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品德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5:28

良好品德的培养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1

关键词:培养;家庭教育;品德

“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为什么说家庭是教育的基础呢?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接受教育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所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学走的第一步路,学说的第一句话,形成最早的行为习惯等,都是在父母的直接帮助、教育下完成的。也因为父母和孩子间有特殊的血缘关系,这种特殊的血缘关系真是父母进行教育、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好情感基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常态心里,人们都盼望子女成为有用人才。所以说,家庭是教育的基础。

自古以来育人先育志、育德。在家庭教育中,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党和国家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古今中外家庭成功教育的经验之谈。

教育孩子爱父母,这实质上是教育孩子懂得爱,学会爱,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这是骨肉情深。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父母养育了自己,应该孝敬父母;应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爱心,回报父母的抚育。这不仅是对父母的报答,也是对历史、对人类劳动的尊重。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2

一、家园共育,齐心协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明确的目标,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并不是孩子进了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了老师。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交流,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玩,家长发现后要及时询问清楚,和老师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二、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会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要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的引导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言行之中。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是受益终生的。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看似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实不然,环境对幼儿品质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我们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针对幼儿们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幼儿园整体环境中,利用他们周围的人、物、事等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幼儿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宜人的环境中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愉悦,享受快乐的童年。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四、知行统一,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隋波 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

[2] 程小玲 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3

【关键词】道德品质 教学内容 教师角色 学校校风 同伴交往 家庭影响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人们在处理自己同他人、同社会集体的利益关系时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智慧实践,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关键所在。在愈来愈发展的今天,我们之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于道德品质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对孩子心里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校校风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另外,家庭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1.教学内容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文化选择的一种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提炼,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向学生揭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更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效仿的模式,历史教材《罗盛教》《》《的简朴生活》等课文,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艰苦朴素、乐于奉献,不怕困难、勇于进取。胸怀祖国、崇尚荣誉。从小为孩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享乐观。防止我们的下一代被贪图享受的温床软化,被灯红酒绿俘虏,被孔方兄击倒。

2. 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最积极、最重要的。教师不仅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学识才能也会感染、激励学生对知识、事业的渴望和追求,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研究表明,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上课认真;声音洪亮,语言清晰;二是对人和气;三是批改作业细致认真;四是以身作则。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教师必须具有威信。对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产生敬仰的心情,愿意将教师作为自己心中的楷模和表率加以仿效,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

3. 校风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小学生进入小校学后,在良好的校风感染下,能较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采取符合教育要求的从众的行为方式。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通过集体舆论对个体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鼓励或制止。在校风导向的作用下,小学生逐步接受并适应团体规范,良好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

4. 与同伴交往的影响

随着儿童自身的意识发展,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对与世隔绝儿童的研究发现,由于没有伙伴,不能交往,会导致心理发展异常。我国明朝朱棣夺取建文帝的皇位成为明成祖后,迁都北京。他将建文帝2岁的儿子朱文圭带到北京,单独隔离关押到55岁,由于他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朱文圭成了一个“出门牛马亦不识”的,更谈不上懂什么道德情感了。幼儿期的儿童开始自发与别的儿童认识,模仿别的儿童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同伴既是行为的强化剂,又是他们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也显著增长,他们更愿意以同辈群体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同辈的影响对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4

一、注重课前准备,让学生“有备而来”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资源,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的课程。可以说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是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的另一部分,充分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重课前的准备活动,让学生“有备而来”。课前的预习是学生把握文本的前提,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理解的基础,多让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便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在教《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问家人、去商场调查、查阅地方报刊杂志、上网搜索等方式去了解家乡的特产有哪些。上课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家乡的特产,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再如上《我家门前新事多》之前,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自己家乡变化的图片资料与文字资料。通过学生的调查来进一步了解小区、村里、学校的变化,从而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注重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感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同时,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形成了相适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既要让学生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又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如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一文,我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激趣、明理、导行等环节中,使学生能够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能够关心和爱护动物。

在激趣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欣赏视频或学生自己收集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动物喜爱的情感。

在明理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手拿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讲述自己喜欢的原因,并阐明理由,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接着给孩子们讲一些有关“食物链”的小故事,让学生能够明白各种动物的存在对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升华对动物的情感。

在导行这个环节中,首先,讲述《明明和小鸟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明明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小鸟放走了?其次,我将《长颈鹿妈妈的诉说》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小组讨论交流:小长颈鹿怎么了?长颈鹿妈妈为什么会伤心?进而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己平时是怎样对待动物的,是关心爱护还是打骂虐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好呢?并且交流、讨论,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判断课本上小朋友对待动物的行为是否合理,从而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延伸到以后的实际行动中。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并能够达成共识:爱护动物,善待动物,做动物的好朋友。

其实,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进行讨论、情景模拟、角色表演、游戏、讲故事、编儿歌、做小实验、做手工等各种活动。课堂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注重课后延伸,让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活动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的结束,每一节课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儿童认知活动的结束。因此,思品教育更应深入学生生活当中,促进学生发展,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在学完了《花草树木点头笑》中“我是绿色小卫士”后,可以鼓励学生在学校、在家里,为保护花草做一件事情。如给家里的养的花浇一次水;在家长的配合下,栽一棵树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爱护环境,在亲近大自然的花草中,感受大自然的慷慨与美好。

再如,学完《快乐的少先队员》这一单元时,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红领巾的意义,体验少先队活动的乐趣,而是要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严格以少先队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能够在红领巾的激励下不断进步,能够与同伴分享快乐节日的同时,还能以自己的方式关爱特殊儿童,而这些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并非仅仅是靠课堂“完成”的。

因此,品德教育要把儿童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感受、体验、分析。要积极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做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一代新人。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5

C=Cookie worod M=闵乐夫

C:您认为0~7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否适合由家长带领去现场观看体育比赛?

M:在这个问题上,我把0~7岁分为三个阶段。我个人认为,0~3岁的婴幼儿还谈不上观看体育比赛,3~4岁的幼儿适合在家里看电视,只有5~7岁的儿童适合让家长带着到体育场馆观看,而且要看那些适合儿童观看的比赛项目,比如,排球、乒乓球、举重、跑步、跳高、跳远、艺术体操、武术等。

因为对未成年孩子来说,到场馆观看比赛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交通问题舟车劳顿,孩子犯困,还没到就睡着了,场馆内还有噪音问题:气氛如果过于热烈,感官刺激强烈的话,对于幼童的耳膜、心理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要是露天体育场还有日晒雨淋的问题,尤其在整个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挤、擦、磕、碰等安全问题;还有饮食问题等等,诸多问题,所以我个人不建议5岁以下孩童到现场观看比赛,在家看看电视就可以了。

C:家长和孩子在家看电视中的比赛最大好处是什么?

M:在家看电视,首先环境好,安全、安静、干扰少,便于亲子交流和对话,而且免去了舟车劳顿之苦,所以非常适合幼儿及其家长。

G看比赛的时候,父母除了向孩子讲解一些比赛规则,还能做些什么呢?

M:其实利用观看比赛这个时机,家长可以做很多事情,有一些平时听起来很抽象很生硬的人生道理,在这个时候讲起来会很有说服力,家长如果能够适时适度,并讲究一些方法,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会比较明显。我说讲究方法是希望家长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适当地、有选择地讲道理。要点到为止,适度、自然,不能生硬、强加。比如勇敢、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父母可以这样说,你看运动员大哥哥大姐姐们多勇敢呀,敢在全场这么多观众面前展现自己,而且面对竞争对手,他们丝毫都不畏惧。这就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对手,这种自信来自于平时艰苦的训练,他们也许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他们从来没有失去信心,对自己有自信心,对教练有信任心,所以最后就会成功,可即使成功了,也并不是就达到最后目的了,他们还要勇敢地去超越,不过这时需要超越的就是自己了。

C:所以看比赛还受到了品格教育。

M:对,礼节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这样说,运动员们多懂礼貌呀,你看他们正微笑着向全场观众们举手致意呢……如果是带孩子来到现场,家长更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举止文明礼貌,不随地吐痰,还要教孩子如何对精彩的比赛报以文明的掌声与欢呼。

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进行规则教育。规则教育是德育的一种,体育比赛最讲究规则,运动员参加哪项比赛就要遵守哪项比赛的规则,而观众只有懂得相应的规则才能更好地欣赏比赛、享受比赛,所以规则很重要。同样,人生活在世界上必不可少要接触到规则,走在街上有交通规则,上班工作有职业规则,回到家里有伦理道德、家庭规则,从小教孩子遵守规则,长大以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比如看排球比赛时家长可以这样说,你看刚才发球的大姐姐把球发过界了,所以就失去了发球权,由对方发球,这就是规则,任何项目都有自己的规则,有规则才会有秩序,有秩序才能有和谐。

还有合作精神,父母可以这样说,像花样游泳啊、赛艇啊等这些团体项目,都需要每名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所以她们所赢得的每一个掌声和每一份胜利都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即使像台球啊、举重啊这样的个人项目,其实每一名运动员背后也是一个团体在协作,大家分工不同,做贡献的方式不同,但是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样每一个人才算是真正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你在幼儿园的时候,在玩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时,要懂得分享,分享就是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那样才更好玩,自己玩多没意思啊。还有,大家一起做游戏时,要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不能只顾自己,有时只有你所在的团队了,才是真。有些游戏既适合孩子们之间玩耍,又适合家庭成员之间一起玩,比如打沙包儿、跳皮筋、跳房子等等,可以说既是体育运动又是亲子游戏项目。还有些游戏简便易行,又能够帮助孩子树立团队意识,比如‘两人三足’跑。

C:看比赛的时候老给孩子讲道理,会不会让孩子不耐烦?

M:这是我需要强调的,上面这些大道理不是让家长一次性全部灌输给孩子,要简洁、适度,循序渐进,要在和谐快乐的气氛中进行,要使幼小的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乐于接受你的讲解。有比赛就会有输,冠军只有一个,如何看待比赛的结果也是一种教育。父母要这样告诉孩子,成功和失败都是平常事,要潇洒对待胜与负。一次胜利不是永远胜利,还要瞄准更高的目标,迎接下一次挑战,一次失利也不能说明什么,要挺胸抬头,去争取更多的机会。你看那些参加跳高比赛的运动员,杆子的高度一升再升,可以说是永无止境,所以每次的冠军并不是绝对的冠军,目标一直都在前方。

对运动员来说,奥运会是一个见证,见证他们艰辛的训练所得到的一个结果,对全世界来说,奥运会是一个记录,记录人类向更高、更远大的目标前进的足迹。

对那些理解能力更强一点的孩子,还可以谈一谈“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理。父母可以这样说,你看那位长跑运动员是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的,为什么却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呢,那是因为从这样的运动员身上能够体现出人类不屈不挠的高尚精神境界,所以虽败犹荣,值得大家尊敬。同样,爸爸妈妈也不会因为你某一次的考试成绩不好而认为你不是一个好孩子,或者觉得你没有努力,只要你也有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你就能够得到属于你的光荣和胜利。

C:奥运会期间,电视上转播的比赛节目会很丰富多彩,哪些项目最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呢?

M:我觉得像艺术体操、排球、武术等都是很好的项目。我希望家长不要让年幼的孩子看拳击啊,击剑啊这些项目,因为幼儿时期是感官很敏锐的时期,他们社会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差,但是特别喜欢模仿,看到什么学什么,所以从保护幼儿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他们最好不看。

C:您说武术这个项目您是赞成家长带孩子看的,大家看到武术这两个字,一般不是都会想到打打杀杀这样场面吗?

M:武术和武打不一样,你说的打打杀杀是一些武打影片给人们的印象。奥运会上的武术项目其表演成份要远大于攻击取胜的竞技目的。而且我认为看武术比赛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时机。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古人创造武术首先是为了强身健体,当路见不平又可以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但绝不是逞能好胜,更不允许恃强凌弱,这些宗旨都体现出中国人古老的健身观,价值观,人生观,如果家长循循善诱,对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们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还有,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调皮、活泼的小男孩模仿醉拳或者猴拳

的样子在那儿玩儿,家人朋友乐在其中,这些画面又可以体现出武术这一民族体育项目的普及性和趣味性,所以说看武术比赛可以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看的人多,学的人多,才会发扬光大,才能源远流长。

C:您认为男孩和女孩在观看比赛项目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吗?

M:一般男童多看些举重、赛跑、武术等项目,女童多看些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排球等项目比较好。我上面说过男童不要看拳击、击剑,但是十几岁的男孩子如果性格方面有女性化倾向的,反而要多看一些这类对抗性较强的竞技类项目。

C:您认为在“家里”举行奥运会将对我们“自家”的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M: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奥运的精神也离我们更近了,奥运的精神就是“重在参与”。

奥运会只有十几天,而参与体育锻炼却是一生的事情。父亲母亲们如果能够好好地利用这次大家都关注的体育赛事,热情参与体育运动的宝贵机会,激发孩子自身的“运动需求”,调遣他与生俱来的“运动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热爱体育的种子,使参与体育锻炼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这会让孩子们终生受益,我想奥运会最深远的影响也就在此了。

其实对每个人来说,不管大人孩子,健康都来自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膳食平衡、睡眠充足、作息有规律,也包括经常进行一项或多项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如果父母能经常带着孩子做运动,那无疑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既亲子又健康。奥运会也是由群众体育发展而来的,群众体育的目的就是增强体质,拥有健康的身心。

C:适合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都有哪些?

M:适合3至5岁幼儿的有跳绳、打羽毛球、踢皮球、快走、跑步、摸高跳,捉迷藏、仰卧起坐等等,而婴儿也不例外,让他们在床上爬来爬去、翻跟头、藏猫猫、脚蹬、手抓、大人给他们做婴儿操,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家长都应起到示范和保护的作用,6、7岁的儿童应尽量多进行一些户外的集体活动,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合作的精神,守规则的精神等等,家长应该起到鼓励和引导的作用。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6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品德教育 途径与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我们常常讲的学校德育,即是为达到这一目的。在中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中,都提到了德育问题,只是主次、轻重有所差别。《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把思想教育列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目的,而品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教材,既注重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又重视思想性。因而中学历史教材基本可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只要教师用心,就可以利用和发掘这些教材完成大纲要求的这一任务。我是中学历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此深有体会。因此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品德,即品质道德。品质,就人的方面说,指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下面,我就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及其道德品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品质有许多方面。良好的思想品质,除道德品质外,还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等方面,就政治讲,还有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人民政府等。列举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有不少体现爱国主义的人和事。我利用这些人和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事迹、西汉苏武牧羊、南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明末清初郑成功、明清东南沿海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清代林则徐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时期陈化成、葛云飞等人为国捐躯,等等,都是爱国、爱民族的楷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八国联军侵华并火烧圆明园,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以上这些人物和事,都可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的作风。

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优秀历史人物,他们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人,大都有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的精神。这类人编入历史教科书的也不少。我在教学中,选择几个较典型的人,给学生讲述他们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的故事,结合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话,让学生了解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的理念。

3.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

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在历史教科书中,此类不乏其人。春秋末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个典型。他翻阅《易经》,贯连竹简的牛筋断了三次,“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出于这里。西汉司马迁,因为替李广投降匈奴辩护而遭受宫刑下狱,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长篇巨著《史记》。明代李时珍执著于中草药研究,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本草纲目》,为我国中医作出巨大贡献。外国华盛顿、贝多芬、爱迪生、达尔文等人也都是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典范。

4.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历史教科书中,介绍了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五种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五种社会呢?我深刻地思考过。除原始社会外的四种社会,我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制度,每种社会都有一定的先进性。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很大的优越性。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的感情,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中,还有谦虚、诚实、守信、戒贪、勤劳、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方面。这些方面,有的属于道德范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属于思想品质范畴。一般地说,道德品质是良好的思想品质。人们在生活中,受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会支配行为。例如:在路上捡到钱,人因为心理特征不同会做出不同的行为,或把钱占为己有,或把钱归还失主。而具有道德规范的人,一般会选择后者。因此,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因而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我在这方面,有一些实践和体会。

1.教师要有自觉的责任感。

将社会道德转为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的。作为直接教育学生的老师,我们应该把这看成是自己的重要责任,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把德摆在首位,除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课本外,在其他各科的教学大纲中都涉及道德要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树立了一个道德典范――雷锋。雷锋精神影响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学生,并转化为他们的个人品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不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如金钱至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享乐主义等思想,使不少青少年堕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有“教育好下一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历史教师也不例外,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

2.传授道德知识。

道德自身有一整套知识,必须传授给学生,而历史教学在传授道德知识上,有其他学科不能比的优势。古今中外,有很多道德规范是一致的。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天下为公、舍生取义、与人为善、先人后己、谦虚礼让、诚实守信等。林肯年轻时在超市工作,有一次少找顾客一点零钱,他步行几十里,把这点零钱还给顾客。列宁小时候打破人家的花瓶,没有逃避责任,按价赔偿,这说明在诚实守信方面,中外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这也就是道德规范的共性、普遍性。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介绍了不少优秀人物的道德品质。我利用这些人物给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让学生懂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分析评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3.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

学生有了道德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道德行为。如一个年轻人坐在公交车上,碰到老人、孕妇和残障人,或许他会马上起身让座,或许思考了一阵子才让座,或许不让座。马上让座的说明他道德情感强;思考了一阵子才让座的,说明他道德情感不够强;不让座的,说明他道德情感不强,缺乏耻辱感。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实施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在历史教材中,介绍了很多优秀人物。对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教师可加以发挥,创设一个道德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识别。例如:中国近代史主人翁之一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有朋友要帮助他逃往国外,他分明知道不外逃就有生命危险,但还是留了下来,结果被清廷处决了。他不惜生命是为什么?学生就会在这个道德情境中思考和辨别。他曾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所以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显然,他是为以身救国。这一道德情感的感染力是很大的,学生很容易识别,这就培养了学生报效祖国的情感。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方面,历史教科书还有许多可挖掘,只要历史老师用心,就能完成历史大纲关于德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雷素君.例谈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0.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7

1.主动交流,引领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足以说明了解学生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真正改变是因为他自身具备了改变的动因,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和压力。我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时,列举了很多伟人因为良好的习惯而成功的例子,使学生真正明白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其主动地进行改变。只有激起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积极地去养成良好的习惯。

2.榜样示范,潜移默化

学生好习惯的养成要有一个标尺、奋斗目标。榜样就是楷模、标杆,它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以及很好的矫正作用。首先,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一般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其从中吸取营养,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感动到行动的转化。教师要能成为学生的偶像,那就会具有无穷的号召力。

3.环境熏陶,润物无声

环境对人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环境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班级的环境作为学校环境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是环境育人的最佳范例。学校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当是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教师要让花草树木抒情,让墙壁走廊说话。常新的黑板报、宣传橱窗、文明展牌,醒目的名言警句,都将尽量使之生活化、人文化,让其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4.小处着手,强化体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我们平时的言谈举止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只有在细节上立得住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个由少到多、由点到面、从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的推进过程,要循序渐进。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在一贯,贵在坚持。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辞小善,不苟小恶,让学生在细小的、具体的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小事中闪耀着精神。从简单的言行举止、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习以为常处练就好习惯,在日积月累中铸造真精神。

5.奖励惩罚,双管齐下

一个人的习惯往往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坏习惯令人生厌;好习惯讨人喜爱。奖励和惩罚对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弘扬和鞭策作用,是正面激励和反面激励的两种表现形式。学校要有严肃的纪律、严格的管理、严明的奖惩制度。对学生中的好人好事、闪光点、成绩,要理直气壮地及时给予郑重、真诚的奖励表彰,以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使其充满成功感、幸福感。对恶习、劣迹、错误的行为,要旗帜鲜明地立即给予严肃、恰当的惩罚和批评,采取果断措施,促其清醒,幡然悔悟。教师在运用这两种手段的过程中要努力将这种外部力量逐步化为学生内在的奖赏或良心谴责的体验,进入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境界。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8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因此,我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二、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三、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9

关键词: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材;心理学知识;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70-02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然而在现实中的普遍情况却是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强调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如精神压力过大、厌学、处理不好与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系等等,甚至会发生自杀、自残、伤人等流血事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6岁,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上的巨变也会造成心理上的波动,容易敏感、多疑、冲动,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及时疏导,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承担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共有五本,其中七年级、八年级教材中有心理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重要意义。如教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正视自我 成就自我》中有运用心理测量对学生进行智力、人格、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识别和评价行为和情绪问题高危学生,发现存在多动、品行障碍、情绪障碍、社会功能障碍等方面障碍的学生,使家长和教师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早处理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再如教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中涉及了紧张程度与学习效率关系图,即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可以用这一定律来描绘考生的紧张程度与考试发挥水平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个定律给学生解释为什么适度紧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考试中正常发挥水平,而过度紧张为什么会导致考试中发挥失常,成绩下降。学生明白这个定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调节过度紧张心理的方法,如认知调节法、积极暗示法、深呼吸调整法,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实际体验,在考试前提醒学生运用这些调节过度紧张心理的方法,便于达到调节、避免和克服考前过度紧张的心理,这对于学生从容应考、发挥真实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又如教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涉及情绪和情感的知识,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认知调节法、理智控制法、合理宣泄法、心里放松法、行为调节法、理性升华法,使学生能够调节不正常的、消极的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和培养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还可以传授给学生培育高尚情感的方法,如:感受理智法、体验道德法、欣赏美好法,培养学生丰富的、健康的、高尚的情感,有助于调节、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培养和发展积极的情绪。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培养健康、文明的兴趣爱好和高雅的情趣,远离假恶丑,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又如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从众与自主》中讲授了“从众现象”这一心理学中的知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自主选择勇于负责,学会抵制外部不良诱惑,找到真正的自我。针对初中学生“追星”的普遍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明星的奋斗精神和优秀品质,而不是盲目从众,哪个明星红就追谁,盲目崇拜、疯狂迷恋明星,以至丧失自我,妨碍学习,影响生活。

又如教科版八年级上册《与挫折同行》中讲授了面对挫折时我们应该怎样做的问题。现在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差,受不得一点委屈,听不得老师家长的半点批评。关于学生动辄离家出走、自残甚至自杀的报道不时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出现。所以,挫折教育是近几年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教育方面的热词。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如意事常八九,当挫折和逆境真的到来时,没有好的心理素质,没有正确的态度,没有一定的战胜挫折的方法,是不能很好地战胜挫折的,进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既然挫折是不能够避免的,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地面对它,掌握一些战胜挫折的方法,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态度。学会一些排解挫折感的方法,进行自我疏导,比如心理补偿法、情感的合理宣泄或转移法、升华法、自我暗示法等等。还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努力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增强自制力。通过平时这一系列的积累和储备,当挫折真正到来时,不会手忙脚乱,悲观失意,自暴自弃,而是能够理性地审视挫折,从失败中汲取力量,为今后能战胜困难而积累经验。

除以上所述,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出现的心理学知识去引导学生,而是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多方面渗透自己知道的心理学知识,全方位塑造学生的性格,使之具有自尊、自爱、自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认真负责的积极的健康的性格特征。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教师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长苦恼、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一定要真诚而又细心地关注、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路径着眼,应从小抓起,步步抓好;从学生的发展环境而言,这是一项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再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而又积极的发展是所有教师的天职。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10

1.要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

我们要经常给学生讲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组织他们收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当屏幕上出现我国国旗飘扬在领奖台上空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国家争光的愿望。每当这时,很多孩子都会非常激动,表示要向运动健儿们学习,长大了也要做名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事实证明,有些体育健儿正是这样起步的。

2.要加强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体育课上,有的学生对跳高或跳山羊有惧怕心理,遇到这种情况,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竞赛,最好是组与组之间进行。在集体荣誉面前,在组员间的互相鼓励和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的惧怕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3.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据调查,其中有部分人认为只要学好数学和语文,体育差点问题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危险,怕高怕险,表现出明显的意志薄弱。通过端正学习态度的教育,使这些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其积极锻炼的内部动机。

二、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情绪,究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

(1)防御性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 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就紧张。

(2)类化。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或其他与跳高相似的活动。

(3)感染。如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

我们了解了学生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采取如下措施:

(1)教师要讲清动作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可以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体验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

(2)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1000米和1200米自然地形跑,400米和6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薄弱的学生有可能

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

(3)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羽毛球、排球、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和培养学生果断、机智、自制、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4)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三、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难度的标准应是:只要努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要求。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的原则,要从难从严要求,培养学生克服客观困难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客观困难情境,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运动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适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与主观困难,如与疲劳、小病、不愉快情绪等作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运动项目的情况、特点,在内容难度,动作要求(强度、密度)、学生心理要求等方面,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妥善安排,努力做到不易不难,恰到好处。

四、注意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

注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 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如何加强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呢?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作业、自我要求、自我监督的能力,并进行自我暗示的训练。

1.自我作业

即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细心揣摩动作要领,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

2.自我要求

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有的学生在做山羊分腿腾越动作时,由于步伐混乱,踏跳不准,胸腹撞到“山羊”上了,以后见到“山羊”就怕了,甚至认为其他体育项目自己都行,只有“山羊”过不去也无所谓。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用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要放松要求。同时教师要加强必要环节的保护,争取一次成功,如一次不行,就继续做, 直到找回已建立的正确条件反射,消除摔跤留下的“伤痕”。

3.自我监督

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监督,做到公开课和日常课一样,教师在与不在一样,测验与平时训练一样,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

4.自我暗示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暗示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意志和提高运动成绩都是有利的。

五、教师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