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5:29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篇1

摘要: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尽可能多的美德――节制、宽容、勤奋、公正、节俭、整洁、秩序、谦逊......是的,这些美好的品德会让我们的孩子最终走向成功,并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人,对孩子如何进行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有用的人,这将是每个家庭乃至是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未来社会日益纷繁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成就一番事业,都有关系到对孩子如何进行培养的问题,本文通过学习和生活进行分析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兴趣;习惯

习惯决定人生,好习惯主宰孩子的一生。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的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当代,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学会学习:如何教孩子学会学习,归纳如下:

(1)培养学习兴趣,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如果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远不会有进步。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要避免急躁情绪,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迫孩子学习。要多鼓励。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和好成绩,父母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勤于思考,奠定思维能力。要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思考,给孩子出一些思考问题,无论是看书,看电视,都启发孩子进行思考,并且全家参与,对问题要全面思考,善于归纳,举一反三,形成习惯后孩子就会对所看到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学会归纳。

(3)认清事物,善于观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孩子多参加活动,指导孩子观察时,认清事物,注意启发将观察与想象紧密结合,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观察自然和观察社会的机会。培养孩子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素质。让孩子脑手密切配合,多种心智积累同时参加的智力活动,它可激发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4)打破常规,积极创造条件。专心学习,珍惜时间,勤于动笔,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孩子拿一只笔,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那怕非常粗略、简单;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让孩子随身携带纸笔,把自己脑中闪过的灵感捕捉下来。启发孩子自己提问题,和孩子交谈,激发孩子的思考

(5)喜欢阅读,通过阅读训练,激发儿童对书籍、报刊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儿童求知的各个愿望,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一切书籍和文章都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再现,并给孩子创建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

(6)读写姿势,正确的读写姿势,一开始读书就要严格训练,坚持两三年,正确的习惯就养成了,保护好孩子的心灵之窗――眼睛,耳聪目明是学生用途学习的最基本的身体条件,通过训练让孩子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科学用眼的好习惯,以保护视力,促进脊椎健康发育

(7)认真书写。正确书写姿势正确,包括笔姿和握笔姿势,折顺正确,包括笔顺规划和基本笔画书写,架结构正确,书写格式规范,文面整洁美观,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孩子正确书写的习惯

(8)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孩子,读课上籍需要动笔,读课本要动笔,写读书笔记不要局限照抄上面,还可认写读后感。如抄录生字、新词。精彩句子,摘录名言,警句,日积月累会使你的生活和定出的文章很有说服力。

(9)预习,复习。预习做为课堂学习的准备环节,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事先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大致的认识,记忆的方法很多,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记忆方法,

(10)善于记忆、写日记、刻苦钻研、科学视听,安全上网收集信息。训练孩子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并付诸实践,提高学习成绩,日记是人内心的独白,写日记是自己和自己的灵魂,这种交流帮助人感悟生活和促使人成长,许多文学家和科学家都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刻苦钻研的好习惯使孩子在学习上能发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孩子科学视听、安全上网的好习惯。

除了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对孩子进行审美,爱美教育。

(1)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养成保护大自然的好习惯,让他们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并自觉地投身于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列,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快乐,让美丽的大自然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能为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提供一种精神动力,使孩子长期保持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精力,对人对事较乐观,积极、热情永远,保持逢过细向上的精神状态。

(2)爱音乐、常唱歌,听歌曲,爱美术爱画画,音乐的作用很多,它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以愉悦人的身心,增进健康,帮助人们排除被动,忘却痛苦,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音乐可以治病,也可鼓舞人的士气,也可涣散军心等益处很多。养成勤画画的习惯,能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使儿童在画画中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3)爱名著勤习作,通过训练,使儿童养成爱名著勤习作的好习惯,让儿童在文学名著的艺术殿堂里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审美力,

(4)赞美他人,使儿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养成赞美他人的良好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5)完善自我,改正错误行为,使儿童懂得不良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父母的要想帮助孩子进步,必须先沟通和了解,多抽点时间陪孩子说说话,针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及早帮助改正,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帮助他们提高自觉意识,逐步实现自我完善。自觉积极改正以往不良习惯,逐步实现完善自我的目的。

总之,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篇2

一、增强认识,自我教育

许多学生会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就是这能熟记于大脑的东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偏偏又把这些规则抛于脑后。为了更好地将新《小学生守则》内化于心,外施于行,有的学校举行了以“守则记心间,文明每一天”为主题的展板评比活动;有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学习新《小学生守则》之歌,让学生在学唱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守则、记住守则、践行守则。看来增强学生对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爱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并感受到洁净之美,才能对脏乱现象产生强烈的恶,才能产生不清除脏乱现象心里就不舒服的情感。班级中适时举行“我爱整洁之美”剪贴报制作比赛,并让学生实地参观,开展最美庭院、最美教室评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干净、整洁就是永恒的美。在此基础上,结合劳动教育,培养合作精神,教会学生创造美,逐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认真负责地做好值日,并定期检查。和家长一道,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教会孩子收拾文具、整理书包、打扫房间、养成及时清除垃圾废物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做到不乱扔、随手捡,良好习惯在自我教育中升华。

二、严格约束,循序渐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检查一下自己的座位的卫生情况后再离开班级。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洪亮。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上课时我首先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我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例如,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个月着重教给他们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第二个月着重教会学生能正确地做眼保健操。

三、以身作则,家校联系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学生自然视教师为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少年儿童有很强的模仿性,成人的言行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家长都是他们生活常识的传授者,其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例如:在大扫除中,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教他们劳动的方法与技巧。另外,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如果认为教师只是教育学生,忽视对自己的要求,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做到对学生的“身教”。例如,在爱清洁讲卫生方面我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办公室内的卫生要干净,穿衣打扮要适合教师的身份等,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蒙教育。

说到言传身教,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可小视。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等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生活习惯,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另外,还可以在班级开展“卫生之家”评选活动,家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家长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对象,学校卫生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一个从邋遢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对脏乱现象就会熟视无睹。为此,我们重视家教指导,要求家长重视孩子们卫生习惯的培养,并率先示范,为孩子营造整洁、清爽的家庭环境。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篇3

一、以环境熏陶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幼儿园、家庭以及周边的生活环境,教师、家长以及幼儿身边的其他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成长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一起努力为幼儿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条理清楚的精神环境,使隐性教育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从幼儿的玩具、色彩、活动等内容下手,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又舒适的物质环境。幼儿由于年龄还比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启蒙阶段,我们教师要在组织活动时特别对幼儿强调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宝宝饭前要洗手”“宝宝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随地吐痰”等。另外,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大多数都对卡通人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卡通画的形式张贴在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里,可以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以情感体验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并且喜欢模仿,大多对游戏有着非常大的热情,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游戏的情境,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个让幼儿给娃娃喂饭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怎样正确使用餐具,并且以情感进行引导,引导幼儿要学会自己乖乖吃饭,并使幼儿充分认识到挑食对健康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给塑料玩具洗澡的游戏,让幼儿在给玩具洗澡的过程中想到自己的洗澡,让幼儿在真实情境的引导下,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行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激发幼儿进行自己学习的热情有非常大的好处,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的意识。

三、以实践练习使幼儿获得良好生活习惯的有益经验

要想使幼儿能够逐步掌握自我服务的基本技能或者技巧,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幼儿具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一步一步地积累。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幼儿不断地在操作活动和主题活动中进行反复练习,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掌握更多更有益的生活经验,进而掌握一定的自我服务技能。当然,在进行实践练习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的年级也就是小班、大班和中班采取的实践活动也必须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小班可以组织“我自己吃饭”的主题活动,中班就可以是“我会刷牙了”,而大班就可以采用“给爸爸妈妈穿衣服比赛”等。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实践操作和练习中能够逐步掌握一定的自我服务技能,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转化

为了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在乐学和愿学中完成教育目标。比如,在幼儿们玩耍完之后,活动地点就像战场一样,玩具满地都是,幼儿们都没有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这时,教师就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转化,设计一个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游戏,让幼儿自觉地将不玩的玩具放置在固定的地点。时间久了,幼儿就主动地养成了把物品摆放整齐的好习惯,不只是玩具。另外,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些有意思的幼儿喜闻乐见的卡通标识,张贴在需要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指导或者提醒幼儿遵循一定的规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以渗透的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幼儿活动的最宽广的空间和时间就是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在幼儿这一天的活动中,寻找各种可能的机会并且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比如,在教导幼儿学会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然后引导幼儿为自己穿衣服,在日常的午睡醒来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边唱歌边给自己穿衣服,时间久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六、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观察和模仿是幼儿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和幼儿接触最多的最亲密的教师和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要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规范的行为,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自己的一个疏忽或者言行失当,有可能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影响幼儿整个人生的健康成长。另外一个对幼儿具有榜样作用的就是幼儿的小伙伴,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有的幼儿在某些方面做得特别好时,一定要以他为榜样,号召其他的幼儿向他学习,幼儿之间的这种学习,可以以点带面,以强带弱,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另外,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饭前便后都洗手,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这样的夸奖和称赞可以增强幼儿的自尊和自信,而对于那些具有不良习惯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期望的评价,“我们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去洗手吧。”这样幼儿会在教师的宽容和理解中逐步地改掉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逐渐完成到良好生活习惯的过渡。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篇4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1.饮食习惯

(1)正确地使用餐具,独立进餐。

(2)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

(3)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

(4)按要求定时按量喝水,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渴随喝。

2.睡眠习惯

(1)睡前大小便,独立安静地入睡。

(2)睡眠姿势正确(右侧卧睡或仰睡)。

(3)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3.自理能力

(1)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2)玩具、图书不乱扔乱放,会自己整理玩具。

(3)学会有序地穿脱衣服,不穿反鞋,会系鞋带。

(4)喜欢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二、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

1.善于抓住时机,注重随机教育。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因此,在处理对于幼儿表现出的不良生活习惯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或阻止,而应正确、耐心地讲解和示范,让幼儿慢慢养成正确的习惯。同时,我们应及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时机,如洗手、吃饭、睡觉时等都可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我班的幼儿刚开学时,每次玩积木后桌上、地上都是积木,我让他们收拾积木时,他们会兴奋地抢拾积木,并一股脑儿地把积木扔进篮子里。每天早上我都要花很多时间整理积木。后来我将玩具筐和摆放的位子一一做上对应的标记,这样逐渐让幼儿养成了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

2.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使幼儿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和教师必须进行言传身教,如此方能有成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要不时地以商量的口吻提醒幼儿该如何做,而不要以命令的形式去强迫幼儿。我们要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去指导、督促,使幼儿快速而有效地达到目标。如教育幼儿吃饭不掉饭粒,有的家长说:“叫你吃饭别掉饭粒,你总听不到,耳朵让小狗叼走了吧!今天不准掉一粒饭,掉了就不许你玩。”幼儿听后,不但改不掉坏习惯,反而会背上包袱,连饭也吃不好。如果家长换一种口气:“你吃饭时容易掉饭粒,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好吗?”待找到原因后,家长再进一步与幼儿交谈:“饭粒掉在地上既不卫生又浪费粮食,我们来个比赛,看谁吃得干净。”这样以理服人的办法,幼儿肯定能接受。这就能很好地发挥“言传”的作用。有的家长对幼儿苦口婆心,磨破了嘴皮操碎了心,还是起不了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只注意了“言传”,而忽视了“身教”。“正人先正己”,我们要求幼儿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如:要求幼儿不挑食,我们自己就不能挑肥拣瘦;要求幼儿吃饭前要洗手,我们自己就不能“开后门”免洗;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我们自己就不能满嘴脏字,并对幼儿也要用文明用语,如:“你好”、“谢谢”、“对不起”等。

3.寓教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幼儿一天的活动中,我们除了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外,还可抓住幼儿好玩的心理特点,把洗手、穿鞋、收拾玩具等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地去想、去动、去干,从而在游戏活动中较好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例如:利用“娃娃家”的游戏教幼儿学习有序地穿脱衣服,我让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喜爱的娃娃,并收集一些娃娃的衣服,然后和幼儿一起玩布娃娃穿衣服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我让幼儿知道衣服各部位的名称,如衣领、衣袖、裤腿、钮扣等,并告诉幼儿穿每一部位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幼儿很快掌握了诀窍,这时候我再教他们自己穿衣服。为了让幼儿穿得又好又快,我还组织幼儿玩“穿衣比赛”的游戏,幼儿为了争第一,都在认真地练习。通过这次活动,我将教学内容寓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家园合力。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篇5

关键词 幼儿 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小而言之,习惯影响着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而言之,习惯影响着幼儿一生的幸福甚至周围他人的幸福。那么,习惯是什么?简言之,它是由无数次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的自动化行为方式。习惯的本质特征是“自觉自动”,是一种习惯的本质特征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学的行为方式、倾向,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幼儿时期,幼儿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喜欢模仿,以及受环境的刺激与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这一时期,是幼儿形成习惯的关键期,外部力量在幼儿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需要教育者有效地施加外部影响,使其各种良好的行为得到不断强化,从而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习惯。习惯有优劣之分,一方面,作为教育者要在幼儿期塑造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针对幼儿的不良习惯还需及时纠正。要针对幼儿的不同个性和不同情境,思考不同的应对策略。

陈鹤琴先生认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其中生活习惯是最基本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要包括饮食习惯、衣着习惯、睡眠习惯三个方面。

1饮食习惯的内容与策略

饮食习惯是指幼儿在吃饭、喝水等方面应该形成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良好的吃饭习惯、饮水习惯、饮食卫生习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其中包括“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15-30分钟。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按时进餐、吃好早餐”等。

1.1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

进餐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的内容。物质环境方面,家长要合理安排餐点,让饮食的空间环境整洁、卫生、安静;幼儿食品营养均衡、便于咀嚼,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餐具要安全、卫生,便于使用。心理环境方面,教育者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进餐氛围,融情感交流、引导学习为一体,根据幼儿的饮食规律和身体发育鼓励幼儿独立进餐,不强迫幼儿多吃饭,更不能在餐桌上大声训斥幼儿的进餐行为,而应耐心引导幼儿认识错误并改正。

1.2开展轻松、有意义的餐前活动

围绕进餐的礼仪,教育者可以通过谈话、故事、儿歌、古诗等形式来和幼儿交流。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古诗《悯农》、儿歌《洗小手》以及说说今天的饭菜会有哪些营养等,都是很好的题材。另外,还可和孩子一起制作饮食记录卡,用颁发小红花等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衣着习惯的内容与策略

衣着习惯是指幼儿在衣着打扮方面应该形成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衣着习惯包括:3-4岁的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4-5岁的幼儿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5-6岁幼儿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

2.1把自理服务作为主题课来教学

幼儿能力的提高源于直接经验的学习,所以教育者不可以越俎代庖,阻碍幼儿动手的机会。但幼儿不会拉拉链、不会穿衣服、不会扣纽扣、不会穿袜子穿鞋子,教育者反复示范但效果不好,怎么办?首先,教育者要端正心态,要蹲下来,以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如果我是孩子,大人怎样说我才会听得懂。其二,把引导幼儿自理能力的学习当作教学来规范,教育者会发现效果非常好。教学中,教育者和学习者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结果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应该经历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观察成人的动作示范,在反复操作练习中及时得到评价,并最后总结的一系列环节。只有教与学的过程规范了,幼儿学起来才轻松、明白,教育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2.2创编儿歌,将自理服务的步骤清晰、快乐化

例如《叠衣歌》:小衣服,先放好,我来把你折叠好。小手抱一抱(两只袖子依次放胸前),点点头(有帽子的衣服,把帽子先叠一下),弯弯腰(衣服对折),我把衣服折叠好。《穿裤子儿歌》:前面朝上,拉紧裤腰;喊着口号,两脚赛跑;两条跑道,别找错了;伸出裤腿,露出小脚;终点到了,提裤站好,做乖宝宝。《穿套衫》:爬爬爬,爬爬爬,抓住衣边往下滑,最先露出圆脑袋,右手找袖伸出去,左右找袖伸出去,最后把衣边往下拉。《脱套衫》:先把衣服往上提,抓住袖口缩胳膊,右臂慢慢缩回来,左臂慢慢缩回来,提起领子钻出头,宝宝的衣服脱好了。所以,只要教育者做一个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就会创作出很多幼儿真正需要并乐于接受的儿歌来。

3 睡眠习惯的内容与建立策略

睡眠习惯是指幼儿在睡眠休息过程中应该形成的行为方式。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按时入睡,独睡小床,用自己的被褥、枕头,睡前洗漱,有正确的睡眠姿势。幼儿每天的睡眠一般指两个时间:一是夜晚,一是午睡。夜晚很重要,午睡也很重要。幼儿身体正在发育之中,自晨至中午,由于参加集体教育活动和各种游戏活动,身体会很疲劳,午睡1.5-2小时有利于幼儿的身心恢复。夜晚睡眠应以晚上8:00――8:30入睡为宜。

3.1 营造睡眠环境,塑造睡眠习惯

教育者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和环境。睡眠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被褥要轻软;条件允许,让幼儿穿睡衣睡觉。睡衣宜选全棉布制品,要宽大,使幼儿全身血脉易流通;让幼儿独睡一床,这样很卫生,避免父母所呼出的气体被幼儿所吸,同时也养成幼儿独立的生活习惯。另外,让幼儿便溺有定所:便盆放在固定地方。对于低龄幼儿,教育者可进行帮助,大龄的幼儿则应自己独立起来便溺。再者,幼儿睡前应有适当的散步,适当的娱乐。在园午睡前教师可带领幼儿散步,看看美丽的花草树木等。晚间无论在家或在幼儿园要开展愉快的宽松的娱乐活动,如谈话、听故事、听音乐等安静的游戏活动,这样可让幼儿怀着愉悦的心情,轻松、平静的进入梦乡。

3.2 因人施教,想出适合幼儿的睡眠办法

教育者可提供音乐小闹钟,和幼儿一起认识闹钟,并且说说不同的时间应该分别做哪些事情,还可和幼儿一起制作生活时间分配表或者闹钟提醒标记,让幼儿自觉遵守每天不同时间所应该做的事情。例如,在闹钟的7点位置标记起床,待早上闹钟响起,家长就可督促幼儿遵守规则。教育者可适当提早叫醒幼儿的时间,声音要温和而富有节奏感,或同时轻轻按摩幼儿的腰椎和脊椎两边,直到把幼儿唤醒,还可播放柔和或他平时喜欢的音乐。在幼儿园午睡,教育者可播放美妙的音乐,用表情或动作暗示先醒的幼儿起来,也可请先醒的幼儿轻声唤醒身边的同伴。

总之,行为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需要家长、教师等众多教育者的参与,需要教育者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采取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有趣易学的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篇6

关键词:学生;家长参与;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23-01

一、家长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

1. 家长参与的意识方面

在90份有效问卷中,所有家长都认为学校和家庭对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且有73名家长认为家长的参与是非常有必要的,还有17名家长认为有必要的,没有家长认为其参与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是可有可无或是没必要的。

2. 家长参与内容方面

约85%家长经常参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15%的家长则是偶尔甚至从不参与。家长在睡眠、饮食、卫生及自理能力方面都有从不参与的现象,尤其是自理能力方面,偶尔和从不参与的比例相对其他三个方面多很多。

3. 家长参与的态度方面

大多数家长在参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上是一直主动或经常主动的态度,也有大约3%的家长偶尔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50%左右的家长综合采用了耐心教导、严厉批评、不予理会三种方式,也有部分家长采用单一方式(如耐心教导,以积极真切的情感去感染孩子,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规则),还有极少部分家长对孩子持不予理会的态度。

4. 家长参与的方式方面

问卷主要涉及了家长参与的四种方式:结合生活,说理,榜样,游戏、故事。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说理、榜样的方式被绝大多数是家长所采纳,部分家长则结合生活对幼儿进行教育,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会运用游戏、故事等方法参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家长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中存在的问题

1. 参与意识模糊,存在盲目参与

虽然所有被调查的家长都认为是有必要参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但是并不能排除盲目参与的存在,如参与内容的不全面、不平衡,参与态度的不理智,参与方式缺乏多样性等。

2. 参与内容不全面,存在不平衡参与

家长不仅在生活习惯的各方面的参与是不均等的,并且对同一内容的各方面的参与也是不平等的,存在着偏重和忽视现象。

3. 参与态度不理智,缺乏科学参与

部分家长表示:父母有必要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态度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生生活习惯;也有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是觉得小孩无理取闹,会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对他们“下命令”。更有家长表示:孩子已经入园,感觉孩子更听老师的话,导致对孩子的疏忽,可见这类家长对幼儿园和老师的依赖性很强。

4. 参与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家长在参与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过程中较多采用说理、榜样等通俗的教育方法,没有意识到生活中多种途径都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如文学作品、游戏等可能更具有教育意义,更有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策略

1. 增强家长参与意识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幼儿自己动手,不要因为怕他们做得不好、嫌他们做得太慢就包办代替,使他们失去了锻炼、巩固的机会。

(2)明确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小班时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重视幼儿智力、技能的发展,而忽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2. 拓宽家长参与内容

(1)家长方面。意识到不同的内容可促进幼儿不同方面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1)按时就餐睡眠,看似平常的小事,但在幼儿幼小的心灵则会留下守时、自制的优良品质;2)自己折叠小被子、衣服等,能锻炼幼儿的独立性;3)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幼儿营养全面,促进身心的良好发育等。

(2)幼儿园方面。加强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在孩子入学的时候,幼儿园可以针对卫生、饮食、睡眠、自理能力四个方面生活习惯的培养提出一定的要求或给出相应的参考意见,供学生家长了解重视。

3. 改善家长参与态度

(1)家长方面。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2)制定家庭生活常规制度表。和孩子一起帮助他们制定家庭生活常规制度表,规定每餐时间、入睡起床时间,并对生活中的各个小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

(2)幼儿园方面。利用各种方法,帮助家长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如在班里设立“小问号”信箱、“家园联系册”的利用、家访等,使教师和家长双方都能了解孩子在近阶段的表现,及时配合教育孩子。

4. 增加参与方式

(1)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巧妙利用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学生很喜欢听故事、儿歌,教师可巧妙地运用这一形式。如在洗手的时候,我让幼儿边洗手边念儿歌:“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冲冲手。小肥皂,手中拿,手心手背搓一搓,指尖指隙都擦到,再用清水冲一冲。”这样,小朋友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洗手。

(3)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发挥鼓励的作用。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常常是有效的方法。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因此,家长应抓住机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篇7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园是农村乡镇幼儿园,几年来由于农村学校实行并校,所以各村的幼儿就自然而然的来到我们乡镇幼儿园入托,同时也有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再送到我们幼儿园。由于受文化、社会习俗等影响,加上又是隔代,因此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平时只注重他们的吃和穿,忽视了家庭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即使有的父母有时间陪孩子,也大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造成了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一些习惯较差的现象。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有的孩子们敞着怀、鞋子左右不分、走路抬腿就跑、站排你推我挤、大呼小叫、;有的孩子不按时作息,好睡懒觉,上幼儿园迟到;有的乱花钱,好吃零食,既不卫生,又影响身体;有的吃饭边吃边闹、饭菜可桌掉、挑食、偏食现象严重,幼儿园出现了很多“小胖墩”等等。老师们天天强调,总是不见效。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从小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以让孩子们受益一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1、生活行为习惯主要是指什么?

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种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不容易改变的活动倾向,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幼儿生活习惯是指在幼儿生活方面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主要指的是:

(1)良好的卫生习惯。

(2)良好的饮食习惯。

(3)良好的睡眠起居习惯。

(4)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

2、生活行为习惯又包括哪些方面?

(1)卫生习惯包括: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不乱掉饭粒、不随便坐地上、养成游戏后勤收拾的习惯,保持桌面的整洁等等。

(2)饮食习惯包括:正确地使用餐具 ,独立进餐、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按要求定时按量喝水,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渴随喝的习惯等等。

(3)睡眠习惯包括:睡前大小便,独立安静地入睡、掌握正确的睡眠姿势。(右侧卧睡或仰睡)、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等等。

(4)自理能力包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玩具、图书不乱扔乱放,会自己整理玩具、学会有序地穿脱衣服;不穿反鞋,会系鞋带;并学会自己整理床铺、喜欢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等。

2.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突出应用及推广价值)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幼儿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得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1)探索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内容与要求。

(2)探讨幼儿园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3)探索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

(4)探讨家园一致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2、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个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让人受益一生,与其教给幼儿过多的知识性的东西,不如先培养好幼儿的习惯。3—6岁的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的习得都要靠学习。他们可塑性强,爱模仿,爱探索,但自控能力较差,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较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中,幼儿不知不觉地反复进行着行为练习,积累、聚集着各式各样的习惯。这个时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成人如果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不注意对幼儿有关行为进行控制,调整及必要的指导,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因此,从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让他们在一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必过多地去思考该怎样去适应生活,而能使身体在无意识之中,正确、科学、有序、合理地进行各种活动,为以后各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幼儿真正成为有用的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中,依据幼儿园自身情况和幼儿的发展特点,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定位于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

1、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篇8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途径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必要性

《指南》是以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南》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教师有章可依。尤其是第一块健康内容中的第三部分,关于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部分。指南中既有大目标,又有分年龄段的具体指导,真是细之又细,这样的讲述对教师、家长的指导是非常有帮助的,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家庭中的作用很重要,应该让家长和教师一起来学习《指南》,从而家园合作、共同努力,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然而,一些家长的溺爱致使很多幼儿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自我生活能力也很弱,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没有。因此,在3~6岁幼儿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若加以训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也就不会学习,不会工作,穿衣、吃饭、喝水这些在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内容,却构成了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而且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所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幼儿时期就进行培养,需要幼儿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倾注温情,付出心血。

二、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内涵

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种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不容易改变的活动倾向,良好习惯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

《指南》中“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包括:早睡早起、每天午睡、按时进餐、吃好早饭等。(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养成定点、定时、定量的习惯。引导幼儿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吃饭时不过分催促,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提醒幼儿保护五官,不乱挖耳朵、鼻孔,看电视时保持3米左右的距离等。(4)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指南》中“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2)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包括: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等。(3)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三、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的途径

1.以身作则,形成表率

幼儿园的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教师在要求幼儿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之前,自己首先要养成这种习惯,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规范就是标准和规范,是一种极有效的言传身教。正如古人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到表率的作用。

2.设置区角,提供机会

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培养,除了集体教学模式外,还有区域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的模式,把游戏渗透到幼儿的学习之中,生活的全貌在幼儿的游戏中再现出来,让幼儿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及外部预设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区角的设置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建议我们在活动室内创立专门的“生活角”,为幼儿提供一些录音、图书、图片,让幼儿学会分辨哪些行为对,哪些习惯不好;在区角内多放置一些生活物品,如,袜子、手套、头梳、围巾等,让孩子闲暇之余学习生活物品的使用,例如,可以提供袜子、鞋带等,让幼儿翻袜子,提供其生活能力,再让他们卷袜子,提供手眼协调性,还可以让他们配对,提供分类能力,提供雪花片、勺子、筷子等,让幼儿掌握拿勺子、筷子的正确方法,区角内挂几个钩子、衣架,将动物的头饰戴在晾衣架上并为其披一件小衣服,鼓励幼儿餐后或分区活动时间去给小猫、小狗扣纽扣,从而提高幼儿的生活服务能力等等。

3.严格训练,反复强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书中提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即有一个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为的过程,“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基本上没有自觉的意识,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训练”和“强化”,因此,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之前必须要教给幼儿行为的规范和标准(即训练),使其形成一种信念,当然这还不够,还必须要求持之以恒的实践(即强化),最终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教师首先要让幼儿知道洗手的好处以及不洗手的坏处,让其从情感上倾向于洗手,再用鼓励等方法帮助他坚持每天做,同时教师要及时监督,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良好习惯。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4.正面教育,习惯保持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演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当幼儿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的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捡玩具的幼儿真能干,必要时奖励几个贴贴图。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捡得干干净净了。结合幼儿这一特点,我们在班上设置了“谁最棒”专栏,用各种贴贴图表示幼儿不同方面的进步,如五角星表示能自己吃饭,红苹果表示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笑脸表示饭前洗后饭后漱口等等,每周评一次。这样,既记录了幼儿的表现,同时鼓励了幼儿上进,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幼儿为争做好宝宝,得到各种贴贴图,会很努力地遵守各项常规,从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幼儿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让我们真正把《指南》精神落到实处,家园共同努力,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给幼儿一份受用终身的礼物。

参考文献: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篇9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学习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由于年纪小,思想活跃,模仿性强、判断力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等特点,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需要家长、社会、学校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尤其是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影响深远。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者。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因此,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

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明确培养目标,重视从细节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课堂教学入手,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日常生活,重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根据行为心理学家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分析,7—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小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指导下,才能学会正确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认知、发展成一个思想健康、行为习惯良好的人。而在我国7—12岁的孩子正处于小学教育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礼貌的行为习惯、得体的礼仪习惯等。针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就是在生活习惯上能够做到早睡早起、讲究卫生、吃饭不挑食、生活不攀比等,在学习习惯上能够上课前预习,准备好上课用品,上课期间专心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等,在行为习惯上能够积极锻炼身体、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保护公物等,在礼仪习惯上能够文明有礼、尊老爱幼、与同学友爱互助等。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小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由一定的时间规律可循的。一个人坚持一个行为超过21天就会把这个行为转化为习惯,坚持超过90天,习惯就会成为固定习惯。在培养小学生零号行为习惯时,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把握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一个行为坚持的前7天,这个行为处于可以、不习惯阶段,但是慢慢地坚持超过7天到21天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达到刻意、自然的阶段;到21-90天之后,行为习惯就是成为一种固定的、不刻意的行为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一生。小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养成教育过程。在这个漫长艰难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系列的养成教育工作要遵循学生心理规律,利用各种生活中的有利因素,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措施

作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遵循养成教育中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运用的巧当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指导和培养,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明确总的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确立每个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明确总体养成教育目标之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育形式进行习惯培养。例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对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宣传,在教学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利用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等活动,教师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自己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意识,在思想意识上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

(二)明确的习惯标准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由于小学生年纪小、自我约束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等特点,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须明确,一个明确的习惯标准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基础。小学生对很多事物的热衷只靠一时兴趣来维持,很难达到长久养成习惯的目的。所以,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孩子明白如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不良行为习惯,懂得如何做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走廊、教室墙壁等空间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在学校宣传栏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事迹,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学校走廊张贴《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充分发挥这些行为规范、要求的作用,在迁移默化中引起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在学校层面重视养成教育的推行。还可以发动学生组成良好习惯管理小组,发挥孩子之间的监督作用,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的监督自己和他人。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重要一环。学习是伴随学生未来一生的大事,这就要求教师抓好课堂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在课前,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准备好学习文具、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等课前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好学生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记笔记、积极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复习、认真做作业、自我检测的良好复习习惯。在学生做作业时,要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做后检测等良好习惯。例如在语文阅读时,要培养孩子眼到心到,朗诵有感情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坚持从点滴做起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上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时,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在校园打扫中,培养孩子看到垃圾要随手捡起,并按照垃圾分类原则教给孩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放学的列队回家时,教给孩子要有序排队,遵守学校的作息习惯,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有序的离校。习惯往往具有迁移性,学生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其他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孩子在学校养成了主动与生长打招呼的良好习惯,到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有礼貌的待人接物。

(五)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要发挥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好奇心强等特点,学习心理中有很强的模仿倾向。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例如,教师在学校教会孩子主动问好交流,在潜移默化的相处中,学生会模仿教师,养成见到师长主动行礼问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主动收拾讲桌和讲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模仿教师,主动上下课收拾好自己的学习用具。这些行为习惯都是通过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来培养的,通过后期教育强化,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很好的在孩子中扩展开。总而言之,小学生由于自己独特的年龄阶段,具有辨别力差、模仿性强、自制力差等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的系统性的工作。在这个漫长的养成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配合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学校教育的点点滴滴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小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作者:周仁亮 王琴 单位:高邮城南经济新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篇10

关键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1.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慎始而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儿童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1.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1.3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租住房屋学生增多,行为习惯差,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4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现在中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又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可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从行为习惯的培养人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2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只有坚持不懈的去规范,良好的行为就能够成为习惯,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1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诗歌,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常规歌,组织师生搜集、制作诗歌和诵唱诗歌活动。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唱,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依据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谁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他们比赛的过程是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3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3.1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并且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

3.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