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诗词十篇

时间:2023-03-27 20:24:11

描写冬天的诗词

描写冬天的诗词篇1

《江南的冬景》,自然流淌出的是郁达夫心灵行走时的文化歌吟,从他对“江南的冬景”的描写、抒情的文字里,读者品味的是那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意生于中而言于形,以及理想于心而哲思见(现)的美学意蕴。

情趣:江南冬景之爱。“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主文之本源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意思是说,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词是情理的纬线;经线端正了纬线才织得上去,情理确定了文词才会畅达,这是写作的根本。先来看作者所写的这段文字:“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作者拿北国的“夏夜”比江南的“冬景”,抒发了对明朗的情调的喜爱之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之色彩”,就是作者寄托于景物中的情感。由作者构想的“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就是本文“明朗”的情感基调的见证。因此,郁达夫心目中的江南冬天晴暖温和可爱,优美闲适,和煦温润。如“午后冬郊图”,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着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等,色彩亮丽,蕴含生气;“乡村冬郊图”,长桥、杂树、乌篷船、细雨、灯晕,淡雅朦胧;还有,“江南雪景图”,围炉对酒、月映梅花、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给人高雅、宁静的情调。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无不寄托了作者“一片冰心在玉壶”――对家乡的爱之情结。

意趣:江南冬景之美。读本文感受之切,就是江南冬景充满诗的意境。这种诗的意境,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赏析。一是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实写。且看:“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描写“晨霜”之“白”,所用之喻,对比强烈,白霜旨趣,可感可见;再如描写晨曦初照,鸟雀和鸣,地气升腾,余烟袅袅;尤其是描写人们冬阳晒背、谈笑风生的情景,让读者共同消受着江南的冬景所带给人们的如诗如画的意境和乐趣。一是文中对江南冬景的虚写。体现在行文上为引用古典诗歌,巧借诗句意境表达江南冬景。譬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雪景美丽,酒香怡人;生活悠闲,友情深厚。又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更静,有家倍温暖;“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通过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再如,作者还引用“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句,如果说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政治的远见,那么,郁达夫的纯美之处在于说明“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冬景的自然美。所以作者自豪地说,“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这是读者感受到的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体现出的精神世界。

描写冬天的诗词篇2

雪景是北方的冬天必不可少的美景。韩愈曾说“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漫天飞舞的雪花,从天上轻轻飘扬下来,天地万物,银装素裹,那景致壮丽无比。这个时候是一定要去赏雪的,在“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的雪花中徜徉,仿佛置身于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里,让人流连忘返。徜徉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会发现,洁白的雪花比起百媚千娇的鲜花更有一种灵动之美。

冬季提到花儿,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些在冰天雪地中傲然怒放的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时节,她宛如不畏尘间寒冷的仙女,在山岭坡间,在冰天雪地中,尽情展示着她的绚烂和美丽。那浓郁的香气更是让人心旷神怡。而梅与雪在诗人的笔下仿若双生花,有我即有她!譬如许浑的“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还有张谓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都表达出冬日里赏梅那股悠然的韵味来。

在南方的冬天,没有刺骨的北风,也很少下雪。不过,早晨会下一层霜雾,潮湿的雾气像是在提醒人们:“哦,这是冬天!”可是用不了多久,和煦的太阳光就会穿透霜雾,照在大地上,世界变得清亮起来。山水都在太阳光下晒太阳,人们也会来到院子里或是大街上,享受这温暖安适的好时光。行走在这样的冬日里,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著名诗人白居易那一首寄情山水的名作《早冬》:“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分明是萧瑟的早冬,在诗人眼里,却犹如春天一般可爱。“寒霜轻薄,劲草萎翠,暖阳和煦,沙尘绵软,树叶泛黄宛如新绽的嫩芽,洁白的樱花迎风怒放,”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似春华”的美丽画卷,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来。在那个日暖霜轻的冬日里,我们随着白居易一起畅游在那片金黄灿烂,弥漫着樱花香气的树林里,该是怎样一种如梦如幻的风情!置身于这样的景致里,你还敢说冬天不美吗?

描写冬天的诗词篇3

1、 ,潭面无风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

2、 ,闻郎江上唱歌声。 ,道是无晴却有晴。

3、 ,乌衣巷口夕阳斜。 ,飞入寻常百姓家。

5、 ,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 ,晴翠接荒城。 ,萋萋满别情。

6、 ,风景旧曾谙。 ,春来江水绿如蓝。 ?

7、 ,千朵万朵压枝低。 ,自在娇莺恰恰啼。

8、 ,秋收万颗子。 ,农夫犹饿死。

10、 ,白云深处有人家。 ,霜叶红于二月花。

11、 ,路上行人欲断魂。 ,牧童遥指杏花村。

12、 ,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

13、 ,轻罗小扇扑流萤。 ,坐看牵牛织女星。

14、 ,寒食东风御柳斜。 ,轻烟散入五侯家。

15、 ,驱车登古原。 ,只是近黄昏。

19、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20、 ,春风送暖入屠苏。 ,总把新桃换旧符。

21、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明月何时照我还?

22、 ,凌寒独自开。 ,为有暗香来。

24、 ,白雨跳珠乱入船。 ,望湖楼下水如天。

25、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26、 ,春江水暖鸭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时

29、 ,但悲不见九州同。 ,家祭无忘告乃翁。

30、 ,五千仞岳上摩天。 ,南望王师又一年!

31、 ,树阴照水爱晴柔。 ,早有蜻蜓立上头。

32、 ,风光不与四时同。 ,映日荷花别样红。

33、 ,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桑阴学种瓜。

36、 ,中间多少行人泪。 ,可怜无数山。 毕竟东流去。 ,山深闻鹧鸪。

38、 ,小扣柴扉久不开。 ,一枝红杏出墙来。

41、 ,朵朵花开淡墨痕。 ,只留清气满乾坤。

42、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44、 ,立根原在破岩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

46、 ,万马齐喑究可哀。 ,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 根据提示天古诗:

1、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 》中的诗句: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2、默写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各一首。

描写春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描写夏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描写秋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描写冬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3、按要求默写古诗。

赞美黄河雄伟气势的诗

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赞美柳树的诗

赞美小草的诗

赞美春雨的诗

4、《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

,其中“梅”具有 特点,“竹”具有 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诗吗?请写一首 。

5、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另一首《悯农》吗? 。

6、李清照是我国宋代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颂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

诗句是 。

7、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

最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8、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9、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10、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在《 》写到: ,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

11、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这首诗表达了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诗名诗《 》,诗句是 。

12、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我们还学过杜甫写景的诗《 》和《 》。

13、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诗人都有优秀作品,

如李白的《 》写到 。

杜甫的《 》写到 。

王维的《 》写到 。

高适的《 》写到 。

王昌龄的《 》写到 。

14、我们还学过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 》 ,王之涣的《 》 。

15、“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除了《古朗月行》,我们还学过选自“汉乐府”中的《 》其中 一句含有很深的哲理,劝导人们 。

16、我们曾学过北朝民歌《 》: ,

描绘了一幅 的草原图画。

1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不同的 ,你知道的词牌名有

。请默写毛泽东的一首词:词名《 》,词中写到 。

18、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

19、回忆《泊船瓜洲》,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描写冬天的诗词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古诗词;内容分析

一、巧用诗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时候一句优美的古诗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如在讲授《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时就引用了李白《将进酒》里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生顿时兴致盎然,教师发问,诗句里的“天上”指的是哪里,为什么说来自天上?“奔流到海”又指什么?请大家对照黄河水系图寻找答案。就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对黄河的探讨研究中去。

二、善用诗词内容分析所学知识,帮助理解记忆

中国诗词里面有许多都跟地理知识有关,如果能在教学中适时地引用,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是非常有用的。如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因海拔的升高而导致气温的降低,再如李白的诗句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反映了我国河流因冬季南北温差大,北方河流会有结冰现象,此时可联想到长江,再结合黄河与长江共同流经青藏高原,后分开流淌在秦岭两侧,总结成新诗“一样俱从天上来,山南山北各不同。黄河已是冰塞川,长江依旧向东流。”枯燥的地理知识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在轻松又高雅的气氛中即领略到我国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又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利用古诗句描述的地理现象判断地理成因、规律,深化知识

描写冬天的诗词篇5

1.听读,创设氛围,初步感知。学习一首新诗时,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诗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教师可根据诗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听读方法,引导学生感知新诗,如播放影片、歌曲,听录音范读等都是很好的“导入”方法,这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例如,学习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就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段,并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长江的诗、词、歌、文、图、音像等资料,课上交流,使学意的理解,修改前面所划分的节奏。因为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因此,把握好诗的节奏,便是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只要明确了本诗的节奏,就容易读出诗情。指名读后,大家一起讨论:为何重读在这个词里而不在生对长江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感情基调,初步感知新诗的内容。

2.自由读,个性感悟,体验情感。学生对诗的内容、基调有了大概了解后,让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划分的节奏朗读,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结合对诗那个词中?为何停顿应划分到此?这样读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诗人的感情,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因此,不必强求一致。

3.大声诵读,抒感,完成审美创造。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已对诗歌有了完整粗浅的把握,多少有了些共鸣,这时再要求学生大声地读,读出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自己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读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实现审美再创造。学生通过反复自读,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能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二、品悟新诗,走近诗人,让学生乐说

1.“悟”是感悟诗歌。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新诗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感悟琢磨,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新诗形象,猜测新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新诗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2.“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品”,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语句,让学生学会“品”的方法;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3.“述”是强化形象描述,感受诗的形象。“述”要贯穿于新诗学习的整个阶段。教师在“述”的指导上,可以是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更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地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方法,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叙述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头脑中那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

三、仿写新诗,彰显个性,教学生会写

1.从仿写入手,让诗心在个性中跃动。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新诗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升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想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新诗《四季的脚步》第一段“春天的脚步”时,先指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指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再次指导学生仿写“春天的脚步”片段,抒发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朗诵自己仿写的诗歌,他们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仿写出了不同的诗句,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后,我又指导学生把仿写的句子整理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

2.教学生创作诗,让诗心在笔尖流动。学生学会了仿写并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学新诗的真正目的,学习新诗真正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环境里熏陶诗情、发展诗思、积淀诗语,从而亲近母语,乐于创作。再如,我在教完学生仿写“春天的脚步”这一段后,便让学生仿写“夏”“秋”“冬”的诗句,此时的指导由扶到放,学生写出不少富有童趣的诗。例如:冬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北风唱起了歌儿/呼呼,呼呼/大地披上白色的外套……

描写冬天的诗词篇6

一、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二、

整体感知:作者通过对三峡地适合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

三、文言知识

通假字

1、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缺)

2、哀转久绝

(“转”通“啭”,声音曲折)

一词多义

1、绝:①沿溯阻绝(断)

②哀转久绝(消失)

③绝巘多生怪柏(极,极高)

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3、清:

①回清倒影(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澈)

4、其:

①其间千二百里(这)

②飞漱其间(它们,代古柏)

5、以

①不以疾也(如)

②以丛草为林(把)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或: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表假设;

今义:虽然,表转折)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

(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动词作名词,回声)

4、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5、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6、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略无阙处

(略:完全、全部。)

(“略无”,

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不见曦月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到)

(襄:上,上升到高处)

5、则素湍绿潭

(素:白色)

(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6、飞漱其间

(漱:冲刷)

7、良多趣味

(良:甚

很)

8、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9、属引凄异

(属:zh

ǔ,接连)

(引:延长)

10、故渔者歌曰

(故:所以)

11、不以疾也

(疾,快)

12、哀转久绝

(绝,消失)

13、林寒涧肃

(肃,清冷)

四、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间飞流冲荡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在秋天,每到初晴或下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10)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1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如有皇帝命令急需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荆州,

(1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中间间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长着奇怪形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冲荡下来,

(1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1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叫声哦,不禁泪湿衣裳。”

五、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

(3)绝巘多生怪柏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常有高猿长啸

六、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中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5、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8、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9、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11、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2、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13、郦道元堪称写水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之大,有用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三峡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14、《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氺的湍急清澈等共同特征。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写猿鸣烘托环境凄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七、拓展延伸

1、引用渔歌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烘托了秋景悲寂、凄凉的气氛。

2、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答: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有特点。②夏天江水暴涨,水势最浩大,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水势由多到少,顺势而下。

③顺上层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之势而写。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世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艰辛的悲凉感慨。

4、郦道元笔下的美丽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想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山下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答: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伟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季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其它:

1、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

“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描写冬天的诗词篇7

情于景。引领学生将两首诗整合着学习,感知诗人围绕“西湖”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感悟诗人的写作风格,特有感触。

一首诗,一幅画:

感知六月西湖景美

1.读出古诗独特的韵味。

教学伊始,学生尽情地朗读,读出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景色。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同时在学生体会都是描写西湖六月的景致时,教师适时教给读诗歌的方法――细读诗题,能知道相关知识;详读注解,能读懂诗歌。学生被诗句“风光不与四时同”感染时,引导学生回到两首古诗中一遍一遍地读,读出“两首古诗讲了六月西湖的哪些风光?”尽管学生对词语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画面,但他们对景色有了心灵上的“意会”。第三次回到每首诗中细细地品读,体悟词语所构成的语境,美美地读,对比着读,读出它的独特韵味,读出六月西湖的别样景致。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诗歌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行诗时,教师不是让学生来解释本身的字面意思,而是让学生想象,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同样,在教学感悟“乱”字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仔细听听,这个 ‘乱’字中,有声音吗?你听出了怎样的声音?”学生的想象就在引导中不断地扩散,一个“乱”字丰盈了,它描绘了一幅可观可感的画面,组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

3.体悟诗人真挚的情感。

如果说,诵读、想象是语言感性的点滴累积,那么体悟则是学生语言感性的统整和勃发。当学生对《望湖楼醉书》形成了鲜明的表象,有了欲罢不能的情感时,就要适时引导将语言的“感”引向语言的“悟”。整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引领下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第一步,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首诗描绘了很多不同的景色!引导孩子沉醉于文本中,在他们眼中,这不再是28个字的一首小诗,而是一曲韵味无穷的篇章。第二步,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雨中西湖这一景致吧!此刻,孩子的诵读应该说是“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义皆出自吾之心”。第三步,学完《晓出净慈寺》《望湖楼醉书》两首诗时,学生也欣赏了晴好、雨奇的六月西湖,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赞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也就发自肺腑了。

一个字,一诗人:

感受诗人创作风格

本堂课阅读体验的深度,对这两首古诗教学的第二个层次建构体现在理解“乱”这个字上。这一“乱”字看出了雨中西湖怎样的景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用词风格?成了本堂课精心构筑的“精深叙事”,也成了学生体会雨中西湖的切实“抓手”。要知道,让今天的孩子去理解古代诗人所描绘的诗的精髓,是有距离的;让天真的孩子去感知诗人的创作风格,是有挑战的。

1.走进“乱”字构筑的画面。

首先,教师让学生想象 “白雨跳珠乱入船”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感受“乱”字,能感觉到雨点的大、急、密,无限的活力;接着让学生仔细听听,这个“乱”字中,有声音吗?你听出了怎样的声音?体验 “乱”字仿佛将那丁丁冬冬、噼噼啪啪的声音汇合在一起,组成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这是多神奇的景致,多有气势的画面呀!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比较 “乱”字平时的用法,当学生感知“乱”字都用在形容非常嘈杂令人生厌的语境中,都不轻易使用时,教师引导:大诗人却将它用在西湖雨景上,为什么?就是这样,教师锁定“乱”字不放松,步步跟进,层层剥笋。学生对“乱”字的理解逐步深入,心灵中的西湖美景也越发浓郁。尽管有一部分学生理解的“乱”字还处在感性的层面,但诵读时已浸透了浓浓的情愫!

2.品味“乱”字融入的风格。

描写冬天的诗词篇8

〔宋〕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这首词意境悠远、空灵,梅在词中并未作为一个主体的描写对象,而是诗人情绪的一种触媒和表征。词人借天寒幽独的梅花,写出一种苍凉、冷寂的心境。

上片一开始,先叙述“越山见梅”的过程:时值深冬,春天还未来到,诗人携酒外出徜徉,因天寒路远,未能赴千岩山中,只在近处的越山见到一株寒梅,它长势不旺,花也开得不繁,在天色将晚的暮色中,迎寒伫立着瘦削的身影。词人谓“瘦还如许”,可见词人已非初次在此见梅,四字包含着无限轻怜细惜之意。“瘦还如许”是一个拟人化的联想:梅花,仿佛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郎,在千岩路畔,日暮天寒,悄立盈盈,满怀幽思。这可能是一个自喻,也可能是一个他喻,总之,诗人把这株梅花看成一个在逆境中依然展现着顽强生命力的人格的象征,虽然清瘦,虽然寒冷,虽然近晚,却依然绽放着她的明艳和清芬,睥睨于这寒冬的荒索。

下片一开始又把描写角度转向词人自身:“晚色天寒处”的、瘦得如此可怜的梅花,引起词人的“无限新愁”,大概是因为这梅花太像词人自己了吧,他不是也如此清瘦地独立于人世的寒风冷雪中吗?他不是也坚强地挣扎于这时代的苍茫暮色中吗?梅花勾起了词人的“无限新愁”,他想对着在风中摇曳的梅花倾诉自己的襟怀,但又明知花不解语,难以对话。“行人去”是指词人怅然远去,只留下梅花在冬天的寒风中暗暗消尽那春天般的莹洁。这,不也是诗人才华在这冷漠的社会中日益消尽的象征吗?诗人远去了,梅花在诗人的视野中渐渐消失了。暮色苍茫的空山中只有一丝笛音在震颤、缭绕。“横笛空山暮”,多么悠远、多么凄恻的意境啊,这该是诗人的心声在震颤。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我们的耳边、心中缭绕,缭绕……

这首《点绛唇》一字一句皆出自天然,由于其立意之高,使得这首词读来颇具灵性,处处流露出真实性情,体现了词清疏空灵的本色。

【现场演练】

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冬天的诗词篇9

描写冬天的成语大全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 白雪皑皑 冰封大地 冰天雪地

数九寒冬 寒气逼人 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 滴水成冰 鹅毛大雪

天寒地冻 冰天雪窑 冰山难靠 鹅毛大雪 林寒涧肃 寒风侵肌

白雪茫茫 银装素裹 万里雪飘 千里冰封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冰清玉洁 滴水成冰 瑞雪纷飞 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 雪虐风饕

朔风凛冽 寒气逼人 雪上加霜 阳春白雪 冬日夏云 冬温夏清 无冬无夏

秋收冬藏 冬裘夏葛 十冬腊月 冬寒抱冰 雪中送炭 霜露之感 冷暖自知

冷若冰霜 冰寒于水 岁暮天寒 天寒地冻 冰天雪窑 冰山难靠 冰雪聪明

白雪茫茫 银装素裹 万里雪飘 千里冰封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冰清玉洁 滴水成冰 瑞雪纷飞 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 朔风凛冽

寒气逼人 雪上加霜 冬寒抱冰 雪中送炭 霜露之感 冰寒于水 岁暮天寒

冰魂雪魄 春冰虎尾 凛若冰霜 雪窖冰天 漫天风雪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拓展阅读:冬天的句子欣赏

1、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2、天凝地闭:天地都凝固冻结了。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3、斗霜傲雪:形容在严酷的环境中敢于斗争,不屈不挠。

4、步雪履穿:形容人穷困潦倒。

5、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6、洗雪逋负:洗雪,队掉;逋负,旧欠,引伸为旧恨。报仇雪恨,以偿夙愿。

7、孙康映雪: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8、林寒涧肃:寒:寒冷肃:清冷。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9、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10、风花雪月: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11、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12、寒风刺骨:寒风刺骨意思为天气寒冷,寒冷的风似乎能吹进人的皮肤,直达骨头,并带来阵阵刺痛。多用来形容恶劣的寒冷天气。

13、冬烘头脑:冬烘:迂腐,浅陋。指头脑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亦作“头脑冬烘”。

14、兵不雪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15、白雪皑皑:皑皑:洁白光亮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16、千里冰封:冰封:被冰雪覆盖。

17、雪兆丰年: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18、雪鬓霜鬟:白发像雪和霜一样。借指老年人。

19、眠霜卧雪:睡卧于霜雪之中。形容在外劳苦。

20、冰天雪窖:形容极为寒冷。

21、傲雪欺霜: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22、雪操冰心:志行品德高尚纯洁。

23、林寒涧肃:寒:寒冷:肃:清冷。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24、残冬腊月:腊月:阴历十二月。指一年将尽之时。

25、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26、冬裘夏葛: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27、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刮风,又下雪。指狂暴肆虐的风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28、鸿飞雪爪:用以指世事变易。

描写冬天的诗词篇10

一、地理和古典诗词的嫁接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是一个理论性非常强的问题,教师讲起来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枯燥,如何把这一纯理论问题变得有趣呢?我的做法是引入唐诗来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兴趣。唐朝伟大诗人杜甫有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崔,冬至阳升春又来"。我在上课时首先把这句诗板书在黑板上,接着给同学们讲解,杜甫先生把"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既美丽、观点又科学,非常难得。这一讲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个知识难点也就有了一个解决的前提。当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还有许多精确描绘地理事象的篇章可供大家"开采"。

二、地理和音乐的嫁接

季风的特点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亚,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这就是冬季风。冬季风强烈时即为寒潮。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亚,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这就是东亚的东南季风。"这段文字虽然科学,但枯燥。如何把它变得有趣而让同学们喜欢呢?我想到了歌曲,青少年很多人都喜欢唱歌,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歌曲来帮助教学呢?所以我举出了两首歌来描绘季风。一首是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插曲"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我告诉同学们如果作词者不懂得地理常识,写成了"南风吹,雪花飘"就要闹大笑话。因为雪花飘时是我国的冬季,而我国的冬季风吹偏北风。另一首歌是日本民歌《北国之春》,这首歌这样唱道:"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日本的春天来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者对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如木三分。我想我这样给同学们讲地理知识同学们能不喜欢吗?

第三,地理和电影的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