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风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7:14:42

良好风尚

良好风尚范文篇1

一、目前中学生的品德误区及产生原因

品德即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般认为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成分,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迅速发展,初中生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已基本正确,开始运用道德规范来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能按自己的道德观念去分析具体的道德情境并产生情感体验。当代中学生成长在平稳安定的环境中,他们将走入的却是飞跃变革的社会,因此他们基本成熟的道德品质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他们的观念与习惯、思想与行动常常是矛盾地统一体。这种矛盾有时使他们走进品德的误区。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悖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多年的道德理论课堂教育后,能够对道德的概念、对什么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什么是情操、理想等熟背如流,考试成续优秀。如果参加有关的辩论比赛或演讲比赛,能够有理有据、声情并茂,但在实际行为方面则常常出现公共汽车上不愿或耻于让座、学生干部不会说“谢谢”、对班级内校园中的废纸杂物视若无睹、考试作弊......一系列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这显示出他们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其二是道德意志难敌眼前利益的诱撼。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有意义的、但当时并不吸引他的道德目的,而克服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动机、需要或者愿望的心理特征。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时候是难以舍弃或拒绝跟前利益的诱惑的。成人如此,何况中学生?对当代中学生而言,什么是眼前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学业成绩及由此带来的其他成功与辉煌,二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诱因,三是看起来可以无尽挥霉的青春生命。不少我们所认为的优秀学生,他们汲汲以求的是前者,仅仅是前者。因此他们除了对分数感兴趣外,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无视身边人。而另有一部分学生则以“何必把明天的烦恼提前到今天”为生活原则,信奉“只要今日我快乐,无须愁白少年头”。看起来,这两类学生的行为表象截然不同,但不难发现其共性:他们所追求的都是眼前利益,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了眼前利益他们都放弃了许许多多在这个年龄段所不应或不能放弃的东西,在眼前利益的诱惑下,他们的道德意志显得那么脆弱。

其三是价值与尊严的重新定位。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极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才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那么在学生心灵的天平上,传统道德规范所赋予他们的价值观与尊严感无疑已被重新定位了。

不可否认,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互为作用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五彩斑斓的社会面前,青少年的无所适从或慌乱盲从有其客观原因。如果我们的德育也陷入迷茫,那么贻误的将是一代人。道德的说理教育以及其它的道德宣传有助于道德知识的普及,加深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识,要使道德规范真正被受教育者内化、吸收,使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达到自由的境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习惯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

二、重视道德践行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把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完善“他律”倡导“自律”。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通过学生守则、常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条件,明确联系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知道练习的成绩懂得成败的原因......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被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因为一个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应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的行为习惯的主人而不要变成奴隶。

2、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高,必须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有必要重新体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训给我们的启示,使施教者与被教者共同重视“小节”,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良好风尚范文篇2

一、目前中学生的品德误区及产生原因

品德即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般认为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成分,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迅速发展,初中生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已基本正确,开始运用道德规范来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能按自己的道德观念去分析具体的道德情境并产生情感体验。当代中学生成长在平稳安定的环境中,他们将走入的却是飞跃变革的社会,因此他们基本成熟的道德品质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他们的观念与习惯、思想与行动常常是矛盾地统一体。这种矛盾有时使他们走进品德的误区。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悖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多年的道德理论课堂教育后,能够对道德的概念、对什么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什么是情操、理想等熟背如流,考试成续优秀。如果参加有关的辩论比赛或演讲比赛,能够有理有据、声情并茂,但在实际行为方面则常常出现公共汽车上不愿或耻于让座、学生干部不会说“谢谢”、对班级内校园中的废纸杂物视若无睹、考试作弊......一系列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这显示出他们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其二是道德意志难敌眼前利益的诱撼。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有意义的、但当时并不吸引他的道德目的,而克服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动机、需要或者愿望的心理特征。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时候是难以舍弃或拒绝跟前利益的诱惑的。成人如此,何况中学生?对当代中学生而言,什么是眼前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学业成绩及由此带来的其他成功与辉煌,二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诱因,三是看起来可以无尽挥霉的青春生命。不少我们所认为的优秀学生,他们汲汲以求的是前者,仅仅是前者。因此他们除了对分数感兴趣外,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无视身边人。而另有一部分学生则以“何必把明天的烦恼提前到今天”为生活原则,信奉“只要今日我快乐,无须愁白少年头”。看起来,这两类学生的行为表象截然不同,但不难发现其共性:他们所追求的都是眼前利益,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了眼前利益他们都放弃了许许多多在这个年龄段所不应或不能放弃的东西,在眼前利益的诱惑下,他们的道德意志显得那么脆弱。

其三是价值与尊严的重新定位。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极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才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那么在学生心灵的天平上,传统道德规范所赋予他们的价值观与尊严感无疑已被重新定位了。

不可否认,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互为作用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五彩斑斓的社会面前,青少年的无所适从或慌乱盲从有其客观原因。如果我们的德育也陷入迷茫,那么贻误的将是一代人。道德的说理教育以及其它的道德宣传有助于道德知识的普及,加深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识,要使道德规范真正被受教育者内化、吸收,使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达到自由的境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习惯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

二、重视道德践行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把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完善“他律”倡导“自律”。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通过学生守则、常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条件,明确联系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知道练习的成绩懂得成败的原因......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被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因为一个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应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的行为习惯的主人而不要变成奴隶。

2、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高,必须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有必要重新体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训给我们的启示,使施教者与被教者共同重视“小节”,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良好风尚范文篇3

根据县文明办《关于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结合我镇中国幸福家园建设实际情况,决定在全镇开展以“爱护新的家园、改进生活习惯、培养文明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进一步推进我镇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工作的实施。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契机,适应新家园建设形势,顺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新期待,大力开展以“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为主题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珍惜物质家园建设成果,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融入现代文明生活,弘扬和传播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展示全县恢复重建后的现代文明新景象。

二、活动目标

1、建设新家园。要抓住恢复重建和建设中国幸福家园契机,引导群众自己动手、共建家园,切实搞好房前屋后清洁卫生,维护好公共场所环境秩序,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全县环境面貌的改善,做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

2、倡导新生活。适应群众求知、求乐、求美、求富、求健康的需要,广泛普及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医疗卫生和健康知识,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引导群众主动移风易俗,转变陈规陋习,树立遵纪守法、勤劳节俭、清洁卫生、珍惜健康、保护环境等观念,养成现代生活习惯。

3、弘扬新风尚。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以提升全民素质为目标,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形成知荣辱、讲正气、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三、活动内容

l、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主题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形成与灾后恢复重建巨大成就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抓住“三基地一窗口”建设契机,充分利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历史进程、建设成就、巨大变化及生动事例、先进典型,利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生动实践,培育群众感恩奋进精神,引导群众珍惜物质家园建设成果,爱护好、维护好新家园。

2、大力开展环境治理活动。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和中国幸福家园建设的要求,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加快镇村环境治理活动。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广泛开展“美环境、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力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继续强化对“乱吐、乱扔、乱倒”行为的劝阻和治理,组织群众清理垃圾、污水、杂物,开展植绿护绿活动,避免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乱贴乱画等现象,引导全镇群众自觉维护好新村新房的清洁卫生、环境秩序,推动全镇城乡环境面貌的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3、大力普及文明礼仪知识。通过宣传栏、广告牌、村(居)民学校、宣传单等形式,大力普及社会礼仪、生活礼仪、职业礼仪常识,普及健康卫生知识、环境保护知识,引导群众增强村容整洁、环境保护意识,养成文明卫生习惯。通过文明礼仪知识宣传、不文明行为劝导、星级文明户创建、爱国卫生运动、植绿护绿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增强干部群众的公德意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组织发动群众,制定《城乡居民文明卫生公约》、《村规民约》、《职业规范》、《行为守则》、《卫生保洁制度》等,引导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觉遵守、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增强学文明、讲文明、传文明的自觉性。

4、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选择一批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成效显著,以及中国幸福家园建设中确定的“幸福村庄”,要启动“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总体要求,进行文明村镇创建培育。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充分发挥道德协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引导群众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革除陋习,形成与新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公务员之家

四、活动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各村(居)委会、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关于“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实施方案,迅速作出安排布置,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良好风尚范文篇4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文明能够产生社会和谐,文明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党中央已多次强调"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讲文明,仍要坚持不懈地“讲”下去。树立文明新风尚,对构建文明的新乡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领导干部要带好头,做好人民的表率,树立政治文明新风尚。干部要团结、廉洁奉公、勤政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民。团结能凝聚力量,领导干部要团结,才有共识,才能一心一意为乡镇谋发展,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乡镇的兴旺发达。领导干部要廉洁奉公,不要利用职务之便办私事,不要公账私存、公款私用。领导干部还要勤政为民,多干事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打击不良风气,倡导和谐气氛,树立精神文明新风尚。1.坚决扫除黄、赌、毒,有关执法部门要经常对娱乐场所、网吧、发廊等场所进行巡查,坚决打击、聚众、聚众吸毒等歪风邪气,将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群众个人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坚决杜绝黄、赌、毒的侵蚀。2.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搞联宗祭祖、建造神坛社庙,搞土葬等活动,要崇尚科学,学科学,用科学。3.要尊老爱幼、邻里要和睦。要讲卫生、懂礼让。4.经常开展公益性活动:如经常组织社会热心人献血献爱心活动;公开举行插花比赛,将获奖作品公开拍卖,款项作为社会公益金存起来,作为以后慈善用途,既可以展露乡民的公德心和善心,又可以帮助有需要的和有困难的人;号召中小学生做好事,组织他们对特困家庭和特困户进行搞卫生清洁等帮扶活动,一来可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二来可以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品德,懂得关心弱势群体。5.开展送戏下乡等文体活动,活跃乡村气氛,增强乡民的积极性,加强乡民的文明氛围。

良好风尚范文篇5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尽管诚信友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友爱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经济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在催生着实用主义哲学、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我们屡屡可以看到与诚信友爱背道而驰的种种现象的报道:“讨饭专业万元户”利用人们的善良,“讨饭致富、事后享受”;贫困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人间蒸发,而不对资助人履行承诺;机动车肇事之后见死不救扬长而去;以及许多地方出现了虚假传销、毒大米、毒奶粉事件......一幕一幕,都让人心痛。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信任日益加深,形成了可怕的社会道德冷漠症,诚信友爱似乎已经成为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

因此,在全社会培育诚信友爱道德风尚,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培育诚信友爱道德风尚,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是礼仪之邦,悠久的文化历史蕴涵着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核心价值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些优秀内核,鼓励人们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育诚信友爱道德风尚,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治建设。法律是对合法权益最有力的保障,只有人们的权利能够得到承认并切实得到保障,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要按照建设诚信社会的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构建诚信规范,特别要重视政府的诚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培育诚信友爱道德风尚,必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友爱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的培育有赖于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赖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良好风尚范文篇6

——九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同志关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了当前我国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我们每个同志都要全面遵循、自觉践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当荣之事,拒为耻之行,以实际行动推动良好风气的形成。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风气的优劣,与人们树立何种荣辱观息息相关。人人知荣弃耻、褒荣贬耻,风气才能健康向上;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风气必然颓废消极,也必然阻碍社会的进步。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风气,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复兴都无从谈起。可以说,“八荣八耻”,每一“荣”都关本文来自系着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耻”都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任务。

荣辱观的问题,道德和风尚问题,是牵涉到每个社会成员的问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要求全体人民积极参与,共同践行,自觉行动。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给了每个人充分表现和选择的空间。但无论作出怎样的选择,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始终是做人的基本选择,始终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不能逾越半步。而与之相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都应给予否定和鄙弃。要把“八荣八耻”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就须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既要有崇高的理想,又要有实际的行动;既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又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这样才能明荣辱、辨是非、扬正气。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优良的党风和政风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关键。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是党章对每个党员提出的明确要求。“小节不守,大节难保。”那些违法乱纪者,不都是从个人作风或道德上出问题开始的吗?由作风不端到蜕化变质,这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直接、间接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引以为鉴,一定要率风气之先、垂道德之范,不仅要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当好人民公仆,而且要在社会生活中带头严格自律,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者,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促进,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做榜样。用个人的实际行动为共产党员的形象增添光彩,为党增添光彩。

良好风尚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师生的精神文明素养为目的,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核心,以规范师生的行为重点,以“推荐身边好人,比学高尚品行”为主题,广泛发动全校师生推荐身边好人,学习身边好人,在全校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行的社会风尚,提高全体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参选范围和标准条件

1、参选范围:全校学生和全体教职工。凡一贯模范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具有感人道德事迹、群众赞誉、社会形象好的个人均可参选。

2、标准条件: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种类型,具体标准如下:

(1)助人为乐类:长期主动无私地帮助他人,坚持帮助无血缘关系的老幼病弱、鳏寡孤独以及其他困难群众;对遭遇不幸或遭受灾害者奉献爱心,努力帮助排忧解难;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扶残助残、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赢得群众高度赞誉。

(2)见义勇为类:未成年人要“见义智为”;教职工在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设法进行保护和援救;勇于同正在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义务协助追捕犯罪嫌疑人或提供重要线索,为侦破特大案件作出贡献;在抢险救灾中,奋力排除险情,保护国家、集体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3)诚实守信类:具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严格自律、履行承诺;从事教学和服务工作坚持优质规范,享有高度信誉;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待人,实心做事,即使遇到困难,仍坚持信守承诺。

(4)敬业奉献类: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在提高服务质量、劳动效率等方面贡献突出;干一行、爱一行,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尽职尽责、默默奉献;恪守职业规范,办事公道、服务优质,赢得群众广泛好评。

(5)孝老爱亲类:模范践行家庭美德,孝敬父母,长期悉心照料体弱病残的老人,使他们享受人生幸福;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家庭生活温馨和谐;在家人亲属有伤病、残疾等困难情况下,做到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事迹感人,群众颂扬。

三、方法步骤

推荐评选活动坚持师生为主体原则,使推荐评选过程成为师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1.宣传发动。制定下发活动方案,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橱窗等阵地和手段,广泛宣传评选活动的重要意义、目的要求、标准条件等,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2.基层推荐。各科室、各年级组要广泛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通过召开民主推荐会,采取书面推荐、口头推荐等形式,积极发动师生发现推举身边好人好事。以年级和行政后勤为单位,各推荐1—3名候选人(每个类型只能推荐1人),推荐身边好人需填写推荐表,并附1000字的好人事迹材料(用纪实性语言,不要空话套话,一律用第三人称),提供2寸标准照片及生活照片(有电子版)。每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将事迹材料及照片发至邮箱:。

3.公示投票。身边好人候选人将在校内进行公示,接受师生评议、监督。

4.综合审定。学校成立身边好人评选组。每季度最后一个月评选组根据候选人的事迹材料,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进行无记名投票,评选“一中身边好人”3-5名并予以表彰。

5.向上推荐。在学校评选的基础上,对事迹典型的师生向县文明委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好人评选。

四、表彰奖励

凡被评为学校好人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好人评选活动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科室、各年级组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将评选活动作为提升师生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抓实抓细。对填报人的报名表、事迹材料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先进人物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典型性。

良好风尚范文篇8

一、认真开展宣传倡导工作

我镇通过微博积极倡导使用公筷的公益广告,强化社会大众对公勺公筷的理解;积极在LED显示屏上滚动播放“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健康生活”、“让使用公筷成为新风尚”等标语,增强干部文明用餐的意识。通过宣传和倡导,引导大众树立新的饮食观念,在社会形成浓厚的节俭风尚。

二、具体落实“公筷行动”

我镇组织向食堂就餐的职工普及餐桌礼仪,提高文明用餐意识,传递健康生活理念,引导干部职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争取做到“不浪费一粒粮”。引导干部职工在用餐后自觉带走餐盘,不乱扔餐桌垃圾,保持一个良好的用餐环境,也有助于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健康意识。

良好风尚范文篇9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风气的优劣,与人们树立何种荣辱观息息相关。人人知荣弃耻、褒荣贬耻,风气才能健康向上;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风气必然颓废消极,也必然阻碍社会的进步。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风气,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复兴都无从谈起。可以说,“八荣八耻”,每一“荣”都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耻”都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任务。

荣辱观的问题,道德和风尚问题,是牵涉到每个社会成员的问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要求全体人民积极参与,共同践行,自觉行动。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给了每个人充分表现和选择的空间。但无论作出怎样的选择,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始终是做人的基本选择,始终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不能逾越半步。而与之相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都应给予否定和鄙弃。要把“八荣八耻”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就须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既要有崇高的理想,又要有实际的行动;既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又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这样才能明荣辱、辨是非、扬正气。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优良的党风和政风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关键。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是党章对每个党员提出的明确要求。“小节不守,大节难保。”那些违法乱纪者,不都是从个人作风或道德上出问题开始的吗?由作风不端到蜕化变质,这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直接、间接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引以为鉴,一定要率风气之先、垂道德之范,不仅要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当好人民公仆,而且要在社会生活中带头严格自律,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者,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促进,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做榜样。用个人的实际行动为共产党员的形象增添光彩,为党增添光彩。

良好风尚范文篇10

●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学习贯彻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任务。

3月4日,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光辉旗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与实质

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凡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和理解。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

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褒贬尺度和荣辱观是不同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同志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为“八荣八耻”,十分精辟,寓意深刻。

“八荣八耻”,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容上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八荣八耻”,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荣辱观主要体现在对于辱的认识上,大多数思想家都是通过对耻辱的论述来阐释荣辱观的。孟子最早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在我国一些古代思想家那里,知耻乃做人之本。朱熹说,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管子更从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待“耻”,他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顾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因此,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尤为强调教人以知耻,传统道德中的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融入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

“八荣八耻”,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正确荣辱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志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同志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深刻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战略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迫切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正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整体上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社会风尚是指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重要标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是非善恶界限混淆、美丑荣辱不分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阐明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肯定和褒奖,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否定和贬斥,有利于激励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升华精神境界,进而形成学习先进、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风尚。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培养千百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同志的这一思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同志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并结合发展了的实际,进一步丰富了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合格公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指引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行动指南。

形成褒荣贬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人人自觉参与、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学习贯彻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任务。

坚持教育与管理的统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进而外化为高尚行为,是复杂的过程。其中,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在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成功的教育总是同严格的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忽视管理的教育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对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褒奖“八荣”,贬斥“八耻”,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努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落实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

坚持知与行的统一。个人的道德实践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引导人们自觉进行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道德实践。针对社会关注密切、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在日常道德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事迹,接受社会主义崇高道德情操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