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1:42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作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主体机构,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直接关系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积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力度,保证我国的电力行业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前景,彻底扭转我国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困境。

1 科技创新是电力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只有保持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保持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雄厚的知识产权和高端的科技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我国现有的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昙花一现,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1]。

“十二五”以来,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呈现加速配置和流动的趋势,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不断加快,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能源资源型企业的重要一份子,电力企业也应该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充分考虑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积极落实和推进科技创新战略。

“十三五”是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键时期,我们要着力推进电子企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员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加快构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逐步形成国际同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以及有利于实施行业领先战略的体制机制好文化环境,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2 电力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

电力科技是指在整个电力工业生产运转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电力科技创新是指由科技创新主体所启动和实践的,以成功的电力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将科技创新的设想作为引入起点,经过研究与开发,从而进一步改变电力科技创新主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社会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对现有的电力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个技术上的创新。

2.1 面临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状况还是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科技创新的技术不够,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科技创新困境。以中国电建装备研究院为例,中国电建装备研究院在国内拥有25家分支研究所和检测中心,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虽然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然而由于各分支研究所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营业务种类繁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渠道不畅,从而导致部分分支研究所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追求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对电力科技创新在人才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电力科技创新是需要较多的科技创新人才。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为应届毕业生,对其后续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这也导致我国电力企业创新人才特别是杰出的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的缺失。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现阶段企业没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电力科技创新建设中,尤其一些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重大电力技术项目的科技创新存在投入资金甚少的现状,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仍然有待提升。我国对于电力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比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发展。三是科技创新管理松散。基于我国电力行业的一些控制和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很难对整个电力行业的科技创新进行统一管理,因此难以将先进的电力技术攻关形成产业规模,也难以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进来。这种分散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导致了电力行业存在难以跨越式发展的困境[2,3]。

2.2 发展趋势

在现代电力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作用之下,我国电力工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持续性且稳定性的发展趋势。为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力工业发展的有效性,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安全性、规模性、经济性方向发展[4]。

一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高度重视,正是由于对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视,使得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电网继电保护以及调度自动化均能够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升。从安全性角度上来说,电力科技应当从电力系统分析控制技术、电网安全防御技术、电网事故恢复技术以及多回直流协调控制技术等方面入手,提高电网运行系统的可靠性。二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规模性方向发展。国民经济在持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着电力需求的持续提升,电力需求的增长态势将呈现出显著的快速性与稳定性,由此也使得我国未来的电力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性特点。通过展开对大型水电开发技术、大型核电站建设技术、综合性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三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经济性方向发展。在我国电力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性发展趋势的体现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之上,电力技术水平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良好的契合性与适应性。因此,从经济性角度上来看,二次系统的应用优势明显高于一次设备,通过对各种投入少、产出高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电网运行系统的输电能力。

3 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近年来,科技管理创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从组织机构、科技人才、制度机制等多个要素建立符合自己发展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各种科技创新项目的不同,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由电力企业牵头进行的科技创新项目,各电力企业对于此类项目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储备,在研发过程中也是以企业作为主体,可以将研发人员从产品开发部门独立成立单独的研发部门,或者使研发人员的工作独立于产品开发部门的生产技术支持工作。对于以研究院所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将研究院所作为一个整体,扮演研发部门角色,组织开展重大科研课题攻关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其下属的依托企业建立的各分支研究所继续承担工程技术部门的职责,向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如图1所示。

4 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管理举措

在科技创新管理上,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更多的关注于管理体系的建设,改变各企业科研活动自己负责的分散式管理模式,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科技管理方式转变等等一系列管理举措手段,使企业的科技发展规划与国家和集团战略密切相关并进一步激发各企业的创新活力。

4.1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科技创新活动既有连续性又有超越性,稳定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对于电力企业科研院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研发人员招聘时,除了考核应聘者本身专业技能的高低,同时更应注重其个人品质的考核(例如广泛的兴趣爱好、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这样的人才聚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发部门工作的整体氛围;在研发人员培养时,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应专门制定,研发人员的成长需要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研发人员的优秀不仅仅表现在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更多的关系到动机和主动思考等个人品质相关的因素;在研发人员的激励上,引入“能上能下”的考评约束机制,建立与创新贡献和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把研发人员的收入与研发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产生的效益相挂钩。

4.2 打造协同共享平台,凝聚科技创新资源

以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全面加强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对外部优质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在国家电网的影响力。一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平,统筹人才、成果汇编、试验研究等资源,推动科技资源在公司系统内的充分共享;二要建设开发型重点实验室,优化实验室布局,健全实验室协作组功能,建立有偿共享和对外开放的商业化模式,提高整体试验研究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三要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产学研联盟,可以针对专项科研项目建立流动研究院工作站或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协同攻关[5]。

4.3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高效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研发时间,缩短新产品上市的时间,及早抢占市场高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各类项目发展迅速,为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进程,应该改变以往“自下而上”的自发管理模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比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引入项目经理制,企业和研发部门不必要对研发项目投入过多的关注,项目研发的进度可以通过定期的项目汇报会确认。此外,还应加强项目统筹策划,培育预研型科技项目,形成储备项目梯度,同时抓好科研工作的两头管理,分别在项目立项和项目成果管理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企业科研成果向高层次、原创型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立峰.论科技创新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动力[J].经济视野,

2013,12:364-365.

[2]白云.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解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5,32(5):275-276.

[3]刘松波.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J].科学中国人,2014,19:91.

[4]陈奕琴,范乃军.我国电力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5:3-5.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激励机制

1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1.1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理论的价值,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研究科技创新的热潮。科技创新是提出新观点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统称,包含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站在新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再认识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1]。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各种要素组成的统一体[2],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与完善,挖掘整合不同要素的潜能,使体系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1.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与其产品生产的特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具有单次性、固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使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增大,从而使科技创新的组织与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建筑产品生产的特性造成了企业与用户的交流比较困难,增加了经营效益的不确定性,而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改造新工艺的积极性。缺乏科技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受行业分割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建筑企业多限于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生产活动,导致其科技创新活动只不过是针对某一工程项目的工艺改造或管理改进,而缺少一些原创性的科技发明。

2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2.1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中原地区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自主性的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缺少科技成果的进一步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科技贡献率比重较低,普遍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多数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缺乏创新意识。

2.2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

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受到建筑产品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建筑业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建筑产品生产产地的绝对唯一性和作业区域的相对扩散性,对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沟通产生了较大影响,建筑业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单位需要负担各自的创新费用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工程项目的外部环境往往复杂多变,从而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2)受到支撑条件匮乏的制约。资金、人才与信息是建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须具备的三大基本资源。目前建筑企业利润普遍较低,缺乏转化资金,没有可靠的投融资渠道,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被闲置,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信息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从而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实施。3)受到建筑市场竞争不规范的制约。建筑产品交易与其他商品交易的区别在于:建筑市场是先有商品交易而后才进行商品的生产,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单个工程项目往往被肢解成几个工程,由多家建筑企业同时承担施工作业,扰乱了市场秩序,打破了科学的工艺流程,影响了工程质量,限制了新技术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4)受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影响。由于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筑业一直以来都受到严密的行业管制和具体的操作规程限制,在建筑产品的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这些限制和约束同样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3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型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持续不断创新,将企业转化成创新型企业,使研发制度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得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3]。因此,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观念与知识、制度与管理、研发与技术等各种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而构成的有机整体[4](见图1)。

3.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

1)观念创新是一种思维和理念的综合性创新。建筑企业的观念创新就是要打破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陈规陋习,克服旧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科技创新观念,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在建筑企业观念创新的过程中,管理层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要善于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开拓市场,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借鉴好的管理实践,研制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新工艺流程,合理使用新材料,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的观念创新。2)制度创新是在建筑企业现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建立新的、更能有效激励员工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5]。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激励,使其固化。建筑企业的制度环境包括宏观层面上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由企业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制度。从调研中发现,在中原地区的许多建筑企业中仍存在产权结构混乱、组织机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等现象,这些已经严重阻碍了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3)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发展机制共同构成了建筑企业的机制。其中,激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方式多种多样,这些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激励方式共同对科技创新人员起到作用(见图2)。4)知识创新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建筑企业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创建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体系,应该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开始,将工程项目做为媒介,持续不断地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协作、科技培训等过程[6]。5)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个系统(见图3)。6)在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中,应该以企业的管理者为核心,形成合理的决策,建立周密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与职工紧密协作开展创新活动。建筑企业应建立明晰的权力层级,明确的决策主体,妥善处理好责任、权利、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整决策的形成过程,利用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和适度分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决策的及时有效性。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建筑企业结构越来越趋向于扁平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获取较高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尽早地整合优化企业的核心文化,改善组织结构和建设科技战略,强化管理创新体系的指挥和协调,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益。

4建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4.1发挥企业品牌与科技创新的整合效应

建筑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的同时,要将其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发挥二者的整合效应。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树立起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为此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爱护企业信誉,打造企业品牌。可以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增强建筑企业社会影响力,做好形象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经营,使企业品牌打入多个相关领域,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4.2建立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

1)建立开放式的用人机制。目前建筑企业的员工普遍面临着工作环境苦、作业流动性强、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因此需要企业将人才引进与攻关课题研究相结合。2)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的人才使用机制,对每类人才进行跟踪管理,让员工时时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动态环境中,使每个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持续不断地自我挖掘和开发。3)建立以贡献大小和能力强弱为考评标准的评价机制。对企业的各类创新人才,应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以工程业绩为考核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系统,制定客观公正的人才考评制度,奖惩严明,发挥创新人才评价的真正作用。4)建立真正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激励机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激励措施,积极寻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专利技术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方式,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激励模式。5)建立能够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的人才培训机制。把培训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强化岗前培训,建立完善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建筑企业。要健全创新人才交流制度,可以采取轮岗互换的形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的创新人才。

4.3创建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

科技创新信息系统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科技资源能够充分地汇集和共享而建立的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信息沟通的平台,使科技信息资源能够充分高效地进行共享与交流,为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方位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7]。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式及手段,加速工程项目的科技信息集成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科技开发与管理效率,为企业开展异地项目研发、扩大经营范围提供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持。综上所述,该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建筑经济学、科技创新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探讨了在中原地区应该如何构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关措施与建议。

作者:王 颂 刘汉州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金维兴,陆散弘,尚梅,等.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范维,王新红.科技创新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4):164-166.

[3]申立银,邓小鹏.建筑业企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叶建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战略途径[D].长沙:中南大学,2008:26-28.

[5]熊巍.大中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31-36.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3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我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使高新技术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要求高技术企业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根据复杂多变的新环境,新情况,适时地、科学地确定、调整战略思想、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并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必须注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制度创新,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品牌[找材料到文秘站 -ˇ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管理创新,加快企业文化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应对经济全球沦,加速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深化制度创新

1)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高新技术企业制度与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新环境、新情况严重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首先必须在企业制度上与国际接轨,特别要在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等方面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新变化相适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进行了转换经营机制,落实自,股份制改造,实行了公司制,但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流于形式,距离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很难与国际经济搪轨,融入经济全球化,无力参与全球化竞争。高新技术企业深化企业制度创新,建立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首先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它不仅决定着企业性质和方向,而且影响着企业其他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方式。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它涉及到为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而设计的一整套利益机制,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在实行了“两权分离”的基础上,明晰产权,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3)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必须对治理结构、激励机制进行规范、整合、变革、更新。核心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确定股东会、董事会、监理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体系。最终实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深化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有效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持续技术创新

1)持续的技术创新是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科学技术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更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参与全球化科技竞争的重要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力所在,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后劲。

2)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体系应是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环境保障体系等组成的互动体系。高新技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能够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开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活动,有助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3)优化技术创新的软、硬环境。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创造良好的金融、法律、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持续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形成技术创新平台;[范文为文秘站 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文秘站 外部链接!注:]必须把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科技资源整合起来,集中攻关,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问题;必须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重大关键技术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与交流;必须瞄准国际标准,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技术创新国际化;必须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引、创新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国际惯例和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优势条件。

5)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①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在日益强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拥有原创性的

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③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这样的企业充满朝气和活力,正在进入不断增长的科技领域,它们往往在得不到风险投资关注时也乐于被兼并。④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⑤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是竞争的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实持是人才竞争的全球化,人才竞争全球化的核心是创新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管理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我国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被列为重中之重。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在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

1)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是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真正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创新队伍。就是要集聚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是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2)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关键是强化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是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与有效的创新管理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和大无畏的敢于承担风险的气魄。企业持续创新与创新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家充分发挥其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创新的潜能,确保创新目标的实现。面对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本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百度直接输入“文秘站”第一个网站便是)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全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而实施这一战略最大的障碍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开拓国际市场,通晓国际惯例,懂得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要成为国际化企业需要有大批国际化优秀人才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当务之急就是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各级政府、社会必须把大力培养、造就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实,为优秀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必须支持国际化标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人才培养、选拔、使之市场化、国际化。

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点是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

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性运行机制,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为获得科技竞争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供人才保障。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重视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充分发挥潜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良好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平台。强化高层科技人才管理,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成为拔尖的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在政策上保证科技资源配置突出重点,使科技资源向高层科技人才集中、倾斜。要完善和发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建一流的科研机构,创造一流的科研环境,在事业发展中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要重点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有科技开发能力,特别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要正确处理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规律配置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高层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要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科技支持。

4)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通过建立和强化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价值,充分调动优秀企业家和高层科技人才的培养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就要大胆进行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前提。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应是实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环境激励、权力激励、能力激励等相互交融的激励机制。包括:高薪、年薪制、产权激励、股权激励和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多种激励形式。强化创新人才管理,按照国际化的人才标准,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从世界经济形态的演变来看,还是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进程都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竞争成为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形态之一,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取得竞争优势依赖于包括知识产权在内良好的法制环境,依赖于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的创新管理。

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已成为世界潮流,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各国的管理地位日益增强。特别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已成为发展高科技,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争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锐利武器。总理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吴仪副总理说:“我国经济能否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是否能够加快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强化,以及保护能力;取决于我国企业是否能够尽快提高、掌握知识产权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知识产权的增长点和辐射源。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策略,是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我国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身竞争优势的能力很差,知识产权屡遭侵权已成为困扰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高新技术企业要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必须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从战略高度重视从技术的研究、开发到技术的转移、扩散以及市场维护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不断提高知识资本的运营能力,以核心专利技术为依托,培育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必须注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并有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制定和加强以专利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转化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现科技成果,技术在市场机制下的规范运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确保知识产权保值、增值。尽快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环节。3)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策略。

重点是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有利于智力知识成果的产生,有利于知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就是要对知识产权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使知识成果成为企业重要资本。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就是发挥知识产权在知识转化和技术转移中的资源配置作用,遵循知识、技术转移的规律,建立技术转移的机制和方式,达到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和保值增值的最终目的。

5.实施品牌管理创新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以品牌和资本来实现的,通过品牌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交融并互为制约。在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全球化,市场竞争全球化最突出的就是品牌竞争全球化。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品牌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正视面临国际资本和国际品牌强烈冲击和巨大挑战的现实,必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企业就无法参与全球品牌竞争。目前,我国的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公司、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都创造了自己企业的国际品牌、强势品牌。但是,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创新、品牌保护、品牌战略意识淡薄,没有品牌创新,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国际品牌,品牌的竞争力不强,这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品牌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品牌竞争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知名品牌、强势品牌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获取品牌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创新制度及品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品牌的保护意识、品牌国际化意识;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制定、实施品牌管理的创新与有效的品牌竞争策略;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发,整合品牌资源,全面提升品牌质量和价值;必须瞄准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为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份额、获利高的国际品牌,全球性品牌;必须加速品牌的有效传播,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迅速增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品牌国际化进程,使企业在全球化的品牌竞争大战中占据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6.加快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加快企业文化创新。目前,我国除少数企业已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提高阶段外,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表现在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印钞造币

中图分类号:E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4-0084-04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NG Chuan

(People's Bank of China Publish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tools and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management system compatible with techn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proposes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and query relevance-based retrieval model, and giv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flow. As a example of the management project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oration,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and system architectur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Key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T;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0 引 言

普华永道在一项针对7个国家399家企业财务指标的调查中发现,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往往具有更高的业绩增长[1]。当今社会,企业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完成从效率型企业到质量型企业、灵活型企业,直到创新型企业的转变[4]。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上的持久优势,就需要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不可间断的过程,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地进行技术积累[3]。但目前企业在向创新型企业转变过程中,普遍面临管理瓶颈,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缺乏。

技术创新管理是管理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其稀缺、有价值并且不可被模仿与替代的技术资源。但是,由于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科学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实现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已成为适应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紧迫需要。要打造现代的创新型企业,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建立创新管理的信息系统。

我国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涉及决策、活动、要素、组织管理诸多方面,如何梳理管理主线、控制管理节点、划分管理范围是构建管理系统的关键和难点。为此,本文提出并建立了一种符合我国科研机构特点的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管控的模型,给出了深层提炼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共性规律、要素及方法,并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管理项目为例,进行模型、方法和系统的验证。

1 技术创新管理

1.1 技术创新

20世纪初,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论》中第一个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和理论:所谓技术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5]。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2]。技术创新体系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构成要素,图1所示是其技术创新体系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组织体系、人才体系和制度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两级进行评价[8]。

1.2 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也就是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7]。

技术创新管理内容包括:

(1)技术创新决策管理,技术创新的决策贯穿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中,集中且影响大的决策主要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技术选择;

(2)技术创新活动环节管理,主要包括研究开发管理、新产品生产和营销管理及技术转移管理。

(3)技术创新要素管理,包括技术信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的流派各异,其中对我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类别有[6]:

(1)基于战略分析的创新管理,该流派从战略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管理;

(2)基于能力的创新管理,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能力是决定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基于资源的创新管理,该流派强调企业通过以利益相关者为资源进行创新。

1.3 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

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技术创新活动及资源的管理,信息化就是基于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并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和利用,按约定的准则与规范进行创新活动。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水平、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有效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技术创新管理平台,可以支持所有创新相关人员完成创新活动的有序管理,对提升行业研发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技术创新管理基础模型

2.1 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密切值法、灰色系统理论、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 [8-12]。由于我国企业管理复杂,难以给出评价要素的权重,为此,本文采用单层人工神经网络[13,14]方法来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其具体算法流程如下:

(1)随机使用较小的数初始化权重ω和临界值θ;

(2)对输入样本使用sigmoid函数计算输出值yj,即创新能力评价值:

(3)计算估计误差Δy=y-yi;

(4)使用误差调整权重ω,调整量为:Δωj=ηΔyxj

其中,η为比例系数,这里,我们取0.2。

(5)重复(2)到(4)步,直到所有训练样本训练完毕。

2.2 全文检索模型

自动文本检索和信息检索是进行技术创新支撑信息检索的关键技术,全文检索概念最早出现于文献[4]中,在此之后,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基于查询和文档相关度的模型或算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布尔模型(Boolean Model)[18]、隐含语法索引(Latent Semantic Indexing)[19]、BM25[20]等。本文采用改进的BM算法,其算法细节如下:

(1)对查询q使用斯坦福分词器进行分词,可得到项t1,…,tM;

(2)对每一个文档的标题和正文分别计算:

其中,,N为文档总数,n(t)为所有项t的总数,TF(ti,d)表示ti在文档d中的出现频率, k1和b是自由参数,LEN(d)表示文档长度,avdl表示平均文档长度。

(3)对步骤(2)中求出的标题和正文的BM25值计算排名得分:

score=p×BM 25title+(1-p)×BM 25content

具体实现中,本设计取p为0.75。

(4)根据步骤(3)计算的score值对所有文档进行排序,并返回检索结果。

3 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设计

本文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项目的研发,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业务需求和各类技术规范为基础来介绍其技术解决方案,该方案应用B/S多层软件体系结构,并基于成熟的J2EE技术平台,因而是一种可靠稳定、可维护性好、可扩展性能力强、安全性很高的实用系统。

3.1 系统设计原则

基于对技术创新管理流派和管理内容的分析,结合对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本文总结出符合科研机构特点的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实现模型,该模型包括四类资源、三种机制、两个导向,即“资源+控制=导向”。其具体的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实现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中,四类资源由创新资源分解形成,包括科研项目、人力资源、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系统以科研项目生命周期为管理主线,来同步管理与其对应的其他三类资源。三种机制可以基于创新机制进行分解,包括规划计划管理、绩效考评及激励约束机制,这三套机制可以应用于上述四类资源的计划制定、应用评价及效果激励,从而形成系统中的控制点。两个导向源自创新机构及创新环境,用于体现创新活动中的控制方式及决策依据。

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总体构架的设计原则可以总结为“三个要素+三个体系”,即在业务方面对科技项目的流程、经费和知识进行管理,在技术层面建立统一的安全体系、统一的标准体系、统一的集成体系。

3.2 系统结构设计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能够全面支持科研战略和计划管理、科技项目管理、创新能力管理、标准管理、环保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业务流程,系统包含查询中心和文档库两个数据中心。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及关系如图3所示。

本文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设计要能适应印钞造币行业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的变化。基于这一要求,本系统的组织结构及系统架构如图4所示。

3.2.1 科研计划管理子系统

科研计划管理子系统包括需求分析库、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管理和年度项目计划管理三个部分。需求分析从企业质量要求、技术层面、上级机关三方面搜集整理,为科研计划提供基础数据服务;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管理主要根据多方面的需求来源制定并,为年度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权威性、指导性的意见;年度项目计划管理将根据战略规划与行业现状相结合,为战略规划的落实与体现提供助力。

3.2.2 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

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包括项目立项申报、项目预研、立项论证、立项批复、合同管理、过程监控、阶段评审、结题管理等系统模块,可以管理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的规划、启动、过程、控制和结束。

3.2.3 创新能力管理子系统

创新能力管理包括研发机构管理、创新指标管理、实验仪器信息管理、科技政策信息、科技人才管理和创新能力评价。其中,研发机构管理包括部级技术中心、直属研发机构、各企业研发机构管理;科技政策信息管理包括国家、地方科技政策和印制行业科技政策;科技人才管理包括行业专家人才库、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银行科技发展奖评审委员会、金标委印标分委会、行业科技人才库管理。

3.2.4 标准管理子系统

标准管理包括标准机构管理、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标准查询和标准项目管理等。其中,标准项目管理包括计划征集、计划、立项申报、方案批复、征求意见、送审稿管理、审定会管理、报批管理、、修订废止等基本管理内容。

3.2.5 环保管理子系统

环保管理子系统让科研管理部对各企业进行环保监督检查,统计有关环保指标,在企业内征集、、查询企业环保论文,实现快速的电子,为企业员工提供环保项目信息查询,环保法律法规的查询。

3.2.6 知识产权管理子系统

知识产权管理业务包含三个模块:专利管理、版权管理和商标管理,其中专利管理是主要的业务内容。专利管理包含了专利申请的审查、批复、维护及诉讼、同行专利申请以及进出口或招投标专利事务等四块业务内容,其中专利申请业务内容是核心。版权管理包括论文版权、专著版权以及软件版权的管理。重点解决企业中现有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后期企业新的知识产权的增加管理,包括现有的企业已经申请的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实现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和管理功能。

3.2.7 数据管理子系统

数据管理以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内的流程数据和基础存储数据为基础,可通过工作流平台的报表工具自定义查询报表,通过授权对系统内数据进行综合查询,查询结果可输出电子表格、Excel、PDF等。数据管理子系统包括专家信息库、科技人才库、评审标准库、项目信息库、专利信息库、标准信息库、商标信息库、文献信息库等。同时,可通过应用集成方式将所需的外部系统数据抓取到系统内,通过报表工具进行查询输出。

3.2.8 文档管理子系统

文档管理子系统是一个可控授权的电子文档安全共享管理系统。文档管理是从以文件为中心、以消息为依存的群件系统向以同时、实时和协作通信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企业成功转化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协同工作的关键因素。文档管理子系统包括文档库管理、文档库、文档地图、权限管理。文档库管理模块可使文档管理员方便地对所有文档目录进行设定、维护,使文档体系能够严格遵循公司的文档管理体系,其他用户可经授权后对相应的文档目录进行维护,自主添加和删除文档。文档库实现对文件的收集、展现、评价、订阅、整理和存储等功能。权限管理实现对文件和目录的权限控制。所有的文档和目录后即成为用户可用的文档中心,用户对有访问权限的文档进行查阅,系统提供强大的挖掘工具供用户自定义全文检索方式,可迅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上。

4 结 语

本文针对技术创新管理信息化的需求,结合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创新管理项目,完成了如下的创新性工作:

(1)提出了科技创新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并提出“三个要素+三个体系”的设计原则;

(2)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解决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

(3)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信息集成标准规范,并使用全文检索技术实现检索功能;

(4)给出了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架构,以用于指导该类系统的构建。

参 考 文 献

[1]Tucker , Robert B. Driving Growth Through Innovation[M] . Berrett -Koehler, 2002.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Joe Tidd, John Bessant, Keith Pavitt.创新管理――技术、市场与组织变革的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Kumpe, Ted and Bolwijn, PT . Toward the Innovative Firm - Challenge for R&D Management [J] .January-February , 1994, 37(1): 38-44.

[5]约瑟夫・ 阿罗斯・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6]陈劲,郑刚.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管理学报, 2004(1):119-125.

[7]杨建君,李垣. 国有企业与合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比较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 36-39.

[8]冯岑明,方德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6(5): 31-33.

[9]Hamel.G C K,Prahalad. Competing for Future[M]. Boston (MA): Harvard Bursiness School Press,1994.

[10]Gronhaug, Kjell and Kaufmann. Innovation: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M]. Oslo(Norway):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1998.

[11]Kohli A K, Jaworski B J. Market Orientation: the Construat, 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54): 1-18.

[12]李文博,郑文哲.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 57-59.

[13]Zeidenberg, Matthew. Neural Network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Ellis Horwood Limited, 1990.

[14]Hagan, Martin. Neural Network Design[M]. PW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15]Lawrence, Jeanette. Introduction to Neural Networks[M]. California Scientific Software Press, 1994.

[16]鲁松,李晓黎,白硕,等.文档中词语权重计算方法的改进 [J].中文信息学报, 2000(6):9-14 .

[17]Luhn H P.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the mechanized encoding and searching of literary information[J].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57, 1(4) : 309- 317

[18]Baeza-Yates R, Ribeiro-Neto B. 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R]. Addison-Wesley, Reading(1999).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技术创新 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能力 途径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一个共性问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亟需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我们知道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与动力,是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主要途径之一。没有创新的企业,不可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能力,企业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快速发展和壮大。而企业的创新也离不开管理,要突破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这一大瓶颈,不妨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方面寻找出路,找出有效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一、技术创新与创新管理

( 一 )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 谈到技术创新,很多人直接意识到的就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方面。认为市场创新、开发新资源以及组织管理的创新等方面不是技术创新的任务和职责。而且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能做到各方面全方位创新的很少。David Smith(2008)认为企业可以从技术战略、技术型企业家、创新融资以及组织创新四个方面对创新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企业创新的成功。其实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规范以及管理模式是靠企业自己的实力与经验以及学习借鉴得来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而这些都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企业往往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创新,以及它们对企业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 二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的动力 葛新权等人(2005)认为创新管理是建立并整合关键行为使之成为一种有效地模式的学习过程,有利于企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很难被其他组织模仿的有效地创新模式。康德瓦拉(2005)认为创新贯彻执行阶段需要建立有效地管理模式,主要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计划、管理技术、信任控制、参与性的决策和有效的激励体系实现对创新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朱东琦(2009)认为创新管理是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解决实际难题的法宝,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为人员创新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内部创新环境。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创新管理,结合自身具体的组织和技术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并通过借鉴学习其他企业有效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行为模式,对已有的创新模式进行修正,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

( 三 )提高企业创新率的需要 怀特(2008)等人认为创新管理是一个管理问题的全面解决方案,一组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系统活动,它强调对创新流、组织流和组织演化三者之间联系的理解。涉及管理制度、管理控制和个人抵触等多方面的具体活动。目前我国企业存在创新想法死亡率极高,技术创新成功率低的现象,企业只有进行更好的管理和定位,制定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才能对创新流程进行更好的管理,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创新想法,改变这种现状。

( 四 )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的手段 技术创新的主体除了科研等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还应该包括企业内部的一般普通员工,要充分调动他们在技术创新中作用,必须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康德瓦拉(2005)认为创新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创新的政治性是指那些执着于创新的人必须具备影响他人的技能,必须为创新争取广泛的支持,如果丧失支持,无论怎样合理,都不会有机会成功。他认为创新贯彻执行阶段需要建立有效地管理模式,主要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计划、管理技术、信任控制、参与性的决策和有效的激励体系实现对创新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二、中国技术创新及其管理现状

( 一 )国家提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从资金上大力支持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全国 R&D 经费支出,由2004年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值3.84%增长到2009年的4.23%。同时我国政府从宏观层面制定切实有效地政策以及措施,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逐渐提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2006年中国大中型企业研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71%,而全国平均水平为0.56%,同期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则大于5%。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自主科技研发活动的只有25%这些数据中能看出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经费来源过于单一,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以自筹为主,未能找到多种研发经费筹集方式。由此可见,国家要提高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减少企业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改变我国企业的科技经费来源单一等现状,迫切地需要扩大融资渠道,改变以自筹为主的单一筹资方式,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筹集充足的创新资金。

( 二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随着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数量逐年提高,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研发投入的主体。2006年至2009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额中企业 R&D经费所占比重由2006年71.10%增长至2009年的73.20%,而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的经费所占比重由2006年18.90%下降至2009年17.20%。由此可见,政府部门逐渐从技术创新主体中退出,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辅助作用,企业开始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虽然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创新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赵文彦等人(2011)在120篇的基础上筛选出50篇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省、市基金资助的文献,采用了专家打分法和管理决策中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各组成部分及各指标的权重值得出的结果中能看出:创新投入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的权重分别为0.2472和0.2343,创新生产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权重仅为0.1336和0.1312,创新营销能力为0.1159,管理创新能力为0.0697,制度创新能力为0.0681。创新管理是一项长远性的工作,见效慢,不易被量化,很容被企业忽略,而且大部分专家也认为企业应关注于创新投入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的重点主要在投入和研发阶段,可见他们对管理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创新管理就更加不受企业重视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企业创新管理机制方面。曾传广(2011)认为企业进行激励的常用手段有物质、工作、产权、目标、荣誉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激励,而我国企业创新管理激励管理机制不合理,存在激励体系不健全,激励方式简单,缺乏长期性,忽略对员工的关怀,不能充分的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的现象。如知识产权是国内外公认的对创新的一种激励措施,却由于我国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不够理想,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不仅不能充分享受到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而且承担着很大的风险,更不用说创新者的权益能得到充分的保护。(2)企业创新组织环境方面。杨伟文(2007)等人认为很多企业的人才观念存在偏颇,对创新型人才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对员工的培训。而我国的应试教育对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的缺陷,造成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创新氛围不浓,缺少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组织环境。(3)中介服务方面。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在政府、高校、企业之间发挥科技中介、桥梁纽带作用,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活动和产学研合作提供应用研究、技术、管理、信息、人才、金融、法律等服务。它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促进作用,它能够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必不可少的桥梁作用。但是我国科技中介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多数仍然是政府机关的一部分,它的功能不完善,制度法规不健全,无法满足企业不断增加的各种需求。如全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近1万项,但真正能得到转化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60%~80%。这不仅与高校开展科研工作大多着眼于学术水平,在科研选题上是以文献和资料库为导向,忽略了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导致研究出的成果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有关,而且与我国科技中介不健全,缺少健全多种形式的科研中介市场以及完善的技术供需交流平台有着重大的关联。

三、中国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一 )筹集方式单一 企业融资渠道少,筹集方式单一,缺少创新专项资金。虽然近几年来,政府开始减少对企业创新的财政拨款,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企业科研资金来源还是依赖于财政拨款,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这导致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主要依靠银行,政府的基金和民间风险投资还没有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融资渠道,这就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紧,面临资金链的断裂,成功率不确定,风险较高等情况出现,严重地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

( 二 )制度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继续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的激励制度,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还缺少完善的制度环境,主要有:(1)激励机制形同虚设。企业自身的激励制度则存在过紧或过松、报酬与个人绩效不挂钩、激励制度对某些员工不公平等现象,不仅激励制度激发不了积极性,反而影响员工参与技术创新的信心。(2)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企业取得技术创新成功后,只有依法进行知识产权的注册登记,才能合法地保护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维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而我国关于保障和维护知识产权的相关配套措施以及政策的推动和引导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经常出现因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及时,企业被侵权的现象,急需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善这一现状。(3)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系统不健全。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之中,企业面临着很多风险:有研发、资金、市场、知识产权与专利等风险因素。可以说,若对这些风险因素管理不当,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则显得十分重要。

( 三 )缺乏良好的创新组织环境 人力资本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应该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因此企业在企业文化宣传、组织员工学习、培训等方面做的不够,没有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员工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起来。(1)缺少全方位的中介服务机构,无法建立和维持有效地外部联系。由于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服务质量不高,成本高,效率低,企业与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时常出现科研成果转移纠纷问题或者是需要承担本该中介服务机构完成的任务,工作任务量加大,严重影响技术创新的效率,因此很多企业宁愿自己进行研发,也不愿与外界合作。(2)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体系不健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获得高额的利润。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由于信息流动体系不通畅,缺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导致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无法得到对称的信息,降低交易的风险,从而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3)缺少健全的信息交流平台。企业没有一个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就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客户、竞争对手和员工等各方面发出的有用信息,为企业创新提供新的观念和想法,也因此错失很多的机会和机遇。员工因没有有效的交流平台,不能及时地学习和掌握企业创新方面的知识,不仅无法及时吸收新的科研技术,而且不利于企业整体技术创新的水平的提高。

四、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提升途径

( 一 )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可以成果的管理,可以合法地保护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维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企业应该健全保障和维护知识产权的相关配套措施,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引导作用,防止出现企业被侵权的现象。(2)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使其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很多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的多样性,结果导致激励制度存在过紧或过松、报酬与个人绩效不挂钩、激励制度对某些员工不公平等现象,无法保护好员工的切身利益,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因此企业在对员工实行激励时应区别对待、综合考虑,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修正和完善不足之处,让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更加有效,技术创新激励体系更加完善。另外,公司经营者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企业内部以外的有价值的激励措施,使外部激励机制在企业家精神的“内激励”推动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激励机制完善以及创新环境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大力弘扬。(3)建立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技术创新存在技术、组织、财务以及市场等各方面的管理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对风险的预防和监管工作。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体系应该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对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研发人员、信息资源等重要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和预警,把技术创新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无论是在风险识别阶段,还是在研发和进入市场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为企业赢得风险规避的宝贵时间,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在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方面,具体来讲,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减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难消化的风险;主动寻求融资途径,使融资途径多元化,从而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和企业创新基金风险管理能力;采取合作模式与合适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最大化地整合资源和分担风险,降低技术创新项目投资风险,共享技术创新的利益。

( 二 )营造学习型的创新组织环境 (1)促进企业创新文化形成,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企业文化能深入企业的每一个层面,内在于员工的工作之中,依靠员工在创新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以及成功后自豪感和成就感来激发创新热情。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各具特色,并且因为企业的自身特点以及创新环境的不同,导致企业不能随意借用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在员工中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和培训,培养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念以及创新理念的形成,最终形成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2)积极组织员工学习、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企业员工只有具备良好的从业知识,必要的从业道德、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和组织环境,调动员工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充分地激发企业员工的技术创新热情。

( 三 )建立健全独立的中介服务机构 (1)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的桥梁作用,促进有效地外部联系。全方位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提高企业与外界合作的质量与效率,承担企业与外界合作中发生的技术转移以及费用等各方面的工作任务。(2)扩大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和方式。中介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处理各种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信息交流,为他们提供便捷快速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从而提高企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3)设立专项创新基金,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到位。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可以通过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变单一的筹资方式,增加技术创新资金来源。同时政府应该在退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后,制定实施各种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提供到位的人财物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英〕David Smith著,秦一琼等译《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技术创新与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印〕P.N.康德瓦拉(Khandwalla Pradip N.)著,张谊译:《创新管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朱东琦:《浅谈企业创新管理与规范运作》,《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

[5]〔美〕玛格丽.A.怀特,加里.D.布鲁顿著,吴晓波、杜健译:《技术与创新的管理:战略视角》,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7]赵文彦、曾月明:《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设计》,《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4—17期。

[8]曾传广:《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内部激励机制》,《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第4期。

[9]郭娅、李江东:《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02-105期。

[10]李双龙:《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53-154期。

[11]沈意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问题与对策再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82-84期。

[12]张章学:《浅议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9期。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胡涌(1959-),男,云南昆明人,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焦欣(1990-),女,河南三门峡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38)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211-03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税收贡献、出口创汇、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模式为中小企业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实现技术创新提供了现实路径,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

大学科技园具备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三大基本功能,其特殊优势与功能弥补了中小企业创新实践中的短板与瓶颈。本文试图构建一个以大学科技园三大功能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以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困境

1.理念制度亟待更新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大多为家族式管理或个人独立经营,企业所有者缺乏完善的现代管理与创新理念,管理活动中存在着盲目性、短期性,管理思维缺乏系统性,无法制定出科学的创新战略。[1]同时,企业缺乏对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

2.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在我国,科技人员与创新人才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与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短缺。与此同时,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不高,发展前景不明朗,很难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到企业工作。

3.创新资金不足

技术创新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2]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家及合伙人的个人积蓄,多数企业资金积累较少。而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信差、抵押难等弱点,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存在着一些歧视性的政策,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另外,中小企业缺少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政策扶植,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

4.创新信息获取困难

信息资源是企业进行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行业内的尖端科技与技术信息基本上都掌握在该行业的龙头企业手中,中小企获取信息资源难度高,进行信息交易的成本和风险较大,无法在第一时间准确地把握行业内的发展动态,进而造成创新成果落后的被动局面。

5.政策环境有失公平

目前国家针对大型企业制定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优惠政策,但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工具数量偏少,政策环境有失公平。中小企业在融资、社会服务、信息获得和技术引进等方面仍处于不平等地位。即使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不力,企业很难真正享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

二、协同创新体系的特点

最早提出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s)概念的是Freeman,他指出协同创新是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将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机集合,形成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创新主体间不同层次、广度、深度的合作与交流,产生复杂的非线性关系。[3]协作各方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进行多层次、多环节、多方式的交流协作。[4]

协同创新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

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有两点:整体性——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有机集合,各主体的目标、功能与创新方式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动态性——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动态变化的系统。[5]综上所述,协同创新是政府、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社会中介组织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与管理创新而整合的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为了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创新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性活动。[6]

三、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动机,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7]大学科技园的三大核心基本功能分别为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与结构如图2所示。

1.企业孵化器

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孵化器功能,是指针对企业创业初期常见的问题,为初创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与基础设施,提供系统的培训、咨询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支持,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初创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8]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孵化功能降低了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成本,帮助和促进企业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创新人才培养

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成败关键,人力资源优势也是大学科技园区别于其他科技园的压倒性优势。大学和科研机构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大学周边常常成为人才的聚集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硅谷,由于毗邻斯坦福大学,聚集了6000多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量的1/6。[9]大学科技园可以为各类创新型人才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培育一批具备专业素质,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熟悉市场环境的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人才。

3.科技成果转化

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创新需求,所以对于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在企业进行试验和应用。另外,大学科技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其推荐相应的高科技成果。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人员与企业内部的创新人才直接接触,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10]

四、基于大学科技园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大学科技园毗邻高校,其依托于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利用大学丰富的人才资源、创新能力、信息资源等综合优势,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资源进行整合,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吸纳多种投资渠道,在大学附近形成一定区域产业集聚的高科技园区。[11]

1.基于企业孵化功能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平台。大学科技园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费用低廉的办公场所,公共的实验室、会议系统,统一的物业管理等,为企业降低创新成本,优化创新环境。另外,大学科技园经常开办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课程,通过集中授课、实习观摩等形式,学习行业内先进技术与创新动态,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

(2)引入多元的中介服务。建立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离不开完善、发达、多元的中介服务,中介服务部门在促进各类创新主体进行管理与技术创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2]如,金融服务机构可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和丰富的风险资金;融资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可提供融资担保和风险资金,以缓解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短缺的压力;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可提供大量优秀人才资源,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其他服务机构,都可以为中小企业高效运行提供相应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3)特殊的政策扶持。创新活动风险高、投入大,企业自主进行的创新工作存在较大的正外部性,仅靠市场调解难以调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提供扎实的发展基础。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科技园的优惠政策,范围涉及园区建设、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进步奖励等各方面。同时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也制定了许多不同方面的优惠政策,最大程度方便大学科技园及园区内企业的发展。

(4)产业集聚效应。大学科技园内常出现同一产业的集聚,尤其是在行业特色型大学周边,通常集聚与该校特色专业相关企业。[13]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周边集聚着林业工程、环境工程、环艺设计等绿色企业。园区内企业从事相同、相似、互补或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上下游企业、同行企业之间通过充分的交流和竞争互相学习。频繁的信息交流有效避免中小企业的重复研发,减少资源浪费。通过对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合作开发,研发与技术人员流动等方式提高聚集圈内创新主体的整体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刺激企业的不断繁衍和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14]

2.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功能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专业科研团队提供创新技术。大学科技园内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以依照企业的创新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工作。高校或研发机构,主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创新生产与管理技术;高校与科研机构中优秀研发人才和团队可以进入或组建企业,形成一种稳定化、长期化、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2)联合培养,输送优秀人才。企业和大学双方应当开展广泛的合作,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创新人才培养功能,进行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如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等。[15]大学生可以利用大学科技园的平台,在实践中学习创新、创业和企业管理技能,将自己培养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门人才。

3.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依托大学的丰富信息资源。高校不仅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而且在资源结构方面也是按照学科分类来构建的,能够为高校科研及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服务支撑。此外,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最先进的学科技术、研究成果以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这些都可以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2)技术本土移植,快速实现创新。大学科技园为创新科技成果顺利转化、进入市场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大学与科研机构可以将研究的成果和创新项目直接带入园区进行研究开发,将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在园内企业直接进行试验、应用和推广,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土移植,使大学的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16]同时,研究人员能够非常方便地直接参与到企业工作当中,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较高程度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我们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大学科技园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图3)。

基于大学科技园这一平台,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能力,以中小企业为核心,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在体系内的各主体、各环节、各层面间协同创新,共同构建一个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协同创新体制。

五、基于大学科技园功能的中小企业协同系统特征

1.自组织性

大学科技园与中小企业构建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实现中小企业间创新资源互补,共同形成技术创新合力。这种协同作用具有自发性,即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具有自组织特征。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组成了相互交织的动态系统,通过长期的联系和磨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协同创新网络,自动由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17]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得以充分转化,产学研链条拉长;企业获得持续性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吸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技术,得到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政策环境,进而实现企业核心价值的提升和企业实力的跨越性飞跃;一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进而盘活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2.开放性

大学科技园与中小企业构成的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在与外部联系的过程中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整个系统不断地和外界发生信息与技术交流。第一,参与主体之间由于长期形成的非线性的协同创新关系,不断进行创新资源的交流共享,不受地域或者行政边界的限制。[18]第二,大学科技园位于知识的核心焦点,为了满足时展的需要,各参与主体的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刷新。第三,大学科技园位于高水平人才聚集的知识密集区,创新人才流动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协同发展,整体进步

大学科技园将中小企聚集在同一地理区域,能够大大降低创新信息流通、产品运输等成本,企业间自发建立起彼此关联的产业链和知识链,形成产业集群。各创新主体之间各种非线性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各主体互相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19]在大学科技园的统筹推进之下,整个园区较单个企业更加容易获得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和信息支持等,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形成由主导产业、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的强大竞争优势的创新集合体。协同创新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效率不断提升,进而推进大学科技园各个主体共同进步。

六、小结

大学科技园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对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有着巨大的推进与促动作用,应当鼓励中小企业抓住大学科技园这一优势资源,实现创新成果迅速转化、创新人才爆炸式发展与企业迅速成长。在这一体系中,企业、高校、大学科技园共同发展壮大,带动企业乃至行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进一步成为区域创新的源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参考文献:

[1]吕静,卜庆军,汪少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

[2]苏景军,梁涛,胡保民.合作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J].河北大学学报,2008,(5).

[3]DeBresson C,Amesse works of innovators: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J].Research Policy,1991,(20):363-379.

[4]刘中文,姜小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及战略联盟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10,(3).

[5]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2).

[6]熊励,孙友霞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7]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S].2011.

[8]黄金城.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发展的空间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3).

[9]何晋秋,章琰.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8).

[10]吴保根.大学科技园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11]陈万里.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及治理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12]朱胜军,何沙.大学科技园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应如何发挥新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8).

[13]赵华伟.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8,(3).

[14]叶陆艳.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知识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3).

[15]卢巧玲.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16]陈丹,刘馨.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与障碍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17]张波.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7

铁路运输是我国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铁路运输业正面临着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挑战。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面临着政企分开、资产经营、扭亏为盈、下岗分流的艰巨任务,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铁路高速、重载运输的发展对机车牵引技术、通信技术、车辆检测技术、线路维修技术、行车安全组织技术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铁路运输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除内部问题外,铁路运输企业还面临着外部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航空运输、公路运输以及航海运输等多种运输行业的兴起与发展给铁路运输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铁路运输企业要在内忧外患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质量方面不断提升,打造安全、快速、便利、舒适的运输服务体系。铁路运输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积极应用创新的知识及技术,不断完善现有的服务产品及服务质量。

2 技术创新对铁路运输业发展的作用

2.1 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

2.1.1 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是配置基础设备

铁路运输行业基础设备包括机车、车辆、信号、钢轨、通信、供电、站场等多种设备,是铁路运输企业正常运行所需的最基本的设备系统。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首先完成及储备的配置工作,这一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的、综合的、难度极大的工程,需要多个单位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铁路运输企业及相关部门应在《铁路主要技术政策》的指引和规范下,由铁道部统一规划,以铁路运输企业为主导,对既定发展计划进行具体的实施,不断完善和发展铁路运输部分的基础设备,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1.2 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基础设备的技术应用研究

铁路干线当前所用的基础设备主体部分为引进国外设备,大多数是铁路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代表了当前铁路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科技成果的效益不仅与工业产品的质量及性能有关,还与后期的管理及应用具有重要关系,这就需要解决基础设备结构合理化及搭配等各项问题,如信号与行车密度、调度要求的匹配、钢轨重量与通过总重、轴重匹配等问题。还应加强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化的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最后解决技术性问题,如弓网或轮轴关系引起的运用问题等。

2.1.3 设备维修及管理技术的创新

为保障铁路运输部门的正常运行,应建立健全基础设备维修及管理体系,保障基础设备的运行状态良好。维修与管理及运用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好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是保证先进生产力要素充分发挥其实用价值,体现其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设备维修及管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机构编制、人员配置、物资投入,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应高度重视维修及管理技术的创新。

2.1.4 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使其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研工作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铁路部门统一规划的研究项目,如具有重大、综合特点的R&D项目,这一类项目主要是研究不同温度下重轨铺设试验、不同条件下牵引重量的提升、运行速度的提升试验等专业性强的技术类科研;另一类是针对现有的运能、安全、效率、服务等技术进行提升的科研公关,这一类科研工作主要依靠铁路运输企业完成。铁路运输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广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的基础设备及零部件,以及将新的科研成果纳入新的生产工艺,从而形成新的产品或新的产业。从铁路运输企业的角度看,后者的转化工作是急需加强的,这是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1.5 做好与营销相关的技术创新

营销是铁路运输体系的总要组成部分,做好营销相关的技术创新,可提高铁路运输系统的服务水平,增强其竞争力。客运方面利用计算机售票、客票预定预售服务、利用互联网开展异地售票取票服务、专业化的引导提示及广播、危险物品的检测、票据检测、包裹托运服务办理等服务;货运方面可采取微机制票、货场内的装卸搬运、门到门的运输服务等。以上各项服务均可依托技术进步,提高工作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铁路运输业额营销水平及服务水平。

2.1.6 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管理的科学性

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属于运输企业的软科学研究范畴。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重点应为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能根据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基本需求、国家的经济政策、其他运输方式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调整,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根据铁路运输企业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调整内部生产关系,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及人事岗位;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根据市场机制,采取工资绩效挂钩的模式提高铁路运输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部门的生产效益。运输组织及调度指挥是具有技术与软科学双重性质的工作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均应不断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2.2 技术创新对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作用

铁路运输作为国家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运活动的计划性较强,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极度不符,这就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的改革之路充满了困难及艰辛。铁路运输企业的改革出路在于技术创新,这是因为:

2.2.1 技术创新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蓄能器

技术创新是包含了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的统一整体,是技术要素与其他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为铁路运输企业发展提供能量支持,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迎接新时代市场经济的调整。

2.2.2 技术创新是铁路营运改革的减震器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新思想为基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利益的创新性的活动,是铁路运输企业改革的减震器,可减少改革对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冲击力度,实现铁路运输体制的软着陆。铁路运输系统各部门可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实现观念的创新、体制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为铁路运输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寻找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

2.2.3 技术创新是铁路改革的助推器

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力,其动力是来自于市场的要求及用户的需求,市场是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及最终落脚点。通过创新企业的管理体制,激活科技及人才资源,加快应用型科技成果的研发进程及应用周期,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及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铁路改革的助推器。

3 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

3.1 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3.1.1 铁路运输企业奖励机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国家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企业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的实施办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但由于企业内部财务、税务管理的复杂性及落后性,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报酬奖励,极大的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工作的积极性。科研人员从事的技术创新工作需要的周期较长,一项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需要漫长的试验阶段,其投入的时间及精力无法从岗位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得到有效补偿,这就极大的制约了科研人员对于技术创新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3.1.2 铁路运输企业科研人员稀缺

铁路运输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的力量为科研院所,当前多数科研院所存在科研人员稀缺断层的问题,研究人员结构的不合理、研究条件及研究经费的短缺都成为制约科研周期长短及技术成果转化为应用的重要因素。科研院所人才补充、科研经费的保障是铁路技术创新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1.3 科技与运营生产及经济效益的结合力度

铁路运输企业的领导及管理阶层主要关注内容为企业的运行生产状况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状况下,科技与企业的运营生产及经济效益结合力度不够、科研人员深入生产现场较少、利用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致使多数领导及管理人员认为科技进步及技术创新是铁路发展的软指标,没有引起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3.2 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铁路运输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的改革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在提高生产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已经引起了众多企业的高度重视。为更好的为技术创新创设条件,企业应:

3.2.1 制订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按照国家颁布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及技术创新的新政策,加快落实科技成果做为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举措,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创新,保障科研人员应有的经济权益。科研成果可以在技术股份划分中占据一定份额,以此奖励科技成果完成者及科技成果转化者;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后的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国家为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于科研工作,已建立了政府科技人才特殊津贴,企业也应制定一系列奖励科技人才的制度,采取技术津贴或特殊政策的优惠活动,吸引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

3.2.2 为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不断提高面向研究室转化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经有关机构及部门评估、论证、认定的有应用前景的科新技术成果,铁路运输企业应从经费上予以支持,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进程。在高新技术研究过程中,可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工资制和特殊岗位工资制等一系列的措施,为科技研究机成果转化创造最有力的条件,加快技术创新及应用的步伐和应用。

3.2.3 发展专业的科研中介服务机构

科研院所是铁路运输企业基础创新的核心部门,对于核心部门应按照人员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组织结构合理、研发开发实验环境良好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进一步加强该部门的核心作用。传统科研院所工作人员不仅要负责高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还要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及后期维修工作,极大的分散了研发人员的精力,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铁路运输企业可鼓励科研人员组建和发展专业的科研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及应用进程。

3.2.4 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是世界各国推进科技与经济效益结合的成功经验,这一模式的应用对我国各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铁路运输企业应与专业的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合体,围绕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技术难点、热点及关键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选择一批有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从而尽快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技术的应用步伐。

3.2.5 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技术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铁路运输企业要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就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专业的培训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技术骨干队伍,具有先进市场经济服务意识的营销队伍以及及一批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队伍。铁路运输系统需要的人才是多个领域的,不仅需要懂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更需要懂运输管理的创新型人才,逐步实现利用技术发展生产力,利用管理提高生产力这一战略目标。

3.2.6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催化剂,在国家大力提倡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逐渐改变了企业发展的模式及进程。铁路运输企业应借助互联网技术,从设备的维修管理、生产活动的运行和销售、技术管理及跟踪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改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铁路运输企业的技术创新。构建专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铁路运输设备故障检修的效率;利用互联网的共享平台处理包括车辆调配、车辆运营状况、票务的营销状况、工作人员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内容,提高铁路运输系统的工作效率。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政府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044 ― 03

一、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的重要意义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政府主导下,在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相互作用的科技创新主体,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目标的开放系统。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各大主体各司其职,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负责科技研发,其中企业主要侧重于实验研究、高校侧重于理论研究、科研机构侧重于应用研究;政府和科技中介机构则是科技服务的主体,政府职责在于宏观方面的引导支撑和协调管理,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负责微观方面提供科技成果孵化、推广等具体服务工作。各大主体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都不可或缺,其中政府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一)政府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

虽然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但是科技创新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而企业所获得私人收益少于公共收益,使得企业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这就体现了政府的重大意义,政府关注的是整个社会利益,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对科技创新企业进行补贴从而鼓励企业继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二)政府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长远意义

科技创新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还具有超前性,需要通过时间的反复检验才能被市场或是民众所接受,而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各种风险,政府应该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所出现的各项风险予以一定的保障,避免企业因此就望而却步。政府可以从未来考量,提出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课题交由高校或是科研机构进行研究亦或是高校或科研机构在对具有社会重大意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时,政府应该给予研究调查方便之路甚至是物质上的补助或是精神上的荣誉。

二、目前政府作用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倾力打造符合各自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所发挥的作用。

图表1 2007年至2012年中美日R&D经费投入强度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

图表1是2007年至2012年中国、美国、日本三国R&D经费投入强度(即 R&D 经费占本国 GDP 比重),将三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R&D经费占GDP比重明显呈上升趋势,2012年达到了2%。尽管如此,中国的R&D经费占GDP比重还是要低于日本和美国。日本的R&D经费近五年都维持在3.5%的水平上,而美国的GDP总量更大,可以说美国和日本在R&D经费的投入都远高于中国。

图表2 2013年中国各活动主体R&D经费。

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官网

根据图表2,2013年各类企业R&D经费9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1781.4亿元,增长15%;高等学校经费856.7亿元,增长9.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占全国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7.48%、15.21%和7.31%。来自经合组织的数据中显示,其中政府R&D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自身、企业和国外基金,其中政府自身所占的比例高达95%左右,其次是企业,国外基金的成分微乎其微。

图表3 2008年至2012年我国各类型R&D经费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

由图表3可知,我国政府的R&D经费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并且实验研究经费远高于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2012年基础研究939.1元,是应用研究的1.8倍左右,是实验研究的4.3倍左右。近六年以来,各类型研究经费都有增长,其中实验研究的增幅最为显著。

图表4 2013年各地区R&D经费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官网

2013年我国各地区R&D经费中,北京、江苏、山东、广东的R&D经费均在1100亿元以上,其次是上海和浙江在800亿元左右,这都是R&D经费投入较多的几个省市,而这几个省市也同样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其中,北京和上海的R&D投入强度比较高,尤其是北京的R&D经费占GDP高达5%。而海南、、青海、宁夏、新疆的R&D经费比较少,投入强度也比较低,同样也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三、科技创新体系政府作用研究

(一)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真正从事科技研发与创造的主体,主要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不是政府,政府应明确自身的定位是科技服务主体,并且保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核心主体的地位,支持并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保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不干涉私立科研机构研究工作,给予他们研发的自由空间。目前中国的R&D经费相对于美国和日本还有一些差距,对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研究应政府应加大的政策支持和补贴的力度,缩短科技水平距离提高综合国力。

(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政府应然作用

政府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主要发挥引导、支撑、协调、管理的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表现在: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促进整个区域发展,例如:就国家层面而言,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此外,政府所倡导的创新精神,也将成为社会价值的主流取向。政府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制度安排和资金支持,应致力于构建广泛吸纳新技术的政策导向,打造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对创新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政策支持,提升整个地区的创新竞争力。政府还起到协调的作用:地方政府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将各大主体整合在同个平台,让这些主体资源共享、讨论互动、技术交流,避免各自为战。政府的管理作用: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还起着监督管理作用,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监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保证各大主体良性竞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四、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的具体构建

(一)产学研技术研发子系统

产学研技术研发子系统是整个技术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区域创新体系中大部分科技成果都是出自这个系统。通过产学研的各项技术研发活动,既为企业科技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有了资金方面的支持。

目前产学研技术研发子系统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一个共同的愿景,将各自的人财物集中起来统筹调配进行科研活动。二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完成各自的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此外,还有一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政府在其中起着牵头抓总的作用,财政出资搭台支持符合当地社会综合发展的科研项目。

(二)信息整合子系统

信息技术贯穿着整个技术创新的始终,同时也覆盖着整个科技创新体系,因此信息整合是技术支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另外一个子系统,主要负责:(1)整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文件资料、设备图片、新闻素材等经过信息整合子系统进行有效管理,有序地积累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有用资源方便查询。(2)整合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每个分支子系统和各个区域创新主体独立的日常管理信息平台,将各个分支系统和主体协同联系起来,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交换、互操作和共享问题。(3)及时收录科技创新研发的新产品、新知识、新技术,同时汇总整合研发这些的个人、机构、企业等的信息。

(三)科技应用孵化子系统

经济领域的“孵化”是指在一个共享空间中,为刚创办的企业提供资金、管理、政策等多种服务,就像蛋孵化成小鸡一样,将还不成型的企业慢慢孵化,做大企业。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科技应用孵化系统是可以很好地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从而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以及企业家。

(四)科技成果推广子系统

科技成果推广子系统是在产学研技术研发子系统研发出新的科技成果之后,不断试验加以改进将其应用于现实社会之中并推广,实现其应有的经济社会价值。科技成果不仅包括实物形态的新产品、新材料,而且还包括非实物形态的新技术、新方法,这些都应纳入系统中并将以推广。而科技成果推广的方式则包括推广交流和推广应用两类,既包括以宣传科技成果信息、以客户体验为主的科技成果推广交流活动,也包括以实现现实运用价值为目的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活动。

(五)专业管理服务子系统

专业管理服务子系统是指围绕着整个区域创新体系所产生的诸如投融资服务、物流服务、环境服务等。专业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降低创新体系中企业的投融资、物流和环境成本,规避科技创新中的风险,对区域创新体系起着支撑作用。而专业管理服务子系统的成员多是由当地的服务业所充当的,专业管理服务管理子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其他辅助产业的进步,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蒋轶. 财税政策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意义和原则〔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2〕王林,陈新根. 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管理新研究,2004,(03).

〔3〕张公一,刘琳,孙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信息资源整合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2,(07).

〔4〕邓龙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路径选择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02).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64-02

现代电力企业必须坚持创新理念,要做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从而赢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现在我结合柘城供电公司的发展,针对创新理念对电力企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浅见。

一、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既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工作程序到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积淀,在企业不少干部职工中已根深蒂固。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打破传统模式,进行革新,以机制、制度来促进职工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

在构建和谐电力、营造快乐工作氛围的电力企业时,当代企业管理创新也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创新。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发挥人才的潜力,意识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使供电企业走上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转变员工思想意识,着力培育员工的责任心、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

在新形势下,科技迅猛发展,作为供电企业的领导者,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很有限的,在决策中不仅仅是最终定论者,更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上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在各项重大决策时都必须发扬民主精神,走群众路线,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号召大家积极为企业的发展献言献策,从思想上激发和培养广大员工的主人翁责任心和使命感,爱岗敬业,极大提升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健全完善农电标准化体系建设,深化专业管理,规范作业流程,全面提升企业精益管理能力、供电服务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

农电标准化建设是推动农电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基本要求。实施标准化建设,也为供电企业实现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柘城供电公司积极响应国网公司倡导的“抓基础、上台阶,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与北京中水大禹咨询公司精诚合作,在河南省县级供电企业中率先全面开展了标准化体系和绩效考核体制建设工作。

通过农电标准化建设,可以提升公司综合管理水平。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化建设过程,也是自我剖析、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创一流、同业对标、绩效管理等一系列成果的提升。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公司各专业、各岗位目标一致、责任明确、相互协同,大幅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公司整体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其次,标准化是公司迈向管理精益化的必由之路。围绕公司生产目标,建立、健全了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为支持、工作标准为保障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优化、不断完善标准化体系结构,最终实现柘城供电公司规范化、精益化、专业化的管理目标。

通过农电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公司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1、树立战略创新意识,结合实际及供电企业的经营理念,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推广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积极开展同业对标、班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大力倡导优质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同业对标的抓手作用,进一步完善创一流同业对标常态机制,全面推进公司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科学编订企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为公司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创新农电管理体制,积极推行供电所作业组织专业化、在供电所层面 “抄、核、收、配”四分离,实现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专业化管理、标准化作业。做到供电所机构和各专业岗位设置齐全,人员配备到位;营销、维护、服务真正实行专业分工管理运行模式,分工职责、权限、范围清晰,工作衔接紧密,界面清晰;各专业、各岗位工作具体、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运转灵活。使农电管理基础得到加强,其效率、效益初步显现。3、全面实施现场标准化作业。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加强对生产管理标准、技术标准、运行操作规程、安全工作规程的有机结合,规范了作业行为、降低了作业风险、保障了人身安全、提高了工作质量。4、在经营管理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对公司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了规范、控制和监督,在科学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确保了资产的保值增值。5、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结合争先创优活动,按照“稳固一线、提升一线、关爱一线”的方针,大力开展班组建设工作。全力打造“六型一划”优秀班组,推动班组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培养知识性员工,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关注员工成长,关爱员工健康,形成公司快速健康科学发展的趋势。

科学构建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

绩效考核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之一。它是根据一定的目标、程序,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员工的工作成绩给予评定,并将上述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绩效管理是实现公司战略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体系,更是战略、流程、人员、技术四方面的整合。通过绩效管理,使企业的战略从上到下贯彻,使员工的价值自下而上体现。

通过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公司科学地建立起了与之相适应的,能够激励企业员工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管理考核体系。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全面评价,考核结果与薪酬、任用直接挂钩,严格、公正、科学考核。同时,在绩效考核中实行末位淘汰,把竞争引入到员工工作的全过程, 真正营造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工作氛围,克服以往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真正体现员工自身的劳动价值,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职位、薪酬实行动态管理,打破薪酬分配的平均主义,废除职位的终身制。

通过绩效考核的实施,使公司对每位员工的个人能力,业务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都有所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合理安置;同时,公司加大了员工的培训力度,有效地解决了结构性缺员的状况。

同时,员工也会对自身的情况更加清楚,更加客观地对待自身的工作,平时更注重自我学习和素质提高,在工作中扬长避短,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从而最终实现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赢”。

二、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本,落后就会被淘汰。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是推动电力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柘城供电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改善电网结构,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提升公司服务水平,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在技术领域不断提升和突破自己,重视人才、重视新技术,向科技创新要效益。

柘城供电公司充分发挥科技对电网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和“四化”工作,深化“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加强“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在构筑SG186企业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规范管理制度;加快技术改造,进行结构调整;加强信息管理,注重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化电网建设。

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GIS)、远程抄表系统、集抄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为公司供电网络的生产、运行维护、用户配电网络的管理和用电用户的管理过程中都提供了主要的资源信息支持手段,同时,也为电网的规划、电力用户的行业发展规划、电力工程的实施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科技水平、工作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也为打造柘城电力智能电网打下基础。

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柘城供电公司注重“人才强企”战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学习型企业。建立内部培训制度,增加培训机会。以增强员工业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为中心,加强员工教育培训,通过完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坚持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培训与使用相结合,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实效性。大力推广讲座、网上教育、拓展训练、外送学习等多种培训形式,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员工通过各种学习途径, 通过学习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员工队伍素质和创新意识,实现企业向学习型组织的迈进,使员工和企业同步成长。

注重基层班组创新工作,不断加大QC活动的科技含量,紧紧围绕增加科技含量选择课题,并与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和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的推广相结合,使课题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调动各方人员共同参与攻关,充分调动组员的潜能以及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小组活动的水平。而且,通过活动,使小组成员在知识才干上都有所增长和锻炼,培养复合型人才。

科技创新不是孤立的,是建立在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一流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秀的科技创新队伍、完善的配套设施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因素都离不开先进的管理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要想取得发展,管理是核心供电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否得到较快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换句话说,科技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企业创新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助于团队创新灵感的激发,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系统创新。加强供电企业的管理创新建设是一个基础性的长期性的任务。打破陈旧观念、深化改革,以电网安全、经济运行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场需求的经营机制;狠抓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给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以农电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建立适应柘城供电公司实际情况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永续创新的生动局面,必将为企业提升组织绩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10

(1)技术创新型人才匮乏

由于传统人才流动机制的体制性制约,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区域人才培养机制远未成熟,科技人才流动的促进政策也严重缺乏,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匮乏、人才补给不足状况,后发达地区的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其发展瓶颈。

(2)管理创新型人才匮乏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多是由科技人员创办的,或是科研院所分化转制而成,企业管理者多具较高科技水平。但由于体制局限或技术偏好,其思维模式普遍缺乏冒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而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在这些企业的推广中相对落后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受到管理者的技术自信及管理技术缺失,基本上尚未建立起与科技型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事后管理为主、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及资源配置优化理念的管理制度,显然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4)有效的激励机制匮乏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维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是发展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特点决定了其人力资源构成中以富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为主,他们更需要肯定和激励,否则就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长期忽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造成的战略短视和人力资源

激励机制缺失是目前技术创新人才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二、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策

1.改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环境

(1)树立“战略支持创新、创新促进战略”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应服务于战略需要,为战略目标提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是创新,因此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树立“战略支持创新、创新促进战略”理念,以战略为指针,处理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及其它管理职能间关系。在包括技术开发、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活动中,处在核心地位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故必须以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为基础。

(2)明确“人才价值衡量、人本管理中心”核心

公司战略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型企业的战略价值核心是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能力和速度,因此“人才价值衡量,人本管理中心”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从人才价值衡量为管理基础,体现了鲜明的“人本”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为资本”、“人为创新之本”。

(3)加强人才能动管理、提高人才资源战略地位

企业的战略资源有很多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最具有价值、最有能动意义的莫过于人才资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调动人才积极性和能动性,强调全员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提升等均从发挥人才的能动效应,将人才提高到科技型企业的关键战略资源地位。

(4)营造“员工价值实现,组织价值认同”环境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从个人与组织匹配的角度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在对员工能力、行为特征和绩效进行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从而能激发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将织价值建立在对员工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营造员工价值实现和组织价值认同环境来实现双赢。

2.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保障”基础平台

(1)组织保障平台:团队管理,强调柔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最能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和起到人才激励作用的管理模式是团队式管理,团队式管理一方面强调团队自我管理、成员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又通过目标管理和流程管理相结合使组织具有较好的柔性,符合科技型企业中的战略要求。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创业到发展,其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经常处于动态 “平衡”中,成员高流动使组织知识管理难度加大,人才是知识的最大载体,在组织设计层面营造互信、协作、共享的氛围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队伍的稳定性及成果研发效率和成果的产品化与商品化速度。

(2)专业保障平台:战略管理、强调文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高度,通过营造自由、创新的创业氛围和组织文化,人力资源部门必须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进行专业化管理,在人才规范、配置、开发、评价、激励中充分促进及实现人才资源的核心价值地位。

专业保障平台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要提到战略高度,让其充分参与到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等战略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其更好了解组织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特征,其次可以更好把握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激励,第三是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包含技术和战略能力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操等方面的能力,便于从组织战略高度提供专业保障。

(3)制度保障平台:规划管理,强调效率

科技型中小企业规范管理不足,是现存的根本问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所有问题之源,如何将柔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组织文化管理中非规范因素加以制度化,通过规划管理提升运作效率是企业永恒的管理话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涉及到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的庞大系统,要保证本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度保障平台;要协调部门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保证战略实施和战略价值,也需要制度保障平台;要保持人力资源管理连续性、一致性、公信力及权威性,同样需要制度保障平台。制度平台包括全员参与制度、人才考评制度、职务说明规范、员工行为手册、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

3.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模块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在掌握和分析大量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科学合理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强调战略导向,强调其前瞻性。

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立足于企业战略,着眼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需求,制定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规划。这就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方面,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时,在探讨企业发展的重大策略时,应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参与,方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能了解企业战略的内涵,也有利于他们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源规划;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要充分了解各个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听取各个部门的意见。

(2)战略人力资源配置模块

战略人力资源配置模块包括招聘和选拔,优化调整两个内容。在招聘和选拔方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战略导向,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招聘标准和程序。这就也要求在招聘和选拔中,除了要关注应聘者与职位的匹配性,更要关注应聘者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组织匹配性,如价值观的相符,具有创新精神和积极进取心,能与企业共同发展等。

在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方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配置的目的是要建立促进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企业要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根据定员标准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求对现有人员进行职位调整和职位优化,实现人尽其才,通过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3)战略人力资源开发

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是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从素质和质量上保证满足公司战略的需要。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建立和健全支持创新的科学培训体系。建立支持创新的科学培训体系,应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能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所需各种类型人才;应从培训制度体系、培训内容体系、培训保障体系等方面体现企业层面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从全员参与、自觉学习等个体层面体现员工对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视。另外,培训项目的选择是多形式多样化的,企业可以把学历教育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和拓展学习结合起来,把团队学习和个人学习结合起来,在企业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员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

与其他性质企业不同,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着眼的不仅是眼前的绩效,更有对员工创新能力的评价。因此,传统的评价指标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评价中,不能体现其对员工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开发出符合其自己发展需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指标,在考核员工的绩效表现同时,对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行考察,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5)战略人力资源激励

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基础是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其方向是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建立并完善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通过激励机制的作用,推动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挥,进而推动企业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三、结束语