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心态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05-04 09:17:45

良好心态的培养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1

“怯场”及“怯场”的原因

一些初学者在演唱时,往往紧张得不能自制,感到心跳加剧、身体僵硬、手脚发抖、动作呆板、严重时还会出现气息上浮、头脑发胀、忘记歌词、走音离调等各种不良现象,影响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这就是“怯场”。 “怯场”是一种反常的心理现象,是在不良心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表现。

产生怯场有很多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初学者演唱实践少,适应不了客观的变化。初学歌唱的人平时练习,大多只在琴房里进行,面对的只有自己的辅导老师和个别要好的朋友,唱好唱坏没有太重的思想负担。而在演出或考试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大型演出时有成千上万双眼睛对着自己,考试时要面对主考老师那一张张冷漠而严峻的面孔。客观环境的变化会给演唱者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以致形成心理反常,所以平时练习还唱得不错的演唱者,一遇到演出或考试就大打折扣,技能技巧得不到正常发挥。⑵、自己给自己加大思想压力。一般说来,初学演唱者难得有一次理想的表演机会,一旦遇到了这种机会,就想一炮打响,一鸣惊人。这本来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心理学者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动机太弱,内驱力激发不起来,工作效率就不高;相反,如果动机太强,超过一定限度,工作效率反而越来越低。歌唱也是这样,渴望成功,渴望十全十美,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必须量力而行。如果对一次演出期望太高,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去过分追求,在演出过程中,便会因“生怕砸了”而心惊胆战,顾虑重重。这样,就势必欲速则不达,演唱效果适得其反,表现不出平时所具有的水平。⑶、演出者的意志、个性、气质和其心理状态有着直接联系。就常规来说,性格开朗、意志坚强、勇敢泼辣的人,演唱时心理比较松弛,能够较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时甚至能够超常发挥,比平时唱的更好。但这种人往往容易骄傲,因过于自信而轻率从事,在演唱时常常由于准备不足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演出后总以“一好遮百丑”为由,喜悦多于懊悔,所以成功和失败都只是即兴而为,很难成为以后演出的经验和教训,这种人在事业和成就上大多起伏不定。性格内向、意志虚弱。羞怯腼腆的人,演唱时心理比较紧张。演出前常因缺乏信心而想打退堂鼓,演出中常因某一失误而灰心丧气,演出后常常是懊悔多于喜悦。但实践证明:这种人由于经常能在懊悔中进行反思和总结,成功和失败都会转化为经验和教训,所以他们的艺术造诣不亚于甚至能超过前一种人。

如何克服怯场心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产生怯场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以及怯场对演唱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如何克服怯场心理,培养自己的演唱心态呢?我个人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演唱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克服怯场心理的前提。

准备工作分为长期准备和即时准备。

长期准备就是要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各种演唱技能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选歌时一定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决不要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切实做到所选歌曲无论高音低音,唱起来都能得心应口,运用自如。对演唱的歌曲要十分熟悉。从文字角度讲,不仅对歌词的任何一句都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且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每句歌词的深层含意;从声乐角度讲,对整个歌曲音符的高低与强弱,节奏的急剧与徐缓,情感的激越与哀婉,气势的恢宏与细微,都要烂熟于心。常言说:“艺高人胆大”。只有具备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演唱时信心百倍,稳若泰山。

即时准备是指在演唱前要和乐队多作配合练习,练习时一定要和登台演出一样严肃认真。对重点和难点部分要反复细致地琢磨体会,力求万无一失,千万不要马虎从事。同时还要尽量在多人广众的场合进行公开排练,尽可能邀请富有经验的老师、同行和朋友观看指导,提出批评意见,便于自己改进和提高。如果条件允许,还可用录像机把每次排练的全过程都录制下来,自己一边观看一边思考,找出自己的毛病和失误。通过这样多次的练习,就可大大降低心理紧张的程度,以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去登台演出。

二、演唱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克服怯场心理的关键。

演唱过程从始至终是一个整体,但有几个重要环节常使初学者易受外因干扰而注意力分散,加剧其怯场心理的产生。1、出场之前看到别的演员或竞争对手谈笑风生,潇洒自如,便会盲目悲观,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造成注意力不能集中,恐慌情绪陡然产生。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坚信自己既然能和他们同台演出,那么实力就跟他们不相上下,他们或许有某些长处,但自己也有自己的优势。谁强谁弱,谁好谁差,只有在演出之后才见分晓,上场之前没有根据的恐惧是不必要的。这样考虑便能使情绪尽快地稳定下来,保持心态平和,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歌曲的情境之中。2.出场之后看到观众那数以千计的眼睛,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这种情况一露头,便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一方面在思想上要提高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来到了,观众越多,机会越好,这一机会决不能轻易丢掉;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虽然目视全场,但在精神上却集中心力。这样便能很快恢复正常心态,平心静气地开口歌唱。3.演唱之中,容易因个别观众的交头接耳,或舞台工作人员的随便走动而影响演唱情绪,干扰精力集中。这时应立即转移视线,与静心倾听的观众作必要的目光交流,从大多数观众的眼神中获取鼓舞的力量,阻止负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4.自己在演唱中出现意外的失误,一下子乱了方寸,不知所措。这时绝对不能过分懊悔,让失误的阴影留在心头,而应该集中思维,想歌曲的意境、体验旋律的美感,尽快地把自己从失误的阴影中解救出来。这种自我解救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而且对自身意志的培养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磨炼。

为了较好地把握以上几个环节,有一种关系必须摆正,那就是登台演唱是为了发掘歌曲的深层内涵,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启迪和教益,而不是单纯为了表现个人的某种才能,渴望得到观众的钦佩,只有摆正这一关系,才能在演唱中摆脱自我,超越自我,卓有成效地克服因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而产生的怯场心理。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2

现代社会提倡“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要和谐首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态。这种心态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艰苦的修炼才能达到的。中学时代是每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良好的心态、开朗的性格、优良的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形成。而太极拳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平和”,进而达到修炼身心的目的。我认为打太极的真正意义在于以平和的心态获得平和之气, 以平和之气修养健康的心身, 以健康的心身去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太极拳讲求和谐与平衡,注重内外兼修,以柔克刚,在练拳的过程中有很多独立的动作对调解人的平衡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它有利于平衡内分泌,对饮食和睡眠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人们在练拳的过程中可以修身养性,使自己的思想达到很高的境界。

一、通过太极拳教学使学生生理平衡

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的生理平衡就是指人体的生理规律。如今许多中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导致吃不好、睡不好,而家长的焦虑更让学生们忐忑不安。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不愿意运动,脸色苍白,手脚冰凉,小小年纪就处于“亚健康状态”。若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五行不谐,则容易萎靡不振,疾病丛生。以病痛之身怎能面对紧张的学业和激烈的升学竞争呢?而太极拳结合了《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其原理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和大自然的运转规律。长期练习对调节人体生理平衡,提高免疫力大有益处。我在课堂上传授24式太极拳。24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为了推广普及太极拳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改编的简化套路。它简单易学,倍受学生的欢迎。它通过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加速静脉的回流。太极拳的动作舒展,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应,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循环。一套拳练下来,学生们脸色红润,朝气蓬勃。

二、通过太极拳教学使学生心理平衡

心理是人的思维、内心活动。心理平衡是内心世界的和谐状态。人的心理平衡与否,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理健康是人类21世纪最严重的问题。《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 所以医病先医“心”。现代医学也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压抑有关。紧张、愤怒、敌意等不良情绪容易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得各种疾病。而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以意指导动作,要求意到身随,内外相合,身心皆修,使人进入无忧无虑、无我无他的怡闲境地,消除心理疲劳,使人情绪高涨,乐观向上。配上典雅优美的音乐,舒展脊背,使整个身心得到了极大的享受。我要求学生练太极拳时,首先要全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有杂念,即要“心静用意”。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他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增强,心理也就容易平衡。太极拳运动是在动中求静,外动内静,有助于练习者保持心理平衡与精神放松。通过松静、自然的调节,使大脑皮质在运动中得到积极的休息,使散乱的杂念逐渐安定下来,进入无忧无虑、超凡脱俗的清净世界,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从而达到心情舒畅、气血顺和、阴阳平衡的效果。

三、以健康的身心去迎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如今的中学生学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难免会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这些不良情绪还可引起五脏气血紊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疾病。面对挫折和失败如果不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时间久了也容易出现问题即心理失衡,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精神上的疾病。所以只有心理健康,才会有身体健康。祖国医学早就提出了“心定则气顺,气和顺则血道畅通,精气内充,正气强盛”的观点。要求保持喜不过旺、怒不过激、思不过虑、恐不过惧、惊不过神的正常情绪状态。所以保持一颗“平衡”“平常”之心是获取快乐人生的重要途径。只有敢于和善于直面人生的挫折和失败,才能在挫折中奋飞,在拼搏中成功。

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在中学体育课堂上大力推广24式太极拳。在太极拳教学中使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以健康的身心去迎接生命中的各种挑战。使学生在修身、养性的历练中修炼一种太极功夫,从而步入“拳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做一个不折不扣的“太极人”,行走天下、快意人生!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3

一、历史课注重营造学生自立学习的学习氛围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记背现象十分普遍。事实证明:这两种做法都无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心理的形成。历史学科有较强的可读性,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教学氛围,提供自学的空间,指导学生借助教材,借助精心设计的预习题自主阅读,使学生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并把自己的自学体会和亲身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他们通过自学的途径来获取历史课的新知识,并提出自学过程中遇得到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历史课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负担。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巧安排,课堂形式多样化,讨论、表演、讲演……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做到风趣幽默,让课堂充满笑声和掌声,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三、注重历史课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4

声乐类素质自我培育论述 更多 精品源自 3 e d u 试 题

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克服表演过程中的焦虑、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等不良现象。实践表明,声乐表演过程中,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构成了最佳的发声状态,其中歌者的心理状态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到激发演唱者的表演激情,稳定歌唱者的发声与气息,发挥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展示歌唱者的舞台表现力,自然流畅地完成整个演唱过程,正常发挥演唱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良歌唱心理素质的表现及原因

声乐专业学生不良歌唱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各种考试、表演、比赛中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具体原因很多,除了生理、性格、环境等原因外,主要是因歌唱者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好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个人的功利心太重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怕出差错,怕老师批评,怕丢面子;有的学生面对一些较大的正式比赛或演出机会,功利心过重,希望通过难得的机会一展才华,一举成名。由于对自身期望值过高,使自己在表演之前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同时,“一唱定终身”的观念造成自己过度紧张,考虑过多,心态不纯粹导致演唱频繁失误,表演不能尽如人意,从而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现象的形成。

2.演唱时缺乏自信心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自信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在校的声乐专业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有的是由于声乐基础差,缺乏应有的技术水平;有的是自己的性格原因而胆小怕事;有的是由于缺乏实践锻炼而无经验等等,从而使他们自己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或比赛中缺乏自信,从而影响自己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之中,要自觉加大自信心的自我培养,有了自信心才能临阵不慌,才能更加完美的演绎艺术作品。

3.演唱基本功不扎实由于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到了舞台上由于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在舞台上的紧张、恐惧和胆怯的心理,从而使演唱器官干涩、紧张,气息不能沉下来,也就必然导致声音的艰涩难听,达不到良好的艺术表演效果。

4.缺乏舞台实践经验经验不足导致学生在演唱时无所适从,引发表演前的紧张和担忧。一是缺乏环境适应能力。由于学生缺乏较多的不同环境的实践锻炼,当真正登台演唱时,他们不能及时适应演唱环境的改变,从而给心理带来很大的负担而影响演唱的效果。二是跳不出失败的阴影。有的学生由于曾经表演受挫,记忆中的不快经历使自己心理蒙上阴影,进而引发紧怯场、恐惧、焦虑,背上极重的心理包袱,如学生自己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极有可能陷入心理怪圈,使每次表演都重蹈覆辙,使自己无法正常发挥演唱水平。

良好歌唱心理素质自我培养的途径

1.正确看待失败,培养歌唱心态一是要有不怕失败的心理准备,树立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意识。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希望自己取得好的成绩,得到老师、同学以及观众的好评或早出名,这是正常现象。但由于我们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实际演唱经验等都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也有一个由观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出现问题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要怕挨批评,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期望“一鸣惊人”。同时,要调整心态,让自己心态平和,豁达乐观,用积极自信的态度对待一时的得与失,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考试、比赛。二是要不断总结和善于总结。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结束后,都要自觉地进行反思、体会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长期坚持,那么,每一次失败或效果不好都是迈向成功的阶梯,都应是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也在每一次失败和不断的总结过程中得到培养。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歌唱态度学生能否在学习或演唱中能否获得进步与成功,自身的态度也极为重要,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态度。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克服练唱时学习兴趣不浓,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意识不集中,缺乏应有的激情等现象;才能在练声或练唱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内在的积极性,诱发自己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调动自己的歌唱情绪,从而使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器官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生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进而避免或减少学习和演唱时的失误,也有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培养自己坚韧的歌唱毅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某一学习阶段,或某一考试、演出、比赛时遭遇失败的情况下,能以积极的态度,乐观向上的情绪,美好的歌唱状态带动积极的歌唱生理活动,这样,才能够克服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从而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良好的歌唱心理也得到培养。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5

一、提高学生对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身体练习来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但是,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如果学生对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又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引导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为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为什么要做和怎样做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他们大都希望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调节身心,获得精神享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要将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转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6

要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与进俱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数学教育观,明确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素质。为此,我们要将素质教育有机的融合在日常教学之中,在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归纳、严密论证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情商,进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其它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坚持教学与育人并举的原则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知识、身体、审美、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启萌阶段,更是学生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心理状态的形成将对今后的学习和人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充分认识到相对于教学来说育人更为重要,要熟悉和掌握思想教育这一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合理的运用。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书面表达、思维意识。将极大地影响他们将来的人生走向。

3.强化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决定态度,良好的思想教育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力。由于数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老师在教学时可通过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成长史,尤其是数学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良好品格。数学丰富的对立与统一,联系与制约和量变到质变的内容充分体现出数学独特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老师如能将这一思想贯穿到教学当中,将极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领悟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强化上述思想教育的同时,老师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坚定学习数学的雄心、决心、耐心,细心和恒心。

4.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素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不仅要教育学生知识,更要通过数学原型的分析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一系列的实际现象和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原型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进而深刻领悟所学内容的范围和用途,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双重特点,因此,老师应积极推进“模型”教学,尤其是在应用题的教学方面,通过与日常工作的结合,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模型”概念,进而增强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和素质。除此之外,要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从而充分认识数学方法和知识的规律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重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决定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由于目前的小学生普遍是家中的核心和焦点,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永不放弃的精神、坚毅果敢的性格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学生各项素质的培养。为此,老师要积极开展兴趣教学、快乐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培养良好的心态,同时开展欣赏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用自身的经历、他人的成功事例来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身心健康。

6.总结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7

1 心理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为演唱做好心理准备。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歌唱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发声技巧,但在演出、比赛和观摩考试等场合却频频出现诸如气息上浮、心跳加快、双腿发软等情况,这都是因为心理活动的失常给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歌唱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

从生理上看,歌唱的实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器官在运动协调中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只有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才能使与歌唱有关的肌肉处在平静自然的状态中,可以根据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而如果心理上出现负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器官协调运动及歌唱发声,导致诸如上述等失控行为的出现。可以说,歌唱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声乐的训练和学习,对临场发挥的优劣,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2 声乐教学中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和调动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古往今来,但凡在自己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从孩提时对某一事物产生 兴趣,到随着对这一事物的不断深入了解,兴趣得以升华,最终发展成对某一事物的执着追求和毕生信念。

这种由低到高的情感层次发展, 正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这种情感层次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当你真正爱上这门学科,你才会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坚定执着地去追求其中的真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加强他们的艺术修养,指导他们陶冶高尚情操,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演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演绎者健康良好、端正平和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歌唱态度。所谓的积极态度,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或者是明确事物的重要性的时候,乐于并主动参与该事物的态度。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主动积极的态度很大部分确实是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二是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思维方式体验和融入作品。很多教学实践都证明,想象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歌曲的形象,加深对音乐作品背景和内涵的理解。

三是勤于实践,通过模拟演练,帮助学习消除和克服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3、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歌唱活动时发声器官的生理活动将对心理因素产生直接影响。心理的充分放松,可以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声乐技巧,增强自信心。同样,歌唱时良好的心理活动也能促进发声器官更好、更积极地运作。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差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上课参与情绪高、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稳定心理状态,从而更高效地学习,让学生对学习更加热爱和充满信心。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学,则应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法,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对声乐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逐步喜爱声乐艺术。

自信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它不但能带来快乐,愉悦内心,更能激发人的各种潜在能力,是积极心态的催化剂。所以音乐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征服畏惧,战胜自卑。

5、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要加强心理知识辅导与训练。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歌唱态度。所谓的积极态度,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或者是明确事物的重要性的时候,?酚诓⒅鞫?参与该事物的态度。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主动积极的态度很大部分确实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二是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思维方式体验和融入作品。很多教学实践都证明,想象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歌曲的形象,加深对音 乐作品背景和内涵的理解。三是勤于实践,通过模拟演练,帮助消除和克服外界的压力和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6、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

作为声乐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们的文学修养,为学生们驾驭歌曲夯实基础。对于学生来讲,想要更好地表达音乐,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歌唱技巧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学修养。

教师在声乐教学期间,应指导学生多欣赏一些文学名著,包含小说、剧本、诗词、散文等,深入了解一些作家、作品及其风格,并且了解圣经中的一些经文歌曲、赞美诗等。其实,文学和歌唱存在密切的关联,歌词本身的文学性和歌曲的艺术性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如果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较高,则他们的声音也会富有魅力,包含生命的色彩。作为声乐老师,应重视此方面内容。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 培养 习惯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1-0153-01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9

关键词:教养 小学生 人格 意义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对经济利益的关注大过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这种畸形的社会意识也让教育变得功利和世俗,成为迎合社会生产的训练工具。受教育者知识的增长与内在素质的提升背道而驰,形同虚设的素质口号,唯分数论的教育文化,最终导致学生的教养在一定程度上流失。随地吐痰,不讲礼貌,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人比比皆是。

小学生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教养的缺失将直接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造成影响。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此,在发展小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他们的人格发展,教养具有励学敦品、陶冶情操的“净化”功能。进行小学生“教养”教育对小学生人格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教养”教育的含义

严格来讲教养和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养关注人品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是素质问题,常用作形容词和名词。对它最为贴切的表述是德语Bildung,意指个人内在精神的塑造与道德品质的充实完好。教育则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更多体现在动词上,是一个过程或者过程导致的结果。

“教养”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小学生“教养”教育就是采用间接熏染的教育方式,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养”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根据小学智力发展状况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小学生“教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2.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3.诚实守信的待人原则。4.懂得守时、惜时、遵守秩序。5.学会关怀、尊重与感恩。良好的教养不是天然生成的,它需要一个不断成熟成长的人生过程,一个不断学习、充实、进取、失败、振作的过程,它需要家庭熏陶、学校教育、个人修习共同作用。

二、“教养”教育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意义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总是与人形影不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生活与成长。乌申斯基曾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行为方式尚未定型,对于事物他们喜欢模仿,具有很强可塑性,与成年人相比,他们较容易被不良行为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心理学的研究可知,负面情感对人的影响总是比正面情感大。在面对不良行为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常常会不加思考全盘吸收且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要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第一步是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必要性。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历一定时间培育,它需在小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将正确的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让小学生主动利用自己拥有的道德知识来判断,控制自己的行为。中国古时《三字经》有阐释,教养是人从小习得的规矩,是人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教养”教育首要内容就是培养个人从小的行为习惯,训练人言辞有礼、举止有度、谈吐有节的行为方式。“教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教养决定着个人品质的高低。提高小学生的教养程度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2.形成健康的公共意识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公共意识,对于中小学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重点实现的德育目标之一。公共意识的培养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按照现在小学德育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软肋,学校德育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完成这项工作。按照实际情况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教养”教育作为培养小学生公共意识的手段,对于现在无法打开的困局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要培养的公共意识,不是要将每个学生都变成无私奉献的人,并不要求他们按照利他主义的原则来做每一件事,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自觉遵守社会原则。“教养”教育在促进小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最简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将教养中做人做事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小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公共意识教育在小学生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完成,达到让小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体会的目的。最终,是要在无形中培育、训练小学生如何运用已有道德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从而能够自我约束,懂得尊重,学会关怀,做人做事都为自己和他人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公共意识在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中自然出现。

良好心态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素养;培养

歌唱表演能否获得成功,与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学生对歌唱家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甚至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歌唱方法,没有意识到心理素质对歌唱表演的重要作用,因此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事实上,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养,在歌唱时容易出现紧张、怯场、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心理问题,就会使歌唱表演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体现不出他们的真实水平。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探索和寻找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协调好发声技巧、情感表达和心理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歌唱表演中有机结合,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在以后成为优秀的歌唱者。

一、心理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歌唱技巧,而且歌唱理论知识也比较扎实,在平时的训练中表现很好,但是一到考试、演出或者比赛等重要场合就会出现气息不稳、心跳加快、手脚乏力等状况,这些生理上的失常表现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理不稳定,缺乏良好的心理素养,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挥。由此可知,歌唱艺术既需要歌唱者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和理论基础,还要在心理上有充足的准备,歌唱的过程既是生理活动,也是心理活动,从生理方面来说,歌唱是人的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呼吸器官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的肌肉运动过程;从心理方面来说,放松的精神状态、稳定的情绪,能使歌唱者的与发声有关的肌肉处于自然的状态中,并根据歌唱的需要对肌肉进行调控。如果学生在歌唱表演时,心理负担过重,就会出现紧张、害羞、怯场等失控行为,进而导致影响最后的表演效果。由此可见,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他们的声乐学习和训练,以及临场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心理素养的训练,有目的地培养他们歌唱时应有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使他们具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为以后的歌唱表演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二、学生歌唱时不良心理因素的形成原因

不良的心理因素是制约和影响学生正常发挥歌唱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的歌唱表现欲不强烈。歌唱表现欲是歌唱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指学生是否有较强的歌唱表演意愿。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表现欲望,在歌唱表演时达不到兴奋状态,也不能很好地调动自己的身体机能,进而导致歌唱水平受到影响。其次,准备不充分,缺乏自信。有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对声乐作品的准备不充分,演唱时缺乏信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看到其他同学演唱效果很好时,会产生自卑心理,演唱时情绪更紧张,因此歌唱表现不理想。再次,缺乏实际演出经验。有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也具备较好的基本功,但是缺乏舞台表演的经验,临场应变能力较差,在正式演唱时,原本的歌唱水平得不到真正体现。第四,个人得失感太重。有些学生的音色、音质、发声方法都很好,平时唱得也很好,但一听说有演出任务,就会顾虑太多、杂念丛生,甚至吃不香、睡不着,临到演出时已是人无精神、声无光彩,更谈不上上台演唱去表试论歌唱心理状态的重要性达歌曲的感情,很难把演出任务完成好。最后,与伴奏的配合不默契。有的学生虽然能够独立表演一首声乐作品,但是对歌曲的伴奏不够熟悉,尤其是在现场表演时,由于不熟悉钢琴伴奏乐谱,与伴奏者的配合缺乏默契,掌握不好进出拍和延长拍,遇到这种情况,歌唱者的心理会产生较大的波动,进而影响了声乐演唱效果。

三、声乐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方法

(一)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起他们的歌唱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态度对其行为有直接的影响,或者指导其继续进行某种行为,或者阻碍其进行某一活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态度决定一切一切。在声乐学习中,积极的歌唱态度是指学生对歌唱产生兴趣或者明白了歌唱的价值、重要性的时候,愿意并主动进行歌唱的态度。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起他们的歌唱欲望。首先,教师起好带头作用,做学生的引导者,使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就能调动他们歌唱的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歌唱欲望。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唱之前先给学生讲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或者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鼓鼓励他们在演唱中融入真情实感,用自己的歌声来讲述故事,这样能够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表演的欲望,再加上让他们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演唱,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又培养了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多选择一些适合他们演唱的且深受他们喜爱的歌曲,利用声乐作品来激发学生歌唱的欲望,让学生听了就想唱,唱了还想唱,并能主动带动肢体动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去,为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顺利上台表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自信心一旦形成,就会使人产生一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信念,在信念的支持下,困难变得简单、渺小,不可能化为了可能,而且获得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可以说,一个人自信心越强,就越有勇气面对所学问题和困难,就越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就越能更好地排除障碍,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声乐考试、演出中总是担心自己唱得不好听,害怕受到别人的批评或嘲讽,结果越担心,演唱时越放不开,最后的演出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学,则应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法,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对声乐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逐步喜爱声乐艺术。例如,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你唱的很好”“比以前进步了很多”这样的语句来鼓励学生,即使学生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但是经过老师的表扬,他们也会信心十足,继续努力学习,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并在声乐表演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

(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始终处于高压状态,自己的主体性无法体现。事实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是学生声乐学习道路上的引领者、合作者,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成绩,表明了教师的教学是成功的;相反,如果学生在声乐表演中失败或出问题了,就代表教师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对学生的教导还不到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学术交流,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其次,教师应当构建无权威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不能主观、武断、片面地评价学生,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疑问,或者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再次,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正式的演唱中放松心情,自如发挥。

(四)多给学生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

声乐表演是一门舞台艺术,优秀的歌唱家都是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舞台经验,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增多,他们的演唱技巧、舞台表现力和艺术修养也在不断提高,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舞台演出环境。因此,在声乐表演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教师应多给他们提供或创设演出实践的机会,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总而言之,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与提高他们的演唱技巧同样重要,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所谓“艺高人胆大”,掌握了娴熟的歌唱技巧,声乐学习者在表演时就更有信心,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对歌唱者的生理机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声乐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歌唱水平与心理素养有密切的联系,并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使自己在声乐表演中有更好的表现,使自己的歌唱达到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兰娣.浅析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杨蕊.声乐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3(18).

[3]于艳,张瑫.声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J].通俗歌曲,2013(5).

[4]陆徽.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8).

[5]胡维.浅析高师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J].音乐时空,2014(1).

[6]金美淑.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与心理素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