没有现金流,因而像计量经济学与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均很难直接应用于艺术品上。

外国现代艺术品定价方法主要采用了代表作方法、双重出售法、重复销售法和特征价格指数法。以特征价格指数法为例:Hedonic回归是讨论产品特征与产品定价关系的一种方法,Court(1939)最一早提出这种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一段时期内汽车价格变化与汽车操作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另一先驱是Gregory(1976),他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了技术变化对计算机价格的影响。应用于在艺术品定价方面,是通过综合一类艺术品的指数化特征,将其与艺术品价格关联,以确定影响价格的权重[4]。虽然特征价格指数法全面考虑了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客观因素,但是却忘记了真正决定价格在于人,由于个人对艺术品的评价、来自于主观感受,而这部分感受是无法被量化的。因此在理论层面我们可以选择各种方法为艺术品定价,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总会“失真”。

在我国,艺术品估值仍然是一片空白。在艺术品估值市场可谓是“一片乱象”,各种各样不合格的机构和个人打着专家的旗号给民间艺术品“估值”。而他们出具的鉴定报告不具备可信度。主要是由于:估值手续费按所估藏品的价格的一定比例提取,有高估的动力。

3.专业人才缺失

保险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风险分散机制,还在于其防灾防损功能。这点对于艺术品保险来说尤为重要,出于收藏目的的被投保人更加注重艺术品本身,相对不重视其经济价值。因此引入艺术品保险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对被保险人的经济补偿,更在于有效地利用保险人的风险管控能力。在国外,保险公司不仅能够提供保险服务,在整个保单存续期间,还为投保人提供了全面的风险管控工作。市场占有率为全球三分之一的法国安盛艺术品保险公司(AXA ART)有专业的减灾、防损方面的工程师,定期去客户的家中或存放仓库进行指导、检查,对客户存放的艺术品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比如艺术品要摆高,不要靠墙,油画和油画不能面对面,陶瓷应该放在一个很稳定的地方,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与温度,避免阳光直射等[5]。风险控制前置很好地使保险公司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帮助降低赔付率,进一步降低保费,增强公司竞争实力。

在我国,由于政策因素的限制,艺术品鉴定、保存、修复的专业技术人才滞留于大型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中。例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对成员作出如下要求:不得在文物拍卖企业任职;未经国家文物局许可,不得以本会委员身份执行文物鉴定任务;不得以本会委员名义开具鉴定证书。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无关的个人行为,须自行承担责任;正是由于这些政策性壁垒,导致商业保险公司在艺术品鉴定、定价、保存、修复阶段,人才匮乏、捉襟见肘。

4.有效需求不足

艺术品保险的主要购买群体并非私人收藏者,而主要来自于艺术品展览和博物馆。据统计,这部分保费占到保费总收入的80%以上。从购买动机上来讲,出于投机而购买艺术品的人往往会被拒绝承保。因为私人藏品价格难以估计,同时不便于保险公司对标的物随时进行监控。而展览馆和博物馆因为拥有专业的防灾防损措施和安保人员,通常被视为“好”的风险[6]。即便如此,故宫博物院仍然在购买艺术品保险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2011年的故宫博物院失窃案做出了很好的诠释:院方虽然对展品进行了投保,但保额很低,平均到每件失窃文物所能获得的赔偿不足两万元[7]。这种形同虚设的保障并非故意为之,主要原因在于,藏品价值过高拉高了保费,博物馆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支持和微薄的门票收入,无力购买高额保障,另一方面,文物藏品属于国有财产,一旦丢失、损失将由由国家承担,缺乏购买的原始动力。另一方面艺术品展览方则心存侥幸,保险意识薄弱导致需求不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艺术品保险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国艺术品保险推广不仅面临技术性难题还面对着巨大体制障碍。这种障碍来自于艺术品市场不健全、政策法规不配套、需求不足等等。发展艺术品保险,不仅需要保险行业的支持,还需要艺术品市场的相关制度配套。商业保险公司应培养专业的鉴定、估值、修复人才队伍,配套提供相应的风险管控服务。机构收藏者和私人收藏者应提高保险意识,积极防止损失发生。

引入艺术品保险具有其重要的意义,保险的介入将推动艺术品市场形成有效的定价机制,激发民间收藏的热情,加快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同时,随着保险公司的专业程度提高,可以提供全面的防灾防损服务,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之瑰宝。

参考文献:

[1]马健.艺术品保险有待开拓[J].艺术市场,2008(1).

[2]谭显英.中外艺术品保险对比[N].中国保险,2011(02).

[3]吴定富.保险原理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68.

[4]王艺.绘画艺术品定价机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5]刘俊.艺术品保险美国人有绝招[N].中国保险,2011(06).

[6]刘龙.艺术品保险全解读[J].东方艺术,2013(3).

艺术品鉴论文篇4

【关键词】艺术导论;素质教育;教学

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大学生的艺术和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在高校课程中曾设艺术选修课,组建大学生文艺社团。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应该尽快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能力。

一、在普通高校开设《艺术导论》课的意义及课程定位

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平台,其课程设置需要形成完善的体系结构,既要涵盖不同的艺术门类,从而满足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框架,包括:艺术欣赏、艺术表演和实践,以及艺术史论和艺术批评。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笔者认为需要具有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总论课程,即将各个艺术门类整合在一起,从宏观的美学、文化学、艺术学的角度,介绍有关艺术创作、发展、艺术门类的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就是《艺术导论》,它把探索艺术的本质特征、揭示艺术各方面的内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概括性,属于艺术学范畴。这门课的内容类似于专业艺术院校开设的《艺术概论》课。在专业艺术教育中,《艺术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目的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哲学和认识论的指导。如果将该课程的体系框架、内容深度、以及授课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它应该可以成为一门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通过开设《艺术导论》课,能够带领学生拓宽艺术视野、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建立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为以后深入了解不同的艺术门类、培养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提供认识论的指导。它既是一门踏入艺术世界、开启艺术之路的入门课,又是一门集鉴赏和理论为一体的艺术通识课。

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艺术导论》的课程定位在于:通过接触大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带领学生步入缤纷多彩、内涵多元的艺术世界;在提高理论认知、拓宽艺术视野的基础上树立起高雅的审美情趣、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全面的人文素养,培养起对于艺术的爱好和兴趣; 同时学会运用艺术学、美学、文化学的观点和视角来分析艺术现象,鉴赏艺术作品,培养在艺术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将《艺术导论》作为公选课开设所面临的课题

作为一门阐述艺术基础原理的课程,如何将艺术理论讲得既有趣味性、生动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一直以来是让很多专业院校的理论课教师都很头疼的问题。现在,如果将这门课作为公选课来开设,将专业的艺术理论讲授给普通大学生听,一些教学课题是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的。

首先,需要考虑内容体系、目标定位的问题。该课程的范围和外延非常宽泛,论题涉及整个艺术世界。要让普通大学生在短短一个学期内对于艺术有个全面宏观的了解,并且培养起一定的欣赏眼光,在内容选取和观察的角度上是需要进行不少的调整和筛选。如果将一些艺术学领域的专业理论问题拿来说给普通大学生听,授课效果肯定不好。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课程的目的不在于灌输多少理论知识,而是在于如何激发起学生们了解和接触艺术的兴趣。因此,如何将艺术学的理论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删减,将理论思辨同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结合起来,从而适应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开设这门课的首要课题。一方面,课程内容需要具有观赏性、知识性和信息量,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另一方面,在有趣生动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不是将艺术作品鉴赏、艺术现象分析进行拼盘式的组合,而是得以条理化和体系化地呈现,艺术学理论是贯穿于艺术鉴赏的内在主线。

同时,作为一门艺术理论课程,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和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只有在兴趣和爱好的驱动下,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教育的意义得以内化。艺术理论是隐藏在各种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以及纷繁艺术现象背后的内在机制和人文思考。对于这些艺术理论的理解不但依赖于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同时还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艺术教育,他们在大众传媒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艺术对于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很多同学选择来上这门课,就是渴望真正了解艺术、走进艺术。一方面他们希望这门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这样的课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通过学习从而提升艺术品位,扩展文化视野。因此,作为公共课开设的《艺术导论》,需针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教学对象,将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三、对于《艺术导论》课的教学探索

1.调整课程的体系结构以及内容层次,从而满足为普通大学生开展艺术通识教育的需要

《艺术导论》作为一门艺术公选课,如果只是关注将艺术学的理论体系完整、系统地呈现给学生,授课效果肯定无法令人满意。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他们关心的不是要了解多少关于艺术的理论,而是渴望能找到一把能够启迪他们了解艺术世界的钥匙。因此,应该将“艺术的门类”作为重点章节来介绍,而对于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作用与功能、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传播与接受、艺术鉴赏与批评等偏重理论性的内容应该进行压缩或删减。课程的结构处理首先是艺术总论,介绍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功能,然后就进入到艺术门类的环节。通过介绍艺术门类的划分、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表现语言以及主要的发展脉络,结合大量中外艺术优秀作品的实例,从而让学生了解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形式和优秀艺术作品,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开拓了人文视野。有了审美体验和认知基础,再进入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接受与传播等章节。这样一来,学生们对于理论的理解会较为容易,不再感到那么陌生和枯燥了。

在内容层次上,一方面需要整合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艺术学、美学、文化学的视角来分析艺术现象、解读与鉴赏艺术作品。因为艺术就是文化的重要体现,艺术同各种文化因素紧密相连,且相互影响。多学科相互综合,姊妹艺术之间相互关照,可以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到普通大学生的鉴赏基础和接受能力。对于材料的引用,应该主要聚焦于迄今为止公认的经典艺术作品以及艺术理论。而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作品或理论还是尽量避免。因为艺术发展到今天品类繁多、良莠不齐。并且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在创作思想和表现形式上,是对经典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的挑战和反叛,如果对于经典的艺术作品都知之甚少,那就无从谈起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理性解读了。

2.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普通大学生讲授艺术理论,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和认知规律,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家知道,形象性是艺术作品的首要呈现方式,也是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对于普通观众讲授艺术理论,首先要从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入手,以艺术特有的呈现方式调动起他们的审美注意,唤起他们的审美情感。通过帮助他们正确、深刻地感受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了解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去领悟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独特规律。比如:当我讲授艺术创作的结构布局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会讲起雕塑家罗丹创作《巴尔扎克像》的故事,通过欣赏《巴尔扎克像》这幅雕塑作品,去了解这幅传世佳作的独特创作历程,感受大师罗丹不断超越自我、力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并且进一步理解艺术家是怎样对各个形式要素进行剪裁和布局的。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艺术理论的学习融入到意趣盎然的艺术鉴赏过程中去。

同时,为了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因为多媒体集形、声、光、色、动、静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能够结合不同艺术种类的欣赏方式,让学生们全面、立体、直观地感受到艺术不同的形式美。我们需要平日里注意收集不同种类的音像资料和素材,注重材料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将这些素材进行巧妙地制作和编辑,这样会使得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实并且意趣盎然。

其次,要活跃课堂教学形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环节让学生们就某一议题或艺术品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从而提炼理论成果。因为对艺术的理解和品读往往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于艺术的理论阐释也往往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一种交流的、富有创见性的气氛中,往往能够碰撞出不少思想上的火花。比如:看到奥林多夫的维纳斯,同学们认为她美吗?为什么人们也会把她称作维纳斯呢?那时候的人们为什么去雕刻这样的塑像呢?在这种开放式议题的启发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会自己运用各种理论观点来分析艺术现象、品读艺术作品。通过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从而形成理论成果。

再次,在授课过程中,情感的调动和语言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对于艺术的解读光靠学术的眼光和理论化的阐释,肯定激发不了普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之所以感人、打动人,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她既是人类情感的集中表达,又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作为一门文化素质课,我们应该将艺术放置于一定的情感氛围和文化时空中,将艺术同社会和人生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文的视角去解读艺术,以情感化的语言去感悟艺术,将艺术的真与情同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拉近艺术和受众之间的距离,真正发挥艺术作品感动人、教育人的作用,使艺术真正走入他们的心灵。总之,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方式应当以艺术形象为切入点、以学生的兴趣为立足点,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多媒体课件、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将艺术理论以一种有趣、精彩的方式呈现给同学们。

综上所述,艺术导论课是一门集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批评为一体的综合性总论课程。它为同学们提供了怎样看待艺术、怎样欣赏和鉴别艺术的途径和观点,并且通过艺术作品的熏陶体验文化精神、培养人文品格。我们需要树立艺术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研究教学课题,创新教学方法,以优秀的艺术感染人、教育人,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苏畅、陈松洁.艺术概论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7(3).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艺术品鉴论文篇5

关键词:艺术品拍卖市场;诚信品牌;法律机制;艺术品鉴定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艺术品拍卖市场现状

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始于1986年11月,刚起步时发展非常缓慢,真正拉开艺术品拍卖帷幕的是1992年深圳与北京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将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渠道,令市场焕然一新。2010年,中国超越美国和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据《2010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实现成交额396.96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74.03%;在促进海外文物回流方面,2010年全国海外回流文物成交总额81.55亿元,占20.9%的市场份额。

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呈现出以下特征:(1)拍卖机构数量急剧增加,拍卖种类不断拓展,拍卖成交额快速递增;(2)确立了以北京为核心的艺术品拍卖中心的地位;(3)“海外回流”的现象更趋突出;(4)以企业为主的投资型买方群体逐渐成长,成为海外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重要买家群体。

二、艺术品拍卖市场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一)赝品泛滥,专家权威鉴定体系缺失

投资者对拍卖公司有很高的信任度,然而,国内却有一些拍卖公司受巨额利润的刺激与诱惑,对赝品熟视无睹,甚至与售假者相勾结,知假拍假。同时,艺术品的鉴定工作,一些拍卖公司均由本公司的鉴定师执行,不同鉴定师针对同一件艺术品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尚未建立出科学、公平、公正的鉴定程序。此外,赝品出现后的证据程序的确定也尚未完善。

(二)拍卖公司在交易中的角色问题

根据国际规定,艺术产业的结构为:一级市场专业画廊、经纪公司,二级市场拍卖行,之后是艺术博览会。目前,我国艺术市场的参与主体矛盾交织难解,其中,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及经纪公司和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公司的矛盾尤为明显。画家的作品由画廊、经纪公司销售是国际惯例,但是近年来,画家的作品直接进入拍卖行被误认为是一个节约成本并迅速见效的捷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火爆挤占了本该属于画廊、经纪公司的一级市场,使原本发育不良的一级市场处于困境。

(三)投机现象严重,投资者对艺术品价值与价格的区别缺乏判断力

当前,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空前火爆,但真正有水平的、进行理性投资的收藏家并不太多,一些投资者事实上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所买到的艺术品,只是冲着艺术品投资的高回报而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投机现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谁也无法阻止各种资本对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介入,但过度的投机定会给市场带来大量的饱沫,进而严重影响市场的秩序。

(四)诚信问题亟待解决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度,全国408件上千万元成交拍品中,只有237件拍品完成结算,结算率58.09%,其余171件尚未完全结算或未结算,涉及成交额55.55亿元。我国艺术品拍卖行业中,“虚假鉴定”、“滥收费”、“知假拍假”、“假拍”等不诚信行为大量存在,给拍卖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诚信体系建设问题已成为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领域亟需解决的课题。

三、解决途径及市场营销策略

针对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日益突出的问题,结合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我国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促进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诚信品牌,坚持走精品路线

诚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品牌化路线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因此,我国的艺术品拍卖企业必须要建立诚信品牌,建立规范的市场操作秩序以及公平公正的鉴定队伍。同时,拍卖企业应当走精品路线,精品不仅仅是高精尖的名家作品,也包括物美价廉的艺术品。产品质量的提升也将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建立多种市场渠道

首先,构建与文化产业相应的文化群体和健康活跃的市场环境。现实的市场需求使“小众收藏”越来越普遍化,并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也导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制度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因此,这就要求艺术品拍卖企业拓展其市场渠道,与民间市场、画廊、经纪公司、博览会、网上交易及文交所等不同交易体系建立联系。同时,信息技术、新媒体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资本对接结合,正在影响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企业也应当与时俱进,将新技术引入其市场营销中。

(三)加强立法建设,规范艺术品拍卖市场

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急需立法,其立法对规范生产创造、价值发掘、评估定价、权属确定、市场销售、拍卖、流转、展览、授权和收藏等都具有重大意义。而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立法的取向应是,使人们能够公开透明、快捷便利的从事艺术品交易与投资。同时,我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也必须坚持走法治之路。

(四)完善艺术品鉴定体系

国家可以借鉴司法鉴定的方式成立专门的权威的艺术品鉴定部门。一般艺术品可以在各地方鉴定,出现争议时,送交上级鉴定机构鉴定;重大艺术品出现争议,可以提交国家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同时,鉴定人员要对自己鉴定的结果负责。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大量赝品、仿品混迹于市,才会使投资者没有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郑健.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论坛,2007(23).

[2]赵冰.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现状及问题[J].未来与发展,2008(06).

[3]张巨平.艺术品营销管理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1).

艺术品鉴论文篇6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 教学质量

现代审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美以及正确地评判美,美术鉴赏课的设置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断的进行美术鉴赏教育中,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不断提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美术鉴赏课是高校为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与个人素质所设置的课程,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自由健康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鉴赏课所带来的重要作用,在观念上重视美术鉴赏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美术鉴赏课。另外,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审美已经走到我们所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各种艺术设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现代大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对于日后的发展会有滞后的影响。而大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会有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在各种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主张。

二、在教材的内容编排上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鉴赏课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尝试关注热点与时尚,吸引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营造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氛围。

首先,高校设立的美术鉴赏课程除了鉴赏经典的美术作品外,还应适当地扩展学习内容以及美术欣赏的资料内容,要与时俱进,加入本土文化特色,吸引学生去了解,主动探知的学习欲望。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加入地方民族特色,例如学校所在地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民间技艺等,贴近生活,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在美术鉴赏课程中,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分析,如对于人体美的欣赏。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对于人体特别是两性的话题比较敏感,对于异性的身体美尤其好奇,在美术鉴赏过程中,要加以正确引导,正面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艺术美,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如经典雕塑艺术作品《断臂的维纳斯》,让人领略到女性的婀娜身姿与高贵典雅的内在气质;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又展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对于人体艺术美的鉴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体美,提升学生对于审美的辨别能力。

再次,大学生具有追新求变的心理特征,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尤其对于时尚与流行元素更是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时尚流行的服装与饰品,尤其是具有设计感与内涵的服饰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流行元素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加入对流行元素的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面对各种流行元素时,其审美判断力的提升。

三、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进美术鉴赏课程

高校美术鉴赏课涵盖面较为广泛,包含一定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让理论与实践并存,既要有评判性又要有创造性,在教学形式上应灵活多变。高校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在美术鉴赏课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营造一个具有支持性与活跃性的课堂,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体会美术作品。任何艺术作品都蕴含丰富的内容,学会分析是掌握作品、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特点,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观察体会美术作品,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是对多幅作品进行比对,通过对比加深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多方面地了解各种作品的艺术特征。

青年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对于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在鉴赏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激发起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学生对于艺术作品做出的评价不是单一的,教师要包容其多样性的答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尽量让其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此同时,学生思考的方向是多面的,在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话题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道路上保持活跃的状态。

美术鉴赏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含绘画、设计、雕塑、版画、布艺等,有很多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如美术工艺品的鉴赏,如果仅仅是通过几张图片来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美术鉴赏课中,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进行鉴赏。实物不同于图片,有很大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观看、触摸,感受工艺品的肌理、材质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美术鉴赏课程除了对于理论知识的探讨与理解外,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其运用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与技法进行实践,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表达内心的感受。

鉴赏美术作品是在视觉基础上的一项复杂的心理体验与构建过程,在各个方面都要互相渗透。而在美术鉴赏课学习过程中,多方面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积极性;注重从实际出发,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使其接受美术鉴赏中的知识,学会分析与评判,促进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肖红.对民族地区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教育,2007(11).

[2]曹开平.对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的一点想法[J].教育教学论坛,2009(12S).

艺术品鉴论文篇7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亦称为“市场营销策略”或“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用于创造其目标市场想要的反应而整合、协调使用的可控因素(要素)的组合。①20世纪著名的营销学大师杰罗姆•麦卡锡最早提出“4Ps”(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随后产生了针对服务业的4Cs以及竞争导向的4Rs等。但是,产生于工业经济时代的4Ps、针对服务业的4Cs以及竞争导向的4Rs,在以精神产品为对象的艺术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应用都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本文在系统总结艺术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上,针对实践提出适合的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对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向展开:一个研究方向是继承一般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尤其是4Ps理论);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在继承一般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的基础上,对其组合因素进行一定的解构与重组。此外,现有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解构与重组,鲜见基于艺术市场营销的特征、通过系统的论证而提出的相关理论。故此,现有的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在其应用的可操作性上存在明显不足。

二、艺术市场营销要素组合的基本特征

笔者从艺术生产、艺术市场营销理论中,关于市场营销要素以及组合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分析了艺术生产、艺术市场营销理论中市场营销要素及其组合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产品,承载的是审美价值,并且由物质的载体所承载。基于此,可以将艺术市场营销要素组合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一是从艺术生产过程来看,艺术生产活动源于作品的创造,终止于艺术消费。从现有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多继承4Ps这一现象,也证明了艺术市场营销策略的基准是遵循“供给——需求”的要素组合基准。因此,“供给——需求”路径是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基本路径。二是需求要素体现接触性要素的特征,类似4Cs的服务性营销策略,只是这一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阶段,而不像服务影响活动那样体现在营销的全过程之中。三是应对替代竞争的要素融合于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之中。艺术市场营销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鉴赏过程的替代竞争,因此构成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要素组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类似4Cs理论。

三、艺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模式体系

本文根据艺术生产的基本逻辑过程,结合艺术市场营销研究的经验,构建艺术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体系,这一过程是艺术市场营销要素组合的基准。

1.艺术作品创作层面——产品策略

在艺术生产理论中,艺术作品创作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另一个是艺术作品。在艺术市场理论中,一般是继承了4Ps理论中的产品策略,同时将品牌、包装等策略独立出来。但在4Ps理论中,品牌、包装属于产品策略的构成要素。故此,将艺术作品创作层面的艺术市场营销策略模式定义为“作品策略”。

2.艺术信息传播层面——传播策略

艺术信息传播是艺术生产理论的新发展,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艺术生产过程中的艺术传播环节,例如李胜利、刘树杞、李凤臣、黄宗贤、田川流、张黔、陈旭光、顾平等学者。在艺术市场营销理论中,艺术传播相关营销策略模式主要提出了广告、宣传、推广、品牌、包装等策略模式,例如章利国、李万康、西沐、陈长田等学者从这些方面展开了研究。传统市场营销策略理论中虽没有专门提出信息传播的内容,但有众多的策略模式与之相关,一类是4Ps理论中的促销策略,包括人员推广、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促销策略;另一类则是多个要素的综合性策略,如4Cs理论的沟通,4Rs理论的关联、关系等策略。鉴于艺术信息传播的广泛性,故此将艺术信息传播层面的艺术市场营销策略模式定义为“传播策略”。

3.艺术时空联系层面——关联策略

艺术作品、艺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时空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需要通过一定的销售通道,使艺术作品在时间、空间和所有权上完成从艺术家向消费者的转移。在艺术生产理论中,其研究的重点是艺术品本身的创作、信息传播和鉴赏,而对艺术时空联系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是,艺术市场理论中对其研究很活跃,对艺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时空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作品的时空转移,另一个是艺术企业为完成市场活动而与市场的营销要素之间的联系。学者孙亮、曹意强、余丁、田川流等强调了公共关系以及赞助的重要作用。故此,将艺术时空联系层面的市场营销策略模式定义为“关联策略”。

4.艺术作品鉴赏层面——回报策略

艺术品鉴论文篇8

关键词:艺术教学;审美;实践

艺术教学需要在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进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教学中的美。但是实际艺术教学中,并没有将艺术教学中的审美体现出来。针对这点,本文从感受与鉴赏教学到知识与技能教学对艺术教学中的审美实践进行了分析。

        一、 感受与鉴赏教学

       (一) 感受与鉴赏教学的目标

感受与鉴赏是一切艺术审美获得的最主要途径。感受与鉴赏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的艺术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艺术必须是美感的表达。但是美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中都不会有现成的美等着艺术家来提取。只有当人们感到神秘时,艺术家才能关注其美在哪里,对其美进行研究,将其融汇到实践中来创造新的艺术。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受开始的。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就是感受和鉴赏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洞察和鉴赏,而且还能够促进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艺术感受与鉴赏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专业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不在于通过让学生掌握较深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技巧。当然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是学生艺术鉴赏水平提高的基础,但是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教师要适可而止,切不可让大量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取代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

       (二) 感受与鉴赏内容的标准

艺术鉴赏是不应该有固定标准的,因为每个人的喜爱是不同的,每个人享受美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那么针对艺术作品而言,每个作品都具有其他作品所没有的特点,这个特点往往就是它的美的所在,当然这个美不会是每个人都能够欣赏的,但是如果这个美得到人们的欣赏,那它是美不胜收的。另外,对于审美经验而言,对每一件艺术品的赏析都要求欣赏者完全的自我陶醉,把全部注意力和情绪都放到作品去,这时候便不应该有标准的束缚,因为它可能会破坏这件艺术品独特的美的获得。但是教师在选择艺术作品时,却必须采取某种标准。由于教育本身的限制,因此,它既要考虑到个性的发展,又要考虑到内容的普遍适用性。教师在选择艺术作品时要能够在教学中供学生鉴赏的艺术,而不是应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那是艺术家的事。标准的确立并不是绝对的,过于严谨的,它也只是提供一个大概。

教师在选取艺术作品时应该根据以下原则来进行:(1)所选取的艺术材料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不能高于学生的水平,但也不能太低。意见艺术品的外表对于学生的审美投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时应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外,还要选择能给学生视觉刺激的作品。(2)所选取的艺术品要能对材料加以完善的利用,以达到艺术的审美感人的目的。这样的艺术作品不仅能迅速给学生以震撼力,而且还可以从多方面给学生以审美的启迪。(3)选取能对材料加以独特运用的艺术,也就是选择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艺术。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艺术,能够将审美对象个性特质的艺术突出出来,可以让学生的审美注意达到较高的程度。

       二、 知识与技能教学

       (一) 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定位,我们认为应避免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艺术主要倚仗于高超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艺术教学主要就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另一种则全然否定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既然主要是情感和体验的抒发,知识与技能并不重要,所以艺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可有可无。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标,应该在两者之间协调。(1)知识与技能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从事艺术活动的能力。任何活动都以具有一定能力为条件,满足艺术需要、进行艺术活动的基本条件就是艺术活动的能力。艺术的表现与创造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离不开的。成功的艺术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2)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标又不能过于停留在其自身,它是与艺术情意美感的表达相融合相一致。

       (二) 在审美需要中激发求知欲

知识技能与审美意蕴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也就是说,所拥有的知识越多,越能够较好的理解艺术的审美内涵。艺术家们往往不断磨练技艺,但是教学毕竟是教学,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心,使他们能够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但是如果长期进行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往往又将艺术的美感丢弃,这将是艺术教学的大忌。现在学生所学的艺术知识是为了以后实际生活服务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人都有享受艺术的需要,因此在教育中万万不能阻断这一需求。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为了艺术鉴赏和创造的需要服务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来自于学生内心的这种需要很少,基本上来自教师的灌输,从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死记的知识,而不是艺术性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也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了主动学生的欲望。在呼唤自由感性的艺术世界里,首先给予理性的知识和训练,这样很有可能使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压制,导致学生在欣赏和表现艺术时只对既定的规则进行关注,却不懂得用所学的技能来表现内心的感性世界。总而言之,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首先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上,这样他们产生更深入接触艺术的需要后,能够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学习中。在整堂课上,充满感性的艺术本身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之一是能够将学生引入艺术境界。

目前,高校已经越来越开始重视艺术教学,艺术教学中的审美价值也被人们逐渐注重起来,现有的艺术教学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感受与鉴赏教学以及知识与技能教学这两个方面来对体现审美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南溟. 无边界的美术学院:来自“教学的力量”论坛中的一种见解[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8, (02) .

[2] 许江. 当代艺术教育刍谈[j].美术观察, 2001,(09) .

[3] 高名潞,王明贤,史建,王南溟,祝晓峰,徐甜甜. 建筑与当代艺术论坛 中国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越界与交叉[j]. 时代建筑, 2008, (01) .

艺术品鉴论文篇9

舞蹈,作为人类艺术之母,它以身体为物质材料和物质手段,创造出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用身体表达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舞蹈鉴赏,是人们对舞蹈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批评的思维活动及过程。舞蹈鉴赏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舞蹈鉴赏是一种多维审美心理活动

(一)舞蹈鉴赏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舞蹈鉴赏与一切艺术鉴赏活动一样,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审美享受主要通过“共鸣”、“净化”、“领悟”等鉴赏心理来实现。“共鸣”实际上是鉴赏者与舞者在情感、趣味、理想高度上的共振与沟通,是心灵与心灵、情感与情感、思想与思想高度和谐共振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情境。强烈的共鸣往往使鉴赏者达到如醉如痴的状态。“净化”,是指鉴赏者的情感在共鸣中得到调节、慰籍、疏导和升华。“领悟”,是鉴赏者在共鸣、净化的基础上主动追索作品深层意蕴的结果,它是一种生命智慧的飞跃。在舞蹈鉴赏中,对舞蹈“意境”的领悟,是舞蹈鉴赏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舞蹈鉴赏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这是其最重要的本质属性。人们往往把艺术鉴赏看做人生的一大乐事,有些悲剧作品,明知看了要伤心落泪,但还是忍不住要看,这是由于悲剧往往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使人得到崇高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由张继刚执导的中国当代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将凄美的爱情故事,融于地域的风韵、石墙的森严、古道口的荒凉、大院的奢华、酸枣林的浪漫之中;“盘鼓舞”愤懑的呐喊,“大漠相拥”的哈姆雷特式的悲剧绝唱,让观众肝肠百转,魂魄震撼。如果我们在观赏舞蹈作品时,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就不能算作舞蹈鉴赏。

(二)舞蹈鉴赏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方式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形象性。我们观赏舞蹈作品时,都有过这样的审美感受,到动情之处,或者怦然心动,或者潸然泪下。当你欣赏芭蕾舞《天鹅湖》时,可能瞬间感到物我合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便是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联想”与“想象”在起作用。在舞蹈鉴赏中,联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度与跳跃;二是建立形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联想调动我们有关生活、情感、思想的积累,从而更深切的感受舞蹈艺术形象。例如《小溪、江河、大海》是一个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情感表现性的优秀抒情舞蹈作品。由舞蹈中连绵、流畅的“圆场步”联想到到涓涓细流的“小溪”;由徐徐而颤的手臂联想到“江河”的波涛;由漫卷飞舞的纱裙联想到“大海”源流,完整的形成了从潺潺小溪汇聚成涓涓江河,而后形成滔滔大海的完整的流动的祖国美好山河的“意象”。

而想象是引领观赏者真正走进舞蹈艺术世界的形象思维方式。如舞蹈作品《五彩云霞》,在天籁般的音乐声中,舞者半脚尖碎步慢移,轻轻漂浮的披风曼妙舞动,把观众带入了想象的境域:在袅袅烟雾和变幻的灯光中,舞者的肢体与披风合成同一意象。

(三)舞蹈鉴赏以情感体验为认知目的情感体验是舞蹈鉴赏中最活跃的因素,舞蹈鉴赏始终伴随着情感体验,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首先,就舞蹈作品来说,艺术形象与审美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舞蹈作品,不仅渗透了编导和舞者的情感,其塑造的形象也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第二,鉴赏者在鉴赏时,不仅要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而且要对这些情感作出反应;第三,鉴赏者对作品所作出的判断与评价渗透他的主观态度与体验,表现出情感化的审美评价;第四,在鉴赏中,情感是推动各种心理因素和谐运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引发审美注意和期待,强化审美知觉。

二、舞蹈鉴赏是舞蹈艺术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鉴赏是实现作品价值与功能的“桥梁”舞蹈的价值与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但这些价值和功能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鉴赏才能转变为现实。比如《千手观音》这么美的舞蹈,如果大众不是通过央视春节晚会鉴赏到它,那么它即使具有再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形同虚设,毫无意义。舞蹈鉴赏就是在舞蹈作品与观众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二者的沟通成为可能。当观众被放射状的“千手观音”造型所感动、所震撼时,光芒四射的艺术的“太阳”,也真正让人心燃烧,舞蹈作品的价值和功能才成为现实。

(二)舞蹈鉴赏是推动舞蹈创作的动力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事实上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了鉴赏者的需要、爱好和兴趣。当一个舞蹈作品与观众见面后,观众的评价会影响到创作。仍以《千手观音》为例。2005年《千手观音》在海外得到追捧,世界友人热情的掌声激发了张继刚的创作热情,继续精练,登上春节晚会的舞台;全国观众的热情评价与支持激励编导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完善自己的创作,重新编排的新版《千手观音》出现在“鸟巢”时,原来的21名演员扩展为126名演员,从六个角度向观众展示。不仅消除了视觉盲点,还以立体式造型阐述人类圣火。掀起了第三潮《千手观音》热。假若观众的反应是冷淡的、否定的,那么编导就会及时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创作。

(三)舞蹈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从文艺消费的角度来看,舞蹈作品一经推上舞台,它就是“艺术商品”;而从精神方面考察,这是“艺术接受”———主要体现为鉴赏与批评。舞蹈艺术批评,是指艺术批评家在舞蹈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舞蹈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挖掘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意蕴,或寻找作品与历史、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来分析,阐释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作指导,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艺术批评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和把握到的,这就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介优秀的作品,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鉴赏。

三、舞蹈鉴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须”

(一)舞蹈鉴赏与审美需求

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精神文化决定着一个人的宇宙观、生命观和基本的生活态度,因此,精神文化是文化价值系统中的核心价值。艺术文化与哲学文化、宗教文化三者因为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属于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最重要的层次。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从发生学意义上来看,舞蹈艺术文化是超越于具体宗教、哲学理念和范畴的本源性和本体性存在,而成为一自为自在的实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二)舞蹈鉴赏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一个美学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美学原理。从根本的意义上讲,舞蹈鉴赏与其它艺术鉴赏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鉴赏者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强烈的美感。

(三)舞蹈鉴赏与人格完善

艺术品鉴论文篇10

随着中原艺术市场的持续繁荣,郑州市从业人员也渐成规模。然而,由于没有专业的培训制度和严格的市场准入法则,使这些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得不到社会的广泛承认,严重阻碍了郑州市艺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1.市场缺乏有很高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的收藏人士及鉴定人员郑州市艺术市场对有很高艺术修养、鉴赏能力的收藏家、鉴赏家和鉴定家的需求是空前的,现有人才远跟不上艺术市场的发展需要。鉴定技术停滞不前、严重落后,而造假技术却不断提高、日新月异;个别鉴定中介机构既无条件又无资历,却号称拥有省级乃至部级“资质”的鉴定专家,公然地开展鉴定业务,这样严重干扰了我国文物鉴定市场的有序发展;在有偿鉴定的冲击下,部分专家的道德观已然迷失,他们站在商业交易的角度上,进行着权钱交易,把职业操守、人格道德全部抛之脑后,造成了艺术市场乱象丛生、假冒伪劣猖獗,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恶劣。业界呼吁更多具有良好专业素质、高尚职业道德的艺术品鉴定人员来净化市场,建立权威鉴定机构和鉴定制度,为市场出具客观、公正的鉴定证书,确保艺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2.市场呼唤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懂艺术、通法规、会操作、善于管理艺术品交易的管理和经纪人才随着郑州市的博物馆、艺术画廊、私人画廊、拍卖行、古玩城等兴起,艺术品管理和经纪行业在市场流通及管理环节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术管理与艺术经纪人才极其短缺,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知识的发展型、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更是难求。艺术市场的繁荣需要进行艺术品鉴定、拍卖、经营、策划、等,而大量具有专业知识、懂艺术、通法规、会操作、善于管理的艺术品交易管理和经纪人才为艺术家、艺术市场、艺术品收藏家和投资人之间搭起了联系与沟通的桥梁,促进各方交易顺利完成。3.市场急需一批艺术市场理论专业人才与艺术展览策划人才艺术市场专业人员还包括艺术市场的专业理论、艺术评论和艺术展览策划人员。郑州艺术市场迫切需要一批高质量的艺术市场理论专业人才,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良知,能加强艺术市场良好生态建设以及市场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和推荐艺术家及其作品,向公众和收藏人士解释艺术现象,促进市场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提高在中国乃至国际艺术市场中的地位,成为中原艺术和文化复兴不可或缺的实践者、推动者、策划者及传播者。随着郑州专业艺术展览和活动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艺术展览项目的开展,以及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的逐渐展开,艺术策展人才的短缺也不断困扰着文化艺术的发展,引进一批有管理和策划经验的艺术策展人才,将使这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二、在教学改革中应对问题的对策

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原艺术市场人才短缺的状况,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专业化艺术市场运作和管理人才是最重要的一环。艺术市场专业人才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清晰的法律意识,了解宏观经济趋势与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与艺术交流活动密切相关的操作知识和技能,艺术修养全面,动手力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勇于创新,能满足艺术市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1.在没有设立艺术市场专业之前的过渡期,改革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使之与艺术市场挂钩,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艺术市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由于郑州高校目前还没有艺术市场相关专业,而市场需求又很大,改革艺术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一种过渡性选择。如在设计史、艺术史、艺术概论、美术史等课程中加入当代艺术市场最新动向、市场运作方式及管理方法等内容,不仅使学生对书画、雕塑、陶瓷、家具、金银器加工等加深了解,还要到古玩城、画廊、拍卖行、博物馆、艺术博览会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艺术市场的最新行情和积累市场操作经验,既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又能为未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和市场需求的燃眉之急,一举两得。2.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建立艺术市场专业,这是解决艺术市场人才匮乏的根本途径郑州市到目前为止,并没有高校开设与艺术市场相关的专业。高职院校设置艺术市场相关专业,必须充分利用郑州市的文化艺术相关机构,整合各种资源,放宽相关艺术市场专业方向的招生比例,提高办学条件,加强学科建设,使专业与市场相结合,最终为艺术市场服务。艺术市场课程体系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良性发展的核心之一,决定了艺术市场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课程开设必须是艺术与市场、艺术与管理、艺术与实践的相关学科,先进的专业课程结构除了专业基础如书法、绘画等,还要有管理、经济、法律、艺术史,设计史、艺术评论、沟通艺术、艺术营销、艺术与评估、艺术品投资、艺术市场、艺术品鉴定、艺术品制作、艺术品规划与展览、艺术规律、艺术博物馆等与艺术市场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扩大和深化,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将来在艺术市场开创一番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3.加强与画廊、拍卖行及古玩城等合作,将专业课程与艺术市场紧密相联郑州市高职院校艺术市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加强校企合作步伐,将艺术市场专业课程与艺术品的拍卖、收藏、鉴赏以及市场走势结合,把课堂搬到博物馆、画廊、拍卖行、古玩城等,直接面向市场。多渠道、全方位改变现有教学模式,采取合作教学方式,更新知识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创新能力,将艺术市场的操作、经营、管理纳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逐步推进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和繁荣。校内实践则主要是做学校的展览策划,制作手工艺品对外销售,对外承接艺术品在学校相关的项目等。扩大高校办学的开放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与社会的横向联系和联合办学,实现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多管齐下,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服务一体化,并积极参与策划、组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研究项目,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适应艺术市场的发展。

三、艺术市场师资力量缺乏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